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资源分类

2024-09-17

水利信息资源分类(精选7篇)

水利信息资源分类 篇1

水利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水域景观和人文水利工程类景观,水利旅游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国内学者围绕水利旅游资源的内涵[1,2]、分类[3,4]和开发利用[5,6,7]进行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一直是国内旅游资源研究热点,但涉及水利旅游大多做区域性总体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研究:毛明海等[8]将浙江水利旅游资源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水利资源,又根据其开发潜力分为4个等级,得出开发潜力等级越高,资源数量越少的结论;杨淑琼等[9]对湖南省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得到其环境因子得分较高,而管理因子得分较低的结论。汪建等[3]认为杭州市水利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价值较高,具有良好开发前景。除了对水利旅游资源整体进行研究外,最近也陆续出现了对某一类型水利旅游资源的研究:海岛型旅游环境容量普遍较高,资源价值潜力主要与气候相关[10];钟林生等[11]计算了西藏温泉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并分为3个等级,其中阿里、那曲和山南地区为低潜力区,昌都地区为中潜力区,日喀则、拉萨地区、林芝地区为高潜力区。

可以看出,我国水利旅游资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注重对某些水利风景区的资源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而对于水利旅游资源群的研究较少,水利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亦有待完善。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水利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系统梳理,并提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概念;其次,构建了水利旅游资源群综合开发潜力的理论模型,并从所得资源分类体系和行政区划2个角度结合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进行其开发潜力的比较;最后,对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提供一定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

1 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

1.1 水利旅游资源的定义

关于水利旅游资源的概念有一些不同的阐述,国家水利部2004年颁布的《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指出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黄显勇等[12]认为水利旅游资源指在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袁林[13]提出水体资源包括江河、湖泊、瀑布、海洋、温泉、冰川等自然水体和各类水库、游泳场、海底世界、园林涉水池等人工水体,并指出并非所有的水体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只有那些具有旅游吸引功能,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水体才可以称为水体旅游资源。结合前人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笔者提出水利旅游资源的概念:水利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水域景观和人文水利工程类景观,即只要具有旅游吸引力并能带来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的水利资源,都属于水利旅游资源的范畴。

1.2 水利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和原则

目前国内关于水利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种类较多,如张忠旺[14]将水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生态水文化、传统水文化、现代水文化3类;付景保[15]按旅游资源的属性将自然水域旅游资源划分为江河、湖泊、泉水、瀑布等类型;毛明海等[8]按时间因素将人文水利旅游资源分为古代水利设施、现代水利工程等类型;丁枢[4]按旅游资源的工程属性将人文水利旅游资源分为工程设施、水库、城市堤防等类型;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将自然水域风光归为一个主类,而将水工建筑亚类划归建筑与设施主类。

笔者提出水利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是水利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国家颁布的国标,并将水利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个层次。为保证分类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易评价性,主要遵守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a.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划分出的同级同类型的水利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明确景观属性的前提下,根据水利旅游资源的成因、形态等基本特征确定水利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差异,进一步对水利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更细的划分。

b.标准的统一性原则。划分类型所采用的原则必须用同一标准,区分类型才能合理。

c.系统性原则。水利旅游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可以分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分类时应逐级进行分类,避免出现越级划分的逻辑性错误。

d.有利于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原则。既要考虑到水利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应考虑到对应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1.3 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依照上述的分类依据和分类原则,笔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包括2个主类、9个亚类及26个基本类型,见表1。

1.4 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定义

水利旅游资源群是某一类型水利旅游资源单体的集合,能够表现出旅游资源个体所不具备的系统性的水利功能以及观光功能。笔者根据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的现状,将资源单体数量不足的瀑布和冰雪地2类剔除,将水利旅游资源群分为江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泉、河口与海面、水工建筑单体和水工建筑综合体等6个亚类。

2 水利旅游资源群综合开发潜力模型构建

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前人已做过较多研究,学者们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分别提出各自的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自然生态保护区开发潜力评价指标被分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市场潜力及生态环境4类[16];森林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被分成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和区位特征3个基本类型[17];滨海旅游城市开发潜力评价体系被分为资源禀赋、市场开发潜力、区位交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五大类[18]。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主要从资源、市场、环境3个大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但大多是通过打分的方式进行分析。

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评价模型首先由席建超等[19]首先提出,其认为从长远来看,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应和资源的空间组合方式相关,而不考虑交通,资金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制约条件。张君[20]、张树萍[21]和田慧然等[22]做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都沿用了席建超等[19]的理论模型。

笔者重点探讨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与资源的空间相互作用有关,但是这里的空间除了表示简单地域空间的概念外,还有人类活动场所的含义。旅游活动是指人类除工作或移民以外,离开常住地外出的活动,人类是旅游活动的承载主体和服务客体。所以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除了体现在旅游资源群自身禀赋上,还应体现在旅游者与旅游资源的空间关系上。综上所述,水利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应包括2个部分,一是基于水利旅游资源自身空间相互关系的资源开发潜力,二是基于水利旅游资源与城市居民空间相互关系的市场开发潜力,见图1。

2.1 资源开发潜力

2.1.1 理论基础

在席建超等[19]对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主要受其资源禀赋和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包括规模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集聚度指数3个指标。由于水利旅游资源必须处在水系周围的空间限制下,不能简单借用前人的等权法构建的计算公式,这里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从而得出结果。

2.1.2 计算方法

a.规模度指数:指单位面积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它是衡量某区域旅游资源群规模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Di为某区域i类旅游资源群的规模度指数;Ni为某区域i类旅游资源群的旅游资源单体个数;Ai为i类旅游资源群区域面积。

b.优越度指数:指衡量某类旅游资源群质量的指标,表示某一地域空间资源本身的禀赋。优越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i为区域内i类旅游资源群的优越度指数;Hi为i类水利旅游资源群中各个单体在该次普查中资源得分总和;N为某类旅游资源群的旅游资源单体总数。

c.聚集度指数:表示旅游资源群的个体在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旅游资源群中单体之间的联系程度。旅游资源单体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程度越大,单体间的屏蔽效应或竞争效应就越大。区域某类旅游资源群的聚集度指数Ri可以用最邻近点指数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最邻近点之间实际距离的平均值;D为点密度;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可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式中:A为区域的面积;n为点数。R值越小时,说明某类旅游资源群在区域上的分布越集中。

d.综合计算。一般而言,一个旅游资源群中旅游资源点的规模度越大,优越度指数越高,旅游资源点在空间越聚集,资源群资源开发潜力就越强。考虑到集聚度指数与资源开发潜力呈负相关,运用max-min标准化法使各项指标得分无负值,设旅游资源群的规模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集聚度指数评价指标的j值为1,2,3。则得到i类旅游资源群3类指标的标准化得分ri1,ri2和ri3。

j为正指标

j为负指标

熵权法是一种可以用于多对象的权重计算方法,其评价值依据客观资料而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运用熵权法求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得到规模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集聚度指数的权重w1,w2,w3。

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项目比重Pij: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权:

根据所得权重计算i类水利旅游资源群资源开发潜力:

2.1.3 数据来源

笔者借助arcgis软件,将2014年江苏省河道局推行的水利旅游资源普查所得的资源点放在江苏省地图上,计算各资源群的点密度和最邻近指数,优越度依据各资源单体的实际情况由4位专家打分后累计,计算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

2.2 市场开发潜力

2.2.1 理论基础

由于旅游资源群是某一地域空间内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集,所以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群市场开发潜力可以看作旅游资源群单体市场开发潜力的均值。市场开发潜力主要由其所在地理区位条件所决定的,表现为和人的空间相互作用,不受资源单体本身的强度影响,故笔者运用旅游资源对市场的吸引力来表示市场的开发潜力。

2.2.2 计算方法

威尔逊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在一个区域系统中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指数衰减规律[23]。由于文中一些水利旅游资源单体和客源地县市距离较近,不适合传统引力模型,笔者借鉴前人研究[24]引入空间作用力的距离指数衰减模型对吸引力进行估算。

式中:f(r)为景点和城市之间的吸引力;p为城市人口数量;R为水利旅游资源的资源强度,在文中取值为1;r为旅游资源和城市交通距离;U为阻尼系数。由于水利旅游景区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没有门票或关于休闲体验的盈利,故f(r)与城市人口和交通距离相关,最终得到水利旅游资源群市场开发潜力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某一定条件下的水利旅游资源群单体;j为该资源单体所能辐射到的所有城市,借鉴李山等[24]对空间阻尼作用的研究成果确定辐射半径为300 km;fij为i类某个水利旅游资源单体的市场开发潜力;pj为城市j的常住人口;Uij为资源单体i到城市j的阻尼系数,参照李山等[24]对旅游空间引力模型的研究,跨地市、跨县、跨乡镇的阻尼系数分别为0.001 4、0.004 4以及0.014;rij为资源单体i到城市j的交通距离。

