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文档

2024-06-07

关注细节 文档(共8篇)

关注细节 文档 篇1

我国古代教育家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做于易。”他精辟地指出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因此,关注细节是我们成功的秘诀。关注细节无不体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大家每天的学习看似简单:预习,上课,作业,复习,但是要把每个环节做细做精并不容易。可以说我们现在在学习上的竞争,就是在细节上的竞争。一个成绩优异的同学不在于他有多高的智商。而在于他是否具有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做好每一个细节,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比别人多了一点成功的可能与希望,你离成功会越来越近。

回到考试上,成绩好的人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他们是细心的,会认真审题,一道题都要仔仔细细地读上三四遍。而成绩差的人,之所以考不好,多半是因为他们粗心,不看清题目就动笔,当然考不好!如果同学们都学会了细心,成绩也不会差。如果考试题目是自己真的不理解,那么这个错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只要认真听老师分析讲解,保证下次不错就好了!如果自己掌握的,不该错的题目做错了,就是一个遗憾。这些分是不该扣的,而因为自己大意,分数就这么白白地飞走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关注细节,成功缺不期而至。”这也是细节的魅力。希望大家都能从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入手,从自己身边的细小事情做起,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为新世纪的一份子,我们自豪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在这里我们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培养着自己的能力。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认真学习,做好细节,让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为今后的发展创造出无数个选择的机会。

1、请同学们一定要多留心你身边的细节,关注细节。

2、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就要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从基本的文明礼貌做起,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认真完成安排的各项任务。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记好每一个笔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做好每一道题,思考好每一个问题。

4、多捡地面一张废纸,多节约一滴水;多一点感恩,少一点埋怨。

5、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懒惰;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挑剔;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

6、不断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一个成功的人是一个自觉自律的人。也许动画节目很精彩,也许玩耍很自在,但是,在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时,绝对不能去碰的。毕竟,长知识才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

关注细节 文档 篇2

口头表达关注细节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并依据思维的规律组织严密、完整的语言程序,从而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思辩性和逻辑性。

有时教师的语言上一个小小的激励就让课堂的气氛截然不同,例如老师《找规律》这堂课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稍等,观察一下学生的反应。)这里有两组号码:女生记第一组(123412341234)男生记第二组(562587486729), 觉得自己能记出来的就请起立,比一比男生记忆力好,还是女生记忆力好,准备好了吗?

师:觉得自己能记下来的起立。

……

师:看来我们班的女生记忆力真是好啊……

师:(根据学生站立人数)那我宣布:女生获胜,女生是最棒的!女生真棒!

本来的不公平,已经让男生受了委屈,再加上最后教师的“女生获胜,女生是最棒的!女生真棒!”让男生的不满情趣到了极点,教师正好趁热打铁,提问为什么不公平,从而引入新课!教师激励的语言引发了学生好胜之心,也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肢体语言凸显细节

眼神是心灵的表露,很容易被人察觉。教师的眼神是课堂上有效的、非语言信息传递手段,它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拒绝;可以表达友善,也可以表达厌恶;可以显露欢快,也可以显露忧伤;可以是慈祥温和的,也可以是严厉冷峻的。

教师的眼神是极为丰富的,它能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递给学生。无论何时教师的眼神中应多一点鼓励和欣赏。

教师的手势是能辅助教学“表演”的工具,手势可以指示人、事物,也可以表达形状大小和动作。教师可借助手势,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师:同学们,看,来了谁?(教师邀请的手势)

它们是?(福娃,它们的名字)(出示)(手指逐个指)

师:2008北京奥运会的五位可爱的福娃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中。喜欢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翘起大拇指)

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加上这五位生动活泼的福娃,将学生的激情再度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变得更加浓厚。此外,教学时,教师站立或走动的姿势需自信、优美,将内在的精神显露出来,举手投足间应展现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值得信赖的神态,不能给人随便的感觉。与学生交谈时,身体宜稍微前倾,表示尊重学生及愿意倾听的接纳态度,并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关注过程,关注细节 篇3

【关键词】过程;细节;提升;QC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2-01

开展QC小组活动,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能够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精神,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为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进行着创新性的探索和努力。如何才能让QC小组活动更有活力地、更有效的持久开展下去?如何才能调动每一位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使“小、实、活、新”的QC小组成果更好被总结归纳?笔者认为只有在QC小组活动中加强活动全过程管理,在关键过程中的做好细节处理,才能使QC小组活动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规范落实“三要素”,提供QC活动源动力

企业QC小组活动开展的时好时差,主要是由于QC小组活动的源动力不足造成。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硬件,好的硬件是企业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发挥员工的质量改进意识和创造性,强调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去改进质量,降低消耗,做好优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企业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不是口头说的,必须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推动激励机制。首先,要有健全管理机构。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机构、制度、激励,这“三要素”缺一不可,“三要素”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QC小组活动的动力。

内因是软件,好的软件是企业员工普及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员工的质量意识、综合素质高,有一批QC小组活动骨干力量,员工积极参与QC小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融入了企业的文化建设中等。

