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2024-05-09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精选11篇)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1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连年翻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伴随着这种成绩、财富的增长,象人口骤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和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困扰和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也愈加突出和严重.

作 者:王楠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11刊 名:时代经贸(学术版)英文刊名:ECONOMIC & TRADE UPDATE年,卷(期):20086(3)分类号:X3关键词:人口 资源 环境 协调发展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2

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并通过这种两重属性与经济社会产生密切联系, 现代系统理论将人类的生存发展作为一个大系统, 而人口、经济、社会等都是其子系统, 各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分布等人口系统的情况及其变动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这种影响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凭空判断。

本文以广东省韶关市的人口数据为例, 评价分析该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 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可将韶关市看作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特殊系统, 人口、经济、社会都可以看作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 以韶关市2000—2010年人口、经济、社会指标为例计算评价其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并分析韶关市人口数量、结构、质量及空间分布是否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协调性, 全部数据来源于2011年韶关市统计年鉴。

二、评价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全面、客观地评价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状况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并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能够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涵。2.实用性原则。合理地选择指标, 指标数据应易于统计, 统计数据能确保权威性。3.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要能反映和测度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4.可行性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 那些在统计上无法量化、数据不易获得或相对不十分重要的指标可暂时不列入。

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相关原则, 选取的指标如下:

1.人口子系统。常住人口数X1 (万人) 、户籍人口数X2 (万人) 、人口增长率X3 (百分比) 、人口密度X4 (人/平方公里) 、在校学生数X5 (人) 、户籍中非农业人口比重X6 (百分比) 。

2.经济子系统。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Y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Y2、第三产业增加值Y3 (亿元) 、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Y4 (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Y5 (亿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Y6 (元/人) 、农村人均纯收入Y7 (元/人) 。

3.社会子系统。从业人员总数Z1 (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Z2 (百分比) 、人均储蓄余额Z3 (元/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Z4、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Z5 (张/千人) 、社会消费品总额Z6 (万元) 。

三、人口、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评价的原理及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整理基本数据, 采用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2.通过主成分分析法, 求相关矩阵、特征根、特征向量和方差贡献率;3.求主成分及其得分;4.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与其特征值的乘积和得到各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本文利用SPSS软件处理上述数据, 可自动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计算主成分得分。

下面以人口子系统为例, 简述系统评价过程:

第一步, 收集原始数据, 2000—2010年人口子系统所选变量的值见表1, 将表1中的6个变量数据粘贴至SPSS软件中, 利用数据分析、降维、因子分析进行主成分分析。

第二步, 分析软件输出的公因子方差见表2, 表2给出了提取公因子后前后各变量的共同度, 它刻画了全部公共因子对于变量Xi的总方差所作的贡献, 说明了全部公共因子反映出原变量信息的百分比。例如, 提取公共因子后, 变量X1的共同度为0.980, 即提取的公共因子对变量X1的方差做出了98.0%的贡献。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各个变量的共同度都比较大, 说明变量空间转化为因子空间时, 保留了比较多的信息, 因此因子分子的效果是显著的。

第三步, 求主成分及其得分。

根据主成分的提取方法, 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方差占总方差的85%以上, 根据以上方法得出提取前两个主成分是合理的。

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Fac1=0.989X1+ 0.488X2 +0.003X3 + 0.989X4 +0.231X5 +0.947X6

第二主成分的表达式为:

Fac2=-0.028X1-0.828X2 +0.899X3 -0.028X4 +0.952X5 +0.026X6

将各年数据代入Fac1和Fac2的表达式就可得到Fac1和Fac2的值。

第四步, 计算系统的综合水平值。

根据F= 3.204Fac1+2.345Fac2, 计算人口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值。同理可得到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值。

人口、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韶关市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趋势。2000—2010年人口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按时间顺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005以前是上升趋势, 以后呈下降趋势;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按时间顺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8年以后人口系统水平又变回负值, 2010年水平与2000年相差不大, 说明人口方面2005年以前是不断进步的, 2005年之后水平呈现逐年退步趋势;经济、社会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在2007年之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这与韶关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与日俱增的进步密切相关。

