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2024-10-11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共13篇)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性

夯沙学校 龙晓蓉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它的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不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讨论存在着重热闹、重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足。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产生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探究成果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影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的因素有:1.讨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过难或过易。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吸引学生。3.学生课前预习不够,用来讨论的信息不足。4.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5.个别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多数学生处于听众的地位。6.教学时间有限,讨论不能充分进行。7.分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8.讨论过程中,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缺少结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精心准备,培养习惯

这主要包括:1.要确定有价值的讨论题,并准确表述讨论的主题。一般来说,一堂课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并不太多,只有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者课堂的主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切忌动不动就要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多而滥的所谓讨论,尽管表面上热热闹闹,他一言,你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实质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遇到问题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精准的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2.要认真分析班级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的小组。3.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努力与他人沟通达成一致的习惯等;4.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在讨论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二、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讨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个人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如何选择设计好讨论题呢?

1.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2.针对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绝然相反的意见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三、要做到面向全体

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在讨论出现双方观点争执难以继续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概括双方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对双方的意见作出自己的评价,而且不带个人的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

七、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做及时的总结,归纳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达成的共识或围绕问题寻找到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把通过讨论获取的新知识帮助学生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并做适当的迁移,形成学生的能力。同时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将面临的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讨论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总之,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必须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讨论后的总结,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2

一、科学分组, 加强讨论组织性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如何进行分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高中生有一定认知能力, 一些学生对于小组讨论不屑一顾, 即使表面上进行了讨论, 其实是应付公事。有些学生的确开展了讨论和交流, 也有一些学生成为听众, 讨论强度有限,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要在分组上做文章, 加强讨论组织管理。首先要挑选责任心强的学生做组长, 这是讨论成败的重要因素;组员分配时, 要注意学生志趣相投的问题, 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学优生和学困生要搭配, 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要搭配, 男女生要搭配,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讨论效果。

合作小组不需要固定, 以免产生审美疲劳。在学习《祖国山川颂》时, 最后要对文本语言和结构等特点进行一个研讨, 我将学生划分为四人讨论小组, 两个男生两个女生。首先是小组内再分工, 两个男生和两个女生先进行讨论, 总结出一份讨论结果, 然后男女生交换讨论结果, 对讨论结果进行再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学生很快就讨论得热火朝天, 根本不需要教师给出多少启发点拨。这个讨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 很显然是男女生互换讨论结果造成的。学生都有自尊心, 不想在异性面前丢丑, 讨论自然追求完美。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激发, 只有点燃学生兴趣点, 小组讨论才会顺利展开。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手法, 教师提出有讨论价值的思考题, 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设计生动活泼教学活动, 这些措施都可以让课堂气氛灵动活泼起来。如果教师能够降低身段和学生打成一片, 课堂讨论就会更自然, 师生、生生互动也会更充分。反之, 课堂教学气氛就是死水一潭, 启而不发促而不动。

在学习《长江三峡》时,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和微视频, 学生看得很轻松。等多媒体播放结束后, 我给出小组讨论问题:“长江三峡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具体要求:每个小组四个学生, 每人介绍一段内容, 讨论结束后在全班展示。根据刚才课件展示内容来介绍, 不能用原文句子, 也不可用译文。学生大多显出畏难情绪, 有学生抱怨:这个也不给用, 那个也不给用, 刚才又没有注意看课件, 这怎么办啊?我提示道:“现在小组做好分工, 咱们再来看一遍课件, 要看仔细了。”这次重播, 学生认真劲自然不用说, 小组讨论时, 大家也能够互相提醒, 讨论效果自然是大好。用电子视频课件来展示文本内容, 让学生凭借视觉观察来分析课文, 这本身就充满新鲜感。学生各种感知器官都调动起来了, 感知当然是全面的深刻的。

三、丰富形式, 体现讨论多样性

小组讨论除了自由发言还有很多形式, 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自由发言。丰富讨论方式,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小组主体演讲、轮流发言、小组辩论、对抗赛、互问互答、相互检查、分工协作等等, 都可以成为小组讨论的选项。高中生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 但好胜心依然很强, 开展辩论、对抗赛等活动, 都能够激发学生斗志。小组讨论充分, 获得的认知也必定深刻。

