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2024-05-28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共9篇)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1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the population health promotion, PHPM) 由加拿大学者Hamilton等于1996年提出, 该模式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指导框架, 在该框架的指导下, 健康工作者可以全面分析影响人口健康的因素, 并系统地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 从而达到促进人口健康的目的, 适用于指导社区护理工作[1]。笔者通过分析国内的一项社区护理研究为例, 向国内护理同行介绍该模式及其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1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组成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主要由健康影响因素、全面实施措施及多个实施层面三部分组成[1,2,3]。①健康影响因素:健康影响因素阐述的是健康干预措施的实施目标, 同时也详细阐述了健康影响因素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作用。包括收入及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网、教育、工作环境、物理环境、生物基因因素、个体健康行为及处理问题能力、儿童健康发展、健康服务。②全面实施措施:全面实施措施描述了实施健康促进的具体行为, 包括重新设置健康服务、发展个人技能、创造支持性外在环境、建立公共健康政策及加强社区实施能力。③多个实施层面:多个实施层面阐述的是与谁一起完成健康实施措施, 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和整个社会。

2 某项社区护理研究简介

文献报道[4]:利用方便抽样选取117例研究对象, 采用掷硬币法分为两组, 干预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社区综合干预, 包括教育、饮食和运动。①群体教育:进行3次, 方式有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交流、观看教育录像和分发教育资料等。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相关知识, 葡萄糖调节受损的定义, 诊断的方法及早期干预的意义;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和基本营养知识, 食谱配置方法;运动的重要性, 运动种类、时间、相关注意事项等。②个体化饮食干预:调查连续3 d的饮食情况并记录, 利用专业软件评价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情况, 计算各营养学指标, 并结合个人喜好制定科学食谱, 统一分发标准计量油壶、盐勺, 做相应饮食指导, 每月1次。③个体化运动干预:排除禁忌证, 每人发放便携式计步器1个, 在平均日常生活活动量基础上做运动干预并记录。研究人员采取不定期登门、电话等方式与研究对象联系。而对照组 (平均年龄58.07岁±9.51岁) 不做干预。研究得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和支持。结果显示干预组 (平均年龄56.95岁±8.68岁) 干预后监测指标变化明显, 研究者认为社区综合干预对阻止葡萄糖调节受损者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病人有重要意义。

3 运用PHPM分析文献

3.1 以人口健康促进模式为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3.1.1 健康影响因素

①教育:研究中评估了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 , 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时采取群体教育的方式提高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 帮助研究对象掌握葡萄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在后期干预中所需的技能。②个体健康行为及处理问题能力:如评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运动方式和量、饮食种类和重量等方面。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时也对这些方面采取措施。

3.1.2 全面实施措施

①重新设置健康服务:其目的是根据社区不同人群的健康需要, 重新评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健康服务措施来促进人口健康。并且强调对健康研究和培训工作的重视。该研究本身即是一个重新设置健康服务的措施 (对特定人群评估并干预) , 在研究中也重视健康知识的培训工作,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饮食情况评估后进行分析, 介绍食谱配置方法, 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 并会根据每月的膳食评价对每一个体进行详细饮食指导。②发展个人技能:如饮食干预中教会病人估算标准体质量和体型、标准热量, 进行计算并选择食物;运动干预时让研究对象了解其自身运动水平和干预目标, 通过运用便携式计步器监测运动的量, 来提醒研究对象积极参与健康锻炼和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③创造支持性外在环境:如小组交流讨论、在进行饮食干预时给干预组研究对象发放标准剂量油壶和盐勺。④加强社区实施能力:如在研究中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3.1.3 多个实施层面

①个人:干预措施如教育、饮食和运动都需要个体的参与。②家庭:对研究对象饮食干预, 制定个性化食谱, 实施中需要家庭的参与, 如饮食中油的量的控制和脂肪种类的选择及盐的量的控制。③社区:如社区配合进行研究。另外, 可以把葡萄糖调节受损者认为是一个社区 (特定人群组成的社区) , 对整体进行培训并进行小组讨论。④组织:研究得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配合和支持。

3.2 根据人口健康促进模式对研究提出建议

该研究在多个健康影响因素、多个层面实施多种措施促进人口健康, 研究结果可信, 有积极意义。根据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还可从以下具体形式作用于健康影响因素[5]。

3.2.1 收入及社会地位

社区护士可以在社区内组织葡萄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人群及其家人学习合理安排饮食预算的相关知识, 潜在的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3.2.2 社会支持网

①成立病友会可改善葡萄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社会支持网。②对葡萄糖调节受损者家庭成员及朋友进行健康知识普及, 协助葡萄糖调节受损者保持健康行为, 如规律运动、合理饮食等。③还可组织其中文化层次高、懂得上网查资料的葡萄糖调节受损者成立信息中心, 定期为其他人更新健康知识。

3.2.3 物理环境

①社区护士可以在社区宣传栏以板报、宣传画或者在社区发放宣传册的形式介绍葡萄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知识, 普及合理饮食, 必要时请疾病预防中心或医院专家指导。②社区或者政府在社区完善健康运动设施和场所, 如锻炼器材、活动中心等, 社区护士可组织相关的健康活动。③另外, 社区护士可建议社区商店供应适合于葡萄糖调节受损者和糖尿病病人的健康食品。

3.2.4 儿童健康发展

童年时期的饮食习惯会对老年饮食习惯有影响[6]。因此社区护士、学校的保健护士可对儿童宣传健康饮食促成其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

3.2.5 健康服务

社区可组织定期的筛查以发现葡萄糖调节受损者, 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病人。

参考文献

[1]孟宪梅.人口健康促进模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10) :72-74.

