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职业高校

2024-06-29

西藏职业高校(共4篇)

西藏职业高校 篇1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兴起, 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为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输入一批批高质量的实用性人才。然而, 从近几年社会对高职人才质量的检验来看,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就业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进行动因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西藏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以求探索培养出适应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高职人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诚然, 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诸如西藏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内地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冲击等, 但是从根本原因来分析, 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西藏的高职人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上。试想, 如果西藏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难道还愁“嫁”不出去吗?下面就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一) 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教学观念转变不够。

西藏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西藏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多年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管理, 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不十分清晰。此外,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对教学环节的运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学改革最终的操作者是教师, 但许多教师对高职教育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认识还很模糊, 集中表现为教学工作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线, 仍习惯于沿用陈法, 注重理论讲授, 照本宣科。可想而知, 在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教学观念陈旧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 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前面提到, 西藏的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 以前的中等职业教师随之就成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这些一线教师中, 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现象。多数教师对西藏高职教育所规定的以“应用技术”为主, 理论上做到“必需、够用”的教学原则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加上适合西藏高职院校的教材短缺, 有的不得不使用本科教材, 又缺乏内容处理的灵活性, 因而上课只能照本宣科。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知识普遍过于浅显, 导致学生对某些技术原理模糊不清, 囫囵吞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对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 势必会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毕业后不适应市场需求是必然的。

(三) 专业设置盲目, “产销”脱节严重。

西藏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应该是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西藏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 基本沿袭了合并、升格前的专业设置, 而忽视对西藏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 缺乏对西藏人才市场的全面调研, 尤其是缺少对三年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结果是学生数目大增, 但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专业不得不依旧按学科性教育运行, 结果成了一个虚架子, 造成高职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也是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缺乏适应配套教材,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 在西藏的高职院校中除了部分公共课与少数基础课可以选用相近的教材外, 大多数教材, 尤其是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普遍欠缺, 专业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相近教材或自编讲义来进行教学, 教学质量很难评价。由于教材缺乏, 教学计划的制定目标模糊, 存在着太多的不定性。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目前, 西藏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仍较多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偏重知识的灌输。在课堂上, 往往`机械地恪守大纲, 忠于教材, 照本宣科,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西藏高职学生特点发挥自学辅导教学法的作用, 又由于忽视教学对象在智力、能力、阅历上的差异性, 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效果可想而知。

以上是对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进行的探讨和分析, 其中有宏观的原因, 也有微观的原因。显然, 我们要改变现状, 就必须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改革, 不能厚此薄彼, 否则将会走很多弯路, 也很难有质的突破。针对上述影响, 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几条主要原因, 下面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以求能够抛砖引玉, 为西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贡献。

二、西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 明确目标定位, 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 西藏缺乏应用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藏急需一大批能充实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 直接运用高等技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因此, 西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定位应该是侧重于“需求驱动”, 兼顾“发展需要”, 这既是一种与职业岗位“群”联系的、明确而具体的需求, 又体现出个人可持续发展内含的“发展需要”的基本思想。这种定位强调了“应用型”, 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规格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基于以上的目标定位, 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 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 紧紧围绕实现目标这一核心, 形成培养合力。只有每位教师在每一节课前都认真设计, 并考虑所授知识、技能有何用、用在何处等实际问题, 教学才会体现有效性。高职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贯彻“每堂有效”的原则。

(二) 树立职业教师角色,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 工作重心从“授”转变为“导”, 包括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等。教师还应当是课程开发与学生智能开发相结合的设计师, 是信息资源的加工者、供给者和咨询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真挚的合作伙伴。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 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 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 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西藏高职院校应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制定各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西藏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 必须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 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 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西藏高职院校应按照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体系安排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课堂讨论, 培养思维表达能力, 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注重精讲多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业创新能力, 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组织管理能力。

(三) 创新西藏高职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 西藏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 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由于职业岗位的千变万化,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面临着更多的不定性, 这就要求西藏高职院校必须有高超的市场预测能力, 先设置一些稳定性较大的长线专业, 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努力创办精品专业;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 围绕着精品专业根据社会的职业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灵活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依托基础好的专业和师资队伍集中力量建设特色专业, 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和相应的知名度, 带动相关专业的延伸和发展。这样就可以做到在现有的条件下求得稳步发展。这虽然会给教学的组织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但在这方面高职教育不能退缩, 必须闯出特色。总之, 西藏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要注重自身的办学条件, 又必须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同样, 西藏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必须摒弃传统高等教育“重体系、轻技能、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 突破知识本位, 即按专业体系的系统性设置课程的方式, 代之以能力本位, 即按照岗位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在这方面, 首先必须调整教学计划, 重组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还应开设公共选修课, 以基础课为先导, 以专业课为重点, 以实践课为主要形式, 做到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须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实践性为教学重点。

