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

2024-10-29

西藏文化(精选12篇)

西藏文化 篇1

要求以人为本, 这才是真正的“人本”社会所提倡的发展理念。具体到部门法上, 在刑法上也明确规定“罪刑法定”、“罪罚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这些都是对每个公民人权的极大保障。对于西藏传统法律文化中践踏人权, 与现代法治理念极度抵触、背道而驰的观念、制度要彻底抛弃。

第三,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观念的淡薄。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所具有的宗教性和道德性的特征, 就决定了人们法治观念的淡薄, 法律理念的缺失。由于宗教力量是统治社会秩序的主导因素, 传统法律文化也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宗依文化中的宗教戒律以及道德性的特征贯穿于法律文化的诸多方面。例如《十善法》、《十六法》的规定, 基本上是宗教戒律和道德力量的法律化。因此, 在这种统治秩序下, 就形成了民众“道德高于法律”、“宗教让位于道德”的普遍社会心理。在遇到纠纷、矛盾, 甚至发生杀人事件等刑事纠纷时, 都不愿采取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甚至是不懂运用法律的思维解决问题。这种传统法律观念的缺失与当今依法治国的理念大相径庭。西藏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民众法律观念的树立, 法律意识的增强。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只有提高公民的整体法律素养, 才能提高社会的法治水平。只有人人信仰法律, 尊崇宪法, 在生活中懂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法治社会。

武树臣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法律文化放入到人类文明的大概念下面进行解析, 法律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中有关法律习惯、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1) 法律文化是在法律活动中形成的, 把法律思想和法律活动相结合, 运用法律思维解决社会问题, 实现法律思想指导法律实践的一种文化。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经过无数西藏本土地区的法律实践和藏族先辈们的法律思想融汇而成的。认真研究西藏传统法律文化, 既是对以往法律文化的一种提炼和凝结, 也有利于对未来法律发展趋势的把握。西藏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法律文化作为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自然也被深深的打上了独具民族特征的烙印。如何对西藏传统法律文化进行精准化的解读,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发挥其对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 有着迫切的需要。

一、西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价值

西藏是一个宗教文化色彩浓厚的区域, 本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法律文化, 自然深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然而, 经过历史的沉积以及一轮又一轮严苛的筛选之后而留下的传统文化, 必然有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值得吸收借鉴的优秀品质, 对于这些优秀文化, 我们要吸收、改造及发展, 使其在法治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倡导社会本位与人本社会的理念, 具有准确的社会法治定位。

社会本位和人本社会是以人民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优先的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 社会的发展是以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优先, 社会的大部分利益的创造也是通过民众来完成的。我们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国家的政体是人民当家作主, 实行民主集中制, 充分发扬民主是我国的一大特色,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国家的法治理念。所以在西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的过程中,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立法、执法、司法的核心, 将“人本”理念充分吸收、发扬光大, 使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熠熠生辉, 是西藏现代化法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中追求秩序和谐与定纷止争的民间调解制度是现代社会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

在现行民事诉讼中, 本着自愿原则以及利民惠民原则的现代审判中的调解制度是司法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制度。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 让人民采用非诉的方式解决问题, 双方以理性协调方式达成共识, 既节约时间与精力, 又不浪费司法资源减少社会成本, 还增加社会的稳定性。毋庸置疑, 调解制度受传统法律文化“无讼是求、以和为贵”、“追求和谐社会秩序”思想的影响, 甚至上升为民诉中解决纠纷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在西藏长期的历史社会中, 人们或部落认为诉讼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他们往往通过调解来解决各种纠纷, 互谅互慧。民事纠纷, 不仅有官府调解, 大多由部落头人、贵族首领或者宗教上层人物组织说服调和。因为组织调解的人多为当地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人, 所以这种调解方式会让双方信服, 并心理确信他们作出的决定也会不偏不倚。因此, 在法律资源极其缺乏的时代背景下, 西藏社会仍能稳定地发展, 调解息讼的传统法律意识在现代西藏法治社会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藏族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民间调解制度在西藏地区深入人心, 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充分发挥民间调解优势的同时, 对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在西藏的实施有着积极的影响, 也有助于西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第三, 传统法律文化中崇尚惩恶扬善与清正廉明的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是一致的。

西藏长期以来就有尊老爱幼、帮扶残弱的民族美德, 如《十善法》中的“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法则, 它不仅是统治者施政仁爱的体现, 也是关爱生命个体、尊重人性之善之美的人文关怀渗透。在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中, 藏传佛教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崇尚道德、宗法并行的思想可以弥补法律调整范围的局限性。在当今, 这些思想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 而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基本价值观。对此, 应将其予以传承、发扬, 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诸多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 伦理思想中值得借鉴的积极因素。

首先, 藏传佛教提倡的“不杀生”、“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伦理思想客观上成为了西藏社会伦理秩序和道德教化的缩影。关爱生命、反对滥杀无辜、尊重人性理念在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不杀生, 珍爱生命的慎用死刑理念不仅在现代思想层面得到渗透, 还在现实司法实践和法律操作中也有反映和体现。藏族传统社会讲究道德、宗教教化, 而刑罚作为辅助手段, 在道德、宗教均不能发挥作用时, 刑罚手段才予以调整。刑罚只能惩罚犯罪, 而教化却能防范于未然。党的十六大要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在进行法治建设的同时, 必须辅之以道德建设, 二者相互促进。这种传统的宗教、道德兼并法律治理国家的模式, 对现代法治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既不重视道德轻视法律, 也不轻视道德重视法律, 两者的地位同等的重要。因此, 将硬性调整模式 (法律) 与柔性调整模式 (道德、宗教) 有机结合起来, 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法治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文化, 推动西藏自治区的道德建设, 有利于维护西藏地区的和谐稳定, 也将有利于实现依法治藏、法治西藏的目标。

其次, 藏族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基础, 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性, 在天人关系上, 讲究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和谐相处。道家始祖老子曾提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2) 的说法, 说明万物皆有两面性, “和”乃为天地万物之本质, 是天地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共存共亡, 没有谁是谁的主人, 也没有谁是谁的仆人, 人的行为应该与自然相协调。古往今来, 藏族传统文化也一直遵循崇奉自然、不得违背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精神, 并将藏族人们自身生活与自然、天地紧密联系起来。在环境保护方面, 藏传佛教强调万物有灵, 万物皆父母, 要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 由此制定了很多保护土地、动物的法令。如保护土地、草原方面, 藏族农区广泛存在的农田间歇的“歇地” (不同农作物合理轮作) 、“年歇” (隔年耕种) 习俗, 对牧区破坏草原的行为, 予以相当重的处罚, 西藏当雄宗规定“失火者烧草原属大案, 罚款很重, 一马步伐一块五银元。” (3) 对动植物的保护最早出现在吐蕃时期, 有“十善法”、赞普敕令、法令等, 如法王赤坚赞索朗贝桑波颁布公文:“尔等尊卑何人, 都有要遵照原有规定, 对土地、水草、山岭等不可有任何争议, 严禁猎取禽兽。” (4) 这些环保思想有助于国家环境法的实施, 也与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相一致, 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意义。

二、西藏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因素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是基于西藏本民族区域形成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民族文化。1959年, 西藏实行民主改革, 从此开拓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征程。在当今西藏法治化的进程中, 传统法律文化必然会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 与现代法治理念产生冲突, 对于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糟粕, 我们要坚决剔除。

第一,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宗教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又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生活在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其对社会的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西藏是以藏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聚居区, 其形成的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在西藏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曾成为藏族社会最雄厚的力量。在当下法治社会, 宗教的信仰对人们的生活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西藏传统法律文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 自然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例如, 在吐蕃时期, 制定法律就有对佛教十善律的吸收, 把佛教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贯穿法律的始终。再如, 传统法律文化中有关采集生产的规定:藏族人民未经头人许可, 不准到“神山”上去挖虫草、贝母、秦笼、知母等药材, 否则处以罚款。经其许可者, 须将所挖药材上交头人一半。并且不准砍“神树”, 也不准越界到其他头人辖区内砍柴, 否则要罚款, 退还所砍的柴, 并没收其砍柴的斧头和背柴的绳子。 (5) 这些法律规定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可见, 宗教文化在西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崇尚信仰科学、信仰法律的社会, 这种“宗教高于法律”的准则与现代法治理念相违背, 对于这些文化糟粕我们要积极予以剔除和丢弃, 要使人民树立法律信仰, 知法、守法、懂法, 学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第二,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对人权的践踏。

由于西藏传统法律文化是为旧西藏统治阶级服务的, 具有极大的专制性, 其本质是压迫剥削及奴役广大劳动人民, 受治者是广大农奴, 治人者是农奴主。这种法制下的文化是对人权的严重践踏。例如法律惩罚方式的严酷性以及极大的不平等性。典型的是“赔命价”制度。藏族对杀人案的凶手, 处以抽筋、挖眼、投河等刑罚, 或者是赔命价。打死人命以后, 被害者一方要出兵报复, 杀人的一方则给对方送一百元左右的牲畜做挡兵款, 表示低头认罪, 愿意谈判解决。命价因地区、死者的身份而有差异, 一般为500—1000元藏洋, 如打死的是有钱人或小头人, 则其头、手、足另加命价。凶手的马、枪归死者家属。凶手的亲友, 每户罚马一匹。杀人一方要买经卷, 送给寺院。纠纷调节后, 双方见面和好, 杀人一方再给死者一方若干钱的牲畜, 死者家属得1/3, 2/3归调解人, 纠纷全部结束后, 写一份协议书, 由头人保存。外来户打死当地户的人, 处罚更重。 (6) 这些残酷的刑罚以及不平等的“命价”是对生命尊严与人权的赤裸裸的践踏。现代法治国家提倡尊重生命、捍卫人权。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这才是真正的“人本”社会所提倡的发展理念。具体到部门法上, 在刑法上也明确规定“罪刑法定”、“罪罚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这些都是对每个公民人权的极大保障。对于西藏传统法律文化中践踏人权, 与现代法治理念极度抵触、背道而驰的观念、制度要彻底抛弃。

第三,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观念的淡薄。

西藏传统法律文化所具有的宗教性和道德性的特征, 就决定了人们法治观念的淡薄, 法律理念的缺失。由于宗教力量是统治社会秩序的主导因素, 传统法律文化也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宗依文化中的宗教戒律以及道德性的特征贯穿于法律文化的诸多方面。例如《十善法》、《十六法》的规定, 基本上是宗教戒律和道德力量的法律化。因此, 在这种统治秩序下, 就形成了民众“道德高于法律”、“宗教让位于道德”的普遍社会心理。在遇到纠纷、矛盾, 甚至发生杀人事件等刑事纠纷时, 都不愿采取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甚至是不懂运用法律的思维解决问题。这种传统法律观念的缺失与当今依法治国的理念大相径庭。西藏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民众法律观念的树立, 法律意识的增强。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只有提高公民的整体法律素养, 才能提高社会的法治水平。只有人人信仰法律, 尊崇宪法, 在生活中懂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 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卫绒娥, 杜莉梅.西藏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J].西藏大学学报, 2005 (2) .

