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精选7篇)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 篇1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
摘要:双语教育是我国在基础教育中推广普及的一种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学习训练的教学模式。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民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因此西藏的双语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也是西藏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论述西藏双语教育的重要地位、双语教育的现状,对发展西藏双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西藏
双语教育 民族教育
一、双语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文字是人们日常联系和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民族语言是民族的一个特征。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大都得依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和手段。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马列主义的民族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反对民族语言的歧视、限制和压迫。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就保证了我国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义务教育法》中又规定:“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或者班级,可以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并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直接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同时还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文字”。这就是说,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既要开展好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又要教好汉语文,即所谓的“民汉双语”教学。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原则。1986年颁布的《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规定:“在我区逐步建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教学体系。”1994年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指出:“重视藏语文教学,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做到藏汉兼通。”这些都对西藏教育工作提出了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培养藏汉两语兼通人才和公民的要求。
语言学认为,学好一种语言文字,是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最基本的条件。而一个人的母语则是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的最佳语言工具。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以母语为教育工具的专家会议上指出:“本族语是人门教育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维持一个土著集团的文化,本族语教育是最好的向导和工具,本族语是号召大众参加开发民族最好的振奋剂和指南。使用本民族语言是进行扫盲教育,扫除愚昧、歧视和贫困的有力工具,对振兴民族具有潜在的摧化作用。”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母语作为交际工具,特别是不会汉语的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母语和文字进行教学,不仅是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表现,而且也是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行之有效的办法。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藏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5%以上,基本是属于单一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就西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也是以藏语和汉语为主要语言。藏语使用人口数量多,通行范围广,是本地区使用的主要语言,汉语、门巴语、路巴语在不同地区、部门、场合与藏语同时并用,呈现出以一种语言为主、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局面。
双语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还同权利和政治制度有关系。双语教育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的融合,还能够促使一个国家内不同语言团体互相交流。在西藏教育发展中使用双语(即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让藏民族学生通过双语学习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是最便捷、最经济、最实际的方法。西藏通过进行双语教育,学生既学到了语言又学到了知识,多年来为藏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促进民族繁荣和发展。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语言使用范围内,使用功能大的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占优势。为了交际的需要,学习、使用交际中占优势的语言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着眼于藏族更加繁荣发展,学习和赶上政治、经济、文化先进的民族,那么仅有藏语是不够的。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藏族学生仅靠母语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是远远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汉文历史悠久,记载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藏族要发展教育,提高民族文化和民族素质;要发展西藏经济,学习先进经验,掌握现代科技,使自己的民族繁荣昌盛,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学好藏语文的基础上,兼学汉语文。特别是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今天,西藏要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有必要学习、使用汉语文,逐步扩大双语教育的队伍。当然必须看到,藏族兼用汉语文并非短时间所能完成,而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就目前来说,西藏各地兼用汉语的情况发展不平衡。各地兼用汉语的人员主要集中于城镇,集中于干部职工中,集中于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中。但随着西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范围也会不断扩大,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也将逐渐会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人数越来越多。随着西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受中等教育的人也会逐年增长,这是西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总的发展趋势也就决定了藏汉双语的使用将会不断发展。如果我们对双语使用的趋势没有充分的认识,就会忽视双语教育与使用,就会妨碍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往来,同样不符合藏族人民的利益与愿望。因此,以藏语文为主,开展双语教育是西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对西藏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双语教育的现状
西藏双语教育能否得到有效发展,这不仅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当前西藏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双语教育,事实上这与采用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双语教育的模式,实际上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基本形式。五十年来,双语教育的模式较多,仅西藏的双语教育就有多种,现归纳如下:
1、汉语为主的模式。即把藏语文、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汉文版教材。这种模式是指主要教学用语全部以汉语文。这种教学形式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汉族学生,还有少部分藏族学生。这种模式过去曾经开设过藏语文课,但因种种原因,目前基本没有开设藏语文课。
2、藏语为主的模式。即把藏语文、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全部使用藏文版教材。在开设藏语文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用语全部用藏语文。这种班级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板书等全部用藏语文。
