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

2024-05-28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精选8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 篇1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

堂问题设计

课堂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重要方法,是引导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措施;课堂设问还是教师获取信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设问可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从而使其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愿望。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尚存在一些问题:设计烦琐化和公式化,凸显了课堂问题设计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问题设计要求新

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即设问要力求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突现新意。

二、问题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问题设计的一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思维的正确方向和进程。新教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具有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要停留在领会课文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在领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学到语文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横向展开、纵向梳理,既要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要利于知识的升华迁移。例如:四年级七册《观潮》一课中的“那条白线很快的向我们移来……到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第一步,整体感知;第二步,从纵向理解;第三步,从横向理解;第四步,知识(比喻)的运用。依次可设置以下问题:①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钱塘潮人们涌过来的情景)②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远处—较远—较近—近处)③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潮的?(从四个方面:形、色、声、势)④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来写钱塘潮的?(主要是比喻)⑤用什么比喻什么?(用“白色城墙”比喻潮的形状,用“千万匹白色战马比喻钱塘潮的气势”)⑥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词?(犹如、如同、好像)。

四、问题设计要具有多重性

在问题设计时,要突出求异性、想象性、互动性。求异性,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思维的广阔天地,激活学生思维的活性;想象性,能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互动性,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现群体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 篇2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 是教师教学的开端, 是建构课堂的“脚手架”。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也启示我们要多研究提问。

近几年来, 以“问题”为突破口来改革课堂教学的思路方兴未艾。然而, 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 当前的课堂教学在“提问”环节存在以下几种弊病:一是问题多而琐碎。我们经常发现, 在短短的40分钟内, 教师的问题多达四五十个, 平均一分钟就有一个。这么多的问题充斥在课堂中, 犹如“枪林弹雨”, 让学生疲于应付, 最多只能作“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般的肤浅思考。二是问题杂而随意。我们发现,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挑选, 都是“由着性子”随意而问, 很多枝节问题都没有思维的价值或偏离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这不但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随意性, 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三是问题设置不当。有时问题过大,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时问题过小, 缺乏一定的思维含量;有时问题过深, 超出学生认知水平;有时问题又太浅, 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诸如以上弊病, 比比皆是, 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改变这种低效的现象?我们提出了“核心问题”的教学思路, 期待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 充分整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资源, 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打开一道自主探究的通道, 使之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核心问题”及其相关特征

我们所说的“核心问题”也可以称为“核心任务”, 它是一节课或某一个板块环节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 课堂中派生出的其他问题都与之存在相关的逻辑关系。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应该围绕它展开, 它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

有专家对其概念做出了这样的界定:“核心问题, 指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 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 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 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1]

基于以上认识, “核心问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鲜明的指向性

“核心问题”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即鲜明地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判断一个问题是“核心问题”还是“非核心问题”, 或者说判断一个“核心问题”的价值, 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整合现行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的特征, 是否具有更高的和更全面的教学目标达成度。

2. 高度的整合性

“核心问题”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这个整合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从与课堂其他问题的关系上看, 是“主辅”关系, 即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从“核心问题”派生出来的。派生问题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并按一定序列整合起来的, 是围绕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二是从与学习主体的关系上看, “核心问题”既关联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 它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兴趣, 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主动建构。它将课堂的核心内容、核心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高度地整合起来。

3. 适度的开放性

“核心问题”的结构应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所谓“开放”亦即“不但一个问题之中多处呈现开放状态, 而且解决路径和解决评价标准也往往是开放性的”[1]。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 设计自己的解决路径,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展开思维, 自觉地进行反思, 积极地寻求突破。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从学生身上挖掘大量多样化的答案和思路。

三、“核心问题”的设计

1. 精准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

“核心问题”的鲜明指向性决定了能否精准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基于此, 我们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之前,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牢牢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对当下学段提出的阶段目标, 认真领会课标的要求;其次, 要在课程标准层面上以“鸟瞰俯视”的方式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的联系, 用心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 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 以精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继而, 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优化课堂提问, 设计核心任务。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之链》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学生提出的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结合本课的核心内容, 可以确定本课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入手, 学会阅读小说, 感受人世间的真情, 学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据此, 可以将此课的教学分为三大块, 每一块可以提出相应的核心任务:一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二是“朗读环境描写, 体会情景之‘相生’”;三是“品读人物细节, 体会形象之‘典型’”。通过这样的设计, 整个课堂教学就会纲举目张, 目标集中。

