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经济人口发展(共8篇)
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篇1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李世泰
王庆 王富喜 宋彦华 孙海燕
摘要 在分析了烟台市发展城市经济优势因素和瓶颈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发优势和空间结构理论,提出了“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具体指明了市区主要产业发展的方向,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的格局。
关键词 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当前,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开展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改变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促进全市跨越式前进,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部突破烟台,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举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
1.1 综合环境优势
烟台市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优势突出。2004年入选“最佳魅力城市”;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2006年又荣赢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另外,烟台市通过在政府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开展的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大大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从而极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投资的热土。截止2006年底,前来烟台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万多个,日本三菱、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泰国正大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烟台安家落户。
1.2 资源优势
我市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粮、油、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是全国著名的“水果基地”、“花生基地”、“蔬菜出口基地”和“海珍品基地”,如苹果产量300万吨,全国苹果总产量的1/9,出口量占全国1/4。烟台的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位置,出口创汇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另外,还有丰富的黄金、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而为我市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基础。
1.3产业优势
烟台市区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2006年烟台市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目前烟台市工业结构与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的需求具有很高的吻合度和相关度,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不仅将促进汽车、电脑、住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必将极大地拓宽商贸、旅游、现代物流、信息化、中介咨询乃至国际会展招商等市场需求,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
1.4区位优势
烟台长期偏离山东半岛发展主轴,处于交通的末梢,半岛的北隅,所以区位条件不是很理想,但随着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烟大轮渡、蓝新铁路、环渤海高速等的高等级交通体系的建成、在建和将建,再加上如果烟台能作为中韩铁路轮渡的中方港址,烟台就会形成 “环绕渤海、联通南北、对接东西”的交通格局。从而使烟台变为国家铁路、公路沿海交通大通道上重要的枢纽和结点,将由一个陆路交通的末端,变成水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由此直接导致韩国、日本和我国的华北、东北、华东、西北成为烟台广阔的腹地区域。所以烟台市的区位优势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日益显现出来。2 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1中心城区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
长期以来,烟台市区的建设和发展滞缓,集聚与辐射功能较弱。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实力不足,无能力带动。烟台2004年GDP总量达到1639亿元,排山东省第二。但依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烟台市区GDP在山东省仅排第5,居东营之后。市区GDP占市域GDP的比重仅为38.7%,远远落后于济南(77.5%)和青岛(54%)。说明烟台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其中心性不强。第二;缺少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长期以来,烟台市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如南山集团、丛林集团等。近几年市区虽然有所发展,但都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它们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主要是国际联系,地方化和本地化的程度比较低,技术扩散非常有限。这主要表现在某些关键性零配件和原材料要么通过其国际供应链来供应,要么是在全国范围内采购,从而造成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减弱。第三;市区服务业发展缓慢,已经成为我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三产的比重从1990年的38.83%下降到2006年的30.14%,远远落后于济南、青岛,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图1)。另外,2006年烟台第三产业中传统社会服务业占三产比重50%以上。而金融、保险、通讯、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比重低。这与烟台的中心城市定位十分不相称。烟台服务业的发展,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到2006年底,烟台市年交易额过50亿元的市场只有三站交易市场,过30亿元的流通企业只有振华集团,服务业大项目和骨干品牌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大流通企业、大市场。市区旅游业同样也是缺乏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标志性景点来支撑,从而只能成为“中转站”。
7058.8 58.260.876052.3 48.75047.545.9 4239.54033.9 32第一产业30.14 30第二产业
20第三产业11.8 9.87.38.99105.76.6
0 全国全省半岛青岛济南烟台图1 2006年烟台与全国、全省、半岛及青岛、济南三次产业比例比较图
2.2 区域协作粗放,产业集中度不够,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存在缺陷。
首先,五区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协作,无法形成市区经济一体化。市域经济一体化、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乃至环渤海经济一体更是无从谈起。每个工业园都上机械、电子、食品项目,每个项目都想从别人手里抢过来;每个区都建旅游景点,上商贸设施,抓批发市场,但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不高,整个城市产业聚集度比较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如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了“四大专业园区和两大生产基地”,就充分反映了烟台市区电子信息产业“遍地开花”的现状。其次,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短,创新能力弱。如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是以廉价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为代表的低技术含量的贴牌生产,我们只是简单的加工厂,并且本地的大多数零配件生产企业很难进入到龙头企业的生产体系之中。食品产业与黄金产业都是与本地资源结合建立起来的,多为初级产品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如2004年烟台市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居各行业首位,实现增加值56亿元,但是食品制造业却只有17亿元,不足前者的1/3。这说明我市食品和黄金加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从而无法将资源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同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缩短在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的差距,以后发优势带动比较优势的提升,超脱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造就竞争优势,使产业结构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可以不断地向上升级。这样就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应重视对战略贸易理论的运用,政府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在宏观上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具体提出“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扬长补短:指的是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使我市现在发展相对落后,而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产业得到发展和提升。
结构跨越:要优化和提升我市的产业结构,政府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以较少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使之跨越式的升级。
集群布局:追求集聚效应正在取代各种优惠政策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的首选要素。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沿着“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集中合理布局优势产业。
