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2024-09-24

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共6篇)

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篇1

──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考

摘要:寺庙经济研究是藏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对西藏寺庙经济历史、现状的研究,探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深刻分析了寺庙经济活动,总结出了寺庙经济活动的生产型、流通型、消费型、传统型、综合型等五种发展模式和内接济的消费、内接济外辐射、内富裕外贫困三种运行模式。提出了寺庙经济所具有的两重性社会作用。强调寺庙经济要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寺庙之间的关系、引导与自行发展关系、寺庙富裕与农牧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关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西藏寺庙经济是以寺庙为主体,以僧尼为核心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它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寺庙僧尼的经济生活水平和藏传佛教自身的兴衰,同时也关系到信教群众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寺庙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调查和研究西藏寺庙经济的状况、社会作用和如何发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正确指导寺庙经济的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调查整理与思考,现就有关问题谈些粗浅认识,敬请指正。

一、旧西藏寺庙是三大领主之一,延缓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说到寺庙经济,人们会自然想到民主改革前的旧西藏,寺庙作为三大领主之一,在政治、行政和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藏政治现象中最不寻常的是它的双重体系:每个俗官都有一个相应的僧官”,**喇嘛是三大领主的总代表,噶厦政府中的首席噶伦和各基巧的首席长官也都明确规定必须由僧官担任,每年春季举行法事活动时,拉萨市政直接受哲蚌寺喇嘛的管辖,宗教集团实际上控制了西藏社会。西藏的大寺庙都有自己的武装,在历史上经常卷入到权力斗争中去。许多世纪以来,教育也主要是寺庙承担的,在西藏宗教气氛强烈,似乎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围绕宗教而展开的。1952年,拉萨城镇人口为3.7万人,其中1.6万人是喇嘛。“寺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其拥有的绝对人数之多,在藏民中所占比例之高,世所罕见。”寺庙在经济上拥有雄厚的实力,其影响面涉及到农、牧、商、贷等诸多方面。西藏和平解放前,实有耕地约300万藏克(1克相当于1亩),寺庙占有39.5%。西藏寺院拥有牲畜最多,约为总数的40-50%。1959年拉萨三大寺(哲蚌、色拉、甘丹)共占有土地18435英亩,11万头牲畜和4万多农奴。一般情况下,寺庙所属的农奴要把收成的70%以上交给寺庙。寺庙不仅拥有庄园、牧场、农奴和手工业作坊,还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寺庙参与贸易活动的程度可以从它们囤积货物的情况反映出来。如1959年定日县协格尔寺囤积的茶叶,足够该寺消费90年,这些茶叶实际上是该寺为其贸易活动而囤积的货品。放债和高利贷是寺庙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寺庙债务约占西藏放债总和的80%。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喇嘛自己的放债机构放债藏银303.9万两,年息10%。哲蚌寺放出高利贷粮食累达1亿6千万斤,银元1亿多元,债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寺庙放债的利率,“借钱一般在30%;借粮的年息是‘借四克还五克’(25%)”。寺庙高利贷的利率“一般年息为30—50,小额的高达100—150%”。虽然寺庙收入很多,但各寺庙提供给普通喇嘛的食物等却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寺庙的喇嘛们经常从进香者那里得到大量布施,普通喇嘛实际上靠布施生活。如哲蚌寺一年的布施收入为藏银6200秤(1秤50两),粮食1100克(1克=28市斤)和酥油59500聂嘎(1聂嘎4市斤)。这些布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农奴和牧民,当他们将自己劳动收获的大部分付给农奴主、政府之后,再将一部分产品贡献给寺庙,所剩下的连维持生存都极为困难,更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金。宗教活动开支浩大,入不敷出,不足部分由清廷和西藏地方政府补足。1795年呈报清廷的报告说:“布达拉宫每年除收实物外,各项收入折合银两约127000两,但每年支出为143600两,仅正月和二月念经办法事就需7900两,不足部分都由清廷补足。”扎什伦布寺每年收入“实物(本色)折色约合银66900两,计每年用度需74600余两。”贝尔援引《1917年西藏噶厦政府财务报告分析西藏的收入和支出》说:是年噶厦政府收入为72万英镑,布达拉宫收入为80万英镑,噶厦政府又从自身收入中拿出 27.4万英镑给布达拉宫。政府拿出收入(税收、放债和拥有庄园和牲畜等)的一部分给寺庙,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基层行政。“一般估计,各宗(相当于县)政府送交寺庙作为宗教费用的实物,要占全宗全年收入的50—60%。”可以说寺庙既从自己的领地上征收财物,又从政府和朝香者那里聚敛了大量的财物,是西藏财富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大消费者,寺庙的宗教活动耗费了西藏有限物质财富的主要部分。在西藏不仅寺庙在从事宗教活动,行政机构最关注的也是宗教活动,寺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寺庙的消费而进行的。这种寺庙经济与庄园农奴制度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紧密结合,构成了西藏以宗教集团为核心的不可分割的“噶厦、贵族、寺庙”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加上多如牛毛的乌拉差役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寺庙经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地影响着西藏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轨迹,延缓了西藏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步伐。

