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层建筑调研报告(通用8篇)
成都高层建筑调研报告 篇1
、某公司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可研获批
目前,某公司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项目概况
该项目属于新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5亩,项目总投资为550万,项目建设周期为2个月。
项目建设必要性
1、是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的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成都市及其周边的城市工程建设也步入了高峰期,工程建设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也大幅增加。由于我国目前建筑开发商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依旧是传统的垃圾场填埋或露天堆弃方式,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了耕地浪费、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这些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对建筑垃圾的产生与处理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管理,不仅会给国家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循环经济等政策的落实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必然会给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和约束。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建筑垃圾实现“四化”管理的必要措施之一,符合四川省产业发展战略、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2、是实现成都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绿色生态城区的需求
成都市正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历史阶段,旧城改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坑开挖等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数量巨大,且不易降解。仅成都市老旧城区改造、地铁开挖渣土等产生的垃圾可达到2500万立方米。然而,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运往郊外或城市周边进行简单填埋或露天堆存,对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2014年《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提出高度重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建筑废弃物处理责任制,鼓励因地制宜使用建筑废弃物生产节能建材等;中心城区结合城区改造、建设,创建合适的建筑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模式;近郊区、远郊区结合实际做好建筑废弃物处理、利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设立专门的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基地,最大限度地无害化处理或再生利用。《方案》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筑废弃物不出区(镇)的“零排放”处理,现场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为落实绿色建筑行动工作,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是成都市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大力度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建筑垃圾污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
、项目已势在必行,也标志着四川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3、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成都市环境卫生更高要求的需要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丰富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环境保护方面,重点是加强大气污染和城市污水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环境保护啊方面,重点是加强大气污染和城市污水、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力度。因此,加强建设城市环境治理,对建筑垃圾进行“四化”处理,将建筑垃圾变为新型再生建材等,尽力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已势在必行。
4、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示范性将带动周边大规模投资,投资活动将带动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公司利用自身企业的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回收工艺与经营理念,形成规模经济,可为企业增创效益,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本项目的建设还可为当地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将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同时可很大程度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项目建成后对当地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符合当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经济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结论
本项目本着“节能利废、因地制宜”的原则,符合我国当前推进建筑材料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能够为当地建设提供优质的建筑材料,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产品技术先进、附加值高,适合我国环保要求和建材市场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产品适销对路,市场广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贯彻技术进步的方针,积极采用具有囯内先进水平的工艺和装备,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低成本。
本着“三同时”的原则,项目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予以充分考虑。对各种可能产生的污染和危害均釆取了有效的治理措施,预期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和要求。
项目承建单位依托企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实施该项目后不仅可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大大提升当地经济,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促进地区的稳定发展。
、项目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建设完善配套的公用系统。技术水平先进可靠,技术方案合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通过经济分析,项目计算期内达年产产品销售收入3425.00万元,纳税总额275.91万元,净利润201.68万元,项目总投资收益率48.89%,项目投资回收期(税前2.80年,税后3.22年,不含建设期2个月),财务净现值(税前1322.00万元,税后944.80万元),项目内部收益率(税前44.59%,税后35.62%),项目各项财务经济指标良好,好于同行业水平,并具有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本项目各项评价指标均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将进一步增强成都市创源环保有限公司的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集约化生产效率。该项目符合国家、地方的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技术水平先进可靠,技术方案合理可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目是可行的。
建议
(1)建议项目可研通过后,应抓紧进行工程方案设计、节能评估、环评、安评等工作。
(2)建议采购专业机械、高质量和数量的配套设备,这些是企业持续高产量和稳定、高标准的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
