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题(共11篇)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题 篇1
一、请填入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
1、针对中国的人口现状,我国政府制定的人口国策是:,,
,。
2、人口素质既指人口的,也包括人口的、素质。
二、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佳的选项
3、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总人口是………………………………………
A、10.3亿B、11亿C、12.9亿D、14亿
4、在《新人口论》书中首次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主张的是…………()
A、马克思B、马寅初C、马尔萨斯D、周恩来
5、尽管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年均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表明………………………………()
A、中国控制人口增长落后于世界各国;
B、中国计划生育工作成效不大;
C、中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D、中国人口形势变化,人口国策应调整。
6、以下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太阳能B、天然气C、石油D、铁
7、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环境污染向农村漫延②过度放牧
③水土流失④沙尘暴增多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8、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中说:如果不节约用水,任意破坏,那么最后看到的将是自己的一滴眼泪,下列说法不妥的是…………………………………………()
A、水是极宝贵的一种自然资源,要珍惜和节约水资源。
B、过度开发水资源将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
C、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到科学利用与节约并举
D、一滴水对我们人类来说无所谓
发散思维
三、根据下列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9、有些农村至今还有“要想富起来,就要多生孩”的说法,你怎么看?
10、有人说“人多力量大,人越多就越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越多,就越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要阐明理由。
11、如果20世纪70年代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请你推测一下中国现在人口数,并分析所带来的后果。
12、为确保可持续发展,解决中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中国政府制定基本国策有哪些内容?
13、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都市一大怪,爱吃有虫子的菜”的现象产生原因。
14、有同学说:“我是一个初中生,计划生育政策与我无关。”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活动探索
四、根据下列要求,完成相关活动
15、“珍惜生存环境,建设人间天堂”、“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你还知道哪些崇尚环保和珍惜资源的宣传语,请你列举三条。并请你发挥想象,再为有关部门设计此类的宣传语,好吗?
16、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你在这方面怎么做的?
拓展阅读
17、“不是魔法,也不是上帝的惩罚,是人类活动使自己受了害。”这是美国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的环境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述的一个城镇受环境污染的情况。这是一本唤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作品。同学们,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来读一读吧!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题 篇2
1 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是社会的主体, 并始终按其固有的规律和环境相互作用。人口是人口数量和质量二者的统一。
(1)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没有起码的人口数量就不可能有某种经济活动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适当的人口数量有利于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 也有利于保证环境质量。但并不是人口越多越好, 若某一地区人口数量超过限度, 过于密集, 则对环境的压力越大, 环境质量也就越差。由此可知, 人口数量、密度与环境质量成一定比关系。如在黄冈市人口稀少的山区乡镇中, 虽然环境质量较好, 但在农业生产中由于人口少, 耕作半径过长, 耕作往来费时多, 浪费大量劳力, 从而延缓了经济的发展。还有些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由于劳力不足, 劳力素质差, 技术水平低, 不能充分开发利用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而在人口过于密集的地区, 由于当地资金、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足、大多数劳力不能就业, 甚至由于人口压力大而滥用土地、森林、水域等环境资料, 破坏了生态良性循环, 这样会严重地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由于人口过于密集, 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过多而影响环境质量。就当前我国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看, 呈现南多北少的的现状。而人均自然资源则南少北多, 东少西多;经济指标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现象。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布型。为此应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 即大力开发西北地区, 进行有计划地移民, 合理调整人口分布, 使生产力布局与人口分布相协调。
(2) 人口质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质量取决于人口构成。通常用德、智、体来表述, 包括生产经验、劳动技能、道德品质及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等。人口质量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人靠自然界存活, 环境质量越高, 越有利于提高人口的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是提高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第二、人口质量越高, 对环境的作用也就越大, 越利于建设符合人需要的环境, 这是一正比例关系。
2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作为资源, 将是开发坏境、改造坏境的动力;人口作为社会生产消费的主体, 过多的人口又将构成压力。由此可见, 人口与坏璋的辩证关系。
(1) 人口是开发环境的资源, 人口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 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有史料证明, 远古时代人口希少, 总是选择地球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地方居住, 随着人口的增加, 生产的发展, 农业的出现, 则产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特别是产业革命后, 人类的足迹、对坏境的开发、对资源的利用等已遍布地球各个角落。但人类不象动物那样, 只是以自身存在影响坏境, 用自已的身体来适应坏境, 而是以人的劳动来改造环境, 把自然环境变为人类所需要的新的人工环境再反馈于人类, 在这无限循环之中改造着人类自已, 使人与环境的关系更趋于统一。
(2)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和冲击, 人口作为社会消费的主体, 人人都要吃饭、穿衣、住房, 一个人活着就要消费各种资源, 就要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且这种消费是无条件的, 由于人口激增必然要开垦土地、兴建住宅、采伐森林, 开辟水源等, 因而也就改变了自然生态的结构与功能, 使自然生态系统偏离有利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偏离幅度不大, 生态系统则可以依靠自身的调节能力自动恢复;如果偏离超过了限度, 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时, 自然界就会报复人类。
人口增长过快对坏境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能源、草地资源、野生动植物及气候等方面的极大影响。例如人类为了获得维持其生活的能源, 当缺乏矿物燃料时, 居民就会到处砍柴割草破坏植被, 从而也就带来了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恶果。
从另一个角度讲, 人口激增不仅对生态和自然资源产生影响, 而且还会增大工农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量。由于各种污染物质排放量增加, 使环境的自净能力降低, 环境质量也就随之下降, 又影响着人口质量, 形成了恶性循环。为此要提高环境质量, 就必须以控制人口为出发点。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题 篇3
对于人口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首先要识别是什么图表,注意图表中的名称及提示;其次要理解图的纵横坐标及含义,特别要注意单位、数值、图例;最后依据题目要求挖掘图中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以得出答案。
从近几年考查人口问题的高考试题中可看出,在考查的能力上,对图表判读能力的考查是不变的主题;在命题形式上,多以柱状图、线状图、坐标图、区域图、金字塔图或表格等方式提供数据,以选择题居多;在考查的内容上,多集中在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因此,要复习好这部分内容,掌握人口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是关键。同时,注意图表、图形的变化,加强应变能力的训练也很有必要。
一、人口柱状图
柱状统计图主要通过比较两个及以上柱状统计符号高度的差异,来说明统计对象的量值因时间或空间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在人口方面,柱状统计图主要用于比较某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某些大洲或国家不同年代的人口数量或迁移人口数量等。
