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2024-08-29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通用8篇)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篇1

浅谈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朱维全宋辉

(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300)

[摘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关系到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呈现出许多新情况,面临诸多新挑战。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新时期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和情感交流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权威的形象逐渐被打破,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传统教师的角色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校园和谐,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因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教与学进行的,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身份来看,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开拓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生成才的领路人,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服务对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因此,高校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2.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觉得处在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形成彼此尊重信任,待人热情、诚恳、乐观等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师生间相互尊重、互相关爱,既陶冶学生的情感,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进而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智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也会调整到最佳状态,此外,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

3.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过程顺利实施。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边合作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这不仅对教师是一种激励,会使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配合教师达成教育目的。反之,则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水平。赞科夫曾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①师生关系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巨大的教育因素,教师对此因素把握得当与否不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对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新时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师道尊严的传统,虽然总体上讲,当前学校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多重因素致使学校师生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1.师生关系冷漠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日新月异,知识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的资源,拥有知识资源的人即可拥有知识资本。这样,师生关系也会随着这种市场关系而发生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虽然政府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教师自身的职业操守都在受到质疑。一方面,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的变化使师生之间交流更多地仅限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而缺乏相互的充分了解和沟通,使得师生之间关系趋于冷漠。另一方面,①(苏)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

4功利主义思想使部分师生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变为利益交换的过程,淡化了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此外,指标性的科研任务和商业化的社会兼职占用了大量师生交流和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业务质量的时间,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教师职业操守的评价,师生关系冷漠也就成为了必然。

2.师生关系功利化。高校教育产业化的推行改变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致使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的基础。就老师而言,有些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把师生交往作为权力寻租甚至是利益交换的工具,给师生关系掺入利益因素,使学生对老师缺少必要的信任和尊重,缺乏敬畏感,老师也因此对职业失去神圣感,造成恶性循环。就大学生而言,教育被部分人等同于商业服务,从而将教师的辛勤培育视为金钱换取知识的服务过程;一些学生还将物质利益作为向教师换取成绩、取得荣誉的工具,不仅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和温床,也可能导致自己精神追求的淡化,产生利己主义思想,从而成为社会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师生之间关系的功利化不仅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3.师生矛盾过激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在客观上主观上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师生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年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思想道德水平、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师生间又缺乏必要的深入沟通,这就容易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积极向上,但有时也把握不准自我,往往个人理想与现实要求产生距离,这时教师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当与学生在某些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时,师生间就会产生矛盾。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知识传递渠道的多样化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教师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与学生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日益凸显,师生矛盾将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甚至有时还可能呈现出过激化的趋势。

三、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的几点建议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

②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既

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和领导者,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②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导力量。因此,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新型的师生观,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新型的师生观是相对于传统师生观而言的。传统的师生观提倡“师道尊严”,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效果来看,这种师生关系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封闭或心理逆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和平等交流。而新型的师生观则认为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体系中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服务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学生的选择和建议以及学生的内心感受。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流沟通,准确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发展变化等特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一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们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都是我们的职责。”③这样,教师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随着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增多,学生会减少对教师的陌生感、敬畏感,增加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可以说,相互平等、相互尊敬的新型师生观,是增进师生沟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条件。

2.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随着教师职业活动的产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调节教师的行为,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整体协调和导向的功能。因而,调解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直接体现,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师德修养。第一,教师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用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树立威信。第二,教师要严格遵守各种教育法律法规,避免损害学生利益、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第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形成彼此尊重信任。第四,要注重教师的语言、仪表、风度、法纪等方面的要求,为学生做出表率。因此,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对建设和谐的高校③(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形成正确的矛盾观,科学合理地处理师生矛盾。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其特殊性。从出生的时代背景来看,他们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成长历程来看,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个人身心发展与社会基本规范的要求之间尚存在着诸多矛盾,自身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点和问题。可以说师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产生与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将矛盾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甚至引发师生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分析并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勤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减少甚至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成长的现实状况出发,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既要严谨认真,又要富于理解;要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人民教师身份,要始终把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平.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N].中国教育报:2011-1-3.

[3]马俊刚.高校师生管理渐行渐远[N].中国青年报:教育版,2007-11-16.

[4]王蓓颖.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J].教师教育研究,2006,(05):65—69.

[5]田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4l—42.

