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2024-10-10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篇1

在课堂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 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 仔细观察, 就可以发现, 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小组合作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 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 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 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 如果这些要素课堂上都不具备, 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完全是形式的。如在一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 老师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 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 它的重量是8克。”“是8克吗?”老师再一次问道。坐在边上的同学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的情况呢?就是因为小组里没有人在做记录。这就涉及到对测量数据的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问题, 而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正是来源于:小组里没有分工, 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很明显, 这样一来, 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那么,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即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减法》时,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 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独立思考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 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 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到了退位减法算得快, 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 下课后, 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我在新授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 让学生分小组捐款, 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 小组工作完成后, 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 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练习时学生对容易出错的题各有各的说法, 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学习效果不一定好, 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 出示了2时55分这一钟面, 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 有的认为是2时55分, 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 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 再集体观察、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这样一来, 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 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 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 从而解决问题。在练习中, 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开放题, 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 有的有多种解题思路。在解决这些题目时, 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没有局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 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 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 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有时考虑问题单一, 有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还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往往认为已经解决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地挖掘出来, 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出现的□+□=12、8-□=□等这些题目的答案有许多种, 对于学生来说很快就能独立写出二、三种答案, 通过小组交流, 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 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又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 虽然并不要求写出所有的答案, 但是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如果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规律就可以说出所学范围内的所有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都有开动脑筋锻炼思维的机会, 学生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 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 而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寻找规律、思考问题全面的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篇2

----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始终在尝试、学习和模仿,没有什么值得别人学习的好方法,下面我就谈谈来到逸夫学校通过接触小组合作学习以来的一点想法和困惑: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工作至关重要

1、如何分组。

我们班基本上都是按4个人一组划分的,每个组的成员都要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而且还要从性格上考虑,有的学生学习很好,就是不爱说话,也不爱帮助别人,这时候我们就要把这组里分去一个性格开朗的中等生;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每个组里的后进生,要考虑他是否和组里的学生和的来,是否愿意在本组里学习,因为后进生的自尊心是我们要特别呵护的。而且各组之间必须大体持平。这样做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有利于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

2、如何奖励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刚刚施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热情很高,后来学生情绪低落。或一部分学生兴致勃勃,一部分学生漠然视之,一脸的茫然,像在看热闹一样。这时候教师就要以奖励(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为手段对学生的竞争观念加以巩固。主要是精神奖励,精神奖励是指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语;以及一段时间可以给学生发一张喜报或者奖状等。另外,这种奖励不要总指向个人,还要对集体的共同成果进行评定,更要对小组的合作水平进行认可。这就更加促进了组间的竞争,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来提高小组的凝聚力。上学期,我们班的付丽雪组凝聚力就特别强,我几次给她们组换后进生,别的组不愿意要的后进生就放在她们组,首先,她要给组员开会,使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团结一致,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个星期坚持不懈,最终每次班级内、学校里的奖励都不会少了她们组。所以每一次的奖励就成为她们组前进的动力。

3、小组长的培训

前期不要总更换组长,要选择一人,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培训。如:组内总有个别同学偷懒,组长可以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组内交流的一般问题,要让后进生先说,如果不能说,让其他同学说,他认真倾听,明白后再让他说;要分工明确,组内每名同学都有事做;要公正;这是至关重要的。上学期我们班的同学在组长的带动下,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交流时小组内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想法或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逐一商讨,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记得在学会理财这一课的教学中,每个人都为聪聪家设计了一种存钱方案,设计之后小组内要用大概1分钟的时间交流各自的方案,虽然每个人只设计了一种,但要至少掌握3种方案。

小组汇报时,要做到有序,小组内一名代表陈述,全班同学认真倾听,可以对这名同学的陈述做补充,也可以提出质疑。如果对同学们的质疑解决不了,就由本组的其他同学帮助,如果都解决不了,就让其他组帮忙,但最终这组同学要把刚才质疑的问题讲清楚。发言时要轮流,不能由少数人垄断。在学会理财这节活动课上,要求学生为聪聪一家设计存钱方案,汇报时,小组长是这样分工的,一名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每人说一种设计方案。非常有序,也非常高效。

