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2024-09-29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通用12篇)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篇1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当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 优势互补, 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我们积极探索研究, 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工

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合作小组人数一般以4人或6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让不同特质, 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一般情况下, 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 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角色分工不能长期固定, 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另外, 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 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 次数过多后, 就会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 所以合作小组考虑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 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设计合理的问题、有效进行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 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讨论, 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 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

例如, 在“推断题复习课”上, 小组成员分别分配到了推断题的“题眼”,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性质、用途, 以及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反应的现象等, 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如果学生在理解任务的某处存在困难, 在询问教师之前, 可先通过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意见。因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 合作小组同组获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 各小组之间再相互交流讨论、评价, 使思维产生碰撞, 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三、把握恰当的合作学习契机, 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 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不能随意地进行。

1.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掌握, 在这些地方进行小组合作, 有利于帮助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燃烧与灭火”一节中,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 尽可能让学生到现实世界中亲自观察, 体验事物的变化过程。对燃烧的产生和灭火,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对一系列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动手探究, 例如试一试水和酒精, 哪种物质能被点燃;试一试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的难易;尝试熄灭蜡烛火焰的种种方法, 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启发大家自己想一想, 这些条件是满足一个、满足两个还是缺一不可。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 探究燃烧条件是否缺一不可。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组间交流, 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 在思维混乱、模糊不清处。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混乱、思维不清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 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节中, 教师提出问题:复分解反应定义是什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用学过离子的结合能否解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引导学生先独自思考, 随之组内展开讨论, 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 再组与组间交流、辩论, 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 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到各组巡视, 听取同学的讨论, 引导合作, 使讨论步步深入。各小组讨论后, 教师组织各小组组长汇报交流, 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 学生正确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定义是什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教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 在教学的探究学习活动处。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进行小组合作,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了化学变化, 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鸡蛋浸入食醋中有何现象?分组写出实验报告”。要求描述合理, 实验报告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上交的作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做得很认真, 在自制的报告纸上, 学生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尽情地发挥和联想, 有的加了插图, 有的还配了花边, 真可谓图文并茂。同学们的设计和创造是我事先无法估计的。小组合作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放飞了生命的翅膀。

四、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多方面地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可以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了解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讨论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可以在活动后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 提高总结和反思能力。教师通过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 它的优点很多: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价, 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改进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对学生一生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今后我们要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与提升,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在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具有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知识的建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小组分组的方法、小组学习中的有效讨论及在小组内如何有效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小组分工,优化,组合,互动,评价

参考文献

[1]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6) .

[2]彭安全.初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中国校外教育, 2010 (6) .

[3]卫红霞.初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2001 (4) .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篇2

留庄中心小学 李娜

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该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1、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被学生接受、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和接受。古人对这一点很重视,《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见解,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刺伤其自尊心,要让其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

2、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

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教学《麻雀》时,课前讲一个故事:在09年地震中,一个学校某班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别人都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停地挖,几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间的深情为学生学习《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极大的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可以紧扣文章的写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按照常理课文应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自主学习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其次,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再次,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四、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要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等。其次,要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再次,要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读一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再通过议一议来深化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合作;有序;有效;认真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小组合作学习能创造宽松、自由、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那么如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交流更有效呢?

一、教给学生合作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合作交流

在初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很兴奋。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最后总结时,会发现学生掌握得很不扎实。如何让学生的交流更有效呢?在活动之前,要告诉学生具体要求是什么,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小组在展示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也可以做好记录,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之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问题要及时想办法解决。这样通过几次活动,学生的合作就会更有序,也更有效。

二、小组活动要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

要使合作交流切实有效的进行,学生在合作前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充裕的时间,可以使每个个体都能认真分析问题,开动脑筋,拓宽思路,集思广益,为积极参与活动做好准备。有的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计划,把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刚交流了一会儿,甚至有的学生还没进入状态,老师就要求停下来,各小组进行汇报。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慢吞吞地站起来,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其他的学生也不能静下来认真倾听,因为他们还要准备自己的任务,顾不上听别人说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小组交流前,要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个活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是学生对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没有思考的交流是无效的。有的问题是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有的问题需要两人解决的,就进行对子活动。老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能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提供让学生交换意见的机会。小组交流讨论后,每次要找不同的人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老师要及时的引导,进行拓展与变化,在课堂上引起讨论,展现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小组进行交流,学生能接受他人的有关信息,拓宽思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于合作交流

