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建设

2024-06-07

西藏经济建设(精选8篇)

西藏经济建设 篇1

西藏交通与西藏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西藏的发的作用,西藏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交通密不可分。西藏的和谐发展有赖于交通通达的保障,交通de 发展则有赖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交通的均衡发展,人与资源的匹配需要交通的输送沟通,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交通的纽带联络。西藏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西藏交通均衡发展的目标,西藏交通迅速发展的历史就是西藏和谐。社会发展的历史。交通运输业是西藏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它与西藏经济和其他产业相互依存。而西藏交通主要以公路为骨架,形成公路交通网。

关键词:交通、交通运输业、公路、经济、交通结构、铁路、1西藏交通发展现状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一直落后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全局的交通闭塞。但在很多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不足,技术水平低,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了西藏交通的发展,解决西藏交通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西藏交通以滇藏﹑青藏﹑川藏﹑新藏等主要公路为骨架,拉萨与各地市县乡公路为基础,形成公路交通网。其中国道有5条,总长5613公里,区道15条,总长6206公里,县道40条,总长6749公里,乡道327条,总长2万公里,专用公路72条,总长2790公里。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全线试运行,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航空与管道运输为辅的现代运输新格局,综合交通干线大骨架已逐步形成,对促进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有了重要作用[1]。

虽然西藏主要地市公路网形成了,但公路的准较低。首先,西藏的公路密度是全国最低的,每100平方公里才有2公里,而且外路占了总里程的53﹪以上,2级公路主要在所谓的“高原高速公路”青藏公路线上。而公路担负着西藏的94﹪货运量以及84﹪的客运量,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太恶劣,青藏路线上的冻土,川藏线上的泥石流,雪崩问题没有借鉴的经验,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抓住技术创新工作。目前,西藏的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公路养费则主要来自区征收的养路费和地方财政补贴,西藏的财政主要还是由国家补贴,来源很单一,自主发展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藏交通的发展。

2交通结构

交通结构的实质是指在整个交通系统内安排好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满足社会的交通需求。在各个区域中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历史背景,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形成路种运输方式的不同,运量比重不一,技术装备水平与构成特点的不同类型的交通结构。因此,西藏的交通结构由西藏的区情决定的。

西藏地广人稀﹑地形复杂﹑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因其特殊的性质,它的结构与其他地区由很大的不同。地理气候因素度西藏的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西藏交通建设特别试铁路建设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首先是高原冻土。西藏地高天寒,是我国最广大的冻土分布区之一,冻土区给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多年冻土区地下1—4米的季节融冰层[3]。冬冻夏融产生不均匀的冻胀融沉作用,导致地面下沉,地基变形,给施工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多的危害,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高原交通建设的技术性要求高,有很多技术难关还未能突破,特别是铁路,管道建设面临着冻土,碱地﹑戈壁﹑泥石流﹑地震﹑高寒气候等的威胁。因此,在自然地理﹑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限制下,西藏交通结构受到了制约,形式比较单一。

西藏的交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要使西藏交通更好的发展,要形成适合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安排。现阶段西藏运输网络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水平低下﹑运输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交通结构。

3交通的影响因素

3.1区域性影响

落后的产业结构对交通的引导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的发展。这是因为西藏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差异很大,长期以来处于消息闭塞的封闭状态,农村地域的加工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和家庭作坊制生产。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含量少﹑原料浪费严重﹑产品的消费范围小,根本上行不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没有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和影响,这种情况反向削弱了对交通的发展需求。从另一方面讲,随着交通业的发展,西藏落后区域与外界的交往条件开始改变,加上各个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一些生产性企业和生产技术流向这些区域,开始出现了生产的多元化,促进了西藏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

矿产资源﹑能源及原料的开发,农业资源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西藏的交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西藏地处边陲,拥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加强国际通道建设,有利于沟通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西藏地理环境的优势,是西藏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形成大开发﹑大流通﹑大发展的格局。在西藏交通方面,由于地域﹑人文的各种影响,是政府大力发展交通,为西藏的交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2生态的影响

虽然西藏的交通尚欠发达,车辆运营量也未能达到全国平常规模,但随其交通发展,机动车的增加,使西藏环境遭到破坏。西藏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从所周知,西藏由于没有的大规模发展,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破坏最小,但

西藏的生态环境和脆弱,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全国生态环境以及水土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在发展西藏的交通建设时必须考虑西藏的环境问题,以至于环境问题也制约了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的野生珍宝动物很多,公路的大量修建会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使物种减少,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因此,发展交通的同时,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破坏减到最小。而青藏铁路是西藏交通的枢纽,青藏铁路的建设,不仅使西藏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而且使青藏沿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生态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西藏交通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政府部门必须做出最好的发展方针,使交通给西藏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破坏减到最小。

4西藏交通对经济的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枢纽,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交通的城市是闭塞的城市,就得不到外部的信息,以及资金不能够很好的流通。面对这些严重的经济问题,必需先解决交通问题,得到城市与外部的物资交流。

交通运输的条件直接影响到运输到的费用,以致影响到物品的价格,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离开交通,很多经济活动形成了不连续的孤立存在事物,无法延续进行,而西藏交通作为西藏区域的内部条件,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自然和人文条件,直接影响了西藏的交通发展。由于西藏交通的落后,使之与内地的物资交流困难,货物费用的昂贵,更加影响了物品的价格。

作为经济系统与外部交流的主要途径,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正向演化。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有利于区域交通保持可持续

发展的势头,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与社会俩大类,能源﹑土地﹑原材料﹑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等。它们的承载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并与交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作用机制,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把交通的建设对环境生态的危害影响降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能够容许与消解的最合适程度。由于交通的特殊性质,它的发展受到政府行为的干预,合理的政府行为将促进交通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协调过程,反之,交通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实质的综合问题,区域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它的过程是一致的即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合理制定区域和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区域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正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容。

由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周期长,系统的效益有特多种交通方式的配合,以及线路网络与设施的逐步完善,明显表明交通的发展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表现为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制约。因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交通发展最好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面,应有适度的超前,有一定的运输和动力储存,不能总是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后面。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牵引作用,真正体现区域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协调关系。

目前,西藏交通发展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总量不足,公路密度小﹑乡镇村通达程度低,为全国最低水平,路不够完善﹑节点联通性差﹑技术水平低。西藏是全国唯一无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省份,西藏交通仍然处于交通滞后阶段,对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巩固国防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制约仍然十分突出。而青藏铁路的开通,为西藏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西藏与区内的开放和交流。经管如此,西藏的交通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出合理的规划,来发展西藏的交通。

参考文献:

【1】和宗刚:《谐社会框架下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8年 57页

【2】孙勇主编:《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 182页

【3】《从“调优”看西藏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西藏日报》 2003﹑11.2

西藏经济建设 篇2

1.中国梦内涵及分类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之后, 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的“中国梦”。随即, 有关中国梦的研究在相关学术界引起热潮。

两元说认为中国梦由“国梦”和“家梦”组成。三元说认为中国梦由“富国梦”“强国梦”和“复兴梦组成”。多维说认为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 即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等多维梦想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梦的阐述中, 明确提出了:“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梦必须由全体民众的梦组成, 脱离了多数人的梦国家的梦就成了空中楼阁, 必然是不能实现的梦。周天勇将“中国梦”则更为具体化为:数亿民众的新生活梦、安居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公共服务梦、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梦。

总之, 梦想包罗万象。

2.梦经济

姚研成曾提出过“梦想经济理论”——通过恰当的经济行为去实践人的梦想, 从而实现财富价值的理论体系。此理论以梦想经济为引领, 为实现梦想而进行的经济活动, 包括通过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从而实现美好的愿望和财富的梦想, 过上理性的生活。而且, 它把人作为最大的可变价值, 让人才与资本结合, 把现实与未来结合, 探索中国梦由梦想转化为现实的科学之路。

本文认为“梦经济”是梦想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梦想为经济的发展指引前进方向、前进动力、提供示范带头等作用;反过来, 经济也可以为梦想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及其他实现梦想的条件。

3.西藏经济

西藏经济是指在西藏自治区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二、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积极隐性因素分析

