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精选4篇)
3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 篇1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
衢州市实验学校 胡晓燕
内容摘要:反思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那股令人担忧的暗潮依旧在涌动:激情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背后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解读。笔者认为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活”得有“品位”,应在保持原有创新激情的同时,关注课堂的某些细节,即“倾听”、“评点”、“异声”,让自己的课堂更显美丽灵动!
关键词:倾听
评点
异声
反思新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新的教学理念铺天盖地而来,语文教师们仿佛一下子从“山穷水尽”到了“柳暗花明”,带着满腔热情加入到课改的队伍。语文课堂多了几分生动和“喧嚣”,许多人为之欢呼雀跃。然而,如今反思新课程,我们依旧会感受到那股让人担忧的暗流在涌动:课堂中为追求“新”而遗弃文本,引进的大量课外材料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少了琅琅的读书声和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课堂装点得五彩缤纷,却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鼓励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却是只要学生开口讲话,就全予以肯定„„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激情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背后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肤浅解读。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拓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也需要尊重学生,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外探寻“新解”的尝试,但是同样也需要教师时刻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美丽细节,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呈现“活”而不“乱”,“活”而不失“品位”的局面。
美丽细节一:“倾听”。
“倾听”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①“细心地聆听”,即“用心地听”。用在学习上,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丹尼斯
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说过:②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讲课就开始了。创意教学认为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应该说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学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无不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心听讲。可是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中,我们看见的是教师在尽量回避“用心听讲”的字眼,于是乎热闹的课堂结束后,留给学生的东西却实在少之甚少。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里强调的“倾听”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倾听,即学生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提问讲解,教师也要倾听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教师提问之声还未结束,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可是回答却牛头不对马嘴;某个学生已经在回答问题了,边上却还有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教师如果一味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只关注举手的同学,课堂就会只呈现热闹的表象而缺乏深度,学生的倾听的能力也会因此而下降。其实,“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一种品质。听的能力强,就能抓住说话人的要点,有效地吸收营养,很快地优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你的提问,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果没有不妨停下讲课,作适当的提醒,让学生再听一次问题,再听一遍同学的见解,也许这几分钟的倾听,会带给你精彩发言,也许就这几分钟的倾听,就是你这堂课的亮点所在。
我们也不难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只顾着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没有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似乎只停留再教师与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管他对与错,只要我的课堂能顺利进行下去就行。这样的课堂缺乏的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课堂是架空在肤浅的“对话”之上。笔者也有过这样的深刻体验: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上,因为紧张而全然不顾倾听学生的发言质量,一味地肯定,以致于学生发言中把柳宗元与陶渊明混为一谈,也没有发现。结果可想而知。相反,前不久在市“教改之星”评比中,郑良仙老师的《武陵春》一课,令人记忆犹新。在那节课上,郑老师非常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可以说不急不躁。当学生说了一次见解后,她听出这位学生还有能力说得更好,就鼓励他再说一次,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自信心大增,她的课堂也因此美丽无比。
美丽的课堂需要教师关注“倾听”这一美丽的细节。师生互相倾听的和谐画面,无疑会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
美丽细节二:“评点”。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刻刻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灵动。时常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被学生的见解所震撼,让我们感受到正确有效的引导,有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一切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往往为教师的评点而汗颜:“你真聪明!”“真棒!”“太好了!”课堂上充斥的是常常是这些流于表象的过分热情的表扬式评点,而缺少让学生知道自己所以被称赞的实质性评点。
试想,如果课堂中教师一直忽视自己的“评点”这个细节,会给学生造成多不利的影响。他们无法分辨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却还为自己偏离文本的见解而沾沾自喜。他们在教师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的热情式评点下,会失去面对“你错了”的勇气,而现实生活怎么可能得到的都是褒扬呢?学生将来走出校园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呢?
当然,笔者并不全盘否定上述教师的评点,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需要适当的鼓励来增强自信心,只是这种一味迁就式的评点用得多了,就失去了他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评点很难预设,都是在动态的课堂中生成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活课堂交流时,倘若没有认真倾听,就无法在瞬间抓住学生说话的关键点,评点就自然会用通用的表扬式,其实教师的点评对个性化的精彩发言是否被其他同学所接受至关重要。仍以郑老师的课堂为例,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武陵春》后,如果郑老师的点评仅仅是“你读得很好!”那么朗读的学生会认为他的朗读并不怎样,其余学生也会对该生的朗读不以为然。他读得好,到底好在那儿呢?郑老师此时面带欣赏之意,说:“你读得真好!你在‘载不动’三字之后的停顿处理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愁思。我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报告厅里响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可以肯定那位朗读的学生以后会读得更好。
朗读评点如此。其他方面的评点也一样,教师抓住学生说话的根本点后,精确地说出合理的内核,剥离出不够到位或有错误的地方,那才是评点的魅力所在。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自己的评点,让学生明确自己之所以被赏或不被赏的理由,这样会使自己的课堂更美丽!
