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建筑调研报告

2024-06-04

寺庙建筑调研报告(通用11篇)

寺庙建筑调研报告 篇1

寺庙建筑设计:中国寺庙设计的建筑布局

——(湖北中柱古建有限公司)

汉传佛寺标准建筑的式样,实际上大同小异。一般来看,佛寺建筑受到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礼制的影响,每个佛寺都遵守礼制。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全寺以中轴线贯穿整个佛寺,主要建筑都安排在中轴线上,中轴线左右两旁对称;一进山门是天王殿,二进建有塔院、大雄宝殿、后殿、后楼、左钟楼、右鼓楼,左右排房为僧尼从事佛教活动之场所。然后在其间穿插建立牌坊、香炉、种种的门制以及回廊等。

在一座佛寺中包括的殿宇房屋等内容计有:总门、山门、二门、前殿、中佛殿、大雄宝殿、法堂、浴室、客堂、僧舍、大斋堂、讲经堂、大礼堂、墓塔、牌坊、阙门、禅堂、法堂、照堂、厢房、钟鼓楼、大佛阁、藏经阁、方丈院、亭、台、碑楼、焚帛炉、香炉、放生池、莲池、影壁、塔、经幢等。根据佛寺之大小以及佛寺的经济水平,对这些建筑设施的安排有所不同,房屋殿阁的数量也不相同。

我国的佛寺自唐宋以来分出许多宗派。慈恩宗、华严宗都源自西安,禅宗遍及全国,天台宗创自浙江天台山,净土宗创自山西玄中寺,福建福清有杨岐宗,青海有密宗。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佛寺除密宗之外,其他各宗派对佛寺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佛寺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一种固定的式样,一见到那个样子的房屋、那种布局,就知道是佛寺了。

作者:皮燕

寺庙建筑调研报告 篇2

《百丈清规》由百丈怀海提出, 历经百年, 最初的《百丈清规》 (又称旧规) 已经难以寻觅, 后来元代时期, 德辉编纂过《敕修百丈清规》 (又称新规) , 这才是现在常用的《百丈清规》。现在所知的《百丈清规》主要以元代版本为准。虽然这两本清规的时代、内容有所区别, 但是他们的基本思想有所传承, 主要内容一致, 在研究禅宗寺庙的时候, 作为参考, 价值很大。

1《百丈清规》时代的社会背景

1.1《百丈清规》时代社会佛教寺院发展情况

在《百丈清规》之前, 唐代寺院的运作方式是“双轨制”, 指制度化的“僧尼授田”和非制度化的其他盈利方式并行的寺院运作方式。在唐中叶之后,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均田制受到破坏, “双轨制”发展迅速, 寺院的经济实力膨胀发展。

“双轨制”的快速发展, 主要就是因为某些僧众无法抵抗可以不劳而获的“布施”的诱惑。也随着大多数人都参加到僧众的行列而逃避劳动工作的时候, 唐朝著名的“会昌法难”也出现了。

《百丈清规》就是在这种寺院经济的影响下诞生的。与传统的寺院运作方式不同, 《百丈清规》提出了新的经济模式:“普请法”。简单来说就是鼓励僧人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去, 也就是后来的“农禅经济”的由来。

“普请法”后来在中国流行起来可以归因于三个因素: (1) 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唐朝时期的地主经济日益兴起, 传统的小农经济流行, 所以“普请法”符合当时社会潮流的发展。 (2) 政治需要, 会昌法难之前, 唐朝皇室对于寺庙经济膨胀、僧人不劳而获已经有所不满, 百丈怀海此时提出的“普请法”合乎皇室的喜好。 (3) 自身需求, 安史之乱以及会昌法难使得大多数寺庙的发展受到局限, 同时受到禅宗内部斗争影响, 当时的禅宗寺院运行模式需要改革。

除了禅宗的寺院运行方式需要改革以外, 禅宗的寺庙急需建设。在马祖道一以及他的徒弟百丈怀海之前, 属于禅宗自己的寺庙少之又少, 大多数禅僧的修行方式有两种, 一是穴居野外, 另一是寄住律寺。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寺就是原属于律宗的寺庙[1]。

1.2 早期寺庙的发展情况

早期中国寺庙主要有两种建立方式, 其中一种是“舍宅为寺”, 在中国大乘佛教发展的初期最为常见, 比如“常熟兴福禅寺”。还有新建的寺庙, 比如少林寺、白马寺等。

以舍宅为寺的“常熟兴福禅寺”为例, “舍宅为寺”是早期寺庙的主要建设模式之一, 在这种模式下的寺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轴线的建筑布置轻松, 又由于原属于住宅建筑, 所以寺院规制不一定严谨, 布局反而轻松。

常熟兴福禅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 它的初始是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而成, 著名的诗句“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就是指兴福禅寺。禅寺的最初被命名为“大悲寺”, 梁大同之后, 屡经重修等等大型工程。曾用名有“福寿寺”、“破山寺”等[2], 曾被禅宗使用。目前, 所能找到的兴福禅寺寺庙的平面属于明清时期, 百丈怀海之前的资料基本遗失, 如图1, 图2所示。

明清时期, 常熟兴福寺的中轴线上有韦陀殿、大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 而东面的建筑有方丈、观音殿、高僧殿、东寮、云会堂等等建筑, 右面的建筑有懒融殿、香积厨、西寮等等建筑。建筑布局轻松,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中轴线存在, 但是中轴线上的建筑以具有佛教偶像崇拜性质的佛教殿堂为主, 并且中轴线的作用不够明显。

