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精选12篇)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1
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在自觉活动基础上相互促进和作用的教学形式,最终将促进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师生互动的有效意义,找准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切入点,有效推进师生互动。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进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课堂教学效率也很难提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教学互动。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语言、诸葛亮怎样靠近水寨、诸葛亮的语言、曹操的语言、鲁肃的语言等思考每一个人物形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师生互动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师生互动的有效情境,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推进师生互动不断前进。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地球发生大旱灾,所有动物和生物都焦渴而死,这时引发学生思考水在此时的意义,然后继续叙述一天一个小姑娘意外得到一罐水,让学生思考她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促进了学生的不断思考,也强化了师生的交流。
三、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最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自己,从而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小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特别大,如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学会积极地听教师讲课,也会参与课堂活动,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位教师,那么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那就谈不上师生互动了。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发言的空间,主动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师生情,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踊跃地在课堂中发言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随笔作文等,让学生记录平时生活和学习的点滴,或者在网络上与教师交流互动等,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2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教师应该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合理把握时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让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效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它既是师生间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又是师生间互动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课堂教学中如果缺少互动就缺少了生命的气息和生命的灵动,而构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尊重教育的风采,学生尊重学习的良好品质,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有着重要意义。
一、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尽自己所能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尤其是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故事、游戏、谜语、音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眼神、动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不经意间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起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勇气,增强他们的自信。“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别紧张,放心说”、“棒极了”这些句子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课堂乱成一团糟,似乎觉得“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才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做好“平等中的首席”。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础。
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改中强调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创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讲,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分析,培养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抓住契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看法,又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动起来。
三、把握恰当的时机,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保障。
师生互动作为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无疑受到了每位教师的青睐,有时一节课还要设计几次互动活动,该互动的时候互动,不该互动的时候也互动,一节课下来,感觉是热热闹闹,事实上,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不是为了教学而互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设计互动活动。首先,要“动”在教学重难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它往往借助知识的传授,通过有效的媒介,如语言、文字、行为、态度,或肢体语言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进行师生互动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为只有当学生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再安排合作与交流,才可能将学生的潜力在互动活动中激发出来,学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其次,“动”在情感需要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视情感的体验,新课改也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与实现。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触及学生情绪、感情、意志、精神的内容设计互动活动。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如七年级上册,就设计了“童年梦痕”“秋日撷英”“亲情歌吟”“生命礼赞”等内容,教学时,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互动活动,因为都与自身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这样,课堂就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再次,“动”在师生合作处。新课改强调,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能做看客,无事可做,而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创造师生互动的环境,倾听讨论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整个课堂就是教师在讲,好学生在回答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在记笔记,甚至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开小差,游离于课堂之外。师生互动根本无从谈起,更别说有效性。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全体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一个个体。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教学内容产生感情共鸣。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分工要明确,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事可做,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还要引导学生平等交流,要让优等生摈弃看不起学困生的思想,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学会倾听。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提问、多鼓励,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互动学习的快乐,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不要让师生间的互动变成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让课堂动起来,充满生机活力,真正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针对性;实用性;和谐性
师生互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是由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决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原本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以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更要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但是,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表示教师的地位沦为次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互动环节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尤为突出。因而,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课堂互动教学的能力,而要使师生互动确实取得预期的效果,须遵循三个原则:
其一,针对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互动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例如,在高二语文课文《道士塔》这一课的课堂互动中,我在对待文科生和理科生这两个不同的对象时,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都有所不同。针对文科生知识面相对广泛,对史实的了解较为深刻这一现状,在课堂互动中,先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讲述“圆明园被焚”这一史实,然后导入敦煌莫高窟的悲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史实,又对课文有了深入的了解,效果十分明显;在互动方式上,针对文科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采取“引导”为主的方法。而理科生对相关史实的了解十分有限,在互动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途径来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观片心得,效果也非常好;在互动方式上,针对理科生思维不易发散这一客观现状,采取“启发”为主的方法。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适当地调整难度,让每位学生都敢说话,都有话说。
