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2024-05-23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共12篇)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1

引言

目前, 水利信息化是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水利管理中采用信息化处理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实时动态, 为水利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电子政务和水利信息系统管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其分别对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的作用。水利信息化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 在前人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可以知晓,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主要依照两条路线:以电子政务实行水利行政管理路线, 以水利信息系统管理贯穿水利业务路线。

1 以电子政务建设为核心的水利行政路线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广泛的信息资源, 在处理水利问题时能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处理。而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政府管理角色的转变, 由原来传统管理职能向信息化、服务化管理职能转变[1]。电子政务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综合办公、实时行政审批、档案归类建档管理三个系统共同形成的综合性行政系统就是电子政务。利用综合办公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办公文件的传阅和流转, 及时处理相关的工作问题, 这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基于快速有效的综合办公系统, 实现实时行政审批才有可能。所有涉及到水利的设计、建设、监督、整治以及改进等问题都需要进行行政审批, 而快速有效的网上行政审批可以提高涉及水利各个方面的业务应用, 为需求获得相关实时动态数据的各个业务应用提供最大的便利, 而档案管理是对实时资料的归类保存, 为后续的查阅提供依据。

2) 引入电子监督和后续追踪体系, 结合人力资源、规划计划、财务信息等, 使其融入到各个水利业务应用系统中。完成资源共享和信息实时上传更新只是执行有效信息化的基础, 我们还要有效地监督和跟踪信息的正确性与时效性,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结合人力、财务, 同时要考察其目标决策、执行情况和绩效考核情况。这是进一步促进相关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工作责任心, 保证其在信息化办公的基础上也能畅通无阻的完成相关目标。而且, 该监督和追踪体系应当嵌入到各个应用系统中, 形成一套完整、相辅相成的系统, 这样既包括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传阅以及行政指令的有效传达, 又涵盖了提高这些工作的监督系统。

水利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电子政务不是孤立的系统, 水利信息化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应用电子政务, 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使其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主线之一。

2 以水利信息系统管理为核心的水利业务路线

建立水利信息系统是管理水利业务的核心业务路线, 利用该系统实现快速有效以及准确的管理以提高其效用。水利信息系统包括了水利业务的各个方面, 比如防汛抗旱系统、水情业务系统、气象天眼系统等, 而该业务的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分析数据, 并将数据反馈给水利行政管理部门, 他们通过调整相应的预防或调整措施, 从而保证水利的正常运行, 有效控制各类水旱灾害等。一般而言, 可将水利信息系统分成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2]。

1) 静态管理。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包括的范围很广泛, 如江河、渠道、水库、农田灌溉等等一系列的数据, 该基础数据详细记录了每一项水利工程的建立和完成情况。基础数据涉及到原始数据的收集, 由于水利项目涉及十分庞大。这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配合, 通过层层水利点数据收集任务的分配, 每一级经过汇总整理向上一级递交材料, 最终由数据输入人员将数据录入到中心数据库中。当然, 其中要涉及到众多的部门配合, 这不仅是水利部门的事情, 也包括建设部门、发展规划部门、农业用水部门等。当下, 如何协调动员相关部门积极搜集数据也将是面临的一大难点。

2) 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建立在静态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管理, 这不仅涉及到数据的动态监控, 也为突发情况发挥调度作用。通过动态数据监控, 可将数据实时传输给各个部门, 协调他们的工作进度, 保持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展开。

当发现某处水利数据出现异常时, 可以立即调取该处水利相关的水利情况, 包括降水、短时内降水情况、水利本身的情况、工程的涉及情况, 这些关联数据都能依靠该信息系统调取出来。通过数据比对分析, 在最短时间内找出异常原因, 工程设计的问题需要通知工程部门进行抢修, 周围天气原因需要备好转移周围人群的预案措施等等。通过以该信息系统为纽带, 分析各种异常点, 将可能发生的情况通知相关部门, 及时做好充分地准备。

在一个系统中能掌控所有水利信息, 这比过去现场发现异常然后反馈更具有有效性, 它能使相关人员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调度方案, 预防可能出现的险情是我们最终掌握水利情况的目的。水利数据和信息也是其他水利业务应用的基础, 而其他水利业务又能反馈数据以完善数据库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信息系统, 相互促进最终为水利事业提供了核心业务主线。

3 结语

若要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 就要结合电子政务和水利信息系统管理两方面的主线, 才能有效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建立更高水平的水利信息化作业平台, 最终为促进水利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葛召华, 王茜, 张宁.以电子政务与水利工程管理贯穿水利信息化建设[J].水利信息化, 2011 (9) :31-32.

[2]胡国星.关于水利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 2002 (11) :50-51.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2

(标准答案)

2014年5月30日

1.问:用户名不存在?密码不对怎么办?

答:管理用户的用户名不存在,需要上一级单位帮你单位增加为系统用户;一般用户的用户名不存在,由本单位的管理用户重新添加本单位的一般用户即可。密码错误的要上一级单位帮你在用户管理里面重置密码即可!

2.问:地图定位时为空白图,上报、保存、设置无反应怎么办?

答:请用火狐浏览器、搜狗浏览器、遨游浏览器,不能用IE浏览器!

3.问:如何删除管理用户呢?

答:创建一个单位时,自动生产一个以该单位编码为用户名的管理用户。想删除管理用户,只能是上级单位在行政单位设置里面删除下级水行政单位,或在企事业单位管理里面删除下级企事业单位,在用户管理里面删除不了管理用户!删除本单位的一般用户直接在用户管理里面删除。

另外,如果该管理用户下面有工程或者二级单位时,无法直接删除该管理用户,系统会提示“请先清空该单位的数据”,需要先用这个管理用户登录系统并删除掉其下面的工程和二级单位,然后退出来用本单位用户登陆删除他。

4.问:管理用户和一般用户的区别是什么?

答:水利安监部门客户端和水利企事业单位客户端的用户都区分管理用户和一般用户,管理用户具有所在客户端的所有功能,一般用户只有部分功能。原本每个单位都只有一个以本单位编码命名的管理用户,为了便于本单位领导浏览系统,以及便于一些管理有多个工程的单位安排多个人分别填报不同工程的安全信息,才允许每个单位的管理用户必要时可为本单位设置一般用户。

水利安监部门客户端的一般用户没有基础设置和上报管理的功能。水利企事业单位客户端的一般用户只能执行隐患管理和事故管理两个模块,并且还被限制只能查询、填报指定工程的隐患和事故。

5.问: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对怎么办?

答:系统投入使用时,先根据水利普查数据成批导入了大部分单位和工程,由于普查当时有些工程或企事业单位的上级管理单位等信息填的不准确,导致系列里有些隶属管理跟实际也有出入,但是水利部无法一一找出并帮助每个地区进行修改,需要每个省市县都去系统里重新梳理用户体系,调整工程和单位的隶属管理。

6.问:单位编码和单位代码有什么区别?

答:单位代码是对各单位里在列表里排列先后顺序用的,已经取消掉,编码是各单位的用户名,每个单元有唯一的单位编码。7.问:没有隐患和事故怎么上报,需要盖章吗?

答:如果没有隐患和事故,就选中本月的报表,直接点击“上报”按钮上报空表,表示这个月没有隐患和事故;如果没有隐患和事故不点击“上报”,就是这个月没有按时上报信息,而不是没有隐患和事故。

上报空表时,隐患表要求必须在备注填写排查责任人,事故表暂时不要求填写备注,安监端暂时都不需要填备注。按要求,企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负主体责任人,定期要组织排查,排查责任人填写本单位本月排查组组长的姓名。

没有隐患或只有一般隐患的话,上报时不要求上传重大隐患情况表为附件。

8.问:乡镇水利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办等不属于县水利局管,属于乡镇管,要不要设置乡镇、村级单位呢?

答:乡镇水利管理单位虽然具有乡镇水行政管理单位属性,由于其直接管理工程,而不是监管下属工程管理单位,在系统里将乡镇水利管理单位统一作为企事业单位,直接报到县水务局,不经过乡镇政府。

乡镇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一定都叫水利站,也有叫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也有和农业合署办公的,也不全是行政编制,也有事业编制的。水务局有一半是市政局,有些县直接就是农业局附带管水利,只是名字没有叫农水局,乡镇水利行政必然有管这块的部门,没有哪个乡镇说该乡镇不管水利工作的。县水利局对乡镇水管站有行业指导权,可以要求其报送信息。

乡镇水管单位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水利企事业单位,管理着安全生产隐患最多的小(2)型水库,请各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挥水行政指导作用,克服困难,互相借鉴经验,确保其按要求填报信息。

9.问:有些行政单位有下属的工程管理单位,但是自己机关本身也有工程管理,这种情况怎么办? 答:系统为所有的行政单位设置了同名的企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只需要创建与自己同名的企事业单位用于填报信息。

10.问:水利普查导入的水利企事业单位有:机关里一起办公的(参公)事业单位、不管工程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水政总队、**研究会、学会„此类单位没什么经营生产安全的问题,能否删除此类单位呢?

