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精选10篇)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篇1
《和谐师生关系心理构建》读后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情心是教师的灵魂”蕴含着同样的道理。
当前,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权利关系混乱,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俱权利。如体罚学生、辱骂学生、随意冷落学生等,这样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和错乱。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如何让学生尊重过老师,老师也爱戴学生呢?
自从看了刘晓明老师所写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一书后,我知道了: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是具有道德纯洁的特殊社会关系。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的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用真心去对待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关心,帮助其克服自卑,打消厌学的心理建立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怙,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停留在单纯的传授知识。
平时,在与学生交往中,我努力做到真诚相待,敢于在学生面前将自己的真实思想坦然流露,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不简单认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而是采取接纳的态度,作认真调查和分析后,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和亲近自己的学生,使班级成员之间形成尊师爱生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2、用爱心去关心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用知识去武装学生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4、用教学去感悟学生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5、用魅力去感化学生
一个处处为人师表、一言一行均闪现内在人格魅力的老师,不仅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还会引起学生由衷的崇敬和向往心理。努力完善个性,就要自学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断“充电”和拓宽知识视野,奉行爱岗敬业,努力提高课堂艺术。
6、用行为去改变自我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7、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教导,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做深入细致开展工作,即“润物细无声”,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学中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举就等于实现成功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物,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须铭记这一名言,对每一位学生怀有同情心,热爱学生,然后教好学生。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篇2
一节自习课时,高一306班的冯X同学来问我一个数学问题。我在分析时,发现她始终关注的不是题目而是我,我刚讲了几句,她突然恍然大悟地说:“哦,我懂了。”“懂了?”于是我让她自己分析一遍解题思路,结果发现思路仍是错的,她显得很不好意思。接着,我就她解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分析时,发现她羞愧得不知所措,之后问她:“现在明白了吗?”她惊慌地说:“好像差不多了。”我奇怪地问:“什么是差不多了?”她语无伦次地说:“就是好像知道了。”“好像知道了”就意味着可能还不清楚。于是,我让她重做一遍,一直到确定她没有出错,才稍觉放心。她临走时我问她:“今后若碰到类似的问题,自己能解决吗?”她忐忑不安地说:“应该没问题吧。”“应该没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可能还有问题呢?我刚放下的心一下子又提了起来。
二、对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学生问老师问题的时候为什么心理包袱如此之重呢?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事后,我对高一306班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内容是:(1)为什么有问题宁愿问同学,不愿问老师?(2)为什么和老师交流时会紧张?(3)为什么与老师探讨时要不懂装懂?(4)为什么在老师面前不敢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5)为什么和老师交流会感到畏惧?
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具体集中在:(1)“不愿问老师”,主要是觉得知识老师上课都讲过,再问,害怕老师责怪自己上课不认真;(2)“紧张”主要是觉得老师威严,是下意识的;(3)“不懂装懂”主要是觉得老师都讲过好几遍了,而自己居然还听不懂,害怕老师的责骂;(4)“不敢发表自己意见”主要是觉得老师“神圣不可侵犯”,出错了丢丑;(5)“畏惧”主要是觉得教师平时很严肃,对学生也很严厉,有的还是学校领导。这些沉重的心理包袱就成为师生间和谐交流的最大障碍,学生宁愿遇到老师绕着走,宁愿遇到问题不懂装懂。学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越积越多,学习效果怎么好得起来?
反思自己,平时在学生面前神情严肃,不苟言笑,学生难以亲近;在教学过程中,有点急于求成,解答学生的问题缺乏耐心,学生怕伤自尊;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学生不愿意暴露其短处。
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
1. 放下架子,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有“师道尊严”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师生一场,本身就是一种缘分,除去师生关系,还可成为朋友,抑或成为父(母)子(女)、兄(姐)弟(妹)关系,把握好度即可。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协作的、和谐的关系,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位置,才会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只有师生之间多多沟通,才会让学生了解教师,喜欢教师,进而乐于学习。
2. 深入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师生之间天天见面,为什么学生却这么害怕自己的老师?我认为关键是我们与学生间太过疏远。上完课后,除了关心他们的成绩,我们是否还关心过他们的生活?我们是否还关心过他们的心情?我们是否还关心过他们的健康?我们了解他们的想法吗?我们理解他们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在他们有困难时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我们是否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及时指点过他们?我们是否在他们痛苦的时候及时安慰过他们?我们是否有过冤枉自己学生的行为?我们是否有过在他们不愉快时“雪上加霜”的行为?其实,大多数学生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是关爱他们的,但平心而论,我们对学生的关爱还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仅关注他们的文化知识是不够的,应该关注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生之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3. 坦诚相待,做学生的贴心人
交流基于信任,信任在乎坦诚。“人无完人”,教师也会有讲错话、做错事的时候;教师也会有解不开的结、做不出的题。学生也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教师、包容教师。这样,教师就不必在学生面前刻意伪装自己,坦诚相待,方能和谐交流。
4. 学会交流,融化学生心理坚冰
当学生找教师沟通交流时,教师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一句不在意的言语、一个细微的表情,都极有可能被敏感的学生捕捉到。教师要融化与学生交流的心理坚冰,化解交流障碍,注重细节,从一言一行做起。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篇3
一、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就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师生间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相不理解造成的。现在的学生,有独特的苦恼情绪,如学习负担过重的苦恼、生活单调的苦恼等。有的学生说:“以前,人们吃糠咸菜,可他们能感到幸福;现在我们吃的是巧克力,可我们却很苦恼。”如果我们能做到心理换位,就会理解他们为什么吃巧克力还苦恼;我们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会更符合他们的实际,就容易受到他们的欢迎,而不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二、自我反思
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师往往怒发冲冠,恨铁不成钢。长此以往,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教师应冷静下来,进行自我反思,想一想,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许与自己有关。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你是否一味追求考试的成绩和教学的进度,是否采取了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而忽略了孩子吸收消化能力的差异,忽略了启发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等等。通过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平静心情,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总结不足,吸取教训,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三、学会赏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切忌仅看到学生的缺点,而没有发现他们的优点。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能让其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其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生的可能。正如书中所写:“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会赏识,能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四、感情交融
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感情进行的。教师对学生冷冰冰的,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们形容这样的教师是“冰冷的心,冰棍似的脸,刻薄的语言,古板的眼”,对他们往往嗤之以鼻。
教师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人。如果能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就会感到教师是他们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就会倍增。
