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问题

2024-07-28

师生互动问题(精选12篇)

师生互动问题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学目标, 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活动环境, 营造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问题的活动氛围, 创设师生互动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课堂应该像一个大舞台一样,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 师生共同合作, 表演出精彩的节目。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新、趣

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要新颖、有趣味。这样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会有很大帮助, 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 教师善于质疑, 要富有启发地提问, 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趣味, 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激发学生动脑思考,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质疑问难。

比如:“有一天, 一位学生早上起来吃蛋时, 发现昨晚不小心把熟蛋和生蛋混合了, 在不敲破它们的情况下, 他无法分辨。于是, 他急切地到校询问物理老师, 老师引导他从惯性方面着手思考。指出:熟蛋里的蛋白和蛋黄是固体, 构成的是一个实心整体;而生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 如果我们采用同样大小的力旋转两个蛋, 可以看到他们旋转的快慢不同, 旋转时间长短也不同。生蛋里是液体与固体蛋壳不能构成整体, 由于惯性, 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于是阻碍了蛋壳的旋转, 使其转得慢一些, 时间就长一些。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 我故意带了一把吉他、一个鼓和一把二胡, 学生兴趣浓厚。同时我弹奏了一曲, 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同学们见过器乐合奏吗?你看舞台上多姿的乐器有长的、圆的、有金属的、竹子的、有吹的、拉的、打的、形状不同, 构造各异, 可是都能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同学们想一想, 它们为什么能发生呢?各种乐器发声的方式虽不一样, 但在发声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 这个现象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振动。”然后我让学生找身边的能发声的物体一一互相示范, 总结。这样, 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物体在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论、辩

问题讨论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虽然有些讨论内容并不十分深奥, 甚至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浅显,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充分理解讨论的意图, 使用好每一个讨论问题, 循序渐进, 拓展问题讨论的内容, 则对于增强学生的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问题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索价值的物理问题, 树立敢于置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无疑大有裨益。

比如在声音一章复习总结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 一个人在哪些情况下听不到声音呢?我让同学们分8个组, 看哪个组提出的结论最多, 最合理, 并通过竞赛, 比时间哪组最快。同学们展开讨论。经过一番讨论, 甚至争论, 得出了四种结果:物体不在振动, 响度太小, 频率太低或太高, 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每一次讨论其实就是学生相互提问, 相互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只是作归纳总结。这样, 学生自然就能轻松掌握知识, 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好。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实、活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要实、活, 就是要实际贴近生活。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从生活出发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活思维。这就叫“读书无疑者, 需教有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思维, 常常从“疑”“趣”“情”入手。所谓“疑”, 即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 以激发动机, 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趣”, 即增强趣味性, 活跃思维;所谓情, 即用生动活泼的情节和故事感染学生, 引发共鸣, 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我在讲述“摩擦力”时问:“有一列火车停在车轨上, 一个小孩子能不能推动它向前运动?”话刚说完, 同学们先窃窃私语, 而后哈哈大笑, 认为小孩子怎能推动这样重的火车呢, 也有的认为能推动。我又启发:“同学们好好想一想, 到底推不推得动呢?”教室里静了下来, 同学们积极思考, “推得动, 能推动。”“不仅能推动火车, 还能推动地球呢。”“想一想, 什么也能推动, 但是条件得满足。”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这时, 我讲述“推动还是推不动, 不是取决于外力的大小, 而是取决于物体与接触面的摩擦力的大小”, 自然把摩擦力引了出来, 这堂课学生学得特别认真, 理解透彻。

四、创设问题情境要探、究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 他们是在自己的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现、创新的。可见, 探究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关键一环。探究起源于问题。因此,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两点: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多面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求异思维, 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一定要营造提问的环境, 提供提问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坚持实践第一, 教、学、做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在实践中创。坚持这一原则, 一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另外,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 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 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比如对于科学家怎么使得火箭上升, 又怎么实现返回着落, 怎么克服地球大气的等高端问题, 中学生能够解决。让学生自问自答, 师生一起探究整个过程, 包括力学、电学、热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学生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觉得科学没有离我们太远, 有些问题原理我们仔细分析也能搞懂。

五、创设问题情境要主、次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要有主和次, 就是民主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 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这是主体教学的重要保证。权威抑制学生, 主体教学需要民主。缺乏民主的教学, 学生无法进入主体状态。贯彻这一原则,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视学生为朋友, 平等相处, 态度和蔼可亲, 做到“导而弗牵”、“强而不抑”; (2) 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路, 一起讨论, 相机诱导, 不搞“一言堂”。

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 我们既要从共性出发统一要求, 又要从个性出发,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 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使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发展、充分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它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中国物理网.问题教学理论, 2005.149

师生互动问题 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前言: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是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需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去自我感受,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可以建立音乐需要,掌握音乐知识,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文化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给予了学生太多的枷锁,在方法和方式上也太多陈旧,所以学生在互动中不主动,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不高,学生就没有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一、师生互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在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太枯燥,学生的兴趣不高,所以在回应教师的方面就较差,互动根本就没有得以实行,主要还是教师在进行着教学。例如,在《爱我中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互动无非就是让学生跟唱,或者让某一位学生进行演唱,本身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爱国歌曲就没有兴趣,这种传统的互动方式下,学生就更不会主动去参与到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就不好,学生不积极,获取到的成长就有限。

(二)教师很少倾听学生的想法

现在很多的初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只要和教学大纲和自身理解不相符就认为是错误的,然后进行批评,根本没有体现出音乐课程的人文艺术性,这就造成学生消极对待师生互动,应付学习,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难度,也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失误,也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1]。音乐的学习是需要自我表达的,无论是鉴赏还是演唱、创作,都需要有情感融入其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会越来越沉闷,师生互动也得不到实施的条件。