2) 寺院左右两边的建筑不具有对称性。

3) 东边的建筑以居住建筑为主, 西边的建筑以生活所需的香积厨等等为主。

4) 东面建筑以日常生活所需的僧堂、方丈为主, 同时根据原有住宅庭院的特点, 因地制宜, 进行相应的建筑布局。

在禅宗马祖道一、百丈怀海之前, 禅宗没有专属于自己的寺庙建筑。《百丈清规》时期的佛教寺庙与后来受清规影响的寺庙很不一样。偶像的崇拜心理仍然是寺庙建筑主要的内容, 同时布局较为自由。

2《百丈清规》对于禅宗寺庙的规定

2.1 共同劳作、上下均力

《敕修百丈清规》中称:“普请之法, 盖上下均力也。凡安众处, 有必合资众力而办者, 库司先禀住持, 次令行者传语首座维那, 分付堂司行者报众挂普请牌。仍用小片纸书贴牌上云 (某时某处) 或闻木鱼或闻鼓声, 各持绊膊搭左臂上。趋普请处宣力, 除守寮直堂老病外, 并宜齐赴。当思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诫。”这是清规中“普请法”的基本要求。所有的僧人每天要劳作、工作, 同时也要一起学习禅法等。

《百丈清规》对于僧众的地位要求是人人平等, 同住同修。“所褒学众, 无多少, 无高下, 尽入僧堂中, 依夏次安排。”在禅宗寺庙的禅堂当中有所体现, 清规中对于禅堂有规定, 除了方丈高僧之外, 一切僧众都在禅堂居住, 位置依受戒先后安排[3]。

2.2 住持为核心、两序为辅助

《百丈清规》中以德高望重的僧人作为寺庙的住持, 住在“方丈”当中, 对寺庙进行管理。方丈之下是十务“寮舍” (十种职能机构) 。这样就形成了住持为核心, 两序十务为辅助的丛林组织制度, 这是禅宗的创新。在此之前, 以三纲管理寺庙, 形成寺主、上座、都维那互相牵制的格局。但是在新的规制中, 以住持为首, 十务各司其职, 这样的优势在于寺庙的事务管理可以落实到人, 分级分工明确的管理一直以来成为了中国佛教寺庙的主要原则。

2.3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

“不立佛殿, 唯树法堂者, 表佛祖亲嘱授, 当代为尊也。” (《百丈清规》) 这是一大改革。唐代政府的佛殿建造以及偶像崇拜劳民伤财, 再加上对于“普法制”的推崇, 这一改革深得民心。后期, 在宋朝时期因為念佛对于中国百姓对于往生“極樂世界”的次昂望, 禅宗寺庙中重新出现了佛殿。

这一改革在后来的寺庙中都有体现。

2.4 寺庙案例 (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 由僧人慧理创建。之后, 在宋代, 天童寺成为“五山十刹”之一。之后一直香火兴盛。

唐朝时期的规制已经失去资料, 但是唐末时期, 在《灵隐寺志》 (卷五) 的历代帝王篇中有记载[3], “钱忠懿王弘俶继之建本寺屋宇一千三百余间, 回廊自山门左右绕至方丈”说明当时的灵隐寺已经存在中轴线, 方丈、山门两个建筑已经位于中轴线上, 虽然在《百丈清规》中没有详细提到中轴线的布置, 但是“方丈”已经位于寺院布置的重要位置, 推测法堂应该在此时也在中轴线上出现。

宋朝的灵隐寺相关布局资料在《五山十刹图》中, 有相应的记载, 是元朝东渡至日本的僧人的遗留资料。中轴线已经明确, 但是具体是不是还和唐代时期一样有回廊一类的建筑, 已经不可以确定。

直至清朝, 除了有明确偶像崇拜的主中轴线外, 还有其他的以生活、学习功能为主的轴线, 如图3所示, 从宋朝到清朝的灵隐寺说明以下两个问题:

1) 宋朝时期, 中轴线以及中轴线上的建筑功能基本已经明确, 甚至有可能能够住宿到唐朝。宋朝的中轴线建筑包括《百丈清规》中所规定的方丈、法堂等等禅宗建筑, 同时还有个别的偶像崇拜式的宫殿。

2) 直至清朝, 中轴线的作用非常明确, 主要是佛教偶像以及寺院掌权者的居住和使用。但是对于灵隐寺一类大型寺庙, 很有可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轴线出现。两旁的建筑以一般僧人的居住以及生活为主, 偶像崇拜在日常的生活建筑中少见。

3 总结

《百丈清规》的出现说明了禅宗的地位的提高, 禅宗的发展与实时的政治经济不可分割。禅宗寺庙建筑规制的改变都能够体现实时社会的变化。

唐朝时期, 《百丈清规》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规定了禅宗僧人“不立佛殿, 唯树法堂”。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相符。宋朝时期, 受到时代政治等的影响, 又回归偶像崇拜, 但是保留了法堂、禅房、等等建筑。元朝时期, 为了保证统治者对于汉族的统治, 在相应的寺庙里采取了建设蒙堂等一系列措施, 但是没有大的变化。之后, 明清时期, 由于禅宗的发展出于劣势, 布局没有太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屠舜耕.浅释禅宗寺院建筑的总体布局[C].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及论文集, 1998 (2) :43-61.

[2]白化文, 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M].广陵书社, 2006.