课后集体性作业先独立试做,疑难之处互相讨论解决。无力解决时派代表询问老师,再对小组成员讲解。这样,班里有很多不爱完成作业的同学在集体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就完成作业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惑:

1、为了集体荣誉往往会出现好学生主动讲、差学生被动听的“合作”学习。并且还会出现优生包办差生学习任务的弄虚作假行为。这样的学习会加速学生的两极分化,优劣差距越拉越大。

2、看似场面热闹,实则杂乱无章。

讨论中部分学生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讨论后有时几个小组或小组内几个人同时争着发言,各不相让;有的小组讨论后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心不在焉,置身事外;有的小组讨论后互相推委,无人发言。

3、小组汇报时,总有学生不倾听。如何调动学生这时候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弹性合作小组 课堂结构 教学策略 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4-02

建立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实施课堂教学能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

一、弹性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1.固定式小组合作学习时易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

为保证小组成员参与研讨的机会,固定式学习小组一般由三至五人组成,又由于要求小组内学生要“异质”,往往造成成员水平间的梯度较大,低质成员的问题往往被高质学生稍加思索就解决掉了,合作学习易演变为“一人讲几人听”的场面,而高质学生又缺少发现新问题的机遇,偶尔发现一个问题又往往超出其他成员的辩论能力,易演变成“一人苦思几人发呆”的场景,长此以往难以培养合作的热情。固定式小组合作学习重视组间竞争,组与组之间缺乏交流渠道,小组成了一个封闭系统,不利于组内成员进化,小组为保持竞争优势又易对外趋于保守。

2.弹性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法与各级职责

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实质是一个内部有层级结构、外部能广泛联系的规模适中的学习小组。为便于学生交往,一般可这样建立:同桌两人为一个互助小组,可轮流担任小组长或不设,前后两排为一个研讨中组,设一名中组长,前后或左右相邻的两个便于交往的中组组成一个管理大组,设一名大组长,这个大组就是一个弹性合作学习小组,简称弹性合作小组。各级组长按任务特点择机发起和适时调控本组内的交流,以及与同级别组长间的交流。互助小组重在补齐基础,研讨中组重在问题探讨,管理大组重在解决教学衍生问题。有必要时,大组长可随时调整本组成员的组合状况。

3.弹性合作小组的主要优势

一是除组内有“导师”和“弱者”可以完全发挥固定式小组的作用外,更几乎能为每位成员都配备一名“势均力敌”的伙伴作为榜样与对手,容易促成更深入的交流。二是次第发起的合作使系统的开放度逐渐增大,更易生成有价值的新问题,促成学生进化。

二、利用弹性合作小组教学的课堂结构

三、利用弹性合作小组教学的基本流程

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带有大量问题的基础活动内容,并将它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出示给学生作为活动的线索,此线索应保证通过独立活动能让绝大部分学生顺利获得关于绝大部分内容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的答案,而其余部分也基本能给出哪怕是猜测性的答案,然后通过互助小组内的信息交流便可自然产生认知矛盾,自动生成极具个别性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查阅、实验、辩论等活动方式可消除一部分答案差异,不能获得答案以及不能获得共同认识的部分实际上已超出了成员的能力范围,此时转入研讨中组进行共同研究,这样一方面能发现原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同时又能提升成员集体的能力,解决一部分原来的难题,之后,再进入大组研讨,必要时还可通过大组长间的交流获得其它大组的适时帮助。通过这一过程可有效缩小学生认知的基础差异,并最大限度地将问题集中,然后教师根据集中性问题的性质选择进行讲解或针对性提示,但一般也只能让部分学生立即获得较准确的认识,最后由这部分学生对组员进行辅导与答疑,带动更多的学生进步。