[2]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组编.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会历史调查[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

[4]熊文钊.民族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9.

西藏文化 篇2

周浩

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广告1142班

摘要: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藏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丧葬文化等等。为了增加西藏地区和对藏族人的了解,增强对西藏文化的理解。这个暑假,早早的暑期第二天,我便和室友一起踏步来到了美丽神圣的西藏,探寻了这里的文化与藏传佛教的神秘,感受了西藏文化带给我的期待,并对西藏的文化做了一些研究。

关键字:西藏文化;民族风格;布达拉宫 具体内容如下:

调查目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西藏文化的特色。

调查地点:西藏

调查对象:西藏文化 调查时间:2012-7-15至2012-7-19 调查方式:观察法,资料法,采访当地的学生和群众

调查内容:

1、饮食文化

2、服饰文化

3、宗教文化

4、布达拉宫

调查结果:

1. 饮食文化: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1)酥油茶:在西藏,家家都离不开酥油茶。酥油茶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牛、羊是西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制作酥油茶的酥油就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2)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不知是什么,其实实际上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与我国北方制作的炒面有点相似,区别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而且不除皮。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3)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2. 服饰文化:(1)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镇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用一条绳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间,使袍子刚过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口袋以装日常用品,出门时,夜里袍子可当被子。(2)拉萨为中心地区城镇藏族服装:夏天,拉萨妇女穿无袖长裙,色彩、面料的选择全然不同于牧民和农民。拉萨人喜欢用质地比较好的绸缎、哔叽等面料做藏装,偏重选择素净、淡雅的颜色,与农牧民喜爱的大红大绿强烈对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来城镇居民着西装革履者越来越多,就连拉萨近郊的农民穿传统藏装的也越来越少,汉装、藏装、西装混穿现象普遍。(3)藏北牧区的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藏北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在农区和城镇难以见到。

3. 宗教文化:西藏的传统宗教信仰基本上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方面是在广大农村牧场广泛流行的,不分教派的“见佛就拜、见塔就转、见**就磕头”的民间信仰,其内容十分丰富并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和各种风俗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以寺院为活动中心的理论化、规范化、系统化并控制整个上层意识的显赫的神学宗教,其中占统治地位和占优势力量的是藏传佛教,内分很多教派,如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和本教等。不过“本”教与其它教派有所不同,曾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的原始宗教向神学的佛教转化的漫长历史岁月。(1)本教:本教(又译作“钵教”,“笨教”等),因其教徒自称“本波”,又称“本波教”。一般认为本教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前就已在西藏本土广泛流行的一种古老宗教或说成是西藏固有的一种宗教,也有的学者笼统地把它说成是原始本教。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本教早已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原始宗教,而是一个复合、本佛混杂的历史产物,其内容十分复杂、既有比较古老的原始巫教的一些特点,又有大量的系统化的神学宗教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说本教是由非佛教的原生形态早期本教和受佛教影响后形成的次生形态的晚期本教两部分构成。特点:

1、崇拜大自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这种带有自然宗教特色的本教信仰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后仍然盛行,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王朝在举行会盟大典时,要“会巫者告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诸神”。其中对天神的崇拜在早期本教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教把世界分为天上、地上和地下三界,天为上界,是天神“赞”所居之所。并认为吐蕃王统第一代藏王和本教始祖辛绕米沃切都是从天而降的天神。“由于当时本波意乐天空”,所以把藏族最早的《积达嘛呢法门》等佛经也“遂说为从天而降”。由此看来,所谓“始祖赞普自言天上所生”和“天赤七王”死后“攀授天绳,逝归天界”的古老传说与早期本教对天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2、崇拜动物是早期本教的重要内容之一,猕猴变人的神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它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某些特点。在远古早期,气候温和,森林茂密,猴类成群的环境中,藏族先民把具有某些人类生活相似特征的猕猴神化为人类祖先是可以理解的。

最让我兴奋的是我来到了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英文译音:the

Potala Palace)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文名:

布达拉宫 外文名:

The Potala Palace 俗称:

第二普陀山 地理位置:

西藏拉萨红山

建筑风格:

藏式 始建时间:

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 重建时间:

1645年 结构组成: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地理位置: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一座小山上。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民心中,这坐小山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语称此为布达拉(普陀之意)。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西藏构建文化项目库 篇3

丰富、文化产业落后的尴尬局面。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一直以来西藏坐拥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将无形的资源转化为有形的财源?西藏启动了文化产业项目库,集中优秀文化项目集中发展、灵活经营。

作为先期试点,9月25日,西藏首批文化产业项目申报结束,2010年,西藏各地各部分可随时申报项目。

走出深闺,文化创效益

实际上,西藏民族文化资源并未全然屈居深闺,对于大型文化项目的经营运作早有范例。最为典型的就是“堆谐”《飞弦踏春》的走红。

2007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90名日喀则地区拉孜县的农牧民集体起舞,气势磅礴的“堆谐”舞《飞弦踏春》征服了全国观众。“堆谐”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在日喀则地区广为流行。据说,在日喀则68万人口中,有约30万人会跳“堆谐”。

《飞弦踏春》从日喀则民间走向全国,一个“生意人”的推动功不可没。在对口扶贫拉孜县的过程中,自称为“生意人”人的日喀則地区烟草专卖局局长普布文胜动足了脑筋,他要利用拉孜县的现有资源放大扶贫资金的效用。经过对比分析,普布文胜锁定了既有民众基础、兼具拉孜特色“堆谐”舞成为目标。2005年,专卖局拿出近50万元资金,选拔了90名农牧民排练《飞弦踏春》。

排练完成,接下来就是推向市场。2006年9月,《飞弦踏春》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汇演,获得成功,并于当年登上西藏电视台“春节、藏历新年联欢晚会”。第二年,《飞弦踏春》选送央视春晚,导演一眼看中。

如今,《飞弦踏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演出项目,它的红火为日喀则打上了“中国踢踏舞之乡”的文化商标,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游人到日喀则,除了看珠峰,游扎什伦布寺,还要跳一段“堆谐”舞。游人增多,旅游纪念品也开始上价,以前在拉孜卖260-280元一把的扎念琴,现在卖到500元左右了。

项目甄选,市场是核心

然而,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的努力还是不够。对此,西藏政府部门甄选优秀的文化项目,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对文化资源进行集中经营。文化项目库构建采取项目申报制度,申报标准主要围绕市场前景展开。

此次项目申报排除公益性文化项目,申报项目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申报前要充分调查论证项目的市场前景、市场目标,探索市场化经营的有效运作形式。此外,申报的项目必须特色鲜明突出。要以市场化、全球化的视野,综合分析文化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源等相关要素,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资源,开发特色项目。再者,项目申报实施主体可靠。项目申报及实施主体原则上是在西藏自治区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事文化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现阶段,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有创意的自然人均可申报项目,待项目实施过程中再予规范。

除了制定申报标准,西藏政府部门圈定了重点申报范围,同样注重经营潜力。

特色文化开发项目成为首选,此外还要重视文化艺术服务项目,包括有利于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文化演艺项目,依托西藏文化资源开发的综合文化旅游项目。此外,作为便于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的项目,譬如广播影视制作项目、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项目、动漫和网络服务项目也被纳入重点申报范围。

文化资源来自民间,文化项目库的重点申报内容自然要囊括民间致富项目。首先是重点选择乡镇特色文化资源配对项目。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文化禀赋量身设计文化产业项目,在国内外寻求资源配对,实行“1+1”“1+X”整合,并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与培养,产生出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其次是重点申报文化扶贫项目。通过文化劳务输出、休闲娱乐、生产加工、产品包销等文化项目开发,努力实现劳动力动态就业和劳务价值转入支付。

文化经营,集中而灵活

对于“库”中的项目,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扶持方式开放而务实。在融资经营,西藏采取了灵活的机制创新。对于经评审后纳入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项目库,列入自治区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与不同体制和机制的合作者对接,进行许可经营、托管经营、授权经营、合作经营。

在项目评审方面,依靠专业的力量。西藏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对评选出的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推荐列入自治区和地市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对评选出的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在宣传推广方面,西藏适时组织召开文化项目对外合作新闻发布会,积极参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各种洽谈会,面向国内外高调宣传和推介西藏文化合作项目,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同时与区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共同举办“西藏特色产品博览会”等系列文化经贸活动,为项目对接搭建平台。

西藏文化 篇4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一支, 同样遵循着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从西藏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出, 西藏文化也是一种变迁的文化, 它没有因为高原环境的阻隔而有所懈怠, 如海绵般不断地吸收着四周民族的文化精华。藏族本土文化是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雅砻河谷的吐蕃文化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文化逐渐交融而形成的。吐蕃文化具有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使它随着佛教传入的同时, 更加强了本土的古代各部文化与中原、南亚、中亚及邻近的北部、东部毗邻的各部族、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实行民主改革后, 西藏文化的发展进而跨入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一个民族的文化, 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等多方面元素的融合, 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文化的先进对整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西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经过历史的洗涤和现代文明的洗礼, 在当下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种优秀的文化在今后, 对整个西藏文明的进步、对西藏地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西藏文化的悠久历史不同, 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较短, 市场营销原本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竞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 发展市场经济以后市场营销这一概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才逐渐体现。所谓市场营销理念, 就是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所应该具备的一种谋虑、价值观念等各种思想意识的结合。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发现和创造价值的一种模式, 是现代企业走向不断壮大的一个必要过程。新时期随着信息化市场的不断完善, 原有的企业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其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需求, 企业的营销模式应去其传统, 推陈出新。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和灵活化已经成为今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确定, 必须能够针对具体的市场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营销区域的不同、市场群体的差异都会给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做出改变和调整, 所以市场营销理念不是某一种固定模式的统称, 而是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形式来确定不同的营销思路和营销方针。