(四) 因材施教, 改善教学方法。

西藏的高职学生是在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 而且大部分来自农牧区, 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相对弱一些。因此, 高职教学方法应适合他们的特点, 结合西藏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 做到因材施教, 培养适应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更加强调实践性, 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 又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

西藏高职院校应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向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转变, 使高职教学不再按照学科逻辑结构而是按照活动逻辑过程进行, 从而构建实践教学的基本过程: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 (项目) —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教师组织学生小组 (在劳动中) 实施计划—学生自评、教师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 (价值体现在职业劳动中) 。

三、结语

总之,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 进行创新教学改革尤为重要。西藏高职院校只要能够坚定不移地进行努力,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努力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 就会更上一层楼, 培养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1号) [Z].2004.

[2]周立雪.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研究.教育与职业, 2006.33.

[3]周凤霞.浅析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当代教育论坛, 2006.5.

[4]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1.

[5]邸鸿勋.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科教版, ) 2002.

西藏职业教育生源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2

尽管西藏职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然存质量不高、落后于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对此, 多数学者认为是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的原因, 但却忽略了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即没有从西藏职业教育生源方面来考虑。笔者拟从西藏职业教育生源分析入手, 提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建议。

生源现状分析

“十一五”时期, 在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实行免费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在农林、畜牧、水利水电等专业实行免费教育,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制度和其他助学手段,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几年努力, 西藏职业教育在校生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增加, 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从2006年起, 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加之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有效措施, 有力地拉动了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2006年,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当年招生工作实现了“开门红”, 完成高职招生1272人;2008年高职招生1504人;到2011年, 在校生达到5000余人。根据实地调查和有关数据分析, 西藏职业教育生源存在以下特点:

(一) 农牧区学生居多

单位:人

来源:根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2012年统计资料整理

从表1来看, 西藏职业教育绝大部分生源是农牧民子女, 城镇居民子女始终保持在4%左右, 没有进一步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藏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等共同作用。这一数据说明, 西藏是一个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辖区, 西藏的教育, 尤其是职业教育生源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农牧民子女占主导地位。所以,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 全区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牧民如何解决致富问题。就目前全区的农牧区现状而言, 农牧民致富的关键在于通过职业教育对农牧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和农牧民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 总体生源数量少, 所占比例较小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 作为全国西部地区人口最少的省区, 西藏职业教育的总体生源数量处于西部地区最后, 属于生源数量最少的地区。首先, 从全国范围看, 2011年,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万人, 全国当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为820万人, 西藏仅占全国的0.24%;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24.3万人, 西藏仅占西部地区的0.89%。其次, 从区内自身看, 2011年, 全区高中阶段在校生为61098人, 其中,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20370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当年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33.33%, 普职比接近2∶1。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 西藏职业教育占西藏生源总数的比例较小, 目前的生源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教育。

(三) 文化基础薄弱, 生源素质不高, 流失严重

由于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加之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更多的人倾向选择高中。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 导致职业教育始终得不到较好的生源。根据目前的招生政策来看, 西藏职业教育基本没有限制招生分数,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 录取批次每年都安排在最后, 在招生任务压力下, 学校不得不一再降低分数, 最后使职业教育成为学生“收容站”。

由于生源文化基础差, 职业学校教学的现实结果是学生学起来困难, 学校教学任务重, 管理难度大, “双差生” (指纪律差、学习成绩差) 比例增加, 一些学生不思上进, 致使其他学生也受到影响。加之, 西藏职业教育学生95%以上是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 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操作技术有很大难度。有的学生甚至中途退学或直接转入高中, 在校学生流失量很大。

单位:人

来源:根据《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 (2008~2012) 整理

2008~2011年, 西藏自治区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减少的学生人数中, 除休学、开除外, 转出学生达到2086人, 而毕业人数只有21872人。调查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基础差、学习压力大、不想受管理等原因退学的。

对策

西藏职业教育生源, 既有全国其他地区职业教育生源的共性, 又有其特殊性。要解决生源数量少、质量差、流失严重等问题, 必须立足西藏职业教育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才能有效地扩大西藏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 提高生源质量, 稳定在校生数量。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职业教育新理念