(三)教师缺乏积极引导

新课改的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注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在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中获得素养提升。但是初中生在能力上在音乐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是较为欠缺的,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2]。教师在师生互动中都是安排既有的答案来进行互动,学生都是在接受,没有去探究的过程,音乐素养就没有得到形式。比如让学生感受一下《小鸟,小鸟》这首歌曲中的大自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将答案公布了,学生也就只能强行去理解,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促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良好开展的对策

(一)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

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作为音乐教师的特长,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音乐语言的建设,在互动内容上感受到新奇,并在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安排学生进行接唱,以课程主体为中心,进行歌曲接龙等形式,让师生互动变的生动有趣,学生愿意参与到互动当中,这样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课堂不只是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固定知识,还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生们对当下的“b-box”唱法非常感兴趣,就可以给学生们展示鼓、电贝斯、电吉他等乐器,并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乐器的各自基本节奏,学生熟悉了这些乐器的特点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交流,有哪些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们用嘴巴模拟乐器的声音,不限制他们模仿的乐器种类,每个人在讲台上唱出自己的“口技”节奏,这样还可以把音乐知识融入学生们喜欢的“b-box”中,鼓励学生结合动作、表情等表演,在比表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即兴自编歌词,让其他学生拍手打节奏,表演完后,给予学生热情的掌声,这样能使不自信的学生在台上获得自信,在音乐课上得到自我展示,通过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获得音乐创作的灵感,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们表演完后,要听一听学生们的课堂收获,让学生们说一说,对说唱这一唱法的认识,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行平等教学。当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给予学生肯定,并让学生将见解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生在其中也可以得到积极性的发展,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设置与教学相关的情感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互动中设置情感引导,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和鉴赏,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音乐理解来表达,这样素质教育就可以得到落实,而学生在引导下也可以提升音乐素养[3]。例如,在《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依据博爱、仁爱、母爱、情爱的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与主题相契合的歌曲,并演唱出来,这样在情感的引导下,互动的效果有了保证,学生从中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音乐的文化和情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得到重视,对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挥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认识到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师生互动可以在课堂中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的展示,可以在其中自主获取到音乐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师生互动式教学问题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式教学;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现良好的个性化发展。而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阵地,而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数学这么学科来说,逻辑性以及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也很难通过实际的参与感受来理解问题,而互动式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学生的理解,师生关系由主从变为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完成问题的探讨。

一、互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还主要是教师主讲,学生参与度比较低,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率低。

2、不注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偏重基础知识的授课,教学目标也以围绕高分进行,因此忽略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3、不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知识的传授还是机械的灌输,互动式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比较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限制器潜能的开发。

二、互动式教学实施措施

改变问题的提问方法

数学问题的提出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因此对于问题的提出要适时、适量,有针对性。首先对于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太宽泛,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再次提问时机要适时,在相应的教学点提出问题,切不可太超前,提问时可以提些由本次教学內容延伸的题目,但是要尽量相关,切不可太过于超前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提问的次数要适量,不要使课堂出于“满堂问”的状态,为了显得教学内容丰富而不断提问,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思考时间,教学也显得没有主次、重点之分。因此对于课堂问题的提问要循序渐进,这样才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过程。

将问题进行生活化设计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有时无法理解,因此可以设置生活化的场景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活动时,可以设置情景如:操场前的一个长方形草坪,已知长比宽要多20m,而草坪面积是2400㎡,分别求长宽是多少。这样设计问题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

巧设问题,重视错误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自己做错的东西印象更加的深刻,而错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为老师提供了另外一个了解学生的方面,通过对学生错误问题的分析,总结教学方法,找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加深学习认识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正确认识并收集错误资源,同时可以通过巧妙设置陷阱,有意识的保留学生的知识缺陷,在互动中发现错误,并解决问题,从反面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绝对值的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与学生互动如:+5的绝对值是多少?此问题较简单,学生基本都可以答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其本身。紧接着反问:绝对值等于其本身数是什么数?此时大多数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正数。这时预期的错误就出现了。此时老师再接着问那0的绝对值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0。那么学生就会意识到之前的答案是错误的,绝对值等于其本身的数是正数和0。这时候学生的理解已经稍微成熟了,紧接着可以问,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数值是什么?有了前面的引导,这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回答正确:负数和0。

以上只是举了一个简单的案例,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提问,然后一步步加深,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最后自己找出正确答案,通过巧设问题这一方法,可以加深对于概念、性质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

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还要综合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带来感官以及声音上的刺激,教师在课前可以做好相关的课堂准备,利用视频、图形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目光,有利于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分析、讨论中。同时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减少教师板书所需时间以及教师的工作量。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方面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二次函数的旋转、平移、对称轴的变换等进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加深印象。再比如在进行圆柱、圆锥的侧面面积的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动画对其侧面进行展开,特别是对圆锥侧面的展开,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而这个扇形的弧长即为圆锥的底面周长,半径则为圆锥的母线长。这种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个知识点,提高了教学速率。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互动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以及业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尚奎.浅谈初中数学互动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问题探讨 篇4

一、当前初中音乐课堂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互动方式单一。最简单的互动方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分析、学生回答、教师解答”的方式,这种互动方式也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唯一互动形式。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了解音乐,在不同的情景中讲解音乐。在音乐互动运用中,要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去主动迁移。教师单一的情境,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存有偏颇,不能领略音乐的魅力,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被压制。

2.互动手段利用不充分。当前音乐教学手段单一,以提问作为互动的主要手段,但提问缺乏质量,提出的只是肤浅、简单的问题,不能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分析,教师的提问应有思考价值,不能让学生简单回答。提问也是教师提问,没有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现象,这种互动手段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情感互动不充分。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情调情感的介入,因为音乐最能激发人的情感,在音乐互动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当前音乐互动教学中缺少情感因素的互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几乎是空白的。

4.互动囿于教材。当前初中音乐教育引进了互动的教学模式,但在互动设计中,教师过多地考虑教材内容。这种互动的本质是运用音乐学科知识来构建互动,这其实是知识的互动,没有体现人的互动。教师就不拘泥于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欣赏能力出发设计互动环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二、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类型