2 西藏民俗文化对企业营销理念的影响

2.1 风俗习惯的差异影响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 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 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 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这种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在针对这种民族文化特别浓厚的地区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 必须首先对他们的风俗习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因为任何一种企业营销理念的确定, 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对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之上。藏族风俗习惯对企业营销理念的营销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 藏族的节日有着特殊性。节日营销是当前众多企业都重视的一项营销策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节日的促销工作, 在商家的这种营销手段的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开始进入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上, 这种节日经济的繁荣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西藏的风情习俗与汉族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 不仅很多的汉族节日在西藏地区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而且对于舶来的西方节日藏族地区的接受程度更是有限。这就导致了企业如果沿用在汉族地区的节日营销方式很难在西藏地区取得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节日经济这一营销方式在西藏地区不可以适用, 藏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众多, 并且在本民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在西藏地区进行市场营销工作可以针对这些民族特有的节日进行调整和运作, 打造属于藏民的节日经济。其次, 藏族人民的兴趣喜欢与汉族地区有着差异。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 其关键在于对市场和客户群体的把握, 不同的客户群体, 他们的兴趣喜好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特别是西藏地区的居民与内地众多地方的居民相比, 他们受到游牧民族习性的影响, 对衣食住行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兴趣喜好, 这就使得企业的营销理念必须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做出调整和改变, 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必须能够迎合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兴趣喜好, 这样才能在西藏地区打开市场, 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

2.2 消费观念的差异影响

西藏文化对西藏人民的消费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藏族人民长期居住在远离内陆发达经济城市的高原地区, 农业是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与开放性的沿海经济相比, 藏族人民的消费观念更为保守。对于物质性产品的消费欲望明显低于汉族地区的普通人民, 这种消费观念的差异使得企业在确定自己的营销方案时, 必须充分的了解这个民族的消费习性, 制定出有效的营销方案。西藏文化对藏族人民的消费理念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超前消费在西藏地区的接受程度有限。超前消费这一概念, 对于内陆经济发达城市而言早已司空见惯, 越来越多的信用卡消费网店便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持有这种消费理念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并且会成为以后市场经济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对于西藏地区的人民而言, 信用卡消费的接受程度虽然在以日喀则、拉萨等城市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有一定的接受程度, 但是相对于大部分的西藏人民而言, 这种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是难以得到认同的。这就使得我们的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 必须充分的意识到这种心理意识上的差异, 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内陆经济发达城市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其次, 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存在差异。西藏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重视精神对人类的满足, 这种思想影响着很多藏族人民的现实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西藏也逐渐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来, 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出现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 但是与内陆经济发达城市相比, 藏族人民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更具有现实性, 他们对产品的选择以自身的需要为标准, 并且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上, 传统的生活习惯使得一些较为新颖的、高端的产品在西藏地区的销售市场受到限制。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必须以满足西藏人民的现实生活需求为目标, 不要过度的追求高端和新颖。

2.3 消费结构的差异影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相互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消费特色和消费发展趋势,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的变动规律。西藏居民生活整体上还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 西藏地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 由此产生了城乡居民两个不同层次的消费结构。就第三产业来说, 虽然城镇居民在消费层次高于农村居民, 但他们对第三产业的需求都在增加, 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内部各层次的全面发展。在西藏由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 加之交通不便, 人们很难形成有效的分工体系, 开展市场交易。许多产品和服务只能靠自给自足。在大部分内陆发达经济城市, 第一、第二产业的消费结构已经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在居民日常消费中开始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是对于西藏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的这种分散性和农业依赖性使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去甚远, 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娱乐性、休闲型的消费活动在西藏地区的推广还有着很大的限制, 所以企业在确定自己的营销方案、推广对象时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标准, 重视这种消费结构的差异, 做好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

3 西藏文化背景下企业营销理念的构建分析

3.1 跨文化性质的企业文化构建

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建立、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核心和标准, 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下, 企业的各项工作才能够在统一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开展进行。企业营销理念与企业文化同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范畴, 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共同性。首先,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营销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引性功能, 营销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必须遵守企业的文化内涵, 所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营销理念在价值理念上有着趋同性。其次, 企业文化的局限需要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来予以弥补。例如我们在西藏地区进行市场营销工作的时候, 企业文化可能与企业的现实营销理念存在着矛盾, 因为企业文化的确立具有普世性, 它对这种民族特殊性的考虑较少, 这就需要企业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构建一种全新的具有跨民族文化性质的企业文化, 这种企业文化能够兼容并包民族的差异性, 从而更好的知道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确定。

3.2 跨地域性质的企业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理念的确定, 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范畴, 它需要以具体的市场营销工作为参考依据, 市场营销策略时组成市场营销理念的重要部分。企业营销战略, 往往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 因为客户群体的不同意味着企业所要选择的营销方式也就不同。企业在西藏地区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原本在经济发达城市已经成熟的营销战略在西藏地区可能并不适用, 这种地域的差异必须迫使企业对自己的营销战略做出调整。针对西藏地区的地域特征, 对企业已有的营销战略进行调整, 在尊重西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企业营销战略进行调整和修改, 保留一些可以通用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策略方针, 制定出一套能够跨地域适用的企业营销战略, 这对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针对民族特色的企业营销方式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精髓之所在, 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如果能够将这些民族特色予以恰当的利用, 将会取得极好的效果。以西藏地区的节日为例, 藏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节日重视程度尤甚, 并且节日众多, 例如极具有民族特色的雪顿节, 这是藏民长期游牧习惯的一种保留。这种节日不仅在当地的藏民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 而且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这种具有浓烈民族色彩的节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所以针对这种具有特色的民族节日制定一些特别的营销方案, 既能够打开当地的销售市场, 而且可以兼顾到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这是今后西藏市场营销工作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特色的营销方式打造特色的营销理念, 是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性。在众多的民族文化中, 西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西藏文化背景下进行企业的营销, 必须充分的意识到这种文化特性对企业营销工作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西藏文化进行浅显的分析, 寻求其企业营销理念的契合点, 为企业的营销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西藏文化,企业营销,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必怀.企业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的创新[J].决策与信息, 2005 (10) .

[2]徐秋慧.营销理念的新发展及营销策略的创新趋势[J].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5 (01) .

[3]李宗桂.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 2006 (1) .

西藏文化 篇5

雪域西藏文化中心是由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自治区新华物流配送中心、北京雪域西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致力于弘扬西藏文化,搭建西藏与内地文化沟通桥梁的整合各类涉藏业务的平台。目前,雪域西藏文化中心已投入4000万,建成建筑面积16000余平米的办公楼、宿舍楼、厂房等基础设置。北京雪域西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西藏人民出版社北京编辑发行部)立足内地,服务西藏,走向全国,以传播西藏文化为宗旨,推广品牌教辅、社科书系为己任,主要致力于教辅图书、社科生活、家庭教育、涉藏类等书籍的策划与出版发行。目前因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诚征以下职位人员(在雪域到岗上班人员公司解决食宿)。

图书发行员12人

职位说明:负责公司教辅(大学考研、中高考、小学教辅)、社科、家教图书的发行。

职位要求:

1.专科以上学历,相关专业;

2.三年以上图书发行经验,肯吃苦;

3.在图书市场以及客户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发行助理8人

欢迎有营销经验的电话营销员参加发行助理的应聘;

欢迎没有发行行业经验的,性格外向,沟通能力强的应届生应聘。电话信息员12人

职位说明:对全国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信息交流、试题收集、关系维护沟通,协助处理部门日常事务;负责部门所划定区域的信息资料分类归档管理。职位要求:

1.财务、金融、管理、营销等相关专业毕业,专科以上学历,有内勤工作经验者及电话沟通业务者优先;

2.踏实诚恳,吃苦耐劳,思维敏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篇6

关键词:西藏;文化产业;路径

西藏的文化神秘而独特,在全球经济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西藏文化产业有极强的吸引力。然而,因历史和现实等原因,西藏文化的内在价值还尚未得到自身和外部的全面认可,还未形成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文化品牌,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带动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健康、跨越发展。

一要大打“西藏牌”。打造西藏文化产品这一品牌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应该是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开发其特有的西藏文化产品品牌。在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更应把品牌战略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打“西藏牌”、“高原牌”、“原始牌”“特色牌”、“绿色牌”,努力做好西藏文化产品的品牌保护、原产地保护,培育一批国内、国际市场叫得响、有影响、独占性强的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品牌,把西藏文化中能够“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特殊名片,作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二要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想要打造西藏独特的文化产品品牌,积极推进产品的研发必不可少,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要进一步加强,特色的文化品味要有所提高,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产品和民族地域特色的优势更是文化产品品牌的生命力所在。积极推出能够最大限度展示、呈现西藏的历史典故、民族文化、藏民俗风情、服饰文化、工艺美术品以及高原风光的展览节和展销会等;集中打造以声、光、电等为手段的最新科技与民族服饰和民族舞蹈等为一体的舞台艺术精品;努力开发具有藏民族特色,且有较高文化品味的藏式手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从而使西藏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向心力不断加强和扩大,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三是以市场为手段,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举办文化艺术节的模式。从以前单一由政府举办的模式,逐渐转变为政府采购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以每年的“藏历新年”、和“雪顿节”等龙头文化艺术活动带动各地市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在新的模式下,必将能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藏民族特色鲜明和社会影响广泛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品牌。充分利用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文化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艺术节和阿里象雄艺术节等区域性特色艺术节以及各区域旅游的黄金时间节点,集中推出具有各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多渠道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外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和享受藏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从而打造出西藏文化旅游独具特色的品牌,形成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四是提高文化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使西藏文化企业由经验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单个市场主体单打独斗向集团化抱团竞争转变。

五是强化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业带建设,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对那些具备较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和经济效益高的龙头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西藏影视话剧制作基地、藏戏艺术中心、艺术创作培训基地、民族民间工艺品研发制作等文化产业的研发基地的建设,必须依托西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这个优势基础上,建设一批艺术展演中心、民俗文化表演展示园区、民俗村、民族文化特色演出场所等文化旅游设施。鼓励文化企业行业内或行业间充分联合,组建文化产业集团,集聚文化企业和相关行业的资金、资源和市场,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变西藏文化产业低、小、散、弱、差的状况,增强西藏文化产业集群实力。以组合竞争或抱团发展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彰显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六是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关联性强、带动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对于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龙头,以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载体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集約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促使其在做大做强、寻求规模优势的同时,跨行业方向发展,实现“规模优势”向“范围优势”转化。要以现有文化园区、基地为“龙头”带动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坚持园区的集群导向,完善园区的文化功能,服务功能,文化产品的销售、消费的网络功能,使之成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成为项目集聚、资金集聚、人才集聚、信息集聚的增长群。

文化产业的活力,实质在于品牌的魅力,通过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实现消费群体的聚集发展,提高产业的能级和竞争力。大力实施文化品牌特色战略和精品工程,充分挖掘西藏文化的产业价值,打造具有西藏优势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价值,发挥文化产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领先其他行业的优势,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领域进一步打造区域品牌形象,重点建设具有西藏文化特色的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区域文化品牌。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结合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创意与策划的作用,生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主题鲜明、功能完善、设计精美独特、享誉全球的精品,保持竞争优势,占据高端市场。推动品牌结构的提升和品牌战略延伸,形成独具特色的西藏文化品牌系列,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广智.西藏传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西藏研究,2007

[2]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开发研究,2006(1).

