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当代艺术的裂变(精选3篇)
西藏当代艺术的裂变 篇1
摘要:当代西藏文学发展至今已有六十余年, 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本文详细分析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历程, 认为其发展与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一致, 而后阐释了当代西藏文学的五个发展特征。
关键词:当代西藏文学,发展历程,发展特征
当代西藏文学是按照汉藏文字创作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文学, 从创作时间来看, 它随着西藏和平解放而起步, 随着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根据张治维的定义, 从范围上来说, 当代西藏文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本地区藏族作家用藏文创作的文学作品, 二是本地区藏族作家用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 三是内地来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张治维认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 建国以后, 我国与国外接触愈加密切,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代西藏文学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也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 由单一走向多样, 由地区走向世界。因此, 只要是能够真实地、艺术地表现或反映当代西藏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下所发生的历史事实、所出现的历史人物、所存在的历史生活, 都应当划入当代西藏文学的范畴, 而不论该文学作品是由藏族人创作的还是汉族人或其他少数民族创作的, 是用藏语写成的还是用汉语写成的。
在当代西藏文学发展的六十余年历程中, 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 比如克珠的《四季农知》、班觉的《松耳石》、恰白·次旦平措的《冬之高原》、伍金多吉的《高原的风》、拉巴顿珠的《无形的绳索》、次多的《母亲的恩情》、丹巴亚尔杰的《羌塘美景》等。在这六十余载的发展过程中, 当代西藏文学与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 也经历了几个里程碑, 同时也愈加体现出其自身的创作特色。
一、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 西藏和平解放后到文革之前, 也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前半段, 是当代西藏文学的形成阶段。此时创作的主力军是进藏工作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字工作者。他们忠于党和国家, 积极践行党制定的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三大民族政策, 充分尊重西藏地区手足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深入藏区生活, 融入到藏区人民群众中去, 积极学习民间民族文艺, 并基于丰富独特的藏区生活, 谱写了一大批反响强烈的作品, 开创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先河。同时, 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为老一代的藏族作家带来了创作的激情, 他们把对生活、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笔尖的力量, 在几千年积淀而成的深厚民族文化和震慑心灵的壮阔藏区风景的基础之上, 重新开启创作之路, 为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这一时期, 西藏正在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社会形态发生了飞跃性的改变, 直接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 民主制度初步建立, 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 广大西藏人民翻身做主人, 以极大的热情和高昂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西藏的建设中去, 这为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成就比较突出的文学作品包括:徐怀中为歌颂藏区青年积极建设新西藏、热爱生活、追求爱情而创作的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 刘克描绘党和人民解放军不怕苦、不怕累, 积极援藏的情景, 以及歌颂藏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热情拥护的中短篇小说《央金》, 杨星火赞颂民族英雄达娃姑娘英勇保卫祖国边疆的叙事长诗《波梦达娃》, 藏族诗人查珠·阿旺洛桑歌颂川藏、青藏公路的《金桥玉带》, 江金·索朗杰布颂扬民族团结的《文成公主》等。这些作品热情奔放, 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为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作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战略决策, 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并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随后1980年, 党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提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新西藏的战略决策, 极大地促进了藏区生产力的解放, 特别是极大地推动了藏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1981年西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 宣布成立西藏作家协会, 由此, 西藏文坛迎来第二个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 很多青年作家成长起来, 中年作家在风格上则日臻成熟, 创作主体以藏族文学工作者为主, 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作家为辅。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作品种类多样、数量空前, 在创作风格、思想内涵、艺术审美等方面都有质的突破。该时期的创作风格是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 一方面, 藏区的革命现实主义被保留下来, “十年文革”后内地的“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传入西藏, 西方现代主义创作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之中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而流入西藏。在这种文学创作风格大融和的背景之下, 藏区作家采用崭新的视角去反思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 跳出以往单纯歌颂的限制, 体现出鲜明的开拓进取精神, 例如益西旦增描写农奴觉醒和社会变革的《幸存的人》, 江边嘉措描绘美好爱情纠葛的《格桑梅朵》。