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

2024-11-03

西藏农业(共7篇)

西藏农业 篇1

农业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它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 在降雨或浇灌过程中, 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 造成水体及周边环境的污染, 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等。主要表现为以氮磷等富营养形式污染水体, 和以有机磷、有机氯、重金属等毒害形式污染水体。近几年来, 在现代农业建设浪潮的推动下, 农民的收人大幅增长, 但同时农业污染也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特殊的高原气候,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具有易破坏, 难修复的特点。本文对拉萨地区粮食主产区农业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的内容及对象

调查内容:对拉萨地区五个粮食主产区曲水县、堆龙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及城关区的15个乡135家农户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情况, 包括农药化肥品种类、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及秸秆的处理等。

2 污染的调查分析

西藏拉萨地区主要农业污染来至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施用、流失产生的污染, 及农作物秸秆、地膜使用产生的污染。

2.1 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拉萨地区粮食主产区主要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等。青稞主要品种有藏青320、藏青2000、喜拉19、喜拉22等, 小麦品种有山东9号、藏春951、日喀则23号等, 油菜有藏油5号、山油4号、墨竹小油菜等, 其中青稞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种植方式各地都实行不同程度的轮茬。化肥和农药的施用, 都采取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2.2 化肥污染情况

通过对拉萨地区五个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查发现, 农业生产中化肥主要是生活生产中的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化肥品种有尿素、磷酸二铵。下面为被调查的五个地区每亩耕地面积平均用肥量统计表:单位 (斤) 。

根据有关文献报道, 化肥施用以后, 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占放入量的40%~50%, 其中很大一部分损失在环境中, 并且形成了重要的污染源。施肥的方法是播种时拌种和下雨后追肥。在整个农业生产中, 化肥的利用率很低, 因此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提高化肥的利用, 已成为拉萨地区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农药污染情况

根据《西藏统计年签》统计数据, 近10多年全区农药施用量变化不大, 平均每公顷施用量在4千克左右, 平均用量不大。在调查的农户中, 常用的农药品种有卫福、野麦畏、2, 4-D丁酯, 地虫杀星、敌杀死等, 还有部分农户用除草剂。虽然农药在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 农业增产中起重要的作用, 但是农药的利用很低, 仅有20%~30%, 约有70%~80%直接进入环境中, 造成环境水体及大气污染。农药的长期施用, 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生物, 使害虫形成抗药性, 而且农药残留在人畜体内不断的积累, 会造成人畜中毒, 影响人类的健康。

2.4 秸秆处理污染情况

在我区的农村地区, 农民对农作物产生的秸秆大都是采用焚烧的办法进行处理。由于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碳、氢元素及有机硫等。特别是刚收割的秸秆尚未干透, 经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及烟尘, 在阳光下还可产生二次污染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对被调查的达孜县27家农户中, 80%的农户把秸杆用作家庭生活, 比如做饭和取暖, 还有一部作用喂养牲畜。对于秸秆的处理, 可总共分为2种方式:一是家用燃料, 焚烧量占总量的80%;二是喂牲畜、过腹还田, 占总量的20%。据文献报道, 黑龙江省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中, 有50%用于家庭燃用, 有23%用作饲料, 其中有3%过腹还田, 用于焚烧或废弃的大约占到21%。由此可见, 西藏地区的秸秆利用率还是很低。

3 防止污染的建议

3.1 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在农牧民中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 传授科学的施肥用药方法, 提高农牧民的环保意识, 减少盲目施用化肥及农药, 提倡使用与有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减少农药施用量, 用生物防治的办法。

3.2 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我国已经推广了20多年, 是控制农业污染, 是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重要举措。首先在区域范围内, 进行土壤调查, 取土化验, 了解土地基本养分情况, 然后根据田间实验, 形成不同农作物的施肥配方, 建立起区域测土配方数据资源信息库, 充分实现科学合理施肥的目的。

3.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防控污染最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 结合西藏区域特点, 发展农-牧-沼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 把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加工成饲料喂养牲畜, 牲畜所产生的粪便及生产生活垃圾制造沼气, 沼气余物再返回农田, 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链。

参考文献

[1]陈志军, 牟新利, 黄海翠, 等.重庆市万州区农业污染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3) :228-229.

[2]田兴云, 冯德华.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6) :245-246.

[3]李伟华, 吴慧.周口市农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 :99-100.

[4]张忠明, 周立军.太湖苕溪流域污染评价及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2 (34) :105-108.