四、利用弹性合作小组教学的实施策略

1.促成认知矛盾的产生是教师的中心工作

合作学习是靠任务驱动的,是以问题为线索的,问题能否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决定着合作学习的质量,个体自我发现的问题对本人具有天然的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所以教师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促成学生自我发现认知矛盾,教师事先设计的基础活动内容的功能应定位为促成学生发现认知矛盾的问题表,这些内容应具备层层递进的铺垫性和适度的方向控制性,活动的结论应具备相当的可辩论性,学生分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重点也应定位于促使其发现自己与别人认识间存在的差异,针对性提示或讲解时的重点仍然应放在帮助学生厘清欲解问题所需知识与已有知识间存在的差异上,促使学生自己去提出解决问题的问题。

2.合作重于竞争

外部强加的过度的竞争压力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和集体性的惰性,同类同伴的活动能激起个体强烈的模仿欲望和竞争内驱力。通过合作过程,让学生看到同质的同伴身上的优点,既能直接提升自我的竞争技能,内心深处的羡慕又可产生出澎湃的竞争动力。教师的评价应更多地表现为对各个个体和集体在合作过程中展现的闪光点的宣扬上,适度弱化组间的竞争,因为过多过滥的外在竞争会让部分学生逐渐趋于保守而不是交流,甚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3.探究时间的冗余性结合附加内容的选择性

学生个体间无法避免的各种差异必然造成探究同一问题所需时间量存在巨大差异,选择任何一类学生作为时间的参照标准都会出现或虎头蛇尾仓促收场或轻松搞定无事可做的局面。为保证体现出探究合作的价值功效,就必须给出绝大部分人都足够的时间,即对大部分人而言时间要有冗余。要有效解决这时个体间的时间矛盾,就必须给出可由个体自主选择的附加内容,这些内容可设计为对基本要求的深入或扩展。而这样操作的结果又正好能妥善处理面向全体与发展个体的教学矛盾。

五、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合作学习习惯的激励措施

1.加压力

在习惯培养的初期,由教师给予适度的压力以促成学生加入体验的行列,这个“度”以既能促使学生加入又不产生消极情绪为宜。此间应结合学生合作的不同实例反复为学生指导合作的方法、指导行动步骤的分解与排序、指导思考的递进与转折、指导结论的逐步析出等,以获得合作学习的真切体验与实用技能。

2.施奖励

奖当然包括物质奖励,但应不局限于物质奖励,更多更经常的应是精神奖励。赞扬某个个体或集体的高明之处、明示其学习方法与结果的进步、回想自己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时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展示伟人的成果与过程方法间的必然关系、展望自己坚持不懈后的可能明天等都可以给学生强烈而持久的激励。

3.培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篇4

参考文献

[1]李炳亭.杜郎口“旋风”.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5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给沉闷枯燥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的焦虑,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 许多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往往偏重于形式, 没有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刻内涵, 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再思考。

一、缺乏科学性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不科学。刚开始编排学生座位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情况,只是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安排进行了划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 人小组, 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以后,渐渐发现人员搭配不合理,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规则不明。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前排学生“唰”地回头, 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 4 人小组里, 每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互相推辞, 谁也不就要讨论的问题发表见解;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其他事;也有的小组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学生发言, 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学困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 他们虽然能够答对, 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我觉得就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小组合作学习、创设高效课堂 篇6

在素质教育强力推进的今天,教育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根据省厅《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就要向课堂要效率。我结合自身情况和所教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勤于思考,认真钻研,试探了小组合作学习,创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路子,下面把我的经验和大家共享一下。

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首先我的做法是先和学生在课下谈心,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来学校的目的:应该怎样把知识学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主动掌握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其次,我对学生进行分组。我班有48人,正好满足开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我把学生分成6个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安排本组的各科课代表。因为如果小组人数太多,有些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压力,在学习讨论中没有责任感,使得唱主角的总是那一两个成绩好的学生,从而达不到合作的目的,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最后我进行了试探性的教学。