例.(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本组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第7题,由图3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总人口增长率大于0(总人口增加)。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与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国际净迁移率为正且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幅度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第8题,读图3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净迁移率为正,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国内净迁移率大幅度下降,说明20世纪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所以该城市最可能在美国。
【答案】7.D 8.A
【方法点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状况时,既要考虑该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增长率变化,又要考虑该国家或地区的机械增长变化。机械增长是指人口的迁移,包括国内人口迁移与国际人口迁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增长除了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取决于国内人口与国际人口净迁入量和净迁出量的对比。
二、人口坐标统计图
坐标统计图是采用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常见的有平面直角坐标图和平面三角坐标图。平面直角坐标图既能表示地理事物的数量关系,又能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趋势。在考查人口增长内容时,通常利用横、纵坐标轴分别表示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虽然在图中只有两个量,但其中隐含着“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内容,往往从图中较容易观察出第三个量“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平面三角坐标图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某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结构比例,将三轴合为一体,即三条外边表示三个坐标,每条边代表一个要素,每个要素按百分比分段,三个要素数据之和为100%。
例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本组题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考生对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第1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读图,看清坐标数据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由图1可知,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因此迁入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本题中无法比较。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速迁出地区的老龄化进程。
【答案】1.C 2.B
【方法点拨】本组题的易错点在于易把横、纵坐标数据的相对量看成绝对量。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一般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迁入比重要高于人口迁出比重,机械人口增长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迁入比重要低于人口迁出比重,人口总量减少。若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则能够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提高迁入区的城市化水平。
例2.(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节选)16.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endprint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由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答案】B
【方法点拨】对于三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要注意以下三点:(1)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如在图8中过某点作与65岁及以上坐标轴的平行线,与0~14岁坐标轴相交,可读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读某数据时应沿该数据轴从三角形的底边向顶点方向读取,100%数值在顶点上。(2)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3)图8中的某点反映了江苏省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省份的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都可以在图中找到适当的位置。
三、人口曲线图
曲线图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它是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事物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判读时可根据线状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规律。在人口方面,曲线图可表示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化情况、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关系、某地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等。
例.(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解析】第7题,根据图3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波动上升的,不是持续上升的。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的,因而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8题,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人口迁移以迁入为主,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综合题中四个选项可知,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上海。
【答案】7.D 8.A
【方法点拨】影响人口迁移的力主要有两个:一是拉力,产生拉力地区的特点是工作环境好、经济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等,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二是推力,产生推力地区的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低、收入和教育水平低等。
四、人口金字塔图
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由于图形与金字塔相似而得名。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左、右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图的塔基底座越宽、顶端越尖,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反映了人口高出生率、高增长率的特征。塔基底座越窄、顶端越宽,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小,反映了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特征。这种图表除了反映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外,还能反映人口的性别构成。
例.(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
(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解析】本组题考查考生对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第7题,由图4可知,2009年与1982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图4显示的是人口比重,因此无法判定20~24岁年龄组的人口数量。第8题,图4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为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0~14岁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1982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7.B 8.B
【方法点拨】人口金字塔图判读技巧:(1)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图的形状,看其代表的是年轻型、成年型模式,还是老年型模式。(2)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图代表的人口组成状况,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人口区域图
人口区域图主要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考查的内容有某个国家国内的人口迁移方向或人口迁移数量、不同国家之间人口迁移方向或人口迁移数量、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和增长率变化等。
例.(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12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23~24题。(改编)
23.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少
