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地区

2024-11-02

西藏山南地区(精选12篇)

西藏山南地区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油菜作物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点出山南地区油菜作物加能利用率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如何加强西藏山南地区油菜作物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为西藏山南地区油菜作物产量的增加提供了研究方向。

关键词:西藏山南地区,油菜作物,光能利用率

光能利用率是表征植物固有的太阳能效率的指标比率,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指数值。西藏山南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 北接拉萨, 西邻日喀则, 东连林芝, 南临印度和不丹两国, 其边界长达600多km, 平均海拔约为3700m, 年均降水≤450ml, 全年光照之间在2600~3300h之间, 该地是西藏的重要粮仓之一, 且当地的油菜作物是民众食用油的主要来源。

1山南地区油菜作物在光能利用率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山南地区自1979年引进多种油菜作物品种后经过多次研发改良种植, 播种面积已有5 333hm2, 目前年均油菜籽产量达1万t左右, 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油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优良株型的选育和光合速率及作物呼吸消耗的调节两方面因素, 高光能利用率的优质株型能提高作物产量, 反之亦然, 光能利用率的研究只针对的是单株个体的研究, 缺乏作物单位面积上群体性状的研究, 且在不同栽培条件下, 单位面积的群体会极大的影响单株个体。目前我国大多数油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研究均集中在油菜作物的成熟期, 忽视了油菜作物的整合生长发育周期的动态性研究, 对其各个周期的形态生态指数均不了解, 无法为油菜作物的高产提供有利条件。一些民众在实际种植油菜作物的过程中选择的油菜作物的育种品种过于随心化, 没有根据实际种植条件和品种本身光能利用率等条件选择, 使得油菜作物本身的优势在相对制约的环境中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并且在种植结构的实际操作中没有注意油菜作物种植的合理化, 种植方法不科学, 使得油菜产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山南地区油菜作物加强光能利用率的建议

2.1建立健全优质株型的繁育基地和与机械化育种相结合的繁育体系

油菜作物产品最优良的标准是含油量高和作为产量高, 目前油菜作物含量油量以高达65%, 为了充分继承其高油量的基因, 山南地区应参考当地环境和科学水平因素的前提下, 按照研究出来的优质油菜单株繁育的规则, 从育种开始, 建立一个健全的优质株型繁育基地, 提高油菜作物本身的生物素质, 并实行油菜作物育种的规模化, 为大面积种植优良品种的油菜提供基础和保证, 不仅可提高产油量可可实现油菜作物的增产。山南地区并未开始大规模化的机械式育种, 均使用的是人工育种, 导致了劳动力成本在油菜作物的总体成本比重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 使用高光能利用率育种和机械化育种相结合的方式, 不仅实现了高产优质育种的同时还降低了成产育种的成本, 提高了生产育种的效率。

2.2健全高光能利用率育种和生态育种选择体系创造杂种优势条件

油菜作物的品种多样, 其品种的选择对高油量和产量的油菜作物也具有一定影响, 当相同品种的油菜作物在不同环境和光能利用率特点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变化发生, 所以在不用环境和光能利用率特点的条件下, 应该选择对生态条件反应相对迟钝且具有高光能利用率的品种, 达到适用性广的特点。油菜作物高产、高油的育种方法的研究包括了作物生态、作物株型、作物生理品质、作物抗逆性等多种育种的分析研究方法, 这些结合起来的育种方法称为杂种优势, 即是实现作物优良性状的聚集选择高光能利用的杂交品种, 从而油菜作物达到高产和高油目的。

2.3采用合理种植栽培技术提高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效果

根据山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创建出合理的空间利用结构, 在不阻碍二氧化碳流通的同时扩大田间种植作物的叶面积系数, 使其增强对光能的利用吸收, 减少反射和透射, 利于油菜作物有机物质的积累。山南地区光照条件充裕, 通过对播种时间的调整, 可有效干预作物的开花、结果的成长周期, 同时达到增产的作用。

结束语

西藏山南地区作为整个西藏的主要粮仓, 在油菜作物的选择和培育种植过程中, 应充分应用针对式的科学研究成果, 实行引种培育、杂种优势的种植方式, 以达到高油、高产的主要目的。有效的光能利用率对西藏山南地区油菜作物的成功高产, 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正模.设施农业:西藏高原核心农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基本模式选择[J].决策咨询, 2014 (06) :17-21.

[2]杨涛, 米玛次仁, 任伟, 扎西次仁, 土旦次仁.西藏山南地区冬油菜引种观察试验初报[J].西藏农业科技, 2014 (04) :13-16.

[3]李梦寒, 李昌明, 许进鸿, 何燕, 旦巴.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表型多样性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04) :461-468.

西藏山南地区 篇2

山南海拔3600米,气候温和,属典型的高原河谷平原地区。冈底斯、喜玛拉雅等高大山脉的巍然夹峙,使得此地降水颇丰,气温也不似藏西、藏北那般严寒。横贯于山南中部的雅鲁藏布江正处中游,江面开阔,支流众多,宽十数公里、长几十公里不等的河谷多有分布。河谷两侧山地的高处是牧场,腰部是森林,谷底及河口则是肥沃的农田,最适宜于青稞、荞麦、小麦等高原农作物生长,是历史悠久的人类聚居区和农业发达区,自古享有“西藏粮仓”之美誉。

山南地区以泽当镇为地区中心,山南地区下辖12个县,现有藏、汉、回、门巴、珞巴等民族共29万多人口,其中藏族占98%。

《西藏天空》:西藏魂 篇3

在见阿来之前,先去欣赏了他编剧的电影。作为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它以复杂的情节、纠结的内心戏和厚重的命运感触动了我的内心。

这是一部反映了西藏之“魂”的电影。故事从解放前开始讲起,描述了丹增和普布40余年的经历。丹增是旧西藏世袭贵族的少爷,普布是其家奴。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原本相交甚好,但身份与家境的巨大悬殊,令两人在动荡的时代变迁中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影片以他们40年的恩怨情仇为主要线索,浓缩展现了西藏沧桑巨变的一段历史。与多数商业片靠大明星、大制作、大场面来吸引人不同,《西藏天空》把所有的精气神都放在了西藏这块土地上,放在了藏地的文化密码和藏民的内心世界上。它要表现的不只是西藏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是西藏文化的内在气韵;它探寻的不只是西藏历史的变迁,更是藏民内心变化的轨迹。

此外,与大多西藏文化纪录片不同,《西藏天空》没有把满足异域之人对于陌生西藏的猎奇心理放在首位。虽然原汁原味的西藏风俗礼仪给观众也带来了奇观的效果,但是,电影的重心不在此,而是把一个本应属于奇观的风景剖开了给观众看。这种剖析是自然的。它把西藏文化和藏民心理放在一个故事架构中展现,叙述之物和叙事结构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而且,电影中虽然使用了藏语,但因为是放在一个展现藏民历史命运的故事架构中,因此藏语让观众觉得相当自然。虽然听不懂,但在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冲击中,观众的心灵与西藏联系起来,灵魂产生触动。

在叙述过程中,导演和编剧能够以一个尽量客观的视角来拍摄,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度、解放军入藏和“文革”冲击等历史事件,反映了编剧、导演强大的功力与忠诚于艺术、历史的决心。

而且,电影能够深入藏民内心,把历史进程对它们的冲击和因此产生的纠葛最大限度反映出来,把丹增和普布之间的主仆关系、兄弟情义和“敌人”关系都展现出来,同时也描写了央金和丹增之间纠结的感情关系,这些都说明了导演和编剧对于人性、人情的把握方面达到了一个细致入微的地步。

当然,这部电影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作品的类型定位比较模糊:既有纠结动人深沉厚重的文艺片的命运感特征,也有激烈冲突曲折情节的商业片气息,而其中还有解放军进藏、带领翻身农奴做主人的主旋律电影特色。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部电影缺少一个清晰的类型定位。其次,电影中的一些情节经不起推敲,一段强暴戏,一段追杀戏,一段逃亡戏,每一段都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情节,都应该浓墨重彩大写特写,至少交代清楚前因后果,然而却只用了寥寥几笔就给带过。尤其在追杀戏与逃亡戏这两段,是反应丹增遭遇巨变产生巨大心理落差进而引起内心无穷变化和争斗的绝好机会,可惜的是却被淡化。整部电影也正是从逃亡戏开始,显得有些凌乱。再者,电影试图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去反映农奴,解放,逃亡,“文革”及新时期等诸多变化,看起来似乎有些过载。此外,在角色表演上,主角普布的表现力稍弱,前半段还是有一些出彩的内心戏,但在电影的后半段就有些不明所以了,反而是男配角普布的表现更加抢眼一些。