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篇2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西藏高校的体育教育应与内地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有所不同,西藏高校培养的工作者不仅要求具有更为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求必须具备特定自然环境和劳动条件中工作生活的能力。因此,西藏高校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健身育人的重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西藏高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学校性质等特点,本研究抽取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治区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 笔者遵循体育科研方法等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经过向专家咨询与反复修改, 设计了“西藏高校体育教师调查表”和“西藏高校学生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效度系数为0.9。问卷的信度检测主要采用重复调查法, 两次调查一致性系数为0.92。问卷发放中, 本研究的抽样框为被调查学校二年级学生, 其中西藏大学300名, 藏医学院100名,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名, 自治区职业技术学院200名, 共发放8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774份。在调查的774名学生中, 男生389名, 女生385名;藏族学生571名, 汉族学生184名, 其他少数民族19名。被调查学生与西藏高校学生民族比例情况相符。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1 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除普通小学外,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1]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性别上,男教师占84.9%,女教师占15.1%,这一比例与西藏高校的男女生比例反差很大,不利于体育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年龄在25岁以下占16.3%,25至35岁占50.8%,36至45占24.2%,46至55岁占7.1%,55岁以上占1.6%,主要表现在中青年教师的人数多,有活力,但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学历上,西藏高校体育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为66%,研究生比例为7.5%,博士为零,本科以下学历占26.5%,整个学历明显偏低。

西藏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国家要求相比差距非常大。究其原因,一是硕士研究生数量相对少;二是近年来愿意到西藏高校求职的体育研究生非常少。由于生活、学习条件及工资福利等比内地高校或其他行政部门相对较差,再加上经济落伍、文化差异和特殊的高原气候,因此这些学校实际上也很难吸引体育硕士研究生。

职称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程度的标志,也是教师工作得到承认和认可的标志。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占57.9%,助讲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分别占36.4%和3.8%,教授占1.9%。总体上看,高职称(教授、副教授)人才奇缺,因此也制约了西藏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西藏高校必须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改变目前的状况。

3.1.1. 2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备的素养,它包括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2]。

调查结果显示,59.4%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师的示范、讲解能力需要提高;60.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能力需要提高;63.0%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需要提高;58.2%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需要提高。由此说明:西藏高校体育教师的各种教学能力相对普遍偏低,同时也说明教师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表1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教学态度一般的占多数, 说明西藏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质疑, 也反映了西藏高校体育教师上课的态度存在较大的不认真性或不负责性, 这也很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决定因素。

3.1.2学生体育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学习的主体。笔者从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几方面作了调查分析, 得出以下结果。

3.1.2.1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由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健康的男生占80.76%, 女生占78.64%。西藏由于特殊地域、气候限制, 高校学生体质比内地大学生体质相对要差, 特别是在居住地同拉萨海拔差距大的地区尤为明显。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都是为了增强体质, 增强自我适应能力。所以西藏高校学生直接第一目的选择增进健康的学生明显高于内地水平。这反映出西藏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直接动机过于集中、简单, 没能像国外及内地大学生一样呈现出一种多元锻炼动机的分布。

3.1.2. 2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影响着学生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调查结果表明:很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6.4%,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一般的占34.8%,学生不喜欢和很不喜欢体育课的分别占29.3%和9.5%。可见西藏高校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一般,这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也影响了他们锻炼身体的效果。

3.1.2. 3 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映之间的中介因素[3]。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很认真的占12.9%,比较认真的占21.1%,自我评价一般的占38.1%,认为不认真或很不认真的分别占21.9%和6%。另外,5.8%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态度很认真,10.3%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态度比较认真,44.7%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态度一般,还有39.2%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态度不太认真。从中可以看出,西藏高校学生多数的心态比较浮躁,不能够认真上体育课,他们对体育课的这种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从体育课教学中学到较多的知识和锻炼技能。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改变原有的不良态度。

3.1.3 场地设施、器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4]。通过调查发现,西藏高校不具有能够满足体育课教学的基本场地设施和器材条件,同国家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74.9%的教师认为不能或完全不能满足教学要求,57.6%的学生认为不能和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调查研究还了解到,西藏四所高校中仅西藏大学有一个网球场,而且同其他院校一样,网球课、排球课、羽毛球课、武术课等基本形同虚设。另外,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只能上课时使用,大大削弱了场馆设施的使用率和功能发挥,也挫伤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西藏高校群众体育的发展。

