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024-09-10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共12篇)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 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在学生的心目中, 老师是社会的规范, 是人类的楷模, 学生总是把自己喜欢的老师, 看成他们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 所以教师的形象至关重要。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 追求人格完美, 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 有更高的人文目标。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 是教师言传身教、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之一。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 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 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 既要“自然”、“文明”, 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要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 以身作则, 洁身自好, 以德服人, 以身立教, 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

当教师接一个新的班级时, 初次和学生或家长见面, 个人形象至关重要。不仅要注意自己的着装仪表, 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语言要精炼, 语气要亲切, 语调要和蔼, 说话要利落。给人们一个精干、有气质、有魅力的崇高的教师形象、渊博的智者形象和高雅的美感形象, 让学生一看就能喜欢、接受教师, 那么下一步的工作就好开展了。教师还要有开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善于交流, 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并要宽容、大度、热情, 有同情心, 等等, 这些都能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那么, 在今后的工作中, 学生和家长都会支持和帮助教师;反之, 如果不注重着装仪表, 他们从外表上就瞧不起教师, 那么这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形象, 学校的形象也要受到影响。当学生看不起教师时, 既不买教师的账, 也不会听教师的话, 那么教师就无法实施对他们的教育。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尊重老师, 老师爱护学生, 师爱是基础, 是先决条件。在教育过程中, 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 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师爱最为公众期待,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经常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遇事冷静, 不随便发怒, 不以威压人, 处事公平合理, 不抱偏见, 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树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 要尊重学生, 不得变相体罚。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 追求人格完美, 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 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热爱学生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 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 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分外珍视和强烈地期盼教师的爱, 这是每个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求, 当他们从老师那里感受到这种真诚情谊时, 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老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敢于亲近教师, 敢跟教师说心里话, 那么教师的工作就好开展了。缩短和学生的距离, 让他们把教师当作朋友, 这样他们就会听教师的话, 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也有自尊心, 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如果恰当, 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 就会成为一种伤害, 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的语气, 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 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 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 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 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 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 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 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 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 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 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要成为道德教师,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 必须从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开始。由教学实践得知, 凡是良好教学成绩的取得, 都是与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师形象分不开的, 这就是教师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志红.现代教师形象透视——师德建设百例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2]吴勇.阳光下的塑造:师生关系的理想追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温馨快乐班级

郑允我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要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之光,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就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也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步入教坛从事了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劳苦,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甘为人师的幸福。回顾自己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际,我认为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在一个温馨快乐的大家庭里快乐的成长。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改变,学校教育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现在很多人认为老师越来越不好做,学生越来越难教,教育活动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孰不知,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工作实效,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俗话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要学生亲近老师,师生关系就会和谐,自然也就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而做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去营造一个温馨快乐的“大家庭”,好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老师的要求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初中学生尚未成年,极具模仿力,他们时刻都在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所有的老师当中,班主任无疑是与学生最多接触的老师,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而班主任工作一定要做细,从细节抓起。比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老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学生上课不能迟到早退旷缺,老师也一样不能迟到早退旷缺;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老师首先要做到,若发现教室地板上有垃圾,在要求学生捡起的同时自己不妨也弯下身子一起捡,放到垃圾桶里,给学生做个表率;在卫生大扫除或是在校园内除杂草等集体劳动时,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老师就必须加入到他们当中去,亲自动手,和他们一起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做好学生的带头人,等等。这样做,老师就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就更容易亲近学生,师生关系将会更加和谐。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得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事实证明,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

2、尊重学生,平等沟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学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学生意味着班主任应将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尤其是对待“问题学生”不能总是批评指责,要善于激发其积极向善向上,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产生内在动力,以达到转化的目的。

学生在潜意识里一般会认为,老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对立的,在这种情况下与老师的对话会口是心非,掺杂很多虚假的成分。因为没有实事求是,所以谈话效率会很低,甚至可以说是浪费时间。如果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自己的时候,师生感情就会好,那么老师的诱导和批评都是有效的,老师表扬,他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他认为是爱护,甚至

1对老师偶然的过火行为也是能谅解的,这是其他力量所难以达到的。相反,如果学生感觉老师不爱他,师生关系就会紧张,那么老师表扬,他会认为是哄人,老师批评,他会认为是故意在找茬整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与学生谈话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坐下,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差生更要这样,让他感觉到老师很尊重他,整个谈话过程双方一定要心平气和。然后针对要谈的问题让学生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真实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也是给学生一个申诉的机会,之后再根据从各个方面了解的情况对学生的陈述给予订正,尽可能还原事实的真相,当然这要求我们老师事先做很多工作,这样对于事实现状达成共识,谈话才有基础,才可能有效果。接下来,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已经带来的危害,如果做出怎样的努力,可以获得怎样的好处。要让学生能清晰地感觉到我们的老师想让他变得更好的心理,只有这样他都会在乎你的说教。给学生提要求,目标不能太高,要让他们经过一个不太长时间的努力,就能感觉到收获。只有在这个时候,学生才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的感激老师,配合老师进一步的指导。

3、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学生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作为班主任,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未开发的潜能,都是可造之才,老师要去接纳他们、引导他们。即使个别学生资质差些,过去的表现不够好,性格上有弱点,老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关心他们,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家庭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当学生感到老师的欣赏和肯定时,就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学习更勤奋,自信心更强,更加亲近老师,这样教育就会更有实效。

4、违纪处罚,量“刑”适度

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罚,这一点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受到处罚的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还是一视同仁,不管是所有老师眼中的好生,还是平时表现不好的所谓的差生,只要是违纪了,都要严格要求,按班规处罚。可是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班主任要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转变为好事呢?本学期来,我在班上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用正楷字写一份500字左右的违纪说明,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请大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加不是检讨书。我认为这种处罚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好处:第一,受这种处罚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在上面唱歌或者讲故事时下面的同学会给他热烈的掌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他在大庭广众下表现自己的自信心,也能使他充分的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比别人差,可以说这是让他是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第二,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唱歌或者讲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对他的口才及胆量是一个考验和训练,写心理报告的学生要用正楷字来写,间接的帮他们练字和培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第三,可以使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可以发掘到一部分学生的潜能。

当然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连续多次违纪,那我们可以给他一次为班级环境美化做贡献的机会。注意这不是罚他劳动,而是因为他的违纪给班级抹黑,就让他做个好事,为班级做贡献。这个量“刑”也要适度,不能一罚就是一周甚至更多,我认为一两天较合适,学生不会只是应付,完成的效果也会更好,完成的好,老师同样要给予表扬。

5、欣赏学生,赞美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常常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赞美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发扬优点,从而改正不被老师欣赏赞美的缺点。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因为会懂得欣赏别人也就懂得欣赏自己。老师可以布置了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五个同学的优点,且每个同学的优点不小于50字,老师每天读一篇,看谁最受同学的称赞,学期末进行奖励。

6、设置“班主任信箱”,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在平常的工作中,不少班主任会发觉,有些学生想和老师交流但难以开口,有些学生想向班主任反馈班级情况,但怕人家说他爱打小报告而不敢说,包括班干部在内也是这样。所以班主任就不能很及时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了,工作起来也被动。而班主任信箱的设置,正好能解决这一难题。老师可以请班上爱好手工制作的同学设计制作了“班主任信箱”,学生可以写一些悄悄话、反映一些问题、提建议或是批评老师等内容投入信箱,每周两次开启,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交流情感。

如何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观察;策略;矫正;省思

又是新的学年,望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纯真可爱的学生,我的心里陡然升起一种使命感,我觉得应该尽我所能带好这批学生。一时间我踌躇满志,可是不久我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一些原先伪装的很乖巧的学生慢慢地开始露出庐山真面目,原先的陋习一一展现,对于我们苦口婆心的谈心表面顺从,转瞬间我行我素。期间一名叫陈政的学生表现犹甚。

1 学生情况分析

于是,一段时间里我注意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到他的身上,说脏话、破坏欲强、爱捉弄人、自我约束力差、缺乏责任感……翻开他的作业本,字迹潦草,质量低下,本子上满是叉叉,经常作业不能完成,漏做、忘做……与父母联系结果发现其父母因忙于生意早在小学就将他全盘托付给了老师,问其情况一问三不知。了解到这些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众所周知,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配合,我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了。然而这段时间的观察让我发现陈政其实他长得挺可爱,虎头虎脑,笑起来时常露出小酒窝,别看他常嬉皮笑脸但是当我们严肃地向他指正时,他的态度还是比较恭敬的,甚至于有时还会因为委屈会急得面红耳赤替自己辩解,从他的身上我似乎又看到一点孩子的童真,于是我想:解铃还需系铃人,看来应该从孩子自身入手。

2 操作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他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改掉陈政的诸多坏习惯看来只能一步步来。古代思想家曾参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结合这个方法,我让值日班长专门为陈政编排了一本成长记录本,每天尽可能多记录他的优点也记录他最大的缺点,然后一周让他写写自己的感想,同时也让他的父母每周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写写自己的心得,提提自己的建议要求。同时,针对他的惰性较重特点,征求了他的意见后,英语老师让他中午稍早到校帮助他记单词。一段时间后,似乎孩子表现出较大的兴趣,陋习稍稍收敛了一点。

