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合作学习小组(共6篇)
建立新型合作学习小组 篇1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它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1) 。新课程改革中, 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出老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合作学习小组成为新课程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然而百花齐放的小组建立方式虽然在新课程教学中功不可没, 但现行的分组方式却存在着诸多的缺陷。需要我们在小组建设中逐渐摸索新的合作方试, 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利于新课程改革, 更加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建立新型合作学习小组的必要性
原有的学习小组, 多以教师分组为准, 当然, 这样的分组教师也是考虑了学生的情况, 但主要是成绩, 据我所知的多数分组情况是教师根据学生成绩, 将学生分为A、B、C、D四类, 每组各取一类搭配。小组里其它的分工如记录员、代言人等等由教师指定的, 也有小组自行确立的。但都没脱离教师的安排。这样的分组方式在学习初期, 还能体现合作学习小组的一些功能, 但长久之后, 很多不足就突显出来。
(一) 学生不满意老师的分配方式。
都说物以类聚, 人以群居。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 也不例外。班集体中有再好的凝聚力, 可学生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各个不同的欣赏水平, 学习爱好, 导致学生之间相互的吸引力不同。我们成人都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 更何况学生呢。他们也渴望和有吸引力的同学一起合作学习。
(二) 相互配合不和谐。
合作小组成员间因为分工不同, 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 该记录员记录的, 别的组员就不闻不问, 该发言人发言了, 组员间也没有尽言尽责地讨论问题的答案, 代言人逐渐演变成了个人回答, 只体现了小组的分工, 却没体现小组的合作力量。
(三) 小组间竞争意识不是很强, 把小组失败推责到小组成员。
由于合作小组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导致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有后退现象, 并把小组失败归结为个别成员的问题, 推卸责任, 没有体现出合作小组的合作, 让小组荣誉感也受到影响。
在这一届的班主任工作中, 从我班的合作小组中发现了以上问题, 这些问题引起我的深思, 原来的合作小组已很难以满足学生合作学习的要求了, 必须改革班级小组建设!
二、新型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要想建立高质量新型合作学习小组, 不能完全摒弃以前的小组方式, 取原小组方式的长处, 改进短处。
(一) 组前动员会。
班会课时, 我对本次合作小组建立做了充分的动员工作, 强调这次改组的实用性和挑战性, 是对学生更深层次的考验, 激发学生自主建立小组的急切性。同时并宣布的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二) 学生自由组合。
1、学生以3-5人为组, 最好以4人 (因为课桌是双人桌, 4人成组便于学习和讨论) 成组。
要求组员间考虑性别的搭配, 学科间的互补性以及成员的性格。这些条件的确立可以防止学生之间拉帮结派, 更能体现班级集之间的凝聚力。
2、小组成员间自行确立小组组长及组员分工并明确合作方式。
(三) 班主任审核并成立小组。
(1)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小组建立可行性分析报告, 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班主任审核。报告里要写清楚成员特点及特长, 成员分工, 小组合作方式, 小组发展目标及成员个人发展目标。 (2) 通过审核后的小组建立小组标志。以小报等形式设计小组标志, 在小组评比栏中, 以小组标志上墙。此形式既体现小组的合作, 也无形中展开各小组的艺术比拼。
(四) 对于个别因性格等原因不能积极参加活动的同学, 在
其他小组建立后, 由班主任指定安排 (我班暂时还没出现这种情况, 但也要考虑这样的因素存在)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班主任想凭一己之力改变学生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个别学生融入到合作学习小组中去, 用小组集体的力量来改变他, 代价既小, 效果也好。
(五) 班主任与大家一起讨论确立小组激励措施。
用制度来进行管理是各位班主任都明确的管理办法, 任何一项事情的完成, 都少不了完善的制度来进行保障, 用公平、公正、民主的管理机制能奖勤罚懒,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新型合作小组的建立也少不了这样的激励机制来保障它的动力和活力。良好的激励措施能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 有人讲话, 马上有人来制止;有人欺负弱小, 马上有人来打抱不平;有损害班级荣誉的, 以上引起众人谴责……有利于班集体、有利于本小组的事大家都争着积极做, 这就是激励措施的效果。
三、高质量新型合作小组的功效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激发个体和集体荣誉感。高质量新型合作小组的建立过程,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 特别是感受到了成员对自己的认同, 这认同非同小可, 它让成员感受到了在小组中的自尊。这是激励成员上进的最大动力。
激发学生的竞争性。民主, 合理, 全班认同的考核机制,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优点, 个体责任的明确, 让成员有了较强的责任感, 小组责任明确, 让小组有了共同的责任。为了肩上的责任, 为了小组的目标, 咱们小组得共同努力!
