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2024-08-22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共12篇)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1

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档案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正在让位与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推动发展, 档案管理模式必须跟进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以往档案管理模式多数停留在手工模式, 严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难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多种需求, 笔者认为亟待寻求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我国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分析

(一) 我国传统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的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收集、整理、著录、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利用服务等环节。档案的形式主要有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机构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 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声像、文字、图像及其他各种载体和形式的文件材料, 另一部分包括财会、仪器设备、产品生产等。

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 如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目、服务利用及编研等工作多停留在手工模式上, 效率低下, 档案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开展档案信息网上服务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然而, 目前我国档案机构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多停留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上, 还没有形成更为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

(二) 我国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

长久以来, 档案部门在机构中属于从属次要地位, 多数情况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忘掉的传统管理模式上。随着计算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服务方式还远远落后于信息社会的步伐, 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档案部门在服务内容、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方式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与科学、高效、优质的现代化服务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 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档案管理以原件管理为主。

目前, 在我国档案原件的收集、整理、保管和保存是档案工作的基本环节。即便是检索工具和档案编目编制这样揭示档案成分和内容的工作, 也是以案卷或文件为单位, 只能检索到档案内容的“皮毛”, 不能触及到档案文件的“封闭层”。只有深入其内部, 注重对信息单元和知识单元进行分析与揭示, 才能进行档案信息的广泛传播。

2. 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在我国, 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程度较低, 有些单位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对档案管理投入的专项经费不足, 以至于计算机使用起步晚。虽然有些机构引进了计算机等先进设备, 但是这些设备多用于办公文字处理, 对档案信息的加工、存储和开发利用依旧处于低效率的手工操作阶段, 这就阻碍的档案信息建设的进程。

3. 档案信息服务效率低。

目前, 虽然多数档案馆已经配备计算机等辅助设备, 单大部分是基本的操作, 即便是有些档案馆建立了档案馆网站, 具有特色服务的档案馆网较少, 大部分档案网站只提供少量的信息咨询检索服务, 用户只能浏览到目录, 所得到的信息量有限, 利用效率低下, 档案的服务功能不能充分的得到利用。

4.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优待提高。

在我国, 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知识结构比较简单, 只精通档案专业知识, 却对传真机、复印机、计算机等自动化办公设备不熟练, 工作效率低下。除此之外, 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 档案管理人员得不到信息化建设这方面的培训, 导致我国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整体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是以文档管理实践为基础, 经过信息资源管理学者的理论探索形成的。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人类个体层面、社会组织层面、行业或区域层面、国家层面组成。人类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社会组织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 其主要是为了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生存, 规模较大的社会组织一般都设有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信息资源管理目标比较明确。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者霍顿在1979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资源有两层含义:当“资源”为单数时, 信息资源管理指某种内容的来源;当“资源”为复数时, 信息资源是指支持工具, 包括信息的人员、设备、供给、环境等, 也就是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进行管理, 进而将信息资源管理推广到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是作为一种管理模式, 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 而并非管理对象, 也就是“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化”。集约化管理论是档案资源管理区分于档案管理的最大区别。集约化是指管理对象的集约化和管理方式和手段的集约化。管理对象的集约化是指将档案活动中的人、机器、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集约化。管理方式和手段的集约化是指“档案的信息资源管理”是多种信息管理手段的总和。

信息资源共享从构成角度上说是由三部分组成:用户—有效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传播机构—共同协作, 信息资源—经过序化开发。在这三个构成要素中, 信息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作为物质基础的信息资源, 必须通过统一划分、分工建设, 形成各个信息传播机构不同的资源特色, 才能有目的的共享提供所需的资源。我们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共享。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

(一) 建立档案信息化服务中心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通过“提供利用次数、编印检索工具和添置设备种类, 馆藏数量等一系列硬性的指标来衡量一个档案馆的情况。不容否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这种方法是有效的、积极的, 然而在经济时代这个大背景下, 信息、技术的含量及其所产生的效益才是衡量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尺[1]。只有转变传统理念, 强化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客源管理功能, 用馆藏档案的价值含量、知识含量、提供利用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相依来反映馆藏档案的情况, 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因此, 创建档案服务中心迫在眉睫。

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有别于档案馆或档案行政管理机关, 不是国家体制的产物, 档案服务中心是各机构之间的链接纽带, 其具有档案整理、保管、处置和提供服务利用的管理机构。由档案保管服务部、档案查询利用服务部、档案整理服务部三个部门构成。其中整理部和利用部是整个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的灵魂, 其具有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挖掘出来的潜力, 使档案信息资源得以升值, 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档案服务中心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是各个机构与社会对接的主要服务机构, 是链接纽带, 其承担着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理, 以市场为导向, 为社会提供档案管理、档案开发利用、档案咨询服务等更专业化的服务。

(二) 建立档案信息集成系统

构建档案信息共享服务集成系统,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是一项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 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对于联合各个档案服务机构来说, 就是将集成的理念创造性的用于各个机构管理的实践活动中,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便捷与高效。集成理论的精髓就是优势互补、整体优化、动态开放、过程管理和创造性融合。档案集成管理系统是链接各个档案服务中心的中枢, 其关系图如图2。

参考文献

[1]白云.知识经济环境下档案馆服务理念和模式的变革[J].天津档案, 2004 (5) :19-21.

[2]何军.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6 (2) :56-58.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2

鲜鹏

2012-12-19 15:18:02 来源:

【英文标题】On the Pattern of Cooperative Establishment and Sharing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 in Western Region

(Library of Gansu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LanZhou,730070)

【作者简介】鲜鹏,男,1967年生,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 兰州 730070

【内容提要】 文章在对已有的各种共建共事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西部地区实际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解决方案,并对这一方案实施的基础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方案的实施范围、组织体系、资源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The paper makes a solu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that meets the western reg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research of various modes.As well as analyzes the basis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solution, and studies the scope of implementation, organizational systems, resources and service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safeguard 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ther specific issues of the solution.【关 键 词】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western region/library/information resource/resource sharing.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图书情报工作的革命性变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都使这种变革更为具体,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图书馆的基本精神和服务理念既保持了一脉相承的传统,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其中,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从传统的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联合编目,到现在的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联盟以及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现实、真切、触手可及。问题的提出

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于西部地区图书馆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信息资源贫乏,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比较低,不仅与东部地区的信息差距十分明显,就是区域内各系统图书馆、系统内大中小图书馆之间的差距也很巨大。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要在短时间内从整体上提高西部地区图书馆的发展水平,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通过合作来缩小西部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差距,从整体上提高西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却具有现实可能性。这种现实可能性的基础和实现途径就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1 研究现状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近年来一直受到理论界、相关工作部门和各图书馆的重视,关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一直以来是图书情报界的热点和重点,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是,有关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内容并不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够。通过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9数据的检索,相关的研究论文大约有30多篇。从分布的年份上看,近两年关注度有所增加,但大多数研究成果是泛泛而谈,主要讲共建共享在西部图书馆发展,特别是跨越式发展中的意义、作用,具体的实现方式、方法和典型案例很少,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肖蕾提出了实现西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五条措施[1],认为应该网络化管理,做好网上资源的共建共享;张晓敏提出了西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实施策略[2],提到了宏观管理和馆际合作两个方面;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姜晓提出了“统一规划、分省(自治区)建设、分步实施、资源共享”的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模式总体思路,以及实现这一思路的管理模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网络技术模式[3];甘肃省图书馆的郭向东、陈军提出了省、地、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共享省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三级流通模式”[4];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李仲良提出要构建西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5];马梅就青海省的情况提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须走共建、共知、共享的整体化发展道路[6];于宁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模式,建议成立以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为首的高校图书馆协作中心和以内蒙古图书馆为首的公共图书馆协作中心[7]。这些观点虽然不乏亮点,但大多数都太宏观,过于一般化。特别是谈问题的比较多,涉及具体的解决办法就显得空洞,可操作性比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2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实现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开展以馆际互借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共建共享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实施效果不明显,不便于读者充分享用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在西部地区,各系统图书馆之间和系统内图书馆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高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系统图书馆和其他系统图书馆内省一级的图书馆相对较好,拥有较多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具备较强的信息服务能力,但资源利用率低、重复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而中小图书馆大多资源匮乏,处于一年只能订几份报刊的状况,基本不具备信息服务能力。要在发展水平相差如此悬殊的各类型图书馆之间开展共建共享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共建共享技术方案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已有的实现模式及评价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按技术手段可以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两种[8]。传统型主要是指通过协调采购、联合编目、资料交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形式进行的资源共建共享,一般以传统纸质信息资源为对象。现代型以广义的信息资源为对象,依托互联网络和其他信息传播技术,通过资源数字化建设、资源组织和整合、信息高效检索与快速传递技术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在专有网络和虚拟网络上的传递和共享。按共享的区域范围,可分为垂直型(纵向)和水平型(横向)两种。垂直型模式是指在具有垂直隶属关系的某一系统内不同层次信息服务机构之间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有区域性和全国性两种实现形式;水平型模式则是指在同一地区不同系统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有区域性跨系统和全国性跨系统两种实现形式。

目前,我国全国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地区性的主要有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等,系统内的则有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各省党校系统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浙江和安徽等省建立的党校系统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虚拟专网。

纵观这些模式,它们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源建设及自身功能、服务方式等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但从合作方式上看,不外乎三种模式[9]:共建共享式、会员制、联合办馆式。共建共享式对地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协调互补以及成员馆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有着积极作用,但对各成员馆的要求较高,需要共同克服决策、经费、组织等方面的诸多障碍;会员制模式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会员单位之间依靠协议进行约束,非常适合地区间的馆际信息资源在虚拟空间的利用和传播;联合办馆式的特点是成员馆之间合作较为密切,不仅在信息资源方面,甚至还包括人事、岗位、经费的管理、使用上都可进行协调,比较适合区域性、小范围、服务性质和对象相近的图书馆之间进行合作。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选择

从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图书情报技术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形态、服务方式、资源结构、读者对象、服务理念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随之经历了从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联合编目到合作馆藏、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联盟的漫长发展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不同时期图书馆工作和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图书馆人的观念变化。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选择既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的各种成果,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走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那么,适应今天西部地区图书馆实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如何选择?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一是技术上要简单可行,二是要方便资源的存取利用,三是方案要经济实用,四是要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五是要能够可持续发展。以这些要求为基础,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选择还应该充分考虑和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果,充分考虑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抓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机遇,走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其中,虚拟网络(VPN)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成熟就为处于困难中的西部地区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依靠这条出路,西部地区中小图书馆可以在较低的门槛下,经费上不用太多地支付就可以很轻松地享有较大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3.1 VPN技术及其优势