但是好景不长,这一天中午陈政比往常来得晚,而且一副心不在焉的感觉。简单询问迟到原因后,照常我让他准备诗歌背诵,而且一句句作了分析以降低难度,不久,他很诚恳地对我说:“老师,我到英语老师那儿背单词。”我欣然同意,并叮嘱他不要太累,注意劳逸结合。他连声答应跑出办公室,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暗想: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世界,作为老师感情的天平应该要尽量保持平衡,对于陈政我应该有信心。很凑巧,我去了一趟英语老师的办公室,老远就听到了陈政的不三不四的玩笑话,才迈进办公室一眼发现陈政正歪坐在一位英语老师的位置上玩电脑游戏,周围是其他班的学生,正在兴奋地大声开玩笑打闹,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一下子,被欺骗、被愚弄的气愤涌上心头,我简直难以置信眼前这位就是我花这么多心血要努力挽救的学生!我竭力稳定自己的情绪,快步走到陈政面前厉声问到:“陈政!是谁让你玩老师的电脑?老师同意了吗?你来办公室目的是什么?”谁知他竟是满不在乎地说:“老师别这么生气嘛!我刚刚才玩一会儿。”简直是狡辩!气不打一处来!愤怒的火焰、积压的委屈、长期的辛劳一下子压倒了我的理智,我火冒三丈,一把夺过他的英语书,一言不发、头也不回,将书扔进了垃圾箱!也许是我从来没有的过激的行为吓着了陈政,他呆在那儿。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平静下来,回想刚才的这一幕,特别是陈政茫然的敬畏的目光,我隐隐约约地觉得我做错了,我太冲动了,至少我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久,陈政来找我了,他低着头,眼里含着泪水站在我的面前,不知怎的,我自己的鼻子只发酸,心里真不是滋味啊!因为我知道此时的陈政并不是因为知错而来,他是因为害怕才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达到威慑学生的目的,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我沉默半饷,我决定还是向他道歉,虽然这对于一直高高在上的教师而言是一件困难的事。听到我的道歉,他愣住了,显然这出乎他的意料,当我严肃地问陈政:“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失礼吗?”他拼命点头,我有点激动地同时开诚布公地将我当时的心情真实的讲给陈政,话未完,我却发现陈政流泪了。我相信此时的泪会是他发自内心的悔改的泪。果然,以后陈政再也没有随意进老师办公室,再也没有擅自动用老师的电脑,再也没有欺骗老师……

3 反思

如何教育好陈政的工作还在继续,但是从这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悟出了这么几点:(1)教师的工作说到底还是培养和塑造美好心灵的工作。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世界上最难攀登的是心灵之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不要一味采用高压政策,应及时与学生促膝长谈,沟通从心开始,只要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诚相待,相信我们的学生是通情达理的。(2)由于年龄阅历的差异及处事角度的不同,师生之间一点不发生冲突是不现实的。所以当教师和学生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主动的缓解者,这丝毫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有时还能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并取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3)就从陈政事件而言,冷静之余,我分析了事态发生的全过程,我居理批评学生没错但是我忽视了一点:他毕竟只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均还稚嫩。采取过严的手段只能让学生怕你敬你疏远你,而无法真正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所以,育人之术要真正关心学生要恩威并举。

爱是启发学生心灵的钥匙,所谓热水泡茶慢慢浓,相信爱的教育吧。

作者单位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4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 是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 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强调师生间交往的和谐性。师生关系由于形成并发展于有目的的、自觉的交往中,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教学主体 (教师与学生) 间及主体与客体 (课程) 间积极、畅通、健康、有序和充满活力的互动;是师生相互理解, 彼此信任, 融洽相处;是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心灵对接, 意见交换, 思想碰撞, 情感交融, 合作探讨, 从而相互激励、启悟并激活彼此的个人知识与智能, 达到共进同乐, 教学相长。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探索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 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 笔者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的品性。

1.坚守之志。

“敬业奉献”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敬业不只是钻研业务, 提高技能, 尤为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真情投入;奉献也不只是要承担社会责任, 履行公民义务, 更重要的是执着地承担和无私地给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形象而贴切地诠释了这种精神的内涵:“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2.立身垂范。

“弟子称师之善教, 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 曰仰沾时雨之化。”这句话从两个角度描绘了学生对有幸聆教于一位好教师的细腻感受:一是善教的老师像春风一样愉悦学生的身心;二是在这样的老师教诲下, 学业的进步如禾苗之遇“时雨”, 蓦然回首, 已不觉“稻花香里说丰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作为良好教育情境的创设者的教师理当追求的境界。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 就在于他能为人师表, 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 “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 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 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2]

(二) 教师的态度。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 也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便是尊重。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才能把课堂真正当做自己学习活动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所在, 进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尊重学生的思考。

真正的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 而且这样的思考一旦被公众接受, 往往成为社会智慧。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 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有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 所有的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讨论的, 而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 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 才会有教育的超越。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就要动态地关照学生的思想行为, 而不是用统一意志强行规范。学生时代, 正处在感觉至上联想丰富的年龄, 过分的理性反倒会使他们心生叛逆。在“雪”与“水”之间, 是纯粹的实验意义的固态与液态的关系, 属于物理范畴, 当然应该懂得;但在“雪”与“春天”之间, 是画面式的由联想产生的关系, 多的是浪漫与激情, 这里的“雪”不是水的固态, 而是一个季节。需要注意的是, 这两种思维方式不该互为矛盾也不该受到对方的指责, 固守答案的惟一性, 就将理性和诗意对立起来, 这是由思维的狭隘导致的。因为诗意不是文学的专利, 理性也不只是科学的惟一, 所以教师除了渊博, 还需要灵活和宽让。

2.尊重学生的兴趣。

在教师的眼里, 有些学生的行为总是“离经叛道”的, 如果从骨子里排斥这样的行为, 那么将连这行为之中可能包含的宝贵品质也被一并排斥掉了。而那些出色的人, 得益于他们奇异的想法会得到呵护鼓励, 他们古怪的情趣会得到发现引导, 甚至得益于他们越轨的行为被宽容和关照。尊重学生健康的兴趣, 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大局感和洞察力。大局感让我们的教育始终面对社会的全面需要而不是面对狭隘经验, 洞察力则使教师能敏锐捕捉学生行为中宝贵的突出素质, 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合理设计未来。

3.尊重学生的缺点。

如果生活是永远尊重差异的, 那么教育就不可能消灭差距。人总是有缺点的, 但缺点和优点一样又总是辩证的。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这不是狂傲, 而是人生经验告诉他必须对此坦然。尊重学生的缺点, 其实就是不放弃学生未知的未来, 关键是, 有眼光的教师要懂得从那些“缺点”背后发现别样优势, 我们所期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其实是由丰富多彩的人生决定的。

4.尊重学生的心声。

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中, 教师是有“身份”的人, 但这个“身份”有时就像一只霸道的手掌, 将本来就对教师望而生畏的学生推得越来越远。然而, 当代师生关系的核心, 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 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 有了这个认识基础, 才能懂得“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 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用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心声, 可以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和谐关系的重建。

(三) 育人的艺术。

1.“关爱”就是力量。

要了解学生的性格, 就必须经常和学生交流和沟通;要改变学生的行为, 最好去了解养成这种行为的根源。首先, “急”则易乱。“急”会使教师迫切地想求得结果, 忽视细节的琢磨, “急”也容易忘记深刻是需要时间的, “急”也会使做事的过程变得浮躁和浅尝辄止。教师忌“急”, 原因是需要和学生交流沟通, 需要了解学生, 没有时间的累积是完不成的。而且, 当教师想消灭学生身上毛病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 “急”只能增加“火气”, 助长“霸气”, 非但不会让师生更亲近, 反而是更生疏;它会使教师远离耐心和细致, 变得越来越霸道和粗俗。其次, “爱心”是医治“躁”的良方。有了“爱心”, 才会有“耐心”、“恒心”和“信心”。“当教师以热情的爱去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时, 就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驱动力, 相反, 一个被嫌弃的学生感受不到友谊关怀时, 往往消极自卑。”[3]用充满爱意的眼光去观察, 用充满爱心的行动去感化, 师生关系才能良性互动而和谐。

2.“欣赏”温暖人心。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 是学生在自我成长阶段永远的期待。如果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 教师对他们个性甚至极端的另类想法的欣赏, 就是对他们拥有自由的发展空间的肯定。鸟儿需要天空, 就给他们天空, 这不是迁就, 而是满足飞翔的需要。

3.“批评”要讲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以孩子的兴趣取向来处理问题;而如何对孩子们偏离“规范”的行为思想进行卓有成效的“批评”, 却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一门艺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批评方式, 是忌讳权威和说教的, 它需要教师有一颗灵活的头脑, 还需要有一片善意的、幽默的心。