与西藏逐步便利的交通条件、逐步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健全的各行各业相比, 影响西藏经济发展的隐性因素则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多样性、阶段性等特征。但这些隐性因素犹如强心剂一样, 从内心给人以力量, 勇气和坚持, 使人们去实践来自心底的召唤。

1.梦想

每个人都怀揣大小各异的梦想, 只是有的人付诸实践, 有的人只是“梦”和“想”。随着“房奴、车奴、钱奴......”的增加, 有些群体他们明显异于世俗的框架, 他们心中有一个“远行”的梦想, 在那天那刻, 他们决定在活不过2张百元钞票所显示的数字的生命里, 及时完成远行的梦想 (人间天堂—西藏是人们远行的目的地之一) 。

2.爱情

当下, 大多数人认为现实是“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金钱故, 两者皆可抛”的年代。实际上, 爱情和经济是可以共存的。良好的经济水平可以为爱情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和谐美满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西藏, 有数不清的痴情儿女为了爱情选择定居于此, 他 (她) 们的行为像勇敢的文成公主一样, 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奉献神圣的爱情之城。

3.亲情

血浓于水的脐带之情似乎使西藏巍峨挺拔的高山不再那么难以穿越, 使万丈深渊不再那么深不见底, 使变幻无常的天气不再那么神秘, 仿佛亲情成了万匙之钥。在西藏你会看见因一方伴侣在, 另一方生死相伴的万千忠贞夫妻;会看见因父母在, 常陪榻边的万千坚守儿女;会看见儿女远行, 远近相依的万千陪同的父母。 (在高校附近, 有许多90后, 00后的父母因儿女在西藏求学, 他们以做生意的方式陪同左右。) 正因为他们的到来, 这种亲情无形当中会带动了西藏经济的发展。

三、西藏经济增长的添薪之柴——“梦实践”

1.实现旅游梦——真正去西藏旅游的人

根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 去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531413人次, 比2013年增长20.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44401人次, 同比增长9.5%;接待国内游客15287012人次, 同比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14469万美元, 同比增长13.2%;国内游客收入1949992万元, 同比增长24%;实现旅游总收入203.9989亿元, 同比增长23.5%。千千万万游客的实际行动成就了旅游业每年华丽丽增长的业绩。

2.实现创业梦——创业者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内地各行业竞争高压状态, 一些怀揣创业梦的各路人士, 乘借国家实施西部大力开发的风向, 勇敢明智的选择了有很多创业空白区的西藏自治区。

个案1:x是位老家来自四川的成功创业人士。11年前他初次来到西藏时, 看到西藏教育培训上的空白, 毅然决定进军这一领域。经过11年的打拼, 他现在已经拥有x座相当规模的培训学校, 包括完善课程培训体系, 优秀精干的师资队伍, 络绎不绝的学员及在西藏林芝, 山南等地扩展的分支机构。十几年的打拼, 不仅让x收益颇丰, 他也给区内带来了优秀的教育辅导资源, 帮助了学员们不断进步、不断优秀的梦想。实现了双赢。

3.实现爱情梦——定居者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曾能跨越生死, 何况是距离呢!随着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相关群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及交通条件的便利, 实现爱情的内外条件变得越来越有利。使得爱情与经济成为两者共存的互补条件。

个案2:A, 28岁, 来自东北, 和来自河南的男友相识于拉萨, 在爱情美满的条件下, 其男友顺利的考取了西藏基层公务员, 并于最近由县里工作调至拉萨市里工作, A在西藏获取研究生学历的同时, 也顺利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A说“在西藏收获了爱情, 男友和她又各自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时, 相比内地激烈的住房, 就业和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时, 他们更喜欢“拉萨节奏式”的生活。

个案2中A和B的爱情美满, 显然成为他们选择在西藏就业和定居的基础条件之一, 他 (她) 们选择在西藏定居, 从其教育水平来看, 为西藏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人力基础, 同时他们买房、买车的举动, 也或多或少的为区内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力量。

四、如何为西藏“梦经济”保驾护航

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对于经济发展而言, 千千万万民众的梦想, 犹如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支点。西藏自治区政府应如何利用“梦想支点”发展区内的“梦经济”?

1.恰当的行政行为为人们的梦想铺路搭桥

首先, 西藏自治区政府应积极响应党提出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 通过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创业梦群体”营造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 真正做到用政府权力的“减法”, 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其次, 区内政府应通过完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质量、做强做精西藏特色旅游, 为“旅游梦群体”期冀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而努力;再次, 自治区政府应该宏观调控为主, 以市场为抓手, 提高与“爱情梦群体”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行业水平, 让区内的幸福指数成为招徕“爱情顾客”的品牌。

2.恰当的经济行为为人们的梦想打造根基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实现梦想的坚实物质条件之一。自治区政府应团结各方力量为“梦经济”的实现构建稳健的融资平台, 拓宽融资渠道;应携手主流媒体和有影响且有意愿的企业, 为有梦群体搭建展示平台, 扩宽实现梦想的道路;应通过减少税收、放宽贷款、政策倾斜等措施为有梦群体减轻梦实践的压力。

经济搭台, 梦想唱戏。梦想犹如积极文化中的精灵, 在人们的头脑中时时涌动。当经济力量为其打通实现的通道, 奠定展示的平台, 放飞的空间时, 梦想或许会抓住李克强总理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契机, 而迸发出巨大的经济推动力。

3.恰当的文化行为为人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区内主流媒体可以利用各种宣传渠道 (例如本土话剧世界巡演、经典文化图书赠送、诚邀内外人们对盛大民俗节日的参与等) 盛情打造西藏文化产业, 并将将美丽的西藏画卷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怀揣旅游梦想的人们面前;区内政府可以用宣传渠道将优惠的创业政策, 偌大的创业空白信息传递到怀揣创业梦想的人们面前;高校可以利用学子联谊访学, 区内外文化精粹交流的方法吸引各类梦想人群的到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相信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文化在为人们梦想的实现插上飞翔翅膀的同时, 也会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五、结论和讨论

在这个有梦的时代, 千千万万的有志之人将自己的“梦动力”, 通过实际行动转化为“梦实践”, 从而无形之中为梦实践之地带来了“梦经济”。在梦经济所带来的GDP中, 隐去了污染, 浪费......, 却包含了千千万万个有志之士的梦想, 动力, 创新, 勇气等一系列正能量。

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以来, 上至国家各部, 下至家庭到个人, 都纷纷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各种梦想。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 应用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去西藏旅游的“梦动力”, 以及人们在“梦动力”的鼓舞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梦实践”, 从而为西藏经济增长中添加了别具特色的“梦经济”因素。并相应提出了如何为这股“梦经济”保驾护航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梦,梦经济,西藏经济,隐性因素

参考文献

西藏经济建设 篇3

【关键字】中央西藏座谈会;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多姿多彩,宗教活动多种多样,社会发展状况又极不平衡。西藏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经历六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西藏已经摆脱了原来落后封建、政教合一的农奴制社会,成为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各方面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也大大有了改善。

一、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

中央分别于1980年、1984年、1994年、2001年、2010年以及2015年分别召开了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做出了指示,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对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西藏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效的到了提高和改善。对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以及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和民族团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1980年3月14日-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西藏自治区党委负责人向中央汇报了西藏方面的工作并且与会人员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讨论了西藏当前所面临的任务以及西藏地区的整体工作情况。会议整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总方针,一切从西藏当地的实际出发,对指导思想也进行了拨乱反正,确立了西藏这个时期的工作总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由于西藏地区的情况特殊,党中央也针对当地的情况提出了有关西藏今后工作所应注意的八项方针。中央政府也在《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指出,巩固汉族同藏族、维族、蒙族和其他边疆以及内地各少数民族的团结,改善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

2.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对西藏的特殊性进行了一次“再探讨”、“再认识”,对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在肯定工作的同时,对西藏当时特殊环境的下一步社会经济工作做了全面性的部署。会议对如何加强西藏地区经济建设,以及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西藏实际特点的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会议最后的《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对西藏地区所提出的长期任务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开发当地能源;进一步对当地农牧林业和民族手工业实行放宽政策;积极办好教育事业,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对外开放,对内加强交流;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统战、民族、宗教工作;认真培养民族干部,提高思想、工作水平等。