式中:Fi为某类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n为该类型资源单体的总数目。

2.2.3 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江苏统计年鉴2014》《安徽统计年鉴2014》《山东统计年鉴2014》《上海统计年鉴2014》和《浙江统计年鉴2014》获得4省市县的城镇人口数量,运用gis软件的缓冲区与叠加分析得出每一个资源点旅游吸引半径300 km范围覆盖县市,并通过对百度地图api平台的javascript语言的数据挖掘获取1 390个资源点到旅游吸引半径所覆盖市县中心的交通距离,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旅游资源群总体市场开发潜力值。

2.3 综合开发潜力

综合开发潜力受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影响,表示某一旅游资源群在一定时间段内发展的可能性。笔者利用熵权法计算出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的权重wE和wF,最后得出综合开发潜力值。

式中:Ei为某类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资源开发潜力特征

3.1.1 总体特征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得到了江苏省6类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值,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水工建筑单体的开发潜力最高,为0.687;江河段和河口与海面这2类水利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次之,分别为0.415和0.409;天然湖泊与池沼、泉和水工建筑综合体的开发潜力值相对较低,分别为0.267、0.217和0.216。

3.1.2 空间分布特征

依据公式计算出资源集聚度、优越度和规模度的权重分别为0.25、0.27和0.48,按照主城区和其他区县将江苏省分为64个区域。各主城区和其他县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

从整体来看,全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东高西低,南北高而中间低。用gis计算出全局莫兰指数为0.234 4,说明资源开发潜力呈现弱空间自相关性。从行政区域来看,盐城市的响水县、滨海县,连云港市全市,南通市的启东县,淮安市的洪泽县、盱眙县,苏州市除主城区外其他县区及沿长江流域泰州市的靖江市、泰兴市、扬中市,镇江市的主城区、句容市和南京主城区的开发潜力较高。而扬州市的高邮市、宝应县、仪征市,南通市除启东市外其他地区,常州市全市,南京市溧水区和苏州市主城区的开发潜力较低。

究其原因有以下4点:①盐城北部和连云港地区处于故淮河和故黄河入海口的冲积平原,由于历史治水和灌溉需要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设施;②洪泽、盱眙以洪泽湖为基础,水利旅游资源丰富;③长江流域地区水利资源丰富且优越;④苏州东部地区处于太湖东部,而太湖的子湖泊绝大多都位于此,在这基础上形成了高开发潜力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利旅游资源群。

3.2 市场开发潜力特征

3.2.1 总体特征

市场开发潜力值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全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较为相似。其中水工建筑综合体最高,为98.830;水工建筑单体最低,为95.222。自然水域景观类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之间相差较小,其中泉的市场开发潜力较高为96.534,其次是江河段96.190,天然湖泊与池沼和河口与海面这2个类型市场开发潜力较低分别为96.019和95.921。

注:由于运用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采取不同类型的计算方式,所以计算结果的数量级有所差异,这里主要进行空间上的比较,计算结果在之后的综合计算中会进行归一化处理。

3.2.2 空间分布特征

江苏省64个主城区和其他县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空间分布见图5,和资源开发潜力相比,市场开发潜力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达到0.797。整体而言,市场开发潜力具有南高北低的基本特征。按市场开发潜力值可分成4个梯次: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的市场开发潜力最高;其次是长江沿线的南京市、镇江市、南通市3个地区;徐州主城区及周边的宿迁主城区、沭阳县,连云港市的主城区和东海县为第三梯次;苏北其他地区开发潜力较低为最后梯次。

究其原因有以下2点:①苏南交通较为发达,沪宁沿线高速网密布,而苏北地区面积虽大,但道路密度较小;②由于苏南较为富庶,居民旅游意愿较强且其整体的旅游客源地市场发展水平领先苏北。

3.3 综合开发潜力特征

3.3.1 总体特征

由于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的计算方式不同,需要将资源开发潜力和市场开发潜力经过归一化处理后,依据2.3中的方法计算出综合开发潜力值,见图6。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水利工程景观类旅游资源群的综合开发潜力高于自然水域景观类。分成2个大类来看,水利工程景观类中水工建筑单体类(0.622)的资源群开发潜力略高于水工建筑综合体类(0.608);而在自然水域景观类水利旅游资源群中,江河段(0.497)和河口与海面(0.464)资源群的开发潜力较高,泉(0.369)和天然湖泊与池沼(0.356)的综合开发潜力值较低。

3.3.2 空间分布特征

计算权重得到资源开发潜力与市场开发潜力的权重分别为0.59和0.41,以此计算各个县区的水利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得分,并作出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潜力空间分布图,见图7。

由图7可知,苏南地区水利旅游资源群综合开发潜力整体高于苏北地区。从区域看,启东、太仓、昆山等地区综合潜力最高;苏州主城区、张家港、常熟、无锡、江阴等地区处于第二梯队;其次是是沿长江流域带,包括南京主城区、句容、镇江主城区、丹阳、句容、扬中、泰兴和靖江。而苏北地区则只有徐州的沛县和连云港主城区的综合开发潜力较高,其余县区则处于较低水平。

4 结论

a.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呈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其中,故淮黄入海口、长江流域和太湖东部群湖地区的资源开发潜力值较高,都处于0.4以上,淮安南部、扬州北部、常州南部以及南通中部地区资源开发潜力值较小,处于0.15以下。资源类型上,水工建筑单体的资源开发潜力最大为0.687,江河段和河口与海面其次,为0.415和0.409,天然湖泊与池沼、泉和水工建筑综合体的资源开发潜力值相对较低,分别为0.267、0.217和0.216。

b.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市场开发潜力具有南高北低的基本特征,且空间自相关性强。苏南、苏北市场开发潜力的峰值分别出现在苏州近上海县区和徐州主城区,分别为113.62和96.321。资源类型上,水工建筑综合体的市场开发潜力最大,为98.830,其次是泉为96.534、江河段为96.190、天然湖泊与沼泽为96.019、河口与海面为95.921,水工建筑单体最小为95.222。

c.苏南地区水利旅游资源群的综合开发潜力高于苏北地区。其中,苏南地区的太湖流域及长江流域较高,处于0.52以上;苏北地区普遍较低,除丰县和连云港主城区少部分地区以外,其他地区都处在0.34以下。水利工程景观类的开发潜力值高于自然水域景观类。水利工程景观中,水工建筑单体综合开发潜力值为0.622,高于水工建筑综合体的值0.608。自然景观类中,江河段和河口与海面类较高,分别为0.497和0.464;泉和天然湖泊与池沼类较低,分别为0.369和0.356。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江苏省应重点打造水工建筑单体、河口与海面及江河段3类水利旅游资源。各地级市在开发时,应重点发展苏州东部和沿长江流域区域,同时应避免各地级市对相同类型的水利旅游资源重复开发,造成水利旅游特色雷同所带来的屏蔽效应或竞争效应,以实现江苏省水利旅游特色互补、错位发展。

摘要:在构建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14年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最新普查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建立水利旅游资源群综合开发潜力评价模型,由规模度、优越度、集聚度、交通可达性、人口数5个影响因子来对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市场开发潜力以及综合开发潜力的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群的资源开发潜力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空间自相关性较弱;水工建筑单体类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最高,泉类资源群最低。2市场开发潜力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且空间自相关性强;水工建筑综合体类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最高,而水工建筑单体类资源群最低。3苏南地区综合开发潜力大于苏北地区,水利工程类的综合开发潜力高于自然景观类。

关键词:水利旅游,开发潜力,江苏省

水利信息资源分类 篇2

[关键词]信息时代;水利档案;开发;利用;挑战;对策

水利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水利防洪,促进水资源合理调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水利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水利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果能过有效开发利用,有利于我们掌握水利工作的客观规律,提高工作效率。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的浪潮中,随着办公自动化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生产实践及人们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信息化在促进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水利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水利建设的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水利档案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有着极为重要的利用价值。水利档案信息资源除与其他专门档案信息资源一样具有专业性、独立性、規范性等特点外,还有其固有的特点。

