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共12篇)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篇1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 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关系。21世纪的教育应全面发展人的潜能, 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我们化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更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来构建呢?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的重中之重
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根本”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 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在“以人为本”理念主导下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具有人文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 是实现和谐校园建设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环节。
化学课堂教学活动, 旨在引起化学学习的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活动, 教师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 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的发展, 就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组织形式要更具人文性, 关注每—个个体的发展。因此, 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在适宜的氛围中, 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强合作学习。
例如, 在“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及发生的能量转化”的探究教学中, 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成8个组, 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 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 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 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探究的效率, 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最后各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自主探究。这种和谐的人文性的课堂组织方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 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才会加倍地尊敬老师, 并学会尊重他人, 形成健全人格, 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 产生共鸣。其次,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 另外, 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有实力才有自信。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 对待学生的不足, 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 相信自己的学生, 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 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空问。
2. 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的情境。
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高中化学课标准 (实验) 》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和创造真实的学习的环境,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兴趣, 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对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教科书中也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的真实情景素材, 这些情景是学生进行探究, 获得知识的有效基础。
建构主义情景教学观认为:知识的产生依赖于教学的情境设置。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发展过程, 才能进一步的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真实的学习情境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 可概括为:多方面发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如化学实验、化学史料, 参观生产厂家) 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 从而产生真实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去解释、去探究、去理解。
如此反复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走进了生活, 促进了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探索未知,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充分享受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乐趣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使得化学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 增进师生沟通, 加强师生合作。
处理好师生关系, 多沟通, 可以化解许多误会;多合作, 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信任度。由于面对的是初中的孩子, 他们都处于生长期, 他们好面子, 话语也不多,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与我们进行纸张沟通、联系, 消除了孩子胆小、不好意思等心理, 又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问题。
例如, 在一次测试后, 学生考得真是糟糕透了, 笔者又不能当着全班孩子的面大发雷霆, 又没有心情很仔细的进行试卷分析。于是, 就设计了一份得分或失分统计表 (如下表所示) :
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各自的得分, 然后教师进行汇总, 这样就可以较快地分析全班每人每题的得分情况, 便于试卷讲评时有针对性。也便于有目的地辅导个别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列出“知识点友情提醒” (如下图所示) 。
在教师评讲前供学生阅读。最后, 教师还要在评讲结束后及时组织矫正训练。通过这样的方法。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将提高不少, 学生的收获将很大。当然, 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在一个阶段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列出“知识点友情提醒”并设计矫正训练。
成功的教育总结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 消除“教师不尊重、不爱护学生”的不良现象。做一名心胸宽广, 重视人文关怀, 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老师;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 采取宽容态度, 适当加以疏导;多出现“晴朗”表情, 脸上多些微笑, 课上多些鼓励, 多主动与学生沟通, 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之间关系自然了、协调了, 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才会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总之,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 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与见解的共享, 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马健嫩, 蔡雪.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学科教育教学, 2003, (5) .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篇2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乐于和对方交往,在交往中彼此建立信任感,老师和学生是亲密的朋友,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畏惧感,学生敢于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满足了学生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关爱。在教学中,教师表现为态度和蔼,表情亲切,语调温和;学生表现为情绪高涨,态度认真,精力集中,把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化为学习上的一股动力,能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意见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使教育教学活动中反馈的信息量增大。此外,师生之间还会由于有感情基础而产生共鸣效果,整个教学气氛就出现轻松、活泼和愉悦的局面,良好的气氛所激发的是轻松、愉悦、积极、热情、认真、自信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清晰牢固、想象更加丰富广阔,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智力、技能、体质、人格等各方面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寓教于乐。教师和学生会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和学生达到共识、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4] 在教学中,教师会用精心设计的备课,亲切优雅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炼的讲评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快乐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教学思路更为敏捷,教学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师生间相互信任和尊重,学生视教师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学生视教师为知己,学生会向老师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了解和洞察,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动机和行为,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而受其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进步和成长,满足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教师不厌其烦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五、论文结构论文结构论文结构论文结构
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1.对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
1.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内容
1.2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点
1.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
1.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2.当前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2.1现阶段农村高中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
2.2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3对当前农村高中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3.1新课程理论
3.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艺术
4.1尊重学生的艺术
4.2赏识学生的艺术
4.3批评学生的艺术
4.4评价学生的艺术
5.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5.1研究的总结
5.2研究存在的问题
5.3发展和展望
给教师们的建议:教育工作者必读的教育理论书籍
2012-02-27 09:36:57| 分类: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给教师们的建议:教育工作者必读的教育理论书籍
2012-02-23 11:05 互联网
------------------
1.《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皮亚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卢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裴斯泰洛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5.《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6.《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布鲁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巴班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8.多元智能