3.1.4 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3.1.4. 1 体育课授课类型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所高校中仅有1所学校开设了体育选项课,体育保健课均无开设。并且根据调查发现3所高校学生上课主要以自由活动为主。从西藏高校现有的这种体育课的授课类型来看,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3.1.4. 2 体育课的开设年限、课时数和上课人数调查分析。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必修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西藏高校体育课都开设两年以上。但体育选修课开设严重不足,影响着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研究对体育教师的周课时调查显示:9.3%的教师课时量在8学时以下,65.8%在8—16学时,24.9%在16学时以上。对体育课的班级上课人数调查得出:上课人数30人以下的占5.1%,30—35人的占16.6%,35—50人的占62.6%,50人以上的占15.7%。各高校应适当减少班级上课人数,减少教师上课的周学时数,以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各高校也应有计划地加快扩充体育教师队伍,以求得学校的平衡发展。

3.1.5 体育教学教材及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3.1.5. 1 体育教学教材的调查分析。

西藏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没有自己的统编教材,各院校只能根据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进行教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3.1.5. 2 体很认育真教学比内较容认的真调查分一般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应以完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主要依据, 除充分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外, 更应体现教材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1)从教师教授的项目内容和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上看:总体上教师所授体育项目内容的比例和学生喜欢体育项目内容比例吻合程度不高,个别项目相差较大。教学以两大球为主,教师授课比例这两项上明显高于学生喜欢的比例,应当适当缩减;田径项目比例教师占41.5%,而学生只占12.4%(男)和29.3%(女),为了不影响锻炼的效果,教师可以将田径运动穿插在某个运动项目之中,减少单独田径课的开设;排球、台球、游泳和轮滑、攀岩、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查教师中基本没有教授,而学生则有不少人喜欢,相差甚远,西藏高校可以考虑多开设此类项目课程;乒、羽等教师教授比例为9.4%,而学生喜欢比例相对较高,也应该多开设此类课程。

(2)从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看。2002年8月6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文件课程设置中提到: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

从调查中得知:28.7%的体育教师体育理论课程的课时普遍安排2学时/学期,低于规定标准;39.3%的教师体育理论课基本不上;32%的教师理论课上到约2学时/学期,但是都为实践中穿插,没有专门上过体育理论课。

3.1.6 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6. 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从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看,调查中得知:90.5%的体育教师仍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自然班上课形式,5.7%的教师采用将同年级、兴趣爱好相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上课的形式,3.8%的教师采用不分年级、专业将兴趣爱好相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上课的形式。目前西藏各高校组织形式绝大多数仍旧是停留在固有自然班级上课的形式,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各高校需要积极改进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6. 2 体育教学方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生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满意,22.0%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38.9%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17.2%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满意,15.8%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不满意。由此得出,学生对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太满意,或者可以说是不满意,西藏高校的体育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有待提高。

3.1.7 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测量,并予以价值判定的过程[5]。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最主要评价的是教师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体育学习效果是直接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决定的。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16.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学效果很好,3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学效果好,22%的教师认为一般,23%的教师认为差。可见西藏高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较满意,也有不少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存在质疑。可能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问题,也可能是学生因素等其他原因,总体来看,西藏高校的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学生对体育课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占9.5%,满意占24.6%,一般占38.2%,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分别占21.7%和5.9%。总体上看,西藏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

4. 结论和发展对策

4.1 结论

4.1.1 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应加强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4.1.2 西藏各高校目前的自然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应靠多方面努力协调,全部或部分实施“自主教学”。

4.1.3 西藏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差,应增加投入,努力改善,确保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4.2 发展对策

4.2.1 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学要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新型的体育课程体系,以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4.2.2 西藏各高校的体育教材、内容要进行改革,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发展西藏特色体育;二要增加适应不同专业需要的教材,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对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西藏各高校的体育教材、内容要进行改革;西藏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差;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学要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新型的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第11号.1990.3.1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5:139.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4, 1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五十五号) .1995.8.29.

