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2024-07-12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精选8篇)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篇1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设人口均衡社会

内容摘要:

我国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发生着转变,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正在发生着转变。在新形势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

人口均衡

老龄化

正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在此背景下,“促进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

一、人口均衡概念

均衡的本意就是平衡,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应用在人口发展方面,它至少包括下面两层含义:

第一,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与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力量相平衡。它是指人口发展既不能落后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所能承受的范围。

第二,在人口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力量作用要平衡。人口内部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而且各要素都有自身的理想状态。例如,人口规模的理想状态是适度,人口素质的理想状态时不断提高,人口结构的理想状态是各部分比例恰当,等等。所以人口各要素内部力量的平衡是指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应向其理想状态发展,不会由于其中某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发展而使其他一个(或多个)要素背离它们的理想状态而发展。

综合上面的观点,我们对人口均衡作出如下定义: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实现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分布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等目标。

二、人口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人口发展就是风险——安全、代价——贡献、成本——效益关系的演变过程,所以积极的人口发展就是风险最小化但安全最大化、代价最小化但贡献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但收益最大化的人口变动过程。

第二,人口各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必须实现均衡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先发展其中一方面,然后再发展另一方面。因此人口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一个都不容暂缓发展或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人口变量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变化具有长期性、世代复制性的特点,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当我们为了顾及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发展,而等到日后再来纠正这种失衡的现象时,所付出的时间、经济和社会代价将会是巨大的。

第三、人口均衡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中人口自身往往不能自动实现均衡,甚至我们观察到更多的是人口不均衡的想象,人口要素之间、人口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人口均衡”作为一种人口发展的总体性目标提出,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三、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人口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与30年前相比,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已经得到缓和,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并相互交织,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第一是人口“三大高峰”将先后到来。今后20至30年,我国将先后迎来劳动人口、总人口、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明显。

第二是出生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据测算,我国每年出生时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的缺陷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到6%,这直接影响到近百万家庭、几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2009

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下降了1.11,但仍然严重偏离正常值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将严重影响性别平等、妇女权益、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

第四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2009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还将加快。

第五是人口迁移流动呈现新特点。《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表明,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将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在现居住地生育现象十分普遍。流动人口长期定居和举家流动的趋势明显,“二线”城市和城镇人口流动活跃,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

新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仍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人口发展规律。人口变化和人口发展都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要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这些规律,并以其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做到“两个统筹”:一方面要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发挥人口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要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具有科学的战略性思维。人口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口变化的影响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人口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科学的、综合性的战略思维和创新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以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和人财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教育、行政等方式,提高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形成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超越人口手段。人口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因此,人口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人口手段,而是需要更多地依靠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手段,要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进一步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制度,同时探索人口计生政策与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社会政策环境。

第四、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人口均衡发展战略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核心准则,保障人的权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基本宗旨,人口计生系统还要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从面向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逐渐向全人群和生命的全过程转变,如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老年人服务关怀等工作,不断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的不均衡,科学的人口均衡发展需要左盼右顾、瞻前顾后、统筹协调。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口观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人口治理模式,避免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要向“确保家庭权益,倡导适度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优化”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适度生育和人口优化的积极人口政策将从数量、素质、结构等全方位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人口社会学》作者:佟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3出版)

[2]《新人口论》作者:马寅初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01出版)

[3]《人口原理》作者: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Malthus.T.R)、王惠惠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4]《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

作者:张恺悌、张恺悌、郭平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01出版)

[5]《人口论-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马尔萨斯)北京大学出本社

[6]《人口社会学》

王树新著

中国劳动社会科学出版社

[7]《中国人口》

田雪原、周丽萍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第一版(2004年5月1日)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篇2

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人口老龄化衡量的基本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 那么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以此为标准, 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当时65岁老人6.96%, 又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 截止2013年底, 达到9.7%。经预测, 2020年, 老年人口数达2.48亿, 2050年, 我国老龄人口与总人口数之比为三分之一。

老年人口数量剧增的同时, 人口老龄化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呈现不平衡。一方面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表现在目前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今后一段时期内又出现西部地区老龄化趋势快于东部地区的逆转现象。这在于工业发达的东部地区欠缺劳动力从而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流入。而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不平衡表现在老龄化城乡之间的倒置。而随着近十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 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数据表明, 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其中, 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 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 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 是城市的2.8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于上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 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在于经济的同步发展。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经济发展决定了人口老龄化, 但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发展来说, 是一把双刃剑, 老龄化作为高价值的人力资本, 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给消费市场, 产业结构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但人口老龄化也对劳动力市场、投资、储蓄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我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人口大国, 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大量的劳动密集性产品, 从而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然而老龄化的来临将弱化这种优势:一方面, 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劳动力, 而老龄化又会加剧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使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 劳动成本相应增加。另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 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机能退化, 体力脑力衰退, 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 而且年长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 新设备时, 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 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投资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投资由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构成。首先政府对生产及相关设施的投资会因老龄化的来临减少。原因在于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老年人口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也会扩大, 这就需要国家增加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在国民收入一定的前提下用于老年人口的支出增加就会减少生产等方面的投资。其次企业的投资也会因为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 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支出增加, 而减少生产的资金。

(三)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的关系

人们在年轻劳动年龄阶段, 会为了今后的老年生活而储蓄。因为一旦进入老年, 一则退出生产领域而收入降低, 二则要动用过去的储蓄来支付养老、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费用。这样,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不断下降使劳动者的高储蓄得不到维持反而因老年人口的增多加大消费, 最终导致了社会总储蓄的下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的均衡发展

人口老龄化无疑带来了经济的负面增长, 但应从宏观上力求经济的均衡增长。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 充分利用老龄化带来的有利条件, 同时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 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

(一) 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劳动生产率均衡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从使用的角度来看, 由消费和投资两大部分组成。进一步划分, 可以把消费划分为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两部分, 居民消费又划分为在职劳动者消费 (包括在职劳动者本人消费与抚养子女的消费) 和老年人 (退休人员) 消费两部分。这样, 国民经济总量表示为:GDP=消费+投资=在职人员消费+退休人员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发生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社会逐步调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比例、在职劳动者与老年人的消费比例。在这种调整过程中, 如果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要保证老年人的经济利益, 社会就不得不减少其他方面的利益。所以说, 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其与老年人口的增长保持均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缓解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矛盾。

(二) 老龄化背景下储蓄与投资的均衡发展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总需求是购买者购买所有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值, 由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厂商的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 分别可以用消费支出 (C) 和投资支出 (I) 表示, 即总需求 (总支出) =消费+投资, Y=C+I<0总供给是全部产品和劳务供给的货币总值。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来表示总供给。居民所得到的的这些收入可分为消费 (C) 和储蓄 (S) 两部分, 即总供给 (总收入) =消费+储蓄, 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Y=C+I=C+S, 即储蓄等于投资。

以2010年的老年人口收支为例, 老年人口收入=社会基本养老金+个人积蓄和资产+再就业收入+亲友赠予。2010年, 城市老年人月平均退休金1527元, 平均年收入为17892元 (2006年11963元) , 平均年支出15819元 (2006年10028元) , 其中个人承担医药费用1565元 (2006年885元) ;农村老年人月平均退休金74元, 平均年收入为4756元 (2006年2722元) , 平均年支出4759元 (2006年2691元) , 其中个人承担医药费用378元 (2006年287元) 。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 老年人口的收入与支出基本保持平衡。

当二者相等时,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均衡状态, 老年人口的储蓄应该等于投资。而储蓄又是投资的前提。按照生命周期的一般理论来解释, 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 但是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国民储蓄率却反而上升, 具体增长比例是从2000年的38.7%至2009年的51.4%, 理论与实际的不符可以按照理性预期的生命周期理论加以解释。假设消费者的未来收入是不确定的, 消费者根据当期信息预期其一生的收入, 以最大化预期的生命周期效用安排其当前的消费和储蓄。当外力发生时, 如果消费者认为外力变化会引起生命周期收入或消费的改变, 就会及时调整当期和后期的消费。现在假设外力发生, 比如医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 则消费者认为其生命周期的消费将增加, 如果当期消费的边际效用小于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就会减少当期消费来改善整个生命周期的境况, 从而其储蓄倾向提高。储蓄增加, 投资会随着增加。从前面的人口老龄化与投资、储蓄的理论关系分析来看, 人口老龄化致使政府与企业投资、社会总储蓄均在减少。而在这里实际分析来看, 老年储蓄在增加, 所以, 为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保持均衡, 即总需求 (总支出) =消费+投资=总供给 (总收入) =消费+储蓄, 达到经济的均衡增长, 必须加大老年市场的投资空间。

四、趋势展望

综上所述, 人口老龄化为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 亦带来了机遇。在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渐进的过程中, 将带来以下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是金融市场投资结构和特征会发生变化———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增大。当居民步入退休阶段, 风险偏好和投资能力也因收入降低而下降。相比于股票和实体资产等高风险投资而言, 人们更倾向于债券投资。二是制造业分化———机器设备和自动化迎来发展良机。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产业升级, 技术或品牌优势的升级, 机器设备制造及自动化来代替人工制造。三是服务业上升, 医疗保健等服务于老年人口的行业需求前景乐观。四是教育行业将迎来发展契机。教育是培育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 预计各类提供教育服务的行业及其衍生的制造业将因此而受益。

参考文献

[1]祁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10

[2]胡亚兰.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 2008

[3]晁思达, 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结构的影响[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5)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篇3

【关键词】两孩政策、人口战略、全面实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的决策部署。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新法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要求各地尽快修改相关地方法规,地方可以结合实际对允许再生育子女的情形制定具体办法,依法启动“全面两孩”政策。这是中央根据人口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而不断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加强相关研究,改革与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确保政策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理解“全面两孩”政策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

新形势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是顺应群众意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协调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两孩政策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是切实把这件惠民生、利长远的政策落实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1.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是“全面两孩”政策的现实基础

自上世纪80年代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有利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育龄妇女特别是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的数量下降较快,群众生育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少生优生成为生育观念的主流,社会生育率长期处于低位;二是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偏高,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口红利逐步减弱;三是家庭规模缩小,养老抚幼、互助互济等传统功能弱化。这些变化给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今后几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社会抚养负担较轻,是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利时机。

2.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根本前提

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与完善,赋予了计划生育国策新内涵。“全面两孩”政策是继“单独两孩”政策之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延缓老龄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在13亿以上,“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为人力资源强国。当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是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做好相关配套政策改革,确保符合政策条件的妇女“想生、敢生、生得出”,与此同时,也要加大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引导家庭有计划地安排生育,加大对违规生育的处罚力度,确保政策不走样,确保人口总量处于可控状态。

