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

2024-07-24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精选12篇)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 篇1

现代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见,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建立教育的创新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造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环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在语文教学中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启发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语文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后进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法传授,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

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只狡猾的老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这时,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为了让老山羊救它,想尽了办法博取老山羊的同情。大家想一想,狼会用哪些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讨论,提出独特的见解。进而,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狼究竟用了什么花招?得逞了没有?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花招的?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 篇2

作者:葛海婷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创新教育如何巧妙的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解现代教学含义、创设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引言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创新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养。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使其为语文学科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理解现代教学含义,渗透创新教育

现代“教学”的含义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文化、专业、心理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体制、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要顺利实现课程改革,致力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素质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没有创新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为此,教师定要有更新的创新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从思想上必须彻底根治以教师替代一切的陈旧模式。摆正各自的位置和角色,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同时,不断开放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心智应是开放的、自由的、不是压抑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

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法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学模式“八股”化,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没有落到实处,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法,渗透创新教育。(1)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内心体验的问题;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这些问题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牛顿有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瓦特有疑于水蒸汽顶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则是很好的例证。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鼓励学生质疑,那么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开发。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在讲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时,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导下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时,我又精心设计了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燕子,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说也会像小燕子一样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接着又问:那你还能帮小燕子再去一次菜园,看看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同这处?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争辩激烈,通过孩子们仔细观察与发现,他们还找到了冬瓜和茄子的花的形状、颜色、开花的样子不同、冬瓜的皮厚、茄子的皮薄、冬瓜的种子大、茄子的种子小等诸多不同之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而作为教师的我在为孩子们感到高兴的同时,更为学生的具有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而感到惊叹。

(2)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激发学生创新

通过猜测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研究活动出现质的飞跃。“伟大的发明都是由猜测得来的,换句话说,大都是凭创造性的直觉得来的(物理学家福克)”。实践表明,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发展孩子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例如:教完《智取生辰纲》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如果杨志没有失陷生辰纲,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什么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想 教师还可以利用作文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材中有大量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绝好范例。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比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内容讨论学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遇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话、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创新

想象力,马克思称之为“人类的高级属性”的一种,波德莱尔称之为“各种能力的皇后”。想象是一对翅膀。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超常的想象力,即我们常说的创新想象力,它是构成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新想象以联想为基础,但远高于联想,因为它需要通过想象创造新生形象,这对学生今后的创造活动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放飞学生想象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好教学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讲课用引导启发式,以启动学生的想象;布置作业,则以开拓学生的想象等,如我在教《乌鸦喝水》后,问学生:“乌鸦这种喝水方法好不好?”学生回答后又追问:“假如你是乌鸦,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的学生说:“用喝饮料的塑料管吸”,也有的说:“用空心茅草秆吸”。学过《曹冲称象》后,有的学生就主动提出:“曹冲的办法还不够好,石头搬上搬下很费力,干脆叫那些看称象的官员们代替石头,自己上船下船多好!”随着一个个方案的提出,学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想象的能力。更新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学手段的更新,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一直以来,我们教师授课凭的是一张利嘴,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时间久了,也就兴味索然。因此,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教育,必须更新教学手段。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语文教师尽快更新教学手段,掌握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让学生们走进多媒体教室,让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清晰的图画、美妙的音乐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我曾经与学生进行过课件制造比赛,师生同步制作一篇课文的课件,完成后交由学生挑选,优者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对此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纷纷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如我在教学《看电视》这篇课文时,在上课之初我觉得要想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家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这种情感是比较难的。谁知上课之初我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后自己质疑时,一个学生竟能准确地抓住“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怪”这一名时行提问,这时我感觉找到了突破点,我就对学生说:“就这一名话在小组内讨论,找到家人看电视的“奇怪”所在?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积极行动,在小组内一边找一边讨论。最后学生把奶奶、爸爸、我们看电视的“奇怪”定义为对家人的一种关爱。我顺势引导学生:“正因为有了这种爱,才有了家人看电视的奇怪,而这种奇怪是因为„„,正因为有了这种奇怪,所以家人才能„„,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向课文中的主人公学习对家人的这种„„。我留下了让学生思索与解答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见解,孩子们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回答,同是也明白了课文通过奇怪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一堂很平淡的语文课因注入了创新的方法,调动了学生新的思想意识,同时也给我以后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启发。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欲和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辟蹊径的做法,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的头脑中会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二、鼓励创新,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教学中,运用”同中求异“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我在执教《称象》一文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如此种种,比如,读了《乌鸦喝水》问学生:乌鸦还会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孩子们们讨论积极,还想出了其它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把瓶子放倒喝、可以找一根吸管喝等”。但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却说:“乌鸦就算了是放进了小石子,也有可能还是喝不到水”。他的话音刚落,其它孩子就轰堂大笑,刚才的那位学生则涨红了脸,就连我心里也是紧张了一下。但我想他这样说肯定有自己的道理,所以就让其它的学生安静下来,听他说说自己的理由。这位学生说:“我回家做了实验,如果瓶子里的水少于三分之二时,就是把石头放进去乌鸦也喝不到水”。听了这位学生的的话其它孩子也陷入了沉思中,我灵机一动找来刚才做试验的器材,让那位学生上台给大家演示了他自己的实验,结果就像他说的那样,这时其它的学生出给予他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脸上稚嫩的笑容,我也为他对于学习的执著而感动。通过创新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不但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中种下创新学习的种子。