西藏边贸现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西藏边贸;地理位置;人才

一、西藏边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外部问题及成因

第一,国际环境

西藏处于我国的西南方,与南亚国家接壤,是中国同南亚各邻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西藏的边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受政治、安全等国际因素的影响。可以说西藏边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并不乐观。

第二,边贸顺差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硝烟还没散去,各国的经济都还处在一种复苏的状态之下,急切需要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西藏边贸从解放至今,贸易的进口额都远远大于出口额,且差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大量外汇流入国内。但是长期高额的贸易逆差会使得国家大量资金外流,经济利益受到很大损害,这不利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因为政治是经济的延续,只有经济上相互扶持、利益一致才能结成同盟。

(二)内部问题及成因

第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西藏位于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上,而且与南亚接壤的地区全是大山冰川,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下西藏与南亚国家边贸公路的数量并不多而且时常中断严重限制了边贸的发展。其次,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因素的影响,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西藏边贸的发展步伐。

第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交易秩序不规范

西藏边贸口岸在管理上还存在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通关手续复杂、时间长、商品检验检疫和质量认证体系标准与他国不同而且还存在工作人员腐败等这些问题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使中国企业在出口时的成本上升、效率大大折扣,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

第三,规模小,项目少

西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其经济发展想多来说很是缓慢,发展严重滞后,这使得边境贸易的特点是规模小,项目少,容量相对较小,地域分布分散,市场相对狭窄单一,出口的路径不足。这些都给西藏边境贸易在扩大规模和增加投资方面提出了挑战。

第四,边贸专业人才缺乏

边境贸易人才的发展是我国边境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目前国家积极发展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建设,贸易方面人才的需求更是大增,如何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发展,人才是关键,但是目前我国西藏边贸的规模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其中西藏边贸专业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西藏边贸的发展壮大。

二、西藏边贸健康发展的对策探析

第一,加强同周边邻国的政治互信,营造稳定的边境环境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国要想发展西藏边贸,就必须在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上下功夫。我国现在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不断深化与周围邻国的联系,加强彼此交流与合作,改善同邻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共同发展互尊互信、互惠互利,本着与邻为善的原则,使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因此,加强同周边邻国的政治互信,营造稳定的边境环境是西藏边贸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西藏边贸健康稳定发展重要保障。

第二,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优化人居环境、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就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因此,西藏要坚持全面推进以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作为当前和今后的工作重点,作为政府投入的主要对象,着眼于增强通行能力,努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缩短西藏与周边地区和内地的差距。同时软件环境也同样不容忽视,要软硬并举,齐头并进,作为西藏边贸经济腾飞的双引擎。

第三,引进优良资金,开拓新兴产业

西藏边境贸易的发展需要国家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尤其是资金和产业规划方面的支持。各相关部门要利用好西藏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发挥好政府在边境贸易中的作用,引导边境贸易持续健康发展。西藏要积极吸引优秀企业和资金来发展边境贸易和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解决西藏边摸按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第四,积极培养大批优秀,促进边贸发展

人才的储备是重要的战略规划,对于一国或地区来说,人才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西藏边贸的发展人才资源同样重要。西藏边境贸易人力资源的储备是西藏边境贸易发展的火车头和核心动力,将带领西藏边贸易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于边境贸易人才的培养和发掘不仅是当前的重点也关乎到西藏边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多杰才旦,江村罗布主编.西藏经济简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

[2]常向党.浅谈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3.

[3]卫艳艳.新疆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1.

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篇4

1 西藏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对于小额信贷需求的含义, 王志刚 (2012) 指出小额信贷需求是指在一定的利率、期限、额度和还款方式下, 农户具有使用意愿、并且能够获得的贷款。西藏现有农业银行主营的小额信贷发证面86%以上 (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 2013年) , 有关实际使用率的数据来自不同课题组的统计结果有所不同。贡秋扎西 (2008) 通过对西藏27个乡镇191户农民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额信贷的实际使用率为70.46%, 除去两个极值, 实际使用率为64.55%。课题组2014年通过对林芝地区的4个乡镇10个村402户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额信贷的使用率为53.48%。虽然两组调查的信贷使用率结果有差异, 但总体上都反映了信贷的使用低于发证面, 也就是对小额信贷的需求是明显低于信贷供给。

西藏小额信贷供求市场与内地市场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由于西藏农村金融市场落后, 市场供给主体单一。自1999年小额信贷试点至今, 农村的金融市场依然以农业银行为主导, 小额信贷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银行的产品供给。信贷需求主体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 可以看出西藏现有的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同时, 还存在小额信贷的需求不足的现象。这一现象与传统的观念背道而驰。传统观念中认为, 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造成信贷约束问题, 即信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现有的小额信贷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信贷约束制约问题, 实际中却依然出现信贷实际使用率低于信贷供给。

在现有的信贷需求中, 还存在由于信贷利率过低和信贷模式引致的虚假信贷需求。西藏一直以来执行特殊优惠利率政策, 比全国基准利率低3个百分点, 导致贷款漏出率高, 一些符合商业信贷条件的用户转向小额信贷。同时, 现有信贷模式为了规避风险, 较多采用小组联保方式, 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虚假信贷现象的存在。农村的社区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基础之上, 邻里之间相互熟识、密切。出于互帮互助, 即便在没有信贷需求的情况下, 也愿意帮助邻里组成联保小组。这就构成了所谓的虚假信贷需求者。

