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通用10篇)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1
学生抢着学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真正从课堂中解脱出来
笔者是一名初级中学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多年,在教学生涯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自己主导课堂时间过长,学生主导课堂较少,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师难以真正从课堂中解脱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自学能力差异大,自学进程差异大,小组内存在着假讨论现象,小组长的组织交流调控不当,交流不深刻,只停留在对答案的层面,不能有效的筛选问题。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长此下去,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小组合作最后也会流于形式。是如何造成这种情况,又怎么解决呢?这着实令人苦恼与深思。
经过讨论与反复的认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学生没有进行有效地课前预习。
2.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存在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
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
5.评价不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如何解决呢,在这里把我们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小组合作成功的关键。
1、重视预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预习数学,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2、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3、授之以渔,学会预习
合理安排预习内容。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
4、及时评价,促进预习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预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5、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二、加强小组的建设与管理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三.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环节
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应着重想一想,设计的合作活动有无必要,设计的合作内容与形式是否贴近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课程意图。其所涉及的问题要使学生认为值得讨论,所采纳的形式不应脱离学生实际,要使学生有感而发,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与梯度,使学生认为合作团体的智慧大大超越个体的见解,仅仅依靠个人去完成有较大的难度,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俗话说“做得之以体验,思得之以升华。
四.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与调控
(1)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师通过设定教学目标,把握学习方向,通过设计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思考,归纳,或初步建立概念,或描述现象,分析原因;通过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行为,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通过对小组完成任务的显性或隐形奖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调控学习的进程。
(2)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加强调控,对游离的学生进行提醒,对偏离方向的学生进行点拨,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呈现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梳理,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把问题呈现清楚,把握问题讨论的程度,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达标。
其他,我们还注意了(1)、定期调整小组成员的搭配。(2)、为防止分组后带来的小团体思想,在平时的班级活动、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拼盘方式,即把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的各个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3)、加强家校联系,帮助弱势学生缩小与强势学生的差距。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到提高。自主课堂在给学生发展舞台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让我们共同迎接挑战,灿烂我们的教育生命。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2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教育价值
合作要有必要, 要有价值。在数学教学中, 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所以, 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就应该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
1. 选择具有合作价值的教学内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选择没有合作价值的教学内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学习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 笔者认为应该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有合作价值的教学内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 “小华买了6个苹果, 又买了4个苹果, 小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样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 因此就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像“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苹果、香蕉、橘子和梨四种水果中的哪一样水果” (北师大数学第一册《统计》) 这一教学内容, 学生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所以就很有合作的价值, 因此也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 选择学生需要小组合作的时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当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自我需要时, 小组合作学习就更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所以, 笔者认为, 数学教学中, 应当在出现下列情况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 当学生面对数学内容一筹莫展、眉角紧锁, 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也非常希望能有一个团体能够与他进行交流, 解决他的困惑时, 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 当学生面对一项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期盼与他人的合作, 以解决自己势单力薄的困境时, 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 当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已经得出答案, 非常兴奋, 渴望在一个小组中展示自己的方法, 让别人分享他的快乐时, 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讲求学习效果
评价一个学习活动成功与否, 重点不在于它采用了何种学习形式, 而在于它取得了何种效果。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讲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笔者认为:讲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因为只有真正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在小组中有效地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因此, 要讲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就应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就是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让学生明白:此次小组合作学习要完成什么任务;怎样完成任务;要通过完成任务解决什么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应该干些什么等问题。