24.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入多于迁出endprint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解析】第23题,由图12可以看出,直辖市重庆的人口数量没有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中部人口数量减少(不变)的省级行政区有两个,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第24题,由图12可以看出,人口增加的地区,有的是因为自然增长率高造成的,有的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引起的;人口减少地区,如不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人口迁出应多于迁入。
【答案】23.B 24.D
【方法点拨】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的便捷程度等;政治因素中的人口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有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等。
六、人口表格
人口表格在考查人口问题方面应用广泛,无论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迁移,某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人口的年龄构成,还是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估算,都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现。例如,可将主要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分析,就可得出不同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而判断这几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
例.(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A卷)5.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解析】由表1可知,2009年印度人口密度远大于中国;2009年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中国为3岁、印度为3岁、美国为5岁;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美国最接近;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6%,在四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答案】D
人口与环境 篇4
A rise in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having seriou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set up a colony on the Moon.Others argue that the cost would be far too great and other solutions should be sought.What is your opinion?
The environment is, of course, under serious threat, but the extent to which population growth is responsible may not be as great as some people claim.In fact there are man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growth in big cities, pollution from traffic and manufacturing, and the destruction of rainforest that probably play a bigger role.It is questionable, therefore, how far a colony on the Moon would help solve the problem.One of the most serious threat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 i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ainforests with an area the size of Europe disappearing every year.And this is largely due to large companies in their pursuit of profit.Indeed, whilst international logging companies claim to use on average 10 percent of the species of trees that make up the rainforest, that 10 percent of species constitute about 90 percent of the volume.Naturally, i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as not as large, the demand for wood would be considerably reduced, which would support setting up a colony on the Moon.But even if the colony was set up how many people in reality, would relocate? Even if the number ran into tens of thousands the actual effect on the world’s population would be minimal.Indeed, we only need to consider how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during the two world wars, which ran into millions, to support this claim.Instead, the cost should be transferr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economies.Take, for instance, the growth of big cities that consume land at an enormous rate, and that rely on transport and essential services that devastate the environment.If people were to revert to living in small semi self-contained communities, many of the problems experienced by big cities could be avoided.It would even be beneficial for the economy because it w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family run businesses.At the end of the day, to claim that setting up a colony on the Moon would help to solve the issu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is to close our eyes to the causes of the damage.In short, it could potentially turn out to be a very costly exercise with few real benefits.(364 words)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篇5
知识要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①遗传因素
②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难点解析一: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难点解析二:
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
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难点解析三:
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文化素质高,资源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境观(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保)、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境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展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例题分析: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
②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
难点解析:
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篇6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
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
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题 篇7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GIS) ,人口,流动,管理,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日益加深的全球化, 使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同时也出现了资源紧缺、大学生就业难、人口老龄化等严峻的社会问题, 这注定了我国正面临着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转型过程。从整体来看, 我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那么, 如何研究和管理人口, 意义非常重大。单一地研究人口并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人口状况, 人是社会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所以要深入地研究人口就必须把人口信息、经济信息和地理信息这三种信息整合起来, 才能得到全面、准确、有价值的人口信息, 并为政府各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提高职能部门管理服务水平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 GIS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加强, 人口、经济等统计信息所具有的空间特征,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空间可视化, 从而得到人口在空间中的直观的分布变化规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精度更高、更加灵活有效的表示和统计人口数据的新方法, 人口数据空间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 而GIS技术在空间分析上具有突出的优势。