(一)时间性

很多年代久远的水利档案仍然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一旦损毁或遗失其蕴含的重要价值将无法弥补。如水文气象等具有随机性和一定的规律性,水利建设需要多年的水文气象资料来进行比较分析,而水文气象资料的获得必须依赖观测人员每天定时定点的观测与记录,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获得比较客观、准确的数据。

(二)地域性

我国地形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观测具有一定地理分布特点,不同区域形成的水利档案因而带有各自区域的特色。如水文记录档案是各地水利观测的结果,其观测数据只能代表一定区域范围的水利要素变化情况。因此,不同地区的水利档案所富含的信息资源都被打上了区域的“烙印”。

二、信息时代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挑战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逐渐意识到水利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对于水利档案信息资源需求也越来越高且开发与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利用需求的日益增强

在信息化的时代,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主体渐渐从政府扩大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及学科专业的细化,相关工作者对于水利信息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朝着具体化方向发展。而愈加复杂、系统化的水利工作也使得传统的以卷为单位的纸质档案调用方式难以满足水利工作者的需要,他们需求往往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也更有系统性的水利档案信息资源。

(二)水利档案的分散性

水利档案产生于整个基本建设过程,包括从工程项目提出、可行性研究、设计、决策、招标、施工、质检、监理到竣工验收、试运行(使用)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不同形式与载体的各种历史记录。现代办公自动化在水利部门的广泛应用,极大改善了很多中小型水利机构的内部的档案收集,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或平台,“信息孤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水利档案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不利于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信息资源安全性的不足

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将馆藏的水利档案数字化,利用网络平台对馆藏水利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相关的查询利用服务。这是进行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高效途径,然而层出不穷的电脑病毒、越演越烈的黑客攻击等都在威胁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与此相对应,我国许多水利部门的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网站、档案收集系统、档案传输、存储的平台或软件所使用的保障技术都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完全不能确保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四)复合型人才的短缺

信息时代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收集水利电子档案、加工多种类型的水利档案,还是提供基于网络平台的水利档案多样化服务模式,都对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档案开发人员大都只具备单一的档案管理及基础水利知识,而缺乏基本的网络基础知识。虽然现在我国已开始加强对档案管理学专业学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及网络技术更新过快,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缺口仍然很大。

三、信息时代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举措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许多新途径,但同时也有了许多问题与挑战。为了更好地挖掘水利档案的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各级档案部门在开发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方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行前期信息需求市场化调研

为应对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主体的拓宽及需求内容的变化,各级档案部门在开发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之前,要进行前期需求的市场化调研。各个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水利行业的工作重点或本单位发展的重点,以已有的水利档案为基础,开发出利用者需要的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产品”。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市场动态,大型档案部门要勇于打破封闭状态,主动与水利建设的一线工作者联系,主动与相关的水利建设部门合作进行市场的需求分析,开发出更加“产销适路”的加工成果。

(二)整合水利档案信息资源

“信息孤岛”现象及水利档案本身的特性使得水利档案的过度分散,阻碍了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水利档案信息资源,即档案管理者要将分散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系统的水利档案信息资源按照专题、阶段、项目等进行分类整理。首先,部门之间应该建立统一的水利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增加其横向交流。由于水利档案本身地域性、时间性的特性,还需要各个流域、各个地区、各个单位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这要求档案管理者突破技术、组织的壁垒,成立专门的水利信息资源组织,调动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中,以对水利档案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发掘出其真正的价值。

nlc202309020217

(三)加强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建设

信息时代,保障档案的安全是开发利用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档案管理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本地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

水利档案部门可利用本地磁盘加密技术、数据库加密技术等,防止因为本地硬盘丢失造成的数据泄密问题。对水利档案信息的字段加密、动态秘钥的管理,实现安全的数据抽取。

2.建立水利档案安全保密系统

水利档案部门可利用可信网络保密系统(VCN)构建安全服务器区和开放服务器区,来保护单位重要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仅有安装了VCN并且经过管理员批注的客户端计算机能够访问安全服务器区内相应的服务器,有效实现了安全授权,也实现了防止针对服务器的非法接入访问,实现了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级利用。

(四)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水利档案开发人员大都只具备单一的档案管理知识,缺乏网络基础知识,达不到信息时代水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加快培养复合型开发者。针对档案专业的在校生,不仅要落实档案管理的基本教学,更应该加强新型网络知识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教育,更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针对水利部门在职档案工作者,则应该通过培训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改善落后的开发利用理念,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四、总结

信息化时代促进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水利工作中的应用,这些为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各级水利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直视这些挑战,努力克服这些难题,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水利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掘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为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崔玉君.浅谈水利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办公室业务,2014,(13):79-80.

[2]舒虹,张瑞.计算机互联网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J]兰台世界,2012,(11):22-23.

[3]王新才,聂云霞.信息時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3,(1):87-91.

[4]刘荣.档案开发利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分析[J]档案管理,2014,(1):39-41.

[5]王天华.浅谈水文档案信息服务[J]科技经济市场,2014,(5):153.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控制研究 篇3

如今网络信息污染、信息安全风险、信息侵权及信息犯罪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不可掉以轻心, 信息鸿沟所造成的马太效应也对社会和谐十分不利。现代图书馆不仅是一种社会性的知识服务体制,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的知识控制体制, 承担社会信息控制的职能。本文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类型及特点, 提出图书馆应建立面向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控制体系, 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控制力度的最大化。

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特点及控制级别

按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不同, 可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正式出版信息、半正式出版信息和非正式出版信息。网络正式出版信息是指在网上正式发行的电子杂志、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目录、新闻网站发布的新闻等受到一定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数据类型, 具有信息来源稳定性、信息内容精确性、信息获取可重复性的特点。鉴于网络正式出版信息的高价值、易获取, 这类稳定的网络信息资源可定为一级控制级别, 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控制的重点。网络半正式出版信息是指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等受到一定知识产权保护, 但尚未正式发行的信息, 具有信息来源多元性、信息获取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对这类网络信息资源中的政府信息和仅有网络版的电子文献、电子学术杂志等有价值的信息, 可定为二级控制级别, 如何建立采集、整合、保存、开发机制, 是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是指电子会议、新闻组、E-mail、BBS、Blog、chat等动态信息, 具有信息来源复杂、信息内容不精确、信息易逝的特点。鉴于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的特点及图书馆现有条件所囿, 这类不稳定的网络信息资源, 可定为三级控制级别, 是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控制的难点。

建立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控制体系

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控制体系, 形成的一套不同控制策略、不同控制手段的网络信息资源控制体系。在这个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控制体系中, 网络正式出版信息控制体系应是一个致力于网络信息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体系, 图书馆采取以“制”为主的策略, 更多以政策、法律、制度、技术及信息构建等手段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制约;网络半正式、非正式出版信息控制体系应是一个致力于网络信息德治化、协同化、规则化的体系, 图书馆采取以“疏”为主的策略, 侧重以协同、教育、培养等手段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疏导, 和其他社会机构、用户共同协作, 形成自下而上的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网络信息控制规则, 从而建立最符合中国国情的积极、长效的社会化网络信息协同控制模式。

网络正式出版信息控制体系

网络出版法制化控制。对于网络出版而言, 国家正逐步加大政策法律和监督管理控制力度。新闻出版总署已准备以《互联网出版管理条例》取代《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此任务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控制的主体, 作为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网络出版机构, 应建立规范的出版体制和严密的组织运行规则, 形成一个法制化的图书馆网络出版控制机制, 在向大众交流传播网络信息的过程中, 增强图书馆行业自律能力, 严格遵循国家政策法规, 注重网络信息内容建设, 切实提高图书馆网络出版信息的质量。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图书馆应依法进行知识产权控制, 避免信息网络传播、下载复制、超链接及信息编译引发的侵犯知识产权问题。

制度控制。它对于社会分配公平性的提高起着根本性作用。由于最需要得到信息保障的信息弱者, 缺少利用网络信息服务的技术与经济条件, 直到现在, 这一社会群体的信息保障仍然必须由公共图书馆这一机构/制度来实现。图书馆应通过优化“用户———信息”关系, 调节网络信息配置的不均衡性, 控制网络信息的流向、流量, 消除信息鸿沟。为此, 应通过建立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制度, 使图书馆的知识分配向弱势人群倾斜, 保障他们的知识权利, 增强他们利用网络、信息的技术能力, 提高他们知识共享的程度。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制度建设时, 力求详尽、易操作, 内容应涉及援助对象界定及内容方式等, 使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信息构建控制。信息构建 (IA) 是“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 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IA包括调查、分析、设计和执行过程, 它涉及信息系统的组织、导航、标识和检索, 目的是帮助人们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IA的核心是以用户为本, 注重用户←→信息环境以及用户←→信息内容之间的交互过程;IA的重点在于信息表达的清晰性和信息获取的可用性, 帮助用户理解信息并有效获取信息;IA的目的在于导引信息路径, 促进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有效关联, 保证图书馆信息传递效果及用户接收效果。在目前信息生态环境失调的情况下, 有必要将IA引入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领域, 应用图形设计、建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从信息内部结构的建构上着手, 解决信息提供与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矛盾, 将信息需求和信息资源有效匹配。

