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精选11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篇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课堂上的45分钟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和反馈的最佳时期。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互动教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教师的互动反应不积极,举手发言的人数寥寥无几,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未能达到预期的“全体参与,师生互动”的目标。由此,我们不得不陷入反思,为什么学生缺乏积极性?是学生不懂?还是学生害怕?其原因有许多,但都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无效。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从客观上要求老师优化课堂教学,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模式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转变。
我试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中师生不同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一、课前预习中的互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
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1、平等是互动教学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
“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教师的引导情景创设是互动教学的必要
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引导激励措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气氛要相对宽松自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看书、自己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迫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入境始于亲”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介绍丹顶鹤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了丹顶鹤冬天向黄海之滨迁徙时数量众多、歌声嘹亮的感性认识。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教师的激励是互动教学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承认学生之间在知识和智力水平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允许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快慢不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应该创设机会,让他们显示自己的优势。例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也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表扬,如“说得真好”、“写得真漂亮”、“你一定会成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浓了。总之,都是要尽量挖掘学生的长处,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所发展,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师生角色互换是互动教学的亮点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白雪公主》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教育家陶行知说“课堂是知识的圣地,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篇2
一、“课堂互动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课堂互动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 即围绕某一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 产生新观点、新思想的过程。在“课堂互动教学”中, 师生互动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师生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以及教师与班级互动等。
“课堂互动教学”是师生感情交流的主要渠道。“课堂互动教学”承载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期望和评价, 既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完善人格, 又可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还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影响“课堂互动教学”的因素
1. 教师因素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因此, “课堂互动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其一,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师是否选择“课堂互动教学”。接受并贯彻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的教师, 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 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采用“课堂互动教学”。其二, 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课堂互动教学”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知识丰富的教师, 不仅有助提升其讲课的精彩程度,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 这样的互动效果会比较好。其三, “课堂互动教学”效果与学生的互动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 当教师期待学生有某种回应时, 学生便给予教师某种回应, 这有助于增强教师继续推进“课堂互动教学”的自信心。
2. 学生因素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 “课堂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其一, 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影响“课堂互动教学”的开展。“课堂互动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知识基础, 既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浅。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 “课堂互动教学”就无法开展。例如, 有的教师采用复述课文的形式与学生互动, 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那么“课堂互动教学”就难以为继。其二, “课堂互动教学”的起点首先是学生具有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互动教学”就无从谈起。
3. 教学内容
不是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有些内容不具有互动的教学情景或比较封闭, 因此, “课堂互动教学”很难展开。一般而言, 如果教学内容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的参与度就较高, 互动效果就较好。另外, 针对一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努力搜集课外的教学资源,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
4. 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课堂互动教学”得以进行的综合条件, 它包括:师生对待课程的态度是否热情、参与互动的情绪是否高、求知欲如何、是否具备友好合作的氛围以及互动交流的欲望是否强烈等方面。课堂环境影响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行为与效果。一般来说, 师生的互动渠道越通畅, 互动效果越好, 课堂气氛越和谐。