其二,实用性原则。师生互动必须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各类语文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大作用的互动内容和形式。简言之,语文课堂互动必须实用,必须适合课堂教学的进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能为教育教学服务。否则,师生互动如果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效果,哪怕气氛再好,也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组织课堂互动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他一切与此目的相悖的东西我们都须舍弃。很多同行在处理互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不甚明了,一味追求形式多样,整个课堂就像演一出闹剧。只有心领神会的分享和共鸣,才是最高的境界,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式”无疑应有效地为“内容”服务,所以,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过多关注形式,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那我们语文教师就实在是罪莫大焉了。
构建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师生互动 篇4
1. 创设和谐,构建有效师生互动的前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就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
具体做法:
(1)真正树立师生的平等观和民主观。学生是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需要、情感、愿望和尊严,有独特的思维和能力,也会犯错误。师生在人格上、在科学知识面前应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
(2)尊重学生学的权利。即尊重他们独立学习、思考的权利,尊重他们表达个人愿望、观点与要求的权利。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条条框框里,不要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不用“对了,错了”,甚至“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不要乱说”等课堂“忌语”来否定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的点点进步。
(3)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遵循无偏袒、无歧视的原则。调查显示,小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之一就是“偏爱”。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条件如何,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 关注差异,挖掘有效师生互动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虽同处于一个教室,接收的是同样的信息,但师生互动中也含有不均等的成分,如教师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另一些学生。这种师生互动的差异客观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方法上的不同要求,使“教”和“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学”服务。要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强调个别指导。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把他们分为低、中、高三层。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适合每个学生的方法、任务和评价,实施因材施教。只有在教学中照顾差异,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学生,才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
3. 巧置问题,诱发有效师生互动的思维
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可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巧置问题,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若干上位性的问题,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例:教学《登山》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从哪里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2)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教师以这两个问题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对问题(1)进行小组合作,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的小组朗读,有的小组表演,有的小组谈感受,将小路的险充分展示在同学面前。对问题(2),学生自由组成正方、反方,展开辩论,各抒己见,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熠熠闪光;而知难而上,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的人生哲理也永驻心中。当然,以问题引发互动,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可辩性,问题要提纲挈领,要便于学生开拓思维,相互启发,展开讨论。
4. 质疑探究,加强有效师生互动的合作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生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质疑,鼓励探究。质疑是培养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边互动,实质上就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启发引导,引爆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深入探索、大胆质疑的学习品格。例: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质疑:“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呢?”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吃’字用得不恰当,应该是‘喝’字。”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是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于是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讨论。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发展求异思维,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质疑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加强有效师生互动的合作。
5. 强化评价,促进有效师生互动的发展
互动的教学方式必须创建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平等的、愉悦的、和谐的、向上的等。这就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一种温馨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情感需求,点燃他们的心灵火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重视评价,以评价启动内需,有效地建立师生、生生相互评价的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学习主体,赏识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应以口头评价,及时评价,随机评价为主。一句话,一行字,一朵花,一首歌,一个手势,一段录像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激励的手段,要让评价作为激励互动的载体,伴随教学的始终。此外,还可将学生自评、小组集体评议与师评有效结合,从而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让学生乐于参与、接受。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5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近几年来,“互动”越来越体现在煤体与观众、促销厂家与消费者、书本杂志与读者之间加深往来与相互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改革以来,也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起来,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脑,而不是一味地去接受知识。如何把握好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呢?我想从以下点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是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如今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如果一节课只是老师在讲,学生不许多嘴,只许安静的听话,这种能力显然是无法得到锻练的,甚至还会使某些学生彻底丧失兴趣。所以在课堂上,不必急于将整堂课的目标强加于学生,束缚学生的思维。,可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促进他们的思考,并为他们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其次要改进课堂结构,学习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沟通和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教学才称得上教师主导的教学。所以课堂上要倡导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培养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再者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便于学生合作完成。保证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再让学生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较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跟着同学一起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努力使后进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优生的思路拓宽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合理地安排成小组,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动;模式;探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初步探索。
一、在“读”中互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引阅读方向,指导阅读方法,设计并组织各种方式的阅读训练,用点拨、诱导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而不是直接把自己阅读所得教给学生,更不应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分三步对课文进行阅读。
第一步,课前通读。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把下节课所学的文章通读一遍,弄清要学什么,把不易看懂的地方先记下来。
第二步,逐句细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逐句阅读课文,把比较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直至理解。
