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24-10-26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共11篇)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1

自尤努斯创办的小额信贷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广以来, 一直作为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对于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小额信贷的扶贫发展, 国内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纵观来看, 很多研究主要聚焦在信贷供给不足产生的信贷约束问题方面。不管是从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问题 (杜晓山, 宁爱照, 2012) , 还是可持续发展经验问题 (张正平, 何广文, 2012;熊德平, 2005) , 都是为了缓解信贷约束, 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信贷满足程度。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 原有的信贷约束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同时, 我们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也在原来的信贷约束问题研究基础上加强了信贷需求的关注和研究 (韩俊, 罗丹, 程郁, 2007;张雪春, 2008;王志刚, 梁爽, 李腾飞, 2012) 。对信贷需求的正确认识, 实现信贷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对于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西藏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对于小额信贷需求的含义, 王志刚 (2012) 指出小额信贷需求是指在一定的利率、期限、额度和还款方式下, 农户具有使用意愿、并且能够获得的贷款。西藏现有农业银行主营的小额信贷发证面86%以上 (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 2013年) , 有关实际使用率的数据来自不同课题组的统计结果有所不同。贡秋扎西 (2008) 通过对西藏27个乡镇191户农民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额信贷的实际使用率为70.46%, 除去两个极值, 实际使用率为64.55%。课题组2014年通过对林芝地区的4个乡镇10个村402户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额信贷的使用率为53.48%。虽然两组调查的信贷使用率结果有差异, 但总体上都反映了信贷的使用低于发证面, 也就是对小额信贷的需求是明显低于信贷供给。

西藏小额信贷供求市场与内地市场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由于西藏农村金融市场落后, 市场供给主体单一。自1999年小额信贷试点至今, 农村的金融市场依然以农业银行为主导, 小额信贷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银行的产品供给。信贷需求主体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 可以看出西藏现有的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同时, 还存在小额信贷的需求不足的现象。这一现象与传统的观念背道而驰。传统观念中认为, 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造成信贷约束问题, 即信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现有的小额信贷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信贷约束制约问题, 实际中却依然出现信贷实际使用率低于信贷供给。

在现有的信贷需求中, 还存在由于信贷利率过低和信贷模式引致的虚假信贷需求。西藏一直以来执行特殊优惠利率政策, 比全国基准利率低3个百分点, 导致贷款漏出率高, 一些符合商业信贷条件的用户转向小额信贷。同时, 现有信贷模式为了规避风险, 较多采用小组联保方式, 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虚假信贷现象的存在。农村的社区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基础之上, 邻里之间相互熟识、密切。出于互帮互助, 即便在没有信贷需求的情况下, 也愿意帮助邻里组成联保小组。这就构成了所谓的虚假信贷需求者。

2 造成小额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小额信贷的需求程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包括利率、收入状况、生产经营规模、支付倾向等等, 其中, 作为外生变量的利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收入对信贷需求的影响具有U型, 生产经营规模和支付倾向对信贷需求具有正的影响 (韩俊, 2007;周小斌, 2004) 。虽然西藏具有独特的地缘关系和文化背景, 但在基本影响因素方面, 与以上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通过对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整理显示, 信贷的影响也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信贷获取体现为子女的教育信贷较为容易获取。除了以上一般情况之外, 西藏的特殊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也相应地影响着信贷需求的构成。下面就西藏特殊的地缘、文化因素导致信贷需求不足进行分析。

2.1 人口密度低和居住偏远, 导致民间借贷的替代性更高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 人口密度仅为2.1人/km2 (西藏统计年鉴, 2011) , 以及大部分地区以牧业为主导致居住分散, 远离机构中心。对于适合人口密集的小额信贷方式, 在西藏地区的推广就显得不适应。一方面, 距离信贷机构较远的需求者在申请信贷过程中将产生较高的费用和机会成本。由于申请者一般为一家之主, 且也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在贷款申请和使用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将带来家庭收入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农牧业产业的赢利性低、收入低而且不稳定, 导致农牧民储蓄能力、信贷有效需求能力不足而出现自我排斥 (马九杰, 2013) 。小额信贷的授信额度超出了日常的生活消费需求。农牧民家庭的零星小额的消费需求不在授信额度区间。作为理性的农牧民家庭而言, 是不愿选择过度的信贷消费而增加债务负担。相对而言, 民间金融则有效克服了获取成本较高和授信额度的限制。

2.2 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背景引致农村对资金需求意愿不强

从生产角度来看, 不管是牧区还是农区, 养殖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放养方式。这与内地的圈养不同, 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建设养殖设施。另一方面, 西藏直至今日, 惜杀惜售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惜杀惜售的原因包括将牲畜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和防范自然风险的形式, 以及宗教文化中忌杀生灵等等。其中牲畜被作为财富的象征和有效的储蓄形式, 以应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发生 (罗绒战堆, 2009) 。

2.3 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农牧民的金融选择局限性大

西藏农村金融长期以来处于欠发展状态, 包括农村金融产业、资源、服务都是处于低水平。尽管在近十年当中,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的先后建立并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但是西藏的农村金融体系仍未形成竞争机制, 本土化、合作化特性的内生金融尚未建立。现有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 且政策性目标较强。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难以实现与需求主体在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匹配。

2.4 农牧区市场化程度低下, 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不高

西藏地广人稀,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现有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落后, 难以形成规模的市场交换环境, 牧民们出售牲畜等农牧产品还比较困难, 自给自足性质依然显著。受宗教文化思想影响, 在传统藏族社会里, 放生之习俗非常普遍。近年来, 多数家庭放生牲畜的增幅大于出栏数增幅。由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农牧区的市场化程度低下, 使得并不是每个农户对信贷需求都很强烈。

2.5 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农牧民大多保持着延续千年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寄希望于来生、听天由命, 尤其是偏远地区, 改变现状的主观意愿不强, 宁愿苦熬也不愿苦干。大部分农牧区分布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区域, 教育资源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相对缺乏, 农牧民群众普遍文化素质低下,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能力缺乏, 具有受教育程度低、发展能力差、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共性。自我发展致富动力不足, 满足于现状, 这严重制约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

3 提高小额信贷需求的对策建议

小额信贷需求不足、信贷服务使用能力弱, 必然制约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 西藏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严重的信贷供给不足。其中, 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中国农业银行独家经营,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信贷获取。通过上述分析, 信贷供给不足是造成信贷需求不足的其中一方面原因。除此之外, 还受到包括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通过对造成小额信贷不足的原因的正确认识, 实现信贷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对于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 引导需求主体自身能力的发展, 拓展信贷需求市场

只有实现资本的有效形成, 才能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局面。现有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不足, 主要体现在现有生产格局对资金的需求不足。现有的农牧业生产还处于粗放型生产方式, 且基本为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还未形成农业的规模经济。要形成农业的规模生产, 一方面需要拓展资本形成的渠道, 更重要的还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及加强对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提升农牧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从信贷需求主体的自身能力的发展, 内生增加对资金的需求。

3.2 拓展农村金融市场, 增加信贷供给, 引导信贷需求的发展

缓解农村金融抑制,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质量, 增加对偏远地区、弱势人群的覆盖面, 需要构建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由于西藏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其他地区取得成功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于西藏具有借鉴作用。同时, 在农村信贷发展的过程中, 还需注重与地方实际的结合。信贷供给的发展应该围绕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出发, 发展适合农村信贷需求的内生金融市场。

3.2.1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普通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银行或组织, 并不适合西藏农村的发展需要。

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 依然存在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且不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鉴于西藏的特殊地理环境状况, 需要分析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对农户的金融服务供给行为, 寻求合适的信贷供给办法。现有西藏农村金融机构仅有中国农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 但其在农村的网点分布广泛。截至2013年, 中国农业银行设立惠农通金融服务点达1030个 (西藏金融运行报告, 2013) 。可以利用农业银行网点分布广泛这一优势, 开发利用现有的、具有群众基础的组织, 通过机构之间的合作, 正规机构成为一个批发型机构提供资金来源, 让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农户提供零售性金融服务。这种方式有效利用了基层组织在农村社区的人缘、地缘关系, 有效缓解了信贷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减少交易费用问题。

3.2.2 通过建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避免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由于长期受到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藏族社会里, 放生之习俗非常普遍。虽然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但是传统的生活习俗依然广泛存在, 多数家庭放生牲畜的增幅大于出栏数的增幅。藏族农牧民忌杀生, 如具备市场条件的情况下, 将牲畜出售是可以接受的。通过成立专业生产合作社, 由合作社进行统购统销, 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农牧区市场交易环境的缺失。进而实现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 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增加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

小额信贷的需求对其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若信贷需求不足, 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增收问题, 反过来也将影响着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针对信贷需求的不足, 不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尤其在西藏地区面临着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 更多的是针对现有的信贷需求主体的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 实现信贷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进而实现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宁爱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的新视角—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政策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11) :51-56.

[2]张正平, 何广文.国际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经验及其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 (11) :84-92.

[3]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02) :39-43.

[4]韩俊, 罗丹, 程郁.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2) :44-52, +111.

[5]张雪春.正确考量农村金融需求的“覆盖率”和“满足率”[J].中国金融, 2008 (02) :72-73.

[6]王志刚, 梁爽, 李腾飞.黑龙江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桦川县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02) :63-67.

[7]贡秋扎西, 德吉央宗.小额信贷在西藏的实践评析[J].西藏研究, 2008 (05) :81-91.

[8]周小斌, 耿洁, 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8) :26-30.

[9]马九杰, 吴本健, 周向阳.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 理论探讨, 2013 (02) :74-78.