三、“课堂互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 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差距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即通过“课堂互动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但就目前而言, 小学语文的“课堂互动教学”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即没有将互动教学科学贯彻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2. 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
在“课堂互动教学”中, 师生互动应是教师与每个学生都平等交流与探讨。但在实际操作中, 小学生的性格存在差异, 性格外向的学生发言机会多, 性格内向的学生发言机会少, 因此, 形成课堂互动长期被少数学生垄断的局面。
3. 部分学生存在虚假表现
学生在互动中的虚假表现, 即在教师发出互动信号后, 一些学生瞎起哄、乱说话, 其实根本没有想好如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只是为了呼应教师, 而制造声势。这种互动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互动内容。
四、“课堂互动教学”的相关对策
1. 推动教学互动
一方面, 教师应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另一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学互动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补充知识、更新思想, 力求在教学互动方式和互动内容上有创新举措。
2. 关注互动效果
一方面, 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设计互动问题, 尤其要关注和鼓励那些互动不积极且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教学”;另一方面, 教师要精心备课, 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个互动情景, 预知其效果, 并做好相关备案。
3. 优化课堂管理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兴趣创新思维自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學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也就是我们讲求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兴趣
上好一节语文课,就像唱好一首歌,作好一幅画,跳好一支舞,写好一首诗,充满艺术创作的快感和激情。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更能让他们得到语文艺术的享受,激发出他们对学习语文的无限兴趣,推动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主要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制约他们能否学好功课的关键因素。培养兴趣,强化兴趣,把兴趣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在不断强化的基础上转变为学生对学习持久坚持的习惯,是学生学好功课的主要因素之一。
1、设疑激趣,扣人心弦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有思维才有兴趣。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育的全部艺术就是唤醒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教师通过设置科学精妙的问题,造成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和环境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高效学习的目的。设疑贵在精妙科学角度新颖,能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
2、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看,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的尤为重要。
1、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引探导学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围绕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改换角度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延续下去。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4
榆树市秀水镇治江学校
魏 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进行拓展教学,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农村 的课堂教学拓展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到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的机会很少,这也是导致农村孩子知识面窄、能力偏低的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方法,而是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我的拓展教学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说就是立足于学生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其宗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一、拓展教学服务于情感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文本的情境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从而导致文本内容不易被理解,作者的情感难以进入他们的心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通过拓展背景资料,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距离,或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理解课文的“抓手”。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这篇散文的MTV,在声情并茂中创设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情境,学生通过MTV展示的社会背景体会到了“五四”时期作者的苦闷与彷徨,以及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的无奈和惋惜。MTV所创设的情境氛围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它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虽相隔几代,但犹如身临其境,所以无需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自然能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朗读上教师未加任何指导,学生就已读出低沉忧伤之感。
再如在教学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生命的药方》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艾迪和德诺两个少年之间跨越生死的友谊。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结果只有一名学生汇报说他知道这种病传染,可见学生对“艾滋病”这一世界顽疾了解甚微。所以学生不会理解德诺孤独、遭人歧视的困境,也不会理解艾迪的思想境界多么崇高,为此我在课堂中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介绍了有关艾滋病常识,并针对“艾迪会被感染吗?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些拓展延伸学生体会到了德诺的不幸,为艾迪的所作所为而折服,同时也懂得了在生活中要给孤独者、弱势群体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这也是本课的情感目标。
二、拓展教学服务于能力目标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积极的加以开发和利用,进行恰当拓展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努力创造的热情。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以长春版教材《看不见的爱》为例。我在分析完课文后问学生:“你们怎样理解题目当中的‘看不见’这个词?”学生说小男孩是盲童看不见东西,更看不见母亲递给他石子时的安详与微笑。然后我又问学生:“你们不是盲童,但是你们也有看不见的东西。”学生们先是一愣,璇而思索起来。学生意识到这是个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问题,学生小声地讨论起来。这种拓展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看不见”的含义。最后学生悟出父母的爱在无形之中,如:校门外等待的身影、鼓励的话语、期盼的眼神、关切地问候„„这些他们平时并未在意,这种爱很普通很平凡,但却更伟大更令人感动。教师再继续延伸,让学生也以《看不见的爱》为题写一篇习作,结果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动,情真意切。本节课的两次拓展扩大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指引了方向。