2. 让学生明白怎样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遵守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正确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那么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 学生如果不知道应该怎样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顾规则的约束, 任意而为,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讲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就应该让学生知道怎样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应这样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1) 友好相处。这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不能因为观点不统一, 而分成几派, 相互攻击。应该认识到每个小组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 合作的目标是每个成员都能从别人那里吸取不同的见解, 而促使每个成员的不同提高。因此, 每个成员应与其他成员友好相处。
(2) 学会倾听。当别人发言出现错误时, 一定要等其把话说完, 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要虚心接受, 切不可自己只顾说自己的, 人人高谈阔论, 而不理会别人的观点。
(3) 以理服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应有理有据, 不能只以答案为主, 而不谈思路。因为, 只有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才能发现其中的错误,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题意。
3. 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方面会使成绩不理想的学困生无法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学优生对学习的“垄断”,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小权威“一统天下”, 学困生“盲目依从”的现象, 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绝对是违背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的, 而且也是毫无效果的。因此, 笔者认为要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讲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就应该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可以这样做:
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时间, 让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博采众家之长, 补自己一家之短。当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让学生到全班进行交流, 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4. 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要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讲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除了要注意上面讲的几点之外, 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具体可以这样做:
(1) 合作开始前,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 合作进行中, 教师要能对合作过程进行及时调控。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合作情况, 及时修正一些目的要求, 以助于学生更好合作。同时根据学生合作情况, 及时调整合作时间。
(3) 合作结束时, 除了反馈学生合作结果, 教师还应及时组织学生就刚才的合作进行小结, 评价学生合作过程, 不但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 而且还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 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便于以后合作学习的开展。
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3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发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双基”,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方法,同时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方法及手段。因此,只有做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创造情境,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需要的情境,学生在自己独立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再交由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样便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环境,提供了内容。如果没有独立学习做前提,直接把问题提出交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种合作学习将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但得不到培养而且会逐步减弱,不同层次学生资源的发挥也会受到阻碍和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具有一定价值的讨论问题,交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于浅显易懂或没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学生能自己独立解决的,就不需要开展合作学习。对于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再交由全班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解决。
三、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倡导呼告式合作学习形式
小组合作就是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在小组范围内展开研究讨论,研究讨论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研究过程中,每个人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与学习和交流,讲观点,讲思路,谈方法,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以便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是我们常发现在“讨论交流”合作方式的学习中,学习认真的、基础较好的同学积极投入讨论,参与交流,而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的同学往往不参与交流,甚至游离于讨论交流之外。为了有效地抑制这种不参与、不合作的现象。在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举手回答,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安排所在小组的成员来回答,最后再由小组其他学生及时做纠正补充。
实践证明,这种呼告式合作能强化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保证了小组学生的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他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指导,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与人竞争、向往沟通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发展、提高效益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4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策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各地便掀起了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热潮。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我认为有效组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优化小组成员结构
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成员的性别结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搭配合理、结构优化,便能发挥较大的合作学习效果。因此,把全班学生合理搭配,在合作研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以优生带差生,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按学生能力的优势合理搭配,有的口头表达强,有的观察分析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思维能力强,把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既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按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合理搭配,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有助于同学们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总之,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可能考虑小组成员的各种情况,达到结构优化,就能使合作学习产生更大的效能。