学生对于自己精心、积极准备的活动成果都盼望着能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展示自己小组智慧的结晶,展示自己团队的与众不同,展示自己团队的合作精神。所以务必要给他们这个机会来展示。老师激励性的评价,会提高他们交流的积极性,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交流适合我们英语学科的特点,能克服我们语言学习的局限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它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语言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正成为我们教学中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研究,认真学习,认真精心地对待每一次活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英]戴维斯(Paul Davies),皮尔斯(Eric Pearse).英语教学成功之道[M].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11.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05.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篇4

一、合理划分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准备“合作”

在英语学习中, 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 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 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 在学业成绩方面, 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教学中, 我在给学生划分小组的时候, 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性别的不同, 本着“条件均衡, 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分组。在每一小组中都有明确的分工,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职务是什么。组长、纪律员、记录员、发言人、劳动员......只有分工明确了, 学生才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不会出现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的现象。课堂上, 学生分工合作, 各抒己见, 学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运用“合作”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是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 深入研究教材,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安排好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好教学过程, 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理问题。例如在学习“Making friends”这一单元时, 我先向学生明确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习一些新词汇, 学习写信的格式, 用不同的句型来介绍个人信息。如My name is......;My favourite hobby is......;I live with......还要让学生学会Which is your favourite......?这一句型。有了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心中有数, 明白怎样学习, 课堂学习就会更加有效,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展合作性讨论或表演, 体验“合作”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用英语表达, 而学生一个人学习, 就没有说的机会, 自言自语总不会知道自己的错误, 不利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表达的舞台, 学生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 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且同学之间, 学生也不会觉得拘束或者不好意思。学生在进行合作性讨论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人数。例如在刚刚学习了新句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Pair work或是Group work, 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 进行模仿练习, 编出对话;有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难度大一点的问题, 让学生共同去讨论问题的答案或是进行故事讲述。

例如在学习Natural disasters时, 我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然灾难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对自然灾难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图片鲜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了单词和短语,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也都很积极, 相互讨论着自己不太熟悉的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非常渴望用英语把自己熟悉的自然灾难方面的知识表达出来。整个课堂的学习非常顺利, 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 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对英语表达的掌握情况。如果只是让学生表演对话, 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 慢慢降低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 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把它编成一个短剧或小节目, 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也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始终保持对英语表达的欲望,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评价激励, 延伸“合作”

积极地评价, 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 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 对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 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 是能得到认可的, 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开发他们的潜能, 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技能, 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在新课改的带动下, 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能够在小组的帮助下, 用英语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 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它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 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也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能使学生在宽松舒适的语言环境中充分与他人交流,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 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牛津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小组合作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学生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了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效进行组织。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要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

二、学生方面,要合理分组,明确职责、优化组合1、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们一致同意在编组时采取将不同程度的同学分在一起,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使优生带动潜能生,共同进步。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2、小组内,职责明确:程度较好的同学为组长,专门安排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活动内容、发言顺序等;中等程度的同学,一名帮潜能生解决问题,一名注意收集本组同学的意见等。为了让合作学习迅速而有效,教师要长期培养小组成员的自觉和自主意识,教小组长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等。

3、自主感悟时能让组员做到边自学边思考,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和不会的问题把它勾画出来,通过查阅资料仍弄不懂的向本组成员请教。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并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做到提问主动、讨论积极。

4、小组汇报,尽量多给潜能生机会,安排他先发言,然后是潜能生的辅导者,另一名中等生,最后是组长。在全班汇报时,让组长指定小组里不爱说的学生发言,老师及时表扬激励,比一比哪个小组每个同学参与学习做得好。下一次轮换不同的人代表本组同学汇报发言。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做必要的让步,还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二、教师方面,要作好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方法和技巧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要求人人明确。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根据教材和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而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

2、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学习任务。

3、在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做到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评价自己时虚心接受,并能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别人。

4、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对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走访,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并加强指导,在了解、指导的同时,要一同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交流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合作伙伴,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友谊,还可以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5、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一人发言,其他成员作补充,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小组汇报、交流、评价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得和失,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积极性;表达能力

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就是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整个互助合作过程中构建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一切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字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困惑,如果我们还是运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学的知识会很死板。