另外值得指出的是, 此时的文学创作者敢于突破原有的限制, 在所谓的“禁区”内进行创作。很多作家将笔锋对准社会的阴暗面, 基调由欢快转为沉重, 由乐观转为悲壮, 审美情趣由一元化的颂扬转为多元化的理性认识。例如丹朱昂奔的中篇小说《在岁月脚下》所描述的就是十年浩劫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挣扎。除了创作理论更加丰富、思想内涵更为丰满以外, 此时针对当代西藏文学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例如丹增的《关于藏族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张治维的《西藏民族艺术研究的思路》等, 这对于当代西藏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都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继续深入,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与精神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 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速, 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1989年底, 第二次西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 提出开拓新路子, 促进文学交流, 进一步发展当代西藏文学的战略要求。于是, 藏区文艺工作者继续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交流, 在探索中进步, 在创新中提高, 当代西藏文学迎来了第三个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 藏区作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从时代需要出发, 从人民的需求出发, 弘扬主旋律, 注重多样化, 自觉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现代化建设, 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新时代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新兴的青年作家, 还是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老年作家, 他们在创作方法、艺术技巧、思想内涵、题材风格等方面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新的突破, 当代西藏文学进入多产时期。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之际, 西藏文联与西藏作协合力推出《当代西藏作家丛书》系列, 引起巨大轰动, 成为藏区创作者进一步探索的精神动力。同时, 女性创作者开始崭露头角, 例如青年女作家央真创作的长篇小说《无性的神》, 描绘了贵族女性央吉卓玛的悲欢离合, 获得了文坛的广泛关注。藏族女诗人维色的《诗三首》则摘得1993年诗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的桂冠。纵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藏区文学发展, 可以看到, 此时的创作群体更加成熟, 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社会、对于现实、对于未来的认识都更加深刻也更为清醒, 他们的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 既基于民族创作传统, 又借鉴了西方新兴创作流派的特色, 形式上更为新颖, 同时他们在创作中对于民族特色的表现力度更加强劲, 他们立足于西藏的优秀民族文化, 在创作中充分融入藏区的独特地理面貌和人文风貌, 注重突显西藏人民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 并能够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 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繁荣。
二、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特征
(一) 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与传播是与当代西藏经济与传媒的发展步调相一致的。现代传媒进入西藏以后, 文学的传播手段从单一走向多样,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均成为文学传播的阵地, 同时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则打破了以往寺院对教育的垄断, 西藏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通过这些新兴媒体将自己的作品发布给大众, 让文学走出真空的环境, 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并促进着当代西藏文学的进一步传播。
(二) 当代西藏文学的创作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显著变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藏区的文学创作主力大都是进藏支援的军人, 他们是“带着新文化、新思维的十八军战士”, 他们结合西藏的现实风貌, 响应新中国建设新西藏的伟大号召, 用中文谱写出一部又一部歌颂党和人民、歌颂军队、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秀作品, 为当代西藏文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创作主体包括援藏大学生和在藏多年的作家群体, 藏族作家群体, 以及在西藏长大的当地汉族作家群体。这支创作队伍非常庞大, 并且已然具备强烈的文学使命感, 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讨论文学理论的发展与革新, 从各个层面对当代西藏文学进行探索, 促进了文学理论的繁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则出现了一大批新兴青年作家, 他们秉承着党的民族政策, 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 继续探索着当代西藏文学的民族化发展之路。
(三) 当代西藏文学的创作语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开展, 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使用汉语来进行的创作越来越多, 古典藏文也开始向现代藏文转变, 汉藏文并行是当代西藏文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其实, 关于西藏文学所依托的语言文字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是争议的热点。不过, 以汉语写成的西藏文学数量之多已无需多论, 并且新中国成立后, 越来越多的藏族人民开始学习并使用汉语, 相当一部分的藏族作家具备极高的汉语水平并习惯于使用汉语创作, 因而汉藏文并行便成为当今西藏文学创作方面的一大特色。