VPN是英文Virtual Private Network的缩写,中文译为虚拟专用网。它是利用“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等手段,在开放的Internet上建立起来的私有专用模拟网络。在这个虚拟专用网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不需要传统的物理链路,而是利用Internet资源动态组成,通过这种虚拟网络,可以实现安全的远程的端到端的数据通讯,实现网络内部的资源共享。

VPN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是一个“专网”,但同时又是“虚拟”的,因此它既有专网的优越性,又同时具有虚拟网络的经济性。VPN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性。VPN技术使得具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愿的图书馆之间仅仅通过Internet就可以互相存取数字信息资源,其所支付的费用除了建设初期的很小的一笔软硬件费用外,就只有上网费了,除此之外不必再支付任何费用,而且整个系统维护、升级的成本也比较低。这对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的西部地区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图书馆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是安全性。VPN技术特有的“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等手段保证了数据在一种安全、私密的私有数据传输通道中传输,达到私用网络的安全级别。SSL VPN更是支持高强度密码和双因素认证,目前已经成为Web应用中用来鉴别网站和网页浏览者身份,以及在Web用户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加密通信的全球化标准,这就更是保证了它的安全性。

三是稳定可靠性。VPN技术应用程序运行速度快,几乎感觉不到延迟,而且可以本地打印,客户端操作业务引起的数据变化也可以实时反映,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四是广泛的支持性。VPN技术不仅支持一般的网络信息服务,如信息浏览、FTP传输、E-mail和Telnet等,而且可以通过定制功能扩展,支持特定的应用服务。因此,它适用于目前所有远程网络通讯连接方式,支持最常用的网络协议,可以连接另一个网络中任何依赖于特殊网络协议的机器,而且在理论上VPN支持客户端的所有操作系统和低档硬件。

五是易用性。VPN技术的SSL协议内嵌于绝大部分的浏览器中,任何一台客户机,只要安装了浏览器,都可以支持SSL连接,用户无需再安装繁琐的客户端软件即可实现远程接入,因此,可操作性强,简单易用。

3.2 VPN技术的适用范围

基于VPN技术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是针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其共享的资源首先要能通过Internet进行访问传递。同时,从共享范围来看,VPN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更适合应用于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图书馆联盟性质的图书馆之间,特别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同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的系统内图书馆之间,比如党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等等。这里的一定的地域范围,主要是指省域范围内。一个省域范围内的特定系统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对象、工作性质方面都基本相同,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实现它们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较为容易,也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大中小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差距问题,减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重复浪费,最大限度地扩展各馆可利用的资源空间,从整体上提高系统内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基于VPN技术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浙江和安徽两省党校系统图书馆都已经开通了基于VPN技术的虚拟专网,实现了全省党校系统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市级党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匮乏、服务能力比较低的状况,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市级党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从这两个省的实践来看,虽然它们都属于发达和较发达地区,但由于党校系统图书馆在整体上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省级党校与市级党校、县级党校的差距比较明显,因此,其适用环境和背景与西部地区图书馆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实践结果证明,基于VPN技术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同样适用于西部地区图书馆。

3.3 利用VPN技术实现西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方案

根据VPN的技术特点和已有的实践来看,基于VPN技术的西部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案主要是要解决用户通过高速网络远距离在线实时获取电子资源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项目,其基本方案的设计应该包括实施范围、组织体系、资源与服务和具体的实施办法等内容。

3.3.1 实施范围

当前,对我国图书馆的分类依然主要以垂直纵向的各系统图书馆为主,系统内图书馆的机构设置、馆藏结构、服务模式和服务对象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馆的大小和资源拥有量和服务能力方面。应该说,相互之间共同的成分多,互补的成分少,更易于开展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我们的方案是以省为单位,分系统实行。也就是说,以省为单位,省内各系统图书馆首先建立VPN虚拟专网,实现系统内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党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高等院校图书馆系统、科研院所图书馆系统都可以分别建立自己的虚拟专网,实现系统内的资源共建共享。其他类型的图书馆,视情况和需要可以加入这些系统,也可以单独组建自己的虚拟网络。将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再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实现跨系统跨区域的共建共享。

3.3.2 组织体系

参加资源共建共享的各个图书馆应该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组织化程度的共建共享组织,组织内的各个成员馆基于共同的愿景、使命与目标而形成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在图书馆联盟的组织框架下实施。在此组织框架下,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或两个中心馆,由中心馆向网络内各成员图书馆提供接入与资源内容访问服务。一般来讲,中心馆应该是系统内图书馆的龙头老大,像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中心馆就是省图书馆,党校图书馆系统的中心馆就是省党校图书馆。中心馆负责共建共享方案的规划、技术设计和组织实施,起草协议,建立组织领导机构,配置VPN服务器,提供技术指导,组织资源的集团采购,以及虚拟网络的日常管理维护等。成员图书馆根据协议遵守有关的规定,承当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配置好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建立防火墙,建立客户端与VPN服务器的连接,负担相应的费用。

3.3.3 确定资源与服务

基于VPN技术的共建共享主要是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是组织发展的动力和起点,也是组织实施的根本内容。从西部地区图书馆的现实来看,各系统内比较大的图书馆都有一定数量的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大致包括各馆的书目数据库、引进购买的各种大型数据库和电子图书、自建的专题数据库三种类型,其数量与规模视各馆的情况各有不同,而绝大多数中小图书馆基本没有电子资源。因此,可能的基本做法是,在项目实施的初级阶段,首先由成员馆共享中心馆的现有数字资源和服务,待项目运行稳定、初见成效后,再通过协商采用集团采购的方式逐步扩大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规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完善组织架构,规范运作规程,培训配备管理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并实施一定的自建与共建项目,做到真正的共建共享。

3.3.4 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我们选择软件方式的VPN技术。基于软件的方案不需要专用的VPN设备,只需在各成员馆与中心馆各配置一台VPN服务器。具体做法是,首先在中心馆配置VPN服务器(远程访问服务器或路由器),通过对服务器的配置,可以让被授权的成员馆用户对VPN服务器保护的中心馆网络资源进行访问。其次配置VPN客户机。VPN客户机是指VPN网络连接中处于客户端(成员馆)的计算机或网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获得远程访问VPN连接的个人用户计算机或获得路由器到路由器VPN连接的路由器。个人用户计算机可以运行Windows9X/2000/NT/XP,对于路由器到路由器的VPN连接,计算机上需要运行Windows2000Server或WindowsNT4.0Server。最后是建立网络连接。VPN连接主要使用网络协议进行连接,这些网络协议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远程访问协议等。VPN可以通过端口配置来建立和维护多个VPN连接。这样,通过软件设置就可以实现成员馆与中心馆的VPN互联。

3.3.5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的代表性、领导力和影响力对共建共享组织充分考虑和协调各成员机构的利益,扩大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图书馆共建共享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导委员会,主要从宏观上对共建共享进行指导,其成员主要包括上级机关领导、成员馆代表和有关专家;二是中间管理层,负责制定具体的政策及规划,并管理、监督具体运作层的工作,成员包括成员机构的负责人或代表;三是具体运作层,负责具体的运作和日常管理,一般由各成员馆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其次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一个具有弹性的运行机制。共建共享运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不定因素,因此,需要为成员机构提供多种交流渠道,建立充分的、开放的、经常的交流沟通机制和平等的议事机制,及时沟通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加强组织内部横向联系,正确处理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建立经常性的沟通对话机制,使共建共享能够可持续发展。再次要不断拓展资源建设内容与所提供的服务。特别要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服务,使共建共享真正能够满足成员机构的需求,完成他们自身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3

关键词:Web2.0;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共享

收稿日期:2010-10-26

基金项目:本项目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Web 2.0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08C058),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赵建平(197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何茂霞(1977-),女,山东日照人,黑龙江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迅猛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被列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建设目标,而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服务质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首先,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的第一平台,是政府实现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公众参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因素。其次,信息法制化建设不断深化,尤其是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给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法规。再次,公民民主权利意识的提高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要求自己在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决策中能表达个人的话语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这三个因素像一只强劲的推手,推动着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自从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提出Web2.0的概念以来其一直备受关注,Web2.0以其高度的开放性、高效性以及信息的共享性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利用Web2.0在整合信息资源、改善网站组织方面特有的优势,探讨其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价值。

二、Web2.0简介

(一)Web2.0的概念

对于Web2.0的概念大家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Web2.0并非一项新提出的IT技术,它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建设指导思想。正如提姆•奥莱理(Tom O'Reilly)所说的“Web2.0囊括了所有连接设备,它比Web1.0更能让用户参与其中,它能通过共享架构高效创建网络”[1]。人们通常用公式化的表述来解释、介绍Web2.0,如博客(Blog)、维基(Wiki)、内容聚合(RSS)、标签(Tag)、网摘(BookMark)、Web Service等是Web2.0,而个人网站、目录分类、内容管理系统等则为Web1.0。

(二)Web2.0的特点

Web2.0的出现使得网络真正的走入了人们的生活,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者由专业人员转变为所有用户参与,这就让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具体说来Web2.0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丰富的服务模式。Web2.0有着丰富的服务模式,无论是“一家之言”的博客还是“群策群力”的维基;无论是“信息随我不同”的RSS还是“信息由我定义”的Tag,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拓宽了人们交流的渠道。用户从单纯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浏览者成为了信息的发布与浏览的双重参与者。

2.开放的用户参与。Web1.0时代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Web2.0时代所有用户参与织网,高度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布主体可以是任一用户,也就是说全体用户共同组成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源。

3.强大的交互能力。Web2.0使网络拥有强大的交互能力,不仅用户在发布内容过程中实现与网络服务器之间交互,而且也实现了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2]

4.丰富的Web2.0的元素。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RSS、播客、维基、P2P下载、SNS社区、Witkey、掘客、云计算,等等。博客、RSS、SNS社区是Web2.0里十分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在未来,博客的地位将更为重要。

三、目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这表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部分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在信息资源质量与信息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划不统一。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机制,各个系统的资源相对孤立,无法实现信息的互通与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与重复开发。

2.政府信息资源异构情况严重。由于没有宏观的建设指导,使得各级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资源标准不统一、数据库不一致,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异构现象,信息资源无法在不同系统之间流动大大降低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重技术应用,轻服务管理。政府部门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有着一种信息化就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思想,只是建立了相应的部门、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但是没有充分利用其发挥作用,造成大量设备的闲置。