在创新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逆向思维,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学习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这同时也体现了“狐”的聪明而“虎”的愚蠢。由此可见,语文创新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可以是随处可见,就看我们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让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创新思维个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地球爷爷的话刚说完,从树上又落下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地心引力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所在。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地心引力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在那些方面?如果没有地心引力的作用,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在什么地方才不会有地心引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想象,去查找资料。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丰碑》一文写到当将军得知冻死就是他要找的军需处长时,将军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其它的就没有再进行描述?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 ”空白“,让学生想象这个军礼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伟大和将军对他的敬佩之情,而这个创新点则更多的要学生结合课文去寻找,发现。

在语文学习中,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可以有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例如在学习一年级课文《做井观天》后,有这样一个课后问题,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后,会说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它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在其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了青蛙会向小鸟道歉、或者会感叹天的无边无际、更或者会羞愧地再跳到井里等。答案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都是孩子们自己思维的体现。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如一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兰兰过桥》,课文中通过兰兰过的桥给我们展示了兰兰的爷爷设计的几中新形的桥。在学习完课文后,我针对课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桥梁设计师,你会给大家设计什么样的桥呢?带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回家设计桥梁图形,并在第二天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桥。虽然有些画画的并不美,有些想法也很幼稚,但其中涌动的是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和他们这个年龄对末来桥的一些想象。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举隅 篇3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就集中体现为创新。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呢?

一、教材创新

教材是静止的,我们完全可以对它进行灵活处理、巧妙创新。

1.改编课文。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很像于勒时,他们会怎么样。学生改好后,我选择一两篇好的替换原文,然后我们再重新学习课文,不同的是,这一遍让学生做老师。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必须由师生共同完成,但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具体操作以学生为主。

2.删除情节。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课文,在分析课文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自主探究的题目:若删掉文章的首尾两端,也很完整,这样做好不好?说说理由。我给了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课堂上学生积极探讨,这样枯燥无味的课文变活了,从而使学生明确了本文的主题。

由此看来,对教材的灵活处理,既可以充分展示原作的魅力,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潜能,还可以使教材增值。

二、教法创新

教师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认知融会贯通。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在第一课时,我先请学生听音乐,我选的是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在音乐放完后,我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体会音乐中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中心有何相通之处,然后让学生回答。之后,我又放了一遍音乐,并在音乐声中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最后,学生品味,随着音乐朗读课文。这种教法的创新,主要是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巧妙的、科学的、能动性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创新