、(3)目前公司还没投产,建议成都市创源环保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网络、广告和自己在各地已设立的办事处和部分经销商建立综合立体的立体推广渠道,让产品被相关客户充分知晓和了解,以利于后期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4)工厂建成后,除了把好生产质量关以外,施工、设计等部门对产品的使用非常重要,建议采取措施,加强售后服务,确保产品信誉。
(5)加快资金落实,尽快开始新生产线的建设。并要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发成都市周边地区的市场,尽量扩大销售区域。
据悉,某公司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由成都中哲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编制完成,中哲咨询(旗下子公司“重庆炳卓咨询”)专注于西部,是目前西部领先的咨询与策划专业机构,并形成了工程咨询、投融资咨询、项目与资金申报咨询、规划咨询、工程前期评价咨询五大业务模块。
成都高层建筑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建筑节能,改善型空调,地源热泵空调
0 引言
随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 建筑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已达到30%, 并且随着供热南移空调 (冷空调) 北移的发展呈上升趋势, 其中采暖通风空调又占建筑能耗总量的65%以上。在当今低碳环保, 节能减排时代, 因此如何降低采暖通风空调的能耗是人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国幅员辽阔, 东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建筑节能也应结合自生地域环境考虑, 本文主要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论述, 然后提出建筑设计中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及措施供探讨。
1 改变观念, 人适应自然环境
人是建筑环境感受的主体, 人感知环境的舒适度是相对而言, 人们在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 要经历各种气象环境的考验, 人们的身体需要去适应环境, 那么人和自然就取得了谐和关系, 人类就会健康地生存在自然环境下;反之长期呆在恒温恒湿空调中, 人的身体适应环境的能下降了, 抗预自然能力就减退;当然在极端天气条件下, 适当地改善我们温度环境是必要的, 这里要强调的就是空调温度调节的“度”。成都平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终年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据成都市气象台常年观测资料表明:近几十年来平均气温为16.2℃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800mm~1 000mm, 雨量充沛, 年无霜期大于300天;夏无酷暑, 最热出现在7月份、8月份, 平均最高温度为29.8℃;冬无严寒, 最冷出现在1月份, 最低平均温度2.7℃;年平均日照时数1 239小时, 年日照率为28%, 极端最高气温37.3℃, 极端最最低气温-5.9℃。在夏季如果将周围环境32℃左右把它改善到27℃左右, 室内外温差调节在5℃范围内已经感觉很清爽了, 而且温差过大会导致人易感冒;在冬季18.5℃左右的水, 但在周围环境3℃左右情况下把它改善到10℃左右是完全能做到的, 在成都10℃左右不会感觉到冻手冻脚, 我们完全没必要把温度调节20℃穿着衬衫办公, 更不能有公家的空调不用白不用的思想。正确引导广大民众的节能、环保认识观念, 我们的空调设计从业人员如果考虑10%左右的建筑去利用地能水源仅只作为改善型空调, 全成都的节能降耗也是非常可观的。具有良好节能与环境效益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也是目前可使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热、供冷系统, 该系统和常规的空调冷、热水系统相比可减少中间环节的热泵设备机组, 既省钱又节约显著的能源。
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理念
将抽水井内18.5℃的地下水通过旋流除沙器和综合水处理器进行除沙、除泥及其他水质处理, 以保证换热设备的正常运行。改善型空调系统流程原理图如图1所示。
成都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 我们工作和考察过的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温江办公楼、西南交通大学 (郫县校区) 的中央空调采用地下水作为冷热源, 同样采用地热能的成都外双楠地区、莱福广场、摩玛城等地质构造类似, 现场热响应试验拟采用其换热能力数据, 在通常的地源热泵工况下, 通过热响应试验测得的双U型垂直埋管的连续散热能力约为66.5W/米管井, 连续吸热能力约为56.3W/米管井, 岩土及地下水平均原始温度为18.5℃左右。如果我们将这18.5℃的地下水通过旋流除沙器和综合水处理器进行除沙排泥, 直接作为我们的空调水输送到空调末端进行冷热交换, 则不须水冷机组进一步提取能量。
这种改善性空调具有良好节能与环境效益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也是目前可使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热、供冷系统, 该系统和常规的空调冷、热水系统相比可减少中间环节的热泵设备机组, 既省钱又节约显著的能源。
3 其他方面的节能设计并用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 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即考虑建筑物的风向、朝向, 尽量采用南北朝向, 而不采用东西朝向, 采用良好的外遮阳可减少日照得热的50%~75%, 减少窗户面积, 尽量采用真空镀膜玻璃窗;加强建筑物外墙的屋顶的保温。在建筑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方面, 可借鉴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型制中, “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 中明堂”这一普通人都可朗朗上口的俗语, 从这一层面来看是具有其科学、合理性的, 也取得了人和自然的谐和关系。不可因其外披宗教的罩衣而认为其迷信、没有可信度。
4 结论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现时, 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 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 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 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 通过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思路的宣传, 通过对生产、使用者的培训以及通过管理、设计和科研等多部门的联动, 逐步推广, 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能源, 降低对我们周围环境的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沙晓雪, 许志浩.成都地区直接利用地下水制冷空调系统分析[J].
[2]傅永胜.成都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依然美丽的成都古建筑 篇3
成都的古建筑给人印象至深的是它们的平民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闻名遐迩的杜甫草堂当数其中典范了。史载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辞官举家迁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筑一茅屋,从此过上了贫瘠而又平凡的田园生活,一首首流芳百世的诗作也不断问世。当年杜甫草堂是由亲朋好友出资,杜甫自己亲自在屋前屋后打理、挖井、种花,形成简朴而幽静的民居。之后被岁月摧毁。现在再现的茅屋虽是当代人复制,但都保留了当时唐代的建筑风格以及川西民居的特点。几间茅屋为流水和草木环绕,未曾上漆的木头和屋顶檐墙上的茅草,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和温馨。设施极其简陋的草屋,布局十分简单,而院落里的鲜花草木,则又使这里充满了农家氛围。自然,清苦,但更接近土地。现如今的草堂,已不仅仅是一处民居了,作为游人必至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周边原有的建筑,小径,绿树和河流全数都规划统一于此,杜甫原居则成了核心,它也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博物馆和殿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境犹在,在偌大的纪念场所徜徉之余,到杜甫的茅屋再去亲身感受一番,也是一种雅趣。
武侯祠则是成都另一个著名建筑。它也是集武侯祠堂及周边建筑和园林融于一体的一个游览去处。武侯祠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武侯祠层层殿宇十分紧凑,令人有肃然之感。人物塑像也是栩栩如生,威严和蔼生动体现。武侯祠主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兴建。足见成都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它和成都的其他庙宇、祠堂、故居等一样,都充满了一种民俗之乐,也展示了成都建筑的平民色彩。