四、人口、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韶关市人口、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呈现出不同趋势, 其中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变化趋势相同, 而人口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在2005年出现下降趋势, 如果韶关市人口水平继续沿此下降趋势发展, 人口问题可能会成为制约韶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

导致人口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出现先升后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也反映了韶关市人口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 常住人口总量减少。尽管韶关市户籍人口每年都以低速增长, 但常住人口数量自2005年292.26万人以后不断减少, 2010年人口数量降至282.66万人, 这主要是由韶关市劳动力流出数量大于流入所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于缓解资源压力、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过度转移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如本地农业生产劳动力减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高素质劳动力大量转移对本地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例如韶关市本地有多所技校, 但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首选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只有少部分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 从而不利于韶关市工业发展。

其次, 在校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尽管韶关市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在校人数在2000—2010年间呈增长趋势, 但由于多年来人口只维持低水平增长率, 小学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338916万人降至2010年的207299万人, 在校生总人数自2005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韶关市当前人口结构的不合理现象。

第三, 城镇化水平无显著提高。在人口指标体系中户籍人口中非农人口的比例自2005年之后一直下降, 2000—2010年间韶关市城镇化水平变化不大, 因此, 韶关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提高城镇化水平。

摘要:人口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确评价分析人口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 对该地区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充分发挥人口因素的有利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评价

参考文献

[1]苏海红.青海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 2005 (1) .

[2]田成诗, 盖美.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态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4 (4) .

[3]赵德滋.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探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6 (1) .

[4]冯国生, 吕振通, 胡博.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3

【关键词】 人口结构;影响;发展战略

人口结构,是指某个历史时期内,在某个经济地域中,某一人口总体内,各个组成要素的比率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一般我们按照某一人口总体中构成要素的不同,将人口结构分为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则较复杂一些,通常可分为人口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地域分布、婚姻家庭结构、劳动力资源结构等。人口结构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对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等发生反作用。

一、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性别比例失调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扭转,人口综合统筹管理任务艰巨

据人口统计资料数据显示,农村婴孩的性别比要高于全国婴孩的性别比,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资料: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9.98,乡村人口的性别比为124.72;2007年,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69,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30.19,远远高于正常的人口性别比。在成年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2.4%,女性人口占47.6%,男女性比例的失调对社会经济运行、社会安全、社会发展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从年龄结构看,农村人口结构正处于有利于经济、社会等项事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

“人口红利”是指由生育率下降导致社会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人口的增长,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和老年抚养负担还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社会发展非常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时期。从2000年到2005年在我国15~64岁这一劳动年龄段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的比例,2004年中国15~64岁人口比例高达71%。

这么巨大的劳动力规模使得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一直处于世界劳动力价格的低位,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和劳动力的充足供应,十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面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持续的人口红利期,社会必须要为不断增长的世界罕见的高比例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考验。

3.中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专业职业技能差,就业结构不合理

在广大农村,高中以上学历人口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口占整个农村人口的比例很低。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所显示:以湖南为例,农村地区有一技之长的人口比例只有8‰左右,从事农林牧渔等传统农业的人口占农村在业人口的89.88%,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是89.88%,4.92%和5.20%。与历史上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的西欧和北美相比,我国农村目前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太大,就业结构不合理,必须加以合理引导和调整。大量既缺乏技能培训文化素质又不高的低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着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4.家庭结构的日益简单将使农村养老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实施,农村有将近50%的家庭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当孩子成年以后,如果仍然以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方式来看,那么一对小夫妻将不可避免地要担负起4~6个老人的赡养责任。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未来社会,无论是谁,先别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就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将是个难以完全顾及的无法很好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解决农村人口结构问题可选择的路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口和生育政策,做好农村出生人口质量工作,平衡出生人口的性别比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农村人口和生育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要作好细致、周到、深入人心、能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宣传工作。随着农村税收工作的基本免除,基层政府应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到农村公共产品的服务工作上来。国家要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者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机制,让他们能及时掌握、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对工作方式方法也应该进行定期的学习和培训,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的日益简单,男孩、女孩在父母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平等。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新型婚嫁模式,提倡男到女家,改变“重男轻女”这个阻碍我国农村人口发展的最大的传统思想。就不在有人想为了生个男孩去做胎儿性别鉴别,偏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也将会慢慢恢复到正常值。提高人口出生质量,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文化、政策、宣传等各个方面加以统筹和完善。

