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2024-05-22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1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建设学习型组织,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合作学习有三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要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价值观,这是合作学习的灵魂;二是要努力调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合作学习的关健;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是合作学习的保证.

作 者:张玉玲  作者单位: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530000 刊 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ANNING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 年,卷(期): 22(4) 分类号:G424 关键词:合作   学习  价值观   积极性   主体   主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2

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 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 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 把学生编排小组, 为学生多提供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机会。这样, 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 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 培养他们团结合作, 互相竞争的精神。这种小组议论, 要求学生动口动脑,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促使学生思维趋向活跃状态, 学生从自身或同学那里获得, 然后组合信息, 增强思考问题意识、比较意识;促使学生由单纯地听转到主动地讲, 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 还可以不断地分享同学共同获取信息的乐趣。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这“讨论场”中, 不仅真正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 更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公正、公开发表意见的独特氛围。民主、平等、公正便能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创新热情, 并在体验创新成功的基础上, 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讨论活动, 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激励作用。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在小组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放在首位,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力求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气氛。在课堂上, 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我就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自行解决。

二、设置阅读提纲,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自学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光听讲, 不融化, 不会成材。现代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知识。把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手、口、眼、耳) 和思维器官 (大脑) , 让学生去参与学习和探索, 首先要把自学应有的时间还给学生, 转变教学方式就要打破课堂老师时间上的“满堂灌”。教师还应采取多种手段, 引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如“粗读”和“细读”课本, 逐字逐句阅读以及边读边标注重点等。其次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最重要的还要引导阅读和思考的方向, 提高自学的效率。我采取了在课上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自学步骤, 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 设置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例5解方程时, 引导学生看书学习时提出以下问题: (1) 解题时怎样把分母去掉?根据什么? (2) 方程两边有为什么都乘以6?两边都乘以12、24、36可以吗? (3) 什么是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找? (4) 方程两边都乘以最小公倍数, 怎样理解“都”?

自学提纲是学生自学深化的拐杖,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和知识面较窄, 阅读提纲的设置和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是必要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 边读边思考, 不放过一个重要语句或字眼, 抓住重点, 从而使自学更加深化。各门学科都有符合它自身规律的科学思想, 数学学科也不例外, 数学思想是渗透在数学知识中由学习者逐渐领悟出来的, 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对知识深层次领悟和高度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 教学中经常通过自学提纲,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能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悟性, 培养思维能力。

三、设计动手实践, 让学生自主交流获取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听觉获得的信息, 能够记忆的约占15%;从视觉获得的信息, 能够记忆的约占25%;如果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 就能接受信息的65%。《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 动手实践操作是数学课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安排学生实践。

1. 活动内容:

利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近似地将一个图形放大: (1) 将2个长短相同的橡皮筋系在一起。 (2) 选取一个图形, 在图形外取一个定点。 (3) 将系在一起的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定点, 把一枚铅笔固定在橡皮筋的另一端。 (4) 拉动铅笔, 使2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所选图形的边缘运动, 当结点在已知图形上运动一圈时, 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图形。这个新图形与已知图形形状相同。课件展示作图过程,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 活动目的:

这是放大图形的一种近似方法, 虽然实用性不是很大, 但它却是位似图形的一个具体应用, 为后面学习位似比打下基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操作活动的经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图形, 培养学生的动手、协作和交流能力。

总之, 尊重课堂学生主体地位, “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形式, 也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被不断创造、丰富和更加具有实效。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学习, 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由教师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采取一系列教学手段, 组织有效学习活动, 还课堂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愉快、创造性地完成学习。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 对现行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掌握, 忽视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 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 动手与实践能力差, 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等进行根本性改造。尊重课堂学生主体地位, 要让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作为课堂主线, 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3