产业融合:在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集聚的同时,要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内在有序的分工体系。特别要注重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并举,积极构建服务配套体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烟台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4.1 发挥资源和传统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拉长产业链,利用特色进一步巩固黄金和食品产业的竞争优势。(1)黄金产业:为了巩固和提升烟台市黄金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竞争力,烟台市区必须充分发挥县域黄金资源和黄金产业的优势,依托市区的人才资源和黄金交易市场,大力开发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民用产品,大力拓展下游产品。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扩大金盐、各种黄金及贵金属合金丝等工业用金产品的生产,立足于精深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延伸黄金产业链条,建设中国北方金银珠宝加工集散中心。
(2)食品产业:烟台市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应该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以此保持和提升食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首先,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张裕、喜旺等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积极发展为龙头企业、主导产品配套服务的相关产品和产业;其次,在重点发展在全国层面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和果蔬产业集群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第三,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大力培育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以食品深加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4.2发挥机械、电子的产品优势,走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烟台市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应该扬长避短,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和产品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①汽车产业要充分依靠和发挥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已经形成的轿车生产规模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零配件配套本地化的比重,通过“规模收益递增”强化和提升经济型中档轿车的竞争力。②电子信息产业以稳固和壮大鸿富泰、浪潮LG现有企业生产规模为中心,围绕手机和电脑(笔记本)两大有竞争力的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同时以大力发展建设上、下游相关配套、协作企业(产业)为重点,积极扶持为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配套服务的关联企(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尽快实现外来企业的本地化、提高产品的本土增值能力创造条件。③造船业在以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特种船舶生产为目标的同时,以大宇造船项目为龙头,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逐渐上马技术含量高的整船制造。④ 其他机械制造业以斗山机械等骨干企业为基础,着力发展已形成一定产品优势的工程挖掘机、叉车等产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规模实力。
4.3发挥港口和产业优势,利用后发优势,立足配套,跨越式发展石化和冶金产业。依托八角深水大港发展石化和钢铁等临港工业。首先,利用正在建设的液体石油化工码头,在积极争取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的基础上,积极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寻求合作,通过合资合作,从中间产品做起,逐步向下游产品延伸。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五大通用树脂以及 PTA(精对苯二甲酸)、EG(乙二醇)、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PC(聚碳酸酯)等大型重要石化原材料项目。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围绕烟台市未来汽车和造船及海洋工程机械工业对钢材品种和数量的需求,结合烟台市发展钢铁的条件,通过与大企业联合,走特色化道路,发展薄板、中厚板和特种钢材。
4.4发挥环境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市区的产业结构。(1)物流业:
烟台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一,鼓励我市物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合资合作。第二,加强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保障港口、空港和德龙烟铁路建设;第三,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物流信息化管理。第四,推动物流社会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
(2)金融业:
我市的金融业活力不足,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金融业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和市场定位趋同等问题,使得金融服务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烟台市要主动与周边发达地区合作,争取其在烟台市建立分支机构,建设区域性金融性中心,解决烟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利用其先进的金融产品、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等设计理念,带动烟台当地金融产业发展。同时应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积极发展保险业。(3)旅游业与会展业:
针对烟台市区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产业链延伸不够、旅游淡季过长、非旅游目的地等问题,充分挖掘市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塑造“国际葡萄酒城
中国休闲度假之都”的城市品牌。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 葡萄酒城是烟台市最为靓丽的一张城市名片,也是烟台市区旅游的最大的特色。所以我市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色积极开展葡萄酒之旅。根据烟台市葡萄酒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相隔离的特征,结合市区现有的其它旅游景点,形成“一城、三心、八区”的空间网络系统。“一城”指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三心”包括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中心区、张裕卡斯特酒庄中心区和张裕集团公司中心区;“八区”是张裕博物馆的酒文化展示区、美食购物区;张裕卡斯特酒庄的葡萄园生态旅游区、休闲娱乐区、高档葡萄酒生产观光区和会展博览购物区;张裕集团公司的葡萄酒生产观光区和教育科研区。然后串联市区各景点,形成闭环状旅游路线(图2)。实施上述规划重点应在滨海景区、迎春大街建成烟台市的RBD。根据城市旅游发展的要求,商业寻求与游憩业相结合,游憩业也需要与商业集聚,所以城市游憩商业区建设势在必行,把烟台市的地方特色美食集中于此,把烟台市的地方特产汇集于此,更重要的是围绕葡萄和葡萄酒设计制造有珍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礼品并展示于此。把广仁路建成烟台市的特色购物、娱乐、美食步行街。
图2 烟台葡萄酒旅游规划线路图
烟台市区海水清澈,沙滩柔软、岛屿环绕、阳光充足、山青林静、鲁菜之乡。为建设国际休闲度假圣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旅游消费需求也为烟台建设中国休闲度假之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来看,2007年上半年,休闲度假游客比例上升,占游客总数的比例达到24.09%,温泉、海岛度假等游客增幅较大;所以烟台市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市场,利用后发优势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同时大力发展会展业,把旅游业和会展业做为烟台市服务业发展的两翼,推动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
另外,烟台市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重点发展中介、信息、文化传媒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中介服务业,要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咨询、策划以及招商会展等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咨询力量的顾问队伍及智力服务网络。信息服务业,要依托“数字烟台”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基础传输网络,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尽快建成全市的电子信息平台。空间发展战略
5.1总体空间布局 为了把烟台打造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区域中心,环渤海咽喉地带的海陆交通枢纽,中韩日经贸交流的前沿门户”。根据“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山北海、构建T型组团”的空间布局;加强产业、企业、设施、人才等资源整合,促进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集聚,推动五区融合的要求。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格局(图3)。
“一核”是指由芝罘和莱山组团组成的城市核心区。
“二轴”是指滨海城市发展轴和烟青城市发展轴。其中,滨海城市发展轴是烟台城市经济近期重点发展的“城市走廊”。通过该轴将分散的六大城市组团有机融合成带状城市组团;同时,从西至东将临港产业集群、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条集优势产业于一体,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的“扇状”城市产业发展轴。从而对外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不断提升烟台城市核心竞争力;对内必将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烟青城市发展轴是远期重点发展的“城市走廊”。随着青岛“龙头”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烟大铁路轮渡运输能力不断增大、市区所有南北通道的即将贯通,航空港的的扩建改造完成,城市发展空间必将逐渐向南拓展,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同时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定会日益显现出来,从而使城市形态变得日趋复杂,由带状不断向网络状的高级形态演化。
“三副”是指三个城市副中心区。即开发区—福山城市副中心区、八角城市副中心区和牟平城市副中心区。
5.2分区功能定位