2.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1)要制定切实有效的配套政策措施,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从教。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对今天还是有现实借鉴作用的,如可以每年在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来招收定向包分配的公费生。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中学、其它单位或基层政府的合格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也大大缓解了部分家庭困难学生读不起大学的社会问题。应该是个两全其美,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

(2)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和教育指导方针。常言道,教育乃百年大计,说明办教育事业要求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长期性,它的产出成果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的。市场的变化是比较迅速、复杂的,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也是不过分。要解决这对矛盾,教育体制和教育方针就应该在基础知识和核心思想、道德和价值体系上重视坚持用正确的、长远的、民族的、有明确是非观的知识来进行基础教育。应该在中、小学就注意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对青少年未来适应社会、就业提供了最核心的基础,且事关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国家前途的大事。

(3)面向市场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着重培养青少年和农民的专业职业技能和适应市场竞争的必备心理、思想素质。只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提高了,才能顺利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新型农民的成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要提高人口素质,还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个能让农村村民、医生、社会都能接受的改革方案,让农民能看得起病,愿意去看病,医生和医院也乐意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农村的生育质量和健康水平。让在城市居民中较普遍存在的保健意识,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等生活态度也能普遍进入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常所强调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农村残障新生儿的比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

3.从多方面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的开展,各地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的农业发展途径和模式,但总体来说,农业向产业化发展和建立高效、低能耗的产业体系是各地统一的发展指针。主要是各地都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业和乡镇企业的附加值。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要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利用本地的农产品原料进行深度加工,储运,销售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包括乡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变、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等诸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4.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在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对于一个刚刚尝到现代化的些许甜头,正准备迈开大步前进的国家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无疑会增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本,但反过来,如果处理得好了,同样可以从中收益,变不利为有利。这中间最根本的就是要求我们尽力加快建立一套能覆盖所有公民、全方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包括占全国人口64%的农民。

我国1.3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就有将近1亿住在农村,大多依靠家庭养老为主,部分老年人仍然老无所养,生活状况非常令人担忧。相对大多数城市家庭而言,农村家庭经济基础相对弱,竞争能力较差,政府一直以来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又相对很少,广大农民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养育小孩和赡养老人的负担相对沉重,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失地农民的增加,使得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有日益弱化的趋势,急需各项社会保障。

由于我国国情的复杂性,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要在短期内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似乎不大可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逐步进行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宣传,集思广益,办法不仅肯定会有而且会有一套很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卫,宋健.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J].人口研究.2006(3)

[2]宋健.红利期还在继续,老龄化已然加深[J].人口研究.2006(3)

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篇4

摘要: 马寅初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有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他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此外还讲述了人口和经济之同的关系及相互制约,以及对现阶段就业压力。并附上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协调人口.经济发展,就业三者之同的关系,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马寅初 经济发展综合平衡 人口经济增长就业

1.马寅初和他的人口论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逝世已经32周年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救国救民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老先生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他被批判为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中国的马尔萨斯”、“一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战线上经过拨乱反正,对马老的错误批判,已作了平反,特别对马老先生的“新人口论”已逐渐为我国广大干部与群众所传诵和赞扬。

马老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理论中,正确地阐明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马老针对我国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较慢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人口太多,本来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晌工业化。因此,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 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他竭力主张:“要提高农民分动生产力, 一面要积累资金, 一面要控制人口, ”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入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说:“人多固是一个极大的资源, 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我的新人口论主张保留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保存这个大资源,但去掉这个大负担,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马老这些科学论断和有力措她的建议,由子左倾思潮的干扰,使这些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他进行了错