3.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是“全面两孩”政策的总体目标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是遵循人口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重大举措,也是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生育水平,增加劳动力供给,保障人口安全;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老龄化压力;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有利于增进家庭幸福,增强家庭抵御风险和养老照料能力,促进社会和谐。

二、科学研判“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中面临的挑战及不足

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进入到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阶段,与过去相比,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具有“基本国策赋予新内涵、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群众有了新期待、工作环境面临新挑战”等新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科学研判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政策提出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保持定力,沉重应对,确保“全面两孩”政策平稳落地实施。这就为全面两孩政策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高度警惕并科学研判政策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及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政策价值,推动政策实现预期目标。

1.社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我国总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育龄妇女数量居高不下,流动人口仍将保持庞大规模,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客观上要求增加服务供给。二是服务任务更加繁重。服务内容由基本四项服务向出生缺陷预防、信息咨询、育龄妇女随访及生殖健康普查等综合服务发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全面开展,都将进一步增加工作量。三是服务要求明显提高。随着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提供更为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2.全面两孩政策预期目标实现面临众多不利因素

自2014年1月起,全国各地陆续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按照政策预期,2015年出生人口应會持续增加,但实际情况是,2015年出生人口总数为1655万人,比2014年减少32万人。这表明,符合政策申请生育二孩的实际数量远低于预期,单独两孩政策遇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全面两孩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也面临着较大压力。一方面,优生优育已经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社会生育意愿不足,高昂的生活成本、高强度的生活节奏及压力,生育子女后面临的高额抚养成本,以及保障新生儿童的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尚未健全等因素,都使得家庭在是否生育第二个子女这一问题前犹豫不决,处于观望状态;另一方面,大孩面临的负面心理影响也不容小觑,全面两孩政策出台后,关于“大孩”反对父母生“二孩”的报道屡见报端,部分家庭夫妇缺乏相应引导能力,在“大孩”以死相逼的状况下不得不放弃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计划。

3.妇幼保健、托幼、教育等公共服务压力增大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我国就已存在教育、托幼、医疗等资源短缺、不均衡的矛盾及问题,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的增加和叠加将使原本就已短缺的公共服务资源雪上加霜。以产科资源为例,从总量而言,我国产科资源完全可以应对由生育政策调整导致的出生人口增加,但我国产科医疗资源长期处于使用不均衡的状态,优质产科机构长期超负荷运转,其医务人员疲于应付正常及低危孕产妇,使得资源无法集中于高危孕产妇的预防与诊治,孕产妇数量居高不下又加剧了建档难、分娩难等矛盾。而与此同时,一些一级、二级产科机构却由于收治孕产妇数量不足而长期处于资源闲置状态。由于各公立产科机构在价格方面差距不明显、孕妇可自由选择产科机构,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大量孕产妇将进一步向优质产科机构集聚,在客观上将进一步加剧产科资源的不均衡。

4.维护女性合法权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将对女性合法权益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是女性就业难度可能加重。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出于成本考虑,部分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全面两孩政策已经涌现出顾虑与不安,对于他们而言,符合“二孩”政策的女性无论是否有生育意愿都会被默认为可能生育二胎,这就在无形中进一步抬高了女性入职门槛;另一方面,对于职业女性而言,全面两孩政策可能使其陷入选择生育二孩还是选择事业的两难境地。由于生育期与职业上升期相重合,部分女性在选择生育二孩后,可能会在产假期间遭遇所在单位聘用他人或调用他人替代其职位甚至撤销其岗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职业规划、职场发展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二是女性生育权保护形势严峻。部分育龄妇女比例比较高的用工单位,为避免生育扎堆而影响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员工生育时间表”,要求符合政策且有生育意愿的女性职工提出申请,依计划分批次安排生育指标。介于付出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的增加,部分女性可能被迫推迟或放弃生育二孩的权利,客观上侵害了其生育权。

三、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全面两孩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政策问题,涉及到教育、医疗、户籍、养老、住房等诸多领域,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系统性战略思维,用创新的精神、法治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在落实措施、体制建设、机制完善、配套改革等问题,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1.认真扎实做好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摸底调查,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风险防控,在完整掌握目标人群底数、生育意愿、生育计划、高龄孕产妇、妇幼保健服务资源等信息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出生人口变动情况,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及风险防控方案,确保全面两孩政策平稳落地实施,避免人口扎堆生育。

二是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正面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防止负面炒作,为政策落实和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明确新形势下进一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完整阐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国情和国策意识,提高政策的社会认同度。要及时总结宣传各地区、各部门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推动社会各地创新改革力度。

三是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切实做好政策调整前后的衔接,做好政策调整前后各项生育政策的衔接工作。进一步完善与计划生育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保障力度,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统一城乡特别扶助金标准并实现动态调整,维护女职工孕产期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鼓励政策内生育的生育津贴制度,适当延长男性的陪产假,鼓励男性参与承担家庭子女养育责任。

四是强化政策评估监督,防控政策实施风险。各部门、各地区要按照中央精神及决策部署制定本单位具体落实方案,建立并强化目标责任考评制度,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提高执行力,确保政策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和监督,严格实行政策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加强对政策实施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管控政策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和风险。

2.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

一是构建人口与计划生育多元共治格局。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妇联、工会、共青团及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中来,加快形成“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多元共治格局,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优生指导、技术服务、宣传教育、生殖健康、药具发放、信息咨询、人员培训、随访服务等任务。要加快“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逐步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以县乡服务机构为依托,流动服务车为纽带,以功能齐全、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服务优良为目标,加快形成多層次的计划生育服务网络。

三是改革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 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政策引导和依法行政。巩固完善依法管理、宣传倡导、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分级负责、权责一致、有效协同、运转高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推动服务管理向基层延伸,强化县乡(镇)两级服务机构协作分工、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推广乡站县管,实现计划生育资源的统筹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组织和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3.加强与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一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全面取消两孩以内生育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推行网上办理,落实首接责任、一站式服务和承诺制,进一步简化特殊情形再生育审批流程,推动将计划生育登记服务证与母子健康手册、预防接种证等有机整合,一证多用。进一步改进服务理念及方式,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在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方面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做到管理规范公正、服务高效便捷。

二是切实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明确数据开放的范围边界与使用方式,明确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计划生育信息与孕产期保健、住院分娩、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等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跨部门、跨区域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完善人口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利用机制,探索建立国家人口宏观调控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和执行监督大数据应用体系,提升人口宏观调控科学化、精准化水平。结合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建设,以优化提升人口服务为重点,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在健康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开发各类便民应用,提升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建设。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是我国人口事业的根基,要把完善基层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服务网络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源整合,夯实基层基础。要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县县都有标准化的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基本配齐县级服务站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部分县配置流动服务车。要依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科技支撑平台,充分利用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相关服务,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努力实现共建共享。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充实基层卫生计生部门计划生育工作力量,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统筹推进相关配套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全面提升妇幼保健服务综合能力和水平。加大新生儿缺陷综合防治力度,切实做好健康教育、优生咨询、孕前筛查等服务工作,促进优生优育。推广分级诊疗模式,建立完善应急转诊、双向转诊机制,推进急慢分治格局的形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强化孕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大力开展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培训,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大儿科等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进一步开展助产士、儿科医师的转岗培训,鼓励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助产士和儿科等方面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切实解决相关人才短缺的问题,保障母婴安全。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强对助产士、产科医师、儿科医师、护士等的倾斜,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特别要向儿科、妇产科等倾斜。

二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配置托儿所、幼儿园、妇幼保健、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依据人口增长情况合理增加托幼服务供给,加强学前教育建设,逐步将幼儿教育,特别是学龄前教育优先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确保公共资源满足生育政策调整后增加的需求。加快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对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殊家庭的扶持力度,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

三是健全和完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将家庭建设逐步纳入到决策主流,建立和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评估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規,逐步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政策体系,加大对特殊困难家庭的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促进所有家庭实现良性发展。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发展家庭服务业,重点在社区建立服务家庭的各类机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四是维护女性合法权益。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努力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及偏见,创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升妇女地位。切实保障妇女各项权益,完善与健全妇女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妇女医疗卫生、劳动保护、扶贫减贫、法律援助、社会福利等工作,重点关注农村妇女、中老年妇女等群体的发展需求。推动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确保妇女平等分享发展成果。

总之,推动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实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推进相关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利益导向、宣传倡导和依法行政,以生育政策调整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构建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调控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一论学习贯彻中央<决定>精神》,《中国人口报》,2016年1月7日一版.

[2]《把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方向和目标——二论学习贯彻中央<决定>精神》,《中国人口报》,2016年1月8日一版.

[3]《把握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主基调——三论学习贯彻中央<决定>精神》,《中国人口报》,2016年1月11日一版.

[4]《把握家庭发展增进和谐幸福的关键环节——四论学习贯彻中央<决定>精神》,《中国人口报》,2016年1月12日一版.

[5]《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五论学习贯彻中央<决定>精神》,《中国人口报》,2016年1月13日一版.

[6]本刊报道组,《李斌在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部署2015年改革发展任务》,《中国农村卫生》,2015年第3期.

[7]《我国进入“全面两孩”时代 基本国策有了哪些新内涵》,《人民日报》,2016年1月7日02版.

[8]王靖、丁焱、顾春怡、包雷萍,《“单独两孩”政策对上海市医疗卫生行业的影响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15年第8期.

[9]任虹阳,《“单独二孩”政策对女性权利的影响研究》,广东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10]市卫生计生委,《“单独两孩”对本市人口形势的影响及对策,北京人大》,2014年第3期.

[11]《卫计委:从五方面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中财网,

http://www.cfi.net.cn/p20151110000573.html.

[12]《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就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答记者问》,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30/c1001-27758555.html.