2. 正确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基础

“核心问题”一头联结着核心内容、核心目标, 一头则联结着学生。在设计上必须基于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兴趣, 因此, 正确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基础。为了做好这一点, 我们要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客观、系统地做好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 包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兴趣等, 还要做好学习需求的分析, 亦即“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水平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水平之间的距离”[3]。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围绕着“美丽”写了丹顶鹤的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读读课文, 想一想, 课文写了丹顶鹤的哪些特点?”这个问题虽然直接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核心目标, 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特点”这样的词汇领悟起来有点困难, 而且, 问题的答案需要基于文本的整体把握, 超越了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所以课堂效果不好。教师只要稍微将问题改动一下, 效果则截然相反:“同学们, 这是一只美丽的丹顶鹤, 请你当一回小画家, 把它画下来, 先说说你会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这个问题激发了二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阅读课文的欲望, 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而教师则可以在同学生的对话中引导他们从“颜色、形体、姿态”等方面来感受丹顶鹤的美丽。当学生真正被调动起来, 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之后, 其思维探索的方向就不受别人的控制而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3. 寻找到恰当的切入口是设计核心问题的有效方式

(1) 抓课文题目, 以疑导究。课题是文眼, 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 并凝聚了作者的情感, 因此, 课题往往可以成为设计核心问题的切入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 围绕着课题可以设

计这样的核心问题“作者难忘田老师的什么?”来统领整个课堂教学。通过研读, 可以得出四点结论:难忘田老师的能说会道、才学出众;难忘田老师的上课方式;难忘田老师讲的故事;难忘田老师对我的深深影响。这样不仅把整篇课文的内容都“串联”了起来, 而且“难忘”之情、“感恩”之意萦绕不绝。

(2) 抓中心词语, 巧妙勾连。文章都有一定的主旨, 这些主旨有的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有的则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关键词句中, 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以“纹丝不动”一词设计了一组问题:“什么是纹丝不动?为什么要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的?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从纹丝不动中感受到了什么?”这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核心内容所在, 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教学的整个过程了。

(3) 抓核心句子, 合理分解。很多课文中都有那么一两句画龙点睛的句子, 或概括课文内容, 或蕴含文本中心, 或架构文章结构等, 抓住这些句子, 往往能够产生设计核心问题的灵感。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了四次, 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巧妙地架构了文章的结构。教学时可以抓住这句话来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好’在哪些方面?你从哪些句子中具体体会到它的‘好’?”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有震耳欲聋的鼓声”“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有匆匆变幻的舞姿”四个方面来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4) 抓内容结构, 形成板块。文章的内容结构承载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内涵和脉络推进。抓住文本的内容结构, 形成合理的板块, 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核心问题。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 记叙了汶川地震发生的瞬间, 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 用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仔细研读文本,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细节描写, 二是环境描写, 三是侧面描写。这些内容集中表现了谭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本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 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 我们可以将教学分为三大板块, 每一个板块设计一个核心问题。第一板块的核心问题是:“紧扣题目, 抓住细节, 体会人物形象。即找出文中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从细节描写中感受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第二板块的核心问题是:“感受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 体会表达效果。即找出文中描写大地震来临时的句子, 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三板块的核心问题是:“学习侧面

烘托, 丰富人物形象。即阅读课文, 找找课文中列举了哪些人物对谭老师的评价, 为什么要写这些评价”。通过这样的设计, 教学的目标、重点更加集中、凸现, 课堂的整体感也更强了。

设计“核心问题”的切入口还有很多, 但无论何种切入方式都必须基于教学的核心目标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核心问题”是改变课堂冗长、繁琐、低效的一剂良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 让“核心问题”在教学的百花园中绽放得越来越鲜艳!