在成都最令人惊叹的是金沙遗址。这个遗址位于成都西郊,当属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个最有价值的发现。这一重大发现最初是在挖掘下水管道时发现了大量的骨质物、圆形石器、石人和铜器等,之后不断考证以及结合上世纪曾发现的黄忠村遗址等,充分证明大约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这里就是古蜀国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很有可能是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其他暂且不论,由此发掘的一些大型建筑的遗址,气势和规模都超出人们对当时的想象,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也值得玩味。金沙遗址博物馆虽是在2001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原地所建,但其建筑本身也设计平和,有亲近感。馆内两个最主要的建筑外形一方一圆,设计精巧。
笔者对成都古建筑还有一个印象颇深之处,则是宽窄巷。宽窄巷将原有的明清民居改建得很有特色,一处十分平民化,民宅门面似乎依然破旧,但还原了当年的面貌和气势,各类小吃随巷一侧摆开,游客和市民随意品尝,其乐融融。另一处则显高雅一些,咖啡厅文化展也引人入胜。这与上海的新天地相比,似乎又增添了不少市民的气息,也许世俗了点,但也更生活化。
成都市建筑渣土管理暂行办法 篇4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建筑渣土管理,提高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我市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区范围内处置建筑渣土,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建筑渣土管理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职能部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成都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是我市建筑渣土管理的行政主管机关,并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其所属建筑渣土管理机构负责建筑渣土处置的具体管理工作。
区人民政府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辖区内建筑渣土处置管理工作。各级规划、公安、建工、交通、市政、房管、国土、公用、电信、园林、环保等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举报。产生建筑渣土的单位扣个人,必须按本办法的规定承担建筑渣土污染治理和处置的责任;不具备处置能力的,可委托建筑渣土管理机构有偿处置。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建筑渣土管理工作的领导,对立建筑渣土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处置管理 第七条产生建筑渣土(如建筑施工、拆迁、铺设、修缮、装修等)的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前十五日内,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拆迁许可证》等有关证照和资料到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申报工程规模、产生建筑渣土的数量、种类和建筑渣土处置计划,办理《建筑渣土处置许可证》。
建设单位须交纳建筑渣土污染治理费,施工单位须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和交纳市容环境卫生保证金。
第八条凡需要建筑渣土回填的,应到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中报所需渣土的数量、种类、回填地点、时间,由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统一安排调剂。第九条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现场张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口》。对施工现场出入口的环境卫主落实专人清扫保洁。矿产生的建筑渣土应及时收集、清运。不准将建筑渣土倾倒在生活垃圾桶(台、池)内和绿化带、河道、街巷(空地)等处。
确需将建筑渣土暂存于施工现场的,应在场内集中准放;从事道路施工或管线施工的,应对施工区域和非施工区域实行必要的分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周围环境卫生。车辆出入施工现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车轮沾带泥土污染道路。
第十条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负责督促施工单位在三十日内(占道施工的应在五日内),将建筑渣土处置干净,报经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验收合格后,退还其市容环境卫生保证金。
第十一条个人装修或维修房屋等产生的建筑渣土,经区、街道办事处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同意后,可将建筑渣土堆放到指定的临时堆放点,并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empirenews.page--] 不准将建筑渣土倾倒在生活垃圾桶(台、池)内和绿化带,河道,街巷(空地)等处。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占用道路堆放建筑渣土。确因施工需要临时占用道路的,必须按批准的临时占道范围、时间,对建筑渣土实行封闭式堆放。
第十三条运输建筑渣土的车辆(包括施工单位自备车辆)。必须到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登记注册,按一车一证申办《建筑渣土准运证》。《建筑渣土准运证》不准出借、转让、涂改、伪造。
第十四条运输建筑渣土的车辆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准承运未经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核准处置的建筑渣土;
(二)应装载适量、密闭运输,保持车容整洁,严禁撒漏污染道路,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三)随车携带《建筑渣土准运证》,接受监督检查;
(四)建筑渣土必须运入指定的受纳场倾倒,进场后应服从场地管理人员指挥,按要求倾卸渣土,并取得回执以备查验;
(五)禁止在城区内擅自倾倒建筑渣土。
第十五条建筑渣土管理的具体收费项目及其标准由市物价局会同市财政局和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审核下达。所收经费用于建筑渣土管理工作和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第三章受纳场管理
第十六条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根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有计划地设置和建设建筑渣土受纳场。
单位具备条件的,经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可设置和建设建筑渣土受纳场,并纳入市容环境卫生行业的统一管理、监督。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设置受纳场受纳建筑渣士。
第十七条建筑渣土需运入受纳场处置的,受纳场应予受纳。自行安排受纳场的,应向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提交受纳场的土地使用证书或租用协议,以及受纳场权属部门同意受纳的证明。
第十八条建筑渣土受纳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受纳场四周设置不低于2米的实体围栏;应配备防尘、灭蝇、防污水外溢等设施,严禁污染周围环境卫生;
(二)不得受纳未经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核准处置的建筑渣土;
(三)不得受纳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废弃物;
(四)应配备专人管理,保持场内设施完好、环境整洁。
第十九条禁止任何人进入受纳场拾拣废旧物品。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条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未经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核准,擅自处置建筑渣土的,除责令限期补办申报审批手续外,并可处以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限期内不补办审批手续的可强制其暂停处置建筑渣土;
(二)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除责令立即整改、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清除污染外,并可视情节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除责令清除外,并可视情节处以一干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除承担建筑渣土处置费用外,并按每吨处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empirenews.page--]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除责令改正、限期清除污染外,并可视情节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可贵令其暂停施工;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未经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登记核准、擅自运输建筑渣土的,除责令立即停运、限期补办登记审批手续外,并可视情节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
