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2024-09-16

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共12篇)

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篇1

教学,是师生共同享受幸福的过程,而“课堂学习”无疑就是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高效课堂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业成绩,更应该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特色化的差异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围绕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表现于师生双方的交互行为。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以教师为主体,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单方向的由教师教给学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理念上我们已经接受了新的观念:师生应该通过课堂交往,互相促进,融洽统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相互影响、激励中和谐、互动,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我们要寻找达到课堂学习中师生关系最佳状态的具体措施,促使高效课堂的生成。我以为,我们应该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

正是由于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着不民主、不协调与不科学的弊端,所以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改革创新教育,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尤其是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一和谐与互动。要构建高效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需要做的与可以做的有很多。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1. 完善师德修养,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教师首先要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就要立志于献身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到“爱满天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淡泊名利,甘做人梯。

教师其次要做到和蔼可亲、诲人不倦。教师的和蔼可亲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情绪感染,使学生产生共鸣,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但要从学业上关心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通过学科教学育人,使学生在更加亲近教师的过程中,打开心扉,更好地吸纳知识,提升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还要做到严谨公正、乐观好学。教师只有自身胸襟坦荡,情操高尚,才能处事严谨公正。学生有过错,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既不苛求,也不放纵。绝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侮辱。而要让学生学习勤奋刻苦,教师自己先要勤奋好学、精益求精;要让学生积极向上,教师自己先要乐观持恒,迎难而上。

因此,教师的“感召权威”与“师德修养”是相通的,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教师如果能对“同情心、仪表、谈吐、诚恳、乐观、热心、好学、活力、公正、严谨”这十项品质有所体悟并身体力行,那么一定能打造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

2. 创设平等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希望通过学生的高效学习以达到教学的高效益,亦即取得教学的高质量。在传统的教学中,所谓高质量就是指学业的高成绩,而从新课程理念看,高质量则是多向度的概念,其指的是包括学生学业的成功,学生人格的健全,学生心理的成长,学生体魄的强健,学生潜能的开发。总而言之,体现了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在这样的质量观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知识对流与情感对流两条主线同时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如何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尽量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激活其智力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低焦虑感与高动机、高自信的状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其潜能与创造力。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愉悦地学习。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促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与个性的发展。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往只是以学生的分数为唯一标准,如今在新质量观的视野里,在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并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与交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或只给出一个简单的分数。对于评价的依据应该依据学生课后知识、能力、个性各方面的发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并加入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整体性评价。

二、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1. 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学生共性与规范的、注重教学结果的,这种教学活动模式与师生交互方式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亟需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构筑一个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所有师生都能感受到尊严与荣耀的学习者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教师持有公平与对学生的高期望、负责任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工作目标、制订科学的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与策略、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与学习的文化氛围、注重学生的进步并提供反馈与强化。

教师要重视对“导学”的研究,注重“导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与发展的策略,还要帮助学生反思评价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处处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宏观把握的作用,对每堂课要讨论的主题,对某一主题探讨的深度、广度、进度,对某一主题要拓展研究的方向与预期的目标等,教师都要与学生合作,一起推敲,制订出框架。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本人现有的知识、阅历、关注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同时也使学习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精细,尤其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与练习布置。教学流程中突出双向性、参与性,实现师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课堂的传播模式由一对多向多对多转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发展,要富有弹性。对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有差异性的设置,使不同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要重视课后的反思与辅导,除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内讲解外,个性问题也要单独解决,不使其积压。

2. 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方式并非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在传统的课堂中这种取向是被动学习、个体学习、竞争学习与接受学习。改进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以上的取向加以扬弃(并非百分之百地废除),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教师要与学生在课堂(广义的课堂可以包括一切学习场所)的言语交往中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而其核心就是要确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习惯并掌握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要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上加以重视。一群学生在一个共同任务中,各自承担自己负责的一部分,相互配合、互促互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教师要关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当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现实中常常是交叉相容的(如自主学习是一定要有的,所以可以是自主地合作学习、自主地探究学习,同时也可以是合作的探究学习)。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仅可以锤炼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潜能的开掘,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及个性的发展,而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依赖于课堂(广义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则有赖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而高效课堂的构建又依赖于课堂学习中的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学习中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的意义所在。

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篇2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1、教师权威与学生尊严的同构 [理论阐述]

所谓 “权威 ”,《新编汉语词典》定义为: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里享有威望的人或事物。美国学者克利弗顿(Clifton R.A.)和罗伯特(Roberts L.W.)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指社会的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指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因素赋予的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是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构成;感召权威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

(1)教师制度性权威与学生尊严

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无论是传统权威还是法定权威,都只是一种外在性权威,是依靠习俗力量和法权力量来维持的权威,在此权威面前,教师尊严被充分肯定,学生尊严却被忽略,故学生对教师权威只是表面服从,内心并不悦服。这种制度性权威带来的 “师道尊严 ”,在现代社会遭到强力批判。张宗麟曾经认为,过分的师威会影响学生学习、限制儿童个性发展、养成阿谀逢迎的行为,因此大声疾呼: “打倒师威,建设师爱!”陶行知也曾经认为,“大人赐给小孩子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 „„书呆的世界、残酷的世界、奴隶的世界。”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并不简单否定制度性权威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楚制度性权威包含对学生尊严构成否定的可能,教师绝对不应该仅仅依靠制度性权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2)教师感召权威与学生尊严

感召权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所获得的权威,是教师的道德付出得到的职业回报。“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法言》卷一)教师的感召权威通过为人师表得以体现。“为人师表”是教师展示自己职业骄傲的古训,檀传宝先生对“师表”的解读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特色,他认为:“师”本身即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 ,“师”决不是一个职业符号 ,谁佩戴它谁就是“师”。“表”原指外衣、外貌,后引申为表率、标准意。为师的人必须注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所以“师表”合一即指在道德与学问上为人之榜样。(檀传宝:《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修养》,江苏高教,2001年第 3期。)教师的为人师表,必然要求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而身教,决定了教师必须成为行动上的道德楷模。关于身教的重要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样,身教成为教师育人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师的身份约束。对教师而言,为人师表意味着教师必须基于道德的最高要求承担行为责任。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时对教师的德性就做了明确要求: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中国传统社会,教师的权威很高,除了教师的身份定制,教师本人的人格修养也是特别的原因。舒新城回忆幼时在后溪垅回龙阁读私塾时的情形,他说: “平常遇着乡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和争执,总是请先生代为解决,而且作了日常实务的顾问。所以一乡有了一个私塾,那乡间的人民都无形中感到一种光荣。”可见,教师感召权威是教师依靠自己的道德行动获得的权威,不是教师依靠优势地位的强加,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完全是一种有尊严的自我选择。

(3)教师的知识权威与学生尊严

学生是求学之人,教师的渊博知识是树立自己权威的重要条件。蔡元培主持北大工作时,就对教师的学问提出了严格要求: “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 271、334页。)很显然,元培先生将教师的学问不仅理解为知识的渊博,还包含对知识的敬重,对知识的探求精神。教师依靠知识树立的权威,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值得服从的权威,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既是向教师表达敬意,同时也是向知识表达敬意。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构成对学生尊严的否定,因为这种权威并不是老师的外在施与,而是学生的自觉体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推崇。

[案例分析]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高中老师的回忆

记得高中时第一位语文老师是我们看起来像是老太太的张文林老师,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说话不急不慢,声音不高不低,讲课清晰透彻,在她的影响下我的语文学习很见成效。第二位是年轻漂亮的邹老师,虽然说话娇声娇气,连批评人都像是唱歌,唯教学一丝不苟,面对一帮全校闻名的调皮捣蛋的男生班,用出色的教学能力令我们钦服。第三位是马奔老师,老教师,读课文很有激情,读古诗摇头晃脑,还给我们背 “平平仄仄平平仄 „„”,直到现在我还喜欢古诗,尽管不怎么懂,但是喜欢听它的韵律。