内因与外因是辨证关系,缺一不可。将QC活动成果的巩固措施中形成的制度、措施在生产推广应用,促进活动的良性循环,QC小组活动就有了永不衰竭的源动力。

二、科学选题有依据,活动程序要对应。

选择课题是QC小组活动的第一步,选择一个好课题很重要。课题大小宜适中,课题过大不利于实现和普及,课题过小易将问题复杂化。课题选择来源可参考关键绩效指标、质量和成本及创新开发等。选定课题的方式通常采用打分法、折线图、排列图三种。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选定课题,都应简单、扼要、客观的说明选定标准,并用数据、事实支持所选课题。

常用的QC课题类型有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和创新型。前三种都是针对现状存在某种问题开展的活动,通常被称为“问题解决型”课题,根据目标值的来源又可分为“指令型”和“自选型”两种课题类型。QC小组在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同类型的课题,其活动程序也有区别。自选型课题通过充分的现状调查来说明目标制定的依据,因此不再有目标可行性分析;指令型课题不用进行现状调查,但必须对“指令”能否实现进行一个可行性分析;创新型课题不必进行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但必须提出各种方案进行确定选择最佳方案。只有清楚了课题类型,才能按正确程序开展活动。

三、科学化思维方式,提高小组成员水平

QC小组活动过程就是—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将解决结果导向设定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QC小组成员的思维方式对有效解决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1、归纳思维进行现状调查

归纳思维法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QC小组成员最初面临的问题现象往往是比较笼统而脉络不清的,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调查,统计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归纳分层,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出在数量或影响方面占主要地位的症结,从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或突破口。

2、辐散思维进行原因分析

辐散思维法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产生新的信息。

QC小组活动的原因分析是对主要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对导致问题发生的各种因素,根据其作用性质与影响程度进行排列。那些由发散性思考出来的与问题实际无关的原因,要及时去除,不能等到要因确认时才被否定。必须注意的是在原因分析中不是将QC课题作为原因分析对象,而应该针对现状调查中找到的问题症结进行深入分析到末端因素。

3、聚合思维进行要因确认

聚合思维法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要因确认就是在诸多末端原因中,鉴别出真正起关键影响或主要作用的那些原因。首先要有认定准则,然后通过现场采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比对。通常我们以某个待定要因为中心,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从不同方向或视角,将思路聚焦该中心点,经过比较和验证,最终得出判断和结论。只有这样,确认的要因才能有充分依据。

4、目标思维进行对策制定落实

目标思维法是在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

针对要因制定对策措施,将之作为目标行为思路。对策实施过程必须采取动态管理,进行效果跟踪检查,同时要及时检查对策表中各分目标的实现情况。体表述的真实性。每条对策实施完毕后,小组要再次收集数据进行验证,确认效果。只有对策计划中的每个分目标达到了,才能保证小组活动总目标的实现。最后,在成果报告中应如实反映该过程。

四、正确运用工具,提高成果报告水平

质量工具和方法是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灵活掌握和使用质量工具和方法,则是直接影响成果报告水平的高低,因此熟练掌握和灵活使用质量工具和方法是编写高水平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成果报告编制中,首先要根据报告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工具和方法,通常在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和要因确认部分使用较多。要根据不同的活动阶段以及实际需要选择质量工具和方法。

现状调查部分通常使用的调查方法有调查表、简易图表、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饼分图、分层法;原因分析部分常用方法有因果图、系统图及关联图。选择使用图表时要求直观、简洁、紧扣主题、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且制作标准。同时,避免华而不实的图表给编写带来一定难度。有关常用工具和方法请参考质量管理书籍,这里不再赘述。

关注细节 文档 篇4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曹继红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

2.学会在写作中安排细节描写,把作文写真实、生动。教学方法:评析、点拨、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堂作文课,今天的作文课主题是——细节描写。想起细节描写,我们会想起初一时学过的课文《我的老师》,里面有个典型的细节——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第二个细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细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里用了“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孩子捕鸟时的欣喜之情。由此可见,细节描写很重要。让我们看一下细节描写的概念

二、细节描写的概念、分类

概念: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分类:细节描写分为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三、重温经典说细节

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哪些细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印象深刻的理由!提示:(还记得这些课文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最后一课》《范进中举》、《背影》、《端午日》、《故乡》、《社戏》等)

四、细斟慢酌探方法

如何才能写出精彩的细节?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赏析优美段落中细节描写,总结归纳细节描写方法。

细节一:

……眼睛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找寻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找她自己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细节二:

奶奶从家里搬出一个火炉,瘦小的身躯被沉重的火炉弯成一把弓。奶奶用火钳将一小块干草夹到火炉底部,再轻轻夹起一块煤球慢慢伸进火炉。一块,两块。接着引燃了火炉。

我注视着奶奶,银色的月光映在奶奶的手上。嶙峋的手背上,青筋突起,好似干巴巴的松树皮,又硬又丑。奶奶见煤球上有火了,用火钳夹住红薯,放在火苗上方。跳动的火苗不

时地轻吻着红薯。奶奶盯着红薯,观察着红薯的变化,还时不时的翻动着火钳。红薯开始变色了,奶奶用筷子轻轻地点了点红薯,试试红薯的软度。慢慢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甜的红薯味。奶奶身上柴米油盐的味道和红薯的甜味交织融合在一起。在空气中飘飘悠悠,悠悠飘飘。

细节三:

母亲做到了。她赤着脚,在这片金黄色的稻图上谱曲下一篇篇乐章。她来回移动着自己的双手,用手中的农具把稻子来回地翻,一点儿不觉得劳累。她脸上的汗水连成了一串珠子,在阳光的折射下显得更加剔透。这是勤劳与朴实的结晶。

稻子顺着她的手不停的翻滚,从农具中逃跑,从母亲的脚下蹿过,从同伴身旁掠过,然后露出肚皮,尽情的享受着阳光,将一身的潮气都散出。他们感激这双勤劳的手,为它铺设这条与众不同 的路。

母亲直起身,倚着农具,顺手抚了抚几丝凌发,与来人打打招呼,又继续了她的工作。她娴熟地向前一推,稻子一股脑儿欢快的如浪潮般涌起,又落下。再涌起,落下。涌起……

细节四:

例1: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例2:父亲的声音还是一样,那样沉稳,那样熟悉,隐约间,却似乎多了些沧桑。那浸着海水味的声音,裹夹着爱,掠过浪涛,飞过云脚,穿过山石,带着父亲的体温,轻轻叩击我的耳膜。

细节五: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启蒙先生的眼神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见过,韩迈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西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

分析后明确:细节描写运用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生动、形象,让文章富有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方法归纳 描摹外貌,塑造形象; 运用语言,揭示性格; 细化动作,延其过程; 描写神态,画其神韵; 刻画心理,体现个性; 穿插景物,美化画面; 运用修辞,靓丽语言,类比联想,拓展内涵。

六、片段修改并小组展示

关注细节 篇5

[内容简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疑问和错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也一样,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经历和基础的不同,对同一问题也总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只要我们教师留心捕捉,巧妙引导,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释“疑”、求“异”和正“误”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细节生成;疑点;异点;误点;精彩

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历程,是由无数个细节串接而成,细节是灵动的,它因时、因地、因情、因境而生。课堂上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教师的实力、见证着教师的功力、彰显着教师的魅力,学生正是在一个个的细节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生成智慧。让我们立足课堂,关注细节,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一、关注“疑点”,深入理解

课堂疑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不应“越位”代替学生思考,而应创造适合学生主动探究的条件,激活学生的思维,适时指明方向,指点方法,只要引领得当,相信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那种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理解也将是沦肌浃髓的。

片断一: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桃子》一课,教师出示主题图以及4篮桃子,每篮10个以及8个桃子和2只猴子。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有目的的出示:

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师:怎样列式?

学生:48÷2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生1:先用8÷2=4,再用40÷2=20,4+20=24。

生2:因为(24)×2=48,所以48÷2=24

生3:我还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呢!说着,在自己练习本上写出了竖式一。

师:你能讲解48除以2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吗?

生3挠挠头:不知道。

师:谁能帮帮生3,说说生3列的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几生站起来尝试讲解,但总是不得要领。

师:看来我们不少同学会做,但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接下来我们大家就来研究为什么这样列式,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用小棒或你喜欢的图形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再想一想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组内交流,个个跃跃欲试„„

师:你能把自己的发现给大家说一说吗?

生4(一边指着竖式一边解释):先分4篮桃子,每只猴子可分到2篮,所以商的十位上写2,表示每只猴子分到20个桃,2个十乘2得4个十,写在十位的4下面,4减4得0表示分完整篮的;再分8个,每只猴子分到4个,所以在商的个位上写4,4个一乘2得8个一,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生5: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式,板书竖式二

师: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6:我认为竖式一更能看出分了两次,竖式二看不出分几次仍然是用口算方法计算。

„„

本片断中学生能用除法竖式计算结果,那么用竖式记录48除以2的每一步计算过程所表示的意义,学生明白吗?事实证明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追问一句:你能讲解48÷2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吗?这时,我们会发现“会竖式计算”的孩子仅仅停留在会算的程度,其实那也只是一种“照葫芦画瓢”的效果,只是一种模仿性的计算,对于竖式计算的算理,学生仍是一知半解。理解算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数“物”结合,把实物操作与算理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实物摆一摆,分一分,进行“思路回放”,帮助理解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老师适时的追问,把学生引导到探索48除以2的算理上来了,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促成学生对竖式除法每一步的深刻理解,就连书写格式也在学生的通过操作中得出,可见操作的功效确实不小。

二、关注“异点”,深化运用

课堂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它具有生成性、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一节课,不管我们预设得如何周全,也不管我们演绎得如何精彩,“意外”总是不约而至。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是视而不见还是顺势而教?是随意搪塞还是因势利导?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善待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既不一概封杀,充耳不闻,也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偏离了教学的主要方向,而应灵活运用教学技艺和教学智慧,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点”,敏于发现“异点”蕴藏的价值,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变“异点”为精彩,构建灵动多彩的课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

片断二: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第一课时《看日历》一课中。

学生通过调查2009年到2016年这8年的2月份天数后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了2012年是闰年,2016年也是闰年。

生2:我发现了每四年里有一个是闰年。

生3:我发现了每3个平年后面跟着1个闰年。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是仔细,说出了平年与闰年的排列规律。到2049年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100岁生日,你们知道2049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说说你的方法?

生4:查一查2049年的日历,看看2月份天数就行了。

师:是个很直接的方法,问题是现在没有日历怎么办?