(一)、(二)、(三)、(四)项规定的,除责令立即改正、采取补救措施、清除污染外,按每车五十无以上一百元以下处以罚款,可并暂扣、吊销其《建筑渣土准运证》;
(八)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
(五)项规定的,除责令立即清除污染外,并可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除责令限期封闭受纳场、停止受纳建筑渣土、清除污染外,并可视情节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十)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除责令限期整改、采取补救措施、清除污染外,并可视情节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直至责令其封闭受纳场;
(十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除责令改正外,并可处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对市容环境卫生造成污染损害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末清除的,市建筑渣土管理机构可代为采取补救措施,有关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规定的罚款额为五十元以下的,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出示证件、开具处罚票据当场执行;罚款超过五十元的,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发出处罚决定书,被处罚者应按指定的地点和期限缴纳罚款。罚款应出具市财政局统一印制的罚没收据,并按规定全部上交财政部门。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或诉讼期间不停止处罚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四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依法管理。秉公执法,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对拒绝、阻碍其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建筑渣土是指因进行各种建设、铺设、拆迁、修缮、装修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土、废渣及其它废弃物(工业、生活垃圾和有害有毒、易燃易爆废弃物除外);
(二)建筑渣土处置是指对建筑渣土的收集、堆放、运输、中转、回填、受纳等各个环节;
(三)建筑渣土受纳场是指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需要设置的建筑渣土堆放、处置场地。
第二十七条建筑渣土的处置量,以吨为计算单位,不足一吨的以一吨计算。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中罚款金额所称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负责解释。[!--empirenews.page--] 第三十条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和各县(市)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执行本办法。
成都杭州考察报告 篇5
——赴成都锦江区、杭州上城区的考察报告
为强化我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6月14日至17日,由区委办公室牵头,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相关人员及三街分管主任、红星社区主任、下大街社区书记、羊大山社区书记一行15人赴成都市锦江区、杭州市上城区就社区建设、创新社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报告于后:
一、基本情况
(一)成都市锦江区
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现有街道16个,社区64个,其中涉农社区16个,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28.65亿元。锦江区围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社合作、力量互动”工作思路,城市社区采取“一站多居”、涉农社区采取“一站一居或一居多站”模式,开展社区治理和改革工作,创新社会管理。
锦江区社区干部按辖区人数核定,3000人以下两委编制5人,3000-6000人两委编制7人,6000人以上 两委编制9人。社区公共服务站人员由相关对口部门下派,设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窗口,整个社区工作人员一般30人左右,最多达44名。服务站人员由区政府统一聘用并负责缴纳规定的“五险”,对服务站人员实行定向、扩大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名额等,建立能进能出机制。
各社区服务站均设有劳动保障、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教育服务及综合服务五大类62项服务项目,社区阵地均超过了300平方米,内设综治调解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室等场所。
工资待遇上,书记、主任每月1400元,其余人员每月1200元,外加年终绩效考核;工作经费按每人每年4000元由区财政划拨。各社区都有房屋出租等经济来源,辖区内党员交纳的党费全额返还社区,并按每年每名党员50元的标准补助社区开展活动。
(二)杭州市上城区
地处杭州市中心城区,总人口34.46万人,幅员面积18.1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51个社区,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50.22亿元,是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各社区采取“一居一站”的模式,开展社区建设和创新社 会管理工作。
在人员配备上,每个社区党委编制人员3人;居委会按400户编制1人,2000户以内编制5人;其他社会工作者在帮扶救助、劳动保障、城市管理、计生协管、综治调解、流动人口、退休人员管理、残疾人协管等岗位配臵1人,每个社区在20人左右,其中退休人员管理员按500名配臵1名。社会工作者由区政府统一选聘,并建立互派交流、定向招聘制度,每年在社区招聘提拔副处级公务员1名,定向招聘公务员、事业干部等。
在工资待遇上,编制内人员按每年每人6.2万元保障;社会工作者基本工资每月1400元,“五险”按规定缴纳,每月福利费300元、考核奖励300元、加班工资150元、午餐补助300元,另考取助理社会工作师每月增加100元、社会工作师每月增加200元;工作经费上,党务工作每年6万元,社区居委会每编制1人2万元,社会工作者按每年5000元由区财政划拨。
两区均设立了区委社区工作委员会,统筹组织协调全区社区建设相关工作。锦江区设在区机关工委,上城区设在区民政局,但反映设在区民政局协调工作难度较大。
二、几点体会
(一)服务为民的工作理念是实现强化社区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锦江区和上城区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社区建设宗旨,将工作重心从行政管理向提供公共服务质量转变,实实在在地解决社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是对社工人员的准入严格把关,要求社工人员必须具备奉献和服务群众的精神;二是在工作站服务窗口、社会化服务项目的设臵等方面,始终体现出如何才能方便、快捷地为群众服务,设臵的窗口均是与社区居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如失业人员再就业、劳动保障培训等窗口;三是在社会组织的培育、考核体系的建立上紧紧围绕为民服务的核心目标,通过开展各项为民服务,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上城区在居民自治的工作中,提出自治即参与的观念,所有的工作立足点和着力点就是通过广泛、深入的服务,调动广大群众对社区建设的积极参与。四是以项目的实施统揽社区服务的中心工作。社区开展工作所需的工作经费全部通过实施项目并经验收后予以拨付。两区每年均为各个社区提供一定项目资金,锦江区每个社区每年28万,上城区每年财政安排项目资金1000万元,由群众自主决定开展当前最紧迫的公共服务类建设,经验收合格后,兑现项目资金,并按完成质量,实行第三方考核。截止目前,在两区的社区干部中都形成了“坐在家里有人帮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鲜明理念。
(二)多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是实现社区建设高效快捷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锦江区从2008年起实行“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社区公共服务站四块牌子一套人马,人员交叉任职,机构各司其职,社区工作站主要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工作,由街道直接管理。上城区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合署办公,三个机构既有职能的明确分工,又按职能职责各司其职。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提升社区的管理质量和水平,锦江区实行社区党委委员兼任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上城区实行社区书记、主任和工作站站长一肩挑。