----搜狐:中国教师回忆:我的高中老师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曾经的语文老师仍然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语文老师在这位学生心目中的分量,甚至能感受他们师生之间教学上的享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当然不言而喻。第一位“深度近视”的老太太教师讲课“清晰透彻”,第二位“娇声娇气”的年轻女教师讲课“一丝不苟”,第三位“摇头晃脑”的老教师讲课“很有激情”。三位不同的教师,用他们不同的优点在学生面前树立了相同的权威。可见,教师权威的树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发挥自己的所长,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接纳自己,乃是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的最好方式。

[问题讨论]

教师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教师是人不是神。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做出正确回答,是对教师的职业不敬。

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意味着自己在学生面前无所不能,相反,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考倒老师的机会太多,仅就知识信息而言,教师相对学生已经越来越丧失自己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教师与学生相比正在成为知识的落伍者。教师的知识权威在于,教师对知识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样的信息,教师能够做出与学生不同的解读,引导学生做出多方位的思考。

如果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向学生坦诚自己的“无知”,这样,虽然自己可能面临知识权威的挑战,但自己的坦诚则肯定可以获得感召权威的加分。当然,我们可以在向学生告知自己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可以在课后思考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进行针对性解答。这样,我们将有两份收获:学得了一份新知识,做了一个负责任的人。

教师尤其要避免不能回答学生问题而导致的自我否定。据载,2001年 5月 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 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这是最极端的例证。其实,这老师死的很冤,按照这种死法,没有几个老师有幸活下来,因为每个老师都存在被学生考倒的可能。然而,大学哲学教授不会做高中生的哲学试卷,大学语文教授做中学生语文试卷不及格者大有其人,但大学教授不会选择自杀,甚至不会感到难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不是一张高中试卷所能测量的。同样,高中老师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自己的知识水平也不是一个学生的问题所能否定的。

请注意,教师不能回答学生问题只能是偶尔而不是经常,只能是难题而不是常识。

2、教师教权与学生学权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 “教权 ”的落实,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提升对学生的责任心;学生 “学权 ”的落实,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为师生的教学交往预置前提。

(1)教师教权

教权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权和教学活动的控制权。具体表现为:

教学主导权。教学主导权并不仅仅指教师的教学组织权力,更多地是指教师用教育行动表达教育理念的权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并籍此实现自己的教育创意,是教师最基本的教权。但当下,教师的教育行动与其秉承的教育理念之间有时处于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教师的教育行动受到来自体制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困扰,尤其是应试体制正在窒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行动。高中教师的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应试的教育体制,在应试体制下,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智慧集中于教学大纲和“正确答案”,教师不经意间形成了“萎缩性”思维,失却了教学的创造性。所以有人说,高中教育是使聪明人变愚蠢,愚蠢人变聪明的教育。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现有的体制下实现教学主导权的最大伸张,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化实现,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最好发挥,最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知识权威。

教育批评权。批评学生是教师教权的基本构成内容,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子。有一种观点将教师批评权看成是师生关系的对立物,这是严重误解。其实,当教师批评学生时,主要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关注的人”,表达的是对学生的关怀和信任。假如将学生的进步比喻为汽车的行驶,表扬是给学生提供动力,批评就是给学生提供制动,二者都是保持汽车前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封建时代,教师的批评权以“教鞭”为典型表征,体罚成为教师行使批评权的基本方式。今天,随着体罚被禁止,教师的批评权也似乎处于没落之中。原因在于,在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下,“批评”被无意间摆在了“非人性”之列;同时,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被过度关爱,对“批评”的心理免疫力大大降低,有时甚至可能做出极端性反应,教师在行使批评权时的顾虑大大增加,担心家长投诉、学生跳楼。但教师批评权的弱化必然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蔓延,并淡化教师的教育责任心,消解师生关系的紧密性。

教育享受权。依教育的本性来说,教师的最大成就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看到学生的心灵生长和人格进步,并由此获得职业尊严感和归宿感。但是,现代教师却无不受到无形的市场力量的钳制,同时受到技术性的考评体系的威逼,教师不得不以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如考分和名次等)为追求目标,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依附于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根据调查,世界各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考试成绩、教学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学创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等。在这 4项指标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居于首位。3/4 的教师认为价值没有得到认可。(中国经济网 2009年 09月 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这样,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目的性价值被消解,工具性价值被凸现,教师的教育行为正在沦落为一种纯粹的谋生行动。因此,当代的中国教师有责任矫正自己的教育享受观,将注意力转向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心灵的教师,必然也是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2)学生的学权。

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学生学权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尤其应该拥有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纯粹的被动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者。杨振宁教授曾经对学生学权的丧失表示忧郁: “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思维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今天,中学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尊重学生学权迈出的重要步骤。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是把 “课程 ”狭隘化为 “教学内容 ”,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大,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小。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姜秀珠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05期第 100~ 103页。)但是,新课程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权的解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新课程精神的落实面临困难,特别是实践性内容很难从现有的考试方式中得到落实。学生的知识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以及上课自由权等,在目前的体制下还不可能得到实现。

当然,对学生的学权应该有辩证的认识,因为学权的放纵也可能对师生关系造成伤害。蒋梦麟就对五四之后学生权力欲膨胀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学生的权力 “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者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 ‘校规 ’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蒋梦麟:《西潮 ·新潮》,长沙:岳麓书社 2000年版,第 132页。)

所以,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权,有什么程度的学权,怎样在保证教师教权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学权,这都是当代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学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自由的尊重,就是为师生关系的和谐预设空间。

[问题讨论]

怎样对待中学生谈恋爱?

教师在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往往是一个失败者,教师应该有心理准备。常言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生命在爱情面前都显得渺小时,教师的劝诫的有效性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恋爱问题上就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恋爱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告知学生,中学生谈恋爱是其作为公民的权利,教师尊重这种权利。其次告知学生,教师在尊重中学生谈恋爱权利的同时,有责任告知中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并特别对可能出现的弊端加以强化性说明。

再次向学生提出建议,而且必须明确告知教师的建议仅仅是建议而已,最终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

教师一定要非常清楚,用跟踪、威胁等方式面对中学生谈恋爱,绝对是徒劳无功的。

3、教师 “真实 ”与“完美”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的 “真实 ”代表着坦诚,教师的 “完美 ”代表着高尚,二者均有利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感召权威。教师的真实与完美,直接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定位上,教师应该是“完美”的人。但对一个在本质上没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教师,将面临道德上的两难:教师是依生活的常态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诚实,还是在学生面前假装高尚让自己变的虚伪?如果教师不伪装高尚,教师就面临言行不一的道德困扰,学生会问:一个自己都不高尚的老师怎么有资格教我们高尚?如果教师伪装高尚,学生也会问:伪装高尚已经是一种道德虚伪,道德虚伪的老师怎么教学生走向高尚?在实践上,教师形象的完美定位容易使教师发生人格上的道德分裂。在学校之外,教师只是普通的社会公民,教师也以普通公民道德要求自己,其可能是道德上的平凡之人,甚至可能有些许的不良习惯;在学生面前,教师则用超越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让自己变成道德上的崇高之人。于是,教师的道德人格就有了校外与校内的区分,同一个人,校内的这个人总是比校外的这个人显得完美。

因此,教师不能以单纯的完美形象示人,教师还必须让自己走向真实。教师的真实性体现在:

教师是向己的人。教师与其他从业者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是一个向己的存在。马克思说: “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 514页。)教师也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并渗透于全部的职业生活。教师的职业利益合理合法,教师职业利益的实现过程,正是教师向己性的呈现过程。教师的职业利益形式多样,其中,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是教师职业利益实现的基本形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年公布了首次由 24个国家参加的 “教与学 ”调查,结果显示,有 85%的教师具有永久性的工作,在丹麦、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等国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拥有永久职位。稳定和安全感,是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所在。(《 教育观察 :全球教师评价指标学生成绩为首位》 中国经济网 2009-09-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此外,由于教师职业以学生为对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可能被学生所尊重、欣赏、甚至崇拜,教师也将获得其他职业难以企及的成就感,这也是一份重大的精神利益。如果将教师的向己性理解为“利己 ”,这种利己也是一种高尚的利己,教师是“富有利他主义精神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每一个行动从根本上既是利己又是利他”(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54页。)从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健康的自私、一种伟大的自尊和一种不愿作无谓牺牲的倾向。”(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109页。)简单地说,承认教师的向己性,让教师回归了生活的本真,也让教师作为人走向了道德的真实。

教师是向己的人,并不否定教师是向善的人。教师作为育人之人,向善既是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更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要求。教育是灵魂的塑造活动,凡是被造之物,总是塑造者意志的对象化产物,恰如人类会按自己的意志造神,教师也会按自己的意志育人。当学生成为教师的对象化客体时,事实上已经默认了教师意志对学生的统摄能力,教师的道德走向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着学生的道德走向。所以,教师的向善成为学生向善的必要前提。教师要用言行证明自己是优等的守法公民,善于良心的自我反省,懂得为正义欢呼,为悲情流泪,对乞丐表达同情。往高处走,教师应该懂得伸出援手,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幸福,懂得用行动向祖国表达忠诚。但教师的向善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教师道德上的完美,而仅仅体现为教师对道德的高尚性追求。

教师是在 “真实 ”中走向 “完美 ”的人,由此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案例分析]

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学教师在点名时,不认识学生张海昶名字中的“昶”字,就自作聪明地漏报,最后装模作样地问:“有谁的名字没有点到啊 ?”等张海昶同学举起手来,教师继而反问:“那你叫什么名字呢 ?”这名男生答道:“我叫张海永”。在一节公开课上,他提问该男生,连叫了几次“张海永”,均无应答。老师走上前:“张海永同学,上课可不能走神,老师叫你呢”。男生忽地站起来:“老师,我叫张海昶,地球人都知道。”全堂哄笑。(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2007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09页)。

其实老师最后的尴尬根源于自己对“真实”地掩盖。本来,不认识一个“昶”字,本不是什么大事,虚心向学生请教乃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选择,但一个“爱面子”的老师却企图用自己的小聪明保住面子,但却被“不给面子”的学生识破。学生的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恶作剧性质,体现出对老师的不尊,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老师“虚伪”的惩罚。所以,在师生交往中,做回“真实”的自己比虚假地维持自己脸面,是一种更明智地选择。“真实”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让学生与教师处于心理的开放状态。

[问题讨论]

教师是否可以接受学生礼物?

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尊严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接受承载师生情谊的小礼物,如一张小卡片。学生的礼物应该是也仅仅是表达师生情谊的载体。

 教师接受的学生礼物应该与学生的功利诉求无关,任何与学生利益相关联的礼物接受都有利益交换的嫌疑,都会破坏师生关系的感情纯粹性。

 教师切忌接受学生家长尤其是学生的贵重物品或金钱。莎士比亚曾经说,金子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让黑变成白,让丑变成美,让懦夫变成英雄,让老朽变得朝气蓬勃。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金钱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让白变成黑,让美变成丑。金钱的力量可以给师生关系带来质地负面影响,让教师人格受到损害。老师应该清楚,当学生将金钱送给自己时,也将鄙夷送给了自己。

4、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理论阐述]

心理契约本来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引申于师生关系之中,也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价值。阿基里斯最初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表征领导与部属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心理契约已经被广义理解为某一特定关系中一系列的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期望假设和义务承诺。-----心理契约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愿望、意向以及契约主体所受到的约束和激励,各方满意互感是心理契约所达成的最佳耦合。”(申来津:《 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教育研究,2003年第 9期。)心理契约在形式上没有明文规定,并处于不断变更和修订状态,但是,“虽然它(心理契约)并没有写明,却是组织中行为的强有力的决定因素。”(波特 ·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4页。)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可以实现双方的相互认同与接纳,让师生之间产生 “谐振效应 ”。它带来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最终延伸到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信任。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体现着师生间的高度默契,表征着师生之间融洽的交往关系,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师生关系具有典型的挚友特征。具体特点如下:

首先,心理契约给师生关系注入了高度的安全性。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师生的相处对彼此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师生之间的心理处于不设防状态,相互之间没有猜疑和疑虑。

其次,心理契约为师生关系提供了善意的解读方式。师生交往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心理契约建立的高度信任让师生之间对彼此的行为表示理解,即使做出了于对方不利的事情,对方也会基于善良愿望予以解读,给以宽容和理解。

再次,心理契约使师生之间的关爱成为高度自觉化的举动。不需要提醒,不需要明示,师生之间已经通过默默地举动表达了彼此的关心和爱护。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是一个情感积累的复杂过程,需要教师用爱心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开启,用真诚和耐心对学生进行感化,同时还要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跟着自己行动。怎样达成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步走:

   主动给学生以关爱 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默默地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尽量少用语言,让师生用心体验彼此的付出。

附录 :学生最爱听的 <<阳光语录》 .对自己要有信心哦。2.这几天你进步了。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4.加油,赶上莱某某。5.你很聪明的。6.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7.这事交给你,我根放心。8.能帮老师这个忙吗 ?9.我们班是最棒的。10.老师喜欢你。11.爸爸妈妈为你而自豪门 2.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13.不舒服的话随时和我说。14.有什么困难找我。15.要注意休息啊。16.办法总比困难多的。17.我喜欢你的笑容。18.我对你很有信心。19.我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加油啊!20.孩子,只要你努力,不灰心,就一定行。21.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认真。-----引自相关资料 [案例分析]

老师的感叹

那一年冬天,由于一次感冒,引发了我的气管炎,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每天都在不停地咳,上课的时候更是如此。恰巧学校要我上一届公开课,当时,我选在了七(1)班。为了不使学生紧张,在上课的前一天,我跟同学们打了一声招呼,告诉他们第二天要在他们班上一节公开课。在正式上课的那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准备课件,七(1)班的班主任来了,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她去教室的时候,发现几个大个子男生,正在安装他们班已经拆掉的阳台门,看到这些,她连忙去制止,因为他们班的阳台门已有些破损,当时是怕影响班容,才拿掉的。但听了几个男生的解释后,班主任没有再制止他们。他们说,孙老师的气管炎犯了,如果吹风,她会咳得更厉害的,会影响她上公开课的效果的,装上门,可以抵挡一些冷风。听着班主任的讲述,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为他们的细心,为他们对我的关心。

----来源于《风中的成路:欣赏型德育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第 123页。

几个大个子男生,知道老师要上公开课,担心外面的冷风加重老师咳嗽,在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对老师的关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尊师行为。表面上看,这是学生的偶然行动,但却是师生感情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孙老师为学生付出之后学生给予孙老师的真情回报。、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是指师生关系要保持在师生的角色范围之内。师生之间既不是朋友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基于师生关系承担责任,避免超越彼此角色承担不必要的社会义务。

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的责任过度。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责任的过度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责任行为超越了自身的责任能力。富有道德责任感的人总是喜欢承担“完全义务”,因为只有履行完全义务才会有道德上的绝对高尚。然而,道德对义务感的无节制推崇却可能让主体义务感与义务能力脱节,从而导致主体道德上的无能。毕竟,“人总是有所不能,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造物主,而是有限的存在物。”(王效民:《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理论学刊,2005年第 3期。)教师责任过度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可能让学生产生道德上的歉疚感进而躲避老师,或者教师的责任感在事实上构成了对学生自由的干涉,学生同样会躲避自己的老师。

