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共建

2024-09-24

信息资源共建(共12篇)

信息资源共建 篇1

摘要:为推进中日韩科技协作,本文列举了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例子,分析了共建“中日韩”科技文献平台-以“图们江”地区作为切入口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中日韩,科技合作,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图们江区域

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也越来越复杂,科学家越来越专业,新兴学科逐步浮出水面,涌现出一股 “学科相互交叉”的热潮,如此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越来越强,因此,科学技术由一个国家完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同时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都居于世界前列,国际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十分关键,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且能够有效提高科技资源重组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1 中日韩科技合作需要文献信息资源

顾名思义,国际科技合作是指“国际之间”的“科技合作”。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者、研究机构或者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1]。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合作国的选择。适合的合作对象能起到积极和引导的作用,科技不但能够飞速发展,同时可以使彼此合作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科技资源重组展现出不可预测的迅速性和时效性。

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众所周知,在经济上,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在经济上各具优势和劣势,互补性很强,日本与韩国属于拥有较为发达的科技与资本,因此,中日韩科技合作更具有实际意义,外交部发表《中日韩合作(1999-2012)》白皮书中也明确指出中日韩科技合作的必要性[2]。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3]。杨挺[4]已在文献的价值和价值标准一文中对文献现实的工具性价值集中体现和价值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 中日韩科技合作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2.1共享机制是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

“共享”是在没有充分利用现有文献信息资源的前提下,使其利用效率增加的方法;“共建”则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整合起来,集中建设最优良的信息资源的方法[5]。

在国际交流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投资历来所占比例甚小。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科技读者对各种文献的需求是无限的,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如此便产生了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巨大变革,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悄然成为共识。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是建立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最佳途径。否则,中日韩三国在科技合作中能取得的利益也远不是现在的状态。

共建共享已经在很多国家推广,共建共享是解决国际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的最有效机制。其宗旨是推进大众对世界信息资源的存取并节约信息资源管理的成本。

2.2 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举例

国际共享活动达成共识,遥相呼应,不约而同地形成了脉络广和层次多的共建共享体系。无非是共同分担资金的风险和共同分享资源建设的成果。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是维系整个合作网管理的纽带,是合作网成功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整个信息资源共享绩效的发挥[6]。

在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进行的公共法案480号(Public Law 480:1958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 它的经验体现在:它采取合作采购方式,统购采取全国性指令的方式,分工主要依据是采购的地区和语言差异,管理属于分散式典藏管理;高素质的管理者和职员成为此计划的优势,从而得到较快的发展。

拉丁美洲合作采访计划(Latin American Cooperative Acquisition Plan,LACAP:1960年~1972年)属于一项试验性商业合作,由美国国会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堪萨斯大学图书馆和得克萨斯大学图书馆共同开创。它的经验有:它属于一个典型的资源共享计划,为美国图书馆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依靠于众多团体机构、图书馆、个人共同努力而获得了成功。

斯堪的纳维亚计划(Scandinavia Plan,SP:1958年~) 是北欧四国(瑞、丹、挪、芬)的图书馆合作采集外文图书的计划。它的经验有:北欧国家政府的重视以及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合作协调并签订了相关协议。

国际性图书馆联盟OCLC,OCLC是一个非营利、会员制的图书馆服务与研究机构,最初是由俄亥俄州所有大学的校长商讨创立,后升级为美国国家级网络,最终改名为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目标主要在于依托群众对全球信息资源量进行积极存取,同时使信息资源对应的处理成本有效地降低。目前,OCLC提供信息服务的对象已遍布全世界,主要为百余国家的数万多个多元化类型的图书馆,因服务模式的全面性(定位、获取、编目、外借以及保存信息资源)而当之无愧成了其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典范。郑德俊、潘燕、欧阳少春[7,8,9]等均对OCLC总结了成功特征,包括管理方面的成功、发展战略的优势和经验。

2.3 中日韩文献共享机制的意义

中日韩文献共享机制对三国的科技研究工作者(包括企业研究与开发)、学科建设的意义是非常深远和巨大的。

2.3.1 对科技研究工作者的意义

2.3.1.1有利于基础研究工作的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因素[10]。中日韩三国,尤其是中国,大部分的基础研究还停留在还是跟踪性的,有些甚至是低水平重复,缺乏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不够。跻身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若想达到甚至是赶超国际水平是非常不易的,此时,科学家、研究者们要积极掌控前沿的科研动态,获取海量“新鲜”的科技信息。

2.3.1.2有利于整合中日韩三国研究的优势资源, 进行互补合作。文献信息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对中日韩三个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展望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及时跟踪、了解相关或感兴趣领域研究进展,寻求并解决科学研究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方式和途径,适当地对至关重要并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结果的研究课题进行选择,都可以使中日韩三国具有优势的研究站在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2.3.1.3有利于获得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提升中日韩国际科技地位。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国际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事实上,中日韩三国在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很多是通过文献平台共享,相关研究的科学家们分享其多年研究和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通过沟通的共同结果,普遍受到了国际上该领域权威人士的重视,借助文献平台提高中日韩三国的科技地位。

2.3.2 有利于学科建设

目前,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接续形成及不断发展。对于新兴学科来说, 最初阶段尤为关键,思维见解、涉及知识的层面、研发手段和工具等方面都离不开探究。通过中日韩文献平台可以汲取和归纳国际上的智慧结晶与资源,促成新生的凝聚点。

2.4 中日韩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平台切入点“图们江”区域

2.4.1 切入点-“图们江”区域

图们江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优势和语言环境优势。

2.4.1.1地理位置。在特定的政治和历史条件下, 如果能发挥地缘、人际、交通、经济诸因素的优势,就会促进这一国家或这一地区的发展。图们江位于中国吉林省东南边境,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游为俄罗斯与朝鲜的界河。属于国际性河流,其出海口地段处东北亚地区 (中、俄、朝、韩、日、蒙六国)的中心部位,向外面对日本海沿岸各地,向内则为广阔的东北亚地区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11]。

2.4.1.2语言环境。在图们江流域,中国与俄罗斯朝鲜半岛国界相连,同日本隔海相望[12]。图们江地区因少数民族优势,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相通,并且地处交界, 三国语言均能交流的人也不在少数,语言环境优越。

2.4.1.3互补的经济条件。长期以来,中国同上述国家各具优劣势,产生互补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资源、 技术等领域,因而,图们江地区的科技开发不但可以加速中国本土资源的开发,也可以加速日本韩国技术的拓展, 推动“外引内联”并带动中国同日本海周边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2.4.2 以“图们江”区域为切入点,构建中日韩文献 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图们江区域”为切入点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资金的投入、文献信息资源的协调、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引进、设备的配置、标准化的制定、利益平衡、 成员差异等等,一方面考虑不周,就有可能影响全局。