4.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首先是缺乏技术层面的长效保障机制。没有做到内外网络的物理与逻辑隔离使得信息泄漏、信息窃取、数据篡改、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情况屡屡发生。[3]其次是缺乏政策与法律保障,政府信息化建设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需要依靠法律控制与政策法规的调控。

四、Web2.0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优势分析

根据政府信息化的特点与需要,结合Web2.0的特点我们分析出了其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的几点优势:

1.统一数据源,实现信息共享。利用XML语言能够很好的解决数据异构的问题,将各类信息源使用XML语言改写后,再利用Web Service接口将其传入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专网中,这样就形成了统一数据源,解决了不同系统间无法信息共享的问题。

2.个性化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用户利用RSS可以订阅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其更新情况。用户不必再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在查找中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实时解读信息。通过建立政府博客或者其他交流形式加大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问题,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4]

4.Web2.0的“用户中心”理念与政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Web2.0强调的是提高用户体验度,追求全民参与,其核心的思想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开放、自主、交互是web2.0的主要特点,在这种理念下,你可以随时随意地收藏你喜欢的网友、网站的相关数据、站外的相关联接等等一切你所能找到的资源。你也可以在任何文章上添加或修改你想改变的任何数据资料。

5.Web2.0的“创造”理念与公民“参与权”。网络媒体进入Web2.0时代后,Web2.0就是“可写互联网”,人人“创造内容”网络内容的创造者不再仅限于网络精英,而是人人可为的事情。Web2.0极大地调动的主观能动性,人人贡献网络智慧,不断促进网络发展。

6.Web2.0的“共享”理念与政府信息公开。在Web2.0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访问网站信息、结交相同志向的朋友,分享自己的资源。“共享”成为Web2.0的核心理念,通过“共享”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形成广大的社会网络,产生聚合效应,有助于人的和谐。

五、基于Web2.0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Web2.0技术已经能够极大地改善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诸多问题,下面我们将构建一个基于Web2.0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如图1所示,并利用其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快速访问与数据流动。

各个异构的数据库中的信息通过专用的内部网络传入知识库中备份,并用XML进行统一改写使其形成统一信息源。之后将数据源导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再由平台提供Web Service接口,并对上层屏蔽底层细节。不同授权对象的访问权限不同,这样有效的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的并重。[5]

Web2.0能够有效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性能,把电子政务系统与Web2.0两者优势结合起来才能使政府信息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基于Web2.0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通过Web2.0技术体系和电子政务的融合,增加公众的参与度,从而使电子政务系统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提供综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Tom O'Reilly. What Is Web 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EB/OL]http://facweb.cti.depaul.edu/jnowotarski/se425, 2008-11-02.

[2]Web2.0.[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33.htm,2010-09-07.

[3]涂平,王洪庆.浅析政务信息共享与交换的安全策略[J].电子政务,2008,(3).

[4]刘甲学.Web2.0在政府门户网站构建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09,(4).

[5]郑锋.省级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规划[J].计算机工程,2007,(1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篇4

1、以采购协调为主的资源共享模式

这种模式是图书馆面对书刊价格上涨而采取的, 主要以地区联盟方式进行。为了保证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以促进高校图书馆整体效益的提高, 通过政府行政投入, 以省、市地区、行业集团采购的方式也不断发展。采购协调模式主要集中于用量较大、出版商或经营者具有垄断地位的外文期刊和数据库产品。

2、以文献信息利用为主的资源共享型模式

在图书馆管理中, 随着MARC格式的广为应用, 图书自动化过程对于书目数据的共享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同时, 联机编目的出现大大减小了公共数据检索中因技术人员个人能力原因造成的缺陷和差别, 这对于不同的图书馆之间的书目数据交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普及为资源共享模式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平台。

3、通过网络实现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学术思想以及理念。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这个媒介向广大用户宣传不同资源库的特点, 以及学科内容等,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调动用户利用资源的积极性。

4、地区性文献相互借阅的共享模式

当今的图书管理模式下, 部分高校通过协商达成了这样的协议, 相互间免费使用对方资源, 或者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这同样有效的促进了馆际的图书资源共享。

二、高校现行资源共享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建设成本较高, 规模效益不足

我国联机编目中心图书馆数目有限, 高校除外, 公共图书馆是比较少的。除了编目的信息外, 其它数据库资源都处于建设中, 能共享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并且共享的成本较高, 远远达不到规模化经营的效益。

2、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缺乏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虽然很早就应用于图书馆, 但由于人员技术水平不精、经费不足等影响因素, 自动化的更新及升级比较缓慢, 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需要, 并且由于网络安全性等因素, 大多数图书馆不对校外人员开放, 导致依赖网络的资源共享模式难以推广。

3、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缺乏价格优势

随着获取信息的多渠道发展, 信息资源服务的商业化运作已具备向用户提供价格低廉, 方便快捷, 内容丰富的信息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从这点来看, 图书馆资源共享缺乏明显的服务和价格优势。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措施

1、确定收费标准, 加强成本效益核算

用户有偿消费, 这样不仅能实现资源配置, 还能资助信息的产生, 高等学校的资料共享系统不仅是有效的提供服务和商品, 还要对没有足够收入的商品的产生提供资助。所以将图书馆的某些文献的价格定在边际成本的范围还是有必要的, 不同的系统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

2、发挥资源利用的低成本效益

当前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协作在网络运作和数据库建设方面都具备扎实的基础, 如果采用市场化经营的方式, 可以进一步明确资源的利用与所有权关系, 用户和图书馆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通过市场产品, 价格, 渠道, 促销等经营方式, 进一步降低成本, 满足资源与经费来源用户的需求。

3、整合数据库, 完善服务平台建设

摆脱传统的局限于图书馆工作流程的管理系统, 建立适合网络时代发展需要的软件系统。资源共享与图书馆服务系统加强合作, 提高研发技术能力, 大力推行适合现代资源共享的自动化管理系统, 建立有统一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互访。

4、确保资源的更新与利用, 建立内部协调与外部补偿机制

由于文献数量及读者需求, 文献资源结构的不同, 对资源共享系统的贡献存在差异。所以资源之间的相互平衡和权益平衡在合作过程中处于特别重要的部分。各成员对合作共享的策略, 资源建设, 服务类型, 资源配置等问题必须做出统一安排, 在保持各管的独特资源时, 建立良好地组织联合体。

5、加大图书馆馆与商业公司的互利合作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总的来讲, 还处于一个比较分松散的状态, 因此, 为了实现资源的互补, 可以建立一个联盟共享资源系统,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应走出高校合作范围, 更多的与行业信息资源建立共享系统, 推广共享范围。高校的资源共享系统的市场面相对比较小, 通过与商业公司的合作, 可以使系统内数据库、信息资源产品的运用得到加强, 还能增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服务功能。

摘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自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建立以来, 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从原始的数据共享、采购协调发展到文献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以及数字化文献信息建设等多种模式协调作用的时期。本文主要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式、高校图书馆现行资源共享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图书馆完善资源共享模式的措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明华、谢春枝:《美国大学图书馆联名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5) 31-33。

[2]孔燕:《中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比较研究》, 《情报科学》, 2001 (6) 668-671。

[3]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共享网:《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与现状》, 《图书馆杂志》, 1999 (10) 19-22。

[4]黄长春:《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 (3) 3-11。

[5]郭依群:《互联网上电子期刊服务以及利用》, 《图书馆建设》, 1998 (10) 22-25。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5

【内容提要】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构模式是为实现由分布式人机交互环境组成的网络信息资源收集、组织和发布机制而提出的一种知识管理方式。该模式通过实现一个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向具有学术背景的内容管理员提供资源收集工具、资源监测和评估以及知识挖掘等功能,使人的知识和智慧在被用来使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同时,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系统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络资源管理方面已经得到了应用。

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和复杂程度上的同步增长使机械遍历式的信息搜集和检索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信息需求。这些信息的最终用户需要对信息个体的准确定位,对信息源的权威导航和评估,个性化的主动信息提供服务以及基于信息内容的跨平台链接,而且实现这一切是以一个繁复、无序和庞大的信息世界为基础和前提的。任何纯粹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或算法都难以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由分布式人机交互环境组成的网络信息资源收集、组织和发布机制,通过这个机制,人的知识和智慧在被用来使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同时,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的概念和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是由信息组织或个人建立的以网络为传播媒体的数字信息生成、管理和发布系统,是微观有序化和宏观无序化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个网络信息资源个体都是有序的,其所含信息内容是有组织和可访问的;而作为一个整体,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高度的系统复杂性,难以从整体上加以充分的利用。这就是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的主要原因。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的重构就是针对网络信息源及其内容,按照特定的线索化方式,由人工或计算机软件实施的信息收集、组织、整理和传播工作的总和。经过重构后,网络信息资源整体(或某个局部)上成为有序化结构,并且为访问者提供获得其所需信息的充分检索手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信息源之间的物理界限在逻辑上被屏蔽。

如果说网络信息资源宏观的无序化是实施其重构的主要原因的话,网络信息资源微观的有序化则是实施其重构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网络信息资源个体有序化程度和水平,尽管不能直接导致网络信息资源整体的有序化,但却可以影响通过重构以实现其有序化的方式和难易。例如,一个信息源如果在信息描述、数据库定义和访问方式等方面遵守一定的国际标准,它就更容易成为一个网络信息资源集合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个网络信息资源集合是由若干信息源组成(如数据库),而一个信息源又是由若干同序的信息实体组成(如数据库记录)。[1]因此,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重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针对信息源的重构和针对信息实体的重构。针对信息源的重构将导致一种导引性的信息组织及相应的服务方式,其功能是满足用户对于获知信息存放位置或信息来源的需求。针对信息实体的重构将导致一种实体性的组织方式和推送式的服务方式,其功能是直接满足用户对获得信息本身的需求。前者的实例包括一些网络资源导航、资源链接目录和信息源数据库等。而后者则正是我们正在或将要实现的。在本系统中,逻辑上信息源和信息实体被统一视为某个信息对象来加以描述、整序和管理。

利用人工和计算机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后者,由于其高效率和全面的信息覆盖能力而在近几年逐渐成为主流。[2]大型的信息导航网站(如Yahoo等)和检索引擎(如Google等)都是利用软件自动搜索网上的信息资源并加以组织和整理,然后供用户检索和使用的。人工的手段由于成本、规模和效率的限制被迫处于辅助性地位,只能应用在一些局部性的系统中。然而,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计算机软件在对信息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内容)进行辨别、理解、描述和分析时所能达到的质量还远远不能和人的智力相提并论[3],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无法对信息内容的学术质量加以权威性的鉴定和评估(显然,只有人,而且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才能完成这个工作)。[4]