[1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

作者简介:

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篇4

一、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二、新的发展

要求

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兴文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施“科教立县”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总要求可表述为:学前教育打基础,实现‘普三’;义务教育促均衡,推进‘两全’;高中教育抓协调,扩张职高;各类教育创品牌,质量升位,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突出五个方面,紧扣“五个发展”。一是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协调发展。稳定普高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高和职高规模大体相当,促进普职的的协调发展。三是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以学前教育和艺体教育为重点,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导,正确管理、依法管理,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内涵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软实力。五是安全发展。深化“警校共育”,抓好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努力实现教育的稳定和安全发展。

三、新的重点课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多(199个校点,占全县学校的99%),学生众(学生6.5万余,占全县学生数的92%),战线长(跨越两个学段九个年级,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校星棋罗布),队伍庞(2686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占全县公办教师的88.9%),投入大(2006年全县教育财政支出为1.0235亿,义务教育占84.1%)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关键而特殊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已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㈠基本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体现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平民教育。温总理指出,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影响家长、关爱孩子”3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并对李镇西所走的乡村平民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均衡教育是平民教育,草根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淘汰教育。以平民情结举办平民教育,面向大众百姓,面向所有学生,机会均衡,受教育的起点均等。做到进城务工子女和残疾少年儿童有地方读书,困难家庭学生读得起书,所有学生能够读得好书。其次是优质教育。均衡的含义在于优质教育的普及,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不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式的均等发展,而是高起点、高水平上的资源重构、造峰扬谷式的共同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提升质量普及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让百姓子弟接受优质教育。最后是特色教育。学校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以个性的发展培育教育特色。每所学校都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办出特色。

㈡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的建制与规模、场地与校舍、经费与保障、校长与教师、课程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标准配置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指标。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将参照上级规定并结合全市实际,先期制定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六句话:即办学条件良好——标准化,教师配备达标——合理化,办学经费够用——稳定化,学校管理到位——规范化,质量效益提升——优质化,办学特色明显——个性化。

㈢工作目标到2012年,消除城区和县镇薄弱学校,全县70%的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使县域内镇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益公平,使命神圣、责任如山,雄关漫道、任重道远。

第二篇成绩·困难·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

因素的制约,全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㈠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5.9%,辍学率分别为0.05%、1.5%以内,完成率分别为98%、98.6%,毕业率分别为99%,98%。义务教育规模稳步发展,高中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普高生07年较02年净增2701人,增长108.6%。

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消除d级危房危房74766m2,新建校舍74766m2。布局调整、危改工程、“四化”工程、校通工程有效推进,加快了我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㈢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教师本科、专科、中现学历分别占20.4%、54.9%、中师学历占23.8%。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3%、97.5%、96.9%、74.79%。通过“136”名师工程,建设三支队伍(校长、教师、教研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精神面貌、业务素质不断地提升。

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6年兴文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历史性跨越,首破200人大关,比02翻了一番。全县中考成绩和小学抽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2007年高考和中考继续稳中有进,连续两年受到了市教育局表彰。全县教育质量在全市由长期的“八九不离十”(偶尔第八、九名、多为第十名)提升至“七上八下”(多数指标第七位,少数指标第八位)。

㈤管理体制基本落实。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付,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改经费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

二、现实问题

㈠教育投入不足,运转和发展十分艰难。

1、教育债务包袱沉重。全县教育债务近5000万元,05年偿还296万、06年偿还488万。截至2006年12月31日,债务4221万元。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负债主要通过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向学生收费等方式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

2、拖欠占地补偿未决。全县学校建设占地有194亩土地遗留问题未解决,如一次性解决学校占地补偿(征用)需700万元以上。

3、维修资金缺口巨大。全县仍有危劣房4万多平米,安全隐患较大。加之我县应于2011年实现“两全”目标,按“两全”标准,标准化建设仅义务教育一项全县需1.2亿以上的投入。

4、学校自身运转困难。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政策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于还债,面对产生债务利息和债主追债影响教学秩序等问题,非常棘手。

㈡校舍日趋紧缺,大班和超大班比较普遍。

1、入学高峰来势迅猛。十一·五期间,我县面临初中生入学高峰,年均净增1200-1500人,即30个班,相当于每年新增1所单设初中。

2、城区超大班额普遍。2007年春期,古宋一校、二校、三校共40个班,超员772人,65人以上的超大班28个,占70%,80人以上的特大班2个。香山中学32个班,班均60人。2007年秋期虽收购了双语学校、扩建了古宋三校,城区学校基本上在起始年级消除了超大班,但压力仍在增大。

3、学校校园占地不足。由于学校占地不足,致使很多学校活动场地狭小或无法新建急需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一部份学校生均占地和校舍不及国家标准的1/2,甚至1/3。按标准化建设规划,全县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需征地近300亩。

㈢教师严重缺编,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

1、教师紧缺,结构不合理。2002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净增了165个班,学生8206人,增长了13.6%,而教职工却减少了59人。造成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村小大量缺编,一年比一年突出。2007年教师缺编近600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生将净增1000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00人,高中阶段学生3000人),应净增教师500人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教师的缺口在1000人以上。现有的教师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小”,即:“五大生”多,“全日制”的较少;文史专业的多,数理化和外语的少;进修选择专业随意性的多,与所教学科对应的少;城区(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多,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少。

2、村小告急,代课教师多。全县多数村小充斥着大量代课教师,呈现出“三低三大”的特点,即:学历低(多数是初中生)、工资低(月工资300到400元)、质量低(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低),数量大(全县代课教师高达460人,占在岗教师总数的16.3%)、流动大(走马灯似的换人,学期中途走人的多)、意见大(教学质量差,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很大)。工资低,请代课教师难,且请的多数是企业招工不要的或暂时不出去的。每逢开学,“请个人来支个桩”成了农村校长最头疼的事。

3、待遇偏低,激励无经费。新机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作教师津补贴和教学质量奖。没有教学奖励经费和津补贴导致了激励机制缺失,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工作辛苦,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大量缺编,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加大。随着各级党政、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安全的日益重视和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经受着考验。部分青年教师跳槽、改行的欲望强烈。外单位从教育部门随意借人或调人的情况时有发生(2007年转行27人,借用10人)。

㈣办学水平不高,质量和效益提升较慢。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普及基础脆弱,初中辍学较严重,残疾学生入学较困难;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品牌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每年有数百名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远赴泸州、成都、宜宾等地名校入学。既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又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外流,还动摇了家长对本县教育的信心。

㈤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高和职高发展失调。由于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就业出口、就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县职教发展十分艰难。2007年秋期普高在校生4047人,职高在校生仅982人,普职比4:1,比例极不协调。

㈥依法治教乏力,监管和规范办学艰难。社会力量办学层次较低,以幼儿教育为主。点多面广,规模小,师资差,条件差,安隐患大,规范办园,规模办园与要求办园矛盾突出。教育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较难,因此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管和规范比较艰难。

㈦管理体制未顺,乡镇和部门责任削弱。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镇政府和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积极性减弱,乡镇中心校的职能未真正发挥,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同时,全县教育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不不平衡的现象大量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成绩与问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机遇与挑战交织。看不到兴文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不公正的,这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期,找不到起跳点;看不到兴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不冷静的,会丧失发展的紧迫感,找不到着力点。我坚信,兴文教育成绩大于问题,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篇思路·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均衡是渐进的,生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浮躁,急功近利。可以说,全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之日,就是实现了“双高”普九之期,更是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时。需要系统策略——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重点策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不能把目标定得过多。渐进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实施。

㈠把握一条原则

——政府主导、以县为主。中央和省、市文件明确规定,县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公平,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行为,而且是县政府的职责,即政府主导,以县为主。

㈡突出两个重点

——教育质量提升和薄弱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核心指标。薄弱学校建设是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关键环节。薄弱学校一般是指学生少、条件差即硬件和教师差、质量低、问题多的学,这里主要指办学条件差(硬件和师资)的学校。

㈢体现三个倾斜

——均衡配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向乡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㈣抓住四个关键

——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扶弱助学。

㈤构筑五大保障

1、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优化学校布局。

强化政府行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构建一批区域性示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我县“两全”目标的突破口、是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

落实四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和基点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中。

注重四个结合——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区域性示范学校相结合。

初中按照“收缩九年一贯,扩建单设初中,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品牌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单设初中,撤并15所邻近的小学的初中部(即建武小学、文印小学、沙坝小学、四龙小学、新坝小学、高滩小学、和平小学、兴堰小学、鱼跳小学、东阳小学、同乐小学、中棉小学、博泸小学、富安小学、丁心小学),使全县单设中学能承担全县85%以上的初中教育。保留毓秀、玉屏、仙峰、石海等乡镇中心校初中部和万寿学校、城西学校初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撤并初中部,不再挂民族中学的牌子,集中力量办职高。小学按照“撤并收缩村小,集中高段年级,提高出口质量,做大做强完小,构建特色学校”的思路,加快村小的撤并,每年撤并5-10所。到2015年撤并村小51所。

2、以增加投入为保障,硬化办学条件。

省市已明确,从2008年起,新增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的义务教育基建设投资保持在每年1500-2000万元。分轻重缓急,先考虑雪中送碳,再考虑锦上添花。建设一所即达标一所。在推进2007年确定的收购扩建双语学校,扩建香中、建中,迁址扩建大坝中学、义合小学的基础上,建议2008年将单设初中和个别中心校作为建设重点(如大河初中、五星初中、兴文中学、太平小学)。村小的建设要吸取过去未充分考虑生源和发展趋势而大兴土木,现因近40多所村小停办,造成数百万元资产闲置的教训。村小的基建一定要慎之又慎,从严控制建设规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覆盖所有学校,即“模式三”覆盖单设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二”覆盖基点校,“模式一”覆盖规划保留的村小,初步形成“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3、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核心支柱

首先是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市上要求“三年内清退完代课教师”和重申“实行省定教师编制标准”的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清退和补充同步,解决好教师缺编问题。

其次是解决队伍素质的问题。认真落实好教师资格制、全员聘任制、服务年限制、城乡交流制、支教走教制、定期检测制、校本研修制、学区负责制等有关教师任职和晋职,培训和进修,教研和科研,考核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通道。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校长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水平。

最后是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建立义务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推进136名师工程,强化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各种评优、评先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以创新管理为基础,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按照“行政管理有限授权制,业务指导学区负责制,教育经费校材局管制,考核评估乡镇捆绑制”继续理顺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中心校有职无权,履职无钱的现象不容忽视。要全力推进中心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心校与基点校、村小在人事、经费安排、行政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统一。可考虑将乡镇内规模较小或地域相近的基点校(法人学校)与中心校合并,以强并弱、以大兼小、以优扶弱,形成责任共负,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捆绑制机制。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校务公开、社会公示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人文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以健全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三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严禁分快慢班、实验班、强化班。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更加关注进城务工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更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重视学生巩固和辍学问题。做到“两开、两增、两减”,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5、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亮化质量效益。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德育为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德育活动为载体,校园文化的打造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突出“质量为本”,提升质量效益。以抓质量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围绕课堂抓业务,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学科抓突破,围绕质量促发展。全力缩小各乡镇内教学质量差距,确保教学质量“校校提升,年年有进”。