第三步,重点精读。这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来完成,且师生在阅读中相互交流体验。此时教师应列出提纲,明确应学习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在“读”中师生的互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积极动脑、动手,自觉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问”中互动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满堂灌”,讲解代替思考,死记代替质疑,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重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一节课的疑难点、奥妙处,教师不应全都明讲直说,而要从发展思维的角度出发,琢磨哪里该讲,哪里要问,哪里应点拨,哪里需疏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对于灵活性较强的知识和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让他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观点,切实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赋予学生“讲”的权利,“练”的情趣,给他们“做教师”的体验和在讲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切实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师应尊重学生,把他们看作是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为他们创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三、在“论”中互动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也就各不相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即便是错误的观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探究等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
新教材增加了开放性、探究性的内容,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把握教育契机,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开拓知识视野,实现认知领域的更新。这样就能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情”中互动
情感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都是文辞优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正是情感这个因素,才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使学生与作品间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直觉,让学生去触摸作品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品的情感因素。教学时,教师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并设身处地领会和体验这种情感,深刻地挖掘教材,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教师用健全的人格和优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师生间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性很强的课,应该充满生机和趣味。因此,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同时还要具备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潜能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渡人生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健全的人格及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体会浓郁的美感、深刻的意蕴,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美的甘怡,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互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7
首先, 教师要从心里正确认识到与学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课堂上合理把握时间,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就可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因此,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读、说、演。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地引导和点拨, 使学生做得更好。例如, 在教《鸿门宴》时, 先让学生读课文, 然后教师再通过讲解一些重点、难点的词语来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以及心理。教师把文中的故事编成小剧本, 让学生表演小话剧。学生自由分组, 自已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其他同学认真观看表演, 然后做出点评。学生的表演充分体现了他对文中该人物的理解。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环境, 让他们各抒已见, 自由讨论, 最后, 教师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通过这种表演讨论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记忆,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一种欢快的氛围中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学生会有说不完的话, 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课堂上, 教师处理好师生角色, 建立起平等、民主、友善的师生关系, 牵动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结。
其次, 教师要以美的心态及时发现学生互动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并加以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喜悦, 来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寄予希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鼓励的话语, 投去赞许的目光, 送一个满意的微笑, 给予一次表现的机会, 并对学生有创新的观点给予奖励性的评价, 这些都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了自尊、自信。学生觉得教师很重视自己的看法, 大胆地去想象, 更主动、更积极地发言, 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会在一种和谐、欢快、民主的氛围中进行, 从而展开思想的碰撞, 心与心的交流, 让学生树立一种敢于提出质疑、勇于提出创意、乐于标新立异的观点。如在讲《内蒙访古》时, 我让学生对王昭君作评价, 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中国人常说的古代四大美女中, 我最欣赏王昭君。历史上记载: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浣纱’‘拜月’‘醉酒’都是关系到个人生活的琐事, 而昭君‘出塞’却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所以, 我最欣赏王昭君。”这位同学发言的内容是否经得住史料上的推敲考证并不重要, 令人高兴的是他能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就像一株株幼苗, 他们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 离不开爱心的倾注。“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教师的恰当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海阔、天高”这一前提条件, 学生解放了大脑, 大胆思考;解放了眼睛, 仔细去观察;解放了耳朵, 安静地去聆听;解放了手脚, 放松地去实践。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促进的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再次, 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并珍惜师生灵感交融的时刻。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营造一种情融融、意切切的课堂氛围, 让情感充满课堂, 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一个好教师在一堂课中始终是充满感情的, 常常用优美的语言把这种感情准确传达出来, 学生不时被教师的妙语连珠所感染。学语言文字离不开文学鉴赏, 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载体, 是充满情感美的文本。教师要让自己与学生一道接受艺术作品的思想与情感熏陶, 同享美好情感, 引起内心震动, 以达感情共鸣。我在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 播放了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 学生卸下了原有的社会角色面目, 接近和投入到特定的文学境地, 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从中听出了一个盲人的坎坷经历和悲惨命运与凄凉的心境。教师与学生又一同走近集盲、聋、哑于一身的女作家的精神世界, 真正了解了作者的心情, 看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了一个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意志的坚强, 从而培养了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
最后,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应该表现为一种思想的碰撞, 一种心灵的共鸣。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气氛的活跃, 而是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 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 用高尚伟大的人格, 用富有激情的语言, 用丰富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滋润他们的心田, 促进他们思想火花的迸发, 激活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进入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让其在十分愉悦的氛围中, 掌握语文知识, 整体感知课文, 升华情感, 这可说是一种深层的“互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篇8
一、师生平等相处,营造民主气氛
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以师生平等相处、相互信任、营造民主氛围为首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主动性,重讲轻练、越俎代庖,不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来看待,都是缺乏教学民主的精神。构筑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摒弃师传生受的旧观念,从思想上摆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发言,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只有师生相互信任和理解,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和同化,才能进入民主氛围的最优境界。如笔者教学《吆喝》一文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文中介绍的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思考片刻后,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是按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并举例说,如“白天到晚上”。这位同学的回答明显地犯了观点与例子矛盾的错误。但我没有责难他,说:“白天到夜晚,是一天中的时间变化,怎么说是逻辑顺序呢?应是时间顺序才对呀!”而是循循善诱,热情期待,抓住其找准的一句“从白天到夜晚”肯定并表扬他认真研读了课文后耐心地开导他,让他在老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中认识到这应是时间顺序,其他同学也在这样的启导过程明确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当在学生面对老师提问一言不发或回答“偏题”、答问纷繁、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教师都不要批评、责难、训斥学生,而要耐心启导,不怕白费时间,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情境和局面。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让学生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地参与教学活动,精彩的师生互动学习场面才会不断涌现。
二、激活质疑问难,促进思考和议论
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师生双方的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怎样去激活质疑问难呢?