3 构建中日韩共享资源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3.1 采纳与借鉴国外资源共享的优缺点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以西方国家为主)在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发展速度迅速;重视时间非常早;研究比较透彻、深入。因此,国外的国际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对中日韩三国共享文献信息资源的建立和拓展研究起到参考作用,也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借鉴不同于照搬,因此,专一性、选择性较强,毕竟不同国家从地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还是具有很大差异性的,尤其是我国起步落后,关注时间短,目前,中日韩三国共享资源是对目前现象的切入点和对相互关系的整理和发掘。因此,也不能完全采纳国外资源共享的案例,应根据中日韩三国的实际情况而拟定计划与方案。

3.2 政府的支持及人才培养

资金的投入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协调主要应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主要依托于组织和资金的保障。

语言环境优越,但人才储备力量不足,应多培养人才,实现平台共享后可以有一定的语言支持,可以翻译成相应的书籍等读物。供科技科研人员参考。

技术的引进、设备的配置、标准化的制定、利益平衡、 成员差异需要国际政府部门、国家相应机构(如图书馆等)应当配置协调机制,统一,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协同合作联盟内机构日常活动和交流进行检查。中日韩均参与。

3.3 制定协同合同联盟信息共享的宗旨

在明确中日韩三国的权益职责和务必恪守的原则的前提下合同联盟国成员间信息共享,从价值观加强、深化,最终达成共享合作的意愿和共识。因此,制定协同合作联盟信息共享的宗旨即:无论是行动上还是从利益分享上体现“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价值双赢”的思想。 加强对关键资源的保护,如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只对科技信息部分资源共享、开放。

信息资源共建 篇2

——参加“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陈福

2010年8月30日

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国务院参事室于2010年8月30日举办了“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座谈会。作为小学校的代表我感到非常幸运与高兴,下面谈谈对“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想法与实践体会。

一件事例的启示:

2009年3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的朋友(五年五班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了我说:“校长,我给您变个魔术。”说着从兜里掏出两个皮筋套,分别套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上,使两皮筋套交叉在一起,在我眼前三晃两晃突然两个皮筋套就摘开了,我大吃一惊,“这不是刘谦在春晚变的魔术吗,你怎么也会?”“校长,您猜我是怎么学会的?”“莫不是刘谦教你的吧?”“是我在网上学到的。”“你真了不起„„”这件事给我以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对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

启示二:学生的学习场所已不是封闭的学校,而是没有围墙、开放自由的网络与社会;

启示三:我们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信息资源?

一、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分析

1.基础教育中的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对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不同类别学校与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对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而言,应包括:一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以文、图、音、像等为呈现方式的静态资源。二是以答疑解惑为主要内容的在线优秀教师资源。三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智能交互式教育信息资源。四是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的寓教于游戏形式的信息资源。五是在教育和学习实践中师生自主生成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

2.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界定标准

科学性信息资源内容正确无误。教育性即教育信息资源在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体现教育思想内容。系统性即以学科或知识主题为内容形成网状或树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交互性即体现网络智能的特点,学习者可以参与其中。趣味性即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应用资源中得到美的启迪与享受。开放性即信息资源可以由使用者二次创新与开发。

二、吉林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情况

1.吉林市信息技术教育总体情况

确定了“3个三”的目标和要求。首先是“三建”,即按实建网、按需建库、按优建队,“三建”同步,以建队为支撑点,着眼师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其次是“三多”,疏通多渠道、接通多平台、联通多时空,“三多”并举,以应用为立足点,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再次是“三新”,树立新理念、建立新机制、创设新模式,“三新”共立,以整合为着力点,作用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2.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着力解决海量资源的存在与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如何有效应用资源等问题。区域推进开发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融合度高的教学资源,体现应用特色、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一是资源开发多版本,适应不同的教材;二是资源内容勤变化,适应新课标的实施;三是资源定位多角度,利于教师的检索;四是资源使用高效率,提高适用度;五是资源范围广包容,适应不同需要;六是资源更新快频率,跟上新教学的研究;七是资源种类全开放,充分调动教师自主能动性。

3.未来的发展目标

吉林市教育局将把资源总体数量的富足性和个体用户的切实需求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捆绑”,努力建设区域性的同步资源。开发同步,解决资源适用度问题;应用同步,解决资源库简便易用的问题;内容同步,解决教材内容经常变化问题;共享同步,解决资源的适时更新问题。全方位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应用,实现资源大共享。建成水平较高、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和交流便捷、优质高效、规模庞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统筹规划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评审、认证和监管制度。引进开发数量充足、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灵活实用的教育教学辅助课件、网络课程、模拟仿真系统管理辅助软件等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全学科网络资源的全覆

盖。

三、我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体会

1.理念为先,找准资源建设的落脚点

学校以“创建现代学校,奠基幸福人生”为理念,以“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以基础牢、习惯好、能实践、会创造”为基本要求,全面实施“手指尖工程”(在网络环境下用学生的手指尖构筑世界课堂),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与创新的习惯与能力。

2.队伍为本,明确资源建设的支撑点

多年来,学校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掌握网络相关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与技能,自编《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多媒体光盘由吉大出版社发行,在全国推广使用。通过建立城乡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为乡村学校在投入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将乡村教师带到学我校进行培训,派名师送课下乡,开展网上同课异构、视频案例、电子备课、网上反思等方式共研、共建、共享。提高了教师的网络教育素养和技能,使其能够自如地适应技术的升级转换。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个个有绝活,成为学校网络教育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保证校园网络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技术防范,屏蔽有害信息,为学生提供绿色的上网环境。

3.持续建设,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点

优质信息资源应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持续自主开发体现特色,学校从1984购置8台COMX微机和1台PC6601机起就开发课件,有七项通过省级鉴定,1991年参加全国展览获好评。后来率先在全国建设千兆校园网,建立学生的电子开放教室,实现了全校各班网上多媒体教学。建设了“吉林市教育信息网”“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网上学园”和“德育资源网”、“校务网”等。

学校还通过整合优秀的资源,拓展网络资源内容。我们引进高质量的“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拓思网”“三学苑”等资源。还通过链接资源,为学生绿色上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合作开发,共建共享,我校教师写脚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学支持系统”,将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与专业制作的公司结合,出版了优质的学生学习资源。

4.课程整合,探索信息资源的结合点

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课程是重要载体,实践中我们着力体现民族性,开设网络经典系列课程,筑牢学生的中国根。学校通过开发《经典积累诵读》系列教材、书法与写字课、剪纸课、围棋课、古典益智玩具课、竹笛、葫芦丝等课程使学生陶冶性情,掌握国学经典。