五、心理相容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师生心理不能相容,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教育的心理承受力,要注意方式方法。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不要板起面孔训人,应该让学生既接受教育,又感到亲切,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真心關怀。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这样几点:
1.时间:有的需要当时批评,但有的缓一缓将更利于接受。
2.地点:有的适合于在办公室批评,有的适合于在教室、操场或在路上边走边谈。
3.语言:注意要恰如其分。
4.态度:批评不能讽刺、挖苦。
5.次数:不宜太多,切忌反复唠叨。
6.时机:选择学生易接受的最佳时机,促成学生接受批评心理状态的形成。
7.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性格以及错误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
六、尊重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反之,如果教师做了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情,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可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当学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他们就会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意见;相反,如果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破罐破摔,这时教师的一切教育都无济于事。
七、学会宽容
宽容与姑息、迁就不同,宽容中有信任、等待,有时比惩罚还起作用。师生间关系紧张,总是“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是不利于教育的。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并不是存心要干坏事,而是出于无知、幼稚或自制能力差。这时就要给予理解和宽容,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可教师并未这么做,而是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教育效果会更好。
八、减少反差
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越高,他越不理你那套。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自己的标准,减少反差。学生感到教师的想法与自己想的差不多,就会产生亲切感,和你有较多共同语言。因此,适当降低标准还会提高“标准”。
作为一名教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关注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了解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做到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这样才能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有利于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产生情感共鸣,创设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围,师生之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心灵的对话、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拉近师生间情感距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构建 和谐 人际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班集体生活中,学生间的关系总会出现紧张、冲突、矛盾等现象。近些年,小学生交往的不良行为日趋严重,针对小学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下面我结合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在班级管理中的些许收获,谈谈我对小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愉快学习、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班级成员愿意为班集体承担责任,而当某位同学有困难时,其他成员能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班级体必将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如何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班级目标要明确。班级成员统一的目标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目标统一才能保持学生行为上的一致。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时要把社会的要求、学校的规定以及学生个人的需求结合起来,使班级目标在个人的努力中得到实现,从而个人的行为又能在班级目标中得到调节。
2、开展多样的沟通方式。班级中的沟通方式,教师可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沟通,课后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确保每位学生能在某些活动中充分地表现,从而加强师生、同学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相互了解,达到整个班级气氛活跃协调。
3、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学生进行良好交往的条件。某些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对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作用不明确,认为做好自己的事就行,没必要和他人拉关系,其实这就是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讲清人际交往的好处与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提高师生间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客观公正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对其作客观的评价。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自然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心中留下一种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认知的偏差。由于教师的偏见带来对学生不公平的评判,往往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导致学生间关系的紧张。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准确。
其次,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觉已十分强烈,因此,如果教师满足了他们的自尊需要他们就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相反则会产生抵触心理。
三、善于营造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教师要保护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理念,肯定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提高其自我进步的主动性。比如,根据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有助于教学的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对培养学生活泼健康的个性、改善师生关系都很有帮助。 四、巧妙运用教师的评价功能
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非常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重视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在他们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欣赏性、模糊性、鼓励性、幽默性的评价,充分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要注重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并且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由于小学生处于成长期,难免会犯错误,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该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微笑与真诚、鼓励与信任进行交流,形成师生间的心理共鸣和互动,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适时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
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情况下,孩子犯错误了,老师才会和家长沟通,这样会引起学生灰暗阴沉或偏激冲动的心情状态,学生长期处于低落情绪下,会缺乏冲劲和拼劲,稍遇阻力,便半途而废。如何关注学生,唤起学生高涨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体现出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至关重要性。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以鼓励学生为好,这样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里都会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篇5
[摘要]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已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成效。因此,作为教育者,教师应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和学生一起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书育人质量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要处理大量人际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而师生之间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冲突,需要我们恰当地加以处理,使这一关系和谐发展。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就是不仅要看到学生的主动性,也要承认学生身上客观存在的被动性,即惰性,但教师不能因此歧视学生。
二、努力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用看、聊、访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
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学生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要学会学生语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于是,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表演节目。现在的学生们把教师当作他们的大朋友,有了高兴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诉教师,有了小烦恼也会第一个向教师倾诉。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信任的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三、要做学生的指引者、帮助者、而不是包办者