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这篇课文时, 我设计了一些讨论题目, 让小组长来抽取。当这些讨论题目公布时, 课堂炸开了锅。因为有些讨论问题并非是口头交流, 还有一些别样表现形式和要求。第一组的题目是:结合屈原生平, 说说文本中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第二组是:一个同学读原文, 一个学生读译文, 一个学生形态表演, 一个学生旁白。第三组:根据文章内容描绘屈原的外貌, 用简笔画形式展示出来。第四组:知识积累, 一问一答, 现场表演……当学生得知自己小组讨论问题后, 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开始讨论分工协作事项。课堂里研究气氛浓烈。教师在小组讨论形式方面做了大胆改革, 不仅要进行口头交流, 还要有形态表演, 这对高中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但很多学生会因为羞涩难以接受这种形式。且不说展示效果如何, 这种讨论经历已经让学生认知获得了洗礼。

四、及时评价, 鼓励学生主动性

小组讨论不是自由活动, 更不是走过场, 教师要在讨论结束后搜集讨论成果。各个小组要将讨论结果展示出来, 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启迪和触动。因此, 教师面对各个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要及时给予客观评价。不仅要肯定学生思维行动, 还要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用正面评价语言, 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高中生对教师鼓励也很受用, 正面激励也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但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及评价语言的措辞。学生小组讨论中, 有些学生并不积极主动, 教师对这些学生要注意监督和观察, 发现其长处和进步, 及时跟进表扬。对于讨论效果显著的小组,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褒奖, 这对激励学生讨论热情有重要促进作用。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讨论法;能力;成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改时期应该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示,重点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内容,用新的教学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法,以便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新时期可以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爱好是广泛的,生活经历、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虽然有所发展,但并不全面,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讨论法有了实施的条件。下文中将继续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讨论法突出的优势、注意事项以及发展完善的办法。

一、讨论法的实践意义

讨论法是一种借助问题进行知识讨论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比较先进的是能把知识点融合在问题探究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观察、动脑思考等掌握知识。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任务为核心的作用,可以发挥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等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讨论法,加强课堂中的实践,可以把学生知识学习和学生能力发展统筹在一起,通过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讨论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可以转化语文知识为问题,为学生学习、交流、合作、展示提供更多机会;也可以化抽象的知识为直观的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造的能力;同时在探究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使得学生求学、展示等更有成就感;学生讨论知识问题也就解放了教师教学的压力。

二、讨论法的注意事项

1.讨论法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是把小学语文的知识转化为有目标的探究问题(情境)

在转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制订活动的主要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参与讨论时也就发展自己的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有些小学语文知识很难通过设计探究问题进行教学,而有的知识很适合讨论法的实施,教师利用讨论法需要注意的是区分出哪些知识能使用讨论法教学,哪些不能。比如,教师在进行词句认识的教学时,设计讨论问题就没有意义,而在进行看图写话等教学时设计讨论问题进行教学活动则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在实施中需要特别注意小组组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

讨论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防止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其他和教学无关的活动。然后教师提出具体的任务,以此来巩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设定合理的合作探究问题以及任务,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应该用丰富有趣的语言或者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导学生在讨论时要多鼓励,多纠正学生的错误。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讨论法还需要满足教学实际情况

每个小学的教学条件都不相同,每个学校的学生情况也不同,因而,在讨论法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法,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讨论环境。

三、讨论法的发展完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讨论法,想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就要克服很多困难,其发展完善的策略主要有:

1.教师应加强讨论法相关理论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论素养和主观认识是无法将讨论法发挥到理想高度的。因此,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主动学习讨论法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应用能力,用更多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发挥讨论法的优势。

2.讨论法需要和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以便转化语文知识

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讨论法已经脱离传统的问答式,其过程中加入信息技术、信息化设备后变得更加生动。讨论法实施的过程中若是能进一步结合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就能将其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

3.学生管理应加强、评价体系应改进

在教师实施讨论法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年纪小,不懂事,经常出现扰乱课堂的行为,或者精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在讨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制订更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确保教师和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时,在评价体系方面需要改变过去的分数准则,切实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表现情况等统筹评价,做到公正公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讨论法需要教师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该教学法需要扬长避短的进行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秦妍.小学语文实施讨论教学的对策[J].快乐阅读,2012(23).