突出现代性,深化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将点读手段和100E英语进入网络课堂、每班每周两节主题信息技术课和英特尔求知计划课、五年级疯狂机器人游戏与“电子摆拼”校本课程整合、高年级的电脑机器人课程,现代网络科技课程几个内容相互作用,共同打造创新人才,身体力行回答钱学森老人的“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临终一问。

学校注重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培养现代人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自然、走进军营。每次社会实践之后,学生都将自己的收获以图片、电子文本、PPT等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将优质原生态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与课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了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学校开发幼小衔接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校网络教育向幼儿前移,孩子2岁入园,幼小衔接在二实验10年奠基人生,幼儿园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国学、英语、IBM电脑项目、蒙特梭利、奥尔夫音乐、感统等项目的衔接研究。办园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得到了家长的社会的认可。

5.高效应用,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点

第一,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大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主二合三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资源应用与效果评价每个班还选一个网络教学协管员协助管理,课前为老师做好准备、课后记录等。各班在课间、午休、自习等时间,通过观图片、读文字、看电影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就连下雪后孩子们的摄影展评都利用上了网络。

第二,以师生博客为载体,搭建“超时空”学习对话平台。每个班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可以发布班级信息、班主任与学生和家长进行网上交流、批阅作业、解答疑难等活动,实现了网络上超时空的学习与交流。学校以网络教育活动为内容,丰富学生的网络体验。

第三,开展丰富的网络教育活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网上“问题银行、创新超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每年一次网络科技文化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舞台大显身手,在低年级开展电脑创作画大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指尖上鼠标闪烁、创意无限。中年级开展电子小报公益广告设计大赛,学生自己用镜头记

录下文明的表现与不文明的行为,通过电脑设计张贴于校园,警示学生。高年级开展flash创作,新版的“乌鸦喝水”乌鸦用吸管轻松解决问题,手持现代设备的“井底之蛙”,让你感受“小窗口大视野”的现代网络带给人的便利。“网上模拟创业网站”,让学生体会当一名“经理”管理之道。以网络为载体、学生妙手绘未来,这样的网络体验,为学生幸福成功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第四,发挥其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作用。网络在学校与师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电子文件的传送与批阅实行无纸化,使学校管理上更便捷,电子日志的记录,减少了开会汇报造成的时间浪费现象。用电子信箱的方式交流,校长回应了5年6班李宇泽的电子邮件,根据学生的建议在本学期建立了一个读书长廊。网络为我们搭建了无障碍的交流平台。

6.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建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有效保证,我校相继建立和完善了《校园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师生网络资源建设奖励办法》《网络博客建设制度》《优秀教师博客评选条件》《优秀课件评比办法》等规章制度。落实了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人人建设的机制。

我校实施了“手指尖工程”,使我校的教育搭上了时代的快车,素质教育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信息资源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会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创生特色资源、建立共享合作体、加大应用力度,使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

四、对国家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管理,建立统一领导与特色开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国家基础资源信息资源建设指导与审查组。全面指导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统筹规划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评审、认证和监管制度。

二是对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情况进行广泛调研,了解教育信息资源的现状、需求,进而明确建设目标与任务。

三是集中整合学校、企业、专家智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建设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开发与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

2.加快建设,全面为教育教学和学生健康发展服务

着力解决海量资源与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如何有效应用资源等问题。一是资源开发多版本,适应不同的教材;二是资源内容勤变化,适应新课标的实施;

三是资源范围广包容,适应不同需要;四是资源种类全开放,充分调动教

师自主能动性。五是资源引进技术高,学科网络资源的全覆盖。

3.加大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一是把资源总体数量的富足性和个体用户的切实需求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捆绑”。二是建立一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资源应用与评估体系,鼓励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并在应用中提出改进与提高的建设性的意见。三是鼓励一线教师与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原生态的体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使优质的教育资源既有统一内容,又各具特色,形成互为补充,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4.强化动力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教师的工作评价相结合、与教师的利益分配相结合、与资源应用的频率相结合、与学生的评价及效果相结合。将教师建设与应用信息资源的情况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内容,与工作量和工作绩效挂钩,与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教师应用的情况评价相衔接。

信息资源共建 篇3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高职高专 图书馆 信息公平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47-01

资源共建共享是我国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的重要策略,它不仅能提高信息资源建设投资效益,也能提高信息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社会总体信息获取能力。同时更在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家竞争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信息公平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平衡与对等状态,2005年7月8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讨论通过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在该宣言的行动方向部分,提出“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应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会开放”。重点大学图书馆应该帮助高职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成立时间短,国家办学经费相对很少,各类文献信息资料有限,资料信息不齐全,教学研究资料缺乏等问题,实现科研信息的快速检索,避免投资上的重复和浪费,信息资源共享是必然之路。

1 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分析

1.1 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999年初,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通过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协作框架模式。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支持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文化部和财政部支持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科技部支持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科学院支持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和教育部支持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等全国性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分别开展了高校、公共和科研系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一些地区性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1.2 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的特点及经费来源

特点:在组织管理方面,CALIS. NSTL.文化共享工程. CSDL. CERNET. CASHL. JALIS等共享组织有共同的特点:一般都包括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管理中心(办公室)、核心成员等。

经费来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人力度。CSDL全称是中国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以事业单位为实体,通过国家事业单位的常规经费来支持。CALIS是由一些重点高校数字图书馆共同组成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体系。采用项目管理机制。CERNET和CALIS一样,也是教育部“211工程”三大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ERNET通过对全国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建设,它主要面向教育和科研单位,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络。2000年,依托 CERNET,共同出资组建的计算机互联网企业一一赛尔网络有限公司成立。从2001年起,受教育部委托,赛尔网络全面负责CERNET主干网的运行与维护。

2 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

(1)以采购协调为主的资源共享模式:文献协调采购是对图书资料价格上涨而采取的措施,主要以地区联盟方式进行。

(2)以书目信息利用为主的资源共享模式:MARL格式使书目数据共享成为可能,为使图书馆间基于239.50协议、OPAC系统开展馆际数据传输及文献互借服务,一些省市地区图书馆已经使用了统一编目软件及自动化管理系统。

(3)基于网络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通过参与CAL1S特色全文数据库、学科资源导航、教学参考资源建设等项目,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一些服务能力较强、资源较为丰富的图书馆通过自己的OPAC系统或联机OPAC系统提供馆藏资源的因特网检索。

(4)地区性文献互阅互借的共享模式:同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达成协议,互相免费或有偿使用对方的资源,通过共同租用运输工具等方式实现纸质资源的定期传递或提供成员馆读者免费阅览各图书馆资源。