〔美〕加德纳 著 新华出版社
9.世界课程和教学新理论文库 钟启泉 张华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0.校本研究丛书 吴刚平等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11.教育管理前沿译丛 冯大鸣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2.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 魏贤超 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默认
1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中国中青年学者教育学术文库
顾明远 等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
15.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 叶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6.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皮连生 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8.世界教育大系 顾明远 主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 孟繁华 主编 海南出版社
20.我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著 岳麓书社
2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民教育》编辑部 海南出版社
23.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 主编 海南出版社
24.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5.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6.教育新理念丛书《师生沟通的艺术》《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新理念》《教育评价与测量》《教会学生思维》《现代教育技术》
袁振国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7.教育新观察丛书
吴东芳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教育在线文库《教育话题系列》《教育随笔系列》 朱永新 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29.李镇西教育文丛《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 李镇西 著 四川少儿出版社
30.中国特级教师文库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评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31.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著 漓江出版社
32.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6大焦点问题 谈松华 等 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33.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 钟启泉 等 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34.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李岚清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5.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钟启泉 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6.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 孙迎光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7.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家点评 崔允郭 主编 辽海出版社
38.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 赵中建 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9.教育心理学 [苏]维果斯基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40.21世纪学校领导丛书《校长职业化释要》《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
王继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42.学科教学建模丛书 查有梁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43.学校管理新趋向译丛《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罗纳德.W.瑞布 著
《学校与社区关系》
唐.倍根 等著 《学校经营管理》
约翰.雷等 著
《校长论》
拉德.C.厄本恩 等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篇3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分析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和特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师生关系的新变化和主要问题,如角色定位受传统观念束缚、缺少沟通与交流、感情淡薄化、关系功利化等,只有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交流模式、重视师德建设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
新型 师生关系 构建
师生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个时期的师生关系会有不同的特征。进入新时期,我国的师生关系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当前师生关系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仍过多强调“师道尊严”,确立的仍然是教师支配性与学生服从性的定位[1]。这种传统师生观不仅不利于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建构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成为当前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新型师生关系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既是一种教育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作用发挥和对待态度等[2]。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多性质、多层次的,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二者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理解、合作、尊重的和谐关系,双方既是教育活动中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不仅要互相配合与督促完成好教学任务,更要相互关照与帮助,共同完成教育活动。
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互相尊重,平等互助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希望自身受到集体肯定、尊重的感情,它可以让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积极争取提升或保持自己的声誉,它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克服缺点,是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与教师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产生强烈的向师性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肯定其教师职责和教育工作成果,从而满足成就感,提高积极性。此外,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又一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需要地位平等,也需要感情、学习、生活及各个方面的平等。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能与学生形成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懂得为学生考虑,以自己的标杆去衡量学生,学生的角色就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将会极大地伤害师生关系。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师生双方要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3]
(2)勤于沟通,和谐交流
在实现互相尊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是良好关系建构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般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和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接受”的状态,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的讲授,教学活动中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学生更倾向于听从教师。在这种状态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没有真正地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实现语言沟通、心理沟通和情感沟通。语言沟通是基础,心理沟通是重点,情感沟通是关键。要建构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应注重师生间的学习沟通、生活沟通、感情沟通。学习上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完成学业;生活中交流,为学生解决其所需;感情上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会在交流沟通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和学生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
(3)彼此理解,换位思考
传统的师生关系确立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型师生关系的良好状态应该是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在生活中做学生最有利的帮手,在情感上做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也应主动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体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帮助教师努力完成好教学。因此,不明确区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真正实现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状态,将极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4)教学相长,互惠互利
师生关系首先表现为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认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配合,完成教育工作,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不将消极情绪带给学生,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发现问题积极提问,与教师共同学习。课后学习生活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难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二、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加客观地阐释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加准确地发现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设计了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有关最新文献,我们得知,我国当前的师生关系总体状况是令人欣慰的,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之间角色定位依旧受传统观念束缚
在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下,当前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仍是一种“专制”的方式,部分教师坚信并奉行“教师中心论”,学生则表现得很被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服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仅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检验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制定教师方面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学校即使制定了也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在这种师生交往环境下,学生是以听代思的学习,根本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师生而言,很多时候教育问题是沟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师生间并未能创造出融洽的交流渠道,往往在事件发生后,双方才意识到预先交流的重要性。倘若师生间关系紧张、漠不关心,那只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教学氛围。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在双方互相尊重、充分接纳的基础上,依当前现状看来,师生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师生之间情感淡薄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教学往往被视为一种“任务”,学生也同样认为“任务式”教学是理所应当。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听了课,然后各不相干,这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淡薄,使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尊重、关心、温馨、和谐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氛围。