3.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国家领导人在1990年7月11日在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中提出,西藏今后五年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西藏各族人民,凝聚各方面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这是在当时西藏地区政府首次提出完整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并且于1990年7月20日得到来西藏视察工作的国家领导人的全面肯定。从此之后,西藏地区财政收入的自给率由负转正,西藏结束了长达21年的负增长历史。因此,“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被定为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在2001年的西藏第四次工作座谈会中被确定为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在“一个转折点”后的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被称为“两个里程碑”。

4.中央第五、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2010年1月,中央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会议对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各方面的成绩和历史经验做出了总结和分析,对西藏当时工作所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做了说明。对西藏地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做了明确指示,并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除此之外,会议还确立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中,不仅要更加注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扩大与内地的交流合作。这次会议不仅仅回顾了前面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各项成果,也对它们进行了总结。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央第六次座谈会作为一个新的契机,西藏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次会议不仅仅打开了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加强了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为团结美丽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保持了基本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进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继承性发展时期。

二、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经济社会的经验总结

1.西藏经济社会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思想解放不够。党中央为了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西藏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实现西藏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了一系列的举措,保证西藏经济的发展。但是,一些干部思想观念依然陈旧,面对一些历史机遇问题思考发展的办法不多,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对待一些事情上,仍然存在等待、观望、计划经济、小生产、地方保护等旧观念仍然存在,导致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nlc202309011815

(二)投资环境不宽松,体制改革滞后。西藏当地一些地方的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农牧民的小额贷款手续复杂而大额贷款“门槛”过高,除此之外,一些投资环境仍然不够宽松,政策透明度不高,部门限制较多,咨询服务不周,致使招商效果不好,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不够明显,主要的经济配比还是依靠国家投资为主,这样的局面难以改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虽然已经出台,但是在执行中仍然困难较多,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小,社会保障资金自筹能力弱,各级财政压力大,对社会发展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活力不足,经营面临困难。西藏自治区的国有企业面临三大困难。一方面,企业的坏账较多,有些企业已经无法自己经营,主要依靠国家每年的财政拨款。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资金不足,运行的成本不够,又缺乏创新的机制,致使企业无力扩大经营。再一方面,有的企业的离退休人员较多,而企业的社会保障统筹资金又非常少,退休人员无法进入社会保障渠道,企业又无力支撑,这样的恶性循环制约了企业的改革。

(四)农牧民增收的办法不多,渠道较窄。中央政府虽然对西藏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贯彻“三个代表”的首要任务来抓。国家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开展多种经营的输出形式,大力增加农牧民的现金收入,但是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大部分地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办法并不多,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自然条件较差的农牧区增收的渠道就更窄了,力度明显较小,效果也不够显著。

2.对待西藏经济社会当前面临问题的举措

(一)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如今西藏各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正处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如果仅仅依靠良好的愿望和一般的号召力是不够的,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因此,实践对于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当地政府也应当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当地干部的实践自觉性。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三严三实”的中心思想,努力做好当地的宣传思想工作,教着群众学,带着群众干,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在发展中更新观念。只有让群众参与了实践,才能够让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

(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在中央召开第五、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工作就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党中央要求西藏不仅仅在西藏实行改革,还要从西藏的实际出发,深化西藏各项工作的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和运行办法,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西藏当地政府还应当正确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当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解决。一方面,中央应继续加强对西藏实行的特殊性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使得西藏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与全国同步,还应当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三)增强企业活力,加大“造血功能”。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的向西藏地区“输血”的同时,也不断加强西藏的“造血功能”。只有西藏地区能够自我创造和运行,才能够使得西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应当一方面给予当地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努力调整和消除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一些坏账,使得改革后的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家进行资金援助,使得当地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创新力。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当对当地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允许当地人才的流通,用一些奖金或者绩效的方式来鼓励市场人才资源合理流通,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四)大力增加和提高农牧民收入。据统计,西藏80%以上的人口都聚集在农牧区,没有农牧区的发展,就没有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农牧区不发展,会大大制约整个西藏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农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一方面应当调整农牧区的产业结构,政府应派去相应的专家,对农牧区的产业进行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还应当调整农牧业、种植业以及养殖业的结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发展当地的优化农产品。再一方面,当地政府应推广和发展多种经营。西藏当地资源丰富,市场经济刚刚发展,一些新兴产业的潜力巨大,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也可以提供多种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王小彬.经略西藏—新中国西藏工作60年[M].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N].人民日报,2004-05-24

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4

胡京波 阿华(2009-05-07)来源: 中国藏学

[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全面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分析了目前西藏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今后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阐述了要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只有用信息技术改造西藏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才能提升西藏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西藏的后发优势。同时指出了信息化对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关键词]西藏;信息化建设;现状;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3(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7(X)(2003)04-0108-08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他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同志关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都强调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西藏地区未来的发展蓝图,即到“十五”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到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到21世纪中叶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西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均处于不发达状态。要实现西藏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即旅游业、藏医藏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和建筑材料业等),离不开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提供与利用,必须首先实现西藏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力支持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依靠科技进步,使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全区的信息化建设,要求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思想,集中建设一个主干传输网络,形成全区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应用系统建设实行全面开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信息基础建设、文化基础建设、信息组织机构建立、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各类数据库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959年,西藏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是3位数,不过750门,长途电路仅有6条;1978年是4位数,达5720门,长途电路达52条;到2000年已是6位数,达到17万门,长途电路已达11896条。

1995年8月,建成了拉萨至日喀则、拉萨至山南光缆工程,其中拉萨至日喀则光缆是世界屋脊上的第一条通讯光缆,全长340公里。1996年建成开通了日喀则经白朗至江孜的光缆,1997年开通了拉萨至林芝和八一至米林的光缆;1998年7月,开通了泽当至桑日、曲松的光缆;同年8月,开通了兰州至西宁、拉萨的光缆工程。2001年底,西藏电信光缆总长度达到7793.8公里,连接7个地市、64个县、361个乡镇;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69228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2万路端。

1993年8月,拉萨电信900兆蜂窝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投入运行,1997年,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昌都、阿里6地区相继开通;同年8月,拉萨电信GSM交换局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全球通”数字程控移动电话在全国实现联网。

西藏电信部门集中力量加大了区内外长途干线和重点工程的投资及建设力度,“九五”以来,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736.3万元,重点完成了长途传输网和电话交换网的建设,长途电话全部进入全国自动交换网,使全区的通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了由光缆、卫星覆盖全区的通信传输主干道,形成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等各种先进手段于一体的通信网络。

2001年4月28日,西藏电信在拉萨隆重举行了“十五”第二批项目暨援藏项目合同签字仪式。西藏电信公司在抓好“十五”首批通信建设项目1.2亿元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十五”第二批项目暨援藏建设项目计划,这次签字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68亿元,其中,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援藏投资达1.06亿元;建设项目有中国电信集团援助的昌都—芒康—盐井、昌都—江达—贡觉、那曲布龙—比如光缆通信工程,西藏的DDN扩容工程;西藏电信自筹建设项目有:各地、市、县市话交换机扩容工程。三条光缆建成后将增加光缆长度约700公里,昌都、那曲两地的通信状况将得到改善,市话交换机扩容后,将增加市话交换机容量5万多门。截止到2002年10月,全区电话用户累计达到38.34万户,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到26.9万门,全区固定电话的普及率达到了14.56部/百人,市内电话普及率达到26.7部/百人,全区7个地市均开通了GSM移动电话,为实现全区的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较短的时间内,西藏的通信业实现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种业务的转变,进入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齐全、技术手段先进、通信业务初具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发展的时期。

2、信息化机构相继建立

①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 2000年6月,开始组建通信管理局;2001年4月,通信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管理局实行信息产业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并以信息产业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行使电信通信行业监管职能。管理局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协调通信与信息安全、党政专用通信和应急通信工作。同时,负责对全区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管理及协调工作。承办信息产业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工作。

