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2024-06-01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共10篇)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篇1

现在,我们班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什么是小组合作呢?没听说过。让我来介绍给你们吧!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案,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催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你明白了吗?比如上课说话,有一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之前并不怎么爱说话,而有些同学却特爱说话,合作之后,久而久之那些开始并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就变得爱说话了。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

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呢?

第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被学生接受、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和接受。古人对这一点很重视,《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学生以自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会刺伤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比如万泉小学的张然老师在教学《麻雀》时,课前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个学校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别人都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停地挖,几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间的深情为学生学习《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篇2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对学好英语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告诉学生:教育部已经把英语作为中小学开设的外语的主要语种,可见学习英语是多么重要。很多国际性会议、国际新闻和报纸杂志都是用英语写的,假如中国向外国购置了一些机器,说明书是英语版的,如果你看不懂,能把机器安装起来吗?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人们更容易获取来自全世界的各种信息,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现在被称为地球村,而你知道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如果你学好了英语,就可以在家里,在网上用英语遨游世界,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

教师充分利用英语第一课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调查表明,兴趣比智力对学习的成败影响更大些,兴趣对成败的影响占25%,而智力只占15%。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电子白板和PPT来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动漫化和趣味化,同时创设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到英语的运用。这样寓知识于娱乐之中,获取成就于玩之余,学生会学得轻松愉快,生动有趣,从而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开心的事情,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二、传授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机

知识要学以致用,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我特别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把鲜活的英语知识输入教学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英语就在自己的身边,也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少儿英语频道,观后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及时进行评比。在儿童节和国庆文艺演出时,让学生排练英语话剧,孩子们非常踊跃地报名参加,增强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自主意识。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关怀和呵护。在学习上,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多一点支持和鼓励;在生活上,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在他们少有进步时,多一点表扬和赞许,尽最大的努力去辅助他们,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与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求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树立远大理想,增强自信心

英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强化的过程。只有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志品质欠佳的学生,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容易丧失信心,甚至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它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个经常获得成功的孩子,他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但一个多次遭受挫折的孩子,则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心,容易形成自卑感。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会形成乐观和进取的人格,而由于成绩被冷漠的儿童,则容易形成胆怯和自卑的性格。儿童需要鼓励和赞扬,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只要多给予,学生学习进步就快,而且越学越好。

四、引导小组合作,合理评价学生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学习已成为发展的潮流。合作学习是以合作互动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行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气氛轻松愉快,使英语自主学习有声有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个人对个人、小组对小组的竞争比赛,有竞争就有活力。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互助合作的精神。比如,让小组之间比赛说关于动物的单词,孩子个个抢着发言,书上没有学过的也说出来了,每个人的收获不错。教师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和尝试心理,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在课堂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孩子给予肯定。各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找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虚心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取长补短。对于教师的肯定,学生会感到教师的爱意和鼓励,逐渐消除胆怯的心理,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信心。小组里人少,学生敢说,也有机会说,在说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能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活动中。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挖掘了学生个体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来调节,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所以,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得到提升,逐渐成熟和完善。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灵魂 篇3

关键词: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内容、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305-02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在自主合作互助学习型课堂中,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得好就会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反之,小组合作运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还会使学习小组的活动流于形式而没有成效;有的学习小组是徒有虚名并浪费了课堂上有限的宝贵时间。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合作,是教师没有真正地教给学生合作的办法。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建立在“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热情”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认认真真地备课,挖掘出教材中有深度、难度、开放性等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例如:我在教《画风》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后,要求每个小组合作一幅表现“风”的画。学生兴趣很高,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完成了任务,有的画的是被风吹弯的小草,有的画的是小女孩被风吹起的长发,有的画的是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学生个个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快乐中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恰当的学习内容,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感觉有些迷茫。目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用以下三种方法:

1、建立“四人转向”合作小组。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集体,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3、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制定小组合作时的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仅仅有恰当的学习内容、明确的分工是不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应遵循的规则必不可少。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制定相应的规则。

四、引导学生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没有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将是无效的或者是效率不高的。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就给不爱动脑思考或者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强调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学习应以独立学习为基础,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的技能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不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局外人。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具体来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起到以下作用:

1、指导作用: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分组,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开展合作交流,如何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小组学习成绩和学生个体成绩如何评定等给予指导或建议,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

2、组织作用: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讨论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提醒,提出明确要求。注意调控各小组活动流程和时间,确保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