一、投放“低结构”材料,引发合作探究

案例1:教师投放了一些材料,如皱纹纸、双面胶、剪刀、还有夹子等等,看着投放的材料,几个喜欢打扮自己的女生组合成一个小团队就开始动手用水彩笔在报纸比比划划,也开始制作,表演区成了服装制作区。对于这个现象教师没有去否定和阻止,而是引导幼儿讨论自己想要设计什么样的衣服,鼓励幼儿和同伴商量想办法。“我想做一件超人的衣服”川皓的大胆建议,让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漫无目的。那如何做?需要什么材料?“我可以用家里的衣服,请妈妈帮助”“我觉得皱纹纸和盘子的组合也是不错的”、“夹子可以固定”。几个伙伴一起商量,一起制作出自己设计好的服装。

分析:从无目的的制作到有想法的设计,低结构的材料引发幼儿无限创作可能。由于大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手工技能无法支持他们完成设计后的制作。因此在制作中他们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与父母的合作,与同伴的合作,才能完成。

思考:我们往往根据活动目标的需要、科学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比如夹子、颜色的纸张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这些材料,比如,美工区的幼儿就使用夹子做他们泥塑中的支架。表演区的幼儿就使用夹子连接衣服或者戴号码牌,比如数学区的幼儿就用夹子做他们胜利的一个标志。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之前要先观察幼儿,分析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因此我们教师最需要调整的投放材料,投放相适应的材料然后不断地对原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

投放的材料具有探索性。探索性的材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和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而是幼儿积极动手与动脑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同伴互动。

二、创建“小团队”,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案例2:幼儿迫不及待穿上自己的服装,全部挤到了表演区,还有一些想看表演的幼儿,于是,表演区的孩子突然爆满,演员都忙着穿自己的衣服,一直无法进入游戏。观众也是坐了三排等候……

幼儿1:这么多人,到底谁先开始表演啊?

幼儿2:等了这么久怎么还不开始?

幼儿1:应该按顺序。

幼儿2:我先,我先!(大家都想当第一个)

幼儿1:我们锤子剪刀布。

幼儿2:对,大家轮流。

幼儿3:做号码牌。

坚持在表演区里表演的几个幼儿相对比较固定, 经过他们反复协商讨论后。他们就决定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小团队”并给自己的团队取名“朵拉小剧团”。每个幼儿在这个团队中都有不同的作用,比如,紫宸小朋友会调节幼儿矛盾,里行小朋友总会有很多新点子,煖娟小朋友很会表演。

分析:由于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协商,每个幼儿都想自己表现,整个表演过程没有团队意识和协商精神。但经过同伴的磨合,他们也想出了自己的对策:制作预约号码牌,规定了演员的人数以及演员的出场顺序。因此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发展必定有自己的一个轨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承认的帮助)—自主解决(和同伴协商解决)。这个自主性比较强的区域活动恰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足够时间让幼儿和同伴进行协商、合作。

思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发展的。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都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他们必须共同讨论完成任务才能在小组竞赛中获得名次与成就;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幼儿在小组合作时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更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在幼儿小组讨论后,幼儿对自己也有所认识,经验也有所提升,提出的问题能经过同伴的讨论而得到解决。因此,教师要通过活动后的交流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比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必然都有一些需要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同伴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从而学会合作。

三、实施“无为”策略,发挥教师的作用

案例3:有了固定的演员,也有了出场顺序,还有音乐了。幼儿的表演进入比较有序的状态,但是演员表演一阵子后,演员就开始陷入“无序”状态,之前表演过的志远也不知道走到台前,胡乱做动作,里行也开始上去捣乱。我以为要表演不下去了,正准备介入的时候,这时,郭紫宸小朋友站出来指挥大家的表演:你要走到这里,做一个动作,你要跟在他的后面,你要如何如何。这样,虽然没有彩排过的表演,在“导演”的安排下还是比较有序。表演一会后,幼儿就停了下来,叽叽喳喳说开了。

幼儿1、没有背景,舞台不够美。

幼儿2、动作不够多,表演时间太少。

幼儿1:我们应该拿一些花来布置。

幼儿2:可以用一些蝴蝶结。

师:怎么样才能一出场就能让大家认出你表演的是什么?