[5]徐钰, 刘兆辉.山东省农业污染现状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61-65.

西藏农业 篇2

内容摘要: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西藏的发的作用,西藏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交通密不可分。西藏的和谐发展有赖于交通通达的保障,交通de 发展则有赖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交通的均衡发展,人与资源的匹配需要交通的输送沟通,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交通的纽带联络。西藏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西藏交通均衡发展的目标,西藏交通迅速发展的历史就是西藏和谐。社会发展的历史。交通运输业是西藏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它与西藏经济和其他产业相互依存。而西藏交通主要以公路为骨架,形成公路交通网。

关键词:交通、交通运输业、公路、经济、交通结构、铁路、1西藏交通发展现状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一直落后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全局的交通闭塞。但在很多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不足,技术水平低,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了西藏交通的发展,解决西藏交通问题刻不容缓。

目前西藏交通以滇藏﹑青藏﹑川藏﹑新藏等主要公路为骨架,拉萨与各地市县乡公路为基础,形成公路交通网。其中国道有5条,总长5613公里,区道15条,总长6206公里,县道40条,总长6749公里,乡道327条,总长2万公里,专用公路72条,总长2790公里。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全线试运行,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航空与管道运输为辅的现代运输新格局,综合交通干线大骨架已逐步形成,对促进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有了重要作用[1]。

虽然西藏主要地市公路网形成了,但公路的准较低。首先,西藏的公路密度是全国最低的,每100平方公里才有2公里,而且外路占了总里程的53﹪以上,2级公路主要在所谓的“高原高速公路”青藏公路线上。而公路担负着西藏的94﹪货运量以及84﹪的客运量,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太恶劣,青藏路线上的冻土,川藏线上的泥石流,雪崩问题没有借鉴的经验,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抓住技术创新工作。目前,西藏的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公路养费则主要来自区征收的养路费和地方财政补贴,西藏的财政主要还是由国家补贴,来源很单一,自主发展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藏交通的发展。

2交通结构

交通结构的实质是指在整个交通系统内安排好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满足社会的交通需求。在各个区域中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历史背景,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形成路种运输方式的不同,运量比重不一,技术装备水平与构成特点的不同类型的交通结构。因此,西藏的交通结构由西藏的区情决定的。

西藏地广人稀﹑地形复杂﹑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因其特殊的性质,它的结构与其他地区由很大的不同。地理气候因素度西藏的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西藏交通建设特别试铁路建设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多,首先是高原冻土。西藏地高天寒,是我国最广大的冻土分布区之一,冻土区给公路和铁路的布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多年冻土区地下1—4米的季节融冰层[3]。冬冻夏融产生不均匀的冻胀融沉作用,导致地面下沉,地基变形,给施工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多的危害,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高原交通建设的技术性要求高,有很多技术难关还未能突破,特别是铁路,管道建设面临着冻土,碱地﹑戈壁﹑泥石流﹑地震﹑高寒气候等的威胁。因此,在自然地理﹑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限制下,西藏交通结构受到了制约,形式比较单一。

西藏的交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要使西藏交通更好的发展,要形成适合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安排。现阶段西藏运输网络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水平低下﹑运输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交通结构。

3交通的影响因素

3.1区域性影响

落后的产业结构对交通的引导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通的发展。这是因为西藏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差异很大,长期以来处于消息闭塞的封闭状态,农村地域的加工工业主要是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和家庭作坊制生产。生产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含量少﹑原料浪费严重﹑产品的消费范围小,根本上行不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没有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和影响,这种情况反向削弱了对交通的发展需求。从另一方面讲,随着交通业的发展,西藏落后区域与外界的交往条件开始改变,加上各个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使一些生产性企业和生产技术流向这些区域,开始出现了生产的多元化,促进了西藏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2]。

矿产资源﹑能源及原料的开发,农业资源的开发,在这种情况下,西藏的交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西藏地处边陲,拥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加强国际通道建设,有利于沟通与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西藏地理环境的优势,是西藏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形成大开发﹑大流通﹑大发展的格局。在西藏交通方面,由于地域﹑人文的各种影响,是政府大力发展交通,为西藏的交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2生态的影响

虽然西藏的交通尚欠发达,车辆运营量也未能达到全国平常规模,但随其交通发展,机动车的增加,使西藏环境遭到破坏。西藏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从所周知,西藏由于没有的大规模发展,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破坏最小,但