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数学进行学习。比如,在进行两位数乘法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规律来进行教学,13×17=221,14×16=224,15×15=225…请你用字母表示上述两位数乘积的运算规律,并用整式的乘法证明你的规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规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出一些規律,老师在进行总结概括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两数的个位数之积为得数的后两位数不足10的,十位数上补0;两数相同的十位取其中一个加1后相乘,结果就是得数的千位和百位。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更加容易记忆,在理解和运用方面也会更加的灵活。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自己总结的东西进行运用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方面,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进行合理的表达,因为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能够和同龄孩子进行沟通的机会本身就很少,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因为面临的都是平时生活和学习的小伙伴,所以,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不会有紧张感。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最为有效地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往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严肃感觉,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在很多时候也不能够真正地了解学生学习面临的问题,但是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个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情况进行整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多了,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敢于请教老师,这样老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提出课堂整改方案。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规律并加深记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和同龄人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李丹.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2(4):3-5.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篇7

一、巧妙地设置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不好, 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第一关键性因素。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必须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找准合作的切入点, 并在这个切入点上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欲望的问题情景。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发展水平, 即“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下, 在集体活动中, 通过模仿, 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即“潜在水平”。这两种水平的距离, 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教学的切入点要立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将教学任务预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框架内, 使这个教学任务学生靠独立学习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不好, 直接关系到整个合作学习目的是否明确, 作用是否突出, 效果是否明显。如我在教“三角形边的关系”时, 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木棒随意分成三段, 并围一围, 看看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将合作讨论的问题情景设置在学生的潜在水平上, 使学生在综合同伴的操作结果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其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经历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和合作过程, 其合作学习的目的直接指向知识, 学生在合作中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收到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科学运用合作方法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是如此, 并非一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 而是几个成员合作完成, 那么中间就必须有分配。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每位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明确自己该做什么, 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尽力做好。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的小组讨论,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 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这样一来, 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 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 久而久之, 两极分化更严重。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 讲清合作规则,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 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 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 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 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 教师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记下来, 再由小组长安排, 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 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反馈阶段, 最好先让小组中的潜能生发言, 这样既能检查其在合作中学习的效果, 也能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 突出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教育是非常注重师道尊严的,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主讲, 学生死学, 从学生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 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别无选择, 这种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 超过这个范围, 教师的视野关注就会“顾此失彼”, 超过人数越多, 顾及不到的学生越多, 其结果, 能力有限的教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 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 中间的学生则只能“牺牲”了。这是群体教育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也是群体教育貌似公平中最大的不公平。根据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测定, 群体教育只能使20%的学生达到优良水平, 而个体教育能使40%的学生达到优良水平。而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克服了这些不足。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它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活动, 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中解放出来, 给学生均衡、平等的锻炼机会, 也给学生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 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传授, 学生倾听的单一模式, 而是平等交流与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生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新景象。这样的课堂教学,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学生的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 根据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表现, 教师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 大脑活跃程度高, 及时总结和评价, 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1) 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 教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 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 以增强小组的集体凝聚力, 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2) 评价形式要多样。针对中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除了平常奖励的五角星、小红旗等, 我还设立了金、银、铜牌奖,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出。获金牌的小组在全班交流经验, 让小组成员谈谈体会。这样, 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3) 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 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教师也要及时进行表扬。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灵魂 篇8

一、合理搭配好学习小组内的成员

在组建好学习小组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烂熟于心,然后进行合理搭配,四人一组,优差结合、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等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协调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和学习活动。在组内,担任组长的优等生要安排好内向或成绩差的学生所要做的事情,否则他们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最终降低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明确。当然,各小组在开展活动是,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动态,出现问题要适时进行调整。

二、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1.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合作学习时,设计的问题一般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一个问题,如果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很快地得到解决,就显得过于简单,进行合作学习就没有必要了;反之如果一个问题,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也难以得出结论,显得过于复杂,同样也没有进行合作学习必要。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同时,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应不断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与保持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

2.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思路、解法、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答案,这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一个人往往思考不够全面,可能会使得问题的解决无法进行,这时,学生迫切需要交流,需要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在合作交流中,各自的观点不断汇集、碰撞,问题解决的策略就会越来越明朗,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有效教学理论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状况,强调教师要有效益意识。合作学习作为—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首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组织准备,如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如何何分工,如何展开,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人口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观察合作小缉的学习情况。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他们在合作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第三,在合作后的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尤其要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合理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

