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发展矛盾(共6篇)
人口与发展矛盾 篇1
土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任何其他的物质都不可以取而代之。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它将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科学地分析人口的激增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今后更好的进行粮食生产。笔者针对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现状
我国的人口在全世界人口中占的比重非常大,2011年全国人口已达13.4亿人,比1950年增加了7.98亿人,导致耕地面积与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全国土地面积960万km2,而农耕地由1957年1.45亿hm2降至目前1.2亿hm2,人均耕地仅0.09 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约为美国人均耕地的1/11,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还会继续减少,由此可见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按照年净减44万hm2计算,50年后我国人均耕地将只有0.04 hm2。
2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带来的问题
2.1 粮食危机
目前我国1.2亿hm2耕地红线已突破,有的省市搞经济建设占地闲置不用,江苏省近年“圈地”闲置的土地72.9 km2,耕地在减少,粮食生产失去了土地支撑,这是一个危险信号,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获丰收,总产超过5.89亿t,但是人均粮食仅388 kg;农民的食物结构75%靠粮食,在正常年份,农民粮食支出占全年粮食80%,收支比例表明粮食只能“糊口”,节约甚少,若遇灾年粮食短缺,国家向国外进口粮食的压力将会加大。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粮食处于低增长态势,粮食递增率为0.6%,由于人口增加和畜禽大发展,粮食需求递增率超过1%,土地提供的生活资料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多的需求,因此在今后我国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难以扭转的危机[1]。
2.2 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国人口多,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因而带来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占用土地增加,耕地减少,从1992年起,全国大兴开发区7 000多个,占用耕地2 200万hm2,至2010年,北京、武汉、深圳、重庆4个城市耕地面积分别减少38.9%、38.0%、38.5%、39.0%,如重庆人均耕地已降至0.056 hm2。此外,由于乱伐开垦,植被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38.2%,每年流失土壤泥沙50亿t,土壤变薄变瘦,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粮食增长[2]。
2.3 土地沙漠化石漠化不断扩展
我国是世界沙漠化(Sandy dcstigication)严重国家之一。2011年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18%,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缺水,植被稀少,超载放牧,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每年扩展3 300 km2,土地沙漠化后,成了不毛之地;在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云南、重庆等省市的岩溶山区,多是喀斯特地貌,植被破坏后,石漠面积扩大,以广西为例,溶蚀造成石漠化面积4.8 km2,占山区面积47%,大量耕地草场消亡,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2.4 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城市人口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584亿t,在农业上每年施化肥5 648万t,喷施农药160万t,塑料薄膜630万t,畜禽养殖排放36亿t,使水土受到面源污染,水质变坏,耕地土壤受重金属(Cu、Pb、cr、Zn、As、Cd)污染后,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耕地生产力下降,目前全国有2 000 hm2耕地受污染而减产粮食1 000万t,影响了粮食的安全生产。
3 对策
3.1 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预计到2030年人口将增至15.5亿人,每年需要粮食8亿t,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以后的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将会加剧。因此,我国还是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做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恶性增长,通过普及中小学教育,干群的生态经济教育和适用增产技能培训,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2]。
3.2 加强土地管理,控制非农业占地
建立健全机构,充分发挥国土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监察执法,强化土地管理,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管理,做好《土地法》的宣传,增强人们土地法制观念。严肃处理农村建房占用耕地,并公诸于众,以儆效尤,教育群众,从而抑制住乱占耕地建房的歪风。在农村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多种形式公开,建立多样化的土地与劳动力相结合的形式,经营权可以继承或有偿转让给专业种植大户,使之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国家要提高粮价和对农民种粮实行补贴,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
3.3 建设基本农田,缓和我国人多地少对粮食的矛盾
加大基本农田的建设,以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问题。同时要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有效集中起来进行基本农田的建设,用法律形式固定基本农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基本农田,在充分利用和保护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加强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单产;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草原、滩涂,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木本粮油和畜牧水产养殖,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无污染食品[1,3]。
3.4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多地大的特点,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的道路,加强林业建设,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恢复生态,当前特别要重视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严禁陡坡开荒,控制水土流失[4];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多施有机质肥料,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扭转目前某些地区大量单独长期施用氮素化肥的习惯和种地不养地的掠夺式生产,保持我国粮食持续增长[5]。
3.5 组织复垦,扩大耕地面积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必须在抓好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耕地资源,加强土地复垦和垦复工作,扩大耕地面积[1,2,6,7,8]。
摘要:总结了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减少给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及农村经济带来的严重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人口与土地问题的对策,以为解决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口激增,土地减少,现状,矛盾,对策
参考文献
[1]唐治诚,周厚发,刘光明,等.试论云阳县人口激增与土地锐减的矛盾及对策[J].生态学杂志,1990,9(5):63-65.