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引,但教师的指引作用决不是包办代替。教师的指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
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不可能都令人满意,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要正视他们发展上的差异,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后进生,有时像是充满爱心的严父慈母,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田,润物无声;更多是时候则像是园丁,需要用约束与批评、激励与引导,为问题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互相信赖的朋友关系,对他们以诚相待,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让他(她)们只感受到严厉而感受不到关心爱护。重视优秀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优秀生往往自尊心极强,他们平常习惯于教师的特殊关照而听不得批评,只能顺风行船而不能逆水行舟,老师或者同学们不经意的一句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极深的伤害;稍遇挫折有的就会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这种心态使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荣辱,不能适应生活的顺境和逆境。因此,以对优秀生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提醒他们认识自已的不足。不能让他们只习惯于特殊关照而听不得善意的批评。关注中等生。一个班级中优秀生和问题生所占比例不大,更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最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个群体的学生最有潜力,最易波动,也最渴望老师的肯定与欣赏,老师的一个赞许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在挖掘学生闪光点的同时,绝不能对其缺点视而不见。我们对待学生的缺点,要尽量
保持低调,尽可能地单独谈话,中肯地指出问题原因,寄予期待,教会学生如何改正和避免类似缺点。我们要懂得“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让学生会扬长避短,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只是记住学生的缺点,忽略他们的优点,轻则批评,重则谩骂,这不仅让学生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产生抵触反抗情绪,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学校教师既要做理论上的“巨人”,又要做行动上的楷模。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有正确的信念就会自然的感染和激励学生树立这种信念,从而使学生把这种信念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和力量。为人师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是榜样是楷模。只有当自己的严格要求,才能是学生信服。
六、增强教师主体意识,建构教师话语权
共享师生话语权力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关键在于同时唤醒教师和学生对话语权力的主体意识。师生双方通过共享话语权力,使师生关系达到相互融洽、完美配合的最佳状态。
1.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发现“本真”的“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主观追求,有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体性,努力从权势话语的遮蔽之下走出来,从而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独立的主体间的对话关系。
3.教师需要与专家学者进行对话,努力从理性话语的束缚之中走出来,提高知识内化、活化的能力。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较高,感受性较灵敏,反应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更易于理解知识。
实验教育系
07心理咨询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篇6
在现代教学中,尊重和宽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尊重和宽容不仅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也是教学中实现有效沟通和良好互动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尊重和宽容在教学中的作用: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理解学生的不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给予关注和引导。尊重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接受信息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教学。在面对一些行为偏差的学生时,教师应该耐心地引导学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行为,要理解学生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2.尊重学生的意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和参与,创造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回应和解释。
3.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权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权利,不要随意公开学生的信息和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权利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二、宽容学生
宽容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另一个重要素质。宽容学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宽容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宽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和存在缺点。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不要过分批评和指责学生,而应该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建议。
2.宽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情感和情绪可能会出现波动。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让学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3.宽容学生的学习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才能掌握知识。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要强制要求学生跟进班级进度,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和宽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建立互信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发言权,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成功感和成就感。
3.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学生和家长随时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建议。
总之,尊重和宽容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在尊重和宽容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随着教育的日益发展和多元化,建立和维护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的教育意愿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并让学生成长得更加健康和积极。为此,本篇论文将从尊重宽容学生的角度进行探讨,探究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尊重学生的人权和多元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权和多元性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作为老师,我们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表述和想法,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不仅仅是由于学生们都是人,而且他们从出生以来就被赋予了一些权利和基本自由,而且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被更好地关注和尊重。
另外,多元性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家庭和文化背景,他们有不同的意见观点、爱好爱人性格和个性,尊重这种多样性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有些学生比较胆小,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意见,这时老师可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以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有些学生可能母语不是中文,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在互动沟通中逐步适应中文。
二、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长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长处和缺点。学生在学校里是增长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成长为个人的重要阶段。他们不仅会犯错,而且从失败中学会成长。我们不应该过分苛刻地对待学生,而应该因学生的特点和背景来找出最好的途径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长处。
另外,面对学生的缺点,我们更应该持宽容态度。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这种现实,并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我们应该耐心地和学生交流,仔细听取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以便更好地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三、与学生积极互动
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也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充满互动,并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课堂氛围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展示亲切和融洽的态度,并尽最大的努力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和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种互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而且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和信任。