[10]罗绒战堆.藏族地区“惜杀惜售”问题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11) :13-17.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2

一、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意义

十五期间,西藏电力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大大缓解了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制约。目前,全区总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尽管如此,当前的电力仍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西藏自治区总人口277万人中8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2005年还有100多万农牧民没有用上电。2007年,西藏乡镇通电率为69.02%,村通电率为54%,户通电率为62.98%。人均装机容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4。

电力普遍服务是基础设施领域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其基本含义是国家为了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益,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可以普遍接受的价格提供和满足全社会公民的基本生活用电需要。电力普遍服务让边远的贫困农牧民以可以承受的电价享受电力服务,能够使西藏有效减少贫困,促进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尽管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制约,全面实现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目标还存在一定难度,但保证每位农牧民获得基本的生活用电权利,是满足西藏农牧民生活需求、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措施。

农村电力普遍服务对构建西藏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基层性作用。西藏地区的农村供电与城市供电有很大差异,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负荷密度低,用电量小;农网供电线路长,放射性供电网络比重大。农网供电质量差、农村用电水平低是西藏农村用电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电力,尽快解决无电农牧区的用电问题,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和用电水平,对于改善西藏生态环境及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西藏具有重要作用。

电力工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它对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及其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电力设施的完善和发展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战略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此外,电力为农产品加工、农村产业升级和接受外界先进的市场观念提供了便利。

电力普遍服务所体现的公平、普遍、关怀等原则,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藏的能源和农村通电状况

(一)西藏的能源与电力现状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力、地热、太阳能、风力、林木和畜粪等。2005年西藏各类电站总装机容量近50亿kW,年发电量超过12亿kWh,全区有各类电站520余座,装机总容量近50万千瓦。其中,水电43万千瓦,燃油火电3.46万千瓦,地热2.4万千瓦,光伏发电7800千瓦。

西藏电网由西藏中部电网(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和那曲)、昌都和狮泉河三个部分组成。主电网内共有电站19座,装机总容量为329,8MW。有110kV变电站15座,变电容量55.1万kVA,110kV线路23回,长1640km。35kV变电站71座,变电容量37.4万kVA,35kV线路75条,长1542km。主电网覆盖30个县(区)供电人口约122万,占总人口的44%。七地市中,除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四地市联网形成藏中电网以外,其他三个区均为独立小网,藏中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110kV,其他地区最高电压等级为35kV。

(二)西藏的农村通电情况西藏自治区包括7个地区(市)和73个县(市区),全区共有683个乡(镇)、5931个村、54.31万户。2005年全区乡(镇)通电率为71%、自然村通电率为41%、户通电率为59.64%(见表1),全区还有22万多户100多万农牧民没用上电。

三、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难点

(一)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机制是实现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主要难点在计划经济年代,电力工业部(包括水利电力部等)主管全国的电力工业,实行全国性的统收、统支,东南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电价高,收入也高,而中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相对电价低收入也低,早就形成了全国性的交叉补贴,特别是像西藏地区的电力,电力成本高于电价,西藏电力完全依靠中央政府和电力工业部扶持下建设起来的。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居民生活用电价高于其他各类用价。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减轻居民电费负担,在实行各种加价和收费时,均照顾居民生活用电,结果致使目前居民生活电价比商业和工业用电价格低了许多。尤其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户生活用电及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一直保持不变。因而,中国电价结构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状况:商业和工业用电价格高于居民用电价格,商业用电价格又高于工业用电价格,在我国存在非常严重的商业用户对居民用户的交叉补贴。

在政企合一的条件下,电力普遍服务一直作为一种社会义务赋予国家电力公司这个垄断企业,并通过企业内部交叉补贴的方式(即用高利润部门或业务来补偿亏损性部门或业务)提供电力普遍服务义务所需要的资金。2002年,厂网分开以后,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策略与普遍服务的基本原则发生了冲突,电力普遍服务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并开始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至今,普遍服务机制一直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确切地讲,既没有从法律上规定垄断企业必须承担这些社会负担,也没有明确规定交叉补贴机制的法律地位。现在仍然依靠传统的交叉补贴的方式来解决无电村、户的用电问题,由低成本地区补贴高成本地区,不同以往的是主要的承担者不仅包括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还有遍布全国的供电公司,有时往往后者承担着主要的部分。西藏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电力装机总量小,建设与运营成本高,电力企业效益差,西藏电力现在还很难做到自我发展,其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中央投资。十五期间,中央对西藏电力投资约50亿元,十一五要落实185亿的电力建设资金,困难非常大。#p#分页标题#e#

(二)西藏地区农村无电用户基数大、分布广泛;农村电网比较落后,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任务还很艰巨 2005年西藏22万多无电户分布在近3500个自然村,无电人口超过100万,无电人口地区分布广泛,地理状况复杂,这给解决当地农牧民的用电问题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其解决办法注定与其他省(自治区)有不同之处,其任务更加艰巨。

西藏农村电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电网结构薄弱,难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和正常供电,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电网结构薄弱的具体表现:一是电网结构呈放射状,抵御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骨干电源单一,电厂事故直接

危及电网安全;三是设备老旧,技术装备落后,故障率高;四是外力破坏和自然灾害频繁。以昌都地区为例,截至2005年底全地区共有各类电站146座,发电装机容量为100.8MW。目前除昌都镇附近的几个电站联网外,其余各县小水电站均孤立供电。昌都镇电网现有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72.2MW;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所6座,35Kv变电容量14300kVA,35kV线路总长77km。由于电网覆盖面小,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第二、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差。由于缺乏资金来源,西藏城网建设和改造欠账很多,造成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差、线损高、电压质量低,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以西藏藏中地区为例,目前藏中电网以110kV为主网架,网架结构为放射型,电源间的联系薄弱,除羊西线、城西线为同杆架设双回线外,其余联络线均为单回线,不符合N-1安全稳定原则,而且,110kV联络线沿线的地理环境较差,故障率较高。这些都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第三、西藏电力建设运营成本高,效益差,电力企业缺乏自我投资能力。

四、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对策分析

(一)设定和规划合理的普遍服务目标 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如何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进行研究,提出科学的设计和规划。由于西藏无电人口基数大,分布广泛,自然资源复杂,客观上要求因地、因时制宜,制定合理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分阶段地解决无电农户的用电问题。

(二)建立电力普遍服务的机制 建立农村电力普遍服务机制应该明确目标、对象、主体、资金的渠道和补偿办法。

电力普遍服务有两个基本目标:第一是用上电;第二是用得起电。当前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主要目标应该定为前者。与此相关,服务对象为:偏远乡村、人口稀少、经济贫困落后的无电农牧民。随着经济发展、当地用电条件的改善,再以第二个目标为主。

主体分为: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责任主体:电力普遍服务是社会公共政策在电力服务方面的具体体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理所应当承担普遍服务的责任,中央政府是主要的责任主体。目前,电网企业、供电公司承担着我国电力普遍服务的义务,自然,它们应该是实施主体的主要成员,但不仅限于此。在解决无电户用电的选择途径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西藏更加重要。所以,其他电力企业也可以成为实施主体之一。资金来源。电力普遍服务的公平性特点要求电力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普遍服务基金。除此之外,对于西藏农村电力普遍服务的资金渠道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第一、政府分阶段无偿援助性投资;第二、十一五规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资金适当给西藏倾斜和支持;第三、利用国家扶贫基金和国际机构支持获取资金;第四、西藏自治区政府向银行贷款、国家逐年转移支付还本、用户逐年还息;第五、鼓励企业投资西藏能源建设,国家通过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补贴和支持。如,采用类似于风电特许权机制,相比于在内地投资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意识,这种机制有可能起到积极地带动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的作用。

补偿办法。通过交叉补贴的方式难以保证电力普遍服务的目标顺利实现。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承担电力普遍服务的资金和义务有失公平,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不利影响。电网公司同时承担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电力普遍服务的义务,这就难以分清经营成本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界限,从而影响电力普遍服务目标的完成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对电网公司不利,对要求服务公众也不负责。正因如此,调查分析农村各地区电力普遍服务的成本就成为建立补偿办法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可采取招标形式,选择实施主体。

(三)延伸主网与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相结合西藏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单靠大电网延伸的方式解决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既不经济,也不科学。西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

样,因此在西藏农村能源和电力建设中,要注意结合实际,优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和生物质能等组合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西藏地区的农牧民生活用能依靠薪柴、薪草、畜粪和草皮等的方式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大量自然资源被不合理地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藏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些年来西藏的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草地生态系统日趋恶化,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的生态调节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一旦遭受破坏,恢复将要付出更大代价。西藏缺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同时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运输成本高昂;西藏是全国水能、地热和太阳能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解决西藏农村农牧民用电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发挥该区的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化能源建设速度,特别是加快水电资源、太阳能、地热、风电的开发利用步伐,以现代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努力提高电力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整个能源中的比例,逐步推动农村电气化水平。这样才能最终解决西藏农村无电户用电问题,寻求一条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的可行出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藏农村能源建设以推广太阳能利用为主,相继实施了阳光计划、科学之光、阿里地区光电计划以及送电到乡工程(见表2),解决了部分农牧民的用电问题。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无重大工业污染,空气纯净,日照充分,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西藏近年来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实施太阳能专项计划,已建成大小400多座太阳能光伏电站,总容量近9000kW,装机总容量居中国第一。#p#分页标题#e#

西藏冬虫夏草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西藏;冬虫夏草;市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82-02

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通常简称为“虫草”[1-2],是西藏自治区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之一。目前,虫草属真菌全世界已报道400多种,我国有60多种,可寄生9个目昆蟲的幼虫、蛹、成虫。在大多数消费者概念中,只要是由虫草属真菌寄生并能产生子实体的菌虫结合体都称为冬虫夏草。事实上冬虫夏草菌只是虫草属真菌400多个种中的1个种。在青藏高原特殊环境条件下,只有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3]的有性阶段在夏秋季节感染土壤中的蝠蛾属(Thitarodes Viette)幼虫、并于数年后的春夏时分从虫体头部长出紫褐色、棒状的子座,成为我们熟知的“冬季为虫、夏季成草”之说的冬虫夏草。因冬虫夏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产量稀少,近年来价格猛涨,有时甚至比黄金还要高,素有“软黄金”之称。据虫草重要产区西藏那曲地区物价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虫草市场均价从2008年的9.1万元/kg涨到2012年的 15.22万元/kg,4年间虫草市场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达到60%以上[4]。在消费市场上,虫草既是高端滋补品,又是上档次的奢侈礼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在西藏市场上也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给广大消费者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阻碍了西藏藏药市场和土特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笔者于2011—2013年到西藏各冬虫夏草主产区,调查产区农牧民、部分藏医院、药厂、冬虫夏草经销商、林下资源管理部门、草原监理站和土特产商铺,走访长期从事冬虫夏草研究的专家、药商和当地老藏医,为建立规范的冬虫夏草评价方法和行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主要进行实地调查和收集冬虫夏草样品。对西藏冬虫夏草主产区的林芝、那曲、昌都和拉萨等冬虫夏草交易市场及所在地药监、质检、外贸、藏医院、草原监理站、土特产经销商、林下资源管理和物价局等部门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调查冬虫夏草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调查走访长期从事冬虫夏草研究的专家、药商和当地有名望的藏医专家,收集冬虫夏草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在室内对从市场上收集的冬虫夏草样品及假冒伪劣品进行鉴定和分析。