1.欣赏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每首音乐都是作曲者的表情达意,学生的理解从音乐语言感知,进而达到审美要求。另一种是认为音乐感受因人而异,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自由发挥。笔者认为,我们要找到两者优势互补的结合点,才能使教学更加合理有效。(1)情感式。教师从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学生的表达,有的放矢地引导,使欣赏教学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要开拓移种活动渠道,采用律动、绘画、配乐器、即兴创作、情景表演等体验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2)体验式。学生从低层次的欣赏上升到高层次欣赏的过程是教师循序渐进的主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意,帮助学生找出新的兴奋点。

2.歌曲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要根据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普通合唱队员的身份融入学生当中,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共同探讨,互相合作。在发声练习中,教师以普通队员和场外指导的身份参与,指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的呼吸与发声练习。

3.拓展与创作中师生互动。音乐创作教学须以教师为导引,让学生认识音乐知识和规律,并将各种已经学会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网络。在创作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提升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激情。

三、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高效的对策

1.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以宽容的态度去对等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能对学生进行粗暴的否定,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被动教育,师生之间交流较少,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情感淡漠,这种关系不利于音乐课堂上的互动。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容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也会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3.改进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互动教学效果。教师将两个相似的音乐概念进行类比,找出其共同点,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目的。

4.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大部分的音乐概念表达都是以语言形式进行的。在互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音乐语言进行音乐的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价值观。教师要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将各种音乐知识传达给学生,当学生接触到音乐互动的知识时,就会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识别新的音乐知识,鉴别新的音乐与旧的音乐知识联系起来,内化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完成对新的音乐知识的掌握。

师生互动问题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现实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怎样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克服这些问题的对策,建立新课程所期盼的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教学更有效,这无疑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关键、最敏感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的界定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数学教学中师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交流.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颇为重视互动,但是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互动.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应是教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主动地进行建构的过程. 2.理论支撑

现代教学观。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形式。(2)内容。(3)深度。(4)互动作用失衡度。2.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成因。3.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本质和内涵,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课堂教学设计。2.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下旬—5月上旬)

完善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2)实施阶段(2006年5月中旬——2006年10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中旬——2006年8月)开始实施课题:

2006年5月——6月:A)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教师的问卷为《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内容及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问卷为《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相关因素》;B)深入课堂,调查研究;C)与老师交流;D)与学生交流;E)请专家指点。

2006年7月——8月:A)整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B)初步提出应对策略。

第二阶段(2006年9月——10月)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A)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对策》课题总结报告;B)整理课堂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06年11月)上交课题研究成果。

A)市教科所的安排上交课题研究成果;B)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向全校老师汇报课题研究感想;C)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认识的研究 1.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总体目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 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是数学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是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载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因而师生互动显示也它的无穷魅力,它更能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 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想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就得要求“当事人”处于“平等的网络”中,都作为主体而存在,没有权威,只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不同的声音。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也是一个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

另一方面,《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让学生充当“主人”。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着”、“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的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3)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师生的有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4)有利于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师生的有效互动往往是从“(引发)问题”开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结束,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师生的有效互动使得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可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这样新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主体,没有互动就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2.师生互动的内容的特征(1)探究性

师生的有效互动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话题”,“话题”是师生互动的“媒介”,话题的展开决不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因为课堂中的很多“一问一答”都是在“主体——客体”的关系状态下进行的,学生是被动的,而真正的话题应该是能引起“当事人”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的话题,好的话题是促进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因此,“话题”的探究性就能激发学生的互动,并且可使互动不断深入,使学生保持着长久的互动热情。(2)开放性

为了能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不同的同学都能获得的发展,这就要求互动的话题具有开放性。

(3)生成性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因为教学不再仅仅是“预设“,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知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的产生的知识。而且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有加大的趋势,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创生”、“动态生成”、“改造”了课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研究

1.互动按照事先设计的路线推进,忽视了“动态生成”。

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甚至只是“观众”与“听众”。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思维只能按照老师机预定的轨迹运转,整个教学是一个封闭的、机械的、缺乏活力的过程。2.互动的形式上是热热闹闹,忽视了互动的价值。

有的数学课热热闹闹,温度骤升,学生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等到下课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管他有无必要,先来个讨论;见课堂冷了场,也来个同桌互说;一个问题不管有否探究的价值,四人小组先合作了再说。新课标 的确提出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殊不知,合作交流也是需要教师教给方法,提出建议,合理分工,讲求实效的,光搭起了虚架子是不行的。

3.互动更多的是语言上,忽视了互动应该是多元的。

互动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语言、行为的交流,还包括心理的交互. 问卷调查中学生说“课堂上可用眼神交流;课后可用留言条的方式;在作业里‚聊天‛等,有的学生甚至还提议利用‚网络、电话、短信、信件;家访‚等。

有的学者按照师生互动的内容把互动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4.互动是在部分学生中进行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 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对策的研究

1.树立学生意识,即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教学互动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枯燥的知识赋有情趣和意义。这还包括教师要确立好自己的角色,学生期盼的是“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是朋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问题的探求者和学习者‛、‚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 心声,多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成为朋友‛。(这些是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心声)。

2.创设有利于激发师生互动的情境,注重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 5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在理解、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突出地表现为两点:一是选择更好的、更切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材料(比如,如果课本中使用了城市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景,农村的学生不熟悉,那么教师应当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相应的材料);二是把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数学教材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

在“师生互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老师常常担心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深度不够,多是浅层次的互动,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回答是“主要在于互动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

