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用户关系建立

2024-07-06

新型用户关系建立(通用12篇)

新型用户关系建立 篇1

近日, 应用商店分析公司Distimo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年底, 在全球范围内的Android应用程序数量已经超过20万个, 累计下载次数达到25亿次。而在中国,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市场同样呈现出日益膨胀的趋势。

“我们的平台上目前已有超过6000款的Android应用程序。”机锋网副总裁徐威特告诉本刊记者。尽管Android市场持续升温, 但截至目前, 在中国市场上真正能从Android应用程序上获得规模盈利的个人开发者屈指可数。

找准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内较大的Android智能手机中文资源站, 机锋网目前拥有开发社区机锋实验室及用户交流论坛, 可为用户提供第一手的Android硬件、软件及技术信息。据悉, 其目前已拥有注册会员100多万人, 长期活跃用户达20万人。

“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新业务诞生, 但同时存在着软件超前、硬件相对落后的现象。”徐威特说, “我们最看好的还是在移动用户关系建立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专注于Android整体服务的开发者和开发商的基础上, 机锋网目前正在积极与众多厂商进行合作, 主要通过其Android Market平台, 提供在UI领域的设计经验。在徐威特看来, 作为一家内容分享和社区企业, 机锋网应该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要增强对用户的接触, 以了解其最真实的需求。

“我们提供整套服务, 为终端厂商、互联网厂商、运营商还有其他的开发者在Android市场上的发展提供帮助。”徐威特说。

内容分发平台仍是核心

在谈及商业模式时, 徐威特表示:“以机锋网为例, 目前真正愿意付费的Android手机用户还很少。”

可以说, 现在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盈利的问题, 徐威特坦言:“首先很多企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 其次是有了盈利模式之后并不知道怎样真正实现盈利, 这都有待业界进行深入探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是否大家都适合基于广告模式盈利仍有待商榷, 但对厂商和平台提供者来说, 应该更加积极地去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此外, 徐威特还表示, 作为运营商, 目前应该积极解决支付的问题, 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支付通道。“对厂商来说, 目前的支付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比如企业原本可以得到2元的利润, 却因为支付体系的问题, 最终往往只能得到1元左右。”徐威特坦言, “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目前一些移动应用的推广也会更加顺畅。”

对于未来几年的重点, 徐威特透露:“我们计划还是继续去做内容分发平台, 这是我们今后的核心业务所在。”

新型用户关系建立 篇2

“态度决定一切。”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当前,在学校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尽管不少学校口头上说“以人为本”,可实际工作中许多老师根本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现在各中学特别是高中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不少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升学心愿,违背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行事。这样,学生的权利得不到保护,由此必然导致师生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混乱。这种混乱还表现为老师为学生包办一切,事事越俎代庖,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关心学生,实质上却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利还是包办代替,都不是恰当的师生伦理关系。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自立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们的身份是教育者,是传播知识、教人立身的.人。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这种教育关系应该是一种非常纯洁的关系,除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的封建色彩,这正是师生纯洁关系的折射。不知从何时起,师生关系被涂上了一层人为的灰暗,遮掩了师生纯洁关系的光芒。为了重新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拒腐防变;同时,我们还要更新管理观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洁创造有利的环境。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部分。教育实践中,有些老师总是设法维护着“师道尊严”的面子,认为学生都是孩子,都要服务于“我”的管理与教育。这是对教育民主的严重扭曲,要彻底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为对学生独特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为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真诚对待、关爱学生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每个教师面对学生之前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对待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真诚的眼光、知心的话语,要睁大了眼睛去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相信他们的潜力,激励他们、切实帮助他们,使他们不断品尝到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喜悦,鼓足他们上进的勇气和信心。“人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教师只要付了真情,必然会得到真诚的回报。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236-01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和未来。而且在不同时期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唯我独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就是“师者尊贵、庄严”,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唯师是从。这些即证明了当时教师的地位,也反映了管理上强权专制,人身依附和棍棒镇压的管理模式,学生只能恭敬从命,不得反问质疑,这就大大地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天性和自由受到极大地压制,身心受到摧残,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当今我们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1 和谐共处、平等互助

师生关系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就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和谐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又是和谐的具体体现。要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抛开面子,和学生打成一片,要理解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有思维、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一个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子乎者也”“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呢?学生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都是从儿时过来的,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都是“抱到哪里、放到哪里、睡到哪里吗?”如果学生各方面都好,那还要老师干啥。“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我们要不怕学生差,要善于教好差学生,这才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和展示,也是每位教师的天职和人生价值所在。为此,我们要善于和同学交朋友,善于倾听来自同学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处理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爱生才会有尊师”,“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记得一个老师举过的一个例子,“在一次师生‘爱’的调查中,问老师爱学生吗?老师回答是100%的爱;又调查学生爱老师吗?可回答只有10%,那么这90%的爱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要想办法找回这失去的90%的爱。爱与被爱是相符相成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的获取是以付出为代价的,爱的方式是以能够接受为前提的,爱的内容是以真心为基础的,爱的结果是以被爱作为评判标准的。而且人们对爱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过去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活在外”,“三天不打,上墙揭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还有一次老师打了犯了错的同学,然后再给他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他问这个同学恨他吗?回答是:不恨;爱他吗?不爱;那你到底要怎么样?不怎么样;好象无形中自然地解除了这种师生关系,而老师只是“自作多情”、“自讨没趣”等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且往往由于“一时一事”就会得到破坏,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起长期地平等、互助、互教、互学的思想并努力为之而奋斗。

