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建设模式(精选12篇)
资源建设模式 篇1
摘要: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快速增加, 传统的存储方式在面对海量数据存储的需求上, 存在着容量和性能的瓶颈。云存储作为一种新型的存储服务模式, 为图书馆的海量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在分析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求、介绍云存储概念的基础上, 对基于云存储模式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云存储,图书馆,数字资源
1 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现状
1.1 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方式比较
传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主要解决用户的基本需求, 存储方式大多采用直接附加存储 (Direct Attached Storage, DAS) 技术、网络附加存储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技术、存储区域网络 (Storage Area Network, SAN) 技术等。
(1) 直接附加存储 (DAS) 。直接附加存储是指主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的直接连接, 存储设备通过SCSI或ATA作为数据接口的存储方式。直接附加存储是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数字资源存储方式, 具有标准统一、兼容性好等优点, 但面对指数型增长的信息量, DAS存储方式存在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的缺陷。
(2) 网络附加存储 (NAS) 。网络附加存储是指直接接在网上的存储设备, 实际上NAS是一台专用的存储服务器, 数据通过网络协议进行传输。网络附加存储支持异构服务器间的数据共享, 在资源存储的可靠性方面也有所改善, 但NAS的数据备份时消耗过多的通信带宽, 导致数据传输速度过低, 另外NAS不支持数据库服务, 因此不适合大型数据库的应用。
(3) 存储区域网络 (SAN) 。存储区域网络是独立于服务器网络之外的高速存储专用网络, 其将存储子系统网络化, 实现真正的高速共享存储目标。SAN是继DAS、NAS之后出现的新兴存储技术, 其具有传输速度快, 扩展能力强, 共享能力高及可靠性、安全性好的特点, 因此SAN成为现在社会主流的存储解决方案。
1.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
传统的存储管理机制, 可以支撑一定的系统应用, 满足一般的服务需求, 但随着计算处理能力和网络互连能力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存储方式都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 表现为存储设备价格昂贵、兼容性差、扩展不足、数据安全性低等。这对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能力产生了新的需求,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1) 存储对象多样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一部分来自于购买的电子期刊、电子书及其他数据库, 另一部分源于自建资源, 数据类型多种多样, 除了传统的文本、数据外, 还包括图像、音频、视频, 甚至虚拟机镜像文件、数据库的关系数据等, 使得数据的异构化空前加深。
(2) 资源总量迅猛增长。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程的加快, 对数字资源存储的空间和复杂性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无论是自建资源, 还是引进资源, 其总量都是十分巨大, 增长速度也相当快。长期以来, 这些电子资源一直存储在各系统自身所配载的硬盘之中, 这种分散存储状态在存储管理效率、数据安全性、系统稳定性等许多方面均难以尽如人意。为对已有资源的存储环境加以整合, 并考虑到增量资源的潜在存储需求, 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不仅具有超大容量, 而且具有良好扩展性的集中存储架构, 满足数字资源不断增长的需要。
(3) 存储的安全高效性。图书馆资源面向终端用户, 访问者多, 访问量大, 对其安全性的要求也较高, 要求存储系统性能稳定可靠, 容错能力强。当设备出现故障或系统崩溃时, 能够及时启动备用系统并及时恢复数据, 防止任何情况下数据的丢失, 确保关键资源的安全存储与关键应用的高效响应, 使数据资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
(4) 存储应用的可扩展性。数字资源建设要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和较强的可扩展性, 能在服务不中断的状态下, 完成在线的升级和扩容。
综上所述,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仅要能适应海量存储和不断增长, 同时还要能够满足当今网络环境复杂性和扩展性的不断提高。
2 云存储
云存储 (Cloud Storage) 是云计算的延伸和发展, 云存储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 将网络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存储管理软件集合起来协调工作, 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的功能。与传统的存储设备不同, 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 而是一个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 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
源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存储继承了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云存储模式中, 当用户提交一个查询请求时, 云存储的管理系统将调用云中的所有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同时搜索众多的数据库, 然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另外, 除了使用PC外, 用户还可以通过PDA, 手机等终端方便、快捷地获得云存储中的相关信息和服务, 无需考虑使用的哪个数据库, 哪个存储设备。在此模式中, 通过应用软件可以实现数据的备份和容灾, 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分配资源、负载均衡, 并可进行可靠的安全实时监测, 从而使数据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3 基于云存储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式分析
建设图书馆数字资源云存储平台, 首先要建立一个适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的分布式存储架构。根据云存储的模型, 构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存储架构, 如图1所示。
与传统的存储模式相比, 云存储模式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仅提供了数据备份服务、网络存储空间, 还提供了基于虚拟化技术和云存储管理平台的资源动态扩展能力和资源池共享架构。基于云存储模式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由存储设备、网络设备、集群中间件、虚拟服务器、业务管理、公用访问接口以及相应协议标准等多个部件协同作用共同组成。各部分以存储设备为核心, 通过应用软件来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备份等服务。根据各部分逻辑功能的不同, 云存储模式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架构由4层组成。
(1) 存储资源层。存储资源层是该框架最基础的部分, 处于整个系统架构的最底层。存储设备可以是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 可以是NAS和iSCSI等IP存储设备, 也可以是SCSI或SAS等DAS存储设备。数量庞大并且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彼此之间通过广域网、互联网或FC光纤通道网络连接在一起。存储设备管理可通过软件及虚拟化系统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
(2) 资源配置层。资源配置层是该框架的核心部分, 该层通过虚拟服务器、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 实现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 并提供强大的数据访问性能。同时, 通过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保证数据不会丢失, 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3) 业务管理层。通过对虚拟系统的管理及各项业务的部署管理, 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 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 实现基于云存储的各项服务的可管可控。
(4) 应用访问层。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通过标准的应用接口来登录, 使用云存储模式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及服务。
在云存储中不同存储设备之间利用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 把存储于分散设备上的信息资源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 实现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 从而大大提高数据访问性能。
4 云存储模式应用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优势
云存储模式下的存储不仅仅是存储, 更多的是应用。将先进的云存储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通过云的分布式计算, 可为用户提供高效的计算能力和超大数据处理能力, 整合优化资源, 实现最大规模的资源与服务的整合, 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基础。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海量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云存储模式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安全性不仅要充分考虑传统存储技术或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还要充分考虑由于新技术或系统引入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云存储模式下海量数字资源不是存储于某个图书馆的服务器上, 而是存储在“云”的服务器上。虚拟化海量存储可采用数据副本的方式进行容错, 通过对每个虚拟盘创建多个副本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访问性能。这种方法不需要维护规模庞大的映射表, 即使磁盘被损坏, 也不会影响正常的读写访问, 更适合在云环境下的海量存储网络系统中实现。显然云存储模式下不会造成数据的损坏和丢失, 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2) 提高了数字资源的更新速度及存储的扩展能力。通过云存储提供的空间和计算能力, 高度的扩展性满足数据增长对存储系统扩容的要求, 修改和添加信息的灵活性可使图书馆间互相补充信息更加方便, 充分适应了图书馆业务的发展。
(3) 实现了不同设备间的信息数据共享。通过云存储模式, 相关图书馆间可构建共享空间, 将数字资源放于存储资源层, 用户只需将电子设备连接至互联网, 就可访问和获取所需的任何数据。
5 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云存储服务将改变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模式, 成为未来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 它能够有效解决数字图书馆中数字资源存储和服务问题。目前, 虽然云存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 但是随着云存储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 将为数字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内容更丰富、信息更安全、存取更高效、操作更简便的存储服务。
参考文献
[1]田立峰.图书馆存储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5) .
[2]周敬治, 修蔽蔽.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构建模式及比较[J].情报杂志, 2006 (11) .