于是,问题被归结为:如何在网络信息资源的重构过程中使人的智力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这里的“有效”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可以接受的成本;足够大的规模;充分满足特定用户群的信息需求。而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则可以归结为:通过建立具有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功能的技术平台,为专业学术研究人员收集、整理、组织和发布其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提供方便、科学和高效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人的智力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重构过程中的有机结合。

二、分布式信息收集、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实现

分布式的网络信息资源重构模式由三个层次组成:(1)第一层次是按学科分类组织和发布信息资源内容的学科信息服务网站群平台,它是由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如图书馆)实施组织和管理的集中式网络学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系统技术支持机制。(2)第二层次是实施分布式信息收集、组织和管理的内容管理员群体及其工具平台,它是由具有较高学术背景和网络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专业研究人员,如高校教师或在读博士生组成内容管理员群体,利用相关工具平台建设各自专业的学科信息服务网站。(3)第三层次是提供信息交互和反馈功能的信息用户应用平台,它是用户获得由内容管理员收集、组织和发布的信息的渠道,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向相应内容管理员推荐信息资源、进行学术咨询和其他信息交互。

其中支持分布式内容管理的内容管理员工作平台,即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实现该模式主要功能的关键。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图书馆实施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通过Web发布和展示信息资源的服务体系,由图书馆所属高校相关教学科研人员负责收集、整理、组织和管理Internet上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加以评估、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系统在网上发布,从而共同构成具有学科特点的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群。

内容管理员是在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中具有学科背景的信息收集者、组织者和发布者,对某个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和兴趣(最好在该领域正在从事相关教学或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学和信息处理的学术水平,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搜索和获取的技术,具有一定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并且能够随时监测相关信息源的信息更新情况。内容管理员是分布式内容管理机制的核心。他们把信息收集、组织和整理作为其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部分来完成,这决定了他们与一般的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要区别。

信息资源重构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构成它的诸信息源内容的理解深度,或者使用程度。学科信息资源服务不必刻意去追求所选信息源的数量的众多和种类的齐全,而更看重这些信息源是否最适合相关学术领域的使用需要,并具有足够的权威性。而能够对信息源的质量进行可靠的判断的人,必须具有足够的学术背景,并且在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具有一定的活跃程度。这就对选择和组织内容管理员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内容管理员介入信息收集、组织和整理工作的方式是把它作为其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部分(尽管很可能是一个从属的部分)来完成。之所以要实现分布式的内容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不如此就无法充分

而有效地利用高校学科专业人员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潜力。在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组织本来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本学科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了解和使用水平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师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分布式的内容管理机制,把分散于学校各个角落的学科信息服务力量组织起来,无疑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

传统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主要起到信息资源指引中介的作用,而较少起到信息咨询中介作用,尤其是当这种咨询具有较强的学科特点和学术深度时。而在本文所构建的模式中,内容管理员利用其优越的学术背景和分布式、交互式的信息组织和发布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其智力和学科知识体现在相关学科的信息服务中。这种体现既表现为对静态的和外部的信息资源收集、组织和评价的质量与深度,还表现为内容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的信息交互平台直接解答读者的学术问题,也就是将其大脑中的智力和知识动态化地提供给读者。这也就是前文中提到过的通过这个机制,人的知识和智慧在被用来使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化的同时,又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内容管理员既是学科信息的收集者和组织者,很可能同时又是某些信息的生成者。

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为分布式内容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而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则为它的实施提供了管理上的可行性。[5]同时,随着电子文献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迅速增长,人们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对电子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和掌握能力也同步地增长,这就为内容管理员群体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人力资源背景。

三、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的工具平台

设计和开发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实现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构模式的核心任务,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向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和微观视图以及相应的访问方式;

・向内容管理员提供便利、高效的信息收集、组织和发布工具平台;

・向系统管理员提供用户管理、资源监测、资源评估等系统管理功能。

以下笔者将根据在主持清华大学图书馆“985”电子图书馆建设项目的课题“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思路和经验,对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以概括。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网络资源导航系统总体结构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一)网络资源的描述。网络资源的描述是通过对相关元数据的制订来实施的,经过调研,确定以专门用来组织网络资源并且易于操作的都柏林元数据核心元素集(DublinMetadataCoreElementSet,简称DC)为基本集合,结合用户的检索要求、网络资源的特点以及系统的信息挖掘、资源监测和评估等高级功能,增加了相应的属性,制定出一套用以帮助识别、描述、定位、组织和管理网络资源的元数据集合:网络资源管理元数据(NetworkResourceManagementMetadata,简称NRMM)。

(二)网络资源收集、整理、组织和发布工具。工具平台包括各级用户注册模块、内容管理员资源添加、管理和维护模块、内容管理员站务管理模块和普通用户推荐资源模块。在网络信息导航系统平台上,系统的功能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需要人工参与的,包括面向系统管理员、内容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等三种参与者的相应功能。其中,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包括管理内容管理员和用户的属性信息、设置学科等;内容管理员负责分布式地收集、标引、组织和发布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审查由用户推荐的资源;普通用户可以浏览系统内现有资源和推荐新资源供内容管理员审查,同时还可进行信息反馈和交互。

另一种系统功能是由系统自动执行的,具体包括网络信息源的自动监测和质量评估、网络信息挖掘和提供。

(三)网络信息源的自动监测和质量评估。网络信息导航库的资源质量控制是通过人工审核和自动监测相结合来实现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提供自动监测和基于自动获取指标数据的质量评估机制。[6][7]由于网上资源的变动性很大,因此,为了保证系统中资源的可用性和新颖性,这种定期监测评估是必需的。

针对学术性资源,主要着眼于网站的内容和它的结构与系统机能进行评估。由于本系统所收集的网站信息资源已经十分庞杂,采取人工方式进行评估耗时耗力,因此,采取软件实时测试的自动评估方式。目前,将测试指标定为网站的链接状态和特征页面信息提取等几项,同时会记录每一个被监测对象的监测时间和监测周期,通过系统定时执行监测程序并保存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最终会向系统的内容管理员发出监测报告的通知,从而起到保持和维护信息资源系统的监督作用。

(四)网络信息挖掘和提供。采用内容管理员模式来收集专业网络资源,提高了资源的精度和深度,但是,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光靠内容管理员人工查找是无法达到广度要求的。因此,采用自动抓取和人工过滤相结合的方式,即用非结构化的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挖掘一般包含如下几个步骤:(1)理解相应的问题领域;(2)准备相关数据子集;(3)发现模式(数据挖掘);(4)所发现模式的后处理;(5)应用发现结果。本系统中数据挖掘部分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以下几步:建立关键词表、源文档采集、信息过滤、用户浏览信息。[8]

数据挖掘部分是一个人机结合的部分,它通过分工使人和计算机的特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数据挖掘功能大大减轻了内容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增加了系统中网络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并且有一定智能性,可以对搜索到的数据进行剔重、加权等处理。

(五)读者信息反馈和交互。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网络信息用户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用户的学术研究、教学和学习。用户与系统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会在达成上述目的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提供以下5种信息交互模式:用户网上调查、用户留言、电子公告版、网上传呼和在线讨论区。除了上述用户主动信息提供方式外,系统还会在用户使用系统各种功能和资源的过程中自动收集、整理和分析用户的操作信息,如点击页面、链接选择、输入检索词等,从中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学科兴趣,为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收集相关信息。

用户信息反馈和交互是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它的实现被分散在系统的各种模块中,使系统更加友好和智能化。

四、系统应用:清华大学学科信息服务网站群建设的起步

目前,基于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构模式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网站群建设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一)虚拟图书馆建设。清华大学图书馆从1995年就开始通过按专题收集网络资源来构建虚拟图书馆的工作。当时虽然由于人员限制,只完成了“燃烧学”等个别专题,但却成为后来研究和开发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诱因。

可以把虚拟图书馆界定为这样的概念:它是由专业人员搜集

并评估的按学科领域和学科分支进行索引的Internet信息资源目录。目前清华大学的虚拟图书馆建设与学科信息服务网站群建设融合在一起,主要由学科馆员、助教和博士生完成。虚拟图书馆的设计注重体现:选择具有特色和典型意义的信息源;重深度而不刻意追求广度;对信息源进行具有权威性的评介。

(二)学科馆员和学科导航。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是具有相应学术背景、承担相关学科的信息服务工作并且负责联系相关学科读者的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设、维护和管理本学科的信息服务网站,利用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分布式的共同构建一个重点学科网络资源的分类导航库。这也是清华大学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学科导航库是“211工程”立项高校图书馆的共建项目,目的是通过搜集Internet网上的信息资源,为重点学科的师生提供快捷方便的网络学术资源查询服务。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该项目中承建的11个重点学科导航库:材料科学与工程;固体力学;核能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结构工程;经济管理;能源工程;人居环境学;生物物理;先进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

此外还有清华大学一些重点学科的导航资源:电力与电子;化学与化工;机械;计算机与自控;经济;生物;土木工程。

(三)助教、博士生和学术资源网。由助教、博士生作为内容管理员维护和管理的清华大学学术资源网是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对象,除了作为虚拟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提供的学科导航功能外,它还具有以下功能:

・信息资源实体的收集、存贮和管理:这些信息实体包括论文全文、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等。

・与信息用户的交互:用户也成为推荐和收集网络资源的重要力量。

・收集和更新学科关键词和主题词:作为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信息内容的基础。

与学科馆员相比,作为助教、博士生的内容管理员具有以下特点:

・背景学科领域既窄且深,更能把握学科最新动态。

・收集信息资源的类型较广,包括信息实体。

・信息资源的基于学科内容的评价更具权威性。

・处于科研前线,与本学科同行联系较多,交互效果较好。

目前正在建设和维护中的学科信息服务网站有以下几个:光电工程;金属薄膜与显微结构分析;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生物医学工程人体运动检测;数字图书馆研究;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

五、结论

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组是在网络世界中提供充分、实时、高效和友好的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和前提,也是图书馆有效实现网络资源的收集、组织、整理和发布的基础。这里的“分布”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资源的分布、用户的分布和管理的分布。本文重点探讨了最后一个层次。

计算机和人在一个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协调、融合和组织计算机和人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正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在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人机交互的作用机制则是对人工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

以分布式网络信息资源重组机制为依据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为系统管理员、内容管理员和用户提供了一个高度智能的动态的交互环境和基于学科分类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框架,前者是服务的方式,而后者则是服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W.Holsapple,K.D.Joshi.OrganizationalKnowledgeResources[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1,31(1):39-54.