按照“市区一体、共兴共荣”的思路,强化融合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特色经济、实施差异化竞争为目标,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合理界定产业和项目布局,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发展特色突出、产业联系紧密、区域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1)城市核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行政文化中心;区域性商务商业中心;教育科技中心,服务外包产业中心。
发展策略:进一步巩固核心区的行政中心地位,深入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为此,应尽快组织制定服务业发展统一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实现产业集聚,通过规划实现资源整合,通过规划改变目前诸候割据的状况,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另外,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大力吸引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具体建设措施包括:①集中打造以海港路和西大街为轴线的市级商贸中心,合理整合商贸资源,构建完善的商业体系,促使商贸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发展。②打造滨海景区至迎春大街的游憩商务区(RBD),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会展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等。③依托本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学科技园,积极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急需人才;搞好产学研,加速科技孵化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软件、客服、金融、研发和动漫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④积极推进烟台大剧院、京剧院新院、群众艺术馆新馆、博物馆新馆、新青少年宫和书城等文化场馆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2)城市副中心区
①开发区—福山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胶东半岛先进制造业中心、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心。
发展策略:开发区和福山区要实现一体化发展,产业实施集群化战略。紧紧抓住优势产业,深入研究产业关联关系,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优势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在规划期内,本区应重点培育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首先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更多的终端产品龙头企业落户,进一步膨胀整车、整机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其次争取本地区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进入终端产品生产链条,进而培育自有的主力企业。同时要营造一个洋溢着创新氛围的全新环境,吸引外来企业往扎根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省重要的创新基地。
②八角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临港产业中心。
发展策略:依托西港区建设,规划发展石化、冶金、能源等临港工业,同时积极争取与国内外港口、中远中海等大型航运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另外,积极推进大宇造船项目进程,延伸拉长新的产业链条,壮大造船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③牟平城市副中心区
功能定位:烟台市旅游休闲度假中心;现代高效农业示范中心。
发展策略:利用优越的区位和空间优势、立足“山、海、岛、泉”特色,以烟台和威海市民为服务对象,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同时高起点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聚集人气、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山区丘陵农业资源开发为重点,利用较好的农业基础和九发、安德利等大型龙头企业,借助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从而形成烟台市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
图3 烟台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参考文献
[1]袁奇.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韩士元.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5(5)[3]李世泰.葡萄酒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1)[4]周一星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姜荣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7(5)
作者简介
李世泰,男,1966年3月出生,山东龙口人,教授,硕士,城乡规划研究所所长,人文地理与区域规划教研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开发与城乡规划。
通信地址: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邮编264025 电话:6695452 电子邮箱:lstsd@163.com
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篇2
当前关于城市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方面研究,一是以田雪原为代表的理论制度层面研究,这些研究深入探讨了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冲击、老年群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制度政策如何应对“银色浪潮”及其消费等。二是以杜鹏为代表的实证数据分析,这些研究主要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解释了影响老年群体经济收入的因素,以及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状况。
上述研究对老年群体经济收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多数归属于人口学的研究,对老龄化现象给予了多层面的描述,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社会学的社会分层角度,将经济收入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对城市老年群体的分化现象给予一定的解释,目的是深化城市老年群体经济收入及其影响因素这个问题,为老年社会政策的选择及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提供社会学视野里的见解。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本文选取了居住烟台市向阳街的老人作为抽样和调查研究的对象。其原因是烟台市是山东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仅次于威海和青岛,排在全省第三位。作为本文的调查研究对象,向阳街道办事处下辖八个居委会,截止到2006年8月1日,共有52996名居民,其中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共8301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7%,其中65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数为6219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1.7%。所有的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综合处理。
三、老年群体经济收入的影响因素
由于60岁以上老年群体经济来源不是以劳动收入为主,这就使得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一般都要低于现有劳动力平均收入。如下表1所示,山东省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381.75元,而51.8%的被调查者的月收入在750元以下,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月工资为1006.51元。
注:据烟台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 烟台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为260元/月, 普通工人与服务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在740元/月左右, 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在1500元/月左右。本文以此为标准来划分老年群体月收入的类型。
我们将老年群体作为一般社会群体来研究,考察了影响经济收入的一般性因素,如学历、性别、年龄、职业等。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采用了卡方检验,如表2所示:
从上表的分析数据,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986年前后离退休的老年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普遍高于女性老年群体;与整个社会的一般准则一样,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与其学历也呈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收入就越高;离退休职业属于享受政府保障和社会保障的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老年群体;依靠子女生活的老年群体在经济收入上明显低于不依靠子女生活的老年群体。
可知,对于老年群体而言,离退休前从事的职业性质是决定其经济收入的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学历、性别和年龄在改革前的社会结构中都是依附于“身份”上的。结合烟台市老年群体的状况,笔者可以推出以下几个推论:
1. 离退休职业的性质是影响城市老年群体经济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如下表3所示。
这种职业性质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是否享受国家公务员特遇,即归属于国家财政拨款系列的。从事国家和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管理成员,以及各类知识分子,都是属于干部编制。“属于非干部编制的社会成员主要有工人和农民。干部与非干部这两部分社会成员在工资、社会保障及其他待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2. 学历之所以与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相关,是因为在国家包分配政策下学历是决定离退休职业类型的主要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中,94.4%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老年群体的离退休职业是国家政府机关干部、军人和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系列的,而小学与不识字的老人中占各自总数的65.8%和54.9%的人都是普通工人。
3.