学习实践中有许多经验可以提炼归纳成为语文学习方法。现代文阅读,可以说是学生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在历次考试中,学生往往对现代文阅读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学生望而生畏,考试时干脆跳过现代文阅读,使得现代文阅读题得分普遍很低。基于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创造了一种新的现代文阅读学习方法——“三步阅读法”。具体来说,“三步阅读法”是:第一步,速读,抓关键词语;第二步,慢读,抓中心内容;第三步,精读,结合题目。这种方法快捷、高效,适用于考试答题。当然,与平时的严格训练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在课堂上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他们都感到很新奇。在以后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我还把它作为学法指导刻意渗透到练习中,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慢慢学会了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有一点必须明确,学法的创新,一定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其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只能作为“导演”,萬不可走上“舞台”,越俎代庖。

诚然,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还有很多方面。但我认为,做到使学生收获大,得益多,进而对语文课产生浓厚兴趣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自主创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4

一、自主、创新学习概念的理解

自主学习, 就是学生自己做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不听命于或依赖于他人的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完全摆脱教师, 适当引导而不是追求绝对自主。另一方面,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针对当前的学习任务, 根据所学内容, 进行自主选择, 自主决策、自主执行、自主评价、自我调控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学习是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 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创新学习是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周围环境, 通过自我想象和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 并转化为素质的过程。

二、语文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 用好学案, 自主预习。

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 根据本班级实际情况, 定好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备教材、备学生, 写好学案, 写好学法指导。学生根据学案中的目标、重点, 借助于工具书, 自主预习, 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 记录下发现的问题和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以便课堂及时质疑。

2. 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只有在学案的指导下, 学生才能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也只有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 学生才能自主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 学生才能有所创新。

3. 分组讨论, 启发点拨。

打破传统, 能让学生想的一定要让学生想, 能让学生讲的一定要让学生讲, 能让学生做的一定让学生做。学生的讨论可以分三步:第一, 学生单独自主思考;第二, 四人小组讨论;第三, 大组讨论。在讨论时, 教师可以参与到某一组讨论、可以适当提示、点拨、暗示、倡导合作式学习, 讨论要注重过程、不能只注重结果。

4. 分层练习, 及时反馈。

针对课堂上的内容, 可以设计分层练习。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保证好的、差的、中等的都有较高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

5. 搞好写作, 互评互议。

课堂中写作是语文实践能力, 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 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有目的写作, 在写作时, 要注重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可以仿写、改写、续写等, 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学生评议,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

三、自主创新学习的培养方法

1. 自主学习培养的方法。

(1) 确立主体, 激发兴趣。我在语文课堂中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第一, 放低起点, 增强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二, 增强趣味性。为了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势必要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我开展了许多小活动, 如:成语接龙、幽默时光、火花集、班级花絮、名著导读、名联趣事, 活跃了课堂气氛。

(2) 转变角色、创设情趣。教师应由教育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由管理者像引导者转变。教学应由重知识的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的, 由统一要求向重独立见解转变。学生由他主向自主转变,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友好和睦相处, 形成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在这种平等、民主、愉快的交流中, 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3) 关注全体, 注意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 可采用分层教学、分组教学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抓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 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成为学习成员, 与学生广泛交流, 引导学生交往互动, 从而形成个体之间, 个体与群体之间, 人人参与学习的主动局面。

2. 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 联想与想象。创新是建立在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的, 联想与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是要以最大限度, 尽最大可能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其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仿写、续写、改写。比如我在教《春》时, 就针对文章第四节, 写春花图时, 把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有机结合, 同时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刻画出色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我要求学生运用以上技法的一点或几点写一段“你喜欢的季节”。