体现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和谐。新型的合作学习小组, 丢掉了成员间合作的不和谐性, 成员间也没有互相推委责任的现象, 而是积极合作完成目标。新型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更加团结, 在问题面前更加合作、互助。这难道不是咱们想要的合作学习小组吗?
形成积极互赖, 使合作学习的有序实施取得长期的成功。没有互赖, 就没有合作。新型合作学习小组, 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要为自己学习负责, 而且还要为其所在的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用约翰逊等人的话来讲, “积极互赖存在于当学生认识到他们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小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即除非他们的组员取得成功, 否则他们自己就不能获得成功 (反之亦然) , 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同其他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某个任务。”小组成员间形成“沉浮与共”、“同生死共患难”的互赖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建立 篇2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建立
首先是进行分组。学习成绩总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的因素也总是围绕能不能促进这个小组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所以我基本是学习成绩上的混杂分组。组长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是这个小组中成绩较好的,管理起来比较具有说服力。我还会考虑到少部分积极性高的学生,毕竟肯做事也很重要。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也许因为班级人数较多,坐在前面的往往和后面的同学讲不上几句话,三年下来,尽管同学一场,却依旧陌生,很难感受到一个集体的味道。我现在面对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我改变这种状态,相处、相识,因为了解而感到亲切,每个学期我总要进行两次重新分组,而且尽量将原来的小组拆开,这样有很多的好处,既可以避免一些小集体的产生,使全班逐渐融洽,更具有凝聚力,而且有些学生的想法我总有机会可以满足他,虽然刚开始我也遇到了较大的反对声,也许刚刚适应了小组成员,而我又要进行重新分组,学生有点不愿意。我把我的希望,我的想法以及这样做的好处跟他们进行沟通,再加点班主任的权威和我真诚的承诺,就过了这一关。现在我尝到了甜头,这学期的又一次分组没有一个学生要求调换的。在多次的分组中,我尝试过让个别学生分组、组长选组员,组员挑组长,每种方式中,都能让我对他们有进一步的了解,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可以更好地走近他们。对于分组,我想要的理想状态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理智地进行自由的混杂分组;每个人都有做一回组长的想法,也许不一定很有成就感,但至少可以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只要愿意,我都会为其提供机会。这也是我们这个集体的目标,我们正一步一步走近它。
小组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它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班主任又是游离在小组之外的,很难从实质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我能做的,就是在小组成立之初让他们给自己小组起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小组名称,规定一个意见分歧时,大家认同的解决方式,想一个成功时小组特有的庆祝方式,制定一个小组近期的目标,并做好桌牌,让大家每天都可以看到,以起到激励小组的作用。实践看来,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富有意义而且有趣的组名让我感到了我们这个集体的活力。可是我依旧为不能参与到小组建设中去而感到烦恼。于是我开始采用座谈会的方式介入小组建设。每周我选择两到三个小组,面对面交流,谈谈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再引导他们说说自己发现的其他组员的优点,这些优点能不能帮我们解决小组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针对具体的困难,也给他们一些方法和指导,以及教给他们一些合作的技巧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感到了他们的真诚与善良,帮助他们之间进行了较好的沟通。看到他们能进一步进行合作,我真的很欣慰,尽管我自己做得也是懵懵懂懂,但相比较而言学生更需要帮助和指导,必须给他们做好坚强的后盾,于是他们推着我又向前迈了一步。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试行了半学期后,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份问卷,我详细地了解学生对这种模式的态度、目前进行的合作学习给他们的感受、后续工作中学生的想法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好的意见或建议,这一工作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再次充满了信心,用问卷调查获得的具体而又真实的数据,用“当有32位同学喜欢我们的合作学习,有37位同学觉得我们或多或少的都具有合作的意识,同时有34位同学已经感觉到了我们还未“成熟”的合作学习给自己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益处,并且有23位同学愿意象一支足球队那样通过合作来认识我们的同伴,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继续我们的合作学习的摸索与探究”这样一段文字,开始了《关于再次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员》的主题班会,我将《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一书中适合学生阅读的部分提炼出来介绍给他们,例如什么是合作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什么优点?为什么要进行混杂分组?为什么我们要帮助别人?我们如何进行小组建设?通过这次班会,我和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更加明确了自己是在尝试着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从而做好坚定地走下去的准备。
