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电导透皮给药

2024-07-28

超声电导透皮给药(共3篇)

超声电导透皮给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住院患者90例, 其中男67例, 女23例, 患者年龄22~75岁, 平均 (55±4) 岁。手术方式分类中腹腔镜手术62例, 开腹手术2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60例) 和对照组30 (例) 。

1.2 仪器与药物

选用NAVA-01TD型号超声电导仪, 由北京诺亚同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导入药物为胃肠宁贴 (促进胃肠恢复型) 。

1.2.1 患者准备。

护士向患者说明用药目的、原理、方法、所需时间、如何配合, 如患者估计半小时之内要排尿的嘱患者先排尿, 已使治疗不中断。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物理治疗期间均不再受其他治疗。观察组采用北京诺亚同舟技术有限公产的NAVA-01TD超声电导仪及专用的药物胶贴片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型) 进行靶向给药。在肚脐至髂前上棘的连线上任意一点上清洁皮肤后, 贴上安装好带药耦合凝胶片的贴连接并固定好治疗头, 电压220 V, 有效超声输出率100 m W。电流量根据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情况进行调整, 治疗为术后1~2次/d, 每次40 min~1 h, 根据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次数。1.2.3护士方面。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从术后开始计时, 护士嘱咐患者出现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即按铃, 护士准确记录时间, 护士每6小时听肠鸣音1次。观察组还要记录每次超声治疗开始时间、治疗时间。

1.3 疗效判断

(1) 有效:治疗后24 h即肠鸣音恢复, 或肛门出现排气[1]。 (2) 无效:治疗后24 h后才恢复肠鸣音, 出现肛门排气。统计患者治疗后肠鸣音、肛门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术后予超声电导仪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 (93.3%) 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1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护士正确及时地收集临床数据、资料以及患者的配合, 对新开展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循证依据。

本研究观察被称为第三代给药治疗方法的超声电导仪对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疗效, 着重观察它在促进肠蠕动和改善进食需求等方面的作用, 探讨该新型仪器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电导仪经皮给药技术是近年国外出现的一种药物渗透的新方法, 是一种“无创靶向给药”新方法[2]。通过电致孔技术和超声空化技术以及角质层预处理技术, 建立药物透入的人工通道, 达到克服皮肤屏障、细胞膜和组织膜, 使药物成分顺利透过正常皮肤进入病变组织, 而发挥药物的作用[3]。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经超声电导仪经皮给药治疗后, 有效率高达93.3%, 显著高于未给予治疗的13.3%治疗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肠鸣音、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数据充分说明超声电导仪在治疗腹部手术胃肠道功能减弱, 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

综上所述, 腹部手术后患者采用超声电导仪经皮给药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大大缩短,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 临床治疗有效率高。

参考文献

[1]梁涛, 印义琼, 刘春娟, 等.超声电导透皮给药在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5) :43-44.

[2]王红英, 黄春玉.超声电导仪在腹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7) :1092-1093.

[3]王慧, 赵焱, 姜春红, 等.超声透皮给药的临床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72-73.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篇2

1 药剂学方法

1.1 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促使药物渗透进入皮肤, 并降低药物通过皮肤时所受的阻力, 从而促进药物穿过角质层, 进行表皮扩散的物质。研究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似乎是打开了新的渗透途径, 增进类脂骨架无序性而增加皮肤的非均匀性, 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特点是: (1) 对皮肤和机体无药理作用, 应用后立即起效, 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2) 不引起体内物质通过皮肤的丢失; (3) 不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4) 无色、无臭、无毒, 无刺激及无过敏反应。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原理[2]是: (1) 直接作用于角质层, 促进角质层的水合作用; (2) 与药物形成脂溶性大、易于透皮的离子对; (3) 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质变性, 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 (4) 充当药物助溶剂, 提高药物在角质层的热力学活性, 从而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溶解度。Nokhodchi等[3]以水—丙二醇 (1∶1) 为介质, 发现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劳拉西泮促透作用与增溶能力显著相关。

氮酮 (Azone) 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促透剂, 其作用原理是改变脂质双分子层的致密性, 增加脂质的流动性, 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 对亲水亲油性药物均有较强的穿透促进作用。A-zone的促透作用强弱与其浓度密切相关, 多数研究认为2%~3%是其最佳促透浓度[4]。Azone性质稳定, 无毒、无味、无刺激性, 促透效率高, 是目前最理想的促透剂之一。刘婵等[5]研究表明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氮酮可增加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透皮吸收。