我讲解的内容是搭配的学问,我给每个组学生准备的是早餐中吃的和喝的图片,比如牛奶,豆浆,汉堡,包子,鸡蛋,给学生提出,一种吃的和一种喝的组成一种搭配,问有多少种搭配?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小组里面讨论总结出结论,然后让每组进行发言,每个学生都表现很积极,都为本组的荣誉而战。

我认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各学生的特点,分组时要考虑每个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否则在实施小组学习时,有些小组会开展得很顺利,有些小组会不能展开小组学习,造成教学失败的不利后果。教师要力求避免有些学生不合作,不配合小组讨论的现象。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或者是有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能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此外,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使小组成员更易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间可能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教师要使成员间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要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要计效个人的利益得失,要以小组利益为重,要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始终保持团结,这样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如果对于一些简单的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去讨论研究,那是毫无意义的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如一位教师在讲解“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时,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形或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折叠,看看到底折成的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或能否折成立体图形,结果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更使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一节内容。如果是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那是达不到这样良好效果的。而有位教师讲解“整数的混合运算”这节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做几道混合运算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但小组成员间只是相互比较各自的解题过程和答案,没有进行讨论和研究。因为这些习题不是开放性的题,没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所以用这样的习题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没有必要的,这种做法只不过是走过场而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应当注意一些问题,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

1.教师的作用很重要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应该是合作小组中的一员,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学习者,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使讨论和探索得到不断的深入。所以教师不要做旁观者,让所有事情都交由学生去做。

2.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在评价各小组的成绩时,要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和研究成果,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即使是有些学生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也是允许的。

3.分工明确

对各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要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来。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都是老师教授学生记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筋疲力尽, 教学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就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呢, 就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 不要去借助老师的讲解, 而是把问题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拿出来进行探讨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为数学课上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是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怎样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 教师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的, 教师作为合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要充分地做好自己的职责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地开展进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是其中的一位成员, 在小组遇到疑问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同时, 教师也是小组合作中的引导者, 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例如:在进行解方程的时候, 老师可以多列出几个方程:8x=5x-3, 7- (2x-1) =x- (x-3) ……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几个方程有什么样的不同, 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出来解决疑惑, 最后引导学生去一步步解决这个方程,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保证小组合作完成的质量。

(二)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

如何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呢, 首先老师要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合作学习感兴趣了, 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进行, 那么, 老师该如何创造小组合作的氛围呢, 就比如说在学习平均数的概念的时候, 老师可以这样举例, 咱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是多少呢, 大家算一算, 这样, 学生就会自己成立小组, 把自己所拥有的数据结合到一起进行计算, 合作小组自然也就形成了。另外, 在小组合作中, 经常会有同学表现出不配合的样子, 因为有的人会怕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去告诉了其他人别人就会超过他, 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充分去给学生讲解小组合作的好处, 大家都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出来, 其实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与同学之间都不是敌对的关系, 都是同一个战场上的战友, 只有大家都强大了, 那么, 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以防学生会排斥学习小组。

(三) 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教学

怎么样才能做到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教学呢,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都进行小组合作的话, 那么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可能失去兴趣, 因为太过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如果特别难懂, 大家都不会的问题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话, 那么小组讨论一节课也没有能有一个结果, 学生会对小组合作失去信任, 所以, 老师要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太过简单的问题让个别不会的学生私下问问题就可以了, 太过复杂的问题老师一定要先对学生进行点拨,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路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 教学的效果才会更高。例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平面几何的难度比较大, 尤其是在学生对个别平面几何习题进行解题的时候, 往往是毫无头绪的, 需要往哪儿加一条线才能把这个题解出来或者是这个图形要怎么划分才能得到答案呢, 学生往往是没有头绪的,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 而不是直接帮助学生把这条辅助线给画上, 而是告诉学生可能要借助一条辅助线, 让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看看这条线作在哪里才能把这道题解出来。