技术控制。信息技术是网络信息资源控制的重要、长效的手段, 图书馆应不断研发信息技术标准, 利用技术编码的抽象程度, 针对最具流动性的信息要素进行调控, 达到信息的有规则、听调度流动, 以发挥信息技术对网络信息的控制优势。图书馆可对网络信息进行以下技术控制: (1) 过滤处理技术。它在信息控制方面具有可行性, 通过安装有效的过滤软件, 对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实施甄别, 从而对非法、反动、色情等不良信息进行堵塞、屏蔽, 实现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相对有效的控制。图书馆在选择和使用过滤软件上有特别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全。过滤软件提供的功能必须能够满足图书馆的需要, 必须与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相适应, 能够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类目的设置和过滤, 支持过滤多种网络协议的信息。二是效率高。图书馆使用的过滤软件除了要有较高的过滤正确率外, 还要避免过滤过度现象, 既维护用户获取信息的权利, 又防止网络信息资源的浪费。可采用分级标记或URL地址列表的方法, 将错误率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内。三是易操作。过滤软件作为一种人机交互频繁的系统, 其操作应该方便, 既便于用户使用, 又便于图书馆管理员进行管理。 (2) 数字版权管理 (Digita Rights Management, DRM) 技术。通过加密授权为核心的数字版权管理, 以数字水印、数字指纹技术为核心的版权声明及盗版追踪, 可进行版权控制和非法分发追踪。数字版权管理涉及的关键技术有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权利描述及监督执行技术、可信计算技术、信任与安全体系、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指纹技术等。 (3)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关键安全技术, 是控制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免遭泄露、不被非法利用的重要手段, 是禁止非授权访问的重要手段。目前访问控制的解决方案主要有MAC地址过滤、VLAN隔离、基于IP地址的访问控制列表和防火墙控制等。图书馆可实施用户权限分级管理, 根据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允许访问、禁止访问的访问权限限制。通过访问控制技术的应用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隔离及限制, 使数据管理达到机密性、区别性、可控性。

网络半正式、非正式出版信息控制体系

机构协同控制。政府信息、未出版的学位论文、内部刊物、社会调查报告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但由于其松散、缺乏保存机制, 单凭图书馆的力量很难有效地控制和开发, 机构间的协同变得日益重要。为了为用户提供一个集中、有序、重复获取网络半正式出版信息的环境, 图书馆应和政府、科研及传媒等机构形成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联盟, 实施信息设备资源共享服务模式, 在遵循IGRS技术标准、执行联盟间交互规则的前提下, 通过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技术, 提高设备功能互操作性, 实现联盟机构间的无障碍互联互通互享, 协同控制、开发网络半正式出版信息。图书馆应从专业角度对网络半正式出版信息进行组织控制, 将发现的各联盟机构主动提供的信息资源按学科进行收集、存储、整理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 通过关键词、标题、作者、内容分类特征等元数据实现关联检索, 使网络半正式出版信息的利用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有效。

组织效应控制。信息组织具有内在的约束控制机制与激励引导机制, 有利于弘扬现代主流网络道德, 促进和谐网络的建设。这种组织效应可以帮助信息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组织中信息的交流、传播。为此, 图书馆应利用信息组织的正面效应, 从以下两方面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作用: (1) 完善组织规则。这是组织内部伦理、道德及文化的规范、约定。人们在网络社区中必须服从社区的成文规定, 同时也会自觉服从一些行为准则, 受到某种话语规则的制约。在图书馆的网络社区中, 应完善组织规则, 强化全体组织成员对组织规则服从, 使其成为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自律, 并对危害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言论施行控制, 根据组织规则依罪量罚、依功酌奖, 维护组织的良性循环。如在BBS中, 必须遵守论坛内一切管理规则, 不得传播违反法律法规、人身攻击、侵犯他人权利等言论, 维护论坛的纯净空间。 (2) 强化把关人作用。是指采集、制作和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发生影响的人, 其职能主要是对信息加以选择删除, 并修改认为不符合要求的信息。网络社区中的版主、维基中的编辑、电子会议主持人的角色不可或缺, 他们拥有确定议题、删除帖子等权利。强化把关人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地位, 发挥好他们对信息控制的积极作用, 使得只有符合道德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交流渠道。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维基成功的主要经验就在于确定维基主题范围, 防止了野马无疆。

结论

建立面向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控制体系, 对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控制手段, 可以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控制力。

网络信息资源控制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 图书馆除对网络信息自身进行专业的信息构建、信息组织、信息评价控制, 并辅以政策、法律、道德、制度及技术等手段外, 还应重视协同、教育等方式, 形成长效的社会化网络信息协同控制模式。

根据图书馆现有条件及网络信息的特点、价值, 图书馆应将网络正式出版信息确立为网络信息资源控制的重点, 并解决网络半正式出版信息的采集、整合、保存、利用等问题, 而网络非正式出版信息则不宜作为现阶段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控制的重点。[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图书馆作用研究” (项目编号:08BTQ001) 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康延兴:《和谐社会话语体系下的图书馆原则》,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2) 。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网络信息采集与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5) 。

[3].范并思:《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百年》, 《图书馆》, 2004 (2) 。

[4].Zwies, Richard.Observations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Summit2000Meeting:defining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6/7) :8-12.

[5].黄晓斌:《图书馆网络信息过滤问题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2) 。

[6].王磊、郭沛宇、梁晋春等:《谈数字版权管理技术》[EB/OL], [2009-12-21].http://www.rti.cn/info.asp-id=200904200004。

[7].谢方军、唐常杰:《远程访问中的分布式访问控制》, 《计算机工程》, 2006, 32 (2) 。

[8].雷鹤林、陈志刚:《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在审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5 (6) 。

[9].曹志杰:《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模式研究》,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8 (2) 。

[10].陈远、倪超群、邹晶:《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 《图书情报知识》, 2008 (2) 。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研究 篇4

水利信息资源是指由水利部门或者为水利部门采集、加工、处理的信息资源,包括:水利部门依法采集的信息资源,水利部门在履行职能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水利部门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水利部门依法授权管理的信息资源。随着数据采集手段和水利业务系统的不断进步,各级水利部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目前,海量的水利信息资源离散地存储在全国各级水利管理部门、涉水机构和科研院所。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并提供高效共享和社会服务,不仅能提高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也能提高业务应用系统的水平,为水利业务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体系被普遍认为是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和高效共享的基础,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对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标准和规范。在我国,国家标准委于2007年11月发布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地方政府部门也正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科学技术部发布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政策调控和相应法规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高效利用[1~2]。此外,还有国土资源目录服务系统[3]、海洋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4]等一批行业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5~6]投入运行。

本文对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在充分考虑水利信息空间特性的基础上,为解决全国水利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公开信息访问等问题,形成一套完善的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体系,为数字化水利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为发布、发现、定位水利信息资源和各类交换服务目录而建设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水利业务人员或社会公众的业务需求,按照统一的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对相关的水利信息资源进行编目,生成公共信息资源目录或交换服务目录,为水利业务人员、社会公众或应用程序提供准确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发现和定位服务。在对全国水利信息资源的内容、分布、管理状况,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交换需求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总体框架初步设计,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框架由信息库系统、标准规范、技术支撑平台、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等构成。水利信息库系统根据《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由国家级水利数据中心(国家级节点)、流域级水利数据中心(流域级节点)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省级节点)构成。

在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体系中,包含国家级、流域、省级水利管理机构等各级水利数据节点,这些数据节点通过广域网连接在一起,构成水利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网络体系中的用户经过授权或认证可以跨越网络的物理界限,通过目录服务系统中的元数据信息访问其他节点上的水利信息资源。每个数据节点都有各自内部的局域网,在局域网内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系统,并提供相应的元数据信息。在这个网络体系中,数据目录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只描述各个节点的数据情况,与数据的实际存贮位置无关。通过对各种用户权限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每个数据节点按照树状模式组织水利信息资源,节点上部署的目录服务系统对外提供目录注册、发布、查询等功能,使不同的数据节点共享同一套目录结构,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高度统一。

