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2024-10-15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通用10篇)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篇1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重点难点]:

1、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前提

2、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获得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

[讲授过程]:

导入:必修二介绍:

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李旭旦教授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科学。

必修二主要介绍四个主题:

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

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综合了其它三个主题,同时也贯穿于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

人口:主要介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1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一、人口增长模式

p4读图1-1-2,

[问题]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1、世界人口增长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按时间分成明显的几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加速阶段、快速增长阶段。

描述人口增长的快与慢一般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个比率分别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人口发展的`共同点:人口增长的变化具一定规律性:低高低——高低高——低低低的过程。

人口增长的阶段:

阅读材料中的上图:

分析几个阶段中: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图1-1-3,用人口金字塔来表示世界人口增长阶段。

人口金字塔介绍:

坐标:横坐标:比率,纵坐标:年龄。

不同人口金字塔表示了不同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说出其对应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的模式:

高低高模式、三低模式和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模式。

自己阅读三种模式,回答三个问题:

[问题一]三个模式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代表国家主要有哪些?一: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二:主要是发达国家(欧美日);三:中国、阿根廷、土耳其、新加坡等国。

[问题三]三种增长模式有哪些有利与不利之处?一:人口剧增带来的各种问题:就业压力、住房问题、人均资源不足等;劳动力充足等。二: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

过渡型中的两种类型:[介绍]

[问题]中国的人口转变原因?计划生育政策

[承转]由上面可以看出,不同模式的代表国家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

阅读表1-1-1:

[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三个率从时间发展角度来看分别有何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分化较明显。尤其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

各个大洲的差异:

阅读图1-1-7,[问题]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1、各大洲人口数量差异

2、各大洲人口增长差异(亚非拉快,欧美日大洋洲慢)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篇2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特性: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易侵蚀)2.地貌特征:地表破碎,千沟万壑(不稳定)3.气候特征:降水集中多暴雨 4.植被特征: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滥用土地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书P36)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农业技术措施

(2)生物措施(根本):植树种草

(3)工程措施:兴修水库、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4)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要相结合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自然概况

(1)水量丰富(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流域内降水丰富,降水量大(冬季早春)(3)地形起伏大,比降大(落差大),水能丰富(4)煤、磷、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

二、开发治理过程

三、开发治理的措施

(1)从防洪入手,梯级开发,兼顾航运[蓝](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红](3)农业上因地制宜[绿](4)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橙]

四、开发经验的启示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土地肥沃、耕地广阔、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工业)(肥阔连)2.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差 3.森林:丰富 4.草场、农产品:兼备 5.渔业资源:淡水、海洋丰富(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体系完整 2.机械化水平提高,成为粮、豆、甜菜基地(3)布局特点的变化

1.往东占三江平原,开垦沼泽破坏湿地,会引起沙漠化治理:退田(耕)还湿 2.往西占呼科(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草原比重下降,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牧,治理坡面、沟壑,植树种草

二、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湿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黑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5.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区位条件 1.离铁矿近2.煤炭资源丰富3.水资源丰富 4.水路交通便利5.市场广阔

二、衰退 1.“煤炭危机”: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煤炭工业成本上升 2.“钢铁危机”:世界性钢铁过剩 3.产业结构单一(内在原因)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退根本原因)

三、可持续发展的探索(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2.发展新兴产业3.重视发展第三工业(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指标(标志:工业产值)1.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2.农业就业人口/全国就业人口<20% 3.城镇人口/总人口<70%(2)城市化指标 1.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 2.城市人口比重(最主要指标,标志)3.城市用地面积大小(3)城市化内涵 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 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工业化。

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江苏:工业化先于城市化,工业化中期,在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行

三、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污染(水体)2.经济: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特大城市少)3.社会: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忽视以人为本

四、主要措施 生态:1.治理污染 经济:2.调整行政规划3.发展城市群(组团式)4.建立小城镇(工业)提高集聚力和辐射力 社会:5.保证农民利益附加:

一、洞庭湖洪水调剂能力降低的解决措施 1.退田还湖2.平垸行洪

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

国际

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大板块,每一板块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

历史

文化

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相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

决定

性因素各有不同。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

自然

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空间移动

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

时间限制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

购物

、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 :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3小吴去北京

旅游

一个月

4三峡库区区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去想里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可以请家庭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发生其影响。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

科技

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

政治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教案 篇4

1.能够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速的关系。

2.通过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速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开展探究讨论活动,增强探究意识;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影响因素。

【难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据BBC中文网消息,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说,印度将在20xx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报告预计,到20xx年时,中印两国都大约将有14.5亿人口。但是20xx年之后,印度人口将继续增长一直到20xx年左右,而中国人口则会缓慢下降。目前全球人口70亿多一点,预计在20xx年以前增加为96亿。

世界人口到底具体是怎样增长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增长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图”,请学生说一下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人口在波动增长。

【问题】什么时候人口增长快?什么时候人口增长慢?