三、拓展教学服务于知识目标
小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进行拓展教学,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文章的了解:有的学生说武松就是武二郎、武都头,有的说他知道老虎发威的三招,还有的说自己知道《水浒传》中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从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言中我看出学生想要表达、追求新知的欲望,我就让学生课余时间读《水浒传》并做好笔记,比一比谁知道的人物多故事多,全班学生掀起了读“水浒”的高潮,为此我还专门开展了两次“经典诵读”比赛。
可见通过拓展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古今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从小养成借鉴、吸收他人成果的好习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 篇5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设计
潘远华
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我们所忽视。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尤其是现在班班通的广泛运用,更加拓宽了教育的点和面。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声情并茂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很少在板书设计这一环节上下功夫了。板书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高度概括的提示,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好的板书,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的体系,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领会知识,强化记忆,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板书的设计,它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掌握了它,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此,我想谈一谈我对板书设计的浅显认识。
我认为要使板书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板书设计要有目的性
板书作为教学手段,它就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必须严格为教学目的服务。语文教学的板书决不是简单地、盲目地、随意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根据教案中确定的目标,实施教学。因此,板书设计也应该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整个教学意图。课前需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精选教法,才能科学地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板书,才能具有实用性。
2、板书设计要有直观性。
板书和多媒体课件一样是一种直观性教学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必须通过一切简洁、形象、直观的形式,将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以及所要传达的教学信息,清晰、准确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容易掌握、理解和记忆。有一些 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用口头语言教学往往说不清,道不明,这就需要板书来弥补其不足了,教师可以用精炼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点睛”,可以用简明的表格来归纳,可以用形象的画面来图解,这样浅显明白,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板书,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容易认知。只有这样,板书才能发挥直观性作用,让学生心领神会。
3、板书设计要有示范性。
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神态,读书写字,无不是在向学生作示范。这种示范作用,在板书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所以板书的文字必须正确、规范、美观、艺术;文句必须文从字顺,通情达意;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布局必须美观大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 化的影响,养成好的学风。反之,教师的板书不好,就会导致学生养成粗枝大叶,敷衍塞责的坏习惯。
4、板书的布局要有合理性
板书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分为提要式、线索式、情节式、思路式、对比式、网络式、图表式、综合式、词语式等。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应讲究布局合理,即排列对称、整齐美观,内容美和形式美和谐统一。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板书产生美的情感,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
5、板书设计要有生动性。
板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直观教学手段,因而应该灵活而不呆板,力求用生动、具体形象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学习热情。板书时可以采用符号、图形来标示课文内容,还可适当(特别在低年级)运用红、蓝、黄、绿等彩色粉笔配合标示,加强板书设计的艺术性,使板书更加美观,更加活泼生动,更加鲜明醒目,从而发挥更好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技能 篇6
北汪中心校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明确目标
这个目标并不仅仅是每一篇课文的目标。而是应该有一个从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目标梯级。我是这样理解的,在金字塔最底层的是课程标准,接着是年段目标,上一级是年级目标,再上去是本册目标,然后是本篇教材的目标,有时还是会有本节课的课时目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用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对于每一篇课文来说,由于它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因此它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上都有它“特殊的任务”,这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是课文特有的教学价值所在。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目标”,就不能孤立地研究课文,而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有机地联系单元教材的教学,才能抓准“目标”。而教学方案的设计就要以实现“教学重点”为核心,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目标这是根基。根基坚固了,这个目标金字塔才能一级一级往上垒,不然最顶尖的教材目标就会成了无本之木,空中搂阁,是没有生命力,是会轰然倒塌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何必旁人来说媒----解读文本
1、解:理解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这是最基本的解读。
2、读:一是朗读,出声读,读出感情,培养语感。
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即美读吟诵。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着实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力,须诵读。
二是深读,细细读,读出个性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坦言,自己曾经从“文本解读”中大大受益。他说:“要在文字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词语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来读……”他还说:“我带徒弟有个要求,每周写一篇文本细读,过了这一关,你上任何课都不害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想,有时候一个灵动的创意的确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入把握。