[2]Hamilton N, Bhatti T.Population health promotion:An integrated modelof population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M].Ottawa:Health Cana-da, 1996:1-16.

[3]Federal, Provincal and Territoria Advistory Committee on PopulationHealth.Strategies for population health:Investing i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M].Ottawa:Minister of Supply and Services Canada, 1994:1-45.

[4]周士萍, 顾沛, 陈利群, 等.葡萄糖调节受损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6) :509-511.

[5]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148.

[6]Falk LW, Bisogni CA, Sobal J.Food choice processes of older adults:A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J].J Nutr Educ, 1996, 28 (5) :257-265.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2

为做好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政策,切实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们从校情出发,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以人为本,倾注爱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我们认为,接收一个流动儿童就是托起一个家庭的未来,同在一片蓝天下,流动儿童也应该有幸福的童年!于是,﹡﹡小学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给流动儿童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

一、放宽条件,扩大招生

2010年9月,我校新教学楼启用,为了让流动人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暑假里,校长带领校务组成员,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大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工厂的门口分发招生宣传材料,许多流动人员纷纷向学校索要招生简章,向老师咨询。当期共招收外来流动人员子女248名。由过去要收跨学区费,到现在主动请进来,学校向流动儿童敞开了大门,让流动人口也享受平等良好的学校教育。

二、成立领导小组,专业培训

为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根据《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办法》九府厅发[2004]50号以及区教育局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指示精神,特成立﹡﹡小学流动儿童入学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学校要把流动儿童入学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一是深挖现在有的教学资源继续为流动儿童敞开校门;二是打破城乡界限为流动儿童提供富有爱心的平等教育,保证流动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三、开展“我和流动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活动

为了增进流动儿童和本地学生的相互了解,在生活中、学习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学校以“我和流动儿童手拉手”为主题,开展体验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1)、走近,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

和租住在附近的流动儿童建立手拉手关系,通过观察、调查、交谈,增进相互了解,并为对方建立一份“小伙伴档案”。

(2)、和流动儿童互帮互学。

·互相学习一项技能:把自己最拿手的一项技能(厨艺、手工制作、栽培技术……)向小伙伴展示,并手把手教,让对方也学会这项技能。

·互相帮助解决一个问题:把自己生活中、学习中无法解决又很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告诉对方,让对方帮助自己出谋献策共同解决。

(3)、开展征文和演讲比赛。

以《我心中的流动儿童》《我教小伙伴……》《给手拉手小伙伴的一封信》《珍贵的礼物》《一张有意义的相片》……等为题,组织学校征文比赛,并从中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学校演讲比赛。新旧同学如何从开始的吵架打闹转变为现在学习、生活上的好伙伴,这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后,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他们开始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感激了,他们健康成长了。

四、合理安排,健康饮食

由于大部分流动儿童来自农村,健康教育不够,为此我们学校特强调进行卫生教育,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校提供的食堂也会每礼拜换菜谱,使学生拥有营养膳食,如下: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削皮。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注意营养平衡。小学生在日常饮食中要吃各种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奶等,不要偏食

3、讲究食品加工方法。加工食品时掌握好火候和方法,尽量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4、细嚼慢咽。吃饭时不要太快,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更应该把食物嚼得细些,因为多嚼有益于提高食物的消化率和保护肠胃。

5、不乱吃加药食品。如强化食品,保健食品等加药食品要认真考虑是否真的需要。否则等于无病吃药,对身体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五、定期检查,加强监控

1.为了保证小学生的用眼健康,由共青团浔阳区委、浔阳区少工委组织,奥马雪亮钟表眼镜公司志愿为我们学生进行检查。学校也会定时联系相关部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健康检查和预防。

2.班主任每天入学都要做好晨检,以防突发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六、特别关爱,扶贫助学

关心和帮助流动儿童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奉献爱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营造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如:

学校与团市委共同组织了“关爱新市民子女及流动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四十名志愿者与我校四十名流动儿童结对,向孩子们赠送学习用品等礼物,带孩子们去看立体电影、共进午餐,带孩子们游览十里河、参观八里湖新区,在体育馆外做游戏等,陪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周末!