由表4的数据, 我们可以推断出, 城市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之所以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是因为性别除了直接影响职业类型外, 还通过学历来影响到职业类型。
四、小结
结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我们关注的:
1.应该让所有的老年群体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建立不分年龄和身份的人人共享的社会,这是一个社会平等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老年群体而言,应该从身份制度上着手。
2.在单位制逐步被取消的状况下,也应该逐步设法减弱“单位”资本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之所以城市老年群体在经济收入上存在着显著性的职业差异,就是因为在改革前职业类型决定了其“单位”资本的多寡。因此,不取消“单位”资本的作用,就无法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真正地实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原则。
摘要:经济收入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标准, 退休职业的差异使得城市老年群体在经济收入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受社会发展阶段的政策差异影响, 学历、性别和年龄是影响离退休职业类型的主要因素。而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都是通过改革前的身份制来实现的。
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SWOT分析 篇3
关键词:烟台;邮轮经济
烟台也不甘落后,烟台渤海轮渡有限公司率先投入巨资,全资购买豪华邮轮“中华泰山号”,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邮轮公司,开启了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序幕。烟台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邮轮发展规划,争取将烟台发展成为国际港口城市。
1 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优势
1.1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烟台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整个市区城在海畔,山在城中,绿树葱葱,鸟语花香,山、海、城三位一体,是中国北方旅游避暑圣地之一。市区内有美丽的滨海游,如烟台山、滨海广场、情侣圣地月亮湾、海水浴场,还有特色旅游,如张裕酒文化酒庄、鲸鲨馆、37度梦幻海、烟台科技馆、烟台植物园、牟平养马岛度假区,市辖区内还有莱阳梨国家旅游区、莱阳金山旅游度假区、蓬莱阁和欧乐堡、龙口南山大佛、氧吧昆嵛山、海阳地雷战景区、栖霞牟氏庄园、招远皮革城和淘金小镇,农家游,如新鲜草莓樱桃采摘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
1.2 地理位置优越
烟台市位于黄渤海的咽喉要地,是沟通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交通要道,东临韩国、日本,西接京津地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1.3 交通便利
以沈海高速、荣乌高速、威青高速、国道204和国道206为主干的高等级公路网,加上青烟威荣城铁、烟台潮水国际机场的投入运营,使得烟台市已形成一个港口、铁路、机场等实现无缝对接的网格化高等级路网,为邮轮母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客源腹地扩展到山东半岛乃至全国。
1.4 芝罘湾港区适合建设大型邮轮码头
一是港区港阔水深,终年不冻,为天然优良港湾。
二是芝罘湾港区位于繁华的市中心,中粮大悦城与港区近在咫尺,万达广场眺望可见,港区周围遍布着振华商厦、沃尔玛、百盛、阳光100等购物娱乐场所和中心大酒店、亚细亚大酒店等星级酒店,可谓浑然一体的购物天堂。乘客不用快速客车转接,下了邮轮以后可以直接到市区购物和游览。
三是芝罘湾港区属于交通枢纽,毗邻火车站、汽车总站、旅游汽车站,客流疏运极其便利。
1.5 拥有潜在的邮轮市场
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就会产生出境旅游的需求;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就会产生周游世界的旅游需求。2013年,烟台市人均GDP已经达到1.3万美元,远远超过了5000美元,已经能够产生邮轮经济需求。
1.6 相关政策的支持
目前,在《烟台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烟台市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都对加快烟台邮轮旅游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两个《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编制发展游船经济专项规划,建设烟台港湾国际邮轮基地、完善烟台港国际客运中心、邮轮码头和配套设施,积极开发国际游船市场”的发展目标,将烟台建成现代国际性港口城市。
2 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劣势
2.1 尚未建成专用的邮轮母港
烟台芝罘湾港区虽有可同时靠泊2-3艘10万吨至20万吨级邮轮深水泊位,但尚未有专用的邮轮码头,与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专业化现代化邮轮母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2 配套不齐全
烟台港邮轮配套建设也滞后、岸上服务欠缺,直接影响了国际邮轮的停靠,尚无法满足邮轮旅游的需求。
3 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机会
3.1 全国发展邮轮经济的大好机遇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中国的入镜游人数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入境人数将达到1.8亿,出境人数达到1亿。而国内游客对邮轮旅游有迫切需求,国内邮轮上客率都在90%以上。
3.2 全球邮轮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前景。近年来,世界邮轮业发展迅速,邮轮市场需求每年递增。旅客乘邮轮度假已成潮流,全球邮轮载客人次从2001年的970多万增长到2005年的1300多万,增幅达30%。
4 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挑战
4.1 国内港口的竞争
上海、天津、三亚和青岛,邮轮母港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已经走在了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先列。同处在渤海湾的天津港、青岛港,客流腹地部分重叠,邮轮母港设施先进,成为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4.2 国外港口的竞争
主要是日本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和韩国的釜山等主要港口城市。这些港口城市同样具有良好的发展邮船经济的软硬件条件,在发展邮轮经济和邮轮母港上,对烟台港具有极大的竞争威胁。
5 烟台发展邮轮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篇4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
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篇5
生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准则。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主要是,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规定。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把国家确定的现行生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从法律上确定了中国现行的基本生育政策。
但是,随着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我过的计划生育正常是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鼓励生育,计划生育以及小步调整阶段。
⑴ 1949年至1953年,那时的代表性政策是1952年卫生部制定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充分体现了鼓励生育的倾向。1954年至1959年间,政策略有反复,尽管在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提出节制生育的观点,但随后又颠覆了这种观点。
⑵ 上世纪70、80年代生育政策逐渐收紧。1964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十二大报告“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均显示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地位。
⑶ 1991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小步调整。各省市实行了多样化的生育政策,如照顾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农村地区更为宽松,少数民族也有适当照顾。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增速曾出现急升和急降
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速增长,这期间相比之前的战争和动荡时期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1.7%大幅下降至60年代末期的0.7%,与此同时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以上。这一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处在2%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使中国的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迅速增加到了1970年的8.3亿。
1970年代,政府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使得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由1970年的3.3%骤降至1980年的1.8%。进入80年代以后,死亡率保持稳定,而出生率则在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影响下继续下降,从而导致人口增长率持续下滑。虽然1990年前后曾出现过一轮婴儿潮,人口出生率曾小幅回升到2.3%,但随后人口出生率延续了逐步放缓趋势。到2010年已降至1.2%左右,目前稳定在这一水平。
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动与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人口红利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整体来看,我国总抚养比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78%一路下降至2010年的38%,正是由于生产性人口多于消费性人口,储蓄维持高位,这为资本形成提供了充足保证。同时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存在不仅解决了劳动投入问题,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然而,“十二五”期间人口红利拐点显现。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的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将减速直至停止,这种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也将逐渐消失。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我国人口抚养比在2010年停止下降开始回升,此后因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显著上升而提高。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失去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意义上的人口红利。