为了进一步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和培养组长的管理能力,我大胆地改变了班级管理模式。组长管理组员和考核小组管理班级两条线并行。其中组长对组员的管理是和“五自”活动相结合的,从早晨进校是否迟到开始到晚上放学之前所有的活动,加分和扣分都由组长详细做好记录,然后在放学总结时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同时接受大家的监督,无异议后就记录到黑板最上方各小组自己的板块当中,一周累计一次,总分最高的五个组就获得本周的“五自”优胜小组。拿到“五自”优胜小组次数最多的五个组长就可以获得本学期的“管理之星”。考核小组管理班级是每周由一个小组4、5个人对整个班级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有检查校服穿戴情况的,有检查眼保健操是否认真的等等,避免了以前值日班长一个人管所有事情的烦琐和辛苦,同时也是对组长管理的监督和补充,遇到问题和矛盾,一律采纳考核小组的意见。两者并存的管理方式确实减轻了班级管理上的一些负担,同时在“五自”优胜小组的竞争中,他们的争强好胜、他们的团结、他们的宽容、他们的努力,都让我颇为欣慰,虽然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我能够理解,并相信在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我们会成长!
或许现在的我偶尔会感觉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适应,但我心里清楚得很,一切才是刚刚开始,好在我们还有时间,更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这个大集体中有人引领我们,有人指导我们,有人帮助我们,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都期待着引领之下再次奔跑,指导之下更加智慧,帮助之下有进一步的成长。
建立新型合作学习小组 篇3
基础教育改革至今, 不仅重视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深化, 更侧重了提高课堂效率。由80年代兴起的小组合作学习 ( 也有人称为同伴学习教学) 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知识学习效率、社会交际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有积极影响, 传入我国后, 已经与与探究式学习教学、掌握式学习教学成为中国主流教学方式。目前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改革有较大影响的时杜郎口中学 “小组合作”, 但如杜郎口中学成汝喜老师所说 “优生同学忙着完成更多任务, 弱势的同学也在紧紧的跟随”, 他们的小组在互助互进仍需改进。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改革中, 有很多学校并不熟悉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操作, 仅为了 “小组”而强硬地将教学分割成小组任务, 这些处理小组建立存在问题的现象, 主要呈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 小组形式不明确。主要是通常由于课程内容的需要, 当设计小组合作的时候, 老师采用了就近原则仅是是让学生转个身或者前后桌挪动合拼就组成了临时小组。其二, 缺乏真正的组内的相互作用。生硬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成员之间没有长期的了解和默契培养, 对于学习任务协调不好, 可能在完成任务时, 组内成员自我意识过强, 甚至产生较大的意见。
2. 相关理论
在马洛斯的层次需求理论里, 人需要被尊重、归属感, 而群体的本质是其成员基于共同目标而形成互赖, 由此促使群体成为一个整体, 若群体中任何成员或次群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将会影响其他成员或其他次群体产生改变,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属的环境所决定。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小组的环境, 作为学生小群体, 在个人和小组之间, 学生需要 “解决好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小组, 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根据学生学习认知和能力存差异, 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可以利用组内在的相互心理作用, 完成课堂教学预期目标, 实现学生在已有的能力上向最近发展区发展。约翰逊兄弟对于小组的建立, 总结出5要素: 积极依赖关系、面对面促进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和小组过程。对于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肤浅理解, 小组过程的不重视正是目前合作教学改革对于小组建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因此, 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避免 “为了小组而小组”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合作小组才算是建立成功的?