2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关键技术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以元数据为核心,以资源分类表和主题词表为控制词表,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依据主分类的树状组织构建,并建立以主题词和辅助分类为辅的网状逻辑关联,满足从分类、主题、应用等多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识别、定位、发现、选择,目录体系构建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核心元数据的定义方法、信息主分类和辅助分类方法、主题词表的抽取和定义方法,以及基于信息网状逻辑关联的查询技术等。

2.1 核心元数据定义

目录服务一般采用信息资源元数据的编目方式,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它通过对资源对象进行结构化的描述,集成整合各类复杂繁多的信息,以便对资源对象进行定位、检索和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格式主要有GILS和Dublin。Core GILS是20世纪9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政府信息定位服务,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发展了本国的GILS标准,英国的e-GMS和澳大利亚的AGIS等则是以Dublin Core元数据集为基础的政府信息。面向地理信息共享,我国颁布了《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水利部发布《水利地理空间信息元数据标准》[7]、《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报批稿)等一系列信息资源元数据编制标准。这些工作为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打下了良好基础。

水利信息资源元数据是描述关于水利数据的数据,即关于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空间参照系和分发等信息;核心元数据是标识水利信息所需要的最小元数据元素和元数据实体,为元数据元素集的子集。依据《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由1个元数据实体集和8个元数据子集构成。其中,标识信息为必选子集,内容、数据质量、覆盖范围、限制、参照系、维护和分发等信息为可选子集。具体信息如下:

(1)标识信息,包含唯一标识数据的信息,包括有关资源的引用、摘要、目的、可信度、状况和联系方等信息;

(2)内容信息,包含提供数据内容特征的描述信息,内容信息的“资源域”属性应用于表明数据集所在的资源范围;

(3)数据质量信息,包含对数据资源质量的总体评价,包括与数据生产有关的数据志信息的一般说明;

(4)覆盖范围信息,提供数据资源所涉及空间、时间覆盖范围的信息,覆盖范围信息是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的聚集,空间覆盖范围又可分为地理和垂向2种覆盖范围;

(5)限制信息,包含访问和使用资源的限制信息;

(6)参照系信息,包含对数据集使用的空间和时间参照系的说明;

(7)维护信息,包含有关资源的更新频率及更新范围的信息;

(8)分发信息,包含有关资源如何分发和获取的信息。

以上述标准为基础,考虑到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的描述粒度设定为数据库表,同时参照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核心元数据设置规范,对核心元数据进行必填、选填分级,以满足元数据抽取的便利性和信息使用的不同要求。

2.2 分类体系和编码方法

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共享和服务。信息分类有分类对象和依据2个要素。分类对象由若干个被分类的实体组成,分类依据取决于分类对象的属性或特征。信息内容属性的相同或相异,形成各种不同的类。信息分类可根据主题、机构、资源形态、资源用途和业务等属性进行划分。主题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本身内涵的不同对同类主题资源进行归类;机构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的产生、处理、管理相关的最主要机构和部门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业务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最相关的业务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资源形态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不同的表现形态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资源用途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不同的用途将其进行分类。具体来讲,水利信息资源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水利信息分类时选择水利信息中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并按照这些属性或特征及其相互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联,以及信息组织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类。水利信息中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并不唯一,主题、机构、资源形态、资源用途和业务等属性,均可以在一定的时空间范围内看作为稳定的、本质的属性。水利信息究其本质是对时空间中的客观对象进行描述,从信息科学角度,以空间对象及其继承关系为主导进行水利信息分类,是提供一个将原来被水利业务条块分割、相互交叠的信息资源,按自然状态进行映射、分类、无冗余(少冗余)管理的可行方法。

(2)系统性

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将水利信息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水利信息分类应覆盖所有的水利信息资源,并尽量减少交叉。

(3)可扩延性

每级设置收容类目,以保证增加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

(4)兼容性

除遵循国家、水利部已有的相关标准外,还应充分考虑水利行业各部门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现状。因此,只采用唯一标准进行信息分类是难以满足兼容性需求的,从不同角度定义辅助分类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

(5)综合实用性

分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在满足系统总任务、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各类用户的实际需要,注意和体现用户查询、检索的常规习惯。分类名称应尽量沿用各专业习惯名称,但是要保证规范化,避免发生概念混淆或二义性,尽量使分类方案简便、实用和便于记忆。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3种:线、面和混合分类法。其中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体系分类法;面分类法又称组配分类法。水利信息资源从采集到使用均具有国家、流域、省及以下的层级关系,就其描述对象的自然属性而言依然满足国家、流域、省到空间对象实体的层级关系,因此主分类适合采用线分类法,对应编码方法也适宜采用层次码定长设计。

2.3 主题词表定义

水利信息资源范围比较宽泛,涵盖了一切产生于水利部内部或对水利部职责有直接影响的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地共享和利用信息资源,即在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总体框架指导下,如何有效地组织、检索信息是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重点问题之一。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一般采用多维度的全文检索方法,如组合、分类、时空、公开目录等查询,为提高信息组织的科学性,提高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还需要采用主题词方法组织和检索信息。

主题词法对信息序化组织与检索的核心是主题词表,主题词表又称为叙词表,是一种语义词典,由词及其各种关系组成,能反映各学科领域及主题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结构化的概念集合。主题词表主要用于信息集合的划分、检索时的后控制,以及标引时的自动或辅助选择标引词。因此主题词表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实现网络信息科学序化与智能化概念检索的重要途径。主题词表将水利领域的主要概念主题词收集在一起,建立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便于理解主题词的含义,准确使用主题词进行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和检索。

目前,水利部已发布了《水利水电科技主题词表》和《水利公文主题词表》,但是这些主题词表的组织角度和深度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信息资源的专业要求。因此,有必要参照已有主题词表,编制专门针对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主题词表》,对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业务中涉及的专业规范词予以补充和定义,建立主题词间的层次与网状的语义关系,具体关系示意如图2所示。

主题词表定义的具体方法是:词条按水利信息资源分类进行管理,其中各层次类的划分及编码方法与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分类编码一致。每个词条有唯一的编号(类别号+序号)、词名。在元数据的框架设计中,包含有受控主题词和自由关键词项。其中受控主题词就来源于分类和主题词表。在日后的维护中,可以通过统计关键词的出现频率,经目录管理者确认,将关键词转换为主题词添加到主题词表中,对主题词表进行动态维护。鉴于关键词(非正式主题词)的自由性,还需制作出联想表,建立非正式主题词与主题词间、主题词与上下位词间的映射关系,方便用户查询。

建立主题词表及词间关系,用户在提出1个检索词后可获得一批相关的候选词,然后选择其中的1个或部分作为检索用词,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检索的便利性和效率。

3 目录服务系统建设

从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使用的角度,水利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用户分为3个角色:信息提供者、目录信息管理者和信息查询者。信息提供者是指各级数据结点建设者或管理者,负责向目录管理系统注册元数据,设置目录内容使用权限,提供与目录内容相关联的水利信息资源;管理者是水利信息资源国家级管理技术人员,他们进行资源标识符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负责目录内容的注册、发布与系统的维护,提供水利信息资源目录内容的查询服务;查询者包括各类透过信息资源目录系统进行信息查询的用户,负责对获取的目录内容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查询者包括:政府部门(如: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用户,内网用户主要包括水利部机关、直属单位、流域机构,通过内网用户获得服务;外网用户主要是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外网用户获得服务)、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机构通过因特网获得服务)、社会公众(通过因特网获得服务)。各角色间关系及其活动如图3所示。各级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发人员在建设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时,可按照总体框架规定的结构建立起符合其概念模型的水利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并实现对目录内容的编目、注册、发布、查询和维护等基本功能。

目录服务系统面向这3种角色分别提供以下不同服务:(1)面向信息提供者的元数据注册服务;(2)面向目录信息管理者的元数据及目录管理服务;(3)面向信息使用者的目录查询服务。

4 结语

本文对构建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国家及行业标准指导下的目录体系构建方法,为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统一目录访问和共享进行了有益探索。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下一步的工作包括:(1)对各级水利数据节点上的信息进行核心元数据试填,以确定理论完备、抽取方便、使用合理的核心元数据集;(2)研究和细化面向水利对象的信息分类体系,保证分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3)研究符合水利语义的主题词抽取策略,构造完备的主题词集合;(4)研究基于分类和主题词的语义联想元数据搜索算法,实现更加人性化的目录查询及信息共享系统。

参考文献

[1]徐冠华.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EB/OL].http://www.sciencedata.cn/biaozun.php,2005.