首先,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语文课堂设疑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有深度、富有启发性、讲究艺术的提问,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的境界,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阅读教学本身存在着“作者———编者———教师———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况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独特感受或疑问,其中有些是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阐述在自主感悟中产生的困惑,敢于质疑,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铺设新的道路。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胆小、不善言辞,对发言有种种顾虑。这就要求当有同学能站起来表述自己看法或质疑时,不论表述得怎么样或提的问题有没有探讨价值,都应该最大限度地赞美、表扬他。这样既鼓励他继续努力,又能让那些想说又怕人笑话的同学消除害怕心理,使他们也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畅所欲言。如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后安排了互动交流的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感受和困惑。之后有同学问:“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其中的仙露琼浆是什么?”“香气怎么说是似乎是淡紫色的?”等有关句子理解的问题,也有同学问:“为什么说花与腐化生活有必然联系?”之类涉及花不幸遭遇的背景和文章主旨的问题。我就把学生的各种提问质疑归结成几个大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等方面去进行合作探究。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学,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很高,思维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意见分歧、助燃思辩热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激活思辩,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组织热烈的论争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较好途径。学生能思善辩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寻找适合于学生思辩的因素,利用学生意见的分歧,形成思辩的氛围,较好地实现“互动”,在争辩中对事理有个完整、正确的认识。
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一课,教师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懂得了天赋有利于成才,但天赋不足可通过后天教育补尝,照样可以成才。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研究
师生互动,简单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一切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惯性影响,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出现了许多畸形的互动,为此,教师就要提高注意,用合理的方式,促使良性师生互动的展开。
一、遵循师生互动原则是前提
1. 主体性原则
现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原则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第二,借助富有趣味性、创设性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增加交往、互动、自主决定的机会。
2. 平等对话原则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已经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了引导者、组织者,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实现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教师就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循循善诱,使学生在产生心理安全的状态下,逐步获取知识、实现语言上的自由表达。但是这一原则的遵循需要教师掌握一个度,即平等对话和指导规范之间的度。
3. 反馈性原则
师生双方的相互反馈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双方而言都是极具积极价值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反馈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使教师可以有依据地对教学方法和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反馈,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进而使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进行科学的调控和完善。当然,在这一原则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反馈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公平性、具体性。
二、把握师生互动时机是关键
首先,探究争议较大的时候。每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像是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知识经验等,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学生在选取解决的办法以及得出的结论都会有明显的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与互动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在与学生的合理互动中引导学生。其次,重难点突破的时候。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通常都考虑的不太全面,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为此,教师就要切实地将师生互动引入课堂,即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使学生实现灵感的激发。例如,在学习《夹竹桃》的时候,其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第三段末写有夹竹桃的段落要不要删除,这时教师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就可以用问答互动方式提问道:“文中有哪些段落写到了夹竹桃?本文所写的对象是夹竹桃,那么第三段中没有写到夹竹桃,是不是就可以删除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纷纷讨论了起来,教学的氛围也变得更加热烈了。像这样,在重难点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关注度,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合理的探究与学习。
三、创设合理互动氛围是保障
合理的互动氛围是保证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同时它在课堂中的有效性创设还能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才能更好地产生强烈的安全感,才能充分地将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发挥出来。首先,重视情感的表达和语言艺术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运用语言、语调时都要切实做到动之以情,多运用肢体语言或是面部表情等向学生传递自己的肯定和期许,因为只有通过语言和情感的传递,学生才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才能与教师一同创设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其次,创设合理科学的互动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它在语文课堂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中所描绘的南沙群岛,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将与南沙群岛有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在学生初步了解南沙群岛之后,再提问道:“看了这些视频和图片以后,你们想一想能够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南沙群岛呢?”有的学生回答道:“风景宜人。”还有的说:“美丽动人。”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2.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10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某些初中语文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 只是以自己为中心讲授语文知识。某些教师虽然开展师生互动活动, 但是形式主义成分居多, 缺乏互动热情, 仅与个别学生互动, 甚至在互动过程中采用命令式口吻。某些教师在互动过程中, 互动内容无趣、脱离学生的生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愈发明确。如何高效运用师生互动形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促进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概述