[2]I.Becerra-Fernandez.TheRol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iesintheImplementationofPeople-Finder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J].Knowledge-BasedSystems,2000,13(5):315-320.

[3]M.K.Pedersen,M.H.Larsen.DistributedKnowledgeManagementBasedonProductStateModels-TheCaseofDecisionSupportinHealthCareAdministration[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01,31(1):139-158.

[4]张成昱.高校虚拟图书馆建设刍议[J].情报学报,1999,18(s2):188-191.

[5]J.Liebowitz.KnowledgeManagementandItsLinktoArtificialIntelligence[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1,20(1):1-6.

[6]孙文娥.试论互联网网站评估[J].现代情报,2000,(5):22-23.

[7]黄奇,李伟.基于链接分析的学术性WWW网站资源评价与分类方法[J].情报学报,2001,20(2):186-192.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6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集成;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59-04

政府信息资源庞杂,对其管理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虽然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本保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现有技术对政府信息的规划与管理并没有使其成为一个真正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与细则。无论是从政府信息基础设施的架构、信息安全,还是信息设备的统一采购、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都要求我们采取更有效手段解决电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瓶颈问题、体制瓶颈问题、法律与法规及其规范化建设与发展观念问题等。国外政府对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政府信息集成与整合问题十分重视,并将云计算视为解决IT问题与建立高效、节约型政府的突破技术。

1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发展状况

为明确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内容,理清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思路,笔者从其概念入手,探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的概况。

1.1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相关概念

1.1.1 政府信息资源

国内外众多专家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诸多的解释。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将有关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概括为两方面:从政府内部业务角度出发所给出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与从政府服务角度理解的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1]。其中,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可描述为:政府部门在业务处理与政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使用、发布、储存与处理的信息;而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则除了包含狭义内涵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外生自政府但与政府业务活动能够形成有效互动信息的统称。本文中所讨论的政府信息资源为政府内部产生的政务信息即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

1.1.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

对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含义,笔者从政府工作流程的角度来阐述:政府信息资源集成(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GII)是指在一定的政策和安全保障机制的指导下,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与政府部门的工作需求,通过一定地技术手段,并通过协同作业的方法,把政府信息资源诸要素有机融合并使之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优化要素关系、重构体系结构的过程。

1.2 现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不足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机构与部门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例如,各政府部门几乎均建设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与专用的政务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但是,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2.1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利用效率低

政府机构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普遍不是从自身的业务实际出发,而是一味地投入巨额资金与人力获取高配置、功能全面的设备。这种过于求大,求高、求全的状况造成了高性能的设备运行着并不复杂的作业与任务,其80%的功能与性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使得基建环境得不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效率低下。

1.2.2 软硬件环境重用率、通用与共享性不足

在对信息资源管理与集成过程中,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单一部门发起,其整个环境的搭建也是为适应这一部门的业务与工作特点来实施的。这就使得构建的软硬件环境无法由多部门重用与互联共享,极易出现“重复建设”与“信息孤岛”等现象。有些部门由于业务调整或职能变化,甚至将之前构建好的平台与架构环境全盘推倒重建,造成了资金与时间成本的极大浪费。

1.2.3 重行政,轻服务

政府机构往往将政务与行政过程直接搬到网上或政务系统中,没有依据电子政府环境下政府行政与服务过程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使得政府业务在多部门间的协同受阻,公众在获取所需服务时并没有感觉简化与便利,反而因为多了一道网上申请程序而显得更加繁琐。

1.2.4 法律、政策和法规环境缺失

由于已有的政府信息资源相关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郑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等,主要集中在政府信息的公开、设备的采购、宏观的规划与管理以及信息的安全与保密等方面[2]。但其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与相关监督机制,使得这些法规的强制性与约束力不足。同时缺乏适当的激励与保障政策使得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严重的地区差与部门差,无法形成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

1.3 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分析

1.3.1 理论层面

诸多政府信息资源的相关理论都要求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集成与整合,例如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等。上述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的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得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信息活动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高效、便捷的政府业务运作模式的有效途径。

1.3.2 技术层面

从技术条件上来看,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和IT机构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所必备技术环境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体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线路的带宽与3G等无线技术将会有突破性的大发展,无比顺畅的网络通道为大规模的服务与应用创造了条件;IPv6的推广已成必然;集群计算技术成主流;搭乘着iOS、Android、WP7等智能移动系统终端设备的大众化;虚拟化技术、嵌入式技术日益成熟;云计算的日趋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集成系统所需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1.3.3 实践层面

从目前云计算发展状况来看,国际上知名的IT巨头都在积极地研究、部署和构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并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3]。同时现阶段对云计算技术的狂热讨论与追捧,为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领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理清了云计算的优劣之处与发展、利用方向。此外,在公共云模式下,服务器的日常维护由云服务提供商来提供,对于不涉密的、可以对外公开政府信息资源与服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可将其送入政府公共云中,这样可以节省服务人员的大量时间成本与其他费用,从而使政府部门集中精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2 云计算模式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构建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得出,无论在理论、技术以及实践层面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是可行的。因此,笔者构建了云计算模式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活动。

2.1 构建过程

在本模式中,将以往的政府信息资源相关硬件设备与软件应用并将其集成、整合为四大平台:物理设备平台、数据平台、系统应用平台以及政务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其中,系统应用平台以及政务服务平台为最主要的核心模块。系统应用平台集成了包括:档案管理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文件交换与共享系统、信息安全监管与验证系统、各部门专用系统以及其他公用系统在内的各类政务系统以及应用;政务服务平台集成则囊获了: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区域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等政府服务。通过这种深度的整合与集成,将散乱的、不规则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扩充,使其更加完善与合理。

图1 模式构思图

2.2 模式描述

借助云计算在信息存储与处理方面的优势来提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行政与服务过程的优化。整个模式由6部分组成,包括:保障机制、设施资源集成层、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政府云端管理层、用户服务层以及云端安全基准等[4]。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保障机制层,包含了:政策引导、规范立法、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人员组织等,为云计算环境下的政府信息集成模式提供开发、运行、管理和监控的环境;核心层次为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主要由数据集成平台、虚拟化数据与资源池、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体系以及政府云(政府部门私有云和区域政务公共云)等。实现设施与数据的虚拟化与云化等功能。如图2所示。下面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2.2.1 设施资源集成层

本层为模型的基础层。通过将物理设备平台集成、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设施等政府信息相关设施资源集成,为接下来实现硬件和应用虚拟化及管理接口提供支持。

2.2.2 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

管理层是本模型的核心层,担任着政府信息资源集成和云平台的搭建;资源入云监管;协调资源层以及服务层之间交互等任务。其主要由数据集成平台、数据与资源虚拟化平台以及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平台组成,具体包括将各种异构形成统一数据资源池存入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存储空间实现资源管理、业务管理以及资源的虚拟化与云化、信息资源入云监管、安全控制等内容。保证云端资源的安全、高效运行和应用任务的准确、及时调度[5]。

2.2.3 政府云端管理层

政府云端管理层是本模型的实现层。该层主要是通过建立云计算管理委员会管理和应用云计算实现平台,将相应的资源与应用进行动态分配,同时提供隐私与保密政策接口对信息采取访问控制。隐私政策规定了哪些信息资源应进入政府私有云应用服务系统,哪些信息只能被公共云应用服务系统使用,从而有效保障在动态开放的云端政府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也实现了政府内外环境的隔离。

2.2.4 用户服务层

用户依据不同的身份,为实现特定的服务通过可视化门户或者政务系统等进入云端,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监管与分配等完成用户管理与帮助用户制定云框架下的信息资源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与云端平台交互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同时帮助用户完成从云端获取所需资源与服务[6]。例如公务员用户经过系统审核识别身份后,可以完成根据需求自助资源申请、办公应用管理与处理、远程办公等。企业用户可以实现临时申请租用计算资源、一站式行政申请等。

2.2.5 云知识库

云知识库是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存储着大量的云端知识。云知识库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是一个知识服务系统。云知识库实质上就是一个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利用系统,利用这一系统来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改进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其可分为知识库构建策略、显性知识库、隐性知识推理引擎以及知识库维护方案。

(1)知识库构建策略

知识库构建策略对整个知识库的构建与实施过程进行说明与组织,建立知识库构建的完整实施步骤。并建立评审机制,对入库前的知识质量与粒度大小进行评价与审核,以保证知识能够有效合理地存储。

(2)显性知识库

显性知识库是在完成云端知识采集与分析处理后用可以直接提供云存储的知识,是云端知识的基础。

(3)隐性知识收集引擎

隐性知识收集引擎是以智能化的方式,对云端用户提供服务。收集引擎根据定制好的隐性知识收集规则,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智能的收集、挖掘与分析用户在知识库中的显性知识并与规则进行比对,如发现有一知识符合规则要求就将其转化为用户要求的结构并存入指定位置[7]。同时将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以支持决策与共享。

(4)知识库维护方案

建立知识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保证知识库的正确实施。根据用户反馈来的知识库使用情况,明确知识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其新生需求,为改进知识库的服务提供依据[8];对知识库的安全与紧急处理方式进行评估,完善知识库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案,从而有效保障了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下用户信息与隐私的安全。

针对现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不足,笔者结合所构建的模式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1)改进政府数据中心

通过“云”化改造使政府数据中心不仅仅为硬件设备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各终端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审查与认证就可以在云中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同时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的高效运行与协同工作提供安全开放的物理环境,并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安全

图2 云计算环境下的政府信息集成模式

利用、流动与共享。

(2)云端技术集成

政府的信息技术集成包括两方面内容:系统与应用集成和智能处理集成。前者主要完成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以及系统与数据中心的交互等,为信息在不同政府机构与部门间流动、互通创造条件,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加系统的透明度,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畅通。

在云计算环境下,系统与应用集成可以对终端用户屏蔽底层技术细节,在云端由云计算提供商完成。而智能处理集成过程也可根据不同政府部门的特点与需求,按需分配计算资源,缩短实现周期。

(3)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

应用监督机制明确政府参与者的权限,推行实名制参与,建立以道德约束为主,以法律监管为辅,诚信参与的“云端监督规则”。这种监督机制是双向的,政府给予公众一个相对自由、安全、和谐的参与环境;公众通过高层次的参与完成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以及政府服务的获取。

3 总 结

总之,云计算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普及,其在社会各个部门间尤其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云计算技术的强大功能将会使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服务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更会令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向“云端”迈进。在之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跟踪国内外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其在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晓峰,王忠军.政府信息资源基本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1):10-12.

