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

2024-06-03

《在西藏》(精选12篇)

《在西藏》 篇1

一、西藏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

西藏形象是中国形象的一部分, 而且因为西藏特殊的政治和历史原因, 西藏形象的建构对于中国形象建构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反观现实, 西方媒体对西藏的形象建构和中国媒体对西藏的形象建构却大相径庭, 甚至因为西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西藏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对西藏也不甚了解, 抛开其他原因不论, 这与众多媒体缺乏对外传播的策略和方法有着很大关系。因此, 我们要重塑西藏的形象, “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被动传播策略, 主动出击, 把西藏的真实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今天产生的新变化主动提供给西方受众”。[1]而要实现变“被动”为“主动”, 在当今社会媒介环境下就需要多种媒介的组合拳。电视媒介作为当下最为主流和最具公信力的媒介一定要扮演起应有的角色。

二、西藏电视媒介的发展

与中国大多数地方的电视事业发展情况相同, 西藏的电视事业也经历了培育期、发展期和加速期等阶段。

细分之下, 1976年~1984年是培育期, 1976年西藏第一家电视台——西藏电视台开始筹建, 并于1978年成功试播, 开启了西藏电视事业的新篇章。1984年~1997年为发展期, 在中央政策和西藏电视人们的努力之下, 西藏电视事业迎来一个又一个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式的发展。1998年至今随着国家实施“西新工程”为少数民族电视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西藏各个地区的电视事业都得到加速的发展。

三、《在西藏》的节目定位和特色

《在西藏》是西藏电视台最为成熟的电视纪实栏目之一。它以其纪录片式的创作方法记录和讲述“在西藏”的人和事, 赋予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性, 富有温情的人文关怀, 是一档极为成功的电视栏目。

也正因为节目的这一定位和特色, 节目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同构建“西藏的人”、“西藏的故事”、“西藏的情感”来建构西藏形象, 取得了较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一) 西藏的人

文学即人学。同样的, 电视艺术也是“人”的艺术。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带有“木乃伊”情结, 只有表现“人”的艺术作品才拥有更长的艺术生命, 因为时光的变迁改变的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而人和人的情感则带有更长的稳定性。从这个层面来讲, 我更愿意把《在西藏》的每期节目看成是一部部制作精良的人物纪录片。

例如, 2013年7月份播出的《梦寻西藏》《西藏的孩子》《小岗大爱》, 无论是楞本才让·二毛、罗布次仁, 还是张高军都是西藏生活中的人——平凡的普通人。在这些人物的塑造上, 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有血有肉的细节——楞本才让·二毛的背影, 罗布次仁报告文学的章节, 以及张高军每两个月就要换一次的鞋子。在平实的镜头和真实的记录中, 恰如其分的把握使细节就如同一粒粒散落的“珍珠”, 作品自始至终都伴随着这样的细节。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建构是西藏对外传播最好的“介质”。

(二) 西藏的事

故事化是纪录片和纪实节目的创作趋向。只有故事化才能创造更高的收视率。

《在西藏》创作过程中叙事上侧重细节无可厚非, 这也可能是这个栏目能产生影响力的原因之一。但是侧重细节的同时, 不应该偏废情节。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故事情节的精妙设计, 纪录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因为故事情节没有经过设定而产生的种种猜想和不确定性。人物是作品的核心, 而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叙事。细节只能放在情节之中才会焕发出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 故事中的情节最可吸引观众的因素, 把西藏的形象寓于故事之中, 才能是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三) 西藏的情感

艺术是情感和形式。这里的情感是广义上的情感, 包括了感情和思想, 它是作品内容的中心。外围的人物、故事、视听手段、细节都是为情感服务的。

《梦寻西藏》中, 从天上摇下的镜头——这是民族的温情。《西藏的孩子》中, 镜头扫过书架, 满眼的书籍——这是教育的温情。《小岗大爱》中, 张高军扎根西藏, 甘于奉献, 笃定人生的道路, 结尾怡然唱起毕业时的歌——这是人生的温情。以情动人, 这是艺术类节目最能打动观众的原因。

四、对《在西藏》创作中的一些建议

我认为《在西藏》的成功在于它对人、故事、情感的塑造、讲述和表现。对于任何的艺术作品而言, 能够感染观众的部分是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部分, 所以, 对于人物的塑造不应扁平化, 脸谱化。例如, 《小岗大爱》片中介绍张高军, 娴熟的镜头灵活的穿梭、跟随在人物的身边, 一系列的运动镜头, 一个个动人的细节串起的只是人物工作的场景。这样的处理似乎有些欠妥当。对于普通观众而言, 除了想了解人物的工作外, 人物的情感经历, 人物的生活场面相信更为动人——中华民族的“家”的观念是深入到血液中的。虽然限于文本时长的篇幅, 作品不能更多在这些地方多着笔墨, 但是有了这些元素的加入, 人物才能更真实可信, 更富于魅力, 对外传播的效果将更为明显。

摘要:当前, 西藏正在积极谋求自身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 在这其中, 西藏电视事业的发展为这样的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尽管电视传播有其固有弱点, 但是因为电视媒介无与伦比的直观、丰富、对象广泛和公信力强等特点, 毫无疑问,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它必将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就以西藏电视台的最为成熟的电视栏目——《在西藏》为个案, 分析优秀的电视节目在西藏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首先回顾西藏电视事业发展史, 以历史现实的角度观照当下的发展。然后以《在西藏》的栏目建立、定位、特色为切入点, 分析其在西藏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中起到的积极意义。最后展望栏目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电视媒介,形象建构和对外传播,《在西藏》

参考文献

[1]刘小三.对外传播中西藏形象建构的策略和方式[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2]林青.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3]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传播社, 2005.

[4]尼玛扎西.电视为西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J].西藏艺术研究, 2005 (3) .

《在西藏》 篇2

这几天,我读了《丁丁历险记》这套书。在这套书里,《丁丁在西藏》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面主要讲了:丁丁和他的朋友阿道克船长在豪华酒店度假时,却梦到自己在中国上海结交的一个叫张的朋友――他是个小孩,全名叫张仲仁。张乘坐飞机时在西藏坠毁,而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在梦中,张向他求救!梦境十分真实,丁丁相信这个梦传递了一个信号,是张的求救信号。于是就立即赶往张的遇难处――遥远的西藏,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有多少次都在绝望中获救。终于找到了张,他真的还活着!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只要坚持,勇往直前,就会看到成功的彼岸!

行走在西藏 篇3

我们这次旅程便以拉萨为中心点包车向着前、后藏进发,用十天饱览方圆千里的风景。

旅途中,包括“西藏江南”林芝桃花绝景、世界最低海拔的米堆冰川,

还有藏传佛教重地江孜,道路通行无阻,人和景色依然纯朴和谐。

就连沿途风景都每有惊喜,在地名与地名之间穿越,景点以外,

其实只需坐在车上睁大双眼,车窗外已经恍如无休止的剧情。

这次包车行程上横跨青藏铁路也未延伸到的前、后藏地区。

拉萨以东为前藏,如林芝及波密等,全是雪山环绕的峡谷地形;

以西是后藏,像江孜及日喀则等,是荒漠平原,藏传佛教圣地。

建议可先乘坐青藏铁路列车到拉萨,

于车程中逐渐适应高原气候,或可坐飞机直航到林芝作起点。

藏东,桃花游园

我们首站是“西藏江南”林芝,从拉萨东行420公里,要翻过4,800米的米拉山,全程柏油路,但车在四千多米山路上不断左摆右摆令未适应高山气候的我头颅更痛,司机还笑笑说这算是旅程中最好走的路线。

七小时车程,终于来到被喜马拉雅山脉包围的林芝,海拔只有2,800多米,湿润气候下沿途都长着绿油油的植物,而目的地桃花花海,离林芝八一镇仅5公里,入场费五块,相当于一串羊肉价,真的连票都懒得逃!整个花海是个三面环山的村落,住有数十位藏族老人,每年3月尾至4月满山是粉粉嫩嫩的桃花,沿村子方圆一公里的斜坡一级一级延伸到山上都染成粉红,如果陪伴我的不是司机边巴大叔,环境应该相当浪漫,村中老人说,桃花是用雪山流下来的水种植,因此花特别红、花瓣特别大!