3、口语辅助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开设藏、汉语文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用语,主要以汉语文授课为主,用藏语作辅助讲解。这种班级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板书等全部用汉语文,授课中遇到难点、重点部分用藏语作辅助解释。
4、先藏后汉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小学阶段全部用藏语文授课,升入中学后改为用汉语授课。目前,西藏大部分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5、先汉后藏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用汉语授课,等到考入大中专学校的藏语专业后改为用藏语授课。这种学生大多数来自城镇。目前西藏双语教学的基本状况是:在农牧区的小学里,一般全用藏语授课,到三年级开始增设汉语文课。城镇小学里,实行双轨制的教学体系,小学汉族学生班(也有个别藏族学生)以汉语授课为主,从三年级开设藏文课,课本是由西藏等五省区合作编写的藏文教材,对藏文课教学的具体要求要比藏族学生班略低一些;小学藏族学生班以藏语授课为主,一般也从三年级开设汉语文课,也有少数小学从二年级开设汉语课,所采用的教材也是西藏等五省区合作编写的汉语文教材,对汉语文课教学的具体要求要比汉族班略低一些。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原来在小学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学生,从升学的第一年起,所有课程都用汉语讲授,只是加授了藏语文课;原来在小学以藏语授课为主的学生,升入初中后的第一年为预备班,用一年时间突击学习汉语文,从第二年起用三年的时间学完初中的全部课程,除藏语文外,其它课程全用汉语讲授。西藏区内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生不按民族分班,而是按所学专业编班,藏语文和汉语文都是西藏所有大学各个专业和绝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必修课。其藏语文教材由各院校的藏文系或藏文教研室编写,汉语的每门课程则采用全国统一的教材。
(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西藏的小学自1988年颁布了《关于(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以来,已有90%以上的小学基本上建立了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教学体系。目前教学秩序基本稳定,教学质量在逐年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等各方面亦有新的起色。然而,目前西藏双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用语的衔接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西藏全区小学普遍实行了以藏语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甚至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用语和大中专学校教学用语之问出现了相互脱节的现象。其初中新生多数来源于用藏语授课的小学,这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多数在初小左右的程度,很不适应初中以上用汉语授课的要求,这是藏族学生学习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汉语授课学校中的藏族学生和大中专学校中的汉族学生均开设了藏文课,但由于受社会不重视藏语文的影响,藏文课有名无实,致使许多藏族学生成了“四不象”,汉文不过关,藏文没学好,外文也不会用。这是汉语授课学校中的藏族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初中仅用藏语授课又难以与高中或中专学校教学语言衔接。因语言衔接的困难和汉语文基础差,适应不了以汉语为主,藏语作辅助的教学形式。造成了高中藏语文授课试点班的学生毕业考入高等学校后,听不懂高校用汉语讲授的课程,学习跟不上,既给学生本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又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加之双语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进度,为赶教学进度又保证不了教学质量。[2]
2、师资结构不合理,双语教师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双语教师是指接受过师范教育和训练,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并能用两种语言文字讲授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师。从西藏的双语教学现状看,主要是以农牧区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并是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而农牧区所需要的师资既不是单用汉语授课的师资,也不是单用藏语授课的师资。而是需要一支学历合格、藏汉两种语言兼通,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能用双语授课的、合格的师资队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西藏大学从1989年起扩大招收师范专业,重点培养初中双语师资。到1998年已培养了数、理、化、生、地、史、政治等七个专业的毕业生近900人,全区初中双语教师资格过关考试合格人员99名,其多数分布在拉萨、山南、日喀则三个地、市。就目前西藏培养出来的双语教师来看,不仅数量少,而且他们的整体素质不十分理想,不少教师专业知识不过关,部分教师藏文程度很低或汉语文水平不过关,不能用藏语授课或不能用汉语授课。此外,西藏培养出来的双语师资分配到基层的专业结构相当不合理,有个别学校同一个专业教师有4—5名,某些专业一名或一名都没有。目前基层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专业教师紧缺,而生物、地理、历史等专业教师过剩。致使有的学校所开设的数学、物理等课程由其它专业的教师代课,因教师本身不是教授此类专业的,故专业名词术语不熟悉,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3、教材的名词术语不规范、不统一,缺乏相应的辅助教材。藏语文教学也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如果背离了它的规律,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和平解放西藏以后,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西藏双语教育的教材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这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当前藏语文授课教学班的教师和学生的教材品种短缺、不配套、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编辑出版机构不健全、印刷设备陈旧、教材供应不及时、出版经费严重短缺以及藏、汉对照的工具书极为缺乏等问题还存在,教材供应慢、乱、差以及缺乏相应的辅助教材是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此外,在数、理、化、生、地、史等现代学科的民族文字教材方面,有的翻译还不太准确,名词术语不规范、不统一。这样就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3]
三、对发展双语教育的建议
面对西藏双语教育的现状,如何正确解决双语教学问题,确定以哪一种语言作为教学工具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搞好双语教学,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母语入手。如果用学生熟悉的母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直接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感情和思维,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写作、阅读、计算,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都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母语基础,而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思维,其对译阶段将大大增加,有的词语甚至无法对译,造成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严重影响学生理解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目前现有师资条件,各级各类学校尽可能实行以藏语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基础教育用藏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教育用汉语教学衔接的关系。在西藏目前实行小学六年制的情况下,从小学二、三年级开设另一种语文课,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两种语言的变迁,使藏汉两种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混乱不清。根据西藏乡村只有初级小学(四年制),到区、镇才有完全小学的情况下,藏族学生最好从小学五年级开设汉语课,用整个初级小学阶段打好母语基础。在打好母语教育的基础上,到完全小学要集中力量加强汉语文的教学,汉语文教学时数也应适当增加,此后升入中学预备班继续突击学习一年汉语文。这样要求学生在首先学好藏语文的前提下,其汉语程度达到五年级的水平,以基本适应中学用汉语讲授数、理、化等专业课的要求,避免藏语文教学与汉语文教学的脱节。[4] 第二、学习藏族文化与国内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关系。为繁荣西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推动西藏社会向前发展,必须正确摆好藏汉双语教学的关系。《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藏族小学生全部使用藏语文教学。在不影响藏语文教学的前提下,从高年级开始增设汉语文课。中学、中专和大专院校的藏族学生的语文课,以藏语文为主;同时学习汉语文,学习全国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其它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用藏语文教学;有条件的中学还应增设外语课。”