长期以来,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使得职业教育面临两难境地。人们认为上职业中学没前途, 不少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不甚了解, 选择普通高中就读成为理所当然。有些人和地区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是发展普通高中。另外,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提高收益, 所以不少农牧民及其子女仍然抱着升大学的愿望到职业学校学习, 这种状况在我区表现得较为突出。笔者通过对日喀则地区职业学校、山南地区职业学校和林芝地区职业学校的了解发现, 许多较为优秀的中职学生读职业学校的初衷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在每年的对口升学考试中, 全区大约98.5%的中职学生都参加, 只有少数学生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才肯外出就业。另一方面, 对口升学的学校水平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部分职业学校每年要求增加对口升学名额。以此作为办学定位, 不仅无法发挥培养技能型人才、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

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以上的错误认识必须予以消除。首先要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要始终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和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政府和学校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新理念, 使得社会接受并认同职业教育, 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让西藏人民感受到职业教育带来的福音。要牢固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 增加并稳定职业教育生源。

(二) 立足西藏, 面向市场, 科学设置专业

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 最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 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专业设置应立足于社会, 面向市场,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西藏是典型的农牧区, 农牧业始终占据着经济总量的绝对份额, 农牧民是西藏经济社会的主体, 职业教育的学生多为农牧民子弟。根据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专业设置应突出特色, 注重应用, 优先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专业, 重点发展宽口径工科专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 拓宽专业服务面。随着社会发展和西藏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更替、新技术应用等, 对职业教育应给予特别的关注。笔者认为, 应针对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结合农牧业、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 加快对畜牧、电力、建筑、旅游、现代服务等骨干专业的建设;同时, 对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汽车运行与维修等专业, 应着力找到与本地社会的结合点, 培养本地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好就业、能就业, 提高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 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 使学生学会学习, 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这是提高西藏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必要条件。为此, 不论是义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都应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此外, 还要注重学生德育, 使学生学会做人, 成为未来有责任的社会主体, 这也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关键。

对此, 笔者认为, 应加强课程建设, 增强教材的本土性;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把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把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的培养;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内培外养”,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要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加大对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管理。西藏职业教育是在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具有民族特色, 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考虑生源的特殊性, 因地制宜, 逐步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与机制, 既要保留其特色教育, 又要与时俱进。

(四) 强化专业技能教育, 提高就业率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就业需要学生在具有扎实理论的基础上拥有娴熟的技能。此外, 影响生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决定因素是社会的满意度, 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受欢迎, 决定了生源数量、质量和生源稳定性。因此, 职业教育一定要加强专业技能教育,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西藏自然资源丰富, 全国支援西藏力度不断加大, 社会局势和谐稳定, 现在正是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市场在不断扩大, 机遇在不断增多, 同时职业教育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西藏职业教育应紧抓机遇, 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学生实践锻炼, 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在办学模式方面, 可以根据西藏实际, 采用学校教育模式、企业培训模式、“双元制”模式三种模式相结合, 灵活运用, 强化学生的就业技能, 提高就业竞争力,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满足西藏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守信.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8.

[2]戚业国.普教热与职教冷之对比[J].职教论坛, 1998 (2) .

[3]胡斌成.中等职教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5) .

[4]赵思勇.校企联合产学合作—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 2001 (6) .

[5]蒋旋新.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27) .

西藏职业高校 篇3

关键词:西藏地区,职业,篮球联赛,困境

篮球运动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 篮球运动获得蓬勃的发展, 各省市、部队纷纷建立了篮球队。同时, 群众性的篮球运动也空间高涨, 无论是学校、工厂、机关, 还是军队, 各种群众性的比赛随处可见。西藏地区地处我国边陲, 海拔高、气候恶劣, 经济、文化、体育等全面落后其他兄弟省市,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技术性、对抗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的集体运动项目,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深受各类阶层喜欢, 一个地区篮球的最高水平主要表现在职业篮球, 以CBA、WCBA为代表的职业联赛, 西藏表现为空白, 西藏尝试参加NBL联赛, 也只能是转移主场, 以四川为主场, 西藏个别队员参与的联赛, 西藏只有部分高校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职业篮球联赛, 也基本上是一日游,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篮球职业化是史无前例的, 提出的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 该文作者探讨是什么原因制约西藏篮球联赛的发展, 对西藏篮球联赛发展前景探析, 作者通过走访专家、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调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西藏篮球联赛的发展前景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法