“3月开花,8月就有蜜桃吃!”,现在村内住的不是小孩, 就是退休老人, 儿女出城,每天收门票当外快,日子平淡,夏天摘蜜桃派街坊还是他们每年重要的“工作”,别具意义。

林芝 的高山桃花比一般的品种花冠更大,开花时,花有接近半只手掌大。

在桃花村居高临下俯瞰藏东最长的尼洋河,

胖边巴说:“今年天气反常,花海小了三分之一。”

可知全盛时花海有多壮观。

守门口的藏族婆婆,虽不太热情,但聊多一会就会请你喝酥油茶。

底层方形建筑,每个门口入内都是独立小佛堂。

像卡通人物的眼睛又称为“佛眼”,即是释迦牟尼的眼睛,在尼泊尔的寺庙中无处不在。

寺内壁画都超过六百年历史,仍然保持风貌,

画中全是关于佛祖诞生的故事。

后藏奇寺 万佛小敦煌

行程至然乌湖后,我们开始后藏之旅,返回拉萨,翌日再乘车350公里,经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前往江孜,沿路黄沙滚滚,车子一身泥污,景色苍茫,而当地最着名就是奇形怪状的藏寺,像建于十四世纪的白居寺,建筑揉合印度及尼泊尔风格,塔高32米,往上看,底五层呈金字塔方形,上四层则是环形圆塔,外形千奇百趣。我们沿寺庙的西门进入,原来殿内更奇!大殿通道像迷宫般四通八达,驻殿喇嘛说,塔内共有108个小佛堂!每个小佛堂内有独特绘画雕刻,像一个个藏画的画廊,雕刻宏伟仿如去了敦煌石窟。

后藏圣湖“羊卓雍措”位于江孜以东90公里,呈香蕉形的湖泊面积有678平方公里,对没有见过海洋的藏人来说,这就是海。

白居寺

门票:每位¥40

位置: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东北面宗山脚下

交通:拉萨乘车约7小时到达,共350公里路程

燕尾帽

以一种叫“氆氇”的绵羊绒毛制成,戴法很讲究,燕尾朝左或右代表未婚,朝后代表已婚。

耳饰

耳环用黄金及当地出产的红宝石打造,相当名贵。

腰带

由黄金配绿松石的腰带,以花为主要图案。

裙摆

“开衩”设计,葵花形状在当地相当流行。

将身家穿上身

民宿主人的二女拉巴曲玲,传闻是司机的梦中情人,是镇内有名的美人,这天她便穿上传统藏服给我们拍摄,一看衣服剪裁比其他藏服秀气得多,穿上一件称为“果秀”的黑色套头式连身裙外,更一身都是宝石黄金的装饰及绸缎绣花,如同身上贴金,但因为配上黑色的底裙,衬上去又不觉浮夸,显得雍容华贵,真的不得不赞叹藏民的艺术美感,司机说:“以前藏民一生可能只有一两套衣饰,奢华点也不过分!”就算今时今日,要做一件这样的衣饰随时是他们几个月的薪水,因此只有大时大节才会穿着。

当地人的家具都是红、蓝及绿色配上龙或花的雕刻设计,这种大型组合柜最普遍。

↑ 别拔呀!藏民相信刀出鞘不见血会倒运!

“提到男装就简单得多,衣服多是虎或狼皮制成,配上金银腰带就出得街,轻装方便打猎,而且一定佩带藏刀!”

冰封,西藏“瑞士”

距米堆冰川40公里就是着名景点然乌湖,湖水是由米堆冰川的雪水汇流而成,清澈碧绿,四周都是雪山、湖泊加上杉树林,骤眼竟像瑞士南部,背包友最喜爱看日出及拍摄雪山倒影。不过启程不久即发现,湖面也受大风雪影响,变成了超大冰湖,拍摄景色竟由瑞士变成阿拉斯加!湖边投宿,站定拍摄注定变冰棍,幸好饭店有免费单车可以在附近绕个圈,做运动之余暖暖身子,走入湖边村子,再望望这个白皑皑的湖泊,竟有一种独特的沧桑美!

海拔3,850米的然乌湖是藏东最大冰川湖,

面积整22平方公里,融雪后雪山湖泊连成一体。

然乌湖平安饭店

房价:每晚¥30起

地址:西藏昌都地区八者县然乌镇西边湖畔

交通: 米堆冰川以北40公里路,半小时车程到达。

然乌湖是西藏最出名的青粿出产地,

湖边都是挂着青粿的棚架,像雨伞一样。

路,在途中

而我们的司机叫边巴次仁,样貌身形像史莱克,我们都叫他“胖边巴”。他安全驾驶,彬彬有礼,在路上不会乱飙车,算是公路极品。最重要的是,沿路遇到好风景,他都会自动在路边停下给我们慢慢拍照。还好有他,才能将最美风光都拍下。奇路上,车子怒吼,十天之间穿过雨露云海,翻过狰狞险峰,目不暇给,欣赏着一处处令人赞叹的异景。

十天之旅,

车子要驶过巍峨险谷、奔走于积雪公路,

还有无尽的柏油马路。

行程既路遥,须先知马力,

所以好司机与强劲的车辆是先决条件。

米堆冰川

位置: 波密县城东南方向110公里米堆村,车程约2个半小时。

门票:¥50

住宿: 米堆村内有住宿,每位¥25,也可走到40公里外然乌湖的背包客栈“平安旅舍”,每位¥80。

↑ 冰雪随时可能塌下来,在下面经过还是有危险的。

↑ 米堆村雪崩期间断水断粮,我们当天到达时村人正开会,载人上山的马也留在山下。

海拔2,400米的米堆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由于海拔低,形成乔木林包围冰川的奇特景观,冬天自12月至3月,人们就可以经由冰川下的冰湖行走在冰舌之上。

雪崩版冰川行

与冰川只有一步之遥!

经过河谷, 一小时后到达米堆村,饭店食宿都关门,村人在空地开会分配“灾后重建”工作; 然后走入约三十米高的乔木林中,还有斜五十度的坡度, 雪深及膝,每一步都用尽气力; 两小时后到达冰川前的小山峰!突然“砰”的一声!没想到雪崩就在眼前冰川发生,声音越来越密,但我只差一段下坡路,要放弃吗?我与摄影师商议,也许再不走就来不及。当天平的一边是称着“你的生命”的时候,其实根本毋须挣扎,最后只有跟无缘的冰川说声bye bye。

离开林芝,我们往波密进发,波密又称“冰川之乡”,整个市就是被三条大型冰川包围,出发前知道波密正下着大雪,全程220公里。翻过一段悬崖路,已是白茫茫一片。司机说前一天多处发生雪崩,掩埋了十多人!(当晚)留宿波密市内,天气报告说这是三十年来藏东最大风雪,当晚雪一直下着。

从冰之窄门出发

米堆冰川离市区110公里。一大早,司机继续前行,两小时车程后不久却被两边十米高的冰壁阻路!连胖边巴都奇怪,村民说这是山上崩塌下来的雪。好不容易钻出一条只容人行的路,看一眼如被刀切割开的冰壁有整整百米长,可见雪崩规模之大,司机笑说这叫“死路一条”,我说这才有冒险feel,于是带着几支水,还有国产压缩食物,就这样继续进发。

西藏包车备忘录

西藏包车旅游,除了各地区景点,路况及沿途食宿也有不少注意的地方,出行前做好准备,就万无一失!