辽代寺庙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篇3

关键词:辽代建筑;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辽代寺庙的建筑选址,多选于环境清幽的地方,背山傍水,依山面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如辽宁锦州奉国寺的选址。三面环山,中间是小平原,前有小河自东向西南斜穿而过。山山相峙望之如阙,主要寺庙就建在中间开阔地之上。在裸露的山崖上镌刻了数以百计的摩崖造像、与苍松翠柏相衬托显得寺庙十分壮丽。从奉国寺的建筑选址,可以看出修道者追求清静无为,修养内丹,在环境清幽或地势险要之处建造庙宇,以方便修身养性。

1.辽代建筑的分布

辽代建筑分布在今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北部、山西北部等地。这是由辽(契丹)的历史决定的。契丹原为居于东北辽河上游一带的游牧民族。耶律阿保机统一本族八部,于公元907年建契丹国,公元916年始建年号“神册”。现有辽代建筑遗存主要分布在吉林西部、辽宁、内蒙南部、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其中木结构建筑与建筑群遗存数量较少,全为佛寺建筑,包括山门、殿、阁、木塔,以及相关小木作;木结构建筑群仅存遗址。塔、陵墓遗存较多,包括砖石砌筑的楼阁式塔或密檐式塔、帝陵及奉陵邑遗址、砖砌或石砌墓葬。另有若干城市遗址及其相关建筑遗址。

2.辽代寺庙的建筑特点

辽代寺庙构架何分三型,殿堂型,厅堂型及比较独特的奉国寺型构架。比起同期的北宋建筑,辽代用材偏大,近似唐代。另外屋面举高亦甚平缓,连计铺作层高度与柱高同等,同期的北宋建筑已经更见高峻。立柱使用侧脚生起使柱网内聚,增强稳定性。辽代斗拱多承袭晚唐五代斗拱样式,补间最多作一朵,偷心造为主,最多作双抄双昂四出挑,出现斜拱。昂用真昂,昂嘴听成批竹状。辽代瓦作主要使用陶质灰瓦,亦有用琉璃瓦。瓦当多为莲纹瓦当,亦有少量兽面瓦出土。正脊叠瓦成脊,两端施鸱吻。戗脊及垂脊末端施兽首,起翘筒瓦或走兽,已不见唐代多见之兽面瓦或莲纹瓦,实例见於华严寺薄伽教藏天宫楼阁。

3.辽代寺庙建筑空间布局实例分析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可惜遭战乱,原来的建筑多已荡然无存,只有大雄宝殿依然保存完整,而山门、牌楼等都是清代修建的。大雄宝殿坐落在寺内偏后的一座高台上。它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21米,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顶。整座大殿高高耸立,气势恢宏,是国内同类建筑中罕见的一座。

3.1奉国寺中轴线建筑

在修建时间上,至少在1065年咸熙寺易名奉国寺以前就应建有七佛殿、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后法堂。一所寺院中轴线即寺院的中院,中院又称“佛地”院内集中设置佛塔、佛殿、讲堂、佛阁等建筑物,是寺院中最主要的部分。一组大型建筑群的营建都是从寺院的中院开始的, 而中院最先营造的是大雄宝殿。据此,七佛殿、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后法堂应建于辽代。旁架长廊依碑文记载建于辽乾统七年(1107 年)。关于山门,金明昌碑并无记载,只有元至正碑碑阴提及“前山门五间”。《纪略》载: “乾统七年(1107年),创修大雄殿两虎长廊二百间,塑一百二十贤圣,并建外山门”。笔者认为二者所指当为同一座建筑,即奉国寺外山门建于辽乾统七年。如咸熙寺在1020年始建,似乎在前应有一座“前”山门,而《纪略》中的“并建外山门”似有重新建山门之意,1989年考古发掘从现存清代山门到1990年所建山门之间90米距离内只有辽代山门一处遗址,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在辽末寺僧捷公改建两侧廊房及塑贤圣时改建了当时的山门, 即一并“创修外山门”至于伽蓝堂,金碑、元大德碑并无记载, 只有元至正碑碑阴提及“蓝堂一座”。

3.2正观音阁和后法堂

可以肯定的是,正观音阁在中轴线上,其位置在七佛殿以南、东西两阁中线之北。据现场实际测量,从七佛殿前檐柱到西弥陀阁北侧碟墩外边缘直线距离是10米,西弥陀阁东侧碟墩外边缘距中轴线直线距离是21.5米,现存无量殿前檐柱距西弥陀阁北侧碟墩外边缘直线距离是28米,东西两阁中线距已发掘的辽代三门前檐柱中线直线距离约74.1米,东西两阁南北中线之间距离是64.9米。依此数据我们根据傅熹年先生关于古建院落分析的一般规律做如下推想:古代寺院中院在设计组群建筑时是以主体建筑为中心点,作为这一组群建筑的中心点来布局。以七佛殿纵中线和已发掘的两阁南北纵、横中线所形成的闭合院落连对角线, 其交点即应是伽蓝堂后檐柱中心点,以已发掘的长廊前檐柱和东西两阁纵中线的交点与已确定的伽蓝堂纵中线与两侧长廊的交点连对角线, 其交点便是观音阁内槽后金柱的位置。以伽蓝堂纵中线与两侧长廊的交点和七佛殿后檐柱中心点连对角线, 对角线与东西两阁的南北中线交于两点, 两点的连线即是后法堂的后檐柱中线,通过这种办法可确定正观音阁、伽蓝堂、后法堂的位置,那么推出后法堂后檐柱中线距七佛殿纵中线距离是92.7米左右,七佛殿纵中线距伽蓝堂纵中线距离是65米左右,伽蓝堂纵中线距正观音阁内槽后金柱纵中线距离是28米左右,正观音阁内槽后金柱纵中线距东西两阁纵中线距离是28米左右,东西两阁纵中线距前三门前格柱纵中线实测距离是74.1米。这样辽代奉国寺中院南部便形成了正观音阁挟东三乘阁、西弥陀阁之格局,三乘弥陀两阁恰似正观音阁前之双脚,呈三阁鼎立之势。寺之北部大体量的观音阁、七佛殿之间恰当地点缀伽蓝堂于其中,起到调整空间比例关系、完善构图的作用。

4.结束语

当然,以上是对奉国寺布局的推想,而任何推断都需要考古挖掘来提供实证,期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奉国寺进一步的考古勘探能弄清这些令我们迷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仙洲.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调查报告[J].文物,2011