生5:按3个平年1个闰年的规律数下去。

师:这是一个方法,试一试吧!

学生动手尝试,渐渐的,少数同学不耐烦了。

师:是不是很麻烦,有谁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片刻后。

生6(激动地):我知道,我发现了闰年年份数都是4的倍数,只要用2049÷4看有没有余数就可以了。

师(故作惊讶):真的吗?大家一起来验证生6说得有没有道理。

通过一阵紧张的计算,个个露出了笑容。

“有道理。”“可以这样。”

师:真没想到前面学习的除法还能帮我们解决判断平年和闰年的问题。当然这得谢谢生6同学,掌声送给他。

生7:我不同意。刚才我用生6的方法验证2100年,发现2100÷4也没有余数,按生6的方法除以4没有余数说明2100年是闰年,可根据每3个平年1个闰年的排列规律2100年是平年。

师生共同验证,确如生7所述,部分学生陷入迷茫,部分同学正在思考。

生8(兴奋地):我找到原因了,在书上69页的“你知道吗?”中告诉我们凡遇末尾数字为两个0的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2100年末尾有两个0,所以要除以400,2100÷400结果有余数,所以仍是平年。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能从书上不起眼的角落中学到知识。自学能力真强!

生9:2100÷400中除数是400我不会除,怎么判断?

生7:这个我会,只要把2100看成是21个百,400看成是4个百,所以只要计算21÷4就行了。

师:生7真了不起,不但敢于提出问题,还能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掌声也送给他。

生10:我又有新的发现,用四位数除以一位数太麻烦了,如果是整百年份的就用前面的两个数去除以4,不是整百年份的就用后面的两个数除以4,结果有余数就是平年,没有余数就是闰年。不知是否正确,请大家验证一下。

有的同学拿起笔列成竖式,有的同学直接用口算,算着算着掌声响起来。

师:看来大家都认同了生10的方法。确实!生10的方法简洁实用,大家在学习他创造的方法的同时,也应学习他敢于创新和虚心求证的这种精神。

话音刚落生11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更快的方法,不用除法就能判断2049年不是闰年。

师:哦,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9:我是这样想的,任意一个数和4相乘,结果个位上只能是0、2、4、6、8,不可能是9,所以2049年一定是平年,而且我还能判断所有的单数年份的都是平年。

简短的安静后,教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开放、对话、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怀揣着“童心”去聆听学生、去触摸教学、去透视课堂,这样才能留住精彩,定格瞬间。在不可预知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如何掘源引流,让学生的思维之泉既渤渤涌动,又顺势挺进,这既需要教师的适度的“导”,更需要教师适时的“放”。本片断中,在学生调查平年和闰年后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在此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到2049年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100岁生日,你们知道2049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适时“放手”让学生寻求判断的方法,发现之旅由此启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认知差异的,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差异,创设探究的空间,留有思索的余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难,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让课堂存在“异样的声音”,出现“意料外的画面”,引发不同层面学生的生成。教师要善待课堂中的每一次意外,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这偶然中悄然生成。上述片断中,正是因为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能“旁逸斜出”,才有学生不断出现的“异点”,让学生对判断平年和闰年的认识从“不会”到“会”,从“复杂”到“简洁”,促成了课堂的精彩。

三、关注“误点”,深刻体会

对于学生,错误是走向完善的路标;对于教师,错误是反馈教学的镜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出错和不停纠错的过程,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帮助学生少出错误;同时,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避免错误的发生,而在于当错误发生时,能够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资源,挖掘错误的价值,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变学生的“误点”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片断三:在学习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我出示:

班上开联欢会,同学们布置教室,按下面的顺序挂气球。

买了48个红气球,要买几个蓝气球,几个黄气球?

生1:我的列式是48÷7=6(组)„„6(个),6×1+1=7(个),6×2+2=14(个)。答:要买7个蓝气球,14个黄气球。

“嗯?!„„”“不对!”教室里发出了不少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生2:我不同意,每组中红气球个数是黄气球的4倍,是蓝气球的2倍,所以蓝气球应该是48÷4=12(个),黄气球应该是48÷2=24(个)。

“对!”很多同学马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生1的问题出在哪?

生3:他是把48当成了全部气球的个数。

我顺势在48个红气球下面板书:48个气球。

随着生3的汇报,生1也发现自己的错误,表情不自然了。

师:那6×1+1=7(个),6×2+2=14(个)又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请生1来解释一下吧。

生1:我以为是48个气球,7表示一组有7个气球,商6表示可以放6组,余数6表示还剩下6个。每组都有1个蓝气球,所以用6×1,余下6个中有1个蓝气球,所以加1是7个蓝气球,黄气球也是这样想的。

掌声响起„„

师:多清晰的思路!一字之差,有区别吗?

生1:有,以后我要认真看清题中的每一个文字,数字。

师:感谢生1的总结,一字之差,就有了不同的结果。就本题而言,他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但让我们更加看清了本题的易错点,也再次体会到审题的重要性!应该感谢谁?

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生1也面带微笑。

师:有了生1的提示,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如果48是蓝气球或黄气球的个数,求红气球的个数,你会吗?