全程路况

无论是拉萨至然乌湖,还是拉萨往江孜的路,九成都是柏油路,不过“S”形上下山路颇多,而最险是由林芝到波密路段的“通麦天险”,是一条在悬崖边的单程烂路。

林芝限速行驶

林芝地区沿路会有数个关卡登记出入旅客,而且有车速限制,不得快过指定时间进入镇内。

自己包车玩?

自己包车,一天价钱约¥800至¥1,000。

路访朝拜者

路上遇见朝拜者,拍照前要征得其同意,也不妨给他们捐一点钱。

传统民宿 约¥40/床位

行程上,较偏僻的鲁朗镇及然乌湖等都有民宿投宿,没有热水供应,但可吃到地道的农家菜。

市内客栈 ¥80至¥120/晚

沿路不缺宾馆客栈,大部分都卫生干净,但有些会没有门锁,记紧重要物品跟身。

街边酥油茶 ¥1/杯

有即场泡制的酥油茶喝,酥油有油脂成分,喝杯极暖身。

西藏须知

《在西藏》 篇4

一、精打细算,生产自给

解放军进入西藏初期,西藏地区人民生活十分贫苦,经济落后,物资匮乏,人口稀少,粮食自给不足,远离内地,交通困难。基于西藏这种现实状况,毛主席起草的《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又指出: 在西藏“我们惟靠两条基本政策,争取群众,使自己立于不败。第一条是精打细算,生产自给,并以此影响群众,这是最基本的环节。公路即使修通, 也不能靠此大量运粮。印度可能答应交换粮物入藏,但我们的立脚点, 应放在将来有一天万一印度不给粮物我军也能活下去。”1

依据西藏工委的安排,刚进入拉萨、日喀则、江孜和太昭地区的部队,在当年冬天为解决粮食问题,而积极开展大开荒运动。西藏工委及十八军前方机关与噶厦进行协商,在拉萨的西郊地区购得一片河滩荒地。谭冠三、李觉、张国华等领导人带领部队和机关70% 以上人员,奔赴拉萨西郊,在一处河滩地上开始开荒。当时正值高原寒冬,气候恶劣,部队又面临严重缺粮的重要问题,生产工具简陋,数量很少。人民解放军在进驻拉萨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艰苦的开荒战斗中。到12月13日,共开荒2300多亩,为第二年的生产打下了基础。

据当时有关部门统计: “到6月底,拉萨驻军共开垦荒地2800亩、积肥250万斤、播种2500亩、修渠2070米、挖土43106立方米、筑防水堤1886米,显示了人民解放军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在西藏立足生根的决心和力量,奠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础。”同时,西藏工委积极筹建机关农业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定期在农业基地参加生产劳动,夏种秋收。 1952年7月1日,在国家的科学工作队专家的协助下,创立了“拉萨七一农业技术试验场”这一专业的研究机构。这个实验场不但为拉萨工委提供了粮食与大量的蔬菜,还成为了西藏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在1953年,国家科学工作队农业组里的十几名专家办了农业技术训练班,共有63名学员成为西藏地区第一批农业种植的技术骨干。1953年,在日喀则、昌都、江孜等地相继建立了农业技术实验场。

进藏工作人员和进藏部队在西藏两年多的开荒生产实践,对藏族同胞产生了重要影响。藏族群众对于军队生产粮食、平抑物价感到满意, 他们看到了解放军同西藏人民共同建设西藏的希望,看到了解放军执行决议的力量。“精打细算,生产自给”这一经济政策不仅缓解了解放军进军西藏所面临的粮食危机,改善了生活,同时也对中央在西藏地区站稳脚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它在藏族民众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计的。

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

邓小平曾说: “毛主席对西藏问题就确定了两条,第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二是进军西藏‘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这两条搞好了,才能解决西藏问题”。21950年12月,毛泽东给西藏阿里的两名地方官员的信中写道: “人民解放军入藏部队都由中央人民政府供给,绝不侵扰老百姓。”3此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成为进藏部队后勤工作的总方针。 经历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经验教训,毛泽东知道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生产地水平较低,旧的社会制度落后,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束缚,广大藏族同胞生活贫穷,没有粮食供解放军去食用。

按照这一政策,部队所需的粮草与弹药大部分从后方运来,在西藏只进行少量的采购。修建公路是解决进藏部队粮食供给的关键,但是修建道路却十分艰巨,必须要有较长的时间。西藏工委依据“不吃地方”这一政策,在西藏确定了实行“保证军供,兼股民需,稳定金融物价,争取站稳脚跟”的财经方针。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需求的物资,如酥油、青稞、 牛羊及蜡烛、火柴、草纸、肥皂等生活用品,统一由贸易公司、供给处根据市场情况,在不过多影响群众生活的前提下,去进行适量的采购,严厉禁止任何单位与个人在市面上去自行购买商品。采购所得的粮食等物资, 都由贸易总公司和军队后勤部门向所属单位进行配给。这项统一进行采购的措施,是一项严格的财经纪律,一直实行到1960年民主改革,对于稳定西藏的政治局势起了积极作用。

三、打通内地和印度的贸易关系

打通西藏同内地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是解决西藏物资的供应,站稳脚跟的重要辅助措施。西藏昌都地区的商人和上层人士,过去就有骡马商队来往于川、滇、青等省去经商的习惯。昌都解放后,中央进一步去拓宽这方面的贸易渠道,支持他们去内地办货。伴随着康藏公路修建的延伸,国贸部门组织大批内地资源,运往昌都及其以西地区,缓和了军队和群众的供应状况。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每年向印度出口羊毛800万包。但是自从1950年昌都和平解放之后,印度单方面去提高羊毛进口税率,使得西藏羊毛出口大量积压,从而引起了部分上层人士内心不安。从1952年开始,经过上层统战工作,金融机构和国营贸易公司同寺院、贵族等商户签订购贷合同,购买酥油、粮食和日用品等。当时拉萨的热振拉章、桑都仓、邦达仓等商家对西藏日用品、羊毛进出口贸易、贵重物品进行垄断,他们都和银行、贸易公司建立了金融、经贸联系,签订的合同金额高达900万银元。贸易公司高价收购用于出口的羊毛,用以解决西藏积压了两年羊毛的出路。此外,西藏工委还请求中央在拨给西藏地区的经费中,增加印度卢比的比重。对拉萨商家进行大量的供应外汇,提倡他们进行西藏地方与印度的进出口贸易。使得其既能得到丰厚的利润,又能换来驻藏部队与人民群众的急需物资。因此,不但解决了进藏部队和群众所需物资,还有了一定的物资储备。

四、结语

后勤保障得力是解决西藏问题的保证。中国中央审时度势,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解决了解放西藏的后勤保障问题, 跨过了西藏地区的“自然障碍”,在西藏站稳了脚跟。通过“精打细算, 生产自给”、“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等经济政策,得到了西藏广大民众的认同,形成了积极的政治效应。这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推进了民族工作的开展,为西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多杰才旦.西藏经济简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2]杨建文,杨龙.从无偿援助到平等互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王小彬.经略西藏—新中国西藏工作60年[M].北京:北京集惠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2009.

[4]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5]《解放西藏史》编委会.解放西藏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6]罗莉.西藏经济卷50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宋月红.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王建林,陈崇凯.西藏农牧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9]罗莉.藏族经济[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发行,2003.

