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化论文

2024-09-19

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化论文(精选7篇)

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化论文 篇1

小班化教育, 使师生交流的频率加快, 互相碰撞增多, 这能激发教师的灵感和机智, 促使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去钻研, 去探索。经过不断探索研究, 通过准备、活动、探索、交流、激励五个环节的各自特点与相互联系, 探索出一套在新的教学结构下的新型又适用的课堂教学方式,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 自主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知识供给的准备

知识供给的准备, 它包括了解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学习的心里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估价等, 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 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结合点、起步点, 创建这个平台, 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与怎样的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可以从生活中加工提炼, 为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与与经验, 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如《小统计》教学有一个“课前活动”, 小班的每组4个成员由组长负责, 分别去调查、收集:动物园动物的种类数, 学生家庭家用电器台数……这个活动, 既是一项关于社会实践活动, 也是学习统计前的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的活动, 它应是学习统计的“准备课”。学生通过这个准备活动, 对什么是统计工作、什么是统计表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体现了课内、课外结合。并使数学课的内容更丰富, 信息量更多了。

二、动手操作活动, 启迪学生思维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 操作活动是智力的源泉, 思维的起点, 我在教学中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 指导教材的知识要求, 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 手脑并用, 培养技能, 技巧,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三角形和四边形》教学中,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它有三条边、三个角。我对其中的“围成”两个字提出问题, 问怎样才是围成呢?你们能用动作来表示吗?经过小组讨论, 全班24双小手唰的一下拉在了一起, 把我围在当中, 我趁势一边做冲出去的样子一边高声说:“我要出去, 我要出去。”结果, 气氛很好, 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接着在全班同学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后, 再让学生大胆创新, 用三角形和四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结果, 连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拼出自己喜欢的房子、小猫、老鹰等。我想, 这样的操作活动, 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想象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给学生交流的时空

小班化的课堂中应改变班级“静态的集体背景”, 使班组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并根据学生的好动但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在多给学生交流的时空。例如, 当学生能用小正方体随意拼搭几何图形时, 接下来就可让学生摆几何图形, 并通过移一移, 变一变, 使其形状个数发生变化, 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想象能力。因此, 让数学课成为教与学多项交流的过程, 使学生会交流, 会质疑, 会借鉴, 会合作, 学生多次的学习活动尝试中, 有失败, 有成功, 这些都是促使他们交流, 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呈现多样化, 可以一个一个地交流, 也可以一对一对联地交流, 甚至4人一组或6人一组地交流, 通过交替开展互相交流, 各种信息得到反馈,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从而总结出最好的方法来, 以提高学生探究, 概括能力。在这过程中, 教师应当提出明确的交流内容, 合理分组, 积极启发引导, 加强组织, 协调, 通过这样的交流, 学生之间可能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四、学生必须成为主动探索的实践者

对于学生来说,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一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 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 另一方面, 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数学活动, 发现与创建新知识, 强烈的学习信息是一种动力, 充分的认知准备是必要的基础。然而, 要真正获得知识与技能, 促进学生主动地, 积极地投身于数学学习活动, 必须成为主动探索的实践者。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 我并不急于出几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后告诉小朋友有余数除法的规律。而是把教室中的课桌椅放在四周靠墙, 全班在教室中央做马兰开花的游戏, 24双小手和我拉在了一起围成一圈, 边围圈走边唱:“马兰花, 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在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 (生说) 开了几瓣花, (师说) 开了9瓣花。突然, 我们9人 (即9瓣花) 抱成一团为一朵花, 剩下7人 (即7瓣花) 。然后, 我问小朋友这个算式你会列吗?随即一个小朋友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算式:

25÷9=2朵……7 (瓣)

接着游戏继续这样做:

生:开了几瓣花?

师:开了8瓣花。

算式25÷8=3朵……1 (瓣)

生:开了几瓣花?

师:开了7瓣花。

算式25÷7=3朵……4 (瓣)

生:开了几瓣花?

师:开了5瓣花。

算式25÷5=5朵

生:开了几瓣花?