4.师生关系功利化
师生关系功利化具有现实危害性,不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保持诉求渠道的畅通,推进学校科学、高效、民主化管理,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很多学校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有些学校已经将师德师风评价、学生课堂评价等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学生享受了以前没有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但是,如果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上岗或晋升,师生关系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功利化现象,即教师要讨好和谄媚于学生,这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长远发展。
三、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不断反思、与时俱进,从制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而形成合力,才能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1.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定位角色
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相互体谅、彼此理解。因此,从思想上做好转变是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应直接对学生发挥“显性控制”,更多地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不应一味得执着于学生的身份,只会服从教师管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做一回“教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活动组织上,可以将任务安排给相关学生,教师在一旁辅助,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促使师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因此,转变传统观念,不拘泥于单一角色的束缚,教师和学生之间才可以相处得更加融洽与和谐。
2.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每一位教师长久持续地努力。在充满竞争与利益的大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或多或少会被这种环境影响,师生关系经常爆出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育环境对于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每一所学校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构,确保在校园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如今各学校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而忽略了师生关系,给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留下了隐患。因此,完善教育制度、更新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寻求一个既能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两全之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
3.创新交流模式,促进感情升温
传统的师生交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遇到难题会寻求教师帮助。这种交流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学生离开了教师可能会寻求其他教师帮助,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淡去了情感上的意义。建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创新师生交流模式,比如学生在举办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时,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在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倾向于生活和经验的交流;教师在举办集体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生活状态,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和谐相处。只有做足了学习、生活、情感上的交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才更容易建构。此外,新媒体的发展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更可以在网络媒体中互动。
4.重视师德建设,保障交往环境公平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建构新时期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应当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要注重自我形象的完善,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去引领、感染和带动学生,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这方面素质的提升。作为学校,应多举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系列培训,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要有相应的反馈和奖惩,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就师生关系来说,环境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对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是否均等、是否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统一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不带学生主观感情色彩等[5]。要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师生交往环境的平等性,尽可能减少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各种人为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秋菊.谈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 胡宗彪,徐寒.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6).
[3] 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
[4] 朱钰珏.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与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7).
[作者:王以雷(1984-),男,江苏丰县人,徐州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探析 篇4
要追求教育的成功,就要协调好教育主体和各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凭借爱和尊重,教会学生肯定自我,热爱、尊重自我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各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成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发展相和谐的人才。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
否则,由于对教育对象缺乏足够的分析,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无法保持连续性和有效性。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之一,可以检查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利改进。虽然考试无法全面检测人的各种素质,但是通过现代考试技术,确实能够比较客观地检测到学习者在认知素质、心智技能、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对于高考平均分数相差悬殊的两批考生,他们的整体素质就会有明显的差别。假如让高考首批录取的学生和第三批录取的学生一起按照重点大学的教学要求来上课,对大多数低分的考生来讲那是很困难的。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相对的公平性和权威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智慧、才能、意志、诚实是考试取胜的关键因素,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解释、判断、选择、演算、分析、概括、推理、论述,是素质教育目标要求的真实反映。因此,考试尤其是科学的考试,在素质教育中更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对促进素质教育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素质教育不能拒绝科学的量化评价。考试结果虽然不能说明全部素质,但许多素质可以通过现代考试测量方法来判断。事实上,人的素质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如人的体能素质,国内外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测定人的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等运动项目来进行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的一些素质目前已经可以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核心指标给予量化评定。因此说,素质教育的出路不是废除量化考试而是改革考试制度,对考试的内容、方法及考试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改革,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教材、教学不断改革的科学考试制度。
三、要辩证地看待追求升学率
与考试评价相关的是升学率问题。要辩证地看待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不能拒绝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不能阻止人们自觉迈入中考、高考竞争行列的趋同脚步。的确,考试评价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搞好考试评价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实,综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考试评价改革历程,会发现他们时不时会有一些新花样,但从整体上看,多年来也没有什么大
建立和谐的教与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建立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它取决于教师的理智、情感和教育方法,所以,教师应真正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身心健康、活泼、有个性地成长。
三、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三要素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不再只是知道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研究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既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三方面要素:
1. 真诚(realness)
教师将自己的内心思想情感真实地向学生敞开,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的内心思想情感向教师敞开,这就达到了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和相互促进。这种观点与传统教育中的师生的突破。事实上,人们对考试评价改革所赋予的期望太大,推进素质教育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是社会各种问题的综合体现,不可能通过考试评价改革就可以把问题加以彻底解决。不管怎么说,在没有什么比现有的考试更高明、更可行、更科学的办法时,严格的考试制度仍将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把应试教育现象的存在和推进素质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归根于追求升学率上,显然是不够公允和不够客观的。