金三科在西藏5套订单故事 篇5

给藏族人民送光明

一.西藏地势高,交通不便,多数部分为无电区

人们将西藏誉为世界屋脊,而海拔5500多米的昌都和那曲则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地理环境差、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极度寒冷、交通极为不便,多数部分属于无电区,急需外界的支援。

二.三科5万套逆变器给藏族人民送去光明。

2012年7月25日,我们与西藏金凯科技签下7000套JSKN-300逆控一体机的订单,8月15号全部发货到西藏那曲,交期仅为20天;

2012年8月16,我们接下了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26000台JSKN-500的太阳能控制逆变一体机的订单,2012年10月15号全部发货到西藏昌都、日喀则、那曲,交期仅为2个月;

2012年11月18日,我们又与无锡尚德电力有限公司顺利签订14071台逆控一体机的合同,并在2012年12月30日之前全部发货到西藏昌都地区,交期为45天;

2013年1月3日,我们接到江西瑞晶反馈信息,我们的26000台机子已在西藏全部安装完毕并正常运行。

三:三科服务——值得信赖

在西藏思考[十二章] 篇6

阳光融进了湖泊,经卷被一泓大水翻阅。湖边叩长头的妇女,一路抚摸草木和石头。经筒转动。香烛的花瓣、岩画的叶子、桑烟的根茎,被身体一遍遍抚摸、触碰。

沿草木的缝隙绵延的,是通天的洞穴。八月的杜鹃,绵延成一只雪豹斑驳的皮囊。

一只高过了雪山的白鸟,把大团大团的阳光,运进了体内。

它向下俯冲,将闪电播撒;它向上飞旋,携云带雨,覆盖了苍茫的天穹。

千路慈悲,无人知晓轮回;万物仁爱,无人谈论墓碑。而人生的远和近、高与低,都似一只容量浅浅的器皿,谁都无法避开,最后的干涸。

只有高原永恒,只有湖水明亮。

车子从两山的垭口间驰过。我拉开车窗,吸了一口高海拔的空气,检验胸内的千尺大鸟。

米拉山口

5013米。人如长了软翅的蚂蚁,无法再飞起。我不敢跑动,自感蠕动的肉身,无法占有稀薄的空气。其实,人到了这样的高度,肯定会遭到鸟儿的质疑和嘲笑。

比如鹘鹰。这时我看见它们上下自如,翻腾、倒立、悬停、大回环、转身、侧空翻……鹘鹰们,群起群飞。它们悬浮风里,像鱼群游弋水里;它们卧在云间,像雨雪睡在天空。

鹰高蹈在天,人低伏在地。我背依一块大石,看远山游动的鸟。心脏自高处下落,好似搬运一块大石。这块大石,是我不能放下的念想。

米拉山口,多像人生的某个关口,急功近利的人,无法通过。

孤独寂寞者,或者心怀诚念的转山者,才配拥有灵魂的轻盈。

拉姆拉措

据说莅临此湖,能看见自己的来世和前生。

我得到了一个黄昏和一座村庄,有如达拉岗布寺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我得到了一只渔船和一个筐篓,有如得到郭喀拉日居山顶一个头盖骨形状的镜子,把我一生的秘密揭开。

英雄、偶像、王国、诤谏、悲情、荣耀,以及纠缠不清的历史秩事、掌故等等,都不如在拉姆拉措看一次自己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金瓶掣签,从纯净的佛灵开始;主宰众生,从正觉和初心开始。

人的善与恶,如果像河流就好了,可以有迹可寻,可以见到自己在天堂或地狱的镜像。那么,人与神的距离,到底多远?活在尘世,要经多少回合,才能将卑劣斩除,获得尊贵?

神从人间开始,人从平凡开始。这让我对玄奥的人间轮回,惊悚又怀疑。这座充满了神秘力量的湖泊,比谵妄者梦见天堂,更炙手可热。

望见鲁朗

雨中的忧伤,遍布了山上山下的路。在林芝,我听见词语唱歌。风吹大江,一路杜鹃盛开;云驮大山,一川虎狼逃亡。回忆远走,翅膀离开了云的家,大地和脚步一起流浪。雷声响过,微风的心脏,从根部到天空,无力承受,被遗忘了的悲伤。

硕根生于好土,巨树高过了天边的涛浪。比云霞柔软的草木漂泊着。落魄的故里、斑驳的城墙,遗失了谁的时光?

鸟翅潜伏,兽牙闪光;白月悬垂,大鱼闪亮。一位僧人将洗佛的净水泼入了大江。那些大水,便有了佛的体温。佛游动,遍地花香;佛飞翔,漫天梦想。一部打开的羊皮经卷,记载了人世的本相、族谱的梦想。

但我不能放弃最初。高过视线的针叶林,被经幡撕扯、漫漶,被大风吹成了浩大的慈水。让停步不前的我,感到莫名的惊慌。

工布江达

一群鱼占满了尼洋河,一些鸟飞满了雅鲁藏布,一些风深入了米拉山口,一场雪辽阔了甲格江宗。前定的念珠不倦旋转,细小的文字走进了史籍的书页。

山涧小道,有一条是我走过的。山下几座石头房,围栏里几丛格桑梅朵,院子里几座木柴堆……这是昨天的场景。现在,一些牧人不到草原深处了,他们在路边向我兜售奶干和绿松石手链。场景和商业地区,别无二致。

我寻找圣美意境:蓝天。湖泊。风旗。雪山。生命幻境。古老圣像……可是,神■在哪儿?孤独的王,闪亮的袍衣和镜框,我倾听到了谁的心声?我是否望见嘱托?我是否从圣者的背影里,读到了什么?

工布江达。我在此想着另一个被虚拟和阴谋淘空了的世界,一场雪悄无声息地下了起来。

那曲草原以西,一些叫“措”的湖

那曲草原以西,有许多叫“措”的湖:纳木错。乃日平措。崩措。巴木措。达如措……

没走多远,我就看到了清澈明亮的湖泊,它们排列出了日月星宿和天地秘笈的图案。

以梦为马的人来到这里,会从湖泊的排列里,读到某些秘示;以神为邻的人经过这里,会从闪烁的水光里,领悟天地的谕示。

鸟儿们有福了,想飞到哪座湖就飞到哪座湖。鸟儿们沿湖水的光芒飞翔。它们是神的孩子,玩得疲累了,奔跃着,飞回家。

此时,我见不到飞鸟,也见不到雪豹。只见到一群鹰和一位露着半边胳膊、朝觐雪山的红衣僧人。这位朝觐者到湖边饮水。他的身后,满湖满山荡漾的,是圣佛明亮阔大的唱祷。

桑 日

桑日村庄,符合我对梦里乡梓的精神设想。一路的经幡,一路的祈祷,一路的玛尼石,隐入了山谷沟壑的草木丛。有几个身披红袍的僧人,自此经过。

这里有我在凡世看不到的现实。

一杯酒溢满了山谷。一些被阳光熬熟了的麦子,仍保持对大地的热忱。一群大大小小的羊涉水而过,它们全都皮毛发亮,像从另一世界来的驮经者,穿过时光通道,到达刀锋闪亮的人间世。它们的身上,蹦跳小小的雷电;它们的内心,翻涌悲苦的血光。

一些手持经筒的人沿路行走,他们把脉脉时光,走成了滔滔历史。他们是梦想本身,但不是虚幻的存在。

我带着沉重的肉身,升高、降低。偶尔伸手摸摸天空,桑日与神的距离,还差一个厘米。

德沃村

从雍布拉康到泽当,无人发现还有一个德沃村。虽只是匆匆行旅中的一个小村落,却让我看到了多年没有看到的民俗里的农事稼穑:刈青稞。摘豌豆。拔油菜。连枷打麦……还有那个手握巨大璎珞的藏族老者,正把一嗓浑厚的鹰啼,收入怀囊。

nlc202309082351

王朝的铠甲,被一位长相酷似豹子的老人披在了身上。守护秘史的千年白塔,与昌珠寺凝睇相望。那里,一轮无声翻过风雪的月亮,像故人的脸,滑过了旧时的记忆。

大地遍布神谕,滋养人类和宗教。我在泥土里栽种梦想。但此时,人们无暇如我这般闲适。他们热爱劳动,趁阳光正好,与大地和庄稼,密切交谈。

他们的头顶,大堆大堆的云雨上下翻腾。一匹通体发光的宝马,拖曳着大风,快速驰过。

山南某个溪谷

几乎全是石头。石头也可以是温暖的。那些大大小小、盛装火焰的石头,被泉水覆盖,被泥土裸露。被阳光点燃的碎骨,挥霍我的呼吸。

嘴唇离开说话,耳朵离开谛听。我每走一步,都要绕过一块石头。我不知道单调的石头,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也不知道,那些沟缝深壑,为大地打开,怎样的暗示。