瑕不掩瑜,这部电影为观众带来了一股充满高原气息的民族风,称得上是近30年来国内有关西藏题材的最好的故事片。

西藏山南地区 篇4

泽当镇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中南部乃东县中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 是西藏山南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面积约140 km2。泽当镇现有人口约5.2万人, 《泽当镇城市总规》预测到2020年规划期末, 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万人以内, 城市居住人口约10万人。

随着泽当镇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山南地区明确将泽当镇污水处理厂列为建设项目, 根据《泽当镇城市总规》及GB 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并结合当地工农业现状和居民生活习惯, 污水厂建设采取分期建设方式, 近期日污水处理量为25 000 m3, 远期日污水处理量为40 000 m3。

2 技术要求

2.1 污水原水水质

参照国内同类城市污水水质及藏民生活习惯, 结合泽当镇现状排污口水质监测资料, 预测泽当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 如表1所示。

mg/L

2.2 处理后排水水质

按照《西藏自治区泽当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年~2020年) 污水厂处理后的污水将直接排入雅鲁藏布江, 根据当地环保部门意见, 污水厂的出水应达到国家杂用水标准, 主要控制指标BOD应小于10 mg/L, COD应小于50 mg/L。所以本次污水厂设计出水水质按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排放标准的A标准执行, 预测如表2所示。

mg/L

2.3 低温污水处理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与存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对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及生物种群分布和种群数量起着决定作用。由于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大多数是适温微生物, 低于10℃绝大部分微生物便不能生长, 不能代谢外源物质, 对活性污泥的絮状结构和沉淀性能、曝气池中充氧效率等都有影响。

2.4 低压缺氧

泽当镇位于青藏高原, 年平均气压、含氧量、大气密度分别相当于海平面的50%, 60%和66%。由于空气中氧含量较低, 同样的曝气量, 其污水中供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左右, 供氧量不足也会影响好氧生物的新陈代谢, 加大曝气量又会增加能耗。

2.5 操作维护管理

山南泽当镇目前由于无污水处理厂运行, 缺乏对污水厂的管理经验, 且技术力量薄弱, 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故应选择技术成熟、稳定, 运行和维护简单、方便的工艺。

3 典型工艺简介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新兴工艺虽然层出不穷, 但适用于城市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艺主要有三类:1) A2/O系列;2) SBR系列;3) 氧化沟系列, 现列举如下。

3.1 A2/O系列

A2/O法是20世纪70年代在厌氧—缺氧工艺上开发出来的同步除磷脱氮工艺, 因此具有生物除磷和脱氮的能力, 流程图见图1。

A2/O工艺有以下特点:

1) 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 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

2) 在同时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工艺中, 该工艺流程最为简单, 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他工艺。

3) 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下, 丝状菌不会大量繁殖, SVI一般少于100, 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4) 污泥中磷含量高, 一般为2.5%以上。

5) 厌氧—缺氧池只需轻搅拌, 使之混合, 而以不增加溶解氧为度。

6) 沉淀池要防止发生厌氧、缺氧状态, 以避免聚磷菌释放磷而降低出水水质, 以及反硝化产生N2而干扰沉淀。

综上所述, A2/O工艺在去除污水中有机碳污染 (BOD污染) 的同时, 还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氮和磷污染, 并为污水回用和资源化开辟了途径, 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普通活性污泥法二级处理后再进行三级物化处理相比, 不仅投资和运行成本低, 而且无大量难以处理的化学污泥。

3.2 SBR系列

SBR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集进水、反应、沉淀、出水于一池而不需要初沉、二沉池及污泥回流。但传统的SBR工艺用于生物的同时脱氮、除磷时, 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上述问题, 派生出一系列SBR的改进型, 其中以CASS工艺运用较多, 流程简图见图2。

CASS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 根据生物选择原理, 利用与主反应区分建或合建、位于系统前端的生物选择器对磷的释放、反硝化作用及对进水中有机底物的快速吸附及吸收作用, 增强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2) 可变容积的运行提高了系统对水量水质变化的适应性和操作的灵活性;3) 根据生物反应动力学原理, 采用多池串联运行, 使废水在反应器的流动呈现出整体推流而在不同区域内为完全混合的复杂流态, 不仅保证了稳定的处理效果, 而且提高了容积利用率;4) 通过对生物速率的控制, 使反应器以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厌氧的序批方式运行, 使其具有优良的脱氮除磷效果, 降低了运转费用。

3.3 氧化沟系列

氧化沟工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形式, 因其构造简单, 工作稳定可靠, 易于维护管理, 很快得到广泛应用。到目前为止, 氧化沟已发展成为多种形式, 其中Orbal (奥贝尔) 氧化沟由于其管理方便, 适应性强, 处理效果稳定, 比较适用于中、小型规模的污水处理厂。

Orbal (奥贝尔) 氧化沟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 与常规污水处理工艺比较, 处理流程短, 处理设备相对较少, 运行稳定, 操作管理方便;2) 水力停留时间及泥龄较长, 具有较高的除碳、脱氮功能;3) 剩余污泥量少且稳定, 可直接浓缩、脱水后处置;4) 奥贝尔氧化沟的椭圆形状, 具有较好的水力特性, 有利于节省水流推动能耗。

4 比较和选择

一个工艺方案的确定, 除了能满足处理的基本要求外, 更重要的是能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如经济文化水平、水质水量变化等, 这才能使污水处理厂不仅建得起, 而且养得起, 更重要的是运行得好。在上述三个系列工艺中, 从处理效果看, 均可满足处理要求, 但每种工艺均有其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专家的论证与实际工程的运行情况, 氧化沟系列工艺稳定、成熟, 近年来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适合中小型污水厂, 但是在高原地区冬季气温很低, 氧化沟工艺多数采用表面曝气, 由于热交换容易造成水温过低, 使污染物去除率下降, 所以不宜采用;A2/O工艺与CASS工艺在工程投资、处理效果、水质水量变化、技术应用的成熟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别。但由于CASS工艺要在一个池内完成脱氮、除磷生物处理和沉淀出水, 运行管理更多的依赖设备和控制系统, 要求的管理水平较高。而泽当镇目前由于无污水处理厂运行, 缺乏对污水厂的管理经验, 故A2/O工艺在操作维护管理上具有明显优势。

因此, 本项目工艺比选推荐山南泽当镇污水处理厂采用A2/O工艺, 通过最佳工艺参数的选取、节能技术与设备的优先采用,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费用, 实现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的整体优化。

摘要:介绍了泽当镇污水处理厂的工程概况, 通过对A2/O系列、SBR系列和氧化沟系列的比较, 确定适用于高原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工艺, 以实现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的整体优化。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工艺比选,A2/O工艺,CASS工艺

参考文献

[1]张子杰.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GB 50013-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S].

[3]张统.SBR及其变法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4]张弘.CASS工艺在低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8) :48-49.

[5]魏永, 闪红光.循环式活性污泥法 (CASS) 的研究进展[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4 (4) :136-137.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两极地区的范围,纬度位置特点并能在地图上指出

2、读两极地区图,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能分析其成因

3、了解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丰富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知道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分别是南极洲、北冰洋

4、通过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南极的气候特征和成因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具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地球仪 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对照地球仪提问: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海陆分布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名称各是什么?

一、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1、学生看书思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各包括哪些范围?

2、教师对照地球仪指出起范围

3、两极地区的位置讲述按如下思路进行: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北冰洋周围被哪些大洲所包围?北冰洋跨经度多少度?

(2)南极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南极洲被哪三大洋环绕?(按自西向东的顺序)南极洲跨多少经度?

(3)设问:如果一架飞机从南美洲南端出发,飞往澳大利亚西海岸,你认为沿什么路线飞行最近?(越过南极上空的路线最近,由此得出:未来的南极洲有可能成为南半球空中交通的中间基地,是南美洲、非洲和大洋州的空中交通捷径)

(4)一个建筑师想设计一个房子,不论哪个窗户都向北开,他应把房子建在哪里?

二、两极地区的气候

1、设问:从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来分析,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点?

过渡:两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是否相同呢?为什么?(南极地区海拔高,且是陆地)那么,南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呢?

2、学生阅读 P60 活动中的材料,根据材料概括南极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干燥

3、学生讨论:南极地区酷寒的原因是什么?南极洲降水少,为什么会形成巨厚的冰层?