[2]蒋次兴.论人口激增与土地锐减的矛盾及对策———以云阳县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0(2):67-68.
[3]宋金平.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及协调发展的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0(2):173-177.
[4]唐治诚,向连华.我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及对策[J].生态经济,1999(5):22.
[5]宋金平,张学勤.我国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潜力及对策[J].临沂师专学报,1994(1):71-73.
[6]朱红波.论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61-164.
[7]张效军,欧名豪,高艳梅,等.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命题与机制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21-25.
[8]黄荣.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11(23):53-54.
人口与发展矛盾 篇2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在此背景下“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数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种以人口均衡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集中反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这已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1984年,在墨西哥召开了国际人口大会,强调不适当的高生育率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并阻碍许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想社会兴旺、经济腾飞,就必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因素——人的发展。1994年,根据人口出现的新问题,在开罗又召开了有史以来联合国规模最大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这次大会以“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突出了人权,包括发展权,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讨论人口的问题,对人口、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人口的更新、世代的更替以及单纯的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且也包括人口更新和世代更替过程的若干“质量”方面的属性特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或人口发展持续性的“质量”属性特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的性别结构。
二、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状况。
出生性别比是指某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生的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对于出生性别比值域的界定,联合国在其出版的《用于总体顾及的基本数据质量鉴定方法》中指出:“出生性别比偏向于男性。一般来说,每出生100名女婴,其男婴出生置于102——107之间。”此分析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是102——107之间。
在1982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的有11个省市,出生性别比高于110 的省市是安徽、河南、广东和广西;在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出生性别比在正常值域内的只剩下6个,分别是上海、贵州、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而出生性别比高于110的已经由1982年的4个省市增至15个省市;再看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情况: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的省市只剩下3个,出生性别比在110——120之间的省市有17个,高于120的省市有7个;200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出生性别比在110——120之间的省市增加到了18个,出生性别比在120以上的增加到了8个。由此可见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不再是局域性的,而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导致我国出生性别比连年持续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二)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影响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的原因本文主要归纳为两点:一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使人们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健全的情况下无法真正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人民宁愿交超生的社会抚养费,也要追求实现生育男孩的愿望。
二是我国国家公共政策方面的影响。首先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下,人们为了尽可能的满足自己生育男孩的需求,人们通过B超技术鉴定婴儿性别和人工流引产满足男孩偏好的性别选择。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技术的滥用是导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中缺乏性别平等的视角,导致一些政策规定传递到人们那里就是生儿要比生女好。这些政策法规上的性别不平等,使本已存在的男孩偏好的生育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1987年世界环发大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和谐”,“追求公平”。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是不利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
(一)以人为本。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社会中人都是居于主要地位,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体现为男女两性比例的失衡,这将直接影响人口的再生产,人口无法持续绵延。人口的再生产是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人口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的话,那么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强调和谐。出生性别比偏高本身就意味着男性与女性人口数量的不匹配。当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同批人成长到婚育年龄时人口的最大可能性婚配概率只能以人数“短缺”的女性为基数,在同批人中“富余”出来的男性根本不存在与之相配的女性。这样男性不得不寻求其他办法,这样婚外恋、强奸、包养等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随之涌现,而社会的不稳定必将影响人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巧设问题与矛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篇3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旧知是新知学习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学生旧知与新知之间必然有一种认知上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在学生新旧知识思维的联结处设置问题矛盾,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新知的产生印象深刻,新知就会掌握得更牢。