学校与市公交公司团委,共同组织了“炽热爱心,融化冰冷寒意”关爱流动人口捐赠活动。市公交公司为我校45名品学兼优的流动儿童带来45套崭新的学习用品。让这些孩子在严寒的冬天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3

可以这么说,在管校长的带领下,藕小走过了我自己最后总结为“三纵三横”的发展模式,即“从硬件到制度到文化”的三个纵向发展阶段和包括“教师发展、课程教学与学校管理”在内的三个横向方面的内容。

一项管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组织在其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都要经过“硬件——制度——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我们在讨论学校文化建设时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我们的整个合作中,管校长及藕小首先集中在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即“制度文化”的建设上,其最集中的文字体现就是在经过一年多探索后学校编印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全面质量管理教师手册》,以及最后于2013年正式出版的《学校如何建章立制》一书。正是充分认识到制度对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管校长他们已经基本掌握如何科学编制学校制度的流程和要素,藕小在当时如何防止H1N1流感的关键时刻迅速编制了《藕塘中心小学传染性疾病预防管理控制程序》,积极有效地指导了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并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在学校整个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藕小的干部队伍经过培训尤其是通过亲自参与学校制度建设,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开始真正有了质量意识、制度意识、服务意识等。

在学校积极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管校长和藕小始终不忘我称之为“物质文化”的硬件建设,开始新建艺术楼,为全面开展学校的艺术教育尤其为“无锡徐悲鸿美术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及在此后,藕小先后对学校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学生生态电子阅览室、农村老物件陈列长廊、室外阳光舞台、少年军校军事拓展训练基地、羽毛球俱乐部、小荷花剧社等进行了改造,从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入手,把“让孩子们喜欢上学”落实到实处。

正是在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管校长和藕小积极提出和认真打造以品质为核心的“真真切切、和和美美”的学校文化,以“言有物、行有恒”的教师文化以及“守时守诺、好学好问、敏思敏行”的学生文化。这些构成了藕塘中心小学的精神文化。以上所述就是我所说的学校必须经过的“三纵”发展阶段,尽管这三个有先后进程的阶段在学校实际工作过程中似乎又时有交叉。

包括“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和学校管理”三个横向方面的内容在实施方面虽然没有先后之分,甚至可以同步进行,但仍可以先从其中的某一方面入手,单个突破,但最终必须尽快全部涉及。我所先后指导的一些学校似乎都是先从学校管理改革入手的,如顾吉祥校长原先所在的江阴高中、郑杰校长原先所在的上海北郊学校、祝郁校长所在的上海迎园中学等。同样,管校长和藕小从2008年起,首先在学校管理方面进行了集中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编制了几十项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控制程序,建立了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即按学校规章制度办事,从而为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供了管理保障。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领域,而学校特色的形成又更多地来自于校本课程建设。藕小在“抓质量,谋特色,创品牌”的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的指引下,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创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来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的特色在课程,学生的特质也在课程。”作为国家首批38个新课程实验区的实验学校,藕小在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尤其是重点开发和建设了颇具藕小特色的三大校本课程,即传承并重构了以“少年军校”为载体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了以“少年农学院”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以“少年书画院”为载体的艺术校本课程。少年军校及其相应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和6册《学做真人》少年军校校本教材及《小军人》校报、少年军校陈列馆等,少年农学院及其相应的农业科普教育长廊、红领巾养鱼塘、红领巾方桌试验田、小小农展馆、红领巾爱心林、红领巾小桃园、葡萄种植长廊、蔬菜大棚、红领巾小花房等项目以及少年农学院的课程标准、实施纲要、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记录手册和12册《少年农学院——我们的乐园》校本教材,少年书画院及正式挂牌的“无锡徐悲鸿美术学校”、专用的美术教室、书法室、国画室、泥塑室和素描室及藕小美术特色课程建设规划、少年书画院课程标准等,所有这些形成一种合力,有效促进了藕小课程特色的形成并取得卓越成效。尤其重要的是,藕小还专门为这些特色课程编制了《少年军校特色课程管理控制程序》《少年农学院特色课程管理控制程序》和《少年书画院特色课程管理控制程序》及其相关的工作指导书,为颇具藕小课程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注重教师发展是“三横”方面的内容之一,即藕小“基于项目任务的教师发展”。鉴于藕小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教师严重缺编、代课教师众多、教师年龄结构两头多中间少、35周岁以上正式师范毕业的老师寥寥无几等,管校长在实施其改革路径时并没有先去直接涉及教师发展,“去啃这块硬骨头”,而是从管理改革和课程改革入手,并在实施管理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涉及教师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在已经夯实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核心战略的管理基础和课程教学基础的2013年,学校才真正开始全面实施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这一行动策略可表述为:确立标准、目标导向、规划引领、抓实科研、着力课例、引进教练、开发资源、奖评促进、重视实效。学校在制定藕小《教师专业标准》和藕小教师发展目标等基础性文件后,又在2013年修订了《创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2013-2016三年行动计划》。当然,尽管没有作为工作重心,但教师发展事宜在先前的学校制度建设中已经有所涉及,如学校编制了《教职工全员聘任程序》《全员培训控制程序》等流程性制度文件,又如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本身就是教师员工积极参与的过程,而他们本身又是这一制度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三纵三横”的学校发展模式,这是管校长所经历的,也是全体藕小教师员工所亲身参与的,这是藕小的宝贵财富,具有积极的推广和普及价值。

