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和谐关系

2024-05-29

自我和谐关系(共12篇)

自我和谐关系 篇1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自我和谐性的发展水平不仅反映了个体适应能力, 也反映了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的心理调适能力的高低。所谓自我和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即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 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 即一种不和谐状态。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 并因而为心理障碍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应付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过程, 指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应付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 对身心健康保护起重要作用。职校生在初中之后就进入职业学校, 高中阶段经历的缺乏使得个体的经验与自己的期望难以协调一致, 在面对各种生活应激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本文拟以应付方式为突破口, 探讨职校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高职校生自我和谐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江苏省扬州市三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以班级为抽样单位、年级为抽样层, 随机抽取学生共770人。发放问卷共770份, 收回有效问卷68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4%。其中男生254名, 女生427名。涉及四个年级, 一年级251名, 二年级183名, 三年级225名, 四年级22名。

(二) 方法

自我和谐的测定采用自我和谐量表 (SCCS) , 该量表根据罗杰斯 (Rogers) 的自我和谐理论编制, 经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 主要反映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 分数越高, 表明自我和谐越低;自我的刻板性主要体现个体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刻板程度, 反映个人较为古板、僵化, 不能根据事情的变化作出一定的改变;自我的灵活性则与自我的刻板性相反。三个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分别为0.85, 0.81和0.64。该量表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应付方式的测定采用应付方式问卷, 该问卷有62个问题, 包括6个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其中, 根据六种应付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应付形式:成熟型 (解决问题—求助) 、不成熟型 (退避—自责—幻想) 和混合型 (合理化) 。该量表6个因子一周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2, r2=0.62, r3=0.69, r4=0.72, r5=0.67, r6=0.72 (P<0.01) 。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调查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施测前由主试介绍施测目的, 讲解注意事项, 打消被试疑虑, 鼓励学生真实作答。采用无记名答卷的方式, 测试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 当场回收。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职校生总体自我和谐情况根据量表得分计算自我和谐总分, 方法是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 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 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以低于74分为低分组, 75~102分为中间组, 103分以上为高分组。本次调查中职校生自我和谐不同程度的分布情况见表1。职校生自我和谐分量表得分与常模比较见表2。表2结果显示, 职校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上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 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职校生自我和谐与应付方式的Pearson相关分析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得分与应付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型应付方式呈显著性负相关, 而与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以及混合型应付方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自我的刻板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应付方式是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 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自我的刻板性”得分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和混合型应付方式, 而得分越低的个体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付方式;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应付方式是解决问题、求助, 而与自责、退避、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得分高的个体, 倾向于使用成熟型应付方式, 而得分低的个体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以及混合型应付方式。

注:*P<0.05**P<0.01 (下同)

应付方式对自我和谐的多元回归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个体应付方式对自我和谐的预测程度, 运用逐步多元回归, 以“自我和谐”总分和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 考察六种应付方式的回归效应。结果表明, 自责、幻想、退避的不成熟应付方式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解决问题的成熟应付方式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合理化的混合型应付方式与退避的不成熟应付方式“对自我的刻板性”有正向预测作用, 求助的成熟应付方式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的成熟应付方式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自责的不成熟应付方式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

讨论

职校生的总体和谐情况以及与大学生常模在分量表上的比较显示, 自我和谐高分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3%, 这表明职校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不和谐问题。同时, 职校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上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 说明一方面, 职校生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 自我和谐度较低, 另一方面, 职校生的思维灵活性较高, 善于根据事情的变化作出一定的改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职校的学生年龄较小, 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 极易受到周围各种环境的冲击, 但是正因为年龄较小, 身心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他们敢想敢做, 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

自我和谐与应付方式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表明:采用成熟型应付方式有助于促进职校生的自我和谐, 采用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和混合型应付方式对其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这与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从中可以看出应付方式能够有效地预测职校生的自我和谐性。由于升学竞争激烈, 部分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入高中而进入职业学校, 他们对自身缺乏信心, 感到前途渺茫, 容易产生一些自卑、自责的负性情绪, 往往采取退避的方法来应付周围现实问题;同时, 由于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 获得中专或大专学历的职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受到排挤, 加之教师、家长对他们持有较低的期望值, 不断强化着职校生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观之, 可以以应付方式为突破口来提升职校生的自我和谐性。如果个体能以积极的态度、灵活的方式去寻求帮助, 解决问题, 就会尽快地从内心冲突中摆脱出来, 并且在此过程中个体应对各种困境的经验不断得到丰富, 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不断得到修正, 最终完成自我与经验的再统一, 达到自我和谐状态。因此, 家长、教师应在充分认识职校生特点的基础上, 采取恰当办法, 注重对职校生应付方式的培养, 使其善于使用成熟型应付方式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智, 郭磊魁.成教大专生心理防御方式与自我和谐性发展水平的比较[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2, (2) .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12) .

[3]桑青松, 葛明贵, 姚琼.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生活应激、生活满意度的相关[J].心理科学, 2007, 30 (3) .

[4]李昊, 李志凯, 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8) .

[5]李莉, 陈水平.女中专生自我和谐性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13 (2) .

自我和谐关系 篇2

目的 评定广东省湛江市1350名初中学生自我和谐状态,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包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在内的初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发现初中学生在发生自我不和谐的3个维度之中有18%的.人进入高分组;其中男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上得分48.42±8.72,显著高于正常值;而男女生在自我和谐3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自我和谐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症状的变异量.结论 初中学生目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状态堪忧.

作 者:左银舫 李梓 李凌 Zuo Yinfang Li Zi Li Ling 作者单位:左银舫,李梓,Zuo Yinfang,Li Zi(中国.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524048)

李凌,Li Ling(湛江市妇联)

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篇3

我们一直提倡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民主和文化,是实现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关怀的根本所系。所以,研究发展的、动态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一直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与实践的焦点,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一、当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其原因

大量的调查和实际观察也表明,当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伤害较大的主要是疏冷与功利,对立和冲突。

疏冷与功利究其原因,大背景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反映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某些人在注重实惠和实用,追求物质需要的人际交往;作为教师也有自身主观的因素,社会蔓延的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使一部分教师心理失去了平衡,背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将师生关系演义成利益关系;再有家长当,有相当部分家长,不适当地运用物质手段,介入师生之间的交往,导致单纯的师生关系变得复杂和庸俗。