②西藏移动通信公司 2000年6月9日,西藏自治区移动通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运营一年来,西藏移动以“远赶西部先进,近创区内一流”的战略目标,实现了用户发展、业务收入、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指标翻一番。截止到2002年10月,西藏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32万门,移动用户发展到19.13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3部/百人,寻呼从1998年的1家发展到9家;GSM无线基站110个,载频734个。

③西藏自治区经贸信息中心 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经贸信息中心。2000年开通了与国家经贸委的DDN专线,完成了中国经济信息网西藏站、联合国科技信息网TIPS西藏网站的建设工作,连通了自治区统计局DDN专线,建立了西藏经贸委局域网,开通了与自治区党委信息中心的专网,为全区获取信息、发送信息提供了方面和快捷。

④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 2001年5月18日,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成立,进一步推动了西藏通信事业的发展,把全区通信业的改革引向深入,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2002年1月8日,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开始了CDMA移动业务一期工程建设,一期系统总容量为2万门,工程总投资3895万元。一期工程覆盖地区为拉萨、达孜、堆龙德庆、曲水、贡嘎、羊湖、纳金等地。

⑤西藏互联网协会 2002年8月16日,西藏自治区互联网协会正式成立。自治区副主席多吉、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曾忠义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揭牌。目前,西藏自治区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注册用户达5000多户;据统计,目前拉萨地区通过许可证经营的网吧已有80多家。但西藏互联网行业仍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自治区互联网协会的成立,对于规范行业经营,使互联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建成部分信息化系统及数据库

①统计信息自动化近年来,全区统计信息工作在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下,结合西藏统计工作的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首先是建成Internet/Inteaet网络,实现了网上检索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关统计信息,并对网站主页进行调整,建成了西藏统计信息发布站点。其次是建成了西藏统计行业电子邮件系统,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开通了OPENMAIL电子邮件系统,帮助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阿里等6地市统计局完成了广域网连接任务。

②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2001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藏自治区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主要由项目管理、区域概况、环境资源、特色城镇、社会经济、分县数据、藏医藏药、气象及动物数据库等部分组成。该系统反映了西藏区域发展基本现状,揭示了西藏区域发展的分布特征和发展前景,为建设数字西藏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的建成,不仅填补了西藏的空白,而且提升了西藏信息服务手段,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③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系统 2002年6月,自治区气象局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系统经国家气象局批准立项,开始正式建设。《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和共享网站建设》项目,具体建设内容有:高原冻土数据,高原积雪数据,高原光照资源数据,两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察的地空、地面资料,中日亚洲季风机制观测项目资料,青藏高原气候系统数据,高原各类气象灾害数据以及制作各类数据集的元数据。数据库建成后,将全面实现资料的现代化管理,优化存取手段,通过增加资料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拓展服务领域,为实现资料的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西藏科技项目数据库 该库包括从1978—2001年共2100条科研立项数据,内容涉及全区农、林、牧、医药、地矿、电子等部门;共有、项目名称、行业类别、研究内容、社会经济效益、承担单位、申请经费等16个段;每年可为全区新的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审批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⑤西藏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库包括从1979—2000年共500多项全区科技进步获奖成果的数据;共有成果登记号、成果名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号、任务来源、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组织鉴定单位、鉴定时间、技术水平、成果简介、成果转让、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13个条目,每年可为全区获得科技成·110·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总第64期)果奖的申报与审批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⑥西藏科技文摘数据库 该库包括从1972—2001年共3000种期刊的数据,内容涉及全区各行业与部门;共有分类号、序号、文摘篇名、作者、期刊名称、期刊号、摘要和关键词等8个字段,为全区各科研单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⑦西藏科技文献馆藏数据库 该库收集了从1985—2000年全区各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科技资料与科技期刊的数据,共包括科技期刊1741种,有科技资料数据15071条。“科技期刊库”有分类号、篇名、出版年期、收藏单位共5个字段;“科技资料库”有分类号、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收藏单位共5个字段。该数据库的建成,初步实现了全区各科研单位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开展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打下了基础。

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①图书馆和文化馆 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相继投资建成了西藏图书馆、西藏博物馆、群艺馆、电影院等一大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基础设施,结束了旧西藏没有文化基础设施的历史。截至到2000年,全自治区共有地市级群众艺术馆7个,藏书在万册以上的图书馆有20多个,县级多功能文化馆49个,乡级文化站213个,为实现全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

②新闻出版 西藏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区的译著队伍、编辑力量、印刷基地建设、印刷物资供应、图书发行网点、报刊管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与法规建设等工作基本配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闻出版体系。全区现有4家出版社和音像复录加工厂;有自治区、地市、县三级新华书店67个;从1956年《西藏日报》创刊到1977年《西藏文艺》创刊,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已经达到52种。

③广播电视 上世纪50年代初,进藏部队办起了全区第一家新闻媒体——有线广播;1959年,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成立,1960年开始对全区广播;1985年,全国最晚的省级电视台——西藏电视台成立,当时仅能覆盖拉萨市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区级广播电台2个,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区级无线、有线电视台3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70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以来,截至到2000年底,全区以建成乡村级广播电视站2334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7.7%和76.1%。全区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全区5115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

二、西藏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1、观念与管理问题

①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推进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在促进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西藏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西藏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维护西藏稳定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信息化的认识、具体的政策措施与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差距较大;部分群众对推进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的认识也不到位;社会各界没有把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同样看做是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其次,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信息设施的利用率低,政府和群众对信息网络资源的使用、发展信息产业的信心不足。

②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不健全 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行政手段不够强硬。一些相关的职能机构运作体制不顺,领导力量不强;信息化建设是由几个部门组合或共同负责,内部关系没有理顺,行政职能的履行不到位;有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中,缺乏政策、规范、立项等方面的调控手

段和权威,不能满足西藏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西藏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些政策还未列入议事日程,法制法规建设落后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急需优惠政策的扶持,信息产业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合法利用等问题及待法律、法规的规范。

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够 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研究、发展和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符合西藏各族群众需求的信息技术,应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开发西藏民族特色的信息技术。目前,西藏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经费不够。一方面是在信息研究的经费投入太少,许多研究项目无法开展;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经济欠发达,政府财政十分紧张,对西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可能多,再加上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当薄弱,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匮乏。财政投入的信心和能力不足。

2、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西藏的信息生产能力与信息传播储存处理能力和全国信息资源相比,表现出以下差距:一是数据库及专利申请在全国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二是人均所拥有的图书馆、文化馆的数量少;三是高校在校生人数、企事业单位拥有技术人员的数量、邮电网点、邮电业务量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西藏的信息生产能力与传播处理能力和全国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有些项目差距很大;信息的传播、储存、处理等设施居于全国之尾,许多项目的差距都在10年以上。

西藏的数据业务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太大,与西藏电信自身发展也不协调。从业务上看,西藏目前只提供基础业务中的基本业务,特别是在应用业务方面基本上是空白;从收入比例来看,全国平均水平已经达到5%,而西藏只有1%,收入绝对值与全国其他最低省份相比,差数不是倍数,而是一个数量级,可见西藏持续发展的困难。此外,由于西藏人才的匮乏和技术落后,全区的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也是一个空白,自治区各部门内部网络建设比较困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当低。

在软件开发上,没有形成西藏自己的开发队伍和力量,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软件急需开发,急需发展拥有西藏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在信息服务上,西藏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基本处于各自为政时期;成熟的公众网络尚未建立,网络市场急需培育。

3、基础教育滞后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滞后,财力单薄,自我发展能力低,对文化教育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地理文化的封闭性。由于西藏地理上的特殊性,文化的发展相对封闭,使人们的意识比较狭窄,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形成了文化、心理的一种定式;三是现代教育发展起步晚,教育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很大;四是现有的教育质量偏低,办学效益不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加快教育的发展速度,任务十分艰巨,而且难度很大。

由于全区教育、科技落后,所需信息化建设人才严重匮乏。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83.4%,全区人口素质偏低,人才匮乏现象普遍。科技整体水平低,技术创新进展缓慢,区内现有人才留不住,区外人才吸引难,造成了全区信息化建设与东部地区的巨大差距。