菊泉中学于2008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 笔者在该中学见习期间, 看到该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对小组的组建, 采用了类军训的 “集训”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基础, 而且全校范围内班级的管理和上课模式比较创新。由于做法比较独特, 因而笔者意欲研究一下, 希望对小组学习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有课堂观察, 访谈, 调查。
三、菊泉中学小组组建案例分析
广州增城新塘的菊泉中学从08年至今不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探究, 虽然学校改革不见得有杜郎口般卓越的成绩, 但经过笔者一个月的观察发现, 该校在小组的建立这一方面, 无论是小组模式的呈现形式, 还是小组文化内涵, 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1. 采访了解
在了解学校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笔者曾与该校的吴培森校长有过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问: 吴校长, 请问您的改革中,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小组怎么想到这样的分组和桌椅排放的呢? 这样子的小组形式是一开始就这样, 还是慢慢摸索而形成的呢?
吴校长: 在开始改革之前, 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观察学校的改革需要的条件, 不仅是从学校的自身, 也和老师们去参观校外的改革现状和参加相关改革培训。学生的分组和桌椅排放, 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校外成功的改革案例。
问: 吴校长, 您改革以来, 对于现在这样的小组形式, 课堂上上课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吴校长: 小组合作学习刚刚实施时, 学生觉得很有趣。可是, 当新鲜的事物过了, 学生热情不再, 课堂上知讨论什么,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这时, 我们反思我们为什么还出现这样的状态?后来我们想通了, 是我们的教学设计还没改变, 于是我们经过一个月的探究摸索, 不断尝试改变了这种状态, 学生学会了在课堂上发言, 知道怎么学习。
问: 那您能具体说说在是怎么样解决学生觉得无聊的课堂这一难题吗?
吴校长: 其实, 我们主要是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讨论、摸索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当时是改革初期, 2008年大概9月份左右, 我们想了各种方法, 课堂教学的改进, 学生活动的增加等等, 起初这些改变是有点效果的, 学生又有了点热情, 但是没过多久, 学生又觉得没趣了, 我们只得又进行不断地尝试。差不多到了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 我们才得出比较有效的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最重要的是把握时间设计模块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 观察分析1学生分组
如吴校长所说的, 在借鉴别的学校分组和桌椅摆放的做法的同时, 学校在不断地观察学生上课表现, 才形成自己的小组呈现形式。在学生入学时, 老师会在观察的基础上以4人为单元对学生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 以作为培训的基本单元小组, 除了后期的稍微变动, 这个也将会是今后的课堂小组, 而不是为了仅仅作为教学手段临时小组。以互助合作为基础, 组间开公平竞赛为必要前提, 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课堂座位是4人环形组合, 组内成员将会定期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轮流换座位, 组间位置变化规律亦是如此, 从前往后推动, 一个单元小组桌椅排放如下图:
当需要独立测试时, 1号和2学生则分别往4号和3号学生旁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将桌椅排放成4号和3号学生一样面对讲台, 同时每个学生之间保持一小段距离。该校平均每个班约50人, 而这个操作仅需要15秒以内, 是相当快速的。
2课堂规范和小组要求
根据采访记录, 改革前期之所以会有学生热情不再而造成课堂尴尬的场面, 就是因为组内没有相应的操作标准。探究的过程中, 课堂的活动增加, 教学设计的模块精确设计, 都是为了制定相应的活动准则, 使得学生有具体的上课流程和操作规范。因而, 为学生创造同舟共济的前提是先让他们有在一起了解的机会, 从学生活动中概括出合适的活动规则。
开学初, 学校举行类似入学军训的集训。此集训期间, 担任培训的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意识的培训。除了日常站军姿的锻炼外, 集训期间还进行小组活动培训。活动一般是集训小活动和课堂专训。这两种形式提出相应活动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只是集训小活动更富有趣味性, 课堂专训可侧重小组规范。比如集训活动中, 培训老师会设计竞赛活动, 要求学生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 既增进感情又培养合作意识。而当小组成员在回答课堂提问或者进行课堂展示中, 个体成员作答时需要以 “我是**小组的**同学”、“我代表我们小组”做开场回答, 每次作答完毕, 学生都会和其他小组成员互动 “我的回答完毕, 请指教”。