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的原因,一是教师与学生社会评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经验等认识及需要的差异,使双方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反而产生了分歧、对立和冲突;第二,教师教育教学中权力主义与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和逆反心理的对立,构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三是作为自然人的学生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能力差,教师修养欠缺、教育教学能力差等自身人格素养的某些不完善,也是此种不良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思考

学校教育的双边活动过程,一般意义上,教师主导教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二重结合。作为活生生的、有思唯能力的、有個性特征的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教导下主动参加教育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公认的一种自然结合、同时也是一种必然结合的师生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处于组织领导的地位,身教、言教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课外辅道、校内外活动、作业面批、家访等等都使师生关系的发展,在直接的渗透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并呈现时空的广延性。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也必须看到并承认教师与学生在年龄、职能、经历、知识、水平、阅历等方面的不同,成为师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不一致性,甚至因教育行为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学生不理解、产生对抗情绪,这就是师生关系差异性。

师生关系的客观性、渗透性、差异性,最终都应指向能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或显或隐的、长久的教育性。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所谓“度德而师之”,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是最正常的、充分体现教育性的师生关系。

三、育人观的改变和铸造教师人格魅力

要构建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铸造自身人格魅力,特别要真正投身新课程标准的建设中去。

当前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形势令人担忧。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的社会教育环境,并不像抓计生一样见效,家长、学校、社会,甚至领导的“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思想观念不见明显好转,加上媒体渲染报道,相反愈演愈烈。不堪重负的应试压力,使得师生关系少了情感的关怀、少了将心比心的理解、少了彼此的更多尊重与关爱,教师任劳任怨,学生废寝忘食,他们作为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得不到有效关注、合理宣泄,现阶段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与育人观的偏颇不无联系。因此,花大力气改变育人观,已是刻不容缓。

而作为教师本身,则应大力铸造自身人格魅力。因为,这是“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的亦朋亦友、良师益友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石。

学识广博、才艺丰富、专业技能精湛、个性慈善,最好还能语言幽默风趣等等,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但要铸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更多地得到学生的尊重,我想最根本的是懂得尊重并知道如何尊重学生人格。要知道学生是人,是充满思想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做老师的,万不可把学生当作器物瞎摆弄。要知道以气压人,只会收获抵触,导致在学生的心里名录中将你从可接纳者淘汰出局,而拒你于心门之外的悲剧。提倡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就是要我们换位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懂得尊重其人格、思想,尊重其感情、言行,甚至尊重他们的幼稚和天真。

四、和谐师生关系与疏导校园情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某种程度讲,师生关系的紧张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需求的不适应所致,由此引发了学习负担过重、德育实效性不高,厌学情绪渐滋暗长等矛盾的产生。和谐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个矛盾,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规律,力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和谐,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这种最大化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效用的理想境界,对于我们讨论和谐师生关系,应当说大有借鉴。

除了如前所述的评价体系与育人观的转变,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谐师生关系重要的是教师应不断提高施爱能力。教师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而鉴定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疏导校园情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凡是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都喜欢逆向思维。如果教师能够以逆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从而收到正向思维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眼下的学校德育和学生在社会上遇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常常发生冲突,学生在看到光明背后的“垃圾”情况下,产生肮脏感和受骗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恰当运用辨证思维,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在为学生逐步接受中增强教育的效果,并鼓励学生积极的逆反心理。

同时,要积极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立体教育模式,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

自我和谐关系 篇4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从某大学各院系,随机抽取大学一年级本科生400人作为研究对象,得到有效问卷378份,其中男生132人,女生246人。

研究工具:①自我和谐量表[5]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该量表包含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采用5点式(1-5)评分,得分越高,自我的和谐程度越低。②症状自评量表[6]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该量表包括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题目,采用5点式(1-5)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方法:将上述两个问卷装订成册,在同一时间内对被试者进行集体测试。测试开始之前作详细指导,特别强调保密原则,声明测试结果对被测试人的个人发展不会起任何影响作用,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2.0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自我和谐量表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1是自我和谐量表的3个因子与SCL-90的9个因子及总分的Pearson相关矩阵,相关系数大多在0.2-0.5左右。表1显示除灵活性与强迫症状和偏执因子在0.05水平显著外,矩阵中的所有相关系数均在0.01水平显著,说明两个量表各因子之间确实有关系。其中自我和谐总分和自我和谐量表的两个负向因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与SCL-90的全部因子均呈正相关,表明这些自我和谐因素的高分者与较高的SCL-90得分一致。自我和谐的1个正向因子(自我灵活性)与SCL-90量表的所有因子均呈负相关,表明这个自我和谐因素的高分者与较低的SCL-90得分一致。

注:*P<0.05,**P<0.01

2.2 自我和谐与SCL-90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个体的自我和谐程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心理症状的变异量,我们分别以SCL-90总分和各因子为因变量,以自我和谐量表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2列出了以自我和谐的三个因素预测SCL-90的分量表得分时,进入回归方程的自我和谐因素的名称、标准化回归系数(β值)和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R2)。

结果表明,SCCS可以解释症状自评量表9.8%-31.1%的变异量。在进入SCL-90回归方程的自我和谐因素中,除强迫症状与偏执两因子外,自我的灵活性与SCL-90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均呈负相关(β为负值),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的刻板性与SCL-90及各症状因子分均呈正相关。

*β值均达到0.05,0.01或0.001水平显著

2.3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组的自我和谐均分比较

以SCL-90总均分等于2.0为分界线,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组比较,经t检验发现,两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在自我和谐量表上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见表3)。心理健康水平高(总均分<2)的学生组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心理健康水平低(总均分≥2)的学生组,而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组在自我的灵活性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组。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学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自我刻板性显著较低,自我的灵活性显著较高。

***P<0.001

3 讨论

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7],各种自我协调统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尊自信,引导大学生走向成功[8]。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考虑每一个自我和谐维度或自我和谐因素(相关分析),还是综合考虑自我和谐特点(回归分析),自我和谐因素都可以解释个体心理健康的变异情况,一般能解释心理健康状况变异的9.8%-31.1%。其中某些自我和谐因素与SCL-90正相关,另外的一些则是负相关,而且相关程度比较高。由于心理健康还会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自我和谐因素单独对其变异的解释达到这种程度就已经相当高了。