[3]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4]董昌俊,刘嘉.西藏自治区拟建民族文化产业园[N].西藏商报,2010-11-11.

[5]李春华.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探索[J].西藏研究,2010,(3).

西藏文化 篇7

西藏传统节日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很多民俗活动都与节庆有关。节日文化的传承是民众智慧的传承和积累, 也是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渠道。有效传播西藏的传统节日文化, 有利于中华民族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 增强其他省份民众对藏族文化的正确认识。重视藏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是增强藏族文化广泛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藏族传统节日中, 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重要的岁时节日, 是藏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1]

大众传媒对藏历新年新闻报道的呈现状况, 部分地反映着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群体对此节日的认识、理解和关注程度, 以及媒体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功能。对此问题做实证研究, 可以为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藏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存在状态和社会影响力, 为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一) 样本选取及采集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网络为研究对象媒体。藏历新年是西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由于地域差异, 面向全国或者全球的网络媒体在报道和宣传这一藏族传统节日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为避免这些因素造成的研究结果偏差, 本研究选定以反映西藏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为主的综合性新闻网站——中国西藏新闻网为研究对象, 从而更好地反映藏历新年这一藏族传统节日的媒介呈现情况。

时间范围:选择2013年1月20日至2013年2月20日, 藏历新年前后一个月的时间为研究时段, 分析这一个月期间藏历新年在中国西藏新闻网的呈现样态。

分析样本:本研究的分析样本是, 中国西藏新闻网播发的以藏历新年为主要议题的新闻信息, 包括新闻文本、图片新闻、视频新闻。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对中国西藏新闻网, 本研究时段内关于藏历新年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归纳总结。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本次研究统计中, 共有448份样本, 有效样本为448个。在2013年1月20日至2月20日, 中国西藏新闻网与藏历新年有关的新闻报道共有73条。统计和分类情况如下:

(一) 藏历新年新闻报道的信息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藏历新年的各类信息在中国西藏新闻网上的呈现数量有很大差异, 有关各级政府慰问基层的信息和藏历新年晚会的信息数量最大, 均有14条。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信息, 年俗、新年气氛及民众活动, 数量相对要少一些, 分别为8条、3条、3条。

(二) 新闻信息中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其他信息的比例

如表2所示, 研究样本中关于藏历新年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占34.2%, 其他与新年有关但无关传统文化的信息占到66.8%。这表明在西藏目前的社会生活中, 政府机构对此节日有一定的重视程度, 并有促进节日传承的相关作为, 在藏历新年期间举办了一部分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活动。但是提高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的效果目前不是很明显。西藏的商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利用程度偏低。在西藏逐步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 商业企业与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度过少, 说明藏历新年这一藏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目前还缺少融合。传统节日文化的岁时庆祝和仪式, 所依附的生产生活周期和方式正在部分地走向解体, 在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中找到新的载体才可使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存在、继承和发展。因此,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 寻找传统节日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点是传统节日文化得以留存的一种方式。从样本分析可以看出, 藏历新年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和民俗活动呈现较少, 这与商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自身宣传相结合的营销推广和宣传推广活动较少, 有很大关系。

(三) 媒体对藏历新年期间的官方活动和民众活动的报道

如表3显示, 藏历新年期间,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报道的政府活动和政府组织举办的传统节日活动共30例。对这30条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西藏各级政府在藏历新年间的活动, 和政府组织举办的集体活动以及节日文化宣传的情况。在这些新闻报道中, 与藏历新年相关的政府活动主要为慰问基层, 政府组织举办的活动以藏晚为主。近年来, 西藏各级政府对西藏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 也希望通过组织活动等方式更好地宣传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 藉此营造一种适合西藏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文化空间。但是, 从以上的新闻信息看出, 政府组织的活动相对单调, 媒体呈现的内容相对单一。政府应更注重西藏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性传承, 可带动企业、其他社会团体及民众, 共同举办一些既有藏历新年的传统节日文化, 又融入现代生活的节日活动, 在继承中发展藏族传统文化, 与民众一起构筑起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

从报道数量上, 我们看到西藏民众此间自发组织的与藏历新年有关的娱乐活动十分匮乏, 总计有3例。出现此类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是从媒体报道角度, 或许这些民间活动历年如此, 缺少新意, 使得媒体对此类活动的报道数量偏少。还有可能是这类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 本身数量少, 媒体的报道情况是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 若是如此则反映出这一重要传统节日在西藏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力和重视程度不够。

(四) 媒体自身对藏历新年传统节日文化的组织报道

1. 节日知识性信息的呈现

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性信息的传递是媒体宣传节日文化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大众传媒作为舆论的引导者, 它传播的传统节日文化信息, 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深入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表4中可以看出, 中国西藏新闻网在藏历新年期间共有5条知识性信息类的报道, 报道数量相对适中。这说明传媒自身正承担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职能, 并在努力发挥其在普及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中的作用。

2. 媒体的策划报道

在本研究所选时间范围内, 中国西藏新闻网共有4项关于新年的报道策划, 如表5所示。这反映出媒体自身对西藏传统节日的传播具有自觉意识,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节日报道相对缺少传统节日文化的策划报道和传播。大众传媒, 对西藏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缺少应有的“议程设置”, 忽略了自身可以使用策划报道等方式强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报道, 从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舆论空间。

四、结论

藏历新年作为西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媒介对其有着基本相应的呈现, 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平衡现象。在研究对象西藏新闻网所报道的各类节日信息中, 政府及媒体的信息占据了主导地位, 有关民众及传统节日文化本身的报道关注度相对偏少。媒体对西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具有自觉意识, 并已在信息的整合与开发方面有所作为, 但其作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就研究样本反映出的情况看, 媒体对藏历新年的报道情况与西藏各级政府对此节日的关注情况及相关作为呈正比。因此, 政府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关注角度、关注内容, 是西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政府在藏历新年间的报道内容看出, 关于政府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方面, 以及在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节日文化结合方面的报道内容极少。

从报道统计中看出, 商业企业对西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的自觉意识不足, 媒介在此方面对商业、企业的引导, 以及同他们的互动合作也较少。与其他省份相比, 在西藏消费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相对较浅, 这对于传统民俗文化保留是有利的,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消费文化与西藏传统文化的融合应是西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技术手段下, 大众传媒的信息整合能力日益增强, 大众传媒对西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和挖掘, 是西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和整合的平台, 可以引导西藏的企业, 特别是产品与民众日常生活有关企业, 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各种要素及时间, 开展有益于文化传承的商业营销活动。还可以通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或者利用移动终端的传播优势进行信息整合与互动, 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民众挖掘西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提高民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 形成良好的现代性传承空间。

摘要:通过对西藏传统节日——藏历新年相关新闻报道的统计分析, 得出关于此传统节日文化的报道呈现出失衡现象, 媒体在西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以此为西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西藏,节日文化,传媒,呈现

参考文献

西藏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8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的, 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是“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是中华民族传承沿袭的价值观、社会行为模式和道德风俗等深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发展性和承继性的特点, 它既是历史优秀文化的积淀, 又融入了各个时代的新思想和新血液。同时, 它又是多元的, 包括儒、道、墨、法等各家思想及佛教等宗教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和历史的涤荡,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 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追求理想人格境界。重学、自省、克己、慎独、存养等修身方法, 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引导和激励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境界, 如“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追求, 有助于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净化心灵, 激发爱国情感和进取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国历史上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取得丰富的自然科学成就, 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精神的表征, 是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激发我们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等待我们去发掘、探索, 取其精华, 将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 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无孔不入, 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诚信缺失、自私自利、奢侈享乐、违法违纪等现象屡见不鲜, 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 道德观日益淡化, 信仰危机和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传统文化形成和构建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它存在和影响了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 并仍将对我国社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培养学生的伦理价值, 锻造艺术品位, 丰富精神生活, 扩展眼界认识, 使学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有力地对抗西方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蚀和渗透。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力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等内容, 课堂讲述、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多种教育形式, 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 承担着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方向,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调控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符合传统文化倡导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主旨,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贴近中国传统文化, 激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 让他们自发地去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发展。

二、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西藏的传统文化是西藏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总和, 历史悠久, 以其独特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神秘的意境、犷犷的风格著称于世,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根植于藏民族的历史土壤, 是藏民族历史上的精神生命。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合格人才, 西藏高校正是承担培养西藏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是这一艰巨任务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人才的衡量标准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在人才的培养中既要注重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更要注重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西藏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要在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的高原地区发展经济, 建设现代化, 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艰辛, 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 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将西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西藏的历史理解和民族认同, 增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他们献身西藏、努力奋斗的决心和斗志。

西藏高校学生位于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斗争的前沿, 面临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明辨是非能力较差, 境内外分裂势力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混乱。同时, 各种封建残余思想和宗教消极思维也对大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反对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又要在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上下功夫。将西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 自觉抛弃和抵制封建、落后思想和观念。学习西藏传统文化, 了解藏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 也有助于加深进藏学生与藏族学生的理解和沟通, 促进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和团结, 在团结的氛围中自觉抵制境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和渗透。

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并充分论证了可行性, 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给我们将西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

迟成勇和吴锦旗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 要立足现实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剔除糟粕, 利用大众传媒、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新媒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正确价值取向,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赵刚在《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一文中, 探讨了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提出要明辨“精华”与“糟粕”, 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让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位一体教学方式。

在西藏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问题上, 教育工作者也展开了研究和探讨。王亮在《论西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一文中, 探讨了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指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并详细阐述了西藏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式和途径, 提出开展调查研究, 发掘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形成一支熟谙西藏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 从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要入手,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 培育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借鉴

西藏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大的体系, 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藏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民族情感, 塑造了藏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一) 西藏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 强调道德践履。西藏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伦理道德型文化, 非常注重人的道德自觉, 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 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实现理想人格。藏民族是一个非常讲道德的民族, 在佛教传入西藏社会之前, 藏族就提出一套符合农牧民族特色的较系统的道德规范。佛教文化本质就是一种道德学说。藏传佛教提出了十恶戒律和善行标准十六条, 劝诫人们遵守为善的伦理道德, 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道德修养作为头等大事。藏民族自觉以大量的世俗道德约束自己, 规范行为, 评价事物, 由此形成了友善、仁慈、公正、谦逊、诚实、自尊、知耻等道德品质, 除去其中宗教的因素, 这种伦理道德文化在普遍缺乏道德修养的现代社会非常重要, 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