幼儿1:我们要像演员一样先穿好衣服,化化妆再表演。

幼儿2:就像演妈妈一样时要戴上项链、穿好高跟鞋。

分析:幼儿的舞台经验还是比较少。对表演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没有计划。他们讨论后发现班级的道具根本不够用,于是产生了新的问题:道具太少,不够分配怎么办 ?而且吗他们没有经过排练,一只周而复始地表演一个动作,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剧目,到底以表演什么为主呢?孩子没有一个主题目标。

思考:在这个表演的过程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他们必须共同讨论完成任务才能在小组竞赛中获得名次与成就。《指南》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幼儿、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适时适地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引导幼儿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对幼儿活动的表现要客观评价,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幼儿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保证每一位幼儿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我们尝试实行轮流组长制。在每个小组内轮流推选1名小组长。组长负责小组内材料的收集、讨论问题后的交流工作等,让每个幼儿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四、尊重幼儿兴趣,促进小组合作

案例4:在连续几天的排练下,他们根据自己的服装设定了一些动作,并且到教室和家里找到一些道具,还请妈妈团帮助制作了舞台背景,还找到串烧音乐。在主持人的衔接下,幼儿也能够按照自己号码进行有序的表演,表演得很自信。

幼儿1:表演的节目太少,我觉得可以增加。

幼儿2:我都没表演够,就回去了。

幼儿3:一直在走服装秀,不好玩。

幼儿2:我觉得可以跳《小苹果》。

幼儿1:我也会。我还会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幼儿3:我会唱《问候歌》。

幼儿2:我们可以做节目单,上面写上表演的节目。

幼儿4:这样知道今天有什么表演。

幼儿1:那我不会写字,怎么办。

幼儿4:可以请老师写给我们看。

分析: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几个小演员也进行激烈讨论,准备如何改进演出的质量。馨霖提出了:“我觉得我们的节目一直都表演一样的,不好玩。观众也不爱看了。”“增加节目吧,这样可能会有意思。”里行说。幼儿想法的改变,不是来自己教师的教,而是来自己幼儿开始对这个表演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也不是自己突然就有,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伴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后,有了自己的思考。幼儿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发展。

思考:根据大班幼儿近期的发展目标开设的区域内容提供幼儿选择。每当在选择区域内容时,幼儿总是自由结伴,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而不是教师强制幼儿入某个学习性的区域。这样幼儿选择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师细心地观察下,幼儿选择区域通常经过几次跳区后,就会比较喜欢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和固定的伙伴一起游戏。在表演区中,几个幼儿对表演的热爱,他们经过一次的磨合、学习,我看到了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了,他们运用他们自己的表征语言,共同建构知识网络。由于他们共同对某个事物的好奇、好问和探究的兴趣提高了,从而解决幼儿因性格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取得了极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兴趣不同分组,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幼儿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保证每一位幼儿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幼儿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记得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孩子需要良好的伙伴来做他的伴侣,与他们交流相处获得友谊,消除孤独,活泼身心,这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提供给幼儿更多主动参与生生互动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更有利于交往能力的发展。它能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活动更加富有意义,能激起幼儿更高水平的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4

课题中期总结

2017年6月-9月是课题启动研究阶段,人员全部落实到位。2017年9月29日,课题《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龙山街道中心学校隆重召开。会上,课题组专家张俊武教研员和王福平教研员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完备性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我们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方向性指导。

一、课题研究工作进展

我校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与实践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观摩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合作学习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深入。2.强化调研评估,促进合作交流

通过汇报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要求教师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进行反思,促进合作。每学期每个课题组成员都上了一节研究公开教学课,还撰写了一篇以上研究心得。半年的课题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尤其是在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我们研究组全体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1)、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2)、了解了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3)、小组成员的组成有了更科学的分配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4)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时机。

(5)了解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从评价功能看,主要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小组合作活动中;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肯定和鼓励被评价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3、构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1)、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2)、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3)、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主要创新点: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学习,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实验教师都认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4、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三、存在问题:

(1)我们的理论水平有限,缺乏专家指引。

(2)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备受青睐,但具体操作还不够实效。(3)成果可以多样。

下一步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以上问题。

四、下一步计划

1.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2.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深入,具体。