本研究中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既有一致,又有不同。无论是相关还是回归,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SCL-90的所有因子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这表明大学生自我不和谐的程度越高,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越多,与赵冰洁等[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相关分析中,自我的灵活性对SCL-90的所有因子有着显著的负相关作用,而自我的刻板性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并且在回归分析中,自我的灵活性对除强迫症状和偏执以外的SCL-90各因子也有着显著的负相关作用,自我的刻板性对躯体化、恐怖和偏执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综合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稳定特点,也只有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相关和回归分析中均与SCL-90正相关,即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组的自我和谐均分比较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表明相对于自我灵活性,自我不和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更为突出。自我的灵活性反映的是个体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特点,自我灵活性高的个体,往往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决办法。而自我灵活性低的个体,思考问题时往往具有片面性,容易一叶障目,只顾其一,不及其余,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他们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在相关分析中,自我的灵活性与SCL-90的所有因子均呈负相关,在回归分析中,该因子与SCL-90的大部分因子均呈负相关,较高的自我灵活性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致,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组的自我和谐均分比较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与王登峰(1994年)得出的自我刻板性仅与偏执有显著相关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自我的刻板性与SCL-90量表总分和各症状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自我的刻板性得分显著低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在对大学新生进行的SCL-90回归分析中,自我的刻板性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说明现在还不能确定自我的刻板性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了某大学2007年入学的学生,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大学新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r=0.459),而且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新生在自我和谐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对大学新生影响最大的是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其次是自我的灵活性。结论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和谐性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新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Rogers CR.A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M].In S.Koch(Ed.),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McCraw-Hill,1959:184-256.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3.

[3]崔红,王登峰.人格维度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370-372.

[4]Rogers CR.Aprocess conception of psychotherap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8(13):142-14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4.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

[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4.

[8]肖沛雄,陈国海,许国彬.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55.

自我和谐关系 篇5

石元辉

这学期以来,如何构建和谐班级一直是我积极思考的问题,诚然,和谐班级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要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卫生环境、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等等。本文仅就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构建和谐班级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笔者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自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班级而言人际关系应包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甚至包含学生与学校其他人员以及学生与社会上的各类人的关系。而这些众多而复杂的关系中最重要且与构建和谐班级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一、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基础。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⑴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哪一位教师愿意看到自己的课堂组织混乱、难于驾驭?哪一位教师愿意上课时表达不畅,思想阻滞,甚至词不达意、学生不知所云?哪一位教师愿意使自己的教学毫无生机与活力,学生要么嬉戏打闹,要么闲谈聊天,甚至昏昏欲睡?而要避免这所有的一切就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人有句话说的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堂上我们要想做到沉着自信,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深入浅出,驾驭和调控课堂上的一切突发事件,使学生听我们的课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轻松上好每一节课,既能使师生感觉良好,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仅要在理论方面做到读万卷书,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在实践方面也要做到行万里路,努力做到学识渊博、技能精湛、成为教育过程中的能手,甚至艺术家和诗人。这一点对班主任而言亦是如此,渊博的知识对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构建,无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⑵ 教师的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我们的讲课必须注重“必须”和“够用”两个度,即把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一些枝节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可适度降低难度。我们面对的是中职学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习习惯不够好,只是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避免上课时“目中无人”即只顾自己讲全然不顾学生接受能力和课堂反应的授课方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既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适宜于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班级管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管理中应从本班实际出发,探索适于本班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笔者在管理春季班学生时,由于初次当班主任再加之面对的是一个背景较复杂的学生群体,他们当中有些人初中没有读完,有的打工归来又开始读书。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且学习主动性不太强,学习态度不好,开学伊始就有学生因与老师发生矛盾而被学校开除,这一学期以来先后有3名学生旷课次数在20节以上,且班级整体纪律性比较差,就是这样一群学生,对他们的教育更应从实际出发,严格管理的同时,不断引导教育他们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团结向上的班风和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学风,基本达到了学初的预定目标。

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加强情感的交流。这一点对于班主任而言尤为重要。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尊重、激励和宽容每一个学生,从而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和阳光。

尊重就是要呵护学生的自尊。这一点在我们职业学校无疑有特殊的重要性。我们的学生使普通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大都缺失自尊,他们有着兴趣广泛、适应性强、情感丰富的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胸无大志、怨天尤人、缺乏主见、自我中心等固有缺陷。他们的自尊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作为教师,更应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安详、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激励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激情。作为教师善于赏识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略有感触。教学中学生可能会为你给自己的作业评语写上“非常好”而欢喜若狂,也可能因为你哪怕不经意的一句批评之辞而泪水沾襟。班级管理中有些平时比较好动的学生会因为你的赞美而主动承担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有学生会因为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宣称再也不参加班级活动,而作为班主任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

宽容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传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犯错误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教如何看待学生犯错误。面对学生的过失,因势利导并给与理解和宽容,是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错误及

其危害性,不失为实践证明的明智的做法。

二、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条件。

学生之间形成生活中团结互助,文明交往;学习中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关系是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的理应具备的条件。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利用运动会、文化技能节、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的一切有利时机引导并教育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在日常管理中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解决,促使学生之间文明交往、共同进步。

三、教师特别是班级管理者(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班级的促进因素。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充分而及时的沟通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有特殊的实际意义。

总之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班级的建设,同样积极构建和谐班机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德育论文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构建和谐班级的关系

石元辉

自我和谐关系 篇6

體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辱师事件时有发生、师生冲突不断升级已成为校园中极不和谐的音符。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构建和谐校园?我认为从教师出发应做出以下努力:

一、应加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

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对以往的教育教学进行扬弃,应深刻地认识到:“新时期的学生是怎样的学生?”、“新课程下的教育应该怎样进行?”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需依靠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重树教育新理念来实现,因此我们除了“以人为本”外还应具备以下理念才可以做到知此知彼,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施教。

1.成功教育理念。

2.多元智能理念。

3.分层递进理念。

4.情商、智商理念和非智力因素理念。

二、应增强法律意识,依法执教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增强!师生冲突往往是从学生违纪、教师违规开始的。因此教师应明确“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依法执教。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然后是“我的言行学生、家长能否接受?”最后才是教育的效果与教育的最优化。对于个别的“死不悔改”的学生,也应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不能因为教育而违规,甚至是违法。

三、应把握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与法则

1.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本教育,而不是维护师道尊严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2.教育应严守123法则,即你用一个单位时间批评学生,就应该用2个单位时间来解释,用3个单位时间来提出希望和努力的方向。只有“1”而没有“2”和“3”是不可取的,也是危险的。

3.教育的方法可以是“狂风暴雨”,也可以是“和风细雨”,教育的度可以是“点到为止”,也可以是“刨根问底”。看的是你对教育对象的了解与把握。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教育成败的关健所在。