3.改变提问方式,激发学生互动的动力。

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即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互动,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矛盾论我们知道,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得以发生、发展的。让学生产生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矛盾中掌握知识、升华理念。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产生新问题中进行,最后还能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尽力激发学生更多地使用探究性对话。在很多课堂当中,两种类型的师生对话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们分别是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当教师运用探究性对话时,他们并没有就某一问题下最后结论,而是承认自己并不知道所有的答案。这种探究性对话的特征就是较多的试探性的语言和较少确定性的语气。探究性对话是通过迂回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表现在教师面对学生时似乎犹豫不决,难以给出明确的答案或评价。而形成性对话却遵循的是从他(她)启发、提问,然后学生回应、作答,最后他(她)再加以评价,这往往暗示了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权威性,这样会在“含蓄地贬低学生的知识、贬低学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对此,学生也有他们的见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改变一些教学方式,让同学的思维更灵活,也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些。幽默风趣些‛。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4.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的生成性资源,还课堂教学的真面目。新课堂,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将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每一节课其实都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这段历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谱写的,它不是教师一个人事先就能写成的。因此说它是“相互交往,动态生成”的。预设,只是教师课前的准备、设想,当学生的思想、行为与我们的预设发生了冲突,甚至有了碰撞,教师就再也不能一味地自顾自走下去,要知道,此时此刻你应该和学生一路同行。

5.加强师生互动的评价,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师生互动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 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如

● 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 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 ● 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 ● 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 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问题; ● 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 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 ● 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 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 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 能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 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值得强调的是,多为学生创造快乐和成功。在问卷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分组学习,我们小组经过一番讨论,终于得出了结论,后来,我们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此时,我的心中很甜,不仅仅因为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更因为我尝到了合作的快乐”。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会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马斯洛的心理层次学说指出:每个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鼓励、快乐和成功的热切盼望,这是人之天性。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这一份天性却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和单一,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换来的不是自己所想要的鼓励、快乐和成功,而是永无止境的讽刺、挖苦的失败。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打击;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怒气;多一份表扬,少一份谩骂,让学生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6.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引导他们积极互动。

首先,要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有的学生坦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除非问题简单,自己早就会了,才敢发表观点)怕出现错误,丢面子’、‘意见与他人不同,不好意思说’、‘有时想与老师交流,但没有勇气,害怕说错了,有时也由于没有与老师沟通惯’、‘有一次老师让我回答一个问题,我在心里是明白的,可一说出来就不对了’。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比如,当组织全班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以鼓励和具体的帮助,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坦言“不善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会提出新的问题‛、‚不善于积极发言,不勇于积极发言‛。并向同伴提出‚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多和他人交流合作,放开胆子,勇于向老师提问。‛所以引导他们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见解,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断要渗透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傅道春编著《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4)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教育研究 2001年第4期,P36~54(5)黄忠敬 《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7期

师生互动问题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师生互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31

随着高中英语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引进,目前,很多一线的教师开始在他们的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对相关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本文将首先分析这些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高中英语课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差生的参与面较小

在目前的很多高中英语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总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好,性格外向,愿意展现自己的学生,而差生的参与面非常小。另外,从教师这方面来看,很多教师也在无意之中忽略了差生这部分群体,没有给予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示自己和参与课堂学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会越来越糟糕,从而对他们的学习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师生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

纵观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很多教师对师生互动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造成师生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教师认为师生互动就是指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这种理解过于片面,从而导致师生间的互动没有深入性。第二,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套用这一教学模式,出现了为了互动而互动的情况,从而导致互动的形式化特别严重。而在这些互动的背后,教师并没有认真思考在本堂课上这样的互动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更深层次的互动,是否能够将师生互动设置得更有趣味等问题。长此以往,高中英语的教学效率还是得不到有效地提高,甚至还会使得学生讨厌这种教学模式,得不偿失。

二、针对该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1.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为了能够使得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这样,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为了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需要明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并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式的互动,针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互动内容。比如,在讲解牛津高中英语第一模块第一单元School life时,为了能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有效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教师可以设置难度不同的题目。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设置较简单的题目,如:“It is known that all of your have experienced the school life. Now, you are required to tell me the related words that you remember about your school life. Of course, you should tell me as many as possible.” 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的互动问题可以如下: “Just now, we had a review of these words on school life. Now, you are required to tell us a story that happened in your school. After that, I will give you a score according to your presentation. Thus,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your word choice, your sentence structure and so on.

2.采用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形式

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之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形式,从而使得学生对这一模式有新鲜感,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比如,牛津高中英语第二模块第一单元Tales of the unexplained是一个故事性较强的单元。因此,在讲解这个单元之前,教师所采取的师生互动方式可以是设计一个相关的表演展示给学生,并在展示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供他们思考。

总之,任何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各位一线的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和总结,探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绝对不能被一时的困难所打倒,而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引领下不断进步,从而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为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王灵祖.试为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开妙方——初探英语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

[2]马兰芳. 挖掘潜力,激发活力,提升功效——英文游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

师生互动问题 篇7

课堂师生互动, 根据左斌[1]的《师生互动论》,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的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师生间若能进行有效的互动, 学生在学习上就将取得进步, 受到启发。师生互动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一大热点, 许多学者纷纷对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对于师生互动的特征, 学者叶子、庞丽娟[2]、陈丽[3]、裴跃进和宋五好[4]等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师生互动的属性。对于师生互动的分类, 国外学者艾雪黎、勒温、Sibeman、C.howeshe, 以及国内学者吴康宁、李玉宁、郑金洲[5]、傅维利[6]等人都以不同的标准对师生互动的类型予以区分。在师生关系方面,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学界共识。在师生互动实施策略方面, 赵含韫[7]、陈丽[3]等学者都提出了师生互动实践中应采取的具体态度与方法。

然而, 这些研究以抽象认识论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为主, 实践指导意义有限, 而其他关于师生互动的实证研究大多针对中小学教学, 深入大学英语课堂情境的师生互动实证研究仍有空缺。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深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 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年级综合英语课堂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调查力图反映综合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并探究其中的问题。现状调查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 (1)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情况; (2)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收获情况; (3) 学生对师生互动的反馈。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2010级所有学生 (共五个班) 。调查时学生正处于大一年级下学期或大二年级上学期, 已适应大学英语课堂并形成较固定的课堂行为表现与学习模式。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的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目的是亲身体验, 深入了解不同班级的课堂互动现状, 为问卷设计做准备。为保观察结果的客观性, 研究者对每个综英教师的课堂进行了连续3次的课堂观摩。观察中, 研究者主要针对互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等进行记录。