生饶有兴趣地写了起来„„

对课堂上学生的错误我们的处理可以很简单:告诉他错了,改过来。但是,对于学生错误的原因,因简单的处理而无暇得知,往往许多的错误都是由这样一些不经意的错误累积而成的。本片断中,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仔细听取了生1的想法,与孩子一起进入孩子的思维,找准了切入点,找到了孩子的症结。首先让生1先说自己的理解,再说体会,那一定是深刻的感悟,更是对错误重新认识,重拾信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学生接纳、尊重、欣赏和修正错误的过程。学生辨析之后,体悟了一字之差,就应有不同的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正是因为这个错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审题的重要性,更带给我们不同角度的思考,实现了“一题多用”之功能。可谓“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

关注生活细节 篇6

紫兰飞雪 | 2008-2-26 14:48:00

内容摘要:3—6岁的幼儿正处于良好品德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如何正确的对其实施有效教育,为其一生的良好品德习惯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十分重要。而学前期的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只是单纯的依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因此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在点滴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成为笔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生成课程家园互动桥

引言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地教育儿童,比做再教育的工作容易的多;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的教育儿童而使其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困难。这些话透彻的诠释了幼儿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教育实践也证明了:儿童品德上消极因素越多,接受正确的思想就越难。那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完成从前道德到他律再到自律道德的尽善尽美发展呢?这就要从根基打起。但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行为习惯、个性都处在萌芽阶段,单纯枯燥冷漠的说教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教育契机来有效的激活德育的源泉。

一、关注生活细节,从点滴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性

儿童自出生后便是社会成员之一,时时处处都在被动的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它们经验缺乏,又好模仿,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因此对他们进行简洁的正面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年龄小,他们接受和感知到的只是他们用眼看到的真实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去分析、加工进行判断,这也是他们接受知识教育的最直接来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已经简单而精辟的告诉了我们一个教子良策:“让教育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孩子。”我们通过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点滴小事、亲身体验,转化成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扩大幼儿的道德认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幼儿丰富的道德情感。这就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教育素材,作为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利用生活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培养方法。

(一)、要做好“立规”的适度培养。

刚刚入园的孩子行动随便、听指令的意识差,所以在班里常出现 “老师课前几遍功,幼儿课上无人听”的现象。班级“一盘散沙”,常规“常立常破”。这种现象常见不鲜。这是因为刚入园的幼儿认知能力和坚持性还处于表面阶段,他们不可能记住老师或成人的嘴上功夫,所以习惯的培养就必须逐渐形成,只要坚持一贯的要求,逐渐在幼儿脑海中形成反射,才能成为定型。如:在平时吃饭时,要求幼儿做到“安静、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离开坐位要把椅子轻轻的推进去,玩完玩具要及时回收„„在及时要求的基础上及时或定期对幼儿的表现用奖品进行强化。而对于坚持性差、过于依赖他人的幼儿则采用老师引导——合作——自己尝试的逐步过程,让他懂得不会的事情自己学着做、试着做的道理。一旦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懂得用常规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事也会考虑周密细致。

(二)、生成课程中注重孩子的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会出现很多“非道德判断”的现象:例如,小飞去抢小乐的玩具,还理直气壮地来告状:小乐不让我玩他的玩具!我就抢过来了!甜甜把玩具扔到地板上,还振振有词的说:“这又不是我们组里玩的玩具!不同类的玩具不能放到一起!”这些现象的形成不是孩子品德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自身存在的“非道德判断”。所以我们注重幼儿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并随机生成课程,以此为切入点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哭泣的图书”让幼儿懂得要爱护图书;“听——水在响”让幼儿懂得节约用水;“升国旗”让幼儿懂得热爱祖国;“观看教师劳动场景”让幼儿懂得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热爱劳动;“争做文明游客”让幼儿学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我做交警”让幼儿学会如何遵守集体规则。教学活动中通过“拔萝卜”“都是好朋友”等活动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这些都是从幼儿自身生活出发来设计的教学,孩子们容易理解接受,并很容易在认识上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活动中获得行为练习和巩固,从而更深化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三)、建立家园互动桥,让家长用真爱去感染孩子。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家都认可一句话:“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父母”。而笔者认为并不完全是。有的家长脾气急躁,只要孩子犯错了,不管什么原因,先劈头盖脸的责骂一顿,或者是暴打一通。这样家庭的孩子很容易丧失自信,正处于叛逆期的他们也可能就此反叛,不愿意去改正错误。而有的家长却“性情温和”,无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都会“耐心细致”的说教,哪怕是同样的错误短期内重复发生了若干次。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错误的道德判断,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爸爸妈妈说教过了按么事情就此完结了。所以笔者主张家园及时沟通,共建互动桥,真正走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唤起对孩子内心需求的真爱,这样孩子的品德、心智才会健全发展。

总之,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涵着许多德育教育的契机,而这些隐藏着的教育契机也许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所以让我们蹲下来,关注生活细节;真正参与到孩子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用他们易懂、乐懂的形式去感染孩子,在点滴中教育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生受用不尽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版。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

1(3)《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1996年版

(4)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5)叶澜《教育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曹树《幼儿德育应渗透认知教育》(早期教育2005年第12期)