【学生回答】在现代开始之前,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口增长加速。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数量整体而言是增加的。人口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人口缓慢增长转变为快速增长,开始于工业革命。

过渡:世界人口的增长快慢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

2.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讲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增长率高,相应的人口自然增长就快;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自然增长就慢。

【教师活动】展示日本和埃及两国的人口统计资料。

【学生活动】同学们计算日本和埃及两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判断哪个国家人口增长比较快?

【学生回答】通过计算得出,该年份埃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5%,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2%。埃及的人口增长比较快。

【过渡】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

3.影响因素

【问题】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慢的因素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战争、自然灾害、政策等。

【教师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变化,会引起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引起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从而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的快慢。

环节三:巩固拓展

【问题】阅读课本P3活动题的材料,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高?

【师生总结】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本区经济发达,进一步发展主要靠提高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单纯追求劳动者数量时代已经结束;受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社会风气、伦理观念等原因,本区各国的居民不愿多生育孩子,人口的出生率很低;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本区许多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死亡率高。因此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经济占有重要的地理,引起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仍然是人们的主要生育意愿;城市化水平低,妇女缺少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基本上扮演者家庭主妇的角色,保持了较高的生育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政府和人们对人口问题认识不同,采取的国家政策也不同。因此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你家乡的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二总结 篇5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二盘点知识点 篇6

高中地理必修人盘点知识1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人盘点知识2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

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人盘点知识3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篇7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福建土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B.陕西窑洞主要受建筑水平影响 C.四合院反映聚落主要受交通影响 D.云南竹楼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

2.从风水学上说,我国的建筑物都要求“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关于这一说法从地理角度理解正确的是()A.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B.朝南阳光较充足 C.空气清新湿润 D.南面的地形比较平坦

解析:1.D 2.B 第1题,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故A错;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均一,适合窑洞建设,冬暖夏凉的窑洞适合人居,故B错;北方平原,易建宽敞的建筑,该地天气变化大,风大,有相连的四合院可以改善局部的气候,故C错;云南竹楼主要是为适应当地终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而建,故D正确。第2题,中国地处北半球,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边照射过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朝南向的。故选B。

(2018·河北唐山五校联考)河北承德市双滦区,一座座工业厂房正拔地而起,以前满目的低丘、缓坡已变身为集中连片、错落有致的“坡地工业”区。近几年,承德市通过山地整治,累计新增建设用地近万亩。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地在打造坡地工业区。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多地发展“坡地工业”的主要原因是()A.山地面积大

C.工业用地不足

B.人均耕地少 D.坡地地下水充足

4.承德双滦区大量发展“坡地工业”,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缓解了坡地的水土流失

C.使城市人口向坡地转移

B.缓解了城区的交通压力 D.提高了企业的集聚效应

解析:3.C 4.D 第3题,坡地利用难度相对于平地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坡地工业”可以缓解工业用地不足问题。第4题,坡地开发会加重水土流失;坡地工业区所利用的土地大多为低丘、缓坡地,对城区交通影响不大;坡地工业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工业用地,所致人口流动规模较小;企业在空间上聚集于坡地工业区,增强了企业的集聚效应。

秘鲁是传统农矿业园,其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为狭长平原区、山地高原区、山麓与冲积平原区。如图为秘鲁人口、矿产、河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秘鲁山麓与冲积平原区人口稀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炎热干燥

C.高寒

B.湿热

D.地质灾害频繁

6.秘鲁山地高原区、狭长平原区和西部沿海适合发展的主要产业依次是()①绿洲农业 ②热带种植园农业 ③渔业 ④有色金属矿开采 A.①②③

C.④①③

B.④①② D.④②③

解析:5.B 6.C 第5题,注意图中分水岭,结合该国地形条件可知,该国人口稀疏的山麓与冲积平原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亚马孙河流域,当地地势低、地形平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故选B项。第6题,由图可知,秘鲁山地高原区矿产资源丰富,所以适合发展有色金属矿开采;由于狭长平原区气候干旱,可以在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绿洲农业;西部沿海靠近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秘鲁渔场,可以发展渔业,故C项正确。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城镇多分布于中部的自然区位是()A.靠近铁路