[2]邓秋萍.小学语文教学之分组活动研究述评[J].小学教学,2005(12).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4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地追求。认真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探索性的 简约体验主体性以学生为本

【正文】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新型的,有效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我县的教育教学中探索,实践中,“二十四字”为课堂设计的有效教学模式早已在全县推进,小问题,真问题的课题研究让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全新的师生关系,体会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巨大潜能,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我校又提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知道有效课堂的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浅谈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肤浅认识。

我认为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首先,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

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比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打”字,打开学生的思路。

尽可能找到一个 “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抛出“林冲棒为什么要棒打打洪教头?一问,在学生读了课文后又提出可课文中却描写的是洪教头处处挑衅要和打林冲?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在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论点、论据进行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

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上《穷人》一课时,要求学生就课题质疑,穷人他穷表现在那儿?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在解决了这个疑惑后我话题一转,说但老师却认为他们很富有,你有同感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并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听过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的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金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国城市的一道美丽而奇特的风景:每家每户种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对着外面的,不但姹紫嫣红,而且很奇特。面对异国他乡的美丽风景,金老师设置了体验点:如果你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医生、是建筑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当你走在这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有残

疾、有困难的人,走在这花的海洋里,你又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间纵横,深刻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难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林冲棒打洪教头》第7自然段描写非常精彩,我让学生理解了把火烧天和拨草寻蛇的招式后,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力。,语言了有生命力。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5

摘要: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就是关键所在。关键词:课堂 生成性 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本,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能够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受到影响的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相对活跃起来了,上课积极,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无比的“新招”、“创新”层出不穷,丝毫没有落到实处;处处是课件,从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教学跟着感觉走,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完不成。另一方面,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严重,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似乎成了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研究课题。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不是只注重一些新的表面花样而更关注学生在每一堂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创设师生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也是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浓厚,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学生与教材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教材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6

语文课堂上的讨论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小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内容作更深刻的理解,使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深层次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沟通学生之间的感情,形成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班集体。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题,以获得更佳的讨论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及重点

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广为应用,讨论是指由几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围绕共同问题,通过讨论,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形式。讨论只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课堂讨论的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是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问什么、何时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讨论的问题的应选择通俗易通、简洁、具体、有趣、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水的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质疑、思考、感悟,展示能力,充满了创新的思维。好的论题出现的时间也必须得当,当需要突出重点时,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分配,组建成员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组织能力尚未形成,因此在安排小组成员时,要优、中、差生搭配均匀。在课堂讨论前,教师应提示小组内明确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职务,如主持人、报告人、记录员等,人人参与,生生互动。为增进学生的互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种职务轮流担任。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在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只有在讨论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并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这些意识,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三、平等、互助,创造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创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从而学生会大胆的想、说、做,大胆地发表他们的看法。并不是坐在一起就一定能合作,免不了有些小组因能力、实力等原因无法顺利合作,教师要因组而异,对症施助,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的参与到困难小组中,担任一个角色,让学生毫无察觉的得到帮助,无意中指点迷津,也增加了孩子们的信心。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7

一、课堂讨论的开展一定要设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讨论的优势很多, 但在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开展一定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之上, 否则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也不会收到较好的讨论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设计好课堂讨论的内容, 不能有大的随意性, 讨论的目的不是判断知识的正确与否, 应该是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或锻炼学生的思维, 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 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拓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从而实现课堂讨论的真正目的。值得注意的是, 课堂讨论切忌虎头蛇尾, 如果只是为完全课时教学步骤而设计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会流于形式, 没有了实际意义, 因此, 教师应在明确的讨论目标下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结束后, 教师一定要有总结语, 即总结讨论的实施情况, 让学生心中有数。再有就是课堂讨论的问题不宜太难, 但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讨论理清自己的思路, 强化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要把握好进行课堂讨论的时机