3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办法

3.1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包括包括网格布线,服务器(考虑到管理便利和安全因素,建议用两台服务器分别管理内部业务和对外发表两个系统;有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管理服务器SUN280或文件服务器与Web服务器IBMseri350),交换机,光盘塔或磁盘阵列,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

3.2 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特色库建设与外购数据资源库包括(1)数字内容的创建和获取方法:资源内容的创建一般分纸介质数字加工,多媒体资源的转换和编辑加工,网络资源下载和转换三种.第一种的流程:图书资料整理-->扫描-->图像处理-->版面分析-->文字识别-->校对-->修改-->版面还原-->生成TX和TPDF格式文件. 第二种流程:声卡,帧捕获器-->音频视频捕捉-->数字方式转换-->形成规范的数字文件. 第三种流程:网络资源采集-->批量下载-->专题整理-->转换规范格式。(2)元数据格式与元素字段的确定方法:元数据含三大类:描述性元数据,结构性元数据,管理性元数据.(3)资源内容的标识方法:经过编辑的数字文件,再由标引人员进行内容标引,工作包括分析内容,给出主题词和分类号,形成特色数字资源系统.(4)资源集的组织和资源服务机制实现:10资源集的组织20资源服务机制实现。

3.3 图书馆间信息技术的协作

信息技术包括以计算机与远程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递技术、数据库与光存储技术相结合的信息存储技术、以数据库网络和联机检索为代表的信息查询技术等。

图书馆间信息技术协作的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可采用加入图书馆技术协作联盟,形式可多样化,可以选择多个不同的联盟,享受到不同的功能和服务。通过软件技术平台,建立网络协作系统软件。

图书馆间信息技术协作的注意事项:共享成本也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是具体操作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如果共享成本过大,资源共享就无法继续维持。共享成本的降低主要依靠共享机制的建立、技术的完善与进步。

4 结束语

信息化进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自身建设好符合现代图书馆资源共享管理理念的自动化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同时,要建立与重点大学图书馆的联盟,形成统一的网络共享资源访问平台,克服信息用户本地化服务及系统功能的制约,实现资源共享,维护社会信息公平。

参考文献

[1] 宋海艳.数字鸿沟视角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6):28-31.

[2] 刘宣春,蔡代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6):73-75.

[3] 赖毅,方英.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析.图书馆建设.2006(2):39-41.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其障碍 篇4

一、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我国文化部1956年拟定、并发行了《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办法》;其核心内容是推行“馆际互借”, 可见我国对“资源共享”早有举措。我国图书馆界依据国家布置和用户需求, 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已多年, 各馆结合地区具体情况, 推行了馆际互借、馆际协作、资料交换;编制了分类馆藏联合目录。针对在“资源共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对策, 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效益。但问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比如:“管理体系”、“技术手段”、“地区划分”等因素的制约, 所以, 要全面推广“文献资源共享”, 还需做大量工作。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多数图书馆开始建立、使用局域网, 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内、国际联网。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资源共享”工作;国家图书馆 (1991年) 开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专题会议;还在 (2000年) 新开办了“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由该办专职指导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近10年来, 全国文献资源共享形成了新的态势, 主要表现在数字图书馆和跨行业网络协作实行资源共建共享;启动了国家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分馆建设和全国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启动了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启动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成立了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建设等。这一系列重要项目的实施, 使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步伐又上了新的台阶。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由于受“地域区分”、“行政建制”等局限性的困扰, 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了或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文献收藏共有特征, 表现为:“重复性”共有、“空白性”共有、误导“用户需求低满足性”共有;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 使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 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当今社会, 争夺信息资源是国际竞争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我国,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贮藏的主要成员, 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传统图书馆馆藏所能提供的信息量与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含量已无法比较。网络的快速发展, 使用户对提升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功能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图书馆的藏书量不再是衡量图书馆硬件规模和服务质量的硬性指标, 能否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终端上获得最需的国内外信息资源, 是当今时代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因此, 图书馆要在不断更新信息资源建设理念、不断提升信息资源战略高度上下功夫, 充分理顺信息需求和网络环境下用户之间的关系, 从而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

1.人才技术障碍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 涉及的技术问题较多, 主要有信息检索、信息安全、信息存储、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标准化处理、智能Agent、数据采掘等技术问题。在这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上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人才匮乏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 部分现有的高端人才因地区差别和硬件环境等原因, 逐步向其他领域流出。

2.“信息过量”障碍

网络的开放性、公开性和自由性, 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 网络信息资源分散化存储与分散化管理并存, 这样, 在用户访问、检索、利用网络资源时, 就会造成查准率和资源利用率下滑。

3.信息污染障碍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信息失去控制, 产生了信息异化现象, 虚假、失真、黄色、反动、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充斥着网络。这些有害信息不仅引起了网络的信息污染, 而且严重影响着用户的身心健康, 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资源分布不均障碍

从世界范围来讲, 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网络普及水准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在我国, 西部地区的网络利用水准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区域发展的失衡, 造成了网络利用水准的差异和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 从而产生了部分信息资源的垄断现象。受环境、资金、设备、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落后地区急需的信息资源不能及时为所需用户共享利用, 这些是我国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发展的障碍, 也是加大区域之间经济、文化等差距的重要原因, 数字鸿沟的形成, 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5.语言障碍

我国有数字庞大的网络用户, 语言障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与美国及西方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准远远落后, 由于历史和技术等诸多原因, 网络中90%以上的信息资源都是英文信息, 中文信息资源非常匮乏, 使我国用户对网络的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障碍。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策略

1.加强信息来源的规范化建设

首先, 图书馆要加强审查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 鉴别不同信息发布者的声誉及出版能力等因素, 充分利用文献的分散规律和引用规律的研究成果, 确定各学科的核心期刊, 以保证重要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其次, 要合理调配书刊结构,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需针对各馆的类型、性质和任务, 确定收藏重点。既要保证一定的数量, 又要保证一定的质量。第三, 要加速文献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可使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加快文献的印刷和编目速度;依靠缩微胶卷和光盘等媒体解决文献信息的海量存储;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 扩大本馆的文献信息源。

2.加强图书馆信息标准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 它具有分布的、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数据库和知识库, 用户或用户团体可对系统内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访问, 获取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为了便于用户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共享, 数字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组织时, 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以便使组织出来的信息在各数据库、各网络平台之间自由流动。标准化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关键。目前, 我国的数字化信息组织的标准化研究已经开展, 中文资源的元数据标准正在制定之中。例如,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已制定了《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通用格式》, 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工程也正在进行“中文Metadata标准研究”等研究。这些研究的开展, 必然会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