师生互动是上课是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经常会使用的一种方式, 通常是由老师先发起, 之后老师邀请学生共同参与, 实现某一教学目的。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师生合作完成一件事情,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互动活动, 积极运用互动形式进行语文教学,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也为学生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改善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1.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积极运用师生互动方式教学 。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师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从而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更好地满足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由于传统观念理念的影响, 某些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课堂互动, 再加上升学压力, 教师基本上演“独角戏”。即使是开展互动活动 , 也是应付了事。对此 ,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认清互动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主动地开展互动活动。
2.注重互动公平, 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
实际的教学中, 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要注重公平, 不能仅以语文成绩论“英雄”, 教师应该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 并且鼓励成绩不好的同学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三单元“至爱亲情”时, 也许是文章中提到的至爱亲情打动了学生 , 我注意到平时一个爱开小差的学生同样听得很认真。这让我感到欣慰, 互动时, 我更关注这个孩子。我问他:“文章中什么最打动你? ”他回答说:“伟大的父爱。”我点点头:“其实每一位父亲都是伟大, 你也有一个伟大的父亲。想想生活中肯定有很多细节都体现了他对你的爱。”他说:“没有什么大事儿, 也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 很平常的生活细节, 爸爸会因为我一句话跑很远去买我喜欢的小吃, 我喜欢集邮, 爸爸就向同事搜集以前的邮票。还有很多很多……”这次互动之后, 我发现这个孩子好像长大了, 课上几乎不再走神, 也许是父爱的力量。
3.互动内容要联系课文、贴近生活 。
与学生能够进行自然流畅的互动, 前提是了解学生内心所想,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只有如此, 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 , 我先了解了学生的地域和民族构成 , 经了解 , 我发现班上有几个回族学生。回族不吃猪肉, 但是原因并不清楚。在互动过程中, 我特意与这几个学生互动, 询问他们缘由。原来并不是我想象的“猪是他们的神”, 而是因为他们嫌猪肉不干净, 会污染他们。这次互动非常成功, 例子取自身边的同学, 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让同学了解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纠正了他们以往的错误认识。
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更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互动公平、兼顾各层次的学生, 互动内容联系课文、贴近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辉平.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 (中旬) , 2013, 12 (07) :56.
[2]林少玲.基于学情视角的中学语文课堂调控策略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 2013, 22 (05) :97.
[5]童周静.培养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6 (24) ::91.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11
[摘 要]: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介绍了实现师生互动的多个方法,包括充分理解什么是实质性的师生互动;建立新型的“互惠互动”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努力动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互惠互动
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因而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学在其中,并乐在其中。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何谓师生互动呢?师生互动(interac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过程,激活、展开、丰富与提升师生生命的有机交互过程。
一、充分理解什么是实质性的师生互动——有效、平等、真实、开放而有序
1.有效。指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互动中尽量地挖掘出教材的价值,全面提升发展学生的生命。一个巧妙的设计步骤,使班里的学生都积极的投入了思考,同时有效的训练了学生听、说、写各个方面的能力,这种师生的互动就是有效的。
2.平等。一方面,是指师生互动中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是指师生互动中信息的双向性。人格平等是指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不是作为抽象的认知实体存在,他们之间有着丰富的情感交流和精神上的沟通以及心灵上的共鸣。
3.真实。指教师和学生都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及思考。
4.开放而有序。指课堂互动既是开放的,又有着严密的结构和顺序。这种结构和顺序是教师在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来的。
二、建立新型“互惠互动”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建立“平等对话,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互惠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心灵的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境界。那么,怎样才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权威者角色,放下架子与学生对话,做到“沟通从心开始”;其次,必须理解和运用“五个原则”,做到“三个把”。所谓“五个原则”,是指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民主是创新的关键,榜样是力量的源泉,宽容是纠错的良方,赞赏是成功的秘诀。“三个把”,则是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宽容送给学生,把欣赏奖给学生。如果能严格遵循这一理论并积极予以实践,师生间的关系就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改观,使教师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从而为教师的另外两种角色,即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激发者角色的实现奠定坚实的
基础。
三、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课堂魅力的展现主要取决于教学活动的魅力,而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要想设计好一堂课,就必须向自己提出新的教学要求。
1.不仅要备课,而且要备学生。只有教师研究了学生并在教学经验中与学科相关的成分参与到学科逻辑方面的发展上来,才能实现成功的教育,而要想做到了解学生,只有接触具体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
2.在探究中形成教育学思考的能力。从师生互动走向实质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自我,进行思考的过程。由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要想教给教师全部的应变能力是不现实的,技能的培养最多只能是教师教育的起点,而最重要的是培养教师通过探究进行教育学思考的能力。
3.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学科知识。在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每一堂课对教师来说都是不同的,学生会生成很多超出教师预料的资源,教师要想很好地应对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丰富资源,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扩大自己的学科知识面,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4.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教育实践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正是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思维方式必须由机械、简单相加、程序化的实体性思维逐步转化为动态的、生成的、综合渗透的思维方式。复杂性比简单性更接近课堂教学的真实面貌,复杂性思维也比简单性思维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有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实现。
四、努力动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还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领域得到整体发展。具体如下:
1.让学生全部动起来。对于每位学生来说,全动是全程的全动。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从每个教学环节看,全动还有“多器官参与”的内涵。多器官的刺激,符合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利于开发大脑。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等,让学生多器官参与活动。