2 市场现状

2.1 来源及销售渠道

目前,西藏市场上购销的冬虫夏草主要来源有3种渠道。(1)本地商人,占整个产区虫草交易量的10%;(2)当地农牧民将自己采挖的虫草直接拿到市场上或在长期合作的土特产经销商处销售,占整个产区虫草交易量的20%;(3)资金雄厚的外地人建立收购点,直接从当地农牧民手中购买,占整个产区冬虫夏草交易量的70%。在冬虫夏草来源环节中收购人员组成成分复杂,既有资金雄厚的内地人员,也有当地人员;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藏族,也有回族、汉族等民族,目前,市场上交易冬虫夏草的以回族为主;交易方式复杂,有现金收购,也有以物易物;收购方式多样,有直接到现场收购的,也有在产地镇上收购的;销售方式各异,有直接销售给内地更大老板的,也有在西藏和其他地方开店进行销售的。

2.2 市场经营模式及特点

全西藏冬虫夏草经营模式以私人经营为主,从事经营虫草的商家主要分布于拉萨、那曲、林芝贡布江达等地,以土特产类同时兼营冬虫夏草的公司或药材行为主,专营冬虫夏草的较少。在拉萨专营冬虫夏草的店家不到6家。每年冬虫夏草产新季节以当地小老板、老百姓和回族商人为主形成自发式的市场进行交易(个人现金交易),在西藏国有企业收购冬虫夏草者占20%~30%,其他70%~80%均被私有企业或商家收购。

2.3 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每挖1根虫草,就得掘地8~12 cm深,刨出约30 cm2土壤,留下坑洞。无数坑洞周围寸草不生,水土流失严重,不断退化、沙化,可能延伸扩展至整片高原草甸。我国虫草资源量已陷入“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的恶性循环。近年来,虫草产量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天然资源已濒于灭绝。1986—1987年,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曾对当时虫草资源的分布、产出、生物特性进行综合调查,结果表明,当时虫草的总蕴藏量为7万kg,国家的年收购量只有1.5万kg左右,仅占蕴藏量的20%以上[5]。据统计,20世纪50 年代以前全国产量曾达到100万kg以上,60 年代初为508万kg,到90 年代其藴藏量不到40万kg[6]。在西藏朗县拉多乡10年以前平均每人每天能挖到100根冬虫夏草,如今每天挖10根也很少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普遍增强,由于人们生活工作紧张繁忙、 “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增强免疫力等用以调整“亚健康”状态的产品市场需求不断趋于旺盛。冬虫夏草以其良好的治疗和保健效果,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关注,其独特的药用与保健价值正适应了人们的需求。

2.4 产品主要类型及集散地

根据资料与野外考察,确定西藏出产冬虫夏草的县有55个,占西藏总县数的74.3%[6],一般认为产于那曲的冬虫夏草产量最多、质量最优。那曲冬虫夏草特别是头草(产新期前1~2批采挖的虫草)外观颜色好、价格高、销路也好。据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草原监理站数据显示,2012年西藏冬虫夏草产量为34 700 kg,其中那曲地区产量达16 300 kg,占整个西藏冬虫夏草产量的47%。商家们只凭主观经验确定产品等级,主要从冬虫夏草的外部颜色、虫体大小和产地等将其分为4个类型(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拉萨是西藏冬虫夏草的核心集散地,其次为那曲、贡布江达县、日喀则等地。

3.1 市场监管工作力度不够

尽管西藏自治区对冬虫夏草市场管理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法律法规,包括2006年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但在某些市场监管中还存在很大的盲区。据调查,有些冬虫夏草专营店每年工商局、质监局和林下资源等管理部门仅抽查2~3次,监管不力,很少有熟悉和鉴别虫草品质及其真伪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监管。在冬虫夏草采收季节无证经营的本地百姓以及从事冬虫夏草交易的散商,随时随地摆放并经营,形成自发市场,导致市场上假冒伪品虫草、劣质污染虫草大量出现,每年无证经营和不法商贩等不断增多。虫草从采摘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完全由市场掌控,各级政府很少干预。

3.2 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充斥市场

拉萨有许多不法分子以假充真,谋取暴利,导致市场假冒伪劣品不断增多,大量充斥市场,严重伤害消费者的利益及生命安全,并阻碍冬虫夏草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市场收集的20余份虫草样品进行鉴定统计,发现涉及西藏冬虫夏草假冒伪劣品主要有6种,包括蛹虫草、亚香棒虫草、江西虫草、新疆虫草、压模“虫草”(用面粉、玉米粉、石膏等经加工压模而成)和贵州虫草等,掺杂江西虫草、贵州虫草、新疆虫草等3种在市场上出现频率高、量最大,在拉萨虫草集散地市场上多次发现。部分不法商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从外观形态上很难鉴别其真伪,如用重金属虫草、注射型虫草、高科技加重虫草等;市场上段节虫草除多见于用竹签、牙签、细铁丝拼接外,常出现用强力胶“山猫胶水”粘接大小、粗细、颜色相似的段节虫草以残充全、以次充好、提高卖点、谋取暴利。拉萨冬虫夏草交易市场上经营户因缺乏鉴别知识而被骗的事件时有发生,涉及金融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大大增加了买卖双方的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损害了冬虫夏草的形象,影响了冬虫夏草品牌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3.3 缺乏对产品的统一规格和行业标准

目前,西藏自治区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冬虫夏草采集管理办法、收购办法及品质评价标准,资源采集管理无序的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商品交易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市场调查时,发现区内某些冬虫夏草经营商店及旅游景点出售的那曲冬虫夏草根本不是那曲产的,而是一些外地產的冬虫夏草,一般消费者很难看出其中端倪。所有冬虫夏草消费市场上的规格等级均以经验、肉眼观测来确定,没有真实体现其药材的实际价值。目前仅有少数地方标准,2012年4月28日西藏那曲地区虫草地方标准实施,编制有自己的标准。划分标准不规范、欠严密、个人规定、按根说价。所销售虫草以1 kg多少根(条)来划分规格等级,每个等级之间的差数在200~300条,2014年4月在西藏林芝市场,800条/kg价格为6.5万元/kg以上、1 000条/kg价格为5万元/kg以上、1 200条/kg价格为4万~4.5万元/kg、1 500条/kg价格为3.5万~4万元/kg、1 800条/kg 价格为3.5万元/kg左右。拉萨林果北路冬孜苏小巷内的清真寺周围是西藏冬虫夏草集散中心,在这里许多虫草买卖,双方绝不会用语言讨价还价,而是将手伸进毛巾底下,通过互相捏手指头来敲定价格,价格谈妥后就地称重,然后一手交现钱,一手交虫草,没有发票,甚至没有账本,旁观者更是无从知道最终的成交价格,整个市场缺乏系统性整理和现代科技的支持。

4 发展对策

针对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市场现状,为规范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4.1 对原产地经营实施保护,建立专卖店

建立从原产地到消费者更短的流通渠道,让原产地的农牧民更直接对接消费终端,有效保护产地农牧民虫草经营商户的合理利益,使虫草的流通环节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更好地保证虫草的品质和纯正性,有利于原产地冬虫夏草经营商户做大做强。鼓励和扶持原产地冬虫夏草经营商户走出去,经营货真价实的原产地冬虫夏草,树立、宣传和维护产地虫草的良好品质形象。搭建规范平台促使广大经营户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价值观和理念,杜绝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的不良行为,从原产地的商户做起,共同抵制不良经营行为。从原产地开始进行产品质量保障和质量监管工作,致力于构建集冬虫夏草文化展示、知识教育,纯正原产冬虫夏草的原产地分销、批发零售,提供统一质量检测、严格质量分级、统一质量认证、统一包装、完善可追溯的售后服务和统一营销推广等为一体的经营管理体系。

4.2 加大力度,突出部门的协同监管作用

改变以往部门单一执法的局面,由工商、林下资源部门、草原监理站和药监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联合行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开展对市场的监管检查,对市场冬虫夏草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全面的清理和从严打击,建立专门网站或做藏汉双语小册子介绍冬虫夏草正品的特征特性,让广大消费者有感官上的认识,在虫草采集时节,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发布成都荷花池、拉萨市2个主要交易市场的虫草销售价格,供产地的农牧民群众参考,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大力发展深加工,作为稀缺性资源,深加工能够将原材料最大化利用,深加工产品服用便捷、高效,不仅会受到主流消费群体的青睐,也便于对产品的监管。建立产地保护区是保护土壤、虫源、菌源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尚未有虫源、菌源物种保护基地,一旦资源枯竭,冬虫夏草将濒临灭绝,人工培育也无法开展,建议建立产地保护区。

参考文献:

[1]Sung G H,Hywel J,Sung J M,et al.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Cordyceps and the Clavicipitaceous fungi[J]. Studies in Mycology,2007,57:46.

[2]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中国冬虫夏草[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药品检验所.中国虫草[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秦松云,赵纪峰,刘 翔,等. 冬虫夏草市场现状调查及对策[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236-1237.