(二) 西藏传统文化倡导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勤俭朴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开朗的民族性格正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备的品格。西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 生产力极为低下,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自强不息, 锲而不舍地与自然困难抗争。生活俭朴是《萨迦格言》和其他藏族文献中倍受推奉的高尚行为, 是藏民族又一大传统美德。在当前西藏经济社会仍然落后的情况下, 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仍需要克服大量的艰难险阻, 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美德, 承袭乐观开朗的性格, 使人们面对困境和阻碍能够处之泰然, 积极应对, 不畏难, 不退缩, 对于西藏经济社会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西藏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很多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思想, 对于保护西藏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重要。藏传佛教倡导众生平等, 尊重和珍惜生命, “不杀生”的宗教禁忌和“放生”的救度精神使人们敬畏自然生命, 素食和饮食禁忌保护了许多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 游牧文化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保护机制, 神山圣湖的禁忌观, 禁止进入神山圣水砍伐、打猎、采集和渔猎, 禁止破坏和污染湖泊和溪水周围的森林、土地和动植物。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对于我们保护脆弱、独特的高原自然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西藏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四) 藏民族的人生礼仪文化十分丰富, 形成众多的礼仪规范, 对于礼仪规范普遍缺失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强力的补充。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 提出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重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演化了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讲究礼仪礼貌, 待人和气、热情周到, 礼让谦恭、尊老爱幼、忠厚诚实、诚信无欺, 日常生活充满细致的礼仪规范, 涵盖饮食、待人接物、日常交往等方方面面。将这些人生礼仪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对于建设礼仪之邦,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培养优良的社会风尚十分重要。

西藏传统文化发端于农牧为主的自然经济土壤, 在藏族社会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完善和演进, 其中既存在精华, 也含有糟粕, 但它与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并不矛盾。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西藏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采取扬弃的原则和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利用西藏传统文化, 使其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光发热。

摘要: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西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 对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有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西藏传统文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乔根锁.论藏民族传统文化与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J].西藏研究, 1999

西藏文化 篇9

重要性。西藏是中国最大的藏民族聚居区, 这里有着历史悠久、丰厚灿烂、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但是, 西藏文化产业产值仍只占地区生产总值 (GDP) 的6%左右, 其规模和质量与国内文化强省相比差距甚大。发掘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和谐富裕新西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举措。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1]

必要性。从国际看,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跨国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态势。从国内看, 党中央把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为西藏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从西藏区内看, 藏民族有着丰富灿烂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 藏族人民以其勤劳、智慧和顽强的精神开发了雪域高原, 创造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西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西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西藏文化资源虽很丰富, 但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商品转化率低, 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低, 形成不了规模化经营和规模效益, 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 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 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产品更为薄弱, 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2]

二是文化产业调控和管理机制缺乏。目前, 全区文化体制还停留在依赖政府办文化, 缺乏有效的发掘和开发机制, 没有形成“大文化”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体制, 缺乏科学的规划、组织、引导和管理, 使文化产业不能与高科技密切结合, 文化资源的市场优势不明显。

三是产业发展观念和竞争意识不强。西藏文化产业规模小, 效益低、发展观念相对落后, 政府指令性色彩相对较浓, 较多地将文化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重视其社会效益, 很少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文化的发展和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 全社会自觉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服务化的研发、指导和管理人才缺失。西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近年来虽有增长, 但与其他省区相比, 差距还很大, 从事文化产业研发、指导和管理的专业人才更是缺失。

三、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迫切性。一是机构和设施不健全。自治区文化厅还未设立文化产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对外文化联络处、政策法规处等必需的文化管理机构;没有成立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区大部分县没有独立的文化行政机构。还有30个县没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626个乡镇没有综合文化站, 所有行政村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村文化活动室。二是产业规模小, 特色不鲜明, 粗放式经营, 产业效率不高。三是优势产业特而不强, 基地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科技创新不足, 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尚未形成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成为制约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可行性。一是西藏文化产业基础地位在不断增强。近几年来, 全区上下不断解放思想, 调整发展思路,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愈来愈成为全区经济社会事业中的一项重要职责。二是国家对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目前, 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有系统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三是西藏文化市场建设初现成效。在西藏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为西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文化交流渠道不断拓宽。西藏文化对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诸多方面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 有效地弘扬了藏民族优秀文化, 有力地回击了达赖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五是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西藏文化产业历经培育、建设和发展等阶段, 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3]

四、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与主要路径

1. 总体目标

着眼打造西藏特色文化强区, 挖掘和整合地域民族文化优势资源, 科学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 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引导扩大居民文化消费, 打造民族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进一步推动西藏文化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使其成为全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

2. 整体发展思路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藏民族文化创意为源头, 以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核心, 协同各方力量, 努力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以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推动西藏文化产业繁荣、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三是实现西藏文化产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缩小城乡差别为根本, 积极探讨推动城乡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之路, 率先从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方面实现城乡发展的有机对接和协调, 并加强乡村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产业之间的统筹发展, 以全面实现西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推进西藏文化产业改革创新。通过“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 以探讨和促进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推进文化产业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相融合, 并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制度体系等, 不断解放和发展西藏的文化生产力。

五是引领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 以协同各方力量, 共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思路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建设示范文化产业基地, 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培育优势文化企业集团, 扶持文化会展中心和实现西藏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 重点建设任务

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八大领域是构筑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主框架。

(1) 文化创意业。文化创意业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文化科技等重点领域。通过西藏文化产业基地及企业结合, 共同打造能体现西藏文化特色, 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主要发展绘画、唐卡、动漫演艺、多媒体设计及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产品或服务, 支持藏东、藏中、藏西等各具地域特色的三大创意文化示范园区及基地建设, 使其形成发展能力突出、辐射带动较强的综合性示范文化创意区域。

(2) 影视服务业。影视服务业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的拍摄、制作、传输、播映和集成等领域。西藏影视服务业发展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注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 重点抓好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 努力使西藏民俗文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西藏有关部门合作, 共同率先推进“拉萨市影视基地”建设, 做大做强“西藏广播电视电影文化传媒集团”, 加大影视与文化创意制作基地建设等。

(3) 新闻出版业。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业、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业, 以及与新闻出版相关的版权服务业。按照中央部署, 扎实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的改革, 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发行公司。目前, 应以西藏日报报业为龙头, 积极推进各新闻媒体改革创新, 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使其向着产业化方向经营与发展, 为增强新闻出版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本中心除了可以支持西藏新闻出版企业发展外, 还可以在有关部门及学校支持下, 报批和建设西藏高校出版社, 并逐步打造成出版企业。

(4) 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包括动漫业、网络游戏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和无线网络服务业。依托区外各对口援建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 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与数字科技相结合, 加大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 积极发展西藏的文化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

(5) 文化会展业。文化会展业包括文化会展服务、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服务等行业。要想将西藏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会展中心, 需要加快会展业的专业市场建设步伐, 推进其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并加快培养和引进会展业专门人才, 完善会展中介机构体系, 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 使其具有民族文化竞争实力。

(6) 文体休闲娱乐业。包括生态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演出业、体育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等。西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 具备发展休闲娱乐业和文化旅游业等条件。通过文体休闲娱乐业活动, 可以创建和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7) 文化产品流通业。包括文体用品销售、文体设备销售、相关文体产品销售、艺术品经营等行业。要以建设西藏文化产品大流通格局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区内文化产品实体市场建设和区外文体产品销售网络等现代化商贸平台建设, 加强仓储、物流、海关、金融、商检、保险、信息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工作, 带动西藏艺术创作和制造的全面发展。

(8) 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生产、文体设备生产、演艺设备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等行业。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历史机遇和对口援藏的各种有利时机, 促进文化产品制造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加快文体用品、木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的转型升级, 推动工艺美术品、演艺设备等领域的高端化发展, 大力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不断增强西藏文化区域品牌。

4. 具体发展路径

打造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按照“有空间、有规模、有基础、有前景”的要求, 引导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 进而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等不同产业的示范基地, 突出西藏特色, 提升科技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

创新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效益、有带动”的要求, 着力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努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实力, 在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品牌, 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激发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4]

培育发展优势特色文化企业。按照“有实力、有影响力、有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和区域代表意义的优势文化企业, 进而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途径, 打造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西藏文化龙头企业集团, 增强全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指导推进文化会展活动。按照“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实效”的要求, 扶持一批精品文化会展活动, 搭建西藏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和交易的新舞台, 逐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 进一步扩大全区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志楣, 冯梅, 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9) .

[2]杨京钟.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 (5) .

[3]贾康, 马衍伟.税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 2012 (4) .

西藏文化 篇10

一、推行西藏非遗题材数字出版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根本。我国传统文化能从远古流传到现代, 倚赖于历史上使节往来、商旅贸易、掠夺征战、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节会活动等主要传播形式。然而, 改革开放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在不同场合大呼:“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

从传播方式上看,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缺乏文字记载, 而是以群众或民间艺人的口头传唱方式流传下来, 推广传播的范围极其有限, 传承面临困境。一是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 断层现象严重。二是非遗的关注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缺乏年轻受众。伴随着电脑、手机在我国的普及使用,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获得了更便捷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和途径。在日本动漫、美国好莱坞电影等西方文化的强烈攻势下, 结合新鲜的新媒体表现形式, 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和关注。与此同时, 仍然固守于传统传播方式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众群正在逐渐萎缩。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 如何提高年轻受众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是一个待解难题。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 其丰富形式可以应用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弘扬领域, 既能降低传统书籍、光盘等的维护成本, 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衰亡的风险, 使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得以更安全长久的保存;又尤其针对年轻受众, 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他们平时并不关注的西藏非遗文化完美展示。新媒体时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传承离不开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传播, 离不开潜力巨大的数字出版。

二、数字出版在弘扬西藏非遗文化上的优势分析

(一) 数字阅读, 催生西藏非遗题材的数字出版

2015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pad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58.1%, 较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数字阅读首次超越纸书阅读, 成为国民阅读的首选方式。数字出版以数字阅读为基础, 读者对数字阅读有需求, 才有数字出版的发展;以网络文学为例, 在盛大文学的平台上, 每天逾160万名作家在进行创作, 产生8000多万文字, 出版图书超过600万部, 超过2亿人阅读这些故事新奇又具有想象力的网络原创文学。将西藏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网络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使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网络文学平易近人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手机、kindle、电脑等各种阅读器上就触手可及。顺应公众数字阅读需求的攀升, 积极开展非遗题材的数字出版, 正是新媒体时代弘扬西藏非遗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 社交性阅读, 几何级扩大西藏非遗文化影响力