对于小组内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靠分工和相互监督促进进步。组内将会有小组长, 他的责任是总体监督和协助分配责任。组内每个人都有决策权, 对于组内的任务都有各自的责任, 因而会根据班级要求而制定组内的奖惩制度。实质上, 责任分明和奖惩机制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建立互赖、互动、负责的和谐关系。
四、小组组建的意义和建议
1. 小组建立的意义———长久的学习成长伙伴
至今仍以传统的掌握式较为主导教学方式课堂, 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 导致了学生厌倦繁重的课堂, 因此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才会愿意学习, 才能学得更好。
菊泉中学对于学生进行的开学集训时, 首先谨慎分组可以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 其次培养小组文化为学生提供舒适学习环境。通过合作, 学生可以一方面通过提供帮助, 实现自己影响别人的愿望; 另一方面, 凭籍接受指导, 满足别人影响自己的需求, 这种归属感和影响力的统一, 保证了合作学习在学业成功和心理沟通上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2. 相应的改革建议
因此, 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小组的建立, 有以下几点建议:
1小组形式的成立
进行小组教学,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小组的成立。临时或者随意形成的学习小组仅是为了体现形式, 而真正的成功小组教学需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下, 既要充分考虑班级总体分组数量和班级空间的合理性,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例如分组前, 老师除了在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上先私下根据名单分组, 进行成员初步安排, 还要根据实际的小组合作情况, 组员相处情况进行合理调动。具体的小组人数可在4到6人间, 太多或者太少了都会造成效率降低的情况。
2组内小组文化的培养
小组组建成立后, 就是要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了解了。组建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完成的事。可以从两个时间段进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友爱: 课堂和课外。
课堂上需制定课堂小组规范, 并且培养学生合作过程中应当遵守规则的意识。比如课堂回答问题要求, 参与小组活动纪律, 与以往课堂中不一样的课堂守则等。这些小组规范守则都是合作学习顺利高效进行的保证。而课外则要促进小组成员的相互沟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小组合作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默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培养成员之间的小组合作精神。例如布置较为轻松而又能增进学生感情的课外作业, 可以是合作调查或者手工活动等, 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需要不断地课堂效率, 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方式由于其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社会技能有着较好的效果, 逐渐被教育工作者认可。但在实际课堂中, 由于对合作学习小组没有充分的理解, 课堂上很多老师仅仅是将合作学习小组作为一个教学手段, 使得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化。怎么样进行有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小组学习改革的首要难题。本文采取访谈、蹲点观察的研究方式, 了解到广州市增城区菊泉中学所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采用“集训”的类军训方式, 配合课堂小组培训, 规范学生小组内在要求, 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小组改革中小组建立的做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形式,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2002, (01) :32-35.
[2]余文森.深度解读杜郎口[J].基础教育课程, 2010 (10) :26-31.
[3][美]约翰逊 (Johnson, D.W.) 等著.刘春红, 孙海法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和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8, 65.
[4]马兰.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93, (02) :6-9.
