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共12篇)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篇1
摘要: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 如何去研究和管理人口, 意义非常重大。文章在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研究和分析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GIS) ,人口,流动,管理,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日益加深的全球化, 使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同时也出现了资源紧缺、大学生就业难、人口老龄化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这注定了我国正面临着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转型过程。从整体来看, 我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那么, 如何研究和管理人口, 意义非常重大。单一地研究人口并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人口状况, 人是社会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所以要深入地研究人口就必须把人口信息、经济信息和地理信息这三种信息整合起来, 才能得到全面、准确、有价值的人口信息, 并为政府各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提高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水平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 GIS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 人口、经济等统计信息所具有的空间特征,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空间可视化, 从而得到人口在空间中的直观的分布变化规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精度更高、更加灵活有效的表示和统计人口数据的新方法, 人口数据空间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 而GIS技术在空间分析上具有突出的优势。总之,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能够更科学、高效地管理人口数据, 提高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水平, 实现人口信息服务的有效增值。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缩写为GIS) 的创立与发展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表示、处理、分析和应用手段的不断发展紧密联系的。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北美。有时又被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 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 (包括大气层) 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空间分析能力是GIS的主要功能, 也是GIS与计算机制图软件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它还具有输入、管理、转换、可视化、组织、查询、分析等功能。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8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 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城市规划、智能交通、人口管理、人口统计与分布、房地产, 公共卫生、运输物流、防震减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简称人口GIS) 是MIS与GIS结合的一种新技术, 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针对人口空间信息特点的GIS, 是GIS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人口GIS真正兴起, 始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随着各地海量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挖掘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为在人口GIS中挖掘出可信的、有效的人口信息提供了方便 (1) 。
基于GIS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将人口信息与空间信息相结合。充分运用GIS技术将人口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时间数据“三位一体化”, 实现了人口普查、日常管理、统计与分析的数字化和可视化。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时效性强、可视化效果好等优点.能更快地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直观明了的各项人口信息。
三、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社会正在由过去那种高度统一和集中、社会连带性极强的社会, 转变为更多带有局部性、碎片化特征的社会 (魏立华、阎小培, 2005) 。由此看来, 转型期大城市的空间发展已不单是经济、产业、物质空间的问题, 社会中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核心要素。
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 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 市场化体制环境促进了资源的流动与配置, 经济要素、人口、职业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有利于城市空间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它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一些社会负面效应, 造成阶层间社会距离拉大 (张京祥, 2007) 。由此看来, 大城市的空间发展已不单是经济、产业、物质空间的问题, 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核心要素。
人是社会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决人口问题迫在眉睫。要解决好人口问题, 首先要全面掌握人口信息, 不仅需要掌握人口的结构、受教育程度、老龄化等情况, 也需要掌握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迁移等信息资料, 以利于科学制定人口政策,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人口管理的特点是数据量大, 流动性强、地域区别明显, 复杂度高, 而将“人口信息”与“地理”相结合进行管理, 结合数字地图, 运用Arcgis等技术, 就可以较好地处理、解决上述问题。将人口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 就能更好地实现对人口数据的采集、查询、管理、显示、分析、发布等功能。
对于人口的多种行为而言, 人口赖以存在的地域空间同样具有多重属性。因此,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好的直观而又形象地表达人口地域情况的工具。具体的实现途径是, 利用地理编码将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联系起来, 并将这些信息集成到不同的空间域中 (Grayson 2000;Jiang and Li 2003) 。这样便实现了人口信息与地理信息的结合, 我们便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反映出人口规律。
因为有着强大而充分的数据支持, 再加上地理信息系统特有的功能和分析技术,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2) 。
第一, 城市规划。例如:教育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政府公共设施的规划与选址分析等。
第二, 商业机构市场前景与客户分析的信息咨询。例如:快餐店、商场等的选址, 以及潜在的客户群规模、分布和特征分析, 特定区域内的竞争对手分析等。
第三,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工具。利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在一起,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手段得出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现状分布情况, 进一步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四, 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目前, 随着各地经济发展需求及市场竞争机制推动, 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 政府各部门工作面对人口大流动的挑战, 原有的人口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对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 无法规范租赁房屋的管理行为, 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 难以满足为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因此, 建设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 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多元化需求描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从静态的老龄人口规模和空间需求研究逐渐转向动态的老龄人口结构变化、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构建人口空间分布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理论框架, 对完善城市规划理论及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六, 人口经济压力的研究分析。人口压力主要是指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系统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从而形成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GIS角度出发, 对人口经济压力空间分布进行描述, 分别从人口增长压力、人口生活质量压力、人口素质压力、人口就业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提供参考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有着美好的应用前景。将人口信息与空间信息相结合, 将人口信息展布于地域空间之上, 实现了人口分布、统计分析、日常管理的数字化和可视化。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 能更快更好地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直观明了的各项人口信息。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篇2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区、市、县人口计生委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安排和要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初步建成了我镇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管理、宣传、服务、办公等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让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得到了提高。现将我镇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抓三项建设,夯实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基础。