[5]罗绒战堆,达瓦次仁.西藏虫草资源及其对农牧民收入影响的研究报告[J]. 中国藏学,2006,74(2):102-107.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4

1.1 研究对象

以西藏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为对象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发

检索中国期刊网、万方及互联网进行了文献查阅, 共查阅与本研究相关文献60篇, 同时以第5次和第6次西藏体育场地普查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 运用wps电子表格对所有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比较。

2 西藏体育场地建设现状

2.1 西藏体育场地建设现状总体情况

体育场地 (英语:sport venue) 是供人体育运动或体育比赛使用的设施统称, 主要分为室内全封闭的体育馆与室外露天或设有伸展顶棚的体育场。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 我区体育场地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 我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3704个, 占全国 (169.46万个) 的0.21%[1], 其中, 室内体育场地231个, 室外体育场地3473个, 占地面积为565.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为45.7万平方米, 场地面积为415.1万平方米。

以2013年底全区总人口312万[2]计算, 我区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为11.87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33平方米, 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529.87元。

与第4次全区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 我区体育场地总量增加了2611个, 每万人平均拥有场地个数增加了7.85个, 人均场地面积增加了0.583平方米, 累计投入金额增加了138859万元, 人均投资额增加了431元。具体数据见表1。

2.2 全区体育场地分布状况

体育场地的分布涵盖体育场地的地域分布和项目布局两方面。在本次普查中, 我区标准体育场地种类第5次普查为20种, 第6次普查为29种, 10年的时间共增加了9种。10年间后新增加体育场地类型多为高标准的体育场地, 如区游泳馆、津昌体育文化中心等, 都是近几年兴建的。

在全区现有的3704个体育场地中, 分布在校园、乡镇/村、公园等场所的数量和比例情况见表2。

数据来源:第5次和第6次全区体育场地调查数据公告[3][4]

分析可知, 我区居住小区/街道、公园、广场等场所体育场地较小, 尤其是居住小区/街道所占比例仅为2.32%, 一般群众会选择比较近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 这种分布局面将对群众参加体育锻炼造成很大影响。

2.3 全区各系统体育场地现状

在全部3704个体育场地中, 体育系统有75个, 占2.02%, 铁路系统有1个, 教育系统有1779个, 其中高等院校86个, 中专中技学校25个, 中小学有1587个, 其他有81个其他系统有1849个。总体上看, 我区教育系统占有体育场地资源最为丰富, 尤其是以中小学居多。详见表3。

2.4 全区体育场地隶属关系

在全区的3704个体育场地中, 隶属中央一级的有12个, 占0.32%;隶属自治区一级的有137个, 占3.7%;隶属地/市一级的有454个, 占12.26%;隶属县/区一级的有780个, 占21.06%;隶属街道/乡/镇一级的有1145个, 占30.91%;隶属居民/村委会一级的有1049个, 占28.32%;其他为127个。表明一般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日益增多, 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初见成效。

2.5 全区体育场地开放程度和利用率

近年来, 为适应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不断增长, 我区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不断增多, 开放率较之前有较大提高, 全区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已经达到40.66%。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刚修成不久的自治区游泳馆积极对外开放, 而其他大型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率极低, 群众喜爱的篮球场、健身路径对外开放最多, 简易场地开放率高, 学校和单位内部场地自己使用的多, 对外开放得少。

3 西藏体育场地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育场地设施总体数量少、质量不高, 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与发达地区相比, 我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公共体育场地数量匮乏, 且体育场地质量普遍不高, 多为炉渣土质操场、室外篮球场和农村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等简陋场地为主, 真正可以服务于全民健身的体育场馆严重不足, 场地建设存在着盲目现象, 造成资金浪费, 其中尤以农村全民健身路径器材问题突出, 路径器材建成后被用来拴牛拴马等, 导致健身工程脱离群众体育的实际健身需求。

3.2 体育场地投资主体单一、经营效益不佳

调查发现, 近年来投资我区体育领域的民间资本有上升趋势, 但体育场地投资的主体还是比较单一, 没有呈现多元化发展, 主要为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投资。大部分场地自我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差, 没有经营起来主要由于管理者的市场意识不够强, 而经营起来的场地经营状况不甚理想, 这与民众的健身意识和健身消费习惯有很大关系。

3.3 体育场地全区各地市发展欠平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 体育场地的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和经济实力直接挂钩, 在西藏目前的3地4市中, 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的现象, 经济非均衡导致我区体育场地建设表现出很大的区域性差别, 拉萨是西藏的首府, 是西藏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条件最发达的地方, 调查结果显示, 拉萨市在体育场地资金投入和体育场地规模两方面, 都高出其他地市, 其中阿里地区在体育场地建设规模和资金投资显得尤为薄弱。

3.4 体育场地地域分布和布局比例失调

全区大中小学校园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拥有量占据我区体育场地的很大比例, 区居住小区/街道、公园、广场等场所体育场地较小, 尤其是居住小区/街道所占比例仅为2.32%, 一般群众会选择离住所比较近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 这种比例失调的分布局面不利于群众参加体育锻炼, 会影响我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3.5 体育场地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我区现有的3704个体育场地中, 室外体育场地的数量远远高出室内体育场地的数量, 比例十分不协调。随着西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我区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一方面是人们热衷于自己喜爱的各种运动项目, 一方面是各种运动项目的场地数量条件满足不了其需求, 矛盾的源头在于体育场地总体规模少以及现有的体育场地各运动项目数量上比例失调, 篮球、足球等大众项目的场地数量过高, 其他项目的场地数量偏少, 这种情况对一些运动项目的开展必产生不利影响。

3.6 体育场地开放率和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得知, 我区体育场地开放不够, 占全区体育场地近50%的教育系统场地开放明显不足, 仅为13.1%。在已经开放的体育场地中, 每天参加活动的人次约为70人次, 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应该引起反思。

4 西藏体育场地建设的发展对策

4.1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贴合实际, 追求实际效益

在体育场地发展建设中, 在坚持贴合实际需求、效益第一原则的前提下, 立足当下, 放眼未来, 科学统筹规划。首先要立足于我区社会和经济现状, 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上要保证场地设施的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场地资源的各种功能。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 社区体育、体育广场、体育公园发展越来越受群众追捧, 应当提倡在这些公共场所建立大量功能齐全的中小型体育场地设施。其次还要动态思考, 放眼未来, 我区人民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 人们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需求也会提高, 体育场地的设施建设要与时俱进, 提前做出预期, 准确判断, 并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 不断满足群众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新要求[5]。

4.2 充分挖掘场地资源利用潜力, 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

调查事实表明我区现有体育场地综合利用水平十分有限, 如何提高有限的体育场地资源利用率是当务之急。在场地开放利用问题上要秉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理念, 破除体育场地系统界限, 整合全区体育场地资源, 充分发挥仅有场地资源的功能以更好的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根据我区实际情况, 建议政府对开放体育场地的单位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在此基础上体育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联手共建开放共享的体育健身平台, 重点提高全区教育系统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率和利用率, 采取分级、分时、分段逐步向群众开放, 满足各区域广大人民群众多元的健身需求。

4.3 各级政府在体育场地建设众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大背景下, 当前政府投入仍然是我区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渠道。在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 我区各级政府应极力地发挥好, 在体育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要从宏观上的角度出发, 采用科学、合理地形式来对我区体育场地的进行合理的规划, 并将我区体育场地建设用地也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 不仅要保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预留用地, 还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及财政投入, 并在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中, 要适当地倾斜照顾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 以改变西藏各区域体育场地发展不均衡现状。

4.4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使我区体育场馆建设经营步入市场化道路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我国在党十八大会议中所提出的宏伟目标。在这样宏伟的目标指引下, 我区体育场馆的建设经营必须打破旧有体制, 坚持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 对当前的体育场地投融资机制进行改革, 我区体育管理职能部门应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 并通过鼓励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形式来开展体育场地建设[6]。第二, 对我区现行体育场地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进行改革, 要对发达地区的体育场地经营管理及开发的先进经验, 虚心学习、积极借鉴, 在保障体育场地使用权力要以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 还要积极探索体育场地管理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逐渐打破对财政投入过度依赖的模式, 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摘要:本文以西藏第6次全区体育场地普查资料为依据, 以西藏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分析我区体育场馆的现状, 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为我区体育场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藏,体育场地,场地建设,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http://read.sportpaper.cn/zgtyb/html/2014-12/26/content_320724.htm.

[2]西咱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3]西藏自治区第5次全区体育场地调查数据公告[Z].西藏体育网.

[4]西藏自治区第6次全区体育场地调查数据公告[Z].西藏体育网.

[5]王维.我国县域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 2007, 14 (1) :49.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5

关键词:西藏;幼儿游戏;师生互动

幼儿游戏活动中,开展师生互动,就是让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一切行为的互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都是游戏教学的主体,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其互动形式并不局限于表现的互动形式,更多的是进行心理层次和深入情感方面的互动。可以说,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属于教学游戏深入化开展的基础,对于其开展研究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生协商创设游戏环境

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创设情境,就应该让教师与幼儿协商,一起来完成作品。如,幼儿在设计作品的时候,教师不得随意限制幼儿的思维,只需要在幼儿的设计之后进行作品的修改与完善即可。当然,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对待,让幼儿获取满足感。在装饰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艺术性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但是对幼儿的尊重,同时还可以满足游戏教学氛围美化的功效。

游戏活动开展的中心是游戏,而游戏又离不开玩具与材料的支撑。所以,在创设游戏教学环境的时候,就应该将游戏区域和游戏材料全部向幼儿敞开,这样才能够将资源的教学作用完全发挥出来。教师应该保证幼儿可以随时领取自己想要的游戏材料,同时可以自由地使用,并且也不需要限定在特殊的区域之内。除开物理环境创设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心理环境的创设,当然,材料的选择应该符合西藏的特点,这样才可以让幼儿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教师要懂得鼓励幼儿与教师以及其他小伙伴相互交流,从而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相关研究表明,亲子活动中,幼儿对游戏的参与度要远远高于平常。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亲子游戏能够让幼儿获取安全感,同时,安全感也可以帮助幼儿激发起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幼儿进行互动交流,让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较强的亲近感,以便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游戏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在创设游戏环境的时候,教师应该懂得尊重幼儿主体,能够相互协商,这样才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游戏计划

因为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所以,在幼儿园中,大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组织看得较重,但是一旦游戏进入到流程化或者是常规化的状态,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带来巨大的限制。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区域活动理解成为正式的课堂,教学也完全参照流程进行,这样能够留给学生的时间就非常少。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明白,组织游戏教学互动,就应该在高效开展活动的同时,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想要将这一局面改善,就应该在领导的支持下,结合西藏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的个人成长经历,制订相对应的学习计划,并且将每一个计划都细化到日、周、月的范围中。当然,游戏的制订,还需要规定游戏的时间不能过长,让幼儿玩过头;也不能过短,让幼儿不明白其意义。只有这样的设置,才能满足游戏活动要求,同时,制度方面也能够得到保障。

三、了解幼儿特点,积极更新教育观念

在西藏地区,不同的家庭,孩子的性格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做到一视同仁,不放弃每一个幼儿,包容在游戏环节中幼儿出现的优缺点,我们不能够使用成人的规则来要求幼儿,因为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有所差异的,一旦利用同一个标准来对犯错的幼儿进行批评、指责,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脱离班集体的现象。教师的一句鼓励,就好比开启春天的大门。所以,教师要了解幼儿,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够让幼儿获取一分收获,养成一种优秀的品质。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懂得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注重结果,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师生互动,必定會被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所替代。但是,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出现,教师与幼儿之间完全的平等,能够相互融洽地相处,形成朋友的师生关系,注重亲身的体验,就能够帮助幼儿拥有行动能力,激励幼儿探索精神,并按照幼儿不同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就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条件,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龚小河.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应扮演的角色初探[J].学周刊,2012(21):190-191.