与传统阅读相比, 数字阅读的各个平台提供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阅读体验, 更是糅合了社交功能的载体。在网络和技术手段的帮助下, 读者能通过数字阅读平台享受到多元的社交化阅读服务。豆瓣阅读、多看、知乎等数字阅读APP, 都能让读者在阅读内容的同时, 以长评、短评、点赞与反对的方式参与评论。此外, 各平台都十分注重培育浓厚的社区氛围, 在作者和读者、读者和读者之间建立通畅的交流互动渠道, 这有利于产品黏着度的提升。读者对西藏非遗具体内容感兴趣, 在APP中随手就可以转发、评论和推荐, 方便快捷, 且参与度高, 容易在社区里形成热点话题, 尤其是意见领袖们的推荐和评论, 往往能在社区里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扩散, 使他们推荐的西藏非遗读物和非遗文化得到推广和弘扬。这是超越传统出版物作品内容的另一片天地, 社交性阅读使得数字出版在互动性上明显更具优势。

(三) 多渠道分发平台, 最大程度传播西藏非遗文化

中国的数字出版有一个独特的地方, 那就是既可以在传统互联网上进行分发, 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分发, 还可以通过IP授权的方式出现在大银幕、荧屏与纸质出版物上。多元化的分发渠道, 能够使西藏非遗内容通过电脑、手机、传统图书报刊、电视和电影等几乎无处不在的媒体平台, 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地覆盖传统图书读者、普通电视观众、电脑和手机使用者, 在最大范围内到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受众, 尤其是年轻人, 最大程度的传播非遗文化。渠道的立体多元, 成为数字出版在弘扬西藏非遗文化过程中最大的优势。

(四) 数字技术, 为西藏非遗文化展示锦上添花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 内涵深厚, 但落后的表现形式, 限制了其艺术感染力, 更妨碍了自身的推广和传播。数字出版是一个富有朝气的行业, 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原创文学、数字音乐、网络地图、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手机出版物等各种形态都生机勃勃, 而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感应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运用, 更使得对西藏非遗文化的展示变成一个更加立体和效果真实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 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数字出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重塑, 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和平台。

三、西藏非遗题材数字出版的内容和方式

(一) 内容

近年来, 国内各大网站都选择进军数字出版市场, 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市场较为混乱, 各平台的内容分散, 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 读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由于通俗类的内容居多, 在部分读者心里将数字出版物等同于玄幻、修真等网络文学, 无法满足他们对精良阅读内容的需求。而非遗主题的数字出版物,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前几年《藏地密码》《狼图腾》等图书的热销, 充分表明阅读市场对非遗读物、非遗文化有需求。这两本书的数字出版物也销量不俗, 其中《狼图腾》kindle版在亚马逊kindle商店商品里排名第94位, 在1994年以后当代小说中排名第15位;《藏地密码》kindle版在亚马逊kindle商店商品里排名第174位, 在恐怖惊悚类小说中排名第2位, 充分显示了其受欢迎的程度, 若加上通过论坛、网盘等渠道的传播, 读者范围之广更不可限量。

尽管数字出版方式多元, 但是对于读者而言, 内容仍然是选择读物的首要条件。针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非遗十大门类, 对西藏非遗的优势内容资源加以整合, 将其中的语言、文字、观念、符号、舞蹈表演、音乐等元素进行糅合运用, 都能成为数字出版的内容和题材, 二次创作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出版市场, 开发非遗主题的数字出版物, 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又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可谓双赢。

(二) 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伴随专业出版资源的数据化, 可以将海量的出版资源聚合在数据库中, 从而可以根据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或针对特定主题开发打造出西藏非遗领域的优质内容服务平台, 既全面又精准的定位。

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和电子书。西藏非遗题材读物以期刊、报纸和传统图书通过多渠道同步出版, 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形式出版;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和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此外, 还有网络原创非遗题材的出版物, 通过各大数字出版平台发行, 提供内容, 读者通过各内容提供商自己的APP或集成APP下载阅读。

博客。博客是富有个性的自媒体出版平台, 能专注于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 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内容, 都能够通过博客得以完美展示。

在线音乐和手机彩铃、铃音。通过音乐APP听歌曲, 为手机设置个性化的彩铃和铃声, 是现如今最普遍的行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曲艺, 可以针对音乐爱好者加以传播。

网络动漫。当今网络动漫已经发展到三维动画的阶段, 拥有一大批粉丝, 且以年轻人居多。尊重和保留文化核心精神, 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人物、器物等元素进行动漫化设计, 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具亲和力和接近性。动画电影《格萨尔》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以史诗《格萨尔之霍岭大战》为基础, 以中华民族和谐、安康、统一为核心思想, 结合“茶马古道”、藏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等相关史诗考证编写。

此外, 网络游戏、移动游戏和互联网广告等, 都是数字出版领域内可以运用在西藏非遗题材出版上有待开拓的思路。

四、结语

不管在什么时代, 出版的内容只有被阅读, 被消费者接受, 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效益。因此, 数字技术为出版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而决不能以形式取代精良的内容。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有所长。在西藏非遗题材的数字出版进程中, 要对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加以综合考虑, 把握二者的长处, 既依托传统出版的资源优势, 又要把握数字出版的先进技术和受众的时代性, 利用各项资源, 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出版业内的联合优势, 实现纸书和各种智能终端间的良性互动, 优化非遗题材读物的数字出版流程, 培育拓展非遗题材读物的受众和市场。

参考文献

[1]徐丽芳, 刘锦宏, 从挺.数字出版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3]宋锐.浅析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J].今传媒, 2011 (11) .

浅析西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篇11

关键词:西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旅游业是本着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历史遗产以及风土人情为基础,具有资源消耗低、投资回报高、带动作用强、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明显优势。因此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及战略性产业,其所产生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为当地的经济做出了贡献。尤其是西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当地的旅游业中已经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西藏传统文化有保护的开发,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内含价值,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的产值,而且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西藏地处我国的青藏高原,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历史的原因,当地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人们的收入也不高,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摆脱贫穷的帽子。当地政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利用本地区独特的自然风景以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本地区所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作资源优势来进行开发。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旅游业给西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保护传统文化的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有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也使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使民族文化产生了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区旅游价值降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注重对西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西藏民族文化、保护西藏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西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西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西藏民族传统文化从一种隐形的状态逐渐转向有形的形态。现今的人们也愈来愈认识到将传统文化这项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重要性,打破了过去的民族文化更多的和传统小生产联系在一起所表现出的封闭性和原始性,不断地将民族文化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以其独特稀有的民族风情和历史环境,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的特有的优势。

西藏之所以成为世界的热点,除了气势磅礴的高原景观而外,神秘的西藏文化令无数人心神向往,包括宗教文化、藏族习俗、藏族歌舞、藏族传统手工艺品等等。它的神秘性就在于藏传佛教,由此产生了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具备的特征,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近年来,依托于旅游业,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西藏旅游业完成增加值241亿元,增长11.7%。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500万人次,达到556万,旅游收入达到52.4亿元,分别增长1.47倍和1.32倍,实现了历史新高。农村旅游快速发展,全区有4.2万农牧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一万多户农牧民家庭受益。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保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5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西藏自治区充满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影视、演艺、手工艺品等文化项目,以其视觉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受到了众客商的青睐。其中,吞米岭·藏艺文博园、电影《雪域丹青》、西藏古玩城等11个文化产业项目达成投融资意向协议。西藏自治区代表团还获本届“文博会”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并有11项文化产业项目达成投融资合作意向,协议金额达6.664亿元。这说明了西藏传统文化向产业化发展是大有市场的,西藏自治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将本地区的文化旅游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开发与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开发与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西藏民族传统文化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珍贵的传统文化的遗失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低级化和庸俗化,造成了旅游地的含金量的降低,直接地影响了当地旅游收入,遏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第一,西藏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向经济方面转化存在着现实的困难。虽然西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大部分地区处于边境及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加之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产品少,有些民族地区外来文化商品大量的涌入,有些地方涌入的数量非常多,占到销售量的70%以上,甚至到80%,这种现象使得本来就匮乏的民族文化商品就愈显得单薄,更无立身之地。

第二,在西藏民族文化传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这个事业出现了萎缩。比如说西藏民族万人拥有图书量只有0.52种,人均只有0.3册,全国每万人图书量1.46种,人均5.2册,民族文字人均消费是1.12元,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

第三,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由于西藏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老少边穷状态,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处于“重利用、轻保护”状态,加之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国家投入的严重不足,得不到及时的翻修保护,致使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很好的留存下来,烟消云散。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改善不了当地人贫穷的状况,也加之国家的投入不足,致使一些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第四,人才匮乏,缺乏传统文化的组织策划管理者及传承者。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虽然优秀,也很有传承的价值,但由于人们审美观念、实用性以及生产效率低下而经济效益很低,甚至带不来任何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年轻的一代人不愿意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导致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缺乏组织策划管理者,各个民族都需要属于自己民族的组织策划管理者,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十分熟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现其亮点,将其优秀、独特、充满魅力的一面展现在游客的面前。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一些旅游景点只顾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导致此景点在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上形成强烈的反差,游客也觉得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使这个地区的旅游价值大大折扣,这不利于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西藏传统文化在开发与保护中所采取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西藏地区居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提高其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文化是根植于社会并由人来继承和传袭的,没有人去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会失去载体而消亡,而这些承载文化的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文化交流出现大融合的时期,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愿意为了发展的需要而任由本民族文化的消亡,发展和传承并不冲突。人们现在已经受到了破坏自然环境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惩罚,如果再不注重保护文化生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则将会尝到的是文化资源减少、文化生态被破坏的恶果,其危害绝不亚于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西藏民族地区的人民应该在意识上培养自觉性、在行动上培养自主性,因为这些自觉性和自主性是本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这不仅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而且也是对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且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发展要求,尊重他们的选择。

第二,大力开发和繁荣本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

在对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就是要大力开发和繁荣本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使其进一步完善,丰富当地的文化市场,提高人均对文化商品的消费水平,这也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

第三,国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国家鉴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了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于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并于2010年4月8日发布了《9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就为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开发方面提供了资金上保障。因此,西藏地区应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升其在旅游业中的含金量,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并增加当地人的收入,改善当地人的经济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第四,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管理

西藏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游客参与其中。而游客来自四面八方,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团体,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他们的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故在旅游过程中,应对游客进行知识讲解和加强管理,了解当地人一些最基本的风俗习惯,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学会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与文化。

第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自治区要提高认识,抓住大好时机,把握好方向,使传统文化产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在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趋同现象,以及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表现出的低俗化现象,当地政府作为管理者,可以利用其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强管理,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引导西藏传统文化沿着正态的方向发展,使西藏地区居民重新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在摒弃低俗化文化的同时,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维护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政府还应在“利益均衡”的原则下,注重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当地居民能够通过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同时还应该注重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分配问题,将部分旅游收益用于西藏民族文化建设,以实现西藏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在对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人才是关键、是根本。这方面的人才包括文化的传承者与组织策划及管理者。本民族要注重培养自己优秀的传承人、组织策划及管理者,也可以引进一些优秀的组织策划及管理者。只有将这几方面的优秀人才汇聚起来、联合起来,才能使西藏民族传统文化这项事业繁荣发展。

第七,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

在对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对于那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蒙昧、落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即将消亡的文化,有人愿意传承就去传承,没有人愿意去传承,可以实行静态保护方式,即运用现代科技方法,通过保存实物、影像等手段,用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的方式加以保护。一些传统文化,虽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游客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所以采用影像技术把这些传统文化的照片保存起来就是对它的一个很好的保护方法。另一方面,对那些能适应时代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可以对其赋予时代精神与新的内涵,并加以整合,在政府有关部门引导、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3]甘枝茂,王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4]王德刚,史云.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J].旅游科学.