教师超越自己的角色承担义务或者放大自己的角色义务,意味着承担了比社会赋予的更多的道德责任。然而,教师对角色责任的超越却面临着可能的道德风险。超越角色承担道德责任导致的道德过度可能构成对学生道德权利的剥夺,让善成为不自觉的恶。有一种伦理逻辑是,自己的道德义务就是他人的道德权利,自己履行的道德义务越多,他人获得的道德权利也越大。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生履行道德义务本身是一种道德权利,教师履行道德义务的合理性必须以不损害学生的义务性权利为前提,否则,自己的道德义务就不会成为学生的道德权利。

[案例分析]

关于师生恋爱

我的朋友真是傻,竟然喜欢上了一个结了婚的男老师。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我现在不知道如何开解我的朋友诶。

以下是网友的回答: The Problem Got Serious~

其實無乜焐恏啊!自己中意咪得咯,焐洗理其它魜點唸!中意米得咯...不过结佐婚就悟好喇

我就觉得无咩问题啦,终有一日,学生会陆续毕业,甘就可以自由甘选择自己中意嘅人拉!~~~ 中意老师..可能一半系出于单方面好单纯嘅倾幕 &欣赏.....假如真系中意嘅...米放胆去.....不过...结左婚就米拉!~~~~ 都无咩啊,自己中意就 OK拉

网上就此开展的调查: 你是否赞成师生恋? 共有 163 人参与投票,赞成 12.27%,反对 26.99%,无所谓 60.74%。

(来源:广州学生网论坛)

师生恋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从网上的对话和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师生恋爱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说明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转化为恋爱关系的心理与道德阻力并不像社会想象的那样强大。

虽然学生爱上老师有时候不可以避免,但一般来说,老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严格控制在“师生角色”的范围之内,并从语言和行动上以教师身份规范自己,师生之间产生恋爱关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问题讨论]

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吗?

教师不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师不是学生的父母。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可以尽关爱的义务,其前提是教师给与学生的爱永远只能是师生之爱,这是教师角色所规定的道德责任限度。

如果教师超越教师的身份给学生以关爱,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教师的爱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心理排挤,侵占了属于父母专享权利的子女之爱,教师就构成了对学生父母的道德侵权,陷入了对学生父母的不道德。

师生互动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篇3

关键词:和谐;教学方式;教学氛围;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6-02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科学课堂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条件,在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来进行的,教育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教学过程。过去我国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思想有了重大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而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教学中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运用探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通过让学生去收集生活资源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图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改变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序高效的有机结合起来,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进行。

一、教学方式由“讲授”变“指导”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由“教书匠”变为“艺术导演”,把教学对象放到主体位置来对待。音乐教师作为一个艺术编导首先应设计考虑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有效地调动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和领悟进而掌握知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由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去发现,去尝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已有的兴趣体验去主动的获得知识从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对的提高。例如在教授《青春舞曲》一课中,这是一首典型的具有新疆舞曲风格的歌曲,由于学生对新疆音乐并不陌生,教师一播放这首歌曲,学生就被欢快的节奏所吸引,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相互探究,把握新疆舞曲的节奏。

二、教学方式由“单一”变“多元”

多元即多样化,只有多样化,才能体现个性化。音乐教学要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多元智能。如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多次感受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随音乐做动作,用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拍的特点,体验乐曲的情绪;恰当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都同时参与到音乐欣赏中,例如《雪绒花》一课,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出示了《音乐之声》的影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展开思维,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辐射开去谈感受,这就给了学生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

三、教学氛围由“枯燥”变“愉快”

传统的音乐教学一般都是“先打节奏,再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教学形式單一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新课改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形式,始终注意发挥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情感的积极作用,使情、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共畅的氛围。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话语和和蔼可亲的态度,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激励也是愉快教学常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唱脸谱》一课40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很难将中国博大精深国粹艺术让学生了解地很透彻,故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文字资料(京剧的起源)、图片资料(京剧的服装、脸谱)和各种影像资料(京剧选段)等。课上学生们分别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相互交流,学生活动积极热情,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还能分享团结合作的乐趣。学生在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懂得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为了在能唱、会唱歌的基础上,促进愉悦体验的进一步发展,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作用,使音乐课堂教学过程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育要求教师要不断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挖掘一切可以发挥学生创造力和创思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随时抓住一切契机,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灌输“我能行”、“不轻言放弃”的思想,当发现学生有渴望成功的迫切愿望时,赶紧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在平等和谐、合作竞争的氛围中主动而高效的学习。

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篇4

一、课堂讲授: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建构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 课堂讲授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以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为核心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课堂讲授,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课堂讲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更是价值观的传递, 通过教师对知识讲授和学生吸收知识的这一过程, 能够实现师生互动, 而课堂讲授中师生互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如果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语言、教态, 学生乐于接受, 并在课堂讲授中产生良性互动, 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重, 就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师对教学内容、课程进度和课堂节奏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采取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 与学生缺少互动交流, 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如果缺少互动和交流, 学生在课堂中完全丧失话语权力, 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 容易造成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动机、跟不上教学进度等, 进而导致师生关系淡漠、紧张, 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采取符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授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学生的原则, 研究学生的需求, 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地删减、重组和补充教材以外的最新信息, 发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现象和情境, 并从中寻找具有代表意义和启发性的案例进行讲解, 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认识活动, 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社会实际;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可与学生商榷, 还可以进行辩论, 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绝不能因担心提问而打乱课堂秩序, 就回避学生的提问;教师切忌用教条的语言重复教材内容, 应广泛涉猎哲学、文艺和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运用生动的语言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和实践进行讲解。同时, 教师要注意讲授语言的艺术性, 不仅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 而且要注意音量、语速和音调的抑扬顿挫。另外, 应以适当的姿势辅助说话, 从而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通过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肢体语言行为具有动态、直观的特点, 当它与言语活动一起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时, 就能拓宽信息渠道, 强化言语表达, 能够产生更好的互动效果。教师应多用微笑、点头等方式鼓励积极发言的同学, 增进教师的课堂感染力, 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如眼神提示、拍肩膀或走下讲台缓步环形于学生座位中间, 提示情绪松懈、表情暗淡、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认真听课。教师得体的肢体语言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拉近了师生距离。肢体语言的教学暗示也弥补了语言表述不清的缺憾, 削减了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 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课堂讨论: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讨论是针对某个事物相互表明见解或论证的过程, 是一种有效交流看法, 形成认识, 使信息增值的方法 (2) 。讨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师生互动的关键环节, 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拟定讨论内容,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搜集论据、阐明观点、互相辩论,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他人观点, 支持或反驳他人意见, 提炼、分析、综合别人的观点,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有效地交流信息、畅所欲言, 不但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价值观的输出, 同时能够增进师生双方之间的了解, 活跃课堂氛围, 推动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教师是课堂讨论的指导者和推动者, 教师在讨论前的准备和讨论时的引导, 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作用的发挥, 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课堂讨论前, 教师应确立好讨论的题目, 讨论题目应结合课堂内容选择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的、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学术问题, 或是范围更广泛、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问题, 并且要保证讨论问题是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资料的, 通过讨论能够表述清楚观点。同时, 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查资料的时间,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准备, 保证他们在讨论前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准备。教师对所设定的问题点到为止, 留出空间让学生去发挥,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一定的观点和见解。讨论时,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 适当加以启发引导, 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 让大多数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对所有学生保持积极的期望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尤其密切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 设法鼓励他们, 打消他们的顾虑, 运用激励手段施加一定的压力, 促使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到讨论中。在学生发言期间, 教师应弱化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 成为激发和支持学生独立思考的角色, 教师应以倾听者的姿态出现, 不插话、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讨论中起主持、引导和最后点评的作用。在讨论结束时, 如果所讨论的问题已有明确结论, 教师应该在分析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将结论明确说明;如果所讨论的结果依然是存在争议, 教师应该对不同观点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如果所讨论的问题是社会现象类问题, 教师应起到正面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看到社会问题的积极面,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在讨论中涉及连教师本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 教师应该如实说明, 等适当的机会向学生再作解释。