[3]刘姝.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存储系统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6) .
[4]李开复.云计算[J].中国教育网络, 2008 (6) .
[5]王迪, 薛巍, 舒继武, 等.海量存储网络中的虚拟盘副本容错技术[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6 (10) .
资源建设模式 篇2
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纳入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中国是农业大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
同时,创建“美丽乡村”也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为加速推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幸福岳阳,岳阳市委发布了《岳阳市2014—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汨罗市白水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建设“秀美乡镇”,努力打造“美丽乡村”,镇域经济快速发展,镇村面貌显著改善,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处处充盈着秀美、宜居、殷实的新农村景象。2013年年底,该镇实现财政收入4000余万元,农民纯收入突破14000元。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村”,被岳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4年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准备要讲的课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西长模式”及其启示》。
白水镇西长村总面积4.28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共有407户,1662人,其中水田912亩,山林3212亩,旱土688亩。本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老人常说:“有女莫嫁西长冲,十户人家九户穷”。进村一条狭窄的泥巴路,村里人均不到5分水田。该村率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彭双全投资将500亩荒山平整一新,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建成高标准的苗木基地,并投资建起30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乡村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使昔日的穷山沟旧貌换新颜,成为汨罗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今年以来,西长村以创建湖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显著改观,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6600元,村集体收入达12万元。
一、颇具特色的“西长”模式
西长村的做法是:首先做好整体规划,将全土地规划为人文居住区、花卉名贵树木观赏区、农业产业区、经济林区等功能区,分别搞好硬化道路、美化河道、增设路灯、改造庭院、整理山塘等工作;其次积极助推土地流转,成立湖南西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设产“西长宝全花卉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农林果蔬产业合作社,发展农林经济,着力构建一个以名贵苗木培育,无公害蔬菜种植、花卉种植,油茶种植等为主营产品的生态农业村;再就是建设生态农业园,开发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扩大产业链引导村民走上富裕、幸福之路。
(一)流转土地,打造生态产业
为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规范化,2011年以西长村寓外乡友彭双全同志为主出资,村民共同参与,自愿入股,成立“西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的残次林地、低产田流转到公司,公司将田地整理后,分别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现组建合作社4家,分别是湖南西长福全瓜果专业合作社、湖南西长宝全花卉专业合作社、湖南西长康全蔬菜专业合作社、湖南西长双全油茶树专业合作社。集中水田400亩,宜林山地1600亩,低产水田经整理后,主要用于种植有机蔬菜,开挖垂钓鱼塘,修建钢化玻璃大棚种植各类养生野菜。残次林地经过梯状整理后作如下开发:一是建600亩高产油茶基地;二是建600亩名贵苗木基地,现种植名贵苗木6万多株,品种有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桂花、紫薇、红叶石楠、玉兰等;三是种植西瓜、紫薯等各类旱地特色作物。
(二)完善机制,创新发展
采用村、企合一的创新模式,让村办企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村行政和村企业的管理机构合署办公,对全村4.28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使用。成立“湖南西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村民自愿入股、自主选择加入公司旗下的瓜果、花卉、蔬菜、油茶等专业合作社,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村级企业集团。充分挖掘和整合西长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村企采取参股分红、入社经营、多劳多得、相互促进运作模式,达到全面融洽、和谐发展、共同致富。西长村的目标是到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乡村环境是生态公园,村民家家有楼房、花园、小车,户户有产业,让城里人更羡慕乡里人。
(三)是以点带面,激发创建活力。创建“秀美乡镇”,不是一蹴而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要以点一带面,循序推进。汨罗市白水镇采取“寓外乡友回乡投资为主导、镇村地方群众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模式,先选定西长村和闵家巷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党委政府指导做好村庄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以本镇寓外老板作为投资主体,分别投资40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乡村旅游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既独具特色、又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然后以此牵引其他村庄效仿,激发全镇创建“秀美乡镇”的动力与活力。
(四)创新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要创建“秀美乡镇”,不仅要有资金的保障,更要有先进的管理机制作保障。汨罗市白水镇创新管理模式,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并形成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实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镇、村成立由市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地方知名人士组成的集镇自治委员会,由离任老干部、老党员等五老成员组成环境整治巡查队,成立城管劳动服务公司,逐步探索城镇管理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健全集镇管理常态化机制。坚持集思广益,先后制定出台了《白水镇镇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白水镇集镇保洁制度》、《白水镇城管考核细则》、《白水镇集镇管理公约》等相关制度,对环卫清扫保洁、公用设施管护、集镇秩序管理等都作出具体规定,并将环境整治纳入对部门、村(居)的年终考评。镇财政每年还拿出专项经费20万元,用于奖惩兑现进行激励。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管理。重大节假日,组织镇(村)干部和学校老师上街进行大扫除,并通过张贴、悬挂永久性标语、标牌,建立信息发送平台,发放公开信、倡议书等形式,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引导群众自动自觉参与集镇综合治理中来,改变了过去一切靠政府的单干局面,形成了管理严谨、秩序规范、环境幽美的良好态势,也为创建“秀美乡镇”形成了一套长效机制。
二、“西长”模式的启示
(一)要立足规划引领,示范带动。要帮助西长村更快发展,就要先解决好管理和规划问题。一开年,白水镇政府来到该村成立了白水镇西长村建设指挥部,加派3个联村干部驻扎在村上,随时为村上解决问题。注重规划引领,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按照《白水镇西长村新农村建设暨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项目2013—2020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农村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加强分类指导,体现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方特色。加强示范村创建,通过示范村的示范带动,注重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心村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有机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村带动模式。
(二)要立足产业发展,促进增收。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以彭家屋场为核心的西长村生态农、林业发展起来后,除其有直接可观的经济收益外,更具观赏、科研价值。以此为基础,着力打造农家生态旅游项目,着重吸引城市人口来西长村观赏名木花卉、休闲垂钓、体验农家生活。新建的30亩休闲垂钓中心,已成规模,农家旅馆已有2户落成,正在筹建的还有12家;计划投资1200万元,建设两栋占地12亩、建筑面积共40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和生态农业研发中心;另外与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即培育学生又可促进西长特色农业生态园持续发展。
(三)要立足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一是强化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推进全市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工作。二是资源整合。要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的工作目标,首先向重点村、重点乡镇、示范带集中投入,逐步扩大建设面、提高精品率,有序推进,亮点连线成片,逐步实现美丽乡村的全覆盖。三是社会参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各类民间资本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如2010年离家30年的彭双全,回到了西长村,成立了湖南西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从2011年开始,累计筹资36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其中,完成道路硬化8000米,白改黑3000米,石砌挡土墙5000米,改造河道、渠道12000米,增设路灯160盏,兴建大型村民健身文化广场两个共5000平方米,绿化屋场、庭院6000余平方米。去年以来,投资500万元,将西华路拓宽至6米,水泥硬化并进行油砂铺装。完成彭家园、白家塅、茶盘岭、东冲彭、熊家组2公里道路加宽硬化及白改黑工程;完成东冲曾新建道路路基1.3公里和大塘李等组2公里路基加宽建设。结合秋冬水利建设,完成清淤山塘5口,改造山塘10口,疏浚渠道1200米。他还从多方联系乡友回乡投资。
(四)要助推乡风文明,强化管理
为方便群众,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村委多方筹资80万元完成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现在的村部,图书室、电教室、棋牌室一应俱全,成为了村民闲暇时间娱乐的好去处。村委会建立了完善村务管理监督机制,做到小事有依据、大事透明,完全在阳光下进行管理和决策。全年共开展养殖大户培训、广场舞比赛、“平安家庭”评比等各类活动10余次。同时,西长村成立了治安管理队伍,负责村治安管理及群众关系的协调。近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以及非正常上访事件,群众问卷满意率达95%,全年民调在汨罗市402个村(居)中名列第15位。
三、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而言之,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方而而的内容,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平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应按照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多元投入、整合资源,以县为主、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的原则要求,妥善处理好几个方而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农民是美丽乡村的主人。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村里的事要由农民说了算,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强迫命令,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实惠,给农民造福。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涂脂抹粉”。不能仅仅成为城里人到乡村旅游休闲的快乐“骚站”,而是建成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社,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盾。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三)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函需改善。要结合农村建设的规律,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将增量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并行不悖。要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妥善解决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而子与里子、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的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也主要用于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制度创新的激励,而不是用于一般性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要运用好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