(四) 小组之间进行激励机制

课堂上总是要有比赛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争强好胜的年纪, 老师可以让小组之间举行比赛, 看哪个小组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给予一定的奖励,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向他们看齐。同时, 在班里的一角可以设置一个PK台, 把每个小组的名字、口号、得分都公布出来, 这样每个小组都能关注到其他小组的动向, 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加强自己小组内部的学习。这种激励的机制, 对于小组教学来讲, 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帮助小组内部提高了效率, 节省了时间。

三、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课堂效果

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模式开展以来, 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它摒弃了填鸭式教学留下的糟粕,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一手遮天”学生“一脸茫然”的现象, 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自己去努力思考, 而不是等待老师进行讲解, 在这个程度上, 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同时,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教学的氛围融洽了, 学生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

总述: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小组合作进行教学的模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初中的数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这个学习模式, 让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篇8

教育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种竞争与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必须在课堂实施,这是一种特定的教育规律的命令。在竞争中,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在竞争中,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健康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由此,笔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意引入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合作,使班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扎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明显实效。

笔者在《中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实践活动中, 结合教学实际就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操作策略作探讨。

一、科学建组,明确要求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往往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大多数老师通常是按前后桌4至6人组成小组,很少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情况,然而“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合成小组。

1.科学建组,合理分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将成绩好、中、差学生搭配在一起,利用学生间的年龄差别不大、理解能力相近这一有利条件,使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获得从老师那里无法获得的学习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鉴于以上思考,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成绩好、中、差把班级学生分成固定的6组,8人一组。分工时,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给学困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的成功快乐,引发学习兴趣。

2.明确要求 ,激励竞争。为营造比学氛围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笔者将竞争机制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制订《小组合作学习评比细则》,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明确具体要求。同时结合思想教育,讲透评比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激励学生树立集体观念,树立合作精神,主动参与竞争。《小组合作学习评比细则》使小组合作学习评比有章可循,学生自觉按照要求操作,避免课堂出现喧哗、跑题的现象。竞争促进合作,有了评比的鞭策,学生合作意识更强,大家争先恐后,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热情高涨。

二、互助分享,鼓励竞争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积累渐进的过程。有些语文知识教师不讲怕学生不能掌握,可是教师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讲解,收效并不明显。仔细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大多数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操练而获得,而真正需要老师“讲”的那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生教生”的形式完成。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放给学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学习实践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试卷讲评课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伤脑筋的一种课型。在试卷讲评课上,学生只关注正确答案是什么,当老师讲评到自己做对的题目时更是漠不关心,老师讲得辛苦,收效却不佳。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呢? 笔者尝试采用小组分享式自主学习的方法,收到明显的成效。

首先,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八名组员围坐在组长周围,由组长依据质量分析表格,对组员试卷各大题完成质量分析。其次,组长组织讨论,各大题得分最高者逐一发言,解答组员疑问,组长对组员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最后,有问题需要解答的小组,组长作为发言人向其他小组提问;老师记录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评讲。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适时引导,依据评比细则,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激励竞争,鼓励合作。

这样的试卷讲评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主解决问题,学生互助互学,学优生成为学习榜样,学困生得到帮助;教师的讲评富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评价,实现共赢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升华

有学习,就有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评价是对课堂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必不可少。适时适当的评价激励,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评价本身具有的竞争性,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推动学生更注重合作。

在考评时,我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对个体评价,指出学生在小组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明确学生哪些理解独特、深刻,哪个问题或想法有价值。同时, 改变过去由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合作学习后, 教师不仅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合作探究所得出的成果, 而且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简要评价。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有了竞争机制的引入,评价产生的鼓励作用和激励效果充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优化。当然,教师的评价不一定用语言来展现,有时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表情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篇9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和自信心。

2. 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小组合作的同时,也在全班同学中形成正当竞争合作。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独立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有互查作用,能使学生从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思路中学到更多知识。