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作者:祁文雪来源: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幼儿园(2011-6-9)阅读数:113网友评论:0 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中班幼儿的活动水平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的活动空间、游戏空间、探索环境,以及表达与创造的空间。《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把目标化的活动区作为主要的教育途径。目标化的活动区能为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交往、游戏、探索的空间。因此,合理创设游戏空间,深入开展区域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

一、依据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活动区,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活动区时,一定要摆脱过去的区角设计以教师安排为主的观念,应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中挖掘其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作为区域设计的重要依据。如我班的主题探究活动──“车”的产生就是源于幼儿对车的兴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喜欢看有关车的图书、画有关车的图画,在与同伴的谈话中也常常提到坐车的感受,有的幼儿还会把家里的玩具车带到幼儿园来玩,在积木区喜欢为汽车搭跑道„„孩子的这些表现,体现出中班幼儿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因此我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在进一步了解幼儿对车的认知程度之后,确立了“好玩的车”的主题探究活动方案,并和幼儿一起创设了幼儿感兴趣的区角活动。在图书区,孩子们主动翻阅车的卡片、图书;在建筑区孩子们开始为汽车设计马路和停车场;在美工区,孩子们用不同图形粘出了造型各异的汽车。教师还利用主题墙制做了一辆公共汽车,周围贴了许多幼儿搜集、设计的交通标志。活动区游戏时,孩子们自己分配角色,有的当司机,有的当警察,有的当乘客,孩子们玩“认标志开汽车”的游戏,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逐步了解了各种交通标志。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并获得了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置活动区,将主题活动与活动区巧妙融合,幼儿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活动区活动更加生动、鲜活。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在有准备的区域活动中主动学习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筑自信、发展自我。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运用整体规划原则设置活动区,每个活动区都提供数量、种类充分、合适的玩教具及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空间安排要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定期更换。教师将教育意图应蕴藏于环境创设及活动区材料中,让孩子在“刻意”设计而又井然有序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发现、学习,使幼儿获得成功和自信,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如在泥工区,教师投放了厨师帽,小围裙,套袖,竹签,纸盘等。活动区游戏时,孩子们立刻扮起了小厨师,做起了羊肉串、蛋糕等各种食品;在积木区教师投放了圆形、方形、三角形的板材,高矮不同的易拉罐,幼儿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辅材合作搭建不同造型的楼房;在娃娃家老师投放了领带,项链,小书包等,孩子们开始分配角色,当起了爸爸,妈妈;在动手区,教师在窗户上悬挂了五颜六色的毛线球,并创设了“小花猫绕线球”的情境,孩子们主动学小花猫绕线球„„教师为幼儿提供基本的游戏材料,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随着孩子们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游戏的需要,孩子们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收集各种物品、材料。娃娃家的幼儿带来了围巾、眼镜、口红(空的)、废旧电话;

泥工区的幼儿带来了薯条盒、月饼盒、蛋糕刀(塑料)、小叉子;表演区的幼儿带来了面具、头饰、塑料花、废旧话筒、自制小鼓„„可见,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就会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活动的内容,促使幼儿学会自主选择、交往、收集,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使幼儿在此过程中主动学习,获得发展。

在区角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活动区的布置要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布置的过程要让幼儿充分参与。可以师生共同计划、设计活动区,也可以由教师规划好位置后,让幼儿随活动的进展随时调整,还可把幼儿的学习成果、美工作品布置上去,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做环境的主人。如幼儿刚升入中班时,为了让幼儿感受到娃娃家的温馨,我们在娃娃家铺设了地垫,为了保持地垫的干净,我和孩子们共同制定了规则,其中一条是“进区前脱鞋”。在老师和幼儿的相互监督下,孩子们能做到自觉脱鞋。一次班内搞卫生,保育员老师把地垫拿去清洗,为了不影响幼儿的正常活动,我请幼儿照常选择娃娃家。我突然发现孩子们穿着鞋在娃娃家里游戏非常开心,而且与其他区幼儿交往时进出自由、方便自如。看到这个现象,我和幼儿商量是否需要地垫,孩子们一致同意撤掉地垫,我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现在区域活动时,我们可以看到娃娃家的幼儿背着包到泥工区买蛋糕,也可以看到“小厨师”到娃娃家送点心,还可以看到经常有“客人”到娃娃家做客„„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幼儿,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才能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快乐、自主,主动学习。

又如,最初我班的美工区靠北墙开设,主题墙在东墙,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的作品只能放在楼道、贴在主题墙或带回家。随着幼儿的发展,我发现幼儿的表现欲望越来越强烈,非常需要有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于是我在北墙创设了“作品展示墙”,并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动手、创作的热情。如幼儿学习剪窗花时,我在作品墙上布置了简单有趣的窗子,幼儿主动把自己设计的窗花贴在“窗子上”,既满足了幼儿体验成功的需要,又为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空间。此外,我还为幼儿提供了“作品篮”,孩子们可以把准备带回家的折纸、剪纸、纸工等作品放在果篮中,孩子们既能随时取放、相互交流,又能随时带回家,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要。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动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幼儿提供基本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了解幼儿的想法,根据幼儿的需要不断调整活动空间,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展示交流的空间,帮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