4.“沉默”胜于爆发。

几乎所有的艺术都讲究“留白”。留白不是丧失了思考的空白, 相反, 留白留得其所, 却可以无胜有, 实在是一种高级智慧的体现。教育是通过“言与行”来实现的, 但是“言”之多寡或“做”与“不做”, 均需视情势而定。对于教师来说, 最难的是无言而训不教而教——这不是简单的情绪控制, 而是有意创造寂静思维的空间, 留白之处, 也便是语言最丰蕴之处;不说出的东西, 正是最想说出的东西。教育讲究“批评宜缺不宜满”, 就是说一定要给受批评者留出反思的空间;自我反省的层次越深, 自我教育的效果越好。没有哪一台戏是由满满的台词堆砌成的, 教育是一台充满了变数的大戏, 要想让它的情节更生动, 就要学会“留白”, 留给观众, 也留给自己。

综上所述,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 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以师生的和谐建构教育的和谐, 以教育的和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 也是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教师品性、教师态度和育人艺术等几个方面着手, 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以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和谐,构建,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郭海燕, 杨斌.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5 (7) :100~102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171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5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1、教师权威与学生尊严的同构 [理论阐述]

所谓 “权威 ”,《新编汉语词典》定义为: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里享有威望的人或事物。美国学者克利弗顿(Clifton R.A.)和罗伯特(Roberts L.W.)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指社会的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指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因素赋予的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是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构成;感召权威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

(1)教师制度性权威与学生尊严

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无论是传统权威还是法定权威,都只是一种外在性权威,是依靠习俗力量和法权力量来维持的权威,在此权威面前,教师尊严被充分肯定,学生尊严却被忽略,故学生对教师权威只是表面服从,内心并不悦服。这种制度性权威带来的 “师道尊严 ”,在现代社会遭到强力批判。张宗麟曾经认为,过分的师威会影响学生学习、限制儿童个性发展、养成阿谀逢迎的行为,因此大声疾呼: “打倒师威,建设师爱!”陶行知也曾经认为,“大人赐给小孩子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 „„书呆的世界、残酷的世界、奴隶的世界。”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并不简单否定制度性权威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楚制度性权威包含对学生尊严构成否定的可能,教师绝对不应该仅仅依靠制度性权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2)教师感召权威与学生尊严

感召权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所获得的权威,是教师的道德付出得到的职业回报。“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法言》卷一)教师的感召权威通过为人师表得以体现。“为人师表”是教师展示自己职业骄傲的古训,檀传宝先生对“师表”的解读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特色,他认为:“师”本身即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 ,“师”决不是一个职业符号 ,谁佩戴它谁就是“师”。“表”原指外衣、外貌,后引申为表率、标准意。为师的人必须注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所以“师表”合一即指在道德与学问上为人之榜样。(檀传宝:《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修养》,江苏高教,2001年第 3期。)教师的为人师表,必然要求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而身教,决定了教师必须成为行动上的道德楷模。关于身教的重要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样,身教成为教师育人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师的身份约束。对教师而言,为人师表意味着教师必须基于道德的最高要求承担行为责任。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时对教师的德性就做了明确要求: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中国传统社会,教师的权威很高,除了教师的身份定制,教师本人的人格修养也是特别的原因。舒新城回忆幼时在后溪垅回龙阁读私塾时的情形,他说: “平常遇着乡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和争执,总是请先生代为解决,而且作了日常实务的顾问。所以一乡有了一个私塾,那乡间的人民都无形中感到一种光荣。”可见,教师感召权威是教师依靠自己的道德行动获得的权威,不是教师依靠优势地位的强加,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完全是一种有尊严的自我选择。

(3)教师的知识权威与学生尊严

学生是求学之人,教师的渊博知识是树立自己权威的重要条件。蔡元培主持北大工作时,就对教师的学问提出了严格要求: “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 271、334页。)很显然,元培先生将教师的学问不仅理解为知识的渊博,还包含对知识的敬重,对知识的探求精神。教师依靠知识树立的权威,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值得服从的权威,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既是向教师表达敬意,同时也是向知识表达敬意。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构成对学生尊严的否定,因为这种权威并不是老师的外在施与,而是学生的自觉体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推崇。

[案例分析]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高中老师的回忆

记得高中时第一位语文老师是我们看起来像是老太太的张文林老师,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说话不急不慢,声音不高不低,讲课清晰透彻,在她的影响下我的语文学习很见成效。第二位是年轻漂亮的邹老师,虽然说话娇声娇气,连批评人都像是唱歌,唯教学一丝不苟,面对一帮全校闻名的调皮捣蛋的男生班,用出色的教学能力令我们钦服。第三位是马奔老师,老教师,读课文很有激情,读古诗摇头晃脑,还给我们背 “平平仄仄平平仄 „„”,直到现在我还喜欢古诗,尽管不怎么懂,但是喜欢听它的韵律。

----搜狐:中国教师回忆:我的高中老师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曾经的语文老师仍然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语文老师在这位学生心目中的分量,甚至能感受他们师生之间教学上的享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当然不言而喻。第一位“深度近视”的老太太教师讲课“清晰透彻”,第二位“娇声娇气”的年轻女教师讲课“一丝不苟”,第三位“摇头晃脑”的老教师讲课“很有激情”。三位不同的教师,用他们不同的优点在学生面前树立了相同的权威。可见,教师权威的树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发挥自己的所长,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接纳自己,乃是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的最好方式。

[问题讨论]

教师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教师是人不是神。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做出正确回答,是对教师的职业不敬。

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意味着自己在学生面前无所不能,相反,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考倒老师的机会太多,仅就知识信息而言,教师相对学生已经越来越丧失自己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教师与学生相比正在成为知识的落伍者。教师的知识权威在于,教师对知识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样的信息,教师能够做出与学生不同的解读,引导学生做出多方位的思考。

如果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向学生坦诚自己的“无知”,这样,虽然自己可能面临知识权威的挑战,但自己的坦诚则肯定可以获得感召权威的加分。当然,我们可以在向学生告知自己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可以在课后思考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进行针对性解答。这样,我们将有两份收获:学得了一份新知识,做了一个负责任的人。

教师尤其要避免不能回答学生问题而导致的自我否定。据载,2001年 5月 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 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这是最极端的例证。其实,这老师死的很冤,按照这种死法,没有几个老师有幸活下来,因为每个老师都存在被学生考倒的可能。然而,大学哲学教授不会做高中生的哲学试卷,大学语文教授做中学生语文试卷不及格者大有其人,但大学教授不会选择自杀,甚至不会感到难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不是一张高中试卷所能测量的。同样,高中老师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自己的知识水平也不是一个学生的问题所能否定的。

请注意,教师不能回答学生问题只能是偶尔而不是经常,只能是难题而不是常识。

2、教师教权与学生学权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 “教权 ”的落实,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提升对学生的责任心;学生 “学权 ”的落实,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为师生的教学交往预置前提。

(1)教师教权

教权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权和教学活动的控制权。具体表现为:

教学主导权。教学主导权并不仅仅指教师的教学组织权力,更多地是指教师用教育行动表达教育理念的权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并籍此实现自己的教育创意,是教师最基本的教权。但当下,教师的教育行动与其秉承的教育理念之间有时处于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教师的教育行动受到来自体制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困扰,尤其是应试体制正在窒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行动。高中教师的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应试的教育体制,在应试体制下,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智慧集中于教学大纲和“正确答案”,教师不经意间形成了“萎缩性”思维,失却了教学的创造性。所以有人说,高中教育是使聪明人变愚蠢,愚蠢人变聪明的教育。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现有的体制下实现教学主导权的最大伸张,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化实现,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最好发挥,最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知识权威。

教育批评权。批评学生是教师教权的基本构成内容,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子。有一种观点将教师批评权看成是师生关系的对立物,这是严重误解。其实,当教师批评学生时,主要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关注的人”,表达的是对学生的关怀和信任。假如将学生的进步比喻为汽车的行驶,表扬是给学生提供动力,批评就是给学生提供制动,二者都是保持汽车前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封建时代,教师的批评权以“教鞭”为典型表征,体罚成为教师行使批评权的基本方式。今天,随着体罚被禁止,教师的批评权也似乎处于没落之中。原因在于,在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下,“批评”被无意间摆在了“非人性”之列;同时,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被过度关爱,对“批评”的心理免疫力大大降低,有时甚至可能做出极端性反应,教师在行使批评权时的顾虑大大增加,担心家长投诉、学生跳楼。但教师批评权的弱化必然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蔓延,并淡化教师的教育责任心,消解师生关系的紧密性。

教育享受权。依教育的本性来说,教师的最大成就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看到学生的心灵生长和人格进步,并由此获得职业尊严感和归宿感。但是,现代教师却无不受到无形的市场力量的钳制,同时受到技术性的考评体系的威逼,教师不得不以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如考分和名次等)为追求目标,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依附于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根据调查,世界各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考试成绩、教学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学创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等。在这 4项指标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居于首位。3/4 的教师认为价值没有得到认可。(中国经济网 2009年 09月 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这样,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目的性价值被消解,工具性价值被凸现,教师的教育行为正在沦落为一种纯粹的谋生行动。因此,当代的中国教师有责任矫正自己的教育享受观,将注意力转向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心灵的教师,必然也是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2)学生的学权。

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学生学权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尤其应该拥有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纯粹的被动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者。杨振宁教授曾经对学生学权的丧失表示忧郁: “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思维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今天,中学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尊重学生学权迈出的重要步骤。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是把 “课程 ”狭隘化为 “教学内容 ”,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大,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小。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姜秀珠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05期第 100~ 103页。)但是,新课程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权的解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新课程精神的落实面临困难,特别是实践性内容很难从现有的考试方式中得到落实。学生的知识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以及上课自由权等,在目前的体制下还不可能得到实现。

当然,对学生的学权应该有辩证的认识,因为学权的放纵也可能对师生关系造成伤害。蒋梦麟就对五四之后学生权力欲膨胀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学生的权力 “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者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 ‘校规 ’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蒋梦麟:《西潮 ·新潮》,长沙:岳麓书社 2000年版,第 132页。)

所以,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权,有什么程度的学权,怎样在保证教师教权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学权,这都是当代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学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自由的尊重,就是为师生关系的和谐预设空间。

[问题讨论]

怎样对待中学生谈恋爱?