二、优选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该是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完成这一学习内容需不需要别人的参与?如果通过其他简便的学习方式也能达到同样或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就没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比较繁琐的,或希望得到延伸拓展的学习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以此来保证学生合作的必要性,提升学生的合作兴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
三、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通过合作学习,逐步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乐于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过去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此外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几点经验做法 篇5
扎实推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落实
----区直机关工委抓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做法
近年来,区直机关工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加强区直机关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采取强化认识抓理念、督导调研抓部署、打造品牌抓特色、试点引路抓推进,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以学促能、以能立公的素质和本领,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繁荣富裕新宁夏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深化认识,增强党员干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自觉性。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重大政策方针出台、各项教育活动开展、重大工作任务部署等,不断强化党组织主动创建、党员干部自我学习的意识。利用培训、会议时机,组织区直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习近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关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讲话,中办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深刻领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基本原 1
则、目标要求,提高党员干部对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重要性认识,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针对区直机关部分党员干部创建意识不强、学风不实等问题,利用各种时机,讲清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时代要求,不是一般号召;讲清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不是权宜之计;讲清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党员干部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不是空洞说教,强化了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作为保持机关党的建设生机活力的重要内容,纳入机关“三服务一推进”主题实践活动、“机关党的建设年活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点推进年”及创先争优活动,以多种形式和载体营造创建氛围,不断强化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开放学习、互动学习、快乐学习等先进理念,激发了党员干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热情。
二、统筹安排,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落实。科学安排部署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落实。一是制定措施谋划创建。紧密结合区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做学习型党员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制度、考评标准。区直各单位按照意见要求,成立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规划,明确了任务,确保了创建工作时时处处有人抓,学习任务层层分解有人管,形成了责任明确、体系健全的良好格局。二是深入调研指导创建。充分发挥工委自身职能作用,派出工作组先后深入50多个厅局调研了解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情况,对区直部门党组(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对党员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情况作了深入了解。同时,区分不同类别党组织情况,分别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党组织抓学习、抓创建情况作了摸底,结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内在要求,找准问题症结,分类指导抓好创建工作落实。三是突出重点带动创建。坚持把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作为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狠抓各级党组(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任务落实。广泛开展精读一本好书、公开发表一篇文章、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作一场精彩辅导报告、帮建一个基层党支部的“五个一”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理论问题的研究,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三、培育特色,积极打造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优质平台。注重创设多种学习的平台,培育精品载体,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打造“科学发展大讲坛”品牌引领学习。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全区科学发展,举办“科学发展大讲坛”系列讲座,先后邀请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秦大河、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
主任李肇星、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黄大昉以及自治区的一些领导和专家学者讲授了“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谱写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绚丽篇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宁夏文化发展大繁荣”和“构建和谐心灵”等专题讲座。这项活动已连续开办了4年,每年至少组织6个专题讲座,较好地引导了党员干部在科学审视世情、国情、区情过程中开阔了眼界、破解了难题、增强了战略思维能力。二是打造“主题读书月”活动品牌渲染学习。以 “世界读书日”活动为契机,围绕学习目标,先后开展了“阅读〃和谐〃进步”、“阅读〃修身〃立志”、“阅读〃厚德〃正行”、阅读〃鉴史〃笃行等一系列读书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历史使命感,在学习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素质,在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中建功立业,培育了思想文化建设的新亮点,营造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做学习型党员的浓厚书香氛围。三是打造“普通党员讲党课”品牌深化学习。广泛开展了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普通党员人人讲党课、专家学者指导讲党课等不同层次的党课教育和精品党课下基层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报告、身边故事、思想体会,引导大家把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与开展党员教育统一起来,在角色互换中实现了学习“转型升级”。