西藏的生态环境和脆弱,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西藏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全国生态环境以及水土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在发展西藏的交通建设时必须考虑西藏的环境问题,以至于环境问题也制约了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的野生珍宝动物很多,公路的大量修建会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使物种减少,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因此,发展交通的同时,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破坏减到最小。而青藏铁路是西藏交通的枢纽,青藏铁路的建设,不仅使西藏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而且使青藏沿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生态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西藏交通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政府部门必须做出最好的发展方针,使交通给西藏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使西藏的生态环境破坏减到最小。

4西藏交通对经济的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枢纽,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交通的城市是闭塞的城市,就得不到外部的信息,以及资金不能够很好的流通。面对这些严重的经济问题,必需先解决交通问题,得到城市与外部的物资交流。

交通运输的条件直接影响到运输到的费用,以致影响到物品的价格,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离开交通,很多经济活动形成了不连续的孤立存在事物,无法延续进行,而西藏交通作为西藏区域的内部条件,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自然和人文条件,直接影响了西藏的交通发展。由于西藏交通的落后,使之与内地的物资交流困难,货物费用的昂贵,更加影响了物品的价格。

作为经济系统与外部交流的主要途径,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正向演化。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有利于区域交通保持可持续

发展的势头,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与社会俩大类,能源﹑土地﹑原材料﹑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等。它们的承载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并与交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作用机制,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把交通的建设对环境生态的危害影响降到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能够容许与消解的最合适程度。由于交通的特殊性质,它的发展受到政府行为的干预,合理的政府行为将促进交通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协调过程,反之,交通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实质的综合问题,区域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它的过程是一致的即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合理制定区域和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区域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正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容。

由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周期长,系统的效益有特多种交通方式的配合,以及线路网络与设施的逐步完善,明显表明交通的发展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表现为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和制约。因此,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交通发展最好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面,应有适度的超前,有一定的运输和动力储存,不能总是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后面。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牵引作用,真正体现区域经济和交通发展的协调关系。

目前,西藏交通发展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总量不足,公路密度小﹑乡镇村通达程度低,为全国最低水平,路不够完善﹑节点联通性差﹑技术水平低。西藏是全国唯一无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省份,西藏交通仍然处于交通滞后阶段,对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巩固国防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制约仍然十分突出。而青藏铁路的开通,为西藏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

护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西藏与区内的开放和交流。经管如此,西藏的交通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出合理的规划,来发展西藏的交通。

参考文献:

【1】和宗刚:《谐社会框架下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8年 57页

【2】孙勇主编:《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年 182页

西藏农业 篇3

本刊讯记者从西藏自治区质监局获悉,该局今年将继续发挥在质量兴藏工作整体格局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示范推广。

据西藏自治区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标准化工作将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持续抓好在建和已建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综合管理,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重点围绕旅游、政务服务、商贸、餐饮、社区服务、交通服务等行业,组织开展西藏第一批自治区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选择基础条件好、有代表性和有申报意愿的单位逐步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

宁夏固原打造西部最大农资超市

本刊讯6月9日,宁夏固原农资城开工奠基仪式在固原举行,此项目分三期建设,总体完工后,可容纳800家商户,近万人就业,年交易量预计可达到5至15亿元。

固原农资城项目是固原原州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由宁夏金凯信置业有限公司等区内5家大型农资经销企业联合兴建,规划占地450亩,计划总投资3.2亿元。

固原农资城项目是宁夏第三届园博会24个签约项目之一,建成后的固原农资城集农机展示、购买、培训、办证、年检和年审,农用车辆、农用工程机械、农用生产物资等购买为一体,成为宁夏农民生产资料的“大超市”,也标志着固原农机经营由过去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迈进。

天津滨海新区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本刊讯为促进滨海新区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日前,天津滨海新区发布《2011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项目指南》。择优扶持有区域资源优势,符合市场需求、优质、高效、生态、节约型的农业优良新品种和先进技术,最高将扶持30万元。

据介绍,天津滨海新区对从市外引进科技含量高、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经试验、示范适合农业生产应用的新品种,按引进直接成本40%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适用范围广,经试验、示范适合农业生产应用的国内外新技术、新设备,按引进直接成本的30%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从市外引进,非本市首次引进的名、特、优品种,并形成产品集聚优势的,按引进直接成本的20%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10万元。

新疆特色农产品京城青睐

本刊讯 眼下正是库车小白杏上市的季节,记者在位于北京市裕民中路的新疆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中心看到,前来购买新疆瓜果的顾客络绎不绝。