三是泛读:广泛的阅读。如作者情况、时代背景等。
以下是摘录史铁生在《母亲》一文中的几段文字: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原来,《荔枝》中的母亲竟然不是史铁生的亲生母亲!老师没有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章资料,是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能独特处理教材。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学生为本
1、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贯通教材体系,弄清所学课文在内容、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思想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教材的联系。二是要分析、摸清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情感方面联系。这两个方面,又是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如《老师领进门》,根据单元学习要求,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其学法要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要理解字面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句子含着的意思“。通过研读三至六年级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对于相关阅读要求,教材已有多次安排:(1)第五册第三单元”理解句子中词语的意思能帮助我们读懂句子“;(2)第八册第二单元”读懂长句子,先要想一想:句子的主要意思写的是‘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再想一想其的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3)第十册第四单元“课文中有的句子含义比较深刻,需要仔细揣摸,阅读时,可以先想一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对前后四次阅读点的分析比较,我们就十分清楚地知道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材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安排要求的。(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哪些是新的要求。摸清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清晰地明确教学地重点和难点,正确地处理教学中“放”和“导”的关系,对于已有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则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的要求。
2、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自悟。
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才能发展语言,形成语文能力。教师不能以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而应想方设法引领学生钻入文本,读出语言文字的味,看到语言文字的形,听到语言文字的声。尤其是文本的重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也能感受它活生生的魅力。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课中,教师尽管运用了生动精彩的课件创设了浓厚离别的气氛,但5人中只有1人体会到了离情别绪,可见学生只凭视听的冲击还不够,真切的体验是关键。
3、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融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多元的感悟其间的人文内涵,而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唯教参是尊。例如《老师领进门》一课的检测问题“文中的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田老师是个爱讲故事的人。其实,田老师更是一个富有教学智慧,教法独特的老师,他用故事来教育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如果教师不一味强调老师爱讲故事,不把老师的故事演绎得如此完美,或许学生会有更多认知的空间。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简化环节
1、设计问题要简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零乱的问题既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又剥夺了学生自主读书、品味、思考的时间。文本像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提问者,读者从中想像、体验、品味,进而受到启发,心生感悟。教师应该对课文整体把握,抓文章的内在联系,抓语言怎么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找到文章教学的“点面结合点”----即文章的突破口。或抓住一个词,或抓住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并以次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篇文章这个“面”。也可以由一篇文章带动一组文章,以课内带动课外……这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
2、设计环节要简明,起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作用。
围绕着教学目标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显示出其过程动态发展的层次性,避免平面化。这里所谓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层次性;二是一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
(1)课时之间的层次性,往往体现在各课时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像《白杨》一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就只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其心中树立起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则要领悟出“爸爸的心”,也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多的是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认知规律,沿着“初探----深究----运用”这样一条轨迹来发展的。初探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深究阶段,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启迪;运用阶段,是为某一知识的掌握、巩固并转化成能力而做出的形成性训练,并且通过训练,深化原来的认识。
(2)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层次性,是指在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它的.过程显示出纵向递进,横向联系并举的发展趋势。这里仅以“读”为例,有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就常常体现出“读”的层次性。通常,全课的“读”,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认读----再现----移情----领悟----运用。当然,这种发展着的教学结构的层次性要以学生被激发的学习探究欲为反应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出一步步深入发展的层次。
笔端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文底蕴
陆游有教子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教学也同样如此。要真正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功夫也在“课外”。文本解读既要靠教师有一种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要靠教师自身深厚的人文功底。否则,教师就会因缺少一双发现的慧眼而对教材的美丽视而不见。
倡导“诗意语文”的王菘舟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成为“探究性阅读”的代表之作。广东孙建锋老师教学《最大的麦穗》,则令人为之惊叹的“魔力对话”而成为“对话教学”的经典。试想,如果王老师不熟悉中国的古典名著,孙老师不研读西方哲人对话经典,他们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杰作吗?每当我们被这些名师所哲服,不是被他的教学策略所哲服,而是被他的文化底蕴所哲服。