教师在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往往是一个失败者,教师应该有心理准备。常言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生命在爱情面前都显得渺小时,教师的劝诫的有效性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恋爱问题上就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恋爱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告知学生,中学生谈恋爱是其作为公民的权利,教师尊重这种权利。其次告知学生,教师在尊重中学生谈恋爱权利的同时,有责任告知中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并特别对可能出现的弊端加以强化性说明。

再次向学生提出建议,而且必须明确告知教师的建议仅仅是建议而已,最终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

教师一定要非常清楚,用跟踪、威胁等方式面对中学生谈恋爱,绝对是徒劳无功的。

3、教师 “真实 ”与“完美”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的 “真实 ”代表着坦诚,教师的 “完美 ”代表着高尚,二者均有利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感召权威。教师的真实与完美,直接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定位上,教师应该是“完美”的人。但对一个在本质上没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教师,将面临道德上的两难:教师是依生活的常态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诚实,还是在学生面前假装高尚让自己变的虚伪?如果教师不伪装高尚,教师就面临言行不一的道德困扰,学生会问:一个自己都不高尚的老师怎么有资格教我们高尚?如果教师伪装高尚,学生也会问:伪装高尚已经是一种道德虚伪,道德虚伪的老师怎么教学生走向高尚?在实践上,教师形象的完美定位容易使教师发生人格上的道德分裂。在学校之外,教师只是普通的社会公民,教师也以普通公民道德要求自己,其可能是道德上的平凡之人,甚至可能有些许的不良习惯;在学生面前,教师则用超越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让自己变成道德上的崇高之人。于是,教师的道德人格就有了校外与校内的区分,同一个人,校内的这个人总是比校外的这个人显得完美。

因此,教师不能以单纯的完美形象示人,教师还必须让自己走向真实。教师的真实性体现在:

教师是向己的人。教师与其他从业者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是一个向己的存在。马克思说: “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 514页。)教师也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并渗透于全部的职业生活。教师的职业利益合理合法,教师职业利益的实现过程,正是教师向己性的呈现过程。教师的职业利益形式多样,其中,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是教师职业利益实现的基本形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年公布了首次由 24个国家参加的 “教与学 ”调查,结果显示,有 85%的教师具有永久性的工作,在丹麦、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等国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拥有永久职位。稳定和安全感,是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所在。(《 教育观察 :全球教师评价指标学生成绩为首位》 中国经济网 2009-09-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此外,由于教师职业以学生为对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可能被学生所尊重、欣赏、甚至崇拜,教师也将获得其他职业难以企及的成就感,这也是一份重大的精神利益。如果将教师的向己性理解为“利己 ”,这种利己也是一种高尚的利己,教师是“富有利他主义精神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每一个行动从根本上既是利己又是利他”(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54页。)从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健康的自私、一种伟大的自尊和一种不愿作无谓牺牲的倾向。”(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109页。)简单地说,承认教师的向己性,让教师回归了生活的本真,也让教师作为人走向了道德的真实。

教师是向己的人,并不否定教师是向善的人。教师作为育人之人,向善既是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更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要求。教育是灵魂的塑造活动,凡是被造之物,总是塑造者意志的对象化产物,恰如人类会按自己的意志造神,教师也会按自己的意志育人。当学生成为教师的对象化客体时,事实上已经默认了教师意志对学生的统摄能力,教师的道德走向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着学生的道德走向。所以,教师的向善成为学生向善的必要前提。教师要用言行证明自己是优等的守法公民,善于良心的自我反省,懂得为正义欢呼,为悲情流泪,对乞丐表达同情。往高处走,教师应该懂得伸出援手,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幸福,懂得用行动向祖国表达忠诚。但教师的向善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教师道德上的完美,而仅仅体现为教师对道德的高尚性追求。

教师是在 “真实 ”中走向 “完美 ”的人,由此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案例分析]

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学教师在点名时,不认识学生张海昶名字中的“昶”字,就自作聪明地漏报,最后装模作样地问:“有谁的名字没有点到啊 ?”等张海昶同学举起手来,教师继而反问:“那你叫什么名字呢 ?”这名男生答道:“我叫张海永”。在一节公开课上,他提问该男生,连叫了几次“张海永”,均无应答。老师走上前:“张海永同学,上课可不能走神,老师叫你呢”。男生忽地站起来:“老师,我叫张海昶,地球人都知道。”全堂哄笑。(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2007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09页)。

其实老师最后的尴尬根源于自己对“真实”地掩盖。本来,不认识一个“昶”字,本不是什么大事,虚心向学生请教乃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选择,但一个“爱面子”的老师却企图用自己的小聪明保住面子,但却被“不给面子”的学生识破。学生的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恶作剧性质,体现出对老师的不尊,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老师“虚伪”的惩罚。所以,在师生交往中,做回“真实”的自己比虚假地维持自己脸面,是一种更明智地选择。“真实”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让学生与教师处于心理的开放状态。

[问题讨论]

教师是否可以接受学生礼物?

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尊严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接受承载师生情谊的小礼物,如一张小卡片。学生的礼物应该是也仅仅是表达师生情谊的载体。

 教师接受的学生礼物应该与学生的功利诉求无关,任何与学生利益相关联的礼物接受都有利益交换的嫌疑,都会破坏师生关系的感情纯粹性。

 教师切忌接受学生家长尤其是学生的贵重物品或金钱。莎士比亚曾经说,金子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让黑变成白,让丑变成美,让懦夫变成英雄,让老朽变得朝气蓬勃。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金钱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让白变成黑,让美变成丑。金钱的力量可以给师生关系带来质地负面影响,让教师人格受到损害。老师应该清楚,当学生将金钱送给自己时,也将鄙夷送给了自己。

4、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理论阐述]

心理契约本来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引申于师生关系之中,也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价值。阿基里斯最初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表征领导与部属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心理契约已经被广义理解为某一特定关系中一系列的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期望假设和义务承诺。-----心理契约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愿望、意向以及契约主体所受到的约束和激励,各方满意互感是心理契约所达成的最佳耦合。”(申来津:《 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教育研究,2003年第 9期。)心理契约在形式上没有明文规定,并处于不断变更和修订状态,但是,“虽然它(心理契约)并没有写明,却是组织中行为的强有力的决定因素。”(波特 ·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4页。)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可以实现双方的相互认同与接纳,让师生之间产生 “谐振效应 ”。它带来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最终延伸到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信任。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体现着师生间的高度默契,表征着师生之间融洽的交往关系,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师生关系具有典型的挚友特征。具体特点如下:

首先,心理契约给师生关系注入了高度的安全性。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师生的相处对彼此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师生之间的心理处于不设防状态,相互之间没有猜疑和疑虑。

其次,心理契约为师生关系提供了善意的解读方式。师生交往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心理契约建立的高度信任让师生之间对彼此的行为表示理解,即使做出了于对方不利的事情,对方也会基于善良愿望予以解读,给以宽容和理解。

再次,心理契约使师生之间的关爱成为高度自觉化的举动。不需要提醒,不需要明示,师生之间已经通过默默地举动表达了彼此的关心和爱护。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是一个情感积累的复杂过程,需要教师用爱心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开启,用真诚和耐心对学生进行感化,同时还要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跟着自己行动。怎样达成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步走:

   主动给学生以关爱 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默默地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尽量少用语言,让师生用心体验彼此的付出。

附录 :学生最爱听的 <<阳光语录》 .对自己要有信心哦。2.这几天你进步了。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4.加油,赶上莱某某。5.你很聪明的。6.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7.这事交给你,我根放心。8.能帮老师这个忙吗 ?9.我们班是最棒的。10.老师喜欢你。11.爸爸妈妈为你而自豪门 2.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13.不舒服的话随时和我说。14.有什么困难找我。15.要注意休息啊。16.办法总比困难多的。17.我喜欢你的笑容。18.我对你很有信心。19.我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加油啊!20.孩子,只要你努力,不灰心,就一定行。21.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认真。-----引自相关资料 [案例分析]