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们心情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 课堂讨论的进行一定要选择好时机, 争取实现最佳的讨论效果。一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突出教学重点, 在学生集中精力思考的同时就势抛出讨论的问题, 实现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 当然, 这样也会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难点部分讲解反复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展开讨论,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难点的印象, 让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点, 升华和深化知识点。三是在学生对问题持有相左的意见时, 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 这样, 讨论的效果会非常的好。学生因为观点和意见的不一致, 定有不同的理由来支持, 这样, 讨论双方表现得会最激烈也最真实, 而且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也会很高, 讨论效果也会很好。四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作出安排, 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转移到讨论上来, 这样既借助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例如, 在讲到修辞手法时, 学生们觉得早已经学会了, 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也不高。这时, 我便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句子使用了“像”这个字, 那么这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于是, 我把“小明长得像他爸爸”这个句子写到黑板上, 让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这下,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这个句子……一番讨论之后,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那么, “为什么呢?”我笑着问他们。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比喻句的条件是不同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而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就这样, 通过讨论, 学生的情绪很快得以调动, 对比喻句的理解和判断也更加准确了。

三、课堂讨论的形式要努力做到不拘一格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讨论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 努力使课堂讨论不拘一格, 这样才会有效调动学生情绪, 调节课堂气氛, 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也才会得到更好的讨论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 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教师出示讨论内容,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沟通、交流, 形成统一的意见, 再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和归纳, 最后达成共识。一是针对一些自读课文, 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 自己解决生字词, 自己阅读课文, 然后以提纲的形式列出问题, 自主讨论, 得出答案。二是小组之间提问式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后, 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向对方小组发问。因为哪个小组也不愿意输掉, 学生研读课文时就非常认真, 从而有效培养阅读和思考能力。小学生毕竟年龄小, 各种能力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讨论中很可能会出现断篇、断句等现象, 所以无论采用哪种课堂讨论方式, 教师都要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必要的时候, 教师要委婉地进行指正, 以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实现课堂讨论的最终目的。

四、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时, 教师还要注意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 因为轻松的讨论氛围可以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 让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做积极的参与者, 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 了解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必要的时候, 教师要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引导, 让学生在有限的讨论时间里少走弯路。小学生自制力较差, 往往对一个问题很可能就产生无尽的遐思。这种情况下, 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堂讨论的掌舵者, 在营造良好、轻松课堂氛围的同时,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展开思维, 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总之, 教师一定要将课堂讨论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 要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努力调动每一名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 学会分析, 学会表达, 学会彼此学习, 学会互相启发, 真正实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把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认真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摘要:搞好课堂讨论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且在有限的时间内, 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课堂讨论这个教学环节的度的把握还不够好。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杨金.语文课的课堂讨论[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 2005 (8) .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讨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话就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商量,就会有更多办法,同时也指出了商量和讨论的重要性。其实课堂讨论就是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商量、一起探讨,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力平台,使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彼此都受益,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当然,课堂讨论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知识的情况。下面我就如何进行课堂讨论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课堂讨论的开展一定要设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讨论的优势很多,但在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开展一定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之上,否则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也不会收到较好的讨论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设计好课堂讨论的内容,不能有大的随意性,讨论的目的不是判断知识的正确与否,应该是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或锻炼学生的思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拓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而实现课堂讨论的真正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切忌虎头蛇尾,如果只是为完全课时教学步骤而设计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没有了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明确的讨论目标下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有总结语,即总结讨论的实施情况,让学生心中有数。再有就是课堂讨论的问题不宜太难,但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讨论理清自己的思路,强化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要把握好进行课堂讨论的时机