另外,教师还应该会用一些互动教学的方法。我们不仅应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还应该通过带有互动性的学习形式和活动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小组活动、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
四、塑造榜样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还应该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我们的行为与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形象,对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热情充满关键性。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平稳开朗的态度,来带领和引导学生成长。
作为一种职业,老师应该对于本职所担任的责任心与耐力都应有很好的把握。我们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寻找自我,而不是简单地灌输一些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典范品质的学生,有益于更深层次的发展。
五、建立激励机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我们也应该建立一些激励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对进步和成绩的肯定和鼓励,进行积极引导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值得肯定的机制。
另外,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些奖励的激励机制,例如班级和学校的荣誉奖,学生的表现评分、基金会的奖项等。这样做既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加油,同时也是对老师的积极激励和鼓励。
六、总结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7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际关系,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 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和政治经济因素所制约, 并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制度下会出现不同的师生关系。如:封建社会, 强调师道尊严, 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而在当前我们应该有一种要包含着成熟者与未成熟者, 老一辈与新一辈, 先知者与未知者的要求和期望, 包含着园丁对花朵精心引导和培育的情谊。也包含着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爱戴的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过程与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 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 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 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前提要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必须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课堂, 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主要因素。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 沟通、理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学生沟通,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 让学生了解老师, 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要求, 无论是面对全体的要求、评价, 还是针对个人进行的谈话、写信等, 都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教书育人。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 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沟通工作的实际的大小, 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老师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价值观等, 而学生毫无兴趣, 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 低度的学习动机, 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 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教师都是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 但事实上, 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实际工作接轨, 如何将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作为教师还要需要多花一些心思去琢磨的。
(二) 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师生关系不融洽, 学生本身有很大的因素。其实, 学生与教师产生一些不和谐音符, 是有其形成内因的。针对学生这一方面, 要从其源头上进行根治, 就应遵守“养成教育”的心理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所谓的“养成教育”, 就是把学习的规章制度, 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切实有效地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使学生理解并尊重老师。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团的活动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建立与社会和家庭联系制度。聘请校外辅导员, 邀请当地有关方面人员做有关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教育。四是引导学生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使之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达到自我控制的目标。做到这些, 将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三) 构建相对稳定的教育关系。
师生间最基本的关系应该是“教”、“学”关系。一般而言, 师生间的“教”、“学”关系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相反, 这一关系是由教育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教师与学生有各自的地位、任务、职责, 注定了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形成一种授受关系。教师的工作是教, 学生的任务是学, 教师是传授者, 而学生是接受者, 教师掌握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进度。教师的这种传授者的角色是社会赋予的, 而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是社会所规定的, 也就是说, 不论在哪个时期, 哪个国家要想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首先必须维持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稳定关系。在这种稳定的教育关系中, 我们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高职教师, 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准和教学质量, 才能更好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那么, 新时期高职师生间的教育关系表现在哪里?在这种新型稳定的教育关系中, 教师可以是学生, 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 课堂不再是及时一统天下的一言堂。师生可以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但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也有义务尊重他人的发言, 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创设交流型课堂文化,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 成为“思者”、“问者”、“论者”以及“动手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敢于亲自动手进行试验,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 构建平等的人格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 影响课堂气氛, 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才能促使学生好学、乐学, 使教学双边活动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只有创建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人际关系, 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 进而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由于教师一方在年龄、知识和误伤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学生一方的低下与顺从, 使得教师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总以“权威”居高临下, 这样, 必然会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抵抗。现在, 教师的职责已经由传递知识向激励思考转变, 教师成为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 他们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应当是现代的平等观念, 它强调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理解。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 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
总之, 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 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 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 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讲究教育技巧和策略, 推动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创建, 提升我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志丽.构筑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J].河南教育, 2005, 5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篇8