展销中心负责人王尚武告诉记者,2009年,在北京市农业局和自治区农业厅对口援疆项目的全力推动下,新疆在北京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目前,展销中心经营从新疆各地空运过来的410多种干鲜果品和深加工农产品:“小白杏儿第一批拿过来了百十件,两三天就销售一空了。尤其是这些水果都是空运、干果都是拿的最好的,最顶峰日营业额十几万。”

西藏农业 篇4

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 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 这是我党审时度势,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广大农村实际情况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而西藏作为我国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 对西藏乃至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如何促进西藏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尤其是定量研究则比较少见。目前有关这方面的定量研究, 比较多见的基本上都是针对我国或一些相对发达地区而言的, 如齐晓丽、冯彦妍从家庭经营性收入、劳动者报酬、转移支付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农民收入的结构作了分析, 着重探讨了制约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 提出了从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着手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张晓珍, 陈涛等对天津市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适当提高养殖业比重, 以切实地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基于此, 笔者以1986~2013 年西藏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民收入的实际数据,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的协整理论与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对西藏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收入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 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并根据这些结论有针对性地对提出了增加西藏农民收入相关政策建议。

二、样本数据的选择

笔者选取了代表西藏农民收入水平的人均纯收入 (Y) , 农、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X1, X2, X3, X4的1986~2013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 具体见表1。

三、理论介绍

(一)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于两变量X和Y, 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进行以下回归进行判断。

Granger检验是根据受约束回归的F检验来实现的。例如针对X对Y的不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一零假设, 即针对模型 (1) 中含X项前的回归系数整体为0 的假设, 依次作包含与不包含X项的回归, 相应的未解释变差依次记为RSSU和RSSR, 再计算如下统计量:

式中, m为滞后期的长度, n为样本容量, k为无约束的回归模型自变量的个数。

若计算出的统计量F>Fα (m, n-k) (α为显著性水平) , 则拒绝零假设, 认为X对Y存在着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二) 平稳性检验

为了排除虚假回归的可能, 即排除2 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就算不相关, 也有可能得到很高的相关系数这一现象, 就需要对选择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这里笔者采用应用广泛的ADF检验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 方法。

对于待检验的时间序列X, ADF检验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模型来判断:

要指出的是, 实际进行ADF检验时, 一般依次从模型 (6) 、 (5) 、 (4) 顺序进行ADF检验, 什么时候拒绝零假设H0: δ=0, 则什么时候停止检验, 认为该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即为平稳序列。而判断能否拒绝零假设, 关键是要看计算出的ADF统计量是否低于相应的ADF检验的临界值。

(三) 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是从数据中寻找经济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其实际意义为:如果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则它们虽然均有各自的长期变化, 但它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个长期比较稳定的因果关系。

检验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回归的残差而进行的检验, 这一检验方法主要是针对单方程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称为Engle- Granger两步法;另一种是根据回归参数的完全信息而进行的协整检验, 称为Johansen协整检验。这里笔者仅考虑单一方程的协整检验问题, 下面以两变量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Yt关于Xt的回归方程, 并计算非均衡误, 得到

称为协整回归或静态回归。

第二步, 采用ADF法检验的平稳性。若et为平稳时间序列, 则认为Yt, X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 认为变量Yt, xt之间没有协整关系。

因为第一步的协整回归中已经包含了常数项, 因此在检验et的单整性时就不需再包含常数项了;若协整回归还包含了时间项, 则检验的模型中也不需要再含时间项。

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 对et平稳性检验的ADF临界值应该比正常的ADF临界值要小, 具体临界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 α 为显著性水平, T为样本容量, φ∞, φ1, φ2可通过查协整检验临界值表得到。

四、实证分析

(一)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

根据上面的方法, 笔者应用R软件对农林牧渔各产值比重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2。

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农、林、牧、渔中农业和牧业比重的变化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格兰杰原因, 林业和渔业则不是。反过来, 农村人均纯收入不是农、林、牧业比重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从滞后一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来看, 农村人均纯收入是西藏渔业比重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而滞后二阶的结果看则不是。因此, 综合上面的结果, 可以认为, 农业和牧业比重的变化对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单方向的影响, 尤其是牧业, 而林业和渔业则对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影响不明显。

(二) 序列的ADF检验结果

由上面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知, 只有农业和牧业比重的变化影响农村人均纯收入, 因此, 只分析农业、牧业比重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的平稳性。表3 给出了这三组数据按模型 (4) 、 (5) 、 (6) 所作的ADF检验结果。