这一规定是符合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改革开放的今天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增加信息量才能提高藏族学生的质量。信息来源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人际交流,而这一切都得通过语言文字这座“桥梁”。由于人力及经济等诸多原因,即使在今天文化、科技及传媒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也不可能时时处处都依靠别人的翻译服务,所以实行藏汉双语教育、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首先,农牧区人口占我区人口的大多数,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在制定农牧区双语学前教育规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主体因素,要聘请熟悉我区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熟悉幼儿教育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出符合科学和自然规律的幼儿学前教育“双语”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使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更加“专业”。
第三,要培养一大批熟悉幼儿心理学、懂得幼儿成长规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让他们成为农牧区学前教育的开拓者。要避免幼儿教育是“小儿科”,把承担不了小学教师工作的人员派去搞幼儿教育,搞管吃喝拉撒的“保姆”式学前教育。只有这样,学前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开发智力、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为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四,农牧区藏汉双语学前教育一定要有专业的教材。不少人认为,学前教育就是为上小学打基础,就是要预习小学课程,导致幼教“小学化”。在笔者的观察中,也有很多孩子由于受到这样的学前教育,上小学一年级时就产生懈怠、厌烦情绪,其学前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一定要紧紧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双语教育的重要性,编写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标准学前双语专业教材,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符合我区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的西藏[[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2]西藏的教育[M].多杰才旦.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3]西藏自治区教育科研论文选编[J].西藏教育研究所.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8).[4]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M].马戎.2004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 篇2
一、何为差异教学
所谓差异教学, 就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一刀切”的僵化做法, 采用更灵活多元的方式, 使学生获得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西藏大学工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进校成绩差异很大。
本校的高考录取现状是, 区内线低于区外线, 藏族考生线低于汉族线。这样的招生策略造成学生进校后同班同学之间存在较大的成绩差距, 主要体现在数学、物理和外语方面。区内考生的文科基础相对较好, 在高考中藏语文和汉语文能取得较好的分数, 而数学、物理和外语科目相对内地考生差距很大, 造成高考总分悬殊很大,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 为统一总体进度降低教学要求。
基于学生入学成绩差异大的现状, 为了照顾全体同学的学习进度,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有意降低课程要求和难度。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跟上总体进度;另一方面阻碍了基础较好的同学激发学习潜能和兴趣, 由此导致这些同学产生松懈、不重视学业的情绪。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资源的浪费, 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对学校的发展也不利。
3. 学生总体专业水平发展受限。
正是因为降低了教学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错误地以学习课本知识和通过考试为全部目标, 缺少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 不重视对专业的理解, 不关心专业的发展, 这样最终会导致学生专业水平受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一方面学生自己的潜力没能得到较好地发挥, 学生的综合实力有欠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好, 影响学校的社会效应, 影响学校的发展。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普通脑力劳动者和为高级专门人才奠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对专业的热爱。本校工科专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 必须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系统地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当在工科教育中引入和实施差异教学。
三、如何实施差异教学
1. 西藏大学作为“211”院校和西藏自治区内的综合性大学, 应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 注重教育质量, 为西藏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能力也反映出学校教育的成果。我们应在工科专业的教学中适当提高教学要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成绩优异的同学去带动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 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进步。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以教材为基础, 但不局限于教材, 系统地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为学生揭示专业入口;在课业的考核中, 适当增加难度, 有意识地拉开考核成绩差距。工科专业强调实战, 要让学生明白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 是为了将来毕业后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做贡献, 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每门课的期末考试。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其在实践过程中验证课堂学习的理论, 体会和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
2. 制定多元的学生评定方案。一直以来, 我们以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加权计算方法, 来评定学生在每一门课程的表现。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重视考试而轻视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挥, 导致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在工科专业课程的考核中, 应当采取更多元的方式: (1) 列出多种考核方式, 不拘泥于期末统一考试的形式。如:提交个人设计作品作为期末考核依据;或完成平时小作业和参加期末统一考试作为考核依据;或不参与平时小作业, 直接参加期末统一考试和加试测试作为考核依据。通过多种可选的考核方式尽量体现学生的学习收获, 同时惩罚个别不上课、不爱学习的学生。 (2) 分级分组综合评定。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直接关系到其将来的评优、评奖学金、保研等重要环节, 应在适当提高教学和考试难度的同时, 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基础, 分级分组进行综合评定。在综合量化中, 将三分之二的名额分给考核考试名列前茅的学生, 将三分之一的名额分配给成绩没进入前列但进步很快的学生。对基础好的同学, 要督促其发挥潜能;对基础相对差的同学, 要鼓励其努力向前。