(一)抓好硬件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创新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工程,是实现新世纪人口和计生工作目标的重要技术保证。镇党委书记亲自安排,分管领导全力以赴抓落实,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我镇计算机硬件配置,优化终端的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网络运行环境。及时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抓好队伍建设。镇党委、政府调配2名有计算机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计生办计算机操作员,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懂得计算机基本的日常维护,比较熟练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掌握了信息化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熟练操作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体系。
(三)抓好制度建设。为了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规范运行,我们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入手,修定了《操作员管理制度》、《数据安全及传输制度》、《工作日志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等10余项规章制度,通过健全制度来规范日常工作;为确保数据安全管理,每月数据变更后及时进行备份,未经有关领导同意不得随意查阅数据,确保数据完整性和整个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实现了“三个加强”,为人口计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数据汇总和查询更加快捷方便,简化汇总环节。
根据我镇工作实际,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探索,着力在管理服务上做文章,在实践应用上下功夫,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服务于计生工作,方便群众。
(一)加强个案信息收集,实现全员人口管理,促进“数字计生”建设。为了确保数据质量,我们对导入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了一次大的核查,形成全员人口个案信息采集核查卡,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要求各村委在信息录入前认真澄清底数,明确各村计生管理员对录入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对微机信息录入及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督查,通过现场反馈、下发书面总结等形式,使全镇的育龄妇女个案信息的录入做到了户、卡、机信息“三项一致”。
(二)加强信息系统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确保数据信息上报及时率,确保数据信息真实性、准确、完整,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加强综合管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利用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数据库,随时查询流动人口信息,更好的为流动人口服务。二是推进办公自动化。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使基层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计算机抓管理,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和管理服务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指导考核评估。通过已婚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考核前检索康检对象、出生对象、持证对象和大龄未婚青年等重点调查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考核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四是利用数据库信息,及时把本月施术对象、发生育证对象、随访对象和预计出生人员名单等进行整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服务,使管理服务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形象。充分利用个案信息资料,开展对符合农村奖励扶助政策对象的调查、审核、汇总等工作,保证了上报数据及时准确。
(三)加强协调联动,实现部门资源共享,促进“惠民计生”建设。通过与公安部门联动、互通,我计生办在采用公安户籍基础上进行信息采集,能够简化程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人口计生全员信息以个人为单位建立,也可以弥补公安系统夫、妻、子女、父母独立户普遍、关联性不强的不足,能够较好地促进平安建设和目前全国“实有房屋、实有人员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与卫生部门、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共享资源,在开展免费“三查”和生殖健康服务时,掌握人员信息,更好地服务辖区育龄群众。
三、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具体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我计生办将人口计生队伍信息化能力培养纳入职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重视信息化管理人员、宣传政务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并着重在提高信息操作人员管理和应用能力上下功夫,大幅度提高计生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操作运用能力,努力培养一支善于采集应用信息、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而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具体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深知,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提升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我镇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探析 篇3
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人口分布是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空间现象,人口运动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从来不存在离开时间和空间的人口运动,而人口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人口分布不能只理解为人口数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它还包括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居住的不同地区组合与联系。
人口分布的形成包括两方面因素,即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迁移,这是塑造人口地理的两个基本因素,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这两种因素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有时自然增长成为主要因素,有时迁移增长又成为主要因素。同时,人口分布是不断形成又不断变动的过程,它是相对静止的,又是绝对运动的,因此,可以作静态或动态的考察。人口的静态分布是指在一定历史时间人口相对静止的分布状态,它反映特定时间内的人口分布特征;人口的动态分布则指人口分布的历史发展变动状况,它反映较长历史时期中人口分布特征的变化,这两方面的考察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反映人口分布的总体状况。
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从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经济的辩证关系角度,提出了“黑河—腾冲”这一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将中国人口划分为以此线为界的东南稠密区和西北稀疏区两大人口区域单元。“黑河—腾冲”线可以明确显示该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布疏密相差极其悬殊,在中国人口地理分布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中国人口地域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二、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的界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是我国人口的突出特征之一,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分布多,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少,人口密度小。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与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密切相关。从自然地理环境看,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降水较多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加之东部地区地形绝大部分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处于许多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灌溉便利,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世界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而西部地区则以干旱、半干旱的非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稀少,作物生长期短,加之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地表多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农耕,畜牧业比重高于东部季风气候区,但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基本上属于靠天养畜的粗放经营方式。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对外联系便利,工商业发达,大中城市分布较多,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而西部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对外联系不便,工商业不发达,大中城市分布较少,不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东西差异,造成了我国人口东西分布的疏密差异。