规范学校管理 促进均衡发展 篇5

促进均衡发展

全面推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费力军同志在2007年全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06年我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交流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做法,统一认识,振奋精神,明确目标,奋力拼搏,共同开创我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就全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2006年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简要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教育教学工作的丰收年。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校长、教干的积极带领下,务实拼搏、埋头苦干,全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1、初中德育工作得到加强

“910育人工程”继续深入实施。各校都能把“910工程”作为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实施“910育人工程”的过程中,从2006年4月份开始,各校积极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成才”活动,践行“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下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又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全区各校通过活动的开展,逐步做到让陋习在校园中消除、让文明在校园中养成、让新风在校园中兴起、让和谐在校园中体现。

2、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006年,全区各初中注重抓好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强化教学六认真,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在2006年中考中,我区人均总分达452.82,优分人数1391人,优分率16.13%,中考成绩在全市第二。2006年中考全区参考人数7802人,升学7545人,升学率达96.7%,其中升入普高3617人,升入职高3928人,区内升学普职比达4.8:5.2。由于职高招生成绩突出,我区荣获全市中职招生二等奖。

3、初中课程改革效果显著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落实课改政策,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是新的教育理念基本树立。通过在全区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各种师资培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区广大教师中逐步树立。二是新的教学模式基本普及。通过教研室、各学校扎实组织实施“新秀杯”、“优化月”等教学活动,使全区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围绕课程改革的各种教科研活动蓬勃开展。为了深化实施课程改革,寻找和总结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学校都针对如何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如陆集初中《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自主管理研究》、关庙初中《初中语文“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初中《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及方法的调查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都对新课改扎实推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初中学校常规管理常抓不懈

2006年,教育局以《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和《宿豫区常规管理考评办法》为标准,全面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并积极开展“强化民心工程管理、创建优质管理示范校”活动和“常规管理百校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常规管理百校行”活动中,教育局在区教育督查大队的配合支持下,定期不定期深入学校进行突击检查,对管理效果较差的学校进行及时曝光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通过检查督促,各学校都能下大力气狠抓常规管理,全区初中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良好的水平。

一年来,初中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全区初中校长和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教育局向长期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各位校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校长对常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松懈。有的学校常规管理只注重做花样文章,不注重内涵管理,看起来花花绿绿,实际上管理混乱;有的学校常规管理不能做到常规化,检查来了就抓抓,想起来就抓抓;安全工作、宿舍管理、食堂管理、食品卫生等在部分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巩固“双高普九”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从本学期开学检查情况来看,全区各初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流失现象,几乎每个初

二、初三班级都有学生不到校现象。这几天教育督查大队正在各校检查,据初步了解,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初中“控辍”工作压力依旧很大。三是课程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实施。有些校长和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不能适应改革的步伐。少数教师课堂教学模式陈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只有在参加教学活动时才能精心地去准备一两节好课,平时工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利用率太低,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办学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个别学校不能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和全市统一作息时间,学生减负工作还停留在口头上、总结里,学生始终感觉不到“减负”到底“减”在哪里。有些学校学生从晨读课到晚自习,全由学校安排老师上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分重点班、快慢班等不规范行为在极个别学校还存在。个别民办学校不能严格执行教育局规定,仍然存在违规招生现象。

上述问题应引起全区所有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在新的一年工作中应着力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2007年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7年我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为契机,以狠抓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控辍工作、教学工作和减负工作为重点,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质量取胜之路,努力使我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7年我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任务是:大力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使全区学校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继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实施“910育人工程”,着力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初中学生巩固率达99.7%以上,升学率达94%以上,完成升学总任务1.07万人,其中升入职高0.58万人,升入普高0.49万人,职普比达5.4:4.6;创建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2所,市级文明学校2所,食品安全示范校6所,合格家长学校15所。

下面,我就如何全面完成2007年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各项任务谈五个方面问题:

一、增强意识,落实措施,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我们常说,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面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搞好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

第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目标出发,不断探索和总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改进方法,切实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教师要培养人本观念,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学校在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中,也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要以“910育人工程”为主线,扎实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第二、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学校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教育广大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在学生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话不说、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事不做”。学校要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在挑选班主任的工作中,不要仅把“能否管得住学生”、“能否抓好尖子生”、“能否考出好名次”作为衡量班主任能力的标准,而要把“师德是否高尚”、“是否深受学生爱戴”、“能否教育好学生”等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虑。要经常对班主任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要严厉制止一切体罚、变相体罚和歧视学生等行为,对相关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第三,要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处事态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2006年,教育局组织培训了一批心理咨询教师,学校要充分利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切实办好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答心理上的疑问,缓解心理上的压力,疏导心理上的障碍。学校要组织这些心理咨询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再培训,逐步把所有教师都培养成心理问题上的专家。

第四,要全面实施“910育人工程”。今年,教育局将在以往工作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深化实施“910育人工程”,将开展“910工程”作业展评和知识电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对各校近年来工程的实施成果进行展示,促进各项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各校要把教育局统一印制的《910育人工程活动记录》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养成读健康书、唱健康歌、看健康电影电视等良好习惯。要切实组织好知识竞赛活动,把“910育人工程”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宿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名符其实的一个亮点工程。去年年底,“910育人工程”已经被市教科所列为市级课题,接下来,我们将在全区所有公、民办学校全面实施该工程,并在民办学校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全区所有学校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扎实实施“910育人工程“,并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做好研究工作。

二、全员行动,强力推进,切实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

省教育厅于2006年12月16日颁发苏教基〔2006〕33号文件,向全省印发了《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简称《管理规范》),要求迅速加以实施,要通过《管理规范》的切实实施,迅速提高我省中小学学校管理水平。省教育厅将把各地各校《管理规范》的贯彻执行情况作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县(市、区)”和“江苏省基本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表彰的重要内容,作为“江苏省文明学校”评选的必要条件,目前,一股学习、讨论和贯彻《管理规范》的热潮正在全省各地迅速兴起。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对《管理规范》的贯彻落实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2007年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来加以落实。3月22日—23日,全市学校管理工作会议第一阶段观摩评比活动已经开展,最近还将召开全市学校管理工作大会,从而拉开全市《管理规范》贯彻落实工作的序幕。本学期,我区也将强力推进《管理规范》的实施工作,以全面促进我区中小学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相关的实施方案已经签发,希望各校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教育局将对各校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考评,考评结果将列入学校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小学、初中分别排名在后两名、且得分在75分以下的,将对校长进行戒免谈话,一年内不能整改到位的,将被要求引咎辞职。就《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的贯彻工作,我想强调几点。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当前,教育已经进入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中小学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大量人、财、物,实施了“六有”、“校校通”等重点工程,增添了大量教育教学设备和生活后勤设施,如何通过加强学校管理,提高这些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我们要高度认识实施《管理规范》的重要性。第二,要开展对《管理规范》的学习讨论。《管理规范》包含8个方面,20条基本要求,10项基本制度,内容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到办学方向,小到物品摆放,是学校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前面8个方面20条基本要求属指令性文件,必须做到。全区所有教干和教师都要认识学习和领会《管理规范》的精神,只有先领会精神,工作中才能有目标、有方向、有干劲。所以,要认真组织学习《管理规范》,要人人撰写学习心得,谈谈体会,鼓鼓干劲,真正用《管理规范》来指导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优秀的学习心得文章还可以联系在相关的报刊杂志上予以发表。

第三、要大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区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工作大会,区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区中小学积极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贯彻落实《管理规范》,是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内容。教育局将把《管理规范》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我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创建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制订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目标要求,落实各项措施,认真开展评比创建活动。

第四,要全面落实《管理规范》的各项工作要求。《管理规范》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有的是我们已经采取的做法,有的是最新提出的。各校要将本校的管理现状与《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逐条对照,仔细排查,凡是已经做到的,要继续坚持下去,凡是新的要求,要严格落实到位。《管理规范》的每一项工作标准都是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项要求如果不能保证落实到位,都有可能会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各校要着眼于教育事业的大局,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材,确保将《管理规范》的各项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到位。

第五,要建立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省教育厅这次颁布实施《管理规范》,是经过省内外数百名专家经过长期、反复的酝酿、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才最终形成的一份高水平、高质量文件。这份文件颁布实施以后,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省中小学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成为对各校学校管理进行综合评价的一个长期的标尺。各校要将《管理规范》作为今后学校管理的规范性、纲领性、指令性文件,全面、持久地贯彻下去。要通过《管理规范》的实施,在我区建立一个长效的学校管理机制,使我区中小学管理水平从此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三、抓住重点,创新形式,稳步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

1、要深化实施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场涉及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关系到“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这一根本问题。在新的一年里,各校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贯彻落实。当前,我们的课改工作落实得还不够实,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只有在观摩课上才能体现出来,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偶尔使用一两次,这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始终还维持在原先的水平,教育质量处于裹足不前的状态。所以,今年各校要下大力气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二要对教师加强课改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改革思想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课改工作能否切实贯彻,关键在教师。当前,无论从敬业精神、课改思想、业务能力等方面看,教师队伍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有的甚至还抱怨新的教学方式不如老方法来得实惠、效果立竿见影,有的教师教学能力还跟不上形势需要,有的上示范课时还要另外请人帮助操作多媒体,这些都说明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或业务能力都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各校要对教师加强课改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促使全体教师迅速转变观念,掌握方法,投身课改。三要经常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研室要通过经常聘请专家开设讲座、聘请名师上示范课、搞好“优化月”、“新秀杯”等活动,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观看优课课堂实录、组织学习讨论、开展教学能力竞赛,让全体教师都能在实践中对课程改革有所感受,在实战中得到锻炼。要逐步引导教师在工作中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手段,使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育局将从多方面加强对学校工作的管理、指导和评价。各校也要针对教师和学生制订科学的考核细则,通过切实实施新课改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要强化落实“教学六认真”。“教学六认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教学常规工作,教育改革无论怎么改,都不可能把“教学六认真”改掉。就“教学六认真”工作,我主要强调两个问题:

一要扎实组织好集体备课。和其他所有工作一样,教书也不能搞单打独斗,要合作,要互相借鉴学习。目前有少数学校的集体备课还流于形式,集体备课时各人做各人的事,最后每人轮流写一篇所谓的“集体备课记录”就算完事,内容胡拼乱凑。集体备课工作要切实加强,要通过集体备课,真正用集体智慧去上好每一节课。集体备课还能促进一个和谐群体的形成,促进教师合作意识的提高。