师:开了6瓣花。

算式25÷6=4朵……1 (瓣)

在这时小朋友处在兴奋状态的时候, 我指着黑板上做游戏得出的算式问:你发现这些除法算式有些什么小秘密?经过观察讨论得出:除法算式常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正好分完 (以前学的) , 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今天学的本领) , 从而使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接着, 再从这些除法算式中划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让小朋友讨论交流观察余数与除数, 你又发现了什么小秘密?结果我发现每个小组都席地而坐, 讨论畅所欲言, 交流时争先恐后, 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 探索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五、激励学生学习

在教学工作中, 激励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探讨激励的过程, 研究激励的方法在实施小班化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

1.靠学习的目标去激励

目标具有激励的方向性, 每一堂课, 教师制定出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 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振奋精神, 围绕目标形成凝聚力, 产生向心力, 切合实际的目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支柱, 是产生激励力量的源泉。

2.靠鼓励和表扬去激励

无论是大人, 还是孩子, 当取得成绩时, 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这个时候, 恰恰是实施鼓励的良好时机, 如能及时抓住并善于引导, 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向新目标前进的心理推动力, 我重视这一鼓励作用的发挥, 每当学生课堂发言正确, 送上一句赞扬的话语, 每当作业认真时, 批上一个“”, 每当测验成绩优秀或进步时, 在试卷上留下一句鼓励的话, 每当孩子胆怯时, 送上温暖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 抓住有利时机,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上所做的努力, 但也不失时机地指出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向新的目标。

小班分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 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待于我们以后不断改进, 以提高小班教学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化论文 篇2

近年来,许多连锁终端门店都在导入和推行标准化管理,业绩却未得到理想中的增长,原因在于标准化管理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品牌管理,注重统一性和整齐性,而忽略了门店经营的实效性。

形象生动化

形象标准化主要是针对店铺装修和商品陈列而言的,但是在陈列时不可生搬硬套强求标准,而应该综合考虑门店实际的布局,根据顾客的习惯,如被吸引条件、走动习惯、靠柜习惯、触摸观察习惯等,将当季的主推商品、利润商品、促销商品陈列在最易吸引、浏览或发生试穿的区域。

服务感动化

标准化服务一直都是门店老板和总部都愿意看到的,因为标准化服务最让顾客感知品牌的价值。然而现在的顾客光有感知是远远不够的。服务就是为了创造忠诚度拉动业绩,没有感到的服务创造不了口碑,创造不了忠诚度,就与没服务差别不大。

销售生活化

现在满大街的门店都是标准化服务,进门就是“欢迎光临”,顾客已经习以为常一。换句话说,顾客麻木了,不会为标准化销售买单了。所以销售服务的环节应该升下级,用最生活化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动作和顾客做朋友式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降解顾客内心的防备感,走出“反忽悠阴影”。

管理乘简单化

标准化管理在推行时时常遇到这样的阻力:冗余的流程似乎在店铺运营中必要性需要思考;流程老是卡在人物节点那里而耽搁了时间节点;多数考评指标难以量化,好不好全凭感觉。并不是说标准化不好,而是要讨论标准化的意义。

做管理就是为了自己更轻松,而面对诸多崇尚自我的80、90后店员,复杂的管理常常把人管跑,导致人才缺口只能自己顶上,把自己越管越累。因此,门店的管理也必须注重实效性,简单的管理受欢迎,简化管理,把人、货、场、钱和顾客管好就行。

执行自动化

强行地按照军事化、按照标准化去要求员工,常常会导致员工被动工作、主动性差的现象,甚至导致一些年纪小的员工不而离职。所以,员工执行力应该通过刺激加惩罚有机结合的方式,让员工为了拿到更多的好处或得到荣誉主动去为目标努力,同时又从心底感知做不好对自己会有坏处。这样才能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去主动做好事情。

学习常态化

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高实效 过程探析

中国分类号:G633.3

语文不好教,也很难出实效。有调查研究表明:没有语文老师,学生成绩反而更高;图书管理员当语文教师,语文成绩飞速提高;每天指导学生朗读的教师,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这真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汗颜啊!如何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如何解放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当推“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教学模式。

首先,“先学”《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学生会的不要去教,“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知道学生哪些会哪些不会?只好先学了。“先学”取缔了教师的天花乱坠、夸夸其谈的先入为主,“先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听来的不如看来的,看来的不如做来的”,人们又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先学”环节,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引出思考。