课堂讨论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心态,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讨论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 促使师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拓展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由于讨论中师生双方都可以平等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此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 拉近彼此距离, 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课堂鉴赏: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共荣共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教材为依托,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形象生动, 做到抽象与形象相结合, 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挂图、图片、模型、幻灯, 也可运用视频、音频等新媒体手段开展课堂鉴赏活动。课堂鉴赏活动能够展现出形象生动、发人深省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在展示完毕后对所展示内容进行一定的解读, 也可以以提问或自主发言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再予以总结归纳, 或是将学生对于课堂鉴赏的内容和体会作为作业, 启发学生思考其内在含义。课堂鉴赏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做到抽象与形象相结合, 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让学生在视与听的结合中, 获得深刻印象, 加深记忆。

教师应尽量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且富有教育性和趣味性的鉴赏材料, 充分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深刻剖析, 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教师可以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提供马克思生平的视频材料, 当学生了解到马克思一生饥寒交迫, 终日为生活所累, 但他依然不放弃革命理想, 坚持为个体自由和幸福而奋斗, 这就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马克思, 调动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教师可以节选《建党伟业》视频中的一段进行播放, 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党和国家,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可以选取《共产党宣言》、《矛盾论》、《实践论》中的一段并为其讲解写作背景, 让学生朗读,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伟大思想。此外, 教师应灵活掌握课堂鉴赏的时间, 既不能太短, 让学生无法理解材料内容, 时间太长, 学生又觉得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情绪, 应尽量控制在5-15分钟为宜。教师若能对课堂鉴赏做到灵活充分地掌控, 学生通过对材料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就能够更深刻地领会教材内容, 师生之间通过对材料内容的欣赏和分析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四、课堂管理:维护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3) 。灵活多样受学生欢迎的课堂管理方式是建立规范的课堂秩序、营造的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 也是维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反之, 教条式家长式的课堂管理方式会让学生情绪低落,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于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或理论形态的课程, 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武装大学生, 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培育学生精神世界的学科。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除了需要解决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 还需要面对主流价值观与学生多元价值观冲突的问题, 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更加不易。

目前, 某些思政课教师认为, “自己拥有着法定的权威是代表国家和社会来教育学生”、“课堂管理是为树立教师权威服务的”、“学生对老师的管理必须无条件服从”,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可能会导致教师管理权威的滥用, 而崇尚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大学生, 显然不会因为对方是教师, 就会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部分教师会用强制性手段管理学生, 如对于课堂不守纪律的学生进行罚站、点名批评、扣除课堂分数等方式进行管理, 而大学生的特定年龄阶段又使得他们普遍具有自尊心强、个性张扬、情绪波动大等特点教师这种强制式的管理手段会使学生心理负担沉重, 产生厌倦、逆反情绪, 使课堂氛围紧张缺乏活力, 直接影响着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行为分析原因, 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课堂行为可以分为三类:正当课堂行为、不当课堂行为和违规课堂行为。正当课堂行为是指遵守课堂秩序、合乎课堂规范的行为;不当课堂行为是指不宜在课堂上表现的行为;违规课堂行为是指对课堂秩序和课堂规范有破坏作用的行为 (4) 。

对于正当课堂行为, 教师应给予积极鼓励, 使其能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重复出现。对于不当课堂行为, 教师应选取适当的时机和场合, 对学生进行暗示或提示, 使行为者意识到其行为的不当性和无效性, 并自觉地调整其行为。对于违规课堂行为, 教师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 谨慎处理。如发现违规行为时, 不能采取过激的语言和方式刺激学生, 可私下和学生聊天引导其诉说违规行为发生的原因, 发现违规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 激励其正面发展等。总之, 教师应采用倾听、沟通交流的方式, 换位思考, 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 对于不当课堂行为和违规课堂行为要了解其原因, 灵活谨慎采取不同策略应对, 这样才能让课堂积极有序,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摘要:互动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交往的媒介与桥梁, 分析其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鉴赏和课堂管理等, 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建构、共融共生, 以及维系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

参考文献

[1]田慧生, 李如密.教学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谢同祥, 沈书生, 牛玉霞, 刘强.有效课堂讨论的原理[J].教育科学版, 2007 (06) .

[3]李森, 潘光文.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1) .

[4]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 2010 (10) .

[5]韩琴, 周宗奎, 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06) .

[6]王果.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02) .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5

在践行国家、上海市和虹口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区教育局确立了以“绿色生态化、特色多样化、教育国际化”为抓手的教育转型新思路。为了落实这“三化”的目标,首先把“师生关系”作为改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途径。

区教育局提出的“三个课堂”建设,即温馨课堂、情趣课堂和有效课堂,为师生关系的构建上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资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奠定了较高的起点。2012年5月16日,虹口教育和民进虹口区委联合举办举行的首届白玉兰教学论坛,更是把我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动推向了高潮。此次论坛的主旨,就是要让教育真正与学生个体融为一体,使教学真正的回归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作为基层学校,校领导借着“白玉兰论坛”这股东风,组织全体老师认真观摩了论坛的教育录像,组织全体教师从自身谈起,谈如何践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总结出了新型好老师的关键词:有爱、幽默、公平、创新。新型师生关系最看重:爱心。在白玉兰论坛上,我们第一次认识了史金霞老师,一位漂亮、儒雅的高中女教师,也从而拜读了她的著作《不拘一格教语文》和《重建师生关系》。

提到老师,我们往往会和“严肃”联系在一起。说到现在的师生关系,我只能遗憾地说“惨烈”。我们的老师苦口婆心、声色俱厉,每天起早摸黑。可是我们的学生欢迎吗?喜欢吗?它需要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好好想想。史金霞老师的这本《重建师生关系》为我们开启了一盏改善师生关系的明灯。史金霞老师在书的自序部分引用了夏丏尊先生的话,给我印象深刻。他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书中史金霞老师用了几个关键词来阐述了如何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一个字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第二个词就是“理解”,了解是理解的延伸。理解这个词,我们每天都挂在嘴上,但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吗?很难。史金霞老师说,孩子很难理解老师,因为孩子没有老师的生活经历,即使想换位思考,也很难给自己定好位;同样地,老师也很难理解学生,因为教师经常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学生。第三个词就是“对话”,沟通是对话的第一块基石。对话指的就是第四种意义的“谈”。要对话,你就必须对他人抱着“绝对尊重”的态度,发自内心深处地尊重他作为一个人的本质价值。对话有两个核心概念:即关系和理解。第四个词就是“尊重”。而尊重,就体现在爱、理解、对话„„的所有环节之中。对于这几个关键词,史老师还举了许多非常生动丰富的实践案例,大家看了以后可以借鉴和运用。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下面举一个我校教学过程中的例子。小刘老师每天带着希望和喜悦走进教室,可是却总有一个座位空着。课后去班主任那了解情况,原来这位叫平某的学生害怕上学而谎称肚子疼。接下去的一个月中,她断断续续来了加起来不超过一个星期,每次来都哭着进教室,抹着眼泪上课。通过多方了解,才知道她最害怕的是英语。英语课节奏快,又有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内容,她对自己没信心,更害怕老师批评她。根源找到了,就需要对症下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得好,是英语教学的内涵。抓住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要达到学好的目的,就必须研究、理解、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

一、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说”,建立“双向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师生关系是“双向型”。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在课堂中形成“双向型”师生关系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教师要清楚哪些内容应“少讲”,确保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味地对教材上给出的教学事例和过程进行一一解释,那么这只能算是一种低效的甚至无效的教学,部分学生常常在教师的讲解、分析中处于被动和漠然的境地中。因此,在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

间内,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利用教材创设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情景,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少讲、对超越学习要求的知识少讲,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来获取知识、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感。

2.其次教师要清楚哪些地方应让学生多提“为什么”,多说“怎么办”

