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互动

2024-09-04

高校师生互动(精选12篇)

高校师生互动 篇1

目前, 世界各国均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积极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办学的永恒主题和重要战略。师生互动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应运而生, 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促进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 教育客观环境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 我国大部分传统高校纷纷走上各自综合性发展的道路, 由专业性较强的单方向学院制高校, 逐渐向综合性、多方向、跨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传统的班级—专业—学院体系逐渐模糊, 直接带来了大班制、大课制的盛行, 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学生, 在同一课堂听课的频率急剧增加。对于教师而言, 从传统的一名教师面对一个班教学, 转变到同时面对一百甚至二百名以上学生进行授课, 并逐渐成为常态。同时, 高校的逐年扩招, 也在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改变。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既面临因材施教的使命, 也面临知识普及的压力, 这种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 直接决定于高校教师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 通过调整教学方式, 可促进教学行为合乎时代要求, 改变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提高。

2. 教学客观要求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口流动增强, 社会人口的职业变换加剧, “专业”的概念进一步模糊, 跨部门、跨领域工作成为现代社会人口的一个典型特征。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 对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发展”成为了各个单位、企业挑选人才的重要指标, 知识结构单一的“学究型人才”的需求量在社会生产领域持续下降。已经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毫无疑问是首要的。

3. 教师的主体性需求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作为直接承担教育环境和要求变化的第一梯队, 高校教师承担的压力不言而喻。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是, 大多数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之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管理或者科研任务, 怎样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保证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 是大多数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 在同时面对上百名学生授课时, 怎样对课堂气氛进行有效的掌控,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是对教师的考验之一。因此, 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的提出, 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

4. 学生的主体性需求

学生的主体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心理需求方面。首先, 高校学生在经过高中三年的高考备考, 心理情绪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 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抵触心理也较大, 渴望一种相对轻松和活跃的教学气氛。其次, 对高校学生而言, 进入高校前其接受的教育大多为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学生“心理劣势”促使高校学生在追求与教师的平等地位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最后, 学生在入校前紧张的备考阶段, 课余生活较为匮乏, 也普遍缺乏张扬个性的机会, 进入高校后学生普遍希望有彰显个性的机会, 在课堂上利用学生此种心理实现教学目的,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与实施方法

1. 活跃授课方式, 贴近青年人需求

目前, 各高校大多数授课仍在使用教师自制PPT + 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封闭, 即使教师在PPT中设置了与学生互动的环节, 学生也是无法有效参与到讲课过程中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学生无法有效了解教师的思路, 导致听课时也是被动接受; 教师虽提出与学生进行互动, 学生也是在“打无准备之仗”, 完全疲于应对, 此类“伪互动教学”是起不到互动教学的效果的。所谓活跃授课方式, 不一定要彻底抛弃PPT授课的教学模式, 而是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 可以加入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当然, 在理论性不强的课程当中, 更多的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的手段,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几率, 也是有效的。

2. 实施角色分类, 平衡学生差距

在大班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难题体现在如何平衡成绩好的学生与后进生的差距。如果不加以引导, 人类的思维惯性很容易使优秀学生继续努力而使后进生“破罐破摔”。因此, 在大班制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参与度, 增加他们的话语机会, 是互动教学的难点之一。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 抛开自身努力程度不谈, 很多情况缺乏的是平等的机会, 或者说策略的倾向。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 可更多地将相对后进的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比重, 这首先在心理上就给了他们以暗示, 即他们已经处于教师相对比较重视的地位。其次, 此种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后进生能够明确自身在学生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可减轻他们平时因表现而受到的歧视和孤立, 增加群体接纳他们的程度, 从而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3.“严”与“松”结合, 给学生“放权”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人们往往认为, 负责任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事无巨细, 认真讲解每个知识点, 其实不然, 教师的工作应是把握重点和要点, 而很多细节性的知识点, 需要引导学生自身去体会和领悟。在这个层面上, 教学活动和项目管理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将一堂课传授的知识看做一个项目进程, 教师作为项目的管理者, 并不需要参与每一个细节, 而是要严格把控项目的进度, 而后在细节上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度和学习空间, 配以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中能够得到下一进度点的知识, 项目就能按照规则进行下去。高校的教师重点不应是单纯的知识点的灌输, 而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使其按照自己的方式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4.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课后时间

高校教学中的另一难点是对课后时间的控制。学生在课后能见到授课教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这种实际情况下保证学生课后对于课程的温习和复习只能依靠自身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对课程内容自发的温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教学中, 教师留给学生的课后学习内容和要求应该不是被迫完成的“作业”, 而是在兴趣的基础上、有所回报的“任务”, 促使学生在高校中逐渐培养的职业使命感, 进而完成规定的教学动作, 同时, 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气氛, 即与教师在对等的基础上,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互动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

1. 摆脱学生被动地位, 突出平等观念

师生互动教学将学生和教师置于同一平台, 都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主体, 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 提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突出平等的观念,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大有裨益。

2. 减轻教师负担, 让教师更多精力投入对知识本身的探求

师生互动教学通过将教学任务的“下放”, 让教师更多的倾向于对课程进程和知识重点的管理, 而不是事必躬亲的讲解; 通过让学生承担更多角色, 让本来难以活跃的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活泼。教师在其中节省的精力, 可以更多的投入知识重点的研讨与探究, 避免在细枝末节上耗费大量精力。

3. 突破知识结构障碍, 增加知识传授客观性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 同样无法避免作为一个人知识结构的限制。高校的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教学, 需要避免因教师自身的知识范围限制而导致学生知识接受层面的损失。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师生间可以相互增进了解, 同时互相查找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对于学生来讲, 和教师一起探讨的过程本身就是加深知识理解的过程; 而对于教师来讲,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也能发现自身对知识理解的不足, 及时查找教学工作的漏洞。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其各项素质的提高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成效的直接体现。师生互动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知识的兴趣, 能够促使学生在攀登知识高峰时保持有一种循序渐进、奋力拼搏的状态, 也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提供了桥梁, 即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向教师咨询和学习相关知识, 而老师则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同时, 教师也可根据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总结和完善互动环节, 促进科研和教学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02) :12-15.

[2]刘泽芳, 孙建迎.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4, 6 (1) :85-89.

[3]温恒福.论教学方式的改变[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12 (6) :42-45.

[4]左花苹.浅谈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主体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9 (13) :154-155.

[5]许乃跃.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差异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3 (8) :78-80.