(2) 求异与求新。教师要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加强其求异思维能力。有时在正常状况下百思不得其解, 可以运用相反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法拉第电磁感应等等都是运用逆向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 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记得有一次我布置学生课堂练笔:以粉笔为题写一篇短文。多数学生都是写粉笔的奉献精神, 进而歌颂具有这种奉献精神的人。可是有一位学生另辟蹊径, 其中有句话:无尘粉笔是“道是无尘却有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节课要吸进多少微尘?对教师身体多么有害, 我要设计一种绿色环保粉笔, 让教师领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3) 怀疑与质疑。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没有怀疑就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 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

(4) 拓展和延伸。语文教学不能只为了教而教, 学生也不能为了学而学, 只有教师授之以渔, 教给方法, 学生才能终生受益, 教师不能只教而不创。首先, 教师要用好教材, 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同时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与沟通。记得我教《两小儿辩日》时, 讲到孔子不能决也, 有位学生问我:老师, 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什么时候离我们远呢?我没有回答, 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下课后有的学生找地理老师, 有的去了图书室。后来, 学生都找到了答案, 我想学生找到的第一手资料, 远比我告诉答案要好得多。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篇5

长沙市岳麓区雨敞坪镇嵇山中学

姜华

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聪明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遍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计;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中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项互动创新性语文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一).以教为重心慢慢转移到以学生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到学,从传授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队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质擬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手,动口,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形式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也可以打上六七十分。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感,喜爱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为应试作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下老师的口才,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多 教育家卡尔罗杰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中获得的,学生根负责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由此可见,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中得到的。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的读写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被动的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到主观努力,效果也不尽人意。近几年来,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作了一些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阅读的方法;背诵习惯自学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着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为了作文,做文章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给学生提供读物:每教一个班级,我都会在教室后面放一个书柜,一边是鼓励学生自己从家里拿来的书,一边是我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书。这样学生既有书可读,又省去了很多麻烦。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给学生读那些书,要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选择适合他们读的作文、童话、寓言、科幻等。以扩展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决不让那些有害的书籍接触他们;给学生指导读书方法:不认识的字要点,不认识的词语要圈,优美的语句要划,好的文章有感觉要记,就要下气力培养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

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背诵习惯

有一名学生名叫张名,他能在一早上30分钟时间内背诵三篇课文,达到10页之多,这对常人来说只能匆匆读几遍,而他却能做到只字不漏。像这样的学生,在班中有很多。“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要有超强的记忆力也绝非一日之功。

要想使学生熟记于心,背诵的方法不胜枚举:逐句法、分段法、综合法、时空法、人物法、情境法、情节法、延伸法、对比法、问题法、提纲法、歌诀法、分合法、关系法、循环记忆法、睡前记忆法……各种方法我总给同学们分析讲解,根据不同的课文举例演示,使学生在遇到不同的课文时就会选择合适的背诵方式,而绝不是千篇一律。只要给他们规定了背诵任务,他们总是能很快的完成。背诵也许是提高记忆力的最笨办法,但千百年来却成就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旷世奇才。我从辅导学生背诵,循序渐进,许多学生已有了超常的记忆力,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上常常做到事倍功半,从而节省了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上教学、网上答疑,没有网上找不到的题型,没有网络处理不了的问题。网上学习已不是时尚,而是一种最方便,最快捷的学习工具。可以预见十年后:教师将成为主力军,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则更偏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学教师将会减少过半,有的只是辅导教师和生活教师及德育活动教师。那滔滔不绝的演讲声将辉煌不再;高中和大学又会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只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将很少看到教师的身影。也许这是危言耸听,但高速发展的时代将证明一切皆有可能。未来的教育将显得异乎重要,教师将承担起更多的任务。从开始起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显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因为无论是预习、复习,还是施问、回答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可贯穿这一原则。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我们在组织教学中要把分层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力求量体裁衣,一把钥匙開一把锁。实行因材施教,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和分组教学甚至个别教学相结合。在人数较多、两极分化严重的班级,按成绩编组,班级授课和分组复式教学有机结合颇为恰当。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或上中、下两个组。分组复式教学,便于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基本功训练内容;分组复式教学,动静搭配,有利于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和动笔机会,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并获得成功。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社会的巨变已初露端倪。新世纪的教师要做一名在21世纪的土壤中培养健康花朵的园丁,就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祟高的敬业精神为躯干,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智能品质作四肢,精心呵护株株幼苗,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祖国蔚蓝的天空。愿新世纪的教师们努力塑造自己,为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冬.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探析[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5(10) .