2 造成小额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小额信贷的需求程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包括利率、收入状况、生产经营规模、支付倾向等等, 其中, 作为外生变量的利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收入对信贷需求的影响具有U型, 生产经营规模和支付倾向对信贷需求具有正的影响 (韩俊, 2007;周小斌, 2004) 。虽然西藏具有独特的地缘关系和文化背景, 但在基本影响因素方面, 与以上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通过对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整理显示, 信贷的影响也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信贷获取体现为子女的教育信贷较为容易获取。除了以上一般情况之外, 西藏的特殊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也相应地影响着信贷需求的构成。下面就西藏特殊的地缘、文化因素导致信贷需求不足进行分析。

2.1 人口密度低和居住偏远, 导致民间借贷的替代性更高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 人口密度仅为2.1人/km2 (西藏统计年鉴, 2011) , 以及大部分地区以牧业为主导致居住分散, 远离机构中心。对于适合人口密集的小额信贷方式, 在西藏地区的推广就显得不适应。一方面, 距离信贷机构较远的需求者在申请信贷过程中将产生较高的费用和机会成本。由于申请者一般为一家之主, 且也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在贷款申请和使用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将带来家庭收入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农牧业产业的赢利性低、收入低而且不稳定, 导致农牧民储蓄能力、信贷有效需求能力不足而出现自我排斥 (马九杰, 2013) 。小额信贷的授信额度超出了日常的生活消费需求。农牧民家庭的零星小额的消费需求不在授信额度区间。作为理性的农牧民家庭而言, 是不愿选择过度的信贷消费而增加债务负担。相对而言, 民间金融则有效克服了获取成本较高和授信额度的限制。

2.2 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背景引致农村对资金需求意愿不强

从生产角度来看, 不管是牧区还是农区, 养殖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放养方式。这与内地的圈养不同, 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建设养殖设施。另一方面, 西藏直至今日, 惜杀惜售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惜杀惜售的原因包括将牲畜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和防范自然风险的形式, 以及宗教文化中忌杀生灵等等。其中牲畜被作为财富的象征和有效的储蓄形式, 以应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发生 (罗绒战堆, 2009) 。

2.3 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农牧民的金融选择局限性大

西藏农村金融长期以来处于欠发展状态, 包括农村金融产业、资源、服务都是处于低水平。尽管在近十年当中,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的先后建立并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但是西藏的农村金融体系仍未形成竞争机制, 本土化、合作化特性的内生金融尚未建立。现有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 且政策性目标较强。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难以实现与需求主体在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匹配。

2.4 农牧区市场化程度低下, 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不高

西藏地广人稀,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现有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落后, 难以形成规模的市场交换环境, 牧民们出售牲畜等农牧产品还比较困难, 自给自足性质依然显著。受宗教文化思想影响, 在传统藏族社会里, 放生之习俗非常普遍。近年来, 多数家庭放生牲畜的增幅大于出栏数增幅。由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农牧区的市场化程度低下, 使得并不是每个农户对信贷需求都很强烈。

2.5 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农牧民大多保持着延续千年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寄希望于来生、听天由命, 尤其是偏远地区, 改变现状的主观意愿不强, 宁愿苦熬也不愿苦干。大部分农牧区分布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区域, 教育资源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相对缺乏, 农牧民群众普遍文化素质低下,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能力缺乏, 具有受教育程度低、发展能力差、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共性。自我发展致富动力不足, 满足于现状, 这严重制约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

3 提高小额信贷需求的对策建议

小额信贷需求不足、信贷服务使用能力弱, 必然制约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 西藏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严重的信贷供给不足。其中, 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中国农业银行独家经营,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信贷获取。通过上述分析, 信贷供给不足是造成信贷需求不足的其中一方面原因。除此之外, 还受到包括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通过对造成小额信贷不足的原因的正确认识, 实现信贷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对于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 引导需求主体自身能力的发展, 拓展信贷需求市场

只有实现资本的有效形成, 才能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局面。现有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不足, 主要体现在现有生产格局对资金的需求不足。现有的农牧业生产还处于粗放型生产方式, 且基本为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还未形成农业的规模经济。要形成农业的规模生产, 一方面需要拓展资本形成的渠道, 更重要的还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及加强对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提升农牧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从信贷需求主体的自身能力的发展, 内生增加对资金的需求。