3.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工科学习相对枯燥, 所以很多学生对待学习不积极主动。工科教学应当注重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 (1) 给学生明确传达专业设置、专业规划、专业课程及大纲等信息, 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 了解本校在所学专业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 了解专业可能的一些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情。 (2)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规划和建议。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 自己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专业知识不仅是自己的事情, 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是对所学专业的贡献。 (3) 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先在每个班级中选择基础好的学生进实验室, 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专业实践;在取得一定经验以后, 让基础好的同学带领更多的同学进实验室。成立学习互助小组, 定期开展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科研习惯。 (4)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活动。鼓励和指导低年级学生参加校内的科技学术活动, 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校外和全国性的科技活动, 及时总结和传达参加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加强师生互动。差异教学要更强调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加强双方在学习上的交流。教师要摒弃上课即完成任务的陋习。本校师生比例比较高, 每班人数为20~40人, 每个班配备有专业课老师担任的班主任, 这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班主任清楚地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在开展查寝等班主任工作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学习规划, 为学生答疑解惑, 指导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
实行差异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进步,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本校工科学生的教育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差异教学与教学的差异化[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5, 3 (4) :54-56.
[2]王玲玲.从大学本科毕业生改行率反思本科教育目的[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25 (6) :29-38.
浅谈西藏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3
一、目前西藏双语教学的模式
(一)西藏实施双语教育的基本形式可归纳如下:
1汉语为主的教学模式
把藏、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主要教学用语为汉语。这种教学形式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汉族学生和城镇藏族学生。
2藏语为主的教学模式
把藏、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藏语版教材,主要教学用语为藏语。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1)消除了语言障碍,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容易记。教师讲课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明显。(2)使学生能够直接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感情和思维,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写作、阅读、计算。
3口语辅助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开设藏、汉语文的前提下,对藏族学生教学用语主要以汉语授课为主,用藏语作辅助讲解。这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板书等全部用汉语文,授课中遇到重点、难点部分用藏语作辅助解释,即区编教材。
(二)西藏应采用以藏语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西藏双语教学的基本状况是:在农牧区的小学里,一般全用藏语授课,到三年级开始增设汉语文课。课本是由西藏等五省区合作编写的教材,对汉语文课教学的具体要求要比汉族学生班略低一些。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除藏语文外,其他课程全用汉语讲授。西藏区内的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生不按民族分班,而是按所学专业编班,藏语文和汉语文都是西藏大学各个专业和绝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必修课。
西藏自治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民族自治区之一,在依法推进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工作的同时。必须切实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习和使用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如今,藏语文在西藏的使用和发展得到法律的保障和推动,西藏自治区同时还实行藏汉语文并重的方针,双语教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农牧区和城镇部分小学把藏文作为母语,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中学阶段在用藏语授课的同时也得用汉语文授课,并坚持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语文课。在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把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成绩计入总分。教育、科技部门贯彻“科教兴藏”战略,重视藏语文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学体系,不断提高藏语文课的教学质量,科技部门则通过藏语文积极推广科技知识。藏语文在西藏所有学校都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西藏应采用的是以藏语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确定,不仅意味着授课方式、方法的更进一步明确。而且预示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统一,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学习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进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对母语掌握和精通的问题,以最简便的媒介一母语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包括思维方式)来接受和转化国内外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幼儿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而且适用于民族高等教育教学。这一模式具备了民族教育体系的基础性条件。
(1)在以藏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汉语文教育、教学力度。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和强化汉语拼音字母的授课以及推广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提倡汉语水平考试。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汉语文水平要求,力争学生在高叶,毕业时达到“民汉兼通”的要求。为学生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
(2)在藏汉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外语教学。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必须要加大外语教学的力度,使学生逐步掌握一门外语。藏族教育要与世界教育接轨,首先是语言文字教育的接轨,其次是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接轨,再次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接轨,这是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主要内涵和途径。
二、匹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视
汉语授课学校中的藏族学生开设了藏文课,但由于学生不重视藏语文,致使许多藏族学生成了“四不象”,汉文不过关,藏文没学好。外文也不会用。这是汉语授课学校中的藏族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双语教师是指接受过师范教育和训练,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并能用两种语言文字讲授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师。从西藏的双语教学现状看,主要是以农牧区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并是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而农牧区所需要的师资既不是单用汉语授课的师资,也不是单用藏语授课的师资,而是需要一支学历合格、藏汉两种语言兼通,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能用双语授课的、合格的师资队伍。就目前西藏培养出来的双语教师来看,不仅数量少,而且他们的整体素质不十分理想,不少教师专业知识不过关,部分教师藏文程度很低或汉语文水平不过关,不能用藏语授课或不能用汉语授课。
(三)教材的名词术语不规范
当前藏语文授课教学,在数、理、化、生、地、史等现代学科的民族文字教材方面,有的翻译还不太准确,名词术语不规范、不统一。这样就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西藏双语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要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1、要加强在职双语教师的业务进修与培训。师资培养要面向中、小学,面向基层,本着学校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继续把西减大学作为培养我区双语师资的重要基地,举办双语师资回炉班、双语师资函授班等,以提高双语师资的专业素质及学历层次:同时,切实把学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把一次性教育转为终身教育,使所培养之人才成为我区真正的人才。