四、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1.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而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合作意识缺失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鼓励性评价手段,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必要、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合作意识,积吸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干。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各组学生的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的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每次活动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对全班的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与精神的支持,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2.学会必要的合作技能也很重要。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9

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学习。”可见, 合作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当前的大班额教学中, 怎样开展合作学习, 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因材施教, 激发合作动机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 我们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

1. 培养科代表。

科代表是“教师的代言人”, 所以引导、教育好科代表非常重要。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帮助科代表树立威信, 充分发挥他们表现突出和成绩优秀的长处;通过谈话和实际指导, 使他们认识到辅导和监督其他同学学习会大大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学习进步, 使他们逐步形成协调伙伴间、组与组之间关系的能力, 带动全班同学共同发展。

2. 促进“辅导生”。

“辅导生”是班级的中坚力量, 需要教师的重点培养。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集体活动和个人交流, 在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帮助他们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 教育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帮助后进生, 和后进生共同提高。

3. 教育后进生。

后进生是一个班集体的希望所在。对于后进生而言, 教师的爱和鼓励、同学的关心和帮助, 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 还有他们的人生。所以, 教师不仅要倾注更多的关爱在后进生身上, 还要发动和组织科代表、“辅导生”关心、理解、帮助、支持他们,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克服自身不足, 逐步增强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二、激发兴趣, 活跃合作过程

合作学习能否带给学生足够的心灵愉悦, 是决定学生能否对合作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这一点很重要, 学生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教师就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足够的时间。

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交换意见,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创造一个新成果, 而创造的过程需要时间。如果教师拘泥于形式, 限制讨论时间, 学生还在讨论的兴头上就叫停, 小组学习就毫无意义。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分配角色、加强训练,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完整性。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发展空间。

教师提供给学习小组的合作内容要有可发展性, 它要能联系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想象, 调动学生的思维。因为有发展性的选题能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从而自然而然地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

三、恰当评价, 增强合作激励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恰当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一种鼓励。

1. 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做深入的了解, 然后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 并且, 教师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从而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学生互评要真诚。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10

一、合理搭配, 组建最佳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学习等因素, 注意动静结合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穿插。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 记录员一人, 噪音控制员一人。小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 组织全组成员一起合作学习, 组织动手操作, 开展讨论, 探究学习方法, 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任务是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过程记录下来;噪音控制员的任务是控制小组内成员的发言声音, 不能影响其他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以后, 还应做好以下三点: (1) 加强小组长的培训。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小组发言, 如何在小组内分工, 如何处理小组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 (2) 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学会做人, 学会社交。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 如何补充意见, 批评对事不对人, 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作判断。 (3) 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 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进行角色转换, 整合不同观点等。

二、训练指导, 掌握合作学习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要想合作学习达到理想境界就必须要求每位同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学会收集。

一般来说, 合作学习的课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有时需要做好课前准备, 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收集一些与课题有关、有价值的资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能力。信息如何收集呢?可让学生通过上网、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来获取。

2. 学会表达。

每个成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若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予指正, 同时要调动发言少或基础差的学生参与的欲望, 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 把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 让他有参与表现自我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3. 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讨论意识, 让学生不迷信权威, 不轻易放弃一种思路或想法。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讨论意识呢?可以从“动手”、“动口”、“动脑”中激发学生的讨论意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时, 我指导学生动手折叠准备好的圆形纸, 把圆形铺开, 先对折、再对折、又对折, 然后把圆形纸铺开, 学生仔细观察图纸上的折痕, 就会发现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相关知识, 学生就会迫切地想知道什么是圆心, 什么是半径, 什么是直径。此时此刻让学生进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了。

4. 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开始合作时, 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 做到不插嘴;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要点, 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学会辨析别人的见解, 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三、分析教材, 有力把握合作契机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小组合作探讨, 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 而是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学生的实际, 选择分组学习的内容, 把握合作契机。合作要适时, 一般如下环节时可开展合作学习。

1. 辨析易混概念时, 开展合作。

我们在教学时, 常常会碰到学生概念混淆。此时, 教师就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让学生激烈争辩掌握概念。如:在教学“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等易混概念时或教学“什么情况下的两个数是互质数”等难理解的概念时, 都可开展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 你一言我一语, 在七嘴八舌中, 学生正确理解了这些概念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