二、在思维困惑处设置问题与矛盾
学生思维困惑的地方往往是知识的重难点处,要突破知识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难点的理解过程,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与矛盾,使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突破难点,解决思维困惑、锻炼思维、培养思维的能力。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的例题“24×12”时,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后积的书写位置及书写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设置三个层层深入而又与学生已有认知相互矛盾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一层次问题:竖式的横线下已经写了48这个积了,那么240要写在竖式中的什么位置?第二层次问题:课本上为什么注明竖式中240个位上的0可不写?第三层次问题:设计一道其中一个因数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乘法式题(如式三),计算后追问两个字面上一样的积表示的意思是否相同?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口算的算式(如式一)和加法竖式,使学生明白240应写在48的下一行并且相同数位对齐(如式二)。在思考第二层次的问题时,学生逐渐明白用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也就是整十数乘第一个因数,积的个位肯定是0,而第一个积的个位的数加0仍是原数,所以0不写不会改变结果的大小;通过计算学生体验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当计算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时,如果积的末位也直接与十位对齐,则计算就较为简便。而数中每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表示不同位值,那么用十位上的数字1乘24,末位是4,4直接写在竖式的十位的位置上,就表示40,因此240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经历对比冲突,再次理清知识本质,明白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书写道理,从而使难点得以突破。
三、在思维表层处设置问题与矛盾
教材中编排的内容是静态的,较难呈现出知识的产生过程,特别是在知识的深层次的问题更是一个空白。因止步于知识的传授,很多知识在学生理解上处于一种表面状态,知识的深刻内涵需通过教师设计合理的情境,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与矛盾引发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得以完善。《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概括,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学生思维的发展是要建立在对问题思考与解决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善于制造问题矛盾,让学生在强烈的问题矛盾冲突中去思考、经历与感悟,掌握数学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实现人口与发展的“双赢” 篇4
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坚持综合施治强化利益导向
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中共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23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宁德市委、市政府坚持在越位赶超、跨越发展中找准人口计生工作的位置,不断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努力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人口与发展“双赢”。
一、坚持思路带动,在探索出路上强化导向。长期以来,宁德市人口压力大,人口控制工作任务重。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宁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将人口计生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市上下逐步形成“越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计生利益导向越要先行”的共识,把计划生育工作同解决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重点帮助解决计生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经济发展问题。在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经验做法,大力帮扶农村计生户,让农村计生户特
别是计生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率先富裕起来,逐步探索出“少生奔小康、小康促计生”的计生“三结合”工作模式,初步建立以政策性奖励扶助为主体,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多种形式优惠帮扶活动为补充的计生利益导向规范运作体系。
二、坚持政策推动,在完善机制上强化导向。一是率先实行计生小额贴息贷款。在全面落实法定计生奖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早在2001年,宁德市财政就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全市农村计生“二女户”发展生产的贷款贴息,得到省里的充分肯定。宁德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做到计生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起市财政在每年100万元贷款贴息基础上再增加50万元,同时各县(市、区)相应配套投入共150万元,全市计生小额贷款贴息规模达到每年300万元。2011年起市、县两级财政各增加50万元,全市计生小额贷款贴息规模增加到400万元。到今年全市已累计发放贴息款约3300多万元(市级财政累计下拨贴息款1450万元),落实小额贴息贷款5.34亿元,53520户计生户得到贴息贷款的帮扶,产生经济效益1.53亿元。今年仅屏南县500名接受计生小额贴贷帮扶的计生困难户平均年增收1625元,高于当地总体增收水平。二是广泛开展干部结对帮扶活动。2008年以来,每年在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结对帮扶计生户活动。四年来,市直636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和各县(市、区)5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累计结对帮扶计生户5万多户,落实结对帮扶资金达1247.2万元,并从技术、生产资料、信
2息等各方面帮助计生户发展生产。三是深入实施计生户子女“成才工程”。2009年以来,进一步落实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生二女户子女中考加分政策,仅今年全市就有3591名农村独生子女户、计生二女户子女享受中考加分政策,其中612名考生因享受加分政策被高中录取。各县(市、区)出台计生助学措施,给予上大学或是高中的计生户子女普遍发放助学金。四是大力实行“幸福工程—救助计生贫困母亲行动”。目前已覆盖全市81.2%的乡(镇、街道),累计投入资金2175.24万元,救助计生贫困母亲4334户。五是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生户医疗补助制度。目前全市享受新农合计生优惠的对象达11.3716万人。六是全面展开“生育关怀行动”。对“生育关怀行动年”各项目标任务做出全面部署,全市各县(市、区)已筹集生育关怀行动资金1052万元,其中财政安排落实477.3万元。七是倾力推动新农保向计生倾斜。福鼎、福安两市(县)作为去年先期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县(市),目前计生家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他县(区)今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农保计生倾斜政策,今年各县(市、区)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计生补助金额达211.70万元,发放率100%。其中全省第一批试点县(市)的福鼎市采取补“入口”方式,每户每年补助2400元,投保15年,60岁后每月可领667元养老金,福鼎市新农保计生倾斜工作成果被省人口计生委转发全省。第二批试点县(市)的福安市采取补“出口”方式,60岁后最高每月可领500元养老金。福鼎市、福安市显著提高计生家庭新农