溪水、瀑布,低处的水、高处的水,它们经历的命运,是否一样?河溪令人尊敬,因为它们总是有迹可寻。瀑布令人崇仰,因为它们总能低下身,向大地敬拜。

石头的王位,沉眠的火焰。我相信,只因这些石头,天堂才举手可及。

我仰头看山,又低头看水。能在高处的,一定是神灵;能在低处的,也一定是仙者。

乃东遇雨

我在山南乃东县城小驻。突如其来的雷雨,破解了小城的秘密。

惊醒火焰是件麻烦的事。

桑耶寺、昌珠寺和雍布拉康,参佛的人,它们并不惊慌雨水和雷电敲打。宫阙在上,时间在上,灵光闪现的大地,凡人无法企及。

雨水和雷电是灵性的生命体。可是,凡世对信仰,知之甚少。物质时代,与世无争是不可能的。身处人间世的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得以轮回。

只好站檐下看雨听雷,我听见了青碑的断裂。灵魂之外,我无法阻挡无孔不入的污浊。

身后的山门,打开了一条缝。一位密宗大师,手持烛盏,走出了幽暗的通道。

我猜想到,在雷霆、闪电和雨水到来之前,他已闻遍了这个世界所有的花香。

尼洋河杂感

沿途的水声,陈列在时间的缝隙里。浅浅的花香,被陌生的进入者掠夺。多少个日子,那些柏树、冰草和藏红花,用广大的慈爱,养育着人民、牛羊和伟大的宗教。

尼洋河边,我孤独行走,寻找未曾消失的传说。寒凉的风,带着水汽吹过宿命的路径。脚步匆匆,人生匆匆。神秘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意识等等,不如一口畅快的呼吸。

一条大河,足以让所有的主义,彻底消失。

时间纯净,人类混浊。但我愿意看到人们相互间,不再怀有敌意。要像河流与河流那样,一见面就热情拥抱;要像雪山与雪山那样,敢向俗世示警,一生拒绝融化。

这里并非我的归宿。但我很想在此度过余生,这里有适合我身体承受的海拔。

在西藏思考

缺氧、头晕、失眠、嘴唇干裂。这是我到西藏多天来的身体症状,也是世俗的反应。

或许这些症状,是对陌生的闯入者的检验。而身边的物象却不同:草木长势良好,湖水清澈碧透。冰雪总是把最洁白的部分,置放高处。长满石头的陡坡,摇摇欲坠的冰川,随时都有一只手,轻轻托住。

人和人,是物质,很轻;山和水,是精神,很重。

一座悬挂空中的庙宇,是天空里打坐的鹰;一朵生在山顶的云,是佛随手栽种的莲花;几声稀薄的鸟鸣,是神在诉说天地的事情;石头挤着石头,是仙子摆下的棋子……顺着物象找寻神迹,定能获得启悟。顺着摆设揣摩,定能解开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在这里能像一粒混入净水的沙子,神随时会拣出,然后扔掉。

信息教育技术在西藏小学的运用 篇7

一、信息教育技术及其益处

信息教育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方式, 特指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不仅需要具备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和资源, 还要能够与其他学科或者是学科内的系统教学并行不悖, 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适用中, 需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相关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这三方面的内容来完成。

信息教育技术对于一般的小学基础性教育来说比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更好的效果, 小学教育因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教学对象的不稳定性需要教师强制性的教学, 对于高年级, 过早的禁锢思维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信息教育技术的介入有以下好处:一是新奇的多变的教学活动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使学生爱上课堂和学习, 有动力就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二是使用网络信息技术, 能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 丰富课堂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 不仅可以学到基础知识, 也能学到更多的拓展知识。取长补短, 充分利用资源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案;三是图像、色彩、声音和动画等形式表现的课本内容比传统教学口耳传授的方式要生动的多, 也更加的直观和形象,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刻的印象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四是信息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课本之外的能力, 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等。

二、西藏自治区小学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的措施

从实际资料中可知西藏自治区因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在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基础性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较少, 并且受到网络、电网等的限制, 有些地区电教设备就达不到预期的使用效果。信息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各方面的措施来共同保证, 包括基础设施、教师能力和大环境支持三个大的方面。

在具体实施中, 需要足够的资金或者政府补贴政策来进行购买和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设备、话筒和音响等电教设备, 调整合适的电力供应设备, 完善网络分布和远程教育接收设施。有条件的学校可对小学高年级配置电视和教学光盘, 并且设置信息化设备维修保养专项基金来进行后期管理, 使信息化设备能够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现代教育的效果;在学校建设和更新信息化教学体系前, 需要对基层教师进行了解和培训相关的知识, 不仅培训信息化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 而且还要进行信息化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和讲解。只有从思维上改变了, 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原则和特点, 才能更好地结合先进的教学设备实施新型教学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之后, 如果能灵活地运用通信、网络设备来搜寻更丰富的资源或者进行学术交流讨论, 就能将信息教育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有效地推行小学信息教育模式需要学校的管理支持、学生和家长的支持、政府的态度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及社会舆论的支持, 要做到这些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来设计不同特点的宣传方案。

三、西藏自治区小学有效和推广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西藏自治区小学推广信息教育技术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设计和使用何种教学方式和仪器设备, 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需求,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来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在运用中需明确信息教育技术只是传授知识的辅助手段, 而不是靠它进行哗众取宠, 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为第一目标。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效果, 才能带动其他学校普及信息教学。

摘要:本文从西藏自治区小学的信息教育现状入手来具体分析信息教育技术的实际运用, 主要从信息技术运用带给小学教育的益处, 如何将信息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与西藏自治区小学教学相结合和更好地运用推广信息教育技术的注意事项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西藏自治区小学,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公路安保工程在西藏的试点及推广 篇8

关键词:安保工程,试点,推广,公路设施

0 引言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的过程中,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西藏公路特别是国省干线公路行车不良路段的综合整治力度,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公路交通环境,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公路安保工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成效十分显著,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根据200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交通部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对全国国省干线公路实施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以下简称“安保工程”),按照《西藏自治区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西藏于2004年6月通过对S101线曲水—贡嘎机场23.5km公路安保工程的试点,于2004年8月开始在全自治区推广了公路安保工程,现将公路安保工程在西藏的试点及推广情况分析如下。

1 实施背景

为了提高公路设施的功能和服务水平,减少和降低因公路设施不完善导致的交通事故,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交通部于2004年4月在重庆召开了“全国公路安保工程实施工作座谈会”,会上就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总的形势为道路交通事故呈爆发式增长,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通过综合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主要为:

1)驾驶员操作技能差、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强,违规、违章驾驶占很大的比例;

2)车辆技术性能不佳,超限超载运输屡禁不止;

3)西藏公路技术等级普遍偏低,先天性不足,路况较差,急弯、陡坡、视距不良、高路堤、旁山、沿溪等危险路段普遍存在,混合交通严重;

4)公路安全设施严重不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出行频率、出行方式、出行种类、出行要求将会更加多样化,对公路基础设施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数量上,而是在满足出行基本条件的同时,必将提高对公路交通安全的需求。因此,加强公路行车不良路段的综合整治,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公路交通环境,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既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和行车安全的客观需求,已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 总体部署与工程执行情况