过渡:虽然两极地区是一片无人的白色荒漠,但是却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两极地区丰富的资源

1、学生阅读 P61-62 阅读材料,思考:两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教师结合材料讲述)

2、学生回答 P63 活动 1、2、3

3、结合教材和有关资料,了解北极地区的居民

过渡:由于两极地区有着未经人类雕刻的原始环境,为科学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因此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

四、极地科学考察

1、学自读 P64 材料,思考:南极探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西藏山南地区 篇6

市场部的同事这几天不在北京,去拉萨和西藏卫视谈续约的事情了。”指着办公室里的空位,西藏特色化栏目组主编张秀芳说。

约在一年前,北京快乐京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健农电视制作中心承制了西藏卫视的一档系列栏目《西藏诱惑》。该栏目由《西藏往事》《藏地密码》《经典西藏》《西藏漫游》《藏地飞鸿》五个子节目构成,从周一到周五,每晚8点播出。据CSM媒介研究最新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开播《西藏诱惑》以来,西藏卫视的收视率明显增长,在全国31个省级卫视中跻身第25位,领先于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卫视,成为西部卫视的领头羊。其中,由“电视湘军”快乐京林承制的《西藏往事》《藏地飞鸿》《藏地密码》三档节目使西藏卫视收视率较以往涨幅达到75%以上。

作为《西藏往事》和《藏地密码》两档节目的主编,张秀芳知道,续约的事情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而出于对《西藏往事》收视率的看好,接下来,西藏卫视正计划把这档栏目更名为《雪域情》,时间由半个小时增加为45分钟,同时调整到周六黄金档播出,目前张秀芳已开始着手准备。

制播分离,全国招标

2009年1月,西藏卫视在全国有限电视网络实现了无偿落地。已经在西藏从事电视工作20多年的西藏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西藏诱惑》栏目负责人张健表示,这不仅推动了西藏电视节目在全国电视平台上参与竞争,也必然对节目的质量、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寻找优秀的制作团队,实现制播分离,是当时西藏卫视的提出的一个大胆设想。

“后来我们知道,这个口子一直没开。”张秀芳说。直到2010年1月,西藏卫视才在全国相关媒体上发布公告,就其所设定的系列电视栏目进行全国招标。据悉,此前西藏卫视已经对栏目主题做了大量论证工作,光策划稿就修改了30多次。“当时我们带着方案,在北京邀请高校教授、业界专家、西藏在京人士进行咨询论证,并最终通过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审核。”张健表示,论证的结论比较一致,即用西藏特有的元素,以特色鲜明的栏目方式,全方位展示西藏博大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历史风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这种电视栏目制作的公开招标方式,是西藏卫视第一次尝试引进外部力量、实行制播分离。据了解,招标公告发布后,应标公司有十三四家,最终西藏卫视确定由两家公司进行承制,按照与制作团队协商的结果,每期节目综合成本5万余元,全年制作成本在1300万元以上。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看来,《西藏诱惑》的出现具有突破性意义,它不同于以往西藏卫视的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全新尝试,展现了西藏卫视在新一轮改革中焕发出的新面貌。

合作模式

张秀芳介绍,根据西藏卫视定下的栏目主题,快乐京林原本报了3个节目方案,其中“文化访谈”和“历史人文”节目很快获得通过,但“藏地养生”的方案由于藏医藏药的内容对外传播基础相对较弱,因而改为了真人秀《藏地飞鸿》。文化类节目和真人秀也是快乐京林团队较为擅长的,该公司此前为湖南卫视操作过《零点锋云》《变形记》等节目“各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特色往上报方案。”张秀芳说。

最终,《西藏诱惑》的5个子栏目,分别定位为名人名家对西藏工作、生活和情感往事进行回顾的《西藏往事》;对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未知悬疑事件探秘的《藏地密码》;对自然、历史、民俗和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进行情节化、故事化叙述的《经典西藏》;呈现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的《西藏漫游》;展示文化名人和内地人士对西藏文化深度体验的《藏地飞鸿》。这几档节目形式涵盖访谈类、探索类、人文地理类、旅游类和外拍真人秀。

节目交付社会力量进行制作,但节目的策划权、审定权、编辑权、审查权、编排权和播放权都在西藏卫视的把关之下。其流程是先由节目主编写出选题意见报给卫视主任,筛选后上报至台长,最终由台长审定选题走向和内容范围;待到拍摄剪辑好成片,由远程网络发至西藏卫视进行审查。“力度很大,也特别重视。”张秀芳说,通常是卫视的总编与台长共同审片,而他们的第一期节目,西藏广电局的局长也参与了审片。

为了工作便利和拍摄到更多影像素材,“快乐京林”和“健农”两家制作公司在拉萨都设立了记者站,办公地址位于西藏电视台对面的二层小楼里,三个房间挨着,审片也在一块儿。“我们的记者站主任是以前新疆电视台的记者,他比较靠谱,既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懂西藏,也愿意长期驻扎在那里。”张秀芳说。而除了为北京团队的拍摄内容服务之外,记者站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在卫视审片的时候陪审,“有什么情况及时汇报。”

不负众望,栏目推出后收到了明显效果。较之于西藏卫视之前的收视,《西藏诱惑》开播后,卫视收视率从0.025%提升至0.031%,平均提升幅度达到25%。

制作者的发挥空间

虽然审查严格,但张秀芳认为,西藏卫视仍然给了制作公司极大的自主权。不走商业化路线,不干涉具体业务,也不过分追求收视率,这给了节目操作者在节目形态选择上很大的发挥空间。

“大概很多人在拿到‘往事’的主题时,都会选择讲故事。”张秀芳却希望在这档节目中通过历史人物的访谈,实现自己的文化情结。“根据我自己的爱好,首先我要录的第一类嘉宾就是‘抢救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第二类是名人,各行各业的精英,第三类就是有传奇故事的普通人,反映另一种生活态度。”在节目中,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著名摄影家陈宗烈,中国西藏网主编张小平等多位名人嘉宾都曾受邀讲述了他们难忘的西藏往事。

在画面表现上,张秀芳也走了一个讨巧的路子。在她看来,拍往事——既非发生在当下,又要服务于访谈,比如孙海英那集,“真是到部队去实地拍摄一圈,也不好看,若要把嘉宾拉到现场去,成本又太高。”张秀芳说,她曾在北京台做过社会调查记者,“所以在这个节目里,我们选择了感情路线,用的是心理线索。”比如一个老者叠一个17岁的照片,一片云,一个转经筒,表达追忆往事,传达的是一种感觉,走的全是再现的镜头。

马景是《藏地飞鸿》节目的主编,真人秀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最初是想从反映人文的东西入手。”马景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真人秀形式,大的故事是具有公益性的,名人嘉宾帮助委托者去西藏寻找交付人,完成一个信息的传递;而小的故事则是从嘉宾到西藏的那一刻开始。马景认为,“现代的都市人跟西藏相对传统生活状态下的人相遇,肯定会发生碰撞,产生一些故事出来,有时侯我们能设计,比如在行程上安排好到哪儿体验农耕,但有时是突发状况,因为大家都在陌生的环境里,一定会有现场的东西可以抓。”

操作难度

在策划《西藏诱惑》系列节目之时,张健就预料到,对于制作者来说栏目的整体拍摄必定是难度大,问题多。首先,拍摄的季节问题是节目组面临的一个难点。马景表示,西藏能进行拍摄的最好时间是在5月底到8月初,两个多月,但要至少做出可备半年播放的节目,时间非常紧张。为了集中行程,他要求编导在北京就做好前期选题筹备工作,包括资源沟通和故事脚本,一旦准备好8期节目,就送走一批编导去西藏,车轮式的赶进度。“回来后,这批编导剪片子,下批编导再去拍,我要求一个编导最少拍4期。”有时,节目组在西藏当地的赶路时间甚至会超过拍摄时间。马景记得,有次他跟拍攝组去阿里的小学寻找委托人资助的两个学生,从拉萨出发开车开了3天,路过无人区,见到了藏羚羊、藏野驴、秃鹫,在阿里,小学校长告诉他,这是县里通公路以来第一辆进来的中巴车。

不过,气候的影响、地域的广阔只是制作者们面临的困难里最细小的一个环节,大家遇到的普遍问题是“人”的资源的缺乏。一方面是参与节目的嘉宾,不管是有着西藏往事的记忆,还是在当下有亲人友人在那里,必须和西藏有密切联系,这让节目组犯了难。“资源肯定会越来越少。”马景说。最后,他想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藏地飞鸿》的节目路径调转过来,由内地城市进入西藏传递信息,变为从西藏进入内地城市寻找信息。