2 公平公正,明辨是非

在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和矛盾时,不能“凭印象”,“偏听偏信”,“一意孤行”,如果这个同学以前是劣迹学生有过前科,根据推测班上的啥坏事都是他干的,这样就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甚至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造成逆反、叛逆心理,故意跟你过不去、在底下搞小动作、说三道四、消极抵住、甚至漫骂、不愿听你讲、不愿跟你说、情绪低沉、行动怠慢,如此下去使你的气越来越大,火越来越旺,直至失去信心,放弃一切。比如,两个同学发生冲突,老师总认为“一个把掌拍不响”“牛顶麦草垛,两家都有过”,先“各打五十大板”接着又到了下一个程序,“批评、检查、惩罚、道谦、叫家长”,等等,问题解决了吗?冲突解除了吗?学生服你了吗?后面就不会再有啥事了吗?或者家长就很感激你吗?错了,简直错的一塌糊涂,你还自以为是,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杆称”,你的“半斤八两”自有人评说,我们绝不是学生“灭火器”,更不是学生“粘合剂”,遇事急躁、鲁莽、偏激、简单,或者“和稀泥摱光墙”,这样会把事情弄的更糟。我们要有大将的风度,菩萨的心肠和法官的公正,这样学生才会服你、爱你,称你为他们心目中的遮阳伞、保护神。

3 民主自由、亲近融入

要做到民主,首先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要了解一个学生,老师应采取跟踪、观察、询问、倾听甚至走访等形式把同学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行为习惯,爱好和存在的问题等都要了如指掌;或者,把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后进行汇总,装订成册,有针对性进行谈话、谈心、表扬、批评、激励、家访等,激励学生改掉恶习,健康成长。一些细心的班主任老师能辨认出同学的背影和步态,笔迹和声音。可有些班主任老师带了几年班,连本班同学的名字都叫不全,家住那里也不知道,这还能谈得上了解吗?了解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了解的基础,只有了解才能理解,或者说只有理解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了解和理解是師生双方的一种行为,在了解别人的同时也在推销自己,而理解又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根基,只要人人都能了解、处处都有理解,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无限美好。当然理解也是相互的,当我们理解别人的时候总用一种期望的眼神来期待别人的理解,理解不是强加于别人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举动来感染和影响他人的,只有理解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只要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4 宽容厚道、热情大度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宽容是福,天道酬勤”,说的都是宽容、大度,厚道、坦诚的意思。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朋友。要善于交朋友,善于交各方面的朋友,尤其是和同学交朋友。有时候一些很小的举动就会感动一颗心,就会影响一片人。另有一个学生犯了错,老师请他到办公室,先让他坐下,又给她倒了一杯淡淡的清茶……,此时,这位同学的眼眶湿润了。我们对待每一位同学都要有母亲般地“仁慈”和父亲般的“严厉”,要“柔中带刚,刚中有柔”。要深入班级、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学知识,在工作中求进步;同时,讲台又是我们的舞台,学生就是我们的观众,这处戏演的到底怎么样,“不求无字碑,但留一张纸,任他们评说去吧”。

新型用户关系建立 篇4

这里所说的“用户”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所说的“受众”。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 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地出现, 信息传播手段和受众行为的变化, 改变了原有传媒与受众的关系, 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 “受众”这个说法也逐渐地被“用户”取代。媒体的“用户关系管理”是指在从各种来源中得到用户信息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用户信息, 并把分析结果用于与用户互动交流、进行针对性地信息发布, 以及进行其他增殖服务, 从而提升用户价值和用户满意度的过程。

传统媒体很少存在用户关系管理, 因为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对所有人的传播, 它不太需要对用户进行精确的分析。而新媒体是个性化的传播, 是有针对性的传播, “用户关系管理”可以帮助媒体实现传播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实现更有效的传播, 并让用户有更好的媒体使用体验, 从而增强用户黏性。

传统媒体也不太需要搜集用户数据, 它也没有搜集用户数据的便利条件。也有媒体会收集“订户”信息, 但这些信息仅限于姓名、住址、职业、年龄这类非常基础的结构性的信息。但大数据时代的媒介组织却有多种方式获取客户信息, 而且是以非结构信息为主的多样化的信息 (如用户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获取媒体微信, 或成为某媒体账户的微博粉丝。之后, 该用户的社交媒体上的所有信息都成为可以为媒体所用的数据) , 从而为基于数据的用户管理打下基础。

我国媒体用户关系管理的

几个阶段

以对用户数据拥有状况看, 笔者认为, 我国的媒体用户关系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低端管理到形成成熟的用户管理系统的四个阶段。我国的媒体进行用户关系管理从80年代开始萌芽, 每过十年左右就开始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 这几个阶段之间并没有截然的时间分界线, 对媒体而言, 它们并不是互相更替的, 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重合。

一、萌芽阶段:基于对受众整体特征感知基础上的用户关系管理。这个阶段, 媒体开始意识到受众的重要性, 在信息发布之前会了解受众需求, 在进行信息发布之后会了解受众的反应, 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但这种了解是面上的、对受众整体特征的感知和了解, 缺乏对受众个体的关注。

二、起步阶段:基于用户基本信息的用户关系管理。这个阶段, 受众的主动性得到业界学界的认可, 用户的概念提出。媒体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订阅、活动、用户反馈的机会, 搜集用户信息。但数据内容单一, 以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基本信息为主。而且这些信息往往是由媒体的发行、广告等经营部门收集, 掌握在经营部门的手中。运用数据的也是经营部门而非采编部门。在媒体的内容方面, 并没有实现有针对性的传播。