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心情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课堂讨论的进行一定要选择好时机,争取实现最佳的讨论效果。一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突出教学重点,在学生集中精力思考的同时就势抛出讨论的问题,实现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样也会提升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难点部分讲解反复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展开讨论,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难点的印象,让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升华和深化知识点。三是在学生对问题持有相左的意见时,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讨论的效果会非常的好。学生因为观点和意见的不一致,定有不同的理由来支持,这样,讨论双方表现得会最激烈也最真实,而且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也会很高,讨论效果也会很好。四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作出安排,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開讨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转移到讨论上来,这样既借助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例如,在讲到修辞手法时,学生们觉得早已经学会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也不高。这时,我便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句子使用了“像”这个字,那么这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于是,我把“小明长得像他爸爸”这个句子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这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这个句子……一番讨论之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学生讨论的结果是“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那么,“为什么呢?”我笑着问他们。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比喻句的条件是不同事物之间有相似点,而小明和他爸爸是同一类……”就这样,通过讨论,学生的情绪很快得以调动,对比喻句的理解和判断也更加准确了。

三、课堂讨论的形式要努力做到不拘一格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讨论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努力使课堂讨论不拘一格,这样才会有效调动学生情绪,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也才会得到更好的讨论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出示讨论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沟通、交流,形成统一的意见,再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然后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和归纳,最后达成共识。一是针对一些自读课文,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自己解决生字词,自己阅读课文,然后以提纲的形式列出问题,自主讨论,得出答案。二是小组之间提问式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向对方小组发问。因为哪个小组也不愿意输掉,学生研读课文时就非常认真,从而有效培养阅读和思考能力。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各种能力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讨论中很可能会出现断篇、断句等现象,所以无论采用哪种课堂讨论方式,教师都要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委婉地进行指正,以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实现课堂讨论的最终目的。

四、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时,教师还要注意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因为轻松的讨论氛围可以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做积极的参与者,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讨论时间里少走弯路。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往往对一个问题很可能就产生无尽的遐思。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堂讨论的掌舵者,在营造良好、轻松课堂氛围的同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展开思维,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总之,教师一定要将课堂讨论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每一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学会彼此学习,学会互相启发,真正实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把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认真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杨金.语文课的课堂讨论[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5(8).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9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首诗歌是写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浅显易懂。教这首诗之前,我针对本县的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我们青州市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新建的大道两旁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了大楼……”“我爸做生意,买了汽车。”“我家买了别墅。”……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已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二、讨论,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赓,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赓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提高了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串问串答,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说,甚至有的学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感受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讨论,让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表达,无疑是练习说话、增强胆量的好机会。我班有一位学生,一开口说话就脸红,有时老师一提问,人未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弄得我也有点难为情。其实这位学生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在一篇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每次老师提问我都心惊肉跳,我是多么害怕老师点我的名……老师,请您告诉我该怎么办?”我找了一个时间和她谈心,指出造成这种情形最大的敌人是她自己内心的恐惧,自己吓自己。我让她试着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练习说话,大胆地说。在上课时我都格外地留意她。终于在一次上《可爱的草塘》这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抓住草塘什么特点反映草塘美的?”这位女生大胆地站起来:“绿!”多不容易啊,同学们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10

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所有小学语文老师和教育主管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非涉及教与学两个层面。在教的层面,作为老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的层面,作为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而非被动的学习。只有教与学互相配合,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小学生与大学生不同,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吸引小学生主动学习不是看所学知识是否深奥,而是看知识是否有趣,是否能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讨,主动获得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情绪感染式 只有老师上课情绪高昂,学生才会受其感染主动学习。如果老师上课情绪低落,学生自然会受其影响,出现玩耍、睡觉等情况,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好。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首先应该在上课之前将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而不能把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东西带进课堂。老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

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了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什么样的大龙虾?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式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各种现代教学方式已被广泛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上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11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向40分钟要质量,在40分钟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收益,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未来教育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发现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迎着课改的潮流而上。为此,我们平时应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要多参与网络平台的教研活动,而且要经常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集思广益,了解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二、 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

认真钻研教材,首先得认真去读通读懂教材,也就是吃透教材。教材中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的标出来,查阅教学参考或其他工具书,该画线的画线,该注释的注释。教师吃透了教材,才能游刃有余,随机应变地驾驭课堂。试想:离开了对教材的认真钻研,能教出实实在在、教学效率高的课吗?显然是不能的。