二要让教案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长期以来,教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作用。许多人每逢检查前都加班加点地补教案、抄教案。有的学校优秀教案评比只注重形式,不关心其内容。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学校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督促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根据教案认真上课。学校要加强检查,不仅要查教案课时数是否足够,查教师上课时有没有教案,更要查教师课前是否真正备课,上课是否按教案上课,要保证每位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做到都“有备而来”。

3、要扎实做好毕业班工作。初三毕业班工作是初中工作的重中之重。初三学生思想不稳定,两极分化严重,管理难度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作用还不会完全消除,中考成绩还是检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各校要下大力气做好毕业班工作。一要科学合理组建毕业班教师队伍。要精心挑选毕业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打造一支肯拼搏、能战斗、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二要加强毕业班学生教育工作。加大初三学生的思想教育力度,对潜流生、问题生等不稳定因素要排查建档,包干到人。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形势,为每一位学生指明奋斗方向,让他们人人都有目标,肯钻研,接受教育,服从管理。三要加大初三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力度。要专门制订毕业班纪律制度、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切实兑现。四要做好升学工作。今年我区初中升学工作任务相当重。为了保证完成升学任务,各校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要于中考前后,采取措施,加大对学生的动员力度,保证完成升学任务。对那些成绩平平,高考希望不大的学生,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动员其去接受职业教育。

四、面向全体,规范办学,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一个新的主题。我省从今年开始要在全省评选表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评选标准包括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受教育机会和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区的争创工作已经着手开展。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办学条件上,最近几年通过“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危房改造”、“村小工程”、“校校通”、“六有”、“合格学校建设”、以及正在实施的“四项配套”等几个大工程的实施,我区的办学条件已经基本实现均衡化;教师队伍上,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公推竞选、“四大支教”、转岗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日趋均衡;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受教育机会上。关于学校管理水平,我在前面已经强调很多,在此就不多赘述。总之,今年要通过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我区学校管理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下面就如何保证学生受教育机会均衡这一问题,我想强调几点:

1、控辍工作要常抓不懈。我区控辍工作重点仍然在初中,因此,各学校一定要继续认真做好初中“控辍”工作。一要继续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教,形成有效的义务教育执法和监督机制,确保“双高普九”工作落到实处。二要继续把控制初中学生流失作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关键性工作来抓,确保把初中流失率控制在0.3%以内。新学期不能再出现流生,目前仍未返校的学生,要想方设法迅速动员返校。

2、助学工作要落实到位。由于“两免一补”的落实,贫困学生的书本费和杂费已得到解决,目前只有“补助住宿生生活费”一项需要认真落实。区财政年前拨专款10万元用于落实此项工作,目前经费已经拨到各有关学校,各校要严格按照教育局文件要求,确保将资金发放到位,不得截留挪用。由于我区财政紧张,10万元对于实际工作只是杯水车薪,所以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要从学校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来资助贫困学生。不要因为“两免一补”落实了,学校经费紧张了,助学工作力度就下降了。

3、减负工作要加大力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必要前提。长期以来,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心理就会扭曲,行为就会失控。因此,我们重申,要严格执行新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和全市统一作息时间,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占用学生休息日上课,不得搞有偿补课和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要加大工作力度,真正把减负落到实处。

同志们,新的形势往往昭示着新的机遇,新的机遇又常常会带来新的发展。2007年,我区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很多考验和挑战。我们相信,在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2007年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各项任务,为我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开创新的局面!谢谢大家!

彰显特色

提升品位

全力开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宿豫区2006年初中视导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对2006年初中视导工作,以《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全力开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为题作总结发言,并对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视导工作全面总结 为了全面了解全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现状,正确评价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挖掘和推广经验,发现和改进不足,指导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教育局组织对全区23所初中,进行了为期12天的视导检查工作,视导共分三个小组,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各个小组每到一所学校都要采取参观校园、检查设施、查阅资料、召开部分师生座谈会、各学科组同志深入课堂听课、查阅部分老师的教案、作业、听课笔记和有关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记录,并且每小组在每一所学校都要开设讲座或者上示范课。本次视导共听453课节,其中315优课节,查阅1243人次教师教案、1867人次学生作业,开设学科讲座65场,送教示范课12节,为师生作专题报告3场,走访师生300余人,发放师生调查问卷598份。各个小组本着“发现优点、总结经验、平等对话、指导服务”的原则与各校领导一起共谋发展大计。通过事实求是地座谈交流和调查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全区初中的发展变化之快,深深地感受到了全区初中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深情地体验到了全区初中领导和老师的朴实工作作风。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在办学条件尚不完善,地理区位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教职工不埋怨,不等待,抓住时机,立足校情,挖掘潜能,力促发展,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奋力拼搏,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队伍日趋稳定,校容校貌不断改观,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品牌逐渐打响。因此我们也很感动,我们感动于全区教职工的自信,感动于全区教职工的勤勉,感动于全区教职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感动于全区教职工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美化校园环境,创设育人氛围

各个学校都加大改造校园环境力度,新建绿地,粉刷墙面,窗明几净,花园林立,室内外名言警句、育人字画随处可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提炼出很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和学风,全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校园风景宜人,置身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应该说,每一所学校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创设了和谐的育人氛围。如:陆集、关庙确实做到了“五让”。顺河初中在开学以来就已经投入了近70万元进行了大门、广场、操场等改建,使校容校貌涣然一新。陆集新栽了一排梧桐树、一片竹林雪松、重新调整了花园布局;关庙重新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和调整。井头在张克平校长带领下,组织后勤职工动手油漆门窗、粉刷墙壁、架设路灯等,为学校节省开支7000元。曹集初中对周边环境进行大整治,改变了过去校门口“小市场”现象。

2、加强队伍建设,凸显引领作用

各个学校特别注重发挥班子领导率先垂范作用,各位校长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勤俭办学、率先垂范,顺河初中的孙校长虽然年过半百,但他干劲未减,响亮地提出了“向我看齐”的口号,激情满怀地投身事业,集中精力抓学校工作。卢保民校长带病坚持工作,视校如家,工作井井有条。走马上任不久的邹家元、陈帮军校长起午更睡半夜,没有节假日,整日忘我工作。张格平校长一腔爱心,关注学生,自己每月资助初二一名孤儿20元钱上学。这种模范带头的作用和先进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每一位教职员工,使各校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能弘扬“五种意识”,每位教干都能做到“四个一”。同时各个学校也都十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管理充满人文关怀。学校不仅把学校变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而且把学校变成教师成长的摇篮。牢固确立“发展意识”,确立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观念。做到“一搭建,二营造”,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措施方面,各校都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新老教师结对子、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等办法,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仰化贺玉山校长在繁忙政务的同时带头上课,上好课,其余教干均人人带主课,有效调动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缓解了师资紧缺的现状;蔡集王彬校长在优化月活动中带头上好示范课;关庙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理论学习笔记或教学反思、举行了课堂教学大赛要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大新、井头、汇文、蔡集都十分注重教师业务档案的建设,每位教师均有业务档案,有效地关注了教师的成长,记录了他们成长的轨迹。;侍岭积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90%以上参加本科学习。保安在课改培训上做到“五个到位”。实验初中、新庄初中通过岗前培训,成立帮扶小组,师徒接对,捆绑考核,解答中考试题等措施,快速提高新教师水平。蔡集、王集为青年教师免费提供参加省自学考试的机会。黄墩鼓励教师多订阅与专业有关的杂志报刊,每定一份,学校补助40元。同时各校还都能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实验初中以校本研究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集体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目前,已成功申报三个省级课题,五个市级课题。井头的省级重点课题已经成功结题,又有二项省级立项课题、一项市级个人课题正在申报。井头二中有二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4个区级课题,教师参与率很高。曹集先后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市级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基地”,并被评为市级科研先进单位,其经验在全市大会上作介绍推广。顺河根据教师富余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先后抽调10名教师到后勤、6名负责安全、10名干勤杂,自己动手买涂料进行校园美化,节约了大量资金,也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侍岭初中还争取乡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免费为教师体检身体。曹集初中秦秀华老师生病,把盐水拿到办公室,一边挂水,一边备课、一边批改作业的事迹很感人。以上这些事例都有效的说明了各个学校的班子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有成效的,确实起到了模范引领作用。

3、探索管理模式,创新育人机制

除极少数学校外,其余各个学校如:实验、丁嘴、关庙等多数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都积极践行校长室领导下的年级组管理模式,实行年级管理“包干”制,一包到底,这样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有效的防止了中层梗阻。关庙初中还增设督察室,督察室由一名副校长主抓,教导处、政教处协助,每天二次督察落实年级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充分发挥了年级组的职能作用。新庄强化落实了教学“六认真”,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的管理,着力夯实备课,在备课中坚持“四备”:即“备课标,备学生,备方法,备练习”;坚持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实行“个人钻研--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自我修订--形成个案”的备课流程,备课的质量得到了有力保证,达到了捆绑式考核的功效。丁嘴初中每出台一项措施,苗诗刚校长都要亲自督察落实。如:针对学校的经济非常紧张现状,学校采取了文化引领、精神引领的办法,在各个班级每天均进行唱歌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教育教学现状,采用预习表、疑问表的办法抓早晨读等措施,苗校长都要亲自检查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这种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分级管理模式。让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责任,每个人也都有了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和舞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起来了。从教师座谈和问卷中,这一改革措施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4、强化多元德育,注重习惯养成