三、发展阶段:基于用户基本数据的用户关系管理。在这个阶段, 网络媒体崛起, 用户处于更主动的地位。一方面, 强调用户主导, 顾客可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浏览、选择媒介和信息;另一方面, 媒体可以通过用户的网络行为搜集用户的多种信息, 如网络浏览的内容、时间、时段等, 从而建立用户数据库。并且, 这个数据库是可以被经营部门和采编部门共享的。这个阶段, 媒体和用户交流增多, 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发布。但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准。

四、成熟阶段。运用大数据进行用户关系管理。我们现在正走向这个阶段, 但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虽然已经有一些金融、商业、企业开始运用大数据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做得比较好的比如淘宝, 它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数据部门, 开发适合不同客户使用的数据产品。但对于媒体而言, 在“用户关系管理”方面还需多加努力。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用户相关数据的分类

大数据时代, 媒体的用户关系管理必须在大量拥有用户信息的前提下, 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从而提高信息发布的针对性。笔者认为与用户相关的数据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用户的基本信息, 姓名、地区、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第二类是用户的社会性信息, 包括职业、学历、财产状况等。第三类是用户的媒介使用信息, 比如, 他网络浏览时间和时段, 他发布信息和发表评论的频次, 他使用的终端类型是手机、PAD、还是笔记本, 他是否购买媒介产品、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次等。第四类是用户的关系网络信息。在社会话媒体上, 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网络中的节点, 他会关注他人, 也会被他人关注, 这就构成了一个关系网络。“二级传播”和“创新扩散”理论都曾经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考察了受众对受众的影响, 但他们所考察到的影响是单向的, 这已经不太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之间相互影响的现实。如何利用用户的关系网络实现更有效的信息发布, 是大数据时代媒体用户关系管理的独有课题。第五类是用户发布的信息。大数据时代,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自媒体, 他们用自媒体进行各种信息发布。这类信息是动态的, 彼此之间没有逻辑联系的非结构性信息, 而且数据形式多样, 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 很难对这类信息进行标准化。但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分析, 可以获知用户的喜好、心理、生活习惯等不易衡量的信息。对这类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传播, 也是大数据时代媒体用户关系管理的独有课题。

这五类信息中的前三类与传统媒体的用户数据相一致, 大多是数据和数据之间有逻辑联系的结构性数据;后两类“用户的关系网络信息”和“用户自己发布的信息”则是新媒体用户特有的信息, 有结构性数据, 也有非结构性数据, 但从数据量上来看, 非结构性数据占了绝对多数。

大数据时代用户关系管理

的优势

大数据时代, 媒体的用户关系管理获得了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多的便利条件,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资料搜集更便利。传统媒体的用户资料主要是依靠用户订阅或购买时留下的住址, 资料集中在经营部门。新媒体时代借助各种网络技术, 用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可搜集大量关于用户的数据, 并为各部门所共享。二、用户与媒体的交流更快捷。用户可以及时利用各种网络终端获取信息, 媒体各部门也能迅速传递信息, 并对用户的反馈及时反应。媒体的用户数据可记录分析用户各种个性化需求, 便于提供个性化的媒介产品和信息服务。三、有更多的第三方开发的数据运用, 使媒体可以方便地运用它们了解用户需求, 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资源。

大数据时代用户关系管理

的问题

整个社会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 正在转型中的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 都从不同层面认识到了数据和用户的重要性, 但如何利用数据进行用户关系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来临, 各家媒体应该以用户和数据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组织结构, 但在实际上组织架构上还是依循传统媒体时代的架构方式, 即使建立了用户数据部门, 也只是一个顾问性质的部门。二、不论什么样的分析方法都需要大量优质数据的支撑。对于新兴媒体而言, 它们在建立之初就注意到用户数据的搜集、汇总, 但对一些转型中的传统媒体而言, 搜集数据的手段不足, 数据资源的积累相对也不足, 分析起来难度也就相应地增加, 更别提数据的运用了。三、数据处理方法问题。绝大多数的数据是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的。以往的技术处理结构化数据有优势, 处理以字符形式保存的数据有优势。但在处理非结构化的数据和图片、音视频时如何做数据挖掘、专题分析与预测, 处理方法面临革新。四、客户数据安全问题。被媒介组织和其他企业收集的客户数据如果在数据分析、使用、保存方面处理不当, 对于用户的个人隐私和安全形成威胁。让用户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反而不利于客户关系管理。

如何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论文 篇5

摘要:师生关系包含了教育的全部蕴念,教育的世界应该是师生的真情世界。随着社会的改变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师生关系也受到诸多挑战。因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教师,现代师生关系;学校;教育

新世纪的教师,肩负着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世纪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不仅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应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它指教师的教育观念,具体地说:“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更新教育观念往往是未来教育实践的先导,实现教育现代化。

首先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不首先破除传统教育的旧观念、树立新观念,要取得教育实践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只有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才能建立一流的学校、创造一流的教育水平,培养一流的人才。

其次,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的社会代言人;在学生成长的众多要素,如家庭、学校、社会中,学校的影响是最重要,因为学校是有目的、规范的、正式的社会影响,教师则是社会的代言人,在现代信息、媒体日益增多,信息内涵日趋多元的社会中,社会更需要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引导和控制,这一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教师身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播者,更要注重自己的思想、态度、情感、人格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诲人不倦,热情、真诚地对待学生,其意殷殷,其言谆谆,乐此不疲;循循善诱,对待学生有如和暖的春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心静气地引导、探究,使其心领神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人格等不同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的教育和管理;勇于创新,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活动。