建立新型合作学习小组 篇4
关键词:高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学习
在高中课堂学习中,借助小组合作模式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达到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和全面综合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日常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根据国内外学者所做的各种界定,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归纳概括为:合作学习是指在高中课堂中老师在遵循相应分组原则情况下,结合教学中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上都提升一个层次。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最大程度还原我们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主体地位为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既关注教师的教法,同时更加关注我们的学法。让我们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行使自我支配的权利,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2、平等性 。追求成员间的平等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能体现[1]。因为,在这种学习中,没有权利高低差异,也没有优等生与后进生之分。每位同学处在同一起点,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发言权,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地交流互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且组内各成员的分工明确且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变换,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得到不同的锻炼和发展。
3、互赖协同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定向。个人的目标同小组的目标是彼此依赖的,小组目标的实现依靠我们每位组员的努力。个人的努力为他人的成功创造条件,他人的成功同样也为个人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持。小组成员之间的利益没有根本的冲突,旨在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从而形成学习整体。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自主学习中的必要性
1、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借助小组合作进行自主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探索思考解题的方式方法。这样,我们便可以主动将知识进行转化,从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以理解和学习。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体现了我们的主体地位,体现我们对高效学习模式的追求,充分贯彻实施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
2、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正是我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对我们来说存在很多诱惑,因此注意力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同时,高中生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弊端,这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激发我们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从而积极讨论、主动探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获得未解知识答案能够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加知识在记忆中的牢固程度。
3、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我们小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促使我们能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还可以克服传统自主学习的弊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我们主动获得知识技能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因此,在高中课堂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自主构建科学完善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构建是否科学合理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2]。因此,我们在进行小组构建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小组的规模要合理。在确定小组规模时,要综合考虑自己和同伴学习特点、学习内容、学习性质以及每位成员的学习效率等因素;二是组员的选择要恰当。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成员时,应该根据每位同伴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充分考虑学习伙伴各个方面的差异,做到能够与同伴之间优势互补,获得共同发展。
2、树立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要想在高中课堂学习中开展高效课堂小组学习,首先需要我们自身树立主动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够主动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学习。除此之外,高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还需要教师进行正确领导,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科学、合理、准确的认识,从而引导我们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3 、正确认识自身与成员间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正确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外,还需重点注意的一项便是正确认识到自己与其它成员之间的存在的个体差异[3]。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定位,认识到自己与其它成员在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角度的不同,并学会从同伴身上汲取优点、总结缺点,以此来促使自身不断完善,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五、结语
总之,实践结果显示,在繁重复杂的高中学习中,我们要想实现高效学习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与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的理念相吻合。并且,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成绩,对发展自身自主探究能力有着积极作用,这一学习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柯.教学方法改革应用探讨[J].理论探索,2015,(05):68-72.
[2] 孟飞.论合作型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06):80-89.
[3] 吕嘉琳.新课改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偏差及其纠正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5,(07):105-108.