C.海拔高

B.海运便利 D.河流多

8.据图分析港口区位最优越的是()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7.C 8.A 第7题,图中区域属于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城镇多分布于中部河流源头处,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凉爽,适于居住。第8题,甲地处于海湾内,风浪较小,靠近城市,并且有铁路经过,因此港口区位最优越的是甲。

永兴岛(如图)是一座位于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地处16.8°N,面积约2.6 km2,平均海拔5 m,是我国三沙市人民政府和众多上级派出机构、市级单位驻地。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完善了岛上的多种基础设施。据此回答9~11题。

9.能持续保证永兴岛淡水供应的最佳措施是()A.海水淡化

C.开采地下水

B.收集雨水 D.从大陆运输

10.机场跑道建设多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以利于飞机起降,推测永兴岛机场跑道的走向是()A.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B.西北—东南走向 D.东西走向

11.对岛上居民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是()A.地面沉降

C.干旱

B.台风 D.地震

解析:9.A 10.C 11.B 第9题,永兴岛面积小,海拔低,存有少量淡水,三沙市组建后,岛内人口不断增加,淡水消耗越来越大,为保证岛内淡水持续供应,国家投入巨资在岛上建立了海水淡化厂等设施,目前淡水供应量可保证岛上军警民正常使用;永兴岛年

降水量约1 800 mm,但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不能保证全年持续供水;永兴岛是珊瑚岛加之海拔较低,地下水储量有限,且岛上地下水受鸟粪污染,作为饮用水还不达标;从大陆运输是从前保障供水的方法,但由于运距较远,且随着人口增加,运量将不断增加、运输成本也将不断上升,综合考量并非最佳措施。第10题,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机场跑道多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故永兴岛机场跑道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第11题,永兴岛天然礁盘稳定,填海部分也经过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加固,不易出现地面沉降;西沙群岛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决定了其是我国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7~8个,台风雨约占雨量65%左右。永兴岛为大洋包围,不易出现干旱现象;该地远离板块边界,地质稳定,不易地震。

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8·东北三省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9分)尼罗河从新石器时代走来,它用自己的河水哺育了古老的埃及文明。因此,古埃及文明总是和尼罗河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阿斯旺大坝是埃及于近代投入巨资修建的一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近年来,当地人们发现大坝的修建对库区及大坝下游地区的环境、水文以及土壤造成较大影响。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不断恶化,大坝以下河段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繁殖蔓延。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人口在增加,化肥厂也在增加(如图)。

(1)试说明尼罗河对古埃及沿河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10分)(2)简述阿斯旺大坝以下河段水生植物及藻类到处繁殖蔓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9分)(3)概括埃及化肥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化肥厂越来越多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题,尼罗河对下游的影响可从河流定期泛滥带来肥沃土壤,根据河流泛滥时间,安排农时;利用尼罗河河道发展水运交通;调节沿岸地区气候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植物在环境中作用方面进行回答。植物增多,蒸腾作用增强,河水流量会减少,会堵塞河道灌渠,导致水中缺氧,从而影响水资源的利用、航运和输水水质、河中生物多样性等。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化肥厂分布不均,大多分布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其中尼罗河三角洲数量最多。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在阻止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同时也阻止了大坝下

游地区肥沃土壤的淤积,多年的耕作使土地肥力下降明显,为增加地力、提高农业产量,化肥施用量增多,于是化肥厂越建越多。

答案:(1)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泛滥带来肥沃土壤;发展水运交通;定期泛滥,安排农时;调节(沿岸地区)气候,增加湿度(降水)。

(2)蒸腾大量河水,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堵塞河道灌渠等,影响航运和输水;水质退化;河中生物多样性(鱼类)减少。(三点即可)(3)(分布不均,)大多分布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尼罗河三角洲数量最多。原因:阿斯旺大坝的建设阻止了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同时也阻止了大坝下游地区肥沃土壤的淤积,多年的耕作使土地肥力下降明显,为增加地力、提高农业产量,化肥厂越建越多。

13.(2018·广东惠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海椰树原产于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树高20~30 m,树叶呈扇形,宽2 m,长可达7 m,被称为“树中之象”。海椰树约长20年后才会结果,其果实海椰子约需8年才能成熟,重量可达20千克,沉落到海洋里的海椰子只有在腐烂后才会浮出水面。目前,只有普拉兰岛的五月谷还有4 000多棵海椰子树,己被当地政府划为“天然保护地”,私人不得擅自采摘、出售、出口海椰子。