参考文献

[1][2]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 篇3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尚存在一些问题:设计烦琐化和公式化,凸显了课堂问题设计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问题设计要求新

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即设问要力求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突现新意。

二、问题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问题设计的一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思维的正确方向和进程。新教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具有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要停留在领会课文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在领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学到语文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横向展开、纵向梳理,既要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要利于知识的升华迁移。例如:四年级七册《观潮》一课中的“那条白线很快的向我们移来……到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第一步,整體感知;第二步,从纵向理解;第三步,从横向理解;第四步,知识(比喻)的运用。依次可设置以下问题:①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钱塘潮人们涌过来的情景)②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远处—较远—较近—近处)③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潮的?(从四个方面:形、色、声、势)④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来写钱塘潮的?(主要是比喻)⑤用什么比喻什么?(用“白色城墙”比喻潮的形状,用“千万匹白色战马比喻钱塘潮的气势”)⑥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词?(犹如、如同、好像)。

四、问题设计要具有多重性

在问题设计时,要突出求异性、想象性、互动性。求异性,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思维的广阔天地,激活学生思维的活性;想象性,能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互动性,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现群体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课堂问题设计虽千变万化,但突现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应当是我们的首选。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才能获得整体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 篇4

【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本文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出发,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出了六种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运用能力;独立思考;有效状态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一些体会和做法。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联系学生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组准备题,请学生依次回答。学生答到第3题时有一定的困难,第4题答不出,我马上说出答案,并让学生出类似的题目继续考我。我一一正确作答后,学生惊讶无比,想知道我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迫切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但我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其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和明显。另外,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之前没有学过四则混合运算,因此在探索算法的时候可能出现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作了如下调整: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判断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吗?(以此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有好几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测量,并列式计算。

生1:8+8+8+8=32(厘米)。

生2:8×4=32(厘米)。

生3:8×2×2=32(厘米)。

生4:8×2+8×2=32(厘米)。

师:谁来说说各自算法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因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可以使计算简便,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

展示学生三种不同的算法:(1)7+5+7+5=24(厘米);(2)7×2=14(厘米),5×2=10(厘米),14+10=24(厘米);(3)7+5=12(厘米),12×2=24(厘米)。

师(小结):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5:第一种。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6:第二种。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7:第三种。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这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由特殊到一般,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正确把握他们的认知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谜语、故事或游戏,并在这些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游戏,每人每次从小组的摸奖箱里摸出一张数卡(摸3次),每人将3次摸出的数卡按要求(第一次摸的数卡放百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个位)摆成一个新数。然后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比较各自数的大小,组长把本小组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共同讨论、比较,并把黑板上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出“大奖”得主。游戏进行到此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有的高兴,有的叹息,都迫切希望能再做一次。我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第一次摸的数卡放个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百位)再做一次,找出新的“大奖”得主。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潮迭起的游戏中一次次被激发,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而且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游戏的规则和结果,发现了数字、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一位教师教学“比例的知识”,带学生到操场实地观测并求旗杆高度,现场讨论。

生1:我认为可以把旗杆放倒,量它的高度。

全班学生哄然大笑,纷纷说: “把旗杆放倒,你给立上去啊?”教师也在旁边说:“嗯,这种方法不行!”

生2:我观察了一下,这个旗杆跟旁边的教学楼的三楼差不多高,我可以先量一层楼的高度,然后再乘以3,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算出的答案准确率有多高?

学生讨论了3分钟有余,得出这种方法不行。

生3:把旗杆上的绳子剪断,放下来,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学生提了很多个性化的方法,教师都组织同学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种方法不行”。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讨论和否定后,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许多。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了:“同时同地。旗杆高:竹竿高=旗杆影长:竹竿影长”的“正确”方法。

开放性讨论,即使出现“无稽之谈”,也宜进行鼓励和引导,最忌全盘否定,抑制学生的思维,或“只批不立”的评价。教师要听完再进行适度的分析,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行理性反思,并将重点放在提出改进意见上。这样,学生才不会因怕挨批评而放弃可能的创造性解答,那些初看起来似乎荒谬而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才不至于被扼杀。如:生。能把不易测量的垂直高度转化为易测量的水平长度,可改进为用一根比旗杆略短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完成;生,能很好地根据具体环境用比较实际和实用的方法来求旗杆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方法比用比例的知识解更容易让人接受,真正体现这位学生善于观察、类比的良好思维品质;生,能将量旗杆的高度,转化为量旗绳的长度,可改进为:先在绳子上做一个记号,边拉动绳子边量,拉了一圈,就可以得出绳子的长度,再除以2 就求出旗杆的高度了。5.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 “三位数加法”时,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今年国庆节,王老师一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准备到武夷山旅游。从厦门到武夷山坐火车,成人票每张155 元,学生票每张114元。从厦门到武夷山乘飞机,成人票每张600 元.学生票每张300元。老师全家准备在武夷山住一天,住宿费是每人每天80元。请你帮老师设计一种旅游方案,说说你的理由,并计算出这次旅游大约要花多少钱。”学生先独立思考和计算,再进行反馈:有的提出为了节约开支,最好是往返都坐火车;有的认为坐火车既累又浪费时间,最好往返都乘飞机;有的认为去的时候人不累可以乘火车,回来的时候最好乘飞机,否则太累了,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在计算大约要花多少钱时,也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先计算每人花的钱再将三个人的加起来;有的计算两个大人花的钱再加上小孩的;有的先计算往返的路费再加上住宿费;等等。这样的开放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活动,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合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6.设计拓展型的问题