4.“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和“为每一个学生留有后路”是每个施教者应谨记的准则,不然就会出现“负隅顽抗”、“困兽犹斗”的现象。

四、应具备几种最基本的能力

1.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

2.批评学生和表扬学生的能力。

3.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4.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能力。

5.教育灵感与教育机智。

五、预防为主,将学生的恶习掐于萌芽状态,把冲突消于无形

有一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启示: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谁医术最好?”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世人不知道他已事先铲除病因;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世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而我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世人见我针管放血,皮肤敷药,所以以为医术高明。”。兵家始祖孙子在出山之时为树立其威望,也是在三令五申军纪之后,才斩杀置军纪于不顾的吴姬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做治病于发作之前的扁鹊的大哥和反复强调规章制度的孙子,那么冲突必将大幅度减少。

六、应善于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地对待每个学生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一起,一天,主人抓住猪,猪便大声号叫,猛烈抗拒。绵羊和乳牛便说:“主人常常抓我们,我们并不大惊小叫,你叫什么?”猪回答:“抓你们与抓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抓你们无非是为了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抓住我却是要我的命!”诚然,不同的人情况不尽相同,有时我们很难了解学生的感受,因此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失意、挫折、伤痛甚至是错误,我们都应用宽容心去理解、关怀和帮助他们,多问一些“为什么”,多一些沟通,这样就可以走近学生。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一定会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

七、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

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主要精力若不用于学习上,必然要寻找发泄的方式,各种冲突因之而来。因而教师应力足于争夺学生的时空,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尊重公德、服务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以“煅炼身体、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为主的阳光体育活动;以“展示青春、展示才华、展示自我”为主的才艺大赛;以“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为主的国防军事教育上等等,这样学生就有发泄精力的场所、展示自我的平台、品尝成功的机会,也就远离孤僻、远离沉闷、远离失败,而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发展、个性发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意义。

八、搞好统一战线,开展“人民战争”

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教育联盟共同施教。这样就形成风气、形成制度,然后以风气管人、以制度管人。教育联盟应包括:教育者群体、家长群体、学生群体、社会机构等等。违纪学生可以与一个教师对立、冲突,但绝对不可能也不敢与所有的人对立、冲突,所以应努力营造一个“你一言,我一语,齐抓共管”的局面来分化师生矛盾、缓解师生冲突。仅靠教师个体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

自我和谐关系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某医科院校抽取大学生作为被试。剔除无效答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共362人,其中男生183名,女生179名;独生子女86人,非独生子女276人;农村学生228名,城镇学生134名。

1.2 研究工具

1.2.1 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SCCS)[2]

该量表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SCCS1)、自我的灵活性(SCCS2)、自我的刻板性(SCCS3)3个分量表,共有35个题目。

1.2.2 大学生需求调查问卷(UNI)

问卷包含学习、个人、择业三大需求,由58个题目组成。

1.3 方法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施测方法,统一主试和指导语。UNI测量结果先使用“WJZ 2000”心理测验软件系统处理,再与SCCS一起使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需求状况和自我和谐程度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独生与否、成长地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刻板性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和谐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在性别、独生与否、成长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我刻板性在成长地和独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需求状况和自我和谐程度的关系

个人需求和自我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或P<0.01),需求总分和需求总均分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其他需求状况与自我和谐各因子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2.3 不同自我和谐程度医学生需求状况比较

将362名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上的得分,以74分及以下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及以上为高分组,比较自我和谐的高、中、低组被试在UNI各维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自我和谐高、低分组大学生的需求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P<0.05,**P<0.01。

3 讨论

自我和谐是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自我和谐量表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工具,也可以用于心理治疗研究的疗效评估[3]。自我和谐反应自我对经验的合理期望程度,对情境变化的灵活应变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内在反应,是个体心理的本质特征[4]。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及其满足的情况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们先是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再到更高层的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5]。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需求状况的一些指标与自我和谐程度个别因子分存在一定的相关,说明需求状况可以考虑作为影响自我和谐程度的一个参考因素。但大学生需求状况各项指标在自我和谐程度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需求状况并不能在自我和谐程度上予以较好地反映或呈现。

本研究从一定范围和一定角度上揭示了大学生需要层次和需求状况在影响自我和谐程度方面的不同,对于进一步探讨需要和自我和谐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地将需要层次与需求状况相混淆,必须具体区分两者的关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1):1-7.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4-317

[3]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4]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2006(增刊):60-64.

自我和谐关系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安徽省某综合性大学每个年级抽取30名学生, 男、女各半, 4个年级共计抽取本科生120名被试, 年龄为 (19.7±2.3) 岁。获有效问卷116份, 有效率为96.7%。

1.2 测量工具

1.2.1 自我和谐量表 (SCCS)

采用王登峰等1994年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 (SCCS) [7], 量表由35个题目组成, 包括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级评分, 分量表的得分为其所包含题目的得分之和, 量表总分是将“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向记分, 再与另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2个分量表得分越高, 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 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高。该量表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

1.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的中文修订版[8], 共有66个题目,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由58个题目组成, 共有6个因子, 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由57个题目组成, 共有5个因子, 分别是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该量表由被试独立完成, 回答“从不”记1分, “偶尔”记2分, “经常”记3分, “总是”记4分。

1.3 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 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我和谐情况

大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得分分别为 (45.95±8.14) , (46.15±5.56) , (16.95±3.78) 分,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2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父母教养方式

2.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父亲在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其中男生的“父亲惩罚严厉” (17.84±5.19) 、“父亲过分干涉” (21.11±3.91) 、“父亲拒绝否认” (9.43±2.48) 显著高于女生 (15.75±5.20, 19.37±4.29, 8.12±2.37) (t=2.164, 2.281, 2.917, P值均<0.05) 。母亲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方式也不同, 其中男生的“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得分 (36.59±5.71) 显著高于女生 (33.15±6.11) (t=3.099, P=0.004) 。

2.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城镇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 (53.80±6.29) 、“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35.68±5.76) 显著高于乡村学生 (51.52±3.24, 33.53±4.12) (t=2.578, 2.486, P值均<0.05) , “父亲惩罚严厉” (15.56±4.98) 得分显著低于乡村学生 (17.41±5.01) (t=-1.992, P=0.049) 。

2.2.3 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间差异的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有所差异, 主要表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上, 即父母给予独生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 (t=2.078, P=0.042) 。