答:对已不存在或不归本级监管但已录入系统的单位或工程,应当予以删除;对于本级负有安全监管责任、应纳入上报系统的单位,无论之前联系是否紧密或有无上报过信息,都不得删除。

需要填报信息的企事业单位在水利部关于质量和进度的通知里面已经明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法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水文测验单位、勘测设计科研单位、由水利部门投资成立的或管理水利工程的企业、有独立办公场所的水利事业单位或社团、乡镇水利管理单位,以上单位应全部纳入上报系统,除此以外的其他单位各级根据实际监管情况自行决定。这些单位不管有没有管理工程,都需要每月上报信息。有少部分企事业单位是不需要填报的信息的,这些单位如果系统里已经有了,可以删除掉。

行政单位设置是用来设置下级水利局和本级下属二级单位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的,不管工程的企事业单位也在企事业单位管理里面设置,只是这些单位登陆后不需要在本单位名下添加工程。11.问:为什么发现隐患必须要立即填报?

答:现存的未整改的隐患全部要上报,不然引发了事故按照瞒报或未发现处理,如果属于未发现要追究单位责任人的责任,如果属于瞒报要追究信息填报员和单位责任人的责任。隐患一时整改不了填上去没有关系,每个月可以在整改进展里面填最新的进展,视为你单位主管上一直在努力消除,可以减轻责任。已上报的隐患一年半载没钱整改都没关系,放在系统里让各级都看的到,有利于督促落实整改资金。但要是没报,那就属于瞒报或未发现了。

隐患月报上报的隐患是累积状态的,在整改完之前每月的报表里面都会出现。5月份发现但未落实整改的隐患5月份报就行了,显示为未落实整改,6月份报的时候也会有,到时如填了最新进展就会显示为正在整改。

12.问:各种专项检查,例如汛前汛后检查、各种回头看活动通过哪里上报?如果时间冲突呢?这种专项检查一般都会发文,载明上报时间,比如某月某日前将报表上报,该怎么办?

答:安监部门专项检查发现的隐患都有企事业单位来报,同时作为抽查企事业单位填报信息质量情况的手段。以后系统会针对专项检查设置专项上报任务,独立于月报任务之外。

13.问:水利企事业客户端和水利安监客户端有什么区别?

答:企事业客户端向安监客户端上报,安监客户端向上级安监客户端上报。有工程管理,有隐患要上报就用水利企事业的客户端,有下级单位上报和自己的企事业汇总上报,就用安监的客户端。

水利企事业单位直接管理工程,向水利安监部门上报本单位或所管工程的隐患和事故。水利安监部门可查看本单位直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下级水利安监部门上报的隐患和事故,并将这些信息汇总后再上报到上一级。

水利企事业客户端对已上报的报表可以申请撤销,水利安监客户端对下级的撤销申请可以同意,也可以在下级没有申请撤销时直接点击退回重报。

14.问:在水利安监客户端的用户管理中,下属不同级别的企事业单位都放在一块,不能按层级管理关系逐级上报至本安监单位怎么办?

答:系统自动汇总数据,上报单位多少无所谓,没有逐级上报也无所谓,下面单位多的话主要是培训和创建用户时工作量大,不影响数据的上报。也可以按实际管理关系,将不直接归本单位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删除然后要求其上级单位添加他,这样重新梳理用户体系。

15.问:在建工程和已建工程怎么填报信息?

答:在建工程由项目法人报,已建工程由运行管理单位报,哪个行政单位创建的这个企事业单位,信息就报到谁这里。

16.问:单位名称变更怎么办?

答:由建立本单位的上一级管理用户进行修改,同时上传汇报一份名称变更的通知。17.问:私营企业单位没有建立账号,怎么录入?隐患怎么报?

答:管理工程的民营企业,应作为填报信息的水利企事业单位,按属地管理大多为县管(可能个别也有省市管的),县管的责任人的填写同县直管工程,由县级水利局为其建立账号,向县水利局上报信息。

18.问:隐患和事故怎么修改,上报之后想做修改怎么办?

答:有两种方式:①直接在要修改的项目上双击;②单击要修改项目所在行的[详细],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跳转到编辑页面对项目信息进行修改。上报以后就不能修改了,如果修改需要申请撤销,待上级同意之后,方可修改。

19.问:省对市如何统计填报进度?

答:各省需要对各市排名的请注意!各市的进度表需要各省自己去算,方法如下:1.工程录入率,先从下发的水利工程基本信息表和20122013新建工程表算出各市有实际多少个工程,然后在系统工程查询里面,在左下角树状图里面选中你要查询的市,就会看到这个市的工程统计列表,直接看有多少条就是这个市已录入的工程数,由此计算出工程录入率进行排名。2.报表上报率,6.1日开始启用,用各市的编码登陆进去,在首页的“本地区上报情况汇总”里面可以直接看到该市的上报率和工程隐患信息填报率。

20.问:上报的一般隐患在3个月内没有整改完成是不是成了重大隐患?

答:一般隐患不会自动变成重大隐患,除非你自己将其改为重大隐患,重大隐患的判别标准也不等于三个月整改不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判定。发现隐患时预计三个月内整改不完,可以视为重大隐患。已经填写为一般隐患,三个月后仍然没有整改完,仍然作为未整改完的一般隐患。我们以后也会出台关于界定重大隐患的指导意见。

21.问:除险加固工程如何填报信息?

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重新添加为在建工程,由原工程运行管理单位作为工程运行维护过程中的隐患来填报;但若除险加固工程规模较大周期较长,或者属于重建的,需要重新添加为在建工程,由项目法人来填报建设期安全信息,除险加固介绍后删除该工程。水库打捆上报除险加固工程的,一般不需要再录入这些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和加固后水库的运行管理仍有原水库管理单位负责的,除险加固不作为在建工程,按照已建水库填报。

22.问:涉密工程要不要录入系统?

答:经本单位保密部门确认为涉密的工程和专职管理涉密工程的单位不纳入系统。已导入系统的予以删除。

23.问:工程基本信息的四个责任人如果确定?

答:政府责任人一般为政府分管水利工作的领导;本级直管重要工程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任人一般为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本级直管其他工程一般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工程主要负责人为在建工程项目法人代表或已建工程运行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工程分管负责人为相应的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政府责任人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任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信息填报工作的同志请示本单位领导确认后填写,工程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由管理本工程的企事业单位填写。

县直管工程和乡镇管工程都是县水利局负责安全监管,分管安全的副局长为水行政责任人,有些地方也可能是局长或分管建管的副局长等,根据各县责任制分工来定,乡镇水利站由于直接管理工程,因此不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而是企事业单位,县直管工程的政府责任人一般为分管水利副县长,也可能当地有不同分工,按实际分工来,乡镇管工程的政府责任人一般为分管水利副镇长,同上也可能另有分工,村管工程如果不属于镇委托,则本工程主要责任人和分管责任人一般填村委主任和村长,水行政填水利站长,政府填分管水利副镇长。乡镇委托村管的工程仍视同乡镇管工程,特意强调非乡镇委托的本来就划为村官的工程,水行政填乡镇水利站站长。

24.问:工程基本信息的四个责任人如果填写?

答:政府责任人和水行政责任人由安监客户端填写,在工程查询里面选中本级直管工程,点击左上方“批量填写责任人”。县直管工程和乡镇管工程的政府和水行政责任人,由县水利局填写。本工程负责人和本工程分管负责人由企事业单位填写。四个责任人只有政府责任人为非必填项,因为有一些小规模工程没有明确政府责任人。

25.问:有些地区设立了高新区的解决方案(各地市区县缺少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行政区划),高新区一般是由几个区各划出一部分组成的,这样行政区划这里怎么选呢? 答:关于有些地区设立了高新区的解决方案:鉴于民政部门尚未明确高新区的地区代码,本系统里高新区不新增代码,高新区内的单位和工程编码仍然按照原行政区的代码来编码,各地区有设立高新区的,由各地区自己在水利行政单位设置里面添加一个名称为高新区水利局的下级水利安监用户,由高新区安监用户去添加下属企事业单位和工程。高新区里的单位或工程具体在哪个行政区就按照哪个行政区。

26.问:要求录入的工程范围是哪些?

答:8类工程中规模以上的为要求录入的,其余类别或规模以下的,各地区根据本地监管需要和工程的重要程度自定是否录入。

27.问:规模以上的标准是什么?

答:

28.问:工程基本信息相关单位有些填不了怎么办?

