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共11篇)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篇1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文章摘要: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取得成功,没有学习能力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本领。现代教育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科学,人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同时也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是更有效。首先、要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其次、要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再其次、要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第四、重要的是要能与时俱进的运用现代科学成果,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手段和辅助工具。最后、要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使小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
合作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会合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都有重大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老师为了教学进度,学生为了自尊,就会出现课堂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学习差的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机械的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教育公平性,仍然会出现,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小组成员。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 驭课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让每一位学生知道,合作的力量大于一个人的力量,众人的智慧要强于个体的智慧。从而然学生能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的组建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角色位置及责任意识。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让学生相互间学习成为可能,既能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利于竞争。
二、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在测量教室的面积时,可以分成小组让聋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记录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应用,以及发言时语言的组织。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
三、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有些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它还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 2 践中,努力营造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我的观点和你说一说的愿望。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诱发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环境,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突出,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掌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主导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四、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优化促进小组合作。
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合作效果不好。原因有很多,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同学记录的教学模式,对于小组学习主观上不想参与。其实很多的时候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贮备不能够搭建完成任务的平台,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运用书本上提供的知识以及自己以前的知识贮备,当然这些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能借助互联网,在网络上收集有关问题的知识,从而很好的解决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把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的过程很好的展示,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五、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 3 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2和6,3和5,4和4,5 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协调的环境,而且还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还能较好的满足儿童的交流欲望,使他们在交流中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快感,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的高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所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交流了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其强盛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让我们的小组合作更有效!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篇2
学生有交流的强烈愿望时,给他一个表达的平台,给他一群倾听者。比如,漫长的暑假刚刚过去,教师组织一个读书分享沙龙,把学生按照读书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倾吐,然后形成文字,写出自己所读书的梗概,然后装订成册,成为自己班级的“百科全书”。在课堂上,往往有很多问题会延伸到课外的时候,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灯塔爷爷的朋友》一课时,最后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有哪些好朋友? 你们经常在一起做什么有趣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七嘴八舌,面对这种状况,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说: “和同桌说说,也可以前后座位的同学聊聊。”水到渠成,一个个自由结合小组不吐不快。
有些学习上的困难,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让其他同学伸出一双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最终目标。比如,在执教《珍珠鸟》一课时,有的学生对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境界”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这时候让他们结合小组,利用实例,来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信赖,往往能够减少分歧,勇于合作,加深彼此之间的默契,创造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人生境界。
有了学习经验以后,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执教《东北大森林》,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文,找出描写的冬季的东北大森林的景物,品析作者使用怎样的词句描写了这些景物的特点,然后再读文,读出东北大森林冬季的美。教师副板书出示学习方法,然后按照这个方法,分组自学描写东北大森林其他三个季节的段落。当然,关于这样的合作学习,虽然很多教师在尝试,也存在歧义,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学习有时会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对课文没有了整体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小组学习之后再进行很好的知识整合未尝不可。
在课堂上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时候,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学生积极有时间思考,交流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言,在组内得到充分的展示。只有这样,人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显示出来,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培养。不要水过地皮都未湿,就让学生草草收场。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出示自学提示,一分钟阅读完后,学生交流不到2分钟马上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学生分好小组后屁股都还未坐稳,能说出什么呢?这样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不要也罢!