《西藏往事》改为《雪域情》后,张秀芳表示,她将加大对普通人的访谈。另外,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要对西藏熟悉,同时要能与嘉宾产生思想的火花。”目前,《西藏往事》的主持人是作家祝勇。之前,张秀芳与祝勇约在三联书店见面,聊了不到半个小时,立马就定了下来。祝勇不仅写了《西藏:远方的上方》一书,娶的媳妇也是地道藏民,虽然他当初并不懂主持,但恰好张秀芳想做的就是一档“不像电视节目”的节目。因此,她对祝勇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插嘴也没关系,显示自己的博学也没关系。”张秀芳认为嘉宾会愿意跟一个有历练的人碰撞观点,“至于后期怎么剪,那就是我的问题。”

西藏山南地区 篇7

1 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及深刻内涵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的一项政策,强调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我国扶贫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来的大发展,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展开,原有的扶贫措施已经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纵观全局,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催化剂,是老少边穷人民发展史上的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新的里程碑。

2 西藏农村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2.1 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扶贫措施与号召,大力投入到西藏扶贫开发工作中去,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78~1990年,西藏贫困人口由62万减少到48万人,贫困面由31%下降到26%,农村贫困户的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时的全国贫困线100元;到2000年年底,按照年人均收入625元的贫困线计算,西藏的贫困发生率已降到约4%;由此可以看出,西藏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同全国相比,经历了“平-高-平”的变化,展示出了西藏农村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

2.2 农村贫困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西藏经过60年的经济发展,西藏贫困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时间变化上来看,西藏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2010年的4 138.7元,平均每年增长约10.4%。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西藏重点扶持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例如,2001年、2005年达到1 357元、1 859元,分别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80元、136元。

2.3 扶贫标准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央对西藏的扶贫标准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的农村贫困标准为1 196元,2011年提高到了1 500元,然而在2005年,西藏的重点扶持标准都已提高到1 700元以上,其中现金收入占到50%左右。从“十五”以来,西藏的重点扶持线、贫困线一般高于全国标准20%以上,重点扶持线一般高出全国40%左右,体现了中央对西藏民生的特别关怀与支持。

2.4 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截至目前已经实现了80%的村通公路,乡乡通光缆、通传真、3G网络基本上已经实现县县覆盖,74万的农牧民用上了电,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0.3%、91.4%,乡镇通邮率达到85.7%;县、乡、村医疗机构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也有了保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实现了县级覆盖。1

3西藏山南特色资源概述

3.1 山南特色旅游资源

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羊卓雍错,闻名中外,吸引了大量游客。在雅礱文化节举行的同时,推出了一项环羊湖自行车体验游等体育竞技活动。通过这项旅游活动,广大游客可以感受到山南之秀美、人文之独特。雍布拉康以其神圣庄严的美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参观;被考古专家新发现的邦噶遗址被认定为新时期时代史前文化遗址;素有着世外桃源美誉的错那县,吸引着广大游客的眼球。总之,山南的特色旅游资源林林总总、种类繁多。

3.2 山南特产种类齐全、丰富多样

独具西藏特色的山南加查核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遍植田间地头,产量很高,味道独特;昌果红土豆,果大、肉多、皮薄、产量高、味道鲜美、备受消费者追捧;扎囊氆氇,藏族人民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使用,山南地区目前有4 000多人从事氆氇编织和销售工作。他们生产的氆氇有20多个品种,此外还有隆子黑青稞、乃东泽帖尔、藏毯、西藏雪莲花等等。山南成为西藏藏源文化特色旅游和藏药材种植基地。

3.3 山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节

2016年8月15日~21日,以“藏源、藏缘分-腾飞山南”为主题的2016中国西藏雅礱文化节在雅礱大地盛大上演,通过山南市文艺演出、民族传统竞技比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科学发展、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民族团结的西藏山南,赢得了满堂彩。与此同时,山南还有错那仓英嘉措情歌旅游文化节、扎囊氆氇文化节、加查达布核桃节等精彩纷呈的文化节日,他们在诉说西藏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将会给山南人民和广大游客带来别样的感受。

4 着力推进精准扶贫

4.1 打造旅游特色、树立群众致富新观念

山南地区精准扶贫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当地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旅游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让一个贫困村、贫困户掉队,鼓励当地居民大胆创新,树立群众致富理念。凭借山南旅游热潮,打造旅游业附属产品,比如精美手工艺品、民族工艺服装、当地特色小吃、特色农家乐等等。

4.2 以山南民间文化节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摆脱贫困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气势恢宏的文化艺术节的演出,从历史、文化、经济建设、政治文明等多个角度展示了全面多元发展的山南,进一步提高了西藏山南的知名度。据统计,截至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已有20个项目达成协议,总投资近1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900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750元,增长13%。

4.3 特色产业优势精准扶贫

西藏山南党委、政府应组建农副产品经济合作社,形成“支部+协会+农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产业脱贫模式,有助于了解当地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及生活情况,鼓励农户大胆创新,提高当地农牧民收入、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如山南把发展禽类养殖做为特色农牧业来发展,走绿色科学禽类养殖道路;举办扶贫开发蔬菜培训项目,教当地居民科学地蔬菜栽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等,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种植水平,增加创收;依据当地特色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边贸业、边境旅游、温泉休闲疗养、绿色食品加工业等等。

摘要:这篇论文先剖析了西藏的贫困背景,指出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回望了西藏扶贫的历史成就,总结成功经验为其所用,进而从西藏山南特色优势资源出发,简要提出了着力推进西藏山南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山南,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李宏.关于西藏和四省藏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的思考[J].西藏日报,2015.

[2]狄方耀,毛阳海,陈爱东.西藏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3]王朝晟.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J].西藏日报,2015.

西藏山南地区 篇8

1、成矿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西藏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成矿带内, 大地构造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次级构造单元内。冈底斯带为燕山期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形成的一个岛弧岩浆岩带。区内广泛分布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桑日群比马组的火山-沉积岩系。区内岩浆活动频繁, 主要为燕山期-喜山期的中酸性岩浆岩。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白垩系下统比马组 (K1b) 、白垩系下统旦师庭组 (K1d) 、晚白垩世 (K2δO) 及古新世 (E1rB) 等。

受区域构造影响, 区内主体构造线方向呈近东西向展布, 并多次被后期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切穿错动。区内出露的火山-沉积岩系主要由安山岩、英安岩、安山质火山沉积岩、火山角砾岩和层纹状灰岩、灰质角砾岩及少量砂质板岩构成。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中粗粒少斑黑云角闪石英二长花岗岩、中粗粒巨斑状黑云母角闪二长花岗岩、角闪石花岗闪长岩等。桑日群的砂质岩经过热变质作用, 出现角岩化重结晶化等蚀变现象, 接触交代作用主要是灰岩变成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大理岩, 矽卡岩基本属于钙质矽卡岩类型。岩层常见硅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青磐岩化等, 岩石蚀变强烈, 空间上呈面型蚀变分带特征, 其中石英绢云母化带分布于斑岩体内, 带内矿化明显, 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铜矿化产于围岩与岩体接触之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和变质砂岩中。该矿床属于典型的矽卡岩型热液矿床。

2、地球物理特征

通过对矿区内部分岩矿标本在室内用强迫电流法进行电性参数测定, 具体内容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岩矿间电阻率差异并不明显, 且由于矿物成分含量的不均匀, 致使同一岩矿类型的电阻率变化很大, 因此很难通过对岩矿间电阻率差异的分析来区分岩矿间的异常变化。但岩矿间幅频率的变化特征比较明显, 特别是铜矿体 (含铜矽卡岩) 的幅频率与周围岩石的差异非常明显, 其幅频率强度较大, 通过对岩矿间幅频率异常的分析, 可以达到寻找隐伏铜多金属矿体, 圈定矿体范围的目的。因此, 在本区采用激发极化法是具有地球物理前提的。

上述岩矿石的ρs、Fs电性参数值及物性特征, 不仅为激电法对该铜矿的勘查提供了物理基础, 而且也为分析判断测区内激电异常性质提供了依据。

3、异常特征及解释推断

正是基于本区有着开展双频激电法的地球物理前提, 我们选择在铜矿区投入使用SQ-3C双频激电仪一套, 采用激电中梯进行网度为100m×20m的扫面测量, 以发现和圈定铜矿 (化) 体的激电异常;在发现激电异常的主体部位布置综合测深剖面, 综合测深剖面上采用激电测深法, 以获取激电异常性质和其空间特征等信息。