(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000)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 选取我市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15岁以上的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外出人员主要来源于民工集散地、建筑工地、企业等;纳入标准:非本市户口, 暂时滞留在本市, 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原居住地, 时间为3~12个月。

1.2 方法:

选取我市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15岁以上的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对所有研究者进行基线调查, 对研究者的结核病防治知识、行为、防治知识的需求及知识来源渠道等进行了解, 接着进行集中宣教,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3个月) , 1个月后对研究者进行再次调查, 对活动效果予以评价。问卷内容: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现居住环境、医疗保险情况、外出务工时间等;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形式、对疾病传播形式的了解、结核病知晓率等;宣传教育:开展集体讲座, 如果某厂区流动人口较多, 积极组织开展结核病相关知识宣教, 现场发放小册子、宣传单等, 在显眼处张贴宣传画等, 专家与流动人口进行面对面交流等[1]。

1.3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处理的统计学软件包为SPSS19.0, 采用t检验, 比较知晓率等,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共有1113份问卷有效, 流动人口平均年龄35.5岁, 其中56.7%的流动人口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健康活动开展后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61.12%, 核心信息的知晓率为68.1%明显高于活动开展前的43.76%、51.87%, 健康教育前认为结核病严重和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的人群为48.8%、45.6%, 健康教育后比例明显下降, 平均为34.2%,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流动人口的个人卫生习惯明显改变, 比如打喷嚏、咳嗽等捂住口鼻等。

3 讨论

由于流动人口数量比较大, 对流动人口结核病健康教育结果造成直接影响, 致使患者发现比较晚, 不能及时接受治疗, 治愈率比较低, 因此, 想要使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得以提高, 是现阶段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2], 在本次研究中, 实施健康教育前, 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普遍低下, 仅为43.76%, 而健康教育实施后, 平均知晓率明显提升, 高达61.1%, 且对核心防治知识及危害性也明显提升, 可见, 在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方面, 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改善流动人口卫生习惯方面, 健康教育活动也具有一定效果, 当流动人口了解到结核病具有传染性, 且知道传播途径后, 流动人口的自我保健意识明显提高, 个人卫生习惯也改变的比较明显, 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后, 多数流动人口如果长时间出现咳嗽后, 会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及时选择就诊, 且多数患者原意到结核病专业机构就诊, 可见, 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的可疑症状较为注重,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后, 结核病的发病力度也明显增加, 就诊延迟情况明显降低, 治愈率明显提高[3]。在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前, 多数人群不愿意主动了解结核病的相关防治知识, 而干预后, 这一现象明显改善, 大部分流动人口积极寻求各种途径, 获取相关知识, 并积极接受结核病的健康宣传, 其中对电视、宣传画、医务人员讲解、小册子等较为感兴趣, 同时, 根据流动人口特点, 积极发放通俗易懂的书面材料, 比如折页、宣传画等, 方便取阅, 且医护人员在宣讲时, 应该充分应用宣传材料, 内容应该通俗易懂, 对结核病的防治意义显著[4]。

总之, 通过调查, 我市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缺乏风险意识, 普遍具有较低的知晓率, 有效防治意识淡薄, 经过健康活动教育后, 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 行为和态度改善明显。

摘要:目的 对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效果评价予以探讨。方法 选取我市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15岁以上的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对所有研究者进行基线调查, 对研究者的结核病防治知识、行为、防治知识的需求及知识来源渠道等进行了解, 接着进行集中宣教,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3个月) , 1个月后对研究者进行再次调查, 对活动效果予以评价。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共有1113份问卷有效, 流动人口平均年龄35.5岁, 其中56.7%的流动人口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健康活动开展后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61.12%, 核心信息的知晓率为68.1%明显高于活动开展前的43.76%、51.87%, 健康教育前认为结核病严重和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的人群为48.8%、45.6%, 健康教育后比例明显下降, 平均为34.2%,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流动人口的个人卫生习惯明显改变, 比如打喷嚏、咳嗽等捂住口鼻等。结论 通过调查, 我市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缺乏风险意识, 普遍具有较低的知晓率, 有效防治意识淡薄, 经过健康活动教育后, 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 行为和态度改善明显。

关键词:流动人口,结核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刘鸽, 冯学山, 詹绍康.我国流动入口结核病流行现状与防制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 2014, 23 (6) :701-703.

[2]李雪, 姜世闻.我国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状况与对策[J].中国防痨杂志, 2012, 31 (10) :561-563.