[作者简介]

朱维全(1980-),男,辽宁省普兰店人,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宋辉(1979-),男,河北省兴隆县人,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篇2

“和谐”是我国古代“和”思想的延续和升华,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和谐”一词最早见于《广雅·释诂三》一文, “和者, 谐也”, 可见, 和谐一词为两字同义。古代先贤们认为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主观能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孔子曾说过:“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 天下位焉, 万物育焉”。[1]由此可见古代的先贤们对于和谐思想的研究和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而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 是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因此, 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的校园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的校园。[2]建设和谐校园,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其中,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 谈谈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浅见。

二、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必要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过程中, 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协调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它又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活跃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第一, 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

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 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能的高校, 师生关系是高校人际关系的基础。教与学是高校日常生活的主轴, 师生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 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教师乐于教, 学生乐于学的良好局面, 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校园的正常生活秩序至关重要。

第二, 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和谐的师

生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它不仅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 而且能够使学生把对教师的信任转移到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上, 从而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目的, 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 促进教学相长, 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育优秀社会人才的基础。

第三,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高校

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涉及千家万户, 家长时刻牵挂, 社会普遍关切, 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和谐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安心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够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时代赋予的使命而乐于回报社会, 同时一个具有和谐师生关系的校园可以使家长安心、社会放心。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即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正确地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的问题, 就能促进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

第一, 从教师的角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培养教育学生, 努力创造和谐的、全面准确地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教育形式, 努力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的弊端, 力求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 师生平等对话讨论, 共同作为教学主体全面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 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期达到优化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2.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用一颗博大而慈爱的心去

温暖、濡染学生, 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同他们交朋友, 理解和尊重他们。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关爱学生, 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对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和鼓励学生, 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出现问题, 沉着应对、周密思考或换位思考。

总之, 教师要牢记自己的使命, 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努力创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 从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角度看, 他们正值青年时期, 自我意识日趋成熟, 思想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批判性。他们热情而敏感, 但情绪不够稳定、爱与人争执, “责人严而对己宽”, 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与人产生摩擦。他们思想开放, 具有较强叛逆性, 有时与老师甚至与父母在感情上格格不入, 但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 (P329) 因此,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觉树立社会责任感, 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树立尊师重教的风尚。

大学生平时应注意加强自己言行方面的修养, 关心同学, 乐于助人, 在班级和寝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遵守纪律, 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在班级里要积极配合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有问题要及时与老师交流和沟通。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有问题学会主动求助老师。在节假日主动联系和关心老师。不管一个人取得了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 都应该饮水思源, 应当记住是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你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双方面的, 这里不仅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学生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所以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应该学会尊重教师的劳动,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 从学校的角度。影响师生关系最直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就是校园。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 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职工安居乐业。因此,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 高校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校园党组织建设。只有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才能加强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先进事迹感染和鼓舞学生。因此高校要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党员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 切实解决师生员工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使之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努力创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高校应该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办好各种校刊和校园广播站, 深度开发教育资源, 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 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要有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3.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生所参与的每一项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会、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和组织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对他们的熏陶, 同时又要进一步扩大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科研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迈上新的层次。

4. 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心智不断健全的关键阶段, 因此, 高校应该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发展, 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遇到的各种困难。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以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与成才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因此,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靠校园内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和推动。管理者应关心体贴师生员工, 师生员工应拥护支持管理。管理人员应热忱服务、教师应尽责尽力、学生应勤奋好学。而业已形成的和谐校园文化又会对广大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 从社会的角度。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日益发达, 各种西方文化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及某些腐朽没落生活方式的不断冲击和影响, 及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 使一些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 还导致一部分青年学生对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与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产生冲突和矛盾, 对教师产生信任危机, 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因此, 要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弘扬社会正气, 宣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使学生从社会环境获取到健康的信息, 为大学生积极成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 决定了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建设和谐校园, 是学校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具体实践。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学生要理解教师既是传道解惑的良师, 也是分享快乐与忧愁的益友。

总之,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诸多并且复杂, 不仅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 而且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营造环境, 创造条件,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邢宝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 2005-10-25.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 师生关系 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等学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关键。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基本关系。它主要包括教学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和法律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公平诚信、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自由”地学,教师“自由”地教,双方身心愉悦,思想活跃,实现真正地“教”“学”相长。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当前,高等院校师生关系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和谐,师生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还有待改善和加强,其主要表现在:

1.师生关系的机械化

由于传统的教育大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即教书的功能),而弱化了育人的功能,师生关系过多的表现为一种冷冰冰的教学关系,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授受关系,是“你讲我听”的关系,而非双向的互动关系。不管学生是否接纳、反馈,教师总是强加灌输,这导致师生难以配合默契,更谈不上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精神的理解与交往则更不用说了,可谓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教师抱着冷漠的态度如同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学生是违背教育的育人成人使命的。此外,在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的盛行,导致师生间更多地表现为人—机对话,这人为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两大功能。

2.师生关系的陌生化

由于许多高校采取教室流动、合班上课,一个教师通常面对几百个学生,这种状况自然减少了师生交往接触的机会,师生间时空距离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而且部分任课教师潜意识里认为与学生交流是辅导员的事,主观上不愿意与学生交流,于是“踩着上课铃进教室,踏着下课铃离教室”,一个学期结束,教师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多数学生也不知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课堂上为教师,课堂外为路人”是当前师生关系的形象表达。即使是辅导员老师也缺乏和学生之间真正心与心的对话。另外,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队伍资源短缺,教师的工作负荷超重,许多时候教师疲于应付,在与学生交流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师生比居高不下,造成了师生关系日益淡漠。

3.师生关系的异化

在教育日益充满功利性及高等教育经济功能增强的情形下,师生关系更多的打上了社会世俗的烙印,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出现了教师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如千方百计在外面兼职创收等。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为了担当学生干部、入党、找工作、违纪处理上,可以用钱来与教师做交易,使本应纯洁的师生关系染上了铜臭味,蒙上了一层利益主义的神秘面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美喻离教师越来越远。

4.自由化

大学相对中小学而言,其管理方式强调学生自律,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发挥,但也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各自为政,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种认同,造成你教你的,我学我的,互不干涉。有的教师感叹如今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况且许多家长对小孩是唯命是从,教师呕心沥血又能如何?与其对学生苦言相劝不如放任自由,漠然置之;而有的学生感叹大学教师不如中小学教师那么热情负责,有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及格就万事大吉,很少愿意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

二、原因分析

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为什么双方的关系会如此陌生化和庸俗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高等教育现行体制的影响;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家长制、对权力的崇拜等观念根深蒂固,都强调了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使师生关系生硬化,等级化;赋予了教师绝对的控制权,而学生无自主权,使教学失去了灵性。

2.高等教育现行体制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晋升职称主要是以科研学术水平作为衡量标准的,使得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其次才是教学。另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具有专业性强、课程多且集中的特点,教师更换频繁,教学时间相对较少,这减少了师生交往的时间与机会。

3.学校本身的原因有些高校未能真正“以人为本”,对学生经常反映的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没能认真、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把怨气发泄在教师身上。另外,少数高校存在“教育官僚化”的倾向,缺少教师激励机制。就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辅导员而言,有些高校没能真正落实相关政策,辅导员依旧处在学校最底层,其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依旧困难重重。在这种低质量的校园生活状况下,是很难实现师生关系和谐的。

4.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原因少数专职教师重教书轻育人,认为育人是辅导员的工作;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内容缺乏新意;个别教师对学生还存在方方面面不公平的做法,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上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或功利色彩;少数政工队伍重管理,轻交流,重惩罚,轻疏导。

另外,有些学生心理渐趋成熟,不愿向教师敞开心扉;有些学生性格孤僻,既不易与学生交流,更不愿与老师交流;有些学生对高校的期望值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由此产生消极或逆反的情绪,例如录取专业不如所愿,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的迷茫,对日后就业的忧虑。

三、对策

这种机械化、陌生化、异化了的师生关系无法承载起发展现代大学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显得越来越迫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1.学校方面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同情谓何!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教育是服务行业,高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高雅、便利的学生生活环境,对学生提出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切勿采取拖延、推诿的方式;对贫困生要积极采取对策,缓解其经济上的困难。

(2)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的管理者要创造有利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条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价值,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潜力。同时,高校要改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将“以教学为中心”或“以科研为中心”转向“以育人为中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辅导员老师的工作。