3、激励作用:交流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的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鼓励这组学生在汇报时提出,以便让全班学生共享。教师的及时表扬和肯定,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学生探讨有时会流于表面,不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或出现研究方向性错误,教师可以适时引导,以促进学生开阔思路,深入思考。

5、评价和奖赏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适时、适当地给予评价和奖赏,不但要评价小组整体,还要注意对小组个体进行评价。因此,教师除了要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和提高自身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篇4

小组合作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普遍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次研修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反复的学习教学设计和课堂视频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普遍方法,也是有效手段。它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比如,刘小露老师在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小组合作表演,一个同学扮演荷叶,其他同学扮演小动物,并且,一边说一边加上动作,这其实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解读文本,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表演中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篇5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能力、研究性学习

[内容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和听课交流过程中对这种学习方式总感觉到一些问题,引起我的很多思考。为此,本人在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同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作了简单总结,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最为凸显的则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强调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尊重、沟通、信任,互相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小组分工合作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小组的成绩就无法得到保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成了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集体的成就感则成了其学习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但本人在实际教学运用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

1.学生对教师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的合理分配和领悟,对所要完成的共同目标不明确,造成小组合作过程中分工混乱,有些学生因无头绪而不能快速 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去加以解决,导致合作学习的成效不高。

2.小组内一些成员由于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依赖性甚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自觉地结合书本,深入思考,一味地坐享其成,或人云亦云,盲目随从,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3.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个人主义”,有时会拒绝或排斥学习较薄弱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前者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一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份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后者则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现、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老师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讨论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计划时间成正比。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做得不是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准备不足,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它内容。

5.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的成就,每个学生对集体的成就都负有重要责任。但在评价时,有些老师只看小组成绩而忽略个人成绩,容易造成“搭便车”现象,也就是有可能一个合作小组中,有些成员做出的贡献很少,但是却能享受同样奖励待遇,造成某些学生的惰性滋长,坐享其成。

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呢?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有疑问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4.要培养乐于陈诉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的习惯。5.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习惯。

(二)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1.创情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四年级的第一课时,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的作品:漂亮的电脑画图、十分精致的powerpoint作品、有趣的动画,并告诉他们这是学了电脑用电脑做出来的。这使学生对电脑有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

2.设疑激趣,思贵有疑。课堂合作学习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和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刻。又如在四年级第一课时,我也问学生:“你们现在能说说想在电脑课上学些什 么呢?”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散发思维,激起学习的兴趣。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自己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都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如:我以后想用电脑画画,成为电脑画家;我以后要自己设计个游戏,给大家玩;我以后要在电脑上做作业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大家蜂涌而上的气氛渲染下,整个班级也活跃起来,从被动变为主动,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很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深入开展合作探究

1.独立探索。这是合作交流探讨、深入探究的基础。就一般情况而言,没有独立思考探索做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将受到影响,不同层次学生资源的发挥可能受到阻碍,导致小组合作时优秀生“一手遮天”,中、下生成了无从插手、插口的陪客。学生各个个体通过操作,利用各种信息,探索新知,初步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知道哪里不太明白,哪里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究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如《画图》第一课时,我给学生们展示一幅简单的图,同时问他们:“你们学了画画,平时该怎么画这幅图?”学生们都开始独立思考: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用什么工具画线,用什么填充颜色。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的进行着独立探究。2.小组探讨。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操作方法,提出的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或疑难,指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索,得出初步结论。如《画图》时,我让学生回忆了平时画图的工具,在打开《画图》程序时,我就让学生先自己画一个气球,有些学生马上就有问题了,“老师,我找不到画画的笔!”这时能干的小组成员马上就会告诉他怎样用笔,在小组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现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形式可以多样,随学 生特长所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疑难问题有待于共同讨论。3.组际交流。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合作成果,抓住最可行的方法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补充,促使各种操作方法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归纳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上《画图》这课时,对于碰到的疑难问题,如:不能涂颜色?有些地方的线条多出来了怎么办?颜色太少?不能撤消了怎么办等等,小组再进行讨论方法,如真的无法解决,带着疑难问题,听取别组的意见或老师的启发,在这期间教师应不断给予疏导、点拨,使学生的操作更具有目的性。

(四)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激励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采用了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多用“看看哪一组思考最全面”、“××小组可不能落后”、“××小组同学进步很大”等激励语气,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把小组合作中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带动全班同学向好组长、好组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了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例如我教学生了一个“Delete”可以删除选定的内容,一会儿有个学生马上就提出了剪切也是可以当作删除的,我及时表扬并肯定这位学生的发现,不到五分钟全班每个同学都掌握了这个方法。把问题交给学生,进而去实践,学生具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条件。