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还远未达到“各取所需”,素质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试和升学,对高考的激烈竞争已经转移并提前到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因此,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不考虑升学率指标,是不可能的。若把推进素质教育与追求升学率对立起来,那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想主义。撇开升学率问题大谈素质教育,国内外都没有成功的先例。欧美国家,尽管目前的经济和教育都很发达,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进入高级阶段,但对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入学竞争依然十分激烈。问题在于如何追求高考升学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高中阶段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使命,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重点。普通高中尤其是达标的普通高中,集中了本地区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学的主要任务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既然如此,普通高中追求高考升学率是合情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教育职责。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与义务教育阶段有所不同,工作侧重点和教学内容也要发生变化。具体讲,高中教育的重点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大纲要求,开设相应课程;按照教学规律和考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复习计划;把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向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果、要水平、要素质。随着高考临近,强化考试和应试的各种教学措施都可以上场,形成浓厚和紧张的高考临战气氛。
要承认传统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决不能把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对立起来。我们反对的是学校为了升学率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反对的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满意的是学校长期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方法水平上。只要我们“按教育规律办事”,以受教育者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教育改革尤其是考试制度改革,就一定能达到考试与素质教育的科学相容。关系形成明显的对比。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常是作为拥有高人一等的知识、才能和道德的“传道授业者”的面目出现的,教师们受这种传统看法的深刻影响,已经深深地“内化”了这种传统的“职业角色”。实际上,这样的教师无异于“一本会说话的教科书”,没有他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不暴露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学生所努力的目标就是在教师看来是“正确的”或“好的”事。而在这种相互掩盖内心真实感受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气氛中,可能比较容易造成相互瞒骗以至相互欺诈的“伪君子”品性。
因此,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学生们需要一个完全生气勃勃的人,一个能坦率交谈的人。当教师无意影响学生时,他的蓬勃的生气倾注于学生们,极其有力而彻底地影响着他们。
2. 认可(acceptance)
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根本的信任和认可,即教师对“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的学生的完整性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认可不等于赞成与同意,而是承认某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他自己的立场上看有存在的权利和理由,承认他的思想情感同他人、同教师的思想情感有同样获得尊重的权利。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才有可能同学生一起分享与体验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是如此经常地觉得教师比他们自己懂得多、高明得多,以致害怕向教师暴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害怕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时处处觉得“不安全”。反过来,教师也存在着一种“不安全感”,他们可能会将学生的提问当作是对他们的知识和权威的挑战。在这种师生相互存在戒意的心理气氛中,教育的无效性可想而知。
3. 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standing)
这是一种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客观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常见的那种评价性态度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这种移情性理解的特征之一是它的“非判断性”,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等作判断,不对学生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尽管学生们的思想观点有时候是肤浅的、不成熟的,但这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是足够的。比起传统教育的种种结论性的评价来,这种态度是更为有效的。
可以看出,这三个条件基本上是围绕学校教育中的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提出的,尤其是对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提出的。如果一个促进者(即教师)能造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在其中,他可以达到真诚、认可和移情,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与见解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四、营造新型师生关系的措施
从这种新型的学校气氛出发,可以派生出教师在营造、形成新型师生关系中应当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1. 要热爱和尊重学生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2. 主动倾听
主动倾听指的是,对正在被学生表达出来的思想或情感作出积极的反馈,使学生觉得教师正在倾听、关心和理解他的感受。主动倾听并不意味着对这个人正在表达的陈述表示接受或反驳,而只是表示认可这个人的感受。当教师成功地做到了主动倾听,学生的感受就得到真诚的交流。这种主动倾听有独特的特征与优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倾听、不指导,不诱迫学生向教师认为是“好的”或“对的”方向去表达他的观点,从而避免了虚假现象的出现。这种主动倾听排除了那种常见的“讯问式”的谈话,从而避免了心理学上的那种“双重独白”(两个人相互交谈,但实质上不协作、互不接受)的现象,从而为进一步的交流、对话敞开大门;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3.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生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的学习是好是差,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他们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世纪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人们的天性,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另外,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学生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培养其自我进步的主动性。
4. 提供多重式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获得成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巩固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的现象是教师讲授时学生抬头目视教师,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立即低下头。纠其原因,不是此类学生不想学、害怕学,而是此类学生长期处在课堂教学的失败氛围之中,他们害怕嘲笑和惩罚,不敢正视教师,更不要说主动提问。事实表明,传统的强制性方法并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为学生搭建多重式的成功平台,才能使每个学生对知识产生如饥似渴的追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建一个成功导向的课堂,营造一个“持续的支持性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更新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人才,因此,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要获得成功。其次,要在大班授课制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多层面、多角度的成功及愉悦,这仅仅靠一些激励性语言和高频率互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使学困生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支持,课前预习、课内外辅导等等;再次让学生合作学习,组织优生与学困生建立帮学小组,并落到实处,使学困生及时获得支持,扫清知识障碍,容易感受进步,从而感到自信。只有如此,“持续的支持性环境”才会建立,所有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形成,班级内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局面才能逐步形成。
五、结语
要追求教育的成功,就要协调好教育主体和各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凭借爱和尊重,教会学生肯定自我,热爱、尊重自我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各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成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发展相和谐的人才。
摘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从和谐的师生关系意义出发来分析怎样建立新课程目标下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9月.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5
现在的不少中学生,无论是学习素质或是心理素质都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也较为严重,其思想品质不纯,行为不端,他们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不能只注重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教的是教他们如何去做人。
一、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过去,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主宰一切、是学术的象征和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但随着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比过去已日益强烈;随着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的今天,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早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原来那些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到强烈的冲击。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教育全过程已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从内心深处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倍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我们应及时有效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们相交,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作他们的良好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从了解、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入手,深入到学生中,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及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对学校的要求。只要我们与学生相互沟通,真正做学生良师益友,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掌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1、要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真正做他们的引路人。“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平时一定要多给学生鼓励和尊重,且我认为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了解,做到多观察。
4、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做学习的主人。
5、善于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一般而言,师生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6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裨益。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师生关系一直都给与了极大的关注。
师生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地位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对于教育主导价值的不同追求。这种不同的师生观作用于具体的教育过程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准确的把握并借鉴当今国外教育家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对于中国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西方教育哲學思想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