我国图书馆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书刊的借阅与用户开展信息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在信息时代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应在做好传统的服务工作的同时,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存储和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 提高文献信息传递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以取得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另外, 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工作, 如咨询服务、参考服务、定题服务、信息经纪人服务等。要综合利用各种交流渠道, 扩展服务方式。加强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培养, 提高服务水平, 尽量减少信息传递中的人为干扰因素。要培养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意识, 能从用户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满足其对信息服务的要求, 对用户实行服务承诺等。

五、结束语

信息资源共建 篇5

为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以及《宝安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解决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学校软实力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调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建设适合新课改需求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让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交流共享与面对面师资培训的优势互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及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加大我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的应用培训力度,提高本土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把教师信息资源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纳入校本培训的内容,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的培养。首先对全校一线教师开展“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使用的全员培训,使100%的教师熟练利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100%的教师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中注册有自己的帐号,平均每天至少有1小时参与共建共享。

其次,加强教育学校行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同度,提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组织学校行政参加区教育信息化专题讲座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搜索与利用的专项培训。要求主管教育信

息化工作的校长、教学处每天登陆“宝安教育教学资源网”检查督促本校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二)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宝安特色教学资源库”与“宝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库”等本土资源以及专题网站资源的建设。

1.组织信息科组给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培训。

2.发动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宝安特色教学资源库”以及“宝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传原创的课件、素材、课堂教学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少于1件。

3.要求教学处每学期至少要录制5节学校优秀课例,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领导严格把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认真审核,尊重知识产权,质量并重,有计划地上传资源。

4.鼓励教师建立专题学习站点。

(三)充分发挥我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1.加强对帮扶学校的教师信息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

2.加强与帮扶学校教科研活动的交流。

(四)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不断地更新、充实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具体要求见学校校园网建设和维护方案)

三、组织与分工:

组长:蒋坚城负责策划、监督工作

副组长:刘小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余文雄负责方案的实施工作

组员:何锦冰刘佼廖俊才涂序卓 各科组长 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各有关责

任部门要按照进度表严格执行。建立月检查评比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将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每学年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把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名师评审、评优评先时的参考依据。

五、活动安排

9月份1.制定《宝民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2.学校教育信息资源网的应用培训。

3.与对口帮扶学校联谊,商讨帮扶计划。

10月份 1.检查、登记教师在宝安教育信息资源网的注册帐号。

2.教学资源的开发培训。

3.帮扶活动。

4.录制优秀课例。

11月份1.帮扶活动。

2.录制优秀课例。

12月份1.帮扶活动。

2.录制优秀课例。

1月份教师课件评比,并把课件、课例传送到区网站3、4月份1.帮扶活动。

2.录制优秀课例。

5月份1.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专项工作总结。

2.参加区表彰大会。

宝民小学

信息资源共建 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少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前言:伴随网络化信息时代的来临,许许多多的事物都在潜移默化地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紧跟趋势由传统的封闭服务向网络电子服务转型,尤其是少儿图书馆,因为所服务的群体是特殊的青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对新型的信息化接受能力更快更早,所以说少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须迅速开展。

1.网络时代少儿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1.1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和馆藏力不足的矛盾

伴随着知识信息化、以及书刊海量发行的严峻趋势,少儿图书馆因为种种原因越来越感到危机重重,现阶段大部分的少儿图书馆信息容量有限,经费不充足,甚至图书馆硬件设施不健全,导致图书馆不能容纳再多的信息资源。许多图书馆为了迎合读者的购买欲,争先售卖畅销书籍,对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并不乐观,所以少儿图书馆必须让自己充分融入到信息化社会的大河中去,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自身进行充实改变,合理地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满足读者的消费

需求。

1.2是少儿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伴随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作为人们课外阅读学习的最关键场所,图书馆是人们重要的信息提供的平台,可是在这个数字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图书馆不能满足读者多元素的信息要求,只有将图书馆信息共建共享,才能有效地将图书馆馆藏进行综合整理,多元地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更快更全面地为读者进行更优质的服务。所以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图书馆来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网络资源普遍存在的今天,图书馆可以以网络为依托为读者提供更浩瀚的文献资源。

2.网络时代少儿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体制的问题

实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管理体制,好的管理体制可以加大图书馆统筹规划经济活动的规模。当今社会图书的管理理念随着网络发展的巨大冲击有着质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受到传统运行式的种种阻挠与干扰。旧的管理体制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经费短缺的问题

从世界各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来看,政府都会设立专项资金推进运行,可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进行此项目,各个区域由于资金匮乏,发展很不均衡,,加之没有统一的软件管理系统,各个区域的资源不能实现共建共享。

2.3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网络的的普及,图书馆数据库的建立从表面上看解决了资源共建共享的难题,但是由于图书馆软件管理系统没有一个同意的标准,图书馆管理出现各种各自为政的情况,各个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更不用说进行统一检索了。

3.网络时代少儿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

3.1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协作共享

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不只是简单的向广大读者提供自己有限的信息资源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图书馆之外的信息进行共享,所以各地的少儿图书馆也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地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将各自与其他少儿图书馆的优势从分发挥,做到资源获取具有时效性、实用性。

3.2加强网络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支撑体系

第一要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保障系统,加强少儿图书馆特色建设,统一图书馆软硬件设施。第二将全国少儿图书馆数据库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全国数据信息共建共享。第三,网络公共平台建立信息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查重、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3.3制定有关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规

文献资料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信息高速公路”资源共享无疑会出现诸如著作权、版权、网络安全、信息控制等方面的一些新问题。应出台一些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针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

3.4普及使用新技术

2l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及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英特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结语: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使图书馆在更好的为广大读者提高服务的同时为自身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实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大家来共同解决,相信通过科学的解决措施人们一定会实现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鲁卫良.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07 (1):19-20

信息资源共建 篇7

一、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系与内涵

基于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构建面向公共服务的人事档案管理共建共享体系应包括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档案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共建共享、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人事档案形成部门之间人事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个人之间人事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三个层次。

1.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档案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共建共享。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间通过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人事档案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共享, 有利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 减少成本, 节约资源。基于管理权限的调整和人员的流动, 在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下, 随着人员的流动及管理权限的调整, 人事档案在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间不停地流动。

2.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人事档案形成部门之间的人事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

党委领导下的人事档案信息中心与组织、人事等部门联接, 成为人事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的主体。由于人事档案形成于人事、组织、公安、统战、民政等各个公共职能部门, 人事档案材料来源的广泛性必然会导致信息收集的难度和信息采集的强度。在信息化社会, 仅凭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录入是无法完成系统的人事档案信息收集利用工作的, 可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预留接口, 与人事档案各形成部门的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对接, 促进各部门间人事档案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传递, 从而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人事档案形成部门之间的共建共享。