二、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要忽略了教师的作用
很多教师分好小组后,好像学生就与他无关了,站在讲台上看教案或者在教室里转来转去等时间。其实,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很关键,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学习动向,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思维智慧的氛围,从而产生师生合作参与、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分组时,一个小女孩走到她面前: “老师,我没有小组。”在陌生的学生和环境面前,这位老师亲切地蹲下身问: “你愿意和老师一个小组一起学习吗?”话应刚落,之前嫌弃那个女孩的学生们也围拢过来: “老师,我们也和您一组吧! ”女孩立刻破涕为笑。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看似简单,但是不仅为自己课堂解了一个围,更是让整个课堂暖意融融。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要认准目标,明确分工
没有目标的小组合作,无章可循,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所以,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出示一下学习提示,然后让学生按照提示,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要轮流发言,一人记录,数学课堂上的数据,科学课堂上的实验现象,记录尤其重要。发言人是一个小组学习情况的外在呈现,择优的同时,还要培优,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进步,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喜欢学习,学会学习。这样学生轮番上阵,让每个同学站起来都可以侃侃而谈,不要总是优等生的表演,让面向全体学生成为一句空话。这也就说明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要固定,各个角色都要让每个学生尝试。小组也不要固定,隔段时间小组之间进行成员重新组合,让合作和学习都流动起来。
四、三年级以下不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倾听、合作、交流意识很薄弱,而且上课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如果让他们合作学习,只会乱哄哄地玩一阵,动一阵,合而不作,合而滥作。时间长了,就会有一批学生浑水摸鱼,长此以往,在老师浑然不觉的情况下荒废了,这样的小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谈不到好的效果。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81-01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小结学习心得;发挥了学生的各种优势,积极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因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带来的教学难题。如何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
一、分组要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般来讲,小组由4人或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教师依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方面的不同,让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合作小组一般不提倡自愿组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有如下几种分组办法:①优差组合。对于比较重要而且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欣赏了威尼斯美丽风光图片后,让学生了解“马克·吐温为什么只选择小艇来写”。这是一个统领全文内容的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如果在班上交流,肯定也有一些同学很快说出答案,但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只在倾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候我们采取优差交叉合作的办法组织学习。通过优生的带动,学生们就能得出“小艇的样子比较有特色”“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小艇的作用大”这些结论。但是这种交叉合作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如果一味的使用这种方法,优生就不会有跨越式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有时候还可以采用第②种方法——同等生合作,A、优优合作,给他们布置一些较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B、差差合作,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可以无所顾及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时,对于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概括小艇的样子,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参照课本来回答。
二、要合理引导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①在合作学习时,让学生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 ②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群体认定,或者是学生自发认定。③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在组织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④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
三、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发现问题,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尝试自我解决;然后让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并进行群体的判断、综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最后由反思与深化发现深一层次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比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的时候,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由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收集,如学生们提出:①大伙为什么称扬科为小音乐家?②扬科自己做了一把心爱小提琴,但还要看看别人的小提琴,这是为什么?③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的扬科为什么为了看一看,摸一摸小提琴就被打死了?教师再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尝试自我解决这些问题。接着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中的一部分问题能通过合作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最后一个问题涉及了当时波兰封建的社会制度,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补充,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课文了,同时也能从扬科的悲惨生活中受到教育,激发学生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篇4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在优势互补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我校现正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听了视频材料后就学校提出究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效?就着这个问题,我反思几点:
(一)明确适度任务,安排适量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协同探究的过程。
1.对开展合作学习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探究的先决条件,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之前一定要有具体的学习、探究内容作指向。
2.对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要充分考虑。以往在视导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不管提什么样的问题,都让学生交流讨论,有些问题在课本中能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也让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口头语,这种合作是无效的。凡是要求进行合作学习的问题,一定是学生通过自学或个人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不能全面、完整的得出答案,需要发挥小组力量进行讨论、完善的,这样的问题才有合作学习的价值。
3.要把握问题的难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学习形式时,探究的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启而不发,无从下口;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增强,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