答:对于年底久远查不到工程资料的水利工程,相关参建单位那几项实在填不了的可以不填。

29.问:水利安全生产信息填报系统对于促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答:

一、收集了强大的信息资源。收集了全国所有在建和已建水利工程的基本信息,全国绝大多数水利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信息,各级、各单位、各工程的安全生产责任人信息,全国水利工程和企事业单位实时的安全生产隐患信息和事故信息。

二、汇集了全国绝大多数水利企事业单位。所有水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水利企事业单位,全部需要每月登陆系统录入实时的安全生产信息,成为系统的固定用户。这是水利行业至今用户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最接地气的业务系统。

三、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提供了决策支持。系统在全面采集全国水利工程和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信息的基础上,统计各省、各市、各县的隐患排查治理状况和事故发生处理状况,并在全国地图上分地区进行预警,便于监管部门看一眼便了解辖区内的安全生产总体状况。

四、为安全生产检查提供了便利。通过查看隐患预警和事故预警,知道要去哪个地区检查;通过查询该地区隐患和事故的详细情况,知道要去哪个工程或单位检查;通过查询该工程或单位的基本信息以及地图查询,知道拟检查工程或单位的基本情况、责任人、联系人、地理位置、交通路线等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安全生产检查做到“四不两直”。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 水利工程;信息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52

水利工程的施工规模较大、工期较长,而且施工条件也非常繁琐,因此想要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必须要做好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水利工程的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1 信息系统使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系统使用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水利工程建设也由传统向现代化管理转变,利用通信网络技术,对软硬件设施进行配置,通过网络、通信、检测等系统,把主要的数据管理好,并搭配上合理的管理系统软件即可实现水利工程的控制及远程监控和办公的自动化等等。这些方式,在系统的设置方法上较为简单,功能操作相对也比较容易实现。

企业在在建设较大规模水利工程时,可以设计专业管理系统。在对专用系统进行设计时,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安排专业人士自行完成开发任务,如果没有,则可以从外聘请专业人士。通过对项目任务的具体了解,来进行符合公司特点的设计,这样的信息系统将会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程管理,但这种自行开发的信息系统的缺点同样明显,如开发周期长、投入的资金较多等。

1.2 存在的问题

1.2.1 软件平台落后

当前,我国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面并缺少人性化,而且也不重视管理人员的参与度,这直接造成了管理人员对工作缺少热情。工作期间,仅依靠平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很难将平台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1.2.2 管理系统设计落后

设计水平的落后,造成了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相关专家的调查发现,很多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还在使用C/S模式[1],而这种设计结构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已相当落后,因此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1.2.3 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不一致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的软件开发企业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开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这表明该方面系统的开发工作还没有固定的标准。这种情况造成了系统的兼容性具有很大的问题,再加上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操作上的复杂性,因此进一步地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同时,因为每个子管理系统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而且每个子系统的数据难以形成共享,使之前早已创建好的数据很难得到充足的利用,导致资源被浪费掉。

2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1 网络系统的构建

2.1.1 网络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朝着科技化的发展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无处不在,两者的有效融合可以让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更加方便,也能够给领导层提供更多决策依据。

2.1.2 拓扑机构

水利广域网系统主要使用了三种网络结构,分别为垂直布线、水平布線以及星型。公文处理系统主要使用的是HP服务器,其作用在于能够实现自动化办公。另外,如果能够安装双机热备系统,就可以使系统数据更加具有安全性,还可有效地防止因系统问题而造成的系统瘫痪的情况。而在设置网络时,主要是利用路由器来与工作部门联系,同时还要安装防火墙,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护数据信息。另外,想要保证系统的安全,一定要采用实名认证的方法,而且使用系统的用户必须要经过授权,才有资格修改数据信息[2]。系统采用模块增加管理权限的授权和信息数据的分级管理,可很方便地增设以及补充数据维护模块,并且每个模块的字段还能够完成继承,从而避免了相同数据被不断录入的情况。

2.2 数据技术探析

软件开发主要依靠数据结构,而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依然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材料、施工以及监理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必须要获得丰富的数据。而在建设和管理数据库期间,一定要秉承资源共享、集中数据的管理方针,还要在这种方针的带动下去研发更多种类的信息系统。

2.3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中的中间件

想要确保系统运转良好,就必须要合理的采用中间件,而且中间件还能够让分布式异构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3]。依照功能上的区别,可以合理地划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而其中的中间件最好由集成、业务以及信息等平台构成,依靠中间件就可以有效解决老式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可见,中间件的合理使用,可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3 案例分析

一家水利公司为了解决人员、材料管理以及工程进度难协调的问题而建设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他们所创建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收集全部管理部门的信息,之后再创建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来管理所有部门,以此让管理变得更加具有系统性,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每个部门都能够共享信息数据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以此提升了管理的能力。另外在采用了信息系统后,还让每个部门的数据都能够实现自动归类功能,同时还可以合理地处理数据。该公司在设计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期间,主要是采用浏览器/客户端的模式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理念能够让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到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在何时何地都能利用计算机获得服务器所收集的数据,从而实现实时管理的工作目标,并以此提升了管理效率[4]。

该公司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大规模投入,增强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安全性以及时效性,在管理期间,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提高了管理效率。另外,信息系统还解决了该公司之前没有解决的数据处理难题,因此,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4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了解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想要做好建设信息系统的工作,就一定要做好网络系统的构建,并掌握好中间件的使用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吴庆林.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7):8-10.

[2]程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浅析[J].才智,2015(20):357.

[3]段建才.信息技术手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1):59-60.

[4]段家贵.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7):15-16.

可信水利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篇4

2003年水利部正式发布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国水利系统已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全国,水利日常工作基本实现计算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有力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科研、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发的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之相比,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就相对滞后,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现有的安全应用也比较单一,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远不能达到国家对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相关要求,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需要。2007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水利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2008年水利部召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正式确定了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为水利信息化建设8大重点工程之一[1];2010年水利部完成了《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工作,将为构建水利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做出指导。

由此可见,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将成为未来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1 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相关标准和要求,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基于现有的基础网络和应用平台,采用系统、科学的安全技术,充分考虑物理、网络、主机系统、应用系统、数据等的安全和安全管理的有机结合,构建一套先进、实用、科学、有效、立体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使各信息系统达到相应等级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业务应用安全、有效、有序地进行。

据此,可将影响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划分到6个方面。

1.1 物理安全风险

由于水灾、火灾、雷击等突发性事故造成网络设施故障;人为导致设备被盗、被毁或外界的电磁干扰使通信线路中断;电子、电力设备本身固有缺陷使其易在工作人员误操作或外界诱发下发生故障。

1.2 网络系统安全风险

水利信息政务外网与内网安全隔离措施不到位,导致恶意用户攻击和信息泄漏;黑客利用网络设计和协议漏洞进行网络攻击。

1.3 系统安全风险

水利信息系统中大量使用Windows、Unix、Linux等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目前都发现有安全漏洞,而常用的数据库系统也存在安全漏洞,一旦被人发现利用将对整个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4 应用系统安全风险

内部人员不安全使用造成口令失窃,文电丢失泄密,以及在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致使感染病毒和黑客入侵;对业务系统非授权访问,系统开发遗留的安全漏洞等。

1.5 数据安全风险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数据库系统管理失控或破坏,使用户的个人资料和业务数据遭到偷窃、复制、丢失,并且无法恢复。

1.6 安全管理风险

安全意识不足,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安全标准和日常运行维护的安全流程,缺乏对系统、设备配置的重新审核修改过程,缺乏安全问题发现机制等。

2 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

随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水利行业各单位都加快了自身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根据上述安全风险分析,分别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2.1 物理安全

据粗略统计,全国约80%的水利部门建设了专用机房,大多数机房配置了UPS和空调设备,采取了防雷、防静电、防火等措施;部分单位机房还配置了门禁、视频监控等设施;水利部机关及部分流域机构建设了屏蔽机房,物理安全得到加强。

2.2 网络安全

水利信息网政务外网配置了防火墙设备,入侵检测系统,对网络攻击及时防范并报警;部署了漏洞扫描系统,对局域网进行漏洞扫描,及时分析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并调整安全防范策略;配置AAA认证服务器对拨号用户进行认证授权。大多数水利部门局域网进行了VLAN划分实现网段隔离。部分单位还部署了网关、邮件防病毒及垃圾邮件过滤,建立了立体防病毒体系。少数单位在关键网段配置了网络安全审计和日志管理系统,对重要的网上活动进行监视和记录,一旦系统瘫痪或被入侵就能进行侦破和取证。

2.3 系统安全

多数水利部门对主机系统进行了打补丁、系统裁剪、功能定制等手段,提高了主机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对数据库系统增加了账号管理、口令强度和有效期检查,以及角色和权限审核、访问时间限制等安全配置。省级以上单位中多数对关键的服务器采用双机或多机系统以增加可靠性。

2.4 应用安全

应用系统的安全访问主要取决于认证和授权的有效性。数字证书认证系统是当前应用较为成熟的认证手段。

目前,水利部政务内网已建立了统一的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实现了水利部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流域机构统一的信任体系。并在数字证书认证系统的支撑下建立了电子签章系统,目前正在将该信任体系延伸到水利部机关政务外网,为政务外网提供统一的信任源。

2.5 数据安全

水情、工情等信息是开展各项水利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保证此类信息在网络上传输的安全性。目前多数水利部门采用数据传输加密技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加密,以防止通信线路上的窃听、泄漏、篡改和破坏。

此外,为了防止突发性事件或重大灾害导致重要水利数据信息丢失,省级以上水利部门有一半建设了集中备份系统,对本单位重要数据进行定期、自动备份。

2.6 安全管理

全国近一半的水利部门成立了专门的运行管理机构负责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工作,配备了专门的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水利部更引进了先进的IT运维理论,结合水利部信息化基础架构与业务需求,完成了业务模式、人员配置、管理流程、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整合,提高了管理水平。

3 可信计算在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中的应用

3.1 可信计算引入

目前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进展迅速,在物理、网络安全等各方面都得到一定加强,在保障水利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上已发挥较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如下:

1)采取的安全措施主要集中于物理和网络安全,对系统、应用、数据安全的投入很少;