[6]别敦荣, 孟凡.论学生评价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12) :77-83.

高校师生互动 篇2

浅谈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陈琳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常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下面写下自己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浅显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在教学中,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由于不少学生存在着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是个别学生在唱主角,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给后进生多一点机会。

第二、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想法简单,只知道自己的是对的、是最好的,不明白有时候其他同学的意见更好。

第三、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己见,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要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这也是乐于倾听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125×88时,问学生有什么办法时,让学生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动手,得出了好几种解法,比如125×(8+80),125×8×11等等。但有些差的学生连一种方法也想不出,我就让想出办法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让这些差生仔细听,这样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再者,虽然说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运用合作交流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我会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学生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动手合作交流,很顺利的用不同的方法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时,我会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很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层级评改 篇3

关键词:批改示范分组互评讲评

近年来,我在作文批改讲评上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即以学生互相批改为主,老师批改讲评为辅。

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也把教师从令人头晕的“劳役”中解脱出来。

那么,作文互相批改该怎样进行呢?

第一步,宣传互相批改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

第二步,教师示范批改。教师将以前批改过的典范作文照原文刻写,将字、词、句用统一的修改符号批改好,眉批总评一丝不苟,精彩语句用圈线标出。将这篇教师示范批改文印发每一个学生,让其模仿。

第三步,分批改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每组安排—个写作水平相列较好的学生担任批改小组长。每组发—个作文互批登记本,组长详细登载好每次每文批改及时的好坏典型、分数以及批改中的纪律问题和突发事件,以备教师查询、了解学生进步情况,并将此项作为评比“先进小组”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便于组织,原则上分组以座位为序,灵活调动。

第四步,明确修改步骤及内容

(一)老师首先浏览本次作文,弄清楚学生作文的优缺点。

(二)学生交换作文,本组不能批改本组的作文,每人一本。教师出示本篇训练重点及详细要求并向学生说明本次作文的优缺点,使之有的放矢。

(三)计时速读1~2遍,弄清自然段落、层次关系、文章主旨、材料的详略安排,也就是整体感知。

(四)精读文章,着手批改。遇疑难问题先组内咨询、磋商,如不能解决再请教师解答。教师作为主导,来回于各组,与学生同行,打成一片,融于一体。

1.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适当眉批,精彩语句修辞下用圈线标出。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2.文章与题目的衔接、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运用、阅读小感等以眉批为主,适当修改揭示。

3.教主改者与组长商量写出修改总评,打出建议分。这是难点。

评语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各有侧重,一般来说,本文侧重点是否落实,主旨是否正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典型,扣题是否紧密,详略安排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巧妙完整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风趣、标点符号运用及错别字情况,记叙要素和写作手法(或说明方法、论证手段)等十二项必须择要写出六项,另外作文态度(从字迹卷面可以看出)也应予以考虑。总评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挖掘优点,也要中肯地指出不足之处,诚恳地建议,不能写讽刺、挖苦话。作文组长作好详细的批改记录。

4.要求组内每个人改一本读三本,并相应的签上批改者或读者的名字。

5.归还作文,作者再读,思考改动的地方,体会改前改后的差别,如有异议,可再与主改者商讨修改。

互相批改是实践,讲评是提高。作文讲评我们走这么两条路子。

第一条路子,学生批改完成后收上来,教师审阅,刚开始时,教师须全部认真检查验收一遍,查漏补缺不能走过场,目的是引学生上路。教师将批改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及批阅优劣整理归类,详细登记,参照小组长的记录以便在下次作文之前作批改讲评。讲评应肯定批改成绩,多鼓励学生,中肯地提出漏洞,评出1~5个作文批改先进小组。优秀的批改可当堂巡展传阅或贴出来共同观摩学习,共同提高。精彩语段可当堂点读1~20处。如时间充足,这个步骤可在互相批改之后进行。

第二条路子,当堂讲评(第二课时)学生当主角,老师当导演,以有奖竞赛形式进行。

(一)小组总评,从四篇作文中选出原文、修改佳篇,集体斟酌润色,开动脑筋,从篇章结构、布局谋篇到字词句都再改一遍。

(二)小组代表或作者宣读双佳作文,组长宣读总评语。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有宣读文章采用百分制当量计分、亮分。计分以作文总评要求十二项为主要依据,兼及发言姿势、朗读水平、竞赛纪律,以累计分排出1~5名当堂予以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调动竞争意识,同样也可将其文章贴张出来共同欣赏,在其中评出一篇最佳修改范例,同等奖励;给获奖作文所在小组授予“作文批改优秀小组”称号。

(三)小结批改情况。趁热打铁,鼓励学生适时诱导,特别要给未获奖的批改小组打气,教育他们不灰心不气馁力争下次改出好文章来。有时,竞争气氛相当浓厚,也许是初中学生争强好胜与自我表现的愿望表现。

高校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篇4

高校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在高校课堂上的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逐步启发和引导学生, 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强调活动的全体参与性, 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和主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这种平等合作的互动关系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和乐趣, 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积极掌握知识。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 对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的养成也有积极作用, 为日后进入社会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打下良好基础[1]。本文将从高校互动教学方法的内涵、意义和开展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构成教学活动的个体之间, 通过各种信息传输而形成的具有稳定的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问题导学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观点互动等[2]。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使师生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挖掘潜力、发现自我, 同时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提高认知, 从而达到师生互相沟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结果。

高校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式教学, 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种过程, 这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不是间断的或者一次性的, 而是一个连续的、循环的过程[3]。这种教学的本质就是“参与性”, 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被认为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互动, 高校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和内容都应该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体现, 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任务, 也是大多需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4]。但是在当下高校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呈现出很多问题,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没有被充分认识, 互动教学的方法也没有被熟练掌握运用, 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高校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还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此外, 对教师个人素质提高和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动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教”,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 从而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 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和周围的同学及老师共同探讨共同分享。这种方法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寻到更多个性化的东西, 而不只是被“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刺激他们的求知欲,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新的知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

2互动式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学生应该学习到一些知识和方法, 并培养出某种能力, 教师也应该受益于这个教学过程, 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素养, 只有这样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教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 在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 而学生则需要努力思考, 并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提问。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教授的每堂课并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经常要面对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 不断经受新的挑战。这就激励着高校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以及各方面知识, 来应对学生的提问和疑惑。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 及时更新知识储备, 运用先进的教学观念, 才能适应不断进步的学生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 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能促使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 并同时激发出对方能动性,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标。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 这也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