三、在区域游戏中,做幼儿学习的伙伴,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纲要》中强调:“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倾听幼儿的感受、问题、意见,借助理解、支持、宽容、激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来点燃幼儿的学习火花,主动、积极地参与幼儿的活动。如中班初期,娃娃家的幼儿无角色意识,满地都是“食物”、材料,一片狼藉。老师再三提醒,不起作用。于是,我转换角色,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并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让幼儿知道把家整理得既整洁又漂亮,客人才会高兴。我还和他们一起商量、分配角色,让幼儿学会分工,合作游戏。这样一来,幼儿角色分清了,游戏时幼儿注意根据需要选择、取放材料,“家”里不再乱糟糟了。在我的带动下,其他区的幼儿也主动到娃娃家作客,娃娃家的幼儿逐步建立了角色意识和规则意识,游戏时更加自然有序。教师增加与幼儿互动的机会,融入幼儿的活动,成为幼儿的玩伴,能促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此外,教师要学会和幼儿共同游戏、探索、操作。在活动中提出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学习,提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如在积木区,三个幼儿合作搭建了十层的房子后,推着小汽车在房子周围来**跑。此时,丹宁用一些积木在地上堆放,她说是“加油站”。我立刻启发另外几个幼儿,“小车跑累了,该加油了,从单位去加油站怎么走呀?要有什么?”孟帅立刻说:“得有大马路!”几个幼儿七手八脚的用积木搭马路,一直铺到“加油站”。他们讨论后,还把“加油站”搭得更高更宽了,小汽车进出加油更加方便了,丹宁看到与伙伴合作搭建的“加油站”兴奋极了。在今天的活动中,由于我的及时介入和引导,使丹宁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同时也丰富了她的搭建经验,使他获得了新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关注幼儿的需要,及时发挥主导者的引领作用,才能使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注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过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探索

《纲要》多处提到“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这充分表明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对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教师不可替代,也不可直接控制,而应给以尊重和保护。如美劳区的幼儿很喜欢崔老师剪的窗花,主动向崔老师学。开始孩子们剪的很简单,有的将纸折几折后,直接在纸上剪了一些口。当幼儿打开时,发现自己的“窗花”有了图案(几道口子),非常高兴,便开始一张接一张的剪。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幼儿有的“不小心”剪掉一块,可当幼儿打开时,发现这次剪的和原来的图案有了很大的变化,幼儿剪的兴趣更浓了。最后,幼儿经过大胆尝试,剪出了各式各样的窗花,有的按轮廓剪,有的自由剪,剪窗花活动持续了一周。在剪窗花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感受到了对称的美、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而且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更加大胆、自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才能在不断探索、尝试中体验动手和创造的快乐。

关注细节巧妙生成 篇7

一、一次自主的选择, 唤起有效训练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 帮助他们, 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 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 并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

“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 必须重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杭州市天地实验学校某老师在教学音乐双语学习《圣诞快乐》这一课时, 制作了并列关系的课件, 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画面和环节, 作为本课的学习程序。学生发表意见如下:

生1:我喜欢贺卡, 想先阅读一下。 (歌词的朗读)

生2:我要红色带耳机的那份礼物。 (歌曲的聆听)

生3:我想看看绿色的那朵花。 (英语版欣赏)

生4:我想打开圣诞树上的那个红色的鼓。 (节奏感知)

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 教师顺学而导, 学生在愉悦的自主体验中, 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又灵活地开展了教学过程。

二、一次多情境的音乐探究, 生发有效结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 对实现音乐教学的情感、技能、学唱等目标, 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 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 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 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校的某音乐老师曾设计过《小鸡快跑》一课, 本课的学习将《闪烁的小星》这首歌的乐谱作为教材, 通过小鸡出发、小鸡玩耍、小鸡遇难、小鸡得救、小鸡休息等情境的创设展开探究, 通过聆听、讨论与变化, 让学生明白音乐的旋律随着速度、情节、音区等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凸显音乐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课即将结束时, 老师问学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

1.“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同样的音乐, 如果速度不一样, 听上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2.“我知道了同样的音乐通过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故事”;

3.“我懂得了排队踏步时要有精神、有节奏感”;

4.“我明白了玩耍时要小心”;

5.“我觉得小鸡在妈妈怀里休息很幸福”……

与教师直接揭示规律相比, 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 却生成了一些重要的“副产品”。如学生知道了很多生活中的音乐也要正确地把握, 如踏步时踩着拍子前进能使队伍更整齐, 如明白了一些生活常识和体验了亲情等, 这些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非没有体验价值。更重要的是, 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从小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 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个。这恰恰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模式中十分缺乏的思想方法。

三、一句巧妙的提炼, 引领有效对话

在课堂上, 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做孩子们的朋友,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双手, 不再那样高高在上, 不容置疑, 而是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成为生成灵动的音乐课堂的催化剂。

“对话”中,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 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 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教学《世界和平》这一课时, 老师手捧小白鸽, 传到学生的手中, 让他们对小白鸽说一句话。其实, 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能在聆听完音乐后, 知道小白鸽可以传递信息、联系友谊等, 可有位小朋友却说:“你是世界和平的象征, 希望你为我们带来和平。”教师没有料到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能从生命、世界、和平的高度理解小小白鸽这首曲子。因此, 老师马上说:“是啊, 世界的和平也要靠我们小朋友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从保持和同学的友谊做起。”我们看到, 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使“教学相长”。