教师的“少讲”是为了让学生“多说”。教师要研究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多说”,怎样让学生“说”,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过程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说”为主线,在“精讲”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的主要环节多说。教师可以在几何证明时多说,帮助学生理清几何证明的思维过程及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在展示思考过程时多说,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让生生间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在评价反馈环节多说,让学生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甚至让学生之间进行辩论,以实现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建立“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留出充分的时间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关爱每一位学生

尊师爱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显著特点,就是说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爱护学生,这也是建立良好、协调的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大量实践证明,尊师是爱生的结果,爱生是尊师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师真情地投入,一定会得到学生真情的回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赶进度,在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时,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这些不起眼的“群众演员”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起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最能体现自己教学特色的课呈现给学生

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把自己教学过程的魅力展现给学生,流畅工整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简洁明快的上课节奏,声情并茂的内容讲解,生动和谐的师生互动等等,都可能成为教师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要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经常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篇6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23-01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和谐互动,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师生互动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始终,课前预习中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后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的互动,从不同角度形成有效切入,帮助学生展开多元互动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打造过硬的数学品质奠基。

一、教师预设与学生预习和谐共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前预设和学生的课前预习有直接的关联。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完善,教师要给予帮助,在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生本进行全面调研之后,给学生布设课前预习任务,并对这些预习任务进行检查,确保预习质量。这也是教学互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对学情了解深刻透彻,才能制订前瞻性更强的教学预案。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预设: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数与数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两个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3与9、2与12、4与16之间可以形成什么样的关系呢?2×6=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用自己的话说说2与12、6与12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检查,学生大多能够轻松完成预习任务,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教学预设是顺利实施教学措施的重要前提,能有效促进课堂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力,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任务。因为学生有了良好的预习,师生互动启动后,相关教学措施才能有效落实。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

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充分放权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师生互动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师绝对不代替,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帮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进行合理疏导,要讲学生探究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讲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强调学生容易出现问题错误的环节。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交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数理概念,促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形成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出一个数,让学生用自己课桌上的材料来表示,方法不限。学生很快行动起来,有折纸的、有涂色的、有剪纸的,教师不时给予提醒,尽量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展示时,有的学生用苹果切分来表示,也有的学生在圆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课堂学习探究气氛浓厚。教师为让学生建立分数的相关概念,让学生自己找学习材料,用不同方式来进行展示,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引导也正是新课改合作学习的基本精神。教师点拨、学生操作,由此建立起的认知当然是丰富的、生动的。

三、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互通互助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要获得理想效果,需要教师注重预设和引导,也要及时调度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在课堂预设阶段反思,能够提升预设的科学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积极矫正;在教学结束后反思,能够总结经验教训,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在师生互动范式构建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赢得构建的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适度调整,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促使教学走向正轨。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中“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质疑讨论,很多学生不以为然,都在闲聊。教师随即调整教学策略:“我想考考同学们的听力,看看谁能听得明白,判断正确。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妈妈吃了1份,还剩多少张饼呢?”有学生喊还剩4张,也有的喊剩张,还有的说剩张。教师笑而不语,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启而不发的状况,迅速做出教学调整,这就是教师教学反思的结果,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捕捉到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利用问题投放来引发学生辩论,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本特征。

在小学数学师生和谐互动过程中,教师是各种构成最活跃的因素,要积极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帮助学生做好预习,为师生有效互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反思,能极大地提升师生互动的品质。

有效和谐的师生互动 篇7

一、了解孩子是良好师幼互动的前提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差异, 他们有各自的特点和喜好。因而在接受教师发起互动的行为时, 也就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如:性格活泼开朗、好动外向的孩子, 喜欢与人交往、讨论、交流, 同时也特别希望与老师同伴们积极互动, 并主动阐述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想得到老师同伴对自己的认可与肯定;沉没内向的孩子, 往往心都很细, 很敏感, 对于老师及同伴的互动则表现为常用的动作、手势、眼神及表情来回应;孤僻不爱动的孩子对于老师同伴的互动, 表现为茫然、无助、无动于衷。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正常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教师, 为了减少第三种现象的出现, 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孩子。关注、理解每位孩子, 用欣赏、赞许的眼光去挖掘发现每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亮点, 扬长避短, 尽可能充分发觉孩子内在的潜质, 并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和受动行为, 同时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老师发起的行为进行理解、回应、反馈和延伸。尽量避免用自己预先设定好的模式要求和评价孩子, 要公平、公正地为幼儿提供表现的舞台。如:在为歌曲《小蜜蜂》伴奏时, 尝试让幼儿在前, 老师在后, 出示要学习的三种节奏, 让幼儿自由选择节奏, 自己练习, 在熟练掌握后, 教师提供材料 (纸盒、纸筒、易拉罐、磁带盒、小茶杯、小碗、饼干盒……) 请幼儿说出怎样可以使他们发出声音, 幼儿自己演示方法 (打、拍、敲、弹、捏、碰、撞、踩……) , 并随音乐用自选材料和节奏为歌曲伴奏。整个活动下来, 大部分幼儿对老师发出的互动要求, 都表现的积极、主动、踊跃, 少数幼儿不是主动参与 (在老师引导下) 。对于不太爱表现, 胆怯的孩子, 课后, 我与他们说悄悄话, 谈自己的想法, 了解他们的想法, 谈谈彼此的“小秘密”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愿望。经过一段交流, 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我的距离, 逐步产生愿与老师同伴交流的愿望。

二、尊重孩子是良好师幼互动的条件

孩子们最初的活动行为都是主动积极的, 都愿意和老师、同伴有更多的交流, 想使自己得到注意、关注, 同时也想使同伴羡慕自己, 赞许自己。作为老师应珍惜并抓住这机会, 把自己与幼儿的关系拉近, 把自己放在与幼儿“你和我”的水平位置上。做到充分理解、充分尊重。也就是说, 只有关注尊重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孩子只有在宽松、博大、平等、无所顾忌的环境和条件下,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 主动与人交流互动。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要注重为孩子创建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如“星期一见闻”也就是每周一, 孩子说一说双休日时, 自己亲身所见和所经历的事情。幼儿在讲述时, 主动阐述自己所想的事, 自己所要想说的话, 同伴在倾听的同时, 既了解了一些自己不知道、不懂得人和事, 也学到了知识, 明白了道理, 也与同伴分享了快乐喜悦, 也共同分担了同伴的烦恼和不快。这时教师及时地给予关注, 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 孩子会加强对老师的亲和力, 更加充分信任老师, 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对于孩子在活动时遇到的困难, 老师要给予帮助。如:在组织户外游戏—“呼啦圈”。有的孩子把圈组成网去捕鱼;有的孩子把圈套在背上两个人学螃蟹走;有的排成竖排, 单双脚跳。也有少许孩子拿着圈发愣, 这时我就鼓励会玩、玩得好的孩子与他们交流合作, 商讨方法, 并坐下来与他们讨论。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 同他们一同想办法, 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 以及接下来游戏时应该注意到的事项。在这种宽松的状态下, 孩子们认可的新方法新规则就产生了, 后来游戏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孩子在活动中有了更多更新的玩法, 在活动中都很高兴, 争着把自己的玩法告诉同伴, 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满足和快乐, 在探索中得到潜质的发挥。因为孩子得到了尊重, 老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 这三者间的关系及心灵都彼此和谐、默契。