2)安全防范基本采用防火墙、杀毒软件、入侵检测等“老三样”防御技术,它们只能堵漏洞、筑高墙,以防外部入侵为重点,这与当今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源自内部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其结果只能是防火墙越砌越高,入侵检测越做越复杂,病毒库也越扩越庞大,却依然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恶意攻击和病毒,尤其是无法禁止已经在电脑硬盘中驻存的一些恶意程序向网络上肆意传播。

3)对用户身份鉴别手段单一、权限控制不严格,对来自内部的非法访问控制不足。目前水利信息网利用数字证书技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但对其使用终端的安全状态却是不做考量的,同时对用户“进门”后的操作缺乏审计、监控等深层次的防护,这都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可信计算是针对如何为分布式网络应用系统提供可信保障,构建新一代适应信息发展需求的可信环境提出的一种技术手段,近年来成为备受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际上各IT巨头都开展着自身的“可信计算”计划,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可信计算的IT产品和操作系统。可信计算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安全技术的主流。为此,我们提出将可信计算的思想引入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弥补现有信息安全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升安全保障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2 可信计算

在信息安全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多数安全隐患来自终端,因此必须确保源头终端的信息安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99年成立的可信计算平台联盟(TCPA,2003年改组为可信计算组织TCG[2])提出了“可信计算”概念。区别于“老三样”安全技术面对安全事故只能被动防范,且防护层面仅局限于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可信计算改变思维方式从终端入手,首先构建1个信任根,再建立1条信任链,从信任根开始到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一级认证一级,一级信任一级,从而把信任扩展到整个计算机系统,并延伸至网络,确保整个计算环境的可信。实现这一过程的根本是被称为“可信平台模块”(TPM)的安全芯片,通过在计算机系统中嵌入1个可抵制篡改的独立计算引擎,使非法用户无法对其内部数据进行更改,以此保证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的安全性。目前,可信计算思想已迅速普及,其相关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上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3.3 可信认证

一个平台要达到可信的目标,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真实报告系统的状态。在可信计算中,可信平台利用“信任根”TPM搜集平台的身份和状态配置信息,再通过各自的远程证明方法向外界证明自己是可以被信任的实体。TCG规范(版本1.2)中采用的针对平台身份的远程证明方法是直接匿名证明,针对平台环境状态配置信息的远程证明方法是二进制证明[3]。这2种方法都能提供各自证明的正确性,但在平台隐私保护方面都存在缺陷,目前人们已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4]。

我们认为水利信息系统的用户认证环节可以借鉴可信认证的思想,在用户登录时,不仅鉴别其身份,还需认证其使用终端的状态配置信息(如:是否使用正版操作系统并及时打补丁,是否安装杀毒软件等),如此可较大程度地避免用户以“合法”身份将病毒、木马带入系统。

3.4 可信度量

可信平台通过TPM采集终端上的各种完整性信息,如系统重要文件、补丁程序、病毒库、安全插件等的度量值,以此完成对终端的可信度量,其根本目的是在相应的安全模型[5,6]下获得用户的可信度,并实现基于可信度的访问控制。而在用户访问服务器时,他的可信度不仅取决于使用终端的安全状态,还应与所访问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类型、等级及服务器安全需求等相关。并且用户的可信度随终端的安全状态和所访问的服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如此服务器端可对用户的访问权限做出相应调整。

目前,水利信息系统中对用户的访问控制相对简单,用户“进门”后的访问权限过大,且对用户的访问控制策略是静态不变的,这极易导致某些重要信息的泄露和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可信度量的思想,通过对用户可信度的评估,对其访问权限进行实时调整,以此保证访问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据统计,83%的信息安全事故为内部人员利用终端所为。因此,对内部用户的终端状态进行详细认证,对其访问权限进行严格、合理地控制是提高信息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信息已不单是一种社会资源,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信计算作为构建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最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已受到国家高度关注,很多部门已开展了结合自身特点的可信计算研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可信计算技术引入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中,对推进水利信息化安全、健康、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22-28.

[2]Trusted Computing Group.Trusted computing group main speci cation version1.1a[EB/OL].2006-04-30.http://www.trustedcomputinggroup.org/downloads/tcg_spec_1_1b.zip.

[3]Trusted Computing Group.TPM Main Speci cation Version1.2Revision94[S].2006,Part1,Design Principles.

[4]L.Chen,R.Landfermann.A Protocol for Property-Based Attest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rst ACM workshop on Scalable trusted computing,Alexandria,Virginia,USA:ACM Press,Nov.2006:7-16.

[5]D.E.Bell,L.J.Lapadula.Secure Computer System:Uni ed Exposition and Multics Interpretation[R].Mitre Corporation:Technical Report01730,1976.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5

2.1 现有软件平台功能受限

从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了解到,该系统限制了软件平台的功能,造成管理人员操作受限制等问题。管理人员是软件实际使用者,事先设计软件时,并没有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导致软件设计出现漏洞现象比较严重。将其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管理人员只能够对工程项目中一些简单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汇总,没能真正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失去应用其价值。

2.2 功能不全面兼容性弱

从有关部门调查结果了解到: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采用管理系统是C/S结构,该结构其程序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出现变更不灵活,维护难度大、操作受限制等局限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求用户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造成该信息管理管理系统兼容性弱、功能不全面的问题。此外,该管理系统缺少通用性,且操作难度大,这些特点的存在难以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要求,影响到工程建设管理质量和效率。

2.3 软件开发平台不统一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到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软件开发平台不统一的问题,由于软件公司在对系统进行开发时,基本是按照自身公司的标准进行的,再加上软件兼容性弱、功能不全面等特点,很难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水利工程属于一项系统化强、综合性强的工程,其管理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样在管理中就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在遇到软件开发平台不统一时,很难实现信息共享,且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影响对工程管理决策。

管理人员要从系统开发、维护和管理方面优化s/s结构,满足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要求。以先进化、科学化的结构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中,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便于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查询和整理,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真正达到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3 按照统一标准开发系统

要求软件公司在进行信息软件开发和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按照自身软件开发的要求进行,同时要结合现代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根据该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总特征,制定并研发能够充分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要求的系统软件。只有确保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合理,才能有效提高该项工程建设管理的效率,提升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建设

前言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当前,各行各业已经开始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就是水利工程为适应现代化发展而改进的新模式。

一、水利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一)水利信息化的内涵。水利信息化是指以创新手法发展水利科技,通过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行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现阶段,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水平,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2011年,国家水利部门提出有关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防洪抗旱体系基本建成,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应得到显著提高,抗旱能力应逐渐增强;‘十二五’期间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应基本完成;对中小型水库以及山洪灾害易发区全面完成预警系统的建设;完成资源分配与利用体系的建设。”从中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方向。为实现此目标,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加快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主要内容。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保障。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帮助实现灌溉、污染监控、保证生活用水等。第二,促使水利功能更好的发挥。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农业灌溉、防洪发电以及航运供水等方面的管理及应用方式发生很多改变,提高管理与工作的效率。第三,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量大大增加,水利工程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带动了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1]。

二、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一)信息化适应水利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任务在于防洪安全的保障、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及资源合理的应用等,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然而这些任务完成的基础便是进行信息化的推进,以信息为基础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并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因此,信息化是适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二)水利工作历史性转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水利建设单位在管理制度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应不断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在水利建设工作转变方面有很大的帮助[2]。

(三)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水利信息资源是现今许多政府部门议事的主要内容,既提高政府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也方便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因此,水利信息化有效地帮助政府实现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四)资源共享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水利部门会随时向国家及相关部门提供资源信息,为防洪抗旱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的信息也息息相关,如生态与环境信息、气象信息、经济信息等,促进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3]。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建设资金多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缺乏专门的资金渠道,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难以得到资金保障,最后出现信息化实施过程效率低下、信息系统维护困难等很多情况。

(二)人才匮乏。水利信息息化建设对人才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要求。但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业型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化普及的程度不高,人才培训力度不强。另外,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很多技术人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认识与经验不足。水利建设行业中的许多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只停留在单纯的运用计算机层面上,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落到实处,阻碍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另外,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缺乏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

(四)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尽管很多水利建设单位已经逐渐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信息化软件操作与应用中,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在建立自身数据库体系过程中,没有相关的规范标准做指导,使服务目标过于单一。同时,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缺乏相关规范标准进行信息价值判断,导致数字鸿沟的形成[4]。

四、水利现代化视角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水利部门应从国家颁发的关于水利工程发展条例或文件中找出切入点,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争取更多的投资资金,使信息化项目得以快速展开。同时,水利建设单位的其他部门也应参与到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水利信息化的水平,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水利部门应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从而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水利建设单位可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成功经验传授给每个工作人员,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建设过程中来。

(三)强化管理部门职能,加强组织领导。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管理部门应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强化自身的智能,推进协调机制的发展。此外,管理部门在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符合规划要求。

(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规范、保证良好的运行环境,并对优势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从而促进水利现代化下水利信息化的发展[5]。

结论

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防洪抗灾、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因此要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维成.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J].建设与管理,2014(3):35-37

[2]翟杨继.水利现代化视角下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4(6):233-235.

[3]吴恒清.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探讨[J].水利信息化,2012(2):16-18.