总之,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能够更科学、高效地管理人口数据, 提高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水平, 实现人口信息服务的有效增值。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缩写为GIS) 的创立与发展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表示、处理、分析和应用手段的不断发展紧密联系的。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北美。有时又被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 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 (包括大气层) 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空间分析能力是GIS的主要功能, 也是GIS与计算机制图软件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它还具有输入、管理、转换、可视化、组织、查询、分析等功能。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8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 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城市规划、智能交通、人口管理、人口统计与分布、房地产, 公共卫生、运输物流、防震减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简称人口GIS) 是MIS与GIS结合的一种新技术, 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功能,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针对人口空间信息特点的GIS, 是GIS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人口GIS真正兴起, 始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随着各地海量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挖掘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为在人口GIS中挖掘出可信的、有效的人口信息提供了方便 (1) 。
基于GIS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将人口信息与空间信息相结合。充分运用GIS技术将人口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时间数据“三位一体化”, 实现了人口普查、日常管理、统计与分析的数字化和可视化。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时效性强、可视化效果好等优点.能更快地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直观明了的各项人口信息。
三、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社会正在由过去那种高度统一和集中、社会连带性极强的社会, 转变为更多带有局部性、碎片化特征的社会 (魏立华、阎小培, 2005) 。由此看来, 转型期大城市的空间发展已不单是经济、产业、物质空间的问题, 社会中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核心要素。
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 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 市场化体制环境促进了资源的流动与配置, 经济要素、人口、职业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有利于城市空间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它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一些社会负面效应, 造成阶层间社会距离拉大 (张京祥, 2007) 。由此看来, 大城市的空间发展已不单是经济、产业、物质空间的问题, 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核心要素。
人是社会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决人口问题迫在眉睫。要解决好人口问题, 首先要全面掌握人口信息, 不仅需要掌握人口的结构、受教育程度、老龄化等情况, 也需要掌握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迁移等信息资料, 以利于科学制定人口政策,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人口管理的特点是数据量大, 流动性强、地域区别明显, 复杂度高, 而将“人口信息”与“地理”相结合进行管理, 结合数字地图, 运用Arcgis等技术, 就可以较好地处理、解决上述问题。将人口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 就能更好地实现对人口数据的采集、查询、管理、显示、分析、发布等功能。
对于人口的多种行为而言, 人口赖以存在的地域空间同样具有多重属性。因此,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好的直观而又形象地表达人口地域情况的工具。具体的实现途径是, 利用地理编码将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联系起来, 并将这些信息集成到不同的空间域中 (Grayson 2000;Jiang and Li 2003) 。这样便实现了人口信息与地理信息的结合, 我们便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反映出人口规律。
因为有着强大而充分的数据支持, 再加上地理信息系统特有的功能和分析技术,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2) 。
第一, 城市规划。例如:教育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政府公共设施的规划与选址分析等。
第二, 商业机构市场前景与客户分析的信息咨询。例如:快餐店、商场等的选址, 以及潜在的客户群规模、分布和特征分析, 特定区域内的竞争对手分析等。
第三,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工具。利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在一起,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手段得出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现状分布情况, 进一步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四, 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目前, 随着各地经济发展需求及市场竞争机制推动, 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 政府各部门工作面对人口大流动的挑战, 原有的人口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对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 无法规范租赁房屋的管理行为, 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 难以满足为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因此, 建设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在目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 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多元化需求描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从静态的老龄人口规模和空间需求研究逐渐转向动态的老龄人口结构变化、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构建人口空间分布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理论框架, 对完善城市规划理论及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六, 人口经济压力的研究分析。人口压力主要是指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系统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从而形成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GIS角度出发, 对人口经济压力空间分布进行描述, 分别从人口增长压力、人口生活质量压力、人口素质压力、人口就业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提供参考依据。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认识深化的产物,而人们正是在对人口、资源、环境认识深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消费、环境污染等直接相联系。因此,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方面要努力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三者的关系协调;另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计划,是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可持续性。
一、人口与资源
1.与资源相关的人口标志。
首先,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指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可获得的资源时,或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即为该国的适度人口。但是,这种平衡并非一成不变,当资源增加时,适度人口的水平也随之而提高。事实上,适度人口的水平将依据各种因素而随着时间和空间起变化,各种因素包括国家的大小、实际或潜在的资源、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质量及社会结构等。
其次,人口过剩。人口过剩是指当人口超过了可以利用的资源时即可认为人口过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口增长、资源耗竭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换言之,当资源跟不上人口增长,而第三产业的增长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就可能出现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包括绝对人口过剩和相对人口过剩:前者是指生产已经达到最大限度而生活继续处于很低的水平;后者是指虽有潜力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但当前的生产率不足以充分供养现在的人口。