西藏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篇6

一、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笔者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一) 办学现状。

2006~2010年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呈下降趋势;初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没有得到长足发展, 呈现空白状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呈上升态势, 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快。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从2006年的10所下降到2010年的6所, 下降幅度为40%,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从2006年14, 775人增加到2010年的22, 613人, 增幅达到53.05%,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从2006年7, 629人增加到2010年的11, 428人, 增幅为49.8%。

(二) 专业设置状况。

西藏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正逐步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和规范。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涉及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类、资源与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师范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其他等16个大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相对较多, 主要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 涉及专业100多个。

(三) 师资队伍情况。

2006西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业教师数分别为753人和484人, 师生比为1:30.53;高等职业院校为2, 669人和1, 673人, 师生比为1:13.94。到2010年西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业教师数分别为731人和591人, 师生比为1:38.26;高等职业院校为3312人和2195人, 师生比为1:14.17。

(四) 分布情况。

西藏现有高等职业院校6所, 其中高职高专学校3所, 这些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分布在拉萨市、林芝地区、陕西咸阳三个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 尤其集中在拉萨市。中等职业院校包括各地市县的职教中心也是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 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昌都地区。初等职业院校在西藏还没有开展, 处于空白状态。

二、西藏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及专业设置分析。

1.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及专业设置分析。

1961年拉萨师范学校成立, 标志着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到20世纪90年代, 西藏已发展到有16所中等职业院校, 26个专业。2003年, 经过调整, 西藏的中等职业院校降为10所, 在校生学生达到6, 718人。2009年, 中等职业院校再次调整为6所, 在校生为21, 357人。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院校已为西藏各项建设事业培养了55, 635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不足的矛盾。但同时还应看到, 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发展平均水平相比,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西藏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还比较小, 专业门类少, 形式比较单一。如20世纪90年代初16所学校, 有10所学校的在校人数在200人以下, 其中有5所还不足100名学生。2003年全区10所中等职业院校, 平均每校仍不到2, 000人。2010年全区6所中等职业院校和各市县职教中心, 在校生人数也只有22, 613人。二是专业分布面较窄, 学科发展不平衡, 资源与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财经商贸类、师范类等各专业规模都比较小, 与西藏经济发展不适应。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2006~2010年招生人数来看,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出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及专业设置分析。

20世纪60年代中期, 西藏自治区创办了西藏民族学院, 这是西藏第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之后相继又开办了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共计6 所, 其中3 所为高职高专学校, 截止到2010年, 在校生人数为31, 109人。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革与发展,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与内地相比, 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的规模相对较小。20世纪90年代初, 西藏平均每所高校只有560名学生, 1994年也只有820多名。1998年以后,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西藏在校生数量有所增加。到2010年平均每所高校5, 000余人, 但与同期内地高校相比仍然偏低。其原因在于 (1) 生源不足, 合格生源太少, 影响招生计划的落实与进一步增加; (2) 办学分散, 专业布点不集中, 学校的师资、设备条件没有发挥整体优势, 造成高校的规模效益偏低。二是学科设置不尽合理, 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学科发展相对较弱。三是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知识贡献有待进一步增加。一方面, 高校生源不足, 教职工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 高校又缺乏主动为基础教育和当地农牧业、工业发展服务的热情。

(二) 师资队伍。

通过对调查和统计年鉴的分析, 笔者发现西藏教师队伍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西藏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已基本得到缓解。从总体数量上看, 西藏中等职业教育的师生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位于西部省区倒数第二位, 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质量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师生比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位于西部省区第一位 (西藏因有休假、设藏语言课、生源不足、单班多等因素, 师资编制高于国家规定) , 但是, 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如2010年西藏高等学校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学历情况表明, 现有专任教师2195人, 其中有67人不符合师资学历要求, 占总数的3.1%, 聘任教师276人, 其中22名不符合师资学历要求, 占总数的8%。

2.师资队伍不稳定。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中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壮大, 2009年达到最大值601人, 2010年下降为591人, 说明教师队伍开始表现出不稳定现象。

(三) 经费投入。

笔者通过调查和统计年鉴分析发现, 2008年西藏在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经费支出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但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基本建设支出占教育经费总额的44.5%, 在高等职业院校为45.5%, 远远大于全国基本建设支出平均水平2.8%和5.5%;西部省区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经费收入中西藏位于最后一位。反映出西藏职业教育在硬件条件上比较差, 生源情况不好, 办学效益低下, 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观念转变难。

一是基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发展职业教育缺乏研究, 思路不多, 措施不力。“十一五”期间, 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了“两基”攻坚和“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上。二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 就业渠道窄, 市场能力弱, 导致群众对职业教育送子女入学问题认识不足, 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参与度不高, 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难以形成。

(五) 缺乏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是缺投入保障机制。二是缺督导检查考核评比、奖惩激励等机制。

三、发展西藏职业教育的对策

在对西藏职业教育的发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的同时, 本文将对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带战略性的、深层次方面的问题提出核心观点, 旨在促进西藏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使职业教育在“大众化”的进程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推进职业院校深层次改革。

1.树立忧患意识, 培育竞争意识。

教育资源是有限的, 竞争是必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西藏职业院校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和锐意改革创新, 不断开拓进取的思想, 才能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才能提高学校“品位”, 才能在剧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职业院校不仅是生产教育产品的基地, 更是一个受市场调节的经济实体。职业院校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虽然是财政拨款, 但存在着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就业率不高、师资薄弱等问题。因此, 西藏职业院校要在办学理念上实现由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行业企业本位的转变, 拓宽思路, 学习借鉴行业企业经营理念, 用市场的眼光分析办学难题, 将市场管理模式引入到学校经营管理中来, 强化职业院校的服务理念、效益理念、品牌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开拓意识、风险意识和产业办学的思维。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是紧密联系着的, 高度决定梯度, 广度决定宽度, 深度决定力度。因此要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 理清办学目标、根据市场增设专业, 凝炼办学模式。西藏职业院校要办出特色和亮点, 前提是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为当地和全国社会经济服务的关系。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造成对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拉动力不足。西藏职业教育只有面对全国全区的统一大市场, 在办学方式上实现由单一的职前培训向职前、职后的综合培训转变, 才能使学校获得生机与活力。专业设置既要考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考虑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同时又要考虑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与教育教学的要求、师资的能力和水平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的发展与教职工的利益相统一,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搞好专业设置与建设。在办学模式上要在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上进行突破, 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西藏的地域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能够满足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2) 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改革事务繁多, 西藏职业院校只有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内涵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 制定岗位职责, 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使学校管理工作向“简洁、高效、透明”目标奋进, 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强化学校的管理, 把繁重的管理工作交给机器, 让现代教学管理方法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 在管理过程中既要体现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 又要体现人性化、个性化。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目前, 西藏职业院校中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知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 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这是西藏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最重要, 也是最迫切的一件事。

(4) 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职业院校必须走出去进行交流, 才能清楚的了解自身状况, 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才能扬长避短, 发挥自身优势, 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才能做强做大, 才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5) 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应在开源节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投资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办学条件。实训基地、实验室、教学设备、图书馆及必要的活动场所是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保证。资金匮乏是限制和约束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远比普通中学要高, 光靠财政的投入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职业院校在办学上要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入投入资金。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合作行业企业的优势, 引入行业企业资金或生产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资源共享。

(二) 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核心, 抓好质量, 形成合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 检验育人效果的直接指标就是就业率。职业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 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出发, 认真调研就业区域人才供求关系, 借鉴国家重点扶持政策, 立足当前, 放眼未来, 力求专业准确定位, 办学贴近市场。因此, 职业院校把工作重点移到教学质量上, 认真贯彻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实训基地建设, 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配套教材建设,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指导, 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 从而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到行业企业后, 能下得去、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干得好。

(三) 加强宣传、办出特色、解决生源问题。

据调查, 学生择校注重的因素中, 学校规模与就业状况各占40%, 其次是师资力量占10%。包装学校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包装的就是诚信原则, 重视承诺的兑现和教育服务水平的提升, 不炮制空心汤团。其次, 要有包装特色。包装特色应从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质量、就业、声誉上寻找到自己学校的“亮点”, 做到定位准确, 亮点突出, 宣传突出重点, 进而解决生涯问题。