(3)建立畅通的师生交流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师生交流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座谈会、校园BBS论坛等方式,搭建师生员工相互沟通的通畅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知情权”,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改善师生关系。

2.教师方面

(1)摒弃“师尊生卑”的传统观念。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源呈多源化,年轻一代思维敏捷,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比年长一代还有优势,这就可能产生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即“文化反哺”现象。因此教师要转变家长权威的传统观念,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状况,自觉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互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传授给学生,不仅是知识,还有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育人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古代对教师的职业有“经师”与“人师”的区别,“人师”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辅导员教师扮演了“人师”的角色,因此要把一切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学生成长成才的终极目标上来,从感情上贴近学生,从心理上赢得学生,特别是要关注“问题学生”(后进生、贫困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奉献观和育人观等师德理想层次的价值取向应成为高校教师的永恒追求。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以自身渊博的知识素养、良好的道德风范、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确立知识上的实质性权威。彼得斯曾把教师的权威划分为制度层面上的形式权威和知识层面上的实质权威。形式权威固然不可缺少,但更为重要的是实质性权威的存在。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诸如问题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3.学生方面

(1)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和独特个性,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发展自己,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不受制于他人。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师生间相互合作,积极讨论,使教学相长的实现成为可能,促使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2)尊重教师,正视自己。学生既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教师,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又要把教师当作平等的“引导者”来看待。学生应当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大胆地和教师交流,平等坦诚地和教师对话,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3)剔除功利主义,树立正确的“三观”。广大学生要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勇于实践,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生关系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它既包含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大系统中,更体现于日常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高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5.

[2]傅定涛.文化视野中的大学师生关系研究[J].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李茂森.大学师生关系: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

和谐师生关系案例 篇4

一、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爱心是师生关系的溶解剂。夏丏尊先生说的好:“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名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的满足,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夯实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的投入的感情是不求回报的,但往往,教师付出一分爱,却可以得到学生十分的回报。

二、改变教师自身观念和形象。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转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需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是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三、要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就好比给学生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信任而变得信心倍增,精神饱满,积极主动,会加速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记得我刚接任一个班级的历史教学任务时,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暂且称他为A同学吧),课堂上总是不能注意听讲,时常走神,不勤于动脑,不勤于动笔,补考的名单上也时常出现他的名字。他个子高高,虽上课不积极,但是不扰乱课堂纪律,每次找谈话,态度很好,也能主动认识到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主动性意识比较淡薄。在历次谈话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利用一次补考的机会,强有力地改变了他学习历史的态度,事情是这样的:每次补考,学生们都会自觉地到办公室补考,连续有两次,A同学都没有出现,等到他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充满热情的对同学说:“哎呀,A,你总算来了,我天天盼着你过来啊,每次别人来补考的时候我都望穿秋水般,想 „A怎么还不来呢‟。”A同学听到我说的话,立刻不好意思起来。我趁机接着说:“咱俩握握手吧,庆祝你成功来这里补考。”握完手,他脸上更是透露出羞涩的表情。补考之后,成绩不错,我就借势鼓励了他,并希望他以后都能有这样的成绩。就在他即将离开之时,转机出现了,他又转身回来对我说:“老师,考下个单元试题的时候,叫我到黑板上写吧。”我一听,顿时欣喜万分, “,没有问题吗?”“没问题”,A同学回答到。事实证明他真的成功地做到了,让所有的同学都感到大吃一惊,我也因此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同时鼓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从此以后,A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彻底发生了改变。通过这件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重要性,不仅能使学生增强学习观念,健康发展,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发展。

四、师生间要民主平等地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不再一味地听从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更理解你,信任你,才能更愿意接近你,和你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愿每一个教师都能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篇5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一、放下教师的“架子”

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应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二、减少无谓“规定”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多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教师要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留点“自由”给学生

随着信息社会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也不例外。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是井井有条。但单调的生活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而老师家长的嘘寒问暖更是事无巨细。“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为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魅力”语言和谐师生关系 篇6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在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因为,班主任不仅仅通过语言来有意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过程,促进和提高学生在班集体中进行自我教育的质量。

班主任与学生交谈不仅是为了实现心理沟通,更重要的是要引起信息互动,促使学生产生正确行为,这需要班主任的语言具有激励功能。班主任语言的激励力就是指语言符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产生的一种能促使学生醒悟、进取的动力。这种激发学生进取的动力作用正是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的语言艺术。那么班主任在艺术上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语言要规范