[2]王国复,涂勇,王卷乐,等.科学数据共享中的元数据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01):30~36.

[3]邓淑丹,朱海红,彭子风,等.国土房产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8,(03):201~203.

[4]张峰,李四海,王伟.基于元数据的渤海海洋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10):31~34.

[5]吴晓敏.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再探[J].信息化建设,2005,(Z1):40~42.

[6]李乃丁,李刚.城市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前沿,2008,(7):29~31.

水利信息资源分类 篇5

应该来说, 兴水利、除水害,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 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 建设进度明显滞后, 保障水平明显偏低。特别是在水利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方面, 更为落后。因此, 加快建设水利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与利用, 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是水利资源建设的迫切需要。

1 水利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需求

要解决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水利灾害治理方案选定这类涉及工程、环境、经济等诸因素, 而又对水利投资综合效益有很大影响的空间多目标决策管理问题, 必需从理论依据、决策方法上来科学考虑, 针对水利管理现状, 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思路, 借助3S技术及计算机技术, 从数据采集、空间模型分析、支撑平台及3S技术集成上进行探讨水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需求。

2 系统开发平台

系统开发平台基于ESRI公司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Engine作为开发的平台, 采用C#语言, 开发一套集基础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图形编辑、空间模型分析、地下水动态监测、水利设施管理、水文分析、三维动态分析、成果图形生成及输出为一体的“水利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收集城市已有基础地理、综合地学、勘察监测及施工等资料, 对照实地工作成果和航测成果, 按数据库规则进行相应的综合、整理、筛选、归纳及转换, 建立起以ArcGIS为平台的基础地理数据库、综合地学数据库、水利设施数据库等等, 为城市水利事业大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3 系统功能设计

3.1 用户管理功能

系统用户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系统管理维护人员 (系统管理员) 、专业数据管理用户、专业应用用户、一般用户、远程访问用户。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 (如数据的备份、恢复等) 。并确保软硬件系统及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 他们还具有赋予不同终端用户不同数据访问权限的能力。这类用户如水利局信息中心有关人员。

专业数据管理用户:是指各专业部门的数据管理人员, 其中各专业部门的用户负责对其专业基础或解释数据的维护管理, 包括数据的录入、更新、制图, 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信息中心的有关人员则负责各类资料的整合。

专业应用用户:是指各专业部门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 他们负责运用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模块进行各专业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工作, 并利用系统提供的有关分析应用功能对日常工作、水利管理等提供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评价, 输出分析、评价结果。

一般用户:是指水利局内部各专业部门之外允许使用该系统的用户, 包括关联单位领导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他们主要通过局域网查询、浏览系统提供的水利资料和信息。一般情况下他们不需要修改、更新资料和信息, 所使用功能也比专业用户简单。

远程访问用户:泛指水利以外的所有需要通过广域网或Internet网来访问使用本系统的用户, 包括主管部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 及社会公众, 该类用户通过专线网或Internet网访问相关城市水利信息资源。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设计

水利基础地理数据一般包括行政规划信息、道路信息、线 (面) 状水系信息、行政规划图、地形图等空间数据以及历年每日光照信息、日照信息、气温信息、降雨信息等属性数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查询各种已有信息, 也可以对已有信息按照时间段或者范围值进行统计归纳、报表生成, 使当前繁琐厚重的纸质资料电子化, 系统化。可以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放大、缩小、漫游等, 可以对相关的各类交互查询, 包括空间对属性、属性对空间、热链接系统查询, 也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编辑、属性数据修改以及各种比例尺地图、报表、图表的输出打印等, 系统也可以实现各种面积、周长、距离量算等。

3.3 地表水资源管理:

地表水资源管理包括水库、大坝、河流、水渠、水井等水利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

通过将所有纸质资料均为纸质资料信息化、空间化, 建立水利设施管理数据库, 并能够统计水库库容、大坝坝体、河流、沟渠、灌溉井分布及范围、安全性等信息, 并能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更新和统计 (包括报表统计和图形化统计) 。

针对当前农村地区靠天吃饭的问题, 采用空间分析方法科学合理地布置新的灌渠、灌溉井位置, 努力实现位置最优, 总体灌溉面积最大, 叠加基本农田信息, 可以统计出灌溉区域基本农田的面积。

3.4 地下水资源监测管理:

地下水资源信息包括地下地下水水质与水量信息, 主要是监测地下水水质、水量动态变化。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加剧了地下水污染、含水层枯竭以及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地下水监测显得更为重要。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影响只有从监测网所获取的信息评价。地下水监测网也可监测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其它水文地质工作也应用地下水监测数据。建立一个优化的地下水监测网是获取地下水的最有效的途径。

为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等变化动态, 城市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测井对一定数量的地下水控制水点 (露头) 进行长期观测, 这些水点组成的网络称为地下水监测网。地下水监测主要针对测井而言, 具体来说需要收集当前已有测井的埋深、位置、水质等各类信息, 能够统计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测井信息, 并专题化查询和输出;对于每口测井, 分析其一段时间以来的水质变化情况, 分析其变化原因, 为后续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另外, 系统可以自动地以当前测井分布为依据, 科学合理地布置新测井的位置, 并能对每个乡镇的测井分布情况和水质情况进行评估, 对于污染水域, 能够提供合理的解决途径。

3.5 水文分析功能:

主要包括水流方向、汇集量累积、水流长度、河网提取、等高线提取、流域盆地计算等几个部分, 这些功能的数据基础为城市的高精度DEM数据, 通过水文分析, 希望达到为后续的淹没分析、溃堤分析、河道改扩建等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主要包括: (1) 水流方向计算; (2) 汇集量累积计算; (3) 水流长度计算; (4) 河网提取; (5) 等高线提取; (6) 流域盆地计算; (7) 淹没分析; (8) 其它功能。

4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资料建设、数学基准建设、空间数据库建设、属性数据库建设等。

4.1 基础资料

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地理信息要素, 具体的有: (1) 道路、行政、水系等地理图; (2) 河流、沟渠、灌溉井、测井、水库等水利设施图; (3) 地形图; (4) 日照、温度、降雨量等统计数据; (5) 彩色正摄影像图; (6) 相关的文本资料、统计表格。

4.2 数学基准建设

(1) 数学基准设计

平面坐标基准:以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坐标为参考, 采用2000国家坐标系;出现跨带, 以中间带中央经线为参考;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

(2) 文件格式设计

图像格式:JPEG/PNG;数字地形模型:TIN/GRID;矢量格式:ESRI公司的通用数据格式Shapefile/Coverage/Geodatabase。

4.3 空间数据库建设

城市水利信息系统资料应包括以下三类 (1) 基础地理信息, 包括水系、行政区划、地理标注、道路等内容。 (2) 水利设施信息, 包括地下水、测井、灌溉井、水库、大坝等要素。 (3) 监测资料, 包括收集到的地形测量、水质监测数据、日照、降水、气温等。

4.4 水利基础地理信息

主要是指水利相关基础信息包括: (1) 光照、气温、降雨量等信息; (2) 水库信息; (3) 灌溉井信息; (4) 河流信息; (5) 水渠信息; (6) 其他水利基础设施信息;

4.5 地下水资源信息主要包括: (1) 测井信息; (2) 地下水位信息; (3) 地下水质信息; (4) 地下水污染范围; (5) 其它相关信息。

5 结束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水利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功能, 提出了水利资源信息管理应实现的一些具体功能和设计应考虑的一般建设结构, 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为共同做好水利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毕硕本, 王桥, 徐秀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张新长, 马林兵, 张青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水利信息资源分类 篇6

1 《词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

《词表》是在《中图法》和《汉语主题词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检索语言和主题检索语言相互兼容对照索引式的综合性一体化词表。

(1) 《词表》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检索这两个过程所采用的特征标识达到一致,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工具就是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 也就是说用户的信息检索思维与“标引者”的信息组织思维能取得一致。这样用户的保障原则这个第一性的东西就被《词表》执行得很好, 更不用说标引人员可以同时完成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 两种标引数据可以互换, 从而节省人力、物力等等这些第二性的优势了。