2.3 自我和谐总分及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 除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外, 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均呈显著相关, 其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其余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的维度来看,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呈显著正相关。

从自我灵活性的维度来看,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与自我灵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从自我刻板性的维度来看, 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分保护、父母偏爱被试、父母拒绝否认与自我刻板性呈显著正相关。

2.4 自我和谐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状况的影响, 分别以“自我和谐总分”、“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为因变量, 使用逐步回归法 (stepwise) 对11种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见表3。

注:*P<0.05, **P<0.01。

从表3可以看出, 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分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26.9%, 其中父亲惩罚严厉为17.8%,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为5.0%, 母亲偏爱被试为4.1%, 其余8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21.5%, 其中父亲过度保护为10.7%,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为10.8%,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灵活性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15.0%, 其中父亲惩罚严厉为8.1%,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为6.9%,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刻板性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18.7%, 其中父亲偏爱被试为12.6%, 父亲惩罚严厉为6.1%,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在大学生的自我刻板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上, 独生子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罗薇等[9]的研究结果也发现, 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 独生子女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从而使得独生子女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和自我悦纳的程度都相对较高。而本次调查也发现, 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我国家庭内部角色定位的不同, 父母教养方式确实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 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体现在性别差异, 城乡差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异, 差异集中体现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以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维度上。而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势必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自我和谐水平[10]。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相关分析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与大学生自我和谐有着密切关系, 这与初中生群体中得出的结论[11,12]一致。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有显著预测力;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够较好地预测自我灵活性程度;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刻板性程度有显著预测力;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水平有显著预测力。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进程非常重要[13]。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 表现为尊重理解孩子, 注重与孩子的交流,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进其心理的和谐发展[14];相反, 父亲惩罚严厉表现为对孩子的强制性约束和控制, 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缺乏信心, 导致自我和谐水平较低;父亲过度保护和父母偏爱被试表现为对孩子的宠爱和溺爱, 这些一定程度上会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霸道的不良品质, 对其健康人格形成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选取安徽某高校学生116名作为被试, 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和自我和谐量表 (SCCS) 进行测试, 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 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水平有显著预测力。结论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自我和谐关系 篇9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已有研究证明了父母所提供的经验对儿童发展会产生短期以及长期的影响。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实现的。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育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它主要受父母的文化背景、父母的人格特征以及亲子关系的特点的影响。

本研究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进行探讨, 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培养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为家庭教养方式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 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山东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四个平行教学班, 共510人, 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和自我和谐量表 (SCCS) , 剔除无效问卷后, 共得到有效被试498人, 人数分布分别是大一132人、大二138人、大三130人、大四98人;男生254人、女生 244人。文科学生258、理科学生240人。平均年龄20.05岁。

(二) 测量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②, 该量表共有66个题目, 包括11个维度,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有6个维度, 它们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5个维度, 分别是: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该量表为4点量表, 1, 2, 3, 4分别代表“从不”“偶尔”“经常”“总是”。本量表修订时选用的被试平均年龄为19.5岁, 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从0.46-0.88、分半信度0.50-0.91、重测信度0.50-0.91。

2.自我和谐量表 (SCCS)

采用王登峰根据Rogers有关自我概念的阐述编制而成的自我和谐量表④。量表有35个题目组成, 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级评分, 分量表的得分为其所包含题目的得分之和, 量表总分是将“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向记分, 再与另外两个因素得分相加得到。分数越高说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三) 施测方法与程序

本研究主试由作者本人担任,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先由主试向被试讲清楚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并保证为他们严守秘密, 打消被试的顾虑, 以鼓励他们真实作答。

(四) 数据处理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输入、整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结果分析

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大学生在自我和谐的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因子上差异显著, 城市学生的自我灵活性得分高于农村学生;自我刻板性得分低于农村学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上城乡学生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性别学生的比较发现, 男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在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因子上二者没有明显差异。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在自我和谐量表的各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比较也没有明显的差异。

(二)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除父亲过分干涉和父亲过度保护外, 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均呈显著相关, 其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其余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负相关显著;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与自我灵活性正相关显著。父母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自我刻板性呈显著正相关。

(三)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 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 自我和谐总分为因变量, 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 分别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是:母亲情感温暖与父亲惩罚严厉依次进入了回归方程, 它们能联合解释自我和谐变异量的7.7%, 其中母亲情感温暖的解释量为6.4%, 父亲惩罚严厉的解释量为1.3%。也就是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和谐的影响较大。

三、讨论

(一)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城市大学生在自我灵活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自我刻板性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大城市的学生相对于农村学生而言, 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更为民主, 他们对于自我的信息获得途径更多, 处理事情更加灵活。而本研究中的农村学生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环境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接触外界的机会少, 造成他们的刻板性较高。

关于不同性别学生在自我和谐各因子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男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显著低于女生, 其他因子和总分没有明显差异③。大学生自我和谐不存在性别差异④。本研究中, 女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其他因子上二者没有明显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独生与非独生学生在自我和谐的所有维度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和王玮等研究结论一致④。这可能由于随年龄的增长, 学校、同伴、大众传媒等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 独生子女的意识明显下降, 导致二者在自我和谐各因子上没有明显差异。

(二)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其中父母情感温暖与自我不和谐呈显著负相关, 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呈负相关;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与自我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与自我刻板性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自我和谐总分呈负相关, 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与邹琴、李文虎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三)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 以自我和谐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母亲情感温暖与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和谐水平有显著的预测力。其中, 母亲情感温暖对自我和谐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和谐水平有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母亲情感温暖表现为尊重、理解、信任子女, 注重与孩子的交流, 经常给他们鼓励和赏识, 有利于子女自我评价的提高,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父亲惩罚严厉表现为对孩子的强制性约束和控制, 使孩子产生挫败感、缺乏信心、紧张害怕, 这些不良情感压抑在内心, 对他们人格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使他们自我和谐水平降低。

摘要:通过了解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关系,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但没有明显的独生/非独生和年级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各因子存在密切关系。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自我和谐水平呈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自我和谐水平呈负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母亲情感温暖与父亲惩罚严厉两个因子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

注释

1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4, (1) 19.

2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 汪向东等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修订版)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332-334.

3吴师伟.大学生自我和谐与述情障碍的相关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97-98.