保缴费补贴和养老金两方面标准的做法,成为宁德其他县(区)的榜样。
三、坚持合力联动,在创新载体上强化导向。2011年5月,宁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在计生利益导向中的联动作用,制定了具体要求,促进全市计生利益导向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市本级财政从2011年起将人口计生事业经费按全市总人口的人均4.5元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立足长远,舍得投入。目前,全市九个县(市、区)财政经费投入平均超过人均46元以上。同时,我们还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基层干部群众实践中创造的计生帮扶有效形式和载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计生利益导向工作。屏南县用活各项农村普惠政策,强化计生优惠倾斜,有力推动计生与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其经验做法在今年全国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古田县开展“三送融情”活动,在育妇结婚、孩子满月、育妇落实节育措施时,登门祝贺慰问,用真诚和关爱感动群众;蕉城区城南镇贵岐村10户独生子女户在宁德市和蕉城区两级相关部门的多方协调下,通过法律渠道,领到增加1个人份的征地补偿费(户均7380元),使省《人口计生条例》中的关于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户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时增加1人份额的规定得到了落实,并迅速在全市推广;柘荣县由县财政全额补助农村计生二女家庭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自交费部分,目前已共投入56
4万多元; 2004年至今,福安市连续举办八届“二女春苗班”,全力资助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农村计生“二女户”子女完成初中学业;福鼎市创办“女子成才就业班”,依托福鼎市职业中专面向农村困难计生“二女户”初中毕业女孩招生,减免学杂费、给予生活补助,并安排就业;寿宁县设立计划生育奖励基金专户和生育关怀专户,共筹集计划生育奖励资金168.9万元、生育关怀资金345.42万元;霞浦县对实行计划生育的特困病灾户实行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今年又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月200元;周宁县发动在外经商的乡贤和企业家成立“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关爱女孩”等基金,加大对农村计生家庭女孩求学、生活的帮扶力度。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篇5
马克思在他的划时代巨著《资本论》中曾说,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的起作用的人口规律。诚哉斯言,不管是当今中国13亿的人口规模,还是历史上的中国人口,都是由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大环境来决定的。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未曾中断的古国,而文明的延续,是靠人,而且只能靠人来维持。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绵延不绝,就是因为中国人世世代代顽强地屹立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中国人口的缓慢增长
西汉初期,中国总人口才区区1500万~1800万人。经过整个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到西汉末年的公元初,中国人口翻了快两番,实现了根本性的规模变化,总数接近6000万人。
这个人口基数较为平稳地延续到东汉末年,长达近400年,在当时的全球绝对是第一人口大国。同时,这也奠定了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作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基础。
可惜,好景不长,黄巾起义爆发,接着是军阀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争霸。有学者认为,三国初期,中国人口居然不足100万人。待蜀国灭亡之时,中国的总人口也只有700多万人,比起两汉时期较为平稳的人口基数来说,人口损失相当严重,几乎快到灭族的境地。可见,别看三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传奇人物,可那个时候的中国人都快成“稀有动物”了。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就是这700多万人口,成为中华民族得以存在的最后一根薪火和救命稻草。西晋王朝统一三国之后,经过短暂的快速增长,到公元4世纪初,中国人口才出现恢复两汉规模的趋势,可最终也没有超过6000万人,只有3500万人口。本来,按照大一统王朝的规律,西晋的人口大恢复和大繁荣是指日可待的,但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周期性和顽固性,过早地出现在西晋王朝的晚期。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紧接着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相互仇杀和种族灭绝,即史书所谓的“五胡乱华”。随着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或者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种族大屠杀,造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再次濒临灭种的危险境地。之后,直到隋代建立,这种危险才被解除。
“十全老人”的3亿子民
总体来说,中国的人口在古代一直就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虽然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但也绝不能忽视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前,中国整体人口所经历的悲惨遭遇。譬如,即便是声名赫赫的大唐帝国,在被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之后,也依然如前代一样,使得中国的人口总量再次陷入深渊。据史料记载,在唐朝覆亡之后,长安(西安)最动乱的时候,集市上的人肉价格比猪肉还要便宜。
可是,在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生灵涂炭的悲剧继续上演。而且,此后的历史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如元代蒙古人对汉族人的屠杀,清代满人入关前后对汉族的屠城政策,比之前的很多人口“大惨案”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遭受重创的中国北方,在蒙古人入侵之后只剩下10%的人口,而整个元代,中国的汉人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7000多万。
清代初年,中国的人口究竟有多少,这在史学界和人口学界有较大的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经过明末清初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之后,人口下降是相当严重的。不过,清代建国之后,很快就扭转了这一局面,使人口得到长时间平稳地发展,并在乾隆年间一举突破3亿人口大关,以巨大的人口优势,牢牢地为近代之后中国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夯实了基础。