4.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因为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究、分析、补充和归纳的过程,没有时间保障,无法有效合作。那么完成这一过程给予多少合作时间合适,要根据问题的量、难度、深度等因素正确地估计。合作时要保证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时间过短易使刚刚展开的合作交流戛然而止,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觉得没了头绪,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合作时间过长,学生无所事事,纪律松散,也会影响合作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不仅要甄别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交流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要合理安排时间。
(二)教师参与,小组合理分工
1.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应当积极地加入到活动中去,真正发挥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作用。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融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及认知的过程。当学生的争论偏激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当学生的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采取更好的措施和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引导深化,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科学分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一种群体活动。科学地分组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征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小组成员一般以4~6人为宜,并且可让每个小组为自己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如“智慧”“勤奋”“必胜”等,从而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小组成员间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个学生承担一种特定的角色任务,人人都有活干,没有旁观者。在合作中小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实行自主承担,轮换负责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指挥,获得管理、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角色互换中,也学会了服从与尊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基础。在组长的安排上,开始可以由任课教师指定,既要在本学科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有突出表现,同时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小组长任课教师要提前进行培训,作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定期向组长了解组内情况。待大部分同学适应合作学习模式后,再开始实行组长轮流制,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三)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一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马上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其实这种貌似热烈的合作活动,由于少了独立思考这一前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未启动,因而很难进入实质性的学习交流活动之中,尤其是一些中、差生则更是“交流”的旁观者。因此我认为,在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前,应根据合作的任务,先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见解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可避免在合作过程中由组内优等生唱独角戏,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的现象,进而增强合作的广度、深度,加强组内的凝聚力,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四)注重合作学习的评价
1.建立一种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合作者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这几种评价可以多重组合,共同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但我认为小组自评与同伴互评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合作成果,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格局的形成。
2.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凝聚力的体现;能力的生成等。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中,我们虽主张以学生评价为主,但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忽视,特别是在学生对合作的技能尚未掌握的时候,教师的评价更具有导向性与激励性。
3.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到评价对象的变化。在语言的表述上应该是“他们”或“你们”。要求学生在汇报时表达的也是“我们小组”的意见,而不是“我个人”的意见。当一个小组代表交流后,教师要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其他同学个人的意见,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只安排一名代表发表全组的观点。这种做法也要提前让学生了解,这样在交流讨论时,每个同学为了本组的荣誉,一定会积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丰富、完善自己的答案;另外教师在提问小组代表回答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可以让小组自己派代表回答,这样由小组选出的代表一般是生物学习不错的学生,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学生慢慢熟悉这种学习模式后,就不能每次都由组内自定的代表回答,这样可能会出现一般倒的情况,就是每次都是好学生回答,其他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利于开展互帮互学。此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代表代表小组回答,回答情况与本组成绩挂钩,这样在合作时每个同学才能动起来,成绩好的同学能自觉、耐心的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达到小组整体进步的目的。
4.开展小组竞争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和动力往往就要靠小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是在和谐氛围下展开的。对我们长期教学来说,竞争不要仅限于一堂课,可以延伸到一学期,当然每一次小组活动都要有所评价,使暂时落后的小组会在下次合作学习时有赶超的机会和动力。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比较合适,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开动脑筋,切忌不要仅关注竞争的形式,开展一些对高中生来说颇为幼稚的竞争活动,这样会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学生自身也会觉得很可笑。以往在省级优质课评选时,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关注形式,搞一些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竞争活动,显得很可笑,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我们要求大家开展的合作、竞争一定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为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要务实,千万不要务虚。另外,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展开的小组竞争,虎头蛇尾,活动结束后没有对小组合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长此以往,小组竞争的热情会降温,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刚才说了每一次活动后必须给出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表扬表现好的、特别是有进步的小组,适当敲打一下表现不佳的小组,鼓励他们在下次学习中迎头赶上。对小组合作结果的总评可以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计入学生的个人档案。这个做法要提前告诉学生,适当增加压力,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每周或每两周公布
一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总成绩,起到中间调控的作用,督促大家不断进步,不要出现松懈现象。
(五)加强对学习效果的监控,真正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篇6
一、创设合理氛围, 诱发合作需求
任何教学形式的运用, 都需要一个合理氛围的烘托。如果只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个教学活动进行直接套用, 必定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兀和生硬。一个缺乏有效衔接的课堂, 很难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更不要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了。因此,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课堂氛围, 让小组合作得自然, 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会容易很多。