(四) 当代西藏文学的体裁具有多样化及民族化特点。在当代西藏文学发展的六十余年中, 我们可以看到, 其体裁非常多样, 既有小说、格言、寓言、诗歌、说唱文学, 也有借鉴外来文学而形成的报告文学、话剧、戏剧、自由诗等, 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融合了现代主义创作表现技巧的“西藏新小说”, 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于藏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研究而形成的“长篇文化散文”, 代表作品前者包括色波的《传向远方》、马原的《拉萨河女神》, 后者包括马丽华的《藏北游历》和《灵魂像风》、次仁玉珍的《藏北高原》等、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驼队》等。这些作品植根于西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风貌, 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立体化处理和深层次描写, 作品情节中融入了西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理念等地域性元素, 体现出极强的民族色彩。
(五) 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专门文学杂志的创办。《西藏文艺》汉语版于1977年正式创刊, 藏语版于1984年正式创刊, 这两部专门性的文学杂志对当代西藏文学发展的助力作用极为重大, 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西藏文化热”。它们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作家, 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状况和方向, 详细记载了当代西藏文学在语言和形式层面进行探索和革新的历史过程, 并深刻地反映了西藏人民对于过去的反思、对于现实的审视和对于未来的思考, 已然成为当代西藏文学的缩影, 成为当代西藏文学发展过程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次仁班觉.藏族文学范畴管见[J].西藏研究, 1999
[2]耿予方.藏族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4
[3]张治维.略论当代西藏文学的发展[J].西藏文学, 1996
论西藏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篇2
关键词:文化,艺术,发展,魅力
一、西藏群众文化艺术继承传统, 发展未来
(一) 民俗文化和艺术继承传统, 接受现代, 综合发展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 是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西藏民俗文化艺术融合了古代西藏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其鲜明的宗教信仰习俗占据了绝大部分, 如西藏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的核心道德观念和信仰价值的追求, 受藏族伦理道德和原始本教的朴素观念的影响深远。此外, 西藏民俗因为凝聚蕴含了西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艺术表现形式, 也成为西藏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化的主要遗存形式。除了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如古代文化遗址、寺庙、文物、文献等以外, 以口头文献和风俗存在的西藏民俗艺术就成为西藏传统文化艺术重要的存在形式, 例如藏族远古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宗教信仰习俗、说唱艺术、藏戏、舞蹈等都以活的说唱形式或表演形式或行为习惯而保存至今。
西藏群众 (民俗) 文化艺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接受现代文明的改造, 并得以发展创新。随着西藏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 表现于西藏群众 (民俗) 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还是节日游艺, 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西藏的民俗文化, 在吸收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基础上, 借助于藏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建立起的既符合藏族特点, 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广大藏族人民衷心拥护和积极投身其中的文化和艺术。新时期, 新民俗活动在开展的同时, 一方面改变落后的习俗, 剔除封建、腐朽的陈规陋习, 树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风尚、新习俗。
(二) 文化艺术积极创新, 追求进步
西藏人民也引进现代文明成果, 开展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开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 如籍藏族传统节日活动之际, 开展科技下乡、医务下乡、农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先进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起到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 极大地推动了西藏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作用, 使古老的西藏高原和藏族人民真正地焕发了新的青春。
二、西藏群众文化艺术兼收并蓄外来文化, 不断创新, 充满时代性
藏族强烈的民族意识, 并不妨碍他们吸收外族文化。部分文化艺术正是在吸收外族文化之后, 在青藏高原藏族人民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逐渐的具有了臧族化的特点。文成公主的远嫁吐蕃, 带去了藏民族的文化, 使藏民族的文化在外地得到宣扬, 同时带入了新鲜的外来文化进入藏民族的土地, 与藏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和发展并创新了艺术内容。
藏民族吸收外族文化是多方面的, 建树的艺术也是多方面的。西藏官吏开始把头发换成一髻, 适应戴金翘的白纱帽, 改换系唐代进士的头饰;拉萨妇女夏天穿的紧身无袖藏袍、长袖衬衫和围裙等都是唐代汉族妇女的衣服式样。这些仅仅是西藏地区兼容外族的一部分文化艺术的局部表现。
以佛教为主要体现, 佛教约在公元七世纪从南亚次大陆和中原腹地传入雪域藏地后, 产生了自己的独特的结构,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艺术体系, 成为雪域藏地封建农奴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和藏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内容。印度佛教、中原佛教与雪域藏地的土著宗教雍忠白本教文化艺术相融, 逐渐变为独特风貌的藏传佛教艺术, 形成各种宗派, 也传承融合了雪域艺术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 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
(一) 重视文化保护, 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艺术作品
改革开放30年来, 文化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取得了突破的成绩, 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加强, 民族文化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