“后教”是照顾全体。《课标》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后教要根据学生“自下而上”的交流汇报进行总结。所谓“自下而上”,教师先请差生汇报,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如果出现错误,则先由中等生进行纠正,中等生如果纠正得还不对,或不完整,优秀生再行纠正,最后教师进行补充总结。这样一个过程,照顾到了不同层面的学生,每个同学的学习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每个同学都得认真聆听他人的讲话,仔细思考是否正确,这时课堂就是紧张高效的。

“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教师必须注意教学操作细节,灵活运用。

一、“单刀直入”展目标。教师导入省去了挖空心思的告白,省去了花里胡哨的图片课件展示等,直接告知学生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比如有教师在教学《马说》时的导入“在唐朝末年,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培养,甚至埋没摧残人才,韩愈就针对这一现象写下了名篇《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人的思想总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教师这样一导入,于是就牵住了学生的鼻子,左右了学生的思想,懒惰了学生的思维。展示课时目标,它起到了一个指示作用,它意在告诉学生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有了方向,有了目的,同时也是检测学生本课时学习的标准,学习目标是展示给学生看的,所以就一定要具体明确,不能涵盖笼统甚至模棱两可。《马说》中一个学习目标是“积累本课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教师应该写出哪些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如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学习目标,或者自己就提出了,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高层次的境界。

二、“具体明确”是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自学,要出示自学指导。首先,问题要问得具体明确,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方法要明确,怎么做;时间要明确,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才有紧迫感。其次,教师角色定位明确。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督促学生自学,了解学生的自学差异,迅速掌握学情。自学指导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不憤不启不悱不发”。

三、“自下而上”来交流。教师什么时候来教、怎么教、教什么?教师切不可心急,心里老想着“该我讲了吧?”就心急火燎的登台表演,夸夸其谈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把学生学习思考的权利夺了过来。教师什么时候讲?当然是“该出手时才出手”!你没有询问,就说明你没有了解学情。只有当优秀生(即全班同学)都不会时,他们热切地盼望得到真知,他们的脸上写满疑惑,这时你才出场。怎么教?当然要“对症下药”,教师要知道学生为何不会,由此引导。教什么呢?凡学生会的不教,可以引导理解的,可以课外搜集、可以讨论得到的等不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交给他方法而他就能得到知识的不教,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常识性的东西要教。比如像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常识、议论文常识、文言文特殊句式、重点字词的特殊意义等,教师是不得不教的。

四、“从容和蔼”显魅力。教师的教态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应该情绪饱满。“微笑”。教师微笑应该时刻挂在脸上,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微笑能拉近人与人心的距离,它给予学生的信息是“老师很相信我,我绝对行!”在这种状态中,学生学习的情绪就是积极向上的。其次,作为语文教师,语言应该简洁明白,在课堂上,要拒绝集体回答,杜绝“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第三,不要急于“表态”。当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时,他总是习惯于看看老师的脸,捕捉老师的眼神,想要得到一种肯定或否定。在学生没有充分交流,充分讨论思考时,教师要继续引导深入,而不要急于表态。第四,充满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的答案不正确、不完全,教师不要予以冷场,表扬别人而忽视冷落他,如果完全错误,也要肯定他敢于回答的勇气,声音洪亮、语义比较连贯等,尽量发现优点再让其他学生补充。

五、“当堂检测”促成果。语文课堂诸多不良现象,主要原因是语文检测没有跟上。孩子学习,当然以兴趣为前提,但如果失去兴趣,就不妨施加点压力作为动力。当孩子知道每节语文课都要“考试”(即检测),他必定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堂检测”应该围绕学习目标来检测,因为有了开篇的“展标”,才有了结束的“测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没有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可谓是“精讲”;自学指导习题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可谓是“精练”;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先生评,再师评,教师的评可谓是“精评”。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就是高效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化论文 篇4

下面我以自己教学实践中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为例, 从以下三个角度谈一谈如何使数学课堂更加情趣化, 更具实效性。

一、教学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 体现生活情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另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去说明数学知识, 用数学知识去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二、教学过程充分尊重个性思维, 融入人文情趣