其它的透皮促进剂也有较强的促渗作用。Giannakou等[6]对尼莫地平的透皮给药选用了不同的促透剂, 结果发现:油酸、十四烷醇、辛酸、L-薄荷油均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其中, 油酸 (OA) 的促渗作用较强。由于油酸不饱和疏水链的顺式结构插入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结构时, 脂质双分子层产生扭转, 形成微细孔道, 使药物得以扩散进入。另外, 人们发现一些含萜类的挥发油有较强的的皮肤刺激性和促透作用, 原理为改变角质层细胞类脂双分子层结构, 增加其流动性, 并且刺激皮下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为增强促渗效果, 透皮吸收剂经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按一定比例联合应用, 一般由一种亲水性和一种亲油性物质共同组成称为二组分体系, 如PG (丙二醇) 与Azone合用使雌二醇的渗透速率比单独使用PG提高16倍。Azone与OA合用可增强某些难于透皮吸收药物的渗透性。15%PG+5%0A+1.5%Azone的促透效果比单用一种促透剂明显加强[7]。

此外, 中药外用药的透皮作用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王晖等[8]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 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 对后者的作用更强;对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孙亦群等[9]在将九分散剂改制成喷雾剂时通过透皮吸收试验发现, 3%的冰片对样品溶液的促渗效果最好, 其最佳处方为20%样品乙醇溶液+3%冰片+5%甘油, 再次证明冰片是有效的透皮促渗剂。

1.2 脂质体 (Liposome)

脂质体是指在水性介质中的球形颗粒, 该粒子由内包溶液成分的双层脂质组成。脂质体制剂可改善药物对皮肤的通透性, 它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 对多肽和蛋白质类大分子药物, 具有显著的促透效果。脂质体经皮吸收后, 通过生物转化, 释放出其包裹的药物, 从而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脂质体作为载体经皮给药有5个优点: (1) 增加药物溶解度; (2) 具有长效缓释作用; (3) 具有靶向性; (4)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5) 降低药物的毒性。

脂质体作为透皮促进剂虽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但一般认为只适于局部治疗。因为它只能到达角质层下的较浅部位, 而不能到达皮肤深部, 因此对全身性治疗的药物用脂质体作促透剂, 其效果有限, 因此, 人们改变脂质成分衍生出传递体和醇酯体[10]。研究表明短链醇类的磷脂脂质体悬浊液有较好的作用, 且皮肤对其耐受性较好[11,12]。

1.3 高分子材料的选择

透皮给药系统中除了主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和溶剂外, 还需要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高分子材料 (控释膜或骨架材料) 。研究者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作为控释膜, 结果使带有该控释膜的硝酸异山梨酯释放速度变慢, 从而达到长效缓释的作用。

1.4 制成β-环糊精包含物药

药物制成β-环糊精包含物, 可增加其溶解性能, 从而使渗透系数增大, 透皮吸收增加。

1.5 前体药物 (Prodrug)

前体药物指将某些药物进行结构改造, 形成具有良好透皮特性的衍生物, 当透皮吸收后, 经生物转化生成原来的活性母体药物。在前体药物的透皮吸收过程中, 促透剂仍然发挥透皮促进作用。

1.6 微乳

微乳剂系统是有极大发展前景的运载工具[13]。微乳是由油相化剂、乳化剂和水相组成的分散体。微乳的分散相可载入药物, 能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提高了微乳与皮肤间的药物浓度梯度, 因此增加透皮速率[14], 同时微乳中的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15]。由于微乳具有双相溶解性, 所以无论是亲水还是亲脂药物都可以载入其中。

2 物理方法

2.1 离子导入法 (Iontophoresis)

又称离子电渗法, 是利用电流促进可电离药物的透皮吸收,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法主要用于将药物导入真皮及皮下进行局部治疗, 但也能将药物导入肌腱、软骨组织甚至血循环中。它是在0.1 m A左右的电流密度下, 使药物离子化, 通过汗腺和毛囊的孔隙进入皮肤, 而不引起皮肤的生理性改变。离子导入法不仅用于无机、有机离子及某些中性分子的吸收, 更适用于多肽、蛋白质等大分子药物以及采用透皮吸收剂难以起效的药物[16]。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离子在电场中的相互作用、溶剂对流流动和电流引起皮肤渗透性的增加。新近发明的芬太尼药物电子传递系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7]。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吸收方法, 离子导入法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而系统吸收少的特点, 因而在皮肤科领域应用得越来越多。目前许多学者应用此方法在治疗手足多汗症、瘢痕、皮肤肿瘤以及局部麻醉、检测过敏原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宝贵经验。