(三)多元互动的服务方式是提升社区建设水平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两区的公共服务均立足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元互动,细致入微。从 大的方面看,锦江区按照“网格化、精细化”原则,以主要服务对象不低于户籍人口4000户的标准,采取“一站一居”或“一站多居”方式,在全区16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28个,并承担了5个类、49项服务项目,方便群众办事。从细微方面看,锦江区为60岁以上老龄人购买社会服务,分不同年龄段发放“服务券”,老龄人凭“服务券”可到社区指定的理发、照相、洗衣等公共服务点享受优惠的服务;上城区则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将60岁以上老龄人分为六个级别,开展免费、优惠、有偿等三种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上城区及杭州全市都设立了社区居民信息服务中心,辖区居民信息在全市实现了全覆盖,居民坐在家中通过拨打电话即可知晓各种信息、享受公共服务,市政府还在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开展了包括领取低保的电视提醒等细致入微的服务。
(四)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是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工程。两区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区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引导辖区居民成立各类社会组织,对成 立的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和登记双轨制,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由区民政局予以登记;对按登记条例规定尚有差距的,在街道备案,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培育和完善。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开展社会组织评比活动,对参与社区服务多、作用大的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紧密的优势,增强老百姓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如锦江区永兴社区的红歌班、罗大姐邻里和谐互助会、水电维修协会和上城区的党员会客厅、和事佬组织、社区免费相亲会所、美政育儿交流角等社会组织,在丰富居民文化休闲生活、帮助居民解决日常工作生活困难的同时,达到了解答和宣传国家政策,促进社区居民加强交流的很好效果,社区组织凝聚力得到极大提升。如锦江区红歌班在成都市的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政府投入很少,效果很明显。
(五)互助共建的资源挖掘是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强劲动力。两区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资源,通过积极开展互助共建活动,社区与辖区单位共享资源,弥补了社区服务场所的短板,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在互助共建中,通过加强联系,密切了社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如锦江区通过开展社区与辖区内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互助共建,解决了社区大型会议、大型演出的场地、专业指导等困难和问题;上城区通过与辖区内宾馆、游艇、学校等单位的互助共建,充分利用了共建单位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如四星级宾馆免费为社区提供会务场所,电视台义务拍摄邻里纠纷调解全过程,让当事人在电视上公开辩论,最大限度化解了矛盾和纠纷。
三、建议意见
根据考察体会,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实行“3+X”管理模式。建议采取“3+X”大党委制管理模式,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三位一体为主的组织管理,辅以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和辖区企事业单位共助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实现在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和社会服务。倡导党组织、居委会及工作站人员交叉任职,便于统筹管理。
(二)高标准建设社区阵地。按一个社区办公场地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服务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 米的标准进行建设。新建小区和旧城开发成片改建小区的社区阵地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由开发商按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无阵地的老社区应充分利用闲臵国有资产改造成社区活动场,并无偿租用,或者新购买房屋进行建设,尽可能设在有广场的地带。建议统一规划全区社区阵地的外观和室内功能分区标准。
(三)人员编制。原则按辖区户数或人口数、商业业态、稳定及其他情况设臵编制,社区工作站原则按5人左右设定,原居委会成员职数不再增加。
(四)经费保障。
1、阵地建设经费:街道为经费投入主体,市、区给予一定补助,三年内全面达标建设。提前达标的,区委区政府给予奖励。
2、工资待遇:建议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原则上不作调整,根据工作情况,实行绩效考核以奖代补的方式来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建议对年终考评获得一等奖的社区按核定人员人数人均5000元给予奖励,对获得二等奖的社区按核定人员人数人均3000元给予奖励,获得三等奖的社区不予奖励,各等次社区数设臵名额不限,所需经费由区及街道办事处各 承担50%。同时,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年限和取得社工的职称等级增加待遇的工资增长机制。
3、办公经费:建议将原每年每社区4500元办公经费调至8000元,区与街道承担的比例不变。
4、项目经费:建议每年每个社区给予1-2万元项目经费,经验收后划拨,并由街道监督经费使用,用于为民办实事、好事,密切社区与群众的关系,引导群众支持、参与社区的建设工作。所需项目经费,建议以街道投入为主、区财政按比例补助。
(五)机制建设。
一是成立区委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区委副书记任主任,组织部长、分管副区长任副主任,区委办、区府办、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等部门为成员,统筹社区建设相关事务。抽调2名专职人员负责开展日常具体工作。
二是尽快出台《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配套出台《社区干部的培训教育方案》、《社区管理考核办法》、《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社区队伍的培训、考核、管理,增强社区干部的奉献意识,提升社区干部、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 鼓励和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的作用。
成都高层建筑调研报告 篇6
一、两市的经验和做法
(一)政府融资管理体制构建情况。
重庆:市政府对投融资机构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市财政和建委是投融资业务的管理部门,国资委是投融资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八大政府投融资机构(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地产集团、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水务控股有限公司、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企业资产营运的动态监控,对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做出区分,提出不同的效益目标要求,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成都:政府融资管理体制构建情况与重庆大致相同。成都市按照产业分类相继组建了城建投资公司、兴南、兴东公司等城市建设类投资公司,兴蓉、兴文、兴教等公用事业类投资公司,成都市工业投资公司、高新西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等产业类投资公司。目前,成都市比较大的投融资机构主要有: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城市建设)、成都兴蓉投资公司(水务)、成都市兴城投资有限公司(东南地区开发)、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业)、成都公交地铁集团等(城市交通)。
(二)投融资制度建设情况
重庆市:重庆市主要做法是规范和激励政府投融资机构
行为。通过理清职能关系,明确政府定位,确定城市建设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要求不断改进政府的引导方式,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放权投融资主体,扩大政府代建制的范围,合理运用政府和市场的相互关系。在制度上建立了国有资产预算、经营考核、投资、财务、内部审计制度等。年度投资计划安排的政府投资由市财政部门按预算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在监督管理方面:由计划管理、项目主管、财政、规划、土地、国资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审计机关对于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联合审计监督。