2、切实加强现有双语师资队伍的管理,充分利用好现有双语师资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关心双语教师的政治与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逐步培养一支政治上坚定。业务上过硬的双语师资队伍,把双语师资建设成“招得进,提得高,留得住,用得上”的队伍。在师资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估制度,增强双语师资的竞争意识。
(二)开展编译专题研讨会,提高教材质量。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鉴于教材存在的质量问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独立审稿人对藏文理科教材进行审读,审定名词术语不统一的问题,以消除译文表达不清,不易理解的问题。为了加强教材的互动沟通,应不定期召集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开展藏文教材编译专题研讨会,交流彼此的经验和体会,切实提高教材的编译质量。
参考文献:
[I]多杰才旦,西藏的教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2]张廷芳,次仁央宗,南晓民,西藏双语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藏研究》2008,(5)
[3]岳志东,民族语文政策和双语教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4]索南嘉,青海藏汉双语教学调研报告[R],青海民族研究,2004
[5]杜良平,浅谈西藏双语教学[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B11)
[6]夏铸,刘文璞,《藏族教育教学与发展》[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7]米玛,要不断加强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西藏教育》,2008,(12)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 篇4
Richard-Amato, P. (1996): Making It Happen -- 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Osborne_Wilson, C. (1989): Helping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Literacy Transfer Process. Journal of Reading. vol.32, No. 4, p330-336
有关网站:
美国旧金山林肯高中的双语计划:www.sfusd.edu/programs/chinese/
《双语教育研究》:www.doule.cc/style1/default.asp?myid=65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 篇5
卓玛穷达
摘要:文章在回顾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
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的原因,并从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多途径解决办学资金问题、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成功追赶的关键是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先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西藏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缺乏人才、智力的支持,使得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不能转化成经济优势,成为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给西藏职业教育事业既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深刻认识目前办学不良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对发展西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原因分析
1987年11月国务院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和西藏自治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西藏教育工作的方针:重点加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第一次将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显著的位置。自治区开始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得到逐步发展。截止2004年末,西藏自治区有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8549人,教职工总数1155人,其中专任教师774人。
但是,由于受西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教育基础薄弱,大众职业教育意识淡薄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藏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质量差、教育资源不集中、办学层次脱节、招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具体分析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
1、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官家、贵族、上层僧侣统治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受印度宗教文化思想的影响,人分等级的意识深刻影响着旧西藏社会生产生活。以铁匠为主的部分手工艺人处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明间流传着像“欺许者为铁匠,乞丐为下等人”,甚至在儿歌中也有“铁匠的儿子娶得妻,石头也能开出花”这样歧视和咒骂五金匠人的言词。公元17世纪,第司·噶玛登雄旺布治理西藏地方政府期间,颁布的第一部封建法典中把一切工匠、屠夫、天葬师、民间艺人视为“下下级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手工艺人不能与等级比他们高的百姓同餐共饮。
这种封建习俗的影响至今仍然严重束缚着职业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美容美发、酒吧服务、家政服务等行业在西藏陆续落户,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从事这类职业的一般都是外来人员,本地藏族人很少。究其原因,也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藏族人对这类新兴行业还怀有一定的偏见。
2.经济落后严重影响着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是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各方面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地方企业、工业发展不足,社会自我财政积累能力相当差,长期以来西藏建设所需的资金一直靠国家财政的支援。而且,因为西藏建设所需投放资金的地方太多,紧张的财政对于资金要求偏高的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发展不足的瓶颈所在。二是西藏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投资教育就更成为困难,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广大农牧民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三是西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1998年为例,西藏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4.3︰22.3︰43.5。第一产业偏重;第二产业偏轻,现代工业极不发达,机电、化工、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在西藏仍属于空白;第三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其中的主导行业层次较低,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等新兴行业尚不发达、社会经济发展不足,就业渠道狭窄。
(二)内部原因
1.师资结构不合理
一是教师学历达标率低。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有32.43%的教师学历未达标。二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占44.44%,专业、实习课教师占48.84。这跟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理比例4︰6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教师少,显示不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并且在专业教师里普遍存在着懂理论而实践能力极差的现象,“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西藏中等职业学校里,副高职称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9%,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72%,初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57%。这跟教育部提出的“具有高级专业职务教师的比例,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专)达到25%”的要求相差很大。
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由于缺乏周密细致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市场预测,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复、不切实际的现象,与本地区的特、优产业联系不密切。