(2) 《词表》系统中可兼有非控检索和受控检索。非控检索只能满足与信息资源或组织标识中相同检索标识的检索, 受控检索是按印刷版《词表》受控的概念逻辑体系或受控标识来检索与某一学科、某一主题、某一概念相同组织标识的网络信息资源。这样, 既可以满足休闲娱乐型用户无特定目标地从关键词 (标识) 入手检索, 又可以满足专业学习、研究型用户对学科或事物内容概念的集中检索, 从而提高检索效果和检索效率, 同时也缓解了专业化与大众化的矛盾。

(3) 《词表》可以实现多种途径的分类主题一体化准确快速提问式检索, 即知识分类的系统检索, 主题事物的特性检索, 关键词自然语言的检索;亦可实现多种需求的一体化浏览检索, 借助于超文本技术实现类目间、类目与主题词间互动链接的直观检索。总之, 《词表》具有分类法和主题法所有的优点, 学科分类体系和主题词科学规范, 它按照主题逻辑结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 结构清晰, 逻辑严密, 体系稳定。其他三种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分面叙词表兼容性比较优越, 但需要编制一部新词表;叙词表式索引兼容水平有限, 集成词表编制费时费力, 分类表——叙词表对照索引虽只有一部分是等值兼容的关系, 但这种词表已为人们所熟悉惯用, 易为人们接受, 《词表》就是这一类词表的代表, 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词表》解决现实中种种矛盾的能力以及它在网络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种种优势使得《词表》成为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整序的最佳选择之一。

2 《词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不足及调整

2.1 《词表》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不适应性

我们都知道, 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是靠计算机的链接技术使分类体系与文本相连的, 而《词表》是靠严格的体系结构组织文献, 靠它的排架功能将分类体系与文献的物质载体相连。因此, 决定了《词表》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不适应性, 这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词表》兼具文献的组织和排架功能, 它必须采取严格的线性排列方式, 而网络信息资源是非线性的, 因此, 《词表》原有排列方法不适合组织网络信息资源。

2.1.2 《词表》严格的体系结构使之缺乏灵活性, 而网络信息的动态性很强, 随时都会有热点信息出现, 信息的删改和网站的变化也时有发生, 《词表》这种严格的体系结构很难做较大的改动, 用现有的《词表》处理网络信息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

2.1.3 《词表》的结构庞大, 有很多复分表、仿分类目、类目注释等处理物理载体的文献。网络技术使信息资源的超文本链接成为可能, 信息之间的交叉, 知识之间的参见很容易靠信息技术来解决。因此, 《词表》的结构体系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来说过于复杂, 类目过多, 不适合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处理。

2.1.4 网络信息资源的超链接检索方式, 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编制必须有计算机人员的参加, 而《词表》的编制人员结构单一。

2.2 《词表》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的调整与改进

鉴于以上种种不适应性, 我们需要对《词表》作一些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但是必须先确立一个改进的原则, 即:建立网上信息资源的知识组织系统, 必须面向网络信息资源, 面向网络技术环境, 面向网络用户, 突出其实用性和易用性。具体来说, 包括:数据保证原则, 指类目体系应能覆盖因特网上丰富、全面、完整的信息数据;实用性原则, 指类目体系符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实际分布状况和更新动态;自然性原则, 指类目体系面向广大普通用户, 类名应基本采用自然语言;直接性原则, 指类目划分的层次不宜太多, 跳转的次数不应超过4~5次;快捷性原则, 指应使每一个类名对应一个快捷键, 以便熟练用户快速查找。

对《词表》的改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2.1 针对《词表》的线性排列结构, 我们可以将其改造成网状结构, 以满足网络用户多途径浏览检索的需要。主要措施是增加类目间横向关系的揭示, 以交叉列类方式和超文本链接把相关的主题联系起来, 实现非线性的跳跃浏览;在原有类目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多重列类, 实现对一个类目的多标准划分, 增加检索入口, 这也是减少划分层次的必要手段。

2.2.2 对《词表》的类目进行修改。用于组织传统文献的《词表》现有类目过于繁杂, 类目过细, 可以在现有类目的基础上对类目做较大的改动, 保留成熟学科的知识分类体系, 去掉按政治性分类的类目, 突出重点类目, 同时简化类目分级层次, 将类名语言自然化, 使之更适合网络信息的开放性。

2.2.3 增加《词表》的后组能力。《词表》应适当地增加后组成分, 引入自然语言标引机制, 增加标引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使《词表》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特别是对一些新概念的标引能力将会大大增强。例如方法之一就是编制后控词表, 后控词表采取的是“标引不控制——检索控制”的模式, 后控词表中的控制词并非直接用于标引, 而是对作为检索标识的自然语言进行控制, 建立等级、等同、相关关系。因此, 在后控词表中, 标引——检索用词是自然语言, 非标引——检索用词却是人工语言。后控词表不用手工编制, 可以利用检索表达式中的用词频率由计算机自动积累而成。

2.2.4 对《词表》中的辅助表进行网络化处理, 通过网络链接技术使类目与复分表连接。

2.2.5 建立自动分类系统。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对网页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分析, 自动提取关键词, 通过分类知识库转换分类号, 建立分类体系索引库并通过系统控制软件达到分类、主题、自然语言一体化的搜索功能, 进行语词控制保证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3 《词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模式分析

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整合网络信息资源的高级形式是探索适合网络信息资源形式的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在这方面许多研究者已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 不少此类的词表已经出炉, 甚至某些词表的电子版也已研制出来, 但真正将之应用于实践——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则寥寥无几, 这是情报检索语言研究的一块空白。鉴于《词表》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种种优势, 笔者试着探索一下利用《词表》来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模式。

3.1 利用《词表》的《分类号——主题词对应表》建立一个结构简明的信息分类体系, 能够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自动分类

大类采用对传统的分类体系进行改造后的网络版分类体系, 二级类目及更细小的类目从主题的角度划分。通过对信息的系统分类, 实现对信息知识领域的宏观控制。这种分类体系既是浏览检索的工具, 也是主题检索的限定工具。

3.2 建立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 实施对人工语言与用户语言的控制和转换

自动标引系统可以把人工语言转换为标引语言, 查询系统则可以把用户语言转换成标引语言, 使用户语言与人工语言通过标引语言达到最佳的匹配。也就是说, 在系统外部, 用户可以灵活使用自己的语言 (自然语言) 检索和组织信息, 不需要看见和使用受控语言 (人工语言) ;在系统内部, 则存在着以超级知识库为基础的、高级专业化的受控语言, 支持用户自然语言提问的转换。通过关键词 (自然语言) 与主题词 (受控语言) 的对应, 用户提问时将关键词转换成主题词, 再转换成多个同义关键词进行扩检, 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检全率。通过控制词表的后台工作, 实现知识多种语词组织的统一。

3.3 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

即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 这样除可以直接使用自然语言检索以外, 也可以在任何类下进行语词检索 (相当于类与语词的组配检索) 。把对某主题、某事物的关键词检索限定在某一类目范围内进行, 排除无用信息, 以提高检准率;或在类目范围内进行关键词检索, 把检索范围控制在一定的知识领域内, 以达到精确检索的目的。例如:在“工程技术”类下查询“汽车”, 就可以把体育运动的汽车、玩具汽车、汽车交易、文艺作品中的汽车等无用信息过滤掉, 大大提高检准率。通过这种分类与主题的对应, 亦可实现系统的缩检功能。

在网络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 利用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最主要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组织方法。作为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中的一种——《词表》是目前全国运用最为广泛的文献信息分类的专用检索工具之一, 由于其对文献信息源组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可以实现分类主题双重标引) , 在实现计算机编目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词表》应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 我们应充分考虑网络化因素和借鉴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 实现对《词表》的网络化改造。

参考文献

[1]陈树年, 刘惠敏.从网络信息组织看《中国分类主题词表》[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6, (2)

[2]卜书庆, 汪东波.网络时代《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发展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7)

[3]吴才唤.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若干矛盾与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J].情报方法, 2005, (3)

[4]黄立.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

[5]梅伯平.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主题一体化研究[J].情报科学, 2003, (4)

水利信息资源分类 篇7

在图书馆提供读者服务的流程之中, 可以简单归纳为服务人员———信息资源———被服务人员三要素, 信息资源是连接服务人员和被服务人员的桥梁, 只有搞好了信息资源建设, 才能使信息服务成为有本之木。采访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程序,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搞好采访工作。很多文章探讨了采访的质量控制, 因为采访工作的质量控制是建立在优化图书馆服务工作之上的, 是建立在满足读者需求之上的, 而质量控制不仅仅体现在信息资源的优良和丰富上, 也体现在它的特色上。