3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掌控者, 有着绝对的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服从, 这是一种严厉和充满等级氛围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对教师充满敬畏甚至敌意, 丝毫不敢有任何的质疑和反驳, 教室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缺乏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遏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锻炼学生的胆量。

而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权威或者命令者, 不再处于支配学生的主角地位。与此相反, 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启发者, 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学生有足够的自由去质疑, 同时会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表扬, 而学生则表现出尊师重教、善于合作交流的状态。由此, 整个课堂就形成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学生能更好地享受学习过程, 开发思维和沟通能力, 教师也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搞好高校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措施

虽然互动式教学模式对于高校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诸多的原因, 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广泛地合理运用。比如说, 许多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缺乏准确认识, 不能有效地使用这个方法, 许多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深, 不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这些都使得互动教学模式没有能发挥最大的功效。针对这些现状,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正确运用课堂互动式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高校教师群体是一批专业的教育人员, 他们应该具备崇高的教育信念、充足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 还应该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高校教师应该用属于自己的高尚的教育信念, 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自我。因此, 高校教师对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应该做到努力学习、积极运用, 对于课堂互动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也应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做到了然于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同时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达到自我发展。

2合理设计课堂互动的教学活动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出生活化、信息化的教学情景,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素材。在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能增强情感体验, 找到更多可供交流的信息, 提升思考和沟通能力。高校教师除了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料、设计生动的学习情境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一些资料, 并把这些资料带到课堂上来共享, 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材料的提供者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 进行互动, 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 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此外,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把教学资料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直接的感官感受, 从而增强他们感知能力, 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3形成科学的互动教学评价体系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考核和评价体系并不完善, 学校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建立一套能客观公正地评估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标准。一方面, 学校应建立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通过努力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 应该在教学业绩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评价制度,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逐步重视形成性评价方式, 也就是说学生在平时课堂内外的表现都应该是最终分数的一部分, 学生在平时的课堂讨论、课外实践、作业等方面的参与, 应该被纳入成绩评定的参考范围, 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 对于学生的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 学校对于目前的考试内容需要做一些调整, 考查内容应该包括书本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其他能力, 比如说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则可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方法。

总而言之, 高校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和改革教学方式,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独立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教师本身也应该坚持学习, 不断完善自我, 积极发现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吸引力。高校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对解决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存在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促进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良性互动有着良好作用, 能够帮助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前, 聂彩仁, 起建凌, 金璟.关于高校课堂互动教学方式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11) :49-52.

[2]胡蓉, 王虎挺, 魏敏, 葛云, 王卫兵.对高校课堂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100-101.

师生互动 个性飞扬 篇5

师:春天到了,天暖了,草绿了,鸟儿飞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们三年级的同学要去春游。看,大家都要准备出发了!老师们还在忙什么?(课件出示一些小学生准备上车,老师在整理食物的画面。)

出示:三年级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袋食物需要准备多少袋食物?

步骤一:小组讨论算法,教师板书218÷2。

步骤二:组织交流。

步骤三:教师着重强调:十位上的1除2不够,就商0。

课堂小结时,教师反复再强调:除到哪一位,商就上到哪一位,哪一位不够除,那一位上面就商“0”。

课后随笔:商中间、末位有0的除法,学生往往容易把商里“0”漏写,造成计算错误。新授课时,我也曾用估算、改错、对比等形式提醒学生注意“0”的处理问题。同学们专心地听着,仔细地练着,但还是一部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我准备在第二天的练习课上,结合课本上的题组,再来强调一下“0”的处理方法。

[教学片断二]

师:下面谁来交流870÷3与872÷3的计算方法?

(椐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板演。)

生:870÷3,百位上的8除以3,商2余2,把十位上的7落下来,27除以3,商9。个位上的“0”不要落下来除3,可以直接飞上去,飞到商的个位上,结果是290。

“飞上去”、“飞上去”······同学们被这精彩的回答吸引了,教室里热闹起来。我也为之一震,“落下来”、“飞上去”多么形象、多么贴切,并由衷地向该学生送上了赞许的目光。

生:老师,我来讲下一题。

生:老师,我也想说一说。

师:好,我再出几道题。你们完成后,同桌之间说一说。

以后的算法交流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都用上了“飞上去”这个新词、时髦词。课堂气氛也因此空前活跃,同学们都觉得除法计算很奇妙,有点像魔术——飞上来、落下去。课后等我批改完全部的作业,又着实令我兴奋了一回,全班同学在处理“0”的问题上正确率100%。

[反思]

一、精心的铺垫,学生却不领风情。

凭着以往的数学经验,主观上我认为计算只是一种技能,只需多加操练,就一定能“熟练生巧”。因此,我设计了一系列习题,让学生层层深入,进行强化练习。但事与愿违,学的效果不大令人满意。静下来仔细想想,忽视了学生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和情感激发······

二、互动的课堂,学生个性飞扬。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当然计算教学也不例外。由于上节课的失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我也及时掌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宽松的环境,有了自由的时空,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一些好的方法一一展现。其中“0”“飞上去了”这句经典,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共鸣,因为这句话既轻松地点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印象深刻,又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跃跃欲试。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我也觉得这节课上得十分轻松,而且效果又特别得好。

师生互动和谐发展 篇6

一、教师的铺垫是前提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和知识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可行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多样性,要设计好哪些知识点和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在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间多少等等。备课时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例如在讲授牛津版教材8B第二单元Reading:A trip to Hong Kong 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通过学生对香港的向往及标志性建筑认识,从中提出教学要求和目标,为学生的理解交流作良好的铺垫。教师主要做好指导引入工作,排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1.Have you ever been to Hong Kong?2.If you go to Hong Kong,which place will you go?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能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要了解某样食物的好奇心而产生探求事物和知识的渴望。

二、学生的自学是基础

例如8B第二单元Reading:A trip to Hong Kong: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Kitty的香港迪士尼之行。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先用较快速度浏览阅读课文,了解此节课的结构及段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方法,并独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如下),从而体现出阅读的效果。

1.Password questions

(1)c_____ two people or things

(2)f_____ very good;excellent

(3)i_____ located inside a building

(4)m_____ feel sad because you can no longer see sb

(5)p_____ a public celebration of a special day or event

(6)s______ of the type that is being mentioned.