海椰树周身是宝。树叶可用来编织席子、篮筐、帽子等日常用品;椰壳质硬有光泽,可加工成盘、杯等容器,还可雕刻上花纹,加工成精美的手工艺品;果汁香醇可口,是上好的甜食;果肉可做汤料并具有药用功效。如图为普拉兰岛及库瑞岛位置示意图。

(1)推测普拉兰岛的气候特征及降水类型。(6分)(2)试解释普拉兰岛海椰树难以向岛外自然传播的原因。(6分)(3)分析当地海椰子加工业不发达的原因。(6分)(4)有人建议在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扩种海椰树,试说明提出此主张的理由。(9分)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常年受赤道低压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属于对流雨。第(2)题,由材料可知,普拉兰岛四周为海洋,海域广阔,距离其他陆地较远,而且由材料可知,沉落到海洋里的海椰子只有在腐烂后才会浮出水面,腐烂的海椰子也不会再生长,因此向岛外自然传播的机会不大。第(3)题,由材料可知,“海椰树约长20年后才会结果,其果实海椰子约需8年才能成熟”,说明海椰树成熟周期长,加工原料不足;由“五月谷还有4 000多棵海椰子树”说明海椰树少;由“已被当地政府划为‘天然保护地’,私人不得擅自采摘、出售、出口海椰子”说

明受政府保护政策,限制出口,因此影响了加工业的发展。第(4)题,普拉兰岛及库瑞岛扩种海椰树的理由,可以从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进行分析。两岛是海椰树原产地,生长条件适宜;而且,大量种植有利于保护当地特有、濒危物种,也符合当地相关保护政策;提高海椰树利用价值,发展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对流雨。

(2)岛屿周围海域广阔,与其他大陆隔离较远;漂浮的海椰子早已腐烂,上岸后不能生长。

(3)海椰树少,成熟周期长,原料不足;政府保护政策,限制出口。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篇8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活动]P14 ●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篇9

题一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题二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香蕉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1~2题。

1.根据种植结构判断,这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珠江三角洲

2.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最适宜种植哪两种作物()

A.水稻 香蕉 B.花卉 蔬菜 C.花卉 香蕉 D.蔬菜 香蕉

题三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1—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花费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题四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中等城市及周边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l)准备在A、B、C、D四处安排甘蔗、荔枝、乳牛、花卉四种农业类型,合理的区位选择是: A为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为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为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为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河流汛期是____季节,应防止的灾害性天气是_____,该地区的E处植树造林,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五

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图甲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题六

荷兰素有“鲜花王国”的美誉,园艺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5%,生产的花卉植物主要供出口。据此回答以下2题。

1.荷兰发展鲜花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地中海气候,光照充足 B.国际市场广阔

C.受沿岸寒流的影响,温度适宜 D.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温润 2.荷兰出口的花卉占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40%以上,这得益于()①保鲜技术的发展 ②花卉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

A.甲地全部城市化

B.甲地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C.乙地人口密度小,劳动力工资水平低 D.乙地生产鲜花和蔬菜的条件好,成本低 题九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题十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了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题十一

根据我国五个农业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A、D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地区是______________;D地区是______________。

(2)B地区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多选)()A.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 B.原料充足 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D.能源充足(3)C地区粮食产量比B地区低,但粮食商品率却比B地区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E地区农作物具有_______的特点,该地区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水源是________。

题十二

下图为二次大战前,欧洲各地农业集约度的示意图,集约度指数越高,表示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越高,回答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乳畜业发展,请你谈谈如何借鉴西欧的经验。(4分)

题十三

材料一:为了发挥区域优势,趋利避害,发展特色农业,增产增收。新疆地区的农民,充分利用种植瓜果的经验,引进山东蔬菜大棚技术,反季节生产新疆特色瓜果。下图为新疆某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改进型大棚示意图。

材料二:近年来,酒泉、兰州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如下图。

请说明“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

题十四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出甲地成因,说明该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题十五

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图和下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课后练习详解

题一

答案:1.A 2.C 解析:1.首先获取大题干中的有用信息:边防站的海拔为4 900米,海拔高气温低,但光照条件好,且温差大。所以盖简易阳光房的首要目的是要改善气温条件(热量条件),所利用的原理是“温室效应”原理。

2.抓住“在房中搭架,架上盆栽”思考为什么,再整合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保

题七

答案:1.C 2.A 解析:1.由于该县此类农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市场销售,故该县的农业属商品农业,因此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和交通。