我们听一些名师的课,常常感到其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为什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文本掌握得极深。在一次观摩研讨会上,一位小语专家谆谆告诫我们:“语文教师的最大功底,其实应是他(她)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这个,你就不可能对教材做出任何有含金量的解读。”文化论输赢、文化论魅力。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在《时代呼唤名师》一文中曾说:“名师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如沐春风,怡然自行。此情此景,不少人认为是名师方法的高明。其实不然,主要是名师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视野开阔,文化境界高远。”杜甫诗云:“笔端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成就,关键是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因为只有通过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深厚底蕴,才是我们上好每一堂课的切实保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1、导入、引趣适宜用
2、突破重点、难点辅助用
3、创设情景适时用
4、联系反馈针对用
5、激发情感延伸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篇7
一、注重教学方法, 忽视教学内容
教什么, 即教学内容。怎样教, 则是教学方法和过程。很多教师都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便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兴趣并不是几句简单的表扬, 或是机械重复的游戏就能做到的, 这一点大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于是在教法上不断创新、求突破。动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声光电的结合, 的确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要不就是情境表演, 或是热热闹闹的讨论, 课堂上热闹非凡, 学生热情高涨。一时间我们都走入了一种误区:重教学方式, 轻教学内容。都认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讨论是必要的教学环节。甚至一些高规格的教学竞赛都硬性规定课堂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随之而来的便是全国上下都追求高科技、高品位的课堂教学, 而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我们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学内容。
重形式, 轻内容, 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谓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就强调了语文教师的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感情, 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 语文课堂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很多教师却曲解了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 甚至有部分老师认为, 教学内容就是为考试服务, 教学生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考试的内容。所以常常听到老师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学生真的懒惰, 要背的课文都不主动背, 考试怎么办?”“这么简单的题目做了这么多遍, 考试时还有人会做错!”老师们的用心良苦, 固然可以理解。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也产生了误解, 他们心目中的语文学科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学生抱着这种被动的学习目的, 学习兴趣又从何谈起?激励更无从下手。当学生带着这种意识学习, 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语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开始, 提高学生的语言会话的综合能力, 积累和开拓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从重视教学内容开始, 搭建“怎样教”的必要桥梁。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通往语文学习的成功之路。
二、注重教学形式, 忽视课程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围绕语文学科的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短时间内大家都以快乐学习、贴近生活作为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都在高喊“快乐语文”“生活语文”等口号。课改追求的是摆脱旧教材中的难、繁、偏、重,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中心, 导致很多教师走入“重形式、轻理念”的误区。课堂上大家纷纷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宗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 语文教学就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多样的教学形式, 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否真的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还值得商榷。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 但要慎用。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这样评价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个很好的教学工具, 但要慎用, 必须得用的就要用, 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 不需要用的坚决不用。”这是贾老师在2009年湖南省优质教学课堂教学活动讲座中明确指出的。贾老师的话虽然平实却字字珠玑, 引人深思。观摩他的课更加深了认识。他执教的《卖鱼的人》一课,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课时的教学, 除了精心设计的板书, 没有任何其他的教具, 更别说多媒体。一堂再朴实不过的课, 却博得了全场师生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这不禁让我想到平时观摩的各种优质课, 无一例外地运用多媒体, 各种制作精美的课件, 让人眼花缭乱, 让学生赞叹不已。教学过程中老师绞尽脑汁, 设计教学环节:学生上台表演、音乐影片轮番上演。语文课变成了艺术欣赏, 变成了表演。学生们的兴趣高涨, 意犹未尽。但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恐怕只有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对比贾老师的教学, 可谓相距甚远。贾老师恰到好处的指导, 恰如其分的评价, 让学生不仅领会了课文内容, 还体味出“诚信”的深刻含义。贾老师的这堂语文课不正是印证了“语文课堂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一基本课程理念吗?他的课堂不用多媒体, 不用任何教具, 有的只是老师自己深厚的教学功底、扎实的语文素养和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 却让人对课堂的每个细节印象深刻。细细品味,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语文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堂一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能力, 不是单靠几句口号就能落到实处, 而是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成为高效课堂, 让课堂的四十分钟成为学生培养语文基本素养的“主阵地”, 也让“高效课堂”不再只是专家讲座中几个高频率词汇, 不再只是教学研究中的美好期待。所以, 语文教学要重课程理念, 轻教学形式。
三、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 我们常说教学要面向全体, 以学生为主体。说来容易, 但很多老师却产生错误的认知。“由知到行”, 自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不自觉地便以教师自我为中心, 学生反而成了陪衬。学生的一举一动是在老师的牵引下, 一步一步进行的。学生仿佛成了老师手中的扯线玩偶, 没有自己的自主发挥的权利, 兴趣从何谈起?