3.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个人之间人事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

人事档案信息来源广泛, 有些甚至还须由人事档案相对人本人提供。所以, 人事档案工作应面向广大社会公众, 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即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接口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人事档案相对人联接, 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 使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与个人之间实现友好的信息交流与传递。

二、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推进人事档案资源整合, 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长期目标, 应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来加快这一进程。

1. 运用考核评比制度, 加快推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当前, 人事档案管理的重心要由干部档案的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移。加快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人事档案信息数字化, 是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可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比制度, 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我国人事档案目标管理考评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从整体上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管理队伍素质, 提高人事档案信息服务能力。

2. 建立国家公共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引导和推进公共人事档案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通过建立国家公共人事档案信息中心, 监管和协调我国公共人事档案信息的收集、利用等工作, 并制定规范和采取措施引导推进全国公共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讨 篇8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成本,数字化

在计算机软件与图书馆不断融合的新背景中,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管理,形成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技术,并突出在现代借还系统、检索系统等方面的设计,通过数字化、网络设计等综合技术的运用,可以延伸图书馆管理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1 信息化建设在图书馆综合运用中的重要性

1.1 创新载体,提升专业服务的技能

在图书馆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在各类图书资料,文献查阅等方面,涉及知识面广泛、运用性强,检索相对繁琐,因此,在整个信息化载体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在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模式中,对于不同专业的知识要形成系统化的管理,采取网络化检索模式,在网络知识导航模式中,努力构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渠道,可以让读者形成个性化阅读的方式,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自由选择,形成“菜单式”的图书管理模式。其中,在通过数字图书馆操作的系统管理中,形成独立的数字图书馆的组织,在建立规范的、一体化、自下而上的统一信息平台,形成分布式搜索、元数据采集以及跨语言、跨文化的互操作模式,更加具有专业化的综合效能。

1.2 创新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途径

在现代化信息建设的渠道设计中,可以对图书馆进行相应的整体归类,尤其是在网络群方面,对于资源共享模式,包括学生阅读需要、个性化需要等方面,并可以从理念设计、制度建设、人文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努力探索免费开放的服务模式,在阅读空间的优化、专业知识的拓宽等方面创新信息化建设,并结合元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来解决互操作的方式,对于元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方案等,形成数字化、信息化图书馆的综合模式,对于语义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方式,可以通过元数据映射等方式,形成现代化资源数据的共享模式,将有很大的实践作用。

2 资源共享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2.1 共建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

在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对于文献资源的综合管理缺少相应的意识,对于综合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可能会直接影响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建成。因此,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少相应的动力。尤其是在横向联系少、关联性不强的情况下,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会造成资源共享模式的整体进程。譬如,在文献管理方面,重藏轻用的现象存在,一些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机构缺乏的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好的联动效应。

2.2 经费短缺,缺乏共同利益趋动

在当前的图书馆技术与信息管理中,对于图书馆经费以及增长速度的掌握等方面,尤其是在购买文献产品以及综合要素的形成中,可以形成文献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在解决供需矛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经费短缺的问题,也会形成设备资源更新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矛盾,造成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模式。因此,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资源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行政参与管理内容,就要形成经济社会效益的共享方式,但是,在当前图书馆的系统建设中,各个图书馆的建设情况、藏书情况、资源模式、经费来源等出现相应的差异,在缺少利益均衡模式的管理中,就会导致相应的变化,因此,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加强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与资源模式的过程中,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创建模式。

2.3 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太少,结构不合理

图书馆的队伍建设这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年龄偏大,其中高素质人才、专业人才少,尤其是掌握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外语知识的人才少。因此很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文献资源共享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与之适应。因此目前图书馆正大力引进,图书馆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的青年学者,以充实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投资成本管理模式

3.1 整体谋划,创新方式推动技术革新

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前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服务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通过建立相应的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细化每一个要素,尤其是在阅读环节方面,结合当前高校图书馆的远程建设,在不同的教育场所提供相应的设备等,可以让学生在异地形成信息化网络阅读的方式,实现远程阅读与远程教育学习。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库,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形成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创新,通过统一的技术规范管理,形成开放式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渠道。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对于不同的阅读点做好视频、图像、音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资源的分类号管理,为读者的检索构建更加直观、明了的模式。

3.2 网格技术解决异构系统互操作的技术运用

在网络技术的综合运行中,要上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就是实现网络资源的“即插即用”模式,在实现按需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网络资源分配方式,形成对具体位置的整个控制。因此,网络技术就是形成一种高性能的分布式计算机管理技术,实现高性能、低耦合、跨语言、跨平台的模式,在动态化的管理机制中,形成组织机构中资源共享的协同解决模式,最主要的是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资源共享的问题,二是,网络环境的动态组织模式,在这种软件技术的管理中,主要是通过Web Services服务技术,在结合SOAP通信语言的过程中,借助与WSDL的技术平台,实现在UDDi的注册,在系统耦合目标的过程中,形成WSRF的状态特征,形成相应的网络格局服务模式,在OAL框架中形成网格状态的服务,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操作,畅通无阻,形成资源的有效共享。

3.3 培养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在图书馆综合技术的管理中,要形成对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在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实体模式中,对于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信息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系统管理工程,解决投资少、技术复杂等相关问题。因此,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技术服务与培训上,要形成多方面的运用,包括在文献资料、数据通讯、联机检索等技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业务,在设备使用中形成对相关科学技术的综合掌握。因此,在熟练各种技术操作的过程中,要进行现代化的技术培训,在熟悉现代化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强化培训,并组织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将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机制功能全面吻合。

4 结语

因此,在图书馆的综合管理过程中,要形成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综合管理渠道,在创新技术方式、提升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将专业知识、图书检索、自助借还系统、互操作模式等方面,形成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提升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综合效益,对于图书馆管理与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同步运行,将有很大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毕强,等.语义网格环境下基于元数据本体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8):17-20.

[2]诸云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0-21.

[3]董惠,等.数字图书馆本体应用环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52-58.