最后,各种信息的加工者;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涌人教育领域,就其性质而言,有些信息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有些信息则具有消极的误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期,对各种信息的辨识能力相对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相应地引导,承担起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筛选者、加工者的角色,也只有加工过的信息才能有效保证信息的正向发展作用。再说,现代教学过程也是信息传输的过程,要使贮存于教师头脑中或书本中的信息传输到学生的心理场内,教师要使所发出的信息符合它本身的逻辑结构以及学生的心理结构,同时使所发出的信息能够引起学生接受信息的准备,并能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活动,就必须承担起信息加工者的角色。因此,作为各种信息加工者的教师是学生接受各种外界信息不少缺少的中介人和引导者。

现代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互敬互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激发其从事教育工作的无穷无尽的精力,它是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内部心理机制,教师对学生的爱通过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利于调节控制学生的行为,通过师生关系这扇窗户,使学生体验教师炽热的情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与爱他(她)的老师相处,会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对所爱的教师会伴有一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是实施教育的基础。正如一位哲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良好师生关系该如何建立?受师生关系与人、社会、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启示,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组织策略师生关系发生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社会组织机构和组织环境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还应当采取学校组织策略。

第一是要重振学校伦理,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学校组织实质上是一种伦理组织,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人际网络组织,它是由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与教师、学生、职员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职员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组成的。因此,学校的管理与运行,要淡化单纯的制度化模式,依据组织发展理论,注重各种关系的协调与整合,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和气氛,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精神的、文化的乐园。这必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二是要激发和培育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角色信念。学校是教师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重要场所。有关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研究表明,任职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熟具有重大的影响;一个优良的教师,不只是师范院校培养的,而是由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共同培养的`;不良的教师,也不全是师范院校的问题所造成的,中小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学校要明确树立“学生是根本,教师是灵魂”的观念,让教师自己觉得在学校有地位、有价值,同时,要努力维护教师权益,关心教师疾苦,听取教师意见,帮助教师进步,尊重教师权利,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劳动,鼓励教师借鉴创新,真正把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以此来激发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角色信念,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第三是师生共建策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更直接地依赖于师生之间相互的交往和影响。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复杂的潜移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师生之间心理、语言、认知、态度、情感、技能等诸多作用因素,更包含着师生相互影响的诸多方式。这里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触及各种细微的方面,但以下几点是教师主导但又需师生共同努力形成良好关系必须予以注意的。

一 师生相互了解,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的确,“了解”这一词语虽非常平淡普通,但要真正达到“了解”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了解并不是对人的表面言行的认识,而是对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和独特性的把握,是对言行表现的内在根据的把握。正是由于这样,在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深层次上了解每个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这既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又会使学生从教师对自己的准确把握中体会到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心,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怀。增强“向师”意识。尤其是对学习差、行为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透过遮掩耳目的表象从深处了解他们,寻求原因,把握特性。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是为了对付或利用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独特性,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因而,需要有相应的艺术和能力。尤其是人际感受能力、反应能力等。

二 师生冲突化解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较为艰难,但破坏却容易。

这种破坏力量既来自学生,也来自教师。尤其是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教师不能理智对待和采取恰当方式予以化解而导致师生发生冲突,且又表现出失体失格的言行(如怒斥、尖刻讥讽、体罚、对骂对打等)时,对师生关系的破坏更严重。这种破坏不仅影响教师和某个具体学生的关系,也影响教师与学生集体的关系。因为,教师的言行具有“表演”性质,即教师表面上作用于一个学生,而此时又作用于其他学生。所以,当教师遇到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和冷静,并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化解。这不仅表现了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一种风范,而且表现了教师高度民主的专业素养和智慧,以及对学生的爱护。而这一切又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尊重感。

三 师生密切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师生交往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又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次数多少,即频度。从时空上讲,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

建立全面共生的新型银企关系 篇6

我国银企关系现状与动因

我国银企关系主要问题出现在银行与企业的双方的债务危机,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低下与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并存,便造成了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和维持国有企业银行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资金在国家财政无力负担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将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国有商业银行来承担,表面上来看银企之间是商业借贷行为,但实际上企业偿还能力较小,此外我国银企关系并非合约化,银行贷出的款项既无法律保证,也无抵押担保,贷款企业受法律约束较小,一旦出现经营不善,便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出现逃债、废债等现象,造成银行资金的呆账、坏账,使其债务负担越来越大,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03年修正)》,第三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第三十六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现实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于是在这种严格的信贷管制下,再基于上述的几个现象,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民营中小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据2010年的数据,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82.43%,所上缴税收占税收收入的88.8%,而经过了2009年与2010年的政策改革,其贷款比例也不过50%,这种数据对比从根本上反应了银企关系的缺陷。尤其是商行与中小企业没有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走上互利、共赢的道路,这种不良的银企关系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情况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银行嫌贫爱富,倾向于一些大型企业,容易造成信贷资金使用率低下。长期以来,规模大、资产多、发展好的大企业是各商行的侧重点,争相放贷,而对一些规模小、资产少、发展暂遇瓶颈的中小型企业不愿放贷。因此,在银企关系中普遍存在两种状态:其一商行降息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大型企业在本行贷款;其二即便是提高贷款利率也不愿意给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这也造成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滞留,使用效率低下。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研究指出,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筹资来源中,58%是企业内部筹资,32%是银行间接融资,1%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9%是非正式市场筹资。由此可知,银行贷款是中小型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但是实际上中小型企业从银行获贷的难度较大。一方面缺乏有效抵押物,较难获得抵押贷款,另一方面缺乏合适的担保人,绩效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保,而对于绩效一般的企业,银行不承认其担保有效,因而担保贷款难,因此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资金。