自我和谐关系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某高校大一~研三的学生, 每个年级各抽取1个班级, 共发放问卷1 200份, 有效问卷1 101份, 有效率为91.75%。其中男生562名, 女生529名, 10名性别不详; 本科生884名, 研究生208名, 9名学历不详; 年龄为17 ~ 39岁, 平均年龄 ( 22.7±2.49) 岁。文、理、工、农、医专业学生分别有269, 282, 292, 124, 126名, 8名专业不详。

1.2研究工具自我和谐量表 (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 [6]: 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 共35题, 采用5点计分。“自我的灵活性”分量表为反向计分后, 量表总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0.82和0.61, 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

UCLA孤独量表 ( UCLA Loneliness Scale) [7]。共20题, 采用5级评分, 1表示“从未有此感觉”, 5表示“一直有此感觉”, 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

自杀意念量表 (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SSI) [8]: 共有19个题目, 前5题为筛选题目, 可以判断被试是否出现过自杀意念, 后14题评估自杀意念的程度和自杀危险, 每题都有A, B, C 3个选项, 分别赋值1~3分, 总分越高表示自杀意念程度越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将所有学生按照自杀意念得分进行分组, 计算前5个筛选题目的得分, 总分为5分的为无自杀意念组, 总分大于5分为有自杀意念组。

1.3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 由主试统一说明指导语和注意事项, 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内容, 当场回收问卷。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高校学生自杀意念检出情况无自杀意念组649名, 占58. 9%; 有自杀意念组学生452名, 占41.1%。且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0.94 ~ 2.05, P值均>0.05) 。

2.2高校学生自我和谐、孤独感和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由表1可知, 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均与孤独感和自杀意念正相关, 自我的灵活性与孤独感和自杀意念负相关 ( P值均< 0.01) 。即个体的自我与经验越和谐、自我灵活性越好、自我刻板性越少, 则其孤独感和自杀意念越少。孤独感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 ( P<0.01) , 即个体的孤独感越强, 其自杀意念程度越高。

注: P 值均<0.01。

2.3自我和谐3个维度对孤独感及自杀意念影响的回归分析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能够解释孤独感47%的变异, 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对孤独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自我的灵活性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在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中,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强, 其次为自我的灵活性, 自我刻板性的作用最弱。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能够解释自杀意念13%的变异, 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对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自我的灵活性对自杀意念有负向预测作用。在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中, 自我灵活性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最强, 其次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 自我刻板性的作用最弱。见表2。

注: * P<0.05, **P<0.01。

2.4孤独感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根据温忠麟等[9]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要确定孤独感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 需对3个回归方程进行检验: ( 1) Y自我意念= c×X自我和谐+ e1; ( 2) M孤独感= a×X自我和谐+e2; ( 3) Y自杀意念= c' ×X自我和谐 +b×M孤独感+e3。对所有变量进行中心化后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方程一, 自我和谐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显著 ( βc= 0.35, t = 11.00, P < 0.01) ; 方程二, 自我和谐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显著 ( βa= 0. 67, t = 25. 73, P < 0.01) ; 方程三, 孤独感和自我和谐同时作为自变量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也显著 ( βc’= 0.25, t = 5.41, P< 0.01; βb= 0.16, t = 3.40, P<0.01) 。

由此可知, 孤独感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自我和谐可直接作用于自杀意念, 亦可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30%。

3 讨论

研究发现, 41.1%的学生有自杀意念, 并且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内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的调查结果相差较大, 低至5%以下[10,11]或10%左右[12,13], 高至40%左右[14,15]。这主要是因为测量工具不同造成的。综合来看,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 ( UPI) 或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题目来测量, 得到的自杀意念发生率较低; 而采用自杀意念量表 ( SSI) 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 ( BSI-CV) 得到的报告率较高。当前国内外尚无筛选自杀意念的统一方法标准, 使得比较不同调查结果的差异较为困难。

自我和谐能有效预测孤独感, 与张平等[1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中,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常源于对事物的不合理期待,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但其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存在差距, 当现实达不到自我期待时, 可能导致自我的认知失调, 继而影响人际交往, 引发孤独感。与李艳兰的研究结果一致[17]。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 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对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自我的灵活性对自杀意念有负向预测作用。高校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 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容易使学生对自我产生怀疑, 体验自我的不和谐, 迷失生命的意义。这都可能导致高校学生出现自杀意念, 甚至发生自杀行为。在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中, 自我灵活性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最强。说明培养学生应对问题时的变通性, 学会灵活处理问题和面对自我, 可有效预防自杀意念的产生。

本研究发现, 孤独感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即自我和谐可直接作用于自杀意念, 亦可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体, 其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协调一致, 当面对人际交往挫折时, 能够开放理性地对待, 而不是刻板地处理问题或把自己禁锢起来。自我不和谐的个体则相反, 他们习惯歪曲自我认知, 在人际交往中封闭自己, 孤独感便随之而来, 他们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 便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综上所述, 高校提高学生自我和谐水平、降低孤独感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 并探讨自我和谐、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为高校开展自杀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 使用自我和谐量表 (SCCS) 、孤独量表 (UCLA) 和自杀意念量表 (SSI) 对某高校1 101名大一研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校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1.1%, 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942.05, P值均>0.05) 。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与孤独感、自杀意念正相关 (r值分别为0.210.67, P值均<0.01) ;自我的灵活性与孤独感、自杀意念负相关 (r值分别为-0.33, -0.23, P值均<0.01) 。自我和谐的3个维度对自杀意念和孤独感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P值均<0.05) ;孤独感在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30%。结论 改善自我和谐和孤独感水平可以减少高校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篇11

【关键词】生命伦理 医患关系 医患伦理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健康领域的诸多顽疾已经得到有效的根治,不仅实现人类自身寿命的延长,而且提高了生命健康质量。但是,和现代医学发展以及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相对应的则是,医患纠纷频发,既有各种医疗事故,亦有伤医事件的发生,导致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和恶化。因此,在21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生命伦理道德规范,通过伦理道德的手段协调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要缓解当前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局面,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一、医疗纠纷频发原因

当前频繁发生的医疗纠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患者都有密切联系。首先,尽管我国医疗保健制度初步建立并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仍旧存在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医护人员的培训机制尚未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其次,当前医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降低,缺乏积极沟通意识和心理疏导能力,医疗责任心和人文素养较低,过度依赖现代化的医学设备;最后,患者对自身健康值期望过高又缺乏对疾病治疗的专业认知和判断,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不断下降,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医学鉴定结果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往往无法正确地面对疾病治疗的失败,甚至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不适宜的行为。