例如, 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6章中, 学生们将要学习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知识。在课程一开始, 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描述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几幅图片, 然后提问学生:在食物链当中, 每个营养级是怎样划分的?生态系统当中的物质与能量是如何循环的?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讲, 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 学生们很自然地开始和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在这样的状态下, 我顺势鼓励学生展开分组讨论。
上述案例当中, 笔者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方式是诱发开展该形式学习的需求。也就是说, 在先期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有方向地将学生们的关注重心向重点与复杂的问题上进行引导迁移, 让学生们产生想要通过小组合作来研究解决问题的期待与热情。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之下,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便很好地顺应了学生们的真实期待, 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很多。
二、把握合作时机, 合理分配时间
当然, 小组合作学习也并不是在任意时间段都适合开展的。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来讲, 小组合作学习更像是一个点睛之笔, 应当将其置于整次教学的关键部分, 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 要把握合作时机。那么, 这个时机应当怎样把握和选择呢?笔者认为, 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为标准来进行考量是十分可取的。
例如, 在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6章中, 引导学生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高度来看待生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也是实现学生生物学思维升华的一个过程。因此, 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了本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我向学生介绍了葫芦藓、麻雀等生物大肆繁殖后引发严重生态后果的真实事件, 然后请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这些生物是好还是不好。经过激烈探讨, 学生们发现, 在生态系统当中, 评价任何一种生物不能以好或不好为标准, 而是要追求整体的平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常常会选择在比较重要或是复杂的教学内容当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多教师总是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产生怀疑, 其实不然。越是思维过程复杂的知识问题, 才越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也正是在这种深入思考与探究的同时, 学生们的视野才会被充分打开。只要教师从旁进行充分的引导与鼓励, 学生们所得出的结论往往能够超乎想象。
三、科学分层搭配, 优化合作效果
很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 总会出现如下的问题:虽然将学生分组了, 可是在小组讨论过程当中,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有效参与, 甚至会出现全组学生只听从某一个或是某几个知识程度掌握较好的学生的分析和指挥。小组合作俨然成为了好学生的一言堂, 这里的问题便出在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
例如, 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8章中, 我将每5名学生分为一组, 要求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过程。在每一组中, 我都尽量保证学生们各有所长, 有的知识基础比较扎实, 有的观察能力较强, 有的绘画能力较强, 等等。在这样的特长互补之下, 学生们相互协作, 通过阅读理解、绘画演示等方式高效地掌握了细胞分裂及细胞分化的规则, 学习效果显著。
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 就要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参与讨论的机会与能力。因此, 教师们就要各取所长, 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特长的基础上, 将特长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当中。这样一来, 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自身所长出发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 整个小组的探究实力也得到了综合性提高。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篇7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学生参与度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兴趣,丰富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等特点,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中创设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从实践效果看,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问题要明晰,在争辩中达成共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但学生自主学习不能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离开了教师这个最核心的课程资源,高效课堂就失去了灵魂。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根本在于所讨论的问题,问题由教师提供,生成问题由教师加工提炼后交给学生继续讨论。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释疑,在争辩中达成共识。当前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偏差,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将预设问题交给小组讨论;二是教师将备课中预设的若干个问题分给各小组分别讨论,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展示结果。第一种偏差中,交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较宽泛,缺乏争议焦点,讨论流为形式;第二种偏差中,小组成员对自己组内讨论的问题能够理解,但对非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就很难弄懂,在小组展示时,出现真空地带。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问题要具体、明晰。要让所有学生明晰讨论的具体要求,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做好讨论的准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在于课堂出现不同声音,出现能够产生成价值的矛盾问题时。学生各执己见,且有各自的道理,这时教师应迅速作出判断,预见生成结果,从学生不同发言中加工提炼,提出具体、明晰的问题,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生成在特定课堂教学情境中产生。
二、引导学生听取不同意见,获取灵感,提高学习效率
评价要具体、生动,不能泛泛而谈。对小组合作讨论的评价由学生即时评价和教师即时评价两方面构成。在学生即时评价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谈一些不同见解,少说一些相同观点,鼓励和支持学生思想交锋,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在思想碰撞中产生顿悟和灵感,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听取学生的发言,捕捉有效的生成信息。对学生中有价值的见解,即时予以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你很优秀”、“很棒”、“十分精妙”之类千篇一律的笼统评价。评价要具体、生动、风趣、幽默,根据当前语境,从不同角度揭示学生发言的价值,展示学生思维的实质,使学生的见解提到更高的层次,让全体学生从中获得新知,优化评价的效果。
三、展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班级集体展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展示要独到、有新意,相同的见解没必要重复教师在组织班级集体展示活动时,应对各学习小组作出统一要求,有不同看法的鼓励继续补充,相同观点的就不再展示。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通过接纳不同的声音,确定小组展示的学生,鼓励那些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思维碰撞中促发展
小数除法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在教学时针对这些情况我请教了六年级组的数学老师,并做了以下专项训练。
1.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得到的印象深刻。