如果班主任说话咬词不准,有语病,常带口头禅,不仅会给学生以不良影响,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降低班主任的威信。我校有一位班主任在学期总结评比中结给学生说:“中学生是学习和重要阶段,这一点大家都有了认识现在勤奋学习的现象比过去进步多了。”学生听了莫名其妙,议论纷纷:“中学生”怎么是“阶段”呢?“勤奋学习的现象进步多了”是什么意思?由于不符合语法规则,这位班主任的语言产生的教育影响明显降低了。

班主任的语言要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词来进行说理教育,不能在正式的教育场合中随便使用谈家常所用的词语,也不能在和学生促膝谈心时使用外交词令,有些语言词只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用。因此,班主任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话,并使语言的含义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既要注意语义的转换,又要表现出语义在语境中的逻辑功能。说话时更不能搞老一套,贴标签,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班主任的语言必须“客观真实”、“主观真诚”、“情境真切”。

二、语言要有情感性

“若要使人心动,必先使已动情。”班主任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语言的情感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心理学家发现有的情感因语词刺激发生波动,造成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的变化,导致皮肤导电率的相应变化。皮肤电反射强度即可说明语言符号的情感性效应的大小。由此证明,班主任的语言艺术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只要班主任满怀情意,单调的教学与能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到的就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而似乎是种深情的诉说。

班主任语言的情感性一般表现在语调的平、升、降、曲四方面。平表示淡漠、庄严、悲痛和沉郁的感情;升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召唤等语势;降表达坚定、感叹、祝愿、祈求等情绪;曲表示幽默、怀疑、调侃和讽刺和语意。此外,班主任语言情感还体现在语气的变化上,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表过不同的语言琚。如“气徐声柔”,给学生以温暖感;“气满声高”给学生以喜悦感;“气短声促”给学生以紧迫感。

三、语言的激励性

激励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针对明显。例如,某女生因连续再次考试失利而流露出了消极情绪,她在作文中写道:“一切希望都是失望,一切理想都是幻想。”我阅后批道:“次次失望次次望,事事难成事事成。”然后又附上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几句话给这个学生以极大的鼓励,使她重新燃起了自信之火。

班主任语言的激励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比激励和夸张激励两个方面。人比人,激励人。班主任常在班上倡导比、学、赶、超的学风,比字当头,极富鼓动性,它能使学生心底的激情喷发而出,使一些纷繁难题峰回路转。这种“比”就像一杆路标,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除了运用对比手法来激励学生外,适当的时候,班主任还在有意识地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说法来表达、突出、强调某种思想,从而激励学生在短时间内作出迅速的反应。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篇7

一、目前师生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总体状况良好, 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和睦相处, 关系融洽, 教师既教会学生知识, 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较高的威望, 学生也能够尊重、信任、崇拜、喜欢老师。但我国部分高校师生关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师生关系冷漠化。

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较而言, 高校师生间的交往主要集中于教学的环节, 而许多高校往往采取教室流动、合班上课的方式, 使得一个教师通常要面对上百个学生, 而课后学生与老师几乎没有接触, 师生关系过多地表现为教学关系, 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授受关系。这种状况自然减少了师生交往接触的机会, 师生间时空距离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而且部分任课老师潜意识里认为与学生交流是辅导员的事, 主观上不愿意与学生交流, 有的老师一个学期下来所认识的学生不多, 而学生对教师的个性、特点也不甚了解。在对某院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显示, 有高达75%的学生承认和教师沟通情况一般或很少交流, 有24%的学生认为和教师的关系淡漠, 这说明, 大学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在拉大。

(二) 师生关系自由化。

大学相对中小学而言, 其管理方式强调学生自律, 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有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发挥, 但也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各自为政, 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种认同, 造成你教你的, 我学我的, 互不干涉。学生和老师在课外很少见面, 更没有固定的课外交流时间。有的教师感叹如今的学生不懂得尊重老师, 不懂得与人交流。而有的学生感叹大学教师不如中小学教师那么热情负责, 有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及格就万事大吉, 很少愿意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