[2]徐焕良,李绪蓉.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集成平台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20):273-275.

[3]鲍凌云,刘文云.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4):170-173.

[4]孙世强,刘甲学.“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5):76-78.

[5]Sun Cloud[EB/OL].http:∥www.sun.com/cloud,2010-09-20.

[6]微软动态云方案介绍[EB/OL].http:∥www.microsoft.com/china/virtualization/events/how/how02.aspx,2010-08-11.

[7]刘威,王汝传,叶宁,等.基于本体的上下文感知中间件框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5):52-55.

[8]李霞,樊治平,冯博,等.知识型客户服务机构的知识库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92-96.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7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时代的开始, 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也随之被提出, 资源共享可以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与其他的图书馆一起使用, 也可以随时查询, 这样, 学生就能够用很少的时间, 花费很少的精力来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料来源。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够充分

作为高校的图书馆, 拥有的图书信息和资料是很大的。对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 需要投入的人力, 财力, 物力也是有一定的数量的。信息化的管理, 必须要有较好的网络连接设备, 但是, 很多高校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到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中, 这样没有经费保障, 就不可能完成完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此外, 图书馆中图书文献价格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原因, 如果超过了高校的承受能力, 便没有办法进行资源共享建设活动。

1.2 现阶段缺少专门共享管理机构

我国的图书情报机构分属4个独立的系统, 即隶属于国家教育部的高校图书馆系统、隶属于文化部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和隶属于科技部科技信息司的综合科技情报系统。可见, 分属的行业和部门不同, 造成了在图书馆管理上分工不明确, 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建设缺少协调, 这样会造成浪费很多资源, 也使很多资源重复, 缺少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会导致共享模式停滞。

1.3 馆际之间缺乏沟通, 发展不完善

高校图书馆信息量大, 专业性强, 在资源共享方面要突出特点。根据目前市场需求, 已经广泛应用了信息自动化技术, 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网络传输技术等手段, 对于图书馆吸引共享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使馆际之间有了一定的合作。但是, 由于各个图书馆之间存在资金差别, 自动化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平衡, 合作也没有达到完善。各图书馆之间沟通不够, 所运用的计算机机型和软件都可能不同, 这样就达不到相同的网络平台, 从而导致了图书馆间的资源没有达到真正的共享。

2.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具体实施方法

2.1 总分馆共享模式

针对资源共享模式的共同理念, 选取一所相对较完全的图书馆为主图书馆, 取消原有的院系图书馆, 将专业按学科进行分类, 把人力和资源最大限度的应用在图书馆的使用上面,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避免资源重复浪费, 降低原有的成本量。总馆连接其他分馆, 将馆际之间所有的资源信息共有, 使学生能够更加完善完整及时的找到相关的学术信息, 馆际之间也能够相互补充, 相互沟通, 及时完善, 更加有效的为师生服务。

2.2 系统资源共享模式

我国已经建立了资源保障系统, 为文理, 医学, 农业, 工程等专业建立了全国文献信息中心, 创建了一系列国内外的数据信息库, 开展了公共信息查询, 文献传递, 信息检索, 文献互借等网络化, 数字化服务, 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真正达到资源共建, 共知, 共享。现有高校可以建立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 提供中英, 中日, 中韩等语言检索, 提供学术论文, 会议论文等文献。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馆际互借, 并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 制度和协议, 以满足学生的应用。同时, 可以根据各高校之间的分工和重点学科建设不同, 实现文献采购的协调和协作,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订购, 浪费资源, 但同时也要保证应有的图书种类, 达到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分布和经费的合理使用。

2.3 平台资源共享模式

我国中科院数字图书馆作为中科院创新工程的重大项目, 已经正式启动, 实现图书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战略, 可以提供远程访问资源和服务, 并且对于用户是免费使用的。我们可以参考此资源共享模式, 实现我市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我们要整合现有图书馆的高校, 联合打造跨数据库集成检索平台, 各个学科领域方面的信息资源平台, 各个学科领域的网络导航平台以及咨询服务平台。面向师生的这种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战略, 要将通用平台和用户使用平台处理好, 使重新整合的资源能够通过共享平台更好的传递给用户。

2.4 合理特色数据库的共享模式

我们要合理依据本地区的经济特点, 对高校图书馆的充分利用优势, 开发资源共享的模式建立适当的条件。参照现有的已经成型的特色数据库的发展模式, 比如说汽车生产和贸易数据库, 农产品加工, 光电子产业数据库, 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数据库, 石油化工数据库等等, 创新符合本地区的资源共享特色。在资源共享的模式建立区域信息, 可以尝试全国合作网络模型, 纵向合作网络模式的专业体系, 区域横向合作的网络模式, 纵横交错网格模型。但无论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要做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整合;增加投入,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共享;根据高校特色采取“一卡通”系统的建立。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无论采取哪种资源共享模式, 都首先要克服搭建馆际共享的客观条件。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 学生都希望信息资源能够整合使用, 方便查询, 实现资源共享的重复连接。图书馆可以基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充分融入远程访问, 统一认证管理, 信息制定与推送系统管理, 咨询服务管理系统的共享网络模式, 为师生使用提供完善的服务。

参考文献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初探 篇8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强调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都已基本建成或初具规模,大批应用业务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问题我们将会遇到,其中一些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1 学校信息化存在问题

1.1 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够

早期各部门的业务系统无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系统选用的平台、技术也不尽相同,使得各业务系统彼此独立,各业务数据信息不能相互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用于纵向管理的软件系统众多,系统之间也不能互通,“信息烟囱”的现象普遍存在。

1.2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协调

学校信息化建设,各学校都比较重视,但投入比例不协调,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普遍存在。至于对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积累的投入及关注就更少了。另外,由于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同,对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极不平衡,造成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

1.3 组织保障乏力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种关系,否则工作难以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而导致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不遵循统一规划,出现不同水平层次的重复建设和改造,造成经费和资源的浪费。

1.4 信息资源积累意识淡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在学校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成立一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进行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种活动的信息积累,以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2 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探讨

目前学校的各个部门通常都有自己的业务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业务处理。各个部门都持有自己管理的数据资源。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往往要人工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才能共享。随着业务系统数量的增加,这种共享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的数据不一致、不完整的现象非常突出。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就是要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应用、异构数据和其他信息整合应用的全面整合,跨越I T技术的各个层次,从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信息的管理和存储、信息的交换、信息的挖掘利用,到支持各种类型的信息协同、交互和共享。

信息整合模式是建设一个学校信息的基础框架,将现有各类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应用整合到这个框架中,形成全校范围的共享数据资源中心。同时,保持各个现有业务系统的相对稳定。

信息资源融合整合模式遵循原则:

(1)保护前期投资

信息资源整合由于没有改变现有各业务系统以及各业务流程,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早期的信息化建设投资。

(2)保证各业务系统正常工作

数据信息整合只是将各个业务系统中用于共享的数据和服务应用进行整合,不涉及具体的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和自身业务管理所需的数据,也没有参与到具体的业务工作流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门现有业务系统的正常工作,减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保证了项目的正常推进。

(3)限制建设项目风险

在对业务系统整合的过程中对数据资源流程和操作界定明确,将风险限定在信息整合建设项目本身,并不涉及其他应用系统。

(4)系统扩展性强

在整合的过程中采用分步实施的办法,按照整合的要求和标准,对条件成熟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因此要有很强的扩展性。

3 信息整合模式的基础框架

信息整合要充分保留原有业务和管理系统的独立性。它通过核心框架的建立,集成各个应用系统的共享数据资源,隔离具体的业务和中间数据,完成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积累和应用;整合各个应用系统的服务应用,隔离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为全校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如图一所示)主要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统一信息门户、统一信息标准等。

3.1 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主要用于整合用户、角色和权限信息。对用户认证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对角色权限实现分级、分层管理,以方便各种应用系统的融合。各用户可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在各种应用系统间漫游,无须多次确认身份,从而改变传统的各种应用子系统各自为政的身份认证方式,为在校园网内实现更高层次服务的提供可能。

3.2 共享数据中心

共享数据中心是对各个应用系统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的中心。它可以通过ETL提取各个业务系统所提供的共享数据。提取的数据信息经过共享数据中心的分类、筛选等处理形成共享数据。共享数据通过权限控制可以提供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共享。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是各类信息服务的基础。同时,共享数据中心还负责历史数据的产生和存储,形成数据资源的积累,支持数据挖掘应用。

3.3 统一信息门户

统一信息门户是提供集成各类应用、展现数据资源、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它与统一身份认证结合,提供单点登录;用于整合各种应用,提供通用的数据资源交流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呈现功能,给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的服务。

3.4 统一信息标准

学校管理信息的标准化是整个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将来实现全校范围内和与外界进行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所采用的信息标准必须和国家、教育部、主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的信息标准相兼容。

4 用户意识的培养和引导

信息整合需要得到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在人们还没有意识或体会到信息化的益处时,应着重培养和引导用户需求,现在要逐步将用户的需求集成整合到核心框架中,完成应用的拓展。通过提供各种有力的支持,以应用和服务为基础,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5 信息资源的积累和应用

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的框架中,共享数据中心是信息资源积累和应用的基础。学校信息化第一步就是要将各类资源数字化,逐步建设和积累各种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积累是运用适应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组织和规范来持续提升信息资源应用水平的过程,使得在信息资源建设阶段积累起来的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学校在多年的建设中,逐步形成和积累了大量优势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教务、科研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等。充分地挖掘和应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综合管理工作等方面都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共享数据中心提供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存储、挖掘以及历史数据积累等应用的全部支持。

6 结束语

过去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多是“以系统为核心”,下一阶段要向“以用户为核心”的方向发展。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集中的展示界面向用户提供聚合的信息,这不仅仅指在平台上固定展示一些业务子系统中的信息,而是要在业务子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就是将现有系统通过数据和应用整合的形式组织起来,提供数字化校园的综合共享服务,进一步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及总体框构。

关键词:信息资源,数据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易菲,龙朝阳.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6,(2).