说到这, 让我想起最近观摩的一堂阅读课《白鹅》。教学过程中, 老师生动亲切的话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段朗读也是绘声绘色。学生被老师深厚的朗读功底所折服, 白鹅那高傲的气质被老师形象地读出。我发现学生都十分用心, 可唯一不足的是学生的表现机会不多, 就算有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 学生的主动性不知从何谈起。
想到这让我不由自主地与贾老师执教的《卖鱼的人》进行对比。当时我正疑惑自己从来没有教学过这篇文章, 后来贾老师在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时提到《卖鱼的人》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篇目, 而是在一本儿童文学杂志中精选出来的。真不愧是特级教师, 贾志敏老师的这一举措正好印证了“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句话。贾老师用精彩的教学课例解释了新课标中“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的真正内涵。他能将生活中的各种有价值的事物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可见他在语文教学中的独具匠心。
教学中, 贾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挖掘学生的阅读才能, 及时的点拨、中肯的评价, 让学生由“不敢读”到“尝试读”再到“渴望读”,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总结部分, 贾老师让全班学生起立来说话, 并及时地评价。他自己只范读一个小节, 课后他如是说:“老师的范读只有在关键时才读。”回过头来看那位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 如果把朗读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千万不能让语文课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 不能让老师成为课堂的导演, 学生成为老师操纵的演员。学生渴望自由发挥, 教师的眼中有的只能是学生, 而不是自己“表演”的效果。语文教学要看重学生, 忽略老师。
四、重视课堂的精巧设计, 忽视课堂的常态与高效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强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与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贾志敏老师也指出:语文课堂要做到“三实”, 即“真实、朴实、扎实”。只有做到这“三实”, 才是真正的课堂。
很多老师习惯将“常态课”和“竞赛展示课”区分开来。在常态课上能够做到“三实”, 但却误认为这样的课难登大雅之堂。相反的很多竞赛课、教研课却精彩绝伦, 环环相扣。老师笑容可掬, 学生对答如流。反差如此之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究其原因, 是因为教师都走入了另一误区:重做课、轻常态。贾老师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 就印证了这一点:实例一:一次课上, 老师表现得天衣无缝, 学生更是落落大方。师生配合相得益彰。快下课时, 突然一个学生高高举手, 久久不愿放下。老师无奈, 只好请学生回答, 结果学生语出惊人:“老师, 昨天你要我回答的问题你怎么要他回答了?”全场愕然, 老师更是尴尬不已。实例二:一位老师笑容可掬, 教态亲切, 请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却退避三舍, 启而不发。课后问其原因, 学生纷纷表示:“我怕, 老师平时不是这么上课的。”“今天老师笑得很可怕, 她笑得越厉害, 我越害怕。”这两个实例让人发笑, 但笑过之后却让我深思, 为什么常态课就一定是平庸之课?我们为什么拒绝“三实”的课堂, 缺了多媒体就无法上课了?那平常不用多媒体就真的上不了台面, 见不了人了吗?语文课要敞开大门, 跨越“常态”与“非常态”的界线。让常态课发挥真正的作用, 平实不等于平庸;朴实不等于普通;扎实不等于啰唆。语文课要重常态与高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谈 篇8
预设生成灵活调控交相辉映“动态生成式”教学理论认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它强调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要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师生的思想情感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来应对“动态生成”课堂呢?