老师的感叹

那一年冬天,由于一次感冒,引发了我的气管炎,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每天都在不停地咳,上课的时候更是如此。恰巧学校要我上一届公开课,当时,我选在了七(1)班。为了不使学生紧张,在上课的前一天,我跟同学们打了一声招呼,告诉他们第二天要在他们班上一节公开课。在正式上课的那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准备课件,七(1)班的班主任来了,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她去教室的时候,发现几个大个子男生,正在安装他们班已经拆掉的阳台门,看到这些,她连忙去制止,因为他们班的阳台门已有些破损,当时是怕影响班容,才拿掉的。但听了几个男生的解释后,班主任没有再制止他们。他们说,孙老师的气管炎犯了,如果吹风,她会咳得更厉害的,会影响她上公开课的效果的,装上门,可以抵挡一些冷风。听着班主任的讲述,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为他们的细心,为他们对我的关心。

----来源于《风中的成路:欣赏型德育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第 123页。

几个大个子男生,知道老师要上公开课,担心外面的冷风加重老师咳嗽,在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对老师的关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尊师行为。表面上看,这是学生的偶然行动,但却是师生感情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孙老师为学生付出之后学生给予孙老师的真情回报。、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是指师生关系要保持在师生的角色范围之内。师生之间既不是朋友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基于师生关系承担责任,避免超越彼此角色承担不必要的社会义务。

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的责任过度。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责任的过度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责任行为超越了自身的责任能力。富有道德责任感的人总是喜欢承担“完全义务”,因为只有履行完全义务才会有道德上的绝对高尚。然而,道德对义务感的无节制推崇却可能让主体义务感与义务能力脱节,从而导致主体道德上的无能。毕竟,“人总是有所不能,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造物主,而是有限的存在物。”(王效民:《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理论学刊,2005年第 3期。)教师责任过度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可能让学生产生道德上的歉疚感进而躲避老师,或者教师的责任感在事实上构成了对学生自由的干涉,学生同样会躲避自己的老师。

教师超越自己的角色承担义务或者放大自己的角色义务,意味着承担了比社会赋予的更多的道德责任。然而,教师对角色责任的超越却面临着可能的道德风险。超越角色承担道德责任导致的道德过度可能构成对学生道德权利的剥夺,让善成为不自觉的恶。有一种伦理逻辑是,自己的道德义务就是他人的道德权利,自己履行的道德义务越多,他人获得的道德权利也越大。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生履行道德义务本身是一种道德权利,教师履行道德义务的合理性必须以不损害学生的义务性权利为前提,否则,自己的道德义务就不会成为学生的道德权利。

[案例分析]

关于师生恋爱

我的朋友真是傻,竟然喜欢上了一个结了婚的男老师。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我现在不知道如何开解我的朋友诶。

以下是网友的回答: The Problem Got Serious~

其實無乜焐恏啊!自己中意咪得咯,焐洗理其它魜點唸!中意米得咯...不过结佐婚就悟好喇

我就觉得无咩问题啦,终有一日,学生会陆续毕业,甘就可以自由甘选择自己中意嘅人拉!~~~ 中意老师..可能一半系出于单方面好单纯嘅倾幕 &欣赏.....假如真系中意嘅...米放胆去.....不过...结左婚就米拉!~~~~ 都无咩啊,自己中意就 OK拉

网上就此开展的调查: 你是否赞成师生恋? 共有 163 人参与投票,赞成 12.27%,反对 26.99%,无所谓 60.74%。

(来源:广州学生网论坛)

师生恋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从网上的对话和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师生恋爱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说明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转化为恋爱关系的心理与道德阻力并不像社会想象的那样强大。

虽然学生爱上老师有时候不可以避免,但一般来说,老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严格控制在“师生角色”的范围之内,并从语言和行动上以教师身份规范自己,师生之间产生恋爱关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问题讨论]

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吗?

教师不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师不是学生的父母。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可以尽关爱的义务,其前提是教师给与学生的爱永远只能是师生之爱,这是教师角色所规定的道德责任限度。

如果教师超越教师的身份给学生以关爱,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教师的爱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心理排挤,侵占了属于父母专享权利的子女之爱,教师就构成了对学生父母的道德侵权,陷入了对学生父母的不道德。

架起沟通桥梁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篇6

[关键词]沟通 桥梁 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土壤,是教师和学生焕发生命的田园。课余是立体而鲜活的,是教师和学生走向合作的阵地。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化,这些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师生之间的沟通便是和谐关系建立的“润滑剂”和“桥梁”。

现行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沟通往往不能达到如意、畅通,梗阻在哪里,来自于教师、学生还是家庭社会呢?

有教师说,我们渴望沟通。我们生怕一不小心说错话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现在的孩子太敏感、太自我。老师们讲话稍不留意,学生就像含羞草一样,敏感地关上交流的小窗口;有老师说,教师是普通人,希望家长、社会不要把我们神化,我们上师范院校学习的只是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是我们弱项。我们希望社会和学校多关注、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有教师说,教师渴望沟通的技巧,一方面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现状,加强自身薄弱环节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家长、教师总是怕伤害孩子,总是哄着孩子,这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来孩子走向社会是不是还有人哄着;还有的教师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重要,学生经常会通过教师的各种表现不经意地在心里或同学间评价教师,这个心中的评价就是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或位置。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其实也是教师个人才气、能力的表现。学生信服谁就会跟谁接近。

几位教师的话语重心长,说出师生之间沟通缺失有来自学生、来自家长,有来自社会,更多的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要面对教育对象,研究他们的年龄、性别、身体、生理,也包括学生所处的环境(家庭、学校、班级、宿舍、餐厅的座位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容易让学生们关闭沟通交流的大门,看到的却是无所谓的表情或无理的顶撞。曾有一位学生在中午就餐时没找到筷子,就跑回教室在座位上生气不吃饭,谁也不理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轮番谈心,就是不开口,大有“学生的心思你别猜”之势。有位心理教师把有效的沟通比喻成双手鼓掌,一只代表着想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另一只手代表需要倾听别人的观点,当双手击掌时,才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那么这两只手要协调好、配合好,既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平台上,是平等的、双向的,又要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所思和所想,使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由于教师的角色特点,言语习惯上常常带有命令、警告和训诫等语气。如“你是学生就应该按时完成作业”、“真不明白你上课都在想什么”、“你为什么这样马虎”。当我们用这种口吻与学生对话时,往往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地在说,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师生关系势必更加紧张,师生交往互动过程务必要体会学生的感受,要走进他们,减少自身的真实感受的表达,不作评估和价值的判断,学生才能真正地领会教师传达的真实信息。如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在随意讲话不听课时,老师很生气地说:“你们真太不象话了,这里是课堂不是自由市场”,这种表达侧重于带有否定的评价,不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反之,教师这样说,“我希望我在讲课时大家都能认真地听,而不喜欢你们和我同时说”。这样的表达可以使教师尊重自己的内心的感受,也使学生清楚当时的状况,理解教师的话针对的是某种情况和行为,而不是学生本人。因为不涉及评价,不会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行为,做出积极的应对。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在尊重和信任的气氛中,人都能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发展和改变自己。当教师运用真诚同感给予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后,学生会积极地调整自我,主动与教师建立和谐关系。

一位教育家在谈到师生之间的沟通时说,“爱”+“技巧”是成功沟通的关键。教师育人,光靠单纯的技巧是行不通的,只是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前提下的沟通与交流,才会有可能促成教育的真正成功。首先,多用鼓励性而非否定性的语言。学生在乎老师对他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也影响着他对教师的态度。所以,对学生最好“哪壶开了提哪壶”,多表扬学生的进步,少提及学生的缺点。学生回答问题出错了,鼓励他下次努力,学习薄弱学生好不容易完整地写好一篇文章,尽管错字连篇,也要先肯定他的学习态度等等。其次,语言简单明了,不重复。学生是不喜欢教师反复强调一件事儿的,这样会降低学生对教师能力的信心。所以,说话最好干净利落少重复。第三,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听和倾听是不一样的。单纯的听是被动的,而倾听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搜索并迅速做出判断。遇到事情,不要总是凭自己的判断下结论,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许多师生冲突可能就不会发生。第四,双方任何一方在激烈的情绪中时,先冷静再交流。教师在气头上时,难免言辞过激,这时先在心中数1、2、3、4…,这个过程是个转移和冷静的过程,等自己心情平静了,再处理事情,学生如正处在激动的情绪中,等他平静了再说。第五,善用非言语沟通。教师的目光、动作、体态、手势都是很重要的沟通语言。有时这种言语所产生的效果优于口头语言。教师一个温暖的眼神,会让学生信心百倍。但是,一个无意的表情,会让学生认为你不重视他,从而自信下降,愤怒顿生。第六,注意沟通中的口语艺术作用。①幽默。幽默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畅通。②委婉。在师生的沟通中,有时候教师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为碍于情面而感到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好。如果把话语磨去一些“棱角”,使对方在听话时仍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能既从理智上,又从情感上接受了教师的意见。③含蓄。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一位因犯错误逃学刚来报道的学生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某同学终于在今天回到自己的班级……”。这种说法既不伤同学的面子,也没有被全班同学误解为包庇。另外,在沟通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反语”、“模糊”、“沉默”等说话艺术。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7

一是高高在上俯视我们的学生, 这有很大的市场。因为教师是接受社会的委托来到儿童世界“教育”他们的, 我们有天然的舆论优势。还因为就具体的体力和学识而言, 教师也天然具备“教导”的能力。这样一种俯视的角度, 让我们获得优越感, 工作上也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发号施令的架势。学生那边也似乎就很配合, 认同教师这样一种合理合法的地位。但这样一种俯视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意义, 法律之上,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公民关系。但不少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就常会有错位和越位之事发生。