最后,人口不足。人口不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太少,不足以充分或有效地利用该国家和该地区的资源。换言之,人口不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而又不降低生活水平。人口不足主要是指相对人口的不足。
2.人口与非再生资源。
一方面,人口与非再生资源的关系体现在人口增长对非再生资源的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而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对资源贮备消耗的速度有重要影响。一个人口快速增长而收入提高缓慢的国家,对于资源的消耗会少于一个人口稳定而收入迅速提高的国家,这是由于收入水平对资源的市场需要较大。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资源使用量的变化与它的市场规模及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只要某种资源变得稀缺,就会伴随价格上涨,刺激人们去实行资源保护,改进开采技术,寻求更廉价的替代品。
3.人口与再生资源。
首先,人口对农业的影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农业劳动力的膨胀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并相应降低农民的收入。
其次,人口对土地的影响。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势必扩大耕地面积和强化土地的使用,从而导致土地的进一步侵蚀和土地肥力的递减。
最后,人口对森林和渔业的影响。由于木材、林地、鱼类的需求都与人口密切相关,因而持续快速的人口增长就会对这些资源产生威胁。
二、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
1.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应保持和谐的关系。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人口是自然生态环境中高级的具有能动性的因子之一,因而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只有保持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使人类处在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否则,人类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污染大气、水体和耕地,从而导致其他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也为自己走向死亡准备了坟墓。
2.人口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18世纪以来,人口剧增,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加之不科学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致使自然物质的利用、破坏和排放超出了自身的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造成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和各种自然资源的短缺,从而产生了人口生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大;二是人们不科学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三是人类对各种物能的使用、营养源的吸纳、废物的排放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
3.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将进一步尖锐化。
在生活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口发展到生态环境自净能力的临界点时,人口再行增加便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数量越多,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和污染就越严重。因为人口增加给耕地、森林、草原、淡水及各种能源带来巨大压力。另外,人口增加迫使经济活动的不科学和不合理加剧,使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接近极限,个别地方甚至超负荷运转。仅我国而言,由于人口运动的惯性和人口再生产规律的作用,即使生育率控制在更替水平以下,人口总量还要持续增长一段时间,因而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将进一步尖锐化。
三、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检讨以往的发展模式。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有关,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密切相连。一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延续着“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虽然使一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也使环境遭受严重的污染。二是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的消费模式,在使一部分人口获得高水平享受的同时,也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并破坏了生态平衡。三是不加控制的人口增长模式导致人口数量急剧膨胀,这不仅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且加剧了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2.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一是生产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即不考虑环境后果的生产模式。二是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即不考虑环境后果的消费模式。也就是说,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形成的最基本的原因,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和严峻化又反过来危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方面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彻底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nlc202309041333
3.可持续发展的内含规定。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问题,贫困得不到消除,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发展,又包括社会的进步,还包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经济、社会、环境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再次,可持续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又不使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受到损害。
最后,可持续发展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和共同行动才能实现。
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首先,控制人口数量。鉴于我国人口增长较快,因而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应当采取综合的人口增长方案,把控制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人才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因此,应当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建立一支门类齐全、整体素质好的科技人才队伍和一支具有较高技能及文化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最后,改善人口结构。我国人口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失衡。由于面临就业压力的挑战,因而一方面需要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强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2.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一方面,珍惜和保护资源。从人均拥有量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资源的稀缺性仍十分突出。因此,要使资源做到永续利用,首先就必须珍惜和保护资源,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的利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另一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当前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使用、严重浪费和低效率。因此,在资源开发中应加强管理,建立综合利用机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科学进步,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废物资源化。同时,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节约资源型社会经济体系。
3.遏制生态退化和防治环境污染。
一方面,遏制生态退化。一是必须从资源保护入手,加强对森林、草原、生物、土地等资源的保护。二是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监测和监督,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加强生态工程的建设。
另一方面,防治环境污染。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实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二是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有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三是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健全环境保护的政策和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参考文献:
[1] 魏长征.西部大开发中的几个认识误区[J].经济学家,2000, 9.