(四) 强化校企合作, 实现职业院校经营渠道多元化。

职业院校是鱼, 行业企业如水, 校企合作才能互惠双赢。第一, 职业院校需要有勇气有韧劲。校企联合办学绝不是在形式上走走场, 而是要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来适应, 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阻力与困难, 没有敢于改革的勇气与百折不挠的韧劲, 那只能浅尝辄止, 畏缩不前, 半途而废。另外, 当地政府要大力支持, 帮忙牵针引线或给予财政或政策优惠。第二, 双方诚信态度要一致, 管理制度要跟进。诚信度、管理的力度和效度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度。双方应共同建立起联系紧密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互派领导主持, 骨干双边挂职, 充分调动和保护双方的积极性, 共同管理和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务与制度, 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料共享;为行业企业解决季节性用工或突击性生产任务的完成。 第三, 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行业企业积极投身到学校发展中来, 特别是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评价过程。要为学校的教学与实习就业提供方便, 并在办学的场地与实验实训资金上提供支持。 第四, 学校要主动走出去, 积极加入行业行业企业协会、职教集团, 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用人规格要求, 为行业企业实现“招聘代理”、“定向培养”、“实施培训”和“跟踪服务”四项重大功能。同时, 学校要加大改革力度, 推行整体联动、综合运作, 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层运行。

参考文献

[1].吴德刚.西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2].2007~2011年西藏统计年鉴

[3].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9

[4].山南地区教体局职教科.西藏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7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西藏高校的体育教育应与内地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有所不同,西藏高校培养的工作者不仅要求具有更为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求必须具备特定自然环境和劳动条件中工作生活的能力。因此,西藏高校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健身育人的重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西藏高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学校性质等特点,本研究抽取西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治区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 笔者遵循体育科研方法等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经过向专家咨询与反复修改, 设计了“西藏高校体育教师调查表”和“西藏高校学生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 效度系数为0.9。问卷的信度检测主要采用重复调查法, 两次调查一致性系数为0.92。问卷发放中, 本研究的抽样框为被调查学校二年级学生, 其中西藏大学300名, 藏医学院100名,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名, 自治区职业技术学院200名, 共发放8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774份。在调查的774名学生中, 男生389名, 女生385名;藏族学生571名, 汉族学生184名, 其他少数民族19名。被调查学生与西藏高校学生民族比例情况相符。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1 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数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除普通小学外,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1]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性别上,男教师占84.9%,女教师占15.1%,这一比例与西藏高校的男女生比例反差很大,不利于体育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年龄在25岁以下占16.3%,25至35岁占50.8%,36至45占24.2%,46至55岁占7.1%,55岁以上占1.6%,主要表现在中青年教师的人数多,有活力,但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学历上,西藏高校体育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为66%,研究生比例为7.5%,博士为零,本科以下学历占26.5%,整个学历明显偏低。

西藏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国家要求相比差距非常大。究其原因,一是硕士研究生数量相对少;二是近年来愿意到西藏高校求职的体育研究生非常少。由于生活、学习条件及工资福利等比内地高校或其他行政部门相对较差,再加上经济落伍、文化差异和特殊的高原气候,因此这些学校实际上也很难吸引体育硕士研究生。

职称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程度的标志,也是教师工作得到承认和认可的标志。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占57.9%,助讲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分别占36.4%和3.8%,教授占1.9%。总体上看,高职称(教授、副教授)人才奇缺,因此也制约了西藏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西藏高校必须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改变目前的状况。

3.1.1. 2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备的素养,它包括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2]。

调查结果显示,59.4%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师的示范、讲解能力需要提高;60.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能力需要提高;63.0%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需要提高;58.2%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需要提高。由此说明:西藏高校体育教师的各种教学能力相对普遍偏低,同时也说明教师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表1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教学态度一般的占多数, 说明西藏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质疑, 也反映了西藏高校体育教师上课的态度存在较大的不认真性或不负责性, 这也很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决定因素。

3.1.2学生体育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学习的主体。笔者从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几方面作了调查分析, 得出以下结果。

3.1.2.1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由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健康的男生占80.76%, 女生占78.64%。西藏由于特殊地域、气候限制, 高校学生体质比内地大学生体质相对要差, 特别是在居住地同拉萨海拔差距大的地区尤为明显。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都是为了增强体质, 增强自我适应能力。所以西藏高校学生直接第一目的选择增进健康的学生明显高于内地水平。这反映出西藏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直接动机过于集中、简单, 没能像国外及内地大学生一样呈现出一种多元锻炼动机的分布。

3.1.2. 2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影响着学生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调查结果表明:很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6.4%,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一般的占34.8%,学生不喜欢和很不喜欢体育课的分别占29.3%和9.5%。可见西藏高校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一般,这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也影响了他们锻炼身体的效果。

3.1.2. 3 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

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映之间的中介因素[3]。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很认真的占12.9%,比较认真的占21.1%,自我评价一般的占38.1%,认为不认真或很不认真的分别占21.9%和6%。另外,5.8%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态度很认真,10.3%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态度比较认真,44.7%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态度一般,还有39.2%的教师认为学生上体育课时的态度不太认真。从中可以看出,西藏高校学生多数的心态比较浮躁,不能够认真上体育课,他们对体育课的这种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从体育课教学中学到较多的知识和锻炼技能。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改变原有的不良态度。

3.1.3 场地设施、器材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4]。通过调查发现,西藏高校不具有能够满足体育课教学的基本场地设施和器材条件,同国家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74.9%的教师认为不能或完全不能满足教学要求,57.6%的学生认为不能和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调查研究还了解到,西藏四所高校中仅西藏大学有一个网球场,而且同其他院校一样,网球课、排球课、羽毛球课、武术课等基本形同虚设。另外,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只能上课时使用,大大削弱了场馆设施的使用率和功能发挥,也挫伤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西藏高校群众体育的发展。

3.1.4 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3.1.4. 1 体育课授课类型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所高校中仅有1所学校开设了体育选项课,体育保健课均无开设。并且根据调查发现3所高校学生上课主要以自由活动为主。从西藏高校现有的这种体育课的授课类型来看,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3.1.4. 2 体育课的开设年限、课时数和上课人数调查分析。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必修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西藏高校体育课都开设两年以上。但体育选修课开设严重不足,影响着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研究对体育教师的周课时调查显示:9.3%的教师课时量在8学时以下,65.8%在8—16学时,24.9%在16学时以上。对体育课的班级上课人数调查得出:上课人数30人以下的占5.1%,30—35人的占16.6%,35—50人的占62.6%,50人以上的占15.7%。各高校应适当减少班级上课人数,减少教师上课的周学时数,以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各高校也应有计划地加快扩充体育教师队伍,以求得学校的平衡发展。

3.1.5 体育教学教材及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3.1.5. 1 体育教学教材的调查分析。

西藏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没有自己的统编教材,各院校只能根据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进行教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3.1.5. 2 体很认育真教学比内较容认的真调查分一般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应以完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主要依据, 除充分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外, 更应体现教材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1)从教师教授的项目内容和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上看:总体上教师所授体育项目内容的比例和学生喜欢体育项目内容比例吻合程度不高,个别项目相差较大。教学以两大球为主,教师授课比例这两项上明显高于学生喜欢的比例,应当适当缩减;田径项目比例教师占41.5%,而学生只占12.4%(男)和29.3%(女),为了不影响锻炼的效果,教师可以将田径运动穿插在某个运动项目之中,减少单独田径课的开设;排球、台球、游泳和轮滑、攀岩、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查教师中基本没有教授,而学生则有不少人喜欢,相差甚远,西藏高校可以考虑多开设此类项目课程;乒、羽等教师教授比例为9.4%,而学生喜欢比例相对较高,也应该多开设此类课程。

(2)从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看。2002年8月6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文件课程设置中提到: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

从调查中得知:28.7%的体育教师体育理论课程的课时普遍安排2学时/学期,低于规定标准;39.3%的教师体育理论课基本不上;32%的教师理论课上到约2学时/学期,但是都为实践中穿插,没有专门上过体育理论课。

3.1.6 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6. 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从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看,调查中得知:90.5%的体育教师仍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自然班上课形式,5.7%的教师采用将同年级、兴趣爱好相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上课的形式,3.8%的教师采用不分年级、专业将兴趣爱好相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上课的形式。目前西藏各高校组织形式绝大多数仍旧是停留在固有自然班级上课的形式,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各高校需要积极改进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6. 2 体育教学方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生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满意,22.0%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38.9%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17.2%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满意,15.8%的学生对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不满意。由此得出,学生对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太满意,或者可以说是不满意,西藏高校的体育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有待提高。

3.1.7 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测量,并予以价值判定的过程[5]。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最主要评价的是教师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因为学生体育学习效果是直接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决定的。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16.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学效果很好,3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学效果好,22%的教师认为一般,23%的教师认为差。可见西藏高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较满意,也有不少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存在质疑。可能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问题,也可能是学生因素等其他原因,总体来看,西藏高校的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学生对体育课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很满意占9.5%,满意占24.6%,一般占38.2%,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分别占21.7%和5.9%。总体上看,西藏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

4. 结论和发展对策

4.1 结论

4.1.1 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应加强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4.1.2 西藏各高校目前的自然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应靠多方面努力协调,全部或部分实施“自主教学”。

4.1.3 西藏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差,应增加投入,努力改善,确保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4.2 发展对策

4.2.1 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学要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新型的体育课程体系,以适应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4.2.2 西藏各高校的体育教材、内容要进行改革,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发展西藏特色体育;二要增加适应不同专业需要的教材,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对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西藏各高校的体育教材、内容要进行改革;西藏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较差;西藏各高校体育教学要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新型的体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西藏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第11号.1990.3.1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5:139.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4, 1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五十五号) .1995.8.29.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西藏,特色畜牧业,对策

一、西藏特色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西藏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拥有面积广阔的天然草场,据测算,在西藏总面积1.2亿公顷的土地中,草原面积占比在70%左右。虽然草场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但由于青藏高原所特有的昼夜温差大、夜雨多、光照充足等的优势条件,使牧草营养价值较高、适口性较好,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壮大。

西藏畜牧业发展是将农牧户作为发展基点,重点依靠当地的龙头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产品服务的系列化发展。农牧区的改革与发展在一定限度上破除了其原有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模式,使产业经营机制的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催生了一批包括“牧户+基地”、“农户+基地+公司”型等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西藏畜牧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2014年年末,存栏的牲畜总数为1861.44万头(只、匹),其中:牛594.16万头;羊1189.41万只。全年牛羊猪肉产量超过29.83万吨;奶制品产量35.06万吨,上长4.8个百分点。