2.Complete the table about the trip

先找出表示时间的词汇,再依次填写地点和活动

三、组内的交流讨论分析是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小组分析讨论。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每隔一段时间之后,小组要重新调整,但永远要保持每组6人,组成是(优生2人,良好生2人,后进生2人),每组的优良差生进行互换互调,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相互间积极地交流和互动,并且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补。在课堂上,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通过预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主要交流本课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组内成员采用相互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优生)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组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信息共享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选择讨论比较成熟充分的小组代表发言,可以是优生也可以是良好生或差生,汇报该组在自学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他各组做出相应的补充、提问和评价,再由各组一一提出本组的没有解决的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经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五、随堂练习是检验效果的手段

如:通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回答相应的任务和问题,进一步巩固对语言知识理解。

True or false:

1.Space Mountain is not very interesting.

2.Kitty thinks the parade of Disney characters was the best part of the day.

3.Tourists cannot take photos with those Disney characters.

4.Kitty and her parents bought some key rings in the park

Questions:

1.How did kitty get to Hong Kong Disneyland?

2.What is Space Mountain?

3.How long did they spend at Disneyland?

六、评价与反馈是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依据

对合作学习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课后调查,反思与评价对改进课堂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发、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及时、准确的做出评价,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坚持以评集体为主,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经过辛勤努力取得的进步,看到同伴之间共同奋斗获得佳绩,进一步明白小组学习的意义和重大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有利于增强各小组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对困难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监督他们在学习中的惰性思想,还可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高校“两课”教学的师生互动探索 篇7

关键词:“两课”教学,师生互动,角色互换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是传播主导意识形态,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政治平台, 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其重要。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旨在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完全尊重受教学生自身特点和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侧重知识灌输,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理论讲授确实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方面有其优势。但由于其往往注重灌输, 只是单纯强调教师主体、主导, 互动不够,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不能发挥受教学生的主体意愿及其能动性, 出现“教师一言堂”、“教师中心论”, 导致受教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被动地囫囵吞枣, 从而降低了受教对象的学习的积极性、意愿及其主动性, 结果导致学生逃课严重, “两课”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 教材体系“繁”、“难”, 难以走近学生。

“两课”教材注重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相对刚刚系统接触“两课”的大学生而言, 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言, 教材就显得内容繁多、知识结构体系庞大、理论深度较高。从而使学生不但难以把握理论的精华, 而且望而生畏。要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系统地掌握, 单凭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 使学生能及时与教师沟通, 解决疑点,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3. 落后的教学手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传统的“两课”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难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 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难以接受, 从而严重影响了“两课”教学成效。即使有一部分“两课”教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 也只是简单地将理论文字从书本搬家到屏幕, 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的播放、展示和扩展教学内容的功能, 无情地扼杀了“两课”理论的鲜活性, 致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大打折扣,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两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 理论知识深厚扎实。

教师要吃透教材, 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 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整体上掌握教材,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 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这样才能高屋建瓴, 保证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方向, 不会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左右摇摆、含糊不定。只有对教学内容有系统地把握和充分消化, 教师才能在互动教学中很好地与学生交流、答疑。

2. 强烈的责任意识。

实行互动教学, 不是减轻了教师的责任, 而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互动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要课前精心设计, 课堂上适时引导和有效管理, 课后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而且要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 在互动教学中, 教师往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努力。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才能使得互动教学不流于形式。

3. 将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紧密联系。

“两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博大的知识储备, 还必须把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检验和夯实理论基础。在这方面, “两课”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且还要从受教学生经常和热心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国内外时事出发, 基于两课相关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依据两课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以提高广大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思, 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两课理论的欲望、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具有亲和力沟通技巧。

首先, “两课”教师在平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平等、公平, 秉行换位思考的思维和行动, 用博大和宽容的爱心去关怀和帮助学生, 从良师益友做起, 处处为人师表, 在教态上亲切感人, 有很好的人格魅力, 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 与之接近。其次, “两课”教师要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两课”教师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 积极与学生沟通, 不仅要知道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规律以及心理状态, 还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不同级段、不同时期的思想诉求。再次, 时刻信任和鼓励学生。“两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切忌空谈理论, 而是用信任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探索创造理论的实践对象, 利用所学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 检验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三、构建“两课”师生互动型模式的具体策略

1. 案例教学法。

“两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和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可大量采用案例, 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利用案例引出理论法。教师结合所要讲的理论知识, 事先准备好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案例, 利用已学理论知识结合拟用案例设计好与预讲授知识相关的问题。上课时先依据现实讲述或展示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在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后, 再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回答。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给予引导和点评, 进而延伸和引导出所要讲授的理论。 (2) 利用案例加深理论法。“两课”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过后, 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 教师可选取与所学理论紧密联系的案例, 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 教师的点拨, 使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社会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 做到活学活用,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很好地实现。 (3) 搜集评析案例法。课后, 让学生收集与所学理论有关的社会实践案例, 探寻出所学理论与案例的关系并进行评析, 通过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联系实际,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两课理论分析问题、结合其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搜集案例时, 教师可不设定范围, 既可以是国内外实时和既往的时政要闻、历史事实, 也可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想、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惑;既可以是社会的美好现象、事物, 也可以是不良的社会问题。教师主要看学生对案例评析时是否运用原理得当, 是否观点正确, 分析透彻。对于那些优秀的作业, 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优秀的成绩。

2. 分组互动讨论。

分组互动讨论主要是在两课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后, 组织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两课理论知识主题展开讨论。先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 相互交流以达到相互启发, 而后再按小组陈述本组观点, 最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解释和讨论, 以达到全体受教学生之间的互动。

3. 角色互换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认真地去研读教材, 可以实行师生的角色互换, 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制作课件法。“两课”教师在借助多种现代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视频、Power Point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等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兴趣度的同时, 事先让学生自主选择两课教材一节或一章的内容结合实践内容制作课件。在学生自主制作课件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特别是那些选择结合“两课”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学生, 在资料的收集、案例应用等方面加以帮助,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避免学生在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少走弯路, 少犯错误。课件制作完成后, 教师要留出充足时间给各位学生, 特别是给那些对问题认知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生展示的机会, 先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然后再由教师结合学生对课件的疑问对课件进行点评, 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积极性, 又要纠正学生认知偏颇。这样, 学生不仅通过制作课件的过程对两课理论进行了探知, 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高两课教学成效。尤其对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讲, 这方面的锻炼有助于将来他们更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2) 学生亲身讲课法。学生亲身讲课法是将所要教授内容由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把握上讲台讲述课程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备课, 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同学进行课堂讲授。教师和学生通过角色互换,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也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老师的工作,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这种方法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尤其适用。