[2] 陈其霆.建国后西部开发的三次浪潮[J].开发研究,2000, 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科目 篇9
这些专科课考试科目一般会在这些科目中选择,比如,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总论、高级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高级环境政策分析、高级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环境社会学、农村环境保护社会调查与案例研究方法、环境经济模型原理与方法、环境经济与管理优化方法、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系统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动态;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相关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及创新意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浅谈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篇10
本文从人口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人口膨胀与环境恶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掣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控制人口与保护环境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实施.进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地球.
作 者:唐家伟 作者单位: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助理研究员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F06 关键词:人口 环境 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题 篇11
一:中国人口过剩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过剩问题成为主要问题,而人口数量的激增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一些资源严重短缺,人口数量的激增还会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而这三项问题成为当今时代最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中国人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人口持续增长,就业面临重大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素质也随着下降,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中国人口会激增,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伴随发生,会增加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住房,工作,交通,资源等方面。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会导致总体人均素质下降,文化素质及环境素质都会下降,调查显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而文盲与半文盲人群确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文盲与半文盲的人口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劣势难以弥补。
第二,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也会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得自然资源已经到达所能承受的极限,中国的国土面积为世界第三,但是重要资源的面积人均占有量不足,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草原面积以及人均矿产面积都出现严重性的不足,使得中国人均资源短缺,如一些优等自然资源天然气,石油短缺,而一些劣等资源比较丰富,如煤矿资源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对于各类自然资源的人均需求量会大幅度上升,就会导致各类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持续下降;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持续下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的到缓解,但我们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的短缺,还要考虑资源的结构性短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自然资源的短缺会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自然资源做为依仗。有些自然资源已经到达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如粮食的短缺使得中国人口的生存受到威胁,虽然科学技术可以缓解这一压力,但人口的日益激增仍然使得粮食的严重短缺。
第三,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也会导致环境的污染,使得人类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自然环境可以影响及制约人口数量以及人均资源占有量,因此环境的恶化会导致自然环境中资源的短缺,从而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减少,而经济的发展又会导致环境的污染,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口数量的激增会威胁到人类自身,也会使人类后代的环境受到威胁,必须协调好人口数量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在当今中国,发展是主要问题,而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资源的浪费与自然环境的污染做为前提,必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的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变成节约型,如果片面的去追求公司以及工厂的利益,而不考虑自然环境的污染,只会使得资源的无故浪费,人口数量的上升,危害到子孙后代。
而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唯一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得发展结构多元化,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建设相适应,使得经济的发展与资源利用相协调,要节约利用资源,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长发展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今后的利益。控制人口的数量可以使得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可以有效的控制中国人口的数量。也可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呼吁人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引导人民发展正确的消费方式,杜绝奢侈浪费。
针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途徑。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以及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但对当代中国的现状来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控制人口的数量与提高人口的素质。
针对第一点,我们认识到当今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下,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控制中国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
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解决中国人口数量的唯一途径,人口不能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资源的匮乏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必须严格控制中国人口的数量,这是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如果没有控制好人口的数量,就会使得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所以必须要控制人口的数量,可以缓解当今中国人口的就业压力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针对于第二点,必须要努力提高当今中国人口的人均素质,而人口的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三方面,具体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而中国人口素质低下人占有数量太多,必须提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加强教育事业的投资,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加强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使得中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迈上新台阶。
根据现阶段中国人民数量的前景,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人口数量的增长,提升人民的素质。我国人口的数量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顶峰,随着人口的增加,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会急剧上升。我们只有把人口数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把大众的素质提升到一定程度才能逐步的迈进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题】推荐阅读:
七年级地理《中国的疆域和人口阶段》测试题07-03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05-26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案09-01
地理课《人口》教学设计12-21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人口06-17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08-10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人口增长模式教案12-16
人口与环境问题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