西藏自治区及各地市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 先后深入城镇、乡村和寺庙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 收集各种音乐、歌曲、曲艺1万多首, 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 录制了大量音像资料, 拍摄图片近万幅, 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学术论文1000多篇, 先后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 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 使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艺术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其中不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经过挖掘、整理, 又重新被搬上舞台, 重新发扬灿烂而积淀的艺术文化与焕发出新的文化艺术的光彩。
自治区政府和文化部先后命名昌都地区芒康县等19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自治区级“特色艺术之乡”和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国家级“特色艺术之乡”、1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31位民间艺人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名录、12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府对西藏的文化艺术做了全面而深入的保护和引导, 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 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文艺舞台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30多年, 西藏地区专业的文艺部门调整了创造的思路, 注入创新的理念, 活跃文艺队伍, 加大艺术创作的生产力度, 创作大量有质量的优秀艺术创作。如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 藏戏《朵雄的春天》、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大型歌舞晚会《多彩哈达》、《天上西藏》、《雪域彩虹》、《向着太阳歌唱》、《春天的故事》、《阳光西藏》、《和谐颂》, 话剧《宗山魂》、《穿越巅峰》等。艺术作品大都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 民族特色突出, 时代性强, 题材新颖出彩。
(三) 文艺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投入更新
旧西藏设有面向普通百姓的文化设施, 但现在, 文化基础设施更加逐步更新加强配合文化建设, 已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西藏设有博物馆2座, 多功能群众文化馆6座, 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7座,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卫星站点和乡级文化站, 村级文化室等等。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公共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又进一步推进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文化艺术队伍不断的壮大, 表现在其开辟的文化节日不断的丰富创新上。如拉萨雪顿节、日喀则地区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地区雅砻艺术节、林芝地区杜鹃花艺术节、昌都地区康巴艺术节、阿里地区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地区恰青赛马会等。同时,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警营文化以及少儿文化和老年文化快速发展, 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 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不论是文化队伍的壮大, 还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更新, 都为藏民族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流动的血液, 让藏民族文化熠熠生辉。
四、西藏群众文化艺术打开国门, 吸引国际游客, 展现文化艺术的魅力
改革开放新形势下, 西藏民俗文化资源在推动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成为发展西藏社会经济的助推器和助燃剂, 独特的西藏民俗文化在国内和世界旅游中有着奇特的魅
浅谈新时期加强基层文化站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王福来 (蕉岭县南礤镇文化站广东梅州514100)
基层文化站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是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工作实体, 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丰富和促进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 提高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职责。如何搞好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站专业人员队伍, 是新时期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所在, 也是贯彻十七大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精神, 全面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的具体表现。为此, 笔者就如何结合本地区实际, 加强基层文化站队伍建设谈几点浅见。
一、文化站建立队伍的基本要求
文化站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 要通过文化服务, 为科技兴农服务, 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为解决农民文化饥渴服务, 在实现农村稳定、农民小康、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作为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这样一个边垂小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 经过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深深体会到单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作为南礤镇所有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协调、组织的具体操作文化站干部队伍, 要能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文化站队伍的年轻化,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年轻人有冲劲, 有新思维,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知识, 更加适合综合性群众文化工作。另外要求每个文化站工作人员应该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内行, 不但要有一定的群众文化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各种吹、拉、弹、唱、跳等的技能, 做到一专多能, 才能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需要。