乾隆自诩为文治武功样样都行的“十全老人”。他之所以空前地拥有3亿子民,除了康乾盛世沃野千里的物质条件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国家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意味着,国家限定了纳税人口的总额度,在这之后新生的人口,无需纳税。不管是出于康熙的好意,还是人口众多之后因基层纳税的难度太大而无奈做出的让步,反正这项法令极大地鼓励了百姓的生育,形成了长时期人口稳定增长的局面。
二是雍正年间在全国推广“摊丁入亩”政策,即百姓纳田税不以家庭人口为标准,而只以家庭所拥有的田亩作为唯一纳税依据。这也极大地鼓励了人口繁殖,摆脱了按人口纳税制度的制约。当然,清朝中期的人口增长在中国历史上显得如此耀眼和突出,还有其他原因,即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冷兵器时代的改朝换代以及种族灭绝式的战争未曾再现,所以自从“十全老人”乾隆皇帝拥有3亿子民以来,这个人口数字一直到现代就没有出现过下降。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少了,不是好事;人口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但关键是一个国家拥有多少人口才是合适的,这是一个自18世纪末马尔萨斯《人口论》发表以来,就一直争论到现在的问题。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必须要控制,因为人口是几何型的增长,而食物和生活资料是算术型的增长,前者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后者。其实人口的多寡不能孤立来看,有一个重要的指标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即某个国家人均资源的占有量。
马尔萨斯是现代人口学的开山鼻祖,姑且不论这位英国绅士的观点是对是错,仅看现代一些国家,我们可知,人口众多,或曰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的国家,也可以成为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而人口较少,或曰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大的国家,也可以成为非发达国家,如当今的俄罗斯、巴西和非洲一些资源大国。
从清代乾隆皇帝时期中国人口突破3亿人开始,我国人口的增长便一发不可收拾。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突破4亿大关;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依然拥有4亿人口;再到1982年,我国人口突破10亿大关。于是,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享受到了人口众多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低廉的劳动力。
中国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中国;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
1.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1.1 定义
人口的结构是指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人口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总体人口在诸多方面可以分解为具有同质性的、相互之间具有更加紧密联系的亚群体。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质量结构和地域结构五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再包含不同的小类。人口的自然结构包括人种、性别、年龄三种结构;人口的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产业、行业、职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类型等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的阶级、民族、宗教、语言和婚姻家庭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包括自然地域结构、行业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的质量结构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结构和文化结构。
1.2 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1.2.1 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
一定的人口再生产模式必定在人口结构上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反过来,一定的人口结构也折射出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例如,年轻型的人口结构,反映了较快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或者人口增长的潜力,而老年型的人口年龄结构,则反映了人口规模增长趋于平缓的特点。出生人口性别出现畸形变化,既意味着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孩子性别、调控人口出生行为的存在,也昭示着未来人口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将面临若干难题。总之,从人口结构可以分析人口再生产模式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1.2.2 人口结构可以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性指标
如婴儿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与总人口比例等人口结构指标。
1.2.3 通过能动地调整人口结构,可确保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方向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能动地调节人口结构,实际上就是通过人口系统因素的变化影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从而对资源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城市化是一种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有效率的人类发展模式,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就可以使得人类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2.中国人口结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3.中国人口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2007年男女性别比达120.22,江西、广东、河南等省超过130。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不仅不利于形成小孩成长的良好性别生态环境,还会带来结婚年龄段婚配难、单亲家庭增加、离婚率上升、女性的犯罪活动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以求缓解当前的增长趋势。长期的应对措施以疏导为主,从导致人们产生性别偏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着眼点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传统生育观念、提高妇女地位;短期的应对措施是从各方面切断性别选择的途径,着眼点是禁止非法的性别鉴定、管理好性别选择技术等。
3.2 出生缺陷人口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每年有80万-120万的出生缺陷婴儿,平均每30至40秒就有一个缺陷婴儿出生,这给优生优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将对中国人口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早期损害是影响成年后慢性病发生的因素之一,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和健康潜能低下与在中老年所患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因此出生缺陷干预不仅对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而且对未来人口健康,包括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的健康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以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宗旨,从人口学校宣传教育入手,改革教学模式,发挥人口学校在传播婚育知识中的主阵地作用。丰富教学内容。变以前单一孕期保健教学为主,向前推移到新婚保健期,往后延伸至科学育儿期,涉及新婚保健、优孕指导、孕期胎教、优育指导等各方面。教育内容也从单纯的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向关注人的生殖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等全方位普及,为从源头上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供了屏障。教学中,还及时将群众关注的计生政策法规、办证程序等内容穿插其中,充实教学内容。