峨眉山寺庙的建筑风格 篇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张惠兰

峨眉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素以“梵宇琳宫,遍布山峦”著称于世。峨眉山有自晋朝开始修建于各个朝代的寺庙、殿堂、塔亭和石碑。如今,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溶蚀,许多寺庙已荡然无存。据不完全统计,峨眉山原有寺庙约88座。其中建于晋朝的3座、唐朝12座、宋朝11座、明朝50座、清朝9座、民国时期3座。现保存较好的寺庙有十余座,除此之外,亭台楼阁不计其数。在建筑风格上,这些寺庙、殿堂有的雄伟高大,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建于山脊之上,有的筑于峡谷之中,有的垒于高山之巅。这些寺庙与秀丽的山林景物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寺庙的神圣与典雅。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峨眉山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以下特点:

一、寺庙建筑突出意境之美

峨眉山寺庙建筑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恰到好处,令人触景生情,流连忘返。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伏虎寺,建于山谷密林中,群山环抱。人们站在山上眺望,只见伏虎寺的朱檐碧瓦在山风吹起的绿林碧浪中闪闪烁烁,可谓万木丛中一点红。伏虎寺深邃、庄严,那十三重殿堂,随着山势层层渐高,主体建筑天王殿、普贤殿和大雄宝殿在古木参天之中显得格外宏伟。在主体建筑两侧有御书楼、观音殿、罗汉堂、青云轩等配殿和亭台,错落有致,而且有浓荫蔽日。那僻静的跨院和禅房更加烘托出寺院的神秘,给人幽居山林古刹,脱离人间世俗的感受。更加神奇的是在伏虎寺的上空,时不时地有一种气流随着凉风袭来,并形成环状,盘旋腾升,犹如一股“灵气”冲上云霄,让人遐想。

清音阁,建于牛心岭下的山冈上,有白龙江和黑龙江流经。两江分别流过架于河道之上,状似彩虹的拱桥之后,汇合一起,流速加大,形成湍流冲击到横在江中的一块黑色巨石上。那巨石色泽光亮,状似牛心,名牛心石。江水撞击在牛心石上,澎出晶莹如珠的水花。江水流过牛心石缓缓而下,潺潺的流水清脆悦耳,犹如琴声。令人产生“杰然高阁出清音,仿佛仙人下抚琴”的意境感受。古人将这里誉为“万古清泉”。后人在这清泉岸边建立了一座红亭。人们临亭举目,可看到清音阁的亭台楼阁与山、林、石、水、桥相映成趣,构成园林美景。在清音阁的西上方有一个名曰“白云峡”的断岩,昂首仰望,峡壁如削,露出一条夹缝,只见天光一线,所以也被称为“一线天”。可以说,清音阁融会于上有云峡奇观,下有秀美林苑的自然风光之中,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遇仙寺,建于悬崖陡壁,寺下涧深泉涌,茂林青翠。该寺随着峨眉在阴晴雾雨中的山色变幻,时隐时现,犹如仙人琼阁。在阴雨天遇仙寺被云雾笼罩,人们站在遇仙寺,仿佛置身于云海中的宝岛,进入了超凡世界。

毫不夸张地讲,峨眉山每一座寺庙的造型、布局和色彩都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一目目的天然胜景,令旅游者赏心悦目,悠然神往;令礼拜者清心寡欲,虔诚修行。

二、寺庙建筑与塑像、绘画等艺术相互衬托,突出感染力

峨眉山寺庙的殿、堂、楼、阁,无论是哪一种建筑格局都不是单一的建筑形式。它综合了塑像、绘画、雕刻艺术,使寺庙起到宣传宗教义理的作用。诸如:

报国寺的大雄宝殿,高大宽敞,气势轩昂。大殿中间供奉释迦牟尼佛的涂金塑像,两侧置十八罗汉立像。释迦牟尼像身躯高大,面容庄重,慈眉善目。十八罗汉表情生动,神态各异,似乎都在现身说法。这些塑像渲染了佛的法力,增强了朝拜者对佛的崇敬心理。

万年寺(原名普贤寺)的主殿是一座无梁穹窿顶建筑。殿外顶部呈四方形,四角置狮、鹿等吉祥兽像。殿顶还建有五座小白塔。殿内供奉一尊骑着大白象的普贤菩萨铜像,约七米高。

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面目端详、慈善,端坐于嵌在象背的莲花座上。大白象四足踏着莲花,双眼目视前方,炯炯有神,牙齿前伸,长鼻垂地,托着饭钵,颇具生气。

大殿的墙壁上挖有佛龛,内供佛像。大殿穹顶绘有乐伎飞天彩图,四位乐伎飞天飘逸如生,手持乐器弹着佛曲,极富动感。这座无梁穹窿顶殿与塑像、绘画艺术交相辉映,引人驻足。特别是对信徒来说,可从中领略“佛国世界”。普贤菩萨的形象让人领悟这样的义理:普贤菩萨大慈大悲之相,感召众生发起慈悲,众生之慈悲可生起菩萨之心,有菩萨之心方可修成正果。所以,万年寺不仅以建筑、塑像和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了巴蜀佛教文化的特点,而且也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

三、寺庙建筑结构与用材

峨眉山遗存的寺庙、殿堂与楼阁除万年寺外,其它几乎都以木框架为主体。其主要原因:一是承袭了我国木框架结构的建筑学传统,寺庙的檐、椽、枋、脊、门、窗与其他装饰皆为木料。木质结构容易创作较生动的建筑造型,易于绘画、雕刻,从而可以创作出逼真的人物、动物的各种形象与花草树木。二是受时代的局限。在古代和中世纪,峨眉山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上山公路,交通肯定不方便,而寺庙又建于深山老林之中,所以必须就地取材。三是峨眉山盛产林木,有楠木、松木、杉木等,品种繁多,这些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在林木开伐和交通运输都不发达的时代,峨眉山是森林富源。由此可见各朝代在这里建筑寺庙都沿用木框架结构有其客观因素。除上述原因之外,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学体系中,有“五行”、“阴阳”、“八卦”之说,所以峨眉山寺庙在建筑结构、布局与用材等方面也必然依据了传统的文化思想与建筑准则。