一是师生平等的思想。教师,作为人师,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格以任何方式去侮辱学生的人格,以任何方式去嘲笑学生的失败,以任何方式去讽刺学生的愚蠢。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不是命令而是指导,如说“你想……”表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师生平等,从而使教与学的关系达到平等。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要毫不吝啬的用“你真棒!”“不错!”等予以肯定;不轻易对学生说“不”,以减少他们的挫败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挖苦讽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尊重、相信教师,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
二是学生自主的思想。教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自己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充分利用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将研究的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
三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就是要认同学生的观点,这需要教师具有博大的胸怀。
四是完善自身素质的思想。教师要有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因为这些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旦学生喜欢你,他们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你的课。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行做法
(一)以问题教学法贯穿课堂
1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在课前老师可与学生进行一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对话,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这种对话就是“和谐”,这种师生关系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2问题教学,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教学法将学生引向预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情境中,并且能够关注和思考情境所提供的材料、问题。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由浅入深进行组合,使学生不会因为无法解决问题而望而却步。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需要有精心设计的预设问题,更需要有学生的思考。虽然起始的引入问题可以由教师设计,但随着问题的深入和随时产生的新问题,教师就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整教学策略,随时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讨论,直至发现结论。3设问练习,深化问题。在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之后,适当设计一些问题练习,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缓解了课堂压力,有利于调节师生关系。4简结转新,转入新的问题。这既是对课堂的总结,又是对下一个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饱满的学习热情当中。
(二)提高自身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1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示赞许和喜爱。(1)微笑。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笑容能让他愉悦一天。(2)爱抚。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有对肢体触摸的需求,来自成人的爱抚,隐含了一种亲情式的眷顾,很容易使学生消除与老师的隔阂,增加对老师的信任感。(3)蹲着交谈。蹲着,侧着头听学生说话,这是与学生交谈的最佳姿势,不会给他们居高临下的感觉。2排除偏爱因素。教师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不同学生以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最好的,都是教师的最爱。3不向第三者告状。第三者在这里指除师生以外的人。学生受到莫名的批评,只会产生不满和躲避心理。因此教师应寻找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去体验、完成教学任务。要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这有助于使学生形成积极、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建设和谐、向上的班级组织
通过培养班队干部,开展班队活动,建立班级规范,从而建立一个班风正、学风好、纪律严、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集体。而这种良好的集体组织、环境氛围也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五)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不仅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还要从学生操行的评价、激励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多角度来全面评价学生。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通过开展小擂台积分赛的方式来实施评价机制,从而多角度的全面的评价学生。
在和谐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鼓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老师的一片赞扬声中培养起来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在老师的一片赞扬声中得以维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更容易在鼓励声中建立起来,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也是在鼓励声中逐渐体现出来的。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篇9
摘要:师生冲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这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还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对于课堂师生冲突不仅要看到其负面作用,还要看见其正向功能。本文通过对课堂师生冲突的分析,揭示了课堂冲突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其所具有的正向和负面作用,最后提出了应对课堂师生冲突的策略,旨在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校园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课堂;师生冲突;策略;师生关系
课堂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教学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学生个体、课堂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不可预测的课堂偶发因素。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极为复杂的关系,师生关系形成于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的发生必将使课堂教学秩序遭受负面影响,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计划无法正常完成,而且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和工作,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进而有可能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这不利于良好课堂环境的形成,甚至可能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乃至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课堂师生冲突的定义及表现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师生间产生一些课堂冲突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正常的。加之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和受教育者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师生冲突更容易发生。
(一)、师生课堂冲突的界定
冲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美国社会学者乔纳森·H·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1] 社会冲突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课堂中师生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2]师生冲突主要表现在课堂冲突方面。这是因为师生交往互动的时间和场所主要在课堂上,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直接暴露在对方面前。教师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行为传递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信息。这些行为被不同学生接受、认可,亦或排斥抵制。学生在互动中的行为反应也使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期待。这种产生于师生之间的不同期待与师生自身条件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这些都说明了冲突在师生之间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
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型:
1、语言冲突。表现为师生因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严重分歧和矛盾激化,采取直接的语言上的对抗。
2、行为冲突。当学生不服从教师管教时,或老师多次批评不改时教师即采取命令学生站立、走出队列、离开教室或没收学生物品等措施,对学生实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因行为意志受阻,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进行反抗。
3、心理冲突。即教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差生采取的心理惩罚。
(二)师生课堂冲突反应方式
课堂中师生冲突由于条件、情境不同而类型各异。师生课堂冲突可分为一般性冲突和对抗性冲突。
一般性冲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出现的可由教师控制的对立或对抗行为。一般性行为冲突一般不影响课堂教学,仅是课堂中的小小插曲。师生对立不严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威地位控制整个局面。学生的表现往往是消极应对教师合理的教育教学要求,如上课讲话,做小动作,搞恶作剧等。如果不重视对一般性行为冲突原因的诊断,教师的威信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教学质量。一般性行为冲突处理得当,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群体的活力,处理不当则容易转化成对抗性行为冲突。对抗性冲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激烈的对抗性失控行为,它通常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均以非理智的态度和行为来表示对对方的敌视以及对对方的攻击或诋毁。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控制局面,而往往表现为行为失控。学生在这过程中也往往怀有强烈的抵制情绪。若不控制,双方僵持下去将会产生恶劣的后果,有时会出现过激言语或行为。对抗性行为冲突对师生关系造成深重的破坏性影响。