写教案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教出实实在在的课,需要认真编写教案。我认为“实”应从写教案做起。教案的实,应在实用上下功夫。教案只需写清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写清每个环节要分哪几步走,大可不必将每一句话一字不漏地都写上去。其实,教师对教材吃透了,对学生了解了,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堂上就会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是如果教学的基本功不扎实,没有较娴熟的教学艺术,那么你的教案即使写得再好,也不一定能教出非常理想的课。我认为,教案必须要写,而且要努力写好,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把教案这个“死”的东西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活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是我们在备课中要特别重视的一个环节,不然就真成了“纸上谈兵”了。

三、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记得我在教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慈母情深》时,一上课我对学生说“老师想拍一部电影,要以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为题材,假如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些片断作为镜头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专心致志地当起导演来,认真读课文,筛选片段,而且将为什么选这个片段的原因也表达得非常充分,活像真正的导演。就这样,在忙着当导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知道了描写人物的方法: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情感态度,学生真是不亦乐乎。

四、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我们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让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五、认真评课,及时反思

近两年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我们学区及学校开展了很多次优质课的评选活动。评选过程中,我们认真评课,及时反思,通过集体的交流反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让信息技术走入课堂,促进课堂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前面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老师进行培训,老师也要自主去学习,掌握并能运用好多媒体,积极寻找合适的课件,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12

一、关键词句反映文章主题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 教学诗歌切勿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须注意咬文嚼字, 研词磨句。对关键词句的敲打研磨, 会使孩子们走入别有洞天的诗情画意。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传诵, 特别是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选用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于是乎读到《泊船瓜洲》想到的就是对“绿”字的解义, 而忽略了对整首诗的诗情诗意的把握。那此诗的诗眼是什么呢?“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靠家近, 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离家许久急切想回到家中。“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迫切想还, 可现在却不能还。所以“还”才是贯穿于全诗的关键词。把诗眼定位在“还”字上, 《泊船瓜洲》就是写景抒情, 思念家乡的诗, 而不仅仅是描写江南春色了。教学中抓住了诗眼, 诗的基调、思乡的主题好比庖丁解牛, 迎刃而解了。

二、关键词语标示内部联系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找准相应的契机, 潜心领会标示文章内部联系的关键词句, 就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由书本知识到思维认知的迁移。如何准确地把握标示文章内部联系的关键词句呢?我们可以从文章的题眼入手, 可以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 可以从文中蕴涵情感的关键处入手, 着意点拨学生的心弦, 可以从篇末揭示中心的句子入手。

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 从课题入手, “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让沙漠变成绿洲) 。出示:小云雀一边听, 一边不住地点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明年春天, 我一定邀上小伙伴, 到沙漠中去植树, 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接下来, 我请学生用心去朗读课文, 探究疑问“是什么原因让小云雀产生这么大的心愿呢?”学生通过自读, 感悟到森林具有阻挡风沙、蓄水防洪、调节气温的重要作用。再深入探究森林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作用时,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森林的树冠就像一把大伞, 可以挡住一部分雨水, 不让它们直接冲刷地面。树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使学生体会出森林能防止雨水冲走泥土和帮助土壤蓄水两方面的作用。但教学并未仅止于此, 而是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介绍一下森林的其他作用。让学生从多维的视角、多元的感悟, 走进文本走向深入, 体会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紧扣“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组织教学, 层层递进地去阅读、感悟、生发, 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关键词句浓缩哲理情深

抓住课文中浓缩哲理情深的关键词句, 创设不同的语境, 将感受融入语言文字中, 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朗读。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 “克噜———克哩——克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但是三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读法:第一次是天鹅到来时发出的鸣叫声清脆而婉转;第二次是它们齐心协力破冰时的动员声, 有力而坚定;第三次鸣叫声的读法,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师:天鹅们的第一次叫声是怎样的?想象一下, 他们在讨论什么?

师:第二次叫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找一找文中写天鹅动作的词语。 (板书:腾空而起、撞击)

师:老天鹅击破冰面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不容易, 因为冰面像镜子般光滑、结实。

生: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它重重地扑打, 但冰面只是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第二次、第三次, 还有省略号, 说明老天鹅不知道扑打了多少次。

师:老天鹅用胸膛和翅膀扑打、撞击冰面, 难道它不怕疼痛?

生:老天鹅一心想着破冰, 忘记了疼痛!