3.2 拓展农村金融市场, 增加信贷供给, 引导信贷需求的发展

缓解农村金融抑制,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质量, 增加对偏远地区、弱势人群的覆盖面, 需要构建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由于西藏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其他地区取得成功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于西藏具有借鉴作用。同时, 在农村信贷发展的过程中, 还需注重与地方实际的结合。信贷供给的发展应该围绕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出发, 发展适合农村信贷需求的内生金融市场。

3.2.1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普通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银行或组织, 并不适合西藏农村的发展需要。

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 依然存在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且不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鉴于西藏的特殊地理环境状况, 需要分析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对农户的金融服务供给行为, 寻求合适的信贷供给办法。现有西藏农村金融机构仅有中国农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 但其在农村的网点分布广泛。截至2013年, 中国农业银行设立惠农通金融服务点达1030个 (西藏金融运行报告, 2013) 。可以利用农业银行网点分布广泛这一优势, 开发利用现有的、具有群众基础的组织, 通过机构之间的合作, 正规机构成为一个批发型机构提供资金来源, 让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农户提供零售性金融服务。这种方式有效利用了基层组织在农村社区的人缘、地缘关系, 有效缓解了信贷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减少交易费用问题。

3.2.2 通过建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避免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由于长期受到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藏族社会里, 放生之习俗非常普遍。虽然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但是传统的生活习俗依然广泛存在, 多数家庭放生牲畜的增幅大于出栏数的增幅。藏族农牧民忌杀生, 如具备市场条件的情况下, 将牲畜出售是可以接受的。通过成立专业生产合作社, 由合作社进行统购统销, 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农牧区市场交易环境的缺失。进而实现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 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增加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

小额信贷的需求对其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若信贷需求不足, 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增收问题, 反过来也将影响着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针对信贷需求的不足, 不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尤其在西藏地区面临着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 更多的是针对现有的信贷需求主体的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 实现信贷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进而实现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宁爱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的新视角—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政策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11) :51-56.

[2]张正平, 何广文.国际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经验及其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 (11) :84-92.

[3]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02) :39-43.

[4]韩俊, 罗丹, 程郁.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2) :44-52, +111.

[5]张雪春.正确考量农村金融需求的“覆盖率”和“满足率”[J].中国金融, 2008 (02) :72-73.

[6]王志刚, 梁爽, 李腾飞.黑龙江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桦川县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02) :63-67.

[7]贡秋扎西, 德吉央宗.小额信贷在西藏的实践评析[J].西藏研究, 2008 (05) :81-91.

[8]周小斌, 耿洁, 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8) :26-30.

[9]马九杰, 吴本健, 周向阳.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 理论探讨, 2013 (02) :74-78.

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篇5

【关键词】色拉寺;消防安全;对策

色拉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山下修寺时这里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绛钦却杰应召赴北京,受封大慈法王。回藏后将钦赐经像等珍藏于寺内,至今仍存。寺内有结巴、麦巴、阿巴三札仓(经院)。其全盛期寺中有僧8000余,规模略次于哲蚌寺。主要建筑有措钦(集会殿)、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早期建筑以麦扎仓、阿巴扎仓为中心,后经历代增修扩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所以平面布局上无整体规划。但色拉寺的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主体突出,体现了格鲁派大寺的特有风格,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近年来火灾频频发生,使有关部门开始着重关注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火灾隱患问题。就此,展开对色拉寺消防安全现状的考察及防火对策的制定。

一、色拉寺基本简介

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寺”,是中国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始建于1419年,寺内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工艺品。如释迦益西从北京返藏时带回的皇帝御赐的佛经、佛像、法器、僧衣、绮帛、金银器等。其中释迦益西的彩色丝像虽经500余年,但色彩仍很鲜艳。藏在措钦大殿的200余函《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全用金汁抄写,十分珍贵。僧侣达到8000人,国家将色拉寺作为十一五重点保护工程之一,这使色拉寺消防安全备受关注。

二、色拉寺存在火灾隐患的原因

(一)建筑耐火性差

色拉寺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北面3千米巨石峥嵘的色拉乌孜山麓,和一般西藏寺庙一样都是依山而建,群山环绕。但对于这种地理形势却不利于消防工作的开展。在那个年代修建寺庙时,人们并没有强烈的消防安全意识,更考虑不到消防车辆的进入,以及安装其他消防措施。而且西藏传统建筑都是以石头,土木为建筑根基,如果发生火灾这些土石经过消防水枪冲击或是长期浸泡后将会有倒塌的隐患。加以含油较多的松、楠、杉等木材,使建筑耐火等级差。建筑的材料不适于传统的灭火方式。应用不善还会是色拉寺处于更加危险的环境中。