(三) 师生关系功利化。

近年来, 有些学校推出教师考核制度措施, 让学生给教师评分。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确认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赋予了学生应有的权利。应该说, 这是在民主上的一次进步, 但学生的这种权利如果不能正确公正行使, 就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例如, 有些学校将学生评教结果直接与教师年终考核、晋升职称、是否具有上岗资格挂钩, 如此一来, 师生关系就会出现不正常现象, 教师要“讨好”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 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为了担当学生干部、入党、找工作, 有时也会讨好教师。这些造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利用的不健康关系, 使本应纯洁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利益主义的面纱。

(四) 师生关系紧张化。

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 大学生对平等的渴望远甚于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而与此同时, 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的思想, 又使教师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 有的甚至期望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的阵势, 甚至出现师生矛盾过激。

二、影响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某些学校内的师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状态, 教育的市场化、商品化使师生关系也少了一些温情和责任。而今天的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思想更复杂, 眼界更开阔, 人际网络更广泛, 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增强使他们不再相信老师的权威, 在看待师生关系时批判性更强, 在和教师交往时更加理性, 有自己的主见。目前某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 再加上这些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生人数急剧上升, 造成师资力量不足[1]。大学教师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 教师无暇与学生深入交流与沟通, 师生关系受到影响。

(二) 学校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满足了更多学生求学的渴望, 但也给大学师生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首先, 师资短缺给师生关系带来了冲击。扩招前, 由于学生人数较少, 教师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并且在课堂之外也经常与学生交流,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 而且有许多做人的道理。但扩招后学校学生人数骤然增多, 教师常常要面对上百名或者几个班级的学生, 这种状况自然减少了师生接触的机会, 增加了师生交往的难度。

另外, 高校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和校园文化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潜在因素,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现实中, 有些高校未能真正“以人为本”, 对学生经常反映的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没能认真、及时解决, 管理制度改革跟不上新的社会形势, 重“量”高于重“质”, 各种各样的条件和因素制约高校理想管理模式的形成。

(三) 教师因素。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 是学生评价教师, 是否和老师有交流意愿、建立朋友般的关系的基础[2]。目前, 教师素质也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深刻的认识, 囿于传统的师道尊严, 对师生平等的现代师生观不以为然, 只重视传道授业, 而对“教师本身就是教育手段”缺乏深刻的理解, 认识不到自身人格魅力的教育价值, 忽视自身修养, 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 不能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外的其他需求, 使师生关系的发展受到局限。另外, 由于大学都把教师科研的考核评价放在首位, 设立硬指标, 教师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科研工作, 这都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学则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 使得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师生之间感情自然淡漠。

(四) 学生因素。

师生关系是一种需要双方互动才能形成良好关系的人际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需要师生双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但目前许多学生对师生关系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 传统师生观念限制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师生关系的改变, 导致师生交往中学生比较被动, 交往意向缺乏, 交往频率低;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 缺乏与教师交流和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缺乏必要的交流时间和场所, 这些都导致了师生沟通受到限制。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 学生通过其它渠道获取的知识有可能多于教师、先于教师或优于教师。此外, 高校扩招导致学生素质有所下降, 使得一些学生对自身要求不严, 不尊重教师工作, 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 致使师生关系生疏、紧张。

三、构建大学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 努力构建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校园环境。

在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中, 学校应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轻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积极建设校园文化,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等。首先,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沃土, 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给师生创造共同参与的机会, 使师生在自由、宽松、宽容的校园人文环境中, 能够自由、平等、积极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 改革管理体制, 把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纳入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中来。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已严重制约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改革势在必行[3]。因此, 高校要不断改革管理体制, 创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在减轻教师科研负担的同时, 将师生关系纳入考核与薪酬体系, 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制度保证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的实现, 促进教师重视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最后,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师生交流平台,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教师交流沟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适时进行心理调适的机会。

(二) 提升教师素质, 发挥教师在师生关系建设中的主动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也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教师一直冠以为人师表的形象, 教师的一举一动, 甚至教师的穿着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 就应该在自身素质上多下功夫, 以人格魅力吸引住学生。首先, 教师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的内涵, 从法律的角度审视学生人格主体的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 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 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抛弃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制度性权威, 凭借自身的能力树立个人权威, 正确认识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在教导的同时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其次, 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从学校到个人、从氛围到制度都重视教师修养的提高, 以高水平的教学、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认真执教的精神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使师生间在做人、做学问上由交流而理解, 由理解而赏识, 由赏识而和谐。