1935年,我国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胡焕庸先生,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提出了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市,经四川雅安、盐源,到云南省腾冲县,大致为倾角45°基本直线,该线东南方36%的国土面积居住着96%的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该线西北方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却只占4%,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荒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为游牧民族的天下。由此划出两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首次揭示了我国人口地域差异的格局,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条线也因此而被称作“胡焕庸线”。后来,许多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面积和人口作了精确测算,得出该线东南侧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94%,该线西北侧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却只占全国的6%。这就是写进中学地理教科书中的面积人口比及中国人口的地理空间分布。
三、探析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的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人口分布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过高,可能引起人口对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人口密度过低,可能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生产力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利用程度。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我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大致呈现出“两密”、“两疏”的分布特点,即东部沿海地区密集,平原地区密集;西部高原地区稀少,山区人口稀少。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却与人口的分布极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过密地区,劳动力过剩,产生就业问题;人口稀少地区,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如何合理布局我国人口,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又好又快地促进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是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更是广大地理和人口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和重任。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人口运动就是各种自然矛盾和社会矛盾运动的综合结果,而社会矛盾运动起着决定的作用。”人口的运动意味着人口的变动和发展,而人口的变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促使人口变动的根本原因。我国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素质高,生产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但也应该看到,东部地区由于开发较早,土地垦殖指数高,人口密度大,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高,土地资源紧张。从产业结构看,主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但工业发展中的资源、能源短缺,需要大量从中、西部地区调入。同时由于工业发展早,工业规模大,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多,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严重。在辽中南地区、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等地尤为严重。
而人口稀少的广大西部地区,由于开发滞后,生产力水平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交通运输条件差,各项经济指标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但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多,城市化水平低。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污染虽不及东部地区,但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破坏严重。西南地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从能源利用看,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资源短缺,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教育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技术条件落后,开发利用少,利用率低。
从心理因素看,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西部地区,人们思想守旧,在经济竞争中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易于满足,观念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淡薄。由此可见,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差异,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的因素。人口问题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合理布局我国人口,有利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走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为此,东部地区在合理布局人口、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应把社会保障、卫生保障、教育和就业保障纳入发展规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节约资源,广开能源,大力发展核电技术。产业结构中应发展耗能少、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重点是对工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实行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减少生产、生活废水对河流、湖泊水资源的污染。产业结构中以知识密集的二、三产为主,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西部地区在合理布局人口时,主要任务是消除文盲和贫困,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基础上,提高广大农村的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工业结构中应少发展高、新、尖技术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防止以发展煤炭为主的火电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能源建设中应以水电为主。在重点保护现有基本农田,注意解决贫困人口粮食问题,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高开采和冶炼技术,大力发展旅游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篇4
要保障四川省全省人口计生业务的正常开展,实现9000万人口信息库的实时动态更新,平台的数据库系统设计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系统终端用户众多。全省市、县、乡和部分村各级注册用户3万多人,每天实时在线使用超过1万人次,对数据库系统的并发量要求较高。二是业务类型繁多。既有人口信息的实时采集变更,又有面向百姓的证件办理服务,还有面向管理的决策支持服务,对数据库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吞吐量等要求较高。
2数据库系统架构设计
根据平台实际业务需求,按照人口数据数量级,确定使用微软SQL Server。根据数据库数据量,充分考虑数据库面向的不同应用场景和数据库可靠性,按照分布+集中的原则,将整个数据库系统分为业务层、镜像层、决策支持层、公共层。业务层主要面向基层业务管理应用,根据SQL Server在管理1500万到2000万人口数量级别性价比最优的测试结果,按行政区域将业务层分为6个分区数据库,分别部署在6台服务器上。镜像层主要负责数据实时备份、承担业务层数据库故障转移,其中合并数据库通过订阅发布将各分区数据库合并,为省级实时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层提供基础数据。决策支持层通过对合并库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建立数据仓库,支撑各类决策支持分析模型应用。公共层主要存放系统配置、交换数据、数据字典公用数据。如图1。
为实现分区业务数据库访问,系统将拦截所有对数据库的访问请求,根据分区算法,自动将请求转发到相应的分区数据库中。如图2。
数据库分层设计主要优点有:一是按行政区划分区不仅有效均衡了访问负载,而且可通过区划代码聚集索引提升系统查询性能;二是合并库的设立实现了部分读写分离,避免了大数据量分析对业务层应用产生影响;三是通过镜像实现了数据库故障转移,提升了数据库系统可靠性。四是数据库系统扩展配置灵活,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调整和增加分区。
3主要优化保障措施
为满足人口信息平台高可靠、高效率、大并发、大吞吐的业务需求,除了采取常规的数据库性能优化措施外,根据长期应用实践,还进行了以下优化完善:
3.1数据库设计与索引优化
人口信息平台的数据特点是数据增量不大,但日常数据变动频繁;而具体应用时需要实时提供大量统计分析。根据以上特点设计了人员编码字段,该字段由区域编码+顺序码的方式组成,并在此字段上建立聚集索引,以满足快速统计分析的需求。通过分析经常使用的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普通索引,以提升性能;在索引建立后,根据数据库使用情况,通过重新生成或重新组织的方式定期优化索引性能。
3.2数据库存储布局优化
磁盘I/O是影响数据库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数据库存储布局上需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尽可能将数据库存储于RAID;二是将连续访问的文件分布在专用磁盘上,如给事务日志文件单独分配一个磁盘。三是通过创建文件组,将数据文件分布尽可能多的磁盘驱动器上,从而实现更多的并行磁盘访问,提升数据访问效率。
3.3 SQL查询优化
通过对SQL查询语句的跟踪,查找运行时间较长、占用系统资源高、造成死锁的SQL语句进行定点优化;另外考虑到系统对实时统计查询的要求较高,根据业务逻辑调整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以达到最高效率SQL查询速度。
3.4对数据库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应用系统实时抓取数据库服务器CPU占用率、内存占用率、死锁数、连接数、批请求数、IO数、等待任务数等关键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设定阀值,对超出阀值的进行实时预警,提示管理人员及时处理。
4结束语
本文重点针对大型人口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架构设计和优化措施等方面思路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数据库的设计和优化涉及的因素还很多,不仅要紧密结合业务应用系统本身需求和特点,还要在实践应用中持续优化,才能更趋完善。