佛教寺庙的格局报告 篇5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 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一般以绢、布等制成。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幡,又称胜幡。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幢下长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幡有多种颜色和制法,以平绢制成的叫平幡,束丝制成的叫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作的叫玉幡。旗竿头安宝珠的称云幢旗,幢竿头置龙头的叫金刚幡。幡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挂于佛像前。

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幔帐,上面用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类。飞天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欢门两侧垂幡,称为幡门。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供养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养、饮食供养、灯明供养、衣服供养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结构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来决定。佛经中说,殿堂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如果不能办到,五种也可以。五种供具是: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佛像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叫“三具足”,就是从五种供具中简化而来的。

佛像前设有香几供台(大桌),其形或长或方。长的香几安置“三具足”之类,而方供台却是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明)之用,以丝绣桌围将四面围起。供台上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香盘用紫檀木制作,上置一香炉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盘前挂一红幢,绣莲花瑞禽之类。

(田奇)。

四大天王

从大山门进庙,便是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又唤名“风调雨顺”,意在要由风调雨顺带来“五谷丰登”与“天下太平”。

据佛经介绍,四大天王各护一方世界:居须弥山的东胜神州、南赡部洲(中国属该洲)、西牛贺洲、北俱罗洲。由于他们各护一方世界,所以又称“护世四天王”。他们的称谓与着装一般是这个样子的,即: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托,身着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琴。所谓“持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以慈悲为怀,用琵琶弹奏,以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

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身着青色,穿甲胄,手持宝剑。所谓“增长”,其意思就是令众生增长善根。手持宝剑,意思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身着白色,同样身穿甲胄,手上缠一龙,意思是对不信佛教的人,用索捆绑,使其皈依佛门。

北方多闻天王,名唤毗沙门,身着绿色,同样穿甲胄,右手持宝伞与神鼠,意思是可以治服众魔,以保护众生财富不受侵犯。

在四大天王中,论地位,北方的多闻天王最高,其名声也最大。他本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原名“施财大”,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一位财神爷。他有很多信徒。毗沙门来到中国以后,相传还帮助唐朝打败了蕃兵的进攻,故在唐朝时的军营里都供有他的神像,还建有天王庙与天王堂。有些军队还在军旗上绘有他的神像,表示军威大振,不可战胜,简直成了军队的保护神。相传,以后出现的拖塔天王,便是毗沙门的化身。

这四大天王之所以又唤名“风调雨顺”,完全是被“汉化”以后的事,他们完全是按照中国人的意志取的,是中国人的习惯称呼。说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是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是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龙,是司顺。这四大天王各司其职,组合拢来便成了“风调雨顺”。这都是人民的美好愿望。大家知道,因为风调雨顺,就会带来五谷丰登;同样的道理,因为五谷丰登,就给人民带来了丰衣足食,人民丰衣足食以后,社会上就会出现“日不关门,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

“四大金刚”的手执物品,除上面介绍的以外,他们还组成了一组“物谜”。在历史上与生活中,有灯谜,也有字谜,有哑谜,也有物谜。由四大金刚手持物组成的“物谜”你猜得着吗?

原来佛门又说:增长天王,又叫魔礼青,手持青光宝剑一口,广目天王,又叫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多闻天王,又叫魔礼仁,掌混元珍珠伞一把,持国天王,又叫魔礼寿,掌紫金龙与花狐貂。这四大金刚手里拿的“法宝”,你只要稍加思索与联想,就会猜破他们的谜底。

谜底是这样的:增长天王持剑,剑上有锋,故隐意为“风”,广目天王拿一面碧玉琵琶,琵琶能弹发出音调,故隐意为“调”,多闻天王手持珍珠伞,伞能遮雨,故隐意为“雨”,持国天王掌紫金龙与狐貂,因龙为蛇类,它与蛇一样有纹鳞,故隐意为“顺”。这四位天王手执的四样法宝组成的四个字,再将四个字组合起来,原来就是前面所说的“风调雨顺”意思。

关于韦陀菩萨

韦陀是佛的护法神,是南方增长天王属下八神将之一,位居32员神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陀,称为韦陀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

寺庙设计寺庙规划总平面说明 篇6

一、项目概况:寺庙设计

二、设计单位:湖北中柱古建园林有限公司

三、项目背景: 场地概况

1、该项目位于河南省云台山。

2、本项目总规划面积40亩。寺庙建筑3000平方米。

四、五、整体布局: 本寺庙设计总体思路顺应山地地形特点,坐南向北朝向为主要走向;沿大门为 轴线,依次布置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左右分别书本焕殿和伽蓝殿。

六、平地寺院的典型化布局 |寺庙设计图集,寺庙规划设计,寺庙建筑施工图设计,寺庙规划鸟瞰设计图

寺庙布局单院式:这是我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形式,院落由回廊围成方形,有的在院外也有建筑。这种布局,是受当时印度佛寺样式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合而形成的形制。

七、寺院设计布局纵轴式: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堂井然有序的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后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一些大型寺院还可以并列两条或三条轴线。

八、寺庙规划三院式:这是比较特殊的形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列三院互不连接各自独立成单院;中院最大,东西二院较小,方向各朝向中院。另一种方式是三院接连,中院最大,左右二院的南北向宽度小于中院的进深,三院全部由回廊围绕。