2.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我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用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形成独特的体验,这是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基础。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验后,再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要提供给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既照顾了全体,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时,需要先将除数变成整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教師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用已有经验大胆探索、创造,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教师都能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思维状态才能充分展现,存在的问题才能暴露无遗,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注意面向全体,互助合作,节时高效。在教学中,我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尽量让每个学生对于新的问题产生独特的体验,以此为基础,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才会有思维的碰撞,也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发展。我想有些看起来很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很传统的东西有时会使学生觉得会更扎实些。学生创新能力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对知识的迁移、分析、归纳、联想,从中发现新的方法,使新知识感到不新。在让学生通过联想中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篇8
如何让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化
文/吕爱敏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其中语文小组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尽管小组合作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语文小组合作教学效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初中语文小组学习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分析在实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小组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最后就如何让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化提出几点建议。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篇9
阳平镇中心小学
赵芳芳
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认识。一.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至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小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短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贯串教学始终(1)复习中创设情境
复习中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创设氛围,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复习中去,通过对旧知识的唤醒,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创设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新知的学习状态中,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2)新授中启发心智
新授中针对重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重点。多项交往的组合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3)练习中提高效率
“精讲多练”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教学形式。其实,这里的“多练”不仅指练习的数量上,更多是在质量上的要求。而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率,另一方面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思想的有效形式,从而保证了练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中,老师就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选择和设计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三、拓展合作学习形式
如何采用合作学习活动形式,要依据教学内容、问题解决的不同而各有侧重。1.适时进行多样化交流。
适时交流,给予了不同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机会,每个人还将会得到来自不角角度、不同层面的信息。交流时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能包容多种答案,应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一方面交流不会“冷场”,另一方面要遵守“有相同意见可不重复”之规则。交流中有述说、有补充、有倾听、有启发,使有效合作得以实现。
2.灵活运用多种合作形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解决,积极运用“做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合作学习也是教学目标之一”等先进理念,可以丰富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
四、适时引放、充盈“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其中关系,做到“收”、“放”自如。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让个体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重视合作学习评价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因此,恰当、有效地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能激起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
1.课堂评价。“你的想法真了不起”,“这个小组办法多,合作好”。许多教师能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闪光点、成功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定期评价。
在两周或一个单元教学后,进行“个人与小组”评价活动。先上组内评价个人,后组间互评,最后教师综合评价。
小组合作数学课堂更有效 篇10
创设情境,做好引导
小组合作非常重要,但很多教师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却流于形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名副其实?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中,是有效教学的主题。对于数学来说,情境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化抽象为生动,变枯燥为形象;对于小组合作来说,情境更为重要。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需要给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能学有所思,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比如针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章节,教师在小组合作推动公式前,提出几点要求:①思考与三角形有关的图形。②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计算三角形面积;③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而对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则可以适当给予小组合作思路以及方法,比如在针对“我们认识的数”这一章节,在学习“抓花生米”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该清楚小组合作的具体要求,甚至合作程序:第一步,每个小组先选派一名同学来抓花生米;第二步,每人限只抓一把,这一把都能多抓;第三步,小组成员猜一猜,一把花生米大约有多少粒;第四步,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第五步,小组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谁被抓得多?为什么?这样在合作之前,就把步骤、内容交代清楚,小组合作才能有序展开。对于小组合作来说,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或者合作交流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合作。
优化关系,做好合作