其次,现行的人口政策使人口老龄化加速。
在现行人口政策下,中国老年人占比将加速增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8.87%,相比10年前增加了1.91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很快。向未来看,如果人口政策不调整,那么在未来的20年,第一波和第二波婴儿潮的人群就将相继进入老年阶段,从而加速中国的老龄化速度。
如果我国的人口政策不调整,可能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国际比较,中国目前还属于比较年轻的社会,人口年龄的中值为34岁。2010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23%,人口年龄中值达到45岁;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也超过了15%。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升至24%,人口年龄的中值将达到46岁,相当于现在的日本。
第三,“单独两孩”政策放松后可能拉长人口出生高峰。
目前我国处于第三波婴儿潮的人结婚生子高峰,接下来新出生人口将逐步下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要经历了三次婴儿潮,分别是1949-1957年、1963-1970年以及1980-1987年。目前随着80后逐渐步入婚龄,中国将迎来第四次新生人口高潮。
放松“两孩”政策不会改变下行趋势,但与当前的出生高峰相叠加,则将拉长这一人口出生高峰的时间。根据测算,如果“两孩”生育率提高20%,人口出生高峰有望持续到2020年,延长5-6年,预计新增新生儿数量合计1000万以上,年均150万人。养育高峰维持时间更长,有望再持续9-10年到2030年。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的眼中,逐步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日前出版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辅导读本中,李斌认为,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符合群众根本利益,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而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能够促进我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意义重大。”李斌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众多仍然是我国基本国情,人口结构性问题正在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人口抚养成本比较低、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在这个时期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下简称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利于改善人口性别比结构和家庭结构,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差距,促进家庭幸福、代际和谐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稳定低生育生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普遍进入婚育期,城市“421”式简单的家庭数量显著增加。这样的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并因此导致空巢家庭、失独家庭大量存在。
有观点认为,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可以在政策上终止“421”式的家庭结构,取而代之的是“422”,可明显增加家庭人力资源,提高家庭抗风险和未来照顾老人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家庭自身发展。
目前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近中期不会影响老年人口总量,但会微弱地降低老龄化水平。据测算,单独两孩政策与现行生育政策相比,2030年老龄化水平将从24.1%降到23.8%;2050年从34.1%降到32.8%。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易为社会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全会《决定》公布后说,辽宁、吉林、天津等7省市农村已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具有实践基础。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须长期坚持。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之前,即原国家计生委与原卫生部合并之前,李斌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在其任期的4年内,全国人口只增加2902万,“超额”减少1711万人口的出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李斌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符合群众根本利益,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
“研究表明,目前就实施普遍两孩政策存在着很大风险。”王培安也认为,一是会导致出生人口大幅波动,给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很大的压力;二是给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两孩政策的效果与影响,还有待实践的考证。我们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政策的正确与否。
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篇6
一、人口规模和人口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排名第一的国家。截至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中国人口数量为12.9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约1/5。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0余人,世界人口的平均密度为38人,我国是世界人口平均密度的3份多。预计到2005年全国总人口将控制在13.3亿人以内。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建国以后,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出现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人口的迅速增加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从70年代开始,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迅速增长的势头有所遏制。但根据人口的惯性作用,在今后的几个年中我国人口仍将继续增加。
由于人口增长太快,新增的物质财富很大一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所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比较低,形成“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积累少以及建设资金少,致使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固定资产赶不上进人劳动适龄阶段人口增长的需要,造成劳动力就业的暂时困难。同样由于人口增长快,教育经费的增长跟不上学龄人口增长的就学需要,严重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70年代起,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0多年来人口数量控制已取得实效。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9.5(千分之)。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人口增长率继续保持着很低的水平,人口年平均增长已降到1.079(千分之),但是由于人口惯性,每年仍然以1279万的平均增量增长。许多人口预测表明,即使在这样较低的生育水平,人口惯性增长仍会持续到21世纪30-40年代,届时总人口将会达到15亿以上。因此,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总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人口结构特征
人口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质量的重要指标。人口结构可以分为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两方面。人口的自然结构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民族等要素的构成状况;人口的社会结构包括职业、文化程度、健康水平、社会组织等要素的构成状况。合理的人口结构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人口众多,其人口结构也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1.年龄构成特征。人口年龄构成是指不同年龄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再生产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0年代人口出生率一度上扬,死亡率则锐降,结果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比重都上升了。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严重经济困难,但后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致使人口显著年轻化。进入70年代,生育率明显下降,少年儿童比重迅速减少,但老年人口比重变化不大,年龄构成属典型成年型。随着出生率下降成果的积累,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年龄构成变化已十分明显。0-14岁人口2.8亿多,占总人口的盟.8%;15一以岁人口8.8亿多,占总人口的70.1%,历岁以上的人口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5岁以上的人口正在增加。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已踏人成年人口型的后期,老年型已在望。
2.性别构成特征。在社会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人口性别比主要由出生性别比和少儿性别比所决定。中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982年为107.17,1990年上升到111.7,1997年高达120.14。2000年男性为6.5亿,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亿,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为106:74。从总体上来说,现在还没有出现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但在一些地区,少儿性别比失调也导致早婚早育现象屡禁不止,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
3.劳动人口职业构成特征。国际上一般将16-64岁年龄组列为劳动适龄人口。按此标准计算,中国不仅人口总数庞大,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19卯年中国劳动适龄人口6。8亿,占总人口的2/3,2000年劳动适龄人口8.8亿。现在中国人口年龄构成正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在一段时间内,少年儿童比重下降幅度将超过老年比重的上升,将使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逐渐增大,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规模庞大的劳动人口在第一产业中占压倒优势,其绝对数量仍在上升,相对比重趋于下降,但速度不快。劳动人口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上升较快,但内部结构不理想。第三产业的比重出现明显上升,但仍然偏低。