3.继续巩固并完善已有成果,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可预期成果

1.成果形式:教学案例及反思。2.成果形式:论文。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篇5

(文章来源于网络)

随着导学案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采取以下一些组织策略,有效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

2、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各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3、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的展开。教师要及时的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4、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1)可以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2)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3)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中可以经常性的评比最佳小组,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6

山东省海阳市实验小学矫永梅

[摘要]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它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科学的分组,合理的合作内容,教师适时的组织与反馈,师生、生生有效互动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成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组织指导;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众师普遍关注的难题,因为新课程改革也已经接近十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较成功的范例。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新的课改理念已渐渐被广大课改教师所接受,所以每个教师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形式化的东西较多,仔细分析其原因是教师的组织、指导及参与都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性操作,逐步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如下策略,望能给各位同行以启示。

一.小组组建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时的分组要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组建小组合作学习:

(一)根据学习的内容特征做出合适的人数分组策略。当学习计算内容时,计算结果的分析与验证、算理的表述等相关内容小组人数2人为宜;几何知识中的公式推导、图形的切分与拼组,计算法则的规律总结等知识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时4人为宜;统计知识学习时的数据收集、几何知识的分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6人为宜。

(二)不同人数小组成员的质的分组策略。

不论小组人数多少都应该保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组建小组。具体地说,要根据性 别、年龄、气质、爱好、家庭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补的原则,使学生在合作时 1

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这样安排,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做到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组成员的分工策略。

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及分工后的目标要求。小组中要设组长一人,组长要负责组员的工作分配、协调指挥小组的活动。组长可民主选举,也可轮流担任。组员也分别有自己的工作及相应的责任目标。活动结束也有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的环节。这个环节不要用专门的时间,它是随着小组活动有机地进行。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小组活动策略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我们探索出以下内容相对应的活动策略:

(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等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人民币的认识、时分秒、利息、常见的数量关系、统计……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课前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自主探索。如收集它的用途、相关故事……。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整理,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1、在小组中人人交流自己的所得:一人交流,其他人在听的基础上想“我”的所得与“他”的不同处在哪儿,轮到“我”说时,只说“不同处”。

2、个人交流完后要整理出自己组的所得:先将不同处进行研究达成小组共识,再把共识累加成小组结论。

3、小组内进行发言训练:小组选出一人为信息发布员,大家帮助进行发言训练,主要发布小组的结论及结论形成过程。④进行预演交流。

(二)实践操作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厘米、米,克、千克的认识,空间与图形等要靠动手操作,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径来掌握的知识。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1、进行合理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操作时人人有责任。若测量,则在使用工具、读数、记录,等项目上进行合理分工;若小制作,则在提供材料、拼装、加工整理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

2、教师提出明确的探究意向,让学生对小组获得的数据进行感

知,对获得的作品进行观察研究。

3、组内交流值得自豪的发现或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4、进行交流预演。

(三)探究规律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计算法则、公式、定理、数量关系等需进行逻辑推理或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其“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为:

1、教师设计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或设计解决方案。如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设计:“给一种易拉罐进行侧面包装,其最少所用包装材料的大小”的教学情景。

2、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小组选出最佳方案。就是让小组每个成员畅谈自己的计划,通过比较选出组中优秀的方案。

3、小组共同使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

4、进行交流预演。

三.小组活动时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的成败,受如下三大因素决定:一是取决于教师对所学知识的把握;二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已有水平的了解;三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针对这三个因素我们认为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可以分解到教师课前备课和教师的课中授课策略探索中,最终我们探索出如下相关的三个模式:

(一)教师的备课策略——“三备”模式

模式为:

一备学知识的现实表现和数学体系。具体是,知识的现实表现就是指所学知识隐含在哪些实际生活中,数学体系是指所学知识的内容及相关结构(包括题型);

二备学生。具体是,备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有哪些,备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差距在哪,备学生要自己学会新知识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

三备就是进行教学设计。

具体是,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可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提炼出数学问题且进入数学解决,目的是进行基本数学经验的储备,设计怎样的活动任务进行数学思维的方法的训练,设计什么样的题型完成双基任务。