摘要:四川省人口信息平台作为四川省卫生计生系统管理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业务工作平台,是以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采用省级集中模式,涵盖了包括全员人口、育龄妇女、流动人口、行政执法、技术服务、利益导向、统计监测、便民服务、辅助决策等10余个子系统的大型人口信息系统。本文对人口信息数据库系统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人口信息,数据库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Hector Garcia-Molina.Jeffrey D.Ullman.Jennifer Widom著/杨冬青,吴愈青,包小源,唐世渭等译.数据库系统实现(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篇5
榆林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交换
数据现场测试的通知
各县区人口计生局:
接省人口计生委通知,国家人口计生委定于12月中旬组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跨省流动人口信息交换现场测试,现将现场测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测试主要内容
(一)协查信息反馈情况。
(二)网络化协作通报信息接收情况。
二、测试方式
通过陕西省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系统现场接收国家人口计生委发送的协查信息(每省10条)和网络化协作信息(每省10条)。
三、参加测试单位
各县区乡镇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用户。
四、时间安排
(一)试测试。2011年12月14日为试测试日。下发网络化协作通报信息时间:13日18:00—19:00; 下发协查信息时间:14日9:00—10:00;
基层用户反馈、接收信息时间:14日9:00—12:00。
(二)正式测试。2011年12月16日为正式测试日。下发网络化协作通报信息时间:15日18:00—19:00; 下发协查信息时间:16日9:00—10:00;
基层用户反馈、接收信息时间:16日9:00—11:00。
五、具体要求
(一)12月13日18:00至14日12:00,以及12月15日18:00至16日11:00各地乡镇级用户暂时停止提交各类协查信息和网络化协作通报信息,全力做好国家测试信息的反馈、接收工作。
(二)测试分为试测试和正式测试,各县区要督促指导乡镇级操作人员在试测试结束后认真总结,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确保正式测试圆满成功。
(三)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认真做好测试前的 准备工作,保证所有乡镇在测试时间内网络畅通、设备到位、基层信息化操作人员到位,以确保测试工作顺利完成。
(四)本次测试信息的反馈、接收主要由乡镇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人员来完成。在规定的测试时间段,各乡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操作人员要始终待岗,负责对下发信息进行核实,确保及时反馈。
(五)本次测试是“一盘棋”工作评估的重要环节,国家将按照《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评估标准》对各省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对发现在测试中弄虚作假的省在年终考核中加大权重扣分,同时也是考核各县区全国一盘棋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测试工作完成情况将计入年终各县区责任书考核。
六、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市计生流动办霍跃军
联系电话:8105989 ***
2011年12月9日
抄
送:市计生流动办,各县区流动办,市人口计生局纪检
组长王埃塘
档
我国人口普查信息化研究 篇6
人口普查;信息化;人口信息共享数据库
1.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概况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人口普查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对一国或一国内某一明确划定地区所有人口进行的调查,包括收集、汇编、分析、公布或以其他方式传播相关人口、经济和社会数据的整个过程。我国于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持续时间较长,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2.人口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口信息资源分布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卫生、教育等承担社会保障和百姓服务职能的各个政府部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各政府部门从各自主管业务出发,开始建立本系统内部贯通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的多级业务信息网络系统和业务数据库,主要业务工作开始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但是,由于各业务信息系统中有关人口信息资源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纵强横弱现象,致使各类业务资源分散,互不相通,呈部门化、条块化分布,只能实现部门或行业内部的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横向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各部门职责的设置,制约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有关人口的数据资料分散在各部门手中,例如公安的户籍数据,流管办的流动人口数据。计生委的出生人口数据,卫生局的出生及死亡人口数据等,不同部门均从本部分的业务角度开发应用系统,从而影响了信息生产过程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部门基础数据资料更新较慢,由于人口数据是一个时点数据,普查的2011年11月1日0零时的人口数据,而各部门的基础数据本身对其更新都有一个滞后性的问题,而导致数据更新较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基础信息数据方法滞后,信息数据处理时间较长等等。
部门基础数据资料的不完整性、格式不兼容性,乃至数据的保密性要求等,导致数据的利用效果有限。信息化建设是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前提。目前,关于人口信息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各部门使用的人口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人口信息存在“信息孤岛”、各部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标准体系的缺乏影响了人口数据的共享与交互,制约了人口信息的应用。
原始数据采集方法亟待改进。我国目前仍然采取传统模式,即使用事先设计好的普查表,通过普查员逐一对普查对象询问并且填写普查表来获得普查标准试点的人口数目。尽管传统模式提供了一个在较短时间内,对前期划分好区域内的全部人口在规定的标准时点上进行登记,满足了数据的完整性的要求,但是传统模式的要求很高,付出的成本也十分巨大,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纸质报表的手工登记。
3.信息化在未来人口普查中的应用
在人口普查过程中,信息技术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比较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人口普查的例子是芬兰,芬兰地处北欧,近年来所取得的信息化成就举世瞩目,在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排名中,芬兰一直排在前十位以内。从1985年开始,芬兰政府直接从现有的人口数据库中集中提取数据,30个与人口数据相关的数据库在年底前都要汇总到芬兰统计局,然后统计局在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对人口信息进行提取,满足人口普查的需要。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口普查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缩短了普查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其次采用登记法能够大幅节约普查成本,芬兰采用登记法进行人口普查使人口普查成本由原先传统登记法的6美元/人下降到17美分/人。最后,采用登记法能够提高普查数据质量,由于人为因素的减少,不会因为普查员由于理解指标的失误导致普查数据的失真,是普查数据质量大为提高。
4.我国未来人口普查的信息化发展方向
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是社会化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就是要整合与人口信息资源相关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逐步沟通信息孤岛,使政府各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好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
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分析,人口普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普查标准时点前的准备工作,周期长,部门信息完整性或更新程度较差,随着目前信息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通过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数据库能够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为2020年人口普查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口信息共享数据库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提供基础信息采集和基础信息储备,能够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提供基础信息查询。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需要信息化技术手段和配套措施,因此,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核心是信息内容,总体需求根源于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立足于成熟、经济、适用、先进又可靠的信息技术,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依托现有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科学、高效、可靠、协调的管理与运行,达到信息共享、综合应用的目标。
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政府部门人口基础数据采集和管理能力,有效解决政府部门之间存在已久的“信息孤岛”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集人口基础数据的必由之路,而建立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1]马费成,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联合国国际经济及社会事务部统计司.人口和住房普查的原则和建议(第二修订版).联合国出版物.2010
[3]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编.中国人口普查方法科学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人口信息协同:一场技术革命 篇7
人口信息统筹化管理已经被有关国家部门重点关注。目前在我国共有涉及统计、公安、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对人口信息进行了采集、统计和使用,但是这些信息采集基本上都是以部门为主体各自分开进行的活动,很少能够实现共享和协同,有些数据库成为死库,无法为人所用。随着城镇化升级和人口迁移的浪潮涌来,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已经提上日程。