(五)实施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小组分配的平衡性;合作是为了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以达到共同提高目的。这就要求组与组之间的实力水平应该是相对平衡的,这是小组活动的前提。要实现分配的平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性格特征。在 四年级,我是这样去做的:首先通过两个星期的接触,初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哪些学生特别善于表达,哪些学生特别内敛,不善言辞,哪些学生组织能力比较强,哪些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2、小组活动的适时性;小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是小组活动的关键。我坚持三点:一是问题很值得讨论;二是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过高或过低时不活动;三是解决结论单一的问题时不活动。教者切忌在自已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活动,那样可能造成看似热闹,实为混乱的局面,这就冲谈了小组活动的意义,降低了小组的作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时间要留足;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教师的适当指导;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教师在安排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要使得学习合作有效,必须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责任相合。也就是说,当合作小组达到规定的目标时,必须给予小组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成员感到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都对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当一名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成绩负有责任时,所有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使所有的成员都有取得进步的机会。

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势,作为教师本人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做好工作,如:关注组队的技巧;课堂提问的技巧;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探讨。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让这种教学法在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个性化教学中结出课改的硕果。

参考文献:

① 《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 卢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篇6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城关街道小学

张传霞

2014年2月28日

一、问题的提出:

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的平台。

271教学模式要求把70%的时间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地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1)个别平时表现好的同学唱独角戏;(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不积极主动;(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无法组织小组展开讨论;(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发言,这样就不清楚没发言的组的讨论结果等等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及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此课题,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它的功效。

二、课题界定 :

以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该课题的探究,使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研究依据:

以“271”高效课堂教学思路为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认识活动的平台。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地体现出老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2.以“271”高效课堂为指导,通过对课题的实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3.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发挥个人的潜能与集体的合作精神相结合,使每名学生都获得相应发展。

五、研究内容:

在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的引导下,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把时间还原给学生。俗话说得好: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他们学会合作,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成果,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1)立项课题,申请上报;(2)落实课题研究及班级;(3)制定

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1月)

(1)以四至六高年级学生为对象,先进行班级教学研究,分项落实研究内容;

(2)定期讨论研究总结,每学期做一次阶段总结研究报告。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1)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整理总结;

(2)研究成果的鉴定评审,做好结题工作。

七、研究方法及对象:

(1)理性思辨: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途径;

(2)调查问卷:了解我校当前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比较鉴别: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与前段时间进行比较,查漏补缺。

研究对象是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

八、预期研究成效:

1.初步构建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教学模式

2.教师的观念也随之更新,在学习观上,认识到要突出学生的主题性地位,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观上,认识到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标新立异,自觉参与集体学习。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了科学的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固定模式。

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即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减法》时,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 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独立思考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 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 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到了退位减法算得快, 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 下课后, 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我在新授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 让学生分小组捐款, 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 小组工作完成后, 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 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篇8

佐藤学说:“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堂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相互启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回到个体的学习。”

在教室里组织这样的学习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事实上,这是一场更新教学观念,重建课堂文化的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首先,在教室里,不能不面对现在学生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即对事、对物的不关心,对他人的不关心。而这种对事、对物、对人的冷漠态度并不仅仅只是学生的问题,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一种深刻的病理现象;如果不与这种“不关心”的虚无主义做斗争的话,推进真正的学习和让学习富有思想内涵是不可能的。因此,佐藤学认为,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在他的实验学校,教师把培育班上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作为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的第一步。越是不懂的学生越会产生这样一种倾向——不寻求同学的帮助,试图凭借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试图凭借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因此,他们总是孤立无助、失败、遭遇挫折,最终成为差生。就凭这一点可以看出,必须对差生做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努力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向人求助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

其次,必须重新认识“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教育要培育学生成为自立、自律的学习者,这是没有异议的。佐藤学说:“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所谓“主体性”神话,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的互动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佐藤学说:“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主体性”是根植于去掉了“被动性”的单方面的“能动性”。然而“主体性”是以“被动性”为基础的,因为在人能动地活动的前提中,就有与人、与物的“应对”这样的“被动性”,所以,“主体性”应当还原为“被动的能动性”。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在那些还没有推翻“主体性”神话的教室里,要开始为改革做准备的话,必须设定“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基础。