4、文化设施严重不足

全区基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新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日渐加大。全区目前还有26个县没有文化馆(图书馆),487个乡没有文化站,绝大部分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这说明全区的基层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其次,基层文化发展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差距日渐加大,农牧区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电视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三、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西藏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统一认识,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指导及领导工作。要使各族干部群众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与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边疆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历史赋予西藏的重大责任。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西藏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边疆的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素质,改造西藏的传统手工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西藏的特色产业,是西藏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西藏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是西藏实现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西藏的各级政府部门要解决好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健全、领导到位、政策落实和关系理顺等重大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政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调控。

自治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是领导,即制定目标、建立机构;二是合作,包括政府、企业、教育与社会机构之间;三是政策,即各项政策要连贯、一致,确保创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四是市场,即投资要面向市场需求;五是持续,即确保服务的持续性。

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共享,建立连接自治区、地市、县的政府信息网络;利用因特网建设政府信息发布系统,将非涉密信息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在政府的网络平台上,建设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和计划、财政、税收及贸易的联网工程。

2、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网络建设投资,发展固定和移动通信网络,提高电话普及率,发展数据和多媒体通讯网络,特别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农牧区通信困难的问题,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应优先安排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可采用卫星通讯系统与地面通信网络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应高起点建设语音网、数据网、图像网,加快西藏信息网的规划与建设。

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加强计算机在各部门、各系统的应用,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水平。要充分利用区内已有的网络资源,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当前,西藏的电信事业发展较快,资金、技术、现有设施相对较强,应该以邮电、电信为龙头,利用邮电、电信、公共网络的优势,加快西藏的信息化建设。

西藏的邮电通信建设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新技术和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加速基础网络建设,形成方便、可靠、快捷的城乡邮电通信网络体系。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城镇为重点,辐射农牧区的电信通讯网,使网络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接近并争取达到全国电信发展的综合水平;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电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15年,实现全区行政村村通电话,电信通讯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县及交通干线、机场、口岸开通移动通讯。到2050年,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光通讯网和覆盖全区的卫星通讯网;实现通讯数字化、智能化、个人化,满足信息化社会对通讯的要求。

3、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高层次专业的高科技人才,需要有高层次的劳动力结构,信息化建设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和吸引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为加快西藏区域发展,提高西藏的信息化程度,必须强化人力资源意识,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确保西藏发展的后劲。

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资源的观念,支持西藏高校创办软件学院,加大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培养。要鼓励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对干部职工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素质。西藏要把最先进的、最现代化的教育办好。一是普及计算机知识要从娃娃做起,让孩子跃上信息平台;二是西藏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全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西藏的中小学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尽快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要重视藏族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藏族信息技术人才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信息化建设带动西藏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组织力量研究解决西藏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存在的具体困难,针对西藏的特点,开发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4、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全国文化三大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西藏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加强西藏图书馆界和全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与区内各系统图书馆的协作协调,创造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区的图书馆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六地一市尚无一座公共图书馆。因此,开展信息化建设,仅仅依靠西藏的公共图书馆是不行的,需要西藏所有的图书情报单位联合起来,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西藏党政军部门、科研机构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才能加快西藏的信息化建设。

应该特别重视发展西藏的文化产业。一是发展文化产业能够避开西藏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和技术短缺的劣势;二是西藏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三是文化消费已成为世界消费的一大热点,西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因此,西藏的旅游业成为西藏的特色及支柱产业;四是加快西藏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尽快整合西藏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如果没有数据库,没有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5、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援藏力度

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需要中央的支援和投入。同时,要紧紧依靠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与15个对口支援的省市建立联系与协作。要把对口支援与西藏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西藏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与内地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互利互惠,共同开发、共同发展。

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东部发达地区占有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的优势,应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帮助西藏地区发展经济,进一步放宽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建立和优化人才的培养,实现西藏与全国的共同发展。同时,西藏的各族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宽广的胸怀、让利的精神、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欢迎国内外各公司、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藏参加西藏的信息化建设。

6、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培育与发展信息市场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社会文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转变为信息文明社会。它一方面是用信息化的方式去生产大量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把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改造成信息化的工业及信息化的服务业,以提高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并提升旅游业、藏医藏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和建筑材料业等特色产业,以提高这些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产业信息化的关键。西藏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目前很低,政府应该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促进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对西藏的重点、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使其率先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国有骨干企业和其他有条件的企业要普遍建成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内部网,利用电子商务,拓宽企业业务范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推进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变革,提高西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有用的信息准确、快捷、经济地传递到需求者手中,用于生产、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以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推进西藏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搞好基础建设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内容,仍达不到信息化的目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培育与发展西藏信息市场方面,应建立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国有企业的信息服务实体为主,以独立的信息服务企业、私营信息企业为辅,建立各自经营、自负盈亏的信息市场主体,以促进信息商品化的发展。同时,应与西藏网络建设相配套,建立自治区、地市、县级信息市场,逐步建立以拉萨为龙头、地市为骨干、各县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体系。

7、建立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

为了更好地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对现行的有关信息化的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例如,在信息基础建设规划、信息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还都未作出规定。西藏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国家法律的指导下,制定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法规,并制定出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政策、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和规范等。使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推动、协调和规范的作用,以保证西藏信息化建设得以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只有法规先行,才能推动西藏信息化建设,并为社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依法规范和调整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行为,可使不利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西藏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成本。

8、缩小西藏与内地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科技领域的差距尤为明显,出现了令人忧虑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开发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应用方面,例如信息资源短缺、信息人才匮乏、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体制或机制不健全、教育不普及和技能培训不足等。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信息时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越鸿沟、将数字鸿沟转化为数字机遇的大好机会。为此,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缩小西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差距。首先,应该正确认识数字鸿沟问题,承认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并对巨大的差距性和存在的广泛性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不能低估消除数字鸿沟工作的艰巨性及长期性。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要认真考虑西藏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艰巨工作。因此,自治区领导部门要充分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经济的促进作用,制定与西藏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政策,以促进西藏经济更快地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产业部:《中国信息年鉴》[Z],中国信息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Z],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3、西藏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组:《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思路》[J],《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4、李荣华:《西藏电讯发展与变迁》[J],《中国西藏》1999年第2期。

5、米玛:《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车》[N],《西藏日报》,2002年9月3日。

6、李荣华:《努力运作加快西藏信息化建设》[N],《西藏日报》,2001年1月8日。

7、任兴宝:《西藏自治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数据库建设的现状》[J],《西藏科技》2001年第10期。

8、王黎、韦素芬:《信息资源与西藏经济建设》[J],《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

9、顾华详:《西部信息化与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1月6日。

10、邬琨、邓波:《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0年第12期。

11、旦平:《为全面小康提供通信保障》[N],《西藏日报》,2002年12月10日。

[本文责任编辑(特约)季垣垣]

西藏经济建设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西藏自治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公路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西藏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是指由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管辖的国道、省道、通县(县际)油路以及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确定的其它公路项目。

第三条 凡参加西藏自治区重点公路建设市场监督管理活动使用本办法。

第二章 项目立项及招投标管理

第四条 公路建设项目的立项应严格执行规划。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负责管理和实施建设方案研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等工作。

第五条 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和咨询单位应具备符合项目技术等级标准要求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咨询等相应资质。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需达到项目建设要求的深度。

第六条 公路建设项目的监理、施工以及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必须依法招标确定。

招投标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原则进行。

第七条 公路建设项目招投标执行资格审查制度。招标人应在西藏自治区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系统查询投标人信用评级情况,并查实投标人工程业绩情况。具备招标文件中提出的资质、信用等级、工程业绩等要求的投标人,方可参与竟标。

第三章 项目建设管理

第八条 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依法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项目法人的组织机构及技术和管理能力应当满足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并符合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438号)等有关规定的要求。

项目法人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施工图设计的审查和报批工作;

2、依法开展招投标工作;

3、依法与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并按招标文件要求收取相关保证金(包括邀请招标项目);

4、及时办理施工许可、工程质量监督等手续;

5、及时申请开展各项验收。

第九条 项目法人应根据工程规模和技术要求组建派驻项目建设现场的管理机构(以下简称“项目办”),并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核备。