美丽细节三:异声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非预设性很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照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一路顺畅地与学生合作下来,中途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一部分学生的意见都会令教师相当满意,突然一位学生的见解打破了老师原先的教学思路,并且该生的意见引起其他学生的哗然一片。此时,教师是予以关注,正确引导还是断然否定亦或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呢?
笔者暂且把课堂中这类学生的见解称之为课堂中的“异声”,即与众不同的声音。其实不难发现,这类学生往往思维特别活跃,他们想人之所没想,喜欢另辟蹊径,但是有时会有失偏颇。虽然这“异声”有时会置教师于被动的地位,使之措手不及甚至难堪,但教师应关注这美丽的细节。因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学生精彩的个性化见解因此而迸发,往往就是这些“异声”。只是教师应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
笔者在教授《小石谭记》一课时就遇到了“异声”。课堂中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柳宗元的孤独与悲凉之情后,笔者用“千古文人伤心梦——诗意的语言,失意的人生”收束全文,自觉水到渠成时,却不料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完全可以删去,这样更能突出作者孤独失意的感情,并且给人一种留有余味之感。”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此时倘若避重就轻,忽视这“异声”,势必挫伤该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使其余学生信服。于是笔者接纳了该生的感受和声音,请其余学生共同讨论。有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有思想,他说:“前文写道‘寂寥无人’,应该说空无一人,可是真的无人吗?明明有同游者这许多人呀,我认为是柳宗元的内心孤独寂寞让他眼中只有小石谭的凄美景色。所以我认为最后一段有必要写。”我们无法考证柳宗元写最后一段的意图,或许这是古人写记时的一种惯用手法,但是学生能深入文本去探究,说出这样有见地的见解,确实令人惊喜。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异声”,可以立即接纳并引导之,但有时遇到一些有失偏颇的“声音”,教师可以先接纳,然后作缓处理。曾经看过一节《威尼斯商人》的课堂实录。当教师请学生说说夏洛克的性格特征时,有学生说“贪婪”“吝啬”“冷酷无情”,可有一位学生却说“可怜”。她的理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学生一片哗然。教师在措手不及之下接纳了这“异声”,但没有马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而是作了缓处理。请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而教师本人却在脑海中搜集可以恰当引导学生的材料。过后教师用“98抗洪抢险的事例”、“05年防治‘非典’的事迹”为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思想的错误。笔者为这位教师的勇敢、机敏而拍案叫绝!笔者认为课堂中这种“异声”尤为美丽,教师更应关注这一细节。尤其是情感思想方面的问题,更要耐心、细心地予以指正,为学生指路导航。也许正因为这,你会为学生所信服。“细节决定成败。”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更灵动美丽,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关注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益群《教师课堂点评方法浅谈》《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2期 语文报社出版 P38 [2]宋继昌《正确处理课堂中学生的另一种声音》《语文教学通讯》
2007第2期
语文报社出版
P15 [3]巢宋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4]江国军《莫让语文淹没在浮躁中 》
《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总第278期
语文杂志出版社
P21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 1031页,商书印书馆出版。②摘自纪勇的《学会倾听》《语文教学之友》P19 2002年第7期 语文杂志出版社
3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 篇2
关键词:关注细节,有效教学,落实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界人士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做到课前有充足的准备, 课上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 还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一.关注学生, 增加关注细节教学的成功指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语言水平等等因素, 充分考虑学生在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设想出几种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的方法, 这样, 教师才会在课堂上运用自如。如在《牧童与画师》一课中, 老师也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幅画, 突然发问“老师画得怎么样?”说画得好的学生没几个, 挑刺的倒是不少, 完全在意料之外。面对这一意外, 如果教师手足无措, 草草地收场, 也就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了。如果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到有备无患, 就能处理好这一语言运用的关键性细节, 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达到让课堂呈现出精彩的预想效果, 使有效课堂得到落实。
二.发挥特长, 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细节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关键性细节中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特长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把课堂推向高潮。教师善于运用自己富有表现力的特长, 如朗读, 板书, 绘画等, 在关键性细节设计时充分彰显自身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 把文章的主旨意蕴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如对于《万里长城》一课, 为了让学生加深民族自豪感, 擅长朗读的教师可发挥自己的特长, 配乐深情地解说一段长城视频: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 这就是雄伟壮观、气吞山河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 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排比句的应用, 给学生带来极强的震撼。教师关注自身能力细节的体现, 使有效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三.精心备课, 对关键性细节做到有预设。
在备课中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发现关键之处, 并以此为基础, 从关键性细节突破, “小孔窥豹”, 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如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第七册的选学课文《真实的高度》写了法国大作家小仲马拒绝父亲的帮助, 凭借自己的努力, 坚持不懈地创作, 最终完成了作品《茶花女》, 获得文学上的成就的故事。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作者分别选择小仲马的语言、行动、神态各一处精心刻画的深刻用意。如果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领会到这些细节描写, 无疑是“有效”的、“高效”的。
四.关注细节, 创设模拟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 是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 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引起学生情感体验,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常常需要有情景教学的组织实施,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 教师常常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 经历的现实情况, 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 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 形象的比喻等, 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 以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要提高教学效率, 就必须注重对细节的科学处理。教师只有不断锤炼内功, 锤炼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 从“小”处出发, 以细节入手, 让课堂在预设中、在随机推进中展现出别样的精彩, 从而在最大空间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柏灵.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从《再见了, 亲人》一课的教学说起[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2) .