二、引发课堂冲突的原因探析
课堂师生冲突现象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引发课堂冲突的因素也很多,但课堂师生冲突主要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冲突无法协调所。
(一)教师方面
在课堂上,导致师生冲突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学生的违纪、违规问题,表面看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的某些行为有关。导致师生冲突的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教师教学行为
(1)教师误解学生
有些教师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畅通无阻,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按照教师的意旨恰到好处地配合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学生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有的对压制表现出不满,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故意破坏课堂,这样师生冲突也就不可避免。(2)教师语言失控
有些教师的急于求成思想严重,盲目冒进,结果却欲速则不达,没有重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和学生的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 “ 对于学业成功者, 教师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 在言语互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对于学业失败者, 教师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进程中, 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充分表达的机会”[3] 许多教师在上课中常常担心纪律问题,管理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轻者训斥、恐吓,重者讽刺、挖苦, 使课堂里责备声不断。这样一来, 实际上把学生看成了威胁教学的力量,教师言语的“出格”,导致师生情绪对立,这样就容易发生师生冲突。(3)教师惩罚学生
有些教师师道尊严的观念严重,过分地强调教师权威,学生如果稍有不从,就会认为和自己过不去,就会体罚学生。虽然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制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自愿服从的基础之上。
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教师缺乏教学法的灵活性往往是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没有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教学教研中去,从而导致业务不精,上课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呆板。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并不是真正的课堂行为问题,有些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经验,常常担心纪律问题,因而采取生硬的措施控制学生,维护课堂纪律,这样也容易导致师生情绪对立。
3、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存在片面性
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教师往往期望学生能够达到某种目标,但是学生往往达不到这种要求。教师就会对学生提出批评。教师在批评的过程中,往往一吐为快,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多元化存在、个体差异性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体验。学生认为自己的尊严、地位等可能受到损伤,就会和教师发生冲突。
如果教师对那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给予高的评价,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出众,但其他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予负面评价;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就特殊照顾,对不喜欢的学生就置之不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怨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就容易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4.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包括智能和非智能因素两方面,前者如知识系统、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后者如监控能力、应激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等。教师智能因素的欠缺会引起学生对其价值功能的质疑和挑衅,教师知识权威的威慑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和组织能力的凌乱也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排斥;而教师对班级问题的监控不力或手足无措使部分学生更加肆无忌惮的捣乱,引起课堂的混乱,爆发师生冲突。同样,教师在职业与生存造成压力时的沮丧与无助,往往引起情绪激昂,一遇到课堂的突发事件时无法适应,会使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显得更加非理智性、情绪性。
(二)学生方面
1、学生个性特征发展的差异性
在现行班级授课下,每个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兴趣的选择、目标的追求各不相同。但在实际上,教师还是采用的是整体性的教育,来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这时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做,包括认真听讲、正确回答课堂提问。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行为的过分张扬,有时就不服教师的管束,就会引起师生冲突。
2、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需要在心理学上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失或不平衡状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有机体就会通过各种行为达到心理平衡。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进度安排上考虑班级的平均水平,有些“学困生”无法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无法满足自己对学习的需求,就会去干扰其他学生。有些“学困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不管答案的正确与否,不加思考就回答了,或者在课堂上扮鬼脸、发怪声、骚扰同学等,导致课堂纪律涣散,“易于冲动的孩子更容易引发令人头痛的课堂纪律”[4]这些学生会因为这些行为“引人注目”或“逗人一笑”而获得一种在学习中得不到的情绪体验。
3、学生行为的偏差和品行障碍
行为偏差和品行障碍是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有些品行障碍的学生往往做出违反和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和纪律,妨碍别人的正常学习。这些学生渴望成功,但由于其个人原因,往往得不到期望的表扬的时候,会产生挫折、焦虑,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并直接转换为课堂问题行为,通过捣乱、欺骗、懒散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获得教师的关注,如果教师关注的方式方法不符合他们内心的期望,就会引发师生冲突。
(三)社会方面
1、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教师所传授的文化是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选出来的,是一种理想的文化,而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的选择吸收文化的特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经验等受社会的影响,难以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对立和冲突。
2、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大。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独生子女、再婚家庭数量的增加,造成学生出现了一些如任性、自命不凡、骄横的问题行为。这些行为一旦在课堂上出现,教师就会出于职责去加以规范,师生之间的交往就易发生冲突。
3、学校的一些针对师生的管理制度和自然形成的心理氛围和师生冲突的产生有关系。严格的师生管理制度,对班级管理失误的教师进行处罚,对学生进行退学,而学生又将教师视为学校的代言人与制度的执行者,将矛头指向教师,导致师生冲突。
4、尊师重教氛围的淡薄。在现实中,社会对师生关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上存在对教师职业理解的片面性,一些家长对教师有消极的、讥讽的、轻蔑的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学生无法对教师产生肯定的情感。
(四)课堂的软件因素
课堂的软件环境则是指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软件因素,包括课堂学习气氛、班风、校风等。学校的校风不正、班级的学风不佳,以及某一科目的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厚,都会引发诸多形式的课堂突发事件。而这类课堂的软件因素是在学校、班级的学风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也是引发课堂突发事件的诸多因素中最难以改变的。
三、对师生冲突的反思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冲突就是矛盾,矛盾则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因此,师生冲突具有二重性,它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作用。
(一)师生冲突的正面功能
第一、冲突可以让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者及时发现到自己工作中以及学校规章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然后反思这些问题,从而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向学生提出合理的教育要求和角色期待,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第二、师生冲突也让学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学生是一个未成熟的个体,需要社会化,学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对社会规范的习得和内化来实现。学生正是在与老师的冲突中意识到了社会规范和规则的存在,懂得了遵守它们的重要性以及价值意义,从而真正接受了它们,并且内化了它们,最终向人的社会化迈进了一步。