(二)旅游业的发展引起火灾隐患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客流量的不断增加给色拉寺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火灾因素。引起火灾最多的就是未熄灭的烟头。普遍的吸烟现象很对旅游景点在造成严重的火灾问题。由于管理人员有限,对吸烟,乱扔烟头等现象往往不能及时给与制止。稍有不慎,一个未熄灭烟头或是酥油灯内飘落的一个火星,就会在寺内干燥的坐垫、纺织品、装饰物等易燃物品上形成火苗,最终遭遇火灾危害。色拉寺的建筑消防安全通道有没有大量开发,会使僧人及游客都困入其中。色拉寺庙内大功率的照明设备也是引起火灾的原因之一。年代的久远,寺内僧人安全防范意识较低,忘记注意力还应关注于这些会引起火灾的小物件上,一旦发生大火后果并不堪设想。还有寺内的用电线路,也要做定期检查以防损坏,寺内人事不可以随意搭接,要按有关部门安排进行屋内的线路布置,违反人员也将会受到一定的处理。

三、寺内消防的检查及灭火措施

(一)加强消防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因西藏地区宗教信徒群众多,色拉寺寺庙内又藏有大量的佛经、佛像、法器、僧衣、绮帛、金银器等都是珍贵的文化瑰宝,不容有任何损失和破坏,这使消防工作更要加大力度。为此,色拉寺消防大队把寺庙防火工作视为重点工作,工作中一直积极认真的在色拉寺寺庙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对色拉寺内众多僧人加以消防安全教育,排除潜在的火灾安全隐患。色拉寺消防大队每天安排消防人员对寺庙内结巴、麦巴、阿巴三札仓(经院)等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在有重大佛事活动和节日来临前,色拉寺消防大队都会制定详细的消防安全检查方案,针对色拉寺寺庙的措钦(集会殿)、吉扎仓、麦扎仓、阿巴扎仓及32个康村等人员聚集点进行全方位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在平日里也要注重对寺内僧人普及消防知识,努力预防火灾发生。

(二)依据建筑制定合理防火设置

注重消防安全基础设施配置,近年来科技投入是做好寺庙消防工作的必然趋势。色拉寺也应选择科技消防设施加以防火。由于色拉寺庙古建筑的特殊性,不能从疏散手段和建筑结构上进行改变。科技的加入可使寺庙的防火工作更加严谨,通过监控使工作人员能够早发现,早控制避免火灾形势变大。而这些设备要尽量减少电源线路,对一些文物要进行阻燃处理。因保持寺庙的文化价值,不能把扑灭火灾作为消防工作的重点,而是要以最大的可能来避免火灾的发生。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寺庙建筑,减少寺庙内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不能在使用传统的用水灭火。尽可能使用高度雾化水,重要地方要放置雾化水或是气体灭火器。为做好寺庙的消防工作,寺庙消防大队需要针对火灾的各自阶段的特点来采用抑制火势发展,或抵制火势发生的防护措施。

四、色拉寺防火对策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认真贯彻有关消防法规明确古建筑寺庙文物的防火对策,建立健全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提高僧人和旅客的自防自救能力,认真贯彻《西藏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加强各级部门的消防安全制度,定期安排上级人员对下级部门的检查,定期培训寺内人员,做好色拉寺的消防安全工作。色拉寺对用电的安全管理。在色拉寺寺庙内安装电气设备及线路,而且这些电气设备及线路必须经过有关消防部门通过条件下,按照电气安装规则进行施工,并不许随意更改。电气的线路也要使用钢芯绝缘导线不可加以易燃零件。尽量避免采用大功率的照明设备。加强水源在寺内的覆盖率,安装足够的灭火器,消防水池,添加水缸,水桶等灭火设施。

结语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于文物的保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建立古寺庙的消防安全防范和防火策略就是让每个公民做到保护文物,不允许文物建筑遭到破坏,更要做到从自我做起,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加强火灾知识及消防安全的学习,为保护国家财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红备.西藏扎什伦布寺消防安全现状及防火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06).

[2]2013年《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总目次[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12).

[3]2013年《消防科学与技术》总目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12).

[4]2011年《消防科学与技术》总目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12).