第十条 项目办对工程建设实施的全过程负总责,其主要职责是:

1、监督参建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工艺(序)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合理安排工程工期,确保工程按期完工。

3、按合同进行工程计量并及时支付工程计量款。

4、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5、协助开展项目竣(交)工验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第十一条 勘察设计单位对项目工程勘察设计质量负全面责任,其主要职责是:

1、强化基础性工作,确保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深度符合建设工程技术等级所要求的标准。

2、按时提交勘察设计成果。

3、按合同约定向工程施工现场派驻符合要求的设计代表。

4、按照有利于节约投资、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优化设计方案。

5、对涉及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应在设计文件中明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第十二条 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投资合同及安全生产负现场管理责任,其主要职责是:

1、按合同约定向工程施工现场派驻符合要求的监理技术人员及旁站监理人员。

2、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专项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措施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3、及时发现并制止违反工程建设技术质量标准和工艺、工序的行为。

4、对拟转序、计量及交工的工程签署明确的意见。

5、提交完整的工程监理月报和日志。

第十三条 监理单位人员及设备履约:项目进场后,项

目法人应严格检查监理单位在投标书中对主要人员和仪器设备的承诺。合同中的项目总监、试验检测工程师原则上不得进行更换,确需更换的必须是备选人员,并经项目法人同意和交通运输厅批准后方可进行更换;若更换备选人员以外的人员,须具备同等的资格条件,且处以合同价5%的违约金,更换后的人员不得再次进行更换,调整比例不应超过30%。项目法人认为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的,可提出更换相关人员。投标文件中所列设备不能按时进场,按招标文件中的规定交纳相应违约金。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等负直接管理责任,其主要职责是:

1、合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工程进度和合同工期。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年计划、季计划、月计划等内容。

2、建立健全“自检自控,预防为主”的质量保证措施和自检体系,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3、按期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工程任务。

4、负责本单位在建工程路段的保通工作。

5、建设安全、卫生、规范的施工营地。

6、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相关责任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第十五条 施工单位人员及设备履约:项目进场后,项目法人应严格检查施工单位在投标书中对人员及设备的承诺。项目经理、项目总工、试验检测工程师原则上不得进行更换,确需更换的必须是备选人员,并经项目法人、监理单位同意和交通运输厅批准后方可进行更换;若更换备选人员以外的人员,须具备同等的资格条件,且处以合同价5%的违约金;更换后的人员不得再次进行更换。擅自更换人员的,其更换人员和中标人一律列入黑名单。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认为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的,可提出更换相关人员。投标文件中所列设备不能按时进场,按招标文件中的规定交纳相应违约金。

第十六条 试验检测单位对试验检测结果负责。对非常规试验项目如桥梁橡胶支座、钢绞线、锚具、混凝土外加剂等特殊材料及交通工程材料和机电工程材料等需对外委托试验的,可在监理工程师见证下由施工企业送检,试验数据双方共享。

第十七条 项目开工前,项目办应组织监理、施工单位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通方案,落实保通人员,履行保通责任,做到施工、保通两不误,并与原公路管养单位签定“项目施工保通责任书”,明确公路管养单位与项目办的保通责任和义务,公路管养单位承担项目施工期间的保通监督义务,并定期向厅报告。

日常保通方案应由项目办报当地公路管理机构备案。保通方案不完善的,当地公路管理机构可要求施工单位予以完善,并有权向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报告。

施工单位应在施工作业现场设置醒目的通行提示牌,备齐备足抢险保通设备、工具,随时检查保通便道、便桥及其他保通设备的使用情况,对桥涵基坑开挖后未及时施工的必须予以回填,做到全天候保持良好的行车条件。

冬季休工期间保通工作由项目办统一委托给公路管养单位实施,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 公路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应落实已批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报告书等专项评估报告及批复中的有关内容。

第十九条 项目设计变更严格按照现行《西藏自治区实施〈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细则》的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二十条 严禁将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

施工企业可以将非关键性工程或者适合专业化队伍施工的专项工程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并对分包工程负连带责任。不得分包的专项,发包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分包的工程不得再次分包。

第四章 劳务用工管理

第二十一条 公路建设项目劳务用工管理实行用工单位负责制,谁用工谁管理,谁用工谁负责。

第二十二条 施工单位是劳务用工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落实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制定详细的民劳务用工计划。

2、建立劳务用工管理机构,配备与本项目用工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责任落实到人。

3、依法与工人签订劳务合同。

4、规范劳务用工管理,建立劳务工人档案。区内劳务工人由施工企业与相关县、乡(镇)政府协商后,由当地政府或当地政府确认的劳务输出组织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结算。区外劳务工人由施工企业自行组织。所有劳务工人均应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并分别报项目办和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劳务工人档案应保存至工程竣工验收通过之日止。

5、负责劳务工人的岗前培训。对劳务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教育培训。对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劳务工人要进行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

6、规范驻地建设,保障施工现场的劳务工人日常生活和安全卫生权益。

7、为其雇用的劳务工人购买工伤保险或特定高风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

8、负责及时解决拖欠劳务工人工资问题。

第二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务工人工资,不得拖欠或克扣。劳务工人工资应明确支付对象、支付数额、支付时间以及支付工资所涵盖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等必要信息。劳务工人工资应直接发放到民工本人,并留存明晰合法的证据。严禁将劳务工人工资发放给除劳务工人本人以外的其他任何机构或个人。

工程休工和交工验收前应完成劳务工人工资结算工作,并进行公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财务人员应在结清工人工资后方可撤离工地。

第二十四条 施工单位与工人发生劳务纠纷时,应先行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向项目法人申请调解,调解无效的,可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五条 项目办负责本项目劳务用工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劳务用工管理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劳务用工管理规定。

2、明确劳务用工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专人负责,落实责任。

3、督促施工单位与民工依法签订劳务合同。

4、监督检查施工单位按时支付工人工资的情况。

5、监督检查和督促施工单位及时解决拖欠工人工资的问题。

6、负责公示工程计量款支付情况。每期工程计量款支付后7个工作日内,应在项目办、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和工人驻地将各施工企业计量支付的情况予以公示。

7、负责执行工人工资保证金制度,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监管。签订施工合同时,按工程中标价的1%向施工企业收取工人工资保证金。施工单位发生拖欠的,由项目办从该单位的工人工资保证金中直接支付所拖欠金额,并从该单位下期工程计量支付款中扣减相应部分,补足保证金。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后60个工作日内,无工人工资拖欠投诉的,保证金全额退还。

第五章 项目竣(交)工验收

第二十六条 公路建设项目完工并具备《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规定的条件后,项目法人应及时向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竣(交)工验收申请,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组织竣(交)工验收。

交工验收提出的工程质量缺陷等遗留问题,由项目法人监督各参建单位限期完成。

项目交工验收合格且工程质量评分大于90分,竣工验收达到优良标准。否则,质量保证金不予返还。

第二十七条 公路建设项目竣(交)工验收前,质量监督机构应对工程质量进行质量鉴定,出具质量鉴定报告,并提出是否同意竣(交)工验收的明确意见。未经质量鉴定或质量鉴定不合格或质量监督机构不同意竣(交)工验收的项目,不得组织竣(交)工验收。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鉴定结果负责。

公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通过环保、水保、档案等专项验收,并完成审计和缺陷修复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 交通运输厅主管部门自收到建设项目竣(交)工验收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递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竣(交)工验收条件,不同意验收的,应及时退回并告知理由。对符合竣(交)工验收条件,同意验收的在20个工作日内组织竣(交)工验收。

第六章 项目监督监管

第二十九条 公路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及交通运输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强制性技术标准、规范。

第三十条 交通运输厅有关管理部门不定期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抽查。在执行监督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自治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从业单位应自觉接受监督部门对其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廉政等方面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 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质量监督机构应按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产品质量行业监督抽查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制定工程质量监督计划,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检测,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的,应及时责令相关单位整改,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并下发质量监督通报。

公路建设项目路基工程完工后,质量监督机构应及时组织路基工程专项检测。

第三十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全面检查,发现问题或安全隐患的,应及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对于安全生产费的使用,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

第三十三条 公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应严格控制在批复的概算范围之内,不得超概。