走访部分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和热心观众, 对当地知名专家细心专访和咨询, 以及对主办和承办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问询, 对整个赛制有了详细的掌握。

2.2 文献资料法

以“高原篮球、篮球联赛、职业篮球”等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5至今有关职业篮球联赛的学术论文100余篇, 了解当前篮球联赛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该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3 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西藏篮球主管部门、西藏篮球联合协会、西藏主要篮球基地和训练场馆实地观察、统计, 对所有训练、设施、运作流程有了大致认识。

2 结果与分析

2.1 西藏地区职业 (半职业) 篮球联赛发展现状分析

2.1.1专职教练员和裁判员基本情况分析

西藏在文化、体育、经济等各方面全面落后全国是一个基本共识, 篮球教练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相对落后, 在高海拔地区, 运动寿命相对较短, 阅历是工作经历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 西藏相对封闭, 难得有篮球交流的机会, 没有高水平对抗, 就没有提高, 把世界先进的篮球训练理念运用到西藏篮球发展相对较难;西藏篮球裁判水平相对较低, 没有篮球裁判员考核制度、挂牌制度和晋升制度。主要依靠资历和地位, 获得国家级裁判员资格的极少, 没有形成裁判员培训晋升长效机制。

2.1.2专业篮球运动员培训和选拔机制

西藏目前还没有青少年篮球培训学校, 为高水平篮球输送人才从源头上就没有, 专业篮球体校和高校篮球特殊人才引进机制缺乏, 高校篮球运动队只有在集训和比赛的时候得到重视和关注, 很难得到长期和系统训练, 高校的有些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 或只凭借个人的经验安排训练内容。导致训练内容与现代球员素质和前沿的技战术发展不协调。训练只重视刻苦而缺乏科学性, 导致运动员伤病增加, 也因经费缺乏, 达不到使用器械的要求, 高强度的训练需要高质量的营养补充, 长期可能严重影响训练和比赛, 更严重的会造成运动损伤。

2.1.3篮球联赛环境

一般说, 职业篮球发展应具备:政府和主管部门政策支持、媒体正面宣传、企业赞助和资金支持、观众的培养和梯队人才培养这5个方面, 在西藏以上5个方面都缺乏不具备。

2.1.4职业联赛管理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竞赛制度经历了初步建立、探索完善和改革深化3个阶段, 赛制改革始终是篮球运动生存发展的动力所在, 如今,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已经走过14个赛季, 管理体制、竞赛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加速了联赛的职业化进程, 推动了国内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联赛走上职业化, 管理是其中的重点和关键, 由政府、赞助企业、篮球协会团体指导和管理权力和责任不清, 参赛队伍管理混乱, 缺乏持久性, 人员流动性大, 随意性太强, 没有制度约束性, 球场暴力性事件屡有发生, 监管部门没有有效的办法加以约束。篮球职业联赛竞赛制度发展改革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对促进我国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2 当前篮球联赛的现状的形成客观原因分析

(1) 历史客观原因。西藏是个从奴隶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省市, 从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方面全面落后其他兄弟省市;西藏海拔平均3 600多, 严重缺氧, 不适应高强度锻炼, 更不适应强烈对抗的篮球比赛, 长期生活在低海拔的球队到西藏比赛, 严重不对等, 容易造成身体损伤和生命危险, 造成了西藏职业比赛局限在西藏内部比赛, 也间接决定了职业化不彻底。

(2) 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政策和配合情况分析。西藏目前没有成立专门篮球联合会和裁判协会, 政府和教育部门在篮球联赛、大学生篮球联赛缺乏足够政策和前景预判, 缺乏明晰的组织构架保证联赛有序的管理, 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 各自为政, 缺乏科学合理的赛事结构。

(3) 业余联赛和群众基础。业余篮球联赛与竞技篮球组成我国篮球的全面发展, 带动全民健身, 二者相互影响, 通过业余训练和比赛将一部分人才推向专业化, 西藏篮球球迷众多, 观众积极性高, 主场氛围热烈, 一般对一支喜欢的球队比较忠臣, 任何比赛只有观众的支持和参与, 自家球迷的加油鼓劲才能更好地带动联赛进步, 让联赛发展走向成熟, 只有让观众积极参与和对支持球队满意度, 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篮球比赛活动中来。另外促进学校整体篮球氛围的提高, 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 扩充篮球后备人才库。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西藏地区篮球基础薄弱, 还不具备发展 (CBA、WCBA) 篮球职业联赛, 但是已经具备开展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水平。