今年7月底,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意见》还特别提出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全面准备掌握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地产、卫生计生、税务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区域、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人口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掌握人口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准确信息,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国家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时就谈到了要进一步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要更进一步加强人口战略研究,为科学决策和实际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我国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十分注重整合相关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系统平台。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卫计委信息化工程的二期项目(一期工程PADIS)通过相关业务系统标准化及统一人口代码,与教育、科技、公安、民政、人社、财政、文化、卫生、药监等部门共同协商人口信息共享,实现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支撑多部门合力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提升了效率和效能。
在人口信息数据协同的要求下,现有的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必将出现新的契机。比如流动人口信息如何与教育部门及卫生健康部门的信息实现共享和交互,同时人口领域的信息化越来越多采用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人口数据库作为政府的重要信息资源,也必将发挥其在各领域的创新性作用,利用人口大数据为社会行业提供数据分析和数据预测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迎接全员人口大数据时代
自有人类以来,关于信息的记载就同时诞生。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竹简书帛,以及近代的活字印刷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为人类文明、繁衍及重要史实进行了记录和传承。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使用全新的数字技术来采集、管理和使用人口数据已经成为常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地方开始有效的采用各种工具为人口统计、分析工作服务,GIS就是这样一种技术。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人口信息化的省份之一,陕西省就在人口统计中加入了GIS信息,把人口信息和住房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为人口信息的集中化、全面化提供了方便。
个人计算机逐渐普及之后,人口信息统计也变得要容易得多。为了全面掌握人口信息数据,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就将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作为重要的数据库建设之一,为人口信息共享及应用夯实了基础。
2009年,作为当时的人口和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重要信息化项目,全国第一个人口宏观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PADIS)通过验收。据国家卫计委人口信息化专家冯方回对记者介绍,这是一个“横到边,纵到底”的人口信息化工程,包括人口信息采集、决策支持、计划生育、人口服务系统等4个应用模块,涵盖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扶助资金发放等重点应用提供了支撑。
今天,国内各省大部分已建或者正在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简称“人口库”)的建设,人口数据信息量较大,接入系统种类繁多,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数据的应用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立人口信息动态采集和更新机制以来,对人口信息数据库的统筹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冯方回介绍,随着全员人口统筹信息系统的完善,人口信息的包含范围也越来越多,与人口相关的海量信息也在不断加入进来,但是这些信息必须做到标准化和准确化:人口数据必须要一致,数据要准确,信息要完整,要有相关的业务支撑系统和保障体系。之所以要求如此严格,就是不允许人口信息出现重复现象。同时这些数据信息量要比以前大大增加,有的甚至达到数百项指标,如今它们都已经被纳入到全员人口统筹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
除了大力建设全员人口统筹信息系统,同时进行的还有个人电子病历库、居民健康档案库规划。通常情况下,那些记录了患者和医生大量数据信息的医疗档案,需要经常被调用,而当前医疗体系中各自为政的封闭性特点为这些个人健康信息的共享制造了困难,这也是今天医疗信息化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三个数据库之间是相互独立,但是又互相关联”,冯方回介绍,全员人口统筹信息系统将包含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方面的基本信息,实现国家、省级两级集中,覆盖全国13亿人口。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目前也计划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9个省市进行试点,涉及到3700多家医院,其中一期6个省份建立了全省电子病例数据库。
目前全员人口统筹信息系统项目还在调研过程中,正式启动后,未来两年内就会实现,到时候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全的人口数据库拥有者,同时也会在数据使用方面走向共享,和公安、社保、金融等领域实现无缝对接,实现跨地区、跨业务的合作。一旦项目建成,国家级人口数据中心将成为全员人口数据库的枢纽,实现各地区和各领域的互联互通,同时为升级人口数据库提供基础,其他地县级数据库则主要为承载业务提供服务。
加强人口信息共享设计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有关政策和文件,针对卫生健康领域的数据信息共享进行了顶层设计。根据“十二五”规划,在“全民健康保障工程”中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通过信息整合,实现健康保障大数据;按照国务院推进信息消费的相关文件,在全国试点居民健康卡,通过与社保、医疗、交通及金融领域的IC卡融合,使百姓在持卡就医、报销、支付等方面获得了便利;远程惠民医疗工程目前已经在全国800多家医院试点,在消除医疗信息资源不公平,将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转移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初步构建起了全国统一的远程医疗体系,并通过医疗云、视联网等技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便利。
自SARS爆发以来,目前全国已经建起3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为医疗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支撑;同时中医药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中西医信息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具备检监测中心、数据库、中西医电子共享平台等功能,为患者就诊、电话挂号提供帮助。
以上海市为代表的区域人口健康共享工程试点,以集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原则和方法,实现了上下级医院之间的信息联通,经过在医疗、公共服务、防控体系领域的合作,实现了信息的内外共享,加强了医疗体系的监督和评估。
据数字统计,每年荷兰约有3万人在医院遭遇到本可避免的伤害,其中1700人最终死亡,而在美国一家医疗机构的调查中,每年约有9万人死于医疗事故。专家们认为,这些意外伤害,如果有了电子病历就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在中国上海,这里也是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共享的试点城市,同时也是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做得比较完善的地区之一。
精细化人口管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升级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他们的就业、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情况都会对现有的人口管理制度形成影响。
我国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由公安等部门来推动,这主要与当前的户籍制度和身份证使用情况相关。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流动人口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
深圳是全国流动人口占比例最高的城市,目前实际管理人口已达1800万,而户籍人口只有三百多万,流动人口比例那么高使得城市管理十分困难,不同部门的人口统计数据有时竟然能够相差二、三百万。没有准确的人口信息很多事情很难有效服务和管理,如公安、社保、计生、医疗、教育等,准确的人口信息成为改善城市服务和管理的关键,也是促使市领导下决心推动“织网工程”的一个引爆点。作为综合性电子政务平台,“织网工程”首先是将数据采集工作与城市的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全市共划分了1.6万个网格,按照“一格一员”的模式统一了基层数据采集队伍,总人数远少于各部门分别采集时所需要的人数。采集队伍按规定的周期动态采集网格内的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以及矛盾纠纷、问题隐患等数据,提高了数据的准确度。
从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到管理、分析过程中,深圳有关部门采用了最新的移动互联网和数据整合、分析技术,实现了端到端的精确化管理,这在全国至今仍是一个典范。从流动人口管理开始,“织网工程”的第一步是规范整合数据收集渠道,利用手持设备终端尽可能地实现集中的统一地采集,集中采集不仅能减少重复劳动降低调查成本,更重要的是集中采集本身就是一项有效的数据整合措施。“织网工程”将能够统一采集的数据如人口、就业、住址、家庭等相关数据尽量地集中采集,显著提升了数据的整合度。
一直以来由于卫计委主要负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卫计委主导的全员人口统筹信息系统规划中,也包含了流动人口基本情况、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指标信息。据了解,目前卫计委已经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合作,积极推动人口信息的相互查询、校验、补充和更新,通过多种形式推进了信息共享工作。
这种共享的趋势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非常明显。比如身份证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一个重要证件,也可以作为实现人口卫生健康信息共享的标准代码而广泛推广,这个已经是大家的一种共识。
“如果我们信息化工作可以像身份证那样通过25年的演变成为社会公共的信息源,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共享和运用,那么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台阶。”冯方回这样肯定身份证在人口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IT商机