图2为本矿区双频激电视幅频率Fs和视电阻率ρs平面等值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整个测区共发现三个大的异常区。异常Ⅲ是未知的异常, 而且向西有延伸的趋势, 其异常范围比较宽, 很有可能是异常Ⅰ、Ⅱ在西面的延伸处, 汇合成一个更大的异常区, 很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异常Ⅰ、Ⅱ是在一个正在开采的矽卡岩铜矿区附近, 对照本矿区的地质图, 可以发现以上异常与本区的地质情况大致上是相符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本方法在该区开展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从图2我们可以发现, 测区矿床较理想的异常组合为低视电阻率ρs高视幅频率Fs异常组合, 是在异常带内的一个非常清晰的异常组合带, 值得在后续的找矿工作中可以重视。

Ⅰ号异常带, 位于测区的中部, 异常大体东西走向, 异常规模较小, 异常强度较高, 异常往西延伸, 周围异常呈封闭状态, 异常组合为低电阻率高幅频率。Ⅱ号异常带, 该异常大体呈等轴状分布, 异常组合仍为低电阻率高幅频率, 是矿区最理想的矿化异常区域。从图3的拟断面可看出视幅频率Fs整体异常深度不深, 大致都在100m范围内, 引起异常的强度不连续, 但具有一定的规模, 视电阻率ρs表现为浅部低阻异常, 深部高阻异常, 使整个异常区呈现出Ⅰ号异常带和Ⅱ号异常带的不连续性。

4、讨论

结合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及目前的开采区域分析, 可推测Ⅰ、Ⅱ异常带应是以含铜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引起的异常, 且异常在平面上呈均匀和富集性, 推测可能是矿 (化) 体受复式花岗岩两期岩性间的断裂构造控制所影响。野外地质工作观察发现, 在该区矽卡岩及矽卡岩化大理岩中时常可见到星点状、浸染状的孔雀石化和黄铜矿化, 但未发现有钼矿化, 可能是辉钼矿的成矿温度较高还处于隐伏状态, 因此可以推测Ⅰ、Ⅱ异常带应是由含铜、钼、金等多金属硫化物引成的激电异常区。

Ⅲ号异常带, 该异常带位于测区西北部, 异常规模范围较大, 该区为砂岩和基岩的接触带, 可见较大面积的砂岩角闪岩褐铁矿化露头, 该异常的表现形式为盖层状异常体, 其局部地区可能受断裂构造 (构造可能为容矿构造) 影响而出现视幅频率F s高值, 这可能是盖层矿化蚀变体或矿体引起, 这种视幅频率F s高值, 视电阻率ρs低值组合异常, 往深部高阻区岩性则转变为正常的角闪二长花岗岩, 结合该区地质情况分析 (地表可见星点状的黄铁矿化) 推测该Ⅲ号异常可能是多金属硫化物引起的异常。

通过综合分析, Ⅲ号异常带的矿体可能是在花岗岩冷凝过程中分异而形成, 因花岗岩在冷凝过程中亲硫元素 (M 0、C u、P b、Z n、A u等) 不能加入硅酸岩的晶格中, 会随着含硫高的岩浆期后热液往岩浆顶部相对低压区运移 (如岩浆岩的相对隆起、构造薄弱部位) , 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 这种含硫高的岩浆期后热液硫与上述亲硫元素结合积淀富集为硫化物矿床;当这种富含亲硫元素的含硫热液富集定位在断裂中时则最终表现为脉状矿体, 当这种含矿热液遇到岩浆顶部的阻拦层时就会在阻拦层的附近最终形成盖层状矿体, 其成矿的矿石结构一般表现为星点状及浸染状。同时化探异常在该区域同样表现有钼、铜、铋、金化探组合异常, 这些都属于高温元素组合异常, 可以产出于盖层的下部, 从现目前的黄铜矿产出特征来看, 由于岩浆顶部的阻拦层阻拦而最终形成盖层状矿体, 显示出在Ⅲ号物探异常区内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区域和找矿靶区。

5、结论

1) 本次探测工作圈定了矿区Ⅰ、Ⅱ、Ⅲ三个幅频率异常区, 并对其场源性质和极化体特征进行了推断。其中Ⅰ、Ⅱ异常规模较小, 高极化体呈不连续分布, 结合工区施工可确定为含铜矿化带导致异常。极化体宽30~50m, 埋深约100~150m。

Ⅲ异常规模最大, 异常强度较高, 为本铜矿区的未知异常。异常处于成矿有利地段, 推断其为多金属硫化矿床引起的异常, 具有较大的找矿意义。结合地质成果及地形初步推断, 异常为一埋深数十米向西南陡倾的极化板状体引起, Ⅲ异常向南西方向均未封闭, 有扩大异常规模潜力和进一步勘查工作的价值。

2) 利用幅频率和电阻率等值线图以及对称四极测深拟断面图, 可以有效快速地圈定高极化体的分布范围, 初步查明极化体的产状、埋深和大致规模, 其找矿效果良好。

3) 物探工作在本区内获取了三个视幅频率异常区, 区内的岩矿电性参数和岩矿间幅频率的变化特征与矿区出现的岩石都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 因此说明此次投入的物探方法在解决区内的地质问题是有效的。物探工作成果可作为指导找矿和开展下步勘查工作的决策依据。

摘要:本铜矿区是西藏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成矿带内典型的矽卡岩型热液矿床, 矿体和围岩存在电性差异, 通过对矿区进行双频激电中梯扫面和激电测深工作, 快速地圈定了工区3个激电异常, 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为矿区进一步找矿和圈定靶区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双频激电法,视幅频率,视电阻率,铜矿勘查

参考文献

[1]何继善.双频道激电法研究[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何继善.双频激电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博良魁电法勘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4]柳建新双频激电法及其在示范区的应用[J].中国地质.2001 (3) .

[5]李光明, 潘桂棠, 王高明等.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与展望[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1 (1) :22~27.

[6]李光明, 杨家瑞, 丁俊.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矿产资源评价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3, 22 (9) :699~703.

[7]郑有业, 王保生, 樊子珲, 张华平.西藏冈底斯东段构造演化与铜多金属成矿潜力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2, 21 (2) :55~60.

[8]黄志英, 李光明.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与找矿潜力[J].地质与勘探.2004, 40 (1) :1~6.

西藏山南地区 篇9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传播机制实质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1]我国民族地区双语传播的发展, 首先离不开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法律、政策基础。这里包括《宪法》中关于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规定。我国最早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文件是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 (扩大) 全会上的报告。此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语文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及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其次, 民族地区双语传播离不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建设。我国少数民族语文第一个标准是1965年发布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除上述内容之外, 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双语传播也必须有技术方面的支持。建设稳定的操作平台是实现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的一大基础工程, 建设这一平台为新闻媒体双语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朝鲜文和藏文软件操作系统经过不断的研发, 已符合新闻媒体的发展需要。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西藏地区媒体等有关少数民族媒体虽然都位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但是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的媒体有很多共同点的同时, 还有各自的特点。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并非都位于典型的民族地区, 这里典型的民族地区指的是行政区域划分规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东北地区只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算得上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 东北地区是典型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方, 而西藏地区相对东北地区, 单一少数民族即藏族的人口比例较高。

纵观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发展进程可知:朝鲜语媒体是发展到一定状态后进入我国的, 一开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朝鲜语报刊都是相对成形的。朝鲜半岛的移民到中国境内后第一次办报是在1909年。

从媒体双语传播形式上来看, 国内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媒体均经历了从“合璧”、“双壁”共存到“双壁”为主的时期。

1915年创办的中国第一份汉朝双语报纸《延边实报》是一份“双壁”报纸。《东北朝鲜人民报》《延边日报》都是“双壁”形式。现在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朝鲜语报纸《延边日报》也是“双壁”的形式。

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双语传播时, 我们也可以用上述思维考虑:1956年延边人民广播电台建中波广播发射台, 以发射朝鲜语广播节目信号为主。同年9月1日, 汉语地方节目重新开播, 朝、汉语节目用一部发射机、一个中波频率轮换播出。[2]这可以理解成朝鲜族广播的“合璧”形式。

西藏最早出现的双语报纸是《新闻简讯》。大部分内容为汉藏合璧。1956年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日报》同日创刊发行。现在的《西藏日报》属于汉藏双壁的形式, 而在创刊初期也曾考虑过创办成汉藏合璧的形式。