九、设计思路: 本项目是以古建筑仿古寺庙定位,设计中采用了古建筑风格水,飞檐斗拱,以雕刻莲花灯图案体现佛教文化思路。本项目是继承佛教建筑的诸多长处,突出时代特色,实现智能化、实用化、多功能化,建筑风貌达到与山与树和谐,实行房让树,保护树为原则,成为树包寺院的一大建筑特色。整个寺院在规划中注重环境绿化设计,力求使整个寺院花木葱绿,生机盎然,整洁安全、清净庄严、彰显人与众生和谐美景,为香客、游客提供了舒适、清静的活动环境。

寺庙观后感 篇7

趁着五一假期,我参观了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镇的千年古刹----龙华寺,感受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佛寺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了解了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及佛教对于生活的意义。

在寺庙不远的地方,我便能远远的眺望到矗立在龙华寺门前的古塔——龙华塔。塔高为七层,塔身呈八角形,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宝塔檐下悬有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使龙华寺更增添了一分庄严的气势。

龙华寺的山门庄重大气,由五门并立。中间的大门上悬挂着“龙华”二字的牌匾,门柱上还刻有花纹,造型精美,做工细致。进入山门,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弥勒殿前地上的石刻。中间为一条巨大的盘龙,周围则是象征佛教圣洁的莲花。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释迦摩尼出世时脚踏莲花的典故,可见,佛教中的无形的文化融入到了有形建筑中的每一处细节中。

进入天王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布袋和尚的形象和蔼可亲,他手持一佛珠,半端坐着,好不惬意,俨然一副智者胸有成竹,看破世俗的神态。弥勒菩萨面带微笑,好似欢迎着每一位来寺里膜拜的善男信女。正中朝北的是韦驮天,作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他面如童子,表现出他的赤子之心;身披盔甲,手持宝剑正对着胸前,气势逼人,似乎告诫着一些牛鬼蛇神切莫靠近。大殿两旁分别供奉着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象:东方天王手持琵琶,南方天王手持一剑,西方天王手持一龙,北方天王手持一伞。四大天王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正襟危坐,让人打颤。

来到大雄宝殿,作为龙华寺的主殿,供奉着三尊巨大的金身菩萨像。据介绍,殿中供奉三尊金身“华严三圣”。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又称报身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身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边是普贤菩萨,身骑白象,以示尊贵。殿内还陈列一口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造的寺钟。大殿朝南两侧供奉着二十诸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他们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蜜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辨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天、阎摩罗王。

塑造精美,形态各异,其造型大部分取材于佛经故事。大殿后边两侧供奉着十六罗汉塑像,神态生动、庄严。在大雄宝殿后面是一幅大型的海岛壁塑,取材于善财童子求法的佛教故事。相传善财童子是一位十分好学、谦虚的佛弟子,四处向诸佛求法,先后向五十三位佛和菩萨求教。佛教称“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求教的第二十七位菩萨是观音菩萨。塑像的正中是慈禅的观音菩萨在大海中巡游,意为在无边的苦海里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画面上有许多两手合十的小善财正在向各方求教。壁塑中既有无数的人物,又有浪涛,小舟,寺庙等背景,真可谓是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第四殿内同样也供奉着三尊菩萨金身——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像,左边一尊为观音菩萨像,手持宝瓶杨柳;右边为大势至菩萨熟悉的像。大殿左侧还供奉着一尊白玉观音菩萨的头像,供人膜拜。

龙华寺两侧的偏殿内还供奉着千手观音象,菩萨面目慈祥,“千手”动作各异,造型精美。罗汉堂内的五百罗汉金身耀眼夺目,是人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西面的钟楼里则供奉着人们所熟悉的关公,财神等。而东面的钟楼则供奉着地藏菩萨。

龙华寺内无数的佛像、法器,以及寺庙主题的建筑,无不透露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寺庙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对称的整体布局成了我们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里最宝贵的文化“活化石”。我想,秉承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人们才能抛开功利,找到自己心中的净土。

藏传佛教寺庙 篇8

藏传佛教寺庙(5)

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 藏族人信奉原始宗教(笨教)。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大乘佛教)和印度、尼泊尔(密教)传入的。佛教传入西藏后,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战胜了苯教。现在藏传佛教主要分为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萨加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

内蒙古五当召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意为“白莲花”,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北约70公里的五当沟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是第一世**罗布桑加拉错在此兴建的,逐步扩大规模。全庙占地面积约300余亩,召庙主体由六个大殿,三座**府和一幢安放历代**骨灰的灵堂组成,两侧还建有一栋喇嘛舍房。建筑采用西藏式建筑风格,平顶方形楼式结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映照在蓝天青山之下的白色外表,更显辉煌耀眼。主建筑为苏古沁独宫,里面供奉着最大的铜铸佛像,以及释迦牟尼,黄教创造人宗喀巴及历代佛师,苏古沁宫的西边为讲授佛教教义的却依林独宫。五当召是享有特权的政教合一寺院,设有监狱、法庭,并有武装。**传世七代,喇嘛最多时达1200余人。

内蒙古小召

小召又称崇福寺,在呼和浩特旧城小召街,蒙语原称作把格召(小的意思),清康熙36年(公元1697年)建成。小召原是明朝俺答汗(阿拉坦汗)的后裔俄木布洪台吉所建的寺院。康熙31年(公元1692年),康熙委派在小召坐床的托音二世做了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托音二世于是展开活动,一方面受命入藏联络班掸,又随康熙皇帝出征协助策划。因此,康熙西征凯旋回京时路经归化城,驻跸小召,并将甲宵、弓箭、腰刀等随身之物,留在小召做为纪念。后又在小召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立石碑,纪念他的胜利,同时也表彰了小召**有功。从此,小召在当时的归化城召庙中的地位曾一度凌驾于大召之上。小召喇嘛受到清皇帝的许多特殊恩赐,如独许应用蒙文经典。小召除了得到本地人的布施外,康熙皇帝还特别批准内蒙东部科尔沁十旗做为托音呼田克图的化缘地点。小召的显赫地位在托音二世死后,逐渐走了下坡路。到了嘉庆年间,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