所谓拓展型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拓展型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分数、小数互化单元,学生已经知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并能据此正确地作出判断。可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种判断方法的道理何在?”我很高兴,说明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有寻根究底的精神。我顺势作了讲解:“大家都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如最简分数3/8,因为8=2×2×2,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3个5后,即可化成分母是1000的分数。又如17/25,因为25=5×5,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两个2之后,就可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如41/120,120=2×2×2×5×3,因为有质因数3的存在,无论将分子、分母乘多少个2或5,也无法将其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41/120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至于为什么必须是最简分数,我又举一例:“21/60,60=2×2×3×5,初看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但因为60与21还有公有的质因数3,可以约分化简为7/20,所以这个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经过我的解释,学生都理解了判断方法的来由。这是学生对数学结论,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拓展。

对于数学教材的适度拓展,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当然,这里的拓展,不是指盲目超脱课程标准与教材,不是任意地拔高和加深。教师首先要掌握好一个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而定。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拓展知识点,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理解程度和有无拓展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 篇5

调查问卷

任教年级任教学科年龄教龄亲爱的老师,我们正在对小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开展调查研究,为了了解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本课题组特设计了此份问卷,希望你们能依据你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协助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谢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1.您对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认识()

A.很了解B.知道一些C.一点儿也不了解

2.在平时的教学中,你觉得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

A.难度很大B.有一些难度C.没有难度

3.您认为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需要()

A.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技能 B.一般教师都能实现

C.不需要技能

4.您认为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B.活跃学生的思维

C.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D.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

5.您备课时,是否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问题?()

A.每次都设计B.经常C.偶尔

6.您是否注重提问的艺术,仔细推敲过语言的表述?()

A.是B.有时是C.不是

7.设计问题时,您总是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应答情况吗?()

A.经常会B.有时会C.很少注意

8.您设计问题时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吗?()

A.偶尔照顾能力差的B.只考虑基础好的C.尽可能兼顾

9.您设计问题时注意考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吗?()

A.非常注意B.比较注意C.偶尔注意

10.对于您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否在您的掌控之中?()

A.是B.大多数是C.不是

11.在您的课堂,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的情况有吗?()

A.偶尔B.常有C.根据情况而定12.您是否曾经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提问技巧?()

A.有,效果显著B.有,但效果不大C.想过,但没有行动

13.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惩罚式提问有无必要?()A.提醒学生注意有必要B.看情况C.伤学生自尊没必要

14.您常用的课堂提问方式:(可多选)()

A、一问一答B、一问全班答C、一生问一生答

D、一生问全班答E、小组内问答F、其他

15.在您的教学中,学生提问情况怎样?()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 篇6

●清流罗青梅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既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尺码,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好的课堂练习,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效果。为此,我认为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抓住重点。

课堂练习设计前,应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练习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设计练习时才能突出本课重点内容,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达不到巩固新知识要求。如小学语文第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它的重点是课文顺序和课文是写了哪几个地方。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不能离开这个重点。

二、题目新颖,力求形式多样。

一篇课文的课堂练习根据重点不同,可以是字、词的训练,也可以是句、段、篇的训练。如进行词的训练,可设计看拼音写词、近义词、反义词、选词填空、词义的理解等形式进行练习。具体设计怎样的题型练习,应根据课文的重点来确定,力求做到题目新颖,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练习效果。切忌千篇一律,枯燥无味。

三、难度适当,练习适量。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 篇7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

( 一) 设计教学内容时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考虑过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目的是加强小学生对语文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现在大多数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兴趣了解过少, 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的不够透彻, 在进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 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问题设置脱离学生的实际, 不利于学生理解。