四、抓点带面,不断拓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广度和深度。区分不同党组织类型,采取试点引路、以点带面、分类分层的方法推进,培育和打造区直机关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亮点。一是精选单位抓试点。针对所辖90多个直属机关党委都是非实体性党组织,1700多个基层党组织分布在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党支部是机关党组织的主体的实际,在反复学习、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要求,精心选择学习基础较好的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党支部为机关党组织试点单位、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为事业单位党组织试点单位、中国移动宁夏公司银川分公司党委为企业党组织试点单位,紧密结合工作任务,精心培育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试验田”。二是观摩交流促推进。在试点培育的基础上,注重扩大创建工作面,做到“墙里开花墙外红”。去年8月份,组织召开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试点观摩交流会,通过现场观摩统计局结合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抓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做法,交流党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党支部、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中国移动银川分公司党委试等18个党组织的创建经验,使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进一步开启了思路、掌握了方法、规范了制度。三是以考争创作示范。采取指导培育、量化标准、改进提高、推广经验等方法,进一步健全完善试点单位学习体制机制,保持了学习常态化,改善了党员心智模式,增强了党组织的生机活动,提高
了创建质量。按照自治区党委下发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进行了全面系统考核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规定的标准要求,使试点变成了示范点,成为区直机关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窗口”和“样板”。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6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在生本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本,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灵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健全发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好处的确很多,但当我们真正认真审视我们的课堂时,不难发现,这一方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驾驭,有时课堂表面气氛热闹,但实质上却缺乏实效。比如,合作探究内容无选择;合作探究方法不清楚;合作探究展开无秩序;合作探究参与不平衡;合作探究学习用时不充分等等。以上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避免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搞好小组合作培训
“磨刀不误砍柴工”,搞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培训非常必要,首先培训组长学会组织、分工,组员学会怎样倾听和交流。在合作学习时,要确保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特别是学困生,组长要有意安排他们在组内先试着说。同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接受任务前,一定要注意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知道自己干什么,带着任务参加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合作技能,养成善于合作、探究的习惯。
二、 精心筛选探究内容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布置预习时,安排学生圈画出疑难之处,独立思考,初步整理出自己的解题思路,难以解决的,就是课堂上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新知识了解的程度,适当地对已有的教学案进行修改;在备课预设时,进行筛选,选择重点、难点问题。一般来说,有探究价值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容易出现的碰撞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无法解决的难题等,适宜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找出不同解法、不同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揭示思路、方法、蕴含的哲理。
三、 指导合作学习方法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因为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主要依靠个体学习掌握。学生个体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不宜“兴师动众”搞合作探究。教者在课堂上巡视,捕捉反馈信息,把握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探究的情况,假如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查阅资料,思考解决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机械地去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了。
在小组展示反馈时,出现疑难的、有争议的问题,的确需要合作探究解决的,再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时不仅要交流结果,还要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把握学情,调控时间,必要时调整课堂教学容量,可以通过指定或暗示中差生展示角色的任务,这样在探究中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提高合作探究效率。小组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认真思考,发现别人的优点及时吸收,发现别人的问题及时指出,出现疑问时合作解决,从而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找准需要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该合作的合作,不必合作的不要流于形式。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产生新的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学习、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反馈,基本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班上发言交流。同时要注意公平发言,优生发言的频次不宜过高,留有一定时间让中下等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让他们也能积极参与,乐于其中。还注意合作探究时的纪律性,组内讨论交流的声音不能过大,尊重他人意见,执行组长要调控安排好,不能乱哄哄,好像一盘散沙。
四、 发挥激励评价功效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7
其实只要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 很多时候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蜻蜓点水, 流于形式, 根本达不到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应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得这一学习方式真正地开展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是我们英语教师应深思、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理解合作学习内涵, 教师正确定位角色
理念引发行动,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的正确理念对于它的有效开展尤为关键。所谓合作学习, 其概念界定是:以小组为单位, 有目的地针对某些问题组织学习, 充分发挥小组的组织力量, 运用“合作”手段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取消教师一手包办的教学方式。叶圣陶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于教会学生学。”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英语是一门语言, 尤其适合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间的相互督促学习, 避免了教师不能整堂课照顾检测所有学生学习情况的弊端, 让学生们在小组实践中有更多的机会锻炼, 进而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当然学生合作学习并不等于让教师袖手旁观,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当好活动的引导者, 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展开活动, 就好比教师是船长, 学生们就是一个个水手, “众人划桨把船开”, 最后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科学组成小组成员, 合理布置课前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一般来说小组以4~6人为宜, 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 这样才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而小组中组员的情况可各不相同, 这样有利于组员间相互取长补短。例如, 教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做一份问卷, 问卷内容可以是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与英语方面的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根据问卷的情况与学生平日的表现分成四人小组, 并让小组成员取一个有意义的英文名。每组中的1, 2, 3, 4号, 1号可以为每组的组长, 3、4号可为每组中基础相对薄弱的成员, 教师可根据讨论题目的难易来提问组中成员, 一堂课结束后, 由教师和每组中的记录员进行评分, 奖励团体或个人, 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共同参与, 一起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决不能有“吃大锅饭”的想法,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精心备课, 除了备教案外还应有每个学时的预习案, 把一些预习要求、即将掌握的知识点等罗列在讲义上, 在新授知识的前一天分发给学生, 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 并做好记录, 然后在新课中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这样既节约时间目标性又强, 学生也充满了学习的责任感。