(三)投融资机构运作模式
重庆市:重庆市政府投融资机构定位是:政府拥有,授权经营,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即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开展经营,基于其自身信用进行借贷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多行业参与市场经济的,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主体”。通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投资的行政方式,转变为由建设性投资集团向社会融资为主的市场化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八大投资集团功能各异,职责明确,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重庆市投融资机构作为连接政府和市场的中间体,与政府是一种合同合约关系,角色定位上既要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又遵守市场规律。是市场类公司,具有自我生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没有形成财政风险。
2.投融资机构履行政府指令性计划,政府给予合理的资
源配置。同时通过有效市场运作,实现土地储备的保值增值,偿还投资债务,形成良性循环。
3.“三不原则”和“三大平衡”,是重庆市投融资机构持续运作发展的制度保障。目前重庆市投融资机构的资产负债率均在60%左右,处于正常状态,实现了“债务规模适度,投向合理,风险可控”。
4.具体做法:一是政府将城市资产、启动资金、财政持有的公司股权等资产无偿划拨给投资公司,使投资公司的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的贷款条件。投资公司根据政府对相关建设提出的要求,主要向银行筹措资金,完成政府提出的建设任务。二是建立 “储地-融资-建设”循环,投资公司得到相关建设用地后,在房地产价格较低时,先储备土地,通过办理土地使用权证,以土地使用权证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再利用这一融资进行集中土地整治和项目建设,通过土地出让后的收益来进行偿还。在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同时,也提高了投资公司自身的投融资能力。
成都市:以政府投融资机构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企业和民间相互配合、多种协调手段综合运用,各协调主体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行为规范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规模较大的成都兴蓉投资公司,下属成都市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汇锦水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市全域乡镇水务投资有限公司4家子公司。主营城市给水、排水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和建设管理。目前兴蓉公司借
壳蓝星清洗上市成功,作为市政服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将保证盈利的稳定性,从而拓宽了融资渠道。
(四)市政府对投融资工作的政策支持
重庆市:重庆市政府通过注资为投融资机构提供资产和资金支持:一是国债注入。重庆市政府将每年获得数十亿元国债,作为资本或股本配给投资机构。二是规费注入。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维费等作为财政专项分别归口注入各集团公司。三是土地储备收益权注入。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将土地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将部分土地收入返还给投融资机构。四是存量资产注入。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上百亿元存量资产,比如路桥、隧道、水厂等,划拨给各有关投资集团,成为其固定资产。五是税收返还。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优惠或税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六是对于公益性贷款,财政部门进行决算批复,同时给予贴息补贴。
成都市:成都市对政府投融资机构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其主要做法一是政府划拨启动资金,企业市场化经营,为投融资机构的搭建(主要是企业注册资本金)提供财政财政资金支持。二是政府对于计划建设项目给予投融资机构一定比例的项目资本金。
(五)政府举债规模的确立,控制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情况
重庆市: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由投融资机构负责举债、建设、还款等事宜,投融资机构负责
落实融资项目的还款来源,同时也是投融资项目的还款责任部门和偿债主体。
1.重庆市政府为防范金融风险,专门设置了三道“防火墙”:第一重庆财政不直接为“八大投”融资担保。重庆市政府明确表示,如果这些投资公司打算向银行借贷,应基于公司信用在没有市政府担保的前提下贷款。第二投融资机构之间不能相互担保,防范系统风险。第三投融资机构内的不同形式的专项资金不能交叉使用。
成都高层建筑调研报告 篇7
参观这届建筑双年展的观众, 大致是由城市居民、相关专业学生、业界人士三类群体组成。对于普通的成都居民, 建筑双年展对于他们的吸引之处有三:免费、可以接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理念以及凑热闹。而对于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等相关学术专业的在校学生, 他们期望从建筑双年展中获取的, 也许更多是前辈的设计策略和所掌握知识领域的成果验证。对于建筑业界人士来说, 建筑双年展作为论述城市发展的同时涉及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公共话题, 是他们需要强烈关注并获得实时信息的载体。建筑双年展作为城市营销的一部分, 不再是简单的建筑与城市理念的交流与互动或者建筑师们的试验场。在民众看来, 这既有商业的因素, 也有迎合城市发展的态度, 大众之所以对建筑双年展产生兴趣, 可归为好奇心驱使下, 反观自我的一种方式, 反映出的是民众对于城市、建筑空间的敏感性。
首届的成都双年展建筑展于2011年的10月底结束, 展览共吸引了20余万公众参与, 众人对于该展各有评价, 但总的来说, 这次展览的举办对于成都来说, 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一大步升华。而笔者则以几个不同的视角来评估此届建筑双年展是否真的对成都产生了影响, 且这些影响来自哪些方面:
1. 外围活动将展览融入城市角落
建筑双年展的展场对于城市的展示属于展览的重要部分, 但展览传播的价值还远远不止于此。展览之外, 隶属于本届建筑双年展一部分的学术论坛、艺术家导览, 以及颇有成都特色的公益茶馆等多种形式活动, 亦让展览和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互动。如与田园城市主题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就是在成都南郊的荷塘月色艺术家聚落举办的, 而这个聚落空间又是双年展中刘家琨的参展作品蓝顶实践的落成地, 众多建筑界人士及少数成都市民应邀前往参与研讨, 在学术气氛中感受创意成都郊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切切实实让双年展所推崇的主题融入了城市生活, 与城市产生了实际意义的互动。展览结束后, 笔者得到证实, 蓝顶艺术家聚落实践区以及相近的三圣乡因首届建筑双年展的传播效应, 由展览本身及众多媒体的推广后, 已经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呼吸创意空气的又一片乐土。
2. 展览场馆因建筑双年展被激活
在2011年的成都双年展举办之前, 成都东郊这片新兴文化创意园区并未真正引起过这座城市的关注, 东区音乐公园、工业文明博物馆、许燎源当地艺术馆等一批由旧有厂房改造而焕然一新的创意场馆因为成都双年展, 目前已经成为成都人口口相传的文化集散地, 这股文化创意风正悄然的改变着成都人的休闲时段生活方式。成都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是该届成都建筑双年展顺利运作并被广泛宣传的强力后盾, 加之作为西部重镇重要热门事件的效应, 因此成都乃至全国一些专业媒体都竞相报道了此届建筑双年展, 笔者每日在乘坐成都地铁时, 都会领到一份以首页报道双年展相关事宜的地铁报, 而城中许多电视、电台节目都相继制作各类双年展专题, 有观展攻略的、有展品预报的、也有最新的展事新闻, 可以说2011年成都的十月是属于成都双年展的。
3. 主题理念的去向
成都建筑双年展的首次举办, 确实为成都的城市建设带来了独特的声音, 但笔者在展览结束后追述建筑展推崇的田园城市主题是否因为这个契机而不仅仅只是政府单方的理念规划, 在发展田园城市的短期目标中, 是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结果却出乎笔者所料, 自2012年开始, 成都的建设发展要点似乎有所转变, 各类政府批示和城市发展报道都将新的目标锁定在了打造中国新的“金融中心”。也许是因为政府的换届导致的发展方向的转变, 但我们不得不反思, 是否“田园”这个概念, 在成都模式中, 因为某种原因而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境遇。笔者认为, 下一届的成都建筑双年展, 是否可以将主题集中于探讨田园成都的去向?