第三、师生冲突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冲突使师生双方把内心的压抑和不满释放出来,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可以促使双方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以往的教育手段进行再认识,从而努力提高教育的水平;学生则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态度作一个反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师生双方可能以此为契机完善自己,共同成长。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我国教育目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人本主义教育家马斯诺认为:对学生或孩子独裁、专制、过度保护等都是危险的。他们会使孩子失去发展个性的能力。他主张进行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自我,在体验中学会容忍和宽容别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5]因此,过度控制、压抑学生是不能形成其独立个性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分歧和对立的存在,即冲突的存在。因为学生在冲突中,可以增强主体意识、独立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
(二)师生冲突的负面影响
第一、如果师生冲突没有得到及时的正确引导和解决,冲突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即冲突次数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深,这样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无从谈起。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在冲突中形成的敌对情绪破坏力很大,轻者表现为学生将敌对情绪转移到学业中,荒废学业,不思进取,更严重的是对自我的遗弃。教师则把不满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对学生态度冷漠,不管不问,最终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身心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合格的教师角色的实现。
第三,师生冲突发生到一定程度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和社会问题,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和形象,也会导致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学校产生信任危机等等。第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冲突一旦发生教师必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处理,这样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秩序就被打乱,从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整个课堂教学将会陷入难以控制的混乱之中。
第五、引发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是属于课堂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可能会因为教师的失误而造成学生的伤害,这将会受到行政处理,甚至刑事法律制裁。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将造成终生的遗憾。
四、师生冲突的应对策略
虽然师生冲突的意义是双重的,其正向功能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中,师生冲突往往被看成是病态的,非正常的现象,它的“负面影响” 和“负向功能”往往大于其正面功能,因此。需要对师生冲突进行合理的审视,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或者发生了的师生冲突要向其正面功能转换。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念。教师权威包括人格权威和制度性权威。人格权威是建立在专业知识、知识面和阅历的基础上;制度性权威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由教育制度所赋予的合法地位,这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如教师奖赏或惩罚学生的权力。[6]作为教师,如果仅靠制度性权威,而不注重个人的素质提高,那么这种权威就很难为学生所认可。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真正树立个人威望,增强自身吸引力,2、教师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例如一些课堂突发事件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课堂教学,教师放一放就可以过去,教师就不要去管理;一些课堂突发事件,教师一时无法掌握足够多的资料,或者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教师就不要急于做出处理,待冷静下来,重新分析问题,然后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这样也可减少课堂师生冲突。
3、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不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教师要抽出时间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很多时候学生的课堂过错行为是由于其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客观因素所导致的,所以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失败和偶尔的过错行为。
4、教师要树立教育法制观念,依法执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要保证自己在课堂中的行为不侵犯教育法所赋予给学生的权利,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行为、方式限定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不要以自己的非理智行为来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
5、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促成学生良好的纪律行为,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只有各学科教师互相配合,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养成在教学活动中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和控制,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
6、争取学校的支持,学校对于控制师生冲突也有一定的责任。学校要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要给教师和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例如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师生的沟通,增强师生的相互理解和情感的疏通。
7、学校要主动承担心理干预的责任。经常发生冲突的学生心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学校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宣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校要想方设法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免心理矛盾和冲突激化。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 篇10
执笔:黄兴婵
在课程改革中,我校全体教师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实践、坚持研究、强化管理;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突出‚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题的实施,全校上下服从课题组管理,依靠良好的研究条件,分阶段有目的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前期工作:
(一)课题来源: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师生关系制约了教育教学的高速发展,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和‚架子高‛等不良观念,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这种不良师生关系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领导高瞻远瞩,适时提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课题研究,提倡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努力探索现行的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经报上级教育部门审批通过,确立并开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实验研究‛,组织教学骨干和相关人员确立课题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并针对课题研究的重难
点进行了分析,确立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定了研究计划与具体步骤。
(二)成立课题组:
在李校长的领导下,召开课题研究动员大会,成立了由业务副校长吴剑芸负责,后勤主任林军荣主持,黄兴婵、苏丽珍等老师组成的课题组。
1、举行开题会议,把握研究工作总体思路。
2009年9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宣读了课题研究方案,布臵了实验工作,从2009年9月开始,该课题实验正式启动。
2、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由区总课题组指导,县教研室督导,学校负责牵头、保障制度、经费落实,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采取定期会议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课题负责人:吴剑芸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林军荣负责撰写实施方案、档案管理、研究后勤保障配给;黄兴婵、苏丽珍负责拟写研究方案、研究报告、搜集资料。课题主要研究人员:黄兴婵、苏丽珍、梁春红、罗朝全,负责研究的主体设计和指导、讨论、设计、分析、反思。
(三)确定课题方案:
1、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课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将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2、规范课题研究的保障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运行,我们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保障制度:
⑴定期汇报总结制度。每学期一至二次。
⑵建立课题档案,认真积累课题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素材。
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研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一至二次。
⑷制定相关的制度,在各类考核、评优工作中突出课题研究的科研含量,对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
3、明确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⑴课题组经过学习和研究,确立了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突出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可能性。
⑵本课题的研究,强调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这一研究目标,强调以优化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4、多渠道培训,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还积极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研究方式,向兄弟学校学习,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