第三,创设以倾听为中心的课堂。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在没有倾听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的漠不关心,相互学习的关系自然不可能产生。形成倾听关系的课堂第一步,教师首先必须虚怀若谷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应对。其次,教师的表达方式,把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玑般的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消除粗话和含糊不清的言辞。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佐藤学把“倾听学生的发言”形象地比喻为“和学生玩棒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往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是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所谓“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和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业已懂得、理解的东西即便滚瓜烂熟,也不能称为“学习”。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因此,佐藤学说,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也不可或缺。

合作学习如此重要,为什么仍然有很多教师不采用“合作学习”呢?最大的理由恐怕在于,每一个教师的意识都聚焦于“上课”的展开,却未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上课”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但教师仅仅关注于“上课”本身,未能直面关键的“学习”。这是本末倒置,因此需要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上课”是以实现“学习”为目的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实现必须成为“上课”的诉求。佐藤学说,倘若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施体现每一个学生挑战性学习的教学,那么在教学中不采取小组学习是不可能的。在小组活动中决不强求一体化,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中。

对于小组学习,普遍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流于“闲谈”,二是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小组学习流于“闲谈”,并不是合作学习本身的问题,根源也许就在于相互倾听的关系尚未建立起来。倾听关系为对话的话语做准备,对话的话语为建立相互学习关系做准备。确实,学生之间只要不产生相互倾听的关系,或许就不可能期望“合作学习”的成果;但是,反过来,不实施“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和互学关系就难以培育。如果已经建立起了相互倾听的关系,小组学习还会流于“闲谈”,那么问题可能就出在学习任务缺乏挑战性。在习惯于同步教学的效率的教师看来,“合作学习”似乎是没有效率的、浪费时间的做法,但从推进“合作学习”的教师看来,同步教学的效率才是对学生的浪费、对经验的浪费。如果说,不是教学中教科书处理的进度,而是寻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那么,同步教学才是彻头彻尾的没有效率,而“合作学习”才是货真价实地讲究效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科书的处理,作为专家的教师,其责任在于在课堂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这样说来,我们应当寻求的不是上课的效率(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而是学习的效率(丰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效率)。实施“合作学习”并获得成功的教师并不会拖教科书的进度。其方法有两个。一是果断地处理单元的展开,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内容——该压缩的压缩、该拓展的拓展。二是把“合作学习”作为“挑战性学习”来组织,亦即高水准地设定“合作学习”的课题。这样,“合作学习”就能够融汇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教学内容,使得互帮互学得以实现。

总之,实施以“学”为中心、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不能不组织和推进“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是否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基于倾听关系与对话关系基础上的互动关系,其次取决于是否把“合作学习”作为“挑战性学习”来组织。在佐藤学的实验学校中,改革的第一年的中心目的并不在于“上出精彩的课”,而是以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态度为中心问题展开讨论,致力于把基于倾听关系和对话关系的互动关系真正建立起来。这才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建设。为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至今日,还不能实现“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的根本转变?忽视了把“合作学习”建立在倾听关系与对话关系的基础之上,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篇9

——小组合作学习小结及反思

很荣幸作为梁开中学《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验教师,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当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实验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先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相关问题进行小结及反思:

一、创设背景,充分准备,确保合作竞争的公平合理

合作竞争可以避免学困生在竞争中丧失信心,让所有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获得自信和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1、组织异质、动态调控小组

开学一、二周后,我在基本摸清学生情况的前提下,便将学生按性别比例、学业成绩、守纪情况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为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的情况大致相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而合理。我们根据班级的学生数,按照每组4、5人,将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综合考量。

2、亮出目标,严守考评原则

小组划分后,我向学生提出小组的合作任务以及小组合作成绩的考评方法,并向学生强调,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机制运行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际间的竞争,产生合作竞争大于个人竞争的协同效应。

二、实施管理,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学生通过合作,做到心中有小组、心中有他人,这为树立学生的组织观念、渗透集体意识奠定了基础。另外,推行小组

值日制,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对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提高合作与竞争的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4人一组的小组中,既有品学兼优的同学,又有态度不认真、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后进生,还有成绩列于中游的,常常不能被教师关注到的中间群体。这些学生组合起来,常常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来:优等生俨然一个小老师,能够带动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得到自己各方面的发展;中等生既帮助后进生,又能够向优等生靠拢;后进生在大家的鼓励中,在大家的帮助下,进步更大。