一、预设目标,期待生成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能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要能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评鉴和修正,并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教学的目标制定往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和欣赏,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又该如何预设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学目标的预设应以学生的智力类型、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所处环境和感受为根本,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其次,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生成空间”,这样,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而超出或偏离预设时,教师能灵活地调整目标,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预设”的终点是“生成”的起点。精心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为成熟地把握,代表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预知……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科学充分地预设,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情况,从而让课堂教学充分到位,不断展现动态生成的精彩。因此,我们应着力倡导为教学生成而预设,让课堂预设更为充分,更为饱满。
如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时,在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后,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以读带演——以演促思——思后明理”。在“以演促思”环节,我还预设提问:“嗨,卖矛和盾的,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如此提问,其目的是通过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卖矛和盾的人夸口的话前后不一、相互抵触,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表演出其“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的样子,为生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捕捉亮点,灵活调控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面对动态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现象,有时虽然打破了预先的教学流程,但学生的这些课堂质疑往往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灵活机动、积极引导、调控流程,妥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集中力量突破疑点,这样就能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从而创造精彩的动态生成。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读题时,一学生突发奇想,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不是“天游峰上的扫路人呢?”面对这个“意外收获”,我顺势引导:请同学们读读有关老人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只要你能细心地朗读定能有所发现。学生在认真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后,答案自然而生:“我认为,课题中没有这个‘上’字,更能看出老人与大山融为一体,成为了大山的一部分,反之,课题加个‘上’,就将天游峰与老人彻底分离了。”多么到位的理解啊,我不禁为之鼓掌。仅仅一句简单的引领,却赢得了如此精彩的生成,真是一次“意外的教学收获”。
三、和谐统一,演绎精彩
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追寻的一种完美境界。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问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做一种价值追求。课堂中生成的非预设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财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关注生成资源,把课堂经营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唯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才真正符合新课改要求;唯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更加适用于课堂教学;唯有这样的教师行为,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9
闫海琴
精读课文导入方法
一、质疑导入法
大多数课文都可以采用此种导入方法。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让学生质疑课题:谁去钓鱼?什么时候去钓鱼?通过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随机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的学习。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学生质疑课题:谁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引起回忆?十六年前是哪一年?等问题,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掌握。
二、谜语导入法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是这样做的: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看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好吗?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回答:时间)对,是时间。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之所以令人后悔,是因为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也曾感叹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滴在时间的流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匆匆》,去感受时间的易逝!这样用谜语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结合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六下第二组课文的打头课《北京的春节》一课时,师深情朗诵单元导语的第一段:“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接着: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这样自然导入课文的学习。
略读课文导入方法
一、利用连接语导入新课 在教学《顶碗少年》时,利用连接语回忆前一课《桃花心木》的主要内容: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作者悟出了成长的道理。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所受到的启迪。看看作者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接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篇10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我教了多年的高年级语文,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要想教好语文,却并非易事。在我的经验中,我觉得将以下这几方面做好,会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做法: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我认为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我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在讲《老人与海鸥》这节课时,我采用看雕塑一群海鸥在老人身边翻飞盘旋,你有什么好奇的问题吗?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的欲望。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繁琐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
二、教学过程
(一)脱去老师的外衣,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我会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
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 徐海花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我在提问时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我在处理课堂提问时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老人与海鸥》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找到海鸥让你意想不到的举动谈感受和找出老人与海鸥与众不同的爱。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适中,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围绕中心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做到了问题适量。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这种做法在本质上仍然是注入灌输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需要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才能回答,答案不是死的,而是同学们自己的感悟。例如,体会老人对海鸥与众不同的爱,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呢?
4、提问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我在提问时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这样就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三)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读的流利,读出感情,注重精读训练。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读出海鸥对老人的信任吗?能不能通过读,读出老人对海鸥这份特别的爱?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美文的欣赏、情感的交流、品格的塑造、素质的培养的目的。(四)注重写字指导,培养写好字的激情。
高年级写字指导,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描红,后临写。学生要想写好字,培养写好字的欲望、激情很重要。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激励政策。
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在语文课的结语中,我经常送给孩子们一些激励的话,或者对主人公想说点什么,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后我让同学们用心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的亲情。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跟着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材料上学到的,方法还欠成熟,以后还得多学习,多积累,争取早点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小学语文经验交流材料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11
【關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 提问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教材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了解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情和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本课时如果按一般讲读课文的模式上,学生的情感很难被调动,因为学生对威尼斯了解非常少。重难点突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作文教学中,务必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三、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思问、发问
“知人者智”, 认识别人的人是智。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可以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先生收效少,学生苦恼多了。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四、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断为之努力的事。但是,教无定法,我们都应该根据自己所长,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邱兆朋.《课堂提问的策略》.《教学月刊》.2006—11上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邓少滨,阎光霞.刍议小学生阅读品质培养策略.《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4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05-28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08-25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指导07-27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中评价语言艺术09-25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10-11
刘波 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05-13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8-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11-17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