形成我国当前银企关系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政府政策不完善。以2009年为例,当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国家出资四亿万元以刺激各行业恢复,而其中投向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几乎与此无缘。政府作为市场导向的领导者,不得不说做了一个不恰当的举动。此外我国有关中小型企业服务管理机构还不完善,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规,造成了所有制性质的中小型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此外,法律的执行环境不当,使得企业逃债情况时有发生,因而使银行对贷款目标更加的不放心。

二、商行对不良资产监控以及责任追究越发严重,信贷人员稍有不慎,便会受到严厉的审查和处罚,进而使得很多信贷人员有着“慎贷、恐贷”的心理。此外,如上文中所提到,我国贷款条件十分严格,很多中小型企业因不能达标而被拒绝贷款。

三、企业内部原因。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盈利水平低,普遍存在对市场应变能力较弱的情况。基于中小型企业运行的高风险性,商行在处理此类贷款是不得不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反复比较,这就导致了商行信贷对不同企业分配不均甚至拒绝放贷的行为。

四、双方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行与企业是两个相互平等的市场主体,只有当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拥有相同的信息,市场才能达成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商行对获取中小型企业信用方面的信息成本过高,此外,再加上中小型企业自己的信誉低下、经营状况不够透明、财务不够健全、抵押或担保困难等等原因,导致商行无法鉴别各家企业的还款能力,因而在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商行必然对中小型企业的放贷更加慎重。

五、商行缺乏较为专业的技术支撑。虽然商行的产品和服务一直在创新,然而不难发现,其产品和服务仍旧以大企业为中心,一些中间业务也是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而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与银行间的借贷结算关系得不到完善和扩展,中小型企业信贷方面得不到改善。此外,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其贷款往往有“急、频、小”的特点就是说其贷款往往紧急、频繁且额度不大,而银行的审批效率低下使得与中小型企业之间成本过高,即便是放贷成功,也有可能是一种无效贷款,即是说过长的审批已经使得企业失去商机。又因为上述所提到的信息不对称、企业无诚信的原因,对于中小型企业,各商行往往更加重视其抵押物或者担保人,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中小型企业所欠缺的。

六、商行对客户经理的考察机制存在缺陷。在信贷过程之中,与那些中小型企业接触并完成贷款工作的是客户经理,而在对其的考核之中,存贷款指标是大头。因而,客户经理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必然更加针对那些进行大额存贷款的大型企业。而对于那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不仅存贷款额度小,而且审批程序复杂,成本较大,此外,银行是按照不良贷款的笔数来计算处罚,十万贷款逾期和一百万的贷款逾期其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从这这方面来看,不难得出客户经理往往倾向于大型企业的事实。

nlc202309032133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的对策

基于造成我国银企现状的原因,在此分别从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面给出解决办法。

对政府来说,应该从宏观上为建立新型银企关系营造良好有利的环境,以推动银企之间的共赢:

一、建立多元化的与中小型银企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小企业对应小银行。就我国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集中于大中型企业,而难以顾及到中小型企业,因而,放宽银行业准入制度,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办法。党的十七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创办地方金融机构,可以增强企业融资实力,缓解投入不足造成的资金短缺压力。而目前我国各地方银行纷纷出台,大批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加强各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并且加强违约惩罚,以杜绝企业逃债现象。企业的逃债现象使得银行对于放贷畏缩不前,在潜意识中提高了贷款要求,而贷款要求的隐性提高,使得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大,资金链供应不足,这又使得企业发展受到制约,进而引发了企业的再次逃债,这种行为循而往复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利用政府的威慑力,来尽量较少甚至杜绝企业逃债行为,来打断这种恶性循环。

三、加快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部分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降低了银行审批的成本,缓解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多,尚未形成对中小型其他的有力支持。对此,政府应进一步放宽担保公司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

四、就政策上来说,政府应当为给中小型企业放贷提供一个领头羊的作用。不管其他的政策有多好,政府首先不尽量给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那么一切政策都是空谈。此外还应积极做好协调工作,为银企合作疏通渠道。

五、为此建立激励机制。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对此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很好地提高金融部门的积极性。

就银行方面来看,应该加强创新,提升服务中小型企业的专业化程度:

一、调整银行业务结构。长久以来,商业银行放贷重点在于大行业、大企业、大项目,而对中小型企业往往不感兴趣。但是实际上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占据了中国企业数量的绝大部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部分,它们往往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而在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这就为银行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服务中小型企业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应当放弃以前那种抓大户的想法,尽力开打中小型企业的市场。

二、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依赖于报表、规模以及抵押的信贷管理模式,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具有成长空间的公司,根据市场定位信贷项目和贷款额度,实现信贷资金管理重点由“量”转向“质”。

三、强化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就决定了其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有着特殊的要求。银行应该整合各类资源,根据不同的企业其需求及时提供适合企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为其量身定做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事实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专门为中小型企业开发了优质产品。

四、成立专门的中小型企业机构,采用独立的贷款审批机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审批效率,以方便、及时、快捷地将资金发放到中小型企业手中。另外,还应该积极探索中小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坚持有效覆盖和成本原则,综合考虑企业的信用度、成长性、贡献度等,并充分考虑资金供求情况、民间借贷利率以及竞争对手的定价状况等因素,合理定制利率浮动幅度,实行差别定价。