[3]庞学文, 杨雪莹, 兰晓霞, 等.天津市部分流动人口结核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防痨杂志, 2014, 29 (4) :361-362.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社区的126例中老年人群, 时间:2010年6月~2012年10月。男74例, 女52例;年龄在44~69岁, 平均为 (52.5±1.5) 岁。文化程度:初级及以下40例、高中及中专60例、大专及以上26例;职业:农民42例、工人44例、干部40例。生活方式:独居69例、与家人同居5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63例。比较两组人群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等资料,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社区老年人群实施常规性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宣传和教育基础上实施社区健康促进模式, 如下。

为了促进和保障社区健康促进模式的快速、和谐、友好发展, 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规范来保障其的健康的发展。比如建立相关的健康教育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以及考核方案等。同时还需要明确责任人的工作职责等[3]。

为了促进中老年人群的健康, 要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社区健康教育队伍。要努力地培养一些全科医生人才队伍, 让社区的相关健康人员具备动员和倡导以及教育等技能。要形成多方位性的网络健康教育宣传平台, 同时还体现出政府负责和部门配合以及全社区动员以及群众参与等特点, 此外, 要根据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符合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促进模式。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社区, 还可以尝试创建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和短信信息平台, 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中老年人群传输相关慢性疾病知识。

要对社区健康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 比如要建立相关的健康教育场地和配套相关的健康娱乐设施。此外, 还可以建立并完善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档案, 定时对中老年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和调查。

不断地扩大志愿者的队伍, 要积极地倡导和组织一些对中老年人群事业有兴趣和爱好的人群, 主要是从事医学和社会学等各领域的个人或者集体参与进来, 进而更好地为中老年人群服务。

在社区中要设立社区健康生活指导站以及健康咨询服务点, 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主要是满足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而健康咨询则是针对性居民进行卫生教育等知识进行解释, 同时对其进行就医指导等。此外, 还可以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放置一些宣传资料, 以方便就诊人群进行阅读。并在门诊电子屏幕上滚动性低播放不同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可以为中老年人群开具一些健康处方, 以方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并指导养生和预防以及治疗疾病。采用入户调查等方式, 对中老年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同时还可以采用电话随访等进行指导。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人群的慢性疾病发生率和生存质量以及对疾病知识的预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慢性疾病的概念和种类、慢性疾病的预防和预后、慢性疾病的治疗等。每个问题设置3个选项, 分别为知晓、部分知晓、不知道, 其所对应的分数为2、1、0分。知晓:总分≥15分部分知晓:10~15分;不知道:<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知晓率和疾病发生率采用[例 (%)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知晓40例, 占63.5%;部分知晓22例, 占34.9%;不知道1例, 占1.6%;知晓率为98.4%;患病情况:高血压1例、心脏病2例、糖尿病1例;发病率为6.3%。对照组:知晓31例, 占49.2%;部分知晓20例, 占31.7%;不知道12例, 占19.1%;知晓率为80.9%;患病情况:高血压2例、心脏病1例、糖尿病3例、脑卒中1例、肺气肿1例;发病率为12.7%。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发生慢性疾病的几率等进行比较,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为促进中老人群的健康, 可以为中老年人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主要是在社区建立一些公共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等, 但是需要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根据中老人群的自身特点来对其进行访谈等干预。通过讲解一些成果的案例, 引导中老年人群改变一些危害健康的行为[4]。此外, 通过宣传和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增强其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 提高其的自我保健意识。制定出相关的健康计划, 让中老年人群享受成功的喜悦。制定一些简单易懂的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同时组织人群中老年人群观察录像等, 同时指导其使用网络来获取相关健康知识。经过此次的研究发现, 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发生慢性疾病的几率等进行比较,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社区中老年人群实施社区健康促进模式, 能够提高其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进而有效地提高其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减少其发生各种慢性疾病几率。

参考文献

[1]曹兰萍.社区妇女健康保键的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当代医学, 2011, 11 (2) :155-157.

[2]吴雯, 赵燕萍, 刘军.社区健康促进俱乐部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2) :276-277.

[3]高珊.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产妇产后保健中的意义.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0) :338-339.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6

1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霍克巴姆 (Hochbaum) 在1958年研究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健康信念之间的关系后提出的, 经贝克 (Becker) 等社会心理学家修改完善而成。其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 (1) 健康信念即对疾病威胁的认知, 人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 人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防措施的认知等; (2) 行动的线索或意向, 是指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 包括传媒活动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提醒、他人的忠告、亲友的疾病经验等; (3) 影响及制约因素, 是指影响及制约个体采取预防性行为或健康行为的因素, 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学因素、知识结构等。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 健康信念形成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 人的健康信念受四种认知程度制约[2]: (1) 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2) 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认知。 (3) 对预防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的认知。 (4) 对预防性措施的障碍的认知。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及严重程度高, 预防措施效果好, 采取预防性措施的障碍少, 则其健康信念强, 容易接受医护人员所建议的预防性措施。反之则认知程度低, 健康信念低。

2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开展健康促进方法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促进的实践中一般分以下4个步骤进行[2]。