[4]牟英.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助推水利现代化进程[J].农业与技术,2014(2):35-36.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7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 具有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 一方面, 它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类学科, 另一方面, 它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 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 (包括大气层) 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模拟、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综合而言它是为区域和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加工与管理技术的学科, 也是一种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工具。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 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 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1.3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 具备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动态性; (2) 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 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 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 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3) 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 作用于空间数据, 产生有用的信息, 并完成人类依靠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任务。

2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 (GIS) 及水利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起步于80年代, 1983年国家科委新技术局成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研究组.标志着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提上了历史日程。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人口信息系统、国土地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系统、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等。尤其是经过最近10年的努力, 我国GIS软件的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已经形成了基础平台软件、桌面软件、专业软件和应用软件四大体系。国产软件在近一年时间里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大型基础平台软件产品研发进展良好, 尤其是得到国家863计划支持的两个大型GIS基础平台软件表现突出, 在市场和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2004年年初, 美国劳动部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一起确定为本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重要技术。因此, 只有深入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水利信息化, 才能逐步实现水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形成。目前, 我国已经完成了国家级水情数据库建设, 可以对历史水情、实时水情及降雨信息进行精确的管理和查询, 省级流域级水情数据库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可以说, 该技术的应用使我国水利信息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为有关数据的高效使用奠定了基础。

尽管GIS的发展成熟为我们水利数据及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是由于我国水利数据量的不断增长, 而国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数据库软件在面对海量数据的同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与我国的水利事业及其他学科领域共同协调发展。

3 水利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水文、防汛、水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其他方面 (如水环境污染、水环境保护、节水灌溉及水土保持等) 。

2l世纪是信息时代,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水利政务、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等方面展示出来的优越性是传统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随着资源卫星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水利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如水土流失调查与动态监测、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大型水库工程的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水污染监测与调查、干旱沙漠区的水资源调查等等, 这些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 (Gl S) 在水利行业的发展前景

GIS作为储存和分析空间资料的强有力的工具, 针对于水利信息系统的独有特点, 在水利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在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及发展方向。

水利工程中有目标对象的数据库体系的建立和使用仍是GIS储存和处理空间资料的主要方向, 而把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三者结合起来对整个流域地形进行三维观察, 利用GIS实时分析实际问题将是GIS的发展方向。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时, 资料的收集、储存和处理之间始终存在一个时间差, 最经济可行的办法是以现有资料为基础, 尽量进行空间性的综合分析, 同时预测预判未来信息, 以此来制定工程规划方案, 最终达到系统的最优化。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场革命。它是与数据库、通讯技术和知识信息处理相结合可开发出更好的具有一定智能的决策支持系统, 使计算机可以综合处理图像、声音、文字信息和具有集成性和交互性, 在水利工程设计与管理中应该引用多媒体技术, 开发界面友好的系统, 并应用计算机图形 (图像) 模拟技术与GIS结合来解决水利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引入神经元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理论及模糊控制理论, 集成专家系统 (ES) 与地理信息系统, 实现具有人工智能的GIS系统在水利领域内应用的目标。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促进具有统一规范标准的多级、分布式具有网络通讯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 将更有利于处理具有分布式特点的水利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基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模型技术专业化的不断发展, 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备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 水利信息化技术在未来必将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 也必将使得我国的水利事业迈向一个新的时期。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过去是作为一项专门技术, 仅仅用于测绘、制图、责源及环境管理等领域。但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 GIS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无论经济建设还是日常生活都与地理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概念、特点、现状并结合水利这一专业领域的特点, 简单探讨水利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并对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GIS)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水利行业

参考文献

[1]贾玲, 尹明万.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水利行业的应用综述[J].水利水电技术, 2007.

[2]刘艳林, 文恒.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水利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3]付功云.水利信息化现状和发展浅析[J].水刺科技与经济, 2011.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探讨 篇8

1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1) 人类通过信息资源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 信息资源的发展和延伸都是人们在老一辈人的认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结果, 水利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的各个环节, 包括文件的传达, 工程的进度, 工期的调整等各个细小的方面都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整合,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信息平台, 为各部门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帮助管理人员及时传达工程调整的方案和措施, 提高管理质量[1]。2) 正确的决策要基于对工程整体现状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以往的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只能靠脑子人工地对工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这种传统的方式浪费人力物力,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对工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总结, 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分析, 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为工程节约人力成本, 提高管理效能。3) 由于水利工程的系统性, 工程中的违规操作很难被发现, 这样就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汇总的信息进行分析, 并从中找出不符合规定的错误操作,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 整合资源, 合理分配, 及时发现操作不当的地方,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4) 现代企业各部门的分工越来越明确, 越来越精细, 部分之间的有效协作是各项工作能否完成的重要前提[2]。水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中的部门繁多, 分工细致, 为了更好地掌握整体工程的进展情况, 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各部分进行全面的监控, 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加强协作, 从而能够扩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范围。

2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

1) 目前,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采用两种管理系统, 即数据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 管理人员通过两种管理系统的协同作用, 只对重要的数据信息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进行整合, 从而实现对整体工程的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相对简单, 系统功能也比较单一。2) 水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中包括很多细微的环节, 我们所购买的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我们对已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和再次的开发, 因此可能会带来系统兼容等一系列问题。3) 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也可以自主研发, 设计只适用于某项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就能够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但自主研发的周期一般都很长, 而且自主研究无论是从人力还是从财力上讲, 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选择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时, 如果选择已有的管理系统, 对水利工程的实用性不大, 每项工程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已有的管理系统不能做到符合每项工程的要求, 也就失去其应用的价值。如果选择在已有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这就要求考虑到改造完的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如果选择自主研发新的管理系统, 就要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出重大的投入, 并且研发的时间过长, 还会影响水利工程的进度。这些问题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

1) 现有软件平台功能受限。目前在使用中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限制了软件平台的功能, 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中, 管理人员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掉了, 管理人员是软件的实际使用者, 而在软件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到管理人员的实际使用情况, 软件设计不够人性化, 管理人员在使用中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汇总和计算, 无法实现管理系统本身应有的作用, 从而导致软件平台的功能受到限制。

2)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在建或已经竣工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都是C /S结构, 这种结构的程序是有针对性的开发的, 变更不够灵活, 不同的工程难以共用, 维护和管理的难度较大。由于该结构的每台客户机都需要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 分布功能弱且兼容性差, 不能实现快速部署安装和配置, 因此缺少通用性,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要求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技术人员去完成。这些特点已经很难适应并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求。

3) 现有的软件开发平台标准不统一。目前,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开发标准无法做到统一, 软件开发公司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管理系统进行开发, 这样, 兼容性问题又被凸现出来。水利工程本来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一般也都很复杂, 导致管理难度加大[3]。各个子系统之间由于兼容问题不能实现信息共享, 这就对前期的一系列资源的投入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4 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几点看法

1) B /S结构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由于C /S结构已经很难适应并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求, B /S结构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将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B /S结构无论是从系统开发, 还是从系统维护方面都优于C /S结构。B /S结构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随时对工程的信息进行查询和整理, 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 并且该结构的管理系统更容易维护, 也不必过多考虑兼容性的问题, 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 逐步建立水利信息体系。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 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 信息的传播速度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利用效率。水利工程是系统工程, 其中包含的部门繁多, 如何利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将这些部门的信息整合到一起, 为水利工程服务, 是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利用管理系统, 将各个部门的信息, 也包括以往的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汇总起来, 形成水利工程信息体系, 为日后的管理和查阅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使管理系统化, 增强管理水平。

3) 统一系统开发标准。水利工程是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的管理效率, 提升工程质量。行业应该统一系统开发标准, 软件开发公司要根据水利工程的总体特征, 研发符合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的系统软件。

5 结论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影响着工程管理的有序进行, 也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加强信息的共享力度, 转变系统结构, 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进行整合, 形成信息体系, 是未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摘要: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开展,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在时效性和实用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何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的应用水平和实现信息的共享, 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重点, 解决好这个问题, 有利于全面提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华夏, 谭建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 2010.

[2]段家贵.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4.

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建设 篇9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逐步深入。特别是2003年第一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和干旱等灾害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正在推动水利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然而,随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水利信息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管理越来越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维护现有的信息系统,保证其高效、稳定、安全运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资源利用率,确保其发挥效益,支撑水利工作,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1]。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承担水利部信息系统的运行保障工作,包括:水利部机关终端计算机、局域网(政务外网和内网)、水利信息网骨干网、主机及存储备份系统、数据库与中间件等应用支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水利部网站等运行维护。为了应对不断发展的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工作,网络中心从2004年开展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平台研究与应用工作,并应用研究成果建设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体系。

1 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面临的问题

随着运行维护系统的增多、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被动式、粗放型维护方式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2]:

1)维护工作不规范。维护工作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故障处理流程不规范,存在故障漏报、处理不及时的可能;变更存在随意性大,变更前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不够,造成风险难以控制和防范。维护工作不规范,工作随意性大,易引发人为事故。

2)监控不全面。虽然采取了一些监控手段,但是不全面,存在很多监控盲区,不能全面掌握系统运行状况,系统运行面临极大威胁。

3)自动化程度低。运行维护缺乏自动化手段,大量时间花费在处理一些简单、重复性劳动中,维护效率低,维护水平难以提高。

4)技术能力不足。信息系统的问题复杂,故障影响范围大,往往不在故障点显现,需要有全面相互关联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系统、全面集成化的解决方案。