三、心灵融合使良好的师幼互动达到高潮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孩子间的互动, 其实也就是心与心间交流融合。只有在温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 孩子与老师间才更容易产生被支配、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 也更能产生更强的互动动机和欲望, 互动过程和效果也会更好、更完善。老师与幼儿间的心灵交流及心灵默契能否和谐, 关键在于老师是否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和秘密, 而不在于幼儿本身, 能否建立起“心灵互动”老师就应该“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水平上进行交流、讨论、回应、反馈, 各抒己见, 同时允许孩子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使老师与孩子之间构建起活泼、生动、多彩的师幼关系。如:组织活动“玩松紧带”, 开始时孩子们每人一根, 用来做拉力器, 做绕圈, 小尾巴。不到十分钟, 孩子的情绪开始低落了。此时, 我“蹲下来”与孩子们一同交流。“你们怎么了?”“没意思, 不好玩。”于是就鼓励孩子大胆讲, “一起想怎样才能玩的花样更多、更有意思。”经我这一启发, 气愤顿时活跃起来, “老师, 我是这样想的……”“老师, 我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我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请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好吗?”于是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说:“和其他小朋友玩, 人多, 办法就多, 玩的花样会更多, 小朋友们可以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松紧带拉得不要太紧, 不然会打着小朋友的。”“我的方法比他好, 我是踩, 他是跳, 跳时会摔倒, 踩就不会……”事后, 孩子们在活动中玩得兴高采烈、情绪高涨。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 老师关心、鼓励、尊重的话语, 使孩子们主动求知, 主动参与和主动表现的欲望大大增强, 从而使师幼互动达到良好的和谐的效果。

师生互动,共建和谐课堂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学有所疑才有所思, 有所得, 才会产生兴趣, 形成动力。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让他们敢想, 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敢问。由疑引发好奇心, 由好奇心引发需要, 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 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 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问题, 并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培养其问题意识。这是促使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这也同样要求教师自觉地去扩充知识, 掌握新的信息, 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问, 并正确解答学生的问题。

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 老师要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敢问。另外, 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 引导学生会问, 比如, 在讲解“淝水之战”时, 师生一起了解了双方兵力对比, 前秦有80万大军, 而东晋只有8万, 但最终胜利的却是东晋, 这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悬念式、冲突式情景, “80万对8万, 前秦胜的几率大, 为什么却是东晋胜了呢?”在学生头脑中很自然地就会出现这个问题, 而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除培养学生敢问、会问以外, 还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孕育问题的意识, 捕捉“问的契机”, 让学生敢问善问。

二用爱心去感染学生

每一位教师都要有爱心, 因为爱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对学生充满爱心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更何况作为教师的我们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一些著名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要对学生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教师只有认真地分析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变化, 以爱心作为前提, 要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也只有爱护、理解、帮助、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 教师的工作成果、思想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才能使学生产生好的人生体验, 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观念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律观念,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卢梭说:“人一出世就开始自我教育了。”所以要鼓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自己塑造自己。使学生具有“慎独”的观念和意识。所谓的“慎独”, 指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在独处之时, 也能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坚持良好的品德行为。老子说:“自知者明, 自制者胜。”班主任不在时应该让同学们相互监督和检查, 由值日班长负责管理, 使学生“老师让我们必须遵守纪律”的意识逐渐改变为“我自己要遵守纪律”的意识, 从而增强他们独处时的自律能力和观念。

四对学生要学会批评

有时老师在讲台上批评学生的错误, 但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 不知如何去做。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 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针对性和目的, 要针对到具体的人和事, 要一针见血, 使他们知道那个地方做得不够好, 今后应该如何去做, 何时去做。

例如初二下学期的一次考试, 成绩出来以后, 发现我们班的成绩考得不理想, 我马上开了一次班会, 在班会召开之前我充分了解了几名成绩下降很快的学生, 在班会上我做了有针对性的批评。列举了这些同学在学习上做得不够好的一些表现, 然后给他们提出具体的目标, 最后还让学习好的同学, 每人对一名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同学进行辅导和督促, 并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结果在期末考试中, 他们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要努力做到在批评教育的时候, 力求点到即止, 给学生一个自我改正的机会。这样, 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 又会对老师的宽容有所感激。从而使他们不断提醒自己、改正自己, 在生活和学习中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

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篇9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当前高校的师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师生情感越来越冷漠。

(1)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师生关系冷漠。调查显示,很多高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仅限于课堂,课后接触几乎为零。通常一门课程结束后,许多同学从来没有和专业教师交谈过,许多老师也不认识自己上课班级的学生。以致于很多学生课后遇见老师从来不打招呼。而老师也经常表现为“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听课,彼此之间都感到陌生。

(2)师生之间互信程度降低,师生关系趋于功利。自古以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一个相当受人尊敬的职业,尤其是高校教师。所以很多同学在未进大学之前,对大学和大学老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然而教师不可能是完美的。于是这种现实与想象的矛盾无疑成了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道门坎。再者受经济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谋取私利,做出一些损害学生利益的事情,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所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并不高,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很不满意,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所以也影响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3)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师生关系工作化。大学生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毕竟还没有踏出社会,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都还欠周全。所以仍然需要教师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给予指导,形成正确的观念。目前高校虽然一直强调教师育人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现象却依然存在。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只注重单方面的传授专业知识,而不管学生的接收情况,更不谈专业以外的任何话题,如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怕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一些教师首次上课就开宗明义,上课可以不听讲,允许做其他事情,也可以不来上课,但不要讲话。教师的这种对学生的放任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学生起码的礼仪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4)教师重科研轻教育,师生关系机械化。在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科研永远是放在首位,是一项雷打不动的硬性指标,而教学则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所以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殊不知高校以教书育人为本,教学才是其第一要务。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时量,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更没有时间考虑学生的需求。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师生组织关系严重机械化。

2 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1)高校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高校中往往以教师发表的论文,科研课题等作为教师评职称的重要参考指标,由此导致许多教师在上课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上。他们没有意识要与学生交往,所以在大学里课上是师生,课下成陌路,成了纯粹的工作关系。

(2)大学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然而我国的大学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学生考分作为评判教育效果的依据,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人格上的东西,却较为忽视。这样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淡化了多层面,多重角色的师生关系。

(3)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不当。在我国高校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形式就是考试,这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大体上做出一个衡量,但这种考核结果很难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吻合。有些学生平时学习认真,知识掌握得也不错,但可能由于某些突发状况导致考试成绩偏低。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4)教学内容陈旧,手段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觉得毫无价值而言,对老师的付出自然不会心存感激。我们目前处于知识不断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往的以书本内容为中心的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学生渴望获得更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所以作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生没有听课的兴趣,自然也导致了学生与教师心理上的疏远。

(5)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管理难度增大。步入大学,许多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把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等放在首位,而把学习知识排在第二位。鉴于这样的思想指导,学生对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各种要求表示不屑,再加上大学班级观念松散,学生多住校外公寓,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且自由时间较多,学生很难管理。

3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议和措施

(1)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尤其是现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所以教师育人的责任显得特别重要。作为大学教师要努力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真诚学生与之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者,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实际困难。他们既有经济压力、就业竞争、职业生涯规划等实际问题,又有恋爱、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引起的心理困扰。如果大学教师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阅历对他们进行指导,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便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同时教师作为引路人更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目前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传授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打造成有威望,专业过硬的教师,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民主。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在学习活动中,师生双方应该理解、尊重和宽容。一方面,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很高,稍有不慎教师就会招致各种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以平和地心态看待自己,平等地对待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老师,不要老师稍有差错就抱怨,影响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学生和社会能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师生关系,就会使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而民主。坚持教育民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中心来开展教育活动。随着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变得越来越淡化。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应将目光转向对学生学习方法、能力以及价值取向上的教育,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恋爱,学习,交友。同时教师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法,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3)扩宽师生交往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如QQ, BBS,或E-mail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这样既可以避免师生面对面交谈的尴尬,也能够让学生轻松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本文揭露了高校扩招和市场机制冲击等因素影响下高校师生关系面临的新问题, 并分析其中原因, 提出了加强师生情感,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燕娜.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系统研究[J].研究生论文.电子科技大学, 2006.

[2]陈悦.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 2006 (3) :39-42.