西藏广播从汉藏语混播到汉藏语分开独立播出, 经历了“合璧”到“双壁”的转变。而西藏电视台在1989年自办两个频道节目:一是面向全西藏的藏汉语混播的卫视节目, 一是面向拉萨地区的藏汉语混播卫视节目。一部分时段播出汉语节目;另一部分时段播出藏语节目, 这属于“合璧”。1999年10月1日, 西藏电视台正式开通藏语卫视频道, 实现了汉藏语分频道同步播出。[2]分频道使得西藏电视台转变到“双壁”形式。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 在西藏地区广播这一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对广播在西藏地区的发挥, 东北的朝鲜语广播没有发挥出这种优势, 这与东北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带有很大的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向国外传播、向中国境内区外的其他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播。少数民族地区媒体 (或少数民族语言媒体) 的双语传播应在少数民族的对外传播中充分发挥作用。

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与西藏地区媒体在都承担着一定的对外传播任务。政治、地理等多方面因素使得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较多的作用, 这也使得东北地区朝鲜族受到更多来自国外的“冲击”。地理位置、语言等因素使得东北地区媒体受韩国等各方面的“冲击”比较大。

西藏地区的媒体由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因素也应当承担一定的对外传播任务。在国际范围的西藏对外传播, 由于国际政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使得西藏地区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起步较晚。西藏地区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可以向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对外传播模式借鉴, 主动走出去, 与国外媒体合作。

现今的国情和政策等各方面基础上, 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使用双语传播甚至多语传播是个大趋势, 也是必须坚持的方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都会进入缓慢发展的稳定期, 如何在这一时期突破瓶颈, 得到持续的发展, 是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少数民族语言媒体新闻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尤其是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 如何将我国的少数民族信息良好地对外传播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相关新闻媒体存在着双语甚至多语传播的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媒体和西藏地区媒体的双语传播现象, 对其进行比较, 并尝试对西藏地区媒体的双语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双语传播,民族地区,新闻媒体

参考文献

[1]周炜.关于西藏自治区藏语文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藏学, 2009 (1) .

西藏山南地区 篇10

神奇西藏·拉萨珍品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不朽历史和文化艺术,至今闪耀着熠熠光辉。

受60多万拉萨各族人民的嘱托,带着高原藏汉儿女的热情,来自西藏的55家企业带着他们精心制作的产品,向首都人民展示西藏特别是拉萨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北京市和江苏省的无私援助下,经过几十年的团结奋斗,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等领域取得的可喜成果。

精彩开幕,引人关注

10月21日,以“神奇西藏·拉萨珍品”为主题的2011北京“西藏(拉萨)商品大集”在金源新燕莎MALL正式启动,拉萨市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多吉次珠、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卢彦、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巡视员李朝胜、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银成、拉萨市市委常委兼常务副市长陈文、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果果、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薇薇等嘉宾出席仪式。李薇薇在致辞中提到希望借助“西藏(拉萨)商品大集”这一平台,提高西藏特色商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西藏特色商品消费,拓展西藏名优产品在北京的销售渠道,进一步丰富首都市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特色珍品,引人入胜

本次大集共有九大类、上千个品种的商品参展,这些商品包括仅产自西藏高原的初级产品、原料采自拉萨但经过精心加工的特色商品、身怀绝技的藏族古稀老艺人亲手制作的工艺精品、知识丰富的高原摩登新一代倾心奉献的时尚新品、手工作坊打磨的怀旧小商品、现代化工厂生产的日用消费品等。

大集的主要特色商品有采自西藏那曲雪山上的优质冬虫夏草,有来自喜马拉雅山区的藏红花,有生长在林芝原始森林中的野生灵芝、松茸等林下产品,有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草地喝矿泉水吃虫草的牦牛肉,有以高原独特植物青稞为原料经过精心加工、有益人体降糖降脂的青稞保健食品,有畅销国内外的青稞啤酒,有采自海拔5000米以上冰川融化的优质矿泉水,有以野生核桃为原料、用现代加工技术精炼而成的益智健体的高原核桃油。

藏族人民手工编织的藏毯,是享誉世界的三大名毯之一,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用矿物颜料精心绘制的唐卡,是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精品,也是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值得收藏爱好者垂青的投资对象;用高山多年生植物作原料原始加工方式手工制作的藏香,香味独特,畅销国内外市场;藏式木雕技艺自古闻名,制作的木雕艺术品令人惊叹;用生长在拉萨著名古寺附近高山上的植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藏本草湿巾纸,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好伴侣;还有众多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也令众多消费者爱不释手。

特色浓郁,硕果累累

此次大集带来的商品民族特色浓郁,吸引了众多前来赶集的市民。虫草、奶制品、牦牛肉制品、青稞产品、白酒、藏茶等西藏特色产品深受首都市民青睐,销售业绩居前。西藏自治区特色产品营销有限公司的虫草系列产品还达成了30万元单笔销售额。大集期间现场销售额达1104.9万元,日均销售额超百万,位列“各地商品大集”活动的前三甲,突显了首都市民对西藏特色商品的喜爱和追捧。

西藏山南地区 篇11

这个十八军战士的第二代,从不提家乡,只爱讲西藏。

走过童年、青年,他乡早已是故乡,款款深情,渗透骨髓。

马背上的童年记忆

吴亚松1963年出生在咸阳,五岁进藏,童年就在高原乡下度过,跟牧区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他在牧区上小学,也要背着筐上山捡牛粪,“拿罐头筒的铁皮做小铲子,一定要做成钩型的,绑在木棍上,铲起来牛粪往后一扔就扔进筐里了。”现在回忆起来,吴亚松的动作还是很熟练。那时不仅要拾牛粪,还要打柴禾,学校给每个孩子都分配了一定量的任务。小小的孩子每天自己背着糌粑和凉水,穿着胶鞋爬山、干活,手和脚全都磨破了。每天晚上回到家,母亲都小心翼翼地给吴亚松的脚上药,把脚放在被子外面晾一夜,第二天早上还是要穿上胶鞋上山。

很苦。不过,在吴亚松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因此哭过。反倒是因为跟当地的孩子一起上学、一起玩耍,藏语就顺其自然地学会了,也为艰苦孤独的生活平添了一抹温暖。

毕竟,他又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因为他的父亲是右派。

吴亚松的父亲吴健礼,跟随十八军进藏,后给十八军独立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范明当秘书。1958年范明被打成右派时,吴健礼也被要求“交待”范明的错误,就能明哲保身,可是吴健礼坚持认为自己第一不知情,第二不能说假话,于是也先被下放到咸阳藏族民院教藏语,后来二次进藏,在昌都察雅县下乡培训人民公社会计。

吴亚松是在父亲第二次进藏的时候,被带上高原的。从记事起,他就看着父亲挨批斗,虽然父母从来不讲,他也从来不问,阴影隐隐约约地留在心里,但是父辈言行举止中的老西藏精神却深深地扎根在他心中……

1970年吴健礼再次进藏之后,被安排到昌都察雅县培训人民公社的会计。其实按照当时吴健礼的身份是不可能有这个机会的,但是西藏建设太缺乏人才了,而且在当时,西藏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又比内地小一点,人才被天然地摆在了第一位。从军区司令秘书的职位上到培训公社会计,吴健礼面对这样的不公从无怨言,“他一直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从不抱怨,而是十分感念当地人的淳朴和对他的热情。”在察雅,吴健礼一心一意地为公社培训会计,那时的交通和通讯极差,搞培训根本无法把人集中起来,吴健礼只能自己下到乡里,再把村里的会计叫到乡里来上课。吴亚松的母亲是医生,也经常下乡出诊,每逢两个人都要下乡,读小学的吴亚松就没人管了,只能跟着父亲下乡。当时家里只有一匹长毛瘦马,吴亚松骑着马,父亲拽着马尾巴跟着走,山路崎岖,只有羊肠小道,有时马都不敢走了,受惊乱撞,吴亚松骑在马上吓得直哭,父亲赶紧勒马安抚。安顿好半天,爷俩才能继续赶路,路上间或说说话,吴亚松早已记不得父亲都对他讲过什么,身边的四季风景也早已模糊,只有周遭的孤寂与内心的落寞深深印在心底。