4. 演讲法。

演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演讲, 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挑选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并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主题, 如《概论》课中的“诚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基础》课中的“理想”、“爱情”, 《原理》课中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价值”等等。首先让各小组在课下进行演讲比赛, 然后每小组选取最优秀的同学进行课堂演讲。表述能力的训练也是大学课堂最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 网上交流法。

师生的互动不应仅局限于课内, 教师还要承担课下指导功能。学生对“两课”内容的困惑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迷惑并不一定是在课堂上遇得到、想得到的, 并且由于课堂的时限, 学生常常不能在课堂上表达, 两课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媒介, 譬如E-mail、QQ、BBS等与学生进行课下交流。教师既可以将“两课”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练习题等教学内容和思考分析发布到网页上, 对学生进行两课内容辅导, 也可以参与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热点、焦点, 通过深入探讨,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结合两课理论加以探讨分析和解释。

参考文献

[1]赵静.增强“两课”教学吸引力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2) .

高校课堂情境下师生言语互动分析 篇8

一、高校师生言语互动的历史溯源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一直是人们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在中国, 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主张“知人”, 在《论语·学而》中写道,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指的就是一个人最值得担忧的, 就是不了解人、不了解别人的心理, 主张“知人”, 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同样,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强调了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可以说遵循心理学意义的启发诱导的方法是孔子首创的。另外, 孔子在性格差异、智力差异等方面也有诸多的传世名言。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 但这种思想却滥觞于孔子, 他提出教育学生应以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例如孔子将人的智力分为三种水平:上智、中人、下愚, 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 加以区别对待。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 言语互动是师生人际互动的重要内容, 这在西方的研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本论题在西方, 可追溯至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1] , 即强调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用现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认为真理的东西提示出来, 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 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 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是师生言语互动思想的早期表现。第一次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待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是美国心理学家S.L.Pressey, 他于1933年出版了《心理学与新教育》一书, 书中列入了“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心理学”一章, 讨论了环境、教师、课堂的社会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2] 。这一研究也开始了对师生互动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

在对课堂师生人际互动理论基础的建构方面, 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当属经典符号互动理论。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界, 大多数人都承认, 符号互动理论“今天是致力于研究微观层次上的社会过程包括主观意义和人际互动动力学的指导性理论之一”, 并且“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中仍然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学说” [3] 。鲁洁指出, 符号互动论认为学校或者课堂是由一个表达一定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符号环境, 学校生活或课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4] 。课堂情境下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是众多的, 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媒体都属于教育符号。课堂教学之于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符号作为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同样也存在于日常的课堂之中。在师生人际互动的具体过程中, 课堂上的语言就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符号体系, 而对语言这个符号体系的运用——言语行为是课堂中师生双方人际互动及信息交流的媒体和通道, 其中包含的“意义”是言语符号的核心内容。师生之间对符号的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 然后进行新的“定义”, 即指向互动对象表明自己将如何行动的过程。在师生之间“符号互动”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符号, 如此循环, 所以课堂情境下的教师和学生在传递和接受知识过程中建立了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互动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 教师与学生应该都是人际互动的主体, 通过语言等符号传递信息的双向沟通, 进行着文化的传承。

二、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分析

一般在教学活动中, “言语行为是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 占所有的教学行为的80%左右。”[5] 在课堂这个言语场域里, 可以有许多分析的维度, 比如可以从口头言语、书面言语、体态言语、有声言语、无声言语、正式言语、非正式言语等维度进行观照和解释, 而有声的口头言语是课堂情境下师生言语互动的主要媒介。在高校课堂教学情境中, 如果没有言语活动的支持, 教学活动中就不可能形成互动的机制。

(一) 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发生的认知过程

在课堂情境下发生的师生言语互动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师生言语互动缔结的纽带正是学科知识, 即教材上呈现的话语。学科知识中即教材上呈现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为教科书话语, 教科书话语是人类话语被教科书 (现实中是教科书的编写者) 选中的内容及其存在形式[6] 。教科书话语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 教科书话语是指人类言说话语以教科书方式的存在和反映。人类言说的话语有多种类型, 如哲学话语、自然科学话语、教育话语等, 这些话语以一定的次序和形式被选编入教科书就成为教科书话语。其次, 教科书话语是指教科书自身言说的话语, 即教科书存在的话语由学生或教师经过理解、阐释而被认为和赋予的形式和意义。这些形式与意义可能与教科书话语的原本意义和形式相同, 也可能出现“偏差”。但是这些重新释义的话语反映了教科书话语与释义主体的某种对话与影响关系。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科书呈现的话语进行认知并且编码, 分解为具体的要求和目的, 然后在课堂情境中转化为课堂言语, 通过言语行为和其他方式传递给课堂中的另一主体——学生。学生对教师呈现的信息进行解码和领悟, 从而完成了第一次的传递和接受。由于言语具有交互性, 其中融合了各种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使得学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反馈;教师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再次进行编码, 在原始输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调整, 向学生再次发送;学生对教师所传递的言语信息再次解码、储存、编码、输出。如此进行下去, 使得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呈现双向交流的模式。虽然高校中的教学门类众多, 而且差异较大, 但是无论哪门学科均有自身的教学语言以及言语互动的特点, 真正“激活”言语互动意义和内涵的工作在于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

(二) 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中的教师权威与学生服从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具备权威性, 否则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活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将权威的来源分为三种[7] :一是传统权威, 二是感召权威, 三是法理权威。他把权力定义为“一种使一个人能够克服其他人的阻力来实现自己的意愿的能力, 不管这种能力的基础是什么。”而权威是在合法性基础之上, 使某个人的“具有一定内容的命令将被既定个人之行的可能性”。权力是一种实际影响他人的能力, 尽管它不一定“合法”, 权威则是由一种“合法”的上下属关系所赋予的要求他人服从的可能性。用权威的论点来观照课堂上师生言语互动, 可以看出教师言语中的权威性, 而这种言语权威实质上是教师权威地位的表现和反映。在课堂情境下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法理权威在教师身上都是存在的, 但是由制度所赋予的权威仍然起主导地位。有学者指出了另外一种权威即“专业权威”, 专业权威可以看作是法理权威的衍生。专业性权威指的是[8] :教师要具备高水准的知识和技能, 要明确教学目标, 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具有敬业的工作精神。而高校大多数课堂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 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高校教师不仅要树立专业权威,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树立自身的感召权威。