第二种模式是平视学生, 这似乎是现时代的师生关系格局, 有主流的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人格上平等, 让教育在回归到“人的目的”这个本源上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通道。尤其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师生关系, 从小的时候就让我们的学生心中树立起一种人格独立的精气神, 意义重大, 意义深远。但这样的平视, 并不否定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并不要求教师放弃自身的主导责任。这样的关系对于教师而言, 拿捏的尺度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种模式是仰视学生, 这是把学生当做小王子小公主那样供奉起来的架势。这不是校园师生关系的主流, 但有它存在的市场。这主要就源于学生在家里时家长们的不正确心态。学生在家庭氛围里滋养形成的暴戾之气, 带到了学校。偏偏现如今的舆情都似乎把教师和学校当成了弱势的群体, 一出什么事, 就必然是教师不好, 是学校失责。特别是校园安全责任无限制地成为笼罩校园之上的阴云, 弄得学校动则得咎, 结果就是动也不动, 甚至取消了正常的体育课, 至于春游秋游之类, 也老早借着安全的由头取消掉了。这还导致部分学生他的暴戾之气得不到有效的规范和教导, 甚至会大爆发。家长捧着, 社会捧着, 教师也就只好哄着, 只盼着早点哄离了手, 这才万事大吉一般庆幸不已。呜呼, 这哪还是学校?这哪还是教育?

前一阵子跟我的同事们闲聊, 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学生。我就说:“我忽然觉得我们应该调整对孩子的视角了。”我接着解释, “譬如, 我们常常指责现在的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 希望他们能够守住一些传统的游戏, 比如推铁环、四角炮、跳房子、丢子儿等等。其实, 我们这些人最真实的心态并非出于对孩子的关爱, 更其实是一种话语霸权的伤害:我们对孩子的指责只是我们这些大人对自己已逝童年眷恋之情的曲折反照。如此而已。”

同事听了, 就笑着说:“你的话很有道理。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词:‘童年不同样, 芭拉芭拉服饰’。任何人和事都必然存在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等这一代孩子长大了, 他们还会像我们这样要求孩子们去玩那些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老游戏吗?”

我说:“童年不同样, 多么好的一句话。这么简单, 这么深刻, 一下子就显出我们这些所谓大人心里面的小。其实, 该我们记住的东西就我们记住, 没有必要借着传统的名义迫使孩子们就范。我们有属于我们的童年, 赤脚走在田埂上, 三五成群游走于大街小巷里;他们也应当有属于他们的带有现时代印迹的童年, 包括宅在家里玩网游, 看电子书。童年不同样, 同样的是快乐。”

那一天收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思想, 它让我释怀, 从而也让我快乐!释怀的是孩子自有自己的一段生命时光, 无需你包办代替;快乐的是, 似乎从此可以跟孩子们相安无事, 各得其乐啦!

驻笔沉思, 类似的事情还有吗?

曾经看到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很有一点禅的意味:你的心里有多干净, 这个世界就有多么美好。关于师生关系, 你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你就会用一种怎样的态度来跟你的学生相处。虽然在这之上有国家的规定, 也有学校的要求。

所以, 我就希望你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你善良, 你才会善待有缘跟你相遇的孩子。善待孩子, 你会自觉从孩子的眼光出发, 用儿童的真善美来做事和说话, 理解他们的慢, 欣赏他们的幼稚———因为, 所谓儿童, 他本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长和分化的存在, 他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善待孩子, 你才不至于摆出一副道貌岸然, 变得凶巴巴的, 面目可憎。你会微笑着伸出你的大手, 给孩子一臂之力, 帮助他们度过迷茫和无助, 把人世间的美好主动地呈现给他们看。我在写到这句话的时候, 看到腾讯冒出来一段新闻, 说的是台“考试院长”亲子活动被孙女熊抱, 萌翻全场。这位名叫关中的院长大人带孩子很有经验, 而最大的经验就是“陪孩子”, 他说, 陪孩子, 孩子才会有感受。可见, 关中先生是多么富有爱心, 对孩子是多么友善。

其次, 作为教师, 你的重要使命在于人类文化的传承, 所以你还要是人类文化的使者。你要最起码精通你所执教的那一门学科, 在这一门学科里成为行家、专家。为此, 你要努力学习, 你要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越来越新的这个世界, 包括越来越厉害的你的学生。当然, 不管你如何努力, 你都永远不可能做到全知全会, 所以你就要学会谦虚, 坦率承认自己一定有的不足。谦虚不仅仅是美德, 也是你自我保护的很好法宝。

营造默契的师生关系 篇8

一、默契的基础——提高自身素养

“学为人师、德为世范、行为表率”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达到的境界, 更是展示教师魅力的法宝。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 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崇高赞誉, 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义不容辞。

1. 作为教师, 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

“德者, 师之帅也。”要想在学生中建立崇高的威信, 树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是一个正直、诚恳、公正的人。真心做人, 诚心帮人, 公平待人,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亲切关怀。就像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说过:“站在讲台上, 要有一个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 但感情不可对立, 万不可有偏爱、偏恶, 万不可讥笑学生, 以鼓励夸奖为主。淘气或成绩不好, 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 加以夸奖, 不要发脾气。站在讲台上即是师表, 要取得学生的佩服”。“亲其师, 信其道”, 这会让学生产生愉快, 自信的情感体验, 并转化为积极要求进步的内在动力。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还必须一视同仁, 切实关怀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得到新的提高。教师只有做到了以宽敞的胸怀关爱全体学生, 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以心灵感受心灵, 以情感赢得情感, 师生情感形成强烈共振,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才能够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2. 作为教师, 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 当今的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网络、电视、报刊等等。所以他们无论在知识面、社会认识水平、个人胆识、交往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方面已经迥异从前。面对这帮“小大人”, “先生”的先知先觉, 捉襟见肘, 课堂的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受欢迎。如果继续得过且过, 不思变更, 沉醉于“半桶水”而悠然自得, 必将最终失去神圣教坛的主角地位。所以,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不仅语言上与国际接轨, 学识与眼界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博览群书, 知识渊博, 成为“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 成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老师, 成为古今中外皆有涉猎的老师。作为英语老师, 不应该局限于具有丰富的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应该具备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譬如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在教授两个不同地方地理位置的介词时, 如果两个地方的位置关系这样:A B, 那么我们就说“B is on the east of A”;如果两个地方的位置关系这样:AB, 那么我们就说“B is to the east of A”, 如果两个地方的位置关系这样:A B, 那么我们就说“B is in the east of A”。

这不也要求英语教师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吗?那么渊博的知识从哪里来?当然, 渊博的知识来自于学习。向书本学习, 向大自然学习, 向生活学习, 还要向孩子学习……通过学习改善教学方式, 通过学习充实知识仓库, 通过学习提高语言修养。尤其我们语言老师讲台上一站,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海阔天空, 滔滔不绝;说起话来, 铿锵有力, 抑扬顿挫, 声声悦耳, 娓娓动听。学生的眼球被吸引, 学生的耳朵被吸引, 学生的心更是被深深吸引。心心相贴, 师生关系在心灵上产生默契。教师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养, 才能够吸引学生, 感动学生, 从而形成默契的师生关系。所以, 提高自身素养, 是形成默契关系的基础。

二、默契的关键——走近学生, 彼此尊重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情感, 学生才有可能愿意与教师交流, 从而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呢?

首先, 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 很容易让我和学生之间拉开距离。为了让学生贴近, 了解我, 每当我走进一个新的班级, 我都会向学生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自我介绍, 把我的长处和短处都告诉他们, 让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现在他们面前, 使他们从心理上消除对英语这门学科的畏惧, 让学生们从喜欢老师开始喜欢英语。

其次, 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心里, 基础是彼此尊重。在课堂教学中, 我放下老师的架子, 在小组活动时, 我会加入到他们中去成为小组成员之一, 和他们一起说英语, 一起游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友好与亲切, 同时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另外, 我还会努力去了解学生, 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害羞性格内向的孩子, 多一点鼓励与赞美;对头脑聪明却不善自控的学生多一点肯定与鞭策;对成绩不突出却有特长的孩子, 尽量寻找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与他们一同奏出和谐的韵律。在了解学生的时候, 我都会记住他们的生日, 并在日历上做好记录, 在每个 (上接第237页) 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 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我比平时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比平时更亲近、更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一些细小错误, 会给予包容, 婉转的指出。如上课打瞌睡, 可自己站起来一会, 老师不会怪你的;对趴在桌上睡着的同学, 边讲边走到他身边, 轻轻的摸摸他的头, 让他从瞌睡中醒来, 并给予鼓励的眼神, 这样既不会伤学生的自尊, 也不会影响上课的进程。

三) 学会自我欣赏。

在学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满自信, 还必须要让他们学会自我欣赏, 要让他们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识。在学习中, 要把自己的优点、长处, 满意的成绩、事情都拿出来, 自己欣赏, 也可向老师、同学、家长“炫耀”一下, 时时拥有一种思想, “我能行”“我真行”“我能成功”“我不比别人差”, 为自己记住一个单词而加油, 为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庆喜, 为自己攻克了一道难题而拍手鼓掌……我让我的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