2.2 超声波法 (Phonophoresis)

超声波法是利用压电晶体在接交流电发生振动后, 产生超声波能, 使吸收介质产生机械紊乱或者改变角质层脂质结构, 从而促进药物吸收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加药物的吸收。超声波促进皮肤透药的机理可能是: (1) 给药局部的热效应使药物通透性增加; (2) 给药局部辐射压作用, 使药物沿波传播方向推动, 促进其渗透; (3) 给药局部声微流作用, 引起药物透过皮肤, 特别是毛囊和汗腺的对流转运; (4) 超声波产生空化作用, 造成角质层脂质双层的无序化排列,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

用作透皮给药时, 常用超声波频率为1.0MHz, 而且超声时间越长, 药物渗透量越多。与离子导入法相比, 超声波法可透过皮肤以下5 cm, 而离子导入法达到的深度不超过1 cm。超声波对不同药物的促透效果不同, 例如对水溶性药物, 尤其是对肽类和蛋白质促透效果特别明显, 而对脂溶性药物几乎没有促透作用。

2.3 电致孔法 (Electroporation)

又称电穿孔技术, 它采用瞬时的高电压脉冲, 使皮肤角质细胞暂时生成脂质双分子层水性通道, 使药物透皮吸收[18]。该方法是目前较新的透皮给药新技术, 它可将大分子量的化合物如质体、DNA等导入细胞, 实现细胞融合。电致孔法增加皮肤渗透性的可能机制是: (1) 瞬时电脉冲改变角质层脂质分子的定向排列, 形成可渗透性的孔道; (2) 电致孔法透皮给药过程中, 荷电分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转运。该方法的优点是: (1) 采用瞬时高电压脉冲, 对皮肤无损伤, 形成的孔道是暂时的, 可逆的; (2) 起效快; (3) 脉冲法可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程序化给药; (4) 与离子导入法并用, 可提高透皮给药效率。

2.4 激光法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 将皮肤反复 (多于100次) 暴露于激光中, 皮肤通透性将增加100倍以上。原理是借助激光除去皮肤角质但不损伤表皮层, 再在该处给以药物治疗。

3 化学方法

3.1 化学结构改造

通过改造药物的化学结构, 合成具有较高透皮速率的前体药物, 促进药物穿透角质层后, 再由表皮或真皮中的酶使活性物质再生, 最后进入体循环发挥生物活性。

3.2 选用酶抑制剂

实验证明, 使用离子导入法不能理想渗透的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如同时使用离子导入法和蛋白酶抑制剂, 就能显著增加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透皮率, 因此, 选用酶抑制剂是对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透皮吸收的有效方法。

4 联合应用

在不断的实践中, 研究人员发现透皮方法联合应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促渗效果比其单独使用更为显著。Meidan等[19]研究了PE和离子导入法联用对盐酸丁螺环酮 (BH) 透皮吸收的影响。发现24 h的离子导入不影响皮肤的形态, 采用2.5%氮酮、油酸或薄荷酮时, BH的渗透量显著增加。Lavon等[20]评估了低频率超声导入法和SLS联用时对模型药物甘露醇的促透作用。当两者合用时, 可将甘露醇的皮肤透过量提高200倍。Fang等[21]用超声导入法结合离子导入法研究模型药物乙酸诺香草胺钠 (sodium nonivamideacetate, SNA) 的透皮速率。单独用低频超声法 (012 W·cm-2, 2h) , 发现对SNA无任何促渗效果, 但配以离子导入法 (015 m A·cm-2) SNA的皮肤透过量有明显的提高。