新疆巴伦台黄庙

巴伦台黄庙位于新疆自治区巴音郭楞和静县北部天山深处,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宗教法名“夏尔布达尔杰楞”,意为“黄教圣地”。始建于乾隆年间,落成于光绪十四年。该庙是聘请西藏、内蒙的能工巧匠,耗费500两黄金建造的。整个建筑结构严谨,轩宇昂然,并与金库热等14座庙宇组成气势森严的喇嘛寺庙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历史上最盛时,喇嘛多达四五百人。现有的黄庙,金库热、盖干拉吾龙等殿堂尚保存完整。黄庙殿堂内珍藏着许多珍贵的经卷和稀世文物,大殿中央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金身麦德尔佛像。东、西后殿中供奉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诸多铜佛像。大殿四壁皆塑有扩法神像,栩栩如生,生动精美,每天前来育经朝圣的教徒络绎不绝,香火极旺。

新疆伊犁圣佑庙

圣佑庙藏语名“吉金铃”,蒙古语名为“博格达夏格松”。位于新疆伊犁昭苏县城西北三公里处,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始建於清朝(1889年),现存建筑8座,面积2000平方米,寺庙占地数百亩之多。寺庙座北朝南,前殿,大雄宝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布局对称。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鎏金沥粉,气势恢宏。正壁和殿廊上绘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我国中原传统风格的壁画,廊画等。大殿前,高悬汉文书写的“敕建圣佑庙”匾额。殿内陈设着数百尊佛像,张挂着来自西藏的帐幔,旗幅,锈工极其精美。佛楼上的蒙古包里,佛像,各种金银祖鲁杯满设祭坛,大小古钟声播草原远近。寺院内古木繁荫,晨钟暮鼓,僧众齐集,鸟鸣雀舞,显得古朴而又庄严肃穆。

云南丽江文峰寺

文峰寺位于云南省丽江坝子西南文笔山腰,是著名的喇嘛教圣地,滇西北噶举派喇嘛教最高学府。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文峰寺原有大殿5 院,僧房24院,建设规模居丽江寺院之首。现存主体建筑大殿和僧房2院,大殿为三重檐楼阁式建筑,面阔22.06米,总进深20.2米。顶层屋顶为四角攒尖顶,形如四方亭阁,位于大殿最高层。

寺庙合同 篇9

甲方:

乙方:黄石锦涛水景园林古建有限公司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经双方充分协商,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名称:单层重檐寺庙

二、工程地点:

三、工程内容:建造单层重檐寺庙主体及油漆彩绘和佛台,屋檐滴水面积(22 m× 18 m)。

四、承包方式:乙方包工包料,不含一切税费和水电费(由甲方负责承担),总造价为人民币 壹佰陆拾陆万 元整。

五、甲方责任:负责三相四线电路,水路到施工现场,提供给乙方免费住宿和材料存放场地。

六、乙方责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仿古建筑工程建造,并保质保量。

七、开工日期:

****年**月**日

竣工日期:

****年**月**日

八、付款方式:乙方施工人员进场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伍万

元,工程完成基础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壹拾伍万 元,安装第一层斗拱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贰拾万 元,工程完成第一层屋面混凝土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贰拾万元,工程完成第二层屋面混凝土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肆拾万元,工程盖瓦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贰拾万 元,乙方彩绘人员进场时,甲方须付给乙方工程款 贰拾万 元,余款经甲方验收合格后一次付清。

九、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如协商未成,由当地法院裁决。

十、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乡镇寺庙活动总结 篇10

1、金达镇20XX年原有僧尼XX名,编内XX名,编外XX名。“3.14”、“3.15”事件后清退僧尼人(编内29人,编外2人)劝退XX人,自退人XX,共计XX人。开除寺籍XX人,去世XX人,现有僧尼XX名,其中寺为尼姑庙,在编尼姑XX人;寺、寺为僧人庙,在编僧人XX人。

2、自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来,金达镇党委、政府联合驻乡工作组根据寺庙实际情况先后共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平均每年每座寺庙次,在寺僧尼谈话率和参学率达到,先后撰写两次心得体会,完成率达到100%。

3、由于部分寺庙民管会成员不遵守寺教寺规并主动递交请辞申请,金达镇党委、政府联合驻寺工作组对寺庙相继进行了4次民管会班子成员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寺庙民管会成员不团结的问题,将部分寺庙存在的矛盾隐患消除在了萌芽状态,确保了我乡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

4、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来,因部分僧尼长期离寺,不遵守请销假制度和相关寺教寺规,我们相继给予名僧尼开除寺籍的处分(其中人为本县籍村民,人为籍居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均已移交原籍),还有1名尼姑自动离寺还俗。

5、针对寺庙规章制度不统一、未上墙的现象,金达镇

党委、政府和驻寺工作组协商后从财政支出元为座寺庙制定了寺庙的规章制度和寺庙民管会成员的职责等十项内容并都一一上墙。二、持续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深度、广度上下功夫。金达镇党委、政府联合驻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结合拉萨“3.14”、事件违法违规的事实,以区党委处置拉萨“3.14”、的指示和决策部署为指导,深入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宣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党的惠农政策和区市党委的相关会议精神等,深刻揭露__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使僧尼能深刻认识到中央对西藏的特殊政策和特殊关怀,自觉抵制__集团的思想渗透;