4.城乡构成特征。在人口结构中人口的城乡结构,即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人口城市化的重要指标。中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人口比重还很低,但人口城市化速度相当快。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亿多,占总人口的3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亿多。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
5.人口质量特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有4.5亿,接受初中教育的4.2亿,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亿,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同1990年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 33961人。到2005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60%,高等教育达到15%,我国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此外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等服务措 施,并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实施人才战略,扩大人才队伍。
三、人口分布特征
中国不仅人口规模庞大,而且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总体而言,呈东密西疏格局,东南沿海地区人口高度稠密,是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而西北内陆地区人口则相对稀疏,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发表的题为“中国人口之分布”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显著特征:“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文中所指瑷珲--腾冲线,至今仍是现中国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性的一条基本的分界线。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东部沿海的辽、京、律、冀、餐、苏、浙、闽、粤、桂、沪11省市区人口达4.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7%多,面积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3%;我国西部的陕、甘、宁、青、新、渝川、藏、滇、黔10省市区人口仅2.8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21%,国土面积达520方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4%。胡先生所指的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格局仍没有改变。
从人口密度来看,以上海市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在2000人以上,而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青海和新疆,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其中西藏仅为2人,相差十分悬殊。这种相差悬殊的人口地理分布,也是中国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要受到自然环境极大 的制约,人口的地理分布则体现了这种制约性。在整个自然环境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而对中国人口分布起主要影响的集中在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方面。地形因素。山地和高原不太适宜人类的居住,其原因就是温度和气压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直接制约着人体的生理反应,对某些人来说,在海拔1800米高度即出现高山反应,超过4000米就可能因气压过低而死亡。而且山地和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交通困难,对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均有较大限制。因此人口绝大部分都趋向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而中国的东部就是平原集中 的地区,因而东部集中了大量的人口。
气候因素。气候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西北地区年积温过低、光照不足、无霜期短等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西北内陆地区的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有些地区甚至在25毫米以下,严重地威胁着居 民的生存,从而造成人口密度过低。
资源因素。东南部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我国最大的两个平原,以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珠江流域等长期形成的冲积平原,雨水充沛,利于农作物生长。而西北部广大地区耕地少,或者有大面积可耕地,但多为高山高寒地带不利于居住。至于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则西北部比较丰富,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程度和开发利用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充分利用,这将会成为中国改善人口分布不平衡的一个有利的条件。
其二,经济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就中国而言,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明显的增长,但在世界上仍然是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正是这些因素对人口的分布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目前,中国劳动者总数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达到60%左右。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水平很低,还未摆脱小生产和半自然经济的状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形 成的人口分布格局得以延续,未得到根本改变的主要因素。
其三,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除了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经常受到各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种影响还表现得非常显著。唐代以前,中国的人烟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此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宋朝迁都开封、临安,元以后定都北京,人口也随着转移。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和侵赂,在东南沿海地区开辟商埠,霸占租界,大量输入商品和资本,使中国工商业畸形集中到沿海少数大、中城市中,人口分布也相应出现了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
四、人口问题和内部安全环境
中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加之经济因素和旧有人口结构的影响,使得人口问题在今天仍显得十分严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人口问题仍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人口问题表现最突出的,首先是劳动就业问题。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出现不同程度的停产和半停产现象。据统计,近年来下岗和失业人数接近1000万人。虽然大量下岗职工很快实现再就业,但仍有不少人长期休息在家,这不仅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当前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经济环境变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在其背后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劳动适龄人口的持续增长。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不会改变。
其次,流动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流向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非农业部门。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既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又会对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的统计显示,许多城市的社会犯罪,有很大比重是由流进来的外地民工所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50%以上的恶性案件是外地民工所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将有大量流动人口向发达地区涌人,如何避免流动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三,人口老龄化问题。从许多国家发展历程看。人口老化本身是经济发展到了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但中国却是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迎来了白发浪潮的冲击。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中国一定比重的劳动力数量所支撑的老年人口数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随着人口老化步伐的加快,需要解决一系列与人口老化有关的人口问题,包括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健康、老年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不能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人口老化的同时,劳动力队伍也呈现老化的趋势。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已从1990年的34岁上升到现在的36岁。劳动队伍的老化,会对劳动力资源量带来消极影响,使经济失去活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由于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不仅造成部分资源的短缺,而且对环境也有极大的压力。以水资源为例,由于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目前中国666-个城市中,缺水的城市有400多个,北方城市严重缺水的达100多个。首都北京的发展也为缺水所困扰,并成为北京长期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烟台经济人口发展 篇7
一、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 一) 优势