另外, 在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 由学生驱动的学生话语非常之少, 几乎都是学生个体或全体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正如Bellack在研究中发现[9] , 大约90%的学生课堂行为属于应答, 由此可见, 课堂情境下学生对教师的应答言语行为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服从行为, 是学生对教师权威服从的主要成分。所以有研究者指出[8] , 可以根据课堂情境中教师的权威高低不同, 学生分别充任“合作者”与“审视者”。两者都属于教师对学生的服从, 但前者属于较高层次的服从, 后者属于较低层次的服从。虽然多数大学生能遵守课堂秩序, 但是仅有纪律是不够的,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卷入程度应该是成为“合作者”的考核指标, 很多课堂的学生仅仅是表现出了对教师权威以及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三) 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中遵循的“建构主义模式”

Farrell[11] 认为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组织中, 应遵循“建构模式”的教育, 这种建构式教育将学生看作是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中活跃的参与者。教师必须组织课堂交流, 其组织方式能反映出他们希望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比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是一致的, 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教师对他们的希望是什么,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建立一套清晰的“学术任务型交流结构”, 即学科事宜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被连贯起来;相应地, 学生还必须能觉察出应该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参与课堂交流, 即“社会参与型交流结构”, 即该谁发言、说给谁听、涉及什么内容以及发言顺序等。尽管课堂师生人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下, 由教师来决定谁发言、什么时候发言等, 仍然遵守传统的IRE结构;但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进行的, 而且双方都必须同时面对互动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所以要让学生对教师发出的信息全部掌握必须对课堂情境中的“学术任务型交流结构”和“社会参与型交流结构”进行正确的判断, 了解教师言语中的期望与目标。

Farrell的观点与建构主义者普遍所持有的观点是一致的。建构主义相信: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 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 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把学生看做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主体, 把学习视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

三、课堂师生言语互动效用的归宿:人文关怀

在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中, 无论哪个科目, 课堂师生言语互动都有其明确的目标与意义。周成军[12] 认为课堂语用都是通过教师、学生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的丰富提高、情绪情感的培养塑造、品格的丰富与完善、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 这就对课堂中语言的运用——言语, 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师生言语互动的目标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成长和发展。在师生言语互动中渗透的人文关怀是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最终归宿。通过师生言语的良性互动, 不仅建立了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且使得教师和学生共同增长了知识并获得了人格的培养与完善。

余保华[13] 认为师生关系的目的, 不在于我“占有”知识, 而在于知识对“我”的主体性的促发。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目的是“探求”知识、“理解”知识, 为师生的主体性生成提供精神动力, 它倡导的是对师生的解放而非控制与管理。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其人文性, 人类各民族的语言, 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 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取向”的体系[12] 。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便是:教师应该加强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在目标导向中, 对教材进行精确认知和编码, 用丰富而又精准的语言, 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并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技巧和艺术, 提高言语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以充满人格魅力的语言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培养人格, 同时将话语权还给学生, 减少应答式言语行为的频率, 提高学生驱动的言语行为, 促进主体双方的共同成长, 人文关怀是师生言语互动效用的归宿与目标。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0.

[2]冯文侣.教育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4.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266.

[4]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627-628.

[5]肖锋.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6) :41.

[6]杨广军.符号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6:9.130.

[7]Weber, M..the Three Types of Legitimate Rule.Tr.By Gerth, inEtzioni, A (ed) , 1964:4-14.

[8][10]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7-165.

[9]Husen, T.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Researchand Studies, 1985, 8:357.

[11][新加坡]Thomas S.C.Farrell.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M].余艳,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30-32.

[12][14]周成军.论课堂语境中的言语沟通[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1) :98-100.

高校师生互动 篇9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师生互动,设计

高校是整个社会知识繁衍和人才聚集的重要基地, 担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师生的互动将知识传播下去的教学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之下新媒体不断涌现, 出现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社交网站等多种信息载体模式。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蓬勃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1]。因此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创新, 为师生间课堂授课传统互动模式以及课下作业的互动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当前高校师生互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师生互动, 主要存在于课堂授课与课下答疑解惑。课堂互动大多以教师主讲, 学生听讲的传统课堂授课[2]形式进行。课下互动则多以布置作业与习题解答的形式存在。目前这两种互动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课堂授课是最直接的师生互动形式, 但是课堂授课时间集中, 时间间距较大, 同时一对多的师生关系, 导致一学期的师生有效互动时间不充分[3]。其二, 课下作业和习题解答作为课堂授课的补充形式, 虽然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但是这种互动相比于课堂互动缺少即时性, 反馈周期较长。其三, 无论是课堂授课还是课下作业等互动方式, 仍然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互动形式, 无法与最新的技术, 最新的时事热点形成良性互动。针对上述问题, 可以借助最新的新媒体技术, 比如新浪微博, 微信, 社交网站等, 增强、增加、拓展高校师生的有效互动时间和互动成效。

二、新媒体技术的特性

新媒体技术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 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 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 即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 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其本质是互联网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 因此其具有了以下特性[4]:一是具有即时性。新媒体技术借助于互联网, 可以实现技术, 知识, 图片, 新闻, 信息的无延时传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借助于新媒体技术, 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二是覆盖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出现影响和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目前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群体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平台[5];三是互动性。借助于移动APP的发展, 可以便捷的实现不同新媒体技术受众之间的互动, 大大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四是具备多样性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终端与应用方面, 即用户既可以用PC电脑接入, 也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连接, 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借助于不同设备进行互动。

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校师生互动设计

基于新媒体技术具有的上述技术特点, 可将新媒体技术引入目前的高校师生互动模式, 进而弱化传统互动模式的不足, 以增强新互动模式的有效性。

1. 借助微信公众号增强师生的互动

传统的高校师生互动模式下, 因为无法方便的提前发布授课要点和课后知识复习重点, 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授课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此问题,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 并引导该门课程学生关注该微信公众号。借助此微信公众号, 教师可方便的在课前和课后, 提前发布课程授课要点和课后知识复习重点。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无延时传播, 学生可以及时的在课前和课后得到相关信息的推送。这样, 学生对于同样一份课堂知识, 相当于有了三次学习的交互过程, 大大增强了同学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借助新浪微博将高校师生互动从课堂拓展到课外