第三十四条 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由施工单位统一在指定银行专户专储、专款专用,按项目单独建账、独立核算。项目法人、施工单位、开户银行三家签订《工程资金银行监管协议书》,加强监管,确保建设资金使用安全。

第三十五条 公路建设项目资金不得挤占、挪用、截留以及以任何形式进行担保。

第三十六条 公路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按照《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和《交通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管理办法》等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公路建设应严格遵守国家、自治区和交通运输厅关于廉政建设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坚持廉政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实行“双合同”管理。

(一)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监督、监理、设计等人员应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1、不准接受投标单位、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馈赠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贵重物品。

2、不准介绍分包队伍参与工程建设,不准利用职权在施工单位中兼职,或以任何形式和手段参与分包。

3、不准介绍配偶、子女及其亲属参与工程、劳务分包和材料供应、设备租赁。

4、不准参加投标单位、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安排的可能影响正确履行职责的宴请、娱乐活动。

5、不准接受投标单位、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提供的通讯工具、交通工具或高档办公用品等。

6、不准要求或接受投标单位、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单位为自己及亲属的住房装修、婚丧嫁娶和工作安排以及旅游等提供方便。

7、不准在从业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

8、不准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为个人及其亲属谋取任何私利。

(二)从事公路工程投标、施工和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和人员应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1、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工程建设管理、监督、监理、设计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行贿或馈赠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贵重物品。

2、不得以任何名义为工程建设管理、监督、监理、设计等人员报销应由其个人支付的任何费用。

3、不得以任何理由安排工程建设管理、监督、监理、设计等人员参加超标准宴请及娱乐活动。

4、不得为工程建设管理、监督、监理、设计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购置或提供通讯工具、交通工具以及高档办公用品。

第七章 项目评价

第三十八条 公路建设项目严格执行《西藏自治区公路建设市场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西藏自治区公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实施细则》等制度,实行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负责组织实施,分别对项目法人、项目办及从业单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参建单位信用评级的依据。

第三十九条 对项目法人、项目办的考评严格执行《西藏自治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考评实施细则》。

工程获得省部级奖励的,由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对项目法人在全区通报表扬。对项目管理的地(市)适当倾斜建设资金。属代建管理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新的代建管理任务。对项目办负责人,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提拔使用。

第四十条 对工程管理不到位、质量或安全事故较多、在交通运输厅各职能部门组织的检查中受到通报批评的项目,应由项目法人负责对项目办负责人和从业单位现场负责人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由交通运输厅领导对项目法人和从业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

第四十一条 对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发生严重群体性民工上访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工程交工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应依法依撤换项目办负责人及从业单位现场负责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项目法人予以通报批评。对负责项目管理的地(市)适当扣减建设资金;属代建管理的,3年内不再安排新的代建管理任务;对从业单位取消1-3年参与西藏自治区境内公路建设项目投标资格,并上报交通运输部。各参建单位现场负责人3年内不得再次担任相应职务。项目办负责人属厅属单位管理的,3年内不得提拔使用。

第四十二条 设计单位因勘察设计深度不足,导致较大及以上设计变更的,应承担变更金额5%~10%的经济处罚;变更超过批准预算建安费总额10%的,不返还质量保证金。未按合同约定在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或设计代表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责令限期整改,并扣减后1%~5%的勘察设计费。

第四十三条 承包单位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工程合同价款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1~3年参与西藏公路工程建设市场的投标资格,并上报交通运输部。

第四十四条 监理单位转让工程监理业务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合同约定的监理酬金10%以上25%以下的违约金;情节严重的,取消其1~3年参与西藏公路工程建设市场的投标资格,并上报交通运输部。

第四十五条 监督管理机构在检查中发现监理人员已签认的工程存在质量问题,责令监理单位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并处50万以上100万以下罚款。需返工的,返工费用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承担。

第四十六条 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出现重大质量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的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其他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

西藏经济建设 篇6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下是条例的详细内容。

西藏自治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1月14日西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的安全生产以及实施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以及装修工程。

第三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政府派出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本行业内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综合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以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第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以及事故隐患等影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投诉。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调查,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九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十条 建设单位应当遵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规定,严格执行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确保建设工程安全生产。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为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与施工相关的水文、气象、地质、地下管线资料以及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建设单位因建设工程需要,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询前款规定的资料时,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资料,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项目安全作业环境以及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建设工程项目安全作业环境以及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总费用,以及费用预付、支付计划、使用要求、调整方式等条款。该费用标准不得低于自治区关于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的规定,在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文件中予以单列,并不得将其作为招标投标竞价条件。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施工合同中对建设工程项目安全作业环境以及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预付、支付计划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建设工程项目安全作业环境以及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建设工程安全项目作业环境以及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应当专项用于安全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件时,应当向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供下列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一)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二)工程概算确定的安全作业环境以及满足安全施工进度需要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以及先期拨付计划;

(三)经工程监理单位审查同意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

(四)拟使用的施工起重机械设备相关资料;

(五)工程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工程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等人员的有效证件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

(六)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主体和承重结构需要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设计单位提出变动方案,并依据变动方案,对原有的施工图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施工图应当报原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重新审查,未经重新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变动。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具备保证安全条件的施工单位。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督促相关单位,对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提出的限期整改意见进行整改落实,并予以书面反馈。

第三章 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十八条 勘察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提供的地质、测量、水文等勘察资料和文件应当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

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安全有效防范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安全。

第十九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并就设计文件中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项,向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作出说明,完成技术交底。

设计单位应当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第二十条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调查,并在勘察、设计的后续方案中提出防范、补救措施。

第二十一条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下列安全监理职责:

(一)根据工程特点编制包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内容的监理规划和细则;

(二)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职责履行情况;

(三)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并检查执行情况;

(四)对深基坑施工、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和整体提升脚手架升降作业实施巡视检查,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

(五)监督施工单位建设工程安全项目作业环境以及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的使用情况;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安全监理职责。

第二十二条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选派有相应资格的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

总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理全面负责,其工作变动应当经建设单位同意。监理工程师对所承担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监理负责。

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不得委托他人代行监理职责或者同时承担两个以及两个以上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理。

第二十三条 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向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施工现场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 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第二十五条 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检测时,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使用单位进行整改,直至合格。

第四章 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二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许可证。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建设工程施工活动。

第二十七条 施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并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本单位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情况。

直接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具体负责。

项目负责人依法对本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第二十八条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建筑起重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架子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应当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电(气)焊工和油漆工应当在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九条 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具有工程序列技术职称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第三十条 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

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得在建设工程实施期间脱岗,不得同时承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建设工程项目的现场安全监督工作。

第三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于依法需要论证、审查的,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

第三十二条 建设工程施工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全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负责;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由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当对城市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防止或者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第三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保障施工现场的道路平整、硬化、畅通,并设置交通指示标志。在施工现场的危险部位,应当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

在车辆、行人通过的地方施工,应当对沟、坑、井等进行覆盖,并设置施工标志和防护设施。

第三十五条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用火、用电、使用易燃易爆材料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在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

第三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为建设工程施工人员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生产环境、生活设施、作业条件、机械设备和安全防护用具。

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安排人员住宿。

施工单位设置的生活区应当达到消防以及其他安全标准。

第三十七条 施工单位应当对进入施工现场前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以及配件的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进行查验。

施工单位应当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以及配件指定专人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规定及时报废。

第三十八条 施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设备。

安装完成的施工起重机械设备,应当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三十九条 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四十条 施工现场发生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时,施工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和财产,保护事故现场,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程序上报。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作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作出书面记录,妥善保护现场重要痕迹、物证,有条件的应当拍照或者录像。

第四十一条 施工单位应当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由施工单位支付。意外伤害保险期限自建设工程开工之日起至竣工验收合格止。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监督检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

(二)监督检查建设工程中各方主体的施工安全行为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三)组织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四)参与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调查;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在履行安全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文件和资料;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的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并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

(三)纠正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要求的行为;

(四)发现施工安全隐患时,责令被检查单位改正或者立即排除隐患;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或者暂时停止施工;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其他负有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行政执法部门对施工现场依法实施检查时,应当互相配合,实行联合检查;确需分别进行检查的,将检查情况通报同级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