[4]朝乐门.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流程及其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59-68

信息资源共建 篇9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据报道, 保存大量珍贵档案文献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将馆藏的“大事材料”转换成了便于下载保存的图像、文本等形式, 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传递与交流, 以满足社会利用者的多样化需求。而在我国, 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仍然主要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馆藏档案的全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 差距显得尤为突出, 这说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这种现实情况, 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方式向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方向发展, 这无疑是对转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一种挑战。

国家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十分重视, 已着手组织了许多研究课题推动这项工作。但是,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缺乏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保障,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缺乏全局性的发展规划, 战略约束力尚显不足, 致使与之相关的网络建设、理论研究、标准与规范制定、应用软件的开发与手段应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受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惯性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档案管理机构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档案信息服务上还沿袭着传统的模式, “条块分割”的弊端尚未割除;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有待更新, “重藏轻用”的思想依然作祟:往往寄期望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而不主动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仅关注本机关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而漠视全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只强调档案信息资源网络设施的投入力度, 却忽视整合完善具有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 致使信息高速公路上“车少货缺”,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面临着种种隐忧。

三、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作为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 Internet的某些特殊属性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带来了一定威胁。在网络环境下, 影响档案信息服务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操作系统因素、硬件设备因素以及“网络黑客”因素。其中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运行的最基本的要求, 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递, 首先要解决操作系统的安全问题;硬件设备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主要来自其核心———CPU芯片的安全性, 亦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网络黑客”则是专指非法制作与传播计算机病毒或恶意攻击特定网站的人。其行为借助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同样构成危害:存储于网络的档案信息, 会因病毒的侵袭而发生严重损毁。因此,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必要措施, 保证档案信息服务网络的安全与正常运行。并根据档案信息自身的特点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实际需要, 健全相关的防火墙技术、VPN (虚拟专用网) 技术、加密技术、网络病毒防治技术、跟踪检测技术以及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备灾基地建设等, 以切实保障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开发利用的安全。

四、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标准体系建设失衡

标准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生命所在, 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实质性保障, 必须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使用和检索等各个方面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标准化是对档案信息资源各方面建设具有总揽性的前提与基础, 也是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除此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无法实现。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从档案管理到相关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都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 极大地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健康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信息系统, 技术密集是其显著特征。因此,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如传统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递利用, 必须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等。这些技术具有复杂性、先进性, 且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同样对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袁洪.我国档案信息市场运作模式探析行政管理部门的对策.档案学通讯, 2004.1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 篇10

1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的到来,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这一点, 已经逐渐形成了社会共识。

1.1 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已是WTO的成员国,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 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 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收藏力相对低下, 对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 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在各图书馆各自为政的运营理念的束缚下, 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资源严重不足, 对索取不到的现代信息资源也极为痛心。例如我馆自1997年以来购书经费严重不足, 致使大多数爱好文学阅读的读者, 没有读到自己心爱的文学作品, 多家厂商的技术员, 找不到急需解决的技术书籍, 造成我馆多种文献资源的严重缺乏。因此, 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 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 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 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 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数字化整合,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 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 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 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试想任何一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 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 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 积极因素

第一, 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 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 (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 , 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 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 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 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 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 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 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 由被动向主动, 由浅层向深层, 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 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

2.2 不利因素

首先, 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 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 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

其次,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 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 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 去伪存真, 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 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 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 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 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 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再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 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 升级换代频繁, 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 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

除此之外, 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 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对策

3.1 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 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 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规范各方面的行为, 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 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 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 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 管理松散, 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 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 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 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 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 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 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 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 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 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 加强网络建设, 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 应建立一个全国性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 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 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 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 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 建立公共查询系统, 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 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 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 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 图书馆可以此来查重、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 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 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 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摘要:首先论述馆际间协作共建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其次分析了影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最后提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几点意见。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国际图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Z].

[2]刘彩虹, 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工作研究, 2002, (1) .

[3]李家清, 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1) .

[4]张怀涛, 黄健.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J].图书馆学报, 2001, (1) .

信息资源共建 篇11

关键词:区域资源;知识服务;用户需求;特色馆藏

在海量信息的背景下,信息需求者是就近依靠本地信息机构存贮的信息解决自身问题,而非依赖地域跨度较大的国家级信息资源体系。作为区域内科研活动的主体力量,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本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也是整个地方信息资源的枢纽。伴随着社会资源激增重组,图书馆只有从强调单个图书馆馆藏的完整性转化为强调一个地区或更大范围内信息资源的整体性,并建立区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

一、国内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我国现状。从21世纪开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研究和和活动的不断深入,共知、共建、共享意识已经成为图书馆人的共识及奋斗目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CALIS二期等都于这一时期开始启动,并快速投入建设。

2.国外发展。在国外,包括在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联网的方式进行文献资源共享,自己不购置服务器,只有联机终端。由于存在一个合理的资源存取管理体制,各图书馆完全可以成为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一部分,充分享受网上资源。这样既省钱又方便。美国十几个图书馆等机构签署的联合协议,将各馆的数字化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对于没有财力但具有独特收藏的小馆,允许它们加入联盟。

3.借鉴。我国一些图书馆进行了借鉴和实施。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所合并后的上海新馆所、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我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图书馆共同联合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在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合作、共建、共享,走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避免各行其事、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发生。

4.意义及研究价值。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建立地区图书馆协作协调网络,地区图书馆不需要大量投资,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之间互通信息情况,交流办馆经验。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还在于,使丹东地区图书馆从封闭型向开发型转变,缩小与发达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差距。

二、研究目标

1.信息储存数字化。信息媒体,无论是文字、图片、声像等,均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化存贮、传输。

2.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的传递,通过网络系统,只要与网络连接的用户,对网络的信息资源可随时检索、查询、利用,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3.信息资源公共性。参与共享的馆都有权得到相关信息。

三、共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1.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线路、主机、服务器、数据库等,这些是区域共享的物质基础。

2.标准化的制订。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标准化的制定和招待是必可缺少的,如编目、分类等相关条目的制定。

四、具体措施

1.丹东地区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的建设。建设一次性能查找所有共享地区图书馆藏书的目录。将参与的地区图书馆把编目质量较差的书目记录更新或重编,各馆只需在联合书目系统内下载书目记录,如此可节省馆员重复编目的时间及维持书目的标准。

2.丹东地区图书馆馆际互借、馆际阅览服务。此服务以共享借书证、共享阅览证的方式实施。参加资源共享的馆,读者持共享借书证、共享阅览证,即可借阅彼此馆内的图书资料,下载电子资源。

3.丹东地区虚拟图书馆的建设。(1)网上学术论坛。将各成员馆有价值的研究学术论文及毕业生毕业论文收集上网,供共享馆读者参考研究。(2)网上丹东地区区域特色全文数据库。在网上建立一个名为“丹东地区虚拟图书馆”的网站,网站搜集所有关于丹东本地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出版物,将之加工后以电子书的形式免费向公众展示。(3)网上丹东地区图片数据库。建立一个关于丹东地区发展史的图片数据库,下设几个模块,如包括历年发展史料图片模块区,景区模块区等,丹东历代名人代表作图片模块区等。(4)区域共享馆分工、联合采选。区域共享馆可进行分工、联合采选,可减少图书、电子资源的重复采购。可充实本地区信息数据的数量。