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下, 知识的传播局限于课本教材, 学生接受的知识量小, 知识面窄。所有教学活动的目的均是为了让知识的受众体能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如果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 那么将无法将目前最前沿的知识, 想法, 概念, 理论等实时在课堂授课中传输给学生。针对此问题, 教师可通过注册一个该门课程的专属新浪微博, 即时的将课堂授课内容, 课堂讨论等相关教学活动发布到互联网, 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课程学习学生和社会人士参与讨论, 广泛收集学生、社会人士对于相关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知识的看法和见解, 并选择其中的精华输入到教学活动中, 此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点, 辨证处理问题, 主动解决知识难点, 最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 借助社交媒体网络增加高校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传统的高校师生互动模式中, 师生的互动大多是通过课堂提问, 课后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这样会导致互动的时效性较差, 互动的覆盖面较少。针对此问题, 可借助于社交媒体网络, 学生可方便的针对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疑问向授课教师进行提问, 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反馈, 即时的发现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改正。

参考文献

[1]赵林卫.新媒体视阈中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理念与模式创新[J].时代教育, 2016 (3) :114-114

[2]李凌雁.当前高校师生互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6 (3) :30-33.

[3]刘洪深, 黎建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 2011, 2011 (1) :52-53.

[4]李冬梅.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办公自动化[J].电子制作, 2013 (14) :136-136.

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师生互动,课堂教学

一、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在一般的教学中, 上课形式过于单调, 生生之间的交流极其少见, 即使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至多属于认知活动, 这种单纯的师问生答很少有情感互动, 缺乏思想和心灵的深层次交流, 并不表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学习思路完全由教师的教学思路严格控制, 学生只能从事服从型的单向活动, 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更没有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师生作用失衡, 整个课堂教学没有生机与活力。

其实, 在现代网络社会, 信息十分丰富, 知识的获取也相当便捷。课堂教学的作用, 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 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交往与互动。尤其是在高等学校的课堂, 需要更多的民主氛围和主动交流, 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构建高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

互动教学模式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 促进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种教学模式不但改变了满堂灌教学, 也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扩展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与互动, 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师生互动的目的, 除了要完成某项教学内容之外, 也是为了通过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启发诱导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殿堂, 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 有些困难可以在讨论中得到解决, 有些问题经讨论后仍然似懂非懂, 在学生渴求最强烈的时刻, 教师若先不直接讲授, 不直接将自己或前人的较深奥的思维过程简单地强加给学生, 而是在一种恰当的时机, 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 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关键时刻明析事理, 道破天机, 将会收到奇效。

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可以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互动教学符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在这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中, 教师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和能力的升华,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经常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且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有着重要意义。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与注意事项

要构建卓有成效的师生互动, 宽松、民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必不可少。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已成为师生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转换自身角色,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努力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教”唤起学生的“学”,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 应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发挥作用。教师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 全方位地尊重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就要消除老师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要可敬, 更应该可亲。要有效地进行师生的双边活动, 就要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平等的有自尊的人, 同时把他们看做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教师要有完善的人格品质, 高尚的道德情操, 严谨的治学态度, 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相互尊重,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通过平等相处, 缩短彼此距离, 通过平易近人, 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只要师生在教学中真正建立起平等关系, 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沟通的平台之后, 要努力创建宽松与民主的课堂氛围, 为师生互动提供保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有责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创建适合学生参与的宽松氛围, 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交流提供机会。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以后, 便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双方, 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同时又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个性发展, 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投入到有效的师生互动之中。在课堂上积极创建宽松民主的氛围, 不仅有利于师生的积极交流, 同时也有利于生生交流[1]。

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 并非自然形成, 而是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才能得以实现。在设计互动教学的过程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应该创建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为了使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处于活动状态, 课堂情境就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关系正常和谐, 学生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 教师还要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 学生掌握一些与老师互动的技能技巧, 并养成与老师互动的习惯, 这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亦有待教师的培养。再次, 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调控。调控手段包括: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 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灵活的调控等等。此外, 不仅要把师生的单向交流变为双向交往, 更要倡导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互动, 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师生交往的面很窄, 教师的提问常常针对部分优秀学生而安排, 中差生很少得到教师的关注。此类不平等的现象限制了多数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建立师生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 面向全体学生,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 使师生彼此处于同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 师生互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2]。

三、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言语互动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 最重要的互动形式是师生之间的言语互动。因为在课堂的互动过程中, 大部分是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进行言语交流的。在旧的教学模式中, 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总是处于教师单方面的通过言语向学生传递知识或信息, 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不做反馈。互动模式下的课堂必须是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言语交流, 这样容易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堂中的师生言语互动, 绝对不只是为了连接教学程序, 或者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表面热闹, 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思考, 以便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鼓励学生就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敢于提问, 敢于回答, 敢于质疑, 有时需要为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做好准备。比如可以在课前布置适当的思考题。在实施师生言语互动教学模式的初期, 让学生把自己听课时或上课前的思考与想法写下来。在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进行认真的点评, 对有价值的回答或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 特别是要褒奖学生鲜活的思想, 注意发现学生观点中的学术价值, 讨论学生思考中的疑惑。还要善于把学生的问题分类整理, 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3]。

在高等学校的课堂上, 既要有老师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 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讨论和评析学生的思想方法, 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观点展开讨论, 既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许多同学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评甚至表扬自己的观点时, 心情非常激动, 原本不自信的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下变得自信。当青年学生看到学术的殿堂并非高不可攀, 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热情思索, 能够挖掘出创新思维时, 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也会展开更加热烈的讨论。对学生言语的讲评, 成了课程教学中深化讲授的知识, 扩展学生的视野, 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有力措施, 成了课程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内容。在言语互动中, 师生往往将课内的知识伸展到课外, 让学生开阔视野, 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感悟良多, 非常过瘾。

从互动的对象来考虑,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留意学生思考的参与面, 关注大多数学生, 使互动学生的分布较为广泛。需要把眼光开阔一些, 不光是给坐在靠前的同学以发言的机会, 那些坐在后排的同学也应受到注意。不仅要关注回答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 还要多关注一些坐在教室两边的和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发言的同学尽量少重复, 尽量做到公平对待, 这样才能提升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在提问时, 老师要注重思维性问题的设计, 只有让更多的同学有能力作答, 才能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良好互动。问题的设置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性思考, 并且不断进行深度思考。课堂上, 如果师生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商谈的机会, 学生会在与老师的互动学习中,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感受到教学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老师对某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多次发问, 而不是集中在让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出来之后就算完事。讨论中既要允许发表不同于前面同学的观点, 也要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 肯定其中的可取之处。对于难度大一些的问题, 可以先将复杂问题分拆为若干相对简单的子问题, 再通过较多的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来各个击破, 加以解决。这样才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互动起来。课堂上要绝对避免用没有目的地齐声回应来回答思考性较强的问题, 防止出现个别学生随大流, 便于老师了解和掌握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