建立新型合作学习小组 篇5
分析:利用变角 使题目顺利求解。
分析:利用诱导公式使问题顺利求解。
同学丙:又如变式求sin2x的值, 可利用 进行求解。
分析:通过展开 , 得到si nx±cosx型, 然后通过构造si nx芎cosx解方程使问题顺利求解。
同学戊:变式如若已知 , 求cos2x的值。
分析:此变式中间过程可利用 求解。
以上均是同学们在课堂上总结的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变式。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课堂上气氛活跃, 同学们小组之间争着说, 激发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思维能力。小组内部讲解和找代表在班内讲解, 错误之处一目了然并及时得到纠正, 精彩之处得到阵阵掌声, 使学生们主动学习, 主动参与, 掌握知识。小组合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得到实践, 新课改理念贯彻到实际教学中, 提高课堂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建立班级合作学习小组的策略浅议 篇6
一、小组建立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建立的班级小组能更有效地发挥合作效益, 除了评价这一重要工具外, 在起初建立学习小组时, 应重视班主任牵头, 会同各科任教师共同研究讨论建立班级学习小组这一原则, 只有这样建立的小组才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也会使小组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每位教师在班级内独自建立各自的学习小组, 否则, 纷乱的分组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或者使教师之间因意见不统一而出现学生座次、小组成员分工等方面的分歧, 既给课堂教学带来不便, 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组存在的形式
从目前班级小组建设存在的形式来看, 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所谓有形, 就是将桌凳按一定的形式拼在一起, 形成较为固定的摆放形式, 上课后学生以事先确定的位置就座, 小组形成一目了然;所谓无形, 就是对桌凳没有进行特殊摆放, 上课时学生以传统的、“插秧式”的方式面对讲台就座, 而在教学中需要小组进行解决问题时, 成员再去寻找自己的小组。在笔者认为, 班级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应以“有形”为宜, 建立学习小组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成效, 并且“有形”的小组形式更便于学生交流, 或是语言的、或是眼神的, 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能提高交流的时效, 而且能提升交流的质量。另外, 也避免了在“无形”状态下进行小组交流时出现的桌凳碰撞、学生吵闹等不良现象。
三、成员的座位编定
有好多老师会说, “有形”的小组座位编定, 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笔者认为, 有这种看法的教师其深层的问题还在于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或在吃不透教学内容的情况下, 离不开教材、离不开教案 (导案) , 或不放弃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授, 更离不开讲台, 因而导致部分学生在持续的某一坐姿下出现不适的现象。并有部分教师在“无形”小组状态下组织小组学习时, 让前一桌的学生转向后一桌, 原本只有一人或两人所拥有的桌面突然变为两人或四人去占用, 这时, 学生面对面太近又不能书写。还有个别教师在“有形”小组状态下组织小组学习时, 部分学生面对讲台而又有部分学生背对讲台就应 (如, 以4人为一学习小组时, 2人面对讲台, 2人背对讲台) , 这都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 就目前来看, 小组成员的坐向以“U”形为宜, 即当讲台在教室北墙时, 学生可背对教室东、南、西而坐, 当讲台在教室东墙时, 学生可背对教室南、西、北而坐, 依次安排为宜, 并且学生的座位要定时轮换, 不能一坐到底。同时, 要根据班级学生数的多少, 对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方位、坐法都要精心策划, 做到既合情, 又合理, 同时不失科学性。
四、小组人数的确定
一般来说, 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 这样, 在利用小组学习时,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小组每个成员, 并让小组成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但在目前, 由于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致使农村学生集中涌向城市或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 也导致七八十人的大班额频频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 在班级内利用小组学习就显得比较困难, 因此, 解决大班额便是首要任务。当然, 在班级内建立8~10人的大组未尝不可, 但小组成员最好不要超过8人, 因为只有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 才能正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及优势。
五、成员的优化搭配
小组成员的搭配, 要讲求科学性。在编定座位前, 首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学业成绩、行为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等因素做认真的了解, 其次, 要在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的前提下, 进行男女搭配、性格搭配、学习行为搭配、学科能力搭配、学业成绩搭配等, 以凸显积极进取、团结向上、合作高效的特点, 从而形成最优化合作学习小组。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入, 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已逐渐成为许多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模式, 而这种模式的建立和运用, 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这种形式的存在也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照顾个体差异, 实行分层次教学, 突破传统课堂中以“灌输式”为主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 注重班级内学习小组的组建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习小组功效的首要条件。
摘要:目前,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完善则是落实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要使小组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就要对小组建立的前提、小组的存在形式、小组成员的人数、座位编定以及小组内成员的优化搭配等做出科学合理的策划安排, 只有这样, 才能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达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建立新型合作学习小组】推荐阅读:
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建立07-24
新型用户关系建立07-06
建立新型劳资关系09-13
如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09-28
如何建立高效学习小组06-09
班级小组的建立与评价10-04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06-01
建立检验科质量安全管理小组10-15
创新型qc小组活动10-11
新型农村合作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