2、以《宪法》、《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宗教事务条例》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僧尼能认识到自身首先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其次才是一名僧尼,能深刻领会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大力宣传寺庙的管理制度,让僧尼学习、认识并进而遵守寺庙的相关规定,使制度的落实转化为僧尼的自觉行为,推动寺庙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4、今年更是大力宣传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定不移抓发展、尽心竭力惠民生,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凝智聚力、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所呈现的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积极营造热烈、喜庆的活动氛围。

三、驻寺逐人进行摸排,及时掌握僧尼思想动态和行踪。

镇党委、政府深入座寺庙逐个僧尼进行摸底,一是摸清寺庙编内外、等候入寺、非法出入境或有违纪犯案记录等各类僧尼的个人基本情况,并逐一登记造册,切实做到情况明,底数清;二是掌握每个僧尼的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三是深挖与__集团联系的幕后策划人员、挑头闹事的骨干分子、隐藏在寺庙的犯罪分子和有犯罪前科的人员;四是全面掌握寺庙僧尼“寺规戒律”、“请销假制度”的执行情况;五是认真核实寺庙僧尼总数,积极稳妥地处理好部分寺庙擅自收留流散僧尼或自退僧尼的教育劝退工作;六是找准寺庙僧尼的症结所在,综合分析寺庙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问题。

四、寺庙排查力度的进一步加强

镇党委、政府联合驻寺工作组进一步加强了寺庙的排查力度,除了日常的排查之外,还在各敏感日、节假日加强了对僧尼的在位、寺庙防火、防盗等措施、寺庙内部矛盾纠纷隐患、僧尼请销假制度落实的排查。排查的同时还进一步深化了寺庙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教育僧尼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__集团的思想渗透,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做一名合格、守法的公民!

五、寺庙佛事活动期间的值班巡查

我镇所辖寺庙需举办佛事活动时,为确保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镇党委、政府都组织乡、村干部提前一天到寺庙查看活动准备情况及安全防范工作,活动当天还联合驻寺工作组和辖区派出所到寺庙值班巡逻维护治安,查看寺庙是否张贴反动标语、是否悬挂反动组织旗帜等异常情况、是否僧尼和群众发生口角或群殴事件,所有值班人员都是等活动结束、朝拜群众全部离开后才离开,切实维护了活动期间的治安秩序。

六、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

除了日常的宣传教育外,镇党委、政府还联合驻寺工作组集中入驻寺庙开展宣讲。今年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寺庙的安全防范工作,镇党委、政府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联合驻寺工作组集中入驻座寺庙开展了为期天的法制宣传教育。此次集中入驻寺庙开展宣讲,全体联合驻寺工作组人员与寺庙僧尼同吃同住同学习,但是都牢记维稳的第一责任,在宣讲过程中讲究方式方法,尽量避免了和僧尼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或矛盾,宣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3.28”等节日期间,组织寺庙僧尼观看庆祝晚会或爱国主义影片,通过节目和影片对欣欣向荣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崭新形象、农牧民群众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展现,进一步增强僧尼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教爱寺意识,促使僧尼自觉站到反分裂的统一战线,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七、切实解决寺庙一些难点热点问题

为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解决好,切实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自治区党委号召万名干部下基层,切身倾听农牧民群众亟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镇党委、政府也积极响应,联合驻寺工作组深入寺庙,认真倾听僧尼在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积极协同相关部门为其解决,使僧尼深刻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深刻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

八、清劝退僧尼和自退僧尼的教育管控工作金达镇清退僧尼和自退僧尼共人。镇党委、政府根据这些人的实际情况,与各村委会签定了管控责任书,同时实行村级党员对重点管控人员的“一帮一”党员承诺制活动,这样既能实现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到位,又能保证宣传教育不流于形式。除此之外,在建党__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来临之际,乡党委、政府还按照上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的总体要求,突出团结鼓劲、昂扬向上的精神主旋律,针对清退和自退僧尼坚持正面宣传西藏和深入揭批__两手并举,深入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知党恩、感党恩,同时坚持对清退、自退僧尼的“八个一”管控制度,逐个落实管控措施,逐村、逐家、逐户的开展管控工作,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目前名国保对象(即清退僧尼和自退僧尼)全部在本乡辖区管控范围内。

名人题词寺庙对联 篇11

林亭以外无世情

――林则徐题成都文殊院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方鹤斋题成都文殊院

竟能与羲卦麟经并垂宇宙

应不让元亭石室高峙岷峨

――四川新都宝光寺

自知性僻难谐俗

且喜身闲不属人

――何绍基题四川新都宝光寺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何元普题四川新都宝光寺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赵藩题四川新都宝光寺

以清静果证因护持斯万

现广长舌说法声震大千

――康熙题承德溥仁寺

镇留岚气闲庭贮

时落钟声下界闻

――乾隆题承德普宁寺

传大千法宝

阐第一宗风

――乾隆题承德普宁寺

半满真言参不漏

色空妙谛证无遮

――乾隆题承德普宁寺

对物共春台幽风入咏

愿人登福地王会成图

――乾隆题承德普宁寺

兰乾云护三摩峙

朔漠风同万里绥

――乾隆题承德安远庙

龙象护诸天毫相瞻时妙严普觉

漠瀛会初地**转处安乐常臻

――乾隆题承德普乐寺

三摩印证喻恒河人天皆大欢喜

七宝庄严现香界广轮遍诸吉祥

――乾隆题承德普乐寺

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

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

――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

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

――乾隆题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1.2017辞猴年迎鸡年新春对联大全

2.2017鸡年七言春联大全

3.2017鸡年通用9字对联大全

4.2017年通用九字春联

5.2017鸡年公司对联集锦

6.2017七言春联(带横批)

7.2017企业对联大全

8.2017幼儿园鸡年新春对联

9.2017鸡年春联【带横批】

上一篇:绿头鸭,绿头鸭王哲,绿头鸭的意思,绿头鸭赏析下一篇:班级精神及宣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