5. 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合作小组的组成方法

在组成小组时,人数的设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通常为8人一组,但是,美术课堂上教学时间很短不能给很充分的时间讨论研究,小组讨论中8人轮流发言所占用的时间就显得很长;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合作与竞争,必须团结协作才能与其他小组竞争,要统一小组意见,8人难度也较大。而且,这8个人中还有被忽视或者是不参与的同学。因此,我将学生就近按4人为一组从新分组,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的合作效率与意识立刻得到提升。

由此,我得出结论,针对像美术课这样教学时间短、实践时间长的学科,采用4人小组学习法更恰当。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1. 以活动导入新课。在美术新授课程中,很容易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合作学习一旦在这种气氛中应用,必定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要加入一些能够全员参与的活动,避免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

在六年级的实用与美术的结合这一单元中,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学生非常了解,想要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必定费一些脑子。在这节课中我插入了一个游戏———“心有灵犀”。以一个游戏的名义,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及活跃了气氛,也以灵活的方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这个环节当中进行小组合作,必须通过肢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2.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在美术课中涉及到许多的活动内容,像在《色彩的魅力》中,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都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三原色、间色、对比色以及同类色。我在这一节课中,设计了一个“小实验”环节。在课前准备好试验用的试管、烧杯、稀释好的红、黄、蓝等颜色。教师利用颜料示范间色的调配,然后学生探索红黄蓝色,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得出什么颜色以及三种颜色等比例混合,有什么结论。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模式,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而在视觉传达设计欣赏中,图像设计是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教师以提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先出示一张图像设计图片,“在这些图片当中有共同点,你能找出来吗”? 观察能力较强同学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余同学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就补充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答案。

请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模仿老师与同学的交流方法进行讨论,使其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一个导向,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3.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培养自我创作意识。在初中有制作面具一节,制作面具的步骤课本当中有图解,但是具体使用的材料以及工具没有详解,这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手头上现有工具进行制作,在制作中思考所用的材料、工具。制作完成得出结论。教师出示大量资料供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题材。

4. 小组在合作中点评作业。学生在发挥自己的创作意识中,希望得到具体的评价,也就是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我在点评作业的环节中也插入了小组合作。在制作海报一节中,学生创作艺术节的海报。在制作完成后,所有的学生作品统一张贴在黑板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评出最佳绘画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并说明理由,形成师评、互评、自评的综合评价模式。在此环节中,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对同学作品的点评讨论中。

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更是一个掌控者与引导者。

1. 参与学生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是学习中的一员,为了使教学任务开展得顺利,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师有必要适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去,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有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参与交流。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排除障碍。教师及时给予点拨,使他们能顺利与其他同学交流,参与学习。

3. 协调作用。在小组的讨论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协调好课堂的纪律与气氛以及组内成员的关系,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在遇到不同意见与观点时,同学们之间的辩论怎样达到一个度,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协调。

4. 及时总结评价。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在小组合作中已经落伍了。在合作学习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成为教学模式的一种趋势。在评价中,要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点评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学生有点滴成功,微小进步,也应得到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积极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起的是导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经历探索、质疑、交流、解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有力于改善师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并且能与教师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课堂高效 篇10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 它建构的是否科学, 关系到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

我根据班内的实际, 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 在合作中, 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 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 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 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 小组内有“计时”, 有“记录”, 还有“裁判”, 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 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 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 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 如果不分组, 如果不分角色, 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 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 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 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 人人都有事可做,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 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从而促进课堂高效。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 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 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 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 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三、合作探究与交流互动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在学习《实际测量》时, 我让学生分组测量, 于是学生有的指挥, 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 有的充当标杆, 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 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 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交流是合作的开始, 是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交流会带给学生视觉的“明亮”。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 在汇报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 鼓励学生敢表达, 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 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除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 不插嘴, 要听别人发言的过程, 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要边思考边吸纳, 自己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 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在《圆的周长》中,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测量出结果后, 由汇报者组织语言汇报。几组汇报结束后, 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交流, 教师进行指导, 最后通力合作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通过合作, 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重点, 学生不仅能比较直观地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因而促进课堂高效。

四、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应该认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 如果对于一些简单的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 去讨论研究, 那是毫无意义的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要达到教学目标, 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 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 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 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这样才能促进课堂高效。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要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研究, 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这样才有利促使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

[2]杨秀青.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月刊, 2005, (5) .