(2) 西藏地区大学合计7所, 学生人数少, 共选拔人才数量有限, 参赛球队水平低, 主要原因很少有特招生源, 留不住高水平运动员, 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不够, 经费不足, 常规训练球队少, 缺乏长效机制。

(3) 西藏地区篮球联赛裁判整体水平低, 缺乏长期培训、进修、资格证的认证, 不能保障联赛公平公正的开展。

(4) 西藏地区篮球联赛观众比较固定, 人数众多, 比赛氛围热烈, 群众基础好, 有利于篮球联赛发展的舆论和氛围。

3.2 建议

(1) 西藏地区篮球职业 (半职业) 联赛发展, 必须有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为保证, 建立一套符合西藏地区特色的管理制度, 加大对联赛的宣传, 作好赞助和资金支持,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政府、主管部门和经营单位投入, 政府应加强政策上支持, 主管部门把好资金投入和协调管理, 经营部门做好相应日常管理和资金收支平衡。

(3) 提高教练员理论水平, 学习先进的技战术运用到实战;西藏目前没有裁判员资格考试和晋升途径, 主管部门应开通渠道提高裁判员资格水平;竞技篮球有其独特魅力不但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 还可以创造无形的社会价值。

新世纪体育教育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西藏的体育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 科教兴国, 科教兴藏, 迎接挑战,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从西藏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指导思想的再认识、课程的合理设置、传统观念改革、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着手, 探索西藏体育教育专业的新前景。

参考文献

[1]贾文, 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0) :70-71.

[2]吴建逊.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发展现状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10, 29 (3) :57-60.

[3]从群, 吕伟.构建学校与社区体育俱乐部新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8) :73-75.

西藏职业高校 篇4

党的十七大以来, 西藏地区的律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依法履行职责, 在服务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平正义等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 律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队伍建设, 是律师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工程。据统计, 截止2012年底, 西藏共有各类律师事务所25家 (普通合伙所12家, 个人所5家, 国资所8家) , 相比2007年增长67%;执业律师184人, 相比2007年增长142%。西藏律师中有博士3人, 硕士31人, 双学士8人, 大学本科120人。 (1)

西藏不断推动律师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 西藏珠穆朗玛律师事务所被评选为“2005-2007年度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2011年, 西藏雪域律师事务所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央金律师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律师”;西藏岗底斯律师事务所刘世强被评为“全国优秀律师”。

(二) 法律服务职能作用日益凸显

相对于其他省区的律师业, 西藏地区的律师始终要坚持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旗帜。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重要任务, 讲政治、顾大局, 依法开展法律服务。为西藏自治区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统计, 2012年西藏律师共办理各类案件2436件 (刑事诉讼辩护270件, 民事诉讼代理1083件, 行政诉讼代理23件, 非诉讼法律事务490件, 仲裁业务575件) 。其中, 调解成功152件, 法律援助案件147件, 咨询和代写法律文书2473件。担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592家 (其中, 企业法律顾问160家) 。 (2)

二、西藏律师工作的特殊性及意义

人们赋予律师很高的象征意义:律师的地位反映了公民权利受尊重的程度, 反映了国家的法治状况, 也反映了社会文明和开化的进程。

(一) 特殊性

西藏地区律师, 除了承担一般的律师业务外, 还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担任法律顾问、推进依法行政等。律师能够第一个了解社会的潜在矛盾, 将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解决纳入司法程序, 从而将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3)

由于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 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也是西藏律师承担的社会责任。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活动。 (4) 比如, 通过设立法律援助基金, 及时救助工伤、交通事故等人身伤害案件的受害人;为群众答疑解惑, 教育引导并帮助群众通过合法渠道表达合理诉求;将群体性纠纷诉讼案件、涉诉信访类案件统一纳入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案件的范围。

(二) 意义

1.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由于律师本身职业的特性, 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存在的社会矛盾, 特别是不同民族间的一些民事纠纷。如果律师能够顾大局、识大体,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矛盾就会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如果律师带有民族情绪, 本来一桩民事纠纷可能会演化成一场民族冲突。 (5) 因此, 律师正确发挥作用能够促进各民族间的理解与团结。

2. 有利于解决宗教与法律之间的矛盾

只有宗教活动在法律的范围内规范运行, 才能使宗教既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 也不至于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寺庙人员知法、懂法、守法, 才能促进宗教和法律的协调发展。