2.1 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及影响和制约因素

应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收集关于个体的年龄、性别、种族、籍贯、人格、文化程度、职业、同伴及对他人的影响、对疾病的认识及经验等资料, 对个体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对预防性措施所产生益处的认识、对采取或放弃行为障碍的认识及自我效能、个体行动的线索或意向、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等。

2.2 帮助个体认知和树立健康信念

根据评估结果, 采取相应措施, 帮助个体认知和树立健康信念, 使其形成对疾病或健康问题威胁及严重性的认知, 知觉到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 树立改变不良行为、采取健康行为的信心。

2.3 帮助个体认知健康相关行为

教会个体具体的健康行为方法和措施。

2.4 针对性指导个体采纳健康相关行为

帮助其克服在采取健康行为时遇到的障碍, 促进个体维护健康。

3 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

3.1 国外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效果

国外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在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项目、行为干预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Jennifer等[3]应用该模式通过邮件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发现, 感知食源性疾病的威胁和安全食品处理行为呈正相关, 对食源性疾病严重程度的认识, 是安全的食物处理行为有关积极的一面;Karen等[4]研究发现健康信念模式对脑卒中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对于减少脑卒中的危险可能成为最有效的因素;Latoya等[5]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在Medline和Psycinfo数据库里寻找影响西班牙裔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复查的行为因素, 发现筛查的常见障碍为:西班牙裔妇女对癌症的恐惧、对检查感到害羞、对癌症的宿命论观点、语言障碍等, 此外, 西班牙裔妇女普遍感到不易受癌症的威胁, 这是她们缺乏筛查的重要原因;发现积极因素为:医师的建议、社区外西班牙裔领导人的健康计划、西班牙语印刷的材料;并指出为提高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筛查率, 必须进行符合妇女文化特性的干预;Phuanukoonnon[6]报道健康信念模式已被泰国采纳为登革热传播的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论, 重点是说服人们认识他们本身脆弱性和易感性。

3.2 国内健康信念模式的应用效果

国内应用健康信念模式主要是在住院患者、社区慢性病患者、在校大学生、戒毒中心强制戒毒人员、护士中等开展健康促进, 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3.2.1 住院患者:

在临床实践中, 医务人员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对住院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促进, 证实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能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 延缓病情的发展, 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7~9]。林敏等[10]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终未期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 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刘丹丹[11]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促进干预, 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冠心病患者的自觉健康责任意识和维护健康的自觉行为, 促进了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为全面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健康信念模式能改变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行为方式, 帮助肥胖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有效控制肥胖[12];温大翠等[13]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患者进行干预, 有效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及疾病相关知识, 从而提高患者绝对卧床依从性,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 预防不良事件发生[14];王颖等[15]发现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在肝移植术后随访中, 可明显减少患肝移植术后患者不健康事件的发生率;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16];提高脊柱侧凸手术患者生存质量[17];吴清时等[18]认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可以提高临床不可触及且可疑乳腺肿块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改变她们对病症采取的行为, 促使她们选择有效的治疗手段, 从而使更多的可疑乳腺肿块患者得到及早的诊治;王贺青等[19]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提高弱视患儿家长疾病认知及患儿治疗依从性, 提高治疗效果。

3.2.2 对社区慢病患者:

颜兰英[20]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明显提高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认知率和治疗率, 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可以明显提高社区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21]。

3.2.3 在校大学生:

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为探析大学生生殖健康问题成因提供理论框架,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生殖健康教育, 提高其自我效能, 整体协同促进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22];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 促进大学生采取健康行为, 防止感染艾滋病[23]。

3.2.4 戒毒中心强制戒毒人员:

李湘萍等[24]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 发现可以促使吸毒者感知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自身的艾滋病易感性, 并可帮助吸毒者澄清预防艾滋病的障碍, 促进吸毒者戒毒的效果。

3.2.5护士生活质量研究:

杨瑞珍等[25]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改善护士生活质量进行了研究, 发现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对护士进行健康教育, 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帮助护士建立健康的生活、工作模式, 从而改善护士的生活质量。

4 展望

健康信念模式已在国内外开展, 广泛应用于临床, 社区健康教育等各领域,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该模式在医学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作为一种有效的健康促进模式, 目前, 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健康行为益处和提高自我效能方面, 对如何降低预防性障碍的研究较少, 国内在孕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领域的实践和研究, 尚少见报道, 有待于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去发掘和研究。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7

一、注重对话交流, 走进孩子心扉, 在沟通情感中激发孩子兴趣

一个人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与他们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进步的乐园, 家庭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 孩子在成长中的进步, 倾注了教师的心血、家长的努力。教师在与孩子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中, 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 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增强自己的履职能力, 走进孩子中间, 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沟通, 了解、掌握孩子的爱好、特长、兴趣。应因需指导, 因材施教, 用真心、真意、真诚去关爱孩子, 成为孩子学习的良师、生活的父母、成长的挚友, 使孩子有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地发问, 有困难事情找老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引导孩子学会积极思考, 让孩子主动地在实践中探求事物的真理, 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此过程中, 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引导、启迪、点拨, 引导孩子正面的思维,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对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由衷地给予表扬、肯定, 让他们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