二、西藏特色畜禽资源品种及其优势

1. 牦牛。

牦牛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对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是高寒牧区重要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

2. 绒山羊。

基于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因素,西藏的羊绒品质在光泽度、弹力等指标方面均居世界前列。阿里地区和那曲地区西部是绒山羊的主要产地。

3. 藏猪和藏鸡。

藏鸡、藏猪肉以口味独特、纯天然著称,消费者对其认可度较高。藏猪肉价格也比普通猪肉高出近30%-50%,藏鸡的价格比其它鸡高出近一倍,价格优势比较明显,市场前景极为可观。

三、发展西藏特色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草畜矛盾尖锐,内部部经济问题突出。

由于受特殊地形地势及高原气候的影响,西藏可被有效利用的草场有限,且大部分草场生长期短、牧草低矮、长草量极低,草场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周期漫长。加之西藏农牧民手传统思想的影响,“惜杀”现象严重,致使牲畜出栏率低,超载放牧现象严重,多年来西藏牧区超载率高达15%左右。虽然这20年来牲畜的出栏率有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其增长幅度不大,说明牛、羊、猪出栏率低的问题始终存在,并且这将是造成西藏草场退化更趋严重、草畜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

2. 牧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畜产品商品率低。

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西藏农牧民长期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状态影响,思想观念陈旧,商品经济意识淡薄,他们进行畜养主要是以满足家庭的直接消费为原则和出发点,而非市场需求。其次,“惜杀”现象严重,西藏如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观念较陈旧,他们认为财富拥有量的多少体现在拥有的实物财富量上,拥有的包括牛、猪、羊等实物财富越多,富裕水平也就越高。这种观念致使牲畜出栏率大大下降,牲畜“老龄化”现象严重,繁殖效率过低。

3. 畜产品产业化程度低,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不足。

西藏农牧产品的加工业发展滞后,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少,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市场的需求,农牧业生产本身具备的产业链较长的优势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全区农畜加工企业的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很小,且大部分产品仅处在初级加工阶段。大多数农畜产品原料很少按科学的标准进行归类和分级,高档次产品少,畜种资源的特色优势未被真正发挥出来。

4. 畜牧业科研条件、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同全国科研院所的科研条件相比,西藏畜牧业的科研条件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在技术水平、科研方法、品牌推广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在畜养上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科技含量偏低,发展速度缓慢,养殖效益不高。同时,现在的许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并没有专门从事该畜产品相关的科研的专业人员,在养殖过程中遇到难题只能自己摸索,生产的过程中必将造成一定的损失。

四、加快推进西藏特色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重点抓好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走“生态畜牧业之路”。

草原是西藏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并走向繁荣的重要的支撑条件,要使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草原牧草的生产能力需同时稳步提高。针对超载过牧和盲目开垦所造成的草场退化问题,应以草定畜,加快畜群周转速度,增加出栏量,逐步减轻超载牲畜的数目,努力做到草畜平衡;停止草地乱垦乱伐,在冷季放牧场实行围栏,防止过度放牧。

2. 切实做好牧区教育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牧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牧民是西藏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牧民素质的高低、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直接关系到西藏畜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牧区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卓有成效的做好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为未来牧区经济发展创造出一只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经营者队伍;其次,在可能的条件下,可通过各种途径搞好牧业现有劳动力的扫盲和科普宣传、示范、引导工作,使广大牧民群众在生产实践和不断的对外交流沟通中逐步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现代市场观念。

3. 大力推广农牧业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开展规模经营,形成产业基地,努力使西藏畜牧业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克服生产的盲目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牧民在生产中获取更大的效益,从而通过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增产。要深化农畜产品加工,牢牢把握农牧民增收这根连接初级农产品市场和次级消费市场的纽带,不断提高畜农产品附加值。在今后的畜产品加工上应当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把“订单农业”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

4. 要提高生态畜牧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应逐步加大对科研从业人员的投入力度,在畜种上继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引进新技术,培育新良种,加强专向技术培训体系。发展特色畜牧业一定要宣传引导农民形成相关的风险意识,并根据本地的气候、地理、人文条件及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技术实力等,在畜养规模上做到量力而行。同时,政府可加大对特种养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用于对当地农牧民养殖户提供相关专业技术推广,为农牧民答疑解惑,以有效促进畜牧业生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畜养风险,增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勇,周炜中国西藏农牧特色产业报告[R].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2]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9

1.1 地理位置

聂拉木县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南部,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85°27′~86°37′, 北纬27°55′~29°08′之间, 东邻定日县, 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与尼泊尔接囊, 西连吉隆县, 北接萨嘎、昂仁县, 是西藏自治区的边境县之一, 全县总面积7 698.55km2。

聂拉木县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岸, 喜马拉雅山主山脉与拉轨岗日之间, 根据地貌类型的不同, 全境由南至北可划分为5个地貌类型:即喜马拉雅山南高山峡谷区、喜马拉雅山高山区, 佩古错高原湖盆区、锁作断陷谷区和拉轨岗日高山区。平均海拔4800m以上, 相对高度达6 000m, 境内5 000m以上山峰遍布全境达100多座, 最低处位于中尼边境54号桩处, 海拔1 433m。

1.2 气候

聂拉木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气温偏低, 冬季寒冷。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 可分为南北两大气候类型, 一是以樟木为主的南部气候类型区气温高, 降水量大, 年均气温在10~20℃之间, 年降水量超过2 000~2500mm, 无霜期达250d左右;二是以门布、锁作为主的北部气候类型区, 年均气温3.5℃, 年降水量仅为200~300mm, 且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高寒干旱少雨, 多大风, 日照强, 蒸发量大是北部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2 林业机构以及野生动植物及森林资源现状

2.1 林业动植物的组成

聂拉木县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野驴、雪豹等, Ⅱ级保护动物有麝、马鸡等。因受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境内植被主要随着水热条件的不同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海拔3 000 m以下河谷地区为干热河谷, 植被以耐寒带刺灌丛为主, 有白刺花、绵鸡儿、醉鱼草、耐旱蒿等;经济林有石榴、花椒、桃等;在离干流较远的支沟中分布有云杉、高山栎、桦等, 森林分布上限可达4 300m, 但一般海拔4 100~4 500m多为高山灌丛, 以小叶杜鹃为主, 海拔4 500 m以上主要为高山草甸。

2.2 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聂拉木县200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和2010年人工林、宜林地、苗圃地调查情况, 全县土地面积762 160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96 147.76hm2。林业用地面积中, 有林地9 667 hm2, 未成林造林地822.91hm2, 宜林19 692.72hm2, 苗圃0.13hm2。随着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和拉萨周边造林工程项目的实施, 县林业部门着手开展了北部乡镇人工造林项目, 主要是防沙治沙造林、四旁植树、水土保持造林等, 近5年累积造林面积达到1 266.7hm2。

3 林业发展成就

通过各有关部门和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现聂拉木县林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改善北部乡镇人居气候环境

因聂拉木县北部和南部的气候条件差异显著, 南部气候类型为气温高, 降水量大, 植被类型丰富, 北部气候类型为气温低, 高寒干旱少雨, 多大风, 日照强, 蒸发量大。因此聂拉木县林业工作部门主要植树造林工程开展在北部乡镇, 从2007~2010年开始, 通过各种造林项目的开展, 现累积面积达到933.3hm2, 大力改善了农牧区环境、加强了防沙治沙的功能, 提高了洪灾的抗衡能力, 增加了林业用地面积, 提高有林地面积比重, 提高人工造林面积比重, 提高该区域生态功能。

3.2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形成长远生态治理功能

根据对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等特征的分析, 选择适宜的树种, 坚持做到适地适树的原则。聂拉木县林业工作部门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水份三要素来选择抗严寒、抗风沙、耐干旱等抗逆恶性很强的沙棘作为北部地区的造林优选树种, 经过5年的种植, 北部地区种植沙棘成为当地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水土流失, 防风固沙, 增加土壤蓄水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 减轻洪涝灾害的最有力的先锋树种, 已经形成了该区域长远的生态治理模式, 并呈现明显的治理效果。

3.3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力度, 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

聂拉木县毗邻尼泊尔, 樟木作为西藏最大通商口岸, 这里旅游、经商人员和车辆流动频繁, 特别是聂拉木县属于该区边境县, 尼泊尔边民到樟木来回频繁, 特别是尼方边民中搞牧业的人员多, 林区农牧民有刀耕火种的习俗, 因此, 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很多困难。随着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林业主管部门的精心安排以及林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出台了一系列防火保证措施, 使边境一带每年火灾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防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 存在的问题

4.1 村落零散, 存在林牧矛盾

在聂拉木县境内, 樟木林区是全县森林分布最密, 野生动植物种类多, 气候条件最好的林区之一, 该林区农牧民基本上以从事牧业为主。目前, 全封育工作基本展开, 但村子坐落在林区, 因此, 林牧矛盾非常突出, 加之该区域生态区位也非常突出, 应该把该区域的零散的村子整合到一起, 形成生态移民, 建立起全封育的林区, 形成护林管护的长效机制。

4.2 全民造林意识不强, 应加强造林管理力度

之前, 农村发展工作一直都放在脱贫致富上, 对乡村绿化, 村容村貌整治为核心的农村生态环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国家一系列造林项目的落实和开展, 对改善环境带来很大机遇, 但农牧民造林意识不强, 导致开展造林工作产生很大的困难, 造林质量也达不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

通过上级专业人员的精心设计和县林业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 从2007年起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但是随着造林工作项目的数量增多, 造林区域面积加大, 使后期管护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不到要求。

5 建议和对策

5.1 提高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 聂拉木县森林防火工作呈现明显的进步, 防火队伍也基本完善, 但由于防火设施设备都属于容易消耗的物品, 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防火设备的更新和改造, 更好地适应生态环境的建设。要积极做好发生森林火灾的应急准备, 各林区需要组建快速扑火队伍, 加强综合素质的训练, 确保出现森林火灾时能够及时到位, 及时扑火。

5.2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坚决实施执法工作

聂拉木县林业开展全封育以来, 农牧民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偷砍木材或者破坏森林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 《森林法》作为我国林业的大法, 应该坚决的执行, 依法管理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 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林木的行为, 狠狠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行为。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 造就一支作风过硬, 业务熟练, 严格执法的专业队伍,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5.3 加强苗圃整治改造, 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

随着苗圃整治改造工作的完善, 前期育苗工作的陆续开展, 已经逐步形成了培育苗木的良好势头, 但随着管护人员没有技术上的培训和支持, 对今后培育更多树苗时技术上不能够跟上要求, 因此, 为了充分利用好苗圃的功能和作用, 不仅在苗圃基础建设上投入更多资金, 而且应对相关管护和育苗工作人员提供技术上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徐德兵, 赵粉侠, 李根前, 等.沙棘生态功能应用[J].林业实用技术, 2008 (1) :1~2.