[2] 李玲.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赤子(上中旬). 2015(20) .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 篇7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的科目, 学好语文对学生终生发展起着极有利的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语文天地中尽情遨游,就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奋斗目标。然而,当下学生学习任务重,信息量大,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精力极为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将目光投向“创新”,以“新”增效。

在教学中,我尝试各种方法使课堂教学“风景独好”,究竟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呢? 对此,我有如下想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个别对待学生

一节一节的语文课看似相对独立,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本的安排具有单元系统性,有其单元目标,整个初中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文本前, 整体把握学期、单元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宏观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创新教学。比如:名著推荐阅读,初中阶段有六篇推荐篇目,若不统筹安排,靠几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学生则绝对不能完全掌握。所以制订学期计划时,我筹划将阅读名著贯穿整个学期中,并定期利用课前五分钟请学生讲解故事,这一举措目的在于:一是督促学生阅读名著;二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三是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时,如何设置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手段和运用何种语言方式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 从学生个性出发, 有的放矢,“启发”之中实施创新思想,使学生学有所得。总之,实施教学时要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二、力求自出心裁,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课时的目标、教学重难点,每个环节都力求自出心裁,使学生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从一节课的导入开始实施创新, 有些老师喜欢很简洁的直接导入,倒也省事、省时,但我总觉得一开始“吊人胃口”式的导入似乎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起来势必事半功倍。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在教学时这样导入: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一切都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面对如此美景,不由得让人想起描绘月光的古代文人墨客。古有一人:他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 小人中伤 下狱 ,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 ,见尽了人 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将苏轼的有关诗句串联起来,描述他的概况,同时点出文章的写作背景,信息量大,在揣摩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大增,比一比、赛一赛,谁最先知道是谁,谁最博学。在对照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效率极高,在积累信息的同时,答案的得出毫无疑问地让学生自信满满,带着这样积极的心态,学习文章显然是高效的。

另外,课堂提问如果过于直白,便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追求课堂提问的无痕化,换“直问”为“曲问”、“活问”,于无形中,在和学生交谈、质疑、辩论中,一步步引申问题、解决问题。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 解释“孀妻、 遗男”两个词语时 , 问学生 : “这个孩子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 ”这样的“巧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欣起了课堂的高潮。可见课堂上的发问是富有艺术性的。再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提问学生:你有理解词意和句意的困难吗?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想学的知识。学生很有可能提到“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一诗句。对于“沉塘坳”一词,引发学生对“沉”字的词性的探讨,在同学们的各方争论之下,越辩越明,最终认为形容词比较妥帖,它与“长林梢”中“长 ”对应 ,另外如果 作为动词 ,解释为“飘转”,那它“飘转”在浅水塘里也不现实。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攻破了一个理解上的难点,而且调动了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多角度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现实意义。例如:教学《马说》时,学生认识到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那么, 当今社会应该持怎样的人才观? ”学生很自然地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有的认为:要有伯乐的发现;有的认为靠自己把握,甚至要毛遂自荐;还有的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这样唯才是用的社会,有才必有用武之地。

因此,要在一节语文课上有所创新,就要在各个环节中用心设置问题,做到凡问必有所获,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接受得乐。

三、语言妙趣横生,吸引学生注意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需的,首先语文教师本身的语言要生动、幽默、具有启发性。试想在一节语文课上,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就必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启迪了学生思路,增强了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他们的注意力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课堂上为了引起学生重视,一些教师会语气平平地说“注意……”之类的言语,有的甚至呵斥、挖苦,然而效果平平。其实这时我们应用艺术的、灵动的和智慧的语言,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如教学《绿》时,讲到梅雨潭的美时,我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引发学生说说对梅雨潭的印象。事实证明,教师丰富的语言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幽默、含蓄的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平时授课中我力求语言幽默风趣。教学有关《四季———春天》系列作文时,我让学生描述春天,有一学生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后来的课堂一直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 篇8