依据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思潮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及其观点的不同,把师生关系分为传统的师生观和现代的师生观。传统的师生观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现代的师生观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杜威为代表,除此之外,结构主义和新行为主义的师生观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师生观。下面从这三个层面来了解并分析一下不同的师生关系以及选择这种师生关系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师生观往往以保守为主要特征,强调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传统主义师生观的主要代表赫尔巴特认为,儿童时时会表现出一种“不服从的烈性”,因此他主张教师可以采用诸如威胁、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手段来管理学生。
传统的师生观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教师权威,所以这种观点运用于教育过程,就势必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甚至学生创造性的泯灭。尤其是在处理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时,往往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最后以牺牲学生的个人价值来换取教育的社会价值。
现代的师生观一般以自由甚至激进为其主要特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应该离开讲台站到学生背后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育主张。在师生关系的看法上,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再是主导作用,而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助手作用了,只有当儿童的学习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才去帮助他们。杜威反对教师忽视儿童的实际,强加给儿童的要求。
综上所述,理解现代的师生观必须明确,尽管现代的师生观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教育的主导价值仍然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对教育的个人价值的追求只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一种手段。
结构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并把它们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关系方面表现为“人——机”关系。这种师生观运用于教育过程,所造成的教育代价是限制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能动的活动当作动物的本能行为来训练。教师更多的是编制课件,操作机器。人可能会成为机器的奴隶。
三、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西方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形成正确的师生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中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以牺牲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定位,以失去教师的主导性为代价,这就不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实现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的和谐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所追求的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思想,还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以至于近现代的许多教育家们都对和谐教育作出了深刻的论述。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就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性而言,只有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讲,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地位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物”的关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师道尊严的流毒曾经使中国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
2.互相尊重。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我们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同样,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其次是要尊重并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3.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和作关系。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师爱生”就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尊重与合作关系,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对于师生关系所采取的两极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师生关系又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创建和谐教育,进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篇7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第一, 新课程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亲身实践, 使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 甚至影响学生终身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第二, 民主教育思想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 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 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式
1.在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 建立互助互评的师生关系。教育民主化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个性就是要承认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在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 民主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欲望发言, 尤其在英语某些饱含人文精神的层面上, 更应当鼓舞学生畅所欲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他们更活跃地加入英语的教育教学进程中。其次应当让学生平等地加入学校的评教活动中。作为学习的接受者, 学生的处境始终未得到改变, 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未得到发展。在民主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到学生手上, 同时让学生客观地参与评教, 使师生更全面地感知教学的状况, 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2.在学习中尽力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初级阶段, 可在学校的宣传媒介上广泛传播民主化的格言, 如“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等, 使学生置身于真诚亲切的良好氛围中, 让敢想敢说的健康心态和良好品格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在道德和纪律上, 管理者应抛弃传统的制度化训斥化的不健康的管理方式, 寻找新的管理办法。教师应既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又与学生进行朋友般的交流, 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学生共同探求真理。教学管理者应当努力尝试实施民主管理模式, 比如班级管理制度由师生共同讨论决定, 使每一名学生在健康自由的氛围中感受到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的愉悦感。
3.加强师生交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 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表达自己, 并且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的氛围, 教师应该尽力放下架子, 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的耐心往往就是对学生敢于表达的最大激励, 一定不要因为话不投机而随意夺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 这会严重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要求教师有耐心, 教师还应做到细心, 细心发现学生情感上存在的问题, 引导他们敢于倾诉, 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中。
三、构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些做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 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 更具有独立的看法, 更渴望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 而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则应该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特点, 将主导作用实现在平等民主的相互交流中。笔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英语课堂上应允许学生出错。新课程标准实施后, 很多课程包装得太过严重, 幕后精心策划的痕迹明显暴露出来。并不是出错的课堂就是好课堂, 但是没有错误的课堂往往是问题最大的课堂, 允许出错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对于学生的错误, 如果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性错误, 教师应该在肯定其勇气的同时进行点拨、诱导;如果属于对传统见解的合理反叛, 教师则应允许学生保留观点, 可以允许大家一起讨论, 也可以自行搜集证据。其实, 出错也能促进教师成长。虽然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课堂上有相对的权威性, 但是在讲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英语课堂中, 几乎没有英语教师不出错。因此, 教学民主化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进行积累和学习, 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需求。
2.英语课堂教育教学贴近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变, 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 力图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生活, 加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 让学生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把教学看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学, 充分体现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意义。经验表明, 教师的教学内容越符合学生的实践经验, 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功效就会越突出。因此, 一是教学内容要密切关注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是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 三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相互尊重, 加强交流。
3.大力提倡对话式教学方式。尊重是民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在现代教育教学当中, 教育应该尊重目前尚未成熟的状况, 将其具体到课堂中,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需求,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沟通, 使学生敞开心扉和老师交流。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 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成功的教育要求必须能够唤醒学生的心灵。中学英语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了英语教学应体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观点。沟通式教学是当今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只有交流, 才能消除障碍;只有通过讨论, 师生才能实现情感交融。教师不仅要结合课本固有特点和课堂教学情境, 用具有艺术特点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发地加入对话中, 还要善于鼓励学生, 尽力向学生传递积极情绪, 为推进对话进程提供动力, 促进师生交流, 推进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201.