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从而反作用于认知过程, 形成良性循环:成功→喜悦→努力→再成功→再喜悦……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分层要求、分层设计、分层评价, 让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桃”, 体验到成功的快慰,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样是这堂课, 在了解“0”所表示的意义的时候, 经过引导学生总结出:“0”可以表示数量上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温度, “0度”就是水结冰的温度;从“0”开始, 0表示“头”、“起点”的意思。这三点本来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突破得很好。此后我追问了一句:“小朋友, 你们还有没有对‘0’的不同的认识?”这时, 有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 我请他发言, 他说:“‘0’还可以表示无穷多!”我很纳闷, 就问:“能解释一下吗, 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认真地回答说:“比如空气, 你看它没有吧, 是不是用‘0’表示?但是它其实很多很多, 所以‘0’表示无穷多。”这个学生的说法显然是错的, 但乍一听却容易把人绕进去。我思考了片刻说:“你很有思想。空气是气体, 虽然它看不见, 也摸不着, 但并不能说它没有, 没有空气我们怎么生存呢?它有很多很多呢, 很多当然就不能用‘0’来表示, 因此‘0’就不表示无穷多。但是你能善于动脑, 敢于思考, 积极发言, 老师还是要表扬你!”学生听了我的话, 高兴地坐下了, 其他同学也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 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思维高度一致, 应该允许他们大胆、创造性地思维, 哪怕思维错误, 也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去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 一方面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 另一方面, 同学在听的过程中, 也可以发现他思维的错误, 当小老师指出来;同时, 老师在听的过程中, 可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 做正确的引导。假如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草率地一口否定学生答案, 孩子的信心必然受到打击, 他和其他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做到思维敏捷、判断正确, 说理明确, 并且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要多加鼓励, 对其可取的地方及时给予肯定, 才能起到明理服人的效果, 赢得学生的信任, 同时也可使学生有成功的感觉, 提高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巧妙利用课本资源, 展示思维情趣

在这节课的最后, 我又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小猴摘桃”的图画讲数学故事, 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进去。于是学生开始讲故事了:“有一天, 小猴看到一棵桃树上挂着4个桃子, 小猴吃了2个, 树上还剩下2个桃子;小猴很馋, 又吃了1个, 这下树上剩下1个桃子了;小猴一不做, 二不休, 把最后一个也给吃了, 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 现在树上的桃子就用‘0’来表示。”

讲的同学一个个眉飞色舞, 活灵活现, 听的同学一个个聚精会神, 跃跃欲试, 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如此之高, 我干脆让学生在小组内讲演, 这下, 课堂像开了锅的水, 一下子沸腾起来, 每个小组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

教材能够选入课本, 肯定有它非常有价值的一面。但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本资源, 是很关键的。如果一开课让学生看图讲故事或老师讲故事给学生灌输, 学生对“0”的概念还一无所知的前提下, 显得很生硬, 那么放到结尾, 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0”的概念的时候来把儿时的故事重新讲演, 这种激情, 这种对知识运用的快感, 刺激了学生的兴趣, 使得课堂更加饱满, 学生激情高涨, 这与合理利用课本资源是分不开的。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5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异常繁荣的局面。但是,在热热闹闹的背后,让人担忧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不够。形式多,实效小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好如下的工作。一 抓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抓好课堂设计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浓浓的人文气息,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每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极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师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进行课堂设计,展开适当的教学活动。

三、抓重点句段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起到很大的作用。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四、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例如〈〈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三克镭〉〉,〈〈向命运挑战〉〉等一类的课文,学生从宋庆龄尊重劳动人民,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事业,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故事中,能结合现实中的人物,事例进行对比,评价,从而懂得要做一个尊重他人,大公无私,勇敢的面对生活,战胜困难的人。因此,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

五、努力激发学生情感

我们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释放学生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列·符·赞科夫认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相反,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这就说明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对学生的认识、思维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情感,有效催化学生思维,课堂教学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听得专心,说得由心,读得用心,写得贴心的特点,并且这一学习过程会让他们经久回味,难以忘怀,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充满激情,深入挖掘体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老师讲解提问,学生举手,获得准许后才能回答,而如果有学生未获得教师批准就脱口而出问题的答案,则被视为“插嘴”,被视为扰乱课堂纪律,甚至被视为是对教师的大不敬。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粗暴的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从发挥,不难想象,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能收获什么。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认清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学什么、怎么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其次,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以往的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及时反馈、点评,教师与学生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堂真正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成长。

七、适当引入多媒体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有泛滥成灾的趋势,甚至已经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在这些课堂中,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其实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有时候只是传统板书的替代品,这样的多媒体运用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提高了多少也值得怀疑。在课堂教学教具的选择中,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现在很多时候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的应用显然违反了这一原则。

但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有效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能够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语文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仅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明白,这个时候多媒体的运用一定是个不错选择。第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的注重形象和趣味,而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密度的训练,增加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应该突出强调它的交互性,而不只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固定的,学生只是被教师一步步的引入他预先设计好的“圈套”,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被课件牵着走,这个语文课堂就只有一个冷冰冰的语文课件,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这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悲哀吗?