总之, 透皮给药的方法很多。在上述方法中, 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因简单方便, 所以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物理方法最适宜于肽、蛋白质和某些大分子药物的透皮吸收;脂质体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渗透方法, 但它受到制剂技术的制约。在实际应用中, 常常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即使如此, 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 透皮吸收的药物量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因而它主要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要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超声电导透皮给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进入我院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3例, 其中有男性患者43例, 女性患者50例, 年龄在55~7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1.3±1.5) 岁。43例男性患者年龄在55~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0.2±1.4) 岁。50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8~7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2.4±1.6) 岁。93例患者除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还有一些合并症, 糖尿病40例, 心肌炎34例, 高血压19例。

1.2 治疗方法

对9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药透皮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过程如下, 一是, 对中药进行煎煮。当归12 g, 丹参30 g, 鸡血藤30 g, 海风藤30 g, 透骨草15 g, 独活12 g, 钻地风10 g, 香附12 g, 制川乌8 g, 制草乌8 g, 桂枝6 g, 萆ı10 g, 薏苡仁30 g, 木瓜15 g为一副, 将上述中药进行煎煮, 加入1000 m L的水, 文火煎煮20 min, 滤到300 m L。二是, 对患者进行药物熏洗治疗, 将荆芥10 g, 防风15 g, 蒲公英30 g, 地丁12 g, 苦参18 g, 艾叶8 g, 红花22 g, 海桐皮14 g, 五加皮10 g, 透骨草15 g, 细辛10 g, 牛膝18 g等煎煮好的药物对患病关节处进行熏洗, 每天2次, 可以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临床治疗其为30 d, 每天为患者治疗两次, 每次治疗40 min。观察93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在临床治疗期结束后, 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分, 具体按如下3个等级进行评定:显效:分数在80~99分。有效, 分数在60~79分。无效:分数在59分以下。另外, 在临床治疗前后还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 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9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药透皮治疗后, 显效40例, 占总临床人数的43.0%, 有效50例, 占总临床人数的53.8%, 无效3例, 占总临床人数的3.2%。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93例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知, 在临床治疗后, 93例患者的行走能力、挛缩程度、上下楼能力以及综合评分都比临床治疗前要高。

3 讨论

在临床上,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较难治愈的疾病, 通过临床治疗, 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疼痛程度,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其发病机制多为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筋骨或外伤痨损致气滞血瘀、年老久病、肝肾亏损、筋脉失濡养而致。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 当归12 g, 丹参30 g, 鸡血藤30 g, 海风藤30 g, 透骨草15 g, 独活12 g, 钻地风10 g, 香附12 g, 制川乌8 g, 制草乌8 g, 桂枝6 g, 萆ı10 g, 薏苡仁30 g, 木瓜15 g。当归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丹参具有活血通经、排脓生肌的功效, 鸡血藤具有补血行血, 通经络的功效, 海风藤具有祛风温, 通经络的功效, 透骨草具有祛风湿, 活血, 止痛的功效, 独活具有功善袪风湿, 止痹痛的功效, 钻地风具有祛风除湿、补肾壮阳的功效, 香附具有理气解郁, 调经止痛的功效, 制川乌具有祛风除湿, 温经止痛的功效, 制草乌具有祛风除湿, 温经止痛的功效, 桂枝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的功效, 萆薢具有祛风, 利湿的功效, 薏苡仁具有健脾渗湿, 除痹止泻的功效, 木瓜具有舒筋活络, 和胃化湿的功效。诸药合用有着温散寒湿, 袪瘀的作用, 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 针对于中药不是内服, 而是通过透皮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主要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能够有效的避免胃肠道的影响和干扰, 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二是, 通过中药透皮的方式给药, 能够减少个体差异, 有利于设计给药的剂量。三是, 消减血药峰谷现象, 降低用药剂量。另外, 在本次的研究中, 93例患者均未发生任何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 这说明中药透皮给药的方式是非常安全和可靠的[4,5,6]。

综上所述, 9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药透皮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 在临床治疗后, 患者的行走能力、挛缩程度、上下楼能力以及综合评分都比临床治疗前要高。由此得出临床结论, 中药透皮给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 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蔡周禹.应用阳和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 2011, 12 (6) :121-122.

[2]魏淑菊.骨痹通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1 (12) :24-125.

[3]汤紫英.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国民间疗法, 2011, 12 (5) :189-190.

[4]于璟玲!针灸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1, 3 (3) :121-122.

[5]Yan SZ.Laser acupoint irradiation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Chin J Integrat Med, 2009, 3 (6) :154-155.

上一篇:师生互动问题下一篇:核电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