误的批判,致使我国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958年下半年以后,马老被点名批判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文字围剿和政治压力,马老却胸怀坦荡,无所畏惧。马老坚持真理的这一付铮铮铁骨和掷地有声的誓言, 将激励着我们后一代人。

2.我国人口与经济、就业的现状

人口与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存问题。

2.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在社会中,消费者的数量总会超过生产者的数量。人口学将还没进入或已经退出生产领域的那部分人口称为从属年龄人口。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如下。总人口:l,421,90,000,年龄结构:O—14岁:19.4%(256,600,000),15-59岁:69%(9ll,290,000)60岁或以上:11.6%(153,400,000)其中65岁或以上:8.1%(10636000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从属年龄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1)速度快,从成年型结构到老年型结构的转变,西方国家50~100年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2)加速推进,2010年后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会越来越快。3)达到水平高,至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将比世界平均水平大6岁,4)是绝对量大,未来半个世纪我国将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总之,寻求新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保基金,还要以企业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养等多种养老方式作补充。

2.2我国人口与就业形势

在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校的毕业生这三类群体组成。1)下岗职工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由于劳动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基本上使国有企业由改制和主辅分离产生的下岗职工得到有效控制。2)农民工状况将得到缓解。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但农民工的供给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主要有:第一。各级政府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第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将被城镇医疗保险覆盖,优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第三,健全了劳动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权益。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增加,虽然每年硕士招生数量都有增加,能够使部分大学生推迟就业,但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增长明显.

3和谐就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6‰,但人口仍要持续增长10多年,人口将要增加2亿以上,2亿多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经济发展在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改变,构建人口、经济、就业三方和谐的发展有这样几个方面。1)加强社会培训。使居民都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确保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2)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疏导服务业就业领域。3)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上途径多管齐下,可望将失业率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通过大幅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的补助金标准,来确保现有的劳动者福利水平不致显得过低而导致因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梅妮.张振威.我国劳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9

[2] 胡子诚正确评价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J] 《探索》 1987年03月

[3] 周学馨 人口发展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人口管理创新[J]-理论月刊2009(6)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5

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我国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能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党“十七大”报告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能源与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 者:晏承为 张艳妍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4) 分类号:X24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篇6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始终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原则,在努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切实做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党的十六大召开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认真分析**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发展思路。绿色**的发展预期目标:到2020年,保持经济年均增长10.4%,GDp总量达到540亿元。在2000年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提前2年翻一番,提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在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的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但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和人口结构相对失衡是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其地位和严重性不容忽视。

1、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数量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减缓了全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速度和人均GDp水平,2000年全市人均GDp为2698元,较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383元和1851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大,尚有7.35万人未解决温饱。根据经济学家计算,人口增长1%,需要经济增长3%左右,才能维持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所谓的“劣性均衡循环”,即新增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被所增长的人口消耗掉,从而没有余地提高现有人口的生活水平,无力进行物质扩大再生产,也无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口的盲目增长,威胁了人类的自身安全,出现了人口安全危机。从**市实际来看,在现有资源、环境条件下,**市人口合理容量为150-200万人,人口适宜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65人,而现在全市人口总量已达到292.6万人,超过合理容量近百万人,实际人口密度已达到124人,超过适宜人口密度一倍。据测算,到2014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300余万人,2020年后才逐年缓慢回落,人口总量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