根据观察所得结果,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用以统计学生对互动的态度看法。为保证问卷科学有效, 研究者先在小范围内发放问卷并据反馈修改问卷, 而后向英语系2010级全体学生发放问卷。共下发了110份调查问卷, 回收100份, 问卷回收率为90.9%, 经筛选得到有效问卷94份。研究采用了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频度分析。

为深入分析问卷所反映的现象, 研究者制定了访谈提纲, 对2010级英语系不同班级的10个学生进行了访谈。据此了解到更多关于综英课堂师生互动的信息及他们对课堂互动的看法和态度。

三、结论

本项目从以下三方面对大一年级综合英语课堂进行了调查: (1)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情况; (2)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收获情况; (3) 学生对师生互动的评价。

1.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度。

(1) 学生的总体参与度

调查发现, 12%的学生很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 对于教师的提问或在与教师的讨论中, 只要会表达的就都主动发言, 不怕说错被同学笑, 受焦虑情绪影响较少。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现一般, 比较被动, 不会积极主动地发言;然而, 这部分学生却能比较自如地参与小组活动 (如小组讨论、表演) 。此外, 22%的学生因英语表达水平的限制, 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 因而很少参与师生互动。可以说, 大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表现比较被动, 学生在互动中的参与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2) 学生在互动中不积极发言的原因

针对师生互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研究者根据受访学生的表述, 将其原因大致归为以下四条: (1) 学生对交流的话题不感兴趣; (2) 学生认为发言对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 (3) 学生不自信, 怕说错了被笑; (4) 性格内向。表1显示, 半数以上 (53%) 学生不够积极的原因是缺乏自信。

可见, 影响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的首要原因是学生不够自信, 怕说错了被笑。在访谈中, 许多学生表示自己语音语调不标准, 担心自己被笑话或是词汇量少, 语法比较差, 担心不能用英语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此, 有些学生还表达了对教师的期望, 希望教师多鼓励不自信的学生。

2. 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收获程度。

(1) 学生的收获程度

调查显示, 师生互动中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但收获程度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综合英语课堂互动中收获较大或很大, 占68%, 其中7%的学生表示自己收获很大;其余32%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收获较少或很少。

(2) 学生在互动中的收获内容

调查显示, 互动中学生的主要收获既有课内知识, 又有课外知识。具体而言, 其收获主要包括英语基础类知识 (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写作能力等) 与英语国家风俗文化及其他课外知识。

同时, 学生在互动中期望的主要收获包括口语表达、语法词汇、课文理解及课外知识。课外知识包括课文相关知识背景、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思维上的启迪, 等等。

3. 学生对师生互动的反馈。

(1) 对教师组织的活动形式的反馈

在课堂师生互动中, 教师时常会通过组织一些活动与学生交流或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经常组织的活动形式包括个人或小组展示、表演、小组讨论, 以及问答。

调查显示, 学生对教师通常使用的四种活动形式的喜好、收获的评价如下。

根据上表所得数据, 可以得到学生对各项活动的评价。

(1) 个人或小组展示

教师比较常用的活动方式个人或小组展示, 因其自主学习空间大, 学生收获也较大;然而, 展示却可能流于形式化, 缺乏内容, 因而它在学生最不喜欢的互动形式中所占比例最大 (41%的学生最不喜欢这种活动) 。

(2) 表演

表演是教师较少使用的活动方式, 但因其生动有趣而受较多学生喜欢。由于表演大多数是情感的体验, 娱乐性比较强, 知识性不足, 仅有17%的学生认为在表演中收获最大。

(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教师使用较多, 也是受很多学生欢迎并且收获较大的活动形式。其受很多学生喜欢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三点: (1) 小组讨论中, 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 分享个人观点, 同时相互学习; (2) 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都有表达机会; (3) 学生不用直接面对教师, 焦虑感较低。

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能锻炼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组织和交往能力, 因而也是使学生收获较大的活动。

(4) 问答

问答是四种活动中形式传统的活动, 但也是学生较不喜欢, 从中收获最小的活动。作为一种传统的活动形式, 问答有它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直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而, 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在四种活动中, 问答是较无趣味的活动, 自然喜欢的学生人数较少。另外, 问答时学生的焦虑感较高, 且仅有有限的学生能参与其中。

总而言之, 四种活动都有利有弊。教师在选择活动形式时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在活动中的收获考虑, 选择最佳活动形式, 并且,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活动形式, 尽量保证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2) 对师生关系的评价

师生关系是影响师生互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衡量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师生间距离感。师生间若存在较大距离感, 互动就将难以有效进行。

通过调查, 24%的学生认为与教师存在较大距离感, 将近一半的学生对此表示“说不清”, 29%的学生认为与教师间的距离感很小, 有个别学生 (约占学生总数的2%) 认为与教师不存在距离感。

在访谈中, 学生对此表示:“我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不是很大, 但是感觉和中学老师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差距。我和高中老师关系更好, 我有什么学习上的烦心事都可以向他倾诉, 但是大学老师还是没有那么好。”“距离感, 说不清吧, 大学老师都差不多, 该上课的时候上课, 不上课的时候跟学生也没什么来往。我有什么事或是迷茫的时候会和辅导老师交流, 她会给我一些建议。”

四、讨论

调查结果突出反映了以下三个问题。

1. 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不足。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教师在教学上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上的需要, 并投其所需, 投其所好, 因材施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以其他人设计的形式获取知识的结果。学生必须自己进行知识的组织和再组织, 并且把它们放入已有的知识储存库中, 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而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兴趣, 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意味着互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弥补不足。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在互动中通过语言输出显现。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教师应通过观察和直接询问发现他们知识上的缺失, 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同时,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师还应注意投其所好,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进行互动。