3.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律师具有化解社会矛盾的职业优势和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律师的作用, 努力防范矛盾激化, 能够防止小矛盾变成大矛盾、简单矛盾演变成复杂矛盾、个案矛盾上升为社会矛盾;通过引导和帮助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维护权益和履行义务的关系, 促使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通过营造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促进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三、西藏律师的特殊性对法学教学的引导

(一)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法律实务技能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 是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询问当事人、谈判、法律咨询、模拟审判及刑事侦查基本技能, 了解公检法司系统的办案过程和工作流程, 熟悉法学专业就业口径基本技能。

对于西藏高校法学教学来说, 除了基本的法律实务技能之外, 还应该结合西藏地区的法治建设, 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 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法律实务技能融入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西藏和谐稳定的首要任务中, 实现所办案件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 要给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对学生来说, 掌握法律实务技能是工具,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根本。法学教育普遍重视“法律是什么”, 即法律专业知识的讲授, 而“学法为什么”的问题鲜有提及。在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 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部分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或动摇, 价值观改变或模糊, 学习法律的动机和目的也呈现多元化。在某些学生眼中, 法律沦为谋私利的工具, 公检法国家公务员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民族地区法律工作者。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做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做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者、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做社会和谐的促进者。最终实现法律工作的“三统一”:即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三) 要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方法

随着形势的发展, 以往的以灌输为主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必须改变。

1. 分层次教学法。针对民族地区法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对区内和区外学生分别教学, 采取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案例。

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 组织学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训练学生自主判断、逻辑思维、临场发挥和用“法言”、“法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法律思维习惯。

3. 通过课堂讨论、情景剧、观看法律类的影视作品、DV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法学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 要丰富课外教学实践形式

依托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6)

1.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

不仅可以帮助低年级法学专业学生感性地认识法律实务工作的性质、内容、流程等情况, 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参观看守所、监狱等部门, 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考察法院, 旁听审判, 让学生全程观摩审判过程, 熟悉司法实务部门的工作流程, 深刻理解刑事案件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法庭审判等主要环节, 明确已决犯和未决犯各项基本权利等。外出参观考察,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巩固和丰富了法学基本理论知识。

2. 联合模拟法庭开展各项模拟审判

通过模拟法庭的现场感和直观感, 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的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一次模拟审判, 经过确定案例、分配角色、角色准备、模拟审判、庭审总结等多个环节, 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通过现场播放案件视频的方式, 生动全面地再现了模拟案件的真实过程, 俨然是一次真正的庭审, 展示出“正义审判”, 让学生看到了庄重严肃的审判实景。联合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 举办案件审判进校园活动, 让学生受到真实生动的法律事务教育。

3. 邀请校内外专家来校讲座举办

本着“走出去, 请进来”的实践教学理念, 要不断增强与西藏与内地法律实务部门的沟通联系。有实务经验的专家报告,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丰富的实践案例, 语言通俗易懂, 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聆听报告, 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司法部门的认识, 提高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坚定了投身法律工作的志向。

(五) 要提高教师法律实务水平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法学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很高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 甚至法学教师本身就应当是一个优秀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如果一个法学教师没有司法实践经验和能力, 对司法实务没有切身的感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提出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 其对案例的分析和对模拟审判的指导往往是主观的和教条式的。法学专业教师应当走出大学校园, 参与法律实务工作, 积累司法实践经验, 并借此了解我国尤其是西藏的法治建设状况。

1. 鼓励法学教师做兼职律师工作。深入地了解社会, 了解司法的运作过程, 在法学教学和法学理论研究中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自己办案的亲身感受作为例证对法律原理、原则进行解释和说明, 从而避免纯粹的和空洞的理论教学。

2. 与司法机关合作, 由法院聘请法学教师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审判。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3. 高校法学院可以聘请司法实务界人士到学校任教。他们走进大学课堂进行教学, 不仅有丰富生动的案例, 而且又有深刻的理论分析。他们可以把经过长期司法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学到法律实践中活的知识。

摘要:西藏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 大多数在西藏就业, 是西藏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西藏高校的法学教学, 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法律实务技能之外, 还应该结合西藏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律师工作的特殊性, 加强学生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担任法律顾问、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西藏,法学,法律实务技能

注释

11 <西藏律师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司法局提供, 2013年5 月.

22 张培中.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司法保障[J].人民检察, 2012.2.

33 何平.关于民族地区充分发挥律师作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司法, 2010 (9) .

44 徐梅.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5) .

55 赖声洪.民族地区律师肩负的特殊使命[J].中国律师, 2008.7.

上一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一篇:诚信营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