[2]彭洁,赵辉,杨青峰.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框架构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9

一、什么是信息资源共享

在我看来信息资源共享, 是指在今天的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或者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 各种科学技术的出现, 便利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使得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多。所谓的信息资源共享, 就是把各方面的信息都能够达到很好地流通, 从而达到知识的普及, 是人们的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 也可以是人们更加了解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的来自政治、经济或者是文化方面等等的发展状况。有一句是“秀才不出门, 尽知天下事”, 这里不需要仔细的理解, 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信息的共享程度也在不断地深化。

二、高校档案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信息资源共享认识不够

虽然目前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 科学的力量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影响, 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中国这个辽阔的国土上, 并不是每个人, 或者说每个地方都认识到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同样的, 也不是每个学校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的好处都已经完全理解, 或者是根本不去了解。前面我们提到高校的信息档案资源在我国整个资源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地方的高校中, 或许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或许由于科学技术普及程度的不高。某一些高校没有强烈的信息共享的观念, 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一种结果的产生, 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化程度得不到更加有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个人, 更甚者是社会的发展。

(二) 高校档案管理不规范和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

在今天的高校中, 也在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得水平, 开始进行信息资源档案的管理, 但一般的高校中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组织, 不可能进行系统的并且有效的管理, 从而导致管理的混乱现象发生。同时, 使得高校或者高校以外的信息获得者在查询信息时的繁琐和低效。除此之外, 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高校的档案管理的模式是极其单一的, 在高校的管理模式中, 信息资源主要服务于学校的领导者, 以便于他们进行对学校的很好地管理, 而对于占据学校主体的人群, 比如教师, 学生等等, 他们对于信息的涉及却很少, 就不利于资源的很好的利用, 和信息的有效的共享。对于这方面有可能是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观念的落后, 陈旧的教学模式的长期存在, 在我看来,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并没有树立起为大众服务的观念。或者是对于档案的收集不够努力。使得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十分缺少。

(三) 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服务效率较低和技术的缺乏

对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是在大多数的高校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比较普遍和常见的问题, 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的。在高校的档案管理中, 我认为这两个方面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性。由于某一些高校资金的缺乏。所以无法引进新的技术和新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一些学校还保持着旧式的信息管理方法, 那么, 对于这种现象, 就会使得信息的获得者在一定程度上在获得信息的时候比较麻烦, 效率低下, 从而使信息的得不到很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高校中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基础设施陈旧等等, 这些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天的学校中是随处可见的。即使在大学, 也无法做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档案管理的方便和快捷。

总结

通过上面的描述, 对于高校档案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当然。不可以否定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 高校的信息共享化程度和信息档案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在跟随时代的步伐。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必须采用良好有效的方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 实现信息共享的有力发展和档案信息的有效管理, 才可以使得教师或者学生等资源的获得者有良好的学术环境, 从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良好的管理, 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摘要:21世纪的中国,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 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对于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了。社会教育在不断地进步, 人类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各种高科技的影响之下, 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变的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流行。在今天的知识和人才竞争的社会中, 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加强,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象的出现和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不出现和发展。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中, 高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高校档案管理中也将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实现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和改进落后的管理模式, 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高校档案管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逄通.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2.

[2]刘艳.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的构建[J].图书馆, 2008, 6.

[3]邢华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 2011.

[4]于晖.高校教师档案优化管理研究[J].才智, 2012, (30) .

[5]赵黎霞.创新高校档案服务机制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7) .

试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篇10

一、面向档案用户的开发模式

1. 共建共享型开发。

这是面向档案用户开发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它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为了方便档案用户集中利用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 打破档案馆之间的隔离, 减少档案信息的孤立、片面、重复现象, 实现档案馆之间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利用价值而进行的工作。共建共享型的档案信息开发可能需要多个拥有可以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档案馆共同合作, 这些可以对外公开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有可能是同一主题的, 也有可能是不同主题的。例如, 建立全国人事档案信息系统可使全国人力资源信息得以共享, 促进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开发档案全文数据库或档案目录数据库, 可实现各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互联和共享。这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一方面满足了档案馆自身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需求,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档案用户从档案馆获得更多服务的要求。当然, 共建共享型开发需要注意, 不是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 任何时期, 总有一些档案信息是需要保密, 不能公开的。因此, 共建共享型开发必须注意区分档案的开发等级, 做好用户的利用权限设置, 既保证用户可以自由利用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源, 又保证用户的利用在合理范围之内, 使不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维度内发挥最大的价值。

2. 公布型开发。

公布型开发是历史档案开发的一个典型。它是指档案机构根据档案客观状况及现实需要, 将档案原件制作成围绕某一专题的档案文献的工作, 比如在各种文献 (期刊、报志等) 上公布的档案, 或者直接出版的各种类型的档案汇编、档案丛编、档案文集等, 皆是公布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成果。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早期《尚书》的编纂, 到民国时期明清档案的大量公布, 直至现在, 定期的档案信息编纂公布已经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一个常规性开发工作, 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公布型开发经验, 公布型开发成果丰硕, 形成了一套公布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然而, 传统的公布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从编纂的选题、档案文献的查找挑选、档案文献的加工编排, 及至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完成, 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信息技术不是非常发达的条件下, 利用大量手工工作完成的。公布渠道多是采用出版发行方式或者媒体公布方式, 形成纸质出版物供用户进行利用。这种传统的公布型开发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显现了很多不利之处。如开发过程比较久, 开发成品不能显示音频、视频等效果, 用户利用不便, 传播受时间地域限制等。在新的资讯时代, 公布型开发的工作模式在不断改进, 现在网络环境下的公布型开发正处于摸索阶段。可以预见的是, 纸质形式的公布出版物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但在未来社会, 公布型开发有可能和共建共享型开发合为一体, 通过建立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形式来替代公布型开发工作。

3. 代理型开发。

代理服务型开发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为了实现用户更加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减少用户在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提高用户获得档案信息资源的水平, 而由更加专业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提供专门服务。例如根据档案用户的咨询, 为用户进行专门解答的服务;根据档案用户的委托, 定期搜集相关档案专题, 为用户跟踪服务等。代理服务型开发实质上是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这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所提供的服务针对性非常强、含金量非常高, 也考验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宣传与教导型开发。

这种开发模式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吸引用户并向用户传递档案信息资源描述信息或者指导用户如何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等活动。具体开发形式有:普通宣传型, 利用档案举办各种主题或专题展览, 进行档案宣传;网络宣传型, 利用档案网站进行档案工作宣传, 制作多媒体档案进行宣传;教导型宣传, 档案用户的检索教育、档案用户阅读教育等。宣传与教导型开发可以使更多的公民接触到档案信息资源, 培养潜在的档案信息用户, 扩大档案信息用户的范围, 并提高档案信息用户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效果, 避免因用户不了解档案信息资源或者不熟悉档案信息资源的查找使用方法而带来的负面效果, 它的价值在于提高用户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减少档案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面向档案信息资源客体的开发模式

1. 整理型开发。

整理型开发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针对档案信息客体的状况, 对档案信息资源重新进行分类、排列、著录、标引, 建立各种类型的检索工具。如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汇集、分类目录、全宗文件目录、专题目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文号索引、全宗指南、专题指南、档案馆介绍等等。整理型开发一方面帮助用户重新认识已经存在的档案信息资源, 揭示其内部联系和规律, 放大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重新排序、建立索引、统一检索标识等使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系, 便于用户的查找使用, 也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的进一步开发打下基础。

2. 转化型开发。

转化型开发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将不同类型、不同载体、不同形式、不同文种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形式转换, 以方便用户利用的开发活动。这种开发模式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 将档案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类型、组织结构、表现形式之间进行转化。具体说来就是多介质转化:将口述档案通过笔录、录音等方式转化成记录型的档案信息资源, 将电子文件通过下载打印成纸质档案, 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缩微档案;数字化:将文献记录型档案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电子档案;多媒体化:将磁带等一些声频、视频档案以及图形、图像档案和一些文本档案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档案。转化型开发可以使客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类型之间自由转换, 方便了档案信息的传输和保存, 也便于用户在各种环境下进行利用。

3. 主题汇集型开发。

主题汇集型开发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将分散保存的档案信息资源, 按照用户的特定需要, 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 重新进行加工组合, 汇编成新的档案文献出版物。例如大事记、组织沿革、基础数字汇集、专题概要等。这种面向主题的档案信息的聚合与分类的开发可以是一个档案馆范围的, 如《省基础数字汇编》, 或者一个数据库范围的, 例如某一专题数据库——《人事档案数据库》。

事实上, 所谓的主题汇集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结构, 将分散保存在各个地区、专业、行业档案馆以及不同全宗内的档案, 根据一定的原则重新梳理、排序、分类等, 形成新的档案信息组织结构, 从而在一个主题范围内实现档案信息的深度揭示和广度搜集。但是, 它并不对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 也就是它按照一定的规则尽可能全面搜集档案信息, 对档案原件不加改动, 也不对档案信息的利用方面加以限制, 如何利用由用户自己负责。

4. 研究评价型开发。

研究评价型开发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体通过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从而作出综合评述, 或根据其发展规律,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动向的开发活动。这种开发是一种研究性的再创造活动, 其结果将形成三类档案信息开发成品: (1) 综述类:档案编研中查考性材料的编写, 另外还包括各种综述、专题总结等; (2) 述评类:档案编研中评述性材料的编写, 其他还包括利用档案而写的各专业、行业某一专题的评述、点评和评论等; (3) 预测类:主要指利用档案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对未来的预测、趋势分析和未来展望等。研究评价型开发主要是通过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式来进行, 可以通过定题服务、追踪服务等为用户提供综述类、述评类及预测类档案信息开发产品。这种模式凝结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的智力劳动成果, 能够让用户直接利用去解决相关问题, 因而价值极高, 但难度也相应比较大。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期,企业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其强大的功能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大推进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为迎合现代企业竞争发展的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一、人力资源与信息化

人力资源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前身人事管理的历史却源远流长,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普通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单位组织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的招募和培训、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和健康等等。也就说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达到组织统一的目标的管理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根源就是在于广大的学者和企业家们看到了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看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广泛,类目繁多,很多层面的东西都亟待优化和提高管理管理效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得到大的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提高的管理效率,为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本质就在于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发布、传送和利用,而人力资源的管理本身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信息技术能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信息化支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效果

(一)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之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繁重、枯燥,而且效率也非常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类目涉及到员工的方方面面,比如,员工个人信息的管理、员工的考勤休假的记录、员工薪酬的结算和处理等等,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之前,所有这些事情都是纯手工操作,效率低下不说,而且也容易出现错误。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出错的情况也解决了,把管理人员解脱出来了,也方面了员工。比如,在员工的个人信息上,如果有变更,员工个人可以去更改,没有必要借助第三人,降低了出错率;员工的考勤都是打卡,计算机记录的很准确,员工休假的原因,休假时间都清晰无误。