2、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作为居住在一定地域内的居民总体而言,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是生产力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因此,人口素质高低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人口素质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高。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每十万人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为7.51万人,全省为8.35万人,全国8.44万人,分别少0.84和0.93万人,其中大学以上**为0.17万人,全省0.41万人,全国为0.36万人,分别少0.24和0.29万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人数比例还不足全国和全省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为13.9%,全省为7.3%,全国为6.72%,分别高6.6和7.18个百分点,即高出全国、全省水平的一倍。再之,**的智力低下的痴呆傻哑人达10万多人,其比例高于全省、全国水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速度,拉大了我们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是制约**经济目标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3、人口结构对**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一方面来自性别比失调的压力,据五普资料显示,**市男女性别比为114.09,比正常性别比(103—107)偏高11.09—7.09。比全省男女性别比(108.4)偏高5.69,性别比的失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性循环,而且治理性别比的难度大,行政成本高。另一方面的影响是来自人口老龄化,据五普资料显示,**65岁以上总人口为7.09%,高于全省1.19个百分点(全省为5.9%),高于全国0.13个百分点(全国为6.9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突破了7%,由“四普”5.78%的成年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人口步入老年型人口后年龄结构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在总人口减少情况下,老年人口达到19.39万人,较“四普”增加了3.04万人,增长18.59%,年均增长1.68%。二是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三普”4.96%(年轻型)发展到“四普”的5.78%(成年型)和“五普”的7.27%(老年型),在较短时间内使人口的年龄构成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步入老龄化社会。三是超前步入老龄社会。老年型人口类型是全市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低下的条件下过早到来的。**市超前步入老龄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未富先老,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带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人口老龄化提高总抚养比,据陕西计生委预测,1990年陕西省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8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9个老人,2020年抚养16个老人,2030年抚养23个老人,2050年抚养32个老人,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保障费用大量增加,政府负担沉重;第二,由于家庭格局改变,大家庭被小型化家庭替代,小家庭里养老养小矛盾加剧,无力照料老人情况增多;第三,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第四,人口老龄化对社区福利和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解决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的世纪,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最根本的就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我市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客观实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于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少生3.38亿人,使全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4年到来,控制人口的成就举世瞩目。**市从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市累计少生138万人。为社会累计节约社会抚养费442亿元,平均每年积累节约27亿元,相当于全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78.78亿元的34.3%,使全市人均占有粮食提高106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400元,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长0.38亩。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绩。根据有关专家推算,人口出生率每下降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可提高0.36-0.59个千分点。如果实现零增长,将拉动每年增长GDp1.2-1.5个千分点。我国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对人均GDp水平提高的贡献份额约占1/3,也就是说,在中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6-43%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作出的贡献。

2、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观点,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市地处秦巴山区,人口基数大,人类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品种虽然繁多,但总贮量、总规模较小,人均占有量很低,在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下,资源与环境的安全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显突出。全市人口总量占全省的8.2%。而耕地面积只占到7.1%。建国以来,全市人口总量增长了近2倍,近年来仍以年均万人的速度递增,而耕地却以年均2万多亩的速度递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从解放前的3亩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1.3亩,并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退耕还林建设的发展而继续减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劳动力投入量与资源环境拥有量达到一个合理比例,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市目前工业化水平不高,剩余劳动力已达30万人之多。同时,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劳动力总量、迁移流动人口总量也将继续增加,并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剩余劳动力还将持续增长,人口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市人口多、资源少,面积大、耕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少的基本市情将长期存在,切实解决好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耕地、人口与就业这三大矛盾,必须首先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3、解决好人口问题,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我市81.1%的人口在农村,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农村人口问题。切实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村社会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市农村人口总量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要重视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问题。从人口分布看,2000年全市农村人口占81.1%,城镇人口占18.9%,城镇化水平不高;从经济收入看,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5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从生育水平看,由于受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社会保障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口的生育率普遍高于城镇,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推进城镇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这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保证。

4、解决好人口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确保这个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按照“一高一低”的要求,切实做到经济发展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增长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8.78亿元,而人均只2694元,与全省人均水平相差近2000元;2001年全国人均GDp为800美元,全省为600美元,而我市只有400美元,每年净增人口就要消耗掉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22%以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控制人口的经济效益上看,计划生育的投入产出比为1∶8,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从人口发展形势看,经济增长有利于人口控制,但在经济起飞时期(人均GDp在300—700美元时),经济发展又具有鼓励和刺激生育水平升高作用,而我市正处在这一时期。同时,七、八十年代以来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正处在兑现二胎生育政策时期,人口出生的高峰已悄然到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人口问题解决的不好,不能保持在较低的生育水平下,经济发展就会被增长的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经济占有量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既定的发展目标就很难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就会落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增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识,切实解决好人口问题,这是推进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