三、课堂学习“活而有序”, 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一定不能因为需要这种形式的展现而采取这种方式, 而是确实因为出现了新的知识或需要小组合作探究时, 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例如英语听力课上, 部分同学可能因为一时紧张, 无法集中注意力, 教师就可以先采用小组共同获取信息的方法, 再过渡到个人独立去完成听力内容, 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语法课上, 先让小组讨论总结语法规律, 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语音课上, 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小组相互纠音, 再由教师进行指导朗读;等等。但必须指出的是:课堂上所有这些活动的展开, 都要遵循“活而不乱”的原则。教师可以控制整个局面, 每个小组都由组长组织, 由记录员记录组中成员的观点和意见, 再由汇报员进行全班交流, 一切活动应有条理并且达成目的。当然活动开展的条理性应该是每堂课上培养出来的, 绝不能是作秀。
经常听到学生反映:课上也听懂了, 但考试成绩就是不理想;家长反映:自己对于英语一窍不通怎督促孩子;教师反映:班上学生太多, 无法进行一对一检查辅导。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进行课后知识的消化。例如:由组长对组员当天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测检查, 如检查背书情况, 检查单词的默写, 检查语言点的掌握, 并做好记录。由于组员人数少组长完全可以胜任, 教师只需查看记录本并关心几个重点对象, 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当天的作业、考试卷等批完后组中先自行讨论, 不能解决的再在课堂上解决。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8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 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本文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及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组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策略:(1)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分组;(2)明确责任分工,积极参与合作;(3)确定研讨问题,感受合作作用;(4)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5)教师参与合作,及时解决问题;(6)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了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只有小学数学教师付出努力精心组织,才能使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精心组织;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良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因此,如何精心组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包括同学之间学习参与度、共同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互帮的学习氛围等。因此,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品质,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小组合作学习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
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因此,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小学数学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学生坐成“U”字形或围成一圈;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老师又说“停止”,学生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当听到老师的号令又再来一次“合作”;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有的班级学生人数有五十多甚至六七十,教室里分成了十几组,老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不可能。
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笔者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因此,我们必须精心组织小学合作学习以改变这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现象。
三、精心组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组合作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的人数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来决定,如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新奇好动,自控能力差,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较弱,一般以同桌2人为一组,进行一些简单的互相数数、口算等合作;
二、三年级学生一般以4人为宜,前后桌合并,及时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交流合作;四、五、六年级则可以视合作任务情况以4~6人为一组,开展各种探索、研讨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为方便组织,在安排座位时就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
同时数学教师还应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二)明确责任分工,积极参与合作
合作小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比如二年级数学教学,这些小孩子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但他们学习兴趣很高。以40个学生的一个班为例,可以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了10个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还有一名汇报员。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如两个月),可以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分圆片活动。每一组中,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操作员,负责动手分圆片;记录员动笔记录;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小组成员各司其责,经过多次操作、观察、讨论得出:10个小圆片按1个、2个„„10个一组分,有时能分尽,有时不能分尽。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困难生也有机会在成功的集体中得到积极的鼓励。
(三)确定研讨问题,感受合作作用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可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既要把握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又不能轻易达到。还要含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样的问题有劲、有趣、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独立思考方面,由于本来每个学生均是相对独立的,甚至可以说是“孤立”的。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并不存在问题,但对于思维能力相对差的孩子而言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他们迫切需要一定的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中你说出一,我受启发说出二,他受到启示说出三,看似七嘴八舌,其实越议越明。
比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说什么是规律,教师不加工、不修饰,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对规律有了自己的初步了解。在学生用语言无法清楚表达的情况下,教师指出用图形把规律摆出来。教师课前准备了每组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图形。有了具体的事物,明确的问题,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四人相互的合作中摆出一组组