在7月举办的2014年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国家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对外公布了医疗信息化的“46312”架构。其中,“4”代表4级卫生信息平台,分别是:国家级人口健康管理平台,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地市级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及区县级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6”代表6项业务应用,分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3”代表3个基础数据库,分别是: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全员人口个案数据库;“1”代表1个融合网络,即人口健康统一网络;最后一个“2”是人口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新一轮全员人口统筹信息系统以及电子病历等系统的推进,国家层面和各地方城市必将迎来新一轮信息化高潮。”冯方回表示,政府部门对人口信息共享和标准化的统一推进,同时海量的人口数据将带来大数据应用的先机,必将为IT产业带来新的商机。
拿居民健康卡来说,目前各地各领域的应用标准不一,无法与金融社保卡功能快速整合,数据支撑能力不足。其中,提升数据支撑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居民健康卡的应用涉及众多医疗信息的采集、跨区域应用和跨部门信息的整合,传统的IT平台显然无法满足其需求,迫切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IT信息平台。
作为全国健康卡试点,今年以,来辽宁省卫生云中心先后部署了四台UIS云计算一体机刀片机箱,每台刀片服务器满配置16台两路CPU服务器,通过H3Cloud云计算平台,实现软硬件一机结合,以构建强大的IT计算资源池,高效灵活的承载了辽宁省各种医疗卫生应用,包括新建的居民健康系统,以及区域卫生相关业务系统,如应急、药采、新农合、综合管理等。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医疗健康行业信息化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内外的IT企业也都在不断探索:苹果发布了healthkit平台;百度打造出Baidudulife平台;中软国际拟携手阿里云为中信21世纪构建医疗信息共享云。同时,海虹控股则与支付宝签署合作协议,重建医疗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构建个人医疗费用支付体系;提供健康领域专业理财服务。除此之外,电信于2014年1月27日与Life Watch宣布签署MOU,在未来五年订购价值4亿美元的LifeWatch手机及其他相关服务。4月9日,中国移动累计投入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打造“移动医疗”大数据应用。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篇8
1 接口需求
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业务协作,对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挖掘、分析、比对,同时,也要为各个部门提供人口信息查询、查证、核实和信息引用等服务。通过使用数据抽取工具,来实现数据的抽取、转换和装载;同时采用服务和请求的方式来实现业务协作。
2 建立模型
依据系统接口需求,人口基础数据库系统接口非常复杂,并且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将不断变化,因此接口必须建模。接口模型是技术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系统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换与互操作。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基础数据库大部分系统架构采用组件服务器模式,系统为松耦合分布式系统,接口的建设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基础数据库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务信息网,搭建数据交换平台,为分布式人口基础数据库之间,以及与各个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基础。采用请求与服务方法实现信息交换与互操作功能。由于接口复杂易变,可以考虑采用接口平台实现而不是具体编程,平台中配置接口服务和服务方式,并对服务的信息内容进行定义。
建模需要满足“接口和实现分开”、“接口参数自适应”等要求,保证接口的相对稳定和与业务的最大无关性,这样才能使系统的适应性和复用性得到加强。
2.1 请求服务应用平台的扩展
系统开发除包含大量的信息交换外,还包含大量的信息互操作,因此我们需要对请求服务进行扩展。支撑平台的请求服务系统的功能包括:1)信息共享服务;2)信息交换服务;3)分布式信息查询服务。
由于支撑平台的请求服务系统功能强大,设计复杂,建议采用跨平台、跨中间件技术、跨语言的WEB SERVICES技术来扩展实现信息交换与互操作业务。请求方可以请求Web Services开放的各种服务。原理图如图1。
XML Web Service可以非常详细地说明其接口,这使用户能够创建客户端应用程序与它们进行通信。这种说明通常包含在称为Web服务说明语言(WSDL)文档的XML文档中。
互相之间通讯的请求报文和结果报文遵循XML格式。其中的调用报文和响应报文都是一个XML格式的字符串。
服务器解析调用报文,执行与调用报文中包含的谓词对应的服务功能,生成结果报文,以XML格式返回给请求者。请求者拿到结果报文,进行解析,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2.2 请求报文格式
3 接口模型具体实现
3.1 请求协议
遵循SOAP技术,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协议进行通讯。相互之间通讯的请求报文和结果报文遵循XML格式。
请求者可以以如下格式发出请求:
http://服务器名/提供服务的网页?xml=调用报文
其中的调用报文是一个XML格式的字符串。
服务器解析调用报文,执行与调用报文中包含的谓词对应的服务功能,生成结果报文,以XML格式页返回给请求者。请求者拿到结果报文,进行解析,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
3.2 请求报文
条件参数树是一个可以嵌套的结构,如图2所示。
Condition的格式如下:
格式说明:
1)Type类型可为“与”,“或”
2)Operator关系运算符(“等于”,“不等于”,“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类似于”)。
3)用*号表示通配符。如值为’张*’表示所有以张开头的字符串。
4)值参数用于传递不作为条件组成部分的参数,格式如下:
以此类推。
5)请求报文中一般得包含如下几个信息:服务名,如:人员基本信息查询;请求类,如:查询,分组统计,计数;查询过滤条件;参数类;行政区;统计字段(在请求类为分组统计时);返回最大记录数;用户帐号;用户密码。
3.3 响应报文
返回结果可以有多种,用结果名区分。具体返回项随着结果名不同而不同。
4 小结
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是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其接口技术也是极其复杂的,特别是安全性、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此外还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扩冲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高怡新.XML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篇9
1 各地平台建设概况
1.1 平台建成情况
根据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 我国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 天津、上海、江苏、重庆等22省份 (占总数的2/3) 已建成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实现部分人口健康信息实时采集与共享交换、支持跨区域业务协同、服务综合管理与科学决策。共有152个 (占总数的1/2) 地级市已经建设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644个 (占调查总数的1/3) 区县已经建设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查询、部分医疗卫生业务协同和综合卫生管理, 见表1。其中, 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省、市两级平台建成比例均高于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县级平台建设覆盖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中央投资建设的15个试点省市对应的省、市、县三级平台建成比例高于未投资建设省份。
1.2 平台测评等级
平台互联互通标准成熟度测评等级是衡量一个已建成平台应用效果优劣的重要参考。
从平台级别来看, 省、市、县三级平台分别有6、24和10个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 比2012年调查相比分别增加5个、22个和10个。
从投资方面来看, 中央投资建设的15个试点省市对应的省、市、县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测评等级等方面均优于未投资建设省份。
从地区分布来看, 东部地区所建平台自评达到的三级以上的平台比例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从建设时间来看, 东部地区启动平台建设早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约50%平台启动建设时间为2011年至2013年之间。
从得分来看, 省级平台互联互通自评平均得分集中在60~90, 市级平台平均得分集中在30~60, 县级平台平均得分集中在10~40。
2 问题及分析
2.1 各地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发展不平衡
首先, 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调查发现的我国不同地区平台建设覆盖率的差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县级平台建设启动较晚, 且由于人才、能力相对不足, 影响了建设进度。其次, 人口健康信息化项目建设作为业务应用发展的组成部分而提出, 部分地区和单位根据自身需要, 自行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 缺乏整体规划, 产生了系统设计、数据交换标准差异较大的困局。最后, 项目型平台建设导致单一业务部门主导, 建设内容、建设形式、资金预算及建设承建部门无法与整体区域人口健康信息相适应、相平衡, 业务条块现象明显, 项目型平台建设多属一次性投入, 没有后续的运维经费及运行机制, 造成项目建设完成后, 后续服务无法跟进, 新需求无法满足, 应用效果差。
2.2 业务部门参与度不够, 平台应用效果不明显
虽然各地大多建立了卫生计生信息化“一把手”负责制, 成立了卫生计生信息化的领导组织和工作部门, 但在各地卫生计生信息化具体规划制定和实践过程中, 管理层特别是相关行政业务部门参与度不够, 平台互联互通应用程度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业务部门对平台建设和应用没有深入参与, 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平台建设和应用未重点监督, 纳入考核, 基本上是卫生计生信息化职能部门在越俎代庖;二是卫生计生信息化领导组织重视平台建成, 一般很少关心平台的标准规范、运维模式、人才队伍、管理制度、机制建设等;三是平台功能与应用定位不清晰, 平台建设方对平台理解不到位, 建设边界不清晰, 没有将平台和基于平台的应用分开, 承建方不具备平台建设实力, 所谓平台只是数据库和接口的粗暴堆叠, 烂尾工程多, 平台不具备对外服务能力[4], 平台应用效果不能很好发挥。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统筹推进, 落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职责