二、目前我镇文化站队伍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镇的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 文化站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但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站的干部队伍素质还是不尽人意, 存在知识贫乏、专业不精等隐忧, 难以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队伍涣散, 素质偏低。前段时期, 由于前几任镇领导对群众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认为只要把本地区的经济搞上去了, 其他工作自然就上去了, 造成文化站今年在人员编制的安排上没有考虑人选的匹配。随着时代的推移, 知识更新, 科技迅速进步, 文化站干部原有的知识结构老化, 宣传手段落后,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现在是信息时代, 对老文化站干部来讲, 电脑不一定熟悉, 网络不一定精通, 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村文化, 面对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显得无能为力。每当我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时候就根本无法开展起来。文化站的现有人员不但没有专业技能也缺乏组织协调能力, 活动往往搞得质量底下。
第二, 业务缺乏, 技能不精。由于我镇文化站队伍严重在文化业务知识贫乏的现象。因而在岗位设制和安排上, 也不过是按人头安排个岗位而已。目前戏剧文学创作辅导的有3人, 但仅1人能独立完成创作、辅导的工作。音乐舞蹈创作2人, 都未经过专力和无穷的吸引力, 每年吸引着数百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近年来, 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文艺舞台生机盎然。藏民族创造了许多带有鲜明主题、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题材文化艺术作品。这些文化及作品突出民族特色, 展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独具特色的藏族风情。发展后的群众文化与其带来的艺术作品使得藏民族的魅力更加锐不可当, 全中国的眼球已经不够吸引, 所可以吸引的眼球扩大到全世界去了。就这样, 藏民族的群众文化打开了国门, 走向了国际, 吸引了国际游客纷至沓来, 展现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 乃至中国民族的风采。
结语:
西藏群众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发展中不业训练, 要创作音乐或舞蹈作品有一定的难度, 出不了精品。美术组1人, 也不是专业美术学院毕业的, 所以没有画过一幅画, 只能出一些简单的宣传栏或写写广告。以上的这些人员配备, 别说是一专多能, 有些人连一个专业都不懂, 如何去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第三, 不思进取, 工作滞后。南礤镇文化站的某些人员认为工作做与不做, 做好做坏都一样, 并且不会受下岗, 竞争上岗等条件的制约, 没有紧迫感。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虑饭碗问题。目前南礤镇文化站有很多培训室和活动厅, 但平时很少有本站人员能充分利用学习业务, 有些同志认为会唱一首歌、会跳一曲舞, 能应付基本的群众文艺辅导就满足了, 完全不考虑质量的好坏。以上的种种现象表明, 文化站的人员不思进取, 安于现状的现象确实存在。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镇作为粤东地区一个边远小镇, 群众文化活动是否丰富多彩, 是衡量全镇各项工作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准。而人才, 则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乡镇文化站特别需要既懂业务, 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 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 统一编制, 执行文化站体制改革。抓好文化站机构设置, 完善运行机制。南礤镇镇政府对文化站人员统一选配、统一考核、统一指导、统一监督, 提高文化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多年来, 文化站长期沿用国家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统包统管的用人制度, 人员只进不出, 或者难进难出。“铁饭碗”、“大锅饭”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不利于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制约和阻碍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 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要营造一种干部能上能下, 能出能进, 公开竞争, 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为提高文化站队伍素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 优化人员, 调整文化站队伍结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必须根据文化站的实际, 优化人员结构, 提高两个效益。首先要根据文化站的工作特点, 制定一个加强文化站人员队伍建设、调整人才结构、调整人员定位的改革方案。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中来,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 实施从业资格制度,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 提高文化站人员队伍素质。完善培训机制, 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 依托区文化馆, 加强对他们的业务技能、文化素养、敬业精神、策划调研能力系统培训。文化站必须经常组织人员除外深造或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坚持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对德、能、勤、绩进行统一考评, 做到奖优罚劣, 优胜劣汰, 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断创新, 在创新后再不断发展。不仅发扬了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优良传统, 同时兼容并蓄, 吸收外来精华文化, 融合发展, 不断进步, 跟随时代的先进步伐, 与时俱进, 繁荣发展, 展现灿烂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庄春辉、李瑞琼.《从佛教传入雪域藏地看文化融合功能》[J].西藏艺术研究, 2005 (1) .