不同的有规律的图形。随后,教师就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从形状、颜色及图案的个数几方面找出了各组图形的规律,自然地理解了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到规律,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了自己的一份发现、感受着同学合作的相互作用。
又如在教《年月日》一课中,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看一看,数一数,找出一年里有多少天?一个月各有几日?学生在小组中友好地进行合作交流,将原来要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的不足在小组交流中就消灭了,最后面对老师的同一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保持了自己完善的人格和尊严。课堂上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
(四)适时分组研讨,给足合作时间
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研讨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第二阶段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但是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的时间。
如二年级学生学了表内乘法后,计算:“8+8+8+4”,先让学生各自计算,出现了各种算法,如:
8+8+8+4=83+4 8+8+8+4=84-4 8+8+8+4=47 „„
接着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说说这样算的理由,然后再小组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维,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又如一年级分类教学中,在整理书包时,让小组合作按一定的分类标准拿。结果,一个小组中,有的组员拿数学书和数学作业本,有的拿语文书和语文作业本,其余拿非语、数书和作业本;还有的小组,有的拿大本的书、大本的作业本,有的拿小本的书、小本的作业本„„教师给足时间,让孩子们根据不同的标准一次次整理。就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五)教师参与合作,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教师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教师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教师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教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教师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六)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通过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可以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有效地纠正在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这样可从若干个横向纵向的比较,让生生、组组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差距,而达到使每个学生共同进步。
比如在一次练习中,按规律填数:2、3、5、()、()时,请四人一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充分讨论、有效合作的基础上跃跃欲试,出示了多种答案:① 2、3、5均为质数,故下面两个数依次为7和11;② 因为3=2×2-
1、5=3×2-1,(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的两倍少一)所以后两个数应该是5×2-1=9、9×2-1=17;③ 因为2+3=5,(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所以后面两个数3+5=8、5+8=13。这些想法,学生们不但说出了其然,更说出了其所以然,正当教师为学生在小组中的成功体验而高兴时,一只小手不经意间举了起来,“因为3-2=1、5-3=2,所以后面两个数应是:8-5=3、12-8=4中的8和12”“1、2、3、4,真有意思!”教师还没来及评价其他的学生已经由衷的感叹到了。教师不能不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折服,而且是出自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当即教师就提议全班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解法:“某某解法”,他们小组也因此加了一面鲜艳的小红旗。看到他殷红的小脸和环顾小组其他成员时的自豪之情,教师知道这种成功的体验所带来的自信是不可替代的,而他的这种成功又是在民主和谐的小组氛围中,在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无序的相互启发、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了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只有小学数学教师付出努力,掌握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精心组织教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9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开展英语合作学习是实践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它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是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教学规律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以面带点、以整体带局部、以学生活动代替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实施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相互交流的教学环境,课下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由被动听课接受知识变为积极参与实践去获得知识,从而发展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合理分组
1.大班“小班化”管理: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每天负责监督本组成员在课堂上的听课情况、听写情况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且记录每个组员的得分。按照规定:上课听讲不认真者一次扣一分;家庭作业不完成或应付作业者一次扣一分;听写满分或者听写进步满十分者一次加两分; 优秀作文并且在班上朗读者加二分;每堂课上小组任务完成优胜者一次加两分。每周累计各小组得分,周一张贴公布积分。通过累计积分,每个学期评选出一个明星小组、一个进步小组、一个积极分子小组,班级给予奖励的同时,学校也给予奖励。这样就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每个成员都想成为明星小组、进步小组、积极分子小组中的一员。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我欣喜地看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喜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
2.选好小组长:每个小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拨尖、具有专长、思维灵敏、口齿清楚、说话流利、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的组长,教师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小组长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训练培养。
3.人员搭配:根据班级人数多、尖子少、后进生较少、中等生偏多的情况,我们班为4人一小组,优中差的比例为1∶2∶1。在小组中尽量使成员在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搭配合理并存在一定差异,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上的应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循环交流式、圆桌式、合作争议式、头脑风暴式(网络式)、两组合作讨论式等。在教学中,我常以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组织,即6个学生编成一组,围坐在一起,这样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室严肃死板的布置形式,使学生感到轻松、随和与愉快。同时我把每组的学生进行分工,选出各组的召集员、书记员、统计员,让他们自己去分工协作,这就突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强调老师的“教”。在课文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1.预习。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由于课本教材信息量大,课文中涉及内容广,所以要想把课文讲解得生动、有趣,必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掌握大量有关的信息。于是在每次上新课前,我总是让学生上网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文整体教学。让学生来做自己的小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文的整体教学中,我先引导他们进行快速阅读,把握主旨;然后根据有关课文的一些问题,写在纸条上,让各组进行抽签。召集员在领受任务之后,大家围坐一起讨论,查阅有关课文段落,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争论不休。