一、一般来讲, 采访工作体现馆藏特色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一些

1. 图书采访前的调研。

指图书馆根据馆藏的特色、经费的实际情况制订好采访原则和计划。要考虑学者、专家的需求, 又要考虑普通读者的需要。但对于高校专科类图书馆来讲, 读者的需要比较集中, 特色也好体现。采访的调研手段最好就是广泛征求专业化的意见。

2. 对特色藏书的采访要点。

特色藏书是特色服务的工具, 不具有特色的藏书, 是无法开展特色服务的。特色藏书是靠长期积累形成的, 特色藏书一经确定便要坚持下去, 不能随意中断。特色馆藏与专家推荐和高校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图书馆采访工作通常情况下均是成批采访。即图书馆采访部门通过有关书目信息源获取图书文献出版发行信息, 并结合自身的馆藏特点与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所采访图书文献的学科范围、内容, 然后将所要采访的图书文献清单交有关新华书店、图书公司、出版发行社等代为采访。

3. 补充采访。

补充采访是相对于招标后进行的大规模现采和订单采访而言。补充采访的意思在于这是零星的采访行为。大多来源于读者或专家推荐, 来源于读者的迫切需要, 或者是中标单位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这些需求的图书文献主要包括:各类标准、规范、定额、图集等特种图书文献和一些手册、词典、大全等工具书以及一些应知应会的专业用书。

4. 纲目购书。

纲目购书是书商的一种定题服务方式, 在这种采访方式下, 书商将图书按照等级结构, 划分到不同的主题、子类以及更小的下位子类, 编制成主题纲目表, 参加纲目购书的图书馆, 依照书商提供的主题纲目表, 指定自己需要采访的主题, 子类或者下位子类, 并且依照一定非主题参数, 进一步加以限定, 形成该馆的采访纲目, 书商按照采访纲目, 为图书馆配书[1]。

5. 高校图书馆广泛采用的一个两级采访的模式。

这个模式是由专家选书延伸而来, “专家选书”对图书馆来说并不陌生, 即由图书馆提供新书书目, 送交各学科专家进行圈画, 再由图书馆采访人员编辑订单采访图书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采访的各种类型中, 比如定期不定期的采访征询, 比如零星的采访即补充采访, 尤其是后者, 多来源于专家的推荐选书行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 逐步从手工采访发展到网络采访。各学科专家利用网络终端, 在图书馆的管理系统中参与图书的采访工作, 形成一个由图书采访人员具体实施, 学科专家、教授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图书采访协作体系。这就是所谓“图书两级采访”[2]。这个模式通过对图书馆、专家读者、书目三者之间的联络控制, 达到提高采访工作质量, 满足读者需求的目的。而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就是制订符合专家、图书馆员和书目之间进行对话的特殊方式———词表与分类。上述提到的纲目购书实际上已经很接近这种思维, 只不过纲目购书是基于主题词表, 配书时由书商根据图书馆提供的此表进行书目控制, 而图书馆采访应该将主动权拿在自己手里, 并且根据中国历来的分类习惯, 转而向分类法求解。

二、自由分类法

选书的专家一般是不熟悉专业分类法的人员, 如果要求他们提出专业化的受控专业词表, 显然是不实际的, 网络上通行一种自由分类法的标签, 可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分类, 可借鉴到采访工作中来, 实现专家和书目、图书馆采访人员之间的沟通。

1. 自由分类法是大众自发的用标签对网络信息标识和共享的过程。

同图书馆员利用分类法编目图书资料不同, 自由分类法没有权威的成形的分类文本, 而是依据大众日常口头词汇对信息标记, 其结果表现为系列的标签总图, 更加直观地组织和易于共享信息, 但同时亦因缺乏等级结构, 不精确, 滥用造成分类的模糊, 使信息资源聚类混乱。研究者对用户和标签使用进行统计后得出两种相对的结果:前者是80%用户的信息采用了20%的标签;后者则是20%用户的信息采用了80%的标签;后者是典型的长尾分布。进一步的应用和研究证实垃圾标签的出现使宏观标签总图的准确性下降。如果要借鉴到图书馆的应用中来, 必须进行词控管理来弥补相同信息难以集中的缺陷, 比如合并同义词, 使用主题词表规范自由词等。如果图书馆采访工作中引进自由分类法, 让读者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对想要的文献进行自由标识, 在采访调研中提出自己的分类和专题, 则让特色采访更加接近读者意图。

2. 将自由分类法应用到图书采访专家环节来, 有两个操作办法, 都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一方面, 图书馆可以从专家甚至普通读者的自由分类词中进行筛选和控制, 制订符合馆藏特色的专业化自由词表, 然后不断反馈, 不断修改, 直到对以后的采访产生具体的指导意义。这方面的应用实际上类似于纲目购书的延伸;另一方面可以收集自由分类法的标签词, 由图书馆员对这些自由词进行过滤和控制, 给出相应的学科范围类号, 因为大多数书目尤其是书商提供的目录, 都有一个学科分类号, 不仅简短明确, 而且对专业的采访人员来讲, 控制这些分类号要比筛选提要目录来得容易, 进一步可以圈定采访范围, 从而实施符合专家推荐采访的目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图书馆采访中专家推荐购书流程由:发出公告———获得推荐目录———按图索骥;变更为广泛和有效的推荐流程:收集自由分类标签———过滤自由标签词———根据标签词和中图法做出对应 (类目详尽程度由采访量控制) ——圈定采访专业范围———实施采访。

三、构建信息资源建设专业体系

根据专业制订的自由分类表为基础, 可以指导学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构建信息资源建设体系。步骤:第一, 建立专业名称和自由分类标签词表的对应索引;第二, 以索引为基础指导采访, 书库布局, 参考资料选定等工作;第三, 按时间周期维护自由词表和标签索引。

1. 专业与自由分类标签词表的对应索引。

首先明白一个概念上的区别, 即:专业和学科的区别。在以往的图书馆信息建设的指导观念中, 虽然提的都是专业, 可是都知道划分信息资源的通常是学科, 但两者是有着区别的。以纺织品装饰设计专业为例, 该专业涉及纺织纤维、室内装饰, 平面设计等多个学科;而单就纺织纤维学科而言, 又涉及了纺织品装饰, 纺织工程, 纺织品检验等多个专业。在专业与学科互相交叉, 融合的情况下, 必须依照一种体系作为参考, 而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以专业作为信息资源建设体系构建的基础是必然的选择。因篇幅有限, 这里只能就索引的结构作一个说明:在前面采购环节, 我们已经得到了详细的自由标签词对应的中图法分类号和统一表示词, 索引第一列无疑是专业名称, 第二列就是专业具有的统一表示词, 第三列是收集的自由标签词, 第四列是中图法分类号, 第五列是类型指示。所谓“类型指示”是一个对某专业的信息资源的概况描述, 这里主要是包含该专业的信息资源载体类型和使用指引, 不同的载体对应的收藏地点, 使用方法等。

2. 以索引为基础指导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在图书馆的职能变化中, 最好的信息服务是“每本书有其读者”。以专业为指导的信息资源体系, 结合细化了的服务工作, 才能发挥好大多数资源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讲, 是一种主动性微观上的服务模式。图书馆应适应这种指导思想, 从职能部门的设置到书库的布局, 从管理体系到服务方式作相应转变。比如, 针对学校精品课程, 重点专业, 建立相应的档案室, 集中各类资源包括数字资源, 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入某一骨干课程, 试点参考咨询工作的全程跟踪, 从教学前, 教学中, 教学后整个流程为传授者和被授者提供信息服务;邀请和组织相应专业的定期讲座, 提供技术资料, 参考书目, 导读等服务。

3. 对工具的维护。

学校的专业设置总是以年为单位有一些变化, 而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 学科涉及的分类号也会有所变化, 这就要求定期对自由词词表和专业索引表作修改。

自由分类法的应用, 可以弥补专业人员和标引人员对知识的认知差异;以专业体系指导自由分类表的建立, 可以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和学校专业建设长期的纽带;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服务于师生, 可以实现图书馆的功能。

摘要:本文从分析特色藏书采购的流程入手, 结合自由分类法, 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专业体系, 工作人员怎么获取更为直接和可理解的专业化的建设工作内容。以调整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来适应学校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自由分类法,信息资源,采访,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孙苏文.变革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的探讨[J].情报探索, 2006 (12) .

上一篇:土壤污染与防治下一篇:唐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