3.3 人口老年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及早把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平稳地实现人口老化过渡。这些措施包括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人口再生产模式,如在中国,实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政策条件下,独身子女组成的家庭可以生养两个孩子,这实际上就是从结构上进行调整的一种措施;利用人口年龄结构的区域差异削峰填谷,熨平人口老龄化影响,如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地区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而广大西部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为此可以考虑结合城市化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进程,鼓励和促进人口流动和迁移,通过削峰填谷,以空间换时间,延缓人口老化过快地区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全面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区域分布;建立可持续运转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调整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供给和养老压力,在人口寿命越来越长的今天,许多到达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从身体、心理和精神状态上来讲,完全可以继续从事若干年的劳动,其丰富的经验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且他们本身也有继续就业的意愿,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资源、大大减轻社会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有助于养老保障机制的良性运转。
3.4 流动人口子女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最大的问题是教育问题,他们存在着边缘化危险。简易民工子弟学校很难与正规公办学校相融合,而公办学校即使向民工子弟开放,由于农民工收入与市民相差太大,贫富差距悬殊也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构建一个由政府、社会组织、学校、流动人口家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体系。
各级政府应通过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合理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要提高认识。流入地政府要认识到流动人口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流出地政府同样要认识到外出务工人员缓解了当地农村的人口压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有责任解决其留在农村的子女的教育问题。第二,要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各地政府要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确保所有的适龄人口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流入地政府教育、公安、财政、物价、工商、人口计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共同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出地政府各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的教育网络。
3.5 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我国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目前,我国艾滋病传播人群已从重点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并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艾滋病病例264302例,其中病人77753例,报告死亡34864例。目前估计我国有70万人感染,其中约40万人不知道自己已感染。
艾滋病防治方案如下:(1)在全国广泛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活动,让每一个高年级家庭和个人都懂得有关的预防知识,并做好自身的卫生保健工作。(2)因为青少年需要特别重视,所以重点在青少年间发动宣传。青年是容易受艾滋病感染的人群,在我国已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29岁的占53.6%,30-39岁的占27%。特别是校外青年和流动人口中的青年,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目前我国流动人口高达1.2亿,其中15-24岁青年占65%。他们是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给予特别重视。(3)对妇女的关爱需要增强。妇女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不断增加。由于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高,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的存在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加之生理因素,使她们更加容易感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尤其是流动人口中的青年妇女和娱乐服务场所中的女性服务人员。有关资料显示男性艾滋病患者将病毒传染给女性的危险是女性患者传染给男性的4倍,意味着女性更容易成为艾滋病受害者。
人口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中国,只有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人口问题,才可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峥.浅析中国人口可持续性发展问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 (11).
[2]张启珍,杨铭.我国的人口问题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J].安阳大学学报,2004,(04).
[3]张原震.对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
[4]张呈琮.我国人口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04).
[5]中国人口信息网.
【人口与发展矛盾】推荐阅读:
人口与经济发展10-25
人口与社会发展分析08-27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08-30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05-09
民族人口发展10-11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07-12
烟台经济人口发展09-23
区域经济发展人口08-11
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08-19
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