为了提高互动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善于创新, 切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教师通过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学生小组互动等方式不一的互动, 把自己预设的问题有序地在课堂上层层深入, 逐步展开。过于流畅的教学过程会出现一味地师问生答的情况, 听任问题在肤浅的层次上滑行, 教师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使课堂气氛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空空如也。要增加学生自我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体验到获取知识的过程[5]。

四、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互动

尽管言语互动是互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形式, 但是它不是唯一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 通常可分为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两种形式。一方面,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言语传道、授业、解惑, 使言语成为师生和生生之间重要的交流手段;另一方面, 教师又可以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各种非言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言语和非言语都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 二者都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非言语沟通的方式之一是体态沟通, 即通过身姿、手势和面部表情实现的沟通。在课堂上, 教师身姿一般是站立, 这样有助于动作和表情的阐述。比如, 一些象征性身姿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 某些说明性身姿可以对语言进行补充润色, 调整性身姿可以调节教学等等。手势、造型可以描摹事物的不同状况, 表达潜在的情感, 帮助语言的陈述、说明和强调, 增强语言的感召力。面部的不同表情也传递着不同的情绪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向学生传达鼓励、赞许、劝勉等信息。许多有经验教师的眼神和目光能窥视学生的心境, 从而引发心理效应。此外, 利用距离和空间位置, 依靠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 实现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的沟通, 都是师生非言语沟通的有效手段[6]。

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包括智力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 而智力发展主要是认知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此种变化的最佳途径是经由自己的活动而得到。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便是同化与顺应。同化能引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 顺应可以引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质变。课堂的非言语交流也会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比如兴趣、动机、情感、气质、意志等) 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而调节学生智力建构的动力系统。

课堂教学的方式千姿百态, 教师的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大有学问。每位教师都应在加强有声语言修养的同时, 将无声的非言语交流发挥得自然、和谐、准确、适度, 并富有生机与活力, 使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组成最佳组合。

参考文献

[1]何源, 姜柏生.高校课堂情境下师生言语互动分析[J].教学研究, 2011, (4) :75-77.

[2]余保华.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2) :16-17.

[3]周成军.论课堂语境中的言语沟通[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1) :98-100.

[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7-165.

[5]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Language Pedagogy[M].N.J.:Prentice Hall, 1994.

构建师生互动模式 篇11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从教师处联系社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因此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由课文选材到社会的实际联系对于学生的认知具有极强的意义,比如在《背影》一文中,《背影》的内容是写父亲。儿子写父亲,可以人文的自然很多,但作者只“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父子在南京耽搁了一天多时问。其间定有许多经历,但文章只写了“一个瞬间的父亲的背影”。可见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此其一。

“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在文章中有两处叙述,皆是作者目睹:一回在父亲去买桔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作者“把父亲的背影描写得很仔细”,“是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的;后一回。作者却只写了“他的背影混人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一句。这里选材的原则是:能突出以直观描绘“父亲的背影”的地方,就应该不厌其详、细致人微地写;不能以直观描绘(父亲的背影已经“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地方,就绝不妄加虚构。此其二。

全文记父亲说的话只有五处,都十分简单。按理说,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境遇里,在父子难分难舍的离情中,交谈、告诫、嘱咐,自是不少。为何作者只记了这极普通极简短的几句呢?仔细审析。可以看出文章在这里选材的标准是:只记叙可以表现“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的话语,使读者“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此其三。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高校师生互动 篇12

师生互动式教学是指课内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强调师生交流, 构建一种互动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关注“教”与“学”就是关注“师”与“生”, 如何抓住这两个主体、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一、轻松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

大学校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环境, 轻松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不但能够提高师生的民族文化修养, 而且还是学术、思想创新的根本动力。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 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为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和大学生社团工作。指出高等学校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要求高校要深入开展校风和学风建设, 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和宝贵资源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 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益;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等新载体。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和管理的同时, 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只有营造出轻松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 这将成为师生增强课堂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和科研素质是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2]而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的核心是价值观, 是人格成功的前提。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础, 所以要达到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 必须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在改革之后新的课程标准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尽快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指导学生。作为以高尚的道德和品质培养人才为宗旨的特殊群体,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要多角度、全方位认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提高从事这份职业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让自己从内心乐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其自身必须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高尚的道德风范;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和学习提高学历和学位层次, 更新观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放松科研素质的提高, 任课教师应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及对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 及时对重大理论和热点新鲜资讯的研究, 在理论的指导下融入个人独特的见解, 用朴实和精彩的逻辑说服和打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就理论讲理论, 必须紧密联系包括古今中外的人文轶事和学生身边的种种实际,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中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 并且认真加以梳理和研究, 和学生们进行讨论研究, 在不知不觉中指引正确的思维方向,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观点, 而且要提高学生对于一些伴随理论产生的重大历史问题做出科学的评述的能力。教师的人文和科研素质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信任, 学生的尊敬与信任也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参与讨论, 决定理论知识的灌输与消化。所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和科研素质是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关键。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是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的保证

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反过来也催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 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 在参与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失去了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所以要保证以师生良性互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就是改进教学观念和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观念上,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 实行参与式、启发式教学,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 使学生不但会质疑, 敢于质疑, 而且善于质疑, 习惯于质疑, 对于那些善于思考, 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开展案例式教学、专题讲座、讨论、辩论、演讲等教学形式。如对涉及政治、法律、心理、伦理道德的案例或学生身边的各种不文明现象进行分析, 让大学生感受生活, 学会生活,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消化、感悟教学内容,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可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此外, 改进教学手段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早已摆脱落后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单纯枯燥说教的教学手段, 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 图文并貌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震撼学生的心灵, 运用一些录像短片和影视资料提高学生讨论和发表观点的积极性, 比如播放一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人与自然》的环境记录片以及《百家讲坛》的心得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 它的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需要真正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加强适当实践环节, 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 突破课堂教学和书本在时空和信息广度上的局限,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3]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 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必须实现校园、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重视和协调发展, 在发展中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上一篇: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Word高级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