(四)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我国地域广大,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保持特色。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应有一些一般性的统一要求,源头上规范,嵌入式管理,防比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牢固树立规划先行、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将标准化工作嵌入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做好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性公共服务以外,还要在乡村特色上做文章,切实把一些具有特色的古村落保护好,把乡村非遗项目传承好,把优秀的乡村文化发扬广大,而不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
(五)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越多部门参与对工作开展越有利,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为才有位。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时,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使之发挥最优效益。
(六)处理好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美丽乡村既包括村容村貌整洁之美、基础设施完备之美、公共服务便利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美,也包括管理创新之美。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的同时,要努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机制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步推进相关改革,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营造与美丽乡村相适应的软环境,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家园。
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资源 建设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理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泛在学习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泛在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泛在学习的效果,但随着互联网中信息量的不断增大,泛在学习资源呈现“信息冗余、存储不足、有所限制”等局限性。本文将探讨泛在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以期构建适合泛在学习特性的学习资源及建设模式。
二、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法体现资源与问题的相关性;2.资源基本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3.资源内容单一,趣味性差;4.过于追求动画效果而干扰了学习者对关键信息的获取;5.缺少交互设计。
三、资源的设计思路
1.从学习者需求出发;2.建立优秀团队;3.建立课程泛在学习资源体系。建立课程资源要求资源及其组合而成的资源体系也是优质的、权威的、专业的和方便获取的;4.资源的一体化设计。立足于学习者需求和课程特点进行媒体使用形式的选择,理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优化用户的学习效果;5.资源建设与应用关系。充分考虑资源的应用条件,从而使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达到一体化;6.资源共享。应遵循相关的资源的开发技术标准,实现共享和共建。
四、资源平台的建设模式
目前,百度知道已经实现用户和百度聘请的知识专家共建信息资源的方式。借鉴百度的经验,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1)用户向数据中心提出一个信息索取请求,数据中心从信息库中自动调取相应的信息(3),通过(4)(2)反馈给用户。如果没有所需信息,则数据中心将用户需求的信息发送至(5),由知识专家和会员解决后反馈给用户,数据中心通过一定标准整理信息,收入数据中心信息库(7),形成数据中心新的信息资源。以后再有用户索取相同或相近信息,则自动以FAQ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五、服务平台的实现
1.门户网页设计。(1)通过友好、美观的首页,提高数据中心对用户的吸引力和亲和力;(2)通过规范的界面布局、格式和操作方法,减轻用户记忆的负担;(3)整合网页资源;(4)支持移动学习的需要。
2.通过多种技术拓展资源利用途径。通过各类推送抽取技术拓展资源利用途径。目前,移动图书馆服务已经出现,读者能够直接检索图书馆书目信息、电子书刊等资源并能下载全文,从而实现与图书馆的无缝连接。
3.多角色参与用戶服务工作。泛在环境中用户服务工作不再局限在数据中心。校外用户和各行业知识专家也参与用户服务工作。数据中心管理员更多地扮演裁判角色,或者由校外用户来裁判信息质量。
六、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泛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虽然它现在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但它使学习没有时空的限制而更自由,使学习不受设备的限制而更便捷,使学习内容可选择而效率更高,而泛在学习的基础是资源,优质的资源有助于推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自主、终身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6):14-22.
[2]百度百科.泛在学习[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26339.htm.
[3]虞敏.大用户英语移动学习现状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4]任家乐.支持泛在学习环境的图书馆资源、服务设计[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5):24-27.
[5]周文娟.基于云计算的英语泛在学习模态与学习资源研究[J].远程教育,2012(4):73-78.
[6]张志祯,齐文鑫.远程教育资源库:交互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07(6):42-46.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甘肃民族地区英语课堂生成性教育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884)研究成果;2014年甘肃政法学院教改项目“大学英语课堂生成性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篇4
一、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要素分析
系统的构成要素一般分为四类:人、财、物、信息[2]。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各类要素的具体构成,一是按要素的组成类型进行分析,由此形成的要素称为静态要素;二是按要素的形成和使用过程进行分析,由此形成的要素称为动态要素。四类基本要素动态和静态的一般构成(如图1所示)。
以一般系统的人、财、物、信息四类要素为线索,同时从静态构成和动态构成两方面,对构成装备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系统所包含的要素及相关投资要素进行枚举和罗列,识别出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如下页图2所示)。
同一类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包含关系,只保留其中一个方面的要素,按照装备战斗力建设的特性,保留“人”和“财”的动态要素,“物”和“信息”的静态要素,并对保留的要素重新进行归类,形成了装备建设资源科学管理的十大要素(如下页图3所示)。
二、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过程分析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核心过程主要围绕装备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进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了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存在多种不同的工作展开过程[3]。这些过程中,有的过于宏观,难以牵动各项具体工作的展开和落实;有的则过于零散和局限,无法形成整体建设的局面,无法产生整体建设效果。而装备的全寿命过程即能够全面带动各项具体工作的展开和落实,又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是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的核心过程,也是装备建设资源投向投量管理的主要过程,各项管理工作主要围绕这一核心过程展开。
装备全寿命过程是装备从需求论证直到退役处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不同类型的装备、不同的划分目的会采用不同的划分方式。根据作战和保障能力建设工作的特点,综合几类主要装备的情况,将装备的全寿命过程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如图4所示)。
从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的建设来看,研制生产阶段的功能是生成战斗力,服役阶段的初期将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服役阶段的持续期则是保持和提高战斗力与保障力。装备建设资源投向投量的管理也重点在于这三个阶段。
三、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职能分析
1.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职能的基本划分
装备建设资源投向投量管理职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统筹管理职能,二是业务管理职能。统筹管理职能是指对装备建设资源进行的总体规划、计划、组织领导及监督考评。这部分职能是装备建设的专项职能。业务管理职能是指对装备建设资源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进行管理的职能。这部分职能主要由现行的各职能部门实施,是分散存在于各职能机关中的职能。
管理职能分析只针对于业务管理职能,其目的是识别出所有与装备战斗力形成和相关的已经存在或应该实施的业务管理职能[4]。在很多工作中业务管理职能与业务职能本身往往合并在一起,这时应直接对业务职能进行识别。统筹管理职能不作为系统分析的内容,而将其归入系统设计的范畴,在管理体系的设计中明确。
2.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职能的识别分析方法
依据两条线索采用矩阵分析的方法对管理职能进行识别。
第一条线索是系统要素,在要素分析中所明确的十大要素是装备建设资源管理各项具体工作的归属点,各项业务管理职能均可归属到具体的要素上。因此,可以反向按这十大要素逐一对管理职能进行识别。在具体识别时,对十大要素按其辨识和归集过程进行细化。
第二条线索是管理的一般职能。管理的一般职能通常归纳为“组织、计划、决策、控制(执行)、检查评估”五个方面,这里根据装备形成和保持战斗力的特点,将管理的基本职能归纳为“研究论证、方案计划、组织执行”三个方面。
将上述两条线索按纵横两个方向进行排列,然后进行交叉组合,构成一个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即形成一个职能识别点(如图5所示)。针对每个识别点按其所对应的要素和一般职能对装备建设资源管理中各项具体的业务及业务管理职能进行识别。
3.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职能识别结果
在对十大要素进行一定的细化后,按矩阵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管理职能识别。表1是十大要素中的装备质量管理职能识别结果。
四、结论
装备建设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到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综合的大系统建设,笔者以装备全寿命周期的作战和保障能力管理为主线,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矩阵分析等方法,分析装备建设资源管理的要素、过程以及职能,研究装备建设资源投向投量的科学管理模式,对有效使用装备建设投资,提高投入的军事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针对装备建设资源管理的特点,以装备全寿命周期的作战和保障能力管理为主线,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矩阵分析等方法对装备建设资源管理要素、过程、职能进行了分析,对装备建设资源管理的科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对有效使用装备建设投资,提高投入的军事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装备建设资源,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阮朝阳,等.军事装备技术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281-291.