2. 操作探究规律时, 开展合作。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 如:各种平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等内容, 均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此类内容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 须挖掘集体智慧, 才能集思广益, 达成目标。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让每个小组分工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课内让学生动手拼,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拼成的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新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原梯形的上下底、高的关系?如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的公式正确吗?这样, 学生在“操作—探究—验证”过程中, 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展合作。

“开放性”问题解题策略不唯一, 答案不唯一, 而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 很难多角度去思考, 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出各种策略和结论。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有一块正方形空地, 准备的面积铺草坪, 请你用今天学的知识为学校设计铺草的方案, 看哪种设计方案好?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有的想, 有的画, 互相讨论几分钟后, 都能拿出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同学们通过自由的交流讨论, 酿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真正作到敢想敢说, 敢做敢为, 敢于超越经验事实, 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创新知识的重要学习手段,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增长见识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养成团结奋进、共同进步的好习惯。因此, 今后我们要持之以恒, 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使小组合作形式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它有利的挑战了“一言堂”的专制, 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 文章通过笔者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探讨, 论述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11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第一,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如例题:观察各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1×3=4-1,2×4=9-1,3×5=16-1,4×6=25-1,5×7=36-1……请将你发现的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的表达式表示出来。有些学生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但他们已经发现了这其中的规律,并且在小组内开始讨论了,这是非常可贵的。

第二,强调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相交与平行”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学生对这种经过自己实际操作得来的结果比教师直接讲解理解得更透彻。

第三,有多种解题方法或答案内容。如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画图找出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学生们热情高涨,全员参与了学习讨论,最后发现一共有4个这样的点。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大家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易于触类旁通。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组织

在选定学习内容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恰当分组以及组内分工,对小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及时调整课堂气氛,做到分而不散、高效教学。

第一,分组方式要恰当。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组。有时可以将相同类型的同学分在一组,谓之同质分组;有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同学分在一组,谓之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异质分组可以使每位同学能与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均衡发展。

第二,强调全员参与。小组成员应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当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表达时,最好请所有想好的同学都站起来说一说。同学们自己编的题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解答,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帮助,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然后请发言少的同学来向全班汇报结论。之后,再全班交流,并由教师做最后总结。

三、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表现,及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常都会兴趣高涨,及时的总结和评价,会给他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两个要点。第一,评价要面向小组,做出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以增强小组的集体凝聚力。第二,评价要全面,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能力、谦让精神、听取其他小组报告时的表现等方面都加以评价,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促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篇12

一、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 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 在小组成员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 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将全班划分为8—10个小组。每个小组通常为4—6人, 每个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担任具体角色。同时, 组内要选出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常务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制定组名、组规、组训及小组发展目标, 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情况;学习组长负责督促全组同学的学习。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的选定由学生自荐、小组同学选举产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后, 各小组再进行角色互换。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 既有利于学生建立责任心, 增强合作意识, 又有利于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坦诚相待, 民主平等, 从而对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心理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开展合作学习时, 小组成员各忙各的, 互不配合。组内讨论、交流时, 有的组员往往懒于应付, 有的小组几个成员在一起随便说两句了事, 还有的小组虽然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 但交流的却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 当老师叫小组代表发言时, 往往是一个人的观点代替整个小组、甚至整个班级成员的观点;再有一种情况就是易放难收,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后, 要么各小组的学生一直活动不停, 没完没了;要么是学生说个没完, 重复或不着边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切实解决好上述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做到三点。第一, 明确活动任务。在小组活动之前,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怎样做能很快完成任务。第二, 制定必要的合作规则。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记下来, 再由小组长安排, 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 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第三, 制定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教师对学生活动统一调控, 学生在教师的约定下开展活动、停止活动, 使活动有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指导, 又能极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作为教师不能随意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要善于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 可选择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进行活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学生个人探索遇到困难时的时机把握。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当学生自己探索无法完成时, 就必然寻求同伴的帮助, 此时的合作最有效。二是学生意见不一致时的时机把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当彼此观点不一致时, 往往各持己见, 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如果能把有争论价值的问题适时让小组讨论、争辩, 学生定能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三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的时机把握。“开放性”问题具有解题思路多元化、答案不唯一的特点, 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 很难多角度思考, 只有群策群力, 才能使答案趋于完善和全面。四是教学重难点时的时机把握。在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设计合作活动,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上一篇:德育工作方法下一篇:辅助服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