三、小组合作中的具体管理措施

1、制定加分、扣分细则。课堂参照该细则进行常规评分,分数由小组长记录。小组内各成员的分数计入组内团体总分之中。

2、在班级前面黑板一侧长期设立个小组图标栏,根据小组整体常规表现给与全组的加分或扣分。

3、每周对各小组的总分进行评比。评比结果显示在评比栏上。

4、小组长有调换本组成员座位的权利,组长可以视实际情况、在以提高小组总分为目的的基础上调整座位。

5、小组内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臵小组内第一、二、三、四发言人,小组内帮扶对象,限定课堂中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次数,保证小组内成员回答问题积极性。

这样的竞争机制的优点在于:

1、形成了小组的凝聚力。小组成员在竞争机制中肯定会齐心协力提高小组整体表现,使自己的小组在班级竞争中保持前列。

2、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监督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

3、以人为本,关注了学生的情商的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就避免了单独指出某个学生缺点、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一方面,每个成员都知道要积极向上,并且形成了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氛围。另一方面,即使某位学生出现了差错,也会在组内帮助解决、改正错误。

4、灵活运用了多种评价机制。新课程理念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其他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每周一次的评分方法,也对稍微落后的小组提供了追赶先进的机会和动力,使评价不停留在一周、一次的结果上。这样促使了班级内部你追我赶、争取进步的风气的形成。

这样的小组竞争机制,能够让学生在组与组的竞争中进步,在组内合作中发展。从而既提高了班级整体的班风班貌,又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协调发展,个人在自我自觉管理和他人帮助中得到进步。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在我的初期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看似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

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最初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包括近期的青优课比赛课堂上,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2、合作无序

刚开始教学时,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3、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初期,我经常是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

4、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有时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

5、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臵小组内第一、二、三、四发言人,小组内帮扶对象,限定课堂中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次数,保证小组内成员回答问题积极性,避免在小组内出现“一言堂”的情况。

以上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看法与体会,在今后的小组合作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趋利避害,小组合作学习必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制度 篇10

一、学习小组的建立制度

1、异质原则

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科目差异、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2、集体原则

小组是一个高度凝结整合的集体,小组成员的学习、成长与评价都和小组及小组成员密不可分,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3、建立学习小组的目标

学习小组要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实现更大的成功、形成更积极的关系和产生更好的心理调节。小组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小组的编制

以性别、性格、学科优势互补(与科任教师进行协调)等为依据,从每部分中抽取一人组成一个组,每组6---8人(特殊情况可减少)。分组后各小组均要有自己富有特色的组名和小组奋斗格言。

二、学习小组的规范

(一)组长职责

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组长应在班主任和班委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履行职责。职责主要包括组织小组的学习和进行小组常规管理。

1、组长带头遵守执行小组内的各项制度,组内的各项任务要最先高质量完成,时时处处带头维护小组、班级、学校的荣誉,起榜样作用,做好示范。

2、组织组员开展课内外的合作学习,每天至少组织检查督促组员学习完成情况,落实课外或课内预习,学习交流讨论,各科课外作业并负责记录。

3、分配小组学习任务,如探究活动、展示活动等,组长应对组员进行分工,以便更好的完成任务,应注意让组员轮流完成查资料、画图、板书、讲解、质疑等各项任务,使每个组员得到锻炼。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快速、有序开展。

5、小组长遵照小组合作制度对组员进行客观评价并将结果按时反馈给班主任和组员。

(二)合作学习要求

各小组长应本着对每个组员负责的态度,公平、公正地对本组组员进行评价。坚决杜绝碍面子、讲人情的现象发生。

1、组员应服从组长安排,学习是做到分工有协作。

2、遵守课堂纪律。

3、组员积极参与课堂小组讨论,认真解答学习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展示与交流,积极参与组员之间互帮互学活动,充分体现学习自主性。

4、组员要按时完成各学科的学案和作业并及时交纳,不抄袭,不打折扣。

5、每个组员都要有公平的锻炼机会,轮流完成各项任务,要鼓励帮助后进同学进行更多的锻炼。在讨论中,成绩最好的主持讨论,成绩中等的做记录,成绩下等的发言,再由成绩好的补充;如果题目内容多,组长要分配所有组员均有发言机会;平常还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划分成理科组和文科讨论组。

6、交流一定是在组员各自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三)小组评价

1、加分奖励机制:

考核主要从预习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预习完成情况以组员实际完成的预习任务情况为依据,将组员划分三个等级(ABC)依次计3、2、1分;课堂表现情况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实际情况按三个等级(ABC)依次计3、2、1分;作业完成质量情况按三个等级(ABC)依次计3、2、1分。

2、扣分惩罚机制:

①纪律:课堂上不得有随意讲话,睡觉,看小说,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情况,积极参加班级和组上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推诿,不缺席。组员如有违反上述要求的,每次扣2分。