[2]李润琴.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01) .
关注语文教学中的细节 篇3
一、关注学习习惯培养中的细节
1.培养学生认真预习,仔细读书的习惯
下面是于老师在讲授《梅兰芳学艺》一文的教学环节:
师:我看看同学们的课文,看看你们预习的课文怎么样?
师:检查同学们预习后的课文,边检查边说:“老师从你们的课文中能看出你们预习得不是太好。”
师:(看到有的同学书上空空的,教给学生怎样读书。)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边读边做记号,读书要细心,标点也不能放过。
生:按老师说的要求再次预习课文。
以上这一小小的教学细节,足以看出于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仔细预习的习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它就需要这样的一个个细节,就像“春雨润物”般无声息,但带给语文课堂的是一种精彩,留给学生的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2.学会倾听的习惯
有这样一个并不陌生的场面:新课开始了,教师让学生逐个朗读课文。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者在做圈生字标段之类的预习工作。
或许这只是个细节,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却表明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倾听。马尔斯贝丁所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
3.说一句完整的话
有幸聆听过许多低年级的课,教师往往会因为让学生说上一句完整的话而花费好长时间,有一种不把话说完整誓不罢休的决心。有这样一个场景:
一年级入学教育中,老师会让学生练习说话。
老师:早上见到老师说什么?
学生:老师早!
老师:把话说完整!
学生:我对老师说“老师早”!
老师:谁能说得更完整?
学生:早上见到老师说“老师早”!
老师:来,请你像刚才这位小朋友这样再来说一次!
学生:(有点不太流利)
老师:没关系!和老师一起来说一遍!
学生:(比刚才流利了)
老师:好样的!以后就这样说,记住一定要把话说完整!老师相信你下次肯定会说得更好的!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这样的细节缺之不可,它的精彩犹如一杯新茶,要我们慢慢去品味,慢慢去享受。我想,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教育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清楚等,在我们的课堂上,虽然花费许多时间,但值得,也是必要的。
二、关注词语理解中的细节
曾有幸听了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3课中“净角”一词的教学,三位老师在设计中同时想到了录像的功能,找来一段录像,给学生看了“净角”出场时的步调,学生亲眼欣赏了这一动作,但要谈精彩还不够,差一步矣!细心的老师就会如下进行设计:
原文“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教学“净角”一词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清词语的意思,“净角”是“角色,在传统戏里称花脸”,虽然从字面上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个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具体这个“京剧中的花脸”是个什么模样?作者在这为什么要把白鹅的步调比喻成“净角”?对这些学生还是有些迷茫。对此,在讲解到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京剧中花脸这一形象及其出场时的步调,学生看后对上述疑问得以解决。然后,为了加深对鹅的步调的认识及“净角”这一词语的理解,老师也学着“净角”的模样演示了一下他那种不慌不忙,沉着傲慢的姿态及步调,同时,让学生站起来学着“净角”的样子走一走。通过上述多媒体的演示及师生的形体的交流,学生对“净角”这一词语可说是“刻骨铭心”,深刻地理解了白鹅走路的姿态。
三、关注提问中的细节
在教学中,教师总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完《阿德的梦》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
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想做个什么梦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爱讲废话的孩子也静下来了,可就是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请先说我想梦见什么,再说在梦里去干什么。”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上学路上你赶着时间,却堵车了,你最希望有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你可以想梦见什么就有什么,那你最想梦见什么?然后去干什么?”学生同样都举起了小手。
3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 篇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应如何重视、捕捉甚至处理好那些有益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细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呢?下面我用自己切身经历的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其操作的有效途径。
一、精彩细节,源于课前的精心设计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无疑就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老师课前的精彩细节的预设,而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只要我们用心去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实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完全有信心让语文课成为小学生的最爱。总之,精彩的课堂需要精彩的细节,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预约精彩。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了体现其“略读课文” 可放手让学生自读的要求,课前,我作了如下一个大胆设计:先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乐趣中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让学生在生活乐趣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于预设的教学过程比较切合本班的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在与大家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说觉得爸爸做广告很有趣,因为爸爸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可见这个学生希望每个爸爸都对孩子负责,她感受到亲人关爱的快乐。