五、重新制定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机制。其一,应对中小型企业贷款指标进行转型考核,并且应提高中小型企业贷款比重,重奖重罚,以利益驱动客户经理办理中小型企业业务;其二,解除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只要客户经理按照规定对企业的授信做了完备的工作,尤其是在企业贷前对其经验、管理、财务等方向做了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的放贷,那么因市场货其他突发因素造成的贷款逾期等,银行应该免除客户经理的责任。

而作为关系中的另一个主体,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建设,规范经营:

一、进行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上的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内控机制,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科学决策水平,使得企业经营行为更加规范,提高经营效率。与此同时,规范的经营管理,也使得银行对企业信息的获取提供便利。

二、加强信息披露力度,提高信用观念,管理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效益。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恐贷现象主要来源于以往企业的不良事实,因此对了改变银行对企业的看法甚或者说是偏见,应该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并且提高自身的信誉。

三、选择与一两家银行保有长期合作关系。在长期的合作当中,双方经过重复博弈,便可以尽量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与此同时,通过与银行的长期合作,在这个过程之中,商业银行也更加愿意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而频繁地更换合作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银行的信贷业务成本。

其实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使用哪些策略,究其根本是为了使得银企关系更加紧密,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达到公平,互利共生的目标。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其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应该尽量避免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就是说保持诚信是银企双方构建良好关系的基础。

建议银企达成全面共生关系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2010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个。以工业为例, 实现税金1.5万亿元,完成利润2.6万亿元。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可以说中小企业关乎民生、就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贷款无门的事实使得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银行和企业作为两个相对独立又利益相关的经济主体,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是推进双方发展的前提。在无数次的银行与企业间的博弈中,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则需要银行发放贷款,企业按时还贷。然而在现今的市场情况之下,要完全达到这种状态极为困难。银行为减少不良贷款率,则选择减少对中小企业放贷。这迫使中小企业要承受利率极高的贷款,如向典当、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等融资,使得企业利润极低,造成企业无法正常地经营,如近几年来,中小企业艰难度日,在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倒闭潮”。而那些放贷的机构却能获得大量的利息收入,这导致了部分企业由实业向金融业发展,大量制造业也纷纷开办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例如方正集团这家高科技企业就拥有除了银行牌照外的所有金融牌照。这促使了部分企业把大量资金投入金融产业进行放贷,使技术研发资金减少,致使产业出现空心化状况。金融业的繁荣是建立在实业经济强盛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实业经济的支撑,金融业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建议银行与企业之间达成一种较为紧密的、长期的、全面的共生关系。在这种共生关系下,银行与企业信息共享,利益相关,信赖加强,使银企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得到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促进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如何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7

一、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育离不开尊重, 没有尊重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毋庸讳言, 在师生关系上, 一些善良的老师一心一意地为学生好, 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 为什么呢?主要还是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一些教师往往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师生关系要么成了“君臣”关系, 要么就反目成仇,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 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 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与和谐。

二、爱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教育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奥妙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教师把炽热的爱撒给学生, 就会激发学生“知恩图报”, 从而乐于接受老师教诲。关爱学生, 具体说就是理解、欣赏、激励学生。对于优秀学生, 老师如果能理解其追求, 欣赏其亮点, 激励其进步, 就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 老师在处理过程中做到从严对待, 从宽处理, 高高举起, 轻轻放下, 这样老师疼爱学生是溢于言表, 学生敬畏老师是油然而生。因此, 老师要时时处处“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正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随时随地奉献给学生的一颗炽热的爱心, 那么师生关系在悄声无息中达到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最高境界。

三、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

信任与了解离不开师生交往, 与学生多交往, 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洞察学生的思想状态, 又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 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信任学生不是放纵学生, 老师要做到严而有度, 爱而有方。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不要针锋相对, 寸步不让, 而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期望,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内疚自责, 促使其痛改前非。

四、沟通是搭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沟通包括口头语言沟通和肢体语言沟通两种。与学生进行口头语言沟通时要讲究艺术, 老师的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墨子曾回答子禽的问话:青蛙日夜鸣叫, 却不为人所爱听, 晨鸡黎明按时啼叫, 天下人都被叫醒, 多言有什么好处?话要说在点子上才好。因此,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语言要恰到好处, 创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气氛, 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另外, 老师还要善于运用手势、眼神等肢体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正确时, 为他竖起大拇指;学生诚恳认错时, 给予他理解信任的眼神;学生神情沮丧时, 善意地怕怕肩膀……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 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师生在心灵上达到一种默契, 从而促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

新型用户关系建立 篇8

第一, 努力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 是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 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第二, 深入学生实际, 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 是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这不是打仗, 学生也不是老师的敌人, 但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当代学生, 尤其是当代初中学生, 心理承受力差, 在学习和生活中稍微有点不顺, 就会陷入消极心境中, 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而当萌生了这些不良心理特点后, 又未能及时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开导、帮助、矫正, 从而助长不良心理的蔓延, 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 甚至变态。这样便出现了一部分中学生抽烟、喝酒、打架、沉迷游戏、看黄色录像、书刊, 乃至离家出走、服毒、自杀等等现象。所以, 做老师的, 尤其是做班主任的, 更应该时时刻刻了解学生各自的思想动向, 掌握学生各自的行为习惯, 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挽救学生的同时也大大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第三, 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是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应该把成人看做成人, 把孩子看做孩子”, 学生拥有客观事实的权利,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等五个方面保障了学生的权利不受侵犯。但是, 一部分教师法制意识淡薄, 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使得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所以, 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自觉遵守国家法律, 尊重学生特有的权利、尊严和人格, 反之, 学生也会尊重老师的教育, 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 用心教学, 真情对待, 用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是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要想吸引住学生,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得真正用心去教学, 钻研发掘文本的吸引点, 让课堂教学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又充满了欢歌笑语, 在笑中学到知识。同时, 教师还得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展现个人魅力。当然,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付出真情, 多鼓励、多关怀、相信学生们的潜力, 切实帮助他们。