5)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突发事件处置不及时,可能造成较大影响。

6)分析评估缺失。没有及时对运行维护工作进行总结评估,运行维护能力难以提高。

2 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建设

网络中心在对水利部信息系统构成(包括基础设施和业务等对象)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运行保障技术手段、组织架构、工作模式和内容等进行研究总结,运用国际先进的IT服务管理理念,从组织架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技术手段建设等方面逐步完善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工作。

2.1 组织架构设置

网络中心运行维护的系统种类多、工作内容复杂,因此一个完善的运行组织架构和合理运作模式是运行维护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网络中心根据承担的运行维护工作内容,依据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原则,将人员划分为6组:维护服务组、网络与信息安全组、支撑系统组、电子政务组、防汛业务组、网站组。各组有具体的职责分工,同时也相互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组的技术优势,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在运作模式上,采用一线、二线及原厂商(包括软件开发商、第3方服务商等)分级处理的工作模式,一线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置,简单故障分析、处理,一线不能处置的事件上升至二线处理,二线不能解决的问题将由原厂商或第3方服务商解决。这种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一线人员人数多但是技术能力稍差,二线人员人数少但是技术能力强,原厂商人员在各自产品上更深入),提高运行维护效率,同时将二线人员从重复、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研究相关技术,深入地分析系统运行状况,提升运行维护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对工作中各个环节进行精细管理,明确运维工作目标,降低运维时间,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有效控制运维成本。

2.2 规章制度建立

为了规范运行维护工作,网络中心对运行维护工作进行全面梳理,逐步建设和完善运行维护制度。通过几年的积累,网络中心建设了包括行业规范、工作制度、行为规范、工作流程及应急处置预案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运行维护制度体系。编制的《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等水利行业管理规范主要面向水利行业,规范水利行业运行维护工作;编制的《网络中心上门服务规范》等行为规范对运行维护人员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编制的《值班制度》等一系列运行维护工作制度,规范各种运行维护工作,保证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化;编制的《网络中心事件处理流程》等一系列运行维护工作流程,规范各类运行维护流程,实现运行维护工作流程化;编制的《水利部政务外网应急处置预案》等一系列信息系统专项应急处置预案,规范各系统可能发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措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了运行维护行为,理顺了运行维护流程,完善了应急处置机制,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流程化。

2.3 技术手段建设

完善的管理制度还需要技术手段来支撑,网络中心依托水利信息化项目,逐步完善水利信息系统运行保障技术手段,经过几年的积累,形成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平台。水利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平台,融合了多项运行保障技术手段,集集中监控和服务管理、自动化和应急处置、安全管理、风险预警和运行评估等于一体,提供了全面的、细粒度的系统监管能力,以及规范的运行维护服务管理能力。对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工作中涉及的监控监视、预测预警、维护操作、应急处置及分析评估等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实现运行保障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3 运行保障体系对水利信息系统的支撑保障作用

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体系的建设在水利部信息系统的运行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运行保障体系的建设,在运行保障的系统及设备连续翻番的情况下,运行维护人员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用户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高,运行保障工作得到了部机关各司局的充分肯定,很好地支撑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体系支撑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

1)集中监控管理整合各类监控工具采集的数据,综合监视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包括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状况,进行统一的数据分析和显示,实现了对水利信息系统中机房环境、网络和主机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及业务应用等统一管理。

2)服务管理将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工作中人、流程、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运行保障人员角色管理、岗位职责分配、故障处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变更流程、服务保障水平、作业计划管理、知识库、人员绩效考核等功能。

3)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工作中,有很多重复性工作,这些工作技术难度低,工作量大,且易出错,自动化处置系统代替人工重复性劳动,减少人为误操作导致的故障,提高运行保障效率。

4)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过程中,难免会由于设备自身故障、人为攻击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各种突发事件,如果这些事件的处置不及时有效,将会对信息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和恢复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应急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进行,是保障水利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编制了《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水利部信息系统运行保障的实际工作需要,对运行维护的网络系统、视频会议、数据库、应用系统等进行全面梳理,针对每个系统编制具体可行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预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应急管理实现对各应急预案的电子化管理,并对部分应急处置措施实现自动化处理。

5)水利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平台管理众多设备、集成众多监控管理工具,各设备及管理工具都有自身的身份认证系统,为了实现集中的管理,需要解决各设备、系统的统一认证及集中授权,以避免因帐号管理不善引起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实现了运行保障基础设施、运行保障管理工具的统一认证和集中授权,提高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工作的安全性。

6)风险预警实现对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警,提醒运行保障人员进行处理,及时消除故障隐患,以避免发生较大的信息系统事故,风险预警主要包括:预警指标的制定、风险监控、风险分析、预警发布等。

7)运行评估对信息系统运行状况及运行保障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以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提高运行保障水平。分析评估内容包括:应用系统业务效率、性能、绩效考核及故障统计等分析。

4 结语

随着水利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各业务系统应用发挥了显著的效益,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尤为重要。水利部已初步构建水利信息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建设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平台,目前流域机构和省级水利部门正在构建,从而逐步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全面提高信息系统运行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雷.明确目标注重实效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R].北京:水利部,2009.

[2]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10

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

陈雷部长在09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 给水利信息化一个精确的定位和明确要求。“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 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 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 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防范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抗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北京奥运会供水安全保障、解决太湖蓝藻暴发供水危机、水土保持科学考察等工作中,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推动水利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

同时, 水利信息化关系着水利IT部门的地位, 关系着每一个水利IT员工的前途与命运。它给我们广大的水利IT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应该发扬“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 带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竭尽全能, 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面对当前的这种形势, 如何做好水利信息系统的管理员, 本人几年来的工作体会, 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好比一个小武僧, 多与师傅师兄交流, 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 诚心化缘。

总结出以下几点, 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多与领导交流

信息系统工程在国内常常被称为是“一把手工程”, 尽管这样的形容多有非议, 但也说明“一把手”对信息系统工程的影响力不可估量。企业的“一把手”是企业的灵魂人物, 企业的成败荣辱与企业的“一把手”息息相关。只要“一把手”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重视了, 在资金、组织、人员上给予充分保证, 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有了成功的保障。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引供水工程的行业特殊性和局限性, 与金融、电力等行业相比, 其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 资金投入不足, IT人员严重短缺。

所以作为系统管理员更应该与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 让一把手清晰地认识到IT投入的价值, 争取到更好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

多与业务部门沟通

有人把IT部门与业务部门关系比作合作双方的甲、乙方, 更有人把IT部门比作一个服务与企业所有部门的服务部门, 说明了业务部门在水利信息化中的重要性。日常的信息系统管理更离不开业务部门的参与, 一个大的信息系统难免有不完善、脱离实际的地方, 我们必须树立服务意思, 要以感恩的心态收集用户的反馈问题, 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及时回复解决结果。通过沟通, 要让用户知道信息系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 真正的评委, 信息系统就是服务于他们, 服务于生产的一种现代化工作工具。勤学专业知识, 增强自身维护能力

也许有人说在水利行业, IT专业属于非主流专业, IT知识不用学的太多, 能混着过去就得了。随着国家和水利部对水利信息化的重视, IT部门必定会不断壮大, IT人才必定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相信付出必有回报, 让我们静下心来, 脚踏实地, 不断完善自己吧!

由于受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的限制, 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自主进行研发的较少, 普遍以外包开发项目为主, 对系统开发商依赖性很强。后期维护也只能外包出去, 每年花掉不少钱, 本来一些单位就没有建立稳定的运行维护经费投资渠道, 将使运行管理单位背上较重的包袱。同时, 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 IT公司人员流动较大, 规模不是很大的公司一旦核心技术人员发生变动, 将使其技术实力大打折扣, 甚至出现整个技术团队跳槽, 导致集成公司被合并或关闭的情况, 严重影响信息工程后期稳定运行, 到时候就会被领导及其他部门指责:要汝何用, 连饭碗都不保。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维护知识, 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让自己有一份立足之本。

勤学水利知识, 增强系统分析能力

练好了内功, 外功也需要跟着加以练习。如果外功练不好, 就好比《天龙八部》中的段誉空有一身绝世内功, 却仍无法保护好心爱的人。作为水利信息系统的管理员一样, 不但要夯实专业知识, 更要一步不停的学习水利知识, 这样才能管好我的孩子———信息系统, 才能对得起辛苦的建设者, 对得起领导同事们的信任与期待。

或许有人说, 建设的时候, 需要IT知识与水利知识的结合, 现在系统建好了, 稳定了, 就不需要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水利信息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机系统, 它的应用与维护离不开既懂信息技术, 又懂水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业务部门对系统管理员的要求是事事必会, 当发调令出问题、处理巡检单出错或者怎么处理分析报告等等与业务相关的问题, 使用人员首先想到的是找系统管理员, 而不是去问业务技术人员, 因为他们认为系统管理员应该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 究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判断是系统方面的原因, 还是自己对业务流程不熟悉, 同时系统管理员与使用人员交流应用系统Bug, 也必须熟悉业务流程知识, 才能真正了解使用人员的需求, 不断完善信息系统, 这无形中提高了对系统管理员工作的要求。这就要求系统管理员必须掌握基本的水利知识, 熟悉输水调度、工程管理等本单位主要业务, 了解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及其结构联系。