2. 不自信和焦虑是学生不积极发言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 不自信和焦虑是学生不积极发言的主要原因, 但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原因,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缺失。具体而言,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例如, 在语音语调方面, 教师有时会在学生发言后对其纠音, 这样做虽然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 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使学生害怕发言。其实, 对于那些不自信的学生, 纠错可能不如正面鼓励重要。学生受到鼓励会树立自信, 才能更有动力地参与互动中。教师若能在实施评价时多鼓励学生, 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英语学习将会更加有效。

另一方面, 互动氛围不够轻松、友好。一个友好、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是一个能尽量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氛围。教师如果能多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 在适当的时候组织活动 (如小组讨论、表演) 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的消极情绪就能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减轻焦虑, 英语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然而, 有时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需求, 在学生沉默时不懂得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 减轻他们的焦虑, 因而学生持续受到自卑和焦虑情绪的困扰。

3. 师生间情感交流不够, 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 关系到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互动的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师生间的互动, 而疏离的师生关系则会抑制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欲望, 使课堂气氛更紧张。大学综英课堂教师, 因其在英语学术上的权威, 容易使学生产生压力和恐惧,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大的距离感, 从而降低他们在互动中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更应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树立亦师亦友的形象。

然而, 现实中大学综合英语教师在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极少。由于科研、评职称等方面的压力, 教师除上课外, 通常无暇与学生交流。而在课堂上有限的交流机会也往往限于英语问题的讨论及普通的寒暄。学生在生活情感方面遇到问题时, 很少与综合英语教师倾心交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够, 关系不够亲近, 教师若能在课堂之余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参考文献

[1]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叶子, 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01, (4) .

[3]陈丽.师生互动刍议[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

[4]裴跃进, 宋五好.师生互动行为概念与范围的探究[J].教育探索, 2006, (4) .

[5]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6]傅维利, 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3) .

师生互动问题 篇8

1.形式单调, 多师生间的机械互动, 少生生之间互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却很少。

2.深度不够, 多浅层互动, 少深层互动。一些教师引导得不好, 做不到位, 显得非常稚嫩, 非常不成熟, 给人一种流于表象的感觉。

3.形式虽多, 无效教学也多。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多种形的教学方法, 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 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错误或调控能力差, 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

4.合作交流重主体, 但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在课常上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宣布小组讨论, 几分钟后, 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被叫到发言的学生随口就回答了, 教师接着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教学。

一、对以上问题原因的分析

1.教师观念落后、专业素质低。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新与旧直接影响教学行为的变化。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师仍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没有转变教师角色, 没有深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 没有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己任, 以至于出现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

2.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统一体, 只有老师的组织意识, 而没有学生的学习动机, 无论如何是互动不起来的。大多数农村的小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缺少多说、多练、多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 他们既不自愿发言, 又不喜欢被老师点名;既不愿自我表现, 也不愿与他人共同表现。从学生方面看, 没有积极性, 缺乏主动性, 表现欲低等现象极大地制约了课堂师生的良性互动。

3.教师习惯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问答性和一言堂。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 不认真动脑考虑教改问题, 只靠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张嘴就上课, 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一些教师虽然重视技能教学, 但教学方式和技巧都比较单一, 难以产生氛围深厚的良好互动效果。

4.没有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呆板、没有生机的环境制约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愉悦的学习氛围, 能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情、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改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对策

1.教师要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对教师而言, 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转换, 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 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 对学生们参与未来社会竞争能力培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做法。对学生而言需要其认识到交往合作的必要性及感知模式转变带来的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最大程度地投入到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去。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主动投入, 主动解决互动过程事出现的问题。国家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和推出的新教材, 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师要实现滞后性思维方式向超前性思维方式转变, 习惯性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思维方式转变, 封闭型思维方式向开放型思维方式转变, 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 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过去, 老师是知识的载体, 老师就是知识, 知识就是老师, 而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载体了, 学生可以通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 甚至有些方面所懂的比教师还要多得多。在新课程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教师要俯下身、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 与学生一起成长。

2.以学生为中心, 大胆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平等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 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 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 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 又是导学者;既是课程的开发者, 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 并贡献个人的意见与经历, 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 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 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学生在不受过多的限制空间中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讨论中, 畅所欲言, 积极思维, 大胆质疑, 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3.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 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多向互动合作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 即生生互动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 应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教学的资源, 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怎样去解决问题, 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在课堂上, 笔者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 一类是难度大学生自己不容易弄懂的问题, 我经常说:“我有一个问题谁来帮帮忙……”另一类是学生共同探讨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并不着急去表态或解答, 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共同商量去解决。这样使学生敢于说, 善于学, 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 彼此沟通。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表扬, 如:“你说得真不错, 你真爱动脑!”“你懂得的知识真多”……进行多向互动时, 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 让学生互相检查, 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 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互相竞赛巩固认知, 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师生互动问题 篇9

1.互动主体的不平等。小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占主导, 而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却相当少, 这样的语文课堂缺少学生间的、整体的学习, 不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需具备的多样化的特点, 这样的互动仍旧停留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互动模式。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不同也影响着互动主体的不平等。他们对积极发言的、优秀的和差生的关注度高, 最易忽略的是成绩中等且性格内向的学生。

2.互动内容缺乏深度。课堂中, 教师会提很多课文中存在答案的问题, 学生只要照着读就行。这样师生互动表面上热热闹闹,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实际深层波澜不惊, 难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亦不会产生情绪的激动或是辩论, 整个课堂属于单线行进模式。

3.言语互动多, 非言语互动少。我们可以想到的一些非语言类的互动,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的, 学生的肢体语言, 被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而恰恰是这些非语言互动, 更能拉近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认知互动多, 情感互动少。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仍以掌握知识作为互动的主要目标, 这样的互动多为认知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互动多为知识性问答, 把重点放在了课文知识的讲解和课堂纪律的保持上。而对于语文情感的培养, 教师大多想不到, 少数能关注到的也表示实际操作比较困难。