[2]任连生.给予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26-45.
[3]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14.
建设工程承包模式 篇5
EPC是交钥匙工程(设计+采购+施工+调试)
BOT是承包商与政府签订合同,由承包商垫资完成项目,然后在合同规定年限内收取项目收益,到期后将项目无偿交给政府.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总承包
EP:设计、采购承包(EP—Engineering、Procurement),是指承包商对工程的设计和采购进行承包,施工则由其他承包商负责.PC:采购-施工总承包(P-C).EP+CM: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总承包(EP-CM).传统模式(劳动力、材料都是自己的)
自营模式(钢筋、混凝土是自己的,模板和劳动力分包)
扩大分包模式(劳动力、材料全部分包。自己收取管理费,负责管理现场)
资源建设模式 篇6
关键词:图书馆;按需出版;传统出版;文献资源建设
当前出版界最热门的话题可能就是按需印刷了,按需印刷(Print On Demond,简写POD),是指按照用户要求,依指定的地点和时间,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字印刷、装订。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这个话题出版界提地越来越响,因为它能满足个性印刷、减少浪费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实现零库存即时出书和可按个性需要印书。按需印刷技术改变了传统图书印刷模式,它是传统印刷的补充与结合。高校图书馆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并根据图书印刷模式及时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是文献采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按需印刷与传统印刷之比较
(一)按需印刷的特点
按需印刷的方法为数字印刷,整个印刷过程信息的传输、传递都是数字式。印刷高速化。激光照排、远程传版、数码打样、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化工作流程、印厂ERP等都属于数码印刷的范畴。
1.按需印刷的优点
1.1精简出版链条,实现网上在线印刷
按需印刷将生产组织形式转化为“作者-数字内容管理平台-网络交易平台-数字印刷(出版)-(配送)-读者”的产业链,精简了出版链条。按需印刷又称“即时印刷” 和“闪电印刷,即“按当天的订数印刷,第二天发货”是,用印刷环节本地化的生产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原来运输和邮费费用高、运输时间长、信息获取不便利的情况,实现了异地选货,就地打印,及时获取印刷品,大大提升了信息服务的效率。
1.2“量身打造”,满足个性需求
按需印刷可以使读者直接进行资源选择,根据需要对出版物进行印制。高校图书馆读者群层次多,其阅读需求各有不同,随着学习和研究地不断深入,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比如,对不同版本的同内容图书的需求;小批量(如学术著作、艺术作品等)、断版书(如名著)、短版书(如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等的需求。按需出版能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图书出版也实现了“一书一版”的“量身打造”的目标。
1.3按需印刷,实现零库存
按需印刷的经济性建立在“多品种小印量”的基础之上,印刷数量对每本书的平均成本无大的影响,彻底打破了“最低印数”的门槛,使得原本因经济问题困扰而无法出版的小印量图书得以出版,特别是使那些具有研究价值、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图书不再断版、不再绝版。按需印刷真正实现零库存,随时随地实现印刷品的输出。一些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图书馆就可以采用按需印刷的形式进行采购,这样也可以缓解图书馆空间不足的问题。
1.4信息可变,方便读者
按需印刷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及时更正不合要求的印刷信息内容、版式、尺寸大小,读者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封面图案、色彩、字体、字号、行距等。
2.按需印刷的足之处
2.1只适合个性化,不适应大量印刷。
2.2不能满足高质量的精细印刷品的质量要求。
(二)传统印刷的特点
传统印刷主要可分为: 凸版、平版、凹版及孔版印刷四大类。
1.传统印刷的优点
1.1油墨浓厚,色调鲜丽,可应用任何材料印刷,曲面印刷可能,能满足高质量的精细印刷品的质量要求。
1.2油墨表现力约90%,色调丰富,颜色再现力强,版面耐度强,印刷数量宏大,应用之纸张范围广泛,纸张以外之材料亦可印刷。
1.3制版工作简便,成本低廉。套色装版准确,印刷版复制容易。印刷物柔和软调。可以承印大数量印刷。
1.4传统印刷便于图书馆收藏,同时还可以满足大量需求。
2.传统印刷不足之处
传统的出版产业链是“作者-出版社-印刷环节-书商-图书馆/书店-读者”的产业链条,周期较长。
二、如何根据图书印刷模式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方案
按需出版给出版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再不能仅以传统出版的图书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印刷模式,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方案。一方面,图书馆可通过按需出版形式对本馆短版书、绝版书、断版书,以及专利、标准等特色文献和个性需求的文献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对于师生普遍需求的参考书,特别是热门读物,要以购买传统出版模式出版的图书为主,以按需出版图书的补充为辅助。
(一)修改采访细则,调整各类出版物的比例
在电子资源出现之前,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细则基本上是围绕传统的纸质文献制定的,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电子出版物,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相对晚一些,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与其信息量大、可靠性高、承载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优势,大多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细则中增加了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内容,而且比重越来越大,极大地满足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按需出版,近年来按需出版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很多图书馆和读者的欢迎,因此,在文献资源建设细则中也应该添加按需出版的内容,适当调整传统出版物的比例。
(二)转变观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服务中心,应该主动转变服务理念,发挥自身优势,开辟按需印刷空间,组织调研有个性的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提高图书馆的品牌力和影响力,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学术专著的角度出发,辅助老师和学生定做教学用书,帮助学校打造个性化的教学,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查漏补缺,优化馆藏结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上的出版物猛增,可谓眼花缭乱。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2014 年,全国共出版图书 44.8 万种,较 2013 年增长 0.9%,图书价格不断飚升,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不可能买全与本校教学科研相关的图书,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需求,按需出版环境下,文献的单元发生变化。比如若只需要某一种期刊或者一部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图书馆不必像以前一样购 买一整本书,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一篇或者一本中的几篇。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除了对传统出版的文献采购,也包括对以往重要资料的查漏补充,图书馆人不用再纠结图书缺藏补不到书,按需印刷充分调动异地优质资源解决了短版和绝版书的补藏问题,馆藏学术完整性得到增强,同时,优化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三、结语
按需印刷与传统印刷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长期共存、互补式发展,两者谁也不会吃掉谁,二者不是替代关系,是各自扬长避短,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读者的不同需求对不同形式的文献进行采购,进一步为读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曹劲.冷静面对国内按需印刷发展之热[J].数字印刷,2016(04):24-26.
[2]李云,基于按需出版模式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221-222.
[3]史江蓉.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5(05):20-22.