水利信息系统服务于水利生产, 所以我们只有学习了水利生产知识, 同自己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的了解应用系统, 为各应用系统的使用做好技术支持, 才能更好的服务水利生产。

信息系统推广

信息系统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是创新水利工作理念和水利工作模式、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重要举措, 也是提高输水效率、减少水利工作成本、促进水利工作上水平的重要措施, 它的利用率及普及率, 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实际应用是信息系统的根本所在, 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力, 离开了用户使用, 再好的信息系统也会灭亡。

我们针对使用人员计算机知识不足, 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推广计划, 有效的消除了用户的抵触情绪, 逐步改变了固有的工作方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欢迎大家来信探讨或者关注后期的实战篇。

结束语

祝引滦入津工程明天越来越好, 引滦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美好, 最后祝福广大的水利IT人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水利信息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 是计算机技术对输水调度、水利工程管理、防汛减灾、水质水量数据管理等长期影响、相互结合的产物,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生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不可逾越的途径。那么, 作为在水利单位负责信息系统的管理员, 如何面对当前的形势, 做好水利信息系统的管理员, 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工作体会, 总结出以下几条工作思路, 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关键词:水利,信息系统,管理员

参考文献

[1]陈雷.明确目标, 注重实效, 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1]陈雷.明确目标, 注重实效, 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2]“乙方”要有使命感, 计算机世界.[2]“乙方”要有使命感, 计算机世界.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11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水利信息管理;运用

1、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运用的重要性

所谓的空间信息技术通常指的是包括GIS技术、卫星遥感技术、GPS技术和空间数据信息管理技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管理的需求较大。同时,水利设施又和地域性紧密相关,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十分契合水利工程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对于水利工程中的水利设施、水资源分布、数据信息遥感测量、DEM数据和水利工程水文信息数据的观测等多方面内容都可以采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引入不同功能的信息技术形式,组建成一个综合性的空间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很好的应对水利设施的日常水情监控、预报和防控。

2、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2.1大量数据信息的管理

大量的数据管理是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成功运用的关键。水利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数据通常指的是大量的区域矢量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信息、DEM数据和航空影像数据信息、水利设施参数信息,以及一些实时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等,其总量可达几百GB,因此,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存储能力和数据引擎技术的要求较高,通常采用分类和分层的组织方式可以较好的实现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存储工作。

2.1.1数据库信息技术的管理。数据库是管理数据的存储终端,是进行所有数据存储和管理的系统。水利信息管理过程中因为其数据内容较为广泛,并且数据含量巨大,数据格式分布各异,因此,必须具备一个强大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高效管理。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通常需要具备高效的硬件存储能力和科学的数据存储方式的设计,也是数据信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需要在数据管理系统上通过合理的层次结构设计同高效的硬件存储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库信息的技术的高效性集成化管理。2.1.2数据引擎技术的管理。数据引擎技术即Spatial Data Engine(SDE),也作空间数据引擎技术,是一项中间性技术,主要作用于程序和关系数据库管理之间,可以匹配相关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和对于复杂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通过该引擎技术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空间信息数据,而避免了数据格式、存储位置和储存方式以及数据结构等问题的影响。目前应用空间数据引擎技术比较成熟的产品是ERSI推出的ArcSDE软件,该软件采用开放式的客户端服务器设置体系,通过TCP-IP技术接受和处理客户应用程序的数据信息请求。其数据传输模式采用异步缓冲机制,可以很好的提高网络传输效率,使用户在大量的数据中可以快速的找到需要的数据信息。

2.2WebGIS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WebGIS技术是GIS技术发展出来的一个主流技术,主要建立在internet的连通性和互动性基础上的将GIS服务实现网络平台化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同传统形式的GIS技术或者局域网技术相比较而言,其摆脱了平台相关性,具有更加广泛的范围范畴,操作简单,计算负载能力平衡高效,系统设计成本较低。随着一项新型技术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XML)的引入,WebGIS技术更加具有功能性,对于水利信息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适应性,也是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要需求。

2.3空间分析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空间分析技术一般指的是基于地理对象实现对地理空间布局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讲是GIS的核心技术支持和灵魂,也是GIS技术有别于其他一般的信息系统或者电子地图系统技术的重要标志性特点之一。在水利信息管理中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可以对水利系统中的水文信息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提供实时有效的支持,可以作为水利信息管理中水文预测、灾害预警以及损失评估等各个方面工作的精准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根据可靠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为水利工程的决策、险情分析和防控工作提供真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2.4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所谓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是建立在以DEM、DOM和三维模型等基础上的将数据通过三维坐标系进行地貌重现和精准定位的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GIS系统应用,可以实现DEM数据通DOM数据的有机契合,从而达到直观反映当前地理、地貌以及地理位置的三维场景,为水利工程的建设、监测和决策提供更加真实的演示平台和决策支持。

3、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运用的需求

水利信息管理系统中对于信息的查询、监测的有效性要求十分严格,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水利工程工作的精准性和便捷性。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水利信息管理平台,对于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水利信息查询、监测服务,同时还可以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水利信息管理对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性和海量数据管理能力。水利系统的地域性较强,水利数据信息量大,对于系统的覆盖范围要求十分苛刻,系统设计需要满足水利信息区域内的二维和三维地图的实景重现性,以便满足用户可以在终端就可以对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和定位,满足远程监控的性能需求。另外,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分类、分层式的管理,将所有的数据信息建档,并实时更新,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2)灾害预警和信息共享性。不可否认,水利工程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对于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仿真模型,对水利系统可能发生的险情进行有效的预测。同时,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使水利部门同其他相关部门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为信息传递提供多向性。(3)系统开放性。水利信息管理系统随着水利工程的完善和改动,还必须具备升级能力,以便符合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因此,对于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设计要求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4、结语

综上所述,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运用是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的需求所在,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在新时期下实现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水利工程现状做好相关技术的整合和优化,为人们快速的提供相应的详细数据支持,对预防和应对水利工程自然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孙海,王乘,吴栋,曾钢良.空间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 2007,10.

[2]张穗,谭德宝,崔远来,汪朝辉,张治中.空间信息技术在灌区信息化中的应用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01).

[3]谭德宝,李青云,黄奇.空间信息技术在长江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展望[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03)

[4]毛广元,李宁,赵莹.3S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展望[J].内蒙古水利,2009(06).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 篇12

“十一五”以来, 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全国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业务支撑逐步增强、保障环境明显改善[1]。大范围水利信息采集、高速数据传输及高效的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的实现, 不但提升了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的现代化水平, 更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 工程设计中也渐渐出现了盲目追求信息化的现象, 不顾及工程运用特点及规模, 不遗余力地追求高标准和套用先进技术, 既增加了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 也增加了日常使用与维护的复杂性。同时, 对大型水利工程自动化水平要求过低, 继续禁锢在“传统”甚至“落后”的“弱信息化”运行模式的设计方案也是存在的, 过低的自动化水平不仅降低了工程运用效率和水资源调度的精确性, 也增加了工程运行维护的人员成本, 同样造成资金的浪费。

因此, 为避免出现上述设计问题, 本着建设一个具有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等特点的信息自动化系统, 本文对各类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需求进行了梳理, 归纳总结出常见的设计问题, 并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解决建议, 以供大家探讨。

1 设计需求

本文把可能涉及到信息自动化设计的水利工程大体分为3类, 即水资源配置、水库和蓄滞洪工程。其中, 水资源配置工程主要指引 (调) 水和灌溉工程;水库工程在本文特指水利行业建设的以防洪或供水为主要开发任务的综合运用的水利工程。

1.1 水资源配置工程

对于水资源配置工程, 工程措施往往是建设取水枢纽, 把集中后的水资源通过输配水系统 (渠道、管道、涵洞、倒虹吸、水库、闸门等) 输送到受水端, 输水沿线可根据需要建设泵站或动能回收电站。水资源配置工程涉及的建筑物种类、数量较多, 地域跨度一般会很大, 可能会有多级管理机构分工负责工程的运行维护, 其管理组织结构相对较复杂, 如图1所示。

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信息化系统特点主要是监控对象数量多, 数据规模大, 通信节点分散, 数据传输距离远, 公共通信网络一般不能全覆盖, 通信接入系统投资较大, 数据的应用较丰富。

设计上通常会包含以下功能需求:1) 闸门远程监控;2) 泵站或水电站远程监控;3) 视频监视;4) 安全监测;5) 雨情、水情、墒情监测;6) 水质 (在线) 监测;7) 视频会商;8) 移动视频传输;9) 安防系统;10) 三维仿真;11) 分控中心或备调中心等。

在各等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中, 上述功能需求的前6项几乎都包括在内, 以保障实现此类工程的基本功能。而后5项只出现在少数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中, 属于较高级的应用配置。

以安防系统为例, 某些特别重要的水资源配置工程若遭到人为破坏, 不仅威胁到工程运行安全, 其社会影响也将不可挽回。此时, 对工程整体或局部运用安防措施, 全天候进行安全监视是很有必要的, 发现问题能及时报警并迅速定位, 既提升了工程管理效率, 也增强了工程的安全性。对于移动视频传输, 一般情况下长距离输水工程的视频监视很难做到全覆盖, 有些位置甚至无法安装视频监视设备。当有视频需求时, 附近的运行人员可持便携视频采集设备, 通过无线传输通道把现场实时画面传回监控中心, 以供后方人员及时分析判断, 指导处置突发事件, 省去了大量人员赶赴现场的成本, 提高了运行维护效率。