[2]杜威.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篇8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性,有力措施
最近, 看了一些“问题学生”的相关报道, 师生冲突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这些个别“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均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积极的讨论, “声讨”教师者有之, 支持教师者有之;批评学生者有之, 宽容学生者也有之, “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造成这种师生冲突的内在原因, 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 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机构, 教学是其中的主导性活动。所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之本, 生命所在。学校要追求高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的途径涉及诸多方面。其中, 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条件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亲其师, 信其道”的道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从事教育、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
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为前提, 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爱戴, 从而让学生接受教师并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的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建立在健全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之上, 既要以学生为本, 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又要尊师重教、注重师德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师爱生”就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尊重与合作关系,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往往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 高效的教学效果。
从教师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 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 每节课都精益求精, 并选择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 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对学生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作最信赖和仰慕的人, 老师精心地教学使得学生和老师积极配合, 专心听讲, 勤于思考, 努力学习, 把听课当成一种享受, 从而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 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 而且获得爱护与支持, 从而全力以赴地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激发学生的附属动机。这里所说的附属动机主要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 (如家长、教师等) 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是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也就是教师是学生所追随和效法的人物。而当学生认为他所效法和追随的教师能给予他赞许和关心时, 会受到莫大的宠爱和鼓舞。因此, 他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学习符合教师的标准和期望, 借以获得并保持教师的赞许和关心。所以,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为博取教师的关怀和赞赏而努力学习。
3. 激发师生的创造性。
从学生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当代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识很强, 他们思想解放, 不愿受束缚, 不愿盲目服从,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 喜欢平等地讨论问题, 民主地解决问题。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思维更加敏捷, 记忆更加清晰牢固, 想象更加丰富广阔, 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来说,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中, 教师会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积极地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 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最终激发教师创新的灵感和火花。
据以上和谐师生关系的功能分析, 不难看出, 和谐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二、以学生为本,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有力措施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利用师爱铺垫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 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利用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阵地, 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交往搭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总之,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相互尊重。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于师生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相互理解, 互相尊重。
对于教师而言: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将学生的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满足。二要不仅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还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三要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一要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尊重教师的人格, 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二要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评教”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三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变自己的劣势。
2. 尊重学生, 提倡民主。
尊重学生, 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 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 培养创造精神, 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 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 教师还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 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样, 师生之间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 就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反对“死教书, 教死书;死读书, 读死书”, 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这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索, 自主实践, 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 学中有教, 教与学相互作用, 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 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 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 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4. 提倡个性化教育。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即提倡个性化教育。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 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 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 并且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出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从而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5. 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学校, 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 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 并且从不同的视角、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 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 从而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 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三、结语
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以及师生的创造力, 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品德、性格等都非常重要, 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着力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然,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 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慢慢实践。
参考文献
[1]马燕.浅议师生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韩云洁, 杨淑娥.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J].科技资讯, 2007, (3) .
[3]方家福.怎样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06, (2) .
[4]罗惠卿.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7) .