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突破能力、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自由氛围重视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一个个性格各异、富有个性和特长的真善美的人, 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自由的空间和心理安全的氛围。因为创造性的灵感总是在主体迷恋、执著、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 自由是创造的温床, 在时常提防批评受猜疑的环境中, 张开想象的翅膀, 开展创造性的思维。

如近年来颇受欢迎的课题讨论教学法, 它突破了传统教学, 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变信息单向传递为主体化传递, 带来教学效果的优化;课堂讨论又会使各种思想发生碰撞, 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 并使师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程序和谐共振。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中, 应把学生视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突出师生互动, 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观念, 把自己视作“导演”, 由原先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 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 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 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 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 让课堂中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 主动去表演, 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尝试实践, 摸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 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 以免挫伤被否定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 教师也不要在学生的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出面代理, 而要适当的鼓励、启发、引导, 让学生品味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拓展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就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 变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 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 篇9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多做比较、多归纳。”叶圣陶先生这一段话把比较提到了最紧要的位置。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对比阅读,弄清异同点,以此来实现教学目的。

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我引入了一篇现代托物言志的美文《荷花辞》。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了解了“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所托之物为所言之志服务,所言之志决定对所托之物的描写的侧重点。《荷花辞》中赞美了荷花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在描写荷花的过程中,写到了荷花的“于人但求有益,于地不求丰瘠”和荷花的“忘我奉献精神”;而《爱莲说》是为了突出莲的君子之质,所以在描绘莲时抓住了莲的高洁、正直、正气的气质。这指导于写作实践,避免了学生描写中易犯的面面俱到的弊病。同时,一比较,学生明白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道理。

可见,比较阅读教学法是语文结合思维训练的方法。用好比较阅读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开阔视野、引发创造性思维都是不无好处的。

二、绘画解说式教学法

小孩从小喜爱看图画,所以家长或老师们往往利用图画来教他们认字,也利用图画来教他们识别各种动植物,这比单纯地讲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了中学,语文教和学的主要桥梁是文字,老师一般不再重视用绘画解说来教学。其实,图画有着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感性等特点,不管是对于什么年龄的人,图画总是最易被接受。我在课堂教学中,几次采用绘画解说式教学法,学生反应很活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在教古诗时,我较注重引导学生把理解诗句落实到画面上,在绘画中想象整个情境,体会诗人的心情。

总之,绘画解说式教学法,就科学性而言,从文字中提炼信息,可帮助理解;就艺术性而言,借助画面,引发兴趣,相机启发,适当点拨,教法灵活。这种教学法把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参与情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在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表现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一条道路。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创设参与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发现分角色朗读、自排自演课堂剧、讨论是创设参与情境行之有效的手段。

课文《羚羊木雕》讲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的行为参与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进入书中的人物世界,而不再是旁观者了。分角色读完,我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我”值得同情吗?为什么?父母的做法对不对?如果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希望父母怎样做?由于行为的参与和情感的参与,学生思维也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故事。在课前我让语文课代表组成剧组,包括编剧、导演和演员。新颖的形式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课代表的组织下,编剧把课文改编成了剧本,导演和演员认真看剧本,自排自演起来。在完全放手的情况下,学生到上课很出色的表演了这出剧。演完后,学生谈观后感。我发现,学生已把课文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在参与中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可见,参与情境的创设可以起到创新思维的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才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教师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结合,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能在视觉、听觉上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在教师群体中率先采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青年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在教学中较多的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觉得颇有收益。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爱莲说》的课堂教学。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作者借莲的美好形象表现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课文对莲的形象的描绘是这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具有美好的形象,学生借助生活的经验可以理解,但一般不会很强烈。我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多幅莲的照片: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配一幅淡雅的莲花图;“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配图则突出莲的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照片显得有点虚,笼罩着莲花的一层朦胧感似乎是莲远播的香气。“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是配以一幅莲花的全景图。结合图片,翻译文字,体会意蕴,水到渠成。学生真正被莲的形象所吸引,也被莲的君子气质所吸引。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文,在意境中审美,在兴趣中生情。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精神探析 篇10