浅谈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 篇11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习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习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安排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動”、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习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习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习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习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张行涛、李玉平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让小组合作学习助力智慧课堂 篇12

一、优化组合, 让课堂温馨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 合理配置人员, 优化组合, 这样才能让每个成员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组成员怎样组合, 才能增强凝聚力, 共同促进, 让课堂更和谐呢?

我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气质等因素, 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优化组合. 每个小组力求做到能力均衡, 便于公平竞争.每个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学习小组经过优化组合, 提高了合作效率, 增强了学习竞争意识.

二、培养习惯, 让课堂有序起来

小组合作学习时, 只有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才能让课堂“活而不乱”. 我认为, 合作学习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以下两个习惯:

1. 分工协作的习惯

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 是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年级不同, 学习小组的规模也应有别. 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 自控能力差, 两人小组比较合适;一两个月后, 再将班上同学分成4人学习小组, 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做好分工:一名小组长, 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 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 负责记录、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 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 每次合作时, 小组成员就能各尽其责、各显其能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 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周期后 (一周或一个月) , 调换一次, 让每名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都有所了解, 都会做, 明白每一项工作都非常重要, 缺一不可.

2. 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 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表现欲, 专注于自己的发言, 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 不喜欢接纳别人的意见. 因此, 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名同学的发言, 眼睛看着对方, 要听完整, 认真思辨, 不插嘴;二是听完别人的发言后, 概括出要点;三是听后思考, 并作出判断, 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交流互动, 让课堂灵动起来

宋朝学者张载说过:“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 就会轻松, 以至不能自已, 因此就会长进.”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是最有效率的. 小学生喜欢游戏, 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 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如“1~10数的认识”这堂课中的一个环节, 是“瞎子摸象”, 4人小组进行活动. 每个组有一个杯子, 里面有10个棋子, 由第一人随便摸几个棋子握在手中, 让组内的其他成员猜有几个, 然后放开一起数, 看谁猜得对. 猜对的或猜得最接近的, 就算赢. 获得成功的孩子, 在本子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这样的方式, 同学们玩得快乐, 学得轻松. 又如教学“平面图形”时, 我特意举行了一次“图形拼合设计大赛”,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运用刚认识的各种平面图形, 在白纸上拼合图案, 优秀作品将张贴在教室里. 各小组成员明白要求后, 积极行动起来, 共同拼出了坦克、机器人、花朵、房子……每个成员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

四、适时引导, 让课堂智慧起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安排好学习任务后, 就袖手旁观 , 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他们合作的进程、学习的效果, 及时整理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 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有挑战性的问题 ,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有趣味性的问题, 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例如, 退位减法62 - 9 = () , 一般学生都是从十位退一换成10, 再用12 - 9的方法计算的. 但有一个孩子汇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 他发现当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比减数个位上的数小的时候 (不够减) , 可以用减数去减被减数 (竖式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 , 求出其差后再找这个差的“朋友” (用92 = 7, 而7的朋友是3, 就把3写在个位上) . 这个方法, 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我并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安排孩子们小组讨论, 孩子们纷纷用例子去否定, 但通过大量的例子, 孩子们发现这个算法是可行的, 而且计算速度很快, 只要牢记要在十位退一就行了.

在合作交流中, 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 让个体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 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同时, 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 把发散的思维再汇拢起来,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上一篇:公共信息平台交换网下一篇: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