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篇9

一、改变学习方式,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教法而轻学法, 课堂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学习状态, 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 做好预习。

在语文教学中, 预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系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可以查字典来认识生字词, 查资料来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 初读课文来整体感知文章, 将困惑及思考记录下来。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时, 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中就不会置身事外, 而是有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 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更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更积极地思考文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互批作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可以贯穿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批改后再作讲评的传统授课方式造成的结果常常是费时费力而又效果不佳, 因为很多学生并不认真看教师的批语, 讲评时也觉得事不关己。让学生互批作文是一个很值得提倡的做法。学生变写作者为批改者, 角色的转变让他们既有新鲜感又有成就感, 就会兴致盎然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会异常认真慎重地对待。在批改中不但发现其他同学的不足之处, 而且能下意识地去借鉴其他同学的优势。随后的点评中学生依然是课堂的主角, 对同学的作文评头论足, 有了切实的心得体会, 学生必定是密切关注这次的讲评, 这时教师的适时总结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学生自然也会收获颇丰。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应该授之于“渔”。为此, 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以考虑。

1. 让学生当“小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 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当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 教师也应主动使自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跟上时代的脚步。对于某些全新的信息以及一些本专业之外的知识, 有的学生甚至要比教师知晓得多。所以, 教师应在互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甘心当一名“学生”, 也就是说让学生当“小老师”, 这对自己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比如说, 对于语文教师来讲, 自然科学知识是薄弱环节, 特别是一些太空探索之类的方面几乎一片空白, 而有些同学在这方面堪称一个小专家。因此每上这类文章时, 除了教师课余及时填补空白之外, 可让学生走上讲台侃侃而谈, 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教师又从中学到了知识。

2.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外, 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和拓展,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比如, 在教授《中国石拱桥》这一传统篇目时, 讲清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结构特点等知识要点之后, 可让学生真正明白赵州桥、卢沟桥是怎样的结构, 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设计中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此, 可让每组学生仔细研读课文,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两座桥的结构图。这样,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对桥的结构有了清晰的了解。

三、创造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 使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 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 并不断地推陈出新,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需要“披情入文”, 优美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感情投入到学习中。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后, 优质的教学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之我见 篇10

一、建立新型的伦理关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国古代《学记》就包括“学学半”, 意思是教师“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观察和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指导学生学会和运用知识、技能。学生的“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积极地学习知识。教师必须发挥指导作用, 学生必须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就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多年来,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较为混乱, 新课程提出要立足于充分体现尊重, 民主和积极精神风貌, 建立于新型的师生关系。

1、应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师生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 我们应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要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 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 除了创建良好的环境, 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之外, 还应该让学生拥有独立个性行为的表现。增强教师的法制意识, 进一步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 也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设, 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具体制定的规范制度, 其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加强师德建设, 深化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 生活中的部分时间也是在普通的社会角落里打发掉的, 而这些社会角落里的空气并不良好, 有时甚至会被污染。而作为教师, 无论处于何种角落, 一定保持头脑清醒、心态平衡, 时刻以师德准则和做人的原则提醒并要求自己, 不被污染, 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同时, 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为师生关系的转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情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肯定与否定的心理反应。在教学中, 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情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会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有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中, 我深刻感受到良好的情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情感关系积极、融洽, 那么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反之, 师生之情感淡漠、缺乏沟通, 那么教师就会失去宝贵的动力资源。我认为, 在教学中的情感是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立场、世界观的, 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通过自己的爱憎忧惧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达到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思想观, 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创建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我们要做到:

1、教师应关心、爱护学生。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爱学生的真情, 给予学生情切感和责任感, 同时要给予学生微笑, 赞许和期待。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及时给予赞许和肯定, 回答错误时, 要及时用言语给予鼓励。对待每一个学生, 要公平对待, 不要偏心, 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相信他们、帮助他们,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 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我相信, 教师的投入, 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2、展现和人魅力。

所谓魅力, 就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和打动别人的力量。教师的魅力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 实质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教师身上的具体表现。教师的个人魅力要从外表上、从言行上、从工作中展现在学生面前。卢梭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 而在于实行”。一个外表形象良好的人, 能够给人以亲切、温和之感, 有利于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自己良好的言行习惯, 讲究教育言行艺术,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要知道老师一个不经意的一句话, 一个举手投足, 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看法,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 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并不断改进更新。一句满意歉意的话, 一声同情关切的问候语, 一次真诚的沟通, 一定会让学生向着这个具有向心力的老师靠近的。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的品质, 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3、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使学生

真正体会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情发于衷、美源于实、感生于真, 没有动情的教学, 动情的人格是不会产生感人的魅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改进教学活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进与学生情感的体验。这也是优化师生情感的重要策略。