二、医疗纠纷涉及的道德原则

为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局面,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我们既要注重医疗机构的制度建设,实现医疗机构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亦应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了缓解当前医疗纠纷不断加剧的情势,我们在道德领域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互相尊重原则、真诚沟通原则、社会公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指导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对峙局面的缓解是长期缓慢的,需要法律、制度和道德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在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保健制度逐步健全的今天,更要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在医疗领域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道德素养,化解医患矛盾,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的实现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

三、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医患伦理作为生命伦理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医患双方在疾病治疗与康复中建立的各种伦理关系,对于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具有重要意义。缓解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需要社会、医疗机构、患者以及舆论的共同参与。既需要在医疗诊治过程中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尊严,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应完善医疗保健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良性沟通机制。同时还需要患者理解并信任医护人员的医疗诊断措施,尊重医护人员为自身疾病康复付出的劳动。

(一)医疗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既带来先进医学理念的引入和现代医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医务人员队伍的增加;也导致医疗机构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自身公益性职能,同时制度建设尚未完善,服务水平并未与设备更新和理念升级相一致,导致当前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医患纠纷愈演愈烈。

研究表明,多数医疗纠纷产生和加剧并不是技术型医疗过失导致的,反而是由于医护人员服务质量引起,加之医患双方交流沟通不畅、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困惑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所以,在当前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需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加强医疗机构制度建设,将医护人员的沟通疏导能力和服务态度纳入年度考核和晋升中,从制度上加强医护人员对上述问题的重视程度。

同时,在重视医学科学发展,加快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亦以建立和完善医患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有针对性的在医护人员中加强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方法的学习,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杜绝因制度缺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加剧的状况。

(二)医护人员:尊重患者主体地位,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1.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以及生命价值尊严。在医疗诊治和医学实验中,医患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尤其在患者自主意识、医学素养和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为了化解医患纠纷,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更加需要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以及生命价值尊严,实现医患双方地位的真正平等。患者作为社会独立个体所拥有的各项权利并不因为患者所患有的疾病而改变,患者自身的生命价值尊严和恢复自身健康的权利更需要尊重和维护,要杜绝医护人员在医疗诊治和医学实验中对患者的歧视心理和行为。同时,既要重视现代医学设备的诊断数据,也应加强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全方位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要尊重患者在自身疾病治疗中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不能够单纯凭借医学设备诊断数据妄下结论。在整个疾病诊治和康复过程中,既要做到重视疾病的诊治和康复,也应及时疏导和化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及时发现医患矛盾并针对性的进行疏通解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增强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我们应明确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本质目的都是治愈疾病、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提升人类生活质量。而医护人员作为医疗诊治和疾病康复过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其人文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上述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此,在当前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中,为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不仅需要推进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更应注重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要着力加强医护人员心理沟通能力和疏通技巧的培训学习。明确要求医护人员在医疗诊治以及医学实验中,坚持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原则。既要以社会公众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疾病治疗的根本出发点,亦应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任何医疗诊治方案和医学实验进行前,都应该对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全面的解释说明,只有在获得患者和受试者同意之后才能够进行疾病的治疗以及医学实验。同时,践行不伤害原则,杜绝因医护人员疏忽导致的患者身体和精神的损伤。

随着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更应实现经济职能和公益职能的协调运作。医护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在疾病诊治中努力做到医疗机构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坚持以社会公众和患者的利益为本,减少和杜绝医疗腐败现象,推动医疗诊治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实现医学科学发展和患者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机统一。

(三)患者:合理疏导心理压力,尊重医护人员医疗活动

作为医疗诊治活动最大的受众对象,在当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患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尤其是随着患者医学素养的提高和民主权利意识的觉醒,患者更加重视疾病诊治和康复过程中自身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的维护。

同时,作为疾病诊治的被动接受方,患者自身由于对恢复健康的期望值过高、对医学诊治方案和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家属的不适应情绪和行为等因素,极易导致自身心理压力过大而且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往往会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出现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攻击和人身伤害等行为,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恶化。故而,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患者的参与和配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及时的面对自身的心理压力,接受医护人员的疏导,而不是单方面的累积扩大。更应对医生的医疗诊治方案加以信任和配合,对其中的疑问和不解应及时的提出。对于医护人员为自身疾病康复所付出的劳动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四)社会舆论:加强监督,合理宣传,正确引导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既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努力,也离开社会舆论的参与、监督和引导。随着舆论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的深入和广泛,其自身职能能够正确的发挥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意义重大。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加剧和部分媒体的误导宣传和虚假报道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获取公众关注和社会影响,部分舆论机构故意夸大和歪曲一些医疗纠纷,导致社会民众不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加剧了社会公众和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心理和不适宜行为。

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为此,我们应该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督促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和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完善培训、学习和晋升机制;也要对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强宣传,对医护人员在社会公众疾病治疗和康复中付出的劳动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提升公众和患者群体对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减少误解和纠纷;亦应发挥舆论机构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和患者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我国的医疗机构改革进程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使之知悉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减少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误解。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个社会主体的参与和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也应增强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同时加强舆论的正确宣传和积极引导,提高患者对医疗机构以及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必将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体系。

参考文献

[1]沈铭贤.生命伦理飞入寻常百姓家——解读生命的困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2]吴素香.善待生命——生命伦理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学川.现代科技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华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分析与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9.20(19)

[5]赵达军,龚志成.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湖湘论坛,2007,(5).

自我和谐关系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2010年5—6月间,分层抽取华南地区某重点高校不同学科专业的1~4年级12个班的58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去除无效问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为551人,平均年龄(21.34±1.25)岁;男生293人,女生258人;大一年级107人,大二年级193人,大三年级125人,大四年级126人;来自城镇232人,农村319;党员83人,非党员468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压力调查

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2]。根据近2年来我们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以大学生健康登记表(UPl)测试为依据,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纪录,将大学生压力源分为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经济困难、学习等13个方面。测查总体压力程度,以10分计算,分数越高,表明压力感程度越大。

1.2.2 应对方式问卷

由肖计划等[4]编制,该问卷共有62个项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维度。每个项目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每个因子以平均分数进行比较,得分范围为0~1分,分数越高,说明被调查者使用该因子的频率越高。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1.2.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90个条目,包含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由被调查者从1“无症状”到5“严重”分为五级评定[5]。

1.2.4 自我和谐量表

该量表共有35个条目,分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 3个分量表,用于评价自我和谐感的不同状态[6]。