如何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9
一、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育离不开尊重, 没有尊重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毋庸讳言, 在师生关系上, 一些善良的老师一心一意地为学生好, 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 为什么呢?主要还是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一些教师往往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师生关系要么成了“君臣”关系, 要么就反目成仇,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 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 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与和谐。
二、爱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教育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奥妙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教师把炽热的爱撒给学生, 就会激发学生“知恩图报”, 从而乐于接受老师教诲。关爱学生, 具体说就是理解、欣赏、激励学生。对于优秀学生, 老师如果能理解其追求, 欣赏其亮点, 激励其进步, 就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对于一些犯了错误的孩子, 老师在处理过程中做到从严对待, 从宽处理, 高高举起, 轻轻放下, 这样老师疼爱学生是溢于言表, 学生敬畏老师是油然而生。因此, 老师要时时处处“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正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随时随地奉献给学生的一颗炽热的爱心, 那么师生关系在悄声无息中达到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最高境界。
三、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
信任与了解离不开师生交往, 与学生多交往, 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洞察学生的思想状态, 又能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 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信任学生不是放纵学生, 老师要做到严而有度, 爱而有方。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不要针锋相对, 寸步不让, 而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期望,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内疚自责, 促使其痛改前非。
四、沟通是搭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沟通包括口头语言沟通和肢体语言沟通两种。与学生进行口头语言沟通时要讲究艺术, 老师的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墨子曾回答子禽的问话:青蛙日夜鸣叫, 却不为人所爱听, 晨鸡黎明按时啼叫, 天下人都被叫醒, 多言有什么好处?话要说在点子上才好。因此, 老师在与学生沟通中语言要恰到好处, 创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气氛, 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另外, 老师还要善于运用手势、眼神等肢体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正确时, 为他竖起大拇指;学生诚恳认错时, 给予他理解信任的眼神;学生神情沮丧时, 善意地怕怕肩膀……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 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师生在心灵上达到一种默契, 从而促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师生关系,和谐校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联系。在学校的诸多交往形式中, 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影响着校园和谐气氛的形成, 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的达成, 更影响着育人的全过程。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才会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起点。但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师生之间经常发生情感冲突, 教师的教学体验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时常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影响要想真正的实现, 只有通过学生的外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的体验才会被接受。只有实现以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和谐, 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生体验不断加深, 才能真正地构建和谐校园。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每个人都是信息源, 都在影响着别人和接受着别人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当一名“阳光教师”, 锤炼自己的思想, 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其次要做一名思想者, 努力寻找唤醒学生心灵的途径和方法;另外, 还要做一名博爱者, 爱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关爱每一位学生, 心地善良, 心胸开阔。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做到是教育者的同时, 必须成长为学习者、探究者和创造者。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参与团队学习, 积极与同事交流与分享, 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二、转变角色, 做学生的朋友
千百年来, 我国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 师生关系一直是不平等的, 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多年来, 教师已习惯了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模式化”“规范化”。然而, 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 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 把社会需要能动地转化为自身需要。思想教育的成功与否, 很多时候决定于对方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别人的认可, 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尤其如此。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师生之间平等作为逻辑的起点, 作为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变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是“权威”, 更多的应该是与学生的探讨, 学会聆听学生的愿望和要求, 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彼此认同, 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也才能使师生互动关系保持最大限度的张力, 化解师生之间的情感矛盾。
三、注重实例, 贴近学生心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不能将学生成人化, 不能只讲大道理, 否则, 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乏味, 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部分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是睡觉课, 不仅达不到预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还会造成思想教育的不和谐。为此,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实例教育的研究,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 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身边的事情,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将这些实例概括、再现,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 让学生认识事情的是与非, 与教师达到情感的共鸣,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珍爱生命”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5.12地震中的图片和一组非典蔓延时人们带着口罩的场景, 让学生在感到地震和非典可怕的同时, 体会到人们对生命的保护和生命的弥足珍贵;在讲到“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时, 我主动带领学生走向街道, 打扫卫生, 看到行人的欣赏和赞叹, 学生们“累并快乐着”, 一种服务社会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感悟就会由衷而发;在谈到“我国的环境问题”时, 我首先播放了采集到的黄金周过后各个旅游景点一片狼藉的片段, 组织他们讨论, 然后结合本校实际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随手乱丢垃圾不只是习惯问题, 而是环境意识问题, 是个人素质、社会公德问题;在讲到“我国的文化”时, 一首周杰伦的《青花瓷》, 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优美、博大与精深。总之, 从实例出发, 用实例分析教育, 更贴近学生心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教育, 有利于教育的和谐统一。
四、化解矛盾, 抓住教育契机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 是未成年人, 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 思维比较单一, 由于他们和教师之间年龄、阅历、知识等各方面的差异,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发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冲突在所难免, 当情感矛盾出现时, 教师不能强硬要求, 也不能置之不理, 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认识到这正是思想教育的契机, 顺势的启发与引导可能会是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探析 篇1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环境的不断复杂化,构建和谐师生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和谐师生关系概念的简述,分析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和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学校人文教育和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
1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的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协调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从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其特点为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1)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2)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老师就会变得更加忧郁焦虑而导致心理疾病,对其职业产生厌恶感;同样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也会产生影响: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冷遇、训斥,容易感到自卑、失望、愤怒、不满,最终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相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不断地调适师生心理状态,促使师生心理和谐,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第一,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获得别人尤其是成年人的尊重,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因此,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侮辱或体罚学生。这样会给学生自尊心带来强烈的刺激和伤害,师生关系难以达到和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经验等。简言之,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来看待,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受到重视,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潜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的营养、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对于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一种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实际上,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另外家长和社会的对教师的成见也对学生不尊重教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师生间的相互理解。高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从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好与人争执,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确定教育目的、方法。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发展实际,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理解学生是对学生的行为按其本来的心理状态去认识和分析,而不能简单粗暴的把教师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地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能解决师生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烦恼。教师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理,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身上的教育责任重。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沉重的课业压力,家长的殷切期盼和过高的要求等。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苦衷,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感受,由于恨铁不成钢,而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虽然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加深师生间的矛盾,何谈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作为老师,在头脑中,在内心深处经常换换位,假设一下自己如果遇到相同的问题,遇到相同态度的老师,该如何对待,就很容易改变原来的施教方法,理解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学业负担重、家长期望高、精神压力大的困境中。