第四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施工单位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十六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参与单位、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信息。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记录和查询系统,向社会公布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其处理结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勘察、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勘察单位未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从事勘察活动、其提供的勘察资料和文件不真实、准确,不能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的;

(二)设计单位未就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项向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作出说明,并完成技术交底的;

(三)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未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提出指导意见的;

(四)勘察、设计单位在发生安全事故后不配合调查,并在勘察、设计的后续方案中未提出防范、补救措施的。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委托他人代行监理职责或者同时承担两个以及两个以上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监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的,暂扣或者吊销监理人员资格证书;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施工人员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上岗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上岗作业的、电(气)焊工和油漆工未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上岗作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发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存在事故隐患,未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构报告,未立即制止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或者在建设工程实施期间脱岗、同时承担两个以及两个以上建设工程项目的现场安全监督工作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的,暂扣或者吊销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考核证书;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二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发现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检验检测等单位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其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

第五十三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四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人员的尽职免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实施。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抢险救灾和农牧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安全生产管理,不适用本条例。

西藏林芝特色经济产业发展探析 篇7

近年来, 林芝地区凭借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的大好时机, 大力挖掘优势资源, 发展该地区的特色产业。通过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其特色的生态旅游业、藏药业和农牧业, 促进地区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自然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更是人类财富源泉。林芝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通过申请国家投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等方式, 大力发展林芝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依靠林芝地区“三带七区” (帕龙藏布风光带、雅鲁藏布风光带、尼洋河风光带、巴松错景区、娘蒲景区、措木及日景区、鲁朗景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察隅景区) 的旅游资源, 依法管理、合理开发的建设原则, 大力宣传促销, 加大旅游业的知名度, 拓展客源市场, 提高林芝地区全民经济收入。

其次, 依据该地区众多的特色景区, 实施区域联合共赢战略,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强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各地区的“衣、食、住、行、游、娱”等旅游业所必备要素;并健全旅游业的规章制度, 实施人才战略, 以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惊醒专业的管理服务, 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 加大民族特色产业的开发, 发展藏族音乐、组建藏族民族文艺团体、发展藏族民俗产业, 把林芝地区的农牧民和旅游业相结合, 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全民协协调配合发展, 提高该地区全民经济实力。

(二) 藏药业的发展

林芝地区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和丰富的藏药材资源优势, 加快藏药业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藏药业。现如今, 林芝藏药材种植已达到600多亩, 并且森林中更是密布生长着2400多种野生藏药材, 所以加大藏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利用, 扩建藏药材的种植生产基地, 通过公司和农户相结合, 更大程度的利用可用耕地, 以达到企业和农牧民互利共赢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藏医藏药与企业联手并举、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营销经验, 促进藏药生产加工工厂和本地藏医院的紧密联合, 提高藏医药研制开发、创新生产的整体水平, 从而推动藏医药的发展更加规模化、实用化、现代化, 以此推动整个林芝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 农牧业的发展

现阶段应该积极推动林芝地区农牧业的战略性调整, 加大农牧业的投入, 探索农牧业发展新道路, 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在粮食种植能保证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对农牧业生产作出合理规划。农业方面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加大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野生天麻人工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并依照市场需求种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较好的农林作物。而牧业方面则要以特色的藏猪、藏鸡、奶牛为产业主导, 建立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或者壮大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能促使农牧民长期增收的机制,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牧民经济合作的配置工作, 是散落的个体农户联合起来, 走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销售品牌化、生态文明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据统计, 目前全地区藏香猪存栏16.72万头, 藏鸡存栏13.85万只;蔬菜种植面积达16560亩, 年产量达2万吨;玉米种植达3.65万亩, 年产量达1.42万吨;天麻种植面积达90亩, 年产量3.7余万公斤;经济林木面积达到6.5万亩, 其中米林农场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已达5640亩, 年产水果1960吨, 产值达167.5万元。尽管该地区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但该地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合理的加强特色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林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个地区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生态环境文明良好的基础上。林芝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仍有许多问题: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综合发展条件仍需要改善;公共服务能力较弱,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匮乏等障碍。这都将影响林芝地区的快速发展, 想要使之快速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解决掉这些问题。

一个地区想要快速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自然资源的, 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 大力发展生态建设, 加强资源管理, 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增长的体现。而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正如想要富, 先修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 而不断完善服务机构, 从而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而人力资源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 因此培养调整各类人才结构, 加大人才的投入, 建立高素质人才体系也是必不可少因素。所以引进和培养发展高科技所需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高效率、高环保人才更是一个地区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结束语

林芝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环境, 为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林芝地区应该实施特色产业优势建设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优势项目带动化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提高高素质人才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发展环境下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正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型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经济的不断增长, 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成为我国现阶段一项重要问题。西藏是我国西南边境并是以少数民族为主流聚居区, 发展其地区的经济不仅是提高我国经济总实力的经济问题, 更是关系到我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政治问题。而林芝作为一个经济水平好于西藏整体水平的辖区, 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该地区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将会促进整个西藏地区的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林芝经济,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仁卓玛.谈西部开发中林芝地区的发展优势[J].2001 (2)

[2]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刍议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篇8

摘 要 经过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及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在中央政府和西藏人民的努力之下,西藏的经济取得了全面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来看,西藏还是明显落后的。为什么有全国对西藏的援助,西藏的自身资源也很丰富,西藏的经济发展还是落后?本文就从西藏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经济发展战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 战略 思考

引言

2011年7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1],加快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能有力地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西藏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结合西藏的发展特性,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盲目跟从才能使得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西藏的经济现状告诉我们工业化并不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应重视西藏地区丰富的资源、藏文化等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起构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1.西藏丰富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西藏地区的草地、森林、矿产、水能、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的草场退化、湖泊面积萎缩、冰川融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2]。但纵观全国,西藏的自然资源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就目前已发现的101种矿产资源,它们的潜在价值已达到万亿元以上。但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却十分的少。这些有利条件都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文资源。西藏是中国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宗教、音乐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西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十分复杂且又独特的特征,以藏族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此为依托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都蕴含着浓郁的藏族风情。但由于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区位优势。西藏位居我国西南边疆的地理位置,边境线约长4000公里,与南亚5个国家接壤,具备了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地域优势。根据史料记载,我们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了边境贸易,边境人民相互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现在西藏的对外交通便利,但由于某些因素,西藏边境贸易规模偏小,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政策优势。中央政府历来对西藏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扶持,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之一的西藏,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央就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旨在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2.西藏经济发展制约瓶颈

西藏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制约瓶颈。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西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高寒缺氧,环境脆弱,远离内地,导致这里资源开发的成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以上。其次是交通运输方面,西藏地区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的运输系统有所改善,但还是无法满足西藏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西藏的经济发展缺乏人才,西藏人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资本,西藏普遍还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3.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3.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经济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一种是资源环境消耗过度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而另一种是资源环境利用不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3]。很明显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是属于后一种类型,西藏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资源和环境的优势。面对这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倡导的就是要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虽然这种转化会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但这是必需的,西藏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靠外部“输血”而不靠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是不可能真正走向独立自主的。同时,只要精心管理,合理利用,也可以使资源消耗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投入

充分利用青藏铁路带来的发展机会,促进形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体,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西藏的交通运输结构,尽量降低地理位置给西藏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3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首先,要加强西藏教育体系的建设,在西藏人民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其次在西藏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上,要大力培养西藏自己的各科技术人才,也要引进其他地方的科技人才,可以灵活的实施人才共享措施。

3.4产业结构调整

西藏现行的产业结构并不能突出西藏地区的資源优势、区位优势。要看到,西藏经济的发展还是要先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西藏80%人口都是农牧民,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基础,所以现行的西藏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西藏具体情况,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4]。西藏的工业化道路还是十分漫长的。

4.结语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困扰西藏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资源开发导向型的工业化并不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应该重新认识农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民族特色产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西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推动西藏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刚,孙东涛.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5).

[2]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中国工业经济.2009(07).

[3]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经济学家.2010(09).

上一篇:关注细节 文档下一篇: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