摘要:作为关注建筑、城市并提供理论探讨和建设反思的建筑双年展, 在我国西部重镇成都以该市2010年确定的建设“世界田园城市”这个目标为命题, 通过展览向世人展示当代国内外建筑师对理想城市与理想建筑的思考。
成都高层建筑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城市建筑的风格特征;发展趋势
一、后现代主义的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重大反动与挑战,是一种即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意识形态。最早在建筑界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他主张对建筑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反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极限主义风格。在设计上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上折中的处理,打破国际主义多年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装饰主义的阶段。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与演变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与意义
1966年出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后现代主义最早宣言,是建筑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他与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提倡多样性取代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并在书中提出要实现建筑中复杂和矛盾的追求必须通过保持传统和流行的方式有两种艺术风格来实现。1972年山崎实设计的像监狱一样的现代主义建筑被拆毁,标志着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灭亡,后现代主义诞生的转折点。正式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由过去简单满足生活的功能需求发展到更多精神上的追求,希望设计风格上更加富于变化,不仅仅是功能的完美,更应该具有他们喜欢的装饰内容,以满足心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风格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设计中的衍变
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现有可用空间为主要理想,对环境、人文环境、审美的考虑只是次要的。在六十年代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年轻建筑师共同出现,开始了一些人文思考,对强烈的装饰性(即使在巴洛克风格)的探寻,并有一些深层次的建筑景观空间思考。建筑师极其希望通过建筑景观表达古老的文明、自然和梦想的追求。文丘里强调人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提出和现在主义建筑设计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他放弃了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引起的振动和响应。在上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被西方建筑杂志大肆宣传,很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应运而生,例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正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外观由三组巨大的“贝”形外壳组成,它犹如面向大海张开的巨型贝壳,又如三只从海中鱼跃而起的海豚,与蔚蓝的海景融为一体,设计师巧妙地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诸多要素融入建筑其中,融合了不同性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美国奥伯林学院艾伦博物馆扩建、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针对现代主义建筑特别是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而发展起来的。表面上是否定现代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以装饰取代无装饰,以豪华的材料取代朴实无华的现代建筑材料,以式样改变来取代一成不变的现代建筑格局。如果从建筑构造本身来看,他们之间是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是发展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
后现代设计运动的核心内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架构,不过强调在建筑的外表或者产品的外表加上一层装饰主义的外壳。虽然在70年度来势汹汹,但内容却是脆弱的,这体现在它的思想基础上。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现代主义形式和内容的批判,它关注的是形式内容,而不是复杂的社会、技术、文化发展一脉相承的体系,不是文脉,因此它的思想性是很薄弱的,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取代现代主义设计,到了8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
三、后现代主义对成都城市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随着70年代末的国门大开,现代建筑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受到中国建筑师的仰慕而引进西方现代建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建筑登上了中国发展的舞台,从而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热潮,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对中国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由于建筑师们汲取和借鉴国外建筑思潮的方式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快餐式的推广和应用,没有仔细研究相关的文化理论。“后现代”建筑无可避免的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这些建筑的“后现代”往往只表现在从国外后现代建筑中截取过来的片面形式,它只关注于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设计视野的开阔,建筑行业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在引进西方先进理论、技术的同时,正确地选择和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从观念到形式解构西方后现代建筑设计精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从以下几个实例探索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情感空间,了解后现代主义对成都城市建筑风格特征的影响。
(一)追求“个性”与“象征”的标志化设计
当代,源于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以及对生活品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成都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为我们留下了数座地标性的建筑。它们正在慢慢的融入成都这座古老而有灵魂的城市,改变着人们对环境、对建筑的认同感。红星路35号园区原来是军区7234印务工厂,建成于上世纪80、90年代。3栋建筑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座典型的以解决实用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简单大方的盒子建筑外形,加上周围也是如此雷同的建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座冰冷的城市建筑。2012年在国家、四川省、成都市的支持下,西南地区首家以广告与传媒等上下游产业相融合的产业链式特色聚集园区--成都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区挂牌,标志着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园区肩负着成都广告创意产业发展重任。作为锦江区“创意改变城市”的打造项目之一,红星路35号通过德国MV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设计。在改造的过程中运用"空间折点"的理念进行外观改造,并采用以三角体为延展点整体建筑浑厚不拘一格,完成了传统工业形态与创意设计的相互融合,外形上继承了军印厂硬朗的工业气息,具有时代的“个性”,目前是成都市地标性景观建筑之一。
红星路35号的改造是顺应时代的变迁,根据功能的定位进行完美改造的建筑。设计上完美演绎了现代社会为人设计的建筑理念,经过改造后的不在是冰冷的建筑,也变得富有有生命了,每天都在和我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在它的身上我们能充分的体验到后现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二)地域文脉与时尚的共同运用