3.教材针对性不强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地,有本民族的语言;西藏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文等方面与内地有一定的差异,但目前西藏职业学校使用的部分统编教材对这一特点兼顾不够,地方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又很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不少困难。
二、改革发展西藏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干部认真学习职教法和全国职教会精神,并以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为契机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大战略作用。地方政府应认真履行办学责任,重点办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典型示范的办法让群众看到接受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理解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培养科学精神对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就业问题,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进而改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在全社会营造起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
2、多种途径解决办学资金问题
国家对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经费预算,应有发展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预算比例或西藏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西藏财政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应通过制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在西藏办企业的单位通过捐资、提供实习场所和兼职教师以及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等措施支持职业教育。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对自身及子女教育投入的能力;要完善教育信贷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制度,以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资助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3、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西藏职业教育要想摆脱目前办学上的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学校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胜任职业教育工作。二是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引进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以改善自己的师资结构。同时大胆地实施校企联合,聘请兼职教师。西藏不少职业学校办有像卡垫纺织、藏式绘画等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的专业,很有市场。像这类技能、技术性很强的(工种)专业,在西藏民间流传久远,社会上有一些技艺精湛、知名度极高的能工巧匠。职业学校如果能大胆地聘请他们任兼职教师,不仅能广泛吸引学生入学,而且能在这些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三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援藏援教”等来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1)借助现代化远程教育途径把发达地区的名师和先进课程引进到教学中来,提高我区职业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2)借助“援藏援教”措施,通过教师互访等方式提升我区职校师资的整体水平。
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西藏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充分考虑区情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应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施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乡村,应积极开展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在中心城市应重点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适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在县、乡建立乡村两级农村技术学校,对农民和当地初中毕业生进行文化水平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
一、两项致富技术,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致富的新型农民。(2)目前,除了阿里地区以外,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所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畸形竞争生源的现象,极大地影响西藏职业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拉萨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在交通、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因此,如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在拉萨建立一所融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技术学院,将会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人才培养立交桥。
5、调整专业,加强教材建设
“十五”期间,西藏经济发展确定了“六个特色支柱产业”:旅游业、藏医藏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矿业、建筑建材业。各职业学校应紧紧围绕这些支柱产业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办出一些既有优势又有特色的专业,比如旅游专业、藏医藏药和民间手工业等。这样不仅在生源上得到保证,而且也将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办出自己的特色。
应尽快编写适合西藏地区文化背景、适合于本地区特点的职教教材和参考书;开设与西藏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应增加一些劳动技能和科学种田、畜牧知识以及当地社会、人文、地理知识。比如,在建筑专业课里,增加一些有关西藏传统建筑风格的教学内容;在职业指导课里,增加一些关于藏族人创业题材的内容;在服装专业课里,增加有关藏族传统服饰的教学内容;在养殖、种植等专业课里,增加有关高原气候条件下,对养殖业、种植业的特殊作业要求的教材内容,等等。教材内容结合藏区实际,不仅学生学起来既实用又易于理解,而且还能提高群众支持孩子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合度和贡献能力。
参考文献:
⑴王太福,王代远,王清先.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2)西藏社会科学院编.2003西藏经济蓝皮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怀宇.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宋洪远,谬洪乐.关于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3(1)。
(6)张明,扎噶.西藏的手工业和工艺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27-西藏自治区职业教育 篇6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的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西藏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西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结构,促进西藏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系统设计、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西藏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为西藏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区职业教育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西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职业教育师资结构,进一步推动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及专业设置情况,我厅制定了《西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方案》,就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自治区级培训、进行了安排部署,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 2007我区选派8所职业技术学校20名专业课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
2008我区选派7所职业技术学校10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其中1名教师参加了出国进修。