教学信息反馈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篇6

观察学生情绪,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因为这是教师获得信息反馈的第一途径。教师通过学生的神态、表情以及动作等方面,可以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或者速度等,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效。

例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介绍了海伦的相关事迹,但是在体会海伦的坚强精神时,学生对海伦的生活经历以及内心感受体会得不是很到位。当教师提到生活在黑暗中行动不便时,有学生闭上了眼睛在座位上自己体验起来。学生这样的表现,让教师感到这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的好机会。于是,教师请一位学生扮演海伦,教师用布蒙住他的眼睛,让他从自己的座位走到讲台找到粉笔,然后在黑板上写上课文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学生不能帮助他。当他体会完整个过程之后,让他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说: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感到特别的无助,感觉时间非常的漫长,特别希望有人能提示或者搀扶一下。由于有了真实的体验,理解海伦的心理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最真实的,学到激动处会活跃,学到悲伤处会伤心,学到深刻处会沉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且掌握学生情绪带来的信息反馈,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并且及时调整教学预设,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质疑,适时点拨

在新课标中提倡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质疑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接体现他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因此,这样的信息反馈也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天鹅的顽强、奋不顾身的精神。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学生都被老天鹅“一马当先顽强破冰”的段落深深地感动了:“大家看到了老天鹅为了找到食物,用自己的身体砸在坚硬的冰面上,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这时,一个学生却提出来疑问:“在课文中将天鹅比喻成石头,合适吗?”教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思考,并且鼓励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比喻更能体现老天鹅的奋不顾身的勇气,所以是贴切的。正是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质疑适时点拨,才使整个教学收到了出乎意料的精彩。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证明学生真正融入文本,有了自己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贵的表现。教师要抓住学生质疑反馈回来的信息,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深入解读,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促进学生深刻解读文本,同时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练习就是很好的信息反馈的途径。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从而可以及时地攻缺补弱,保证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爱之链》一课时,在课文的最后写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整个文章在这就戛然而止,这时候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以后呢?还有什么故事发生了吗?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在课堂上安排了课堂小练笔:“同学们,请大家展开自己的想象,想一想乔依醒过来以后会怎么样呢?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样的续写,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这篇课文理解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不足,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文本的精髓,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课堂出现一次新的高潮。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或者是课后的作业,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在课堂上及时完成,教师从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攻缺补弱,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信息反馈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逐渐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周月红.信息反馈,引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效[J].小学教学参考.2013(4).

[2]吴佳佳.信息反馈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科技信息.2009(1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探讨 篇7

一、探讨新课改理念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以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促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和谐发展的学习阵地。这样,课改问题才能得到真真正正的解决。

二、明确教学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如《桂林山水》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秀丽。通过教学,我让学生从中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并通过桂林的水的静、清、绿,桂林的山的奇、秀、险,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以教材为本,吃透教材,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依据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备课,以课本为本,吃透教材,充分理解编写者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多想想学生需要学什么,然后运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让学生每节课都学得轻松,学有所得,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都运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吃透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方法,然后透过人物的描写感悟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才能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中感受人物某方面的品质。学生通过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掌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很轻松地完成了本单元的习作训练。

四、找准知识点,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一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心中要有数。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我们在备课时应该要考虑清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课堂实效。例如《白杨》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品质。在我们广西桂平市,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白杨树,课文把白杨树的精神与边疆的建设者联系起来,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在上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理清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扬白杨树和边疆建设者的精神,鼓励自己,不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只有找准知识要点,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五、优化教法,是课改的标志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实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我们在课堂上不要摆架子,要适当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获得更多的知识。

六、不断反思,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途径

反思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语文教学智慧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用研究的角度分析教学现象,从没有预设的精彩生成中总结经验,从失误的教学环节中总结教训,坚持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从而开辟高效的课堂教学创新之路。

总的来说,我们在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潜心探求新课程的精髓,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走过场。只有认真探究,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因材施教,多尝试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多研究学生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并努力建构知识体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实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上一篇:规划学校发展下一篇:机房综合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