各个学校都能强化德育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确立“以全面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文明程度为核心,以‘行风’建设为龙头,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落脚点,以实现自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为中心,积极倡导人文管理、人文教育,与时俱进,完善积极、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以和谐氛围培养新时期文明人”。顺河、新庄的德育活动做到了“六个坚持”,采取了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训导育人等形式,形成了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教导处---学科组---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三条德育管理主线,实行了“四结合”的考核办法。关庙初中实行了就餐承诺制度:文明就餐有涵养,勤俭节约最光荣。仰化、陆集、大新、中山双语宿舍内务整理统一规范,内外盆架、鞋架、凉衣架三架整齐;自行车摆放有序;教室窗明桌亮,文化氛围浓厚;到处听到学生的问好声,这一切说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水准已经形成。丁嘴初中结合自身校情,提倡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做到“六多六少”即:多一点服从大局,少一点个人主义;多一点奋勇争先,少一点拖拉懒散;多一点真诚理解,少一点误解猜忌;多一点和谐相处,少一点埋怨纷争;多一点主动负责,少一点推诿逃避;多一点爱心奉献,少一点私心索取。顺河初中大力实施“910”育人工程,制定了翔实的工作方案和序时进度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用好“910”手册。曹集初中“910育人工程”工作实,开展活动多,仅手抄报已达15期。侍岭初中抓实“五件细节工程”。保安初中每周年级评选3名“少年标星”,每班每周评一名“少年新星”。来龙初中充分利用唐仲英基金会“薪火”援助活动,创造性地提出“1244工程”,各项活动主题多,实效性强。井头初中建立“十星级”文明考核榜。宿北中学按照自己的管理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2、3、4、5工程”。汇文中学每周出一期《文明督察报》,每天第一节课前和课间操时间,全体学生都要集中宣誓,成为该校一大亮点,“我要成功”是学生说的最多、喊得最响的誓言。蔡集、王集寓德育于活动中,频频开展文体活动,收到较好效果。在学生中涌现出大量好人好事,如汇文中学一(4)张小芳同学拾到到价值2500元的手机一部主动上交学校。这些好人好事的涌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确立德育核心地位的必然结果。

5、科学高效管理,严防过程漏洞

各个学校在常规管理上都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人人会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层层落实管理责任。新庄、大新、王集等初中在制度建设方面有特色,坚持管理制度化、制度创新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先后酝酿和出台了各种制度近百种,强化了各部门、各年级、各个人的职责,一切都让制度说了算,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在德育常规上,都以“910”工程的校本教材为抓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日常行为常规上,学校制定了详细的量化考评细则;关庙在教学常规上,实行“八制度一挂勾”。这种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优劳优酬,奖勤罚懒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还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的阶段性工作的安排与督察,如优化月活动的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安排,实施了新老教师手拉手、一帮一的结对工程,很有效很实在,达到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的效果。丁嘴初中,在管理的立体构建上强调微格管理,狠抓落实;提倡目标引领、关注细节、强调反思,从管理的长、宽、高三个纬度思考学校的实际管理工作。

6、抓实教学常规,打造特色品牌

各个学校都强化了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等常规管理。对于集体备课,每个学校进行了重大改革。关庙、大新突出说课形式,注重过程管理;陆集、顺河采取活页教案,注重结果管理;新庄、中山双语形成教学案,注重效果管理,做到了“三定、四备、五统一。在考评机制方面,新庄初中加大创新力度,采取捆绑式考评机制,有效的将被动变为主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集体备课效果。汇文中学“六认真”落实到位,各项评比靠制度,提出“制度比关系可靠,功劳比苦劳有效”,课改上提出“不打破常规教学,不走出原有圈圈,就不要谈成绩”。在教研活动方面,各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看光盘、研教法、听讲座,定期组织学习讨论,对于所有活动,学校有制度,有记录,有考评,每周活动至少一次。大搞校本课程研究,积极开展教研室组织的“八个一”活动,教师参与率高。结合第十七个优课月活动,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每位教学人员都有机会参与新课改,感受新课改,做课改先锋。在管理方面各校注重加强过程管理,自觉加大对教学“六认真”的督查力度,把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结合起来,把校长室、教务处检查同年级组、备课组检查结合起来。如仰化初中将教案重新装订,作为资料保存。在教育教学方面能抓住重点、探索疑点、关注焦点。丁嘴初中注重抓常态课的建设、注重抓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抓细节的取胜、注重抓效率的提高、注重抓课堂模式的建构。抓常态课就是抓实平时的每一节课;抓学习习惯的养成从早晨读开始抓起,采用预习表、疑问表进行动态管理,目前该校100%的学科100%的班级都已经养成了早晨读习惯并且已形成了模式;抓细节主抓差生边缘生,注重小学科的突破和取胜。抓模式首先进行了校内的大讨论,广泛征集意见并进行了重奖。宿北中学努力打造教学特色,少讲多练,特别是初三实行导师制,一个老师包3-5名学生成长。来龙初中开设“国防教育课”汇编三套资料,并把本镇“灵山寺文化”列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皂河一中实行课前签教案制度,无教案不得进课堂。皂河二中、王官集初中、蔡集初中教干分组定期查教案,并签字盖章,统计量化,参与考核。黄墩初中、皂河二中对学生作业实行周查,月公布,量化积分,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侍岭初中在音体美特长生培养方面很突出,区第三界中小学运动会,勇夺团体总分第三,并有9人次大破记录。正是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狠抓了教育教学常规,才使我区的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7、落实安全措施,保障正常秩序 每所学校都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到责任的强化和设施的配备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24小时流程管理夜值班制度,坚持安全督办卡、安全信息员制度,关庙、王集在每一排学生宿舍都设立值班室,实行“三保”制度;强化门卫职责,切实加强对走读生管理,加大对学生出入校门、请假回家的查证管理,严格请假手续,严格刀具检查和安全排查制度,不留一点安全隐患,措施得力,确保了校园财产不损失、师生人身安全,学校无一名违法犯罪。宿北中学、中山双语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大新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丁嘴、仰化对特质群体的详细分类,包干管理;顺河初中结合自身的区位特点加强安全网络的构建,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学校已初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建渠道、社会布网络”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两大块、八条线,全方位、一体化”的工作网络,人防技防相结合,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校园周边实时监控。注重协调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游戏厅。目前,各个学校无一名师生违法犯罪。

8、强化后勤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学校在财务管理上都做到了帐务公开,收支两条线。每一笔开支都在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下进行,重大支出还采取听证制度,增大透明度,各校师生比较满意。学校都加大对食堂、商店管理,从人员安排、制度建设、进货渠道选择、价格审定、质量把关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有效措施。学生包伙管理,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吸引和稳定了住宿生在校生活,也就排除了社会上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干扰,为营造平安校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陆集、仰化的学生就餐率都很高,达到80%左右,大新、陆集、仰化还在细节上关爱学生,天凉了食堂将蛋糕盒用做保暖盒,确保学生吃上热的饭菜,这种花小钱办大事办好事深受师生的拥戴。保安食堂管理,设有教干值班尝菜席,饭菜质量好,价格低老师和学生吃一样的饭菜,师生都很满意。曹集学生餐桌上配有就餐席卡,有抹布,很注重学生卫生习惯养成。宿北、汇文在宿舍管理方面是一流的,尤其是宿北中学管理很细腻、更到位,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蔡集、黄墩学生食堂管理规范,就餐秩序好。王集加强食堂成本核算,教干轮流值班。

我们综合各方面成绩,实验、曹集、汇文、井头、蔡集、王集、陆集、仰化、关庙、新庄等这些学校整体上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在视导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有待解决问题:

1、学校普遍存在资金严重短缺、负债过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如:有的学校因欠债教学楼无法使用,因欠债设施破损无法及时维修,玻璃坏了,只能用塑料薄膜代替。因此个别公办学校的发展、民办学校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2、师资不配套问题依然存在。领会课改实质不到位,不少教师课堂教学只学形式,未学其神,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不实在。有的教案刻意要求电脑打印,只求表面,不求质量,上网查找的多,课堂实用性不强。

3、有些学校门卫来访登记不能坚持,断断续续;有些学校学生宿舍无床卡,不便管理。个别学校没有具体提出和落实“910”内容,有些学校活动开展不少,但资料积累不多,资料管理也不规范。

4、个别学校常规管理、后勤管理还须进一步加强,人浮于事相互推委扯皮现象还时有发生,导致资源闲置,如就餐学生很少,餐厅利用率只有1/4左右;个别学校还存在卫生死角,特别是楼道走廊污迹斑斑,食堂、厕所还需加大管理力度。有些学校教学配备不到位,如理化生实验器材、药品十分缺乏几乎没有,严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当然,成绩取得是巨大的,至于存在的一些不足,有现实主观的,也有历史形成的。各位校长,视导工作重在检查、贵在指导、难在评价,各个学校的很多优点我们还没有发现,所提的问题也很肤浅,在此敬请在座领导批评指正。

二、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要求和意见(重点是七抓)

1、安全工作时时抓

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安全就会丧失一切;对于学校来说,没有安全就无一日安宁,就会打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就会失去良好的办学信誉,也就不可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各个学校要牢牢地绷紧安全这根弦,不断完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各种安全责任,时时排查安全隐患,加大整改力度,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学校公共财产不损失,确保全校师生人身安全,确保学校有一个文明健康、和谐稳定、秩序井然的环境,确保学校和宿豫区整个教育系统对外有一美好形象和极高声誉。

2、常规管理全面抓

根据我区教育教学管理现状,有必要提出学校要全面抓常规管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校园常规管理,包括校园环境、各室布置、安全保卫;(2)教师常规管理,包括工作纪律、教育系统的八条禁令;(3)学生常规管理,包括班级管理、素质教育、体育活动;(4)后勤常规管理,包括后勤服务、学生餐厅、学生宿舍;(5)制度建设和资料档案管理。常规管理不常规,重在管理。通过管理,使常规成为管理的工具,要发挥其管理的作用,必须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抓住四个环节:

1、要根据校情确立鲜明的行为、活动特征方面的要求,反复宣传,反复提倡,逐渐普遍,深入人心。

2、要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内化成为自己行动的榜样。

3、要有合理的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4、要重视人性化管理,管和理相互结合,堵和输有机统一,对老师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更要发展留人;对学生做到动之以情,哓之以理,注重情感交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

3、教学六认真重点抓

“六认真”是指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认真组织课外活动。其关键在于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整合形成教学目标的预想,从而产生教学策略、方法和步骤等的行动方案。也就是说,“教”的行动方案是由“备”而产生的,而备课的关键是分析教材内容。对新教材的研究尤为重要,也就是专家们常说的“教材只是个例子,要用教材来教,而不要教教材”。分析教材,要明确教材的组成,教材的具体内容是由事实、概念、原理以及他们之间内在联系构成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教材内容的本质,是建构的过程,要靠教师去深刻理解、深刻感悟。其核心任务是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备教材的功夫就在于此。

关于作业设计,提倡教学案一体化,让学案成为“无声”的老师。其他几个方面就不一一说明。

4、教师素质长期抓

进一步拓宽教师的学习途径,加强教师在职培训,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克服自满、懒惰、不思进取思想。学校要不断给他们提供外出学习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见识世面,汲取精化,内化素质。学校要不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激化他们内在潜能,引领他们进取向上。学校要引导教师注重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反思、注重同事间交流与合作,加强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和教学研讨,倡导“五多”,既:引导教师多看书,多搜集、多做题、多写文章、多上公开课,这些都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便捷、有效途径。