5.互动评价方式单一、宽泛。大多数教师对互动的评价方式仍旧回答是以课堂的鼓励表扬为主, 教师采用最多的评价多是“你真棒”, “你说的真好”, “你读的真有感情”诸如此类的评价语, 这样的评价语不但内容单一, 而且对学生来说也仅是泛泛的一种表扬。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效果的建议

(一) 课堂互动理念层面

1. 树立师生平等观念。

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有效语文教学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不能固守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尤其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保有自己合理的看法。

2.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人格魅力的锤炼, 更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去。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当学生喜欢某一个老师, 上课就特别认真, 积极举手发言和老师互动;不喜欢某一个老师, 上课纪律就差, 学习效果也差。

(二) 课堂互动行为层面

1. 互动形式多样化。

不同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而同一位语文教师在面对不同的课文时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的方式也应不尽相同。丰富的语文课堂互动需要语文教师们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 我们选择的互动方式必须是适合本堂课的教学的, 否则, 只会起到反效果。

2. 互动内容深刻化。

语文课堂上, 教师不再把过多的时间一些简单判断以及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上, 学生会的粗略带过就好, 重点放在学生难以理解的, 需要反复阅读去思考的以及涉及课文主旨思想的问题上。这样的互动讨论乃至于课堂上合理的沉默, 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流于表面, 挖掘到超脱文本的更加深刻的内容。

3. 互动评价具体化。

语文课堂上的互动评价同样也应该是多样的并且是具体的。比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评, 口头与书面评价相结合等等的多样评价方式。对于读的好的学生, 你与其千篇一律表扬那位同学你读的“真好”, 不如说, 我从你的朗读中, 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4. 互动氛围情感化。

情感, 无疑就是学生学好语文必需的精神食粮。在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中, 师生双方的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更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情感碰撞。我们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预先创设的情感氛围或者是课堂的情感导入对学生情感互动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 课堂互动环境层面

1. 改变班级规模和座位安排模式。

现在的授课方式是大班授课, 不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位学生, 因而, 我们要促进班级规模向“小班化”发展。而传统的座位安排只有前排和中央地带的学生和教师交流互动较多, 对坐在后排和两排的学生则较为不利。为此, 座位安排要打破传统模式, 转向“环绕型”、“小组型”的座位安排方式, 这样, 教师就能实现和大部分同学乃至于全班同学的交流, 也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2. 美化教室环境, 塑造轻松学习氛围。

当下的中国小学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充当着班主任的角色, 这种情况下语文老师对教室文化的布置就成了经营班级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照明、通风和防噪音状态, 教室内美丽的装饰、教学挂图等都是可以带动师生之间互动氛围的有效手段, 当然, 装饰班级美化教室也要把握一个“度”, 不然, 会适得其反,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摘要:新课改以来, 以师生互动为指导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愈见成效, 同时也与之相伴而生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师生互动这一视角出发, 发现其中存在互动主体不平等, 内容缺乏深度, 非言语互动和情感互动少, 互动评价方式单一宽泛等问题, 继而,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课堂互动理念、行为和环境三个层面的对策, 以期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289-358.

[2]马和民, 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440-442.

[3]王芳.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 (2) :8.

[4]苏春景.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根源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8) :46-47.

师生互动问题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互动,课堂教学

为了保证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互动的质量,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样就可以真正提升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效果。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主要从教学理论教学的古典数学教学需要遵守原则方面为主要切入点, 同时结合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情况, 分析可能影响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原因, 和我们高中数学课堂交互的部分原因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高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数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它是属于一种独立的存在, 从而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也就有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想要实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影响其效果的因素非常多, 对于这些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可以有利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 数学的特点。

数学利用嗓子来传播,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其他学科来比较, 数学没有对错, 只有音律是否优美。学生的不同主观差异性也决定了数学教学效果的高低。另外, 语言表达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互动。

(二) 数学老师的因素。

在学习数学, 只有数学知识给学生, 学生可以发送主观能动性。数学老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 但教学习惯形成后, 固定思维模式的教学, 因此, 僵化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数学教学学习的效果。教学方法直接决定学生的兴趣教学, 教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指导学生, 显著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此外, 如果老师性格很好魅力, 会让学生在互动教学数学更喜欢数学, 并努力学习学习数学,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 学生因素。

学习的好坏是最终的决定因素的学生,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因素在小学, 教育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中, 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学习的结果, 这一点给学生们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 数学学科的学科, 几乎成为了学生心理减压, 建立良好的心态。因此, 在数学互动教学, 教师的任务三:一个是教学生的数学知识, 二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课程,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

二、数学教师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中生由于年龄小, 缺乏自制力, 因而课堂纪律常常难以控制。

数学类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老师在上面, 学生睡眠或以下直接说开小差, 注意力不集中, 导致很难获得好的高中历史课良好的教学效果, 甚至迫使班上老师不断强调纪律:“不说话”学会“倾听”等等情况。

(二) 数学教学指导方法单调。

高度重视声音形式, 不仅重视内心体验, 只注重表面的技能, 不重看到包含数学和情感之间, 必然会带来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道路部分, 误导学生学习数学太单调, 没有美感。

(三) 情感互动不充分。

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情调情感方面的参与, 因为数学可以激发人最多情感的波澜, 所以如果你能在数学互动教学情感交互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情绪。遗憾的是, 目前我国数学几乎没有情感因素在互动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几乎是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

三、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提高教学效率

(一) 构建师生课堂互动的理想环境。

教学环境最好是能够达到学生所理想中的那种情况, 为主体间有效的沟通, 寻求共识的基础所有通信主体必须首先承认和接受的条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和理解的第一个条件是构建理想的话语环境。教师和学生双方在一起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相互依存的前提, 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需要和渴望了解对方, 我们可以互动顺利, 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实现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的转变。

课程是承运人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和当前的中学数学课程强调知识的客观性, 对知识概念和中立和普遍性的特点强大的教师绝对权威为主题的特点为理论基础和构建。本课程是一种传统的课程, 强调知识的固定性, 教学, 和单向性。太多的主体性理论课程取决于文本和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建设体验课程。经验课程强调知识的多样性、生成有机性和情感, 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学生的主体性, 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调节, 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和谐发展。

(三)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缺乏沟通、情感冷漠。教师和学生交互模式, 应该要改变像现在的这种模式。应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盟吗系统和交流, 缩短距离,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可以深水平沟通, 容易达到互动的目的, 然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 教学目的的重点和学习的重要性对于知识逐步转化为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头发最有效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的复杂性和多个因素, 还因为样品是这项研究的作者小, 有限的研究时间、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 使高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的深度是不够的,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 在学习和将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提高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戈德蓓.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完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2]蔡静.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1 (3) .