(二)规范了业务流程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了出来,这样就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得到了完善。过去员工的招聘、绩效的考核、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员工的流失和退休再加上日常的管理事务,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力不从心之感,琐碎的事情比较多,不系统,常常是很多事情挤到一堆,在那种情况下业务流程是什么样的可想而知。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下把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各个项目都涵盖了进来,而且每个业务包含哪些东西都分的清清楚楚。比如,员工薪酬的结算、现有员工的数量,离退休人员的数量,只要找到相应的模板,就一清二楚,很多工作满意必要到现场去,直接在电脑上就可完成,甚至领导对于一些行政审批就可在计算机上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的规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的关键。

(三)有效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在过去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等方面都要到现场去,这就产生了很多的差旅费用,员工到现场去听课,既繁琐又浪费时间、金钱,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后,很多企业直接在网上招聘,对员工的培训也实行网络的方式,既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财务的支出。其它的诸如此类的举不胜举。

(四)有助于企业留住人才

企业是一个平台,员工有多大能力,就可以发挥多大能力,能者上,庸者下,是最好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但是前提是公平。任何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是流动的,但是引起流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企业的体制、薪酬制度、竞争机制等等,很多人认为薪酬是留住人才的关键,那是误解,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不要指望用金钱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也明白这一点。员工最看重的是企业的竞争机制和发展前景,说白点就是说,企业能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凭实力吃饭的舞台,只有大家都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才可能尽可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忠诚度。过去人力资源的管理都是不透明的,很多事情的处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难免引起部分人的误会。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一切都是透明的,员工的薪酬是多少,请假的天数,考勤的次数都是可查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的满意度就会提升,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在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力,留住人才。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信息化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理清了管理思路,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完善及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作者单位: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红涛,孙明亮.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0(28)

[2] 张才明,王烨.信息化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12)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篇12

1.1 信息共享空间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览习惯、学习方式和学术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图书馆面临着与新型学习生活方式脱轨的危机,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在网络环境下的生存价值,从而更紧密地融入到读者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深化职能、拓展服务来提升价值。在此背景下,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国,IC通过投入专家、馆员、技术人才智能,借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自动化设备等最新技术设备,整合馆内外实体和虚拟资源,使得图书馆与相关部门形成良好的资源协作,为从事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的用户在同一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提供一种特定空间[1]。

IC是空间、资源、服务的有机整合。所谓空间,是IC针对不同用户类型、学习风格与研究习惯而营造的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舒适便捷的实体场所。资源是IC基于空间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设备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IC在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完备周到的服务,如联合咨询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其中一站式服务是IC的灵魂所在。一站式服务强调融入用户学习、研究过程,为解决用户实际问题提供资源或技术上的帮助,这恰恰与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宗旨相吻合。因此IC的一站式服务是我们将IC与学科化服务结合起来,创建新型用户服务模式的最佳契合点。

1.2 学科馆员服务

医院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汇聚有不同专业的临床医、教、研人员,他们有着相近的科研环境、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研究习惯、行为方式等,有着相对集中的、对于学科知识与服务的共同需求。这就要求医院图书馆应开展更为专深和细致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任务的不断复杂化,用户更希望图书馆能够融入其学习、研究的全部过程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化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化服务应运而生。

所谓学科馆员服务,就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制度为主要形式,按照学科、专业融入用户整个学习、研究过程并以解决用户实际具体问题为最终目标的专业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2]。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面向临床各科室,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单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融入每个学科单元之中,整合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由粗放型管理向学科化、集约化管理,以方便学科馆员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服务。因此,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将IC与学科馆员服务结合起来,创建面向不同学科专业人员的更为专业化、细致化的学科信息共享空间(Subject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SIC)服务。

2 医院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医院SIC的构建要求将IC的空间、资源、服务三要素与学科化信息服务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IC与学科化服务的无缝集成,确保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的实现。

2.1 空间规划

学科IC的馆舍空间布置是实现功能的重要一步,各功能空间布局要合理紧凑,强调连贯性和整体性,以便集成各项服务;同时,各项服务之间又要有很好的隔离,以保障各项服务之间不会互相干扰;此外,环境还要优雅舒适。按空间的不同服务功能,主要可分为:

2.1.1 参考咨询台。

应处于学科IC最为显著的位置,引导师生使用学科IC,详细介绍学科IC的各模块布局、功能、设施,消除师生使用计算机和其他设施的技术障碍,解答师生学习、科研中的疑惑。咨询台除了解答常识性的询问外,对于咨询台无法回答的学科问题,应及时提交给学科、技术专家,做好师生与专家之间的沟通桥梁。此外,还要对咨询问题进行整理,形成知识库。

2.1.2 集体工作区。

是读者交流学习、协同科研创作的讨论空间。该工作区建议直接设置到临床各科室,可分为两空间:一个是配备有计算机等设备的协作工作区,学科小组成员在专家和馆员指导下,合作研究、共同创作;另一个是没有计算机的小组讨论区,学科小组可以开展讨论,启迪思想。

2.1.3 个人学习区。

是师生查询检索资料、阅览思考、个人创作的安静空间,也分为两个空间:一个是传统纸质资料阅览区;另一个是电脑学习区,主要用于检索、浏览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撰写论文,制作多媒体文件。该工作区参考利用图书馆原有的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避免重复建设。

2.1.4 文献资料区。

主要是存放传统的纸质图书、期刊和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缩微资料、光盘资源等。

2.1.5 多媒体教室。

主要用于以授课方式传播知识的空间,是学科专家传授专业知识、科研方法;学科馆员教授信息检索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技术专家讲解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的空间。

2.1.6 多媒体功能区。

是一个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的空间,用于师生自助使用。多媒体空间可以集中于一个空间,并通过网络连接各功能区的计算机,也可以是分布式的,把多媒体设备分散融入到其他各功能区。以上各部分的设置不应该是泾渭分明的,而应该是互相融合,充分整合各功能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2 信息资源建设

传统纸质资源的建设,应精选图书馆的学科资源,结合专业科室的资源,动员医护人员共享科研成果。整理、序化这些资料,编制书目、题录、简介、文摘和综述等二、三次文献,并制定IC馆藏的OPAC。数字资源的建设,应凭借图书馆订购的丰富专业数字资源,收集网络开放存取免费资源和其他网络专业学术信息,将所需要的专业学科知识经过比较、去重、排序和标引后,制作同一的学科跨库检索界面。学科IC信息资源的建设本着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和适合性的原则,不断更新。此外,还可以利用Web2.0构建开源知识库,设立博客聚合等,共享专家、教师的学习工作经验。

2.3 软硬件资源配备

IC的建设对软硬件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硬件方面具体的需要有无线和有线网络设备、高性能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图书自助借机器等设备。软件方面需要安装有写作阅读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AdobeAcrobat Reader、CAJ文件浏览器和超星阅读器等;多媒体处理软件,如OCR软件、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还要有学科方面的辅助软件,如医学统计软件等。

2.4 人员设计

学科I C需要一支高素质、多样化、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团队,在人员选择方面要考虑资源、服务、技术等多方面人才的兼备合作。

2.4.1 学科专家。

主要是由两三位专科资深医师组成,解答馆员无法解决的专业性问题。主要针对学科最新动态、科研成果的推送,专业知识的讲授,高层次学科问题的解答。

2.4.2 学科馆员。

是医护人员与学科专家之间的联络员。主要收集学科信息资源,整理学科知识库,对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层面的加工,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并培养医护人员信息素养。

2.4.3 技术人员。

主要指导读者使用计算机以及各种多媒体设备,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培养读者的计算机多媒体使用技能,保障整个学科IC良好运行[3]。

3 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内容

学科IC服务作为图书馆特色服务的一部分,文献传递服务必不可少。在院系教师的协助下,学科IC的信息资源更丰富、专业、新颖、合适。学科IC除了提供基本的文献传递外,服务内容还有如下几方面:

3.1 信息增值服务

信息增值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需要,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对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图书馆的信息增值服务主要集中在对信息外表特征的整理,深入信息知识单元的加工较少。学科IC集合专家和馆内学科馆员深化服务,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学科知识库的开发、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增值服务。

3.2 学科参考辅助服务

学科IC邀请学科专家定期讲授专业知识,延长专业化咨询时间,深化咨询层次,整理常见问题,举办讲座,并建立学科知识库。提供空间、资源和人才,辅导读者撰写论文,配以完善设备协助试验工作,为小组学习讨论和个人安静学习提供舒适的空间。学科IC积极参与临床医护人员课外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医护人员的“第二起居室”。

3.3 信息素养和计算机能力培养服务

学科IC是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基地,学科IC通过开设文献资源检索课,协助医护人员检索资源并答疑解惑,增强临床科、教、研人员的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对医护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全面的指导。学科IC的设立本身就是对医护人员信息素养重视的结果,医护人员在与学科专家、技术人员在学科IC共同工作学习,潜移默化地锻炼了计算机技能,提高了信息素养。

3.4 多媒体服务

学科IC为读者提供自助的打印、复印、扫描、光盘刻录服务。开发可视化信息检索服务,挖掘利用各种类型的信息,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对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类型信息进行阅读、加工制作和输出,并相互转换各类型媒体资源,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让读者更直观明了地获取信息知识。

4 结束语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以读者为本,以学科为龙头,优化馆内资源配置,在医院图书馆实行“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为读者提供多层次(文献、信息、情报和知识服务)、全方位(采集、分编、加工、布局、管理、使用、环境)、网络化(网络查询、在线咨询、网上下载、学科导航等)、一站式(检索、借阅、咨询、导读、培训、信息、查新、情报等)、定题式(对重点项目与课题实行定题定向服务和打包等)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图书馆自身的吸引力,是医院图书馆改革方向和重点,是防止图书馆被边缘化的根本措施。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以其空间、资源、服务的无缝集成以及专业性、动态性、灵活性、协作性等特征,不仅有力支持了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而且其以学科化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一站式服务理念将成为图书馆在信息化大潮中与其他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错位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与学科馆员服务都强调直接融入用户整个科研过程,并提供帮助用户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站式服务,这为二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文章从两者共性出发提出了构建基于学科服务的医院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设想,并从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基于学科馆员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学科馆员,医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5(2):82-89.

[2]王丽丽,等.基于学科馆员的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7):883-884.

上一篇:历史好课下一篇:车用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