(三) 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和回报。

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其中学生尊重教师、理解教师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当代大学生要把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建立在尊重教师的前提下, 防止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重教师的人格、学识和劳动成果, 虚心向教师求教, 学会生活, 懂感恩, 善回报, 会审美, 全面发展。其中, 懂得感恩、善于回报是为人的重中之重。因此, 无论是为了学生, 还是为了家庭, 或者是为了未来的社会, 在当今的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懂得感恩、善于回报”的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四)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所谓课堂氛围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的状态, 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它是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 将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和课堂管理效果[5]。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界定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问题, 自由发表看法, 提供适当帮助。

学生要专心听讲, 认真记笔记, 积极思考, 敢于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敢于提出不一样的意见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共同形成的积极协作的教学课堂氛围中,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评价, 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功体验, 保持学习的充分自信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从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五)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的交流沟通融洽师生关系。

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会让人感觉更自由一点, 因为课余时间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相对要小得多, 沟通的话题可以更广泛一些。在这些时候, 教师才能发现学生身上不易觉察的闪光点, 学生也可以了解到老师除了上课以外的另一面, 这样的沟通更自然也更亲切, 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自然也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6]。例如, 通过各种类型的讨论会、读书会和学术报告会等, 让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 从而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为师生的思想交流、撞击和整合提供了场所。再如, 通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如合唱比赛、拔河比赛、交谊舞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 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健康、积极、向上、贴近师生生活的文体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 而且可以培养师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师生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就越来越紧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自身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 教师逐步做到真正爱岗敬业, 转变育人观念, 全面、客观评价学生,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民主地管理学生, 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互动, 使师生相处融洽。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 经常找老师交流, 尊重老师的劳动, 配合老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需要高校管理者不断了解师生动向, 探索完善制度, 以适应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使师生关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演变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成为学校无形的教育资源, 在构建和谐校园、提升育人效果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积极探讨师生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对当今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就目前师生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大学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作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剑, 赵立华.高校不和谐师生关系因素分析和对策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 2009, (9) :104-106.

[2]陈泰丰.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13-16.

[3]蔡云卿, 曹显征.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J].知识经济, 2009, (9) :147-148.

[4]周业安, 彭国存, 利俊荣.浅议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82-83.

[5]程勉中.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管理机制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 :77-80.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 篇8

【关键词】高校 师生 和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权威的形象逐渐被打破,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传统教师的角色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古人云:“系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缺少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必将大打折扣。叶圣陶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无不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校园和谐,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二)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是心理和谐的内核,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谐师生关系才能稳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智力的发展。

(三)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过程顺利实施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边合作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这不仅对教师是一种激励,会使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配合教师达成教育目的。反之,则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二、新时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现在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多重因素致使学校师生关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师生关系冷漠化

近年来大学师生关系日益冷漠的讨论常常见诸报端。大家都在反思,为什么师生关系会陷入功利化、冷漠化的境地。一方面,教学方式、教学空间的变化使师生之间交流更多地仅限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而缺乏相互的充分了解和沟通,使得师生之间关系趋于冷漠。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思想使部分师生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变为利益交换的过程,淡化了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二)师生关系功利化

高校教育產业化的推行改变了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只以收入、项目、课题来考虑问题,致使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的基础。

(三)师生矛盾过激化

师生之间无法达成共识又缺乏必要的沟通时,容易造成矛盾。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知识传递渠道的多样化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师生矛盾将在一定范围内仍将长期存在,甚至有时还可能呈现出过激化的趋势。

三、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和领导者,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力量。因此,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观,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可以说,相互平等、相互尊敬的新型师生观,是增进师生沟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条件。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修养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师德修养。

(三)形成正确的矛盾观,科学合理地处理师生矛盾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其特殊性,从出生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来看自身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点和问题。可以说师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产生与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将矛盾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用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树立威信。

2. 教师要严格遵守各种教育法律法规,避免损害学生利益、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

3.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民主平等,用贴心的交流走近学生形成彼此尊重信任。

4. 要注重教师的语言、仪表、风度、法纪等方面的要求,为学生做出表率。

5.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6. 教师要有爱心、耐心。

上一篇: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五年级作文下一篇:GRE写作设立论点思路技巧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