二、注重激情引趣, 创设和谐情境, 在师生互动中引领孩子成长

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 给孩子搭建一个成长的舞台, 创造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空间, 让孩子在乐学的情境中全面发展。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处处留心, 时时用心, 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使教学活动常教常新, 充满活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去认知、去观察、去思考, 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做, 多想多思多问, 拓展孩子的认知范围。比如我在绘画教学开始时, 让孩子观察小鸡如何走路、吃食、玩耍, 绘画时, 在教会孩子绘画的方法和要领后, 我让孩子发挥想象, 大胆绘画, 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绘画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重发散孩子们思维, 在学习、游戏、绘画、管理的过程中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幼儿去探究、讨论, 判断、推理,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如在组织孩子进行“认识沉浮”的实验活动中, 我先准备了一桶水, 让孩子们亲手把积木块、棉花团、橡皮泥、玻璃球等物品放在水里, 观察什么物品在水中会上浮, 什么物品在水里会下沉, 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出科学的结果, 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

三、注重用活方法, 放飞成长梦想, 在情景交融中促进孩子发展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用活方法, 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 让孩子们多思多想、亲身体验、自我发展。教师鼓励孩子多思, 鼓励孩子多问, 要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在确定学习内容时, 要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给孩子讲《小猴子捞月亮》《小马过河》《司马光砸缸》等浅显易懂、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 孩子们就会乐于参与, 非常爱听,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提问, 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道理, 明辨是非, 学到知识。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往往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对自己、社会和国家都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团队协作意识, 让孩子们团结友爱、活泼开朗、互相谦让, 体会合作的愉悦、分享互助的快乐。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爱”与“被爱”, 共同营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让孩子尝试着去爱别人、感受别人的爱, 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勤学好问、爱护公物等良好的思想品德。

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启蒙益智, 寓教于乐, 在语言、计算、音乐、舞蹈、绘画等教学过程中, 让孩子体会快乐、健康成长,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对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 不断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 孩子才会还你一个灿烂的明天。

摘要:教学中, 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孩子, 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要用积极的心态、饱满的情趣、智慧的语言与孩子进行对话交流, 感受他们的想法, 让孩子学会探索、学会思考,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8

1 大学生体质现状

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大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趋势非常严峻,身体形态方面,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身体素质方面,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 cm,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1.45次,1000 m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 s;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 cm,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2.48次/分,800 m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 s;同时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1]。

2 高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往往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而进入三、四年级后就以学生的自主锻炼为主,不再专门开设体育课,也没用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要求,一般只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这就客观上造成高校体育部门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开设体育必修课的一、二年级,而缺乏对高年级大学的组织和指导,从而使高年级大学生体育活动明显减少,体育锻炼也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导致高年级大部分学生的体质指标出现下降的趋势。文献资料显示,大部分研究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宏观研究,为此,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体质的特点和高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高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

3 问题讨论与分析

健康促进模式的内涵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等五个方面。鉴于此我们推出高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模式,如图1所示,学校出台政策为高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制度性保障,每学期体育教师对高年级大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评,汇总数据,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体质健康咨询,指导体育锻炼以及对体质较弱学生进行运动干预的全过程。同时高年级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又可以促进学校良好体质健康促进环境的形成,促进评价方案、学校政策的完善。

由于高年级不再开设公共体育课教学,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监管,在该体质健康促进模式里,学校可以通过额外聘请体育老师作为高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顾问,通过对学生体质进行宏观管理,所以也不会占用体育教师很多时间,在每学期课余时间学校体育教师根据高年级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具体情况,在学生知情的前提下,将学生进行分类,划入不同的体质归属类别,这样有利于更加确切的了解高年级大学生体质状况,制定不同的体质健康促进方案,即对体质健康群体实施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对于体质健康弱势群体实施体质健康促进。

高年级大学生体质组成较为复杂,不同的学生在体质健康促进方面有不同的需求,锻炼的目的在总方针之下应有所不同和侧重,例如对体质健康群体的锻炼方针是: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组织体育竞赛与活动,保障他们的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内容;对身体形态弱势群体的锻炼方针是:学习和掌握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手段,控制饮食的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改善体成分比率;而对身体素质弱势群体的锻炼方针是:学习和掌握有效的练习手段,在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重点侧重薄弱素质的锻炼;身体机能促进型锻炼方针是:学习和掌握有效的练习手段,加强心肺功能的锻炼,使身体器官或机体功能得到改善。

体育教师根据高年级大学生体质监测的具体情况,依据锻炼目标,结合学生体质状况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对于体质健康弱势群体的健康促进是以运动干预的形式来促进体质健康,规定适合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说明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学生有计划地经常锻炼;对于体质健康群体的体质健康促进是以提供科学的锻炼指导方案,辅以群体性体育活动和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保障他们的体育兴趣。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向家长通报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引起广泛重视,促进高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