对于时间序列Y, 对应的三个模型的ADF统计量分别为2. 4061、4. 0297、4. 0267, 均比各自的10%显著性的临界值都还大, 因此很明显, 西藏人均纯收入的序列Y为非平稳序列。从表3 中, 同样可以看到, 农林牧渔业中农业比重和牧业比重的序列X1和X3也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三) 协整分析

1.序列的单整性判断。由于只有两个变量是同阶单整的, 才有可能具有协整关系, 因此要判断西藏人均纯收入Y与农牧业比重X1和X3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就需要判断这些变量是否具有同阶单整性, 为此, 表4 给出了这三个序列的一阶差分的ADF检验的结果。

表4的结果说明, 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 Y、X1、X3的一阶差分序列ΔY、ΔX1、ΔX3、的ADF检验统计量均明显小于相应的检验临界值, 所以可判定这三个差分序列均是平稳序列, 因此可认定时间序列Y、X1、X3都具有一阶单整性。

2.协整检验的结果。根据上述检验结果, 可以运用E- G两步法对西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协整分析。由于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 农业总产值中, 农牧业产值比重X1和X3是农民人均纯收入Y的格兰杰原因, 因此农民人均纯收入Y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可以确立。按照E- G两步法:

第一步, 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回归, 估计的结果如下:

第二步, 计算上述模型的残差e, 用ADF检验其平稳性。利用R软件计算得出残差e的ADF检验统计量为- 4. 204, 而利用 (8) 式子计算出的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协整检验临界值为- 3. 56, 因此, 可以判定残差序列是e平稳的, 从而可以认为Y与X1和X3之间是 (1, 1) 协整关系。

(四)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Granger表述定理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那么它们之间的短期的非均衡总可以通过一个误差修正模型来修正。因为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X1和X3之间是 (1, 1) 协整关系, 因此可以设定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e为 (9) 式的残差, ε 为该误差修正模型的随机干扰项。

利用R软件, 估计模型 (10) , 结果如下:

从这个结果中, 可以看出影响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的不仅仅是农牧业当年的比重的增加, 其前一年的农牧业的比重对其影响更大, 这说明西藏农牧业比重的调整对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 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除了依赖于农牧业当年和前一年比重的调整外, 还取决于上一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对均衡水平的偏离, 随机误差项et- 1的估计系数- 0. 67 反映了对这种偏离的修正水平, 即若上一年偏离越远, 本年相应的修正量就越大, 也就是模型 (11) 显示出来的系统之间具有明显的误差修正机制。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笔者借助西藏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说明了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农牧业在西藏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的变化是西藏农牧民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的Granger原因, 这说明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将会促进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进一步, 笔者对数据进行了协整分析, 结果表明西藏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 这说明西藏农村产业结构中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的提高将能长期促进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其中在农业总产值中, 农业比重每增加1 个百分点, 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189 元;而牧业比重每增加1 个百分点, 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196 元, 可见, 农业产业结构中, 牧业比重的增加对农村人均纯收入带动作用更大。为了说明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这种长期均衡是否有效, 本文实证的最后建立了农村人均村收入和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该模型显示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除了受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当年影响外, 还受到上一年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并且相应的误差修正系数是- 0. 0067, 与一般的反向修正机制相符合, 这表明西藏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值与农业产业结构决定的人均纯收入的长期均衡值发生偏离时, 将以67%的调正力度将非均衡的状态拉回均衡状态, 这种短期的调正作用保证了西藏人均纯收入与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依据以上结论, 加快西藏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决好西藏高原农业跨越式发展, 尤其是促进农牧民增收, 应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导农牧民转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现西藏农业和牧业的规模化生产。西藏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鼓励农牧民集体投资, 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和养殖基地, 并成立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来实现集约化经营, 要实现生产资料的股份制经营方式, 确定联合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大步提高西藏农村生产资料的利用率。要想办法拓宽西藏农牧民的增收渠道, 以实现西藏农村生产的科学发展, 达到促进农牧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的目的。二是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增加农牧业, 特别是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畜牧业是西藏农业中产业关联度比较高、效益比较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因此要想加快西藏农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就必须花大力气促进西藏畜牧业的发展, 以促进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西藏各地区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支持当地龙头企业的建设, 要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要采取龙头牵动、政策驱动等措施, 促进西藏畜牧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大力发展, 实现西藏农业总量的增长和经营规模的重大突破, 要实际做到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增加西藏农民收入水平的主要产业。三是加大西藏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 要努力拓宽西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领域和空间。当前西藏农村教育和专门技术人才极其匮乏, 因而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促进西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另外在大力促进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同时, 还要重点促进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业的发展, 要尽可能地延长西藏农业产业链条并进行深度开发。这不仅可以促进西藏农业自身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实现西藏产业之间的互动, 从而带动相关的建筑、餐饮等行业的大力发展, 提升农业自身对西藏富余劳动力的消化吸收能力。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 西藏农业的基础比较落后, 寻求适合西藏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这其中优化西藏农业产业结构应当持续地进行下去, 适应当前时代需要开辟和发展新兴农业、与时俱进生产农牧产品应当成为西藏农业发展和前进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晓珍, 陈涛.天津市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J]:1978~2007.上海经济研究, 2009.