2.1 总体部署

公路安保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安全、环保、景观、公路工程等多方面,为能及时有效地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西藏于2004年5月20日及时召开了全区公路安保工程专题会,并于2004年5月30日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方案》。

2.2 工程执行情况

2.2.1 准备工作

为实施好公路安保工程,自全区公路安保工程专题会之后,西藏即着手开展了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加强对公路安保工程实施的统一领导,为实施公路安保工程提供技术支持。自治区交通厅及时成立了公路安保工程领导小组。

2)于2004年6月,7月先后三次组派50人次参加了在安徽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与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讨会”和在四川省川九公路举办的现场观摩学习交流会。

2.2.2 试点工作

为能及时有效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为全区公路特别是国省干线公路行车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选定S101线曲水大桥—贡嘎机场23.5km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路段作为试点。工程自2004年6月1日启动,于8月15日完成。

1)试点目的。

通过公路安保试点工程,旨在对该路段公路及其沿线设施中存在影响行车安全的路段进行整治,以此提高公路行车的安全性,减少和预防该路段交通事故率和由事故引发的人员伤亡,为推广公路安保工程作出示范、积累经验。

2)基本原则。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安全、环保、经济及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实施。

3)实施步骤。

a.成立技术指导组。

b.成立技术工作组。

c.认真调查,摸清底数。

d.编制实施方案。

e.现场校核。

4)对试点路段交通安全性评价。

该路段在试点之前已设有一定的标志、标线、路线突起路标以及一些波形钢板防撞护栏、混凝土防撞墙、防护墩和示警桩等交通安全防护设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交通事故发生率和司乘人员伤亡率,使得车辆坠江、翻覆、碰撞、撞山和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二次安全事故有一定的下降,但离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5)试点路段安全防护设施实施方案。

a.交通安全设施等级确定。其量化标准为:应配置较完善的标志、标线,及必需的轮廓标、隔离设施;路侧有深谷、深沟、江河湖泊等路段和桥梁、高路堤路段应设置路侧护栏;平面交叉应设置预告、指路或警告、支线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等标志和配套的交通安全设施。

b.主要实施路段及指标。主要实施路段为:急弯路段(单个急弯、连续急弯路段)、陡坡路段、连续下坡路段、视距不良路段和路侧险要路段。

c.工程实施原则。根据23.5km路段的公路特征、交通特征、事故特征和路侧的具体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相结合及主动引导、突出重点、适度防护的基本原则。技术处置措施以增设防护栏加设减速标线增设标志牌划设路面诱导标线、设置公路线形诱导标志等为主要措施,辅之以调整、整治等手段。

d.主要工程措施。根据现场调查和路况实际情况,针对公路路况特点,对单个急弯、连续弯道、视距不良、路侧险要和平面交叉道口采取了如下相应的工程措施。

在试点路段共增设交通标志牌22块,交通标线313.3m 2,混凝土防护墩158延米,钢筋混凝土防撞墙140延米,视线诱导示警桩84根,反光膜107.2m 2,橡胶减速带2处。

6)对工程设施实施的要求。

a.把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

b.落实技术指导责任,为工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c.所采取的交通安全设施的基本要求及其构件、材料规格、技术要求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d.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保证工程的效果和规模效应。

e.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

7)实施效果。

a.通过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撞墙、钢筋混凝土防护墩,最大限度的减少车辆坠崖、翻覆等事故的发生。

b.通过增设交通标志、示警桩,提示和引导司机准确驾驶。

c.通过设置振动减速标线,尽可能减少因车速过快或超速行驶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极大提高了S101线曲水—贡嘎机场公路的行车安全保障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认同。

2.2.3 采取的主要措施

1)为确保工程质量,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从工程设计及实施前,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各项目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认真分析,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提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及技术措施。

2)狠抓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管理。

3)严格执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管理办法》。

2.2.4 全面推广及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认真总结S101线23.5km安保试点工程的经验与教训,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于8月下旬全面启动了2004年全区国省干线公路安保工程。

经过各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从2004年开始,分别在G 318,G 109,G 317,G 219,G 214,S101,S201,S202,S203,S204,S205,S206,S207,S301,S302,S303,S304,S305,S306和S307线以及重要县道、边防和旅游公路实施了公路安保工程,共完成投资24 508万元,处置隐患3 677.998km/22 025处。

经过西藏各级公路管理部门的共同探索与实践,公路安保工程得到了有效的实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赞许。不仅改善了西藏公路的服务水平,有效地解决了高原公路部分路段坡陡弯急、抗灾能力弱、公路技术等级低、路况差和部分危桥承载能力不足的顽疾,使得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都有明显的降低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行业形象

参考文献

[1]JTG H10-200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S].

[2]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3]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Z].2000.

《在西藏》 篇9

2012年9月25日,西藏自治区应急流动医院交接仪式在拉萨举行,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研制的首套“西藏应急流动医院”成功交付西藏自治区卫生厅使用。西藏自治区政府丁业现副主席、西藏军区副司令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少将、军事医学科学院张为副院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所赵星政委等军地领导出席了交接仪式。

交接仪式上,西藏自治区政府丁业现副主席对该所在研制应急流动医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给予了充分肯定。军事医学科学院张为副院长代表全院官兵对应急流动医院的顺利交付使用表示了祝贺,并表示将继续加强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用先进的医学技术成果为保障西藏人民生命健康多做实事、做好事。西藏自治区卫生厅普布卓玛厅长介绍了建立应急流动医院的过程,并对后期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要求。交接仪式结束后,与会的军地领导和媒体记者共同参观了应急流动医院的各项装备。

此次交付的“西藏应急流动医院”由手术车、X线诊断车、临床检验车、灭菌供应车、制氧净水车、高原炊事车、发电车、帐篷保障车等8台医疗和保障车辆组成,能保障30个床位。投入使用后,将显著提升西藏地区在突发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

《在西藏》 篇10

一、小额信贷在西藏的现状及其作用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 而农村金融的蓬勃发展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为改变西藏农村的落后面貌, 更好地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增加农牧民收入,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大力地进行资金支持, 但仅凭政府的财政拨款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小额信贷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 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弥补资金不足, 缓解供求矛盾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 资金匮乏及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 小额信贷的实施, 奠定了增收的基础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是近几年各级党政机关经济工作的重点。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成为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桎梏。

(三) 推动“安居工程”, 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在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建设上小额贷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安排, 其中40%由国家、自治区和援藏省市帮助提供, 农牧民只需支付自建房花费资金的60%。

(四) 拓宽资产渠道, 转变单一结构

金融机构信贷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贷款风险分散化。小额信贷的出现不仅使农村信用社资产的运用渠道进一步拓宽, 而且转变了农村信用社的单一资产结构。

二、小额信贷在西藏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小额信贷作为西藏金融服务的重要项目, 在进一步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 小额信贷业务定位模糊

经营运行的政策性和商业性双重特征决定了小额信贷业务的定位模糊。一方面, 西藏的特殊性影响着农行西藏分行的政策性功能也相对较强, 他不仅要承担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小额信贷, 还需承担扶贫贷款、安居贷款和粮食收购贷款等。另一方面, 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要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和期限, 积极支持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建设, 这些都需要在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实际偿还能力和预期收入的前提下。

(二) 小额信贷资金投向单一

近年来, 子女教育、房屋改扩建等方面是西藏农牧民的费用支出的主要项目, 再加之多数仍为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的农牧业生产, 这种生产不需要过大的资金需求量, 且生活性消费需求比重大, 生产性消费的比重小。2003年以来, 在“安居工程”优惠信贷政策的激励下, 农户的贷款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然而这一激励具有外生性且并非经常性经济抉择。大部分农户享受了“安居工程”优惠信贷政策, 进一步降低了农户的贷款证实际使用率。