2009我区选派7所职业技术学校20名专业课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其中2名教师参加了出国进修。
2010我区又选派8所职业技术学院3所县级职教中心的20名专业课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其中2名教师参加了出国进修。
“十一五”期间,累计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 计划国家级培训的教师达70人,其中出国进修教师5人,国家安排培训经费85万元。
通过培训,这些教师树立了全新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为西藏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
由国家财政支持特聘职教专业课兼职教师,2007年聘用6名,充实到我区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8年聘用5名,充实到我区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9年聘用6名,充实到我区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0年聘用7名,充实到我区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十一五”期间,累计资助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达24名,国家财政支持经费40万元。这些专业教师在中国特点西藏特色的职业教育中,对专业教师不足问题的解决办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自治区级培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13号)的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我区从2009年起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自治区级培训项目。
2009年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自治区级培训100名,培训专业为工艺美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畜牧兽医、种养殖4个,由专业对口、培训质量较高的区内西藏 职业技术学院、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及区外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承担了培训任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经费由地方财政、学校和个人分担”的规定,我厅及时进行了安排部署,落实省级培训经费75万元,已全部用于自治区级培训。
2010选派了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43所县级职教中心的职教专业骨干教师260名在区内外进行了培训,培训专业为工艺美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畜牧兽医、种养殖、旅游服务、汽车维修、工民建、职业技术教育学等12个,培训期30-60天。分别安排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藏医学院及5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了培训。
2011选派了3所高职高专学校、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43所县级职教中心的职教专业骨干教师270名在区内外进行了培训,培训专业为工艺美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畜牧兽医、园艺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技术、职业技术教育学等9个,培训期30-60天。分别安排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及4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了培训。
近年来,累计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级培训的教师达630人,自治区安排培训经费600余万元。
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处按照参训教师所教专业、教师职 务、年龄教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严格审查,遴选专业对口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并建立了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档案,加强动态管理,使培训工作真正产生预期效益,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提高了西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的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西藏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进一步加强我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
(一)目标及任务
1.实施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1)组织开展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11-2015年,组织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250人左右参加国家级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培训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的专业教师。培训为期12周(含企业实践4周),采取集中培训和企业实践交替的模式进行,主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理论和专 业教学方法。在国家级培训基础上,选派20名左右教师到国外进修8周,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包括国内培训、国外培训、企业顶岗培训,培训对象为高等职业学校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务的专业教师。国内培训为期4周,采取集中培训、企业实践、小组研讨等形式组织,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国外培训为期4周,主要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先进教育技术和课程开发手段。企业顶岗培训为期8周,重点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
(2)组织开展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十二五”期间,参照国家级培训的有关要求,结合西藏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情况,组织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2011年-2015年,每年培训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300名左右,用5年的时间将我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轮训一边。每年选派的300名教师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20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30名,县级职教中心教师150名,培训期限分专业确定。由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区内职业技术院校及区外专业对口、培训质量较高的教育部认定的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承 担培训任务。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提高西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双师型”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2.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2011-2015年,组织遴选50名左右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参加企业实践的对象是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2年以上、35岁以下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实践为期6个月,采取“师带徒”模式,通过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交流研讨等形式实施,重点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增进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了解,并结合企业实践改进实践教学。
3.实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
2011-2015年,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所聘兼职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 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企业在职人员优先聘用。兼职教师聘用原则上不少于160学时/岗位〃年,每个兼职教师岗位可根据教学需要聘请1位或多位兼职教师。
(二)规划所需经费安排
1.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所需经费,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主要用于支付培训费、食宿和交通补贴等相关费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职业院校和教师个人负担。
2.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经费由地方财政和职业院校负担,主要用于兼职教师课酬补助。