[4]张秀生, 马晓鸣.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收入增长的互动作用分析[J].商业时代, 2009.

[5]齐晓丽, 冯彦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6]张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途径与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7]潘明清.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及思路[J].消费导刊, 2010.

西藏农业 篇5

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堂乡冲嘎村的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5100”)经过7年多的迅速发展,已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西藏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为西藏地区甚至是其他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

利用优势资源 培养西藏特色产业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西藏自治区政府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为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2005年10月,西藏5100投入巨资,在雪域高原建厂开发生产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

西藏的特色资源建立在良好的生态基础之上。从一开始,西藏5100就坚持生态为先,选准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西藏5100的水源地——曲玛弄泉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当雄断陷盆地北侧,海拔高达5100米,属于高原冰川水源自涌泉。早在2007年,该水源地就被评为首批“中国优质矿泉水源”之一,这也是青藏地区首个优质矿泉水源。为了保护当地生态平衡,西藏5100对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并在水源地周围建立了6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此外,为了保证水质的原生态,西藏5100在水源地就地建厂,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全部产品均在水源地灌装。

公司通过一系列国内国际的高端会议和商务会议活动迅速提升了知名度,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效。2011年6月,西藏5100矿泉水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这是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高端矿泉水企业,也是西藏自治区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公司,西藏5100以及新西藏发展成果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同。

创新商业模式 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藏5100在摸索自身商业模式时,逐步创立起了一套独特价值体系,即完善和补充高端价值链,从水源、设备、物流、服务直达消费者的零距离价值体系。“西藏5100的商业模式走在行业前面,既卖高端水,也卖高端服务,能为高端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信息化专家黄刚对西藏5100的商业模式给予了肯定。

根据欧睿最新报告,目前,西藏5100占据26.9%的高端瓶装水市场份额,已迅速成长为高端瓶装水市场第一品牌。西藏5100的发展战略,被业内专家称为“蓝海战略”。

基于强大的物流体系,西藏5100开创了目前中国高端水市场独有的“水卡”服务,这是目前国内快消品行业唯一能实现在全国范围兑换产品的“预付式提货凭证”,具有礼品功能。消费者通过水卡兑换瓶装水时,仅需拨打全国统一的客服热线,公司就会安排配套的物流体系在48小时之内将水送达其指定的地点,目前支持的城市已达48个,并且还在不断发展。

从去年4月起,西藏5100陆续和国内知名电商合作,开启了水卡的线上销售业务,目前已经与12家电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等。而在未来,西藏5100也为自己的官方电商平台规划了蓝图,其市场潜力也将通过电商平台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从“输血式”经济转变为“造血式”经济

为把矿泉水产业作为振兴区域经济发展的支点,无数援藏干部致力于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矿泉水营销战略,将矿泉水营销推出区门、国门。他们立足于西藏5100,大力发展运输业、包装业、服务业,继而形成了矿泉水加快发展的产业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008年至2012年,公司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企业实现了稳步增长。西藏5100的成功经营为发展西藏特色制造业创造了可供效仿的案例,成功从“输血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造血式”经济发展模式,扭转了过去“等、靠、要”被动帮扶的落后观念,为西藏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活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作为当雄县的第一纳税大户,西藏5100为当地贡献了80%的工业产值。西藏5100不仅创造了属于西藏人民自己的品牌,更通过企业的切实社会实践,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使当地农牧民安居乐业。此外,公司还在当地修路、盖房,改善员工生活;设立了奖学金,关注当地大学生发展。水厂投产之前,当地牧民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现在员工平均月工资超过3000元,加上奖金和补助,年均现金收入可达四五万元。