2.根据“都市农业”的概念可以首先排除与农业无关的“房地产业”;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都需要较大的面积,也不适合“都市农业”的发展,该县应重点发展为居民服务的观光农业。

题八

答案:1.C 2.D 解析:1.据图可知,阶段Ⅰ鲜花、蔬菜产区主要布局在城郊,应是受城市市场需求的 影响。

2.阶段Ⅱ甲、乙两地城市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保鲜技术也得以提高,实现了远距离输送,使生产条件更好、生产成本较低的鲜花和蔬菜产区乙地最终占领了整个甲地市场,故选D。本题易错选B,乙地鲜花、蔬菜基地销售区域的扩大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但根本原因在于其生产条件好,投入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

题九

答案: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解析:阅读题干文字信息可获得桑蚕饲养所需的条件。再结合广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归纳其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越条件。

题十

答案:1.A 2.C 解析:本组试题考查调动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海拔4900米(海拔高,气温低),调用知识:温室大棚与大气辐射,农业自然条件的改造因素。

1.阳光房就是与温室类似的设施,既然是温室,那自然就是改造温度作用了,在高一下教材(人教版)7页有明确的说明。改造温度就是改造热量条件了,选A。

2.在地上种的蔬菜不能生长。那是因为地很冷吧,奇怪的是,不是修了温室了吗,怎么地还冷呀?更何况,大气的能量还是来自于地面的呢!地面的温度在白天应该是比较高的,在夜晚的时候会低一些,因为夜晚温度很低,所以蔬菜在夜晚会被冻坏。从这样来考虑,半空盆栽就是很科学的,选C。题十一

答案:(1)低温(热量条件)灌溉水源(2)BC(3)C地区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故人均占有量比B地区多,超出个人需求,超出部分转化为商品出售(4)耐旱 冰川融水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篇10

学习目标 ①

了解工业联系及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从而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② 世界工业地域

能力目标

增强对工业地域形成的理解.②从所给案例中得到发展本国工业地域的启示.学习方法

①注重理解,切忌死记硬背.②注意结合案例分析.教学过程

(一)工业地域的形成 <预习交流><互动探究> 1.工业联系有哪几种?

生产上的联系--即工业产品的联系。

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利用基础设施、劳动力。

信息上的联系

2.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随之带来的问题有哪些?

优势: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问题: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拥堵,原料、燃料供应困难,环境问题加剧等。

3.工业分散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优势?

原因:工业过分集中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等。

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跨国公司的布局,或趋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或趋近市场较大的地区。

4.一般来说,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表现为工业集聚还是工业分散?工业化的后期表现为?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相比较而存在,相独立而发展。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空间的集聚,到工业化后期,多表现为工业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落后的地区扩散。

5、工业地域是怎么形成的?形成方式有哪两种?

由于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效应等作用,使工业生产在空间上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它有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精讲点拨〉

1.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内的高科技企业之间大多没有生产上的联系,为什么会出现 集聚现象?(集聚能接近市场或用户,及时反馈信息,以获得规模效益。)

2、摩托罗拉公司元件生产厂在美国“硅谷”,为什么其分厂遍及是世界各地?

这是工业分散现象,主要因为电子元件运输量小,可以空运;

分散到世界各地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接近市场、接近原料地、利用廉价劳动力,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

3、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

以钢铁工业或汽车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较高,容易扩展成工业城市;而以糕点、糖果等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不易形成工业城市。〈当堂达标〉

做学案67页典题精析1、2、3、做学案68页即时巩固1、2、3、(二)重要工业地域 <预习交流><互动探究>

1、请同学们说出一些世界著名重工业区的名称

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基地、德国的鲁尔区、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

2、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存在的问题?调整的措施?

3、在地图册上找出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精讲点拨〉

1、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不同点:鲁尔区铁矿、石油、海洋资源短缺;水资源充足;内河航运发达;市场体制

健全。

辽中南工业区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海

洋运输便利;市场体制薄弱。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丰富的煤炭资源、铁资源;水资源丰富;五大湖廉价而有便利的交通;农业发达;经济发达。

3、世界一些著名高科技工业区。分析其区位条件。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区。

区位条件:环境优美;靠近高等院校;交通便利; 〈当堂达标〉

做学案69页即时巩固

1、做学案69页自我测评1、2、3、4、〈质疑反馈〉

上一篇:关于蚂蚁团结作文下一篇:李大钊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