资源建设模式 篇7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 笔者认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学校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道路;专业设置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 建设以重点专业为龙头, 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课程设置应建立符合岗位群需要的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重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 积极推行定向培养,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应注重“双师”结构,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在学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 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这些特征无疑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从导向、原则到具体对策等都将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后, 通过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实现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工作经历的有机结合, 以往的各类理论学习用书, 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需求, 他们对各类实验、实训、等级考试、技能鉴定方面的参考书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就给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加入学院工学结合委员会, 介入工学结合人才培训模式的全过程, 为工学结合培训方案的制订、工学结合合作单位以及工学结合方式的实现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输送专业人才, 因此, 既要具有大学层次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这个目标决定了它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的独特性,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读者需求的独特性便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有其独特定位和鲜明特色。从文献资源建设的导向原则到具体措施都要充分体现职教特色, 经过日积月累才能形成具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的馆藏文献体系。
1.制订战略发展视野下的中、长期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是形成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所需的基本纲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制订能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馆藏体系的中、长期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避免文献资源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 (1) 以学院的发展规划为指导。高职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行业背景、办学资源以及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等因素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从而明确学院的发展规模、办学特色、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物质基础, 文献资源建设与学院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因此, 制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应以学院发展规划为指导, 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进而形成的馆藏体系才能具有学院专业特色, 适应学院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 把握和遵循反映职教特色的文献资源建设基本导向。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有其明确的文献资源建设导向和原则, 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思想性, 即要确保各类文献资源思想健康、内容健康;实践应用性, 这是反映职业教育的重要特性, 即要注意收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相关文献;特色性, 即要紧紧围绕学院专业设置、课程结构、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而构建馆藏;经济性, 即既要节约经费, 又要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经费;多元互补性, 即要注意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文献资源的相互补充;前沿时效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践的, 就应注意收集前沿的科技信息, 关注相关的最新进展和评价标准, 这是科技信息时代向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出的要求。 (3) 分析和掌握职业院校读者的信息需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便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的特征和属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文献资源建设有规定, 但那只是宏观的, 读者需求才是微观的、具体的。图书馆应开展读者信息需求调查, 分析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倾向等, 本着“书是买来用的”原则去制订满足学院各类读者群需求的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2.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配置合理的文献资源比例, 确保各类资源优势互补。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切忌追求“大而全”, 而是要合理配置各类文献资源, 确保各类资源优势互补, 从而达到优质高效。 (1) 纸质文献是重点, 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职教馆藏特色。首先, 从目前现状来看, 高职院校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群体。该群体人数众多, 信息获取能力比较薄弱, 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主要依赖于馆内的实体图书。其次, 从目前高职院校各类文献的利用率来看, 纸质文献始终占主导地位, 另外, 本科院校图书馆入藏的重点侧重于学术性和研究性。笔者认为, 纸质文献资源建设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文献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 但高职院校图书馆入藏的重点则应是应用性和实用性, 只有坚持应用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文献资源建设原则, 才能逐步形成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职教馆藏特色。 (2) 加大技能鉴定、实验、实训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训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重要环节。同时, 实施“双证书”制度和试行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训模式的两个切入点, 高职院校的培训目标决定了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以外, 还必须取得各类等级考试和各种行业的资格考试证书,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注重收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岗位规范、职业技术技能、工艺、标准以及各专业考级考证所需的各类文献资源, 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 (3) 以“双师型”教师群体为重点构建网络数据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群体的建设为保障, 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特征。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不惜花大力气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 鼓励学院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 各院校纷纷聘请合作企业的业务专家、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授课, “双师型”教师承担着学院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 但他们由于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时间到图书馆借阅纸质文献, 大量依赖于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选择与本校专业密切相关的具有学术性、权威性的网络数据库, 以保证他们教学科研的需要。 (4) 加大重点专业和新设置专业的文献资源建设, 逐步形成特色馆藏。重点专业是各院校的品牌, 是学院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重点专业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新设置专业是各院校围绕市场需求开设的, 基础馆藏很少甚至为零,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使用经费, 优先保证重点专业和新设置专业文献的采购, 逐步形成特色馆藏。
3.构建校企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决定其无论是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和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书馆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辐射企业或服务行业, 以系、部为纽带, 积极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联系, 一方面承接企业、行业生产、科研课题的查新、文献代查代检服务;另一方面搜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 建立校企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 开通校企合作通道。
注:文章中所有的数据说明都来源于四川省教育厅2009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划项目”中的第91号课题“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图书馆工作创新与研究”开展的“四川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
摘要: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文章根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分析和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文献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燮慧.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J].图书馆管理论坛, 2007 (30) .
[2]吴淑君.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保障的思考[J].晋图学刊, 2009 (4) .
[3]王珺.迎评促建中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分析[J].新疆社科信息, 2008 (2) .
[4]苏瑞兰.新技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4) .
[5]韩爱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1)
[6]孟静仪.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导向刍议[J].图书馆学刊, 2005 (3) .
资源建设模式 篇8
1 企业改造模式
从土地使用的角度看, 企业改造主要有进退型企业改造和嫁接型企业改造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是依据土地收购储备进行, 后者则代表着一定范围的创新。
1.1 进退型改造模式
进退型企业改造模式中最主要的模式是“退二进三”模式, 在一些刚刚城市化的地方还存在“退二进二 / 退一选二”等其他模式。“退二进三”一般的操作方法是, 通过采取一定措施, 将城市中心地带的第二产业企业搬移出城市中心, 然后将腾置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 达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和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从土地流转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种:土地置换和市场配置。
1.2 嫁接型改造模式
嫁接就是不经政府的土地收购储备, 企业与企业作为平等的经济主体进行资源的整合, 与土地置换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嫁接有若干切合实际的具体办法, 如企业的转资转制、企业的合营、外来资金投入的结构升级等。嫁接型企业改造模式比较少见, 一个主要原因是与现行的制度相冲突。但对个别地区和企业而言, 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效益。对于一些面积比较小, 或者太过分散, 或者暂时闲置而不利于土地收购储备或不具备储备经济效益的企业, 通过嫁接和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另一方面可以盘活企业,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 房地产建设模式
城市旧房屋拆迁主要是依据政府强制拆迁, 新建设的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所需土地也主要是通过政府一级市场的土地储备取得, 但是在开发方式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定制型、持有型等常见的开发模式外出现了合作建房等方式。
2.1 定制型开发
所谓定制, 是指开发商从政府受让土地使用权后, 按照具体要求实施建造。要求可以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终端消费者的意愿, 此种定制要求主要体现在高档商品房建设中, 要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 强调业主所获得的房屋将与众不同, 将经济收益建立在消费者的边际需求和偏好上;一是来自政府意愿 (主要体现在诸如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中) , 由政府指定条件如价格、材料、户型等。此种定制要求满足政府的公共政策目的, 实现一定的社会效果。
商品房定制开发主要集中在高端物业, 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 用地规模将会受到严格的限制, 因而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直接影响作用并不很明显。
2.2 持有型开发
持有型开发建设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与定制开发基本一样, 但是他不是个别的生产, 而是一种批量的模式生产。该模式有两种具体形式:1最终产品 (商品房) 不是面向销售, 而是由开发商自身持有经营, 采取租赁等方式分批、临时性的转让土地使用权以获取回报。2开发商在建成后将商品房在短期内销售出去获利, 而不是由自身经营。商品房房地产开发建设主要适用持有型开发, 但在此模式中, 开发商只是一个赚钱的中间人。加上这种经营周期短, 有利于资金的及时回笼和周转, 在房地产市场上极易产生投机, 随着建设资金和土地大量投入, 极容易出现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 大量的土地和资金被沉淀和闲置的现象。
2.3 合作型开发
合作开发建设实际上就是个人集资建房, 它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为控制住房成本, 减少投入, 在相关政策的许可下, 自发形成的一种住宅开发模式, 多为小规模的中低档住宅。该模式对于控制土地过量投入房地产建设、抑制房价的无限高涨具有很强的市场调节作用。参与集资的消费者除了能得到住房价格的实惠外, 在产品需求方面还有相当成分的定制意味。合作型开发作为一个新的事物, 自主建房与现行政策存在某些冲突, 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地完善和解决。
3 商业街区建设模式
商业街区在旧城重建中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 因而一般是由政府通过统一的规划, 用土地储备库中的土地实现供给的。但是有一些商业街区的建设方式长期以来没有被引起重视。
3.1 商业街社区的聚集式建设
商业街社区, 指由同类或不同类的商铺 / 摊位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聚集, 形成高密度建设的规模区。其特点是商业功能比较单一, 一般是由政府通过旧城改造, 统一规划建设成铺面或者摊位形式, 然后将铺面或者摊位销售转让给经营者。根据形成商业街的商铺的主要类型, 商业街可以分为生活型社区商业街 (如农贸集贸市场) 、特色商业街 (如休闲街、IT街) 以及其他形式。
3.2 商业中心的辐射式建设
辐射式建设, 主要指政府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 通常是在城市中心, 建设综合性的购物中心, 同时加强周围基础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形成具有一定经济吸纳和辐射的商业中心, 减少辐射范围内同类设施的建设, 节约集约土地资源。它的形成发展与中心城市或商品流通中心区域的形成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城市建设而言, 商业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在配套完善。
3.3 商业点的剥皮式建设
剥皮式建设又叫不动迁改造, 指在沿街或某些位置较好的局部, 土地使用者因效益不佳而自发性地进行改造, 即由原土地使用者对土地和建筑进行修复性建设。这种改造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自主改造, 不需要政府投资和直接干预管理, 灵活性比较强, 且由于改造直接与自身的利益挂钩, 市民进行投资改造的积极性很强, 对局部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改造仅局限在自己的地域范围内, 市民很少从整个街区或城市的整体利益上全面考虑, 因而从长远来看此种改造又极易造成新的用地散乱、混杂、闲置和低效率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杨红, 陈百明, 高永, 张蓬涛, 刘新卫.城市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05, 3.