在乡下,父亲上课时,他就坐在旁边,做父亲给布置的作业,有时也旁听讲课。他还记得父亲把打算盘的口诀翻译成藏语,教给大家,一丝不苟,也不嫌烦。

四年时间,吴健礼为察雅县培养了第一批人民公社会计。背着“右派”的罪名,吴健礼还被评为“劳动模范”,据说像他这样的右派劳模全国只有两个,内心的苦,即便他从来不讲,也可想而知。而今,当年他培训的基层会计大多成为当地的领导,不过,不论谁见到他仍旧会恭敬地鞠躬喊一声“吴老师”。

在西藏当记者

1985年底,吴亚松从部队转业回到拉萨。很多单位可以去,他偏偏选择了《西藏日报》,可能因为从小语文成绩就比较好,“自己也很喜欢文字工作”,吴亚松瞒着父亲跑到报社去“面试”,一切通过了才回家告诉父亲。那时,他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

回头去看,或许那时年轻的吴亚松心里还埋藏着一个“无冕之王”的荣誉之梦。1990年,他在中国新闻学院重庆分部(后合并回本部)完成了新闻专业成人教育,带着滚烫的新闻梦想再次回到报社。

然而,在西藏当记者,跟想的根本不一样。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老西藏精神,也是西藏记者们的必备法宝。比如说下乡采访时的衣食住行。吴亚松当记者时,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西藏的条件照比刚解放已是天翻地覆,但是还是很艰苦,路不好,车也很少,记者们从县里到乡里只能搭车,邮车、马车、板车,吴亚松他们都坐过,有时候还要等上好几天才能碰到一辆过路车。一路上,吃的喝的都要自己找,有的地方有招待所,有的地方没有,就要到老乡家里借宿,干打垒的房子、透风漏雨的帐篷,都是采访路上难得的驿站。而且那时西藏宣传意识还不像现在这么强,基层更差,记者们下去采访,不要说政府出面协调、接待,连最起码的应允都很难。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记者们自己搞定。看那时的照片,吴亚松跟牧民没什么两样。

“在西藏当记者,生存是第一位的,他们会特别热情地对你,但是不会有谁把你当成‘无冕之王’。”这是当时的大环境决定的,好在这些苦,吴亚松从小就吃过,这样的日子,他也并不陌生。不愿回首的苦难,在若干年后成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吴亚松的人生道路上散发着内敛而持久的光芒,也让他在一次次下乡采访的颠簸艰辛中逐渐咀嚼出父辈老西藏精神中的深刻与恒久。也正是这些曾经的历练,让吴亚松一门心思扎下去,到百姓的生活中去寻找他们的故事和精神。

1993年,西藏自治区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大规模开展,规定每个单位都要派工作组到乡里蹲点,为期四个月。吴亚松是报社社教工作组成员,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一位同志被分派到江孜县江热乡蹲点。报社交给吴亚松的报道任务是当地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而四个月的基层生活,吴亚松的收获却远远超出当初选题策划单上预期的“一二三四”。

走进百姓家,吴亚松看到家家都供奉着毛主席像,虽然经年烟熏,早已发黄,百姓们仍旧虔诚地膜拜,“他们都会把自己心里对党、对国家的这种感情很真诚地表达出来。”搞社会主义教育的时候,正赶上当地麦收,百姓们庆丰收的方式,就是自发地组织起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捧着主席像,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地绕着麦地一圈一圈转。他们就是这种最淳朴、最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热爱。吴亚松至今忘不了当时他看到那个捧着主席像、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和百姓们的虔诚与快乐。同时,他也了解了百姓们对生活的期盼、内心的苦闷与烦恼,“在西藏,我们认识他们,感受他们的创造和精神,感受他们的品格和智慧,感受他们对祖国大家庭的深情和对建设美好家乡、实现现代化的期盼、热情和贡献。”

在西藏日报社十多年,吴亚松先后做过时事组记者、经济编辑室副主任、科教文卫编辑室主任;他也曾参与“天翻地覆半世纪——沿解放军进军西藏路线采访活动”,在时任总编辑李而亮的带领下重走解放军进藏路,他的足迹与父辈当年的足迹重合,内心的激情与父辈当年的满腔热血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碰撞在一起,一切天翻地覆,唯有赤子之心依旧。

留高原是一种情感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藏二代”的词典中,这句话被践行得最全面、最深刻,涂满了辛酸。当年进军西藏的老革命、老援藏干部们,离退休后因为身体原因,大多回到内地干休所度晚年了。可是,他们的子女往往还在高原上,守空巢、想儿女,成为很多第一代援藏干部离退休后晚年生活的主旋律。

吴亚松家也是这样。父母离休后,在成都生活,他成家在拉萨。

1996年,吴健礼查出患有直肠癌。吴亚松再也坐不住了,又正逢国家搞西藏干部内调工作,他第一次主动申请调回内地,“就是想陪陪父母”。报告写了两次,领导就是不批,他坐在领导办公室里磨,时任总编辑李而亮手一挥,“你也别找别的领导了,就是我不让你走。”吴亚松想不通,嘟着胖脸一个劲儿地摇头说“不公平、不公平”。李而亮继续说,每个人都要有一个舞台,你的舞台就是西藏。

那一批,报社里符合内调条件的人很多,名单列了长长的一张,吴亚松的条件很靠前。妻子是“藏三代”,只要吴亚松这边能够内调,她也能跟着回内地。不过,最终两个人都没走成。吴亚松跟父亲讲了内调的事,父亲内心里当然盼望着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可是听到最后,还是说:“不调回来就在那里好好干吧,你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你的发展就在那里。”握着电话,吴亚松热泪滚滚,他还是觉得有点委屈,为自己,也为父亲。

至今,吴健礼老两口仍旧在成都生活,吴亚松和妹妹仍旧在拉萨。

“就是有时候想起来当年在这块土地上,他老人家受到那么多不公平,可是他一点都没有抱怨,到了晚年,还不能多陪陪他。”他总是想起来当年他从乡里准备启程上县城考高中,临走前父亲把他拉到一边,塞给他5块钱和几个馒头,帮他理理衣领,边说,可能有些事你也知道,但是你一定要相信爸爸没有错误……现在想起来,吴亚松这个年过不惑的大男人仍旧忍不住泪水,一把一把,怎么也抹不完。这里面,有一种情感,是父亲对党的信任,还有对西藏的深情。

吴亚松也总能想起来,1980年,背负了21年右派罪名的父亲终于平反,恢复级别、恢复党籍。那一天吴健礼激动不已。按照政策,22年的级别工资应该补给他,但是因为当时国家有困难,就出台了一个规定,党内平反人员工资不补,吴亚松那时很小,还问问父亲钱到了没有。父亲严肃地说,即便国家给补,我也全部要作为党费交给组织,恢复了我的党籍,比什么都重要。

再想起当年父亲背着右派的罪名干出一个劳动模范的荣誉,吴亚松也在工作中慢慢地理解了父亲,理解了当年总编辑李而亮和父亲不谋而合的一句话:“舞台在西藏。”一方面是情感,一方面是精神。或许正是父辈这样的付出,才能换来自己从前在乡下看到的百姓对党和国家的肺腑之情。

吴亚松再也没想过内调。

踏踏实实地扑在岗位上,学着父辈的样子干工作。而父亲吴健礼,退休前官至西藏自治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退休后兴趣转向了汉藏古代文化比较研究,笔耕不辍,出版了《汉藏古代文化研究》等书籍,并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对西藏的浓情付诸笔端,倾情而出。2001年,吴亚松调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先后任新闻处处长、宣传处处长,工作更忙、压力更大,他每年两个月的休假从来没有休满过。最短的一次11天就被召回来下乡调研慰问,那一次正赶上春节,吴亚松大年初一从成都返回拉萨,初二就顶风冒雪去了阿里,等到回来,正月十五都过完了。

守西藏是一种责任

2008年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发生时,吴亚松时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恶性事件发生后,宣传部压力倍增,发布消息、接待媒体,既要迅速又要准确。本来就高血压的吴亚松连续两天两夜没合眼,最后晕倒在办公室。

“父辈解放西藏,我们守西藏。”吴亚松说这是责任,义不容辞,这种感情,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很难理解。西藏是一个特殊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西藏宣传思想工作形成系统是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后逐步开始的,比内地晚了10多年。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其他省区相比,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环境复杂、任务更艰巨、标准更高,西藏宣传战线工作者的压力也就更大。“既非幻想中的香格里拉,也不是原始的蛮荒”,怎样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西藏,吴亚松们在努力着。