三、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新的时期,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努力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中心任务就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来解决好人口这一事关全局的问题,确保全市经济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从**经济发展角度上看,主要应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坚定不移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36.46‰和10.78‰分别下降到2000年8.7‰-0.07‰。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实现了人口类型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全市的人口类型转变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取得的。强行进入低生育水平,这种低生育水平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任何思想上的松懈,工作中的失误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将造成生育率的反弹。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的任务更重,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三规”,用依法管理来解决人口问题。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管理是解决好新时期人口问题,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有效解决好人口问题,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实施依法管理人口问题,首先必须加强法制宣传。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法制宣传和“四五”普法内容,广泛组织各级干部和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干部依法管理人口意识和群众自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要组织各级宣传媒体,影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手段,扩大宣传的覆盖面,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必须提高执法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全市各级领导和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严禁违法行政,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必须严格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犯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生育行为、违法行政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查处,切实做到执法必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第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努力实行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宣传教育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导宗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首先要全面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落实“关爱女孩行动”。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要求突出宣传以“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为主要的内容的新的婚育观念。要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计划生育宣传作为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部门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全方位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现阶段生殖健康被国家列入社会发展目标内容之一,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计划生育的老办法,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一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中,做好术前宣传咨询,术中规范操作,术后随访服务,保证手术安全;二是扎实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不断改进服务制度,强化以“三查”为重点的普及性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进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制定切实的干预措施,做好出生缺陷儿的监测工作,全面推广孕前、产前、新生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服务,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3、努力促进出生性别比平衡。出生性别比决定了人口群体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深远的影响。严格偏高的出生性别比,不仅妨碍**市目前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而且对今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从五次人口普查情况看,**男女性别比偏高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整体偏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长期偏高,“一普”男女性别比115.99;“二普”为113.60;“三普”为114.35;“四普”为117.80;“五普”为114.09。三是随出生孩次递升,一孩出生基本正常,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偏高。四是存在着地区差异,宁陕、镇坪趋于正常,其它各县区偏高,主要是生育政策差异造成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生态失衡”,是“生育选择空间狭小”和“男孩性别偏好强烈”互相冲突和挤压的结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特别是B超对鉴定性别后的人工流产起了显著作用。所以,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当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政府行为。治理性别比,我个人认为,应将“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溺婴”、“弃婴”等列入《刑法》罪名,将其上升为刚性法律条文,只有司法真正介入,才能扭转现行计生法规和行政手段,在惩处利于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杜绝溺、弃婴现象上的不足。如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如何确定“非法”界线,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实际无法操作,往往查处这类事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再如“溺婴”,目前司法解释是比照杀人罪,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不同,由于受封建文化和传统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溺婴比照杀人罪在实际操作中很困难,目前全国还没有这种案例报道,**更没有。况且利用行政手段处理这类案例,有举步为艰,很难落实相关责任等等。因此上述几个非法行为列入《刑法》罪名已成为当务之急,各级应从人大和计生业务两个渠道积极向国家反映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上升为硬性法律规定,只有实行司法介入,人为选择性别的结果才有可能杜绝。在目前尚无刚性法律条文时,只有依靠行政手段和综合治理两条路子。因此,各级党政要在充分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危害性,明确思路,加强工作,把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宣传,营造声势,推广新的生育文化,转变生育观念,为降低出生性别比提供思想基础。要严格对B超和中止妊娠的管理,落实《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照顾二孩生育只给一次机会的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违法行为。并且应当重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给予计划生育户和“双女户”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社会奖励,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后顾之忧。