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 篇10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和谐,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 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平等化。2001年我们国家实施新课改以后, 也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同布鲁姆的观点同出一辙, 其实质就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要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上, 进行全面有效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教育,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认真确立一种和谐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一位教育家说的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要确信教育的力量, 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 确信每个学生都有激情和希望。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只有充满削铁化泥的信心, 才能在工作中不望而生畏, 才能产生源动力,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我们希望每个学生爱学习, 学会学习, 师生共同在学习的天地里探索、尝试、成功……

一、承认差异, 突显学生个性

黄沙如海, 找不出相似的两粒沙子;绿叶如云, 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 每个学生就是让老师来解读的一本书。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正是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教育才显出丰富多彩的魅力。所以, 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必须承认差异、理解差异、顺应差异, 运用科学、合理、巧妙的教育艺术, 努力研究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需要, 给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找到出路, 使每个孩子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学习成绩的差距, 学生便出现了两种典型的类型。学习成绩较为出色的学生和学有困难的学生, 对于学习成绩较为出色的学生, 老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他们的成绩, 忽略对他们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记得有位学生家长跟我谈到班里一位成绩较好的男生的一件事。因为期中考试临近, 家庭作业较多, 男孩就跟妈妈说, 不想上学了, 作业太多了。家长当然不会同意儿子这种荒唐的念头, 于是做儿子思想工作, 第二天按时上学, 但是考完试后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 让他看孩子的试卷, 出乎家长意料的是, 平时成绩很好的儿子居然考得极差, 家长认为不太可能, 但事实摆在眼前, 回家询问儿子为何这次考试成绩这么差, 儿子回答说, 考试考差了就不用上上学啦!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 他们也会有各种问题存在, 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发展优势, 有问题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对他们平时所犯的错误, 绝不姑息迁就, 而要严肃批评。同时, 经常开展集体活动, 在活动中认识到学无止境, 不能满足于现状, 又能学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而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 往往令老师头痛, 作为教师, 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给他们信心, 给他们希望, 教他们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给他们提供舞台, 发挥他们的优势, 同时把他们的点滴进步以书面、电话或家访等形式告知家长,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有极大的可塑性, 学生的进步与退步, 品行的良否, 能力的高低, 与教师有极大关系, 只要方法得当, 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这个信心, 才能认真耐心地探索合适的方法。

二、亲近学生, 用心沟通, 树立教师的威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与老师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的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 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老师要做有心人, 要和学生交朋友, 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 把学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染”给学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正是这样真诚平等的态度, 不仅使先生赢得了他所有学生的由衷爱戴, 也使他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更重要的, 是使他心甘情愿拜学生为师;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伟大教育家, 成为无数孩子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最真诚的朋友!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 是心与心的沟通。

我班有个女生小蒋, 个子1.70米, 人际关系较差, 大部分同学不喜欢与她交往, 总是独来独往, 做作业速度极慢, 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面对这个个性存在缺陷的女孩, 我始终维护她的尊严, 主动与她谈心, 了解造成她各种问题的原因, 细心爱护她, 每当她有细微进步, 适时表扬鼓励;对于她的一些缺点, 也毫不留情的指出。经过一段时间, 女孩明显有了较大的进步, 任课老师反映作业及时上交了, 成绩也有进步了。她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开始慢慢融合到班集体中。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要成为一名教师, 则必须用自己的真爱, 去抚慰每一个孩子稚嫩而脆弱的心灵, 尽心呵护学生的自尊, 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用“爱心”去换取自己的威望。

三、善待学生, 宽容学生

什么是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于苛刻, 过于统一。教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 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对学生的幼稚、过失、冒犯持宽容态度, 体现出一种长者风范。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孩子以希望, 让孩子在广阔大地自由遨翔。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某一天, 班里一位学生说, 小张同学课桌里有只小鸡在叫, 全班都在关注这叫声, 马上就要上午休课了, 得马上处理这件事, 我先叫小张同学把小鸡拿到办公室, 跟她说, 先让我来照看它, 放学再来拿小鸡, 小女孩不相信地看了我一眼, 先回教室了。之前我已了解到女孩由父亲一人带大, 母亲在她还是婴儿时就离家出走, 而且从没来看过她, 女孩挺自卑, 等放学后, 我找她谈话, 得知中午吃完饭后在路上买的, 她觉得小鸡很可怜无助, 决定带回家饲养, 我跟她讲不应该那小鸡到教室里来, 影响老师、同学上课, 爱护、保护弱小生命是可以的, 但时间、地点错了。如果当时我收掉她的小鸡并训斥她, 那可能就会伤害到她。要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 又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宽容、善待学生, 让学生自由充分展现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四、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 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 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 不搞“一言堂”, 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 真诚的态度, 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一视同仁,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如今的课堂上,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 心灵也要走下来,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 与学生一起活动, 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要学生做的事, 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 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 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 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 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 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 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11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师生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主体与他的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裨益。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师生关系一直都给与了极大的关注。

师生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地位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对于教育主导价值的不同追求。这种不同的师生观作用于具体的教育过程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准确的把握并借鉴当今国外教育家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对于中国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现代西方教育哲學思想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

依据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思潮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及其观点的不同,把师生关系分为传统的师生观和现代的师生观。传统的师生观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现代的师生观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杜威为代表,除此之外,结构主义和新行为主义的师生观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师生观。下面从这三个层面来了解并分析一下不同的师生关系以及选择这种师生关系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师生观往往以保守为主要特征,强调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传统主义师生观的主要代表赫尔巴特认为,儿童时时会表现出一种“不服从的烈性”,因此他主张教师可以采用诸如威胁、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手段来管理学生。

传统的师生观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教师权威,所以这种观点运用于教育过程,就势必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甚至学生创造性的泯灭。尤其是在处理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关系时,往往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最后以牺牲学生的个人价值来换取教育的社会价值。

现代的师生观一般以自由甚至激进为其主要特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应该离开讲台站到学生背后去。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教育主张。在师生关系的看法上,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他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要求把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再是主导作用,而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助手作用了,只有当儿童的学习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才去帮助他们。杜威反对教师忽视儿童的实际,强加给儿童的要求。

综上所述,理解现代的师生观必须明确,尽管现代的师生观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教育的主导价值仍然是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对教育的个人价值的追求只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一种手段。

结构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并把它们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关系方面表现为“人——机”关系。这种师生观运用于教育过程,所造成的教育代价是限制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能动的活动当作动物的本能行为来训练。教师更多的是编制课件,操作机器。人可能会成为机器的奴隶。

三、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西方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形成正确的师生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中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以牺牲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定位,以失去教师的主导性为代价,这就不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实现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的和谐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所追求的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思想,还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以至于近现代的许多教育家们都对和谐教育作出了深刻的论述。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就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性而言,只有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讲,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地位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物”的关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师道尊严的流毒曾经使中国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限制。

2.互相尊重。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我们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同样,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其次是要尊重并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3.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和作关系。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师爱生”就包含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尊重与合作关系,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对于师生关系所采取的两极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师生关系又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创建和谐教育,进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12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 教学过程的主体由教师让位于学生, 中心任务由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与学生互相了解, 影响、激励和鼓舞。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逐步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 旧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当代青少年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爱思考、多疑问、求新奇的思维特征比较明显;平等感、民主意识比较突出。师生关系极易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 学生常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 同样, 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 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严厉而冷漠的教师, 虽然也可以保证讲课正确无误, 但他却可能使学生陷入无动于衷或反感的情绪中而一无所得。因此, 面向当代青少年的教书育人特别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此外,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师生关系作为现代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等。因此,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2. 教师如何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发挥作用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只有和谐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教师应改变自己。近年来, 新教师学历学位的提高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但这并不能等于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其次, 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 教师唱的不再是“独角戏”而应是伴奏者, 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和在学习舞台上演义的激情, 而不再是学生的监督者。

教师要热爱学生。“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爱应贯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手段。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 与学生一起探索、反思、互相鼓励和帮助, 做到教学相长, 努力开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教师应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达成默契, 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 树立平等意识, 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虽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 但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 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同时, 把尊重和自我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采用合理方式肯定学生, 赏识学生,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 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一篇:计量认证方法下一篇:科学概念初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