守西藏不易。一位来援藏的宣传干部,在这里工作了三个月之后,发自内心地感慨,没想到这里的宣传工作比内地压力还大,节奏还快!吴亚松和同事们都笑了。终于有人理解了他们。

“有时,我们就是靠着父辈的老西藏精神在支撑。”内心里也有纠结,但是没办法。这或许就是藏二代的独特之处,内心孤独,却也是有所寄托。跟很多人一样,吴亚松的孩子也在内地上学,成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从小就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学校里受到欺负也不太家人说。她知道父母在高原上,在蓝天下,为守护国家的边疆而努力工作,顾不上家,也顾不上她,但是每到受委屈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在电话里哭着诉苦。每到这时,吴亚松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愧疚、担忧……折磨着吴亚松。舍小家、顾大家,在这里不是一句口号。

这种精神,在吴亚松他们这些来西藏第二代身上传承着,也在各族干部和援藏干部中传承着。因为工作关系,吴亚松认识很多援藏干部,在他们身上,他也看到了一种精神。吴亚松认识一个纪检委的援藏干部,副厅级,两个人在很偶然的机会下见面,相识。有一年藏历年,这位援藏干部给吴亚松打电话,说自己没有回家,想让他陪着自己去到普通的老百姓家里去看看,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过年的状况。吴亚松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藏历年前一天,两人到了拉萨市郊区的娘热乡,村里已是一片过年的氛围。停车,敲门,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看到贵客,很是高兴。闲聊话家常,看藏胞过年,两人还在家里一个人吃了一碗鼓杜,喝了一碗茶。告辞出来,吴亚松才注意到这位援藏干部带了很多东西,有烟、有水果等等,而烟还是很贵的中华烟。看到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这位援藏干部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几百块钱,塞到老乡手里。“下乡之前,他是想更多地了解西藏的百姓,但是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真正的情感的支撑。”

当内地进藏干部、援藏干部,怀着一腔热情,抛家舍业上高原,不顾缺氧进西藏,就为了尽快改变这里的面貌,建设一个新西藏时,吴亚松他们这些在藏干部也尽力拉他们融入蓝天白云、融入藏族同胞朴实纯净的内心世界里。当年他们的父辈就是在同样的无依无靠中,被藏族同胞视为亲人,被接纳、被关怀,而今,这种融合更要一脉相承。

简析西藏地区藏族民间舞特点 篇12

1、藏族基本概述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现有人口459余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其中约200万人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条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

2、藏族民间舞的风格与特点

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舞蹈看,各藏区民间舞的总体风格是统一的,规律也是一致的。如“舞袖”成为藏族各类舞蹈中最常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形式和表现手段,借助“舞袖”来表达舞蹈者的内心感情,烘托舞蹈气氛。另外膝部有规律的屈伸和颤动,也是藏族各类舞蹈均有的典型性动作。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动作刻画上,表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藏族民间舞的基本特征包括:松胯、弓腰、屈背(向前倾),这一体态特征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调解,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造,因此从舞蹈的角度看,又具有独有的一种美感,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动感协调的美。藏族民间舞体态的另一个特征为“一边顺”,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动、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舞蹈动律,成为一种高原特有的姿态优美、妩媚动人的体态特征。藏族历史悠久,居住区域广阔,由于受古代唐、南昭、西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劳动生产,风俗习惯的差异,民间舞蹈形式和风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各具特点。

二、藏族舞蹈中的宗教思想

1,藏传佛教影响下形成的宗教意识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而且极其虔诚。这是漫长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使宗教观念深入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之中。过去、在科学文化极其落后、经济生活极端贫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既无法摆脱困苦,又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因此就以藏传佛教所宣扬的虚幻世界作为精神寄托。另外,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使宗教具有国家机器一样的威力;寺庙中的上层喇嘛具有和政府官员一样的地位,同时享有这种地位带来的特权,因为这样更便于宗教的传播。“[3]在这种情况下,藏传佛教深入人心,主宰着藏族人民精神世界,成为他们共同的宗教意识。

2. 宗教意识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藏族民间舞蹈大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歌词与舞蹈中常常反映出人们的宗教意识,如云南中甸“锅庄”的《玛雅察当》、《其林皆模》等的歌词都是如此。舞蹈的队形变化、行进的路线等,也体现出人们的宗教观念。舞蹈时舞者多围成圆圈,或男女分别站成半圆形,对唱问答,边歌边舞,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右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右旋,即罗文的走向由左向右旋。强调右旋看似简单,其实带有深奥的宗教哲理,佛教教义推崇右旋为上,塑造佛像时,佛的顶髻要塑成‘右旋螺发’;佛的手足和胸部上的‘吉祥喜旋’,也要右旋。”[4]舞蹈中的右旋,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对吉祥的追求等宗教心理。

三、西藏地区的藏族民间舞

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大类,自娱性舞蹈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

第一,堆谐的风格与特点:

堆谐是西藏西部地区的歌舞种类之一。从总体上看,堆谐艺术活泼、欢快、热烈,音乐风格独特、品类丰富,音调明快、高亢、优美。舞蹈动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快板歌曲中每小节第一拍的前半拍总是空着,把腿抬起来,后半拍才把脚落下踏地,这种后半拍踢踏的节奏改变了音乐节拍的强弱关系,造成堆谐节奏律动感强、变化丰富的特点。堆谐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舞蹈气氛热烈、动作灵活。舞蹈者必须踏点准确,既不拖,又不往前赶,以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统一。在伴奏中配上了扬琴、六弦琴(不可或缺)、笛子、京胡、串铃等乐器。

藏族民间堆谐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歌颂和赞美历史人物和伟大变革,有的反映和表现爱情生活,还有的歌颂反帝爱国主义精神,也有的歌颂宗教或者宗教圣人,这些内容都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

第二,锅庄的风格与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其中锅庄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锅庄”藏语叫“卓”(吉祥的歌舞),也叫“歌谐”(圆圈舞)。一般来说,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把这种圆圈舞叫“歌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则称之为“锅庄”。“锅庄”,是因最早围着火塘举行而得名。跳锅庄,人数不限,不要伴奏,也不要化装。地点在院子里、大门口、广场上甚至火塘边都可以。跳时分甲乙两队,大家排列成行,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跟着领舞,围成圆圈,且歌且舞,顿地为节,由左而右,分班唱和。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人们用歌舞来消除劳动的疲劳,来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男女青年则用歌舞来倾诉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身着肥大筒裤犹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做“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犹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姿态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骠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

第三,果谐的风格与特点: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台、载歌载舞、顿地为节、连臂踏歌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常见于农村的村头、广场和打麦场上。在节日里,人们往往从日落跳到夜晚,从深夜唱到天明。因为“果谐”流行在广大农村,所以有人称“果谐”是西藏的农村歌舞。

果谐的跳法是四二节奏变化,重拍起步,三步一变,顿地为节,跳时膝盖到脚掌硬直落地,结实稳扎,节奏鲜明,劳动气息很强,以抒发集体的热烈情绪为其基本特征。它的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可以这样描述:节日里,场地里摆着一缸青稞酒,人们围着酒缸拉圈起舞,男女各站一边,分班歌唱,从左到右沿圈踏步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之后,由歌舞队的组织者带头发出“休休休”或“曲曲曲”的叫声,众人和着节奏踏步开始舞蹈。这种呼声叫歌头。歌头之后紧接着是一段快速歌舞,由男方跳一段后女方又跳一段,然后出现男女舞蹈竞赛的场面。跳完数遍之后,又由歌舞队的组织者带头呼叫,或说一段快板词,边说边跳,统一步伐,共同结束。

藏族民间舞蹈既具有高原游牧文化豪放、热情、诚实的民族个性,又有农耕文化轻柔、内秀的舞蹈特质。藏族舞蹈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产生的,并同宗教文化融合渗透,汇成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在现今“全球化”这一大趋势影响下,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挖掘、整理、分析、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是研究和分析藏族舞蹈理论与藏族舞蹈文化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重要依据。

摘要: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藏族人民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条件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藏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繁花似锦的的藏族舞蹈,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蹈风格与特点的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各藏区舞蹈的异同点,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挖掘藏族舞蹈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使我们既能更好地表演好藏族舞蹈,又能使其与时代合拍,为社会精神文明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风格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陈佳丽.试论青藏高原风格迥异的藏族舞蹈[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5).

(3)王璟.论藏族堆谐艺术[J].河南社会科学,2006(7).

(4)张玉梅.中国古代舞蹈教育流变[J].石家庄学院院报,2005(2).

上一篇: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下一篇:符号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