4.成立地区图书馆信息共享委员会。成立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协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和牵头工作。由辽东学院图书馆来承担文献资源协作协调委员会的工作和职责。

5.举办各类图书馆信息技术培训班和研讨班。邀请国内有关专家赴我培训班授课,培训班的成员可参加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各种培训班

6.负责制订地区图书馆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如CNMARC的规范,区域分类法的标准等。

参考文献:

[1]李哲匯.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王利萍,成全,刘勇.图书馆2.0网络知识社区构建[J].情报杂志,2007(12):151.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篇12

一、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高校大多是学术科研的地方,需要对当前最新的领域及时了解,这就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这也是国家高校在图书馆方面资金投入的重点。但对于一些过期的文献,在高校内对其利用的效率可能就会降低,造成了一些资源浪费。而在社会中不需要那么前瞻性的文献,对非科研人员有可能会起到一定的用处。若将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那么可以解决高校内的文献利用率低的问题,避免在购买文献上面的部分资源重叠。另外将高校内的图书文献资源面向全体社会人们,还可以促进地方特色经济、文化的建设,带来多方面的效益。[2]

(二)缓解人们图书资源的需求与公共图书馆有限资源的矛盾

随着信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当前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明显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关消息报道,2015年武汉市区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为1.6册,而在2011年全国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却为0.52册,人均购书经费为1.05元。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不论从公共图书馆的数量方面还是藏书量方面均表现出远远不足。而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走向国际化,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也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急切需要准确的消息。在这种所需信息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当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当前馆内的资源,根据社会的需求,深度开发文献资源,在做好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同时积极同公共图书馆共建更好的为人们服务的资源。[2,3]

(三)能够满足广大高校学生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理论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开始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人才,按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科研立项,逐步实行开放式教育,打破全封闭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科研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本校图书馆内的资源,而对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对社会人才的结构信息等则难以获取,需要从社会渠道中得知,因此开展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高校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同社会的交流沟通,扩宽高校图书馆信息的渠道,更好地为本校师生所服务。[2,3,4]

二、在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

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方式比较常见的有融合式和松散式。其中融合式是指双方将彼此各自的门户都打破,进行部门合并、业务重组,但较多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将公共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融入高校图书馆资源内,实现经费统一使用、文献资源统一安排等;而送散式则指的是共建共享的彼此双方均保留原来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各个馆之间的管理工作仍然同资源未共建共享之前一样,保持其独立性,只是将文献资源进行共建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多馆联合办学等,这也是开展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中最为简单的方式。[5]

(二)共建共享图书馆地址的选择

为了避免社会人员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影响及进入高校校园后的不适应性,同时方便校外的社会用户读者找寻。另外还应考虑是否有充足的停车位置,来减少对高校管理的影响。还应当考虑搬运图书的经济成本,应当考虑将共建共享的图书馆地址选择在高校附近较为宽阔的地段。[5]

(三)图书资源和图书馆管理人员方面

由于是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共建的管理员应当面向的是社会的全体人员,各种群体,对用户提出的需求,都应当及时准确高效地提供服务,对馆内的图书资源应当是做到统一管理、统一决策、统一整合,借助于全新的网络自动化系统,规范、协调使用,对于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定期评估,设立统一、透明的制度,防止双方的管理人员有不平等的待遇。[5]

(四)加大在共建共享图书馆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图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若采用融合式的合作方式,那么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之间就要签订一定的协议,明确指出在共建共享图书馆运营过程中应承担的经费力度,避免在运营过程中领导管理人员的不必要的纠纷,但对于具体的分配计划应当是由两馆双方进行独立制定,若是采用松散式的合作方式,对于投入的图书资源彼此也要有一定的明确经费账目,只有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及办公费用的持续投入,才能够保证共建共享的图书馆正常运行。[5]

三、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建立开放型的图书馆理念

在具体实施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中,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当转变管理理念,在伴随着学校逐渐向开放型高校转变的同时,也将开放型的图书馆理念深入所有图书馆管理人员,将服务层次不再局限于本校的师生,将图书资源逐步向社会开放。为了更好更全面地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资源多元化的需求,可以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同时将向社会开放转变为图书馆应有的义务和责任,让人们无论何时何地均能够获取图书馆资源。[3]

(二)积极开展纸质文献互相借阅服务

推广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应当以推进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在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之间,积极开展纸质文献互相借阅服务,采取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内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将馆内的信息资源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另外高校图书馆还能够吸收公共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丰富其信息馆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实行“一卡通”的方法,读者只要持有了“一卡通”就能够在图书馆内进行资源的搜集、阅览。另外,还不需受地点的限制,让读者在任何一个地点均可以借书、还书,为读者节省大量宝贵时间。[3,6]

(三)充分利用好数字化资源为社会群众服务

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将计算机同网络通信相结合,把存在于社会中各个方面的的科技、经济、管理等一些重要信息进行采集和吸收,在图书馆藏的依托下,充分利用好网络的文献传递功能,建立完善的网上文献传递服务质量体系,提高广大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尽量地满足其对所需信息的需求。[3,7]

(四)开展在社区内的图书流动服务

在高校图书馆同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发挥高校进一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经学校图书馆定期整理一些与社区服务有关的图书、文献资源(如文学艺术、医药保健、科普养生等),通过公共图书馆向下面的社区发放到特定的社区阅览室,并在不同的社区范围内定期流动更新,这样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对在全国全面推广全民读书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根据高校师生的需求,老师还可以定期到公共图书馆参观阅览其特定的馆藏图书等。[3,6]

(五)为当地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以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针对企业产品信息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企业投资评估、可性行分析等投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提供当前的国际市场行情,就企业的特定产品营销渠道等提供外贸信息服务等。这些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等的服务不仅能够让当地的企业对当前的国际形式有准确的把握,为科研、生产等时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还可以让高校图书馆内的情报信息人员及时了解到社会对何种人才的需求,为高校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另外由于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可以组织本校的学生到企业中去,增加学生们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的综合能力。[3]

四、结束语

我国在对于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将互联网技术和现在信息媒体技术的介入,在近年来图书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但仍存在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众多与之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同努力,将图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不断完善,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所服务。

参考文献

[1]谷新梅.高校与地方共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探[J].科技视界,2014(32):56-56.

[2]苑雪.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09):38-39.

[3]高祀亮,顾海明,李德成,等.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初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01):116-119.

[4]周国华,李蔚蔚.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J].现代情报,2004,24(08):105-106.

[5]刘胜.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模式研究[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5(01):006.

[6]张圣.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共享[J].经营管理者,2016(05):234.

上一篇:容器设计下一篇: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