一、提高教师素质,引进“活水”

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思想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传统教学的中心。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很少接触外界新的事物。在课堂上,问题的答案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和导演。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育,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总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框架里学习和思考。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思维比较迟钝,一切靠教师来指挥和点拨,不会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创新的火花很难激发出来。所以,为了让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引疑激趣,诱发创新。有了深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一个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决定着他学业的好坏,决定着他未来的人生。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时刻注重从教学内容本身发掘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去探索知识。好奇心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学生如果对某些问题有了兴趣,有了疑问,就会想知道答案。这时,如果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 学生的求知兴趣就会迅速消失。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惰性,缺少学习主动性,事事依赖教师。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非常有害的。正确的做法应该这样:教师先“扶”着学生走一段,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果断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摸索。在摸索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也会遇到惊喜。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创新的意识越来越浓。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去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教出新意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化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创新教学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秒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等等,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欣赏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段描写,但要从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究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创设思维情境。教师要适当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作者是如何刻画“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橘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篇11

一、重视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契机,创造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事,因人而异,但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应把握好一堂课的导入。平平淡淡,僵化无味的导入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而巧妙灵活的导入,会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就舍弃了过去那种以介绍作者背景为主的导入,而是提出几个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样的危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生活哲理?这一连串的问题会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学生听到这儿,纷纷打开书,浏览起来,学习兴趣自然被激活了。

二、创设宽松氛围,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收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项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上《宋定伯捉鬼》时,我让同学们评论,大胆质疑。有同学说:“尽管这篇文章的课前提示中说表达的是人的智能怎样战胜鬼,但我认为课文反映的这个鬼是个很老实的很善良的鬼,既没有伤害人的行为,却被人所骗,将人背了一路,没想到造人暗算,被弄死,卖掉,我觉得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这个鬼诚实磊落。”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三、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小组讨论学习为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开发的小群体中,可以自由的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争辩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息对话,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困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出和帮助。这种小组合作交流的开放的学习过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发了不拘一格的认识结果。

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了创新兴趣还不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必须依靠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效,创新的思维方式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展、巩固和完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对于议论文,就可以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遇到《皇帝的新装》、《人生寓言》、《故乡》、《变色龙》等课文时,就可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表演。如教《皇帝的新装》,可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2-3个表演小组,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皇帝、老大臣、内臣、骗子、群众、小孩等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台词,自己找感觉,自己设计动作,自己制造道具。在精心准备之后,上课时由各小组依次表演。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骗子如何给皇帝穿衣服,皇帝如何扭着腰照镜子,内臣如何在后边拖着并不存在的衣裙等一系列情节表演得令人捧腹,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种授课方式较传统做法而言费时费力,但效果却以一当十,因为它把创新的空间留给了学生,使其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谈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篇12

一、标题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眉目, 是进入语文的窗口, 以恰当的方式展示题目, 无疑会给学生们耳目一新之感, 更重要的是可以设置悬念, 激活思维。比如, 在讲授朱自清《背影》这节课时, 由于作者是通过截取法 (提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 抓住了背影这一事物最感人、最精彩、最能反映亲情的闪光瞬间, 表达了父子情深的主题思想。那么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截取法的作用, 我在板书时故意把题目写成了《父爱》, 从而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让学生质疑、比较、鉴别、品味原标题对于表达父爱的妙处。同样在讲授《父母的心》一文时, 我灵机一动, 把标题中的心字换成用红色粉笔勾绘成的“誙”形图案。在学生们啧啧称奇的感叹声中留下新的悬念, 标题为何立为“父母的心”?父母的心究竟是何形状呢?为何有“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说法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达到了启迪智慧, 感情悟理的作用。总之在设置标题时, 我常常打破常规, 独树一帜, 采取诸如:“换题法”“绘图法”“加着重号法”等等。在看似不经意间却加深了学生们思维的活力与深度, 从而品味出有用的信息。