4、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提高教育效果 篇11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爱,特别是处于成长中的小学生,他们对爱的需要是迫切的,是强烈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教师的爱会使学生生发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乐意接近老师,信任老师。我班有个女生,因为口吃,从来不愿说话。她很自卑,特别是被老师提问或者跟老师说话时非常紧张,没信心。为了树立她的自信心,平时我常找些事叫她帮忙,跟她谈心,上课时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训练她在众人面前讲话。渐渐地,她的胆子大了,有好几次她还在班上读她写的精彩作文片段。在学期结束的评语中,我给她写的是:“你做事认真,关心班级,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是老师心中最好的学生,工作上最好的帮手。衷心地谢谢你!希望你永远自信、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当她拿到成绩单,看到这样的评语,脸上泛起了光彩,然后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师,谢谢您!”当我以关爱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把关爱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我惊喜地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在不经意中变得更加默契,更加和谐了。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渴望被别人尊重。教师无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班级的事情多和学生商量,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不管是否采纳,与他们商量就意味着尊重他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尊的需要。当别人不尊重他时,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特别是那些自信心很弱的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尊重,更需要爱的温暖。我班的罗职庆,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更是不良,但我从来没有歧视他,更没有放弃过他。有一次他從家里带手机来学校,上课时一直在玩弄手机,我发现后没有在班上公开批评他,下课后单独找他谈话,他很高兴地说:“老师,谢谢您没有在班上批评我,我一定要改变自己,战胜自己。”从那以后,我和班里的同学经常帮助他,他的行为习惯取得明显进步。班主任尊重学生就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有许多学生往往从教师的尊重中体验到人的尊严,认识到自我价值,从而激起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三、信任每一个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抱有热切的希望,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让他们从教师的信任中体验到人的尊严,从而主动、自觉地将老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激励自己不断进取。班上有个男生,平时上课不认真,作业也时常缺交,每次测试都仅是在及格线上。在一次“认识图形”的单元测试中,他得了满分,当他回到家喜滋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没想到他妈妈竟然不相信:“你不要骗我了,你这样的人会考得100分?”第二天,男生满脸委屈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说:“老师相信你。这说明你对这个单元的知识掌握得好呀。希望你以后继续努力,每次测试都取得好成绩。”我还当着他的面与他妈妈在电话中进行了沟通,他感激地说:“老师,谢谢您相信我。”此后,男生学习勤奋了,对班上的事也积极参与,学期结束时获得了“进步奖”。其实,学生的心是纯净的,老师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舞的手势,一句关心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对他的信任。教师要使用信任、期望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奋进,用谅解、宽容、引导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树立信心。这样,学生的心和教师的心贴得更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和谐了。

四、赏识每一个学生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的赏识能使学生身上巨大的潜能调动并发挥出来。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班上的某某怎样懒惰,怎样不讨人喜欢。其实美是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作为教师,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用心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可爱之处,学会“接纳”,学会“等待”,学会“发现”,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给予肯定,给予赞赏,使学生在老师的赞扬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教师只有热爱、尊重、信任并赏识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敬,教育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新型用户关系建立 篇12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 其中包含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授业者与受业者的关系、上一辈与下一辈的关系等。但是作为一种极大影响创新教育心理环境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可以从彼此地位、沟通水平、情感距离等心理维度加以衡量, 其核心成分是彼此的地位, 师生关系能否体现平等和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性质。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几千年来, 师生关系讲究“师道尊严”, “唯师独尊”。这种以教师为绝对权威的教学体制容易阻碍创新人才的成长, 唯书、唯上、唯古、唯师的倾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会慢慢衰退和磨灭。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

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平等意义上的“人”, 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 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互尊互爱”, 是一种平等、民主、双向信任的关系。教师是“平等的首席”, 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 而是得以重新建构, 从领导教育学生转向与师生互尊互爱。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赖、合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获得创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 并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平等。

尽管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思想, 但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似乎并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往往从扭曲的“善意”出发, 凭着自己的想象任意塑造学生, 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或对自身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反思。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都要有一种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 平等相处。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 更是“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教师考虑问题的基点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得到“爱护”, 更重要的是, 要认识到学生是有能力的, 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应该像其他人一样得到尊重, 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

2. 民主。

平等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民主, 遇事多沟通, 多协商, 反对专断和强迫。为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能理解学生的需要, 体谅学生的困难, 乐于和学生协商解决问题;对那些不循规蹈矩甚至行为怪异的学生能持宽容态度, 不歧视、不厌弃, 耐心做思想工作, 并注意发现这些学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路, 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怪”问题能合理评价, 不压抑, 不嘲讽, 循循诱导, 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在课堂上, 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鼓励学生发问、怀疑, 甚至反对教师的见解。在学生的认识一时跟不上时, 应以理服人, 巧妙引导, 决不强制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

3. 信任。

现代教师应树立“人人皆是创造之人”的观念, 认识到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积极看待学生超越“标准”和条条框框的行为, 自觉地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养者。

“互尊互爱”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既不否定“尊师”, 也不否定“爱生”, 它提倡的是平行的、双向的行为。“互尊”是把教师当成可敬可爱、可圈可点、有血有肉、可以互相探讨的人, 并不是说一不二的神圣化角色。“互尊”才能让学生变为有主观能动性, 有独立“启疑”能力的人。只有具备了“启疑”的前提, 学生才有机会磨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才能既“尊师”又“尊己”。

总之, 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就形成不了自由和谐的氛围;没有自由、和谐的氛围, 就不能给学生的智慧成长以自由和空间;而没有智慧思想的自由, 也就没有创造和自由。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矩阵式变换器下一篇: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