[2]欧潮泉.《论藏族的民族意识与文化兼容》[J].西藏研究, 1993 (4) .
西藏当代艺术的裂变 篇3
西藏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而Photoshop作为一种图像处理软件, 广泛应用于数码照片处理、广告摄影、视觉创意、平面设计、艺术文字、建筑效果图后期修饰等领域。所以, 把Photoshop引入到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Photoshop入门操作比较简单, 但是要想精通的话就比较困难, 尤其是对于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会更加困难, 因为他们缺乏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 所以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熟练掌握Photoshop的知识,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究各种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Photoshop的教学质量。
二、Photoshop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 西藏现阶段的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Photoshop的教学都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有的学校把这一结果归结为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在改变了硬件设施的基础上, 教学效果依然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经过总结, Photoshop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 缺乏对职业教育特点的深入认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将Photoshop作为一个图像设计软件来教学, 很少从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需求情况及行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进行教学, 使教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难以有效地实现人才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二, 教学方式传统, 缺乏课堂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照本宣科, 使学生对Photoshop缺乏学习兴趣, 丧失主观学习能动性, 缺乏创新能力。三, 缺乏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 审美水平也很低下, 并且没有设计思维。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这一实际情况, 导致学生难以吸收教学知识。四, 西藏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因为西藏处于高原地带, 环境条件恶劣, 很多情况下专业性人才不会选择到西藏就业, 使西藏各职业院校Photoshop教学师资专业程度不强, 教学效果每况愈下。
三、Photoshop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探讨
1. 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hotoshop的教学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 枯燥的讲解每一个内容, 不但费时, 而且学生也记不住。鉴于此种情况, 我们使用案例教学往往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并且举例存在具体的情境, 目的性强,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明确西藏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在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贯穿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不同行业对Photoshop的操作者或设计人员要求是不同的, 但是只有精通Photoshop的各种实践操作知识, 就业选择面才能更大。
3. 建立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实习平台。
近几年, 西藏的广告传媒行业发展迅速, 市场对具有一定实践常识的专业性人才需求量增大。这时, 学校应该提供一些实训实习场所, 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岗位实习, 如广告工作室、校企合作等, 巩固和提高学生对Photoshop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竞争力。
4. 强化西藏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
对于西藏的恶劣环境来说, 首先, 学校应该有更好的薪酬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到藏工作;其次, 不断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条件, 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 从而实现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5.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西藏职业院校的大环境中, 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这时, 就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使学生的Photoshop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等能力。其次, 教师也要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关于Photoshop的技能大赛, 在参赛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荣誉, 也能够开发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软件的应用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给夯实自身的整体素质。
结束语
Photoshop是一门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的实践性课程, 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过程中, Photoshop不仅有利于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还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要让学生很好的掌握Photoshop, 我们应该对此高度重视, 不断更新Photoshop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适应西藏人才市场的需求, 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优秀的人才。
摘要:Photoshop功能强大, 能精准的处理图像, 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的使用。所以,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这门课, 但是对于西藏地区没有一定美术基础和设计理念, 缺乏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非设计类学生来说, 学习和熟练掌握Photoshop会比较困难。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 首先浅谈Photoshop对于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并根据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学习范围, 总结Photoshop在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Photoshop的教学水平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Photoshop,西藏职业院校,非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石利平.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实践.信息与教学, 2008 (1)
[2]刘震寰.浅析Photoshop中的对比教学.消费导刊教育时空, 2008 (13)
【西藏当代艺术的裂变】推荐阅读:
方方的西藏计划07-21
浅析西藏的双语教育08-19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12-23
去西藏的注意事项10-22
梦一样的西藏散文欣赏10-27
西藏物理后进生的转化05-10
西藏水利的跨越式发展10-07
西藏名胜古迹的导游词08-24
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09-24
《在西藏》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