一是统筹卫生计生行政各部门业务需求, 明确各自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责,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齐心协力, 共同参与, 发挥其主导作用[5], 各业务主管部门对于相应业务信息系统应用和数据质量负具体责任。二是协调平台建设相关部门, 将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可持续的运行保障机制, 确保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能够有效有序运转。三是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改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考核办法, 将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情况作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的主要考核指标, 而非简单以是否搭建平台作为衡量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成就的标准。四是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应从为居民建立完整连续、标准统一、可共享的居民健康档案的角度出发, 强制性规定大型医疗机构联通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3.2 加强应用导向, 提高区域信息化建设实效性
一是以卫生计生协同服务为导向, 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支撑, 建立资源集约化、流程科学化、服务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医疗, 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新机制。二是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推动人口健康信息资源整合;促进区域医疗与公共卫生业务协同, 建立防治结合的健康医疗管理新模式。三是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构建以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绩效考核、政府补偿等内容的区域卫生综合监管体系, 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数据分析利用、综合监管和辅助决策, 进一步提升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评估与考核能力和水平。四是居民健康卡应用是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互联互通“试金石”, 开展“减卡”活动, 以区域“居民健康卡”应用量作为评价互联互通的标准之一, 引导实名就医, 鼓励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整合应用, 逐步取消医疗机构内部“就医卡”, 统一到使用居民健康卡上来。
4 结语
十二五期间, 我国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迅速发展,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发展不平衡、业务部门参与度不够等, 可通过采取相关对策, 如加强统筹推进, 落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职责, 以及加强统筹推进, 落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职责等进一步促进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孟群, 马家奇, 黄勇, 等.卫生信息化案例设计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2-13.
[2]中国政府网.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卫规划发〔2013〕32号) [EB/OL]. (2013-12-09) [2016-08-15].http://www.gov.cn/gzdt/2013-12/09/content_2544892.htm.
[3]童心, 陈藜.亚洲7国卫生信息化发展情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3, 10 (4) :330-334.
[4]石光, 王才有.中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论坛综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1, 4 (6) :61-66.
浅谈人口计生工作信息化管理 篇10
一、加强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 如何实现对人口资源的收集与管理是长期困扰计生部门的难题, 而信息化管理是破解这个难题的重要关键, 通过走访调查, 采用人口普查的方式, 收集镇辖区内每一个人的数据, 从一个人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社会关系、从事的职业、身体健康状况、社会评价、有无犯罪史和吸毒史等等, 到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 非常详尽做摸底调查录入工作, 让这些一手资料进入计算机系统, 建立人口资源信息数据库, 做到了人口信息的全面、实时的管理, 让人口信息成为社会资源, 这样就提高了人口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和共享性, 使用的时效性。 通过对人口信息资源的全面数据录入, 建立稳定的数据库, 并及时更新数据内容, 做到信息跟随人员变化而变化, 做到实时更新, 实时跟踪, 实时服务, 让计生管理不滞后、不断档、不掉链子, 实现计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对流动人口的信息跟踪与管理
首先要对流入人口的信息跟踪管理, 我们及时对流入人口进行信息采集, 然后对信息进行录入, 对流入的人口进行访谈, 并进行生殖健康检查, 并与人口流入地进行信息交换, 不放过每一个人员信息的收集与录入, 并对原籍信息进行比对, 对需要回复处理的信息及时跟踪处理, 把流入人口当做本辖区的人员统一管理, 统一服务, 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能, 提高了计生部门的服务力度。其次, 及时向流出人员跟踪服务, 把每一个流出人口的信息个案与流入地计生部门进行交流, 委托流入地计生部门跟踪服务, 跟踪管理, 这样降低了管理成本, 实现异地资源的共享, 实现流动人口的异地管理, 异地服务, 落实对育龄人口优质服务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第三, 加强不同部门的协调。 完善各种人口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制度, 推进电子台账建设, 我们并联合其他部门召开统计例会, 出生新生儿的每个信息录入与公安派出所实名登记同步办理, 依靠对全员人口信息管理, 逐步实现工作流程制度化和工作时间例会化, 工作数据电子化, 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 强化村务人口信息的公开与公示。
三、加强对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领导
1.健全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目标责任制
切实加强对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领导, 把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纳入人口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全局, 落实每一个人的责任和经费, 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和研究解决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创造良好的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环境。
2.建章立制, 实现人口和计生工作管理规范化
把辖区内的人口和计生工作确定为 “一把手”工程, 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例会制度, 做到以制度定责任, 以责任促落实;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干部提拔任用中, 对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工作优秀人员优先认定, 优先使用。
3.提高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队伍素质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篇11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CS20140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5-01
一、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差
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有较大的差距。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需要大的资金投入,许多农村学校因此无法正常開设信息技术课程,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甚至从未摸过计算机。因此,学校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低
家庭对接受信息技术是否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基本无法购置计算机,这使得他们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学前不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课后也无法对课堂所学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这是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三)学习行为习惯差
流动人口子女也非常爱学习、追求上进,但往往学习水平偏低,这与流动人口子女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这也是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提高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习指导,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提高学习效果,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生一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做事习惯等,他将受益无穷,而课堂的管理也会变得容易。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们行为习惯差,但是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改正并养成新的良好行为习惯,个人总结了几点经验:
首先抓好第一次。任何事第一次总是令人难忘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从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始,每学期第一节课就提出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上、下课排队要守秩序,进入电脑室要穿鞋套,课前填写使用登记表,上课时遵守上机守则,课后关闭计算机,整理桌面书本,椅子要摆好……
其次,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常抓不懈。比如每次排队都要强调排队秩序,课前提醒填写上机登记表,课后要求关闭计算机并整理好桌面再离开电脑室等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习惯。
最后,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学生一样上下楼梯靠右走,一样穿鞋套入电脑室,随时保持讲台整洁,认真准备每节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都是巨大的,有着无穷无尽的引力,引导着学生去模仿。
(二)小组合作学习