师:让我们来用心朗读体会老天鹅的壮举, 感悟老天鹅拼搏不息的精神吧!

师:别的天鹅为什么”惊住了“?它们为什么呆呆地?在想什么呢?

生:别的天鹅被老天鹅的壮举震惊了 (出示文字: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 很快整群天鹅……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师: (出示插图) 这时, 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它的叫声在说什么吗? (生齐读第6自然段, 读出天鹅群齐心破冰的动人心弦的场面。)

师:课文中三次出现了“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 从悲哀绝望到激动人心再到胜利的欢呼, 曲折动人、此起彼伏、惊天动地!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三次鸣叫声。

老天鹅为了拯救大家, 不怕牺牲, 奋力破冰的壮举,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教学中教者紧扣天鹅的叫声切入文本, 初读时整体感知天鹅的三次鸣叫声, 然后逐一感悟三次鸣叫声, 最后整体回归到三次鸣叫声。步步启发、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在画面中、在思考中、在朗读中, 用心品味。老天鹅奋力拼搏的形象深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老天鹅勇敢忘我的精神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将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个性化的朗读中, 品味到其中浓缩的哲理, 也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的内涵极为丰富, 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 情感陶冶, 思想启迪, 包罗万象。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且还要课内外阅读兼顾, 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的内容更多了。因而怎样使学生有效地阅读便是关键所在。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和广泛的发掘, 进入文章的内核, 提炼出关键词句, 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精心地渗透, 引导学生自主地、充分地徜徉于课堂上, 在“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中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内化, 更要借助词句的辨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进而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洞察力。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激发学生的情感。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炼出文中的关键词句, 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篇13

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1.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热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新课文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感情与主旨。在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将课文中的重点句进行标注,合理的划分段落中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感进行声调、语速的变换。例如,在朗读《母亲的恩情》这一单元时,要适当放缓语气,体现出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之情,以及感动之情;在学习《欢乐的泼水节》时,语调应适当明快,体现心情的愉悦。不同课文表达着不同的主旨,有不同的情感,提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朗读热情,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课文。2.教师示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事物,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兴趣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从而爱上朗读。小学生的思想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被外界所感染,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进行示范阅读,将课文以饱满的感情深情地朗读出来,带动学生进入文本所表达的情境之中,学生受到这种朗读方式的感染,自然会对朗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春晓》为例,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后清晨图,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诗人用寥寥数笔,就将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的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惜春、爱春的情感。教师在朗读这首诗的过程中,通过透露着愉悦之情的语调来展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带动学生融入诗中的情景,打动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春晓》这首诗。学生在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打动之后,会领悟到朗读是如此的美妙,可以展现一首诗歌的情感,便会爱上朗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与作用

1.朗读教学可以规范学生对词句的发音小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还处于学习积累阶段,掌握的字、词语、句子较少,对许多字词的读音还处于学习阶段,并没有完全掌握,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与发音的准确性。一方面,通过朗读教学,教师可以辨别学生对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字词的发音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矫正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加以感情指导,由此使得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获得重要进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句》教学为例,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来让学生辨别鹂、鹭、泊、鸳鸯等字词的读音,通过朗读,使得学生可以准确的记忆这些字词的正确读音,由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增加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2.朗读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知识掌握水平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课文的总体内容,深入的理解文本知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通过对《二泉映月》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阿炳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与顽强的精神品质。通过对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所遭受的磨难,同时被共产党人坚强不屈的品质、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感动。通过对《江雪》的朗读,学生可以看到一幅白雪皑皑的.江景,感受冬天的寒冷与孤寂。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文本的描述感受课文的美感,可以通过语句的传递体会感情的复杂,由此,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掌握能力增强,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朗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为了应对小学阶段的课业考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段落和诗句都要求学生记忆并背诵,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诗句《元日》、《江南春》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将诗句正确的划分不同情感,进行适当的断词,通过提高音调强调重要的词语,由此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诗句的结构,背诵时就会更加轻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率的朗读教学对于规范学生字词的发音、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读来把握文本的感情,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上一篇:改善民生的调研报告下一篇:房地产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