[2]朱运进, 朱小舍, 周明, 等.朱溪镇林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浙江现代林业科技, 2009 (22) .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10

关键词:西藏;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作为三种对经济增长作重要贡献中的一种,投资对GDP的增加有基础作用。尤其是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阻碍,经济虽然保持了较快速的增长,但增长速度也有不小的降低。相对于出口和消费,投资可以说是为经济增长提供能量的最好方式。

根据以往的理论经验,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投资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1981-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6.65%;1991-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64.85%,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经济实力亟待增强。所以,本文拟对西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Dharmendra Dhakal、Saif Rahman和Kamal P.Upadhyaya在《外商直接投资和亚洲经济增长》一文中说明9个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增加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中的九个国家中的六个,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两个国家是双向因果关系;Orazio以1965—1995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欧盟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能够强力的刺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二)国内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国内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大多采取实证分析方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协整分析,例如:胡珀通过对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安徽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是双向因果关系,只存在经济增长是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Granger单向因果关系;王悦然对上海市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固定资产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0.768个百分点。

本文借鉴前人已有的经验,拟对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向相同

根据西藏1978-2010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数据,利用Eviews作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速度和方向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和方向高度吻合。

(二)相关性分析

做出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联合散点图,根据图形进行初步了解,结果为:西藏自治区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极可能是线性关系,而且具有截距项,在下文模型设定中可以考虑采用带有截距项的线性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趋势分析,我们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考虑到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时滞效应,故设定模型为:

(二)模型的估计

1.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出现虚假回归现象,先对lnY、lnX及lnY2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结果为原变量均不是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平稳。

2.协整分析。我们采用E—G检验法,对残差项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项是平稳的,则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lnY、lnX和lnY2之间有协整关系。表明西藏自治区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实证结果与分析。lnY、lnX、lnY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估计不会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所以下面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模型参数。得估计模型结果为:

结果分析:根据可决系数,模型拟合优度较好,能很合理的模拟变量之间的关系。系数0.159443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当年GDP将增长0.159443个百分点,系数0.787901表示当年GDP受上一年GDP影响,上一年GDP的78.8%对下一年GDP做出贡献。此结果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如与上海和山东的数据相对比,可知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较低。分析主要原因是:

1.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过大,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容易形成资源浪费;3.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投资的扩大。

(四)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Granger检验结果,发现:(1)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原因;(2)经济增长与上一年经济增长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上一年经济增长对下一年经济增长有明显作用;(3)经济增长与下一年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上一年经济增长会引起下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五、结论

本文对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159个百分点,上一年的GDP也对下一年经济增长有正作用。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上一年经济增长对下一年经济增长有明显作用,上一年经济增长会引起下一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说明经济增长既借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也会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同向变化,两者相辅相成;同时经济增长为下一年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目前西藏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还相对落后于其他省份,虽然依靠政府政策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投资,也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但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容易形成经济软弱无力的表面增长。西藏自治区应该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大好机会,努力提高生产能力,用经济增长带动投资增长,同时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推动作用,保持经济增长与投资之间的合理关系,促进经济内部增长,为西藏社会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保持持续的力量供给。

参考文献:

[1]缪春华,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集体经济,2010.03.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现状,优势,对策,西藏

马铃薯在西藏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是藏族群众非常喜欢的粮菜兼用食品。马铃薯营养全面, 富含碳水化合物, 是维生素B1、B3和B6以及铁、钾、磷和镁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 富含叶酸、泛酸和核黄素。马铃薯还含有能够帮助预防老年疾病的膳食抗氧化剂以及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经常食用马铃薯, 可以保证健康, 延缓衰老[1,2,3]。近年来,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得到加快, 拉萨、日喀则等城市市民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马铃薯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价高利好。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 西藏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的需求日益凸显, 在全区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特色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逐步成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1 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 西藏自治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0.33万hm2增长到1.62万hm2, 位于青稞、小麦、油菜后居第4位, 其中拉萨市0.27万hm2, 山南0.06万hm2, 日喀则1.08万hm2, 昌都0.07万hm2, 阿里0.04万hm2。平均单产27t/hm2, 年总产量40万t。

目前, 马铃薯在生产应用上主要品种有:脱毒薯有青薯9号、陇薯3号、陇薯6号、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当地品种有艾玛土豆、昌果红土豆。吉德秀大白现脱毒薯面积已逾133.33 hm2。

2 发展优势

2.1 品牌优势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艾玛土豆注册了马铃薯品牌“艾玛牌”, 山南地区“昌果红土豆”在上海博览会上获得金牌。效应逐步彰显, 马铃薯已经在市场销售, 政府采购等方面已占据了优势。

2.2 资源优势

西藏自治区地处世界屋脊, 是世界最后一片净土, 地域广阔, 气温变化小, 春秋季持续时间长, 夏季无高温, 冬季无严寒, 雨热同季, 日照时数多, 光照辐射强, 气候冷凉,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无污染的生产环境, 有利于马铃薯等喜凉作物生长发育。而且在此环境下, 马铃薯病毒感染轻、退化速度慢, 是马铃薯天然良种保存和良种繁殖的理想基地。只要加强对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和做好防抗灾工作等, 按照国家标准化进行生产, 产品定能达到国家标准。

2.3 技术优势

长期以来, 从事马铃薯技术研究推广的单位有: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所、西藏日喀则地区农科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等, 这些从事马铃薯脱毒、繁育、栽培、推广的队伍, 对西藏自治区各区域的气候资源、耕地特点非常熟悉, 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储备。并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依托大力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信息的引进, 掌握国内马铃薯先进生产技术。

2.4 种源优势

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地区等主要农区是长期以来商品薯和种薯种植供应的基地, 耕地面积大, 年均温0~10℃, 是马铃薯生产的理想区域, 有利于推动该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2.5 政策优势

多年来, 西藏自治区政府始终把“稳增收调结构”作为农牧业生产工作的基本目标, 2009年, 西藏安排5亿元资金发展特色农牧业, 加快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2009年4月, 西藏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马铃薯主产区的日喀则地区, 为促进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召开了关于马铃薯生产与销售专题会, 会议出台了2项惠农政策, 有利于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产业布局

3.1.1 种源基地。

日喀则南木林、日喀则市县作为西藏自治区马铃薯种源基地, 拉萨市的6县作为紫薯种源基地。

3.1.2 商品薯生产基地。

山南、拉萨、林芝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

3.1.3 加工薯基地建设。

西藏日喀则雅江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拥有一系列成套先进的加工技术, 可以加工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粉丝。林周县绿林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有“紫薯皇”牌黑美人土豆、粉丝等系列产品, 公司厂区面积8 000余m2, 办公、生活及生产车间功能齐全, 区分明确, 并拥有一整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彩色马铃薯产品深加工设备和38名技术工人, 具备年加工8 000 t彩色马铃薯淀粉和1 500 t粉丝的能力, 是目前西藏自治区内唯一从事彩色马铃薯产品规模化深加工的民营企业。各方面的技术完全成熟, 在农产品加工、生产线研发、贸易、设备等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经验。项目实施后, 扩大马铃薯加工厂规模, 增加马铃薯深加工产品种类, 进一步把马铃薯产品的品牌做大做强, 使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t。

3.1.4 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区蔬菜所组培室、日喀则马铃薯脱毒中心、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组培中心等作为微型薯生产基地。

3.2 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

对商品薯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商品薯生产标准化培训和技术指导, 同时对马铃薯生产区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和指导, 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生产出的马铃薯产品符合加工薯和商品薯的要求, 达到安全、卫生、无公害标准[4]。

3.3 加工产业区建设

要及时解决马铃薯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借助国家马铃薯产业建设体系的优势,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指导;优化投资环境, 利用招商引资把西藏自治区的企业做大做强。

3.4 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技服务质量检验、病毒检测、产品销售4个服务体系。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设

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吸收、利用以及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与完善, 将使西藏马铃薯育种技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和产后加工技术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 从而缩短西藏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差距, 将西藏适宜的马铃薯生长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必将为西藏农业生产发展和群众增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通过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和经营, 进一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促进马铃薯生产向产业化增值方面的纵深发展[5]。农业产业化将极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对促进西藏农牧区社会稳定、安定边疆、巩固国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6 品牌打造

建立健全农技服务、质量检验、病毒检测、产品销售4个服务体系, 打造西藏特有的马铃薯品牌。

3.7 明确责任主体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对马铃薯的质量、标准及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承担马铃薯新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任务。日喀则地区农科所和南木林县对脱毒种薯研究、繁殖、生产以及对艾玛岗马铃薯生产基地的农民群众进行加工马铃薯生产标准化培训和技术指导, 同时对马铃薯生产区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确保生产出的马铃薯产品符合加工要求, 达到安全、卫生、无公害标准。西藏日喀则雅江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林周县绿林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负责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 (薯条、薯片) 的加工。

3.8 创新投入机制

坚持以农户和企业的投入为主, 争取多方项目经费, 鼓励农民合作社投资, 建立马铃薯产业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6]。

参考文献

[1]陈伊里, 屈冬玉.马铃薯产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2]屈冬玉, 金黎平, 谢开云.中国马铃薯产业10年回顾1998—2008[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戴兴临, 汤洁, 张弢, 等.江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 :188-190.

[4]温亚丽.河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种业导刊, 2010 (4) :23-24.

[5]刘毅.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5) :20345-20347.

上一篇:资源建设模式下一篇:足月低体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