“未来,我们将紧紧依靠当地党委和政府,坚持发展西藏特色产业之路,继续走具有中国特色和西藏特点的高端品牌打造和产业发展之路。”西藏5100的CEO付琳表示,西藏5100已经和西藏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将继续平稳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西藏农业 篇6

1. 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1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基础, 它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无法保证一所大学正常发展的基础设施, 自然也不能实现这所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基础设施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 一些学校基础设施根本就没有, 基础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二是“旧”, 一些基础设施过于陈旧, 如实验室的淘汰设备和过期药品、图书馆的一些陈旧藏书、实习电站的老化等等, 这些陈旧的基础设施根本不能适应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小”, 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规模太小, 如实验室设备的不完善、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的不足、学生宿舍的狭小与紧张等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规模根本不能满足学校目前的正常教学需要。

1.2 农业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偏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 农业高校的规模也呈不断扩大趋势。与全国其它高校面临的情况一样, 西藏高校自主办学的能力较弱, 对政府支持依赖性很强, 缺乏对经济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高校还不能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另外办学能力偏弱还体现在办学效益低上, 相对的高投入与低水平、低效益的办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与西藏高等农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不相适应。

1.3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由于社会上的误解和偏见, 客观上阻碍了优质资源特别是优质师资进入农业高校, 教师供给存在很大缺口, 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学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 学科建设受到很大的限制, 造成了教学、科研、学生教育整体水平上不去, 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1.4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僵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将由体力劳动为基础的“产量、规模”型向知识为基础的“质量、效益”型转化。[1]但是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部分教学内容还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 不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促进途径

2.1 实施扶持型的高等农业教育公共政策[2]

一方面,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高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性, 充分认识到发展西藏农业首先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提高西藏高等农业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还需对高等农业教育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如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加对农业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结合西藏实际, 持续扩大办学规模。

2.2 西藏高等农业教育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3], 办出西藏特色

与其他产业不同, 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高等农业教育开放性的特征, 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4]西藏80%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 生活在辽阔的农牧区, 赖以生存的是农牧业。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 西藏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农牧业发展水平偏低。因此, 西藏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西藏农业、面向西藏农牧区 (林区) 、面向西藏农牧民, 坚持为西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西藏高等农业教育应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建设。农业高校要面向西藏实际, 加强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植植物病理学、动物遗传育与繁殖、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水利水电工程学等学科建设, 形成相互配合、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奠定知识与人才基础。以特色学科为支撑, 不继加强与西藏农业实际密切相关的传统优势专业建设, 把优势专业办成特色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 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就是要使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学生适应性广、就业面宽、发展潜力大, 经得起职业技术型人才标准的考验——也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该专业是即是优势专业也是特色专业。另外, 还要从应急办起来短线专业中甄别出未来西藏农业长期需要的专业, 构建相应的学科, 形成新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 使学校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色能够持续更新, 与时俱进。

2.3 大力提高农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面向高校所在区域, 从事社会服务工作, 是高校应尽的社会责任。它既是教学实践, 也是科研实践, 同时使学校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农业高校面向农村而言, 高校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影响产业结构,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产业的技术基础, 使农业科技含量在农村产业中的贡献率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重在大力提高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具体举措有:第一, 利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学术梯队, 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二, 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科研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主动适应能力, 强化科研基地建设, 使西藏农业高校直接面向西藏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成为促进西藏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第三, 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 拓展合作与交流的领域, 提高西藏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第四, 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树立知识产权意识, 以免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2.4 准确定位, 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经费筹措工作

学校定位是一所大学的旗帜和灵魂, 它决定和制约着一所大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模糊的学校定位必然会影响到一所大学的阶段性正常发展, 更不要说可持续发展了。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 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从教学型, 到教学科研型、再到科研型, 是其基本的发展轨迹。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 经调查,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学校定位方面, 表现为认识不够统一:赞成办成教学科研型的占51.3%, 赞成办成教学型的占37.4%, 赞成办成科研型的占11.3%。可见, 未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的发展仍像其它院校一样, 要办成一个教学科研型的大学, 不过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教学型。教学型大学的指导思想, 决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技能水平是重中之重,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则是鼓励导向, 并非强制, 即并不强调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与服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 则要适当引进高水平研究型人员为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服务, 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学校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靠政府投入与学费收入来办学, 因此要以优质教学水平争取更的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 同时可适当提高学生学费。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结合西藏乃至全国当前与未来需要, 开设办学成本低、就业趋势好的短线专业, 提高办学效益。