(三) 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不足

西藏地广人稀的特殊地理环境严重限制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在离乡镇较远的农村地区, 传统农业生产的获利空间小、资金需求量也小, 农牧民家庭收入为了方便使用, 一般都以现金存放为主, 这就造成了西藏信贷资金往往来源不足。而且农牧民家庭收入的资金由于子女求学、进城经商务工人员借贷以及分配和使用各环节中的截留、挪用等, 使得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非农业部门导致流失严重。来源不足和流失严重都使农村资金不能有效转化为银行存款。

(四) 小额信贷风险分散有待完善

西藏特殊的环境因素也对信贷风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西藏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环境中, 不仅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而且分布地域广泛, 灾害一旦发生农民损失重大, 这些灾害造成的风险无疑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随之波及到农村金融业。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有限的农业, 很可能因为一次突发的自然灾害就使农民彻底陷入困境。

三、小额信贷在西藏发展的对策

小额信贷在西藏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重要性, 应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良性发展:

(一) 明确小额信贷的定位

小额信贷应保证盈利原则, 首先要对小额信贷进行明确的定位。对西藏农牧地区而言, 由于扶贫性的小额信贷难以实现财务可持续性, 不能承担所有改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责任, 小额信贷须实现其盈利原则。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小额信贷市场的良性循环, 更应瞄准有经济发展能力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 提高其收入改变生存状况。因此, 小额信贷应明确定位于商业性目标, 以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 科学合理地确定小额信贷利率

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小额信贷资金不足的一方面原因, 低利率成为了小额信贷资金不足的另一方面原因, 合理的利率才是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在资金较为稀缺的农村地区, 资金的可得性比低利率更为重要, 应适当调整小额信贷的利率, 大力激发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三) 多元化筹集资金

西藏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长期以来是来自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和农村吸纳的存款这两方面。然而, 由于西藏传统农业的活动空间小, 农村资金的严重流失导致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因此, 应该积极扩大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 通过积极吸收农民自愿入股, 充实农村信用社资本金和收回逾期农户小额信贷的本息的方式。[5]

(四) 合理分散信贷风险

西藏特殊的环境, 在财产抵押不足的情况下开展联保贷款业务的担保方式, 以此可以令经济收入水平相同的农户形成联保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共同承担信贷风险和连带还款责任。这种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助组织形成小组担保, 联保小组共同负担农户还款责任, 不仅可以通过内部对合同的强制执行, 还可以进行组员间的彼此监督, 达到降低信贷违约、提高还贷率的目的, 进一步保障小额信贷在西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 (8) .

[2]次仁罗布.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N].中国牧业通讯, 2011 (03) .

[3]曾维莲, 杨文凤.西藏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对策研究[M].经济研究2009 (27) .

[4]贡秋扎西, 德吉央宗.小额信贷在西藏的实践评析[J].西藏研究, 2008 (10) .

袁秀珍 走得再远,家还在西藏 篇11

采访当天,正是她19岁生日,此时,距离她的外公王志兵跟随十八军进军西藏已经59年了。袁秀珍是十八军援藏战士的第三代,在西藏的广袤土地上,像她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不同身世与故事,也都有着相同的从小渗透在骨髓里的汉藏团结、共同建设西藏的高原情怀。

珍藏着外祖父母十八军援藏证明书

袁秀珍没有见过外公,却从小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

外公王志兵,1952随十八军进藏。当时西藏已经和平解放,在毛泽东“一边进军,一边修路”的指示下,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正式开始修建。王志兵就是其中的一员。这是中国筑路史上修得最艰巨的一条路,袁秀珍听过外公和战友修路的故事,那种艰苦似乎已经超出了她这个“90后”孩子的理解范围,更多的是直观感觉“没有东西吃,吃上一顿肉跟过年似的”,西藏已经和平解放,但是改善高原百姓的生活状况和西藏的交通条件,无疑是比解放西藏更艰苦的战斗。她也听说修路死了很多人,外公的很多战友都长眠在他们修路的地方。

路是高原上的生命线,从当初公路,到后来民航,再到铁路,几代人为了西藏交通更发达、百姓生活更便利而奋斗着。这也是一场长期的攻坚战,直到今天还没有打完。

袁秀珍的外婆是四川甘孜人,藏族。两个人相识的方式是当年很流行的“组织介绍”,而且是藏汉结合。不过,似乎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妥,不管是在谈恋爱还是结婚以后,家里单位上都没有人来仔细区分一下夫妻俩谁是藏族谁是汉族,而两个人的感情好得让一众儿女都很羡慕。外公是四川人,厨艺很好,家里的生活方式也就偏汉化。

进藏后,袁秀珍的外公一直在昌都地区东北部江达县,这一段路修通之后,他就地留下当了道班工人。一家人也就都在这里定居了。在公路上,道班的职责是值守路口和养护道路,在人口稀少的藏北高原,驱车几小时都看不到一户人家,一个道班上也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工作更是枯燥繁琐,重要性却是外人难以想象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有时遇到风雪灾害或是汽车故障,道班就成了沿途的救护站、供给所。哪个道班上的工人没有救过遇险的路人!肩负重任,虽然条件艰苦得现在人都难以想象,袁秀珍听大人们讲,外公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养护着川藏生命线。

“他是全区劳模,大家都夸他人好,工作认真。”因为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外公身体多病,袁秀珍还没有出生他就已经去世了。但是袁秀珍家里至今珍藏着当年两位老人进藏时,组织上颁发的十八军援藏证明书,纸页枯黄,字迹依然苍劲有力。袁秀珍时常把这两张证明书拿出来看一看,每每看到都觉得心中特别有力量。

袁秀珍的外公外婆就在这样的地方工作了大半辈子。后来,外公因为长期在高原缺氧地区工作,身体多病,才办理了病退回到林芝。

一家人的西藏情结

袁秀珍的外祖父母一共生养了7个孩子,四女三男。他们都在西藏生活了一辈子。跟着父母从小吃苦、辗转生活,可是等到他们都长大成人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时候,7个子女却不约而同选择了留下。他们曾经无数次想过迁到内地去生活,可是真的有了机会去内地,最终都还是回来了。

“这是一种情结。”

其实,一家7个子女的成长,都是在西藏与内地之间游走,选择。

袁秀珍的大姨是一名医生。早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之后,年轻好学的她得到去山东泰安医学院进修的机会,在山东的时间里,她与内地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沿海地区的很多先进思想都让这名年轻的西藏姑娘觉得大开眼界。直到现在已经退休,她都特别喜欢回忆那段在内地的生活,受她的影响,她的大儿子、袁秀珍的大哥也一鼓作气考入位于深圳的内地中学西藏班,读完初中,又考到上海内地班读高中,高考时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到了北京。可是,当他读完大学,大家都以为他肯定会留在内地,他却报考了公务员,回到高原之上。不过因为之前的丰富经历,让他在单位中显得格外突出,工作了一年多,就调到市里机关去了。而在西藏,有这样经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在读书的时候选择出去,学成之后的唯一愿望还是回到高原,建设西藏。

“小姨考了师范学院,现在是一名老师,也在西藏。”

袁秀珍的母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她就出生在道班上。从小跟着父母,苦不知吃了多少,可是等到工作的时候,她还是跟父母一样,到道班上接班。也在昌都、也在荒原,也是一样的艰苦寂寞、责任重大,也是一样的无怨无悔、坚守到底。

骨子里还是不舍西藏

2010年9月,林芝姑娘袁秀珍走进西藏大学校园,成为思想政治系的一名大一新生。

袁秀珍出生在林芝,从小跟外婆和小姨在林芝生活。妈妈常年在道班上工作,很少回家,袁秀珍对母亲的印象更多的是电话里的声音,或是照片上的图像。但母女关系依然很亲,她没有去过妈妈工作过的道班,只是知道那里条件依然艰苦,冬天烧牛粪,要到很远的地方凿开冰窟窿取水,再一步一滑地挑水回来。