而这时,教师的作用是做好咨询员和促进者,巡回各小组之间,察看学生在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这样,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善了学生对学习、对同学的态度,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面向全体”也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功不可没。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放手,让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去自由地表演、自觉地交际。如教学《He was playing cards》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各组抽签轮流表演,最后评出最佳表演组和最佳表演个人。这种形象的表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在不经意中学会了交际的技巧,锻炼了交际的技能;而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学”,而不是老师在“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1.有效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初中学生在课下说、练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在一个50来人的班级要想在有限的几十分钟内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练的机会又是不现实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使得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激发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原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的学困生,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消除了自卑心理,培养了自信心。这就实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篇10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分成小组, 通过相互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更好发展。
二、有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一) 提高认识
就目前来看,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 教师还是偏向于那种机械式的理论知识教育, 对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引起充分的认识, 进而影响到了教学的有效性。故此, 作为教师, 必须高度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 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作用, 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上, 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
(二) 合理分组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如果分组不合理, 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合理分组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 也是实现学生全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故此,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然后进行分组, 要保证每一个小组之间的综合能力相等。例如, 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文时, 我将班上的40名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8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生, 确保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相等, 然后从小组中选出组长, 采用轮流的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上组长, 实行小组竞赛,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一定奖励, 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师的引导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 教师必须积极的转变自己的观念, 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次, 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 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理分层,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水平。另外, 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要充分顾及他们的自尊, 多给他们一些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信息, 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
(四) 创造良好的环境
长期以来, 课堂上教师一直摆出一副严厉的表情, 要求课堂必须安静, 在这样的环境下, 小组合作学习很难开展下去。而环境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故此, 在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 营造有助于教学的环境, 进而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古诗《游山西村》时, 我布置任务, 由小组进行古诗讲解, 然后由小组对小组的讲解内容进行点评。我事先给学生10分钟的讨论时间, 在讨论时间结束后, 由学生进行古诗讲解。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事先展开了激烈讨论, 充分活跃了课堂氛围, 拉开了学生的思维, 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这首古诗的见解, 然后将学生的综合意见进行统一,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3]。
(五) 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一个人难以完成的, 它必须借助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 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意识。就目前来看, 许多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 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 有着自卑感, 认为自己的能力微不足道, 故而使得他们越来越散漫。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就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首先, 要建立长期合作小组, 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特点, 进行分组设计;其次, 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向学生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 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4]。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受到了高度重视, 也逐渐进入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 活跃了课堂风险,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符合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故此, 应当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有效,课堂,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叶颖青.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有效的组织与调控[J].教育导刊, 2010 (4) .
[2]高冰玉.去“浮华”求“真淳”——呼唤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09 (7) .
[3]黄上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 2015.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几点反思11-06
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08-14
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11-19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18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10-07
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论文08-05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8-09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