(四)确立科研指导思想: 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反思积累、科研兴教
(五)建立科研工作常规制度:
1、培训学习制度:课题成员要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学习培训,自觉主动通过观摩、上网收集、自学书籍等途径不断提高创新教育理论水平;
2、作好分析统计工作;
3、开学和期末分别召开一次课题工作布臵会、总结会;
4、每学年写出阶段计划、阶段目标、阶段总结;
5、每阶段进行研究教育活动讨论、进行记录、分析。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大事记
(一)研究前期准备工作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 1、2009、9、13:召开子课题研究开题会议,公布子课题实施意见和方案 2、2009、9、15:讨论情感教育系列问卷调查实施方案的制定 3、2009、9、17:小学生性格特点问卷调查 4、2009、9、22:情感教育学生问卷调查 5、2009、9、26:小学生思想情感问卷调查 6、2009、10、12:学习有关本课题研究理论知识,7、2009、10、20:情感教育教师问卷调查 8、2009、10、26:进行情感教育系列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9、2009、11、9:对各种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 10、2009、11、17:公布校本课题研究组长及各自课题研究
内容
(二)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2月 1、2009年12月3日:召开研究适应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研讨会 2、20010年3月24日:为了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创设更优的内部环境,在多媒体会议室举行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吐露心声’学生演讲大会‛; 3、2010年5月:教师科研知识理论学习,课题组教师写创新论文; 4、2010年6月16:校本课题研究总结交流会; 5、2010年10月15日:组织学习《示范课精选与子课题研究》,6、2010年11月16日: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 7、2010年12月9日:教育叙事征文活动 8、2011年1月:吴剑芸副校长总结教研室工作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和指导; 9、2011年3月13日: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10、2011年3月26日:‚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11、2011年3月28日:‚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会议,布臵撰写调查报告12、2011年4月18:参观学习,我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前往其他实验学校参观学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感受融洽的师生关系,其励志的校园文化、灵活的管理制度,高效的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给我校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2011年4月25:参观学习体会交流14、2010年4月28:‚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评选活动15、2011年5月: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全校各年级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16、2011年5月13:‚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17、2011年6月: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劳动辛苦,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开展学生劳动教育活动; 18、2011年6月:在学生中开展责任活动教育
(三)结题整理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1月 1、2011年9月:子课题研究结题工作安排; 2、2011年10月:课题成果展示,表彰研究中工作突出人员; 3、2011年11月:申请结题,汇编成果,撰写科研报告。
三、研究工作后期反思
两年的课题研究,证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
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撰写研究和调查报告4份,研究成果4份,教学案例15份,老师论文24篇,反思和随笔28篇,师生问卷调查180人次2份,老师获奖 22人次,学生获奖30人次,学校获奖 4次。
1.通过以和谐关系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和谐关系愉快的心理过程,激发学习及协调关系的兴趣,强化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进一步转变了教师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教学方法观以及师生合作观。成就了一批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撰写经验型论文和科研论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3.通过本课题研究,有效解决了师生关系间存在的一些感情分歧和矛盾冲突,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4.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5.在课题实验中,老师们通过家访和问卷调查以及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了学校,了解了师生关系,能主动正确处理老师和学生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孩子上也有了转变。6.三个实验班原来的后进生也全部消除,由于改变了师生关系,学生和老师成了朋友,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了他
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1、教师方面
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很快,而大部分基层教师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致使学习领会的机会不多而且不落实,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显得零乱肤浅,很多东西没有很好消化,常出现依要求做形式的现象。
2、学生方面
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为现在的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多元化知识信息平台,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他们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其中要求个性化发展就是一难题,这些要求的确与现有的教学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影响师生关系出现快速融洽。
四、研究成果简介
伴随着历时二年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题研究的开展,教师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研究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效果。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对全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们增强了科研意识,普及了教学科研知识,教师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如
我校各科室工作人员,通过研究人的记忆规律,借鉴一些名人成功的经验,荟萃学习方法之精华而成的《送你一把金钥匙》,在我校经过学生试用,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在广西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我校语文、数学学科提交了22篇教学设计,8篇教学案例,经过评选,我校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共计30人次获奖。
2、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极大地促进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型课堂建设,课堂教学逐步构建起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涵盖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即‚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讲评课教学模式‛、‚自习课学习模式‛。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学习高潮迭起,自主、实践、探究学习成了课堂的灵魂。
二年来我校学生无一人违法犯罪,无一例因对学校教师的教育不满而违纪,学生遵纪守法,文明待人,尊老爱幼,劳动观念、责任心、感恩心明显增强,学生人人有理想,心中有奋斗目标,学习氛围愈来愈浓,学习情绪空前高涨。
3、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我校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其研究成果和带来的效益也相当明显。
2010年6月我校制定的学校《德育工作序列》和《校园规则》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作为我镇小学阶段《德育工作序
列》和《校园规则》在全镇小学推广使用。2009年,吴剑芸副校长被评为贵港市优秀教师、平南县工会工作先进个人;林军荣老师被评为贵港市信息技术先进个人;苏丽珍老师被评为平南县工会工作积极分子;2010年,吴剑芸副校长评为平南县优秀共产党员;林军荣老师被评为平南县工会工作先进个人、平南县优秀共产党员;苏丽珍老师被评为平南县优秀教师;黄兴婵老师被评为平南县优秀教师、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罗朝全老师被评为平南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平南县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在二年的课题研究期间,先后有3人获得县级以上优质课,10人获得市级论文奖,4人获得市级科研成果奖,12人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4人获得国家级论文奖,5人荣获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者。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读后感】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08-10
构建校园师生和谐关系09-10
农村中学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初探10-26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11-15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09-10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10-29
师生关系的和谐效应11-13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05-16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08-16
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