有的学生觉得钢琴叮冬叮冬响成一片很有兴趣,并说她家里很热闹,像开音乐会。这名学生感受到生活热闹的乐趣。还有一名学生体验到了生活有时有点无耐,说猫躲藏在拖鞋里,卡罗尔和家人只好打赤脚。……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能与成人的看法不一样,但同样是学生心灵中感悟的火花,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程改革前的状态。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待小猫可以像好朋友分别一样难舍难分,如:“我做梦都想你”、“再见,我会想你的,祝你幸福!”,懂得了原谅别人的缺点,如不计较小猫打破花瓶。领悟到了付出也是爱的一种方式,如卡罗尔得到猫是一种爱,同样把猫送给别人也是一种爱猫的表现,更值得赞赏的是连小猫也给学生赋予“人文精神”,如伯洛怕卡罗尔流泪、伤心就躲藏起来,伯洛得到了卡罗尔的食物,不愿意离开她,这不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情感吗?学生为卡罗尔没有猫而着急,得到猫而高兴,猫太多而犯愁,送走猫而忧心,最终拥有猫而欣喜。短短的一节课,学生受到许许多的情感体验,享受生活的快乐,感受到童心的成长。
二、精彩细节,源于教学过程中的“意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再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使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生成别样的精彩,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记得我教学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一文中的《揠苗助长》时,也即当我讲述完该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利用拔高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的故事,大部分同学都能领会到“做事急于求成,反而会使事物变得更加糟糕”的道理之后,正当我准备组织学生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的时候,突然一个同学叫起来:“老师,‘揠苗’是可以‘助长’的。”
我当时一愣,忙问:“理由?”
“我听爷爷说,种田的时候,如果能把刚种下去的禾苗向上提一提,不但禾苗显得直而挺,重要的是可以将扭曲了的根系拉直,这样有利于根系地生长。”那位学生解释道。
“哇,你说得真好。你爷爷也很了不起啊!”我称赞道。“老师——”又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发言,在得到我的同意之后,他接着说,“有经验的老农,种树时,当泥土全部覆盖了小树的根系之后又要将小树轻轻地向上提一提,然后将浮土踏实,再然后浇水的。”
“你观察的很仔细,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已经从第一位孩子的嘴里知道了“揠苗”是可以“助长”的道理后,故意又问。
“向上提一提就是将扭曲了的根系拉直;把浮土踩实和浇水都是让根系和泥土充分接触,便于根系吸收地底下的水分和养料,促进小树尽快长大。”
“你也听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
在我的称赞声中又一位同学不服地站起来说:“老师,种在水田里的稻苗,往高里拔一拔,根本不会像课本里所说的那么容易‘第二天都枯死了’的。”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听外公说,只要田里有水,稻苗就更本不会死。”
“是真的吗?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做做实验?”我稍停片刻,又对大家说,“如果能亲自去实验,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说不定,你们还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成为‘小发明’哩!”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就是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课堂意外,我没有“堵”,而是采取“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述各自的意见。这样做不但不会削减学生对课文本义的理解,相反,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比较,学生对课文原本意思的理解反而更加的深刻。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夸赞声中,许多同学各自能讲述出问题的多个理由,说明他们的思维是异常的积极和敏锐,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和愉悦,从而增进了师生的感情。这便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己大胆地提出问题,又自己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精彩细节,源于不断的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实践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学实践的磨砺,更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尤其要对教学细节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什么?反思课堂中的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反思什么?反思课堂中的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反思什么?反思并整理课堂中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定格”,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的收获。
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欣赏细节、关注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3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美丽细节】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细节07-03
关注语文教学细节,打造精彩高效课堂05-15
语文教学须关注学情06-27
实效课堂的三个关注11-02
关注教学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05-24
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06-08
语文课堂中的细节教学11-06
关注教育细节08-10
关注细节 文档06-07
成功关注细节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