[2]段瑞兰, 孙凯.关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的思考[J].山东国土资源, 2006 (11) .
[3]李元.集约利用土地, 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运营水平[J].求是, 2004 (3) :17-19.
[4]刘彦随, 邓旭升, 甘红.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及优化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 (6) .
[5]夏显力, 李世平, 赵敏娟.城市土地整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1.
[6]王炜, 马承伟, 杨晓东.城镇化发展中的村镇建设用地整理——以河南省沁阳市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4, 5.
[7]丁恩俊, 周维禄, 谢德体.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资源建设模式 篇9
《健康评估》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平台课之一,从临床护理的角度研究病人对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反映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是护理评估的方法学。既是方法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课题组对 《健康评估》课程资源进行了重组、整合、筛选、创新,力求走出传统课堂,追求真实情境,也正是学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优势之一。现就 《健康评估》 课程资源建设情况作一分析。
1 课程资源开发理念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各种资源。[2]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开发的本质特征是以 “岗位适应,能力本位”为指导的开门办学( 社会需要) 式的客观主义模式,是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职业分析入手,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剖析,并按照工作过程的动态连接,构建 “模块组合式”的课程体系。[3]
《健康评估》课程及资源的开发以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按照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按模块项目化组织内容,与护理实际工作相融合,确立了以下设计理念。
1. 1 培养职业技能
依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课程资源及职业规划,除了必备够用的理论知识外,在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方面养成进行相关课程资源开发。
1. 2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传统护理教育过程及内容与现代护理岗位工作模式无法无缝衔接,不能充分满足护理岗位需求。本课程按照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重组项目,与护理工作实际相契合。
1. 3 个人创新与团队合作相结合
课程中强调个人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护理过程渗透人文关怀与照护。教学活动中始终渗透护理理念,强化职业理想与情操。
1. 4 兼顾职业准入与职业发展
课程标准体现护理岗位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要求,在课程资源库中设立 “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为学生提供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资源,充分考虑职业准入与未来职业发展。
1. 5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发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发资源,给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机会,学习空间解决了学生学习问题,顺畅的互动交流实时突破难点,同时增进师生友谊,提升学习主动性。
2 课程资源开发思路
2. 1 基于学情分析
《健康评估》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情况各方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方式。基于此,我们提供的课程资源内容丰富、活跃,适合学习使用。
2. 2 基于师资优势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角是教师,针对我校现有师资情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发挥各自专长,同时借助医院临床兼职教师以及行业协会的力量,共同开发资源。
2. 3 基于课程优势
《健康评估》课程于2012 年评为无锡市五年制高职精品课程,课程资源有了深厚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2. 4 从岗位的需要出发
教学模块的设置依据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使教学内容与系统化工作过程接轨,实践能力培养贴近岗位需求,与解决实际问题接轨。
3 课程资源概况
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本着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理念,按照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组建项目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框架分三部分: 课程概要、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课程概要包括: 课程定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重难点、考核评价方案。课程基本资源按实际工作过程分四大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下含教学内容相关的讲稿、项目化教案、授课课件、同步练习、重难点微课视频、实训指导及操作考核标准,共有十三个项目。拓展资源开设了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临床讲座、典型案例、学习窍门等栏目。
4 结论
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发课程、深度院校合作,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健康评估》课程资源丰富全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贴合教学实际,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近五年来,本课程合格率都在99. 5% 以上。课程资源开设的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介绍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及复习方法技巧等内容。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9% ( 高职) 、95% ( 中职) 以上的高水平,2013 年、2014 年更是连续两年实现了 “双百”的骄人成绩,2015 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9. 67% 。资源建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课程中原创动画资源还要大力增加。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对课程的建设都提高了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是校企双赢、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值得推广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曾琢.浅议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研究 篇10
关键词:泛在学习,泛在学习资源,建设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理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泛在学习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泛在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环境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一部分,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泛在学习的效果,但随着互联网中信息量的不断增大,泛在学习资源呈现 “信息冗余、存储不足、有所限制”等局限性。本文将探讨泛在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以期构建适合泛在学习特性的学习资源及建设模式。
二、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法体现资源与问题的相关性;2.资源基本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3.资源内容单一,趣味性差;4.过于追求动画效果而干扰了学习者对关键信息的获取;5.缺少交互设计。
三、资源的设计思路
1.从学习者需求出发;2.建立优秀团队;3.建立课程泛在学习资源体系。建立课程资源要求资源及其组合而成的资源体系也是优质的、权威的、专业的和方便获取的;4.资源的一体化设计。立足于学习者需求和课程特点进行媒体使用形式的选择,理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优化用户的学习效果; 5.资源建设与应用关系。充分考虑资源的应用条件,从而使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达到一体化;6.资源共享。应遵循相关的资源的开发技术标准,实现共享和共建。
四、资源平台的建设模式
目前,百度知道已经实现用户和百度聘请的知识专家共建信息资源的方式。借鉴百度的经验,泛在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1)用户向数据中心提出一个信息索取请求,数据中心从信息库中自动调取相应的信息(3),通过(4)(2)反馈给用户。如果没有所需信息,则数据中心将用户需求的信息发送至(5), 由知识专家和会员解决后反馈给用户,数据中心通过一定标准整理信息,收入数据中心信息库(7),形成数据中心新的信息资源。以后再有用户索取相同或相近信息,则自动以FAQ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五、服务平台的实现
1.门户网页设计。(1)通过友好、美观的首页,提高数据中心对用户的吸引力和亲和力;(2)通过规范的界面布局、格式和操作方法,减轻用户记忆的负担;(3)整合网页资源;(4) 支持移动学习的需要。
2.通过多种技术拓展资源利用途径。通过各类推送抽取技术拓展资源利用途径。目前,移动图书馆服务已经出现, 读者能够直接检索图书馆书目信息、电子书刊等资源并能下载全文,从而实现与图书馆的无缝连接。
3.多角色参与用户服务工作。泛在环境中用户服务工作不再局限在数据中心。校外用户和各行业知识专家也参与用户服务工作。数据中心管理员更多地扮演裁判角色,或者由校外用户来裁判信息质量。
六、结语
资源建设模式 篇11
摘要:近年来,我国路桥建设企业的管理就呈现出两个变化趋势,一是项目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路桥建设企业与项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路桥建设项目中,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构建高效率项目管理模式,是路桥企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路桥项目;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路桥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路桥工程对工程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呈现直接的重要影响,市政路桥工程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而且在很多程度上还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市政路桥工程还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签。随着路桥工程的越发重要,路桥工程项目管理也摆在了重要位置,作为路桥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自然也日益得到重视。
一、路桥建设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路桥建设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
1、项目管理模式得到广泛重视
在路桥建设过程中,其实是以路桥建设项目为基准点的,因此只有加强路桥建设项目的管理,构建高效率的路桥项目管理模式,才能提升路桥建设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当今的国内建设大格局中,随着政府、民众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视,随着城镇化的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路桥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路桥建设行业也迎来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会。如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路桥企业未能实现高效率的项目管理,那么无论是扩展企业项目,还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率,都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还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因此路桥建设企业对项目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重视,不断提升路桥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也成了路桥建设企业的当务之急。