3.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所需经费由自治区财政统筹安排,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由我厅负责联系落实,培训经费参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标准执行,约6000元/人.月,经费预算每年约360万元,五年概算1800万元,由我厅申请自治区财政安排解决。
往返交通费及出差补助由派出学校负担。
(三)规划实施步骤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将在自治区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师资管理处的统筹安排下分实施,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学校负责骨干教师的推荐工作。
(四)相关工作要求
1.实施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是我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区各级教育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2.各级教育部门、各有关学校要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制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和本规划的具体措施。
3.各级教育部门按照已制订的整体规划和方案,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把计划的实施与建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
4.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骨干教师业务学习档案,实行骨干教师认证制度,切实加强动态管理。每年年初将各学校教师培训实际需求和具体计划报自治区教育厅职成处、师资处审定。我厅将分根据实际需求安排培训专业、落实培训基地。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 篇7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传播机制实质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1]我国民族地区双语传播的发展, 首先离不开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法律、政策基础。这里包括《宪法》中关于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规定。我国最早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文件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 (扩大) 全会上的报告。此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语文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及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其次, 民族地区双语传播离不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建设。我国少数民族语文第一个标准是1965年发布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除上述内容之外, 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双语传播也必须有技术方面的支持。建设稳定的操作平台是实现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的一大基础工程, 建设这一平台为新闻媒体双语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朝鲜文和藏文软件操作系统经过不断的研发, 已符合新闻媒体的发展需要。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西藏地区媒体等有关少数民族媒体虽然都位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但是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的媒体有很多共同点的同时, 还有各自的特点。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并非都位于典型的民族地区, 这里典型的民族地区指的是行政区域划分规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东北地区只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算得上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 东北地区是典型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方, 而西藏地区相对东北地区, 单一少数民族即藏族的人口比例较高。
纵观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发展进程可知:朝鲜语媒体是发展到一定状态后进入我国的, 一开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朝鲜语报刊都是相对成形的。朝鲜半岛的移民到中国境内后第一次办报是在1909年。
从媒体双语传播形式上来看, 国内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媒体均经历了从“合璧”、“双壁”共存到“双壁”为主的时期。
1915年创办的中国第一份汉朝双语报纸《延边实报》是一份“双壁”报纸。《东北朝鲜人民报》《延边日报》都是“双壁”形式。现在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朝鲜语报纸《延边日报》也是“双壁”的形式。
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双语传播时, 我们也可以用上述思维考虑:1956年延边人民广播电台建中波广播发射台, 以发射朝鲜语广播节目信号为主。同年9月1日, 汉语地方节目重新开播, 朝、汉语节目用一部发射机、一个中波频率轮换播出。[2]这可以理解成朝鲜族广播的“合璧”形式。
西藏最早出现的双语报纸是《新闻简讯》。大部分内容为汉藏合璧。1956年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日报》同日创刊发行。现在的《西藏日报》属于汉藏双壁的形式, 而在创刊初期也曾考虑过创办成汉藏合璧的形式。
西藏广播从汉藏语混播到汉藏语分开独立播出, 经历了“合璧”到“双壁”的转变。而西藏电视台在1989年自办两个频道节目:一是面向全西藏的藏汉语混播的卫视节目, 一是面向拉萨地区的藏汉语混播卫视节目。一部分时段播出汉语节目;另一部分时段播出藏语节目, 这属于“合璧”。1999年10月1日, 西藏电视台正式开通藏语卫视频道, 实现了汉藏语分频道同步播出。[2]分频道使得西藏电视台转变到“双壁”形式。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 在西藏地区广播这一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对广播在西藏地区的发挥, 东北的朝鲜语广播没有发挥出这种优势, 这与东北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带有很大的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向国外传播、向中国境内区外的其他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媒体 (或少数民族语言媒体) 的双语传播应在少数民族的对外传播中充分发挥作用。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媒体在都承担着一定的对外传播任务。政治、地理等多方面因素使得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较多的作用, 这也使得东北地区朝鲜族受到更多来自国外的“冲击”。地理位置、语言等因素使得东北地区媒体受韩国等各方面的“冲击”比较大。
西藏地区的媒体由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因素也应当承担一定的对外传播任务。在国际范围的西藏对外传播, 由于国际政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使得西藏地区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起步较晚。西藏地区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可以向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对外传播模式借鉴, 主动走出去, 与国外媒体合作。
现今的国情和政策等各方面基础上, 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使用双语传播甚至多语传播是个大趋势, 也是必须坚持的方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都会进入缓慢发展的稳定期, 如何在这一时期突破瓶颈, 得到持续的发展, 是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新闻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尤其是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 如何将我国的少数民族信息良好地对外传播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相关新闻媒体存在着双语甚至多语传播的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和西藏地区媒体的双语传播现象, 对其进行比较, 并尝试对西藏地区媒体的双语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双语传播,民族地区,新闻媒体
参考文献
[1]周炜.关于西藏自治区藏语文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藏学, 2009 (1) .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推荐阅读:
方方的西藏计划07-21
去西藏的注意事项10-22
梦一样的西藏散文欣赏10-27
西藏物理后进生的转化05-10
西藏水利的跨越式发展10-07
西藏名胜古迹的导游词08-24
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09-24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06-04
《在西藏》06-03
西藏问题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