我国古代《学记》有言:“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已经蕴含有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思想,《指导纲要》中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 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基础差甚至是零基础,教师面对流动性强的这些学生无法做到每次都从头开始补课,也无法一一对他们进行指导,唯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从三年级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开始,对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搭配分组,将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尽量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能力水平相当,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计算机操作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每堂课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促使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帮助,并要求小组成员间的帮助“只动口不动手”,计算机操作好的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小组成员的帮助,及时的解决每个小问题,信息技术能力也自然得到提高。长期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会提升小组成员间的集体感、社会责任感,当有新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这个小组的时候,原来的组员会自发的去帮助他,让新生快速地融入到集体中,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分层教学
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要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分层。
也就是依据教学纲要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此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纬度。例如三年级《鱼儿悠悠》的学习可以分层三个学习目标。合格层次要求学生能掌握曲线工具的操作方法;良好层次要求学生能在合格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优秀层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教师要根据三个目标层次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合格层次要求学生能画出一条鱼;良好层次要求学生能绘制三种不一样的鱼;优秀层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绘制出美丽的海底世界。
其次,要对课堂操作练习进行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信息技术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所以操作练习在课堂中非常重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条件差,课后很少机会进行操作练习,操作能力自然会比城市的学生弱。如果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要求,则很可能会打击这些操作能力弱的学生,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操作练习中我很注重分层练习。
比如在三年级打字练习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操作目标:
合格:打字姿势正确,英文输入速度(30个/分钟);
良好:打字姿势正确,能实现盲打,英文速度(30个/分钟);
优秀:打字姿势正确,能实现盲打,英文速度(50个/分钟)。
再次,要对学习评价进行分层。
正确的评价、反馈是激励学生有效手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必然也应分层,而对各个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对合格层次的学生应该用表扬性评价,发掘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良好层次的学生应该用激励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层次的学生应该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
总之,教好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是老师的天职,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我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映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6):37—39.
[2]龙丽嫦.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白云信息技术教育网.
[3]李春菊.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4]《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篇12
关键词:实有人口,信息采集,意义,应用
人口管理工作是公安机关治安部门的重要工作, 具体开展是由派出所组织实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管理工作从过去的单纯户籍管理转变为对辖区所有人员的动态管理, 即对辖区实有人口进行管理。突破了以户籍为主导的旧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实现对辖区内生活、工作和活动人员的管理。
一、实有人口信息采集意义
(一) 实有人口管理是公安机关实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
人口管理系统是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金盾工程当中最早建成并使用的专门系统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 原有系统对人口的动态管理不够。公安机关更新了人口管理目标, 建成了实有人口管理系统, 建立了实有人口常态化管理机制。促进形成以“党委、政府领导, 公安机关为主, 相关机关参与配合”的工作格局, 推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的建设。
(二) 实有人口管理推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在社会重大活动和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日子, 实有人口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情报信息搜集和研判, 对社会治安隐患进行排查和整治, 做好重点人员、重点物品和重点社会区域的治安管控工作, 对易被侵害的校园、幼儿园等单位做到前期预防。对辖区精神存在疾患的人员做好管控工作, 防止发生恶性事件。对各类群体性事件做到提前发现先期处置。
(三) 实有人口管理推动了全省的警务机制改革发展
实有人口管理的开展及管理系统的建立促进派出所基础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减少内部管理层次、整合内部分工和结构及基层警力的增加。使派出所做大做强, 实现了警力下沉, 保障下倾。通过公安机关三基培训提高单警的战斗力。
二、提高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应用的方法
(一) 从思想上重视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工作
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是当前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保障的主要问题根源。因此对社会治安问题必须保持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 对存在的问题善于抓根源, 防止小问题在网络媒体和推手的推波助澜下酿成大的事件。因此, 要求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的工作人员要有敏感性, 注意采集对象的动向。在工作当中善于结合当期的国际形势开展专项斗争。
(二) 抓好公安基层的基础建设工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各级政府和公安机关常常讲到的一句话。要求领导必须把基层公安和基础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实实在在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 扎实有效的把实有人口的信息采集工作落实。具体来讲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化和推进警务机制改革。警务机制改革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 在这个过程当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长期经验来讲首先要加强基层警力, 保证基层警力的专职化;其次才是一专多能。通过四队一室的职能分工建设推进基层工作的细化开展。建立扁平化的指挥体制, 加快反应速度使针对辖区社会治安巡逻防控工作更加精细化。
2.公安工作必须有大局观念。公安工作是党和政府和平时期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工具, 是政府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管理机构。实有人口的信息采集就是为了给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公安机关必须做好政府的助手, 善于发现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建议和意见。其次要做好与政府其他机构的配合, 实有人口的信息采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成部分。要团结不同机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同志, 从各自履行的职责出发, 以所掌握的行政资源为依据, 换位思考, 搞好团结。探索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 完善工作方法, 做好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
3.向管理要效率。社会管理是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的目标。在采集信息过程中, 通过社会化保障的医疗、教育和就业培训等信息要素的采集、整理和分析, 实现对实有人口的深入掌握。科学管理租住的房屋, 完善租住人员租房手续的提供, 并作为制度化的要求, 实现流动人口的源头管理。从管理效率的提高上对各项要素进行综合的碰撞和比对, 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实际管理效果。
(三) 完善防控体系的建设
公安机关的管理以落实综合防控和群众服务为中心。这个工作要充分发挥扁平指挥机制和大情报系统的建设这两个中枢。通过人口信息的采集来补充和完善采取指挥和管理的依据要素。获取到的与反恐、黄赌毒和特种行业等相关的控制措施, 采取彩色预警机制实现对社会治安的防控。对涉及到的如毒品、爆炸品等治安部门需要重点控制的物品要及时掌握动向, 确保这些物品不会造成社会危害。
(四) 加强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
信息化可以加强对实有人口信息的应用程度, 提高实有人口信息管理水平, 首先以人口信息化为引领, 以规范管理为目标, 加强源头上的实有人口信息采集。采集的个人信息要求采集人终身负责, 经审核后存档。工作绩效即看采集信息的数量也看采集的质量, 将日常工作作为考核和晋职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推荐阅读: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09-01
地理课《人口》教学设计12-21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人口06-17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08-10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题08-08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人口增长模式教案12-16
七年级地理《中国的疆域和人口阶段》测试题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