四、注重家校联系

在临近中考时, 不仅学生紧张, 连家长都紧张起来了, 唯恐自己的孩子考试不好, 不能上重点高中等一些好的高一级学校, 经常给孩子制造紧张的气氛, 甚至要求孩子晚上看书看到几点几点;一些家长也时常打电话来诉说, 自己的孩子学习不认真, 老早就睡觉, 说说他还不服气, 还要顶嘴, 倔脾气倒来了;有的甚至到学校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临近中考, 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 也能缓解家长对学生的压力。

如有一位学生, 资质很好, 成绩在班中数一数二的, 家长对她很严格, 为了她能安心读书, 特意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 中午半小时的休息也急匆匆为孩子烧好饭菜, 晚上要孩子看书看到很晚。这孩子本是个很自觉的人, 家长的做法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在木渎中学英才班提前招生考试中, 她没有考上, 得知消息后她沮丧极了。放学后我特意让她留了下来, 和她谈心交流, 开导她;并打电话给她家长, 进行交流, 不要给孩子眼色看, 不要用言语刺激她, 孩子本已很伤心了, 再说她孩子会受不了的, 应给以安慰, 这次不行, 还有中考, 她是有理想的人, 是个懂事的孩子, 让她自己调整, 会从这一挫折中走出来, 会考好的。第二天到校, 我观察了孩子的情绪, 基本稳定, 有时能看到她与周围同学在说笑, 但更多的是埋头钻研, 课间抽空问她, 昨晚你父母说了你吗?学生说:没有, 只是安慰我, 还有机会的。随后几天又和她母亲交流, 不要让孩子再熬夜到很晚, 注意适时休息。从早上孩子到校的时间来猜测, 孩子睡得早了。经过多次交流, 该学生复习阶段很稳定, 最后以669的中考成绩被木渎中学录取了。

大多数学生在临考前遇到的问题是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一些学生因考前过度紧张还常常发生失眠。即使有的学生能及时入睡, 但其睡眠质量也不高, 如睡眠不深、整夜做梦等。我就通过家校路路通提醒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尽量让孩子早睡, 能多睡一会, 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质量较好的睡眠;休息天也可让孩子进行多时段的睡眠, 因为对脑力劳动过大过强的人来说, 多时段的休息是调节过度紧张的有效方法, 这已被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的切身经历所证明。其次提醒家长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营养。

实践证明, 我在中考前对学生的管理和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中考时同学们都满怀信心, 自信地迎接着考试;中考成绩出来后, 有26人上重点高中的线, 最高分678分, 大多数学生都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学校。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真诚相待, 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首先, 教师要善于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从而培养师生情感心灵上的默契关系。其次, 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 走近学生,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老师, 奠定师生默契关系的基础。最后, 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法, 传授学生学法, 从而深化师生教学默契的关系,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9

关键词:农村教师,师生关系

近年些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形势下, 吸引了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教育行业。如今战斗在教育一线的大都是青年人, 这个肩负改革使命的群体也备受世人关注。

青年教师经过几年高等学府的深造, 接受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知识, 毕业后大多数在广阔的农村参加工作, 他们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 都想在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来。在由向教师角色的转化期间, 青年教师们在理想和热情的驱使下, 一度因为和中学生的年龄差距小, 共同语言多, 迅速营造了良好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但经过毕业工作的发烧期, 青年教师摘下变色镜, 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 面对现实中农村教育条件和管理方式的相对落后、环境的闭塞、学生素质的低下、生活的清苦劳累等现实问题时,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不少农村青年教师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本就年轻的教师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失去了更多的耐性而渐趋急躁, 由于头脑的不冷静, 因此做起事来过于武断草率。导致师生之间矛盾不断, 师生关系趋于紧张, 不仅影响了教学秩序和进度, 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且成了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小的障碍,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恐怕长此以往真的“国将不国”了。

面对此种情况, 师生心中似乎各据一理, 且不免委屈。解“灵”还需系铃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需要加大教育改革进程, 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和转化各级院校办学理念和体制, 以改变外界条件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且更需要教师本人深挖自身不足。

一、教师要勇敢面对现实, 摆正心态

农村经济落后, 教师待遇低, 环境闭塞, 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彻底改变, “全面促进, 畸形发展”和“片面发展智育追求升学率”为主要任务的应试教育仍垂死挣扎在农村校园里, 当看清这一现状的青年仅凭个人力量, 一时无法扭转局面时, 痛苦不言而喻。同时农村青年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大都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小公主”、“小皇帝”, 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要星星不给月亮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人格方面不健全, 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精神严重匮乏。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自我意识强, 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对他人感情淡漠。农村家长素质相对较低, 认为读书无用, 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 对学生起了消极影响, 致使其学习动力不足, 成绩不佳, 与教师的理想要求大相径庭。教师不免滋生厌倦、急躁情绪, 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要知道这个客观现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是仅凭个人一时就能改变的, 正因如此, 更需要我们摆正心态勇敢面对, 热爱和关爱你的每一个教育对象。面对一片荒原, 只有用热情和爱心去开垦才能取得收获, 不要一味的埋怨、叹息。

二、教师要精心备课、上好课, 以业务水平、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教师要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精心备课, 备好学科的内容, 备好学生, 运筹于帷幄之间, 上好课以决胜千里之外。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互相交流, 互相沟通, 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发展,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此, 上课时我们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摒弃教师高高在上的“填鸭式”教学。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投入到学习中,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生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以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

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耐心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就怎样, 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 可由教师随意支配, 也不是泥土或石膏, 可由教师任意捏塑。当教师的精心备课和上好课的良好意愿受阻时, 教师要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 学生自身意志的独立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克制情绪, 加大自身耐力的培养, 告诉自己面对现实循序渐进。

四、教师针对不良行为现象, 要合理的运用“评价语言和行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人, 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予以具体解决。如对于有智障现象的学生, 成绩不理想, 课堂表现不好, 迟到早退屡有发生, 我们分析主要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导致自信心不足, 要真心鼓励其努力学习, 树立不断赶超别人的自信心并婉言规劝其从遵守纪律做起, 并给予生活上照顾。又如对智力正常, 纪律涣散的、惰性较强的学生, 不可动辄武力相加, 讽刺、辱骂, 要视其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对待, 尊重其自由、人格, 予以适时引导, 施加压力, 转移其有意注意, 并采取其多种督促方式。

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0

1 互相尊重

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尊重是爱的表现形式, 彼此的尊重是师生交往的润滑剂。不尊重别人等于孤立自己, 尊重学生等于尊重自己。同时, 尊重学生可以使学生充满自信和活力。“爱人者人恒爱者, 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怎样去尊重学生呢?

首先, 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如果教师的言行中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愿, 就会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有能力、不可缺少, 从而建立自信心, 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 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 (1) 教师批评学生时, 不能侮辱学生, 批评时不要带脏字、脏话, 要讲究方式、方法, 切不可简单粗暴; (2) 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备课, 讲课; (3) 学生主动来找你谈心时, 你应该热情对待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反之, 教师如果随意呵斥、责备、惩罚学生, 让学生常常感受到委屈, 羞辱, 学生会认为自己无能, 被其他学生看不起, 从而丧失自尊和自信, 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 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

其次, 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如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17条原则:“凡幼儿能做到的, 让他自己做;凡幼儿能想到的, 让他自己想。”教师不要事事代劳, 否则学生会失去了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乐趣, 学生会永远长不大的。

再次, 教师还应在平时的工作、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自己。比如:学生碰到老师应该主动地问老师好。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时, 应该虚心地接受;如果教师批评错了, 误会学生了。学生也应该心平气和耐心地告诉教师原委, 当面不应该顶撞教师;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主动完成教师教给的学习任务, 这些都是尊重教师的表现。但要真正让学生尊重老师, 老师应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表率。

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要付诸实践, 一次两次不够, 要尽可能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互相尊重的思想教育, 长期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尊重的氛围。一个班集体成员要在言行中自尊自重, 尊重别人, 互相尊重, 这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 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每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会受益非浅。

2 互相关爱

教师应该关心、热爱学生。鲁讯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 “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只有热爱学生, 教师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学生才能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学生就如禾苗, 爱就如水, 就如肥, 如果学生有了爱, 就像禾苗得到了水, 得到了肥, 就能茁壮成长。同时, 爱是相互的, 只要教师对学生付出了爱, 必然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爱, 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师生之间会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拥有一颗爱心。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谈得上爱学生呢?爱学生实际上非常简单, 需要教师时时刻刻的做到。如:教师对学生的一句问候, 一段鼓励, 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影响学生的身心。教师应该有一双体察入微的眼睛, 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 把握学生的动态, 善于和学生交流, 作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 教师应该充当父母的角色, 对学生嘘寒问暖, 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排解学生内心的苦恼。

教育学生的时候, 教师要学会转换自己, 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优点, 告诉学生, 我们需要怎样, 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 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批评他, 而是在爱他, 关心他, 为他好;他一定会用心聆听和接受。