在小组合作中,有师生关系,有生生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时,就需要积极梳理好这种关系。对于教师来说,毕竟很多时候需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去,除了指导,还有监督、鼓励等。而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白,自己最多只是学习的首席,而不是权威,更不是绝对,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当遇到特殊学生时,教师更需要做到百问不厌,做到耐心,而不是袖手旁观。这就需要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时,善于画龙点睛,给学生一些探索、合作的方法。但对于小组来说,生生关系更为重要,毕竟小组合作更多的是生生合作。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与他们是平等的,虽然学习能力上有差异,但我与他们都是一样,都应该尊重组员,帮助别人。如有可能,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与小组”“我与组员”,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个人“英雄”,而是一个集体。只有在这一过程中理顺了关系,让小组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善于倾听等小组合作优良品质时,那小组合作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名副其实。
合作交流,培养协作
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最为有效形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学会协作是第一要素。这种协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小组通过协作从而变得更具有凝聚力。通过协作,组员之间也能相互启发,通过小组讨论也能最终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培养起学生的合作精神。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提前设置好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班级里、在桌子上寻找长方体,然后再分组讨论,“认真研究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经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热烈讨论,大多小组都能发现:长方体具有6个面,至少有两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而这,教师则需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无论他们答案是否正确,至少他们行走在探索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合作中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才能让合作更有效。对于数学课堂来说,才能让数学摆脱枯燥,才能让合作学习更具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合作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不仅弥补了教师面对所有学生的教学不足,更重要是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他们一种协作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数学课堂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个学生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外在强加的一种形式。对于教师来说,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就曾经提议,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全班性的讨论,一个是分组讨论。而分组讨论,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也只有充分鼓励他们,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让小组内部交流更加通畅,这样才能让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实效,从而促进数学课堂不断走向更高效。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你更有效 篇11
一、创造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1. 转变观念, 迎接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对教师而言, 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 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 是对学生主体性进一步认识的过程,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去。
2. 优化组合, 增强合作信心。
分好学习小组, 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性别等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 这样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 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缩小组际差别, 便于小组间的竞争, 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通常4~6人为一小组, 小组长为轮换制, 让每位组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3. 不断丰富, 激发合作。
不但在美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 而且要经常利用一些活动。如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 互查当天作业, 每周举行一次小组娱乐活动, 实施组际对抗赛等, 通过这样相互间的协作活动, 使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得到帮助和提高。同时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趋于一致, 兴趣激增, 为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
二、新授中的启发心智
新授是针对重难点, 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至关重要的环节。学习交往理论认为, 多而交往的组织形式, 信息交流量大, 交流渠道多, 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独立思考:
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感知新知, 进行思考, 而不仅仅作为小组中的一位听众。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 特别是能力中等和较弱的学生, 引导其观察审题。
2. 组内讨论: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 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形成初步共识, 得出结论。
3. 组际交流:
这是各小组间互相学习, 互相促进的过程。通过组际交流可以把小组内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 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互相启发, 开拓思维, 更可纠正小组全局性的错误。同时, 在互相学习的进程中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从而通过横向比较意识到与其他组的差距, 促进学生们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4. 引导评价:
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也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集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小结, 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质疑问题, 以求开拓创新, 例如在“请柬设计”这一课, 制作请柬的方法有哪些?教师针对这一问题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环节:
→请每位学生都独立思考, 尽可能多地发挥创意。
→请每位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 准备小组汇报。
→小组交流, 小组成员轮流发表看法, 让其他组员提出修改意见。
→小组整理成果, 准备进行全班汇报。
→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与创新精神。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制作请柬出现了很多种方法, 如粘、剪、折、卷、编织等。
三、练习中提高效率
美术作业中经常会碰到作业时间较短、难度大、操作困难的问题, 往往学生作业中表现出花费时间多, 或草率作业, 粗制滥造的弊端, 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 可让学生分组合作来做作业。
四、小结中评价提高
教师的期待与评价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因此, 合理运用小组成员的自评与互评, 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甚为有效。而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
【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推荐阅读:
怎样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更有效07-17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20
小组合作如何分组08-16
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效06-09
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01-14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分组06-12
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建立07-24
如何让教师培训更有效08-03
如何提高小组展示有效性论文07-16
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