1.3 施测和资料统计方法

由研究者介绍测试要求和指导语,现场使用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F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13项压力源依次为为未来担忧、就业压力、个人成就感缺少、学习压力、恋爱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专业问题、考试焦虑、经济困难、对一些体验的担心、学生工作问题、环境适应问题和家庭问题。测试结果显示,该群体压力程度基本呈正态分布。

2.2 大学生压力程度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见表1。

从压力程度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看,压力程度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负相关,与求助、解决问题呈正相关(P<0.01)。在校大学生在应对不同压力水平时,选择的应付方式有其特点,随着压力程度增大,与6个应付因子分的相关系数值按顺序依次递增,其关系序列为: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求助→解决问题,显示了在校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取向,当压力程度大时,倾向于解决问题和求助;压力程度不高,会偏向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从结果看,在校大学生压力的应对方式有其灵活与选择性成分。

2.3 压力程度与SCL-90各症状因子的相关性 见表2。从压力程度与各症状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看,压力程度与症状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抑郁、强迫、焦虑、人际敏感4因子与压力程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3,表明在校大学生承受较大压力时体验更为剧烈和明显的症状特点。

2.4 自我和谐在不同年级、性别、生源、是否党员的各因子得分比较

2.4.1 年级间比较 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和总分中,仅自我的刻板性因子存在差异,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注:各年级得分比较,F=2.706,P<0.05。

经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大四学生的自我刻板性因子分高于其他年级分别为:大四与大三,P<0.05;大四与大二,P<0.05、大四与大一,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2 性别组间、党员与非党员,不同生源自我和谐感的比较 男女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2因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的刻板性因子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的自我刻板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自我和谐各因子比较中,党员与非党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镇生源在自我灵活性因子比较中高于农村生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SCL-90与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多元逐步分析 见表4。为进一步了解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对SCL-90症状自评的预测作用,以症状自评各因子为因变量,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以0.05的显著性水平保留了幻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责、解决问题4个因子作为回归方程的自变量,表明这些因子在大学生症状自评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症状自评总分残差的观测累计概率与期望累计概率呈线性关系,见图1。散点落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说明多元回归方程各变量之间呈线性正态分布,检验效果理想。

3 讨论

目前,在校大学生压力总体水平偏高,在适应压力时表现了不同的应对风格,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或成熟效应。以往的研究关注到了大学生遇到压力时会主动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积极的应对方式,也存在着“幻想、退避、自责”消极应对方式,以及用“合理化”方式为其开脱[7]。本次调查结果分析了压力感大小与应对之间的互动关系,显现出在校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适应环境水平,在压力强度驱动下,选择性使用应对压力的方法措施,包括选择性忽视、选择性重视和视情况调整目标和满足方式。同时也发现大学生中还存在忧患意识淡薄,容易忽略日常问题的解决和调整契机。

本次调查还表明,随着压力强度增大,相关性最为显著的主要反映在个体不良情绪与消极行为困扰方面,压力带来的郁闷焦虑情绪、对自我的苛刻要求,以及需要重新整合的大学人际关系网,是在校学生们体验最多的状况。研究认为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生活变化群,近80%的学生承受着由生活转变压力源带来的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混乱,即便如此他们仍将朝着自我发展相对正常的轨道前行[8]。可见,大学生活的压力源虽然给每个个体带来了不同体验,压力的困扰,伴随着症状与问题,在不断适应与调整中,正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经途径。

研究结果还显示,该群体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感3个维度方面存在着差异,主要问题是大四学生的自我的刻板性高于其他年级,男生的自我刻板性因子得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自我灵活性方面城镇生源高于农村生源。这反映了目前大学生整体自我和谐感状况,不同年级生源虽然在自我和谐总分差异不大,但大四学生的高自我刻板性,与年龄增长、自我要求提高、生活态度趋于严谨方面可能有着直接关系。有研究认为,自我不和谐可引起个体内部的不完善感,容易导向自我与外界的不协调或完美主义倾向。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男性一般承载了较高的社会期待,压力感或成就动机势必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态度,这是否是男生自我刻板性高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城镇的生活环境更利于获取资讯、开阔视野,体验自我的灵活与选择性。结果提示,大学生在体验大学生活、发展自我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悦纳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在感受压力的同时,尝试更多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在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对症状自评影响最大的依次是幻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责、解决问题维度。Edward认为,应对的位置处在应激与健康之间,肖计划等研究发现,“自责”和“幻想”类应对方式会损害心理健康,“解决问题”有利于个体整体精神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但与“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没有显著的负相关[9]。不同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适应与应对也有不同的概念模式,自我心理学模式将人的防御机制视作不同程度的应对方式,认为防御的总的成熟程度同心理健康与适应有着密切关系;应激关联模式将应对视作个体用来处理内部或外部要求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的思考与行动,通过认识与行为的策略达到管理情绪和处理问题双重功能[10]。2种概念同样是人们为了满足内外环境要求做出的心理调适和适应的过程。鉴于人类的防御或应对方式,也同时涵盖了许多无意识过程,甚至是多种应对方式的组合,一些研究已经发现,采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在压力发生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了较低水平的抑郁和焦虑。所以如何评价症状与所谓“积极的”或“消极的”应对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与此同时,人类的自我和谐感也一再被证实是评价个体心理适应的重要指标。

摘要:目的 研究大学生压力适应中应对、自我和谐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自我和谐量表(SCCS),测查551名大学生在压力适应中的不同反应。结果 ①在校大学生在应对不同程度压力时,选择的应对方式有其特点,当压力程度大时,倾向于解决问题和求助;压力程度不高,则偏向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②大学生压力程度越高心理症状相关性最显著的为抑郁、强迫、焦虑、人际敏感症状(r=0.377,0.347,0.324,0.325;P<0.01)。③大四学生的自我刻板性因子高于其他年级(P<0.05),男生高于女生(P<0.01);城镇生源自我的灵活性高于农村生源。④回归分析显示,个体的应对方式、自我和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症状。结论 大学生压力适应中的应对、自我和谐感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应对行为,自我和谐感,相互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少贤.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及其应对策略[J].心理研究,2009,2(1):90-94.

[2]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8-401.

[3]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78-80.

[4]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5]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轰(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6]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7]宋迎秋,曾雅丽.大学生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影响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8(2):128-130.

[8]Schafer W.压力管理心理学[M]//方双虎译.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25.

[9]肖计划,许秀峰,李晶.青少年学生的应对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3-55.

上一篇:高中数学老师下一篇:兔球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