2、人力资源管理在路桥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项目管理有效地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以及应急管理等多种内容融于一体,而将这些糅合在一起并形成高效的团队的关键是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我国路桥建设项目的技术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项目管理中,如何实现路桥建设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有效地推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构建与之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摆在路桥建设企业眼前最紧要的问题。
二、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路桥建设项目因其路桥建设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1、路桥建设项目的特点
1.1工程内容具有多样性
路桥建设项目涉及的工程内容比较复杂,一般主要包括公路和桥梁两个主要内容,但在公路中又可以细分为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等多个级别,而桥梁的分类更加多样化。路桥建设项目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其主要还表现在这些路桥工程因不同的使用用途而呈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另外路桥工程受地形、地理、地质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自然在工程内容的呈现上也会表现地多样化,因路桥建设项目工程内容的多样性,直接决定了路桥建设项目管理难度大。
1.2工程人员流动性大
跟建筑项目不同,路桥建设项目难以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路桥建设项目的流动性比较大,员工的生活场所也难以固定下来,路桥建设项目往往需要跨省份、跨区间作业,这就给路桥建设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还有一些路桥建设项目是在深山老林等人迹罕见的地方,其工作人员要长期忍受单调的环境,与家人的长期分别,还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这无疑加剧了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员工的思想工作如果不能及时疏导,那么工作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另外,因路桥建设项目的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这给人员之间的配合也带来了难度。
2、我国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
项目管理只是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结合,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发展,对现代项目管理至关重要。不过在目前我国广大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业绩考核等基础阶段,难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领导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在人员配备及团队构建时,都未能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外在路桥建设项目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往往被疏略,难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2.2项目经理的主导作用不突出
在路桥建设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从现行的情况来看,项目经理的主导作用并未突出出来,项目经理没有实权,没有话语权,仍然由上级领导说了算,行政干预的成分仍然比较重。
2.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在我国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仍比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工程员工的薪酬设置不合理,项目岗位设置不科学。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资历来排辈的情况,而不是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这就容易打击优秀年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培养体系缺失,人才资源储备不足,人才出现了断层。
三、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
1、项目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体系
实行项目人力资源能力开发不仅仅是路桥建设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路桥行业和社会的责任。在项目人力资源能力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既要考核相关的从业理论基础,又要考核其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职业标准和从业底线来约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水平,加强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训教育。
2、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构建
在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理清工作目标,在量化指标的基础上,讲究可测性、时限性与可操作性,最终确定考评结果。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构建统一的指标体系,这样可以让员工明确工作的重点及方向,还有工作的内容,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因路桥建设项目的周期性比较长,这就决定了路桥项目人力资源绩效评价需要事前确定某一个周期,考评时长,这样可以保证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项目人力资源激励体系设计
在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激烈体系设计中,可以从工作激励、薪酬激励。员工福利等方面入手。工作激励主要是帮助员工找到对工作的认同感,按照员工的工作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鼓励员工找准自己的位置,提升企业归属感。薪酬激励的方法比较直接快速,通过薪酬激励可以鼓励员工“多劳多得”,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福利既可以为员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还能提升他们对企业的认同,认可企业的文化,始终保持与企业一条心。
总结:路桥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路桥建设企业开展项目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项目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因此路桥建设企业应该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研究,推陈出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姚艳虹,张小伟;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2]黄泽明,汤卫平;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形式及其应用[J];江西冶金;2005年01期;
资源建设模式 篇12
随着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到了各行各业,影响到了各个角落。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行业的影响概括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动化、网络化造成了图书馆业务服务方式的转变;二是数字化资源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图书馆资源建设模式的多样性,图书馆资源建设、特别是数字资源建设需要有更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建设规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字、图像、声音、影视都可用二进制表示,用计算机处理。二进制成为通用的信息表达符号。将二进制信息存储于磁光介质,形成了电子文献。二进制信息可依靠网络传播,形成了基于网络的虚拟文献。二进制信息统一用二进制代码表示,因此统称为数字化文献。数字化文献以其承载信息量大、生产成本低、易传播、易检索的优势迅速普及,成为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形态。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文献并提供文献服务的文化机构,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被称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随着数字化文献资源的普及,对数字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并提供服务自然也就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核心的工作。对数字资源搜集、整理并提供服务的工作被称为“数字资源建设”,通过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仅能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保障,而且也完全突破了传统文献利用上的时空限制。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数字资源建设的前提与核心应该是数字资源的质量控制,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数字资源质量控制、结构优化,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是采购大型商业数据库,比如许多高校通过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LS)集团采购或自主采购的方式,引进了一批由商业信息资讯机构开发的各种全文数据库;第二是部分高校图书馆,通过对自有馆藏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转换工作,完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建设;第三是就是通过建设学科资源导航系统建设,使大量的免费网络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有效利用。
以下本文基于上述三种模式,分别对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问题逐次做一比较分析。
1 购买数据库与质量控制
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普及,各类商业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如雨后春笋。著名的有EBSCO、Un Cover、Springer、Elservier。国内的万方、CNKI、维普等一批电子期刊数据库及超星、Apabi、书生之家等一批电子书库的建设也已形成一定规模。这些数字资源库可采用网上包库、镜像站点、全文光盘三种认购方式,但都价值不菲。面对有限的经费,无限的资源,图书馆应如何选择?图书馆采购数字资源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或者说要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质量评估与论证?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看法,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是否适用、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过关、技术和相关性是否完善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将上述基本要求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服务特点比较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既符合高校教学、科研和学院发展需要,由有利于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体系,还要从做好引进数字资源的质量控制工作入手。
1.1 以高校发展定位为基础做好科学决策