不论学生犯再大的错误, 当他站在你面前时, 你永远要坚信, 他也有优点, 他的内心深处也想着做名好学生, 也想学好, 也想积极向上, 努力奋斗。作为教师, 你应该会穿透学生那使人生气的表面现象, 看到他那广阔的稚嫩的心灵。

著名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 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不复存在。”爱的河流是双向的, 并不仅仅朝着学生的一个方向流去, 它会反作用于教师, 会带来情谊的反馈信息。也就是说, 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爱的满足之后, 会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学生也从教师那里学会了关爱, 关爱同学, 关爱父母, 关爱学校, 关爱社会, 形成了良好的个性。

3 为学生服务

(上接第55页)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 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应该把更多的权利, 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翁。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那些学习差的也应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讲解, 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

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温和、微笑、精神饱满、着装整齐。在课堂上, 教师不要以权威自居, 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必要时教师可以从热心于指导学生的“指导者”形象转换为观察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或参与学生讨论的“参与法”;教师不必急于公布答案, 应该宁可放弃自己的权威形象而换来学生的奇思妙想和自由创造。班级管理亦是如此, 班集体的活动, 班主任不应该大包大揽, 应该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完成, 班主任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班集体的主人还应该是学生。这样, 学生的兴趣高了, 干劲大了, 能力也增长了,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4 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天才,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拿学习好的与学习差的相比;挖苦、讽刺那些学习差的, 会使他们因此变的没有信心。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 但不是没有一点儿优点, 也并不是智商差、能力低, 相反某些地方优于学习好的。并且有人做过统计, 长大后, 事业成功的并不都是学习好的。

教师爱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容易做到的, 只有做到能爱学生, 才是可贵的。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 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心的爱。”教师要以一视同仁的心, 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心不要只想着那些学习好的, 应该给予那些学习差的更多的关怀;教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 博大的胸怀, 容纳不同性格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容纳不同学生的不同看法, 并将这些不同的意见给予同等的重视和关注, 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思想正在被人关注。在班级管理上, 处理学生矛盾时应该对事不对人, 让学生从心里服气, 从心里化解矛盾。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学生是在愉快、和谐、良性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够品尝到教师工作的真正乐趣, 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戚建庄, 王北生, 王洪元.班主任工作艺术.华夏出版社, 1991.3.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1993.8.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1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们想飞上天去,他们想潜入蚁穴。因此这足以说明在我们这些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当中,最敢于幻想,最具有活力,最能代表生命之美的莫过于孩子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感到光荣。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把它看作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因为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的感动。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更多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教育”这个曾经让人一说起就想到“头悬梁,锥刺股”等冰冷字眼的两个字,闪耀着无比的人性光环,可以说,教育从来没有什么时候让我们感到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充满人性美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把“育人”放在首位,以学生为本,用富有人性化的理念去教育、去感化、去引导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所需,用爱心与热情去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品格的顶天立地的人,应该是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

我们常忙碌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考卷上那不断波动的分数倾注我们所有的精力。但当我们冷静下来审视我们的工作,看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时,突然之间会感觉特别失败。因为我们忽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育人!

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其实,孩子的成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我们——孩子的老师们。当孩子缺失家庭的引导时,我们应该肩负起责无旁贷的使命来,与孩子交流,引导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引导力量。

我现在是我校四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四年级的同学可以说正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年龄段,他们少了几许幼稚,开始把他们的触角伸向他们身边的社会,充满好奇地去观察、去模仿他们身边的一切。前段时间,班上就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开始涉足网吧、游戏机室。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就会关闭起心灵的窗户,与老师和家长产生敌对情绪,以致于在言行及思想上离正确的方向越走越远。于是,我比平常更加关注他们,课堂上注意他们的学习状态,不时地表扬他们的进步。看着他们脸上灿烂的微笑,我相信我的关爱便是他们生活中的阳光,我也自信我的关爱能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

帮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格、智慧的头脑,这是我工作的目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呢?

首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它传承文化,传递情感,包罗世间万象,它总是给人厚重而温暖的感觉。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要把学生引进语文的天地,教师只有放下权威的架子,才能保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畅通的情感交流的渠道。才能让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压抑和强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他们才可能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次,教学中我追求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算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那就是课堂中充满深情的阅读、细腻的情感体验、激情的思想碰撞和精彩流畅的语言表达。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我们的教材为我们准备了一篇篇非常有质感的文章,细细地去品读,感觉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无不向我们传递一种真切而生动的、感人的信息。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课,小峰为奶奶晒过的棉鞋里装着阳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一课,这样写到“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像这样温情而亲切的文字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不胜枚举。教学中我喜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去用心的阅读,去体会这种语言的质感。我相信只有体会了这种质感,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获得细腻的情感体验。

有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道:“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令人惊奇的风景产生”。这里所说的“令人惊奇的风景”指的就是学生与文本交流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体验交流中产生的思想碰撞,并将这种思想碰撞付诸精彩流畅的语言把它展现出来。

我上了题为《聪明的使者》一课,这篇课文讲了唐朝时吐蕃国的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的历史故事。文中写道由于求婚者众多,皇帝只好用让这些使臣们比赛智慧的办法来确定文成公主的婚事。同学们被这段千古流传的美好姻缘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用心地阅读着,总想把课文读得最正确、最流利。他们用心地体会着,总想把每一句话都读出它应有的语气来。读着读着,好多同学纷纷举起了小手,他们像往常一样,希望能够把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说出来。这既是一种分享,也是他们展示自己,获得成就感的一种方法。

在研读禄东赞如何巧解难题的语句时,同学们一方面折服于禄东赞的智慧,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他聪明绝顶,有的同学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更有一个女同学这样说道:“没想到一只小小的蚂蚁到了他那儿,却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真是了不起”……另一方面同学们自己也动起了脑筋,有的同学说:“分辨根梢的问题可以用秤称的办法,把木棍分成两截,重的一头是根,轻的一头是梢。”有的同学说:“穿那不但小,而且里边还弯弯曲曲的玉石洞眼可以用这样的办法:用铜丝引线,因为铜丝有韧性,可以弯曲。”有的同学说:“还可以用水冲丝线的办法穿玉石洞眼”……

发言时,同学们比谁说得响亮,比谁说得流畅,比谁说得深刻。他们的发言就像课堂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是学生完全融入文本,情感升华的体现,也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体现。我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工作中我始终把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思想的魅力,感受表达的乐趣,并学习表达的智慧,培养他们热爱语文、亲近语文的情感,从而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2

没有一个老师不想和学生搞好关系。没成为教师之前,我把自己的育人生涯想象得非常美好:“我的学生活泼聪明,听话懂事,勤奋好学,我会像《十八岁的天空》电视剧里面具有民主平等意识的教师一样,和我的学生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相处,我就像她们的知心姐姐一样,孩子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快乐会与我分享,有什么苦恼都会来找我倾诉,在我的轻声细语下顿悟,而后继续展露她们的朝气和张扬的笑脸!”多么美的一幅画,多么理想的校园生活!但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工作之后发现,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工作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比起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学生有两种特征比较明显,一是大多学生有比较强的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即自卑心理;二是不爱学习。

对于第一种现象,需要班主任投入极多的关心、耐心、爱心等情感去呵护她们,进行赏识教育。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之心者,莫先乎情。”这真实地道出了真挚情感的重要。学生对感情是十分敏感的,能够体会其中的真诚与虚伪,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要想获得她们的真诚相待,首先就要真诚地对待她们,与她们真诚地沟通,及时了解她们的真实情感与处境。面对面促膝长谈当然是大多数教师常用的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你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更好地捕捉到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及时加以疏导;除此之外,随着当今网络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面对面”,比如非常流行的一些即时聊天工具,通过这些平台有助于消除学生对老师的距离感,更有助于学生的畅所欲言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实践中,我感觉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很多平时比较内向的孩子也能够在网上对着教师说出心声,当然这样的方式,也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实做班主任以来,最让我忧心的是学生厌学,职校生不爱学习的特征非常明显。我一向坚信“严师出高徒”,认为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体现老师育人的本分和责任,只有严格的纪律和严格执法、令出必行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好习惯的学生。因此,我在日常管理中处处严格要求,既然你们不喜欢学习或者不主动学习,那我就督促你们学习,多看一点好一点,多学一点好一点。抓紧一切时机和实例做关于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学生有错误必须要求她们及时改正。这样的思想本来是没有错的,希望学生能够改变懒散不爱学习的习惯,多学一点知识,少走一些弯路,而且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一个良心活,你对学生负责才会对他们严格要求。但是,一味地严格要求难免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刻板固执,不理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难以沟通,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有尊重自我的心理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他们往往不喜欢来自教师的正面教育,不喜欢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喜欢别人将观点强加于自己,甚至对说服教育抱有明显的反感,因此,我们思想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使我们的工作陷入僵局。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教育目的隐蔽、间接的“模糊”教育方法,尽可能不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教育他,而是让他觉得这样的谈话是朋友之间的谈话,老师是可以倾听他的心声、值得信赖的朋友,这样可以使学生消除不平等感和戒心,在亲和融洽的氛围中,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自身的要求,使教育效果巩固而持久。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但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谁能无过?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不能逢错必究,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以机会。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宽容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妙法。

上一篇:通道绿化下一篇:WiFi定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