1. 区位优势。烟台位于山东省东部沿海,濒临渤海和黄海,同时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与日韩两国隔海相望,有着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目前,烟台在建和将建的铁路、轮渡和高速等交通线也正在紧张的运营和筹划中,随着德龙烟铁路、烟大轮渡、环渤海高速等交通线的陆续建成和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烟台将成为山东省海运的一大重要枢纽,其区位优势也将日益凸显。
2. 环境优势。烟台的自然环境宜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使得烟台一年四季无极端天气,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休闲度假胜地。在人文环境方面,烟台更是有着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优势,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还被联合国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正因其良好的环境优势,烟台无论在环渤海经济圈还是在东亚地区,都是名声显赫的国际性港城、商城和旅游城,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商前来投资。
3. 历史优势。历史优势体现在文化和经济两方面:文化方面,齐鲁文化在烟台这座城市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很大影响,作为文化传递的纽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经济方面,烟台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久的经济合作关系,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4. 资源优势。烟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降水丰沛,土壤肥沃; 烟台是温带季风气候,年日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果类的糖分积累,盛产葡萄、苹果、大樱桃、草莓、梨和蓝莓等水果,远近驰名; 山林众多,林木资源丰富; 有着曲折的海岸线、温和宜人的气候,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 还有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5. 产业优势。烟台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宜居城市,一直受到国内外投资商的青睐。在烟台投资建厂的外地企业非常之多,日韩等外资企业也不在少数,早在2006 年之前,烟台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的先进制造业,目前烟台的第三产业更是蓬勃发展,海洋经济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中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 二) 劣势
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烟台的经济结构中,尽管增长速度最快的第三产业年均增长达10% ,然而占比重最大的仍然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较小。纵向来看,烟台第三产业由1990 年发展至今,虽有大幅增长但依旧落后于第二产业,并且在某些年份还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 横向来看,烟台第三产业占比更是远远落后于青岛和济南,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 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对科技发展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想第三产业能够良好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带动力。而目前烟台市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不高,体现出烟台服务经济发展缺乏创新力,自主研发能力尚有待加强。
3. 交通网络不够完善。烟台地理位置优越,濒临黄海和渤海,临近日韩两国,但却缺乏与之配套的交通运输网。“要想富先修路”,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沿海城市之一,烟台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青岛,这与它相对闭塞的交通和不够完善的交通网不无关系。
( 三) 机会
1.“蓝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山东省两个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之一,成为“十二五”乃至“十三五”规划期间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烟台作为“蓝区”规划城市之一,在这次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具有很大优势: 烟台冷链物流园的建设、烟台牟平沙质海岸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开发、德龙烟铁路的通行、烟台海阳贝尔特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的实行等为烟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契机。
2. 海洋强国战略与跨海通道建设的提出。烟台—大连渤海跨海大通道包括烟台—大连跨海大桥和烟台—大连海底隧道,自2013 年首次提出便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最长的海底隧道,该项目的建成将极大缩短烟台至大连的通行时间,由以往的8 小时航海时长缩短至半小时。此外,通过直接贯通大连和烟台两座港城,改变以往的交通轨道,环渤海经济区将会迎来自身发展史上一次质的突破,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将体现在军事和政策上,届时环渤海经济区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开放格局,烟台也将迎来经济发展的一大飞跃。
( 四) 威胁
1. 面临“蓝区”其他城市的竞争。作为“蓝区”经济发展规划城市之一,烟台在迎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作为同一批享受政策优惠的海港城市,烟台在经济建设上面临来自青岛、威海等其他城市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政策扶持上,也体现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招商引资的竞争和博弈上。尤其是面对老牌港城青岛这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烟台要想在经济建设博弈中拔得头筹,着实面临着不少难题。
2. 优质人才流失与短缺。当前烟台市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力资源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足; 二是创新型人才的流失,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优质人才倾向于机会更多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造成了烟台本地人才的流失和短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二、烟台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协调发展三大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烟台作为著名的宜居城市和旅游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切不可以环境为代价,这要求在推动与服务有关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注重第一、二产业的合理发展,全面考虑环境和人文等多方面因素,追求可持续发展。
( 二) 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新企业发展
将加快科技创新作为未来烟台县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发展一大批高新企业,为产业发展起到带头和引导作用,并带动烟台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注重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发展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促进烟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 三) 大力引进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储备
要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就必须不断引进人才,将吸收优质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烟台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创新能力缺乏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缺少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大力引进各行各业的人才,不断丰富人力资源储备,才能为烟台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烟台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 四)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经济发展理念
烟台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上。烟台有着内陆城市无法企及的区位优势,靠近黄海和渤海,可以大力发展蓝色经济。而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首先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使各级政府和有关各界充分了解海洋经济,认识到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而突破思维限制,推动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
( 五)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交通体系的完善是重要基础。烟台作为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经济发展曾领先于青岛,近些年却与青岛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这与交通体系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目前,烟台正在加快完善其交通运输体系: 潍莱高铁与济青高铁建设争取年内同步启动、龙烟铁路将于2016 年建成通车、青岛到海阳城际铁路被列入规划等,但路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烟台在这方面必须加快步伐。
摘要:县域经济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烟台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协调发展三大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促进高新企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储备;加强文化建设,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加快交通网建设,完善交通体系,以有效推动烟台县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烟台,县域经济,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世泰,王庆,王富喜.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59-64.