1.2 水库工程

与水资源配置工程相比, 水库工程的内容就相对简单一些, 其工程措施往往是建设大坝形成水库, 以防洪、供水运用为主并兼顾其他运用方式, 比如发电、航运等。水库工程涉及的建筑物种类、数量较少, 地域跨度小, 运行及管理机构单一。此类工程的信息自动化系统特点是监控对象数量不多, 数据规模不大, 通信节点分布较集中, 公共通信网络一般覆盖较差, 通信接入系统投资较大, 数据的应用较丰富。

设计上通常会包含以下功能需求:1) 闸门远程监控;2) 水电站远程监控;3) 视频监视;4) 安全监测;5) 雨、水情监测及预报;6) 水质 (在线) 监测;7) 视频会商;8) 三维防洪仿真等。

在上述各项功能需求中, 前6项功能是绝大多数水库工程的基本配置, 而视频会商功能往往在特别重要的具备防洪运用的水库工程中才会配置, 因为这样的工程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旦出现问题, 将对社会利益产生巨大影响, 所以为更合理地调度运用工程、更有效地处置重大突发事件, 合理配置视频会商系统是有必要的。

对于三维防洪仿真系统, 国内在此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已有些年头, 常作为工程防洪调度决策的一个辅助工具。该系统具体应用于三维场景展示、洪水演进、洪灾预警、洪水淹没评估、防洪调度措施模拟等[2,3,4,5], 在当今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很受推崇。

1.3 蓄滞洪工程

蓄滞洪工程主要利用河堤外的低洼地区及湖泊临时贮存洪水。此类工程涉及到的建筑物种类较少, 但可能数量较多, 地域跨度一般不大, 管理分支机构有可能较多。此类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特点是系统随蓄滞洪区的使用率很低, 监控对象的数量一般不多, 数据规模不大, 通信节点分布较分散, 公共通信网络覆盖较好, 通信接入系统投资一般不大, 数据的应用较简单。

设计上通常会包含以下功能需求:1) 闸门远程监控;2) 泵站远程监控;3) 视频监视;4) 预警系统;5) 雨情、水情监测;6) 视频会商;7) 移动视频传输;8) 三维防洪仿真等。

同样, 前5项是蓄滞洪工程基本的功能配置, 特别是通信预警系统。在蓄滞洪区运用时, 如何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快速组织人畜安全转移, 通信预警系统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中常以不同的通信手段相互备用。预警系统可采用的预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现代的方式有语音电话、电视、无线 (有线) 广播、手机短信等;传统的方式有铜锣、手持报警器、扩音器等。

对于视频会商系统, 多是在需要与上级指挥中心 (主会场) 会商防汛策略时以视频分会场形式设置, 如图2所示。会场有时设置在工程管理单位内, 有时也会设在蓄滞洪区现场 (比如进洪闸或退洪闸) , 以便与上级主管部门共享现场信息。蓄滞洪区视频分会场的设备应从简配置, 因为蓄滞洪区使用率很低, 作为分会场的场所面积有限且一般情况下并非专用, 简化的配置既实现了所需的基本功能, 又避免了昂贵设备的闲置与荒废。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代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需求的梳理可知, 各设计单位对有些信息化需求的认识是一致的, 这些需求是工程得以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但对于另一些信息化需求而言, 比如视频会商、三维防洪仿真、移动视频传输、安防系统等, 不同的设计单位就有了各自的理解, 对其应用尺度地把握不尽相同, 由此产生一些问题。

2.1 设计原则

信息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点:

1) 信息自动化系统规模与工程的规模及重要性不协调。这种情况往往是信息化设计标准超出了工程本身的规模, 比如某灌溉工程在前期设计中, 各级渠道上总共近百个灌溉泵站、闸门均采用远程控制;再比如某蓄滞洪工程的管理处及其所属管理所均配置监控设备分别作为总控及分控中心。这种用巨大资金投入换来过于精细控制的做法并不划算, 已经超出了该工程的规模。

2) 不以需求为导向, 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比如为某调水工程管理处配置视频会商分会场的显示设备, 拟采用55 in拼接屏4行3列布置, 拼接后的电视墙净尺寸至少为3.6 m宽、2.8 m高, 这一尺寸几乎布满了会议室整面墙, 而且根据工程管理设计, 该管理处常设人员只有4人, 根本没有视频会商的必要, 如此盲目的信息化设计严重脱离了实际需求。

3) 没有合理的资源共享规划, 导致重复建设。在某工程中, 新设的水量、水位采集站点附近就有正在使用的水文站, 所需的数据都有采集, 但由于此数据无法共享, 工程被迫新建数据采集站点。在分阶段实施的工程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后期建设的应用系统又独立配备了数据传输设备, 先期建成的设备所预留的传输、处理能力完全被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

2.2 设计深度

设计深度的问题常常体现为信息化专题设计报告中缺少技术方案比选、土建及配套工程的设计内容和工程量、实施计划说明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 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执行信息化设计在各建设阶段的编制要求。

目前, 水利部发布的与信息化相关的规程规范主要有:SL/Z 346-2006《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SL/Z 331-2005《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 (试行) 》、SL/Z 332-2005《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 (试行) 》。另外, 2014年2月刚刚实施的水利水电工程三阶段报告编制规程中也对信息化设计有相应的要求[6,7,8], 建议遵照执行。

2.3 功能需求

对于功能需求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实用性不足而先进性有余, 比如某工程拟将视频会商会场设计为如图3所示的虚拟会场。

这种虚拟会议与传统视频会议相比场景更自然、真实, 异地用户感觉犹如在同一个会议室开会, 但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却显得弊大于利, 具体如下:1) 布置上对参会人数有很大限制, 实用性降低;2) 需要有专用的会议场所, 很不经济, 且与国家要求精简办公用房的目标相左;3) 当参会各方会场有相同布置时才会有如此真实的体验, 这显然很难实现。

另一方面是方案可行性的问题, 比如蓄滞洪区采用微波接力通信, 但蓄滞洪区运用时形成的大面积水域对微波传输是有负面影响的, 作为主用通道不够可靠;再比如, 当采用无线对讲机通信时, 选用的设备频率范围和发射功率常常超出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等。

2.4 通信系统及其他

通信系统的问题往往是在通信方式选择方面, 常常是过多地采用自建长距离光纤通信网, 而较少地使用公共网络传输能力, 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工程投资和通信系统运行维护的工作量, 也很难发挥公共网络的多路由保护能力。至于卫星通信资源的使用率就更低了, 尤其是水利卫星。水利卫星通信网可承载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全部业务类型, 且具备卫星通信抗陆地灾害的特点, 目前用于水利业务的通信应用是免除入网费和频率使用费的[9]。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备用调度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网络安全防护及安防系统的设立原则和建设标准不清晰, 目前这些需求只是在建设单位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才被提出来, 或者后期需要时补充建设, 缺少统一、明确的设计标准作为参照, 不利于信息自动化设计和运行管理标准的规范和统一。

3 结语

经过分析认为, 出现信息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方面的问题或者说设计上不当之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设计人员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功能定位理解有误;2) 设计上没有更加系统的规程规范作为参照;3) 资源节约意识不强。

因此, 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 结合个人对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设计的理解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讨论:

1) 水利工程多为公益性事业, 建设投资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国家财政, 因此, 信息自动化系统设计应以其功能经济实用为首要原则, 同时具备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特点, 兼顾适度的先进性。

2) 制定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提高信息化设计标准管理精度。所谓提高管理精度, 是指制定的标准可以更加细致地规范信息自动化系统各类功能的适用范围和建设规模, 使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在技术上具有适当先进性的同时, 其规模也能与工程建设规模相匹配。

3)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中提出:“特别重要枢纽、输水工程的计算机监控系统、通信系统设计, 应进行专题研究”。除考虑工程等别之外, 从节约投资的角度考虑, 建议当信息自动化系统估算总投资在3 000万元及以上时也应编制专题报告, 报告通过详细的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推荐的方案。

4) 通过开发标准化的水利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及软件, 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以及应用环节最大化地实现资源共享。

5) 提高水利卫星通信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水平。

6) 增强水利工程自动化专网信息安全防护的意识。

当前,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已处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 其走向成熟除了需要设计人员认真务实的态度以外, 更需要制度与规范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北京:水利部, 2012:3-9.

[2]李云, 范子武, 吴时强, 等.大型行蓄洪区洪水演进数值模拟与三维可视化技术[J].水利学报, 2005, 36 (10) :1158-1164.

[3]刘媛媛, 刘舒, 苑系民, 等.广西防汛三维电子沙盘系统[J].中国防汛抗旱, 2013, 23 (6) :11-13.

[4]彭国均, 池天河, 张新, 等.汀溪水库三维防洪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地球信息科学, 2007, 9 (6) :82-87.

[5]王跃.亭下水库三维防洪调度及运行管理系统研发[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2) :12-13.

[6]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SL 617-2013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91.

[7]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SL 618-2013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42.

[8]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SL 619-2013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44-46.

上一篇:学好文言文下一篇:地下室变形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