( 二) 对于现代媒体的教学过于重视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对于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是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小学语文不能够依赖于多媒体, 不管是重点内容还是阅读讲解, 都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所有的备课内容都应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虽然能够直观展现, 但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不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应该把老师的讲解放在主要的地位上, 但是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的又一个问题。

( 三) 加深了总结性的评价, 忽略了授课过程中的评价。老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了对课程总结评价的力度, 而对授课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却大大的减少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理解能力。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为设计的中心。在设计时多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内容可以使课堂设计达到预想的目的以及效果。

例如, 在讲《赵州桥》的时候, 就应该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可以由“同学们见过最宏伟的桥是什么桥啊? 说一说见过的这些桥具有什么特点, 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来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 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进行这一课程的问题设计,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 二) 减少授课过程中对多媒体的应用。也许多媒体对于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但是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多得让老师进行板书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以及养成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

例如, 在讲《爬天都峰》的时候, 可以减少多媒体的运用, 只在介绍天都峰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都峰的画面,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天都峰的险峻峭拔, 难以攀爬, 令人望而生畏的特点, 而其他的知识点都由老师进行亲自的解答, 以老师为榜样, 锻炼学生自我动手能力, 同时,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让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发言,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 三) 增多授课过程中的评价。其实相比于总结性的评价来说, 授课过程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 不应该只重视结果, 学生学习过程也同样应该得到重视, 只有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不仅有利于语文的学习, 同样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知识点都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 最后, 可以自己做出综合的评价, 这是课程设计中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

例如, 在讲《灰雀》的时候, 就可对每一段的每一个问题进行评价, 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最后由学生对这些评价进行总结得出综合评价, 这样就达到了对课程进行设计的教学目的。通过过程评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问题, 也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 通过总结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小学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方式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有效进行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至观重要的。而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又是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 在多种教育形式中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可以说是一门枯燥的学科, 因为有很多知识需要去记忆和理解, 也可以说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 因为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趣味故事, 最终语文会成为一门怎样的学科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应该怎么去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爱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期刊, 2010, (28)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篇8

一、围绕教学中的难点设计问题

在教学中通常有一些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受固有思维影响而模糊或错误的知识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先是根据自己固有的理解或意识走到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上,然后教师再及时引导,从错误的结论入手,通过推理分析找到正确的结论。在教学“求因数和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比较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大小。”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自己。通过这些固有的易错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然后会很有兴趣地跟教师一起分析正确的结果,这样的过程学生感受清楚,记忆深刻。

通过在日常学习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死角设计问题。这些知识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知识点,从而加深记忆。例如在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1”的分类就会成为学生最易出错的知识点。即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学生普遍地会认为1是质数。这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接着提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因数?”学生通过判断得出:1只有1这一个因数,不符合质数的要求(有且只有两个因数),从而可以判定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这些知识点上有目的地设计问题,能让学生自己把容易忽视的知识点挖出来。

二、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1.按照学生逐层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依据科学原理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两数之和”这一节课时,教师可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练习:

⑴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面粉1500千克,运来的大米是面粉的3倍,运来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

⑵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大米4500千克,是面粉的3倍,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

⑶商贸公司运来一批面粉和大米,运来大米4500千克,是面粉的3倍,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少多少千克?

按一步一个梯度设计问题,既要注意好单个问题的科学性,更要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序列。按照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有很好的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及表现二次设计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表现有清楚的了解,根据他们的表情、动作、表达,判断他们听没听懂,并能根据这些表现及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暴露出来的不足,及时、灵活地设计新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及难点。也就是说课堂上切忌完全按预案授课,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或干脆眼里就没有学生,把“教”与“学”截然分开。

3.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状况设计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同时避免直接批评对学生及整个课堂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时设计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通过让这些学生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而达到既集中注意力,又促进知识的学习的作用。

三、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突出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性的特点设计问题。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从现实中概括出抽象的理论,再用抽象的理论解决现实中具体、生动的实例,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指导我们的生活。

针对数学概念、法则设计问题。数学概念及法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可根据方程的概念设计问题:方程的意义包含哪几个关键词?方程是等式吗?等式是方程吗?

问题的设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必须投入感情,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要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根据内容增设一些数学习题,以便真正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避免教师本人习惯性的无效问题。比如说,有些教师总是在课堂上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这些无效的提问,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容易使学生养成随口回答的不良习惯。

上一篇:家母生日寿宴致辞下一篇:块料地面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