[5]张冬梅.基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经济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6).

西藏文化 篇12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其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约250多万平方公里,享有“地球第三极”和“世界屋脊”的美誉。青藏高原是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众多宗教的聚集地和分水岭,区位地理优势独特,文化底蕴丰厚。西藏自治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更是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闻名于世。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西藏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资源整合的重点地区之一,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日可待。

西藏历史悠久,古建筑群、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区各地。许多著名的寺庙古墓均被列为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有许多是可以直接支撑西藏动漫产业化的发展的。西藏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风情资源丰富多彩,西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生共存、共荣共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学、艺术、美术、建筑、影视、服饰、工艺品、风俗习惯、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等民族文化形态,构成了独特的西藏人文景观。富足厚重、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西藏最大、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优势之一,这些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为西藏传统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进而增强了西藏动漫形象创造的实力、促进了西藏文化与外界更好的沟通交流、加快了西藏发展动漫产业的步伐、推动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2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概述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概述

我国本土动漫的发展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1926年,我国就推出了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35年相继推出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1941年推出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不仅轰动了全国,更是震惊了世界。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美术电影厂在著名漫画家特伟的带领下使得中国动漫先后出现两度创作高潮,《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数十部优秀动画片的问世和“水墨动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元素的加入,使得当时的中国动漫名噪一时,很多美日动画公司的制片人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因而这一时期是中国动漫发展的鼎盛时期。

近年来,由于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来料加工,中国的动漫艺术与国际逐渐的拉开了距离。然而,作为现代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动漫产业,其启蒙教育功能、大众娱乐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尤为突出,国内的消费群体更是异常巨大。因此,无论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角度,还是从振兴动漫事业的角度来讲,国内以及西藏区内动漫产业的发展都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动漫市场的自我觉醒、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与鼓励,中国动漫事业通过多年的默默耕耘,已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诸如姚非拉的《80摄氏度》、客心的《风筝传说》、《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批富有竞争力并吸引着大批观众的国产优秀作品。在优秀国产作品不断涌现的同时,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民间组织及相关人士也不间断地从事着有关动漫产业方面的研究。但是,无论是从动漫制作的水平、动漫形象的创新、动漫技术的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从动漫的产业化运作、产业的管理体制、市场的运营机制、衍生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盈利的能力等方面来看,我国的动漫产业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专业人才的缺乏、资金技术的不足、产品开发的能力有限、动漫题材的创新不足、产业运作的落后、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营机制的不完善、产业政策的不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对衍生产品开发的不重视、动漫产业链的断裂、动漫品牌经营能力不足、动漫基地的盲目建设、播出平台的狭窄等依然是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西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等,是具有特定的民族内涵的民族固有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展现、价值取向以及智慧和创作力的体现。

西藏传统文化,本文将其界定为:西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变迁而进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其包括:政治、经济、历史、语言、哲学、文学、法律、文学、教育、体育以及民族建筑、音乐歌舞、服饰、手工艺术、风俗习惯等。

2.2.2 动漫

动漫,即动漫创作者运用现代的摄影技术,将一张张动作分解后的漫画连接起来,再运用影视技术进行播放的“动态漫画”。如今,动漫已经不再是“动画”和“漫画”的总称了,它还包括动漫的衍生产品,比如:动漫主题公园、玩具、服装、电子产品等。

2.2.3 动漫产业

动漫产业,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漫画进行加工制作,以漫画图书、影视作品、音像制品、舞台剧等众多形式表现的,并基于现代传媒技术手段的动漫作品制作与发行的“新兴朝阳产业”。

2.2.4 动漫产业链

动漫产业链,是指以动漫产品制作为核心,并在动漫产业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漫衍生产品生产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漫画、玩具、服装、电子产品以及动漫主题公园等产业链。

2.2.5 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

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是指将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将其中可用作动漫题材的优秀元素与信息以及既定的故事等,按照动漫加工的专业要求进行相应的制作和后期处理,最终形成漫画书、音像制品的视觉动漫产品,并向社会发行的过程。

3 西藏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的优势及可行性分析

3.1 西藏发展动漫产业的优势

3.1.1 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西藏在四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因此,可用于发展动漫产业的传统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比如,歌谣:主要包括反映西藏人民辛勤劳作的歌谣,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歌、礼仪歌、谚语歌,歌颂时代的时政歌,娱乐的猜歌,表达美好爱情的情歌等各种歌谣。

神话故事:主要有解释宇宙起源的创世神话和推远神话,敬畏自然、向往没有灾难的美好环境的自然神话以及描述远古社会的神话等。

传说:主要包括西藏劳动人民反对阶级压迫、反对暴政、追求自由、劫富济贫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传说,比如《土司的故事》等。崇尚劳动、体现劳动价值、歌颂劳动致富的传说,如《青稞种子的来源》等。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秀美山河及古建筑的传说,比如《纳木错湖》等。表现美好的社会伦理道德、民俗节庆、风俗活动等的传说,比如《布谷鸟的故事》等。演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的历史史诗,如《文成公主》等。

故事:主要包括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幻想故事,比如《三兄弟的故事》等。表现人间真、善、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故事,如《金子变牛粪》。表现纯真、善良,祈求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动物和植物的故事,如《聪明的兔子》等。向往智慧、崇尚知识、歌颂机智人物的故事,如《阿古顿巴的故事》等。

长诗:主要有歌颂、赞美英雄人物的史诗、充满智慧、凝聚智慧、体现智慧的哲理诗,以及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叙事长诗,最著名、也最为藏族人民称道的是《格萨尔王传》。

音乐:少数民族最擅长歌舞,藏族人民也不例外,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西藏的音乐也得到了完美的传承和有力的弘扬,据《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记载,西藏的音乐有200多条,因此,西藏动漫音乐资源非常丰厚。

舞蹈、戏剧:在我国,如果按照民族成分来划分,每个少数名族都有自己的舞蹈风格,据《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的相关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有600多种,其中藏族舞蹈就有100多种。而戏剧主要有藏族戏剧等。

绘画:西藏民族绘画最著名的表现形式有唐卡等,而唐卡画派的派别也非常多,尤其是近些年,由于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加大,唐卡画派也如雨后春笋,在高原上遍地生根。比较著名的画派有钟·杰瓦穷乃大师创建的噶当派、免拉·顿珠加措大师创建的免塘钦莫派、南卡扎西活佛创建的噶赤派以及杰居毕画派、旦鲁派、曼娘派等十余个画派。

西藏传统文化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这既是西藏传统文化资源动漫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挖掘、整合、创新西藏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坚固基石。

3.1.2 国家对西藏的政策倾斜带来的发展机遇

2010年1月18日到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做好政策保证,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行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西藏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从根本上保证西藏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指出:“西藏必须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自治区政府在2009年成立了旨在促进西藏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办公室,多托副主席亲自领队对西藏文化产业和相关机构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指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满足我区各族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自治区文化厅尼玛次仁厅长也表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骨干企业,以满足我区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旨在提高我区文化产业的国内国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央及地方政府对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为西藏发展动漫产业提供了历史性的政策机遇。西藏的动漫产业仍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土地,所以我们相信,只要精耕细作,种上适合高原环境的作物,丰收的日子指日可待。

3.1.3 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为西藏动漫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西藏自民主改革以来,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果喜人。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面,全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3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2处。建成博物馆、图书馆等7座,建立区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共700余个,建立建成了从自治区到基层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近70余个,各种文化娱乐经营场所20多类、近3500处,文艺演出团队和文艺工作者数量逐年增加,演出质量逐年提升,推出了京剧与藏戏艺术风格相融合的《文成公主》、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大型歌舞晚会《天上西藏》、大型藏戏歌舞剧《吉祥奥运》、大型话剧《穿越顶峰》及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等,尤其是以独具高原特色的“唐古拉风”、“自治区歌舞团”等为代表的十余家演艺中心,采用现代化装备,在内地30多个城市演出近百场,有力地促进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大力地弘扬了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就动漫展示平台方面,截至2012年底,西藏自治区现有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站7264座,乡村级广播电视台站7756座。全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07%和91.47%。这些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西藏文化产业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而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是西藏动漫产业化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

3.2 西藏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3.2.1 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净增人口达1000多万,现实的国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有巨大的落差,在动漫行业尤为瞩目。我国动漫市场年所需动画片的数量大概在26—29万分钟,但2012年的供给量仅有16万分钟,需求与供给之间巨大的落差,是西藏发展动漫产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动漫的市场所在。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5年我国原创动画片的市场需求、供给及缺口的大致预测如表一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王春喜、程文娟的《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

由表一可见:在我国原创动漫市场上,不论是当下的市场,还是未来的预测市场,供给都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西藏动漫产业的现有市场和潜在市场的缺口都是非常巨大的,并且行业的前景广阔和其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这一系列有利的因素一定能够促进西藏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3.2.2 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西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将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动漫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更能够提升文化产业技术的发展。就西藏传统文化资源的动漫产业化发展来看,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首先,“十二五”期间,西藏文化产业相关部门、财政部门等将加大对西藏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也将逐年增加,“十二五”末将达到5000万元的规模,这些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旨在文化产业技术的改进,实现文化产业技术现代化、设备现代化,也力求加快促进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步伐。其次,根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西藏将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绘制文化产业的发展蓝图,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建设民族语言信息化重点工程实验室,加快地方特色软件研发,从而整合资源,建设民族文化传播基地,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园区,确保动漫产业技术的发展,进而加快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产业。再次,西藏还将加强文化产业专业艺术人才和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挖掘、整合、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倡导高原极限运动等,促使西藏文化资源向动漫产业资源转化,并且必须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开放市场,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的优胜劣汰。这一系列的举措将会使得西藏动漫产业的技术、资金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善,从而推动西藏传统文化资源动漫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2.3 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氛围较为浓厚,在较长历史的发展和积淀中形成了独具西藏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宗教、服饰、建筑、饮食、节庆、工艺品等。这一系列的西藏传统文化若经过整合开发,比如将西藏传统文化进行动漫产业化开发,再投向市场,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同时西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完整语言文字的民族,这为传承历史文化,调查其历史人物故事,并进行整理提供了可能。此外,西藏地区的很多寺庙及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尚存,一些史书古籍以及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和民间遗留的风俗、手工艺等至今仍存,这将成为西藏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的宝贵资源和巨大财富。决策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加大了对该领域的开发力度,进而吸引企业对这一领域投入资金、技术、设备,引进人才,进而带动西藏文化产业动漫化的发展、促进西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 制约西藏传统文化资源动漫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4.1 西藏地方政府对发展动漫产业的认识不足