制定学期体质成绩目标后,学校根据分组学生体质的整体情况,对聘请的体育教师进行奖惩措施,同时学生体质状况也将影响到他们奖学金的评定和毕业证的发放,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对师生间都存在约束力,这样会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促进体育教师在课余更加关心和了解学生。与此同时师生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如体育教师有权检查学生的情况,包括是否按计划进行训练,强度是否达到要求,教师也有义务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策略;如学生需要提高身体素质方面的知识和训练方法时,教师可提供书籍、视频、亲身指导与示范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也应明确注明,如学生有权利要求在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得到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并形成共识。同时也有义务与教师及时沟通和反馈,如最近锻炼进展情况,有什么样的困难等。还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个人测试结果与本人体育成绩及评优相结合,切实按照国家教育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4 结语

人口健康促进模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12月我院输液门诊未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时的11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55例, 女55例;年龄17~58岁, 平均年龄 (39.4±5.1) 岁;输液时间3~11d, 平均输液时间 (5.4±3.5) d;其中48例为初中及小学文化水平, 32例为高中文化水平, 30例为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另取2015年1-6月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后的110例门诊输液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男58例, 女52例;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 (40.8±6.2) 岁;输液时间4~11d, 平均输液时间 (5.7±3.2) d;其中50例为初中及小学文化水平, 34例为高中文化水平, 26例为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两组年龄、性别、输液时间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门诊输液常规护理宣教, 观察组实施输液前、输液中以及输液后的全程护理模式, 方法如下: (1) 输液前护理。门诊护士应将注射单、输液牌以及药物正确发放给患者, 并帮助其选择责任护士, 由责任护士负责与患者交流沟通, 明确其护理服务需求以及健康知识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2) 输液中护理。输液前责任护士应严格核对姓名、输液排序号以及所用药物。静脉穿刺后应对输液速度加以调整;结合患者主观护理需求以及病情实际来开展疾病知识健康宣教, 明确告知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与作息, 不可暴饮暴食或熬夜。输液过程中定时巡查, 询问患者有无异样感受, 并以温和的态度和语言与患者谈心以缓解气氛, 纠正患者忧虑、烦躁等不良情绪[2]。 (3) 输液后护理。责任护士应在输液结束后轻柔拔针, 并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棉签, 对于输液后出现恶心以及眩晕反应的患者应指导其稍事休息, 等待症状缓解。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始终着眼于患者护理需求, 秉承人性化护理理念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并强调了解疾病知识以及健康知识宣教的意义与重要性。若患者输液时间较长, 还应对其病情康复情况做出准确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3]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 满分100分, >80分为满意, 60~80分为一般, <60分为不满意。健康知识内容涉及自我护理、用药知识、疾病预防以及合理饮食四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2.2 两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对比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更优, 掌握度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门诊输液患者具有病种复杂、人数众多、停留时间较短、流动量大、护理人员人手不足等特点, 因此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大难度, 护理人员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健康知识宣教与病理指导来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病情, 全程护理模式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其重视在输液前后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关注于普及疾病健康知识, 为患者提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病理知识与指导。同时在全程护理模式下患者能够享受更全面、更精细的护理服务, 体会到来自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4,5]。在人本护理理念的指导下, 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 营造舒适、和谐、温馨的输液氛围, 有利于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同时也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案与护理措施做出及时调整, 以便于更符合患者实际需求, 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满意度也有明显提升。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全程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患者健康需求, 同时也提升了护患信任度和护理满意度。

本文针对门诊输液患者开展全程护理模式, 从输液前、输液中以及输液后为患者提供贴心、周到的护理服务, 并开展针对性健康知识教育指导, 明确用药规范。疾病预防、合理饮食以及自我护理要点, 帮助患者了解自身健康问题, 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率, 进而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防范疾病。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自我护理、用药知识、疾病预防以及合理饮食等健康知识方面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在患者在全程护理模式下对于疾病健康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综上所述, 针对门诊输液患者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落实健康宣教指导工作,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护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均有明显提高, 护理质量也明显改善, 应予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开展全程护理模式前后门诊输液患者健康知识与疾病认知水平的改善情况。方法:取2014年6-12月我院输液门诊未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时的11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 对其实施常规健康知识宣教, 另取2015年1-6月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后的110例门诊输液患者为观察组, 并在输液期间开展全面护理与健康教育指导, 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并对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满意度更高, 对于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以及合理饮食等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更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门诊输液患者开展全程护理模式有利于充分落实健康宣教指导工作,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护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均有明显提高, 护理质量也明显改善, 应予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门诊输液,健康教育,全程护理模式,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辉, 李婵, 赵璎, 等.儿科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细微服务理念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19.

[2]杨明清.门诊输液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 (4) :542-544.

[3]杨霞.PDCA循环在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路径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2) :175.

[4]朱云, 李芹, 田萍, 等.门诊输液患者中实施全程护理管理及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7) :1771-1773.

上一篇:运动轨迹追踪下一篇:事业单位如何去行政化