[2]李兵弟,徐会夫.中国城乡空间规划的新发展——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12).
[3]艾华,张广海,李雪.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模式仿真研究[J].地理科学,2006(2).
[4]胡序威.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6(6).
[5]苗长虹,王海.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2).
[6]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
[7]王富喜,王仲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05(6).
[8]李世泰,魏清泉,李庆志.葡萄酒旅游开发研究——以烟台张裕葡萄酒旅游为例[J].经济地理,2005(1).
[9]林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探析[D].天津大学,2004.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8
自八十年代起,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不仅合理地控制了人口数量的增长,还进一步提高了人口的质量,进而更好地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呈现稳定发展的局面。然而在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在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十分等人口问题。其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证人口增长长期为经济增长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及其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无法回避、不得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人口增长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般影响及分析
一是适度人口理论:当人口规模比最大收益点更低时,适当地扩大人口规模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当人口规模比最大收益点更高时,倘若不断地增加人口将会使其边际产量成为零甚至为负,这不但影响到经济体的长足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经济的短期增长。二是过度的人口增长很容易导致失业问题:人口的迅速增长会大量增加今后劳动力的规模,当人口增长规模保持在15年左右的间隔时,劳动力的供给量以相似的速率增加,一旦过量超越了经济的增长速度,毫无疑问就会带来严重、长期的失业问题。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广泛出现的失业问题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供求极其不平衡而导致的。三是人作为生产者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作为消费者那需要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象,很多剩余劳动力不进行生产,而只是一味地进行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消费总量,降低了资本积累,甚至出现很多社会方面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人口增长对经济影响的主要表现
人口增长为经济的综合发展发挥强烈的拉动作用。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贡献率超过24.9%,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呈现相辅相成的状态,城市发展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但是城市发展至一定的程度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为经济的总体发展提供强烈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城市化造成的聚集经济增加了物质、人力及知识等方面的资本积累,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会让剩余劳动力自农村向城市转变,调整第一产业,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速率,并且城市原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逐渐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政府的政策方面,其贡献率大概在20.7%,主要原因是中国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政府职能也逐渐由全面统筹转向服务型政府,但计划经济的制度使用“人治”的现象依旧非常普遍,这就导致出现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对哪个产业产生倾斜,该产业就会得到非同寻常是保护;政府于哪个地方想发展开放性的经济,该地方的经济就可以得到长期迅速发展。
人口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产业结构处于第三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正由劳动密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向知识密集集约型,随着知识社会、信息技术、网络手段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入,相继出现了一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第四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工具、手段及对象进行了不断地创新,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促进了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让全社会的产业愈加呈现高技术化。第五各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以上五项因素占据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84%。排在第六的是基础设施,第七是地理位置,第八的是传统文化,第九是社会保障,关于社会保障排在末尾,本文主要认为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每年花费丰厚的财政收入用在社保支出方面,造成愈加多的经济资源用在消费领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本积累,政府无法给予更多的资金在基本设施建设方面,毫无疑问会限制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的发展。
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好发展的具体措施
保持人均平衡发展,增大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要使人口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必须要重视利益导向、服务关怀至上,并且也要加强重视宣传倡导,以便全面地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制度。另外,也要彻底查处违法胎儿性别鉴定及非医学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同时还可以深入探索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提前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可以促进人口长期平衡发展,还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保持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人口统计系统也要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比如:按期进行婴幼儿早期教育、开展老年人服务关怀工作等。不断提供以群众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基础服务,合理取消各类繁杂的收支费用,减轻个人的家庭负担,拓宽受教育人口的广度,并且实施成人高等教育。
努力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要进一步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必须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实行健康老龄化策略列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努力做到老有所依,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安定;其次将老年人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作用实现有机组合,坚持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最后不断增强对老龄工作的正确领导,尽快完善老龄法律制度。各级党委及政府要必须全面认识到做好老龄工作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及改进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合理科学地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努力推进城市化及小城镇建设,加快人口转移和人口流动。增强城市化及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不断构建并完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体系,让进城的务工人员能够同等地享受到城里的社保及其他方面的权利。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促进人口的全面流动,而且可以避免出现城乡人口对立的矛盾及人口流动的消极影响。另外,各级政府要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大部分闲置人口的堪忧现象,还可以补充城市劳动力规模因人口增长较慢出现的不足。
综上所述,从短期而言,新增人口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人口增长过快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长远发展而言,一方面,人口仅仅在规模方面持续快速增长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高素质人口的迅速增长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还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人口增长带来的各种影响,不仅要保持人口平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还要有效地人口老龄化问题,让人口增长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烟台经济人口发展】推荐阅读:
烟台经济12-07
人口与经济发展10-25
区域经济发展人口08-11
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08-30
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07-08
略论人口、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关系08-12
烟台苹果08-30
山东烟台11-29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05-09
河南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