4、抓住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的关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在于发展经济,增强承受能力,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力。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快速的人口转变使**市进入了人口负担最轻的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期间,一是劳动力供给充足,价格便宜,如果较好的解决就业问题,能够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劳动力年龄结构较轻,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能够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尚不突出,财富积累速度较快,所以说这是发展经济的人口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对多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报,也将给**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次机遇,在实施经营“绿色**”的战略中,积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扶持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药、水、游”,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就有可能将潜在机遇转换为现实发展,真正形成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就有可能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如果错过这个发展机遇,一旦出现较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和较多的劳动力失业并存问题,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劣势,就有可能钳制经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老龄化意识。要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同时,重视大力提倡家庭养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养老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营造健康老龄化环境。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5、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机制建设,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任务,表明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抓紧抓好”的要求下全面改革和推进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机制。《决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服务体系,特别是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此外还包括对独生子女家庭、二女结扎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尽快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依法行政,保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等等。

在未来十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稳定住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做好保障:

——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等途径,引导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对计划生育户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

——建立鼓励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行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基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这方面给予优待。

——建立有利于人口与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养老、子女**、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偿、计划免疫保偿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育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育保障水平。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是首要的制约因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作者系**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文章

来源莲山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7

摘要:人口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变量,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指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研究发现,河南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未富先老”等特点。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河南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河南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三、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

(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四、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

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再次,针对河南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老年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发展和谐文化。老年社会化养老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要有政府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养老社会化服务给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属于社会公共事物,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公共财政上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各种养老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为养老事业做好软硬件的设施配套,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服务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8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副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国土地管理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

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胡锦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工作。第一,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第二,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标准。第三,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第四,切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土地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依法管地用地。要深入进行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基本知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9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 者:李晏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3(3)分类号:F120.4关键词: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10

一、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发达区域对人口吸引力以及落后区域对人口的推出力共同作用,导致了人口的迁移。大规模的中西部人口流向东部,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在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了大量中西部人口。在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不足。

2、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人口迁移究竟能否促进迁出地与迁入地共同发展,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有观点认为人口往发达地区迁移,为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为其城镇化节约了成本,而在迁出地,由于人口的流出,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种负面影响远小于对东部迁入地区的正面影响。因此,总体来看是有益的。也有观点认为人口迁移会对迁入地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大量的人口迁入使地区人口剧增,城市住房、交通、环境、能源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还会导致人口分布失衡以及计划生育管理难度的上升。从对迁出地的影响看,人口迁移不利于农业发展,并且加快了农村老龄化速度。

二、人口迁移存在的问题

1、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部地区,但经济发达省份大都位于东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东部地区在出现“用工难”的情况的同时中部地区失业率却持续攀升。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中西部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大量劳动力的流出导致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2、就业结构不合理。在第一产业,尽管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但绝对量却在增加。而且第一产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流向了一些技术门槛低的产业。大量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国民经济没有产生足够的贡献,这说明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率不高。

3、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与国外相比,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劳动力的素质可能会成为在将来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但当下东部地区迁入人口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均存在不足,而且存在供需结构失衡。

三、政策建议

1、科学管理人口迁移。通过分类引导、合理调控和加强管理,来促进城镇流动人口市民化。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保证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次,要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镇和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减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2、提高迁移人口人力资本水平。首先要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确保农村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发展,提高我国劳动力队伍整体素质。其次要加强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政府通过投资各种层次的教育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劳动力降低流动成本。

3、确保人口有序流动。近年来,由于产业的集聚和技术的进步,沿海地带传统的产业趋于饱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并完善区域间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减少盲目和非理性的人口流动。要采取不同的就业政策,东部地区在吸引人才时要以需求为导向,做到有针对性,而中西部地区则要政策和环境的优惠力度来吸引人才。

韶关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初探 篇11

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剧的境地。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

正文

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

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为提高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随着人口素质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大量环境问题。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日益加重的氮、磷污染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加剧了水体污染。另一方面来说,酸雨蔓延、温室气体变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加剧和紫外线辐射变强,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锐减,空气质量变差,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除了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外,人类大量捕杀动物,导致大量动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同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

(2)人口素质的提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人们一面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一面增加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努力控制住环境污染恶化趋势。人口仍在继续增长,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强条件下控制环境质量下降趋势,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面对这一现实,首先就是要使环境不再恶化,守住现有较低的环境质量水平线;其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提供的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治理,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并逐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此,相应的决策选择一是要扩大宣传,加强全民的环境意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一种选择——保护环境。唤起近13亿民众关心环境、爱护环境、改善环境。