二、导语创新

导语是顺利进入课堂的切入点, 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点。正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样, 好的导语设计也是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从而顺利摘取智慧果实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切莫固守成规, 一成不变或干脆漠视导语的作用。当然在设计导语时, 也要根据不同题材和体裁, 不同内容和情景,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地用不同方式来精心设计导语, 从而达到激情、激趣, 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作用。比如, 在讲授《美丽的西双版纳》时, 我先播放一段颇有云南地域和民族风情的地方歌曲。让那轻快、悠扬、抒情味道颇浓的葫芦丝旋律回荡在学生纯真的心田, 首先在学生们脑海中就形成了令人神往, 浮想联翩的西双版纳的迷人景观来。又比如, 在讲述《人琴俱亡》这一课时, 我先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典故。让学生们了解一段至真至纯高雅脱俗的友情故事来。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更增加了一种审美的感知力, 认识了除亲情之外还有一种叫友情的东西也扎根于人们的心底。当然了, 关于导语的设置方式可谓举不胜举。诸如:故事导入, 音乐导入, 图文实物导入, 调查提问法导入, 设置悬念导入;等等。总之目的只有一个, 即激发兴趣, 引导思维, 拓展视野, 有所感悟。

三、课堂创新

课堂是学生们求知长技的主阵地, 这一环节如何开展和实施尤为重要。由于语文属于文科教育的范畴, 而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 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改变那种长期的教师中心, 课堂中心, 教学中心形成的教师权威, 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让课堂回归社会, 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善于挖掘文本资源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在这里教师的提问方式可以创造性地改变, 比如, 用激将法、鼓励法、竞争法来激活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并且根据不同体裁专门设置诸如名家质疑、美点质疑、焦点访谈等栏目, 引导学生多层次、开放式思考问题, 多角度立意, 多方面选材, 多形式表达, 从而落实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板书创新

板书和导语一样, 也是课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合理化的板书设计无疑能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清晰化, 更能加深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印痕, 更便于学生更好地归纳、整理、总结、理解、消化和存储。在板书方面, 可采用绘图法、结构法、线索法、概括法等来展现。比如, 在讲授《枣核》一课时, 我就用线索来构建板书设计:索枣核 (用途蹊跷) ———见枣核 (如获至宝) ———释枣核 (为解乡愁) ———议枣核 (民族之情) 。这样用几个富于表现力的动词来回替换, 板书简洁形象, 易懂易记, 线索突出, 网络分明。

五、作业创新

对学生来说做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迁移运用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反馈和检验学生是否顺利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尺度。因为每个学生基础知识及个性特征的差异, 导致其理解力和接受力的差异。所以同一道题每个学生是不大可能整齐划一地顺利完成的。基于这事实上的个性差异, 在布置作业时, 我选择新的方式, 犹如地理中分层设色地形图一样,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为不同层次, 然后依次设置适合不同“口味”的学生习题。这样就防止了营养失衡, 从而也解决了那种优等生吃不饱, 一般生吃不好, 后进生吃不消的问题。比如, 同样是概括文章中心, 能力强的学生可尝试用对联形式加以精炼概括,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现中心即可。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最直观、最有效的一把尺子, 在设计写作练习时, 要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 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叙, 有理可议。写作练习题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 并渗透人格素养的培养。作文命题要有唤醒记忆, 认识生活, 想象未来的作用。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可以采取合作法创新, 与父母合作, 与同学合作, 与教师评比竞争等方式。

上一篇:时间节点选择下一篇:常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