5、重点工程突出抓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有日常工作、阶段性工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等,要科学安排、合理布置。特别对于重点工程,既不悲观,也不观望、等靠。要有敢为人先精神、力拔千斤气盖、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勇气、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把重点工作做严、做细、做实、做好。

6、课改工作着实抓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避免课改工作说在口上,写在纸上,停在行动上。推进课改不光是更新理念、减轻负担、突显“双主”、达成“双赢”的途径,它还是提高学校质量、创建特色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必由之路。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深刻研读新课程标准,系统把握、梳理、挖掘教材,研究、探讨新教法,关注和研究最新学科理论动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的课堂教学要突出主体、重视双基、坚持发展、体现创造、提倡开放。

7、毕业班工作牢牢抓

这方面工作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做法,各种会议也都交流经验,在此不再重复。主要谈谈07年我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初中新课程改革,针对新高考方案宿迁市教育局对今年的中考方案进行了改革:学业考试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考试评价采取市级评价、县级评价、校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市级评价考试科目及时间为:语文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数学150分时间120分钟;英语120分时间120分钟;物理90分化学60分合卷时间120分钟;历史80分政治50分时间120分钟。试卷由市级提供。县级评价考试科目:体育30分、英语口语与听力20分,纳入中考总分,考试内容、标准和时间由市教育局负责。县级评价考查科目:地理与生物20分,纳入中考总分,考试内容、标准和时间由区教育局负责,学校组织实施。根据区教育局领导的指示,结合我区地理与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特意制定了地理与生物的考试重点、题型与题量、考题示例,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校级评价考查科目: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研究性学习,区教育局规定具体考查内容、标准,由学校组织实施,考查结果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中考总分770分。

针对这种改革,抓好毕业班工作不仅要传承历史的精华,更要体现时代的创新。首先是评价的内容,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纬度上下工夫;其次是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上,要依据课程标准,抓纲扣本,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突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并适当增加主观题、综合性试题比例,着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总之,要想实现我区初中教育教学的大跨越,在工作态度上就要做到严细实;工作作风上就要做到踏实、务实、勤实;在课堂教学上就要进一步做到实效、高效;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就要做到人文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校园环境上就要进一步做到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和文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篇6

随着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步入了健康、和谐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镇共设3所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其中寨底学校是初中入学高峰时临时增加的初中班,现高峰期已过,明年将被撤除),初中教学班共61个,在校学生3378人,设小学33所,教学班203个,其中完全小学21所(含九年制小学部2所),教学点12个。在校小学生5487人。全镇中小学在编教职工544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 195人,小学专任教师311人。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了全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镇上下同心同德,教育事业协调发展。1995年,我镇的“两基”工作代表林州市接受省政府验收合格,安阳市政府为我镇颁发了“普

-1- 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证”。几年来,我镇没有因为“两基”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固步自封,而是奋发进取,不骄不躁,朝着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更高目标扎实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2001年,我镇被安阳市教委、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联合表彰为全市“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被评为安阳市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先进单位、安阳市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先进单位、安阳市扫盲及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以来,我镇连年荣获林州市教体局综合考评先进单位、林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为构建林州和谐教育,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下面就我镇的“两基”工作基本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1、2004—2005学年以来,全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5.3%、96%、96.3%、97.04%。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为 82.14%、82.7%、83.3 %、80%。

2、2004—2005、2005—2006、2006—2007三个学年,小学无一辍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2.55%、2.63%、2.83%。3、2004—2005学年至今,全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均为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为86%、88%、90.26%。

(二)师资水平1、2007年,全镇初中专任教师195人,学历合格率 100 %;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79人,高层次学历合格率40.5%。

-2-

2、全镇小学专任教师311人,学历合格率100 %,其中,专科以上人数208人,高层次学历合格率66.9 %。

3、中学校长5人,小学校长4人,均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其中4名中学校长已参加了提高培训。4、2001年以来,全镇新补充教师46人,全部达到合格学历。

(三)办学条件

1、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我们大力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已先后撤除1所初中和15所小学,学校设臵和布局更加合理。

2、全镇中小学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持续达标,中学生均建筑面积达到6.7m2;小学生均建筑面积达到6.11m2。中小学校均无D级危房。

3、镇第一初中、姚村中心小学教学仪器达到二类标准,其余中小学均达三类标准。为适应新课标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又加大投入,添臵教学仪器,镇一中和姚村小学基本达到2006年《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方案二配备要求。

4、全镇初中生均图书达到17册;小学生均10.8册。

(四)教育经费

2004—2006年,教育经费持续实现三个增长。三年的国拨教育事业费分别为763.1万元、854.6万元、1059.4万元。三年

-3- 的小学国拨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41.1元、680.8元、988.7元;三年的中学国拨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044.6 元、1131元、1286.2元。三年的小学国拨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得到10元、10元、23.6元,中学国拨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得到15元、15元、36.25元。在教师工资发放上,自2002年1月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到市统一管理,实行银行代发,逐步拉平了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工资差别,全镇中小学教师都能够按月足额领到工资,从无拖欠现象。从2006年7月起,全部按照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落实了工资标准。从今年元月起,教师每人每月又增加津补贴200元,其中50元用于绩效工资,年底一次结算。2007年,全镇中小学全部免除了杂费,享受免除课本费的2317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392人。

(五)教育质量

我镇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足开全了所有课程。我们把中小学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广泛开展了中小学体育活动,每年以镇举行两次大型运动会。在全市举行的中小学运动会上,我镇连年取得优异成绩。我们坚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2005学年至今,全镇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 95.6%、95.3%、96.46%。小学毕业率均为100%。

(六)不断巩固扫盲成果,扎实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4- 1993年10月,经林州市人民政府考核验收,我镇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94年以来,我镇的扫盲工作重点就转向了提高青壮年非文盲率和农村成人教育。镇党委、政府根据换届人员变动情况,对原扫盲领导小组及时进行了调整,组成了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逯保军为组长,副镇长吴瑞军、中心校校长郭用成为副组长的成人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副镇长吴瑞军为镇成人学校校长,中心校确定了成教专干,配备了4名专兼职教学人员,各行政村都建立了农民技术学校或教学点。镇成人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市第四职业高中的教学资源优势,根据农民需要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培训工作,有力地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到2007年8月底,全镇青壮年人口共46254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9%,回乡知青培训率达到100%,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人数8335人次。

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工作目标,落实“五个到位”。

1、广泛宣传,认识到位。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是落实“科教兴镇”战略的具体措施,是加快全镇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把每年的九月份定为“两基”宣传月,利用“国际扫盲日”、各种会议、黑板报、橱窗、宣传车、标语、印发宣

-5- 传材料、举办《义务教育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强大声势。通过广泛宣传,镇村干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了自己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抓住核心,建档到位。普及程度是“两基”工作的核心指标。我镇紧紧围绕提高普及程度这个核心,首先从学校管理层面狠抓落实。对提高普及程度实行目标责任制,镇中心学校与各校校长签订目标责任状,校长与各班班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科任教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完。其次,严格学生户籍管理。镇中心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的几项规定》,提出了学籍管理的具体要求,规范了在外借读、转出、转入学生的相关手续。其三,对中途辍学的学生,学校和教师采取走村入户、耐心家访、亲切交谈、关爱救助等方法,反复动员返校学习,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我们除按政策实行“两免一补”外,还和企业知名人士联系,对3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了每月100元的生活补助,保证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就读。对社会上违法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政府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其四,规范建立“两基”档案。各行政村、学校把实施“两基”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逐年归类整理,健全了档案。为确

-6- 保数据准确,全体教师下村入户调查核实6—50周岁人口受教育基本情况,确保公安户口、档案数据与实际人数相吻合。做到了内容清晰准确、分类科学、核查方便。

3、突出重点,投入到位。集中资金,完善学校内部设施,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重点。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经费的效益,镇中心校以镇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分校核算”的财务管理新体制,严格控制非教学性支出,合理支配办学经费,逐年添臵内部设施。仅今春以来,全镇中小学就集中投入资金52.8万元,增添了内部设施。新购图书26000册,新购音体美、电教器材、理化仪器、体育器材5200余件,新增实验室8个,新购实验台144个,新增图书柜、仪器柜40个,改建学生运动场6850平米,使内部设施基本得到“两基”标准。

4、加强领导,管理到位。镇政府和各村,根据班子换届情况,及时调整了“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村主要领导任组长,切实履行了抓好“两基”工作的主要职责。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高度重视师生安全工作,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十不准”要求,用行政手段强力干预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特长。充分利用学校图书、仪器设备等资源,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

-7- 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创设优美的环境。高度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就近为他们提供入学条件,确保他们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5、严格标准,督查到位。为确保“两基”工作质量,我们按照验收标准,组成专门人员,深入每一所学校,进行全面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全镇通报批评;成绩突出的,给与大力表彰。

(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我们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极好机遇,通过向上争取、政府投入、村委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230余万元,大力实施危房改造,新建了4所小学和镇一中学生宿舍楼、姚村小学办公楼、镇三中学生食堂。我镇中小学原有的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增加教育新的活力

2004年实施远程教育工程以来,我镇按照设施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应用是目的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制度建设、工程应用这两个重点。建立健全了远程教育各项管理制度、印制了各种应用表册,狠抓了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用制度激励教师广泛参与应用的积极性。通过举行公开课、示范课,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远程教育的实施,为农村教

-8- 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5月,河南省在安阳市召开全省远程教育应用现场会,与会人员观摩了我镇南洼、李家岗、五中三所学校,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

(四)、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为“两基”工作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两基”工作的基础。我镇十分重视发展幼儿教育,除在镇政府所在地建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外,还在西丰、井湾等人口多的行政村设立公办幼儿园,其它小学设立学前班,并配备专职幼儿师资,保证了幼儿就近入学。同时,我镇积极鼓励发展民办幼儿园,截止目前,全镇民办幼儿园已发展到42所。为保障教育质量,从2004年起,我镇对民办幼儿园、统一纳入镇中心校管理。从建园申报、幼儿入学注册、教材的选择征订、幼儿教师的培训、幼儿园用车到幼儿园业务指导都实施统一管理。全镇幼儿园注册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左右。