学生换位,理解师意。通过换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遇到顽皮、缺少道德修养的学生的困境,从中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爱心,谅解教师的方法不当,学会选择沟通方式交换意见,不再和老师闹情绪,耍性子,顶着干。通过换位,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过程——自醒、自悟、自觉形成自控能力,规范自身行为。
第三,师生要相互信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自觉性,相信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能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引起他们强烈的被信任情感,从而诱发上进心。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架子”,去倾听、去理解、去尊重学生,从根本上建立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的平台,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健康持续进行的前提。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人际交往得以持续的保证。双方信任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发展要素。但这并不是理解为学术上的全盘相信,而是在交往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一种信任,例如向老师倾诉、寻求帮助等。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 篇12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师生情感越来越冷漠。
(1)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关系冷漠。调查显示,很多高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仅限于课堂,课后接触几乎为零。通常一门课程结束后,许多同学从来没有和专业教师交谈过,许多老师也不认识自己上课班级的学生。以致于很多学生课后遇见老师从来不打招呼。而老师也经常表现为“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听课,彼此之间都感到陌生。
(2)师生之间互信程度降低,师生关系趋于功利。自古以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一个相当受人尊敬的职业,尤其是高校教师。所以很多同学在未进大学之前,对大学和大学老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然而教师不可能是完美的。于是这种现实与想象的矛盾无疑成了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道门坎。再者受经济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谋取私利,做出一些损害学生利益的事情,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所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并不高,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很不满意,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所以也影响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3)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师生关系工作化。大学生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毕竟还没有踏出社会,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都还欠周全。所以仍然需要教师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给予指导,形成正确的观念。目前高校虽然一直强调教师育人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只注重单方面的传授专业知识,而不管学生的接收情况,更不谈专业以外的任何话题,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怕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一些教师首次上课就开宗明义,上课可以不听讲,允许做其他事情,也可以不来上课,但不要讲话。教师的这种对学生的放任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学生起码的礼仪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4)教师重科研轻教育,师生关系机械化。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科研永远是放在首位,是一项雷打不动的硬性指标,而教学则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所以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殊不知高校以教书育人为本,教学才是其第一要务。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时量,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更没有时间考虑学生的需求。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师生组织关系严重机械化。
2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1)高校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高校中往往以教师发表的论文,科研课题等作为教师评职称的重要参考指标,由此导致许多教师在上课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上。他们没有意识要与学生交往,所以在大学里课上是师生,课下成陌路,成了纯粹的工作关系。
(2)大学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然而我国的大学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学生考分作为评判教育效果的依据,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人格上的东西,却较为忽视。这样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淡化了多层面,多重角色的师生关系。
(3)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不当。在我国高校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形式就是考试,这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大体上做出一个衡量,但这种考核结果很难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吻合。有些学生平时学习认真,知识掌握得也不错,但可能由于某些突发状况导致考试成绩偏低。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4)教学内容陈旧,手段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觉得毫无价值而言,对老师的付出自然不会心存感激。我们目前处于知识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往的以书本内容为中心的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学生渴望获得更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所以作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听课的兴趣,自然也导致了学生与教师心理上的疏远。
(5)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管理难度增大。步入大学,许多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把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等放在首位,而把学习知识排在第二位。鉴于这样的思想指导,学生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各种要求表示不屑,再加上大学班级观念松散,学生多住校外公寓,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且自由时间较多,学生很难管理。
3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和措施
(1)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尤其是现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所以教师育人的责任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大学教师要努力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真诚学生与之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者,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实际困难。他们既有经济压力、就业竞争、职业生涯规划等实际问题,又有恋爱、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引起的心理困扰。如果大学教师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阅历对他们进行指导,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便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同时教师作为引路人更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目前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传授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打造成有威望,专业过硬的教师,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民主。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在学习活动中,师生双方应该理解、尊重和宽容。一方面,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很高,稍有不慎教师就会招致各种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以平和地心态看待自己,平等地对待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老师,不要老师稍有差错就抱怨,影响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学生和社会能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师生关系,就会使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而民主。坚持教育民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活动。随着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变得越来越淡化。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应将目光转向对学生学习方法、能力以及价值取向上的教育,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恋爱,学习,交友。同时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法,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3)扩宽师生交往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如QQ, BBS,或E-mail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这样既可以避免师生面对面交谈的尴尬,也能够让学生轻松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本文揭露了高校扩招和市场机制冲击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新问题, 并分析其中原因, 提出了加强师生情感,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燕娜.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系统研究[J].研究生论文.电子科技大学, 2006.
[2]陈悦.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 2006 (3) :39-42.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推荐阅读:
构建校园师生和谐关系09-10
农村中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初探10-26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08-17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11-15
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09-02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10-06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11-20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整体形象--构建和谐医院演讲稿09-0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落实07-05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