[3]王婷.论数学欣赏教学中对立统一理论的体现和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马鹏.浅谈数学的术科教学和数学艺术审美的关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1 (8) .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问题 篇11

1、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的减少。

H.D.Brown也曾这样评述情感因素的作用:“在人类行为的诸多方面中,情感因素是决定二语习得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毕竟人类行为主要是受情感支配的”。可见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而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对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展示的内容,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内容比以往课堂黑板板书内容要多得多,学生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接受消化巨大的信息内容,精神会在过度紧张中劳乏,无法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加之,现在的课堂规模都偏大(55人左右),教师与学生之间采取一对多的教学形式,教师也更容易忽视学生的自我情感,教师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不断被减少,学生的学习情感会因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而失去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兴趣。此外,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进行书面的文字内容准备,还要精通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操作,并将书面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表现,教师所承担的授课以外的工作量大大加重,教师在教学前准备工作中投入的过多精力,会让教师产生身心疲乏感。这种疲乏感最后的结果是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的减弱或丧失。

2、师组互动的缺失。

师组互动缺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教学时间有限。中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课时多,备课、改作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教师们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考试和培训等。而设计师组教学、开展师组互动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准备。所以,教师们一般选择与学生全体或个体进行互动,这样相对显得省时省力,教师也容易控制、管理课堂纪律和秩序。其次,目前的中学课堂普遍班额大、学生多,这就使得教师较难组织和实施师组互动。此外,它与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观念、教学实践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忽视师组互动,对小组教学的理论缺乏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干脆避而不用。教师宁愿让全班学生保持沉默,在这种课堂情境中,教师充当“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动地吸收信息。

3、教师角色定位的不明确。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成为: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模式下,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学习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逐渐改变着教师的作用。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也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教学关系已不是传统教学中考虑的“教材、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而是“教材、学生、教师和媒体”四者的关系。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下和建构理论的指导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媒体是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课件、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但有些教师在把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后,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让位给了多媒体课件,只是照着制作好的课件授课,而不管课堂出现了什么情况,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教学进程完全被机器控制,自己成了课件的“奴隶”,教师的主导地位弱化。更有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多媒体辅助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结论与建议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课件上,把过去传统模式下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屏幕宣科”。学生感到教学形式和课堂氛围单调,面对屏幕难以激发参与意识,师生互动的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仅充当“解说员”的角色,很少顾及学生的情感和理解能力,就会出现教学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人机共灌”场面。

4、互动教学理念的缺失。

师生互动问题 篇12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 师生互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观念守旧。有些学校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教师把整体知识框架分解成小区域的内容, 像喂孩子吃饭一样, 一块一块地喂给学生, 讲解得十分细致,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主动探索精神。 (2) 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对互动教学的实质和精髓理解不清, 对互动目的、展开方式方法不得要领, 互动过程马马虎虎, 流于形式。 (3) 目标不明。课堂中的互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但有的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 没有进行相关的引导, 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找不到目标, 结果适得其反, 反而让学生不认同这样的教学形式。 (4) 形式单调。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与小组之间的, 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 应用的形式大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教师与小组之间的, 而学生之间的、小组之间的互动明显缺乏。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要逐步改善这样的情况。 (5) 只重数量。有的教师对课堂互动形成了错误观念, 认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越多越好, 夸大了师生之间互动的作用, 扰乱了原有的课堂秩序, 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师生互动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模式, 要应用得当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发挥其长处, 使学生受益。 (6) 深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连续提问, 台下的学生或是随声附和, 或是沉默以对, 这样的场面要么看似热闹, 要么尴尬无比, 实际效果并不好。 (7) 作用失衡。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的角色要发生转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 给出方向之后学生才是进行研究和讨论的实行者。在这期间,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只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 在学生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时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 并不是向导, 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终点。 (8) 内容偏颇。有的教师对师生互动的了解很浅显, 在课堂进行的互动大多是认知互动, 较少有行为互动, 情意互动则基本没有涉猎, 对认知互动其实也是知之甚少。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环境。因此, 教师要转变角色, 由课堂的管理者、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 (1) 营造积极、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给予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只有在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 进行讨论, 才敢于同教师讨论, 进行验证。同时, 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解习题, 但是不会语言表述, 回答问题时即使知道答案也讲不清楚。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 教师通过课堂把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传递给学生,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情感阅历尤为重要, 教师的魅力值越大, 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对课堂的掌握力也就越游刃有余。 (3) 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很关键, 问题设计得过于细致,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变小了, 设计的问题太大, 学生又没有可追寻的线索和思路, 难以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这就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 教师要严格把握问题的提出方式和问题的可解决性, 既不会太简单也不会太难, 让学生有思路可寻。 (4) 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互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性格相近的学生易进行互动, 性别相同的学生也较易进行互动, 找到相应的规律后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就容易得多。 (5) 精心设计环境。在新型课堂中, 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交流的话题, 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 学习思路打开得更快、更宽, 学生间的思想、学术交流更充分, 更多的智慧火花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碰撞出来。学生因此收获的不仅是学术上的小成功, 还有情感上的大满足。

三、结束语

理想中的数学课堂, 师生互动良好, 学生积极思考。针对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营造积极、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 精心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探索有效教学下一篇:超声电导透皮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