成都远洋太古里坐落于成都中心地带位,是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携手发展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形态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艺术、娱乐为一体的人文风尚汇中心,是后现代建筑的集中地,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购物区。北临大慈寺路、西接纱帽街、南靠东大街并与成都地铁2号及3号线的春熙路交汇站直接连通。与历史悠久的大慈寺相邻,接壤人潮涌动的春熙路商业区,尽享优越交通和人流优势。与传统的室内购物中心不同,太古里的建筑设计独具一格,以人为本的“开放里”概念贯穿始终。保留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2-3层融入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的独栋建筑,格栅、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营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在拥挤的都市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保留一片低密度开阔空间。阳光、雨露、鸟语花香种种体验变得与众不同。
太古里的“里”字意味“街巷”。正是这里纵横交织的里巷使成都远洋太古里别具一格。在太古里的设计中引入“快里”、“慢里”概念。“快里”由三条精彩纷呈的购物街贯通东西两个聚集人潮的广场,众多国际品牌以独栋或复式店铺完整展示他们的旗舰形象,为成都人提供畅“快”淋漓的逛“街”享受。Gucci旗舰店完美整合开放式空间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时尚零售空间。“慢里”则是围绕大慈寺精心打造的慢生活里巷以慢调生活为主题。生活的趣味、休闲品味、历史文化及商业交融的独特氛围呈现出来。米其林星级餐厅的精致美食,概念哈根达斯店等等都将为成都人带来全新美食消费体验。除了精致美食“慢里”,引入的各类文化生活品牌为繁忙的都市注入美好的生活理念。书店、美学生活、咖啡的方所着汇集世界顶级设计产品、文具、百年茗茶、忙碌的都市人在这里慢下脚步邂逅美好的生活。比邻的千年古刹大慈寺更为其增添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韵味。
太古里“以现代诠释传统”的设计理念将成都的文化精神注入建筑群落之中。这座城市的色彩与质感成都人的闲适与包容点点滴滴的地域特色都在房屋、街巷、广场一一呈现。在遵循古建筑原本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国际最新的保护复原体系融入更多文化创意以及对建筑保育的新理解,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量身定制,最大限度保留和延续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川西民居质朴素雅而又开敞自由的建筑风格、沿承至今的古老街巷、老成都的市井风貌与人文韵味得以保留重现令人心旷神怡的城市中心即将重现活力续写未来更多可能。兼顾国际视野与地域特色,以人、自然、文化为主题这些融合东西方思想的艺术品或以植物的形态或以自然的风光或以生活的元素将美妙瞬间凝固定格在开阔的天空之下沉淀艺术之美让生长于此的都市人感受一份朴质的真情。太古里承载着城市空间文化与历史这一重要的职责,让人于繁忙都市中心慢享美好时光,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空间,打开了人们心灵情的感天窗,让开放的建筑之间而不存在距离感,摩登而又不失亲和力。历史的古韵、人文的雅致、艺术的光辉和街巷的购物休闲氛围交融碰撞。
太古里是后现代建筑思想的一次集中的体现,它既尊重于地方的文脉肌理,又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是对现代建筑的一种新的演示也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全新的营造。
四、成都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一个高技术的时代,高技术的应用改变人们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引发着人们对高情感的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在不断的前进。信息的快速传播,更是丰富了人们的虚拟情感生活,进一步扩展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高技术时代使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更加丰富,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的,各种文化以及各种语言相互交错、相互融合的时代,各学科、文化之间的距离已经消失,个性化越来越鲜明,情感也越来越丰富。
在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成都无疑是一座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广泛地吸收国外最先进的建筑设计思潮,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关注着建筑的灵活性、城市文脉以及生态环境等等,建造出了很多优秀的现代建筑作品,保证了城市建筑的生命力,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后现代建筑。除了刚才例举的几个建筑,近几年比较典型的建筑有环球中心,东区音乐公园、成都华润二十四城成都万象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来福士广场、蓝顶艺术区等等。这些建筑引领着成都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
各种各样的社区、俱乐部等等,都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的场所;网络信息的应用,更是让人与人的距离变成了零,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从各种交流中人们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人与人的交流更丰富。时代的便利,交通的发达,人们的出行也越加的方便,人们不再是生活在自己周围的小圈子里,人们走的更远更广,过程中碰到的见到的建筑也越加的广泛,与建筑的交流也就越频繁丰富。现代建筑更加注重人与建筑的交流。“人创造了空间,空间反过来又影响了人” 建筑不仅仅是满足空间使用者对使用功能的要求,更要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现状建筑无疑在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二)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无论是人还是建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都向往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由自然界引发的情感也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在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冷漠建筑后,让我知道更了解到了情感丢失后的烦恼,所以在高技术的今天对自然环境的情感追求也是必然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也就应运而生,它们也就成了高情感在高技术中的平衡体现,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三)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面对国际化的大融合,城市、国家、民族都出现了文化危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失去了传统,失去了以前的记忆。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对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的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人与文化环境交流更加丰富。设计中也越来越注重区域以及文脉的问题。现代建筑的前进趋势就是回归建筑的本源,这也是建筑从统治阶级的建筑走向大众建筑的表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来,让建筑来体现情感用情感来打破风格的束缚,让人们知道建筑的目的是通过人的体验来实现的,它的本源不仅仅是对现代主义的功能需求,也是人们对高科技和精神文明的需求。
五、结语
人、建筑、环境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情感是它们交流的纽带,建筑是情感的体现。20 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判,后现代建筑中,心理学、人文学、生态学等等各个学科与建筑密切联系到了一起,确立了“通情才能达理”的设计理念,这是一种对情感的呼唤。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让建筑既体现了科技的力量的一面,也表现出附有人情味的一面。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今天的成都城市建筑的发展正是顺应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二版,339-342
[2]娆安海,后现代建筑理论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浙江大学2006级建筑设计其理论硕士学位论文
[3]傅 红 罗 琳,成都当代建筑风格评析,城市风貌与建筑设计,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第Z1期
[4]任绍辉.曹宇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理论研究,2015-11-08
[5]贾莉,刍议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和衰落,人文高地(2015年01期)
【成都高层建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成都重庆考察报告10-05
成都竣工验收报告11-08
成都总部基地调研报告08-28
成都华联调查报告07-22
成都可行性报告07-24
成都空铁交通调研报告06-12
成都市建筑工程规划批后管理规定07-30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报告07-06
成都西餐厅调查报告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