“三备”的关系是:“一备、二备”是“三备”的基础,没有“一备、二备”做基础,教师的课前预习作业会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引

发学生的厌学情绪,那样的作业是无效的,并且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引发不了合作的欲望,产生不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二)教师的课堂授课策略——课前预习性作业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授课模式。

有了教师的“三备”做前提,那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必然。在“三备”支撑下的授课模式的具体程序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检查作业、作业展示、形成共同作品、设计交流方式、预演交流)-----反馈学习(小组交流、其它组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小结和因材施教)----教师组织理解巩固(题组训练、拓展练习)-----反馈矫正(当堂检测)----导学(导下一节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作业)几个环节。

(三)支撑小组合作学习角色定位策略——课中“四种人的活动”模式。

我们研究发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以课前预习性作业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是与四种人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四种人中有一种人的的职责不到位就影响到合作学习的质量。为此我们探索出了“四种人的活动”模式,具体为:

第一种“人”是小组中的主交流人。他要负责将小组的共识以表演的形式清楚地表达出来。

第二种“人”是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在主交流人的发言时起协助、补充和矫正作用。

第三种“人”是其它组成员。他们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想,发言人的观点是什么、与自己小组的观点异同处在哪?另一方面对发言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质疑发言人真的明白了吗?我们组的观点你们懂吗?等等。

第四种“人”是教师。教师对发言人起导引的作用,通过观察学生表现,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以学定教。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总结。

在实施角色定位策略过程中要注意:

1、教师利用小组代表充当老师的角色,完成传统教法中的知识讲解。这源于学生的知识分析是零散的,教师一定要启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借助学生的不成熟的解答教师要及时的将知识深化和拓展。

2、小组交流后,教师选代表发言不要求多,一般情况下,一个代表能将问题解决就不要再找别的代表发言,当出现一组代表完不成任务再找另组代表发言。

3、一节课中小组活动次数不要超过两次,每次时间也不要过长,不要超过10分钟。

由于研究时间短、力量单薄、视野狭窄等各种原因的制约,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实效和成果,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与探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研究层次尚浅。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只构建起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基础理论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研究,有很多观点也有待于进一步理顺、提炼和完善。

第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结构失衡。除了在教法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较为实用、富有创意的模式外,其他的如学生的分组、小组合作中的学生关系的处理研究等步子小、成果少。

第三,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无论在理论素质上还是在实践技能上,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还远不能适应组织与指导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的需要,尤其是一些老教师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导致组织与指导的研究进展缓慢。

第四,评价标准相对模糊。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的评价目前正停留在直观评价层面,还没能研制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的研究量表,从而使有些数据的统计不够精确。

参考文献

[1]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王桂华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分成小组, 通过相互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更好发展。

二、有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一) 提高认识

就目前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还是偏向于那种机械式的理论知识教育, 对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引起充分的认识, 进而影响到了教学的有效性。故此, 作为教师, 必须高度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 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作用, 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上, 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

(二) 合理分组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如果分组不合理, 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合理分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 也是实现学生全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故此,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然后进行分组, 要保证每一个小组之间的综合能力相等。例如, 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文时, 我将班上的40名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8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生, 确保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相等, 然后从小组中选出组长, 采用轮流的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上组长, 实行小组竞赛,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一定奖励, 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师的引导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 教师必须积极的转变自己的观念, 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次, 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 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理分层,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水平。另外, 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要充分顾及他们的自尊, 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信息, 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

(四) 创造良好的环境

长期以来, 课堂上教师一直摆出一副严厉的表情, 要求课堂必须安静, 在这样的环境下, 小组合作学习很难开展下去。而环境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故此, 在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 营造有助于教学的环境, 进而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古诗《游山西村》时, 我布置任务, 由小组进行古诗讲解, 然后由小组对小组的讲解内容进行点评。我事先给学生10分钟的讨论时间, 在讨论时间结束后, 由学生进行古诗讲解。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事先展开了激烈讨论, 充分活跃了课堂氛围, 拉开了学生的思维,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这首古诗的见解, 然后将学生的综合意见进行统一,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3]。

(五) 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一个人难以完成的, 它必须借助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 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意识。就目前来看, 许多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 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 有着自卑感, 认为自己的能力微不足道, 故而使得他们越来越散漫。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就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首先, 要建立长期合作小组, 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特点, 进行分组设计;其次, 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向学生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 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4]。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受到了高度重视, 也逐渐进入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活跃了课堂风险,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符合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故此, 应当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有效,课堂,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叶颖青.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效的组织与调控[J].教育导刊, 2010 (4) .