四、一次偶然事件, 激起有效体验

在《中小学音乐》杂志中曾有这样一篇教育故事:

由于学校没有圆号, 所以在教学《法国号》一课时, 我出示了圆号图片, 并给学生聆听了它演奏的乐曲片段, 邀请学生模仿圆号发出的“嗡巴巴”的声音与我一同歌唱。孩子们沉浸在角色中, 唱出整齐愉快的歌声。忽然, 一个异样的声音传入所有人的耳朵。循声望去, 原来是平时较调皮的一名小男生。只见他将卷起的书紧对着嘴用力地唱着, 那表情得意极了。我本想说点什么, 可犹豫了一下, 还是没说。一遍歌曲唱完后, 我故意严肃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把书卷起来唱歌?”所有同学都不做声了, 以为这下他可要落个“不爱惜书”的罪名。小男生起初有点怕, 但还是大声地说“这是我的法国号!”“哈哈……”学生都笑开了, 我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对他说:“你知道吗?你这样发出的声音还真有点像法国号, 你很有想象力啊!”听了我的话, 他高兴极了, 把他的“法国号”举得更高了, 其他同学也纷纷效仿。眼看音乐书由长方体变成圆柱体, 我急忙制止了, 问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人说用图画纸模仿比较好, 因为比较硬。于是, 我马上发了纸, 很快一支四十多人组成的圆号队成立了。当我再次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歌唱时, 嗡声嗡气的声音响满了教室。再看看孩子们, 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小圆号手自豪的神情。还用多说什么?他们已经有了最好的体验。

对于课堂上发生的这样一些偶然事件, 经验不足的老师可能会手忙脚乱, 仓促处置而留下不少遗憾。而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细节, 变偶然事件为教育良机, 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

五、一句幽默的话语, 达成有效评价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 那么课堂评价语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尤其是老师风趣幽默的评价语, 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

我在上《小青蛙找家》结束部分时, 播放着小夜曲, 用温和的声音说:“夜深了, 小青蛙终于找到了妈妈, 在妈妈的怀抱里安静地睡去。”可是, 一位小朋友却在后面转来转去。我笑着说:“听, 还有一只调皮的小青蛙在翻身呢!”全班小朋友听了偷偷地笑。于是, 每位小朋友都在仔细聆听这段宁静柔美的乐曲。我轻轻地说:“哦, 小青蛙今晚一定会做一个又香又甜的梦!你走时可千万别吵醒他哦。”小朋友们都会心地笑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用小小的幽默、富有启迪的语言创设了一种尊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思维得到了历练, 心灵得到了放飞, 对音乐的体验更为深刻。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 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房贷重在关注细节 篇8

住房问题关系社会民生

杨奇认为,房贷政策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住房不但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说它是经济问题,因为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很大,说它是民生问题,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现阶段在住的方面成本越来越高,住房需求越来越大。

在国家的宏观引导下,金融信贷对个人房产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几年前,银行的市场意识较弱,银行不重视住房贷款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整体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银行提供的服务更为方便,可供选择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方面。

2008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加大了对改善型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目前国内在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方面,支持还是比较到位的。现在利率下调并按照7折利率执行,只有4.158%。同属个贷序列的其他综合消费、经营类个贷,其贷款利率明显高于房贷利率。

关注房贷产品

许多人对房贷不了解,觉得很麻烦,认为了不了解都无所谓。杨奇指出,绝大部分买房人要使用银行贷款。购置一笔资产(房产),就意味着一笔很大的负债(房贷),而且这笔负债的规模很大,期限很长。房贷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儿。现在的房贷以浮动利率的居多,今天的贷款成本低,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贷款成本就一定低。一旦信贷政策发生变化(比如说升息),或者本人及家庭的资金流动性发生变化,就会对还贷产生很大影响。一些工薪阶层由于整体把握不好,过度和超前消费,以至于在几十年中背上了沉重负担,沦为房奴。

以30%的首付购买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产为例,贷款人取得100万元房产的同时,也承担了70万元的负债。在选100万元资产的时候可以精挑细选,往往挑上数月时间,但是在选择银行贷款的时候往往却想,随便,能取得贷款就行。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杨奇指出,买房的时候,除了用心来挑选房子,也要关注自己的房贷,选择适合自己的房贷产品。

关注合同的主要条款

杨奇提醒,前期可以通过各家银行的宣传手册、网站等多渠道了解各家银行的房贷政策细则和典型产品,看哪种更适合你。等到贷款的时候,一定要和客户经理明确合同的主要条款。

杨奇指出,买房人一定要认真阅读合同,应该留出一定时间,去解读合同内容。读完以后,如果觉得很清楚,结合自身状况,觉得没问题,那自然最好。如果不清楚的话,就要问。银行有客户经理,可以逐条为你认真解读。买房人有权要求客户经理全面解读合同相关内容。

合同条款中需要关注的条款很多。拿还款方式来说,在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贷款期间内,买房人的收入会发生变化。如果考虑到将来还款能力提高了要多还点儿,或者收入下降需要延长还款期限,这就要看相关条款是否有限制,在以后发生变更时是否有收费等约定。

上一篇:机关工作常用语句下一篇:西藏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