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篇6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自1995年西藏自治区拥有第一家上市公司以来, 截至2013年10月底, 西藏地区拥有10家上市公司, 占沪深两市公司总数的0.4%。其中, 六家在沪市板块上市, 四家在深市板块上市。西藏上市公司历史悠久并经过不断重组、收购, 但数量仍旧为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上市公司数量最少的省份。对十家上市公司2012年财报分析统计, 2012-2013年年度十家公司主营收入达153亿元, 实现净利润13.1亿元, 同比有较大增长。

二、西藏自治区上市公司的基本特征

(一) 行业分布特征

由于经济发展和气候特征, 西藏自治区的上市公司与全国上市公司相比起步较晚, 因此西藏上市公司行业有着较明显的分布。从公司行业分布来看, 从事医药制造的有3家, 分别是海思科、奇正藏药、西藏药业;从事食品制造业的是梅花集团;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是西藏珠峰;从事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是西藏旅游;从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的是西藏城投;从事酒、饮料喝精茶制造业的是西藏发展;从事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是西藏天路;从事黑色金属矿选业的是西藏矿业。从行业分布分析, 西藏自治区的上市公司主要依托于西藏的特殊资源发展制药、旅游及矿业, 其他的上市公司就只能局限于基建及房地产等非高科技行业。

(二) 地域分布特征

从区域分布来看, 西藏上市公司多达80%都集中在拉萨市, 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分别仅有一家上市公司。这种上市公司集中分布从侧面反映出西藏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的事实。

三、西藏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现状

(一) 股权结构不合理

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包括股权属性、股权流通性、股权激励以及股权集中度。陈晓、江东 (2000) 认为, 在竞争型行业中, 国有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呈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呈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呈正相关。股权结构不合理即呈现出明显的“一股独大”的特征, 导致西藏上市公司股权相对单一、投资难以多元化的局面。西藏上市公司的独特性在于不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西藏的上市公司中, 30%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 一半的西藏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意味着大股东对公司的超强控制能力, 实际上由大股东完全控制的公司使股东大会类似董事会扩大会。由这种绝对控股大股东举荐的经理人和董事自然不可能代表和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

(二) 股东大会参与低效

西藏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人数多所占股权比例小, 而大股东人数少持股比例却很高, 造成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股东大会参会者看, 由于社会个人股数量和持股比例有限, 因此更关心的是股价短期的涨跌, 且西藏地处偏远, 较高的参与成本使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比例很低, 而股东大会的参与者多是法人股及国有股代表。因此, 造成了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三) 董事会运作效率低下

由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对董事人选的提出和表决都有重要影响力, 所以大股东几乎垄断了董事席位。但是, 由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大股东的董事缺乏经营企业的实际经验, 所以很难提出有战略眼光的建议。其次, 由于股权相对集中, 往往董事会不是按照《公司法》规定向股东大会负责, 而是向董事长负责。

(四) 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

股票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 财务信息的真实与否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命。2001年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这样的世界500强由于财务造假使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并且相继破产。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最主要依据, 同时也是债权人做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 西藏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依然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情况。其一,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上市公司应按法定的时间规定, 及时披露财务会计信息。根据规定:当上市公司发生的重大事件可能对股价产生影响时, 上市公司必须及时向社会公布。但部分公司故意违反该项规定, 对于本公司已经发生的收购、兼并、重大债务纠纷及股权转让等重要财务会计信息都不及时公布。其二,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全面。部分上市公司对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只重视一般项目的披露, 特别对于自身不利的因素一般不予披露。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份及变化情况等都披露得不充分。如2011西藏发展 (000752) 第二大股东违规减持158.6万股;西藏天路 (600326) 2011年部分工程成本未及时入账, 2012年业绩预亏原因披露不准确, 2013年4月11日披露的业业绩预亏公告存在披露不及时和披露内容不真实、不完整等事件。

四、完善西藏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对策

(一) 优化股权结构

实现股权多元化, 加大国有股减持力度, 形成不同且相互制约的利益群体。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建立分散的股权结构, 培养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实证研究表明, 国家作为股东效率相对偏低, 法人及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公司业绩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

(二) 完善董事会功能

针对西藏上市公司目前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运作效率低下进行改革。首先, 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公司董事会, 它是公司的决策机构, 它的职能是监督其聘请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岗位分设可以使二者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其次, 增加独立董事比例并在董事会下设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既能保证向市场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 很大程度减少了公司舞弊和欺诈行为, 还能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制约以维护全体股东的权益。

(三) 完善激励机制

实施制度创新, 加大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持股比例。将高层管理人员和股东的利益通过股票期权联系起来, 使管理者更加注重公司的长期市场价值。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来西藏的上市公司工作, 必然会对提升西藏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建设和完善做出重要贡献。

(四) 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公开性信息的需求,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更好地督促公司治理能力的提升。西藏证监局作为证券管理单位应加强监管的力度, 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做到违法必究, 对于上市公司违规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 一定要严肃处理。此外, 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审查作用, 保证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健.公司治理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2]武巧珍, 贺晓春.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J].经济问题, 2002 (04) .

[3]威廉·拉让尼柯, 玛丽·奥苏丽文.公司治理与产业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4]吴晓求.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J].资本市场, 2003 (04) .

上一篇:第一次研究作文300字下一篇:【精品】工作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