[2]高冰玉.去“浮华”求“真淳”——呼唤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9 (7) .

[3]黄上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 2015.

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篇8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95-01

杨振宁博士曾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可见,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线教师也深切意识到了从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但是,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组合作是否具有“必要性”

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必须是在“必要”的前提下。如果老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就没有参与合作的积极动机,小组合作将是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参与;如果老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个体可以独立完成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只有当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时,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提出的问题较具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独立完成是有困难的,这时学生的主观愿望希望进行合作学习,并且可以在合作中交流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课堂上的汇报体现出小组合作效果极好。

二、小组合作是否具有“组织性”

常见的课堂小组合作场面,老师要求开始学生小组合作后,前排学生齐唰唰回头与后座的学生围成一团,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吵吵嚷嚷,热热闹闹……老师看看表,几分钟时间到,老师喊“停”、“谁来说呢?”,请学生回答又是“我认为……”。小组中没有具体分工,没有协同合作,即使能解决老师抛出的问题,但这又如何能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呢?

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应具有“组织性”。小组内必须有一名组织者,可以由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能在小组中起榜样示范作用;也可以由活跃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担任,可以激发其思维活跃在老师抛出的问题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但最好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决定,而不是老师指派。因为在尊重小组成员意愿的前提下,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会增强。当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时,先让学生有一点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再讨论分工,然后在全体成员的分工合作下,小组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组合问题)教学中,只组织进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是安排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要求三种汉堡与两种饮料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问题,如果让对学生独立解决,难度较大,因此这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前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让每个组员在小组内充分发表看法,其他组员注意倾听和补充;同时合作交流中又有分工,他们有的说,有的摆,有的画,有的记录,小组合作显得动而不乱。从各组后来上台汇报的情况来看,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题策略,说明小组合作能集思广益,效果好。

三、小组合作是否具有“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自主、探究、合作是构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而不是三种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有严格的区分,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中也包含探究的因素,探究之中又有合作的成分。小组合作中,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小组成员面前一般不再怯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分工、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不动脑筋、坐享其成的想法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也是必要的。其次,要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是每一个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此外,在组织进行小组合作时还应坚持“长期性”。

“水滴石穿”,成事贵在持之以恒。小组合作学习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被广泛接受与应用,但有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却没有长期坚持运用,只有公开课时才开展小组合作走过场。这样,必然事倍功半,达不到培养目标,实现不了培养效果。

其次,小组合作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影响着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许多公开教学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往往忙于操作设备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或紧张地在讲台上看表等待合作时间结束,这样既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又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或纠纷时及时予以帮助或调解,小组合作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中指出“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者、程序的设计者、情景的创设者、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教师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的推进和展开。

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9

当前语文教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解决疑难,培养优秀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竞争能力的逐渐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 者:井强  作者单位:济南将军实验学校,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  

如何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篇10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过去那种封闭、单

一、程式化、低效率的教学局面正在被打破。通过提高教师观念,规范合作程序,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素质,科学合理分组,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策略

有效的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我们要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教学及学习方式的根本目标。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的展开,并取得有效的成果,现浅谈如下:

一、科学合理分组,建立小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二、设计恰当的问题

(1)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问题”,把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这些问题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目标指向,它们没有书本上的现成答案,它力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索,因而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解决,这样会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设计问题应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问题设计具有梯度,符合学生思维习惯。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在合作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合作者,应合理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应认真观察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小组活动,有意识地促进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并做好有序调控,让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师生共同研讨中逐层显现。对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的要及时予以表扬;对任务不清楚的要耐心说明;对出现问题的及时指导;对提前完成的及时检查并布置新任务;对偏离主题和受阻的及时制止或点拨,使其顺利开展。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1)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前,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课题要进行独立思考,针对问题自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才有较深刻的认识,才能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互动,有利于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否则,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会使我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发展受阻,影响思维品质的发展。

(2)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的习惯。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前,要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点。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时,老师设计这一论题:面对汉朝初年萧条之局面,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样?针对论题有的同学问:我们现在年龄还小,自己的知识面比较窄,不知道这么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做到“在疑中学,在学中疑”。

(3)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信息交流和认知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求学生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补整合,而且也要学会参与、学会尊重他人。不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体发言,每个同学都要按照自己的分工积极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努力使自己“会说”、“善辩”。

(4)认真倾听和评价其他同学发言的习惯。合作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但要会说、善辩,而且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如不要随便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要努力掌握同学发言的要点并友好地作出切中要害的合理评价等。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 篇1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只起“主导”、“导演”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数学合作小组的建立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探究新知识,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小组内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讨论,进一步分析、比较、争辩、推理、归纳,最终达成共识。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一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诸方面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结合初中学生和数学学科的特点,通常可以采用按前后座次就近组合与任务为中心的任务组合两种形式,在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一种,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展示交流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作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展示交流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教师要传达给学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展示活动中去的信息,激励学生参与展示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學,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一起合作做一做,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锻炼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非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多样性、开放性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些。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

1.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将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3.可以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践。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第二初级中学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篇12

纵观新课程改革的教材,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如同渺无边际的大海,在这众多的知识中并不是全部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如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浪费时间,效果不好,如在一年级数学教材第一册中的“比高矮”“比长短”中出现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 见的例子,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就能轻而易举地比较出来,这样就没必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内容很关键,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合作研究。

2. 注重环节的适时性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有很多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课中什么时间实施很重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一定要合理,恰到好处,才能一促而成。如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教材中二类字都蕴涵在与之对应的儿歌、古诗或课文中,只有在学生通读文章,发准字音后,对这些字有了自己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正所谓“人无全才,人人有才”。通过学生互动、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使每个学生求得新发现、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如若不然,不仅会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得不到提高,还会使部分中差生产生依赖心理,养成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

3. 注重组织的实效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完成的学习内容一定要具有实效性,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一种形式,走过场。例如个别课堂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实际上还是自己顾自己,根本没有合作的迹象。只是桌椅的分组而不是学生的合作。另外,有的内容适合分组合作,教师也安排了这一环节,但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不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布置完分组合作,有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则喊“停”。前后不超过1分钟,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组织严密,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会和会学。

4. 注重要求的明确性

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否明确可以通过学习效果反馈出来。所以看效果就能知道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明确。低年级学生的自主性认识能力还较差,教师更要清楚地交代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例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四中“我会拼图”这部分内容,因为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所以在交际前要有个准备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结合与此及学生年龄特点,在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这一内容时,可提出以下要求:①小组合作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②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③评出组间最好的拼图。这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合作学习,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 注重分组的策略性

分组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学生自主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口头语言和动态语言来求得沟通和共识,学生存在差异,差异导致交流,交流促进提高。因此,分组要有策略性,要采用平衡分组法。将具有不同优势、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分到一组。考虑性别差异、个性差异、认识水平差异、家庭环境差异、性 格气质差异等。同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并定期对分组进行调整。

6. 注重问题的重要性

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法,换言之,问题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含金量的问题,要不偏不倚,正中要害,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众多问题当中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将逐渐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久而久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逐渐提高含金量,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

7. 引导的规范性

无论在数学课还是语文课,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例如在数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认知过程,从而获得新知。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认识》这一课中,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按学习内容分组,然后为小组提供相应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内沟通交流、讨论探索,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到各组观察其学习情况,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其次,创造氛围让各小组成员积极主动交流自学情况,力争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激情。

上一篇:车间班长个人辞职报告下一篇:元宵节经典贺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