西藏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致使西藏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包括实体产业和虚拟产业。从当前自治区政府制定的发展西藏文化产业的规划方针政策方面来看,在文件中很难找到发展动漫产业的具体内容,因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尚未将发展动漫产业提上议事日程,也远远没有认识到西藏发展动漫产业的重要性。但是,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尕藏才旦教授、邓明文老师及其他一些学者已经看到动漫产业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并认识到西藏发展动漫产业的迫切性,已开始撰文探讨西藏发展动漫产业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思路、方法等。我们相信,在这些学者的引领下,西藏地方政府必将会认识到发展动漫产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2 动漫人才匮乏

动漫行业是一个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较高要求的行业,西藏由于历史原因,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就西藏发展动漫产业来说,无论是其专业技术人才(如编剧、策划、导演、制作等)还是经营管理人才都十分匮乏。截至目前,西藏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民族学院、拉萨职业高等技术学院等西藏所有高校尚未开设涉及动漫产业的学科。本土的造血功能不足,严重制约着西藏动漫产业的发展。

4.3 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缺乏

动漫产业是技术含量高、投入高、投资回收期长的文化产业,其投资收益速率不及农牧业、加工业等产业,很难使投资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致使很多有创业意念的人因此而选择其他产业或行业。而政府部门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的引入渠道的不健全,致使相关的资金投入不足,进而使设备、技术、人才的引进变得困难。这一系列不利因素最终导致了西藏坐拥富足厚重、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却只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4.4 产业发展滞后

截至2012年10月,全国6493家动画企业中,北京1293家,广东948家,浙江759家,上海684家,四川453家,湖南261家,重庆238家,山东188家,福建104家,西安、兰州等我国西部地区共1500余家。而我国动漫制作的主要聚集地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川渝地区等五个地区,但截至2012年底,在西藏七地市的各类企业中,虽有两家企业涉足西藏动漫行业,但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5 西藏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现阶段,要将西藏传统文化中可用于发展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发掘出来,必须对西藏传统文化进行盘点、挖掘、整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从体制上解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引进、资源的整合开发以及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等问题。及时建立健全动漫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使其科学合理,符合西藏区情,这对做大、做强西藏动漫产业是至关重要的。

5.1 盘点、挖掘、整合、活化西藏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西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动漫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西藏的文化典籍、历史史实、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风土人情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因而本土动漫的创作应立足和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宝藏,如此,既能弘扬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使西藏动漫产业题材保持其独特性。而要全面的盘点、挖掘、整合、活化西藏传统文化资源,必须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比如要制定动漫产业的发展规划,必须要有广播电视相关部门、文化部门、教育、统计等部门的密切合作,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纲要。当然,政府部门也需要民间的相关协会、民间艺人等进行合作,因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社区民众的参与。在有政府政策保障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出发点,对西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可用发展动漫产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以发展西藏动漫产业。其次应将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英雄史诗、寓言故事、社会风俗等经典题材进行二次研创、整理、加工、编辑、编排,熔铸出具有西藏特色并与中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的动漫的特色产品,并以藏语、汉语、英语等多种语言配音,以扩大传播辐射面。

5.2 大力发展西藏动漫教育、培养勇于创新的动漫创作人才

日本、欧美等动漫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一部动漫作品的产生需要导演、编辑、漫画家、制作人、动作师等各种专业的人才,而动漫专业的相关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据统计,一名成熟的动漫导演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漫画家最少需要5年时间,漫画企划需要10年时间,动作师需要5年。就西藏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因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所以西藏动漫开发具有多重性和技术性,二次创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技能,比如剪辑原理、影视后期合成、电视栏目包装、广告制作、场景制作、动画特效、3D影视制作等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必须要能熟练操作后期合成软件Aftereffects、Combustion、Houdini、摄影机跟踪软件Bijous、合成跟踪软件Commotion、非线剪辑软件Premiere等专业软件的技能;具备影视特效的制作、跟踪、真实场景的合成、粒子特效、三维摄影机的应用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因此,二次创作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对软件熟练程度要达到较高的水准,并且具备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

由此可见,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动漫工作者。我国由于动漫教育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不足等因素,致使我国发展动漫产业应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而西藏动漫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更是捉襟见肘,截至目前,西藏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民族学院、拉萨职业技术学院等西藏高校尚无一所院校开设与动漫产业相关联的学科,这从根本上制约了西藏动漫产业的发展。因此,西藏要发展动漫产业,首先应大力发展动漫教育,尽快建立动漫专业及其相关学科,建立健全动漫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播渠道,培养能为西藏动漫产业发展作贡献的本土高素质人才。

5.3 打造地方驰名品牌

西藏动漫品牌的打造必须依托于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建立在企业和当地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就品牌而言,它是消费者利益的认知和情感的归属,是企业文化精华、民族文化精神和人类美好价值观的高度凝聚及具体体现,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品位追求、一种时尚的格调,它能超越民族的差异、超越国界的限制、更能够超越观念意识形态的隔阂,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信条,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而对尚未起步的西藏动漫产业来说,首先,必须依托西藏优秀的传统文化,品牌没有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就没有灵魂,没有感知力,就无法使消费者认同。其次,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并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加大对外宣传,实现有效传播,将西藏动漫品牌的理念有效的传递给每一个消费者,进而开拓西藏动漫市场,角逐动漫市场份额,赢得一个拥有顾客忠诚度的稳定的市场。再次,政府可以先鼓励个别企业进行动漫产品开发,培植个别的具有西藏特色、历史文化内涵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动漫作品,以带动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鼓励、扶持和引导下,由市场竞争进行资源整合,以提升西藏文化企业整体竞争力,打造“西藏动漫”的驰名品牌。

5.4 制定做大做强西藏动漫产业链的战略规划

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大地上奏响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号角,各地区相应制定了适合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使文化产业真正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而就西藏产业链来说,是指主导动漫产业及其衍生产业所构成的产业群,西藏动漫产业链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动漫产品内在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同时使动漫产品所具有的启蒙教育功能、价值引导功能等功能最大化,将西藏动漫所蕴含的内在文化价值嫁接到国内国际其他的相关文化产品上。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制定西藏动漫产业链的战略规划呢?笔者认为:

第一,要充分挖掘、活化西藏的文化资源。动漫产业属于文化产业,其所具有的性质是重技术开发,因此,必须做好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在此基础上,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以降低动漫行业的制作成本,使行业有限的资金效能实现最大化。同时,在挖掘、活化西藏传统文化资源时,可以造就一批适合西藏文化生产发展与经营的人才,尤其在人力资源市场化的当今社会,人才的引进也需遵循市场规律,培养本土人才才是西藏动漫产业长久发展之计、之基。

第二,建设动漫产业园区,发挥动漫产业的聚集效应。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规模效应,动漫产业亦是如此,其原因在于:可以实现土地、信息、政策、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同行业的竞争可以避免技术和发展策略改进等方面的懈怠,加快技术、观念等的创新速度;促进就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做好产品、技术、观念等方面的创新。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更新快,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新更是一日千里,西藏的社会生产力、民众的思想观念虽远远落后于内地,但是西藏拥有不同于世的文化资源,因此只要我们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并融入现代的价值观和人们的品位追求,对西藏传统文化资源运用新思想和新观念进行整合,进而将其运用于西藏动漫产业,使西藏动漫的发展既符合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又使其独具西藏特色。

第四,试行西藏动漫产业的产业异地化战略。西藏拥有富足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但缺少发展动漫产业的相关人才,而西藏动漫本身重技术性,所以,可以试行将动漫制作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部分由内地的相关企业完成,实行“外包”,但这不能作为西藏动漫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笔者认为,西藏动漫企业应该依托内地的高校或者动漫产业园区建立自己的分公司,动漫加工制作可由内地的分公司负责完成,这样既解决了人才、技术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动漫产品的制作成本。

第五,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动漫产业化发展战略。现阶段,动漫产业蓬勃兴起,行业前景广阔,所以西藏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西藏动漫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多渠道、全方位的协调解决西藏动漫行业发展存在的人才、技术、资金等问题,并制定动漫产业上下游延伸的总体战略规划,使动漫行业从起步就走上光明的道路,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此,可以使西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西藏的经济优势和动漫产业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既是西藏民族动漫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西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所在。

5.5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地方政府要重视动漫产业的潜力及市场所在,组织团队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论证,做好产业战略规划。其次,政府要鼓励、引导、扶持本地企业和潜在创业者进入动漫行业创业,规划并建设相关的动漫产业园区,搭建产业平台,为动漫产业相关企业提供创业的条件和空间。再次,研究、出台相关专项优惠政策,制定动漫产业长远稳步发展的战略规划及激励机制。比如: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以激励潜在创业者进入到动漫行业创业;对无污染的绿色环保产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

总之,西藏的动漫产业受到历史、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各种原因的影响而刚刚起步,但是西藏发展动漫产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制定西藏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大力培养和引进动漫人才,筹备资金,做好前期准备。我们坚信,苦心孤诣必将有硕果累累的丰收,西藏民族动漫的“大国崛起”将会与时俱进的腾飞,西藏动漫产业化的发展必将迎来美好而又辉煌的未来。

摘要:西藏在四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富足厚重、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西藏动漫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以西藏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发展西藏动漫产业和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为归宿,对西藏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可行性以及制约西藏动漫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探索今后西藏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西藏传统文化,动漫化,动漫产业,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三炼.传播生态学视阈中的中国动漫产业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徐群晖.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07):255-258.

[3]闫小军,张有学.新时期西藏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西藏科技,2010,(01):28-32.

[4]邓明文.西藏传统文化动漫化的产业孕育刍议[J].西藏研究,2010,(04):60-68.

[5]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EB/OL].http://cp??pcc.people.com.cn/GB/45579/10829137.html,2010-01-23.

[7]王春喜,程文娟.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03):107-114.

[8]孙寿山.营造积极健康的动漫文化氛围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07,(12):5-8.

[9]尕藏才旦,扎西,迭目阳藏,王晓芳,辛馨.西藏民间动画资源孵化对策初探[J].西藏大学学报,2009,(01):28-33.

[10]杨鸣唤.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下一篇:比赛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