(五)、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我们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针对我镇边远学校教师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我镇把均衡配臵师资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运用激励机制引导青年骨干教师自愿到薄弱学校任教,为整体推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去年和今年暑期,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自愿参与支教行

-9- 动。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还把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充实调整学校领导班子作为工作重点,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与优质学校的差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镇的“两基”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但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着不小困难,尤其是教师的合理配臵,薄弱学校还需要充实更多的青年骨干教师。二是学校图书数量虽然达标,但部分学校图书质量偏低、使用率不高、工具书不全;三是学校仪器设备按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缺口。四是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依然存在,控辍保学不能懈怠。五是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将依据存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这次国家督导团对我镇“两基”工作进行督导,将对我镇的教育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正视困难和问题,力争使我镇的“两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 0 0 七 年 十 月

互利共赢,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篇7

一、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均衡发展”工作, 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深入学习了文件精神, 由分管校长负责具体工作, 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考评。在每年度的学校工作例会上, 将此项工作专门安排部署, 并落实责任, 从学校管理、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方面着手,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予以落实, 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进展, 从而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习交流, 相互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一) 帮助手拉手学校培训优秀教师。

首先, 我校为手拉手学校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才。受训学校定期派教师到我校研修学习, 我校高度重视, 先后安排他们到教务处、政教处进行学习和实践。我校教务处和政教处领导及副校长亲自指导, 从常规管理到听课评课, 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使这几位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其次, 为手拉手学校培养业务骨干。三年来, 孤山子中心校、三源浦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圣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等多个学校分别派多人到我校进行研修, 我校特别重视, 选派学校最优秀的教师进行帮带, 每天跟随听课, 听老师评课, 并参加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 学期末, 每位教师都做汇报课, 并撰写了学习心得和总结。研修结束后, 回到原校都成为了教学骨干, 为柳河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第三, 我校派骨干教师下乡支教。三年来, 我校先后派遣姜丹、陈旭、王菲到相应的手拉手学校孤山子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支教。他们在各个学校都认真地履行骨干教师的职责, 认真上课, 并在拉手学校开公开课, 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二) 通过教研互动, 实现教学相长。几年来, 我们手拉手学校共同搞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教育教研活动。

1. 在教育局的指导下, 我们开展了大型手拉手结对子送教下乡活动, 每年春秋两季, 我校都组织优秀的骨干教师, 精心备课, 为拉手学校送去实用高效的精品课。我校张玉晶、于春颖、郭淑梅、陈霁、李小霞等十几位老师都受到了手拉手学校的好评。

2. 每年定期召开主题教研会, 为两校打造相互交流的平台。

2011年5月, 我们邀请五道沟和孤山子两所学校老师, 参加了我校《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模式》课堂教学研讨课。10月份, 我校组织了《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研讨会》。11月份, 我校又组织周六课堂教学研讨会, 邀请拉手学校参加, 共同研究、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 以促进两校工作共同发展, 相得益彰。2012年四月和十月, 我校组织了开放周教研活动, 每次均开放二十余节课, 接待孤山子中心校、圣水中心校、姜家店中心校、凉水中心校安口镇中心校等多所学校二百多人来听课, 听课后进行了研讨, 收获颇丰。六月和十一月, 分别召开了周六教研会和通化市“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电教示范课, 邀请孤山子中心校和凉水中心校的部分教师前来听课, 课后进行说课, 讲课和听课的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2013年, 6月13日, 我校举行教学标兵决赛暨周六教研活动, 7月份, 我校又进行了科任学科的教学标兵决赛, 邀请了孤山子中心校和凉水中心校的老师参加, 孤山子中心校陈校长带领三十余人, 凉水教学张校长带领十余人参加了教研会, 十八节公开课成功构建了民主、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 不仅为本校教师做了示范, 而且与手拉手学校的老师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3. 加强德育教育, 结手拉手“小对子”。

从2010年开始, 我校政教处组织学生和手拉手学校的学生结成“小对子”, 在假期里互通书信, 互相走访, 为小伙伴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有的同学还把小伙伴接到家中, 一起学习, 一起交往, 增进了友谊, 达到了共同进步。我校还召开了“妈妈您辛苦了”、“时代风采”主题大队会和“金色童年”“唱红歌, 颂祖国”合唱比赛及大型艺术节、运动会, 都邀请了孤山子和凉水中心校的领导和老师进行观摩, 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还邀请两所手拉手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参加了我校的“养成教育评价课”观摩活动, 听取了他们对我校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并共同研究新课程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以求共同发展。

三、科研先导, 依托“农远”, 实现均衡发展

2010年9月, 我校与“农远”试点校孤山子中心校开展“面对面示范性培训”与“一对一辐射性指导”的“双教一课”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注重发挥团队作用, 要求成员团结协作, 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在实验中, 我们一方面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经验交流, 相互之间加强沟通和学习, 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策略, 增长实践智慧, 定期组织上研究课、汇报课, 邀请课、示范课, 以“一对一同上一节课”为载体, 要求每次都能针对一个点, 突出一个面, 都能有所收益。实施三年多来, 城乡教师一共进行了几十节的教学活动, 解决了较多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们还组织论文、案例分析等交流活动, 促进教师提高。同时, 关注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使学生在研究中达到“双学双收”效果。

四、无私奉献, 捐赠物资, 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的手拉手学校的, 孤山子中心校、凉水中心校都是比较边缘的农村小学, 各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 我校从实际出发, 多方给予资助。2010年春, 我校将价值近万元的70套办公桌椅捐赠给孤山子中心校。还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行动, 组织学生捐款1900元, 购买了书包、文具等, 对孤山子中心校19名特困生进行捐助, 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2011年, 我校又组织了“大手拉小手, 情暖两校园”活动, 号召领导和教师每人包保一名困难学生, 平时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出资帮助学生交学杂费, 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添置衣物等, 还有的假期找包保的学生谈心, 帮助辅导功课, 为学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在领导的带领下, 全校师生纷纷行动起来, 捐款5000余元, 为特困学生购置衣物一百余件, 使困难生感受到了温暖。2012年秋, 我校少先大队组织“拾旧利废”活动, 利用卖废品的钱为手拉手学校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捐赠大队鼓2面, 小队鼓30面, 小军号30把, 鼓号队服装60套, 为手拉手学校的发展尽了微薄之力。

创新教研模式,促进均衡发展 篇8

城关小学、城关二小一直是我县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他们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学校的优势,县教研室将全县划片,每个重点校与几个乡镇中心小学结成对子。成立连片协调领导小组,人员由重点校业务校长和各乡(镇)教研站站长,中、小学校长、兼职教研员组成。每学年度初由协调领导小组制订本年度连片教研活动实施规划及活动安排表,然后按计划付诸实施。

连片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有:

1、送教下乡

送课教师通过现场送课、作课、评课、同基层教师座谈交流等形式,把学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校本研究的新成果送到基层学校,送到农村一线教师的身边,受到广大农村教师的热烈欢迎。送教下乡不仅使农村教师受益,城区送教教师也受益匪浅,他们参观农村学校校容校貌,感受农村教师的一天生活,受到了强烈的精神震撼。

2、引教进城

各乡镇中、小学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送教,与城区教师共同就课改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探讨。农村教师都非常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他们认真备课,精心施教,充分展示农村教师的风采,他们依据农村当地乡土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等,都使城区教师耳目一新。

3、同课异构

连片的城乡(镇)学校各推出同年级骨干教师,分别执教相同的课题,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組织迥然不同、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课后,听课教师进行研讨,分析不同教学方法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与不足。通过比较式研讨。使大家更加深刻地领会课程理念的内涵。

4、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城区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连片学校都届时派教师听课。每天结束,听课教师都要与授课者互动交流,教者谈设计思想,听者谈听课感受,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提高。

5、建立交流平台。利用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各连片学校构建了教科研网络平台。具体做法:①在举行教学活动的同时,分别在BBS里开设教研主题,要求教师在听课后,及时进行评课,由上课教师回帖其他教师所提的问题,在网络中进行对话。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把求助内容抛出来,寻求同伴互助。③定期开展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大家阅读名家名作、名师经典和课堂实录,并发表见解。力求藉此使教师的理论学习在思考中内化,在讨论中交流。在争鸣和辩论中实现深层次的理解。④研究课、展示课、比赛课教案课件均上传进行共享,同时执教教师还附以详细的说课和课后反思。让更多的教师从说课中把握教案设计的轨迹。从反思中体悟其中的得失,以便今后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借鉴,乃至超越。

城乡互动,连片教研的开展,促进了城乡学校教研水平的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自2005年以来,全县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成果展示会、小学教育教学案例研讨会、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小学英语“活动式”教学现场研讨会等一系列会议先后在城乡学校举行,充分展示了城乡学校近年来在教研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乡(镇)之间互动,连片教研

在城乡互动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二级互动,即乡(镇)乡(镇)互动,连片教研,协调领导小组由包片教研员、乡(镇)教研站站长、中心小学校长和兼职教研员组成。采取的方略:一是薄弱乡镇与教育强镇结对。教育强镇学科带头人常深入薄弱乡镇,上示范课、研究课或兼课,面对面交流课改体会,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业务指导:薄弱学校选送优秀教师,到结对的示范性学校听课、进修或挂职工作。通过这些方式帮助薄弱学校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法和学法。帮助这些学校培养学科带头人。二是相邻乡镇连片教研。可分为指令性教研和自主性教研两种形式。所谓指令性教研,是指由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主题。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推出了两个课题,一是数学学科实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二是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作文三批互改”的实验研究。连片乡(镇)选拔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定期聚会,研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目前,这些课题已经进入结题阶段。

自主性教研,即连片乡镇根据本地区实际和研讨计划,采用“主题引领,全员参与”的活动方式进行教研。整个活动围绕某个主题来进行。就形式而言,有的是由某个乡镇牵头搞活动,有的则是轮流牵头搞活动,还有的时候是各乡镇共同出优秀资源,上研讨课。如我县北部四镇(百良、王家洼、甘井、杨家庄)连片教研,他们确定的主题是“学习新教材,实践新理念”。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用新教材。各乡镇根据本学期连片教研的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学用新教材活动,推出三节优质课:第二个阶段,展示研讨,每校主办一次,被推举的教师通过说课、上课、评课展示学习成果,与会领导、教师进行评课研讨;第三阶段总结反思。各校教师写教学反思,提交“我学新教材征文”,参加连片评优。最后进行活动的交流、总结和表彰。

三、校校互动、连片教研

上一篇:在贫困助学仪式上的讲话下一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