2、人口与资源利用的关系2、1资源的定义

关于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它包括三层涵义二是资源的价值属性:一是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主要是人力、科技、管理、信息等社会资源。,任何资源均有其可开发、利用的价值。三是资源的物质属性,虽然科学院正在探索是否存在非物质和反物质,但是现存世界的统一性仍在于它的物质性。

2、2人口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1)人口导致了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短缺严重。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量的增大,总体资源稀缺性加剧,耕地、淡水等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人口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不仅来自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而且来自每个人消耗量的增长,在人均资源减少过程中表现为很强的“加权效应”。在农业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扩张受到限制,消费资源的生产规模和结构受到限制。进入工业化社会冲破这许多限制,在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驱动下,消费资料尤其是多种耐用消费品的巨大增长和迅速更新换代,使人均消耗资源大增,人口作为分母对资源消耗表现出强有力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为人均能源消耗产生的“加权效应”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欲望无限,21世纪人口作为分母对资源消耗产生的“加权效应”呈增强态势。尤其是人口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使这种“加权效应”不断升级,资源短缺加剧,许多已亮出“黄牌警告”。

(2)人口素质的提高对资源的有利方面

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从各个方面实现节约和优化资源的产业结构,包括节约和优化使用水、土地、生物资源的农业产业结构,节约和综合利用水、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工业结构,节约和优化经营使用再生和非再生资源的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外贸结构和社会结构,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也都有不足的方面,总体上是稀缺的。要从稀缺性上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滥垦滥伐、胡挖乱采破坏资从源头上保护好资源,在实践中节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社会的发展,主要使人力、科技、管理、信息等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有

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比如说中国的基本医疗体系使资金回拢,由国家统一规划,减少了科技信息资源的重复浪费。在这里又不得不提中国对人才素质教育的资源有效利用,由原先提出的义务教育到教育的现代化无疑是国家利用权力集中资源使广大受教育群体得到资源优化的待遇。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对于中国而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迫在眉睫和任重道远的。央央中国可以说是物产丰富、资源多样,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拥有着13亿的大国而言,这让全世界都为之羡慕的资源平均到每一个人又是少得可怜。所以巨大的人口又迫使着中国不得不重视资源的利用。这也是我们作为新一代人的任务。

3、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1社会经济的定义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3、2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人口对社会经济的消极作用

人口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社会生产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而消费的主体也是人,因此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生产消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首先,对人口过少的国家:1,缺少潜在需求。2,缺乏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3,市场规模小,影响贸易活动。其次,对于人口过多的国家:1,人口增长吞噬经济发展成果,要使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那么所需要的资本额也要相应增大。2,在土地及资源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口压力九越重。工业社会前期的主要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就得从农业中准备。而人口密度过高,人均土地和资源占有量减少,劳动力生产水平及生活水平就会降低,以及起飞所必需的资本形成也会随之降低。并且人口增长过快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多不利条件:恶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增加失业;降低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导致熟练技能的劳动力缺乏的现象。

(2)人口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些国家由于抓住了人口爆发所带来的机遇,而实现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例如,人口的过快增长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及其有利的一面:1,增加投资吸引力,国民生产总值规模较小的国家,在发展初期会保持经济高速增长。2,加速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加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

为更好地利用人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提高“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适应人、发展塑造人”的认识入手,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积极应对并妥善处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复杂的问题,协调处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尽快制定和规范涵盖全社会(包括农村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同时,大力发展老年产业,从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为老年人提

供产品和服务,发挥老年产业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制约城镇化的政策、制度障碍的逐步消除,加快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增强城镇吸引力和聚集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总结: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与人口素质的提高,在一定方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浪费和消耗严重等都是人口数量增加带来的问题。因此,为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更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人口、环境、资源、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周丽萍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龙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山东龙口,264000 张巧玉,宗世富

上一篇:徐志摩作品读后感下一篇:袁明起书法价格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