②自主学习:要独立完成预习、自主学习和反馈检测任务,组员要按时完成各学科的学案和作业并及时交纳,不抄袭,不打折扣;按照考试要求完成各科目的平时检测。凡未完成预习等任务的一次扣2分;缺交作业一次扣2分,作业、测试抄袭每次扣2分。

③合作交流:组员积极参与课堂小组讨论,认真解答学习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展示与交流,积极参与组员之间互帮互学活动;

在课堂合作学习中,一天内不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者,扣2分;一天内不进行互帮互学的,扣2分。

小组长按周真实的统计本组平均分,并以周为单位算出月、半期、期平均分。(小组长的得分必须得到本组组员认可。)

3、评价结果

各班级每周汇总一次,并评出优秀小组长一名。下周归0,重新计算。学校每一个教学月汇总一次。下个教学月归0,从新计算。每个教学月将评出优秀小组长、优秀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学期末将评出优秀小组长、合作优秀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

八年级三班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制度

评价办法:

1、作业:个人作业完成好得每人得2分;小组完成作业情况好的,小组每人加1分,小组加2分。每一人未完成作业,该人扣2分,小组扣2分;完成作业质量不高,个人和小组各扣1分;抄袭作业或书写不认真的,每人扣2分。每天最早交作业的小组得9分,以此类推,最后一组得1分。(改为:分三档,分计3,2,1分)

2、课堂表现: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勇于表现自己并能够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得2分,组长得1分。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每组六号答对得六分,五号答对得五分,以此类推,一号得1分,回答不对不加分。优先回答问题的小组得五分,以此类推,只奖励前三名。连续三次拖累小组,每人扣2分,写出整改措施,班会上小组检讨;不上进,不听从小组安排、指导的每人扣3分,班会上面对全班同学检讨; 默写全对的,个人加2分,小组加分取全对之和;需要重新默写的,每人扣2分,小组相应减2分。考试小组得分前三名分别加1-3分,每前进三/五/八/十个名次分别加1、3、5、8分;小组与基础分相比分差最大的得9分,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小组得1分;

3、合作:乐于与伙伴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学习,每帮助一个同学学会一道题得2分,每天学会一道题得3分。每天将自己不会的问题记录到疑难问题记事本上,并尽量在两天内学会。每周一统计,帮助其他同学学会题最多的同学加5分,学会题最多的同学加5分。

4、纪律:组内同学违犯纪律(课上说话、顶撞老师、课下跑闹、破坏公物等),每人次扣2分,被老师表扬/批评个人和小组皆加或扣2分;一周一公布,小组总体守纪的该组加3-1分,取前三名,纪律最差的扣3分。

5、卫生:不按时按质完成值日,该生和所在组皆扣2分;小组范围内(包括四周)卫生不好,该组扣2分;桌面不整洁的扣2分;桌子不整齐的扣2分;破坏卫生的(口香糖、垃圾等)扣2分;吃零食、喝饮料的扣2分;个人关系小组。

6、标兵:获得小组周最佳学习、纪律标兵的加5分,获得周班级学习、纪律标兵的加10分,获一颗小组徽章。连续三次获班级学习标兵的获班级徽章一枚。优胜小组获得班级徽章一枚。每周评选出一位优秀小组长,获班级徽章一枚。

7、进步:在学习、纪律中有明显的进步得一颗徽章,累计五个换一颗班级徽章。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单科优胜者得一颗班级徽章,总成绩优胜者得三颗班级徽章。

8、每天在学校事务中扣的分数,在班级中加倍扣分。

9、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活动,积极参与的每人次个人和小组加2分,获得名次或奖励的,再根据情况加分。

10、未尽事宜,随时补充修改。

附班级检查分工:

1、小组长负责每天收齐小组作业,并按老师的要求计算出每位同学的分数,报到学习委员处,有学习委员负责记录每天作业情况。(组长由每组的组员轮流担当,每周一换)

2、课堂回答问题后,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分数,下课后由课代表统计每组分数,每天一公布。

3、每天将帮助同学做会的问题,和自己学会的问题记到小组记事本上,由学习委员统计得分情况。

4、课堂纪律由各组纪律组长负责,每节课将违反纪律的记出,统计好分数交纪律委员处,每天评选出纪律最好和最差的,给与相应的分数。

5、值勤班长负责每天到学校查看班级扣分情况,并及时通报到每一位同学。

上一篇:教师资格认定公告下一篇:慈善基金会的管理条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