2.让学生互动起来。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又有学生间的互动;既有学生间的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交流与合作。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要培养他们之间的健康的互动情感;激励学习成功者,帮助学习困难者,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
3.让学生主动起来。学生主动发展的思维,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如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要交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方法、内容、伙伴的权利,交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参与教学评价的权利。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以积极响应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轻学生负担”的号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为祖国培养出大量的“四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萍.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学,2008,(9).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篇12
究竟什么是师生互动呢?所谓师生互动是指以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为基础, 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平台,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间民主、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生生互动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但是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 其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 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彻底摒弃以“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 给学生心理安全感, 给学生充分的尊重, 尊重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 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 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读书、学习, 做到师生“心理相容”。如在诗歌教学中, 我常说:“下面请我们的小老师教大家赏析这首诗。”每当学生走上讲台, 从他的步履和神情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是多么激动、自豪, 而台下的同学也被这种互动形式吸引, 兴致勃勃地听着同龄人的讲解。学生的主体得到体现, 个性得到张扬。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培养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 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
二、与学生建立互动合作关系
在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中, 我们必须意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课堂互动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合作过程, 在相互依赖, 协同合作的前提下, 建立起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伙伴”关系, 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局面,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师生、生生在课堂互动中共同进步提高。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潜能, 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学生建立互动的合作关系, 能给每个学生都提供积极参与、平等参与、自我表现、展示个性、展示个性的机会,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学法指导, 让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原动力。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事物或某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一种精神活动, 是个人化的和内在的, 它集中地反映了个人的自由特征和情感特征。一个人做有兴趣的事情, 常常会伴随着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这种情况就会激发个人的想象力, 扩大思维空间, 容易出现智慧的火花和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获得成功。在学习上, 意志的努力受情绪的支配。在教学中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靠强制手段迫使学生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觉得所学的内容乏味,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不会主动学习, 师生间就无法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1. 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电教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从而控制学生兴趣的转移, 集中注意力,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是喜欢新奇与幽默, 厌恶迂腐与严肃的。教学时要常与娱乐结合, 设计安排一些有趣的游戏等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如开展“夺红旗”、“找朋友”、“我当老师”等活动, 使课堂不但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场所, 而且成为学生表演角色的舞台。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幽默的语言, 会使学生富有生气,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四、善待质疑, 鼓励探究
教学是师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感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 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生动, 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 也能主动探究学习, 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待质疑, 鼓励探究。质疑是培养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的多边互动, 实质上就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巧妙的启发引导, 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培养学生深入探索、大胆质疑的学习品格。
实践证明,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而且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 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充分挖掘学习潜力, 学会探究、主动探究、独立探究, 从而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互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 运用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 则定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 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摘要:道德课堂是新课改中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师生互动是实现道德课堂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法, 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运用师生互动的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种艺术。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阐述师生互动具体的实践方式和意义, 从而指导和引领今后的教学。
【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08-05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论文05-24
语文课堂教学互动08-22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策略09-08
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研究06-05
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10-27
课堂上师生如何互动10-29
物理课堂观察师生互动10-0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08-22
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