2.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 给高等农业院校扩招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有利于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和民间教育资本的吸纳。但与此同时, 西藏农业高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在大众化条件下学校如何定位;如何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学生增多、个体能力与素质差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如何确保质量与速度相吻合。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提高和保持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才能算对上述挑战做出了圆满回答。经调查发现, 西藏农业高校大学生自信心不强, 对大学生能力的自我信任度普遍不高, 与高职学院学生就业相比认为有优势的不足一半, 大学生本身对择业前景悲观、茫然或无所谓的占很大比例, 就业时首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占绝大多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首先, 进一步加强大学科、专业改造力度, 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 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立足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并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力求使学生这一“产品”适销对路。其次, 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 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再次, 农业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使之常态化, 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教育课程, 开展就业咨询, 收集发布就业信息, 组织召开就业洽谈会等,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拓展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秀芹, 刘贵友, 周艳球.高等农林院校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中国农业教育, 2007 (1) .

[2]库夭梅, 江青艳, 黄文勇.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选择.高教探索, 2007 (2) .

[3]李国杰, 关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应对高等教育发展走势的策略.江苏高教, 2007 (6) .

西藏农业 篇7

神奇西藏·拉萨珍品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不朽历史和文化艺术,至今闪耀着熠熠光辉。

受60多万拉萨各族人民的嘱托,带着高原藏汉儿女的热情,来自西藏的55家企业带着他们精心制作的产品,向首都人民展示西藏特别是拉萨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北京市和江苏省的无私援助下,经过几十年的团结奋斗,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等领域取得的可喜成果。

精彩开幕,引人关注

10月21日,以“神奇西藏·拉萨珍品”为主题的2011北京“西藏(拉萨)商品大集”在金源新燕莎MALL正式启动,拉萨市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多吉次珠、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卢彦、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巡视员李朝胜、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银成、拉萨市市委常委兼常务副市长陈文、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果果、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薇薇等嘉宾出席仪式。李薇薇在致辞中提到希望借助“西藏(拉萨)商品大集”这一平台,提高西藏特色商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西藏特色商品消费,拓展西藏名优产品在北京的销售渠道,进一步丰富首都市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特色珍品,引人入胜

本次大集共有九大类、上千个品种的商品参展,这些商品包括仅产自西藏高原的初级产品、原料采自拉萨但经过精心加工的特色商品、身怀绝技的藏族古稀老艺人亲手制作的工艺精品、知识丰富的高原摩登新一代倾心奉献的时尚新品、手工作坊打磨的怀旧小商品、现代化工厂生产的日用消费品等。

大集的主要特色商品有采自西藏那曲雪山上的优质冬虫夏草,有来自喜马拉雅山区的藏红花,有生长在林芝原始森林中的野生灵芝、松茸等林下产品,有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草地喝矿泉水吃虫草的牦牛肉,有以高原独特植物青稞为原料经过精心加工、有益人体降糖降脂的青稞保健食品,有畅销国内外的青稞啤酒,有采自海拔5000米以上冰川融化的优质矿泉水,有以野生核桃为原料、用现代加工技术精炼而成的益智健体的高原核桃油。

藏族人民手工编织的藏毯,是享誉世界的三大名毯之一,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用矿物颜料精心绘制的唐卡,是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精品,也是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值得收藏爱好者垂青的投资对象;用高山多年生植物作原料原始加工方式手工制作的藏香,香味独特,畅销国内外市场;藏式木雕技艺自古闻名,制作的木雕艺术品令人惊叹;用生长在拉萨著名古寺附近高山上的植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藏本草湿巾纸,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好伴侣;还有众多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也令众多消费者爱不释手。

特色浓郁,硕果累累

此次大集带来的商品民族特色浓郁,吸引了众多前来赶集的市民。虫草、奶制品、牦牛肉制品、青稞产品、白酒、藏茶等西藏特色产品深受首都市民青睐,销售业绩居前。西藏自治区特色产品营销有限公司的虫草系列产品还达成了30万元单笔销售额。大集期间现场销售额达1104.9万元,日均销售额超百万,位列“各地商品大集”活动的前三甲,突显了首都市民对西藏特色商品的喜爱和追捧。

上一篇:多特征联合下一篇:英语课堂中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