即便是她小时候,在林芝的家也是一幢小平房,生活条件不好,外面的路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根本下不去脚。

这种艰苦袁秀珍都清楚地记在心里。虽然从小生活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林芝,爸爸也是藏族,但是她还是希望能够到内地去,看看。曾经在内地待过十几年的大哥,是她的榜样,也是她羡慕的人。因为经常在生活中,他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和家人都不一样,“很有见识,遇事不慌张。”可是从小学起,成绩一直很优秀的袁秀珍总是遗憾地和内地班擦肩而过。家里人想把她直接送到内地去读书,一心向往的袁秀珍却又不肯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去”。

高考报志愿,袁秀珍再次选择留在高原。西藏大学,在西藏算是一流的高等学府,她选择了2008年开办的新专业。开学后,她惊喜地发现,原来很多内地学生也开始选择到西藏来读书了,他们班里,就有河南的、四川的……学校为了方便他们交流,还把西藏生和内地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级,连安排宿舍也经过精心考虑,混排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学生。袁秀珍又觉得很高兴了。“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我们带着他们认识了西藏、了解了高原,开始他们还觉得不适应,现在都纷纷爱上了这里,想要留在西藏了。我们通过跟他们一起生活、学习,也知道了内地的很多情况,未来选择也就更理性了。”自己的选择越来越多,接触外界越来越广,袁秀珍突然发现,其实骨子里自己还是一个西藏人。

想要真正离开,很难。

的确,昌都、甘孜、林芝、拉萨……这些西藏自治区版图上或艰苦或美丽、或繁荣或苍凉的地区,在外人看来是神秘与向往,在袁秀珍心中却是永恒的情感寄托与责任所在。

《在西藏》 篇12

对古建筑防火安全现状的简介

火灾隐患频频存在

我国西藏的各类古建筑基本上都是以土木石头结构为主, 整体建筑考虑到外观, 受力承重等状况, 结构非常复杂, 且古人并无现代意义的消防规划可言, 导致古建筑防火间距不足, 火灾荷载高等先天火灾隐患。加之西藏古建筑往往集中了宗教活动、宗教人员生产生活等多种功能, 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更大。总结而言: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面临着危险系数高、预防工作较难开展、灭火难度较高等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客观方面来说, 西藏古建筑物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独特、设计的局限、功能的多样等特点, 面临的消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消防设施建设不完善

西藏经济状况较为单一, 主要以农牧业经济为主, 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拉萨等地区因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 经济发展较好, 偏远地区则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收入不均导致古建筑的保护费用较少, 投入的经费自然也是十分缺乏。且古建筑的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较大的分散性, 再加上城市消防消防意识不足, 配备的消防设备和器具没有针对性, 对古建筑消防体系的制定不够健全完善, 这就使得古建筑很难被传统的消防保护体系所接收, 无形中增加了古建筑消防管理的难度。除了此类问题外, 较多数古建筑周边都没有相对应的消防设施, 导致出现火灾时, 没办法及时实行扑救。

古建筑的消防制度不够成熟

就西藏而言, 除了部分古建筑有较为完善的消防保护体系外, 大多数古建筑难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现代消防安全制度, 究其原因:一是配套法规不足;二是消防意识不足;三是没有标准规范可循;四是人员流动迅速。近年来, 西藏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古建筑消防问题的法律法规。但因语言障碍及宣传不足, 尚未深入落实到各古建筑单位, 加之古建筑内宗教人员更新流动迅速, 往往存在消防责任制度重建、消防工作重做等问题。

现代消防技术的先进理念

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消防安全方面的, 再则是古建筑保护方面。保护古建筑, 就必须加强防火设备, 增加防火设备的同时, 还要保证古代建筑的外观不受破坏。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问题, 而是一个综合性研究的问题。在构建消防保护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要保证的不仅是财产, 生命还有各类文物。当今我国的消防技术整体的发展趋势, 是走向绿色环保化、信息智能化和性能化的等, 结合西藏古建筑实际, 还要做到预警设备组合化, 这些研究成果极大提升了保护古建筑的技术要求, 同时推动了古建筑消防保护体系的高标准和现代化。

绿色环保化

消防安全绿色环保化是当前一大趋势, 西藏古建筑也更适合绿色环保化保护手段。一是利用环保阻燃剂, 对古建筑内部用于装饰的非文物门窗帘、幔帐等进行阻燃处理, 如氮系阻燃剂的使用可以高效阻止燃烧, 且没有腐蚀的副作用;二是可以使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灭火剂, 利用喷雾灭火装置添加无腐蚀作用的绿色环保灭火剂, 可有效降低对可燃文物的二次破坏。古建筑消防安全绿色环保化, 也是现代消防技术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智能化

信息智能化是运用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与火灾预警扑救相关技术相结合, 对现场的火灾快速制定出应急方案, 这也是现代消防技术必须具备的特点。在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体系中采取信息智能化技术, 在面临火灾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扑救速度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预警组合化

古建筑消防工作, 重点在防, 火灾初期阶段为最佳扑救时期, 因此早发现早扑救是基本要求。相对单一的常规报警系统, 以空气采样、感温光纤及火焰图像及常规系统等报警设备组合, 将极大提高古建筑火灾预警力度。如西藏布达拉宫, 在大空间建筑内部采用空气采用报警设备及感温光纤报警设备结合的方式, 从而解决了常规感烟探头易因灰尘而误报的弊端。通过各类报警设备系统组合的方式, 极大降低了误报、迟报等问题。

不改变古建筑的外形下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

遭遇火灾时, 我们要严格遵守古代建筑燃烧处理原则, 在先进的清洁阻燃技术基础之上, 充分考虑到古代建筑的燃烧性能, 适当采用纳米技术以及微胶囊技术进行深度处理, 从而尽量避免对古建筑外观及内部文物造成影响。微胶囊防火技术材料, 在使用过程中, 通常都是采用物理机械分子的, 设计时兼用阻燃技术, 并且伴有多功能树脂, 然后采用该树脂配制的透明防火材料, 提高材料的耐水性以及防霉, 防蛀等问题。

如何构建古建筑消防保护体系

古建筑因无统一的规划标准, 因此较现代技术而论, 消防保护理论和实践较为落后, 因此如何构高效率的古建筑消防保护体系格外重要。

科学规划消防布局

古建筑消防保护体系的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 树立古建筑保护原则至上的理念, 其利用和开发都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二, 对古建筑周围用地的规模和性质进行严格把;三, 减少古建筑内部危险性较高的活动;四, 在古建筑附近设置消防水池, 解决用水问题。

合理构建消防通道

古建筑的消防通道首要坚持“保护为主, 消防为辅”的长远观念, 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将消防目光投到古建筑周围空间较大的场地, 降低对其内部空间的过分依赖;其次应根据不同古建筑的特点, 充分考虑到消防车和消防设备的尺寸以及转弯半径, 规划出合理的通道;最后应重视对人员疏散通道的设计, 将其与救火路线隔离开来。

灵活设置消防水源

对消防水源的布置要灵活多变, 根据古建筑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安排。若是古建筑附近有天然河流, 可以就近使用。如布达拉宫利用北侧龙湾潭作为天然消防水源使用。而水源较为缺乏的地方, 可以利用地形修建一些蓄水池, 作为消防及生活用水水池, 如西藏甘丹寺。位于城镇之内的古建筑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的供水网络, 设置室外消防栓系统, 如西藏大昭寺。此外, 消防栓设备的管道应尽量埋于地下, 既避免占用古建筑有限空间, 也避免对外部风貌造成损坏。

结语

上一篇:行为发展下一篇:高压串联电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