高校发展定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针对2000年我国大学合并重组后的格局,我国学者武书连在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分类标准”和“国际教育分类标准(ISCED)”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中国大学分类标准:“类反映大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对学科门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1]。虽然这个大学分类标准在国内学术界还有争议,但高校图书馆引进、购买数字资源时,首先要考虑本院校的科研规模、发展方向、办学层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类”与“型”的问题,既要重视资源的保障率,更要重视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因盲目攀比或随心所欲导致的资源浪费。
1.2 要积极加入联合采购
高校图书馆联合采购数字资源主要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参加由CALIS组织的联合采购。近几年,CALIS的会员馆已联合引进了上百个大型数据库,其中有一些外文数据库的价格折扣相当地高,为相关高校图书馆节约了不少宝贵经费。另外,通过CALIS组织的联合采购,还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售后服务、避免或减少矛盾与纠纷。二是以区域性密切合作为基础的联合采购,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如“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JALIS)组织成员馆联合引进中外文二次文献达60余种[1],为我国其它地区组建区域性合作组织、推动联合采购健康发展有很好的示范意义。联合采购可以给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带来多方面的利益,但是也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加入联合采购的行列。其中既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各高校图书馆经济条件不平衡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相关各方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
1.3 在购买数字资源前要认真地调查研究
数字资源购买前的调查研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其基本原则应该是:“在购买电子文献的问题上应尽量让读者参与进来,而不只是由学科书目专家来决定[2]。”电子资源内容、品质能否符合读者的需求,读者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为了能够准确了解读者的看法,图书馆应该要求供应商先向读者免费开放、试用一段时间,然后通过对读者的点击率、全文下载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并结合读者的评价来做出科学决策。另外,在购买数字资源时,还要充分考虑各类馆藏资源的结构性问题、考虑读者文献检索习惯和不同读者对纸质文献或电子资源的偏好问题。数字资源无疑有利于读者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料,而印刷型书刊也有自己的优点,它有利于读者长久学习和阅读,有利于人们对复杂问题进行系统的和深入的分析思考。十年前一项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调查表明,很多读者认为印刷型图书、印刷型期刊是他们查找文献的首选,对数字资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子书目,期刊论文以及词典、百科全书等具有参考工具性质的电子图书,而对声频资料、视频资料、普通电子图书和缩微品需求愿望普遍不强[3]。现在情况是否有变化还需要通过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加以分析。最后还需要了解数据库的设计结构、检索功能、数据传输速度、运行环境支持、内容更新速度、供应商的市场信誉、售后服务、技术能力等技术与非技术因素。
2 自建数据库与质量控制
OCR及各类数据库技术的普及,使得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在技术手段上成为可能。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本校的重点学科通常也是它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一方面,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科研成果,为特色或专题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前题条件;另一方面,重点学科的发展又要求图书馆及时提供相关研究领域最新和最全面的资讯服务,这就强化了特色或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有很多高校图书馆特色或专题数据库建设的成功案例。比如四川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建立的“巴蜀文化数据库”,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机器人信息资源数据库”,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的“长江资源数据库”[4]等。但也必须指出,我国的自建数据库,长期是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重复建设严重,很多自建数据库质量并不理想,这与没有建立数字资源质量控制系统化方案有很大的关系。
特色或专题数据库建设,有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要密切结合院校重点学科,优先安排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鲜明特色的馆藏作为数字化对象。二是要把重点学科的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科研成果和对重点学科研究与发展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纳入建库计划之中。三是要注意知识产权问题,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条件下下,对所购买数字资源可以进行二次开发。
自建特色或专题数据库,是一项比较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纳入统一考虑范畴之中。
成本管理就是要有效的控制项目建设的费用支出,保证项目不会因为经费问题而中途夭折。高校图书馆能够用于自建特色或专题数据库的经费一般都存在着不足现象,因经费难以为继而中途搁置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启动项目时,要制定详细的经费支出和成本控制计划,根据经费预算安排项目规模和项目进度。除依靠自有经费外,还可以通过与相关院系联合共建、与公共馆联合共建或申请加入CALIS数字化建设子项目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到避免或防范决策风险、技术风险、数据迁移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知识产权纠纷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无论是那一种风险,都可能给特色或专题数据库建设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没有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特色或专题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就成为一句空话。
质量管理是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基本目标是建立内容独特、结构合理、标引规范的数据库。
内容独特就是所建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在完整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等方面均能够表现出独特的价值。例如:由宁夏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创建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西夏文化数据库”,就具有鲜明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该数据库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国内外西夏学研究的整体状况,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促进西夏学研究和发展,而且有利于西夏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5]。
结构合理主要是指数据库中各类信息资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在学科领域覆盖率、学科领域收全率等各个方面都有合理的安排。例如“西夏文化数据库”不仅包含西夏文化研究文集库、西夏文献库和西夏艺术库,而且还介绍了中外专家学者及其对西夏学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相关网站链接,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西夏的历史、文化、经济及其研究状况。
标引规范。特色资源的标引质量是数据库质量的另一个重要保障,要注意著录规则的通用性及描述语言、标引语言的标准化,提高数据库的可检索性、可获取性。在数据加工时要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相关规范,以确保信息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并为将来数据库整合检索以及全面的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学科资源导航库与质量控制
学科资源导航库是以学科为单元,通过对Interact相关学术资源的搜集、描述、组织、分类等为用户提供学科网络信息资源导引或检索线索,故被称为导航系统。按照一般的做法,学科资源导航建设有两种主要方式:分类方式根据学科性质,将信息按照树状结构分类组织,也有根据电子资源类型区别,如期刊与出版物、综合信息、研究机构、会议通告等进行分类和组织。分类形式能比较好地满足用户族性检索要求,检索效果相对较好,查全率相对较高,但专指性却比较差。数据库方式就是利用数据库技术,依据特定索引语言抽取一个或几个标识点作为检索点,形成指示数据库或检索数据库以供用户进行检索,它能比较好地回应用户的特性检索,检索的速度比较快。除此之外,将分类组织方式与数据库方式相互结合,也可以使导航库信息组织方式更加完善。
学科导航库建设作为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各类图书馆的重视。从国内高校图书馆情况看,主要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IIS)的重点学科导航建设项目为主体,其他高校图书馆也采取独立或联合方式开展学科资源导航库建设。相比而言,CAIIS有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建设规范,但各馆独立的建设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规范化、标准化。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资源导航系统建设,不仅要满足本校读者的信息需求,而且也要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从长远来看,在学科资源导航系统建设中要注重应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要有前瞻性眼光。在网站搜集的标准,分类的标准以及网站描述规范、规范化网络接口和通讯协议等方面要把好关。其次要不断完善系统功能。站点链接数量、数据更新速度、内容揭示深度、界面是否友好以及检索性能安全防护性等都是系统功能需要考虑或完善的内容。应该结合院校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和特色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遴选和收藏,形成既有自己特色又能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学科导航系统。第三要防止重复建设。据有关统计,目前国内有22个图书馆同时在建经济学类学科导航库,其中单纯的“经济学学科导航”就达7个之多,而且大多数是通过物理链接建成的不宜编制的大网页(只有少数是以建库形式生成动态网页)[6]。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不仅造成了各种宝贵资源的浪费,而且也背离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初衷,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4 结语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三种模式是相互关联的,每一类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都会对数字资源的整体结构产生影响,需要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原则。一是数字资源建设要遵循独立的适用性。即每一种数字资源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建设规范和质量标准,每一种数字资源都有其他资源不可取代的优势。二是各类数字资源要表现出互补性。不同种类的数字资源在信息揭示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要把握住他们之间的互补性,满足读者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避免出现盈余差和亏负差[3]。
参考文献
[1]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管理研究,2002(,10):26-30.
[2]杨永厚.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72-74.
[3]王晓辉.西部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采购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5):93-94.
[4